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永存—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11:03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孙承斌 李斌 邹声文)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百年历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6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经百年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68年前的盛夏,卢沟桥畔的炮声点燃全面抗战的烈火。在递交国民政府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表示:愿立即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导,开赴抗日前线。
   “宣布改编命令的头一天,许多战士感到难以接受,纷纷冲我问:打日本鬼子为啥非得穿国民党军服?打日本鬼子非得服从国民党吗?”当时在红军担任排长的李荣之回忆说,“一些老战士甚至气得摔碗、摔盘子……”
    10年内战,让国共双方积下血海深仇。但心系民族安危的中国共产党,关键时刻把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军团参谋长左权动员说:现在,中国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抗日,我们戴个国民党的帽子有什么关系?我们跟着他的口令,脱下五星八角帽,戴上国民党军帽。”当年的一幕,李荣之记忆犹新。
    心系民族大义,自然胸怀磊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曾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伴随“我们万众一心”的雄壮歌声,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活跃于白山黑水的满族、朝鲜族抗联将士,让华北日军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驰骋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族抗日骑兵游击队,用锄头、碾子等原始器械夜以继日在深山丛林中修建滇缅公路的滇西各族民众……辽阔的中华大地,抗日的烽火四起。
    ——国共携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等纷纷成立,中华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等主张各异、政见不同的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从北国到南疆,从前线到后方,从军人到百姓……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把兵当”……社会各界爆发出的抗战热情,让60多年后的人们仍然不能不为之动容。冒死保护抗日将士,多少百姓牺牲在日军的屠刀之下;倾心捐款捐物,多少普通家庭不惜变卖珍藏。爬过硝烟弥漫的新垃圾桥,女童子军杨慧敏为奋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送来中国旗帜;跨越风雨征程,台港澳同胞心系祖国,积极支援抗战;远在海外的爱国华侨在捐款捐物、认购国债的同时,纷纷回国,奔赴前线……
   “我们选择回国,就没想活着回去,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随时准备死!”电话里,远在昆明的王亚六回忆往事,激情难抑。抗战期间,共有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到祖国,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从事汽车运输、维修。年已87岁的王亚六,就是13名健在者中的一位。
    “我们是代表800万在南洋定居的华侨回国抗战的。回国前,陈嘉庚对我们说:抗战没有胜利,你们就不要回来。”
    抗战胜利了,1000多名华侨机工却再也无法回去。“滇缅公路是当时云南的各族百姓用手抠出来的,路况极差,非常危险。很多人翻车死了,一些人得病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日本飞机的炸弹炸死了……”王亚六感慨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句古话的分量。”
    “我们为什么能打败日本?”家住南京城西的王楚英,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位82岁的老人,14岁投身抗日,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从远征东南亚到重新打回国内,与侵华日军整整对阵8年。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到湖南芷江洽降。我负责芷江机场警卫工作,亲眼看到日本乞降使节、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走下飞机,把军刀交给中国军官。狂妄的今井武夫,这时候终于低下了头!”
    10多天后,同样负责警卫工作的王楚英,又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见证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9月9日8时52分,我打开礼堂里所有的灯光,中国5位受降代表入座。然后我就看到,冈村宁次一行7人被带进会场,垂头丧气地向中国受降代表鞠了一躬。冈村宁次解下佩刀交给中方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随后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不知是紧张还是别的原因,他竟把章盖歪了。”
    “只要四亿中国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王楚英说,“抗战获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国家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
     一个不能团结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缺乏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民族大团结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既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经验。“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发展需要它,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它!”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孙承斌 李斌 邹声文)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百年历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6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经百年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68年前的盛夏,卢沟桥畔的炮声点燃全面抗战的烈火。在递交国民政府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表示:愿立即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导,开赴抗日前线。
   “宣布改编命令的头一天,许多战士感到难以接受,纷纷冲我问:打日本鬼子为啥非得穿国民党军服?打日本鬼子非得服从国民党吗?”当时在红军担任排长的李荣之回忆说,“一些老战士甚至气得摔碗、摔盘子……”
    10年内战,让国共双方积下血海深仇。但心系民族安危的中国共产党,关键时刻把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军团参谋长左权动员说:现在,中国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抗日,我们戴个国民党的帽子有什么关系?我们跟着他的口令,脱下五星八角帽,戴上国民党军帽。”当年的一幕,李荣之记忆犹新。
    心系民族大义,自然胸怀磊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曾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伴随“我们万众一心”的雄壮歌声,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活跃于白山黑水的满族、朝鲜族抗联将士,让华北日军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驰骋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族抗日骑兵游击队,用锄头、碾子等原始器械夜以继日在深山丛林中修建滇缅公路的滇西各族民众……辽阔的中华大地,抗日的烽火四起。
    ——国共携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等纷纷成立,中华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等主张各异、政见不同的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从北国到南疆,从前线到后方,从军人到百姓……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把兵当”……社会各界爆发出的抗战热情,让60多年后的人们仍然不能不为之动容。冒死保护抗日将士,多少百姓牺牲在日军的屠刀之下;倾心捐款捐物,多少普通家庭不惜变卖珍藏。爬过硝烟弥漫的新垃圾桥,女童子军杨慧敏为奋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送来中国旗帜;跨越风雨征程,台港澳同胞心系祖国,积极支援抗战;远在海外的爱国华侨在捐款捐物、认购国债的同时,纷纷回国,奔赴前线……
   “我们选择回国,就没想活着回去,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随时准备死!”电话里,远在昆明的王亚六回忆往事,激情难抑。抗战期间,共有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到祖国,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从事汽车运输、维修。年已87岁的王亚六,就是13名健在者中的一位。
    “我们是代表800万在南洋定居的华侨回国抗战的。回国前,陈嘉庚对我们说:抗战没有胜利,你们就不要回来。”
    抗战胜利了,1000多名华侨机工却再也无法回去。“滇缅公路是当时云南的各族百姓用手抠出来的,路况极差,非常危险。很多人翻车死了,一些人得病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日本飞机的炸弹炸死了……”王亚六感慨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句古话的分量。”
    “我们为什么能打败日本?”家住南京城西的王楚英,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位82岁的老人,14岁投身抗日,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从远征东南亚到重新打回国内,与侵华日军整整对阵8年。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到湖南芷江洽降。我负责芷江机场警卫工作,亲眼看到日本乞降使节、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走下飞机,把军刀交给中国军官。狂妄的今井武夫,这时候终于低下了头!”
    10多天后,同样负责警卫工作的王楚英,又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见证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9月9日8时52分,我打开礼堂里所有的灯光,中国5位受降代表入座。然后我就看到,冈村宁次一行7人被带进会场,垂头丧气地向中国受降代表鞠了一躬。冈村宁次解下佩刀交给中方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随后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不知是紧张还是别的原因,他竟把章盖歪了。”
    “只要四亿中国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王楚英说,“抗战获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国家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
     一个不能团结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缺乏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民族大团结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既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经验。“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发展需要它,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它!”
面对凶恶的侵略者,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是抗战将士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一块黑石上镌刻的这封家书,让无数观众动容。这是31岁的东北抗联战士赵一曼,牺牲前夕写给幼儿的绝笔信。
    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彭雪枫、左权,到佟麟阁、张自忠、戴安澜……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这又是一场让侵略者胆寒的战争: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牵制60%以上的日本陆军总兵力和大量的海空军力量,最终打垮了骄横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24日,39岁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就义的刑场上,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赋诗一首,气贯长虹。
    “命在旦夕,你们不要管我。城内有我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说:‘忠孝不能兼全,万一不幸,她儿子为国死了,也是光荣!’”——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第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奋勇杀敌,身负重伤。士兵劝他离开火线,赵登禹含泪这样回答,语毕,便倒在血泊之中……
    以身殉国日,血沃中华时。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左权县,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县。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120多起血腥惨案,伤亡人数达12000多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3%。屠杀手段极其残酷,有“机枪点名”、勒马分身、开膛剖肚、凌迟刀刮、割舌剜眼、挖坑活埋、毒菌致命等20多种。“但左权人民没有被吓倒,8年抗战不仅有5100多人参加八路军,而且捐军粮8000多万斤,军鞋80万双,支前21000多次。”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办原主任程文华说。
      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
    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之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和徐州会战、保卫武汉……在全国人民推动下,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奋起抵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广阔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武装,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8年抗战,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伪军118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伪军146万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到哪儿去了……”优美动听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了一个壮烈的故事: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把准备进村“扫荡”的日军,带进八路军的伏击圈。发现上当后,敌人疯狂地把刺刀刺向他的胸膛……
     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到底是谁?虽然有关方面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许多线索,但最终仍无法确认他的原型。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宪文所说:“王二小到底是谁并不重要,因为抗日战争期间,这样的小英雄很多很多。王二小只不过是千百个小英雄的代表而已。”
    爆炸英雄李勇、女战斗英雄吕俊杰、神枪手李殿水、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杀敌英雄王克勤……60多年前出版的《晋察冀画报》,记录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确保了全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军事经济学院政治教研室教授王松说。
    战争是国力、军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精神的较量。英勇抗战、众志成城的中国军民,让侵略者也不得不赞叹、“佩服”。日本名将阿部规秀被击毙后,日军驻张家口警备司令小柴致信八路军杨成武将军:“麾下之部队武运亨通,长胜不败,鄙人极为钦佩。”许多日军士兵慑服于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气概,在战场上主动投诚,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业,成立“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等反战组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66前的早春,34岁的冼星海根据诗人光未然的诗作,只用6天时间,就创作出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唱响“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
    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黄河的滔滔水音,传送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词,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也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冼星海唯一的女儿冼妮娜谈起这部作品动情地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今天的事业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仍然需要唱响新时期的‘黄河大合唱’。”
    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抗战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勇前进,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1938年5月,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间简陋的窑洞里,一连几天,毛泽东或奋笔疾书,或闭目思考。一天晚上,警卫员找来一盆炭火,放到地上,让他暖脚。
    当天深夜,警卫员突然听到呼唤,过去一看,发现毛泽东的棉鞋正冒着青烟。警卫员一边灭火,一边着急地说:“鞋烧着了,怎么都不知道?天这么冷,没棉 鞋穿怎么行?”毛泽东笑着说:“正在思考问题,没有发现……”
    不久之后,毛泽东思考的成果——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在1938年7月出版的《解放》杂志上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抗日战争究竟将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危亡关头,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沉重思考,灼痛每个中国人的心。
 “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这是“亡国论”者的论调。
 “敌人正作最后的挣扎”“只要打三个月,外国必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这是“速胜论”者的看法。
    战略判断决定战争全局,进而影响国之存亡。
    关键时刻,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就的《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系统阐述了全面全民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拨开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重重迷雾,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使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不得不佩服。程思远的回忆录说,白崇禧对这篇文章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白崇禧向蒋介石介绍后,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后来,这篇文章的精神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国难当头,方见中流砥柱。8年抗战,有人观望,有人幻想,有人动摇,有人退却,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立场始终如一。全面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正确主张,贯穿风云变幻的抗战历史,成为这段峥嵘岁月活的灵魂。
     历史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的艰辛努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1933年1月,毛泽东、朱德向国民党军队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建议;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2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正确道路……
    “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抗战前景难以想象。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核心作用,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长期研究抗战史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冲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万里长征的4万名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名走出深山的游击队员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无数支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游击作战……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流砥柱和抗日的中坚力量。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春达到19个,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
    一张巨大的《百团大战要图》上,无数红色箭头“扑”向铁路和城镇: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共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道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日军遭到沉重打击后惊呼:“对华作战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参谋曾回忆说:“八路军的抗战意识极为旺盛,共产党地区的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因无戒备而突进,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奇袭、包围,而陷于苦战。”日军感叹:“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割断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力气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为力。”
    民族救星共产党,国家干城八路军。游击战、运动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发明的一系列战略战术,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诞生于烽火岁月的《在太行山上》,真实记录了人民战争的壮伟场面。
    胜利的旌旗,浸透烈士的鲜血。8年抗战,敌后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