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势:困难与希望并存(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9:09:47
近年来中国经济形势不很乐观。很多朋友把这些归咎与2008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不过我却有不同意见。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极大。中国外贸需求驱动力接近完全丧失。同时期内需虽然尚可,但不足以弥补外贸驱动力。经济增长一旦严重减缓必然会影响到就业形势。毕竟当年每年“16岁人数-60岁人数”的数量差是逐渐增加的,这个数据在近年来停滞增长,甚至有下降趋势。当时如不保证经济增长,社会矛盾和问题会大爆发。而且,当年4万亿是投入基础建设为主。为今天的基础设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高铁。

当然,4万亿货币大投入带来的自然结果是货币大贬值。同时基础建设的大投入必然造就财富集中,好在多数投资在国有企业,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相对不会过分扩大。但坏处是腐败横行、投资效率低下、挤压有效率的私营企业等等。实际上后叙问题出在经济社会体制,而不是4万亿投资本身!

4万亿投资本身没问题,导致4万亿出问题的是过多的政府管制。这种政府管制导致效率低下、政府腐败等等。比如郎咸平经常举例说:”你如果打算在中国建立一家工厂,撇开用工成本的问题,你首先要考虑申请执照需要多少行政审批流程,也就是要有多少个政府部门的批准你才能合法建厂。2013年,我们的一位企业家在广州市两会上抛出过一张项目审批需要经历的“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盖108个章,需799个审批工作日。”

实际上政府管制不仅仅带来这些成本。中国当年执行的是利率管制、限制私营银行。当经济发展高峰时,资金收益大。但国有大银行偏向给国企或者大型私企借贷,而小型私营企业只能走非法借贷,带来巨额资金成本。同时,一般相对经济宽裕家庭的投资渠道有限。真正稳妥的保值增值投资只有购房,其他投资渠道进入门槛高、风险高。于是当年4万亿的结果变成了除大型企业外,只有房地产高热。其他小型企业因为资金成本高、营商成本高而逐渐遭驱除。

实际上为防范经济过热,中国实施了全世界最高的存款准备金、最严苛的存贷比等等政策。也增加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繁琐的行政审批、不开放的资本市场、过高的资金成本……当房地产业的限购政策出台,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中国经济发展。

同时,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是证券、债券。而中国的大型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借贷。美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银行借贷、债券。中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地下钱庄等。其结果导致大量不可死亡的大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效率低下,挤占大量资金。而发展前景良好、效率高的小企业却缺乏资金、或者资金成本过高。相对“以证券、债券支撑大型企业,银行及债券支持小型企业”的模式的社会风险低(并不是说银行自身风险低),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高。

从上述可知,中国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是削减政府管制,开放银行业、实现利率市场化等。最终实现降低企业营商成本的大降低,鼓励社会创业、鼓励小型企业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恰恰李的新政府改革方向就是尽可能削减政府管制,开放银行业、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些改革也起到了初步效果。近1年来中国大量小企业涌向就是明证。不过他们尚属初创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还很微弱。目前仅仅在解决就业困难方面有点滴帮助。小企业能不能成长为大树,这就需要中国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走得更多更好。目前的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不过困境还未真正到来!
(未完待续)近年来中国经济形势不很乐观。很多朋友把这些归咎与2008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不过我却有不同意见。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极大。中国外贸需求驱动力接近完全丧失。同时期内需虽然尚可,但不足以弥补外贸驱动力。经济增长一旦严重减缓必然会影响到就业形势。毕竟当年每年“16岁人数-60岁人数”的数量差是逐渐增加的,这个数据在近年来停滞增长,甚至有下降趋势。当时如不保证经济增长,社会矛盾和问题会大爆发。而且,当年4万亿是投入基础建设为主。为今天的基础设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高铁。

当然,4万亿货币大投入带来的自然结果是货币大贬值。同时基础建设的大投入必然造就财富集中,好在多数投资在国有企业,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相对不会过分扩大。但坏处是腐败横行、投资效率低下、挤压有效率的私营企业等等。实际上后叙问题出在经济社会体制,而不是4万亿投资本身!

4万亿投资本身没问题,导致4万亿出问题的是过多的政府管制。这种政府管制导致效率低下、政府腐败等等。比如郎咸平经常举例说:”你如果打算在中国建立一家工厂,撇开用工成本的问题,你首先要考虑申请执照需要多少行政审批流程,也就是要有多少个政府部门的批准你才能合法建厂。2013年,我们的一位企业家在广州市两会上抛出过一张项目审批需要经历的“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盖108个章,需799个审批工作日。”

实际上政府管制不仅仅带来这些成本。中国当年执行的是利率管制、限制私营银行。当经济发展高峰时,资金收益大。但国有大银行偏向给国企或者大型私企借贷,而小型私营企业只能走非法借贷,带来巨额资金成本。同时,一般相对经济宽裕家庭的投资渠道有限。真正稳妥的保值增值投资只有购房,其他投资渠道进入门槛高、风险高。于是当年4万亿的结果变成了除大型企业外,只有房地产高热。其他小型企业因为资金成本高、营商成本高而逐渐遭驱除。

实际上为防范经济过热,中国实施了全世界最高的存款准备金、最严苛的存贷比等等政策。也增加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繁琐的行政审批、不开放的资本市场、过高的资金成本……当房地产业的限购政策出台,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中国经济发展。

同时,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是证券、债券。而中国的大型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借贷。美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银行借贷、债券。中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地下钱庄等。其结果导致大量不可死亡的大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效率低下,挤占大量资金。而发展前景良好、效率高的小企业却缺乏资金、或者资金成本过高。相对“以证券、债券支撑大型企业,银行及债券支持小型企业”的模式的社会风险低(并不是说银行自身风险低),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高。

从上述可知,中国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是削减政府管制,开放银行业、实现利率市场化等。最终实现降低企业营商成本的大降低,鼓励社会创业、鼓励小型企业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恰恰李的新政府改革方向就是尽可能削减政府管制,开放银行业、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些改革也起到了初步效果。近1年来中国大量小企业涌向就是明证。不过他们尚属初创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还很微弱。目前仅仅在解决就业困难方面有点滴帮助。小企业能不能成长为大树,这就需要中国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走得更多更好。目前的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不过困境还未真正到来!
(未完待续)
引用5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问题不是4万亿,问题是,4万亿部分被投入到基础设施,比如高铁、高速、地铁等方面外,剩下的绝大部分都被央企投入到了房地产市场。造成原本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陷入更严重的危机除,传统制造业也能够优化升级。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门槛高回报,造成很多非房地产企业甚至中小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这些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那只能向民间高利息借贷,又间接促进房地产业。这种局面造成了房地产行业异常繁荣的假想,又促使很多老百姓砸锅卖铁投资房产。等4万亿几乎被消化掉,房价上涨乏力,中小房地产企业接连破产,造成民贷挤兑,原本举步维艰的制造业要么艰难维持要么涉猎房地产行业,又造成房地产上游相关企业破产。目前国内中小城市,起码超过一半以上都存在这种情况,只是当地政府还捂着。
以我们老家一民企为例,原本是做商贸物流的,这货好说歹说是民企前两百强,资产起码百来亿。当初大概是07、08年进入房地产市场,2分息借了最少40亿,现在资金断了,老百姓(包括当地很多小老板年利24%,这几年这种环境,生意真不好做,很多都是求着托关系把钱给出去)的钱根本还不上,当地政府还一直瞒着。这个层纸一旦破裂,我们市经济起码倒退十年。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小城市都是这种状况。

你错了;

4万亿用来搞高铁、高速公路、地铁都不够,哪来的投入到房地产市场?4万亿是一个启动资金而已,其他靠政府到银行借贷!所有钱建设完高铁等,钱就转移到别人手里了。由于政府工程,往往国企有优势拿下,于是国企就有钱了,国企挣了钱,也不可能全花掉,总要投资吧。看什么来钱?地产来钱呀。所以才投资地产。

投资地产没错。中国要城市化就必然要建房子给人住。地产热是自然的。关键是除地产外,没有其他良好的投资渠道。一般富余钱的家庭除了地产外,能投资什么?资本市场管制导致了除房地产无其他良好投资渠道。有硬性需求,无其他良好投资渠道,地产能不热?

要搞好经济,就必须理顺好资本市场。投资肯定是有挣有赔。但政府投资赔了有政治风险,挣了还是有政治风险。政府做投资人的成本高昂、收益有限。因此政府投资的效率低下。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多,作为产业导向可以,但是真正全搅合进去就麻烦大。而且,中国资本市场管制,资金主要在国有大银行。大银行偏向大企业。对小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中国缺中小银行,缺面向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这些都是政府管制所致。
引用7楼 @cuo4cuo4 发表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房价该怎么办。

它崩了不行,涨了更不行。<div>人工飞涨,实体企业成本过高,这不是精简机构就能拉动的事情吧</div>

1,人工工资涨是好事。是资本相对宽裕,而劳动力相对紧缺的必然结果。是资本跟劳动力博弈的自然结果。

经济发展除了资本驱动,还有的就是消费驱动,人工不涨,哪来的消费增长?不要老站在资本家角度思考问题。

2,简政放权的好处是降低了营商成本。行政审批手续简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开发。比如更多的民营银行成立,利率管制放松。更多的小投资公司成立等等。这让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也让普通人除房地产外多一个投资渠道。只要收益/风险足够,资金跑其他行业去不是好事?

在过去不是这样的。利率被管制、不能成立小银行。小企业发展搞什么都是地下钱庄。这样的社会、经济风险大,而且资金成本高。如果小企业也能发行债券就更好了。降低中小企业的营商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中小企业发展,整个社会就有经济活力,对技术创新也非常有益。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呀。当然,经济学上的技术创新指的意义很广泛。再讲的就是太专业了……
引用11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竟然还有人在为星空的4万亿投资洗地?4万亿砸下去产业升级了吗?你说的“中国后来的出口开始以机电产业为主”不是因为产业升级了,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死翘翘了。4万亿,直接间接促成房地产业的火爆,坑死了多少大中小型民企和普通老百姓。国企央企自然是没事的,亏损了由政府买单,实在不行了贱价卖给权贵,不过是国有资产流失一笔带过。真正的国进民退,这次TG五百家族薅羊毛薅得真干净。

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挣到钱,哪干嘛费劲去搞机电产业?你真以为经济发展可以整个产业链通吃呀?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劳动密集型衰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兴起是必然的。这本身就是产业升级。到你嘴里怎么就不是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被坑跟4万亿无关。我很明确的分析了中小企业困境的根源,但你就是看不见。那我也没办法。
引用22楼 @Klipper 发表的:


想喷没处下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去珠三角的工业城市走走吧,东莞都败成什么样了。经济学要对事实掌握,不是你这样坐着嘴一张就行的。

产业升级,是下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逼出来,自己打上去的。不是政府吹出来的,说升级就升级了?

你只是把东莞做考察方向。你到底考察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没有?如果所述的成立,那就意味着中国有一大批永久失业人口。问题是,你的统计数据支持吗?

东莞衰败是自然结果。但你是否看到深圳的再次崛起呢?此消彼长。你到底看过中国历年来的出口构成比变化没有?在出口品构成比例来看,随着出口增长的同时,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很多,而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加。这恰恰是2008年以来的结果。你怎么解释?
引用24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我之前也提到了,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率极低,以4万亿放出来后的这几年房地产的“一片繁荣”,搞这类企业还不如直接做房地产,因为门槛不见得比生产内裤高,收益更是高得不行,或者以民贷的形式借给房地产相关企业。

我说的4万亿、房地产和传统产业甚至包括普通老百姓直接的间接关系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房地产造成的危害视而不见,却在这里夸夸其谈产业升级一片大好。中西部地区不能消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吗?为什么没有消化,反而跑到东南亚去了?就是因为绝大部分行业以及消费者都直接或间接的被房地产也套牢了。简单点说,没钱企业手里没钱,个人手里没钱。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挤出是好事。不要老站在资本家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房地产市场繁荣是必然结果。一方面是中国城市化的自然需求阶段,另一方面的确是我们金融市场管制导致投资渠道受限,稍富裕阶层除房地产无处可投资所致。
第三,劳动密集产业被挤出的结果实际上还是带来了机电产业等等的兴起。这是必然的。因为除此外,你的投资挣不到钱呀。但因为金融市场管制,主要受益者是国企,及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是排斥小企业的。
引用27楼 @cuo4cuo4 发表的:
这完全都是长长期展望,中间的变数太大,眼前迫切的还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呢

1,这当然是长期展望。但真正的常常期展望,我没谈。相对我对长长期是悲观的。
2,实际上这么做是经济发展的正道,变数并不大。中国现在的资金成本高的原因还有:银行存款准备金太高,严格的存贷比管控,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小企业的债券市场没有开通等等。这些开放对中国经济是更进一步利好消息。实际上降低存款准备金就是大刺激,对近期经济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放开房地产限购也是必须的。
房地产限购是恶政!非常不好的政策。
引用29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我非常不认同“一定程度上延缓激进式的产业升级其实也是4万亿的目的之一”,问题是这4万亿包括地方的放债砸到房地产业,继续是砍掉了传统行业的内需的一只手,加上出口乏力,造成很多传统产业猝死,这不是延缓的问题,而是直接盖棺了。再说,产业是否升级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决定,政府不应该推更不应该拦。

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1,2008年的4万亿以来,中国内需是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内需旺盛时期。
2,中国出口实际上一直在增长,只是增速没过去那么快。而且,出口构成来看,恰恰看到了我们的产业升级。看看我们日常生活,看看我们的出口产品构成,我们的产业升级是部分成功的。
3,传统产业的衰败是必然结果。淘汰的恰恰是那些沉迷在过去而不自拔的人----无论投资者还是劳动者。
引用32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你是NC吧?中国有什么资格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多少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有序国内投资渠道单一造成房地产市场繁荣是必然不假,问题是连政府央企国企也来抢这个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投资渠道,好,抢也就算了,还砸几万亿进来,造成民企、老百姓被骗跟进,现在大家一起被房地产套死,央企国企无非是被流点血,民企、老百姓是丢命的。
装备制造业是有技术门槛投资周期的,你以为光有钱就行?

1,你大错特错。你考察过中国劳动力市场构成吗?中国劳动力总数量是总趋势如何?2008年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落对劳动力市场构成什么影响?你有什么数据来支持你的论断?

2,投资渠道受限跟4万亿政策毫无关系呀。投资渠道受限是政策所致,跟4万亿投资扯不到一块呀。

3,装备制造业在中国不正是在4万亿刺激下飞速进步,否则你认为中国近年来军工技术进步怎么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呀?

引用34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1、废话,投资回报是滞后的。
2、附加值出口是增加了,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同等比重的就业人口变少了,你知道不?
3、全是躁点
少看点数上的教条,多去社会上走走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数据决定的,还大言不惭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回去重点还是回去打抢?

1,同等比重的就业人口变少了,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落的确对社会有影响。但是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影响不大。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失业人口比率有大的波动。这还是在中国总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这说明新兴产业吸纳了足够多的劳动力数量。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确一些人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而已。

暂缺举例:房地产市场兴旺后,至少物业保安吸纳不少劳动力吧。电商兴起后,快递业务吸纳不少就业人口吧。这就是变化。
引用34楼 @蜡笔大舅 发表的:

1、废话,投资回报是滞后的。
2、附加值出口是增加了,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同等比重的就业人口变少了,你知道不?
3、全是躁点
少看点数上的教条,多去社会上走走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数据决定的,还大言不惭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回去重点还是回去打抢?

1,同等比重的就业人口变少了,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落的确对社会有影响。但是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影响不大。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失业人口比率有大的波动。这还是在中国总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这说明新兴产业吸纳了足够多的劳动力数量。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确一些人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而已。

暂缺举例:房地产市场兴旺后,至少物业保安吸纳不少劳动力吧。电商兴起后,快递业务吸纳不少就业人口吧。这就是变化。
引用38楼 @as9227310 发表的:

对于刚需来说不加管制的市场中哪来的自由和平等?处于资本强势的一方可以压榨刚需仅能维持生存。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它还有闲置的土地、空置房产和居无定所的贫民,那就说明财产法在该国已实施得过分了,以至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权利。杰斐逊的话,略加修改依然适用于今天。

再来说说四万亿,四万亿出来的时候信贷很宽松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 ... /153610600727.shtml
  1995-2005年是眼镜行业最好的时光,胡福林深知,眼镜行业最好的年代早已过去,政府也一直在呼吁转型升级,并给高新企业以政策倾斜,不转迟早就是等死,而此时,新能源在国内正炒作火爆,有钱为何不赶快干?于是,2008年底,胡福林与中硅科技合作投资光伏太阳能,信泰集团官网显示,光伏产品“预计2011年达到600兆瓦,年产能70亿人民币”。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银行信贷宽松,信泰在新能源一下投资了六七个亿,但三年过去,依然颗粒无收,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投资大,回报周期需要六七年。

  “过去两年,太阳能炒作很火爆,国内很多资金一窝蜂投入新能源,导致产量严重过剩。”瓯海高新区管委会企业管理部主任伊秀新说,尤其是欧债危机加剧后,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很多人不再使用太阳能用电,政府也不再补贴,光伏产品价格一路暴跌。

4万亿的问题恰恰是中央政府管的太少,各地一起上马光伏,结果过剩。

4万亿后房价上涨自不必多说。中央政府自己不负责调整产业结构,把重大项目的权力扔给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结果就是实体经济中容易炒作的那部分成为泡沫。
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事实证明,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超越普通人和银行经理的认识水平,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越来越不愿意主动承担“打破均衡”的任务,更愿意利用自己相对小资本的信息不对称来炒作泡沫。这体现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就是基础技术研发停滞,反过来又会促使资金进一步涌向泡沫(制造泡沫),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基本工业品产量、工业人口数量、工业地区覆盖面积都达到了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具体的工业门类上,中国需要学习,需要跟进的地方还很多,但整个工业布局,未来几十年的规划,任何国家都没资格当中国的老师,中国必须自己设计未来。

  这既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再也没有任何试错的经验可供参考。必须有一个机构全面掌握工业信息,制定产业政策。在贯彻产业政策的时候,这个机构还必须拥有直接干预企业人事、财务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审批和事后监管。换句话说,未来的中国经济需要一个工业总参谋部,只有空头司令部和顾问团是远远不够的。

1,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

2,实际上光伏产业的悲剧恰恰是行政干预所致。一方面是中国政府盲目的政策倾向性的扶持,另一方面是欧盟为代表的国家群体性的国家壁垒。

3,任何新兴产业体系都不意味着必然成功。自由金融体系的最大好处就是敢于尝试投资新兴产业,可能大部分都会失败,但是只要成功的能弥补失败的就可以了。这就是美国为什么一直走在世界新技术巅峰的关键。因为美国有足够自由灵活的金融体系。他们的银行更多的是做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全面铺开撒网。所以新技术浪潮总是在美国兴起。

如果换是政府做产业计划?政府搞产业规划容易僵化,不够灵活,成功是必须的,失败是不可容忍的。这些都是有社会政治动荡风险的!实际上4万亿投资里,相当部分是成功的。比如高铁,但在当年遭到了什么?当然也有失败的,比如光伏产业。
放水技术哪家强?
由 划过nets 发表在虎扑篮球·开放区 http://bbs.hupu.com/kfq


海通宏观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解读——姜超、顾潇啸、王丹

看完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被震惊了,居然所有的市场传言都是真的,为什么灵通人士总是能先知道消息呢,连细节都一点不差?9月份就赤裸裸的投放了5000亿啊,直接相当于一次降准了!完全不差钱的情况下10月份又扔出来2695亿,而且都用的是MLF新式武器,意思就是慢慢用不着急还,难怪债券利率降得连他妈都不认识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米央妈那么着急,三番五次偷偷放大水呢?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贷款利率还在上升,降低融资成本的任务要打板子了。

有人会说,货币政策报告不是说降了吗,你仔细读读:“在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9月末,银行间市场3年期、7年期AA 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78%和6.62%,较上年末下降1.57个和0.84个百分点。9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比上月下降0.12个百分点,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3%,比上月下降0.11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5.22%,与上月基本持平。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比上月下降0.05个百分点。”

大家读报告一定要仔细,不要被字面上的东西给忽悠了。这次货币政策报告对利率的描述极其诡异。首先写的是债券利率大幅下降,这虽然也算是融资成本的一部分,但和贷款比份额实在太小了,以前从来不提,这次居然被放在了首位,原因是后面的东西根本不好意思写。

大家注意所有描述贷款利率的部分都是和上月相比,问题是货币政策报告是每季度出一次,所以理所应当应该和上个季度末相比。所以我们仔细对比了历史数据以后,发现贷款利率的真实情况如下:3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上升7bp至7.33%。房贷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此外,3季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从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业融资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还在恶化。

105842620贷款利率上升有啥影响呢?只能说从历史经验看,对经济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3季度房贷利率不降反升,导致居民房贷增速从18.4%降至17.5%。而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资总量增速持续回落。地产销量增速以及融资总量增速是决定经济走势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先指标,因而其下行意味着未来半年内经济难以见底。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啥从9月份起央妈开始偷偷放大水,原因就在于贷款利率不降反升。怎么办呢?我们发现除了传统的降息降准之外,央妈绞尽脑汁,几乎把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

从数量政策看,9月创设MLF(中期借贷便利)向银行提供5000亿元流动性,10月通过MLF向银行提供2695亿元流动性。得益于巨量MLF投放货币,9月超储率已经升至2.3%的8个月高点,考虑到11、12月超万亿财政放款在即,预计12月超储率或升至2.7%,年底前流动性宽松无虞。

此外由于数量宽松政策对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央行分别于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调14天正回购操作利率,并且首次承认9月份起已适度下调PSL资金利率。

降低融资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央行各类创新工具对降低贷款利率收效甚微,下调回购招标利率大幅降低了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利率,但对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下降的引导相对缓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我们判断15年央行或正式下调存款利率,次数或在两次以上,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我们预测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泰勒规则下对应的R007均衡值应在2.5%以下,这意味着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间,恰好对应两次以上降息。判断未来正回购利率仍将继续下调。预计央行未来仍会继续创新工具,比如更长期限的*河蟹*(长期借贷便利)等。

总而言之,感觉只要贷款利率不降,央妈放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啊!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贷款利率仍高,上浮比例增加。3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上升7bp至7.33%,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未缓解。票据利率下降29bp至5.22%有所回落。而房贷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从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看,3季度利率下浮贷款比例从9.32%降至8.31%,基准利率比例从21.57%降至20.43%,而利率上浮比例从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业融资条件仍在恶化。

第二,融资增速下行,经济下行风险未消。由于3季度房贷利率不降反升,导致居民房贷增速从18.4%降至17.5%。而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资总量增速持续回落,进而影响了货币创造能力,M2增速也明显回落。从历史经验看,地产销量增速以及融资总量增速是决定经济走势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先指标,因而其下行意味着短期内经济下行风险未消,在未来半年内经济难以见底。

第三,央行承认偷偷大幅放水,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社融成本。在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正式承认9月创设MLF(中期借贷便利)向银行提供5000亿元流动性,10月通过MLF向银行提供2695亿元流动性,印证了此前市场关于央行在9、10两月大幅提供流动性的传言。中期借贷便利期限3个月,利率为3.5%。

央行强调这两次使用的是新创设的MLF而非SLF,前者比后者期限更长,例如这次9月施行的MLF期限为三个月,利率是央行规定的利率3.5%。而且MLF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或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抵押。其目的是在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的背景下,为金融机构提供补充中期适度流动性,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第四,9月末超储率大幅上升至2.3%,流动性显著改善,年底前宽松无虞。此前央行公布9月其他存款性银行新增储备资产约6700亿,由此我们曾大胆推算9月金融机构超储率上升0.4%至2.3%,创下今年2月以来新高,而央行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9月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500亿,外汇占款减少133亿,财政放款2300亿,准备金缴款2200亿,以上操作净回笼约500亿,意味着9月5000亿MLF的投放应为超储率上升主因。而10月虽有5、6000亿财政缴款,但2695亿MLF的投放意味着10月超储率仅小幅下降。而11、12月财政放款总额超万亿,我们预测年底超储率有望升至2.7%,年底前流动性宽松无虞。

第五,利率下调动作不断。由于数量宽松政策对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央行分别于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调14天正回购操作利率,并且首次承认9月份起适度下调PSL资金利率。

第六,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央行未来首要任务,降息概率显著上升。14年央行降息以下调正回购招标利率为主,大幅降低了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利率,但对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下降的引导相对缓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经济下行风险未消。

我们预测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而根据泰勒规则,与之对应的R007均衡值应在2.5%以下,这意味着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间,因而我们预测未来正回购利率仍将继续下调。而且预计央行未来仍会继续创新工具,比如更长期限的*河蟹*(长期借贷便利)等。

降低融资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央行各类创新工具对降低贷款利率收效甚微,我们判断15年央行或正式下调存款利率,次数或在两次以上,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从二季度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对比来看,三季度报告更强调经济对债务和投资的依赖过高等矛盾突出,同时将经济“转型升级”纳入未来总体方针。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上,突出方法上要更加灵活,删去了过去的“预见性”,此外还将未来的货币金融环境描述为“中性适度”,而非之前的“稳定”,这样的表述也为后期政策执行留下更多空间。
搞这么复杂大可不必。降低存款准备金、放弃存贷比管制就可以!

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困境原因就是资金成本太高。楼主所述的还是大型企业的借贷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呢?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