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一个老狐狸的肺腑之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2:03:07
◎ 文 | 曹东勃

基辛格已经九十多岁了。像他这样总是赤裸裸地从血淋淋的地缘政治和权力结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不单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被现代权利意识熏染了三十多年的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不太容易接受,就是在思想一贯解放到最前列的他的本国同胞那里,也不怎么招人待见。在他更早的一本《大外交》中,基辛格就多次抱怨美国人民在外交上的幼稚,在国之大事上婆婆妈妈,任由感性情绪逆流成河。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应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之邀,在重庆唱红运动达到最高潮阶段,不远万里前来站台。他对中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并不很在行,站错了队。但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目标、动力和具体运作则绝少误判,把握得异常精准,简直是深入骨髓、鞭辟入里。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大概可以视作他观察和研究中国外交及中美关系的扛鼎之作。

真实动机 行动逻辑

如果说同时期面市的傅高义那本《邓小平时代》显得比较凌乱的话,基辛格此书是有一个结构的。尽管这两本书在史实上几乎没有什么新意,该知道的人们早就知道了。

全书共十八章,时间跨度则从晚清直至当下,侧重于1949年以来的当代史,以中美关系为主要评论对象,在这个前提下也涉及到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事务。

在开篇部分,基辛格抛出了他对于中国独特性的几个论断,这成为后面洞悉中国外交真实动机和理解其行动逻辑的基本原则。我试将这些论断略作概括:

第一,中国的悠久历史、丰富资源使其有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封闭”体验,对对外交往特别是对通商贸易缺乏内在动力。

第二,儒家学说具有反求诸己的内向化世俗化指向,周期性的治乱循环及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反应的天命说,则使中国历史上长期没有进步史观的土壤。

第三,中国人对世界和世界秩序的想象与西方大不相同。“天下观”之下是一个有中心、有边缘、有等级秩序、有华夷之辨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下是理论上谋求相互承认平等地位的主权国家体系。因而中国的皇帝不追求“输出观念和输出革命”,但是欢迎他人前来学习;压根不相信平等,只相信以天朝为中心的、各居其位、各安其分的一个完美的政治托勒密体系,这个体系是公正的,但不是平等的。历代王朝都将占领和管理偏远地域视为一种麻烦,即便是主动来投,也要选择性地接受,相比之下,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驾驭近邻。设礼部处理与进贡国的关系,设理藩院处理与未开化游牧部落的关系。

第四,以夷制夷、以夷伐夷是天朝上国对于不肯归顺和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蛮夷的一种政治策略,旨在防止夷夷结盟对天朝形成包围,即是说,反包围、防御性是中国外交乃至军事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五,诸葛一生唯谨慎,中国人绝少孤注一掷。中国的战略思维是围棋式的,西方的战略思维是国际象棋式的。后者寻求通过一系列正面交锋、决战决胜,而前者有足够的耐力苦心经营、迂回包抄,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后者要求目标专一,前者要求战略灵活性。

第六,相较西方战略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战略家尤其重视心理因素,注重对“势”的判断、把握和因应。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异常现实、克制而有度,无论表面上如何虚张声势,但实际中最懂得见好就收。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对方,所以只要化强敌为弱敌,加强自己的战略态势,既要斗争,又要斗而不破,互斗共存,斗到适可而止即收手。

第七,因第五条和第六条的缘故,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往往由于如下的战略误判:中国自认为是防御性的举动可能被西方世界视为侵略性的,西方的威慑行为可能被中国解读为对他的包围——而如前所述,中国最为敏感的是被包围。因为下棋规则不同,西方认为没有实质性对抗的一招棋可能被中国认为是处心积虑谋划的一盘大棋,而中国出于积极防御动机对外围任何风吹草动所作的过激反应甚至进攻性威慑都会被西方视为好战之举。

上述观点贯穿了基辛格分析晚清至当下170年历史的全过程。

以夷攻夷 自污诱敌

鸦片战争是天下观世界秩序与近代国际体系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在此前的几十年,自负的乾隆皇帝拒绝了马噶尔尼使团关于通商贸易和互派大使、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要求,关上了和平转型的最后一次机会窗口。而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大国、海洋大国,迟早要突破“天下观”秩序所“分配”给他的“朝贡蛮夷”地位。战争的惨败暴露了天朝的羸弱无力,第一批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中频繁出现的“蛮夷”要求“地位平等”的措辞,彻底击溃了土皇帝们对世界秩序的封闭想象,整个国族的自我意识面临着再建构。

此时的中国,在内部抗争此伏彼起、动荡不安的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外部威胁:来自欧洲的西方列强,主要是“劫财”——要求开放通商。来自北方的俄国,主要是“劫色”——对领土有根深蒂固的要求。这两股力量都无意颠覆和取代清廷,认为那不符合它们的利益。来自东方的日本,是潜在的更大威胁,不仅对经济利益和领土有主张,更在文化上有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的野望。

在这种局势下,晚清出现了最早放弃天下秩序、转而吸收现代均势外交理念并和以夷制夷、合纵连横的本土思想资源相结合的一批外交官,以奕和李鸿章为代表。今人只记得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少有人知道前面还有一句“调夷之仇国以攻夷”。

这是一个脆弱大国的职业外交官能想到的一套以毒攻毒、自污诱敌的七伤拳打法,百余年来屡试不爽。与其让英夷独占好处再卖与他国做人情,不如索性忍辱负重、宽衣解带、敞开胸怀主动对所有国家门户开放,把众夷齐齐引入中国,防止任何一夷独霸中原。依靠这套打法,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后立即着手促成“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以俄国为主导促成了日本把已经吃进去的一块骨头再吐出来,这已殊为不易。

俄日矛盾与其说是有其地缘上的内在性,不如说有相当大一部分因素是李少荃挑起来引狼入室以毒攻毒的。当然,俄国人也向来不是吃素的,此后的代价就是俄夷在满洲一家独大,德夷占了青岛,法夷巩固了越南。以夷制夷的前提预设是制度变革以自强,否则就只能成为大厦将倾、独木撑危楼的苟延残喘之举。但即便如此,这套七伤拳法竟能延续晚清命脉七十年,同时也让如此一个烂到渣的国度在100年的殖民扩张高峰期中仍保住了些微的主权(要知道同时期其他成为殖民扩张目标的国度无一例外地完全丧失了本国独立),以至于只能用所谓“半殖民地”来概括,这的确是个“奇迹”。

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

毛泽东也深谙以夷制夷之道。所不同于晚清者,他所接手的中国和他的意识形态带给他的优越感,替代了天下秩序的内在优越性。1949年,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性达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高峰,但“体系”的紧箍咒越勒越紧。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中、欧、日五大极点的关系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始终变幻莫测。

在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中国如何站队?在起初,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尽管“一边倒”的决定过程是有些波折,而毛在莫斯科被斯大林冷遇的两个多月里,中美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暗通款曲甚至中方改投师门的可能性。斯大林之后,苏美一度都致力于把中国拉入“体系”,让其接受现行国际秩序。但毛认为冷战中的威慑概念过于消极,他不会等着被动挨打。只要感觉到“被包围”的威胁,他就不惜主动出击。

这实际上和后来美国的先发制人理念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则在于,美国先发制人的目的是取得胜利和军事优势。毛和后来的邓的先发制人观,旨在改变双方的心理平衡,降低更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1954-1958年的台海危机、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1969-1971年的中苏边境冲突以及1979年的中越战争,这几次进攻性威慑都具有如下特点:长期酝酿,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见好就收,在心理和气势上把对手压回谈判桌上来,继之以政治上的后续动作,目的就算达到了。

中国很清楚长期占领和提出领土要求是自讨苦吃,这不是其目的。所以对于“原子弹不可怕,帝国主义纸老虎,炸死一半剩一半,把北京上海武汉让给帝国主义,上山打游击”之类看上去极其匪夷所思的好战言论,同时代很多人被忽悠了,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被吓住了,赫鲁晓夫被吓住了,美国人也被吓住了。大家都认为遇到了疯子,其实这仍然是百年前李少荃所创的副作用巨大的七伤拳,要义就在穿鞋的怕光脚的,冲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不惹穷得乱碰的。基辛格当然看得出中国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空城计的博弈,虚虚实实。

1970年代中苏矛盾达到了顶点,中国在美苏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明确了优先序。中美恢复接触,确立了准同盟的关系。整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毛泽东概括的“一条线、一大片”,这实际上是“连横”,就是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即“一大片”,形成对苏联的遏制包围圈,在全球抵御苏联扩张。这时美苏争霸中在表面上苏联正处于上升期,美国固然有此意愿,而中国的意愿尤为强烈,且经常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动辄急不可耐地指责美国又对苏联心软、妥协、投降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长期宣传后的效果是,毛主席一手策划、周总理亲自执行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大转圜,中国在既反帝又反修、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闹僵十年后,终于缓解了地缘政治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似乎是毛主席一招手,美国的尼老儿就乖乖地、急不可耐地飞抵北京觐见一个尚未建交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要知道,当时伟大领袖“亲自导演”的这一出中美接触,让多少一直紧跟中国批判美帝的国际共产主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如果当年美国对中国的需求,比中国对美国的需求更迫切,为什么1972年尼克松已然访华,中美建交却迟至1979年1月呢?这可不是什么水门事件的偶然性所能搪塞的。中间的七年时间经历了三任美国总统,他们都在想什么呢?

很显然,美国一直主导着局势,控制着节奏。他像一个化学高手,不断地配平地缘政治的方程式。一手拉拢中国,一手与苏联签订了反导条约,美苏关系也大为缓和。这当然让中国人感到被出卖,可是在那种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在中美走近的同时,不时在国际场合数落美苏缓和的虚伪性、欺骗性。

让我们继续讨论毛时代。在“一条线、一大片”之后,毛又提出“三个世界”,主要是因为“一条线”太接近于传统的集体安全机制,限制中国的行动自由。“三个世界”则允许作为权宜之计对两个超级大国区别对待,赋予一种战术上的灵活性。事实上,一直到八十年代,随着里根任期内中美之间渐生嫌隙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急剧退缩,中国的外交政策才再次出现变化。中国在美苏对抗中的地位较七十年代明显下降,此时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残留的台湾问题又浮出水面。

1982年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决不依附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已经从70年代的中美准同盟关系又回到了“三个世界”的立场。

1979年的中越战争大概是中美作为冷战时期准盟友的最后一次完美配合,其政治象征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被低估。其出发点也很明确,地缘政治与拒绝坐视“被包围”状态的形成是最主要原因,虽然客观上对红色高棉残余势力提供了喘息之机不具有道义上的优势。在苏越结成军事同盟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场成功的打脸行动,向全世界暴露了苏联正在走下坡路以致鞭长莫及(当然这里面有中美联手造成的巨大制约作用),同时也给如越南一样的苏联盟国当头一棒,使其看到苏联协防承诺的不可置信性。

任何战争,都有着漫长而细致的前期外交准备,充分研判战后可能的形势,尽最大努力孤立敌人,拉拢盟友,稳住中立国。以此判断,中越战争的外交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对当时深度嵌入冷战后期美苏两大板块站队之中的中国而言,没有第二种选择。打越批苏,是内政外交的高度统一,中国人支持,美国人也支持,东南亚国家更是乐得观望,这场战争的功能定性非常清晰。邓小平花了一年时间五次外访,绕着越南访问了尼泊尔、东南亚诸国、日本、美国以及朝鲜,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这场军事行动作外交准备。虽然这场战争中,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在当时北方面临陈兵百万、西部接连出现阿富汗和伊朗事件、南部面临一个即将形成的统一的且反华的印度支那联邦、内部则是经济行将崩溃,当此之际的这次行动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

共同进化 永久和平

基辛格对权力博弈有深深的审美偏好,如同爱看三国的中国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大可不必非要用道德说教和意识形态的大帽子来批判。他对中国的友好与其说出于价值,不如说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中美两国没有理由走向剑拔弩张。如果说他对未来有什么忧虑的话,主要在对两国都出现的一些愤青观点是否会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进而误导政治家对外交大势的判断上面。基辛格列举了以《中国不高兴》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少壮派特别是一批军方人士的表态,对此深感忧虑。他们顽固地坚信中美之间的冲突是结构性的,是“必有一战”的。

对上述激进派声音,基辛格特意把100年前英国外交部官员克劳对“英德必有一战”的判断拿出来作为对当下的中美关系一个对照。克劳认为,结构性要素排斥合作和互信的形成,相互竞争终将走向最终摊牌。

基辛格则认为,战后六十多年来形成的北大西洋国家的超越国界的集体安全机制完全无法应用到亚洲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因素,亚洲国家始终认为与邻国处于潜在对抗状态。许多亚洲国家经历过被殖民,独立的历史相当短暂。对他们而言,主权是至上的,部队跨越边境的行动被认为是一种侵略,不干涉内政是国家间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地区结构中,外交的目的必然是维持均势。任何打破均势的行动都会引发新的再平衡行动。

为此,基辛格建议,中美两个太平洋两岸的最重要大国,固然不是伙伴关系,但应当谋求“共同进化”,各自都有各自关注的国内事务,在可能的领域内合作,调整关系,减少冲突。美国如果公开把亚洲国家组织起来遏制中国,或者建立民主国家集团发动意识形态进攻都是极其危险的举动,因为中国是该区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反包围”意识过度敏感,追求绝对的安全感,试图把美国排除在亚洲经济和安全事务之外,也必定遭遇几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的抵制,因为这个地区国家间脆弱的互信关系使他们任何一个小国都惧怕任何一个大国主导该地区可能带来的后果。中国和美国都必须接受一个对方存在并发挥较大影响力的亚太格局(官方常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大概此意)。

最后,我要原文照录基辛格此书的最后三段话,不是因为它多有文采,而是从这两段话里看得出这位90岁的老政客、老狐狸、老中国通在其人生垂暮之际,对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极具诚意的表态:
“为了理解和平的本质,我自从半个世纪前攻读研究生时,就研究国际秩序的建构和运作。基于这些研究,我知道,即便对于双方最有善意、最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历史和战略认知上的差异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选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486324.html?touping◎ 文 | 曹东勃

基辛格已经九十多岁了。像他这样总是赤裸裸地从血淋淋的地缘政治和权力结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不单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被现代权利意识熏染了三十多年的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不太容易接受,就是在思想一贯解放到最前列的他的本国同胞那里,也不怎么招人待见。在他更早的一本《大外交》中,基辛格就多次抱怨美国人民在外交上的幼稚,在国之大事上婆婆妈妈,任由感性情绪逆流成河。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应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之邀,在重庆唱红运动达到最高潮阶段,不远万里前来站台。他对中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并不很在行,站错了队。但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目标、动力和具体运作则绝少误判,把握得异常精准,简直是深入骨髓、鞭辟入里。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大概可以视作他观察和研究中国外交及中美关系的扛鼎之作。

真实动机 行动逻辑

如果说同时期面市的傅高义那本《邓小平时代》显得比较凌乱的话,基辛格此书是有一个结构的。尽管这两本书在史实上几乎没有什么新意,该知道的人们早就知道了。

全书共十八章,时间跨度则从晚清直至当下,侧重于1949年以来的当代史,以中美关系为主要评论对象,在这个前提下也涉及到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事务。

在开篇部分,基辛格抛出了他对于中国独特性的几个论断,这成为后面洞悉中国外交真实动机和理解其行动逻辑的基本原则。我试将这些论断略作概括:

第一,中国的悠久历史、丰富资源使其有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封闭”体验,对对外交往特别是对通商贸易缺乏内在动力。

第二,儒家学说具有反求诸己的内向化世俗化指向,周期性的治乱循环及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反应的天命说,则使中国历史上长期没有进步史观的土壤。

第三,中国人对世界和世界秩序的想象与西方大不相同。“天下观”之下是一个有中心、有边缘、有等级秩序、有华夷之辨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下是理论上谋求相互承认平等地位的主权国家体系。因而中国的皇帝不追求“输出观念和输出革命”,但是欢迎他人前来学习;压根不相信平等,只相信以天朝为中心的、各居其位、各安其分的一个完美的政治托勒密体系,这个体系是公正的,但不是平等的。历代王朝都将占领和管理偏远地域视为一种麻烦,即便是主动来投,也要选择性地接受,相比之下,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驾驭近邻。设礼部处理与进贡国的关系,设理藩院处理与未开化游牧部落的关系。

第四,以夷制夷、以夷伐夷是天朝上国对于不肯归顺和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蛮夷的一种政治策略,旨在防止夷夷结盟对天朝形成包围,即是说,反包围、防御性是中国外交乃至军事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五,诸葛一生唯谨慎,中国人绝少孤注一掷。中国的战略思维是围棋式的,西方的战略思维是国际象棋式的。后者寻求通过一系列正面交锋、决战决胜,而前者有足够的耐力苦心经营、迂回包抄,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后者要求目标专一,前者要求战略灵活性。

第六,相较西方战略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战略家尤其重视心理因素,注重对“势”的判断、把握和因应。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异常现实、克制而有度,无论表面上如何虚张声势,但实际中最懂得见好就收。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对方,所以只要化强敌为弱敌,加强自己的战略态势,既要斗争,又要斗而不破,互斗共存,斗到适可而止即收手。

第七,因第五条和第六条的缘故,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往往由于如下的战略误判:中国自认为是防御性的举动可能被西方世界视为侵略性的,西方的威慑行为可能被中国解读为对他的包围——而如前所述,中国最为敏感的是被包围。因为下棋规则不同,西方认为没有实质性对抗的一招棋可能被中国认为是处心积虑谋划的一盘大棋,而中国出于积极防御动机对外围任何风吹草动所作的过激反应甚至进攻性威慑都会被西方视为好战之举。

上述观点贯穿了基辛格分析晚清至当下170年历史的全过程。

以夷攻夷 自污诱敌

鸦片战争是天下观世界秩序与近代国际体系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在此前的几十年,自负的乾隆皇帝拒绝了马噶尔尼使团关于通商贸易和互派大使、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要求,关上了和平转型的最后一次机会窗口。而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大国、海洋大国,迟早要突破“天下观”秩序所“分配”给他的“朝贡蛮夷”地位。战争的惨败暴露了天朝的羸弱无力,第一批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中频繁出现的“蛮夷”要求“地位平等”的措辞,彻底击溃了土皇帝们对世界秩序的封闭想象,整个国族的自我意识面临着再建构。

此时的中国,在内部抗争此伏彼起、动荡不安的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外部威胁:来自欧洲的西方列强,主要是“劫财”——要求开放通商。来自北方的俄国,主要是“劫色”——对领土有根深蒂固的要求。这两股力量都无意颠覆和取代清廷,认为那不符合它们的利益。来自东方的日本,是潜在的更大威胁,不仅对经济利益和领土有主张,更在文化上有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的野望。

在这种局势下,晚清出现了最早放弃天下秩序、转而吸收现代均势外交理念并和以夷制夷、合纵连横的本土思想资源相结合的一批外交官,以奕和李鸿章为代表。今人只记得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少有人知道前面还有一句“调夷之仇国以攻夷”。

这是一个脆弱大国的职业外交官能想到的一套以毒攻毒、自污诱敌的七伤拳打法,百余年来屡试不爽。与其让英夷独占好处再卖与他国做人情,不如索性忍辱负重、宽衣解带、敞开胸怀主动对所有国家门户开放,把众夷齐齐引入中国,防止任何一夷独霸中原。依靠这套打法,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后立即着手促成“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以俄国为主导促成了日本把已经吃进去的一块骨头再吐出来,这已殊为不易。

俄日矛盾与其说是有其地缘上的内在性,不如说有相当大一部分因素是李少荃挑起来引狼入室以毒攻毒的。当然,俄国人也向来不是吃素的,此后的代价就是俄夷在满洲一家独大,德夷占了青岛,法夷巩固了越南。以夷制夷的前提预设是制度变革以自强,否则就只能成为大厦将倾、独木撑危楼的苟延残喘之举。但即便如此,这套七伤拳法竟能延续晚清命脉七十年,同时也让如此一个烂到渣的国度在100年的殖民扩张高峰期中仍保住了些微的主权(要知道同时期其他成为殖民扩张目标的国度无一例外地完全丧失了本国独立),以至于只能用所谓“半殖民地”来概括,这的确是个“奇迹”。

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

毛泽东也深谙以夷制夷之道。所不同于晚清者,他所接手的中国和他的意识形态带给他的优越感,替代了天下秩序的内在优越性。1949年,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性达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高峰,但“体系”的紧箍咒越勒越紧。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中、欧、日五大极点的关系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始终变幻莫测。

在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中国如何站队?在起初,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尽管“一边倒”的决定过程是有些波折,而毛在莫斯科被斯大林冷遇的两个多月里,中美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暗通款曲甚至中方改投师门的可能性。斯大林之后,苏美一度都致力于把中国拉入“体系”,让其接受现行国际秩序。但毛认为冷战中的威慑概念过于消极,他不会等着被动挨打。只要感觉到“被包围”的威胁,他就不惜主动出击。

这实际上和后来美国的先发制人理念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则在于,美国先发制人的目的是取得胜利和军事优势。毛和后来的邓的先发制人观,旨在改变双方的心理平衡,降低更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1954-1958年的台海危机、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1969-1971年的中苏边境冲突以及1979年的中越战争,这几次进攻性威慑都具有如下特点:长期酝酿,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见好就收,在心理和气势上把对手压回谈判桌上来,继之以政治上的后续动作,目的就算达到了。

中国很清楚长期占领和提出领土要求是自讨苦吃,这不是其目的。所以对于“原子弹不可怕,帝国主义纸老虎,炸死一半剩一半,把北京上海武汉让给帝国主义,上山打游击”之类看上去极其匪夷所思的好战言论,同时代很多人被忽悠了,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被吓住了,赫鲁晓夫被吓住了,美国人也被吓住了。大家都认为遇到了疯子,其实这仍然是百年前李少荃所创的副作用巨大的七伤拳,要义就在穿鞋的怕光脚的,冲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不惹穷得乱碰的。基辛格当然看得出中国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空城计的博弈,虚虚实实。

1970年代中苏矛盾达到了顶点,中国在美苏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明确了优先序。中美恢复接触,确立了准同盟的关系。整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毛泽东概括的“一条线、一大片”,这实际上是“连横”,就是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即“一大片”,形成对苏联的遏制包围圈,在全球抵御苏联扩张。这时美苏争霸中在表面上苏联正处于上升期,美国固然有此意愿,而中国的意愿尤为强烈,且经常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动辄急不可耐地指责美国又对苏联心软、妥协、投降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长期宣传后的效果是,毛主席一手策划、周总理亲自执行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大转圜,中国在既反帝又反修、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闹僵十年后,终于缓解了地缘政治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似乎是毛主席一招手,美国的尼老儿就乖乖地、急不可耐地飞抵北京觐见一个尚未建交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要知道,当时伟大领袖“亲自导演”的这一出中美接触,让多少一直紧跟中国批判美帝的国际共产主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如果当年美国对中国的需求,比中国对美国的需求更迫切,为什么1972年尼克松已然访华,中美建交却迟至1979年1月呢?这可不是什么水门事件的偶然性所能搪塞的。中间的七年时间经历了三任美国总统,他们都在想什么呢?

很显然,美国一直主导着局势,控制着节奏。他像一个化学高手,不断地配平地缘政治的方程式。一手拉拢中国,一手与苏联签订了反导条约,美苏关系也大为缓和。这当然让中国人感到被出卖,可是在那种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在中美走近的同时,不时在国际场合数落美苏缓和的虚伪性、欺骗性。

让我们继续讨论毛时代。在“一条线、一大片”之后,毛又提出“三个世界”,主要是因为“一条线”太接近于传统的集体安全机制,限制中国的行动自由。“三个世界”则允许作为权宜之计对两个超级大国区别对待,赋予一种战术上的灵活性。事实上,一直到八十年代,随着里根任期内中美之间渐生嫌隙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急剧退缩,中国的外交政策才再次出现变化。中国在美苏对抗中的地位较七十年代明显下降,此时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残留的台湾问题又浮出水面。

1982年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决不依附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已经从70年代的中美准同盟关系又回到了“三个世界”的立场。

1979年的中越战争大概是中美作为冷战时期准盟友的最后一次完美配合,其政治象征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被低估。其出发点也很明确,地缘政治与拒绝坐视“被包围”状态的形成是最主要原因,虽然客观上对红色高棉残余势力提供了喘息之机不具有道义上的优势。在苏越结成军事同盟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场成功的打脸行动,向全世界暴露了苏联正在走下坡路以致鞭长莫及(当然这里面有中美联手造成的巨大制约作用),同时也给如越南一样的苏联盟国当头一棒,使其看到苏联协防承诺的不可置信性。

任何战争,都有着漫长而细致的前期外交准备,充分研判战后可能的形势,尽最大努力孤立敌人,拉拢盟友,稳住中立国。以此判断,中越战争的外交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对当时深度嵌入冷战后期美苏两大板块站队之中的中国而言,没有第二种选择。打越批苏,是内政外交的高度统一,中国人支持,美国人也支持,东南亚国家更是乐得观望,这场战争的功能定性非常清晰。邓小平花了一年时间五次外访,绕着越南访问了尼泊尔、东南亚诸国、日本、美国以及朝鲜,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这场军事行动作外交准备。虽然这场战争中,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在当时北方面临陈兵百万、西部接连出现阿富汗和伊朗事件、南部面临一个即将形成的统一的且反华的印度支那联邦、内部则是经济行将崩溃,当此之际的这次行动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

共同进化 永久和平

基辛格对权力博弈有深深的审美偏好,如同爱看三国的中国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大可不必非要用道德说教和意识形态的大帽子来批判。他对中国的友好与其说出于价值,不如说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中美两国没有理由走向剑拔弩张。如果说他对未来有什么忧虑的话,主要在对两国都出现的一些愤青观点是否会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进而误导政治家对外交大势的判断上面。基辛格列举了以《中国不高兴》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少壮派特别是一批军方人士的表态,对此深感忧虑。他们顽固地坚信中美之间的冲突是结构性的,是“必有一战”的。

对上述激进派声音,基辛格特意把100年前英国外交部官员克劳对“英德必有一战”的判断拿出来作为对当下的中美关系一个对照。克劳认为,结构性要素排斥合作和互信的形成,相互竞争终将走向最终摊牌。

基辛格则认为,战后六十多年来形成的北大西洋国家的超越国界的集体安全机制完全无法应用到亚洲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因素,亚洲国家始终认为与邻国处于潜在对抗状态。许多亚洲国家经历过被殖民,独立的历史相当短暂。对他们而言,主权是至上的,部队跨越边境的行动被认为是一种侵略,不干涉内政是国家间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地区结构中,外交的目的必然是维持均势。任何打破均势的行动都会引发新的再平衡行动。

为此,基辛格建议,中美两个太平洋两岸的最重要大国,固然不是伙伴关系,但应当谋求“共同进化”,各自都有各自关注的国内事务,在可能的领域内合作,调整关系,减少冲突。美国如果公开把亚洲国家组织起来遏制中国,或者建立民主国家集团发动意识形态进攻都是极其危险的举动,因为中国是该区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反包围”意识过度敏感,追求绝对的安全感,试图把美国排除在亚洲经济和安全事务之外,也必定遭遇几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的抵制,因为这个地区国家间脆弱的互信关系使他们任何一个小国都惧怕任何一个大国主导该地区可能带来的后果。中国和美国都必须接受一个对方存在并发挥较大影响力的亚太格局(官方常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大概此意)。

最后,我要原文照录基辛格此书的最后三段话,不是因为它多有文采,而是从这两段话里看得出这位90岁的老政客、老狐狸、老中国通在其人生垂暮之际,对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极具诚意的表态:
“为了理解和平的本质,我自从半个世纪前攻读研究生时,就研究国际秩序的建构和运作。基于这些研究,我知道,即便对于双方最有善意、最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历史和战略认知上的差异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选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486324.html?touping
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力量)之前,中美远没有到可以开始谈什么平等的时候。
一个务实的老家伙
美国至少甩中国12条大(hang mu)街(zhan dou qun)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智库和领导人是两回事。
真正屈指可数的有全球战略眼光的学者,也是一条老奸巨猾的狐狸,
有时候太了解中国,反而会被中国欺骗。
当年小日本处心积虑几十年研究分析中国问题,也没想到常申凯死不投降,更没想到一个图书管理员能把积贫积弱的中国重新建设强大。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指出
=============
看到没有,西方鸡毒文化圈子的一个思想通病就是,追求某种虚幻的终极价值观,还有某种终极的秩序
一神邪教最大的思维缺陷就在这里了
基佬虽然跟几代政治人物交过手,经验丰富,但是思想思维深处的弊病也是无法消除的
永远不会有什么永世不变的东西,轮回和进化才是永恒的主题
等基佬这些政治老油子死光以后,米畜国的政治圈子就是逗逼的世界了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老兄看错了,他们是幕僚或者思想家
MD加油 不然天朝一堆公知圣母怎办啊
天命在手,天下我有
跟基辛格比起来,现在美国那群麦凯恩希拉里之流加上澳大利亚东欧那几个就一群逗比,奥黑其实也挺无奈
这次G20也罢,制裁也好,除了让中俄抱团更紧密外一无是处,和小孩子闹情绪似的。对于俄罗斯最多恶心下,想弄死就是做梦,而且搞不好毛子国内寡头买办给清理得更干净,到时候米帝想培养戈地图叶酒鬼都难
老狐狸一词过于恶毒,有利于推进世界和平的人,都是伟人。
歪个楼,皇马和巴萨,如果场面是一边倒,大家还觉得有意思?
既然美国把中国视为对手,咱至少得扮演好这个角色,不是么。
假使没有美国,恐怕问题会更多
是什么让海外犹太人始终心系以色列?
是什么让海外华人成了反中国的主力军?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4-11-21 14:08
美国至少甩中国12条大(hang mu)街(zhan dou qun)
现在没有12个了
alex755 发表于 2014-11-21 14:18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洒家是亨廷顿的忠实拥趸
阳明有道 发表于 2014-11-21 15:41
是什么让海外犹太人始终心系以色列?
是什么让海外华人成了反中国的主力军?
感觉除了独轮运,其他大部分海外华人都还好

红龙崛起 发表于 2014-11-21 16:32
感觉除了独轮运,其他大部分海外华人都还好


反中国或许说的有点过,但是你看到了很多中国人却心系美国,例如某某捐了哈佛7000万美元等等。例如平副局,章家墩之类的海外华人的竭尽抹黑。再如台湾华人日杂,香港港灿等等不可尽数。
红龙崛起 发表于 2014-11-21 16:32
感觉除了独轮运,其他大部分海外华人都还好


反中国或许说的有点过,但是你看到了很多中国人却心系美国,例如某某捐了哈佛7000万美元等等。例如平副局,章家墩之类的海外华人的竭尽抹黑。再如台湾华人日杂,香港港灿等等不可尽数。
天下没有永久的和平,只有无尽的利用和斗争。这也是这个世界向前迈进的最大动力……。
SSG69 发表于 2014-11-21 16:29
洒家是亨廷顿的忠实拥趸
亨廷顿以及其徒福山,无疑是中国的好基友。中国需要这样的“大师”继续领导/误导西方的社会舆论。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4-11-21 15:00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指出
=============
看到没有,西方鸡毒文化圈子的一个思 ...
不能把敌人想的太低能,料敌要从宽,美帝能人也是历来层出不穷的
alex755 发表于 2014-11-21 14:18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布热津斯基是现代版的马谡。
深蓝的传说 发表于 2014-11-21 17:13
不能把敌人想的太低能,料敌要从宽,美帝能人也是历来层出不穷的
米爹国那个政治体制,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怕是很难混到高位的
一来那种体制下,就是门阀家族政治,门阀政治,中国魏晋时代就玩烂了,都是一代比一代差
二来,背后的财阀集团不会允许政治强人混上位的,搞不好政治强人摇身一变成了元首二世,财阀们还不吐血?
所以,奥巴驴、麦凯恩这种货色以后才是米爹政坛的主流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指出
=============
看到没有,西方鸡毒文化圈子的一个思 ...
最深刻的分歧就在这里,可以说是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分歧。你认为他幼稚,他还认为你保守呢!基老书里批评中国人没有“进步史观”,不就是因为中国人不承认有“终极规则”么
人间天才 发表于 2014-11-21 14:59
有时候太了解中国,反而会被中国欺骗。
当年小日本处心积虑几十年研究分析中国问题,也没想到常申凯死不投 ...
这天下间最厉害的“扫地僧”就是图书管理员了。这个历史要追溯到周朝的柱下史先生。
rikeet 发表于 2014-11-21 18:16
最深刻的分歧就在这里,可以说是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分歧。你认为他幼稚,他还认为你保守呢!基老书里批评中 ...
一神邪教都是这个鸟样了
后起之秀绿教徒说了,上帝算个吊,安拉才是真主,被十字军屠了一遍
犹太人说他是上帝选民,然后保守的日耳曼人不爽了,又被屠了一遍
三大一神邪教不把狗脑子打出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就是邪教教义的问题
基佬这种老头吧,经验是有的,但是思想深处的逗逼属性也是很浓的,犹太人的脑子,有时候抽抽的厉害


这个老狐狸是清醒的
像老基这样的称得上真正的外交大家,一边能忠实地维护美国利益,另一边又能很好地利用个人魅力维系外交对象国的交情,他被中国人誉为老朋友就是这个道理。一味地,不顾一切地强硬维护所谓美国利益不能称为真正的外交家,现在的什么希拉里之流就是逗逼一群。
像老基这样的称得上真正的外交大家,一边能忠实地维护美国利益,另一边又能很好地利用个人魅力维系外交对象 ...
女人误国。都不说智商上的差距,光每个月都有一个星期心智不正常,怎么能做出好得决策?
共济会,光明会,彼德伯格俱乐部!
公理在二炮的射程内

别的都是虚的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4-11-21 17:22
米爹国那个政治体制,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怕是很难混到高位的
一来那种体制下,就是门阀家族政治,门阀政 ...
TG再这么下去,早晚也是门阀政治。毕竟出生政治世家有很多早期风险就能屏蔽掉,再无能反正有幕僚,挺好。
alex755 发表于 2014-11-21 14:18
这老狐狸,还有亨廷顿,布热津斯基,任何一个当上美国总统对中国都是极大威胁。天佑华夏
发现问题并不困难,问题是该如何解决问题,有了解决之道,就该是如何执行和执不执行的问题{这个是MD最大的问题}。
阳明有道 发表于 2014-11-21 16:38
反中国或许说的有点过,但是你看到了很多中国人却心系美国,例如某某捐了哈佛7000万美元等等。例如平副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很正常。也正是这些人掩护了兔子的崛起,现在因为兔子太大了,藏不住了,这些人也在MD哪里作用越来越下,MD也恨死这些人了。
rikeet 发表于 2014-11-21 18:16
最深刻的分歧就在这里,可以说是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分歧。你认为他幼稚,他还认为你保守呢!基老书里批评中 ...
中国人嘴上不说,华夷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存在,只是近100年的沉沦,彻底打击了中国的自信心,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骨子里面的东西被焕醒,怎么可能承认什么终极规则。
testora 发表于 2014-11-21 21:22
TG再这么下去,早晚也是门阀政治。毕竟出生政治世家有很多早期风险就能屏蔽掉,再无能反正有幕僚,挺好。
是的,门阀政治是任何政治系统的最终归属
中国先秦时代搞得是贵族政治,这个直接赤裸裸就是门阀政治了
秦汉是军功勋贵制,开国功勋们把持政治,最后到汉朝末年还是搞成了门阀
南北朝乱上几百年,隋朝开始搞科举制,稍好一点,但演变上几百年,还是几个世家保持核心权力,但是比以前好一些,至少中下级职位是向平民开发的
世家制度+科举制,其实也算不错的一种折衷,因为科举官僚其实是最没有廉耻的,宋朝和明朝开始,文官集团的大量汉奸涌现出来,就证明这个道理了,反正老板不是自己,就是一个打工心态,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国家的核心权力掌握在一些有责任心的世家手里,其实是比较靠谱的
米爹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中国模式的科举制度来平衡,所以,纯粹的就是门阀+财阀控制一切,很容易完蛋的
我一直认为,最聪明的亨廷顿也及不上最笨拙的色之狼。理论的价值决定于所使用的方法,而非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