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首苏式军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07:10
提到军歌,中国人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苏式军歌,典型的苏式军歌不但有一种威武雄壮一往无前的压迫感,更符合现代人对军歌的印象,而且中国人熟悉的军歌,多数也是苏联(俄罗斯)人的作品。

文/张宏兵

中国近几十年谱写的军旅歌曲多不可数,或许可以认为,除了朝鲜外,中国的军歌绝对是世界最多的,只是由于其旋律无法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更缺少值得传唱的旋律之美,大多数都无法流传开来。以至于经常有中国军迷在制作赞美我强盛军队的MV时,只好选用苏式军歌做音乐背景。

苏式军歌很难谱写么?

其实不难,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你完全可以写出很带感的苏式军歌。

【如何体现军味】

决定一首歌听上去是军歌还是哀乐,首先是节拍速度和节奏,我们暂且统一称为节拍,节拍系指每分钟有几拍,简单地说就是强音或较强音出现的频率,通常,每分钟有几拍被简称为BPM(Beats Per Minute)。

通常,那种听上去很像部队迈着整齐有力行军步伐的军歌,大都是每分钟110~120拍,并且是规整的二拍或四拍节奏。二拍节奏的特点是“强、弱、强、弱”交替,这与优美的三拍子如华尔兹即圆舞曲不同,三拍子节奏一般是“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军歌以二拍子或四拍子为多。典型如苏联军歌《红军最强大》。为什么这种节拍的曲子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军队的行进?因为它的节奏恰好与军队整齐行进的脚步节奏大致吻合。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行军齐步走步速的普鲁士军队,正步行军时每分钟的速是114步,解放军是116步,苏联/俄罗斯、朝鲜、越南、台湾等则是120步。骑兵的速度比步兵队列更快,自然描述骑兵的乐曲节拍就更快,最典型的是苏联的《草原骑兵歌》(又名《草原啊草原》),它的节拍是140 BPM左右。

熟悉历史的人会注意到,纳粹党歌《霍斯特•威赛尔》出现时其背景画面几乎都是部队行军的画面,它的节拍恰好是120BPM。有意思的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听上去像即有庄严神圣感,同时又像是缓步行进的军歌,而战后德国国歌旋律没变,但听上去却像是教堂的颂歌,完全没有了军队行进感。

奥妙首先是节奏的变化,纳粹时期的德国国歌的节拍是100 BPM左右(现场指挥演奏演唱时节拍速度并不完全稳定准确,甚至会根据情绪进行微调),而今天德国国歌的节拍常常是65 BPM,它变慢之后的节拍恰好是教堂颂歌常见的节拍。如果再慢一点点,它就要变成适合仪仗兵迈着缓慢步伐敬献花圈、花篮时伴奏用的哀乐了。

——如果你留意一下仪仗队在敬献花圈时或在陵墓前的行进步伐,会发现他们的步速大都是每分钟60步左右,最典型的是红场列宁墓前仪仗队的步伐。解放军规定,仪仗队在敬献花圈或举行葬仪时的礼步,也是每分钟是60步。

音乐节拍与情感表达关系的影响,道理很简单。人们在欢快、喜悦、幸福时,动作都较平常更快,譬如《新闻联播》中重要领导或外宾出场时,人们多呈雀跃“状”;而人在悲伤、忧郁、情绪低落时,身体动作都会慢,脚步也会慢,追悼会上人们告别遗体送行的脚步,都是慢慢走。

同样,在强调庄严、神圣氛围的宗教场合,无论是人的肢体语言还是队列行进速度,同样较为缓慢,而宗教赞美诗为表达恩爱、慈详、怜悯等情绪其较慢速度也恰好与之对应。

不过,德国国歌的前后变化,并不止是节拍的变化,还有器乐和演奏方式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带来的力量感的强弱,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情绪。

比如,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等,音色嘹亮、辉煌,力量感十足,尤其长号的雄壮音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军队,而中国古代的号角,虽音色与近现代铜管长号、小号截然不同,但其低沉、雄浑的音色同样会让人联想起军队。铜管类乐器加上鼓点,它带来的力量感非常适合用来表现军歌。

而木管乐器如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等等,力量感和强度要弱得多,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地、树林、鸟鸣等野外绿色景像,或对往事的回忆。而节奏舒缓的人的和声则适合用于表现赞美诗。

前面的纳粹版德国国歌听上去军味十足,除了节奏,它还是用铜管乐器和鼓点来演奏的,它有一种压迫感,而后一个版本的德国国歌则用的是人的和声,所以听上去非常像宗教赞美诗。

中国民乐《赛马》节拍是150 BPM 左右,它的主奏乐器是二胡,钢琴伴奏,它与节奏相似的《草原骑兵歌》相比,只有有轻快喜悦而无那种军队感。

不过,一首曲子要有军味,除了节奏和乐器,旋律也有讲究。因为旋律音线的方向对情绪也有重要影响。旋律总体上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高走,会带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绪;反之,旋律总体下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低走,会带来回归平静、消极甚至忧郁的情绪。

要体现出军队威武雄壮一往无前,旋律总体应该总体是上行的,譬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开头有11-3,55-6…,《义勇军进行曲》的主要动机是向上的so-do,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除了向上的so-do, 中间有一直向上的音阶。

【如何有苏俄味】
各地或各民族的音乐所用的调式多有其固定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分出不同民族或地区风格的曲子。

通常,传统的民族音乐并不会全部用上我们熟悉的Do、Re、Mi、Fa、So、La,、Ti这七个音。比如汉族民乐常常只用Do、Re、Mi、So、La五个音,而日本古乐可能只用La、Ti、Do、Mi、Fa五个音(偶尔会用Re),这叫五声调式。

而苏联民歌除了七个音之外,可能还会用到把So升高半音的、有更多音使用的调式。除了使用哪几个音之外,以哪个音为乐曲的结束音(常常也是开始音),也是决定调式的因素。

调式除了可以显示出民族风格,不同的调式善于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比如听上去有的明朗、有的忧郁(例如,同是新疆风格歌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使用大调,且速度较快,听上去明朗欢快,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用小调,听上去就会更抒情或忧郁)。

另外,不同民族乐器的音准概念还不完全一样,比如在吉他上无法完全准确地奏出热瓦甫上的音,两者相互看来对方的音不准、跑偏了。但这些不同民族乐器之间的音准不同,也就是律制不同,往往也是构成民族音乐各自不同风格的重要来源。

苏俄传统民歌最常见的调式是俄罗斯旋律小调,比如《三套车》和《小路》就是这种调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红莓花儿开》也是用类似调式。

另外,苏俄传统民歌很容易分辨的特征还有其自成一格的乐器,譬如德国人发明的手风琴经俄国人改良后,几乎成为俄国民乐的标配,与手风琴地位同样重要的还有俄国民族乐器三角琴。不过,苏式军歌就用不上手风琴和三角琴这样的乐器,只能是铜管乐器和鼓。

如果谱写歌曲时,注意旋律上带有浓郁苏俄传统民歌调式,节拍在每分钟110~120拍之间,配上丰满、正规进行的和声,用上铜管乐器和军鼓演奏,它就会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苏式军歌了。

有意思的是,苏联历史上诞生了无数军歌,无论是通常被公认为苏军军歌的《苏军之歌》(苏联并无法定的标准军歌),还是《苏军最强大》、《勇敢的顿河青年》、《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歌曲,俄罗斯民歌的味道都不甚浓郁,对中国人来说,有些歌曲甚至很难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军歌区分。

迄今为止苏式军歌味最浓的,反而是美国人詹姆斯•汉尼根(James Hannigan)写的——2008年美国EALA公司推出《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3》时,推出的主题曲《苏维埃进行曲》,这首严格遵照俄罗斯民歌调式谱曲的苏式军歌,不但比正牌苏联军歌听上去还正宗,还隐约带有一种黑暗邪恶的味道。至于中国的军歌为什么多数听上去甚至有很娘的感觉,就不是本篇所能解释的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w==&scene=6#rd提到军歌,中国人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苏式军歌,典型的苏式军歌不但有一种威武雄壮一往无前的压迫感,更符合现代人对军歌的印象,而且中国人熟悉的军歌,多数也是苏联(俄罗斯)人的作品。

文/张宏兵

中国近几十年谱写的军旅歌曲多不可数,或许可以认为,除了朝鲜外,中国的军歌绝对是世界最多的,只是由于其旋律无法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更缺少值得传唱的旋律之美,大多数都无法流传开来。以至于经常有中国军迷在制作赞美我强盛军队的MV时,只好选用苏式军歌做音乐背景。

苏式军歌很难谱写么?

其实不难,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你完全可以写出很带感的苏式军歌。

【如何体现军味】

决定一首歌听上去是军歌还是哀乐,首先是节拍速度和节奏,我们暂且统一称为节拍,节拍系指每分钟有几拍,简单地说就是强音或较强音出现的频率,通常,每分钟有几拍被简称为BPM(Beats Per Minute)。

通常,那种听上去很像部队迈着整齐有力行军步伐的军歌,大都是每分钟110~120拍,并且是规整的二拍或四拍节奏。二拍节奏的特点是“强、弱、强、弱”交替,这与优美的三拍子如华尔兹即圆舞曲不同,三拍子节奏一般是“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军歌以二拍子或四拍子为多。典型如苏联军歌《红军最强大》。为什么这种节拍的曲子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军队的行进?因为它的节奏恰好与军队整齐行进的脚步节奏大致吻合。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行军齐步走步速的普鲁士军队,正步行军时每分钟的速是114步,解放军是116步,苏联/俄罗斯、朝鲜、越南、台湾等则是120步。骑兵的速度比步兵队列更快,自然描述骑兵的乐曲节拍就更快,最典型的是苏联的《草原骑兵歌》(又名《草原啊草原》),它的节拍是140 BPM左右。

熟悉历史的人会注意到,纳粹党歌《霍斯特•威赛尔》出现时其背景画面几乎都是部队行军的画面,它的节拍恰好是120BPM。有意思的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听上去像即有庄严神圣感,同时又像是缓步行进的军歌,而战后德国国歌旋律没变,但听上去却像是教堂的颂歌,完全没有了军队行进感。

奥妙首先是节奏的变化,纳粹时期的德国国歌的节拍是100 BPM左右(现场指挥演奏演唱时节拍速度并不完全稳定准确,甚至会根据情绪进行微调),而今天德国国歌的节拍常常是65 BPM,它变慢之后的节拍恰好是教堂颂歌常见的节拍。如果再慢一点点,它就要变成适合仪仗兵迈着缓慢步伐敬献花圈、花篮时伴奏用的哀乐了。

——如果你留意一下仪仗队在敬献花圈时或在陵墓前的行进步伐,会发现他们的步速大都是每分钟60步左右,最典型的是红场列宁墓前仪仗队的步伐。解放军规定,仪仗队在敬献花圈或举行葬仪时的礼步,也是每分钟是60步。

音乐节拍与情感表达关系的影响,道理很简单。人们在欢快、喜悦、幸福时,动作都较平常更快,譬如《新闻联播》中重要领导或外宾出场时,人们多呈雀跃“状”;而人在悲伤、忧郁、情绪低落时,身体动作都会慢,脚步也会慢,追悼会上人们告别遗体送行的脚步,都是慢慢走。

同样,在强调庄严、神圣氛围的宗教场合,无论是人的肢体语言还是队列行进速度,同样较为缓慢,而宗教赞美诗为表达恩爱、慈详、怜悯等情绪其较慢速度也恰好与之对应。

不过,德国国歌的前后变化,并不止是节拍的变化,还有器乐和演奏方式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带来的力量感的强弱,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情绪。

比如,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等,音色嘹亮、辉煌,力量感十足,尤其长号的雄壮音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军队,而中国古代的号角,虽音色与近现代铜管长号、小号截然不同,但其低沉、雄浑的音色同样会让人联想起军队。铜管类乐器加上鼓点,它带来的力量感非常适合用来表现军歌。

而木管乐器如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等等,力量感和强度要弱得多,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地、树林、鸟鸣等野外绿色景像,或对往事的回忆。而节奏舒缓的人的和声则适合用于表现赞美诗。

前面的纳粹版德国国歌听上去军味十足,除了节奏,它还是用铜管乐器和鼓点来演奏的,它有一种压迫感,而后一个版本的德国国歌则用的是人的和声,所以听上去非常像宗教赞美诗。

中国民乐《赛马》节拍是150 BPM 左右,它的主奏乐器是二胡,钢琴伴奏,它与节奏相似的《草原骑兵歌》相比,只有有轻快喜悦而无那种军队感。

不过,一首曲子要有军味,除了节奏和乐器,旋律也有讲究。因为旋律音线的方向对情绪也有重要影响。旋律总体上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高走,会带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绪;反之,旋律总体下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低走,会带来回归平静、消极甚至忧郁的情绪。

要体现出军队威武雄壮一往无前,旋律总体应该总体是上行的,譬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开头有11-3,55-6…,《义勇军进行曲》的主要动机是向上的so-do,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除了向上的so-do, 中间有一直向上的音阶。

【如何有苏俄味】
各地或各民族的音乐所用的调式多有其固定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分出不同民族或地区风格的曲子。

通常,传统的民族音乐并不会全部用上我们熟悉的Do、Re、Mi、Fa、So、La,、Ti这七个音。比如汉族民乐常常只用Do、Re、Mi、So、La五个音,而日本古乐可能只用La、Ti、Do、Mi、Fa五个音(偶尔会用Re),这叫五声调式。

而苏联民歌除了七个音之外,可能还会用到把So升高半音的、有更多音使用的调式。除了使用哪几个音之外,以哪个音为乐曲的结束音(常常也是开始音),也是决定调式的因素。

调式除了可以显示出民族风格,不同的调式善于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比如听上去有的明朗、有的忧郁(例如,同是新疆风格歌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使用大调,且速度较快,听上去明朗欢快,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用小调,听上去就会更抒情或忧郁)。

另外,不同民族乐器的音准概念还不完全一样,比如在吉他上无法完全准确地奏出热瓦甫上的音,两者相互看来对方的音不准、跑偏了。但这些不同民族乐器之间的音准不同,也就是律制不同,往往也是构成民族音乐各自不同风格的重要来源。

苏俄传统民歌最常见的调式是俄罗斯旋律小调,比如《三套车》和《小路》就是这种调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红莓花儿开》也是用类似调式。

另外,苏俄传统民歌很容易分辨的特征还有其自成一格的乐器,譬如德国人发明的手风琴经俄国人改良后,几乎成为俄国民乐的标配,与手风琴地位同样重要的还有俄国民族乐器三角琴。不过,苏式军歌就用不上手风琴和三角琴这样的乐器,只能是铜管乐器和鼓。

如果谱写歌曲时,注意旋律上带有浓郁苏俄传统民歌调式,节拍在每分钟110~120拍之间,配上丰满、正规进行的和声,用上铜管乐器和军鼓演奏,它就会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苏式军歌了。

有意思的是,苏联历史上诞生了无数军歌,无论是通常被公认为苏军军歌的《苏军之歌》(苏联并无法定的标准军歌),还是《苏军最强大》、《勇敢的顿河青年》、《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歌曲,俄罗斯民歌的味道都不甚浓郁,对中国人来说,有些歌曲甚至很难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军歌区分。

迄今为止苏式军歌味最浓的,反而是美国人詹姆斯•汉尼根(James Hannigan)写的——2008年美国EALA公司推出《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3》时,推出的主题曲《苏维埃进行曲》,这首严格遵照俄罗斯民歌调式谱曲的苏式军歌,不但比正牌苏联军歌听上去还正宗,还隐约带有一种黑暗邪恶的味道。至于中国的军歌为什么多数听上去甚至有很娘的感觉,就不是本篇所能解释的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w==&scene=6#rd
车姐姐可以来写两句,遥想当年@che 在娱乐视频版发了大概60种版本的《草原啊草原》,后来我又补充了10首。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不过我觉得最典型的苏式军歌应该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白桦林什么的。。。。
美国人写的《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白桦林什么的。。。。
有什么 白桦林呀,姑娘呀,妈妈呀之类的特像苏联歌曲。


这首就是:
http://my.tv.sohu.com/us/141541608/72356259.shtml





这首就是:
http://my.tv.sohu.com/us/141541608/72356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