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F9的成功可以说是歪打正着,没必要说马斯克多有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5:59:17
其实看看F9火箭整体参数完全可以说一般,结构设计可以说比较出色,采用9台发动机从被人诟病到被人赞赏中间经历了很多,事实上当初并不是马斯克多有创新能力而采用了这个9机并联,而是因为没办法而做出的激进妥协之举

马斯克当年弄F1火箭一度穷途末路,要不是最后2次强行成功,可以说就会彻底完蛋,那时可以说已经一分钱都没了,后来NASA推出了私人太空计划,可以说凭借最后2次成功,彻底救活了SPACEX,这是一个转折,等到了nasa私人太空计划的机会

事实上当年他手里只有莫林发动机,所以推出了F5和F9,强调的就是多机并联增强冗余性,但是开始对这种设计的质疑并不少,当年也有未来计划采用单台灰背隼2大发动机替代9台小发动机的计划,但是这些转折都发生在一次飞行中,一台莫林发动机出故障,而其余发动机仍然完成任务之后,原有的1机替换9机的计划彻底放弃,也就有了之后的F9 1.1,这可以说是一次歪打正着,也促进了芯级回收的可能性

从此计划大变,开始大力推行重复使用计划,彻底放弃大灰背隼2发动机研制,实际上我们不用去赞扬马斯克有眼光,事实上这是无奈之选的歪打正着,现在做大的马斯克可能庆幸当年没选择购买大推力发动机,任何成功都得有些运气成分

如果最后两次f1还发射失败,可能早就没有猎鹰火箭了
如果没有nasa的私人太空计划,可能马斯克还在玩猎鹰5
如果不是马斯克只有莫林发动机,可能也不会成就现在的新概念FR火箭

庆幸吧,正是没有这么多如果,才开启了航天的新时代,马斯克是幸运的,spacex是幸运的其实看看F9火箭整体参数完全可以说一般,结构设计可以说比较出色,采用9台发动机从被人诟病到被人赞赏中间经历了很多,事实上当初并不是马斯克多有创新能力而采用了这个9机并联,而是因为没办法而做出的激进妥协之举

马斯克当年弄F1火箭一度穷途末路,要不是最后2次强行成功,可以说就会彻底完蛋,那时可以说已经一分钱都没了,后来NASA推出了私人太空计划,可以说凭借最后2次成功,彻底救活了SPACEX,这是一个转折,等到了nasa私人太空计划的机会

事实上当年他手里只有莫林发动机,所以推出了F5和F9,强调的就是多机并联增强冗余性,但是开始对这种设计的质疑并不少,当年也有未来计划采用单台灰背隼2大发动机替代9台小发动机的计划,但是这些转折都发生在一次飞行中,一台莫林发动机出故障,而其余发动机仍然完成任务之后,原有的1机替换9机的计划彻底放弃,也就有了之后的F9 1.1,这可以说是一次歪打正着,也促进了芯级回收的可能性

从此计划大变,开始大力推行重复使用计划,彻底放弃大灰背隼2发动机研制,实际上我们不用去赞扬马斯克有眼光,事实上这是无奈之选的歪打正着,现在做大的马斯克可能庆幸当年没选择购买大推力发动机,任何成功都得有些运气成分

如果最后两次f1还发射失败,可能早就没有猎鹰火箭了
如果没有nasa的私人太空计划,可能马斯克还在玩猎鹰5
如果不是马斯克只有莫林发动机,可能也不会成就现在的新概念FR火箭

庆幸吧,正是没有这么多如果,才开启了航天的新时代,马斯克是幸运的,spacex是幸运的
实际上当年无论什么角度看都是轨道科学更占优势,论火箭经验也高于SPACEX,所以他也拿到了更多的钱,可是谁能想到最后开始瞎整,只能说感到惋惜,本来心宿二火箭有机会成为DELTA II的替代火箭,但是我只能说自己折腾别人没办法


敢干就是牛人,干成了更是牛人、干得还出类拔萃,那是牛人里的牛人。一款发动机在几年内4个改型,改了个天翻地覆,这就比守着一个成品多年不敢动强。有这种干劲的人(他,还有他下面那些人),值得赞一个。而且对这种DIYer比攒机商更要赞一个。

如果换一个决策人,恐怕不会乱上型号上那些连七八糟的实验创意,而是先守着老型号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研发支出,挣几年稳当钱再说。

创业开端艰难风险巨大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是轻轻松松,大家岂不都挤进去了。

敢干就是牛人,干成了更是牛人、干得还出类拔萃,那是牛人里的牛人。一款发动机在几年内4个改型,改了个天翻地覆,这就比守着一个成品多年不敢动强。有这种干劲的人(他,还有他下面那些人),值得赞一个。而且对这种DIYer比攒机商更要赞一个。

如果换一个决策人,恐怕不会乱上型号上那些连七八糟的实验创意,而是先守着老型号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研发支出,挣几年稳当钱再说。

创业开端艰难风险巨大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是轻轻松松,大家岂不都挤进去了。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4-11-23 17:20
敢干就是牛人,干成了更是牛人、干得还出类拔萃,那是牛人里的牛人。一款发动机在几年内4个改型,改了个天 ...
我也赞同,不敢干也不会歪打正着了,但是说他多有前瞻性就过了
不完全赞同!:
1、在马龙之前,已经有7、9机并联思想和设计了
2、九机并联是学IT的廉价冗余磁盘阵列(在IT业廉价冗余磁盘阵列很成功几十年了)
3、九机并联并不是小发动机无奈的选择,而是以小博大、以大博巨(比如,并联9台YF100构造通用助推芯级、3-5-7个捆绑即可满足登月、登火要求,如果27台YF480则可完成更大的火箭否则得研制YF3000)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17:07
实际上当年无论什么角度看都是轨道科学更占优势,论火箭经验也高于SPACEX,所以他也拿到了更多的钱,可是谁 ...


当年SpX的竞争对手不是OSC,而是Rocketplane Kistler。猎鹰1的成功为K-1填下了最后一锹图,而K-1未完成的心愿阴差阳错由F9完成……Muller九泉之下也安息了……
实际上OSC的NK-33就是捡的RK的……论敢干,RK比SpX敢干多了……
K-1的起飞重量为378吨,第一、二级均可重复使用。第一级使用三台NK-33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作动力,中间的一台可多次开机,其总起飞推力为459吨。在起飞后130秒内,一子级与二子级在约40公里的高空分离。之后,一子级重新定向,中间的一台发动机再次开机,使一子级在发射后约12分钟飞回发射场上空,并借助降落伞和缓冲气囊着陆。二子级采用一台NK-43发动机(NK-33高空型),推力为118.9吨。在与一子级分离后,NK-43发动机启动,将二子级及其有效载荷舱送入椭圆轨道。在滑行到远地点后,采用液氧和酒精作为推进剂的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点火,使飞行轨道圆化,然后调整二子级的姿态,打开有效载荷舱整流罩并释放有效载荷。为防止对有效载荷的干扰,在轨飞行一段时间后,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又再次点火,将二子级送入返回轨道。经过长达24小时的第二个滑行段后,二子级再次重新定向,用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完成离轨飞行,靠防热系统保护再入地球大气层。二子级也用降落伞和气囊完成自主精确着陆机动而返回发射。返回地面的火箭经过检修,再装上有效载荷,最快可以在9天内为下次飞行作好准备。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17:07
实际上当年无论什么角度看都是轨道科学更占优势,论火箭经验也高于SPACEX,所以他也拿到了更多的钱,可是谁 ...


当年SpX的竞争对手不是OSC,而是Rocketplane Kistler。猎鹰1的成功为K-1填下了最后一锹图,而K-1未完成的心愿阴差阳错由F9完成……Muller九泉之下也安息了……
实际上OSC的NK-33就是捡的RK的……论敢干,RK比SpX敢干多了……
K-1的起飞重量为378吨,第一、二级均可重复使用。第一级使用三台NK-33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作动力,中间的一台可多次开机,其总起飞推力为459吨。在起飞后130秒内,一子级与二子级在约40公里的高空分离。之后,一子级重新定向,中间的一台发动机再次开机,使一子级在发射后约12分钟飞回发射场上空,并借助降落伞和缓冲气囊着陆。二子级采用一台NK-43发动机(NK-33高空型),推力为118.9吨。在与一子级分离后,NK-43发动机启动,将二子级及其有效载荷舱送入椭圆轨道。在滑行到远地点后,采用液氧和酒精作为推进剂的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点火,使飞行轨道圆化,然后调整二子级的姿态,打开有效载荷舱整流罩并释放有效载荷。为防止对有效载荷的干扰,在轨飞行一段时间后,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又再次点火,将二子级送入返回轨道。经过长达24小时的第二个滑行段后,二子级再次重新定向,用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完成离轨飞行,靠防热系统保护再入地球大气层。二子级也用降落伞和气囊完成自主精确着陆机动而返回发射。返回地面的火箭经过检修,再装上有效载荷,最快可以在9天内为下次飞行作好准备。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17:44
当年SpX的竞争对手不是OSC,而是Rocketplane Kistler。猎鹰1的成功为K-1填下了最后一锹图,而K-1未完成的 ...
RK比spacex的f1都失败,事实上这个难度比F9难的多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17:24
我也赞同,不敢干也不会歪打正着了,但是说他多有前瞻性就过了

和你的看法相反,我觉得他的一些理念性的坚持更加让人佩服。比如可复用性,复用性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但其他公司在有了一枚好火箭以后恐怕会安心赚钱,而把理念当成一块抹布扔一边。但是Musk很坚持,降落伞不行换反推、光反推控制不够加RCS、海况影响大换弹跳返回,他一直在摸,一条路摸不通就换条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给日常发射添负担也在所不惜。这点韧劲我很佩服的。而且龙飞船,为了方便搞一舱半,牺牲主推效率也不在乎。要知道只返回加压舱要比推进舱和加压舱全回省心省钱,但是Musk的选择大家都看到了。真是咬定复用不放松,一心只在回收中。

现在F-9RDev2马上就要进场了,平板驳船也造的差不多了,发射台也推倒了,据说沿海岛屿也开始考察了。我祝愿Musk一切顺利。

其实,可复用技术在初期未必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反倒带来了一堆风险。这种技术突破性的工作,本应该由NASA这些机构来探路,现在却是一个公司在积极推进,而NASA自己却在花着巨额资金,拿着一堆几十年前的东西搭积木,巨额资金的投入但近乎没多少技术进步,这近乎是一个讽刺。
oaki911 发表于 2014-11-23 17:44
不完全赞同!:
1、在马龙之前,已经有7、9机并联思想和设计了
2、九机并联是学IT的廉价冗余磁盘阵列(在 ...
还真没有完整的类似设计,向前追溯得土星5火箭设计,真正的多机并联冗余设计就是被马斯克碰上的

至于以小博大完全是后话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4-11-23 17:50
和你的看法相反,我觉得他的一些理念性的坚持更加让人佩服。比如可复用性,复用性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 ...
复用设计不新鲜,只是马斯克坚持这么整,别人都是测试了事

但是这些先进特性都是F9 多机并联之后的事了,没有F9歪打正着也不会有可重复使用

我只是说当初F9并不是因为有前瞻性才选择9机并联的,而是有了9机并联歪打正着之后才会有之后的一切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17:49
RK比spacex的f1都失败,事实上这个难度比F9难的多
K1相比F9,也就多了二级复用。一级复用思路大同小异,F9最初也是打算伞降回收。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4-11-23 17:50
和你的看法相反,我觉得他的一些理念性的坚持更加让人佩服。比如可复用性,复用性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 ...
"
其实,可复用技术在初期未必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反倒带来了一堆风险。这种技术突破性的工作,本应该由NASA这些机构来探路,现在却是一个公司在积极推进,而NASA自己却在花着巨额资金,拿着一堆几十年前的东西搭积木,巨额资金的投入但近乎没多少技术进步,这近乎是一个讽刺。
"
所以,我们不能学SLS,航天飞机冷战遗产、死了不少人、不吉利,等F9成功发射100次的10年后就山寨它、登月登火。
马一龙,人类的希望。

oaki911 发表于 2014-11-23 18:27
"
其实,可复用技术在初期未必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反倒带来了一堆风险。这种技术突破性的工作,本应该由N ...
发现航天板块一谈到国外的私人航天都有些病态的崇拜和盲目的信任。这种玩意来不得一点马虎,还是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来。放几个礼花就会被打回原形了。洋跃进那也是跃进。
chendelei1980 发表于 2014-11-23 21:11
发现航天板块一谈到国外的私人航天都有些病态的崇拜和盲目的信任。这种玩意来不得一点马虎,还是老老实实 ...
话说的在理,但是美国私人航天的创新性上确实做得非常好,敢冒险敢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案。但是这么大的步子最后会不会扯到蛋谁也说不好。
homeworld2008 发表于 2014-11-23 21:36
话说的在理,但是美国私人航天的创新性上确实做得非常好,敢冒险敢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案。但是这么大的步子 ...
说实话,这个步子不大,只是以前的巨头公司不想居安思危,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垄断,不愿意做出改变而以,否则你也不会看到联合坑钱的ULA诞生了

但是要真说创新,真说高端新技术,那真没有,其实回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只不过这次spacex想要彻底实用化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17:55
复用设计不新鲜,只是马斯克坚持这么整,别人都是测试了事

但是这些先进特性都是F9 多机并联之后的事 ...
当然不新鲜,航天的中各种设想已经被人想了多少遍,你能拿出多少新鲜的?但是能坚持的往实用化上搞,这就是人家的韧劲,别人‘了事’了他不‘了’,这就是不同的地方。这点值得树个大拇指,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4-11-23 22:00
当然不新鲜,航天的中各种设想已经被人想了多少遍,你能拿出多少新鲜的?但是能坚持的往实用化上搞,这就 ...
那不过是因为,当年没有实际需求推动力,况且NASA也很少研发火箭技术,那都是空军的事,才导致原来没有实用化,现在马斯克认为这个复用能省钱,所以就做了,他是私人公司没有政府拨款当然得重视每一分钱,能省点就省点
chendelei1980 发表于 2014-11-23 21:11
发现航天板块一谈到国外的私人航天都有些病态的崇拜和盲目的信任。这种玩意来不得一点马虎,还是老老实实 ...
SpX和波音洛马OSC、ATK在资本性质上有区别?在一年前,NSF上对SpX还是一片质疑,其实不仅美国佬超大和航天港有几个相信马一龙的?但是他确确实实一步步在做,而且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NSF的L2小组能因为Tom Muller一片演讲为SpX建万层高楼,甚至国内也为SpX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可不仅仅是因为其资本性质,马一龙是实实在在在追逐人类的梦想。
也许Musk喜欢吹牛说大话,而且技术可能不先进,凭借Tom几个金点子和被理想忽悠过头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员工们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技术上超越波音、洛马和JSL,但是在他和SpX身上我们看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对星空的那份梦想,他让我们意识到还有人没有放弃梦想。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22:08
那不过是因为,当年没有实际需求推动力,况且NASA也很少研发火箭技术,那都是空军的事,才导致原来没有实 ...
NASA中途而废的项目太多。这个世纪初他们与EELV相对的第二代航天飞机项目思路不可谓超绝,三元组火箭发动机和crossfeed技术都有涉及,几款竞争的火箭发动机,包括RS84、TR106、TR107论技术指标那都是神器……
如果猛禽能够搞出来,也不枉NASA的那份投资了……作为TR106的亲儿子,到时候TRW会有什么感想想想就很有趣……
时势造英雄。SPX的成功正是NASA无能和失败的反衬。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22:26
NASA中途而废的项目太多。这个世纪初他们与EELV相对的第二代航天飞机项目思路不可谓超绝,三元组火箭发动 ...


半途而废,那还是没有实际需求,NASA很多东西都是概念性研究,特别是这几年

真正完完整整拿出产品的NASA一般不自己干,除了自己那点家当,比如当年的复用,那也是半途而废的

可以回顾nasa现在和火箭有关的项目,SLS,J-2X,RS-25,这些都是切实的,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玩意,实际上当年NASA资助研发的发动机半途而废,是因为NASA没有一款自己的火箭需要,就是这么简单

nasa现在不会平白无故研发新技术,现在都是需求拉动技术了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22:26
NASA中途而废的项目太多。这个世纪初他们与EELV相对的第二代航天飞机项目思路不可谓超绝,三元组火箭发动 ...


半途而废,那还是没有实际需求,NASA很多东西都是概念性研究,特别是这几年

真正完完整整拿出产品的NASA一般不自己干,除了自己那点家当,比如当年的复用,那也是半途而废的

可以回顾nasa现在和火箭有关的项目,SLS,J-2X,RS-25,这些都是切实的,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玩意,实际上当年NASA资助研发的发动机半途而废,是因为NASA没有一款自己的火箭需要,就是这么简单

nasa现在不会平白无故研发新技术,现在都是需求拉动技术了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22:23
SpX和波音洛马OSC、ATK在资本性质上有区别?在一年前,NSF上对SpX还是一片质疑,其实不仅美国佬超大和航 ...
希望能一直顺利,航天发射成功率很重要,一旦连着爆几次,结果就是毁灭性的。反正我对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搞航天发射的创新是持审慎看法的。新技术可以试验,但正常的发射最好还是采取稳妥的技术和成熟型号。
天降祥瑞 发表于 2014-11-23 22:29
时势造英雄。SPX的成功正是NASA无能和失败的反衬。
根本毫不相关的东西,NASA投资是有重点的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22:23
SpX和波音洛马OSC、ATK在资本性质上有区别?在一年前,NSF上对SpX还是一片质疑,其实不仅美国佬超大和航 ...
另外我不同意你关于上世纪美苏航天竞争是关于梦想的说法,我认为那是基于冷战的要求的疯狂之举。对于航天事业我们更需要细水长流的稳定投入的政策,这个是哪能投机的?需要的是制定一个完全合理可行的目标计划,而制定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坚持去实现,不要变来变去。就如同我们制定探月计划制定空间站计划,这些都是要延续几十年的计划目标,哪怕换了政府也得坚持不懈地安排长远的预算去实现,不能说印度去了火星欧洲去了彗星马上我们也搞个项目也去。当然我也不反对国内有私人资本去搞航天只要你有这个本事能承担风险也没关系,最多是国家在技术支持上不狮子大开口就行。
chendelei1980 发表于 2014-11-23 22:46
另外我不同意你关于上世纪美苏航天竞争是关于梦想的说法,我认为那是基于冷战的要求的疯狂之举。对于航天 ...
政府的投资是为了政治,而技术人员是切切实实为了梦想。
在肯尼迪的登月宣言之前,F1、J2、RL10甚至新星火箭就都有了技术方案甚至已经在进行分系统测试,在五十年代就有编队探索火星的方案。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3 22:23
SpX和波音洛马OSC、ATK在资本性质上有区别?在一年前,NSF上对SpX还是一片质疑,其实不仅美国佬超大和航 ...
那不是因为多有梦想,而是冷战背景的一堆政治项目,展示能力而以,至于科学探索那可以说是附加值,但出发点绝对是展示能力,比如阿波罗计划

实际上,现在不是人没有梦想,只是现在冷战结束了而以,现在考虑的是低成本,那是考虑的是不计成本

有本质不同
base_back 发表于 2014-11-23 22:50
那不是因为多有梦想,而是冷战背景的一堆政治项目,展示能力而以,至于科学探索那可以说是附加值,但出发 ...
我反倒是觉得国家可以把淘汰的火箭型号和技术资料出售给有能力和国家资质认可的私人,发展一个稍微大一些的专业零部件制造的私人公司集群和组装发射公司集群,采取发射积分制,成功了所有相关公司积1分,失败了所有相关公司统统罚10分,积分在国家技术转让和航天发射中起关键性作用,各个公司间互相监督产品质量问题。施行行业间准入制度。
要这么说的话,那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歪打正着”了。
为什么elon musk能歪打正着,而其他人不能?原因正是因为他极有眼光,他到目前为止的经历,从zip2到x.com,从paypal到spacex,再到tesla、solacity、hyperloop,所创企业居然能跨越几个行业(媒体、金融、航天、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绝对堪称传奇。
失落的天堂 发表于 2014-11-23 23:08
要这么说的话,那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歪打正着”了。
为什么elon musk能歪打正着,而其他人不能?原因正是 ...
根本不是极有眼光,而是运气真好,真有眼光也不会初期设计灰背隼2替代9台莫林了,所以说歪打正着一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