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老电影《长排山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6:07:16




《长排山之战》是一部军事教学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1年上映。导演田永贵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人,曾创作过《步兵班进攻》、《步兵打坦克训练》、《千里野营》、《坚守文登川》、《长排山之战》等30余部军事教学片。其中《坚守文登川》还获得了全军优秀影片奖。

《长排山之战》片长不过一小时,却是取自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一场真实战斗。参加影片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3018部队,就是当年这场战斗的主角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影片中的表演、场景、装具,还是战术、动作、军语,都相当真实,情节曲折精彩,非常富于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意义。如今,在云南某地小电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来考察一下这场战斗的真实历史原型。

影片片名中的长排山,真实历史原型叫作长白山(当然这不是中国人民都熟知的东北长白山),位于当年的广西那坡县平孟公社东南,在中越边界原112号和113号界碑之间。长白山是典型的亚热带石灰岩质山系,高约700余米,平地拔起,巍峨耸立。其山势非常陡峭,北侧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南侧坡度稍缓,也在 60 度左右,东、西两侧坡度均在 70-80 度以上。山上灌木丛生,植被茂密,有岩洞、石缝数百处。因山的北侧崖壁上裸露着大片白色的岩石,加上山顶长年白雾笼罩,故此被称为长白山。

当年中越两国对这座山的归属有争议,中方地图将其画为骑线山,越方地图则将其全部画入了越南境内。由于该山位于中国广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战略公路的东北侧,有居高临下的天然俯瞰之势,因而又成为了军事价值很高的重要制高点。在1979年战争前,越南军队就控制了长白山,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将其打造成了坚固的边境防御支撑点阵地。在长白山的东侧和东北侧,还分布着黄土山、尖石山、乱石山等几个高地,也有越军驻守,与长白山守军组成了多层交叉火力网,互相拱卫形成了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当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夺取越北重镇高平的重要门户朔江,双方对长白山及附近高地群的争夺就不可避免了。这场战斗的发生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到20日。

影片伊始,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军队的万炮齐轰,一排排火箭弹在夜空中穿梭飞舞,炸得山摇地动,景象非常壮观。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军队于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向朔江守敌防线进行了炮火急袭。共动用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加农炮100余门,猛烈射击了20分钟。影片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成排火箭弹就是由火箭炮发射的。一提到火箭炮,很多人就会想起了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当年曾令德国军队闻风丧胆。因为从建国起人民解放军就全方位地向苏军学习,并以苏式武器体系为装备研制方向,火箭炮也从此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1979年时,中国军队共装备了两种火箭炮:一种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一种是107毫米12管火箭炮,轻重搭配,主要用于对8-10公里内的敌人阵地目标和集结部队进行覆盖性火力摧毁杀伤,威力巨大。

影片中面对中国军队的猛烈炮击,防守长排山的越军中尉连长亚胜(王存银饰演)并未慌张,而是召集部下们打气:“别慌,你们听着,大炮一轰,步兵冲锋,老一套打法,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的大炮,轰的再猛,对我们这种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还有,你告诉大家,依托有利地形,沉着应战!”

应该说,亚胜连长的这番充足底气确实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越南北部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气候,遍布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岩溶石山和天然岩洞,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越军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平时很难发现,一般炮火射击对其影响不大。加上越北地区常年从凌晨到中午都有浓雾,能见度很差,更增加了进攻方的困难。相反,越军熟悉地形,战前就对上山的主要道路及接近域都标定了火力打击范围和距离,并形成多层次交叉火力,开战后只要对标定地域猛烈开火就能起到严密封锁的作用。而且越军历经3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战火考验,官兵训练有素,技战术娴熟,战斗经验丰富,特别是单兵战斗力非常强。中国军队则已20余年未战,又深受多年政治运动影响,训练不足,基层官兵都没有打过仗,更缺乏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作战的经验,战斗力实为堪忧。在中越友好期间,越军从中层到基层的军官大都到中国的军校进修学习过,对中国军队的战法很是了解。先是炮火齐轰,然后炮火转移,步兵再发起冲锋,如此三段式打法确是中国军队的标准进攻程序,对此越军早已是严阵以待。

影片中关于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来通过抓获的一名越军俘虏之口作了交代:防守长排山的越军番号为246团2小团6连,有6连2个排和民军1个排,最高指挥官是小团政治员林成招(史连铭饰演)上尉。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在越南人民军的编制中,团级单位称为中团,营级单位称为小团。在早期曾有过大团的编制,后来改为了师。小团政治员,则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营教导员。民军,也就是武装民兵。越南实行的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民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体系来理解,片中防守长排山的越军是246团2营6连2个排和民兵1个排。在真实的历史上,246团隶属于驻防高平的越军346师,是该师的主力团,主要配置于朔江地区,其中防守长白山的越军与影片中的番号编制一样,总兵力约100余人。在武器装备上,从片中能看到越军先后使用了苏制AK47/AKM自动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苏制RPK班用轻机枪、苏制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可能是中国支援的53式重机枪)等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上,还要加上60炮、M79型40榴弹发射器和40火箭筒等,与前述轻重步兵武器协同,构成了较严密的火力配系。

影片中进攻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的中国军队是某部2营,其中主攻长排山的是4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支部队的番号是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5团2营,4连是该营主攻连。从片中能看到,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53式重机枪、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木柄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等,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如此。和越军相比较来说,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并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复杂地形上兵力也难于展开,而后方炮火支援对于越军依托山势的坚固隐蔽工事亦收效甚微。这一仗,天时地利均无,真是不好打。

影片中当中国炮兵火力向前转移,步兵发起冲锋后,越军小团政治员林成招上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炮火匆匆赶到了长排山上的越军连指挥所,面授机宜,确定了应对部署。亚胜连长原本是要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死守,林成招则命令将守军全部从外围阵地撤回到岩洞工事中。他的决心就是:“这用中国人的说法,叫作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应该说,林成招的这个判断抓住了战场要害。他很了解,中国军队的优势是部队编制大,炮兵火力强,擅长大兵团作战,打起仗来大刀阔斧。而越军的优势是擅长游击战和小股作战,单兵素质好,步兵轻武器火力强,实战经验丰富,对地形熟悉。如果在外围阵地正面和中国军队硬顶,等于主动丢掉了地利和工事的优势却将防御部队暴露在中国炮兵的强大火力之下,很容易遭到杀伤,实在是舍长就短。而将守军收缩回坚固隐蔽工事之中待机,首先就避免了遭到中国炮兵火力杀伤,且中国军队不熟悉地形,一时找不到攻击目标,官兵又缺乏战斗经验,临阵顿挫,必然会露出破绽,守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能充分发挥轻武器的火力优势。实战证明,林成招的判断非常准确,确实是个厉害角色。在中越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像林成招这样狡猾狠辣的越军指挥官形象,是不多见的。

影片中4连副连长(贾连芳饰演)带领尖刀排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然而当面越军却很快向后逃跑了。尖刀排继续前进时,眼前又只见浓浓晨雾和密林深草,根本看不到敌人。这种情况下,副连长命令尖刀排边搜索边前进,对敌人发现一个干掉一个。因为中国军队放慢了前进速度,亚胜连长担心己方意图已被发现,建议立即就打。林成招则胸有成竹,命令前沿守军继续后撤,诱敌深入,“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一定靠近了打。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准他,吃掉他!”在中国军队步步逼近的同时,隐藏在长排山上各岩洞工事中的越军已悄悄地将各种武器伸出了洞外,瞄准了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做好了战斗准备。当4连尖刀排突入了越军堑壕后,发现阵地上的越军射击位置和武器都是经过了伪装的,知道上了当。就在这时,长排山上的越军突然一齐开火,以正射、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夹住了中国军队。尖刀排猝然遭到打击,当即被越军火力压制,因进攻队形密集,发生了较大伤亡。副连长组织火力向敌还击,在战斗中头部负伤。从尖刀排左翼进攻的2排,也在乱石山一线受阻。4连一时与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之敌形成了对峙。

不久,战场上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4连连长阵亡。原来,当尖刀排和2排进攻受阻后,营长(纪红军饰演)打电话给4连,通报说5连已向敌后迂回穿插,命令4连要尽快把长排山拿下来。指导员(金石声饰演)放下电话后将命令传达给了连长,连长(宋伯涛饰演)当即带着通信员就上了前沿直接指挥。不料,此时经验丰富的林成招已命令前沿守军,要首先干掉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因为当时解放军废除了军衔制,从军装上难以分辨出官兵,为了让部下们能识别出中国军队指挥官,林成招恶狠狠地补充道:“听清楚,那些拿手枪、戴望远镜、拿指挥旗的,都是!”

连长不顾危险地相继上到了尖刀排和2排,指挥各攻击分队进行调整和疏散队形,并组织机枪火力进行掩护。这时两名越军发现了连长和通信员,并通过连长身上的望远镜而将他锁定,举枪向其瞄准。随着一个短点射,连长被子弹击中,当即倒下牺牲。指导员知道消息后,悲痛万分。因地形、敌情不明,4连一直被越军火力压制,无法进展。后来营长打来电话,命令4连先施放烟幕,把部队调整一下,坚持到天黑再商量对策。

在真实的历史上,365团4连于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炸开越军设置的铁丝网越过国境线快速向前推进。当4连进至长白山北侧一线时,这里的战场却是一片沉寂。因为敌情不明,4连连长孔令华带着通信员和电台兵前出到了尖刀排的位置,从一块岩石后探身用望远镜向前沿观察敌情。然而,对面的越军没有进行开火阻击其实是要将中国军队放近点再打。由于孔令华身带望远镜、指挥旗,后边还跟着电台兵,在战场上跑动目标比较明显,因而被潜伏在山上的越军认出来是中国军队指挥官,已用枪口将他锁定。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孔令华连长中弹倒下,当场牺牲。

在1979年战争的初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有不少中国军队基层指挥员遭到了越军狙击而伤亡。当时解放军的军服都是“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开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到了作战后期,中国军队越打越有经验,指挥人员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孔令华连长刚一倒下,隐藏在长白山一线各阵地工事内的越军同时开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网夹住了4连,冲在先头的战士纷纷中弹倒下,连队前进受阻。在团、营炮火的支援下,4连进行了几次冲击,但因地形不利,都没能取得突破,副连长也身受重伤,全连伤亡较大。指导员吴世忠组织力量继续攻击,命令7班从长白山西侧向山顶偷袭。因中途被越军发现,偷袭未成。打到下午,4连夺占了长白山东北侧两个高地,与越军形成对峙。全连经一天反复战斗,两次集中攻击受挫,虽然先后摧毁了越军6个火力点,毙敌23人,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自己也伤亡了29人。当晚,奉营里命令,4连乘夜暗撤回了国境线。

365团4连第一天攻击受挫,和影片中的4连失利原因是一样的,主要在于初战缺乏经验,未能察明敌情,知己知彼。越军在长白山的守军也就1个连左右,多以班为单位分散配置,利用有利地形主要实施火力阻击,重点封锁东侧与尖石山、乱石山间的谷地。其依托陡峭石山设防,工事多在岩洞、石缝中构筑,既不好攀登接近,位置又很隐蔽,死角大,炮火射击很难将之摧毁。然而,由于越军兵力不足,不敢脱离既设阵地野战出击,因此主要是专守态势。也就是说,防守长白山的越军可以和附近几个山头的友邻形成交叉火力配合,但却不能以兵力相援形成互动战术配合。在这样一个战场态势下,用炮火射击对其没有什么威胁,以兵力从正面强攻则正好陷于各山头越军的交叉火网,必然发生伤亡。如集中兵力攻击,队形就易密集拥挤,则伤亡更会加大。且越军居高临下,俯瞰战场,向上仰攻非常困难,很难摆脱被动态势。4连第一天的进攻,既是正面强攻,队形又较为集中密集,看不到敌人,不熟悉地形,一举一动却都被居高临下的敌人所掌握,焉能不败!

影片中4连坚持到天黑后,营长来到前沿,与4连指战员们一起对白天的战斗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军在长排山上居高临下,又分散隐蔽,而我军对这种地形不熟悉,白天进行强攻是很难奏效的。最后指导员提出进行夜摸,乘天黑从长排山北侧登上山顶,次日天亮后从上往下打。营长同意了指导员的建议,要求4连选好上山的路线,搞好协同。夜深后,在炮火掩护下,4连以1个排兵力对乱石山发动佯攻,打得甚是热闹。与此同时,3班担任突击班,秘密从长排山北侧向山顶攀登。长排山上的林成招开始还比较镇定,担心中国军队会搞声东击西,因此按住预备队不动。后来乱石山方向的佯攻分队越打越猛,林成招经不住手忙脚乱的亚胜连长一再催促,命令预备队出动阻击中国军队。就在这个时候,3班长(王建忠饰演)带领大胜(杜先进饰演)、双华(陆辉忠饰演)等战士经过艰苦攀爬终于登上了长排山顶。随后秘密干掉了越军哨兵,并用手电向山下发送了登顶成功的信号。指导员接到信号后,即带领连主力也乘夜暗秘密上山,于拂晓前和3班会合控制了山顶。天亮后,越军发现中国军队已经上了长排山,林成招才意识到终究还是中了中国人的声东击西之计。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影片中对这段关键的战斗转折过程描述得简单了些。365团4连初战受挫后,并没有于当天晚上立即夜摸长白山,而是在第二天上午才受领了营里下达再攻长白山的命令。4连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旅32团4连,曾在沙岭战斗中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新22师66团一部浴血奋战,著名干部模范、连长肖永华孤身冲入敌阵壮烈牺牲,4连因而被纵队命名为“肖永华英雄连”。一打长白山失利,连长牺牲,全连指战员都憋足了劲要坚决拿下长白山,为连长报仇。为了加强4连的力量,营里配属给4连82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并同时以2连向尖石山、乱石山方向发展进攻,5连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配合4连歼灭长白山守敌。

鉴于第一天攻击失利的教训,4连指导员吴世忠组织了班长以上干部和骨干开会,仔细分析受挫的原因,并结合地形、敌情重新研究打法。大家认为,长白山地势险要,草木茂密,观察瞭望和部队运动都颇为不便。越军依托天然岩洞构筑工事,兵力配置分散隐蔽,主要依赖火力进行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敌暗我明,地形不利,炮火对其杀伤有限,从正面强攻硬打是很难奏效的。4连初攻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明敌情,战术运用不当。反过来看,越军的防御也有很大弱点,其主要依托岩洞防守,居高临下,在阵地前下方形成火力封锁地带,却不便于向洞口上方观察和射击。如果能首先控制长白山顶,即抓住了敌人的盲点,其防御部署尽在眼中,可自由选择攻击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再从上向下打,逐洞攻击,各个歼灭,将获全胜之效。根据以上分析,吴世忠等人决心改变打法,首先派一个精干小分队,利用夜暗秘密登上长白山顶,掩护连主力上山。待天亮后,再由上向下逐点攻击,避开越军火力控制地带,以小群多路的战术将守敌各个击破。关于登山的路线,因长白山东侧为越军重点防御地段,西侧则距4连位置较远,越军也有防御,北侧虽是悬崖峭壁,但越军防御薄弱,能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最后,吴世忠决定由3班担任突击班,于2月18日黄昏时隐蔽进至长白山北侧山脚,天黑后开始登顶;1排、2排主力于黄昏后佯攻长白山东南侧和东侧乱石山越军阵地,吸引守敌注意力。待天黑后,分别由长白山的东北侧和东侧摸上山顶;连指挥所率3排在山下待机,并组织火力压制长白山的越军火力。

2月18日中午,2营再次越过国境发起攻击。4连、2连为第一梯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至黄昏前,4连、2连分别推进至长白山、尖石山预定地域,5连则从2、4连之间进入战斗,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当晚19时,4连的1排、2排主力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了佯攻。与此同时,担任突击班的3班共7人在班长谢振华带领下,趁部队佯攻和火力掩护之下迅速运动到了长白山北侧山脚,乘夜暗开始攀登悬崖峭壁。中途因一名战士不慎滚下山去摔伤,副班长返回山下救援,3班还剩下5人。谢振华当即将余下人员分为两个小组,从不同方向继续向山顶攀登。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爬,19日凌晨1时多,两个小组相继登上山顶,占领了制高点,没有发现敌情。在此之前因4连的佯攻打得很猛,在山顶警戒的少量越军已缩回南侧山腰进行防御去了。谢振华立即向天上打了一发曳光弹给连指挥所报信,非常不巧,吴世忠等人当时却未发现。不久,1排和2排主力在完成佯攻牵制的任务后,也乘夜暗开始向山顶攀登。除2排有一个班在中途迷失方向外,1排、2排的3个班相继登上了山顶。因连指挥所没有发现3班登顶的信号,吴世忠又命令通过半导体扩音器喊话和发信号等手段反复进行确认,终于和登顶人员沟通了联系。随即吴世忠也率60炮班、工兵班开始登山,于19日拂晓到达山顶,与先期登顶分队会合。
影片中到了天亮后,指导员确定了从上往下,逐层搜索的打法。同时给各分队区分了攻击任务,并嘱咐说:“各小组回去以后,要特别注意提醒大家,山上草深、树多、洞多,地形很复杂。我们要利用有利地形,互相支援,密切协同。注意,千万不要打误会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吴世忠指导员上山后即调整了组织,明确了各班、排的战斗任务。当时登上山顶的除4连的6个班外,还有因与主力走散而随4连1排上山的2连19人。与防守长白山的越军相比,登顶分队的力量并不占优势。吴世忠针对在山上作战不易观察和运动,且越军兵力分散配置的情况,决定不集中攻击,而是采取小群多路的打法。所谓小群多路是一种连级进攻战术,即是将连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成多个进攻方向,在加强火器的掩护下,成疏散队形,交替掩护,多路,多方向,有重点地向敌冲击。这种战术是解放军的传统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都有成熟运用,建国后军队搞正规化建设,讲究梯次战斗队形,小群多路反而提得较少了。如今要在长白山的特殊地形、敌情下作战,吴世忠就又祭出了老战术。据此,将各班分成2~3个小组,每组2~3人,加强随伴火器,由上向下,分片包干,各自为战,多路进攻,互相配合,边打边搜,逐洞歼敌。要求各攻击小组在战斗开始后注意观察、隐蔽,小群多路,从侧翼大胆接近越军据守的岩洞,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消灭敌人。并将60炮配置在山顶的反斜面上,各班轻机枪配置在山顶,以火力支援各小组战斗。为不使发生误伤,还规定了互相间的联络信号和识别记号。部署完毕后,吴世忠感到手里兵力不足,遂派人下山召3排上山作预备队。在4连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5连也乘夜暗插到了长白山东南侧,协同4连形成了对长白山守敌的夹攻之势。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20多分钟的决战长排山阶段。在指导员指挥下,4连各小组由上向下打,从侧翼勇猛接近越军据守的各岩洞,用冲锋枪、手榴弹将守敌消灭。进行火力支援的82无坐力炮和火箭筒也瞄准开火,逐一将越军据守的岩洞、石缝打掉。有的洞穴因地形陡峭不好接近,火箭弹也打光了,而后方弹药又一时送不到山上,战士们就充分发挥了灵活的战斗技巧,用绳索从上方空吊炸药包爆破洞口,并用竹竿捆上炸药包伸进洞里进行爆破,终于将越军的洞穴摧毁。火焰喷射器也加入了战斗,近距离喷烧洞中的越军。就这样,4连指战员们边打边搜,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在难以抵挡的情况下,亚胜连长想打不了就逃。林成招则命令残余越军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人自为战,洞自为战,抵抗到底。指导员指挥连队发起搜山,林成招、亚胜连长带领部下龟缩进了备用指挥所洞穴中负隅顽抗。通过被抓获的俘虏之口,4连将林成招一帮人的藏身洞穴锁定。指导员亲自率3班长等人进入洞穴中搜剿残敌,与越军斗智斗勇。最后,战士双华在和亚胜连长等搏斗中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林成招则带着满身火焰惨叫着摔下山崖毙命,长排山上的越军终于被4连全部消灭。

在真实的历史上,2月19日天亮后,5连从南侧正面向长白山发起进攻,以火力吸引防守越军的注意力,同时4连按预定战斗部署从山上向下扫荡。4连各分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60炮、机枪掩护下,以疏散队形从侧翼隐蔽迅速地抵近越军据守的岩洞口,用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消灭洞内之敌,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打下一洞,巩固一洞。有些岩洞守敌的位置难以接近,吴世忠就命令通过步谈机呼唤上级炮火予以摧毁和压制。越军重点防御长白山的南侧山腰,而攻击这一路的只有谢振华率3班的5名战士,兵力明显不足。因此,谢振华命令全班每人负责一片地域,互相掩护,并肩搜索前进。3班打得极为勇猛,一路向下攻击,先后击毙越军19人,击伤3人。谢振华自己就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影片中一直冲锋在前的3班长,就是以谢振华为原型的。激战中,吴世忠一直注意掌握敌情变化,保持实施连续指挥,并组织预备队和连指挥所非战斗人员围歼零星逃散的越军。他身先士卒,沿着石缝、草丛向下搜索,边射击边前进,先后毙、伤越军各1人,并缴获了1挺重机枪。因战斗紧张,后方弹药一时送不上来,吴世忠就命令战士们注意利用缴获的武器和弹药打击敌人。影片中先后出现了火焰喷射器和烟雾弹等武器,在攻击岩洞之敌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真实的战场上,烟雾弹既可以起到遮蔽掩护的作用,又能熏呛敌人;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能够拐弯杀伤,还可以大量消耗氧气,因而用来对付藏在山洞中的敌人非常有效。不过,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火焰喷射器是编制在师防化连里,战时加强给一线步兵连。而4连进攻长白山时并没有加强火焰喷射器,因而影片中的那段情节并未出现在真实历史上。

19日激战一天,4连一直打到了山脚,共打掉长白山上越军33个火力点,击毙越军64人,俘虏1人。战至黄昏时,为防止夜间误伤,奉营里命令,吴世忠将全连撤回山顶,巩固阵地,准备再战。20日上午,4连继续搜歼残敌,又摧毁越军1个暗火力点,先后毙敌8人,终于肃清了长白山上的越军。在两天战斗中,4连共击毙越军72人,俘虏1人,缴获60炮1门、轻重机枪12挺、冲锋枪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弹发射器6具、各种枪弹32箱及军用物资一部,捣毁34个岩洞和暗堡。4连仅伤亡14人。战后,4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班长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长白山进攻战斗,是1979年战争中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双方兵力相当,均主要以步兵武器进行较量,反复斗智斗勇,基本反映了各自的实际战斗力。4连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打法,扬长避短,越战越勇,从而克敌制胜。越军本来占有地形有利和工事隐蔽坚固的优势,但战术保守,一味防御,不能实施灵活反击,最后陷于坐困待毙之势。战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将这一模范战例拍成了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并在国内上映。应该说,在关于那场战争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像《长排山之战》这样蕴含了大量历史内容并几乎以战斗原貌反映的影片,是绝无仅有的。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长排山之战》的故事内容有些单薄,影片时间也较短,还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痕迹。如林成招、亚胜连长这些越军指挥官的形象塑造,还是抽烟、喝酒、吃罐头、看女人照片、打骂部下等,与早年银幕上的国民党军官并无二致。不过,对于一部主要用途是军事教学的影片来说,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进行苛求的。和更早的《地雷战》、《地道战》一样,《长排山之战》除凸显了宣传教育作用外,也为那个理想主义年代的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身影。可惜的是,这种理想主义已渐去渐远了。多年以后,当影片《长排山之战》经数字修复,又清晰出现在网络中时,不知有多少人心中突然泛起了当年的回忆。或许,人们更加感怀的不是电影,而是永远留在银幕上的那种真诚。自然,其中就包括笔者。


长排山之战.jpg (23.8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25 22:31 上传



《长排山之战》是一部军事教学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1年上映。导演田永贵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人,曾创作过《步兵班进攻》、《步兵打坦克训练》、《千里野营》、《坚守文登川》、《长排山之战》等30余部军事教学片。其中《坚守文登川》还获得了全军优秀影片奖。

《长排山之战》片长不过一小时,却是取自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一场真实战斗。参加影片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3018部队,就是当年这场战斗的主角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影片中的表演、场景、装具,还是战术、动作、军语,都相当真实,情节曲折精彩,非常富于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意义。如今,在云南某地小电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来考察一下这场战斗的真实历史原型。

影片片名中的长排山,真实历史原型叫作长白山(当然这不是中国人民都熟知的东北长白山),位于当年的广西那坡县平孟公社东南,在中越边界原112号和113号界碑之间。长白山是典型的亚热带石灰岩质山系,高约700余米,平地拔起,巍峨耸立。其山势非常陡峭,北侧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南侧坡度稍缓,也在 60 度左右,东、西两侧坡度均在 70-80 度以上。山上灌木丛生,植被茂密,有岩洞、石缝数百处。因山的北侧崖壁上裸露着大片白色的岩石,加上山顶长年白雾笼罩,故此被称为长白山。

当年中越两国对这座山的归属有争议,中方地图将其画为骑线山,越方地图则将其全部画入了越南境内。由于该山位于中国广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战略公路的东北侧,有居高临下的天然俯瞰之势,因而又成为了军事价值很高的重要制高点。在1979年战争前,越南军队就控制了长白山,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将其打造成了坚固的边境防御支撑点阵地。在长白山的东侧和东北侧,还分布着黄土山、尖石山、乱石山等几个高地,也有越军驻守,与长白山守军组成了多层交叉火力网,互相拱卫形成了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当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夺取越北重镇高平的重要门户朔江,双方对长白山及附近高地群的争夺就不可避免了。这场战斗的发生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到20日。

影片伊始,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军队的万炮齐轰,一排排火箭弹在夜空中穿梭飞舞,炸得山摇地动,景象非常壮观。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军队于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向朔江守敌防线进行了炮火急袭。共动用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加农炮100余门,猛烈射击了20分钟。影片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成排火箭弹就是由火箭炮发射的。一提到火箭炮,很多人就会想起了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当年曾令德国军队闻风丧胆。因为从建国起人民解放军就全方位地向苏军学习,并以苏式武器体系为装备研制方向,火箭炮也从此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1979年时,中国军队共装备了两种火箭炮:一种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一种是107毫米12管火箭炮,轻重搭配,主要用于对8-10公里内的敌人阵地目标和集结部队进行覆盖性火力摧毁杀伤,威力巨大。

影片中面对中国军队的猛烈炮击,防守长排山的越军中尉连长亚胜(王存银饰演)并未慌张,而是召集部下们打气:“别慌,你们听着,大炮一轰,步兵冲锋,老一套打法,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的大炮,轰的再猛,对我们这种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还有,你告诉大家,依托有利地形,沉着应战!”

应该说,亚胜连长的这番充足底气确实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越南北部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气候,遍布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岩溶石山和天然岩洞,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越军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平时很难发现,一般炮火射击对其影响不大。加上越北地区常年从凌晨到中午都有浓雾,能见度很差,更增加了进攻方的困难。相反,越军熟悉地形,战前就对上山的主要道路及接近域都标定了火力打击范围和距离,并形成多层次交叉火力,开战后只要对标定地域猛烈开火就能起到严密封锁的作用。而且越军历经3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战火考验,官兵训练有素,技战术娴熟,战斗经验丰富,特别是单兵战斗力非常强。中国军队则已20余年未战,又深受多年政治运动影响,训练不足,基层官兵都没有打过仗,更缺乏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作战的经验,战斗力实为堪忧。在中越友好期间,越军从中层到基层的军官大都到中国的军校进修学习过,对中国军队的战法很是了解。先是炮火齐轰,然后炮火转移,步兵再发起冲锋,如此三段式打法确是中国军队的标准进攻程序,对此越军早已是严阵以待。

影片中关于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来通过抓获的一名越军俘虏之口作了交代:防守长排山的越军番号为246团2小团6连,有6连2个排和民军1个排,最高指挥官是小团政治员林成招(史连铭饰演)上尉。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在越南人民军的编制中,团级单位称为中团,营级单位称为小团。在早期曾有过大团的编制,后来改为了师。小团政治员,则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营教导员。民军,也就是武装民兵。越南实行的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民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体系来理解,片中防守长排山的越军是246团2营6连2个排和民兵1个排。在真实的历史上,246团隶属于驻防高平的越军346师,是该师的主力团,主要配置于朔江地区,其中防守长白山的越军与影片中的番号编制一样,总兵力约100余人。在武器装备上,从片中能看到越军先后使用了苏制AK47/AKM自动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苏制RPK班用轻机枪、苏制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可能是中国支援的53式重机枪)等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上,还要加上60炮、M79型40榴弹发射器和40火箭筒等,与前述轻重步兵武器协同,构成了较严密的火力配系。

影片中进攻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的中国军队是某部2营,其中主攻长排山的是4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支部队的番号是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5团2营,4连是该营主攻连。从片中能看到,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53式重机枪、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木柄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等,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如此。和越军相比较来说,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并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复杂地形上兵力也难于展开,而后方炮火支援对于越军依托山势的坚固隐蔽工事亦收效甚微。这一仗,天时地利均无,真是不好打。

影片中当中国炮兵火力向前转移,步兵发起冲锋后,越军小团政治员林成招上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炮火匆匆赶到了长排山上的越军连指挥所,面授机宜,确定了应对部署。亚胜连长原本是要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死守,林成招则命令将守军全部从外围阵地撤回到岩洞工事中。他的决心就是:“这用中国人的说法,叫作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应该说,林成招的这个判断抓住了战场要害。他很了解,中国军队的优势是部队编制大,炮兵火力强,擅长大兵团作战,打起仗来大刀阔斧。而越军的优势是擅长游击战和小股作战,单兵素质好,步兵轻武器火力强,实战经验丰富,对地形熟悉。如果在外围阵地正面和中国军队硬顶,等于主动丢掉了地利和工事的优势却将防御部队暴露在中国炮兵的强大火力之下,很容易遭到杀伤,实在是舍长就短。而将守军收缩回坚固隐蔽工事之中待机,首先就避免了遭到中国炮兵火力杀伤,且中国军队不熟悉地形,一时找不到攻击目标,官兵又缺乏战斗经验,临阵顿挫,必然会露出破绽,守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能充分发挥轻武器的火力优势。实战证明,林成招的判断非常准确,确实是个厉害角色。在中越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像林成招这样狡猾狠辣的越军指挥官形象,是不多见的。

影片中4连副连长(贾连芳饰演)带领尖刀排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然而当面越军却很快向后逃跑了。尖刀排继续前进时,眼前又只见浓浓晨雾和密林深草,根本看不到敌人。这种情况下,副连长命令尖刀排边搜索边前进,对敌人发现一个干掉一个。因为中国军队放慢了前进速度,亚胜连长担心己方意图已被发现,建议立即就打。林成招则胸有成竹,命令前沿守军继续后撤,诱敌深入,“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一定靠近了打。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准他,吃掉他!”在中国军队步步逼近的同时,隐藏在长排山上各岩洞工事中的越军已悄悄地将各种武器伸出了洞外,瞄准了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做好了战斗准备。当4连尖刀排突入了越军堑壕后,发现阵地上的越军射击位置和武器都是经过了伪装的,知道上了当。就在这时,长排山上的越军突然一齐开火,以正射、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夹住了中国军队。尖刀排猝然遭到打击,当即被越军火力压制,因进攻队形密集,发生了较大伤亡。副连长组织火力向敌还击,在战斗中头部负伤。从尖刀排左翼进攻的2排,也在乱石山一线受阻。4连一时与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之敌形成了对峙。

不久,战场上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4连连长阵亡。原来,当尖刀排和2排进攻受阻后,营长(纪红军饰演)打电话给4连,通报说5连已向敌后迂回穿插,命令4连要尽快把长排山拿下来。指导员(金石声饰演)放下电话后将命令传达给了连长,连长(宋伯涛饰演)当即带着通信员就上了前沿直接指挥。不料,此时经验丰富的林成招已命令前沿守军,要首先干掉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因为当时解放军废除了军衔制,从军装上难以分辨出官兵,为了让部下们能识别出中国军队指挥官,林成招恶狠狠地补充道:“听清楚,那些拿手枪、戴望远镜、拿指挥旗的,都是!”

连长不顾危险地相继上到了尖刀排和2排,指挥各攻击分队进行调整和疏散队形,并组织机枪火力进行掩护。这时两名越军发现了连长和通信员,并通过连长身上的望远镜而将他锁定,举枪向其瞄准。随着一个短点射,连长被子弹击中,当即倒下牺牲。指导员知道消息后,悲痛万分。因地形、敌情不明,4连一直被越军火力压制,无法进展。后来营长打来电话,命令4连先施放烟幕,把部队调整一下,坚持到天黑再商量对策。

在真实的历史上,365团4连于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炸开越军设置的铁丝网越过国境线快速向前推进。当4连进至长白山北侧一线时,这里的战场却是一片沉寂。因为敌情不明,4连连长孔令华带着通信员和电台兵前出到了尖刀排的位置,从一块岩石后探身用望远镜向前沿观察敌情。然而,对面的越军没有进行开火阻击其实是要将中国军队放近点再打。由于孔令华身带望远镜、指挥旗,后边还跟着电台兵,在战场上跑动目标比较明显,因而被潜伏在山上的越军认出来是中国军队指挥官,已用枪口将他锁定。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孔令华连长中弹倒下,当场牺牲。

在1979年战争的初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有不少中国军队基层指挥员遭到了越军狙击而伤亡。当时解放军的军服都是“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开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到了作战后期,中国军队越打越有经验,指挥人员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孔令华连长刚一倒下,隐藏在长白山一线各阵地工事内的越军同时开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网夹住了4连,冲在先头的战士纷纷中弹倒下,连队前进受阻。在团、营炮火的支援下,4连进行了几次冲击,但因地形不利,都没能取得突破,副连长也身受重伤,全连伤亡较大。指导员吴世忠组织力量继续攻击,命令7班从长白山西侧向山顶偷袭。因中途被越军发现,偷袭未成。打到下午,4连夺占了长白山东北侧两个高地,与越军形成对峙。全连经一天反复战斗,两次集中攻击受挫,虽然先后摧毁了越军6个火力点,毙敌23人,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自己也伤亡了29人。当晚,奉营里命令,4连乘夜暗撤回了国境线。

365团4连第一天攻击受挫,和影片中的4连失利原因是一样的,主要在于初战缺乏经验,未能察明敌情,知己知彼。越军在长白山的守军也就1个连左右,多以班为单位分散配置,利用有利地形主要实施火力阻击,重点封锁东侧与尖石山、乱石山间的谷地。其依托陡峭石山设防,工事多在岩洞、石缝中构筑,既不好攀登接近,位置又很隐蔽,死角大,炮火射击很难将之摧毁。然而,由于越军兵力不足,不敢脱离既设阵地野战出击,因此主要是专守态势。也就是说,防守长白山的越军可以和附近几个山头的友邻形成交叉火力配合,但却不能以兵力相援形成互动战术配合。在这样一个战场态势下,用炮火射击对其没有什么威胁,以兵力从正面强攻则正好陷于各山头越军的交叉火网,必然发生伤亡。如集中兵力攻击,队形就易密集拥挤,则伤亡更会加大。且越军居高临下,俯瞰战场,向上仰攻非常困难,很难摆脱被动态势。4连第一天的进攻,既是正面强攻,队形又较为集中密集,看不到敌人,不熟悉地形,一举一动却都被居高临下的敌人所掌握,焉能不败!

影片中4连坚持到天黑后,营长来到前沿,与4连指战员们一起对白天的战斗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军在长排山上居高临下,又分散隐蔽,而我军对这种地形不熟悉,白天进行强攻是很难奏效的。最后指导员提出进行夜摸,乘天黑从长排山北侧登上山顶,次日天亮后从上往下打。营长同意了指导员的建议,要求4连选好上山的路线,搞好协同。夜深后,在炮火掩护下,4连以1个排兵力对乱石山发动佯攻,打得甚是热闹。与此同时,3班担任突击班,秘密从长排山北侧向山顶攀登。长排山上的林成招开始还比较镇定,担心中国军队会搞声东击西,因此按住预备队不动。后来乱石山方向的佯攻分队越打越猛,林成招经不住手忙脚乱的亚胜连长一再催促,命令预备队出动阻击中国军队。就在这个时候,3班长(王建忠饰演)带领大胜(杜先进饰演)、双华(陆辉忠饰演)等战士经过艰苦攀爬终于登上了长排山顶。随后秘密干掉了越军哨兵,并用手电向山下发送了登顶成功的信号。指导员接到信号后,即带领连主力也乘夜暗秘密上山,于拂晓前和3班会合控制了山顶。天亮后,越军发现中国军队已经上了长排山,林成招才意识到终究还是中了中国人的声东击西之计。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影片中对这段关键的战斗转折过程描述得简单了些。365团4连初战受挫后,并没有于当天晚上立即夜摸长白山,而是在第二天上午才受领了营里下达再攻长白山的命令。4连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旅32团4连,曾在沙岭战斗中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新22师66团一部浴血奋战,著名干部模范、连长肖永华孤身冲入敌阵壮烈牺牲,4连因而被纵队命名为“肖永华英雄连”。一打长白山失利,连长牺牲,全连指战员都憋足了劲要坚决拿下长白山,为连长报仇。为了加强4连的力量,营里配属给4连82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并同时以2连向尖石山、乱石山方向发展进攻,5连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配合4连歼灭长白山守敌。

鉴于第一天攻击失利的教训,4连指导员吴世忠组织了班长以上干部和骨干开会,仔细分析受挫的原因,并结合地形、敌情重新研究打法。大家认为,长白山地势险要,草木茂密,观察瞭望和部队运动都颇为不便。越军依托天然岩洞构筑工事,兵力配置分散隐蔽,主要依赖火力进行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敌暗我明,地形不利,炮火对其杀伤有限,从正面强攻硬打是很难奏效的。4连初攻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明敌情,战术运用不当。反过来看,越军的防御也有很大弱点,其主要依托岩洞防守,居高临下,在阵地前下方形成火力封锁地带,却不便于向洞口上方观察和射击。如果能首先控制长白山顶,即抓住了敌人的盲点,其防御部署尽在眼中,可自由选择攻击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再从上向下打,逐洞攻击,各个歼灭,将获全胜之效。根据以上分析,吴世忠等人决心改变打法,首先派一个精干小分队,利用夜暗秘密登上长白山顶,掩护连主力上山。待天亮后,再由上向下逐点攻击,避开越军火力控制地带,以小群多路的战术将守敌各个击破。关于登山的路线,因长白山东侧为越军重点防御地段,西侧则距4连位置较远,越军也有防御,北侧虽是悬崖峭壁,但越军防御薄弱,能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最后,吴世忠决定由3班担任突击班,于2月18日黄昏时隐蔽进至长白山北侧山脚,天黑后开始登顶;1排、2排主力于黄昏后佯攻长白山东南侧和东侧乱石山越军阵地,吸引守敌注意力。待天黑后,分别由长白山的东北侧和东侧摸上山顶;连指挥所率3排在山下待机,并组织火力压制长白山的越军火力。

2月18日中午,2营再次越过国境发起攻击。4连、2连为第一梯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至黄昏前,4连、2连分别推进至长白山、尖石山预定地域,5连则从2、4连之间进入战斗,向长白山南侧迂回穿插。当晚19时,4连的1排、2排主力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了佯攻。与此同时,担任突击班的3班共7人在班长谢振华带领下,趁部队佯攻和火力掩护之下迅速运动到了长白山北侧山脚,乘夜暗开始攀登悬崖峭壁。中途因一名战士不慎滚下山去摔伤,副班长返回山下救援,3班还剩下5人。谢振华当即将余下人员分为两个小组,从不同方向继续向山顶攀登。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爬,19日凌晨1时多,两个小组相继登上山顶,占领了制高点,没有发现敌情。在此之前因4连的佯攻打得很猛,在山顶警戒的少量越军已缩回南侧山腰进行防御去了。谢振华立即向天上打了一发曳光弹给连指挥所报信,非常不巧,吴世忠等人当时却未发现。不久,1排和2排主力在完成佯攻牵制的任务后,也乘夜暗开始向山顶攀登。除2排有一个班在中途迷失方向外,1排、2排的3个班相继登上了山顶。因连指挥所没有发现3班登顶的信号,吴世忠又命令通过半导体扩音器喊话和发信号等手段反复进行确认,终于和登顶人员沟通了联系。随即吴世忠也率60炮班、工兵班开始登山,于19日拂晓到达山顶,与先期登顶分队会合。
影片中到了天亮后,指导员确定了从上往下,逐层搜索的打法。同时给各分队区分了攻击任务,并嘱咐说:“各小组回去以后,要特别注意提醒大家,山上草深、树多、洞多,地形很复杂。我们要利用有利地形,互相支援,密切协同。注意,千万不要打误会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吴世忠指导员上山后即调整了组织,明确了各班、排的战斗任务。当时登上山顶的除4连的6个班外,还有因与主力走散而随4连1排上山的2连19人。与防守长白山的越军相比,登顶分队的力量并不占优势。吴世忠针对在山上作战不易观察和运动,且越军兵力分散配置的情况,决定不集中攻击,而是采取小群多路的打法。所谓小群多路是一种连级进攻战术,即是将连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成多个进攻方向,在加强火器的掩护下,成疏散队形,交替掩护,多路,多方向,有重点地向敌冲击。这种战术是解放军的传统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都有成熟运用,建国后军队搞正规化建设,讲究梯次战斗队形,小群多路反而提得较少了。如今要在长白山的特殊地形、敌情下作战,吴世忠就又祭出了老战术。据此,将各班分成2~3个小组,每组2~3人,加强随伴火器,由上向下,分片包干,各自为战,多路进攻,互相配合,边打边搜,逐洞歼敌。要求各攻击小组在战斗开始后注意观察、隐蔽,小群多路,从侧翼大胆接近越军据守的岩洞,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消灭敌人。并将60炮配置在山顶的反斜面上,各班轻机枪配置在山顶,以火力支援各小组战斗。为不使发生误伤,还规定了互相间的联络信号和识别记号。部署完毕后,吴世忠感到手里兵力不足,遂派人下山召3排上山作预备队。在4连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5连也乘夜暗插到了长白山东南侧,协同4连形成了对长白山守敌的夹攻之势。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20多分钟的决战长排山阶段。在指导员指挥下,4连各小组由上向下打,从侧翼勇猛接近越军据守的各岩洞,用冲锋枪、手榴弹将守敌消灭。进行火力支援的82无坐力炮和火箭筒也瞄准开火,逐一将越军据守的岩洞、石缝打掉。有的洞穴因地形陡峭不好接近,火箭弹也打光了,而后方弹药又一时送不到山上,战士们就充分发挥了灵活的战斗技巧,用绳索从上方空吊炸药包爆破洞口,并用竹竿捆上炸药包伸进洞里进行爆破,终于将越军的洞穴摧毁。火焰喷射器也加入了战斗,近距离喷烧洞中的越军。就这样,4连指战员们边打边搜,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在难以抵挡的情况下,亚胜连长想打不了就逃。林成招则命令残余越军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人自为战,洞自为战,抵抗到底。指导员指挥连队发起搜山,林成招、亚胜连长带领部下龟缩进了备用指挥所洞穴中负隅顽抗。通过被抓获的俘虏之口,4连将林成招一帮人的藏身洞穴锁定。指导员亲自率3班长等人进入洞穴中搜剿残敌,与越军斗智斗勇。最后,战士双华在和亚胜连长等搏斗中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林成招则带着满身火焰惨叫着摔下山崖毙命,长排山上的越军终于被4连全部消灭。

在真实的历史上,2月19日天亮后,5连从南侧正面向长白山发起进攻,以火力吸引防守越军的注意力,同时4连按预定战斗部署从山上向下扫荡。4连各分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60炮、机枪掩护下,以疏散队形从侧翼隐蔽迅速地抵近越军据守的岩洞口,用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消灭洞内之敌,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打下一洞,巩固一洞。有些岩洞守敌的位置难以接近,吴世忠就命令通过步谈机呼唤上级炮火予以摧毁和压制。越军重点防御长白山的南侧山腰,而攻击这一路的只有谢振华率3班的5名战士,兵力明显不足。因此,谢振华命令全班每人负责一片地域,互相掩护,并肩搜索前进。3班打得极为勇猛,一路向下攻击,先后击毙越军19人,击伤3人。谢振华自己就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影片中一直冲锋在前的3班长,就是以谢振华为原型的。激战中,吴世忠一直注意掌握敌情变化,保持实施连续指挥,并组织预备队和连指挥所非战斗人员围歼零星逃散的越军。他身先士卒,沿着石缝、草丛向下搜索,边射击边前进,先后毙、伤越军各1人,并缴获了1挺重机枪。因战斗紧张,后方弹药一时送不上来,吴世忠就命令战士们注意利用缴获的武器和弹药打击敌人。影片中先后出现了火焰喷射器和烟雾弹等武器,在攻击岩洞之敌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真实的战场上,烟雾弹既可以起到遮蔽掩护的作用,又能熏呛敌人;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能够拐弯杀伤,还可以大量消耗氧气,因而用来对付藏在山洞中的敌人非常有效。不过,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火焰喷射器是编制在师防化连里,战时加强给一线步兵连。而4连进攻长白山时并没有加强火焰喷射器,因而影片中的那段情节并未出现在真实历史上。

19日激战一天,4连一直打到了山脚,共打掉长白山上越军33个火力点,击毙越军64人,俘虏1人。战至黄昏时,为防止夜间误伤,奉营里命令,吴世忠将全连撤回山顶,巩固阵地,准备再战。20日上午,4连继续搜歼残敌,又摧毁越军1个暗火力点,先后毙敌8人,终于肃清了长白山上的越军。在两天战斗中,4连共击毙越军72人,俘虏1人,缴获60炮1门、轻重机枪12挺、冲锋枪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弹发射器6具、各种枪弹32箱及军用物资一部,捣毁34个岩洞和暗堡。4连仅伤亡14人。战后,4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班长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长白山进攻战斗,是1979年战争中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双方兵力相当,均主要以步兵武器进行较量,反复斗智斗勇,基本反映了各自的实际战斗力。4连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打法,扬长避短,越战越勇,从而克敌制胜。越军本来占有地形有利和工事隐蔽坚固的优势,但战术保守,一味防御,不能实施灵活反击,最后陷于坐困待毙之势。战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将这一模范战例拍成了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并在国内上映。应该说,在关于那场战争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像《长排山之战》这样蕴含了大量历史内容并几乎以战斗原貌反映的影片,是绝无仅有的。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长排山之战》的故事内容有些单薄,影片时间也较短,还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痕迹。如林成招、亚胜连长这些越军指挥官的形象塑造,还是抽烟、喝酒、吃罐头、看女人照片、打骂部下等,与早年银幕上的国民党军官并无二致。不过,对于一部主要用途是军事教学的影片来说,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进行苛求的。和更早的《地雷战》、《地道战》一样,《长排山之战》除凸显了宣传教育作用外,也为那个理想主义年代的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身影。可惜的是,这种理想主义已渐去渐远了。多年以后,当影片《长排山之战》经数字修复,又清晰出现在网络中时,不知有多少人心中突然泛起了当年的回忆。或许,人们更加感怀的不是电影,而是永远留在银幕上的那种真诚。自然,其中就包括笔者。
还以为是格力高里派克的猪排山
好文,好文笔,前排留名。
当年在军区时看过这部电影,记得最清楚的是越军藏身的岩洞被我军扔进了毒气弹,还有被火焰喷射器烧成火人的越军跳下悬崖。
楼主还不续完?
这些电影哪里可以下到?
tokra 发表于 2014-11-24 00:31
这些电影哪里可以下到?
网上就有,一搜一大堆
1981年曾经拍过一部叫《长排山之战》的军事教育电影,展示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一场战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表演、场景、装具、战术,都很真实,情节精彩,也很具历史考证意义。如今,在云南某地小电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实际上,这场战斗是有真实原型的。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41军122师奉命向高平北侧重地朔江进攻。该师365团从平孟方向沿公路进攻朔江,并以2营从平孟以东的弄平岭地区出击,进攻马利,再向南打,迂回长白山及其侧后的735高地,拔掉这一带的越军据点。

长白山位于广西那坡县平孟公社东南,在中越边界112、113号界碑之间,是座石灰岩质的石山,中国地图将其画为骑线山,越南地图则将其全部画入自己境内。长白山的山势非常陡峭,北侧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南侧坡度稍缓,也在 60 度左右,东、西两侧坡度均在 70-80 度以上。山上灌木丛生,有岩洞、石缝数百处。在长白山的北侧,是坡茶村,村东侧有一座无名高地;无名高地以南,是小松树山;长白山东北侧和小松树山东侧,是圆形的黄土山;在长白山东南300多米处,有一座山势极为陡峭、山顶形状尖锐的尖石山;紧靠着尖石山的西南侧,是乱石山;长白山东南侧和乱石山西南侧之间,有2个圆顶的小高地。守卫长白山的越军是246团2营6连2个排、民军1个排,以长白山为主阵地,主要兵力部署在长白山南侧和东南侧的山腰上。东南侧的2个小高地上筑有堑壕和交通壕,前沿设有列桩铁丝网3道并埋设了防步兵地雷。越军在长白山的天然岩洞、石缝中配置兵力、火器,组成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依托周围的尖石山、黄土山、乱石山等几个高地,组成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向西南可控制平孟通向朔江的公路,向东北可控制马利村和弄平岭一线的边境山口。

365团2营兵分两路,以4连从弄平岭出击,攻向长白山;以5连、6连在弄平岭以北的朗吉山谷向长白山以东的马利方向进行迂回穿插。

2月17日早晨全线攻击发起后,4连越过国境快速向前推进,在进至长白山东北侧时,战场依然是一片沉寂。连长孔令华前出到尖刀排的位置,从一块岩石后探身用望远镜向前沿观察敌情。然而,他已被越军狙击手盯住。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孔令华连长被越军子弹击中当场牺牲。紧接着,隐藏在长白山、尖石山上各工事内的越军一齐开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网夹住了4连。在团、营炮火的支援下,4连进行了几次强攻,但因地形不利,都没能取得突破,副连长也在冲锋时从山岩上滚下来被摔成重伤,全连先后伤亡30余人。指导员吴世忠组织部队继续攻击,于当日黄昏夺占了长白山东北侧山腿和小松树山,与越军形成对峙。5连、6连则在迂回至马利村东南侧时,突遭黄土山和尖石山的越军暗伏火力点夹击。5连、6连所处位置较低,部队难以展开,越军居高临下,火力凶猛。战至下午,5连、6连虽攻占了马利村,但仍难以向纵深扩张。黄昏时,团指命令所有攻击部队全部撤回原进攻出发阵地。

19日,365团将团预备队1营2连加强给2营,集中2、4、5连继续向长白山、马利、乱石山方向突击。2营领命后,决定以2连向无名高地、乱石山方向进攻;4连配属82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首先配合2连的攻势,在进至坡茶村西侧、小松树山北侧时,转为进攻长白山;5连为营预备队,在弄平岭西侧地区待命。

4连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1旅32团4连,曾在沙岭战斗中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新22师66团一部浴血奋战,连长肖永华孤身冲入敌阵壮烈牺牲,4连因而被纵队命名为“肖永华英雄连”。在受领了进攻长白山的任务后,吴世忠指导员就组织了班长以上干部和骨干开会,根据17日的战斗情况,仔细分析地形、敌情和研究打法。长白山地势险要,草木茂密,观察瞭望和部队运动都颇为不便。越军依托天然岩洞,分散隐蔽,依赖火力进行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敌暗我明,火力对其杀伤有限,从正面强攻硬打是很难奏效的。然而越军主要依托岩洞防守,在阵地前方形成火制地带,却不便于向洞口上方射击。因此,吴世忠指导员和4连干部经过分析敌我优劣后,决心首先派一个精干小分队,利用夜暗从越军不备的北侧悬崖秘密登上长白山顶,掩护连主力上山。待天亮后,再由上向下打,避开越军火控地带,以小群多路的战术将守敌各个击破。

吴指导员很快确定了部署:1排3班为突击班,于黄昏时隐蔽进至长白山北侧山脚,天黑后开始登顶;1排(欠3班)、2排(欠6班)于黄昏后佯攻长白山东南侧的小高地和东侧的乱石山越军阵地,吸引守敌注意力。待天黑后,分别由长白山的东北侧和东侧摸上山顶;2排6班控制无名高地;3排为预备队,在无名高地北侧待机;60炮班在坡茶村北侧凹地处,重机枪排在无名高地西北侧,82无坐力炮排在小松树山北侧,各自占领阵地,对越军进行火力压制;连指挥所位于无名高地西北侧。

18日11时10分,2营开始发起攻击。4连、2连为第一梯队,迅速突破边境,向纵深发展进攻。12时许,4连攻占弄平岭、坡茶村东侧无名高地,2连攻占朗吉东南无名高地。13时,2连进至马利村西南侧地区,于15时攻占黄土山。4连留下2排6班控制无名高地,主力继续前进,于15时进至小松树山北侧。按照预定计划,由4连主攻长白山,2连向尖石山、乱石山方向发展进攻,5连向长白山南侧迂回,配合4连歼灭长白山守敌。

18日黄昏之前,4连在坡茶村、无名高地和小松树山一线迅速占领阵地,配置火力,做好了进攻长白山的准备。当晚19时,1排(欠3班)、2排(欠6班)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佯攻。1排3班迅速行动,在班长谢振华带领下,乘夜暗从长白山北侧开始攀登悬崖峭壁。19日1时30分左右,全班分2个小组,从不同方向登上山顶,占领了制高点,没有发现敌情。1排(欠3班)、2排(欠6班)在完成佯攻牵制的任务后,也乘夜暗开始向山顶攀登。19日3时至3时30分,1排(欠3班)与2排4班相继登顶。5班因迷失方向,到达山顶时间较晚。吴指导员在与登顶部队沟通了联系后,也率60炮班、工兵班等于19日6时30分到达山顶。随后吴指导员调整了组织,明确了各班、排的战斗任务。要求各攻击分队在战斗开始后注意观察、隐蔽,小群多路,由上向下,从侧翼大胆接近越军据守的岩洞,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消灭敌人。并将60炮配置在山顶的反斜面上,各班轻机枪配置在山顶,以火力支援各分队战斗。

在4连夜摸长白山的同时,2连于19日1时向尖石山发起攻击。因迷失方向,连主力在小松树山东北侧收拢。2排4、5班和9班3名战士在转移途中与连主力失去联系,跟着4连1排上了长白山。营预备队5连也在19日3时进入战斗,与越军展开近战夜战,连续突破守敌防御,于5时左右攻占了乱石山及其西南2个小高地,协同4连形成了对长白山守敌的夹攻之势。

天明后,4连在5连配合下,从山上向下扫荡。在长白山西北侧未发现敌情,在东侧和西南侧发现少数越军,均被1排(欠3班)和2连2排(欠6班)击毙。在东南侧和南侧又发现有越军依托山上的岩洞和草丛向外射击。4连各分队立即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82无坐力炮、机枪掩护下,以疏开队形从侧翼隐蔽迅速地抵近越军据守的岩洞口上方,用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消灭洞内之敌,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打下一洞,巩固一洞。谢振华率3班最为勇猛,沿南侧山坡迅速接敌,先后毙敌19人,伤敌3人。谢振华自己就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吴指导员也身先士卒,沿着石缝、草丛向下搜索,边射击边前进,先后毙、伤越军各1人。中国士兵对于这种“掏地老鼠”的战法很快适应并多有创新,甚至发明了用绳索空吊炸药包爆破洞口和用竹竿捆上手榴弹、炸药包伸进洞里空吊爆炸的战法,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山上的越军无法抵挡,有20余人从南侧山坡向山下逃散,被吴指导员组织火力歼灭。19日激战一天,将长白山守敌基本歼灭。当夜4连撤回山顶,巩固阵地。20日上午,4连继续搜歼残敌,又先后毙敌8人,肃清了长白山上的越军。整个战斗中,4连共毙敌72人,俘敌1人,缴获60炮1门、轻重机枪12挺、冲锋枪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弹发射器6具、各种枪弹32箱及军用物资一部,捣毁34个岩洞和暗堡。

战后,4连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班长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经典啊。这种态势在今天的装备条件下可以怎么打比较好呢?用无人机先反复侦察?云爆弹洗地?
cloudian 发表于 2014-11-26 07:40
经典啊。这种态势在今天的装备条件下可以怎么打比较好呢?用无人机先反复侦察?云爆弹洗地?

无人机在山地丛林战方面作用有限,还是得靠人进去一点点搜,不过先进的观瞄器材、导弹、云爆弹对山洞守敌还是很致命的,能加快攻坚进程吧
枪榴弹能发射燃烧烟雾弹吗?即燃烧同时发出大量烟雾,应该对岩峰中的敌人很有效
8873207 发表于 2014-11-24 15:09
1981年曾经拍过一部叫《长排山之战》的军事教育电影,展示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一场战斗。用现在的眼 ...
感谢科普 诠释的很到位
当年解放军叔叔去给我们放过,还放了《中途岛》。当时哦就想:还有这么好看的电影啊!
江湖散客 发表于 2014-11-23 22:11
当年在军区时看过这部电影,记得最清楚的是越军藏身的岩洞被我军扔进了毒气弹,还有被火焰喷射器烧成火人的 ...
那个是瓦斯 不是毒气弹~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4-11-26 08:12
无人机在山地丛林战方面作用有限,还是得靠人进去一点点搜,不过先进的观瞄器材、导弹、云爆弹对山洞守 ...
热感应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雨林地区,越南丛林不是亚马逊丛林,植被没有那么厚~
铁血十字 发表于 2014-11-26 13:01
热感应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雨林地区,越南丛林不是亚马逊丛林,植被没有那么厚~
肯定有用,但是如果敌人都藏在坑道或者山洞里,那还是得靠步兵进山里面找。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4-11-26 13:32
肯定有用,但是如果敌人都藏在坑道或者山洞里,那还是得靠步兵进山里面找。
生命探测仪还有警犬~如果是自然山洞,根据地质结构和地貌可以判断规模和联通、出口区域,不知道当年援越时候有没有搞地质填图,如果有就很爽了~
铁血十字 发表于 2014-11-26 13:37
生命探测仪还有警犬~如果是自然山洞,根据地质结构和地貌可以判断规模和联通、出口区域,不知道当年援越 ...
总之,想不接触就赢得一场山地战是不靠谱的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4-11-26 13:49
总之,想不接触就赢得一场山地战是不靠谱的
这个倒是,山地作战必须各项资料全部掌握才能完全吊打否则还是老老实实步兵推~
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还是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亚热带地区的战争非常残忍,不管装备如何,最后就是拼人力,加之自然环境险恶,生命就变得十分廉价了,分分钟钟都可能死。
2014-12-5 14:44 上传

学习了。没当过兵,只看过电影。。。谢谢楼主分享。
哪位有高清种子???
小时候看过,一个是华北大演习,一个就是长排山之战。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的火箭炮齐射,那场面太壮观了。
小时候看,就喜欢火箭弹齐射
楼主大才,希望你能有一个博客,然后把你的作品都收集在一起,方便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