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反复被引用说T-50气动如何不堪的论文建模精度的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05: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个分析通过三维建模来分析T-50气动的硕士论文,这个论文被一些网友反复引用来说T-50气动设计如何不堪。我以前就提出过国内人员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估计是这个论文的结论复合一些网友个人的倾向所以反复被提及。
(论文链接:http://www.docin.com/p-842512259.html

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他国的飞机,我们没有必要抱多大的倾向,需要的是客观的去看待就好。基于此我去看了该论文并对其建模的数据进行了查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整体建模尺寸上差距很大:

从莫斯科航展还有俄罗斯网站上一些分析来看,T-50的机翼后掠角是50°而非45°,T-50的机长是接近20米而非21米多,翼展是14米,尤其是机高,采用全动垂尾的T50竟然比使用高大垂尾的F22还高,有点不可思议。而下面论文中这些数据偏差都很大:
T-50尺寸.png
T-50尺寸2.png

其次,对于可动边条前缘的分析,论文中对可动边条前缘直进行上偏分析,而没有对其下偏进行分析,这说明论文作者对T-50的可动边条前缘认知是从类似鸭翼操纵角度去理解的,而T-50的可动边条前缘在飞行中大多数是下偏,这说明论文作者对可动边条前缘的理解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
可动边条前缘.png
实际中T-50可动边条前缘的使用情况可以见下面我对T-50视频的截图:
213412rf78c88orpr8rzjo.jpg


所以,对于建模精度误差较大,气动面设计理解出现偏差的论文,其结论的可信性是要打折扣的,不应该成为否定T-50而翻土提及的东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个分析通过三维建模来分析T-50气动的硕士论文,这个论文被一些网友反复引用来说T-50气动设计如何不堪。我以前就提出过国内人员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估计是这个论文的结论复合一些网友个人的倾向所以反复被提及。
(论文链接:http://www.docin.com/p-842512259.html)

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他国的飞机,我们没有必要抱多大的倾向,需要的是客观的去看待就好。基于此我去看了该论文并对其建模的数据进行了查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整体建模尺寸上差距很大:

从莫斯科航展还有俄罗斯网站上一些分析来看,T-50的机翼后掠角是50°而非45°,T-50的机长是接近20米而非21米多,翼展是14米,尤其是机高,采用全动垂尾的T50竟然比使用高大垂尾的F22还高,有点不可思议。而下面论文中这些数据偏差都很大:
T-50尺寸.png
T-50尺寸2.png

其次,对于可动边条前缘的分析,论文中对可动边条前缘直进行上偏分析,而没有对其下偏进行分析,这说明论文作者对T-50的可动边条前缘认知是从类似鸭翼操纵角度去理解的,而T-50的可动边条前缘在飞行中大多数是下偏,这说明论文作者对可动边条前缘的理解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
可动边条前缘.png
实际中T-50可动边条前缘的使用情况可以见下面我对T-50视频的截图:
213412rf78c88orpr8rzjo.jpg


所以,对于建模精度误差较大,气动面设计理解出现偏差的论文,其结论的可信性是要打折扣的,不应该成为否定T-50而翻土提及的东西。
Su27终极大改的东西,不用分析的太细也能看出来不堪,隐身细节做的太差,别的再强都补不上这个短板。
不认同楼上的说法。
隐身战机只要外形明显看上去是采用了隐形设计,性能一般来说还是不错的。
这是逻辑上的推论,因为采用全方位的隐形设计需要付出气动代价,如果设计之后的RCS仍然不理想,何必还要大费周折的这样去搞?
这不是个什么技术问题,只是个逻辑问题。
而且二楼明显是歪楼嘛,呵呵
楼主说的是气动,非要往隐身上扯。
T50的四个尾翼的尾容量是四代机中最小的,气动上还是很有新意的。
leozon 发表于 2014-9-2 07:41
Su27终极大改的东西,不用分析的太细也能看出来不堪,隐身细节做的太差,别的再强都补不上这个短板。
这种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还不少哇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下偏,对发动机的遮挡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下偏的那点角度被飞机飞行时的迎角给抵消掉了,楼主自己的截图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内侧有尖锐锐角的可动边条前缘,上偏和下偏对隐身的影响也没啥区别。

再接一句,论文明显是拿特50这种常规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和典型的四代升力体气动布局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不好的结论了。
事实已经证明,三代气动布局再怎么改进,是不可能超过升力体气动布局的。
但即使如此,也不否认特50的气动布局所能达到的机动能力无限接近升力体气动布局所能达到的机动能力。当然,仅仅也只是无限接近了,而不是一定会达到!!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下偏,对发动机的遮挡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下偏的那点角度被飞机飞行时的迎角给抵消掉了,楼主自己的截图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内侧有尖锐锐角的可动边条前缘,上偏和下偏对隐身的影响也没啥区别。

再接一句,论文明显是拿特50这种常规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和典型的四代升力体气动布局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不好的结论了。
事实已经证明,三代气动布局再怎么改进,是不可能超过升力体气动布局的。
但即使如此,也不否认特50的气动布局所能达到的机动能力无限接近升力体气动布局所能达到的机动能力。当然,仅仅也只是无限接近了,而不是一定会达到!!
wffbhnh 发表于 2014-9-2 08:01
T50的四个尾翼的尾容量是四代机中最小的,气动上还是很有新意的。
但是提供的力矩不比20的鸭翼低,实际上20的鸭翼位置离重心并不太远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09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 ...
特50这种常规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

这点无法赞同,27就是升力体了,50怎么可能不是升力体,飞翼布局本身就是升力体,加上大边条和可动边条翼,全动垂尾和平尾耦合等四代气动技术,怎么也不是3代半的气动水平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09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 ...
我还漏了TVC,加上这个怎么也比目前的J20和F35强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09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 ...


问题是这个建模整体累积误差太有些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关键尺寸或数据能够对得上,其结论的参考意义也就难说多准了。
对于可动边条前缘,论文只分析了上偏,而该可动边条前缘的大多数工作时候是下偏,这个分析发生了方向性错误。
所以,个人认为论文可以做参考,但不能当做说T50气动如何不堪的依据。
至于你所讲的T50不是升力体,恐怕没有多少航空专业人士这样认为,T50如果不是升力体,恐怕这个世界上除了飞翼敢说是升力体就没有其它飞机可以这么说了。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09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 ...


问题是这个建模整体累积误差太有些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关键尺寸或数据能够对得上,其结论的参考意义也就难说多准了。
对于可动边条前缘,论文只分析了上偏,而该可动边条前缘的大多数工作时候是下偏,这个分析发生了方向性错误。
所以,个人认为论文可以做参考,但不能当做说T50气动如何不堪的依据。
至于你所讲的T50不是升力体,恐怕没有多少航空专业人士这样认为,T50如果不是升力体,恐怕这个世界上除了飞翼敢说是升力体就没有其它飞机可以这么说了。
特50这种常规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

这点无法赞同,27就是升力体了,50怎么可能不是升力体,飞翼布局本身 ...
27系列只能算机体升力体,或者说三代升力体,和四代机的完全升力体构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机翼吊挂发动机就算升力体,那美国的F-14早就是了。

特50至今没看到使用TVC的报道,所以,它和现阶段的J20并无两样,等它使用TVC了你再说吧!
问题是这个建模整体累积误差太有些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关键尺寸或数据能够对得上,其结论的参考意义也就 ...
论文本来就是用于参考的,拿着论文数据,还不是实验论文而是建模仿真论文的数据说事本来就是可笑的。

当年也不知道是谁胡乱说的,机翼吊挂发动机,中间有个宽凹槽就算是升力体了,呵呵。其实所有飞机都是升力体,要不然怎么可能飞起来,哈哈。
当然,三代升力体结构和四代完全升力体结构就是两个概念了。
T50的中央升力体最大的毛病就是横滚性能稀巴烂。
发动机间距又宽,又是上单翼。横滚性能没救了。
27系列只能算机体升力体,或者说三代升力体,和四代机的完全升力体构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机翼吊挂 ...
用了tvc以后就算很厉害,也和气动设计关系不大,所以不影响结论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30
论文本来就是用于参考的,拿着论文数据,还不是实验论文而是建模仿真论文的数据说事本来就是可笑的。

...
三代升力体啥特征,四代升力体啥特征?
我还漏了TVC,加上这个怎么也比目前的J20和F35强
说气动你扯tvc干嘛,漏的话至少还有逻辑
所有论文中的数据,是改动前的百度百科,所以,这个论文的水平楼主你应该知道了,这作者连维基英文都不如来自: Android客户端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25
27系列只能算机体升力体,或者说三代升力体,和四代机的完全升力体构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机翼吊挂 ...
矢量推力来了:
116834.jpg
xtal 发表于 2014-9-2 08:30
T50的中央升力体最大的毛病就是横滚性能稀巴烂。
发动机间距又宽,又是上单翼。横滚性能没救了。
矢量推力差动可以提供更大的滚转力矩,滚转性能会比SU-27系列要好。
三代升力体啥特征,四代升力体啥特征?

典型的就是苏27和F-22的区别了。
首先3D建模本来就是一件可能与真机有出入的事情。气动的玩3D,要建模很准确,不可思议。普通3D艺术家要做机模没有超高精度的三视图,没有艺术家本人对真机的熟悉都是做不好的。静态模型也至少要求图纸能有很高的精度,而有可动部件的3D模型要与真机完全吻合都很困难,不管是UG,CAD还是MAX里建模,模仿要比设计难很多。另外就是,超大里总有些被我朝近些年发展冲昏头脑的人,总喜欢没事贬贬俄国的技术,不管中国有没有更好的技术都要贬。来自: iPhone客户端
矢量推力来了:
楼上已经说了,TVC和气动无关。
滚转率也和机体结构强度相关,有了TVC也强不了多少。
拿可动边条挡叶片,就如同拿墨镜当胸罩用,不光尺寸不够,而且还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挡住那可怜的一点点。
最烦某些人拿50的边条吹牛逼隐身性能了。
建模本来就是一个大概分析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性,但对整体分析结果影响并不大。
可动边条前缘即使 ...
请问T50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TSQ 发表于 2014-9-2 08:39
矢量推力差动可以提供更大的滚转力矩,滚转性能会比SU-27系列要好。
从力臂上说远不如平尾来的大。所以通常不会用TVC差动来进行横滚。
当然不是说TVC对横滚没用,使用TVC以后平尾的配平负担减轻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气动资源用于差动控制横滚。
但是显然,发动机宽间距对横滚是没任何好处的。
请问T50三代改进型气动布局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我反问你,特50气动布局和苏27的气动布局有何区别?!
F22,J20,T50都是上单翼,然而F22和J20是窄间距,T50是宽间距;因此F22和J20的横滚性能都明显好于T50。
可以这么说 ,F22和J20可以针对T50横滚弱这个致命弱点,选择合适的战术。在格斗中轻易取胜T50。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45
楼上已经说了,TVC和气动无关。
滚转率也和机体结构强度相关,有了TVC也强不了多少。
这个恐怕是你个人认为的三代机和四代机升力体特征吧。似乎记得你喜欢在知网下论文,可否拿个论文来证明你说的。

另,矢量推力上下差动会形成扭转力矩来协助滚转,这是矢量推力本身就能够做到的。我记得以前看到论文中也提到F-22能够做类似的事情,但由于F-22的发动机间距小这样做的效果一般,而F-22的副翼和差动水平尾翼就有不错的滚转效率,所以不用发动机矢量差动关系也不大。
拿可动边条挡叶片,就如同拿墨镜当胸罩用,不光尺寸不够,而且还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挡住那可怜的一点点。
最 ...
放过他们吧!
对于将飞行姿态和地面停放姿态混为一谈,不知道可动边条前缘下偏角度要被飞机迎角抵消很大一部分的人来说,说再多也没用!
我反问你,特50气动布局和苏27的气动布局有何区别?!
出了双发宽间距麻烦你找个共同点出来。
阳电 发表于 2014-9-2 08:01
而且二楼明显是歪楼嘛,呵呵
楼主说的是气动,非要往隐身上扯。
五代机的气动设计不需要考虑隐身?还是隐身外形不考虑气动?本来隐身和气动就分不开。
yikecat 发表于 2014-9-2 08:45
楼上已经说了,TVC和气动无关。
滚转率也和机体结构强度相关,有了TVC也强不了多少。

滚转率和机体结构强度相关是可以想象的,只不过有多少相关性?
我的猜测是如果强度不够,滚转的加速会很慢?
工科生喜欢刨根问底,莫怪。
不认同楼上的说法。
隐身战机只要外形明显看上去是采用了隐形设计,性能一般来说还是不错的。
这是逻辑上 ...
我想跑玩马拉松所以我能跑完马拉松。阁下是这种逻辑?
拿可动边条挡叶片,就如同拿墨镜当胸罩用,不光尺寸不够,而且还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挡住那可怜的一点点。
最 ...
你听哪个250说可动边条是用来挡叶片的?还挡那么一点点,亏你说的出口。
xtal 发表于 2014-9-2 08:50
从力臂上说远不如平尾来的大。所以通常不会用TVC差动来进行横滚。
当然不是说TVC对横滚没用,使用TVC以 ...
T-50也用平尾差动。
典型的就是苏27和F-22的区别了。
具体啥区别?都没人说F22是典型升力体吧。
这个恐怕是你个人认为的三代机和四代机升力体特征吧。似乎记得你喜欢在知网下论文,可否拿个论文来证明你 ...
即使没有论文,我也不认为特50这种升力体结构和完全体升力体结构有可比性,即使有些方面确实要比完全升力体优秀,但整体却是不如。
前面我也说了,是个飞机就是个升力体结构,区别只是各部分融合的程度不同而已。

楼上也说了,滚转用TVC不如用平尾和副翼效率高,但滚转率也和机体强度有关。有些自滚转导弹可以做到每分钟几十到上百转,但限于机体强度,飞机却做不到。
TSQ 发表于 2014-9-2 09:03
T-50也用平尾差动。
所以一般不会去用TVC差动啊。平尾差动的力臂比TVC大太多了
典型的就是苏27和F-22的区别了。
知道的这么清楚就报下F22和苏27升力系数.巡航升阻比.分别是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