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28:19
从一些报道推测WS15进度


一,高空台达标试验,这是公开报道的WS15研发的关键节点,很多推测也以此为基础展开

《中国航空报》讯(通讯员文广)2005年4月14日17时38分,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地面试车台上,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高推重比为十的CJ2000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检查性点火试验一次成功,并顺利推到慢车状态!
李中祥,男,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现任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国家重大武器装备背景项目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研制涡轮院常务副总设计师
2000年以后,他开始参加配装四代机的我国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项目——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由于技术过硬,表现突出,他由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逐渐成长为总体结构技术研究室主任、高推重比核心机副总工程师。
2009年12月25日,按照原定计划,是核心机进行高空台达标试验的日子,这是考核试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难达到的考核试验。这时,核心机已完成分解检查和重新装配,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头一天晚上,李中祥一直难以入睡,核心机结构就像放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浮现,压气机、燃烧室、涡轮,静子、转子,轴向力·····,每一个设计细节显得是那么清晰。第二天,在仔细查看了核心机装配后的检测数据后他对同事说,“核心机暂时还不能试车,涡轮盘前间隙很可能太小,试车有很大风险,请强度专业再仔细校核一次”。随后,强度专业在综合考虑载荷、温度、转速等多种因素基础上对该处间隙进行详细计算,计算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最后一个考核试验点存在转、静子发生碰摩的巨大危险。经过设计师系统的研究讨论后决定,立即再次进行核心机分解调整和重新装配。正是由于他的认真的排查、果敢的决定、正确的判断,保证凝聚了无数航空人心血、极其贵重的核心机顺利完成了最为关键的高空台达标试验。

一篇未经证实的文章


2010年1月18日
今天上午吃过饭,接到一条消息,中国4代机发动机技术瓶径已被研究院专家突破,全厅激动得跳成一团,泪流满面,几十年了,我们终于造出来自己4代机的发动机。但是前面面临我们的任务更是艰巨的。4代机的组装接近尾声,很快我们就可以装备国产的发动机进行首飞。
此4代机发动机是科学家付出了很多努力才研究出来的,早在2002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发动机技术了,可是到了2005年实际上进展不大,领导每到一次,说得最多的还是发动机问题,大会小会都谈。在2006年4代机试飞成功后,领导们感到压力是空前的,还专门下了死命令必须10年内把中国的第4代机搞出来。这次会议的代号就叫"短跑计划"。没想到专家们提前4年完成,这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他们抛弃了传统从3代成熟发动机研究到4代发动机的阶段,由于我们的发动机在早些时间跟不上机体的研制速度,所以科学家在早些时间把重点全部集中到4代发动机上来,整整跨越了一代,全力以赴,所以大家就会看到很多3代机发动机还需要进口,而4代发动机就已经研究出来了,这是因为在3代机方面投入的力量很少,第3代发动机改进型号也就少了。不管怎么说,这个发动机研究成功,并经过性能和稳定性测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发动机会更成熟,更具竞争力。
在此,向全体工作人员,全体为国家献出心血的所有科学家们致敬!
提前预祝大家春节快乐!!!

结论:联系这两篇文字,可以判断WS15的高空台试验在2010年初成功

二,泰山的研发历程

2001年  启动研制工作
2002年  确定了方案和总师单位
2003年  8月底核心部件设计出图完成
2004年  6月核心机图纸通过专家审查
2005年  1月发动机图纸文件目录完成
2005年  10月,原中国一航正式立项
2006年  实现首台国产化整机台架性能试车
2008年  完成高空台试验考核
2009年  完成飞行台试验
2010年  3月18日,中航工业自行立项研制的“泰山”发动机配装枭龙首次滑跑成功
2010年   4月18日配装枭龙飞机首飞成功
2011-2012年  鉴定试飞
2012年  8月预鉴定长期试车工作正式启动
2013年  进入定型考核阶段
2014年  完成设计定型

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初,WS15的研制阶段相当于2008年的泰山
泰山在2014年设计定型,那么峨眉是否会重复同样的进度呢?

看看北航的消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我们航空发动机发展路线图,展示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最新情况,内容让人颇感震惊和意外。我国“两机专项”将航空发动机发展分为聚焦突破、支撑变革和学科创新三个部分,聚焦突破主要是国家重点军用两用发动机项目的研制,支撑变革是对现有发动机进行改进,学科创新是探索和预研新一代发动机项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发动机进度表:

涡扇-15发动机将于2014年完成验证机;
涡扇-10改发动机将于2015年首飞;
长江-1000A发动机将于2016年首飞

分析:我对北航的说法表示怀疑,进度有点快了,泰山之所以顺风顺水,因为那是抄作业,有“五对照”,有图纸有样机。WS15虽然高空台很顺利,但对TG毕竟是个新事物,(虽然中间吸收了一些毛子的经验,但是WS15是以我为主,自主独立研发的项目)恐怕没那么快。那么WS15到底到那一步了呢?

三,F119的研发历程

1982年,美国空军提出拟用于90年代中后期的下一代“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 相应地对用于ATF的发动机则要求推重比达到10.0一级,中间推力要高,要采用矢量喷管等。
XF119发动机零组件的生产始于1985年9月,第1台发动机FX601于1986年10月进行首次台架试车。

1990年6月、9月YF-23(装YF119,YF-120)、YF-22(装YF119、YFl20)相继首飞进行对比飞行验证评估,1991年4月23日美国空军宣布选中装普惠公司YF119的YF-22作为ATF的机型。
1991年8月YF-22进入“工程制造和发展(EMD)”阶段。

在ATF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 7%,即最大推力要求为156 kN,中间推力为105 kN,F119发动机采取了将XF119的风扇直径稍作增加以提高15%的风扇空气流量,来满足推力增大的要求.为此发动机的涵道比由0.25增至0.30。按美国军用标准MIL-SID-879(1968),F119的第1种生产型发动机被命名为F119-PW-100。

1999年12月17日首台EMD阶段的F119发动机进行首次试车,1997年9月7日装F119-Pw-100的F-22战斗机进行了首飞

分析:F119初期的进度跟泰山有点像,泰山06年台架试车,10年首飞
F119  86年台架试车,90年首飞,之后因为美空提高了要求,延长了一些时间,发动机的研制其实主要看整体技术积累,积累厚研发就快,MD的积累不是土鳖能比的,尤其是在跨越式的研发四代发动机的情况下

四,技术人员的能力
WS10,15的总师都是江和甫,当面集中全系统的力量研发太行还是跌跌撞撞,看当面的一篇文章

那么WS10仅仅是“进展缓慢”吗?显然不只如此。这么多年来,只要一提WS10,往往都会令人联想到“事故”、“沈飞和黎明厂的人素质低下、作风散漫”等不愉快的话题。《航空报》说“太行发动机研发18年过程艰辛”,这句话其实蛮有道理。其过程不只艰辛,还曾一度非常严峻,几乎陷入“下马”的绝境。

    前面已经说过,9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定了价值2亿的54台AL31FN发动机的大额军火协议时,军委就已经放弃了把WS10作为歼10配套工程的捆绑方案,因为WS10的进展太慢,从87年到93年再从95年6月到98年9月的12年时间,WS10的样机刚刚能够适应SU27SK的机身尺寸,而样机还没有经过任何真正的机载测试。但在此期间,WS10的传闻在互联网上就已经传开,当互联网把WS10A神化了之后,却千呼万唤使不出来。

    2002年初夏,当时还是二把手”的486视察606所,当时WS10的总设计师张恩和曾向胡总说“型号已取得重大成果,不久就可以实现定型。”但其后的事实证明,他向胡总讲的话并不正确,WS10在试车过程中,几乎各个环节都有“故碍”,首先是发动机材料不过关、设计存在缺陷、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叶片强度不够、试车时“突停”、发出不明原因的“怪响”、滑油管出现裂缝......在2003年8月前的研制中就“先后发生各种技术问题和故障200多项,其中几次为重大故障”,《航空报》引述606所的说法是“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而且,据《航空报》记述,WS10在2003年8、9月的5次试飞中,3次出现“特情”,至于是否造成飞机和人员的伤亡,不明;其实,在空中出现险情的情况,并非只在8、9月间出现过,早在之前的测试中就曾出现控油、推力和进气口异常等问题。当时甚至有网友在某知名军事论坛爆料,说“新发上高台秀场,因用力过猛,零件脱落卷入大胃而引起‘火警’”,当然这只是网友间的盗听途说,但那时候军事论坛里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沈飞和成飞哪个更强?以至于把辽宁的社会环境也纳入沈飞系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与沈飞连着筋的606和黎明发动机厂自然也不能幸免,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也就能成为指责的“证据”。笔者当时也对WS10进展是否顺利而感到担忧。

    2004年7月1日,606所召开WS10A定型考核工作誓师动员的千人大会,口号是“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重点型号定型考核任务”,当时空军装备部的军代表也在。但7月20日的考核试飞,WS10竟再次出现因“机械故障”而引起的左发“突停”,若不是依靠试飞员的机智勇敢使飞机单发着陆,就很可能出现SU27战机坠毁的情况,如果是那样,无法从样机上寻找原因的606所的努力将功亏一匮。很显然这次“定型考核”以失败告终。

    但故事还没完。2004年8月,负责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606所,给士气底落的李勇、张恩和打打气。但领导刚走没多久,据传在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就发生了“型号发动机卷死人”的重大恶性事故,让606和黎明厂在质量管理、工作作风和人员素质的深层次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这毕竟是国家高新重点型号,曹钢川下令“整风”,几乎到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程度。一集团也派副总经理林左鸣和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杨锐驻亲自坐镇指挥,并且“调派所内外、行业内外一切资源,所有资源必须为型号服务,务求发动机如期定型。” 当时606所曾风传“不能如期通过考核,型号可能下马!”此传闻绝非空穴来风,因为从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的《简氏防务周刊》披露,中国在2004年8、9月间与俄罗斯签定第二批AL-31FN的引进协议,2007年前俄方向中国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100台AL-31FN-M型发动机(俄方称具体技术改进全部按中方的单发新型战机要求进行),2010年前再提供150台,协议总金额价值9亿美元。与此同时,中航技与俄方洽谈AL-31技术引进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从《航空报》、《中国科技报》的通讯稿所披露的一集团高层在WS10考核失败后的表现也可见一斑。文章称,“总装的领导专程来到一航,谈话时间很短,但集团领导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刘高倬失眠了......曾经历过发动机“下马”挫折的606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刘高倬对一航动力所的技术人员语重心长地说:‘太行发动机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下定决心研制成功’。”《航空报》还特别提到“除了技术层面外,管理层面、文化层面也要下非常大的功夫”,足以说明当时中央军委对WS10的失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而更有“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严重问题,这也间接印证了WS10型号发动机研发过程中接连发生故障、事故、特情,以至于进度一拖再拖的根本原因,很多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在众多深层次问题中,竟然还包涵“文化层面”,其意义不得而知。

  在“动援一切资源、集最大力量、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606所终于在2004年年底的节点前将“排故”后的发动机交付阎良试飞院。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要在短短百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最后过关,可能是林左鸣、杨锐为了保住定型节点,避免型号下马,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等指标,因为据传在“考核”后型号依然存在技术问题。这也正是本应该在05年初就定型的型号,却拖到05年11月10日才完成了“长久初始寿命试车”的原因。而在05年初,型号已经通过“考核”的前题下,2005年2月,中方仍然迫切的引进俄式发动机且积极要求与俄方洽谈AL31FN的技术转让事宜,可见中央军委对WS10似乎还是缺少信心,具体原因不明。2005年3月6日606所再次召开了“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动员誓师签字大会,全所人员签字誓师,事后来看,这应该是中央给型号最后的机会,但万幸的是这次606所和黎明厂没有让我们再失望,11月1 0日WS10终于 通过最后的检测关,获得了飞向蓝天的通行证。

    以上为笔者通过研读《揭秘“太行”18年艰辛研制历程》一文,结合近几年的官方媒体通讯稿及周边新闻及网络传言对“太行”真实研发过程的一些判断。

其经过之跌宕堪比三哥
那么WS15会像太行这样糟糕吗,应该不会,理由:
1,在太行上吸取了经验教训;2,基础技术有了很大进步;3,目前没有消息出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结论:WS15的首飞很可能在明年,黑丝2014机型上实现从一些报道推测WS15进度


一,高空台达标试验,这是公开报道的WS15研发的关键节点,很多推测也以此为基础展开

《中国航空报》讯(通讯员文广)2005年4月14日17时38分,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地面试车台上,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高推重比为十的CJ2000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检查性点火试验一次成功,并顺利推到慢车状态!
李中祥,男,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现任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国家重大武器装备背景项目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研制涡轮院常务副总设计师
2000年以后,他开始参加配装四代机的我国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项目——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由于技术过硬,表现突出,他由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逐渐成长为总体结构技术研究室主任、高推重比核心机副总工程师。
2009年12月25日,按照原定计划,是核心机进行高空台达标试验的日子,这是考核试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难达到的考核试验。这时,核心机已完成分解检查和重新装配,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头一天晚上,李中祥一直难以入睡,核心机结构就像放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浮现,压气机、燃烧室、涡轮,静子、转子,轴向力·····,每一个设计细节显得是那么清晰。第二天,在仔细查看了核心机装配后的检测数据后他对同事说,“核心机暂时还不能试车,涡轮盘前间隙很可能太小,试车有很大风险,请强度专业再仔细校核一次”。随后,强度专业在综合考虑载荷、温度、转速等多种因素基础上对该处间隙进行详细计算,计算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最后一个考核试验点存在转、静子发生碰摩的巨大危险。经过设计师系统的研究讨论后决定,立即再次进行核心机分解调整和重新装配。正是由于他的认真的排查、果敢的决定、正确的判断,保证凝聚了无数航空人心血、极其贵重的核心机顺利完成了最为关键的高空台达标试验。

一篇未经证实的文章


2010年1月18日
今天上午吃过饭,接到一条消息,中国4代机发动机技术瓶径已被研究院专家突破,全厅激动得跳成一团,泪流满面,几十年了,我们终于造出来自己4代机的发动机。但是前面面临我们的任务更是艰巨的。4代机的组装接近尾声,很快我们就可以装备国产的发动机进行首飞。
此4代机发动机是科学家付出了很多努力才研究出来的,早在2002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发动机技术了,可是到了2005年实际上进展不大,领导每到一次,说得最多的还是发动机问题,大会小会都谈。在2006年4代机试飞成功后,领导们感到压力是空前的,还专门下了死命令必须10年内把中国的第4代机搞出来。这次会议的代号就叫"短跑计划"。没想到专家们提前4年完成,这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他们抛弃了传统从3代成熟发动机研究到4代发动机的阶段,由于我们的发动机在早些时间跟不上机体的研制速度,所以科学家在早些时间把重点全部集中到4代发动机上来,整整跨越了一代,全力以赴,所以大家就会看到很多3代机发动机还需要进口,而4代发动机就已经研究出来了,这是因为在3代机方面投入的力量很少,第3代发动机改进型号也就少了。不管怎么说,这个发动机研究成功,并经过性能和稳定性测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发动机会更成熟,更具竞争力。
在此,向全体工作人员,全体为国家献出心血的所有科学家们致敬!
提前预祝大家春节快乐!!!

结论:联系这两篇文字,可以判断WS15的高空台试验在2010年初成功

二,泰山的研发历程

2001年  启动研制工作
2002年  确定了方案和总师单位
2003年  8月底核心部件设计出图完成
2004年  6月核心机图纸通过专家审查
2005年  1月发动机图纸文件目录完成
2005年  10月,原中国一航正式立项
2006年  实现首台国产化整机台架性能试车
2008年  完成高空台试验考核
2009年  完成飞行台试验
2010年  3月18日,中航工业自行立项研制的“泰山”发动机配装枭龙首次滑跑成功
2010年   4月18日配装枭龙飞机首飞成功
2011-2012年  鉴定试飞
2012年  8月预鉴定长期试车工作正式启动
2013年  进入定型考核阶段
2014年  完成设计定型

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初,WS15的研制阶段相当于2008年的泰山
泰山在2014年设计定型,那么峨眉是否会重复同样的进度呢?

看看北航的消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我们航空发动机发展路线图,展示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最新情况,内容让人颇感震惊和意外。我国“两机专项”将航空发动机发展分为聚焦突破、支撑变革和学科创新三个部分,聚焦突破主要是国家重点军用两用发动机项目的研制,支撑变革是对现有发动机进行改进,学科创新是探索和预研新一代发动机项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发动机进度表:

涡扇-15发动机将于2014年完成验证机;
涡扇-10改发动机将于2015年首飞;
长江-1000A发动机将于2016年首飞

分析:我对北航的说法表示怀疑,进度有点快了,泰山之所以顺风顺水,因为那是抄作业,有“五对照”,有图纸有样机。WS15虽然高空台很顺利,但对TG毕竟是个新事物,(虽然中间吸收了一些毛子的经验,但是WS15是以我为主,自主独立研发的项目)恐怕没那么快。那么WS15到底到那一步了呢?

三,F119的研发历程

1982年,美国空军提出拟用于90年代中后期的下一代“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 相应地对用于ATF的发动机则要求推重比达到10.0一级,中间推力要高,要采用矢量喷管等。
XF119发动机零组件的生产始于1985年9月,第1台发动机FX601于1986年10月进行首次台架试车。

1990年6月、9月YF-23(装YF119,YF-120)、YF-22(装YF119、YFl20)相继首飞进行对比飞行验证评估,1991年4月23日美国空军宣布选中装普惠公司YF119的YF-22作为ATF的机型。
1991年8月YF-22进入“工程制造和发展(EMD)”阶段。

在ATF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 7%,即最大推力要求为156 kN,中间推力为105 kN,F119发动机采取了将XF119的风扇直径稍作增加以提高15%的风扇空气流量,来满足推力增大的要求.为此发动机的涵道比由0.25增至0.30。按美国军用标准MIL-SID-879(1968),F119的第1种生产型发动机被命名为F119-PW-100。

1999年12月17日首台EMD阶段的F119发动机进行首次试车,1997年9月7日装F119-Pw-100的F-22战斗机进行了首飞

分析:F119初期的进度跟泰山有点像,泰山06年台架试车,10年首飞
F119  86年台架试车,90年首飞,之后因为美空提高了要求,延长了一些时间,发动机的研制其实主要看整体技术积累,积累厚研发就快,MD的积累不是土鳖能比的,尤其是在跨越式的研发四代发动机的情况下

四,技术人员的能力
WS10,15的总师都是江和甫,当面集中全系统的力量研发太行还是跌跌撞撞,看当面的一篇文章

那么WS10仅仅是“进展缓慢”吗?显然不只如此。这么多年来,只要一提WS10,往往都会令人联想到“事故”、“沈飞和黎明厂的人素质低下、作风散漫”等不愉快的话题。《航空报》说“太行发动机研发18年过程艰辛”,这句话其实蛮有道理。其过程不只艰辛,还曾一度非常严峻,几乎陷入“下马”的绝境。

    前面已经说过,9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定了价值2亿的54台AL31FN发动机的大额军火协议时,军委就已经放弃了把WS10作为歼10配套工程的捆绑方案,因为WS10的进展太慢,从87年到93年再从95年6月到98年9月的12年时间,WS10的样机刚刚能够适应SU27SK的机身尺寸,而样机还没有经过任何真正的机载测试。但在此期间,WS10的传闻在互联网上就已经传开,当互联网把WS10A神化了之后,却千呼万唤使不出来。

    2002年初夏,当时还是二把手”的486视察606所,当时WS10的总设计师张恩和曾向胡总说“型号已取得重大成果,不久就可以实现定型。”但其后的事实证明,他向胡总讲的话并不正确,WS10在试车过程中,几乎各个环节都有“故碍”,首先是发动机材料不过关、设计存在缺陷、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叶片强度不够、试车时“突停”、发出不明原因的“怪响”、滑油管出现裂缝......在2003年8月前的研制中就“先后发生各种技术问题和故障200多项,其中几次为重大故障”,《航空报》引述606所的说法是“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而且,据《航空报》记述,WS10在2003年8、9月的5次试飞中,3次出现“特情”,至于是否造成飞机和人员的伤亡,不明;其实,在空中出现险情的情况,并非只在8、9月间出现过,早在之前的测试中就曾出现控油、推力和进气口异常等问题。当时甚至有网友在某知名军事论坛爆料,说“新发上高台秀场,因用力过猛,零件脱落卷入大胃而引起‘火警’”,当然这只是网友间的盗听途说,但那时候军事论坛里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沈飞和成飞哪个更强?以至于把辽宁的社会环境也纳入沈飞系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与沈飞连着筋的606和黎明发动机厂自然也不能幸免,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也就能成为指责的“证据”。笔者当时也对WS10进展是否顺利而感到担忧。

    2004年7月1日,606所召开WS10A定型考核工作誓师动员的千人大会,口号是“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重点型号定型考核任务”,当时空军装备部的军代表也在。但7月20日的考核试飞,WS10竟再次出现因“机械故障”而引起的左发“突停”,若不是依靠试飞员的机智勇敢使飞机单发着陆,就很可能出现SU27战机坠毁的情况,如果是那样,无法从样机上寻找原因的606所的努力将功亏一匮。很显然这次“定型考核”以失败告终。

    但故事还没完。2004年8月,负责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606所,给士气底落的李勇、张恩和打打气。但领导刚走没多久,据传在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就发生了“型号发动机卷死人”的重大恶性事故,让606和黎明厂在质量管理、工作作风和人员素质的深层次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这毕竟是国家高新重点型号,曹钢川下令“整风”,几乎到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程度。一集团也派副总经理林左鸣和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杨锐驻亲自坐镇指挥,并且“调派所内外、行业内外一切资源,所有资源必须为型号服务,务求发动机如期定型。” 当时606所曾风传“不能如期通过考核,型号可能下马!”此传闻绝非空穴来风,因为从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的《简氏防务周刊》披露,中国在2004年8、9月间与俄罗斯签定第二批AL-31FN的引进协议,2007年前俄方向中国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100台AL-31FN-M型发动机(俄方称具体技术改进全部按中方的单发新型战机要求进行),2010年前再提供150台,协议总金额价值9亿美元。与此同时,中航技与俄方洽谈AL-31技术引进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从《航空报》、《中国科技报》的通讯稿所披露的一集团高层在WS10考核失败后的表现也可见一斑。文章称,“总装的领导专程来到一航,谈话时间很短,但集团领导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刘高倬失眠了......曾经历过发动机“下马”挫折的606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刘高倬对一航动力所的技术人员语重心长地说:‘太行发动机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下定决心研制成功’。”《航空报》还特别提到“除了技术层面外,管理层面、文化层面也要下非常大的功夫”,足以说明当时中央军委对WS10的失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而更有“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严重问题,这也间接印证了WS10型号发动机研发过程中接连发生故障、事故、特情,以至于进度一拖再拖的根本原因,很多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在众多深层次问题中,竟然还包涵“文化层面”,其意义不得而知。

  在“动援一切资源、集最大力量、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606所终于在2004年年底的节点前将“排故”后的发动机交付阎良试飞院。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要在短短百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最后过关,可能是林左鸣、杨锐为了保住定型节点,避免型号下马,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等指标,因为据传在“考核”后型号依然存在技术问题。这也正是本应该在05年初就定型的型号,却拖到05年11月10日才完成了“长久初始寿命试车”的原因。而在05年初,型号已经通过“考核”的前题下,2005年2月,中方仍然迫切的引进俄式发动机且积极要求与俄方洽谈AL31FN的技术转让事宜,可见中央军委对WS10似乎还是缺少信心,具体原因不明。2005年3月6日606所再次召开了“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动员誓师签字大会,全所人员签字誓师,事后来看,这应该是中央给型号最后的机会,但万幸的是这次606所和黎明厂没有让我们再失望,11月1 0日WS10终于 通过最后的检测关,获得了飞向蓝天的通行证。

    以上为笔者通过研读《揭秘“太行”18年艰辛研制历程》一文,结合近几年的官方媒体通讯稿及周边新闻及网络传言对“太行”真实研发过程的一些判断。

其经过之跌宕堪比三哥
那么WS15会像太行这样糟糕吗,应该不会,理由:
1,在太行上吸取了经验教训;2,基础技术有了很大进步;3,目前没有消息出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结论:WS15的首飞很可能在明年,黑丝2014机型上实现
期待无比,已经不能指望什么别的了
“WS15首飞在2014机型实现……”
引用了大堆报道,结果得出这么个坑爹结论。新发动机直接上原型机?忘了八三工程的教训?你当伊尔76试飞平台不存在?楼主洗洗睡吧。
太行总师不是江和甫吧



这是看潜伏的节奏吗
在CD,不是不能非议厂所的吗?LZ这样没问题?
2002年的486啥时候成的二把手啊?2004年吴邦国还是副总理?
不管咋说,这些项目历练了一帮人,为真正的腾飞打下基础。
WS15上高空台7年了吧?差不多该上机了。
WS15上高空台7年了吧?差不多该上机了。
东拼西凑的文章,有些06年就看过了,现在把时间换成最近的,如WS15研制成功,05年就出现在网上,内容文字同出一辙,只是时间换成了2010,以前的原文好像是2003年,当时我还深信不疑、泥马过了10年了,WS15还没有出原型机,才知道当年网上跳大神,吹牛B的多么厉害了,没想到现在又有人把当年的翻出来哄小朋友!


2011年的验证机  

2011年的验证机  
哈哈,看名字就想起【潜伏】。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哈哈!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没有出现使用太行发动机的歼十,说明太行还是不行。
希望发动机能有惊喜。到时候一定买几挂鞭炮放一放庆祝一下
WS15上高空台7年了吧?差不多该上机了。
上飞行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