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战机研发获突破 气动外形科幻感十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01:18
   壮志如云“揽风雷” ——总装某研究所自主创新助力强军纪事

  这里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腾飞的起点,是世界一流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殿堂。从空中、地面到水下,一大批先进气动装备最早从这里“吐丝成茧”,这里就是最早由钱学森筹划组建、被誉为中国气动事业 “领头雁” 的总装某研究所。

  近年来,该所紧盯强军目标,大力开展国防重大武器装备建设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军队部委级一、二等奖94项,一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创新成果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

  1

  走进一幢普通四层小楼,简陋的办公室,看似平凡的科技人员,却集中了目前国内综合能力一流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队伍。

  从某一方面来讲,对飞行器的设计、性能、评估与流动现象等起到关键作用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水平的高低,代表一个国家航空航天的研发水平。张涵信院士和他的团队为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院士先后师从中国航天科学泰斗钱学森院士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院士。在他带领下,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升了复杂流动计算稳定性和分辨率。这一方法被钱学森称为“力学工作的典范”。

  推动气动工程的科研发展,急需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融汇整合。“要干就干出‘世界一流’。”2012年,8名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科技干部主动请缨,系统整合气动前辈们的核心算法,开发一款面向流体工程与研究的大型计算空气动力学品牌软件。

  无数个日夜的攻关,他们提前两年完成攻关。2013年底,研发团队决定用中心40余年孕育的独特文化命名软件为“风雷”。气动专家在现场评测软件后激动地说:“你们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2

  走进气动设计与布局办公室,一架科幻感十足的战机三维影像吸引了笔者眼球,这是正在研究设计的新型飞行器气动外形。

  以往该所只是为型号单位提供计算的数据,而如今想要主动引领先进飞行器发展,就要深入到型号研制最前端,这其中的跨越不仅是说说这么简单。

  认准的事情困难再大也要干!在专家陈作斌、马明生带领下,七八个年轻人开始了创新探索。然而,谈何容易,其中,涉及的气动力、气动热等多项世界性重大设计难题和前沿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有人说:现在研制新型飞行器,无论是时间还是技术都不成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团队毫不动摇。

  “我们要为祖国下一代战鹰做好气动技术储备。”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与传统飞机相比,新型飞行器的气动布局、控制方式完全不同。要想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难度就如同“在莽莽林海中寻找一片特定的树叶”。

     攻关一度陷入僵局。一次出差,余永刚助理研究员坐在飞机主机翼后部,在飞机发动机加力起飞时,看到喷流后的机翼颤动,脑海里突然掀起了灵感的“惊涛骇浪”。一下飞机,他顾不上回家休息,直奔办公室重新设计验证。

  3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一直是该所科技干部勇攀高峰的目标和动力。

  随着复杂电磁环境下和边界条件下作战难度加大,现有雷达装备捕捉目标能力难以满足实战需求,全型号研制换装,巨额的经费投入不说,周期更是漫长,而战斗力建设刻不容缓,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面前。

  刚刚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金钢研究员,在科技研讨会上偶然提出的想法,令与会专家眼前一亮。作为一名物理专业半路转行的气动专家,面对光电探测技术这一新领域,金钢毅然挑起攻关重任:“只要能提高我军战斗力,下多大力气都值……”

  十年磨一剑。金钢团队经过艰难探索,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某视频信号处理系统,一举解决了小弱目标信号提取等多项重大难题,为现役雷达、电视、红外及声纳等多个平台装上“火眼金睛”。(谈建忠 杨红梅 李 娴)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9-25/0904802958.html   壮志如云“揽风雷” ——总装某研究所自主创新助力强军纪事

  这里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腾飞的起点,是世界一流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殿堂。从空中、地面到水下,一大批先进气动装备最早从这里“吐丝成茧”,这里就是最早由钱学森筹划组建、被誉为中国气动事业 “领头雁” 的总装某研究所。

  近年来,该所紧盯强军目标,大力开展国防重大武器装备建设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军队部委级一、二等奖94项,一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创新成果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

  1

  走进一幢普通四层小楼,简陋的办公室,看似平凡的科技人员,却集中了目前国内综合能力一流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队伍。

  从某一方面来讲,对飞行器的设计、性能、评估与流动现象等起到关键作用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水平的高低,代表一个国家航空航天的研发水平。张涵信院士和他的团队为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院士先后师从中国航天科学泰斗钱学森院士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院士。在他带领下,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升了复杂流动计算稳定性和分辨率。这一方法被钱学森称为“力学工作的典范”。

  推动气动工程的科研发展,急需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融汇整合。“要干就干出‘世界一流’。”2012年,8名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科技干部主动请缨,系统整合气动前辈们的核心算法,开发一款面向流体工程与研究的大型计算空气动力学品牌软件。

  无数个日夜的攻关,他们提前两年完成攻关。2013年底,研发团队决定用中心40余年孕育的独特文化命名软件为“风雷”。气动专家在现场评测软件后激动地说:“你们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2

  走进气动设计与布局办公室,一架科幻感十足的战机三维影像吸引了笔者眼球,这是正在研究设计的新型飞行器气动外形。

  以往该所只是为型号单位提供计算的数据,而如今想要主动引领先进飞行器发展,就要深入到型号研制最前端,这其中的跨越不仅是说说这么简单。

  认准的事情困难再大也要干!在专家陈作斌、马明生带领下,七八个年轻人开始了创新探索。然而,谈何容易,其中,涉及的气动力、气动热等多项世界性重大设计难题和前沿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有人说:现在研制新型飞行器,无论是时间还是技术都不成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团队毫不动摇。

  “我们要为祖国下一代战鹰做好气动技术储备。”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与传统飞机相比,新型飞行器的气动布局、控制方式完全不同。要想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难度就如同“在莽莽林海中寻找一片特定的树叶”。

     攻关一度陷入僵局。一次出差,余永刚助理研究员坐在飞机主机翼后部,在飞机发动机加力起飞时,看到喷流后的机翼颤动,脑海里突然掀起了灵感的“惊涛骇浪”。一下飞机,他顾不上回家休息,直奔办公室重新设计验证。

  3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一直是该所科技干部勇攀高峰的目标和动力。

  随着复杂电磁环境下和边界条件下作战难度加大,现有雷达装备捕捉目标能力难以满足实战需求,全型号研制换装,巨额的经费投入不说,周期更是漫长,而战斗力建设刻不容缓,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面前。

  刚刚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金钢研究员,在科技研讨会上偶然提出的想法,令与会专家眼前一亮。作为一名物理专业半路转行的气动专家,面对光电探测技术这一新领域,金钢毅然挑起攻关重任:“只要能提高我军战斗力,下多大力气都值……”

  十年磨一剑。金钢团队经过艰难探索,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某视频信号处理系统,一举解决了小弱目标信号提取等多项重大难题,为现役雷达、电视、红外及声纳等多个平台装上“火眼金睛”。(谈建忠 杨红梅 李 娴)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9-25/0904802958.html
这种八股文,只有行家能解读出有用的信息——对军迷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期待大佬解毒。
图呢?
29基地研发气动外形?

貌似有点越界?
还是说合作项目?

风洞基地在气动外形的研发上,虽然举足轻重,但牵头的可能性不大吧?
这类八股文我也不喜欢,我等军迷要想从中判读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实在太难
  攻关一度陷入僵局。一次出差,余永刚助理研究员坐在飞机主机翼后部,在飞机发动机加力起飞时,看到喷流后的机翼颤动,脑海里突然掀起了灵感的“惊涛骇浪”。一下飞机,他顾不上回家休息,直奔办公室重新设计验证

--------------
机翼颤动?是机翼上的扰流片在动吧
中国的“中央流体实验室”
拿几个淘汰方案的图出来 显摆下吧
看不懂……八股盲
看不懂……八股盲
能研究出更先进的外形自然是好的。
专门提到气动力和气动热,这是要飞多快?
国产六代机气动设计预研
hswz 发表于 2014-9-25 11:25
攻关一度陷入僵局。一次出差,余永刚助理研究员坐在飞机主机翼后部,在飞机发动机加力起飞时,看到喷流后 ...
机翼本身当然也有颤动的,不过鉴于这种八股文的专业性,还真不好说究竟是指啥
走进气动设计与布局办公室,一架科幻感十足的战机三维影像吸引了笔者眼球,这是正在研究设计的新型飞行器气动外形。


三维影像,全息吗?能看电影吗?口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