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政争看中国“新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2:17:02
韩咏红:从香港政争看中国“新常态”

韩咏红

北看记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星期天为香港2017年普选框架一锤定音,结果犹如对港“摊牌”,香港舆论随即陷入愁云惨雾。

如外界预料,人大对香港普选划出三项限定:特首候选人要由1200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投选产生,成为候选人需要半数提委通过(所谓“入闸”),人数限于二至三人。香港立法会如不接受,就一切拉倒,香港民主原地踏步。

港媒将人大的决定简称为“三闸草案”(三道关卡将北京不接受的人排除在外)。泛民主派则悲愤不已,痛批中央“窒息香港民主”,威胁恐吓港人,哀叹“一国两制”亡矣。

但愤怒归愤怒,当尘埃落定后,一些港媒开始呼吁泛民改变初衷,面对现实,接受中央提出的特首产生办法。如《信报》9月1日的社评就指出,普选虽然已沦为“鸡肋”,但也并非没有可利用的空间。泛民本身无法“出闸”成为候选人,却仍能利用六成左右的民意支持,号召选民投票给泛民相对能接受的候选人,换言之,泛民改而扮演“造王者”角色,以此增强政治筹码。

香港社会的焦虑与进退维谷不难想象。经过多年等待与争取,民主派还是得不到他们认为较理想的民主,北京虽点头同意一人一票选特首,却在选举方法上开出“一口价”:要嘛在中央规定的游戏规则里玩,要嘛没有票、没得选。

当然,也有积极港人认为,人大通过的选举办法虽不完美,却已是重大民主进步。更多港人则是深深担忧,香港倘若与中央“硬碰”到底,“占领中环”一发不可收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岌岌可危。君不见,上海早已虎视眈眈欲取香港而代之,届时香港的衰弱将成定局。

在“占中”这一边,发起人也承认策略失败,再者港人向来务实,“占中”参与人数可能未如预期,估计只有约一万人。

反之,北京似成竹在胸,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就表示,香港可能“有一些事发生”,中央有心理准备。

这架势看来,“北京摊牌”,结果可能是“北京完胜”。情势之转变或许有些超出人们意料,其秘诀就在于北京不留情面地“亮剑”,让港人认清:香港没有什么筹码跟中央对决。国际干预也没有用,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大国不会为了香港、或者台湾与中国大陆闹翻。

当然,港人推进民主的努力不容否定。倘若没有“占中三子”的抗争,香港普选空间是否会更窄也未可知也。但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所谓漫天开价就地还钱,泛民现在要从僵局中找出路,避免双输,这是他们面对的一大考验。

将北京对香港政争的处理方式,放在两年来中共领导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手法中观察,我们对中国“新常态”,也能有新的理解。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今年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个概念后来被媒体沿用到政治领域,如打击腐败“新常态”,中秋节约“新常态”等。

实际上,中国在战略选项上的“新常态”,比经济的“新常态”更引人瞩目。这包括在涉及主权等关键问题时更敢于“亮剑”——展示对决的决心;更多利用体积与实力的绝对优势慑服对手,拒绝隐忍;改被动为主动,重新划定规则。同时,中国在策略上也留下转圜空间,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将问题“冷冻”,不至于让关系破局。在今年的中越、中菲的海上主权纠纷中,包括这次对香港政争的处理,都可看出这个趋势。

中国已更清楚自己的硬实力所在,清楚对手的利益,也找到使力的落脚点。有的评论说,香港乱了,台湾问题也解决不了,其实未必。首先大陆本来就不急于统一台湾,其次中共自2013年即秘密深耕台湾民进党,而明年绿营如上台执政,要扭转台湾经济颓势也绕不开与大陆合作。换言之,现在已不容易拿一个A课题去向中国施压,说服它在B课题上让步。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外界得以更大智慧、勇气和善意来与中国竞争或者合作。

回到香港的情况,北京向香港“摊牌”,除了因为中国更知己知彼等前述原因外,很重要的是:近年陆港矛盾加剧,港人对大陆人的羞辱谩骂已让大陆民众反感,连中产阶层也不积极声援香港民主,这强化了北京对港强硬的底气。

这或许是“新常态”下另一现实:以贬低中国人民来表达对中国政权或政治制度的不满,营造反华氛围或采取行动,是害人害己,难有好果子吃。

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40905-385383韩咏红:从香港政争看中国“新常态”

韩咏红

北看记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星期天为香港2017年普选框架一锤定音,结果犹如对港“摊牌”,香港舆论随即陷入愁云惨雾。

如外界预料,人大对香港普选划出三项限定:特首候选人要由1200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投选产生,成为候选人需要半数提委通过(所谓“入闸”),人数限于二至三人。香港立法会如不接受,就一切拉倒,香港民主原地踏步。

港媒将人大的决定简称为“三闸草案”(三道关卡将北京不接受的人排除在外)。泛民主派则悲愤不已,痛批中央“窒息香港民主”,威胁恐吓港人,哀叹“一国两制”亡矣。

但愤怒归愤怒,当尘埃落定后,一些港媒开始呼吁泛民改变初衷,面对现实,接受中央提出的特首产生办法。如《信报》9月1日的社评就指出,普选虽然已沦为“鸡肋”,但也并非没有可利用的空间。泛民本身无法“出闸”成为候选人,却仍能利用六成左右的民意支持,号召选民投票给泛民相对能接受的候选人,换言之,泛民改而扮演“造王者”角色,以此增强政治筹码。

香港社会的焦虑与进退维谷不难想象。经过多年等待与争取,民主派还是得不到他们认为较理想的民主,北京虽点头同意一人一票选特首,却在选举方法上开出“一口价”:要嘛在中央规定的游戏规则里玩,要嘛没有票、没得选。

当然,也有积极港人认为,人大通过的选举办法虽不完美,却已是重大民主进步。更多港人则是深深担忧,香港倘若与中央“硬碰”到底,“占领中环”一发不可收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岌岌可危。君不见,上海早已虎视眈眈欲取香港而代之,届时香港的衰弱将成定局。

在“占中”这一边,发起人也承认策略失败,再者港人向来务实,“占中”参与人数可能未如预期,估计只有约一万人。

反之,北京似成竹在胸,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就表示,香港可能“有一些事发生”,中央有心理准备。

这架势看来,“北京摊牌”,结果可能是“北京完胜”。情势之转变或许有些超出人们意料,其秘诀就在于北京不留情面地“亮剑”,让港人认清:香港没有什么筹码跟中央对决。国际干预也没有用,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大国不会为了香港、或者台湾与中国大陆闹翻。

当然,港人推进民主的努力不容否定。倘若没有“占中三子”的抗争,香港普选空间是否会更窄也未可知也。但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所谓漫天开价就地还钱,泛民现在要从僵局中找出路,避免双输,这是他们面对的一大考验。

将北京对香港政争的处理方式,放在两年来中共领导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手法中观察,我们对中国“新常态”,也能有新的理解。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今年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个概念后来被媒体沿用到政治领域,如打击腐败“新常态”,中秋节约“新常态”等。

实际上,中国在战略选项上的“新常态”,比经济的“新常态”更引人瞩目。这包括在涉及主权等关键问题时更敢于“亮剑”——展示对决的决心;更多利用体积与实力的绝对优势慑服对手,拒绝隐忍;改被动为主动,重新划定规则。同时,中国在策略上也留下转圜空间,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将问题“冷冻”,不至于让关系破局。在今年的中越、中菲的海上主权纠纷中,包括这次对香港政争的处理,都可看出这个趋势。

中国已更清楚自己的硬实力所在,清楚对手的利益,也找到使力的落脚点。有的评论说,香港乱了,台湾问题也解决不了,其实未必。首先大陆本来就不急于统一台湾,其次中共自2013年即秘密深耕台湾民进党,而明年绿营如上台执政,要扭转台湾经济颓势也绕不开与大陆合作。换言之,现在已不容易拿一个A课题去向中国施压,说服它在B课题上让步。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外界得以更大智慧、勇气和善意来与中国竞争或者合作。

回到香港的情况,北京向香港“摊牌”,除了因为中国更知己知彼等前述原因外,很重要的是:近年陆港矛盾加剧,港人对大陆人的羞辱谩骂已让大陆民众反感,连中产阶层也不积极声援香港民主,这强化了北京对港强硬的底气。

这或许是“新常态”下另一现实:以贬低中国人民来表达对中国政权或政治制度的不满,营造反华氛围或采取行动,是害人害己,难有好果子吃。

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40905-385383
所以说很多港怂都是专业卧底御用5毛,都是在演戏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