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线缉毒警的血色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3:33:18
特写:一线缉毒警的血色生活

2014-08-21 08:53         新京报         评论 815 T中
摘要中国禁毒队成立30年,破案25万起,缴获毒品200余吨 他们生活中有枪战、卧底、死亡,以及依旧严峻的毒情。
图1/5
文/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核心提示:

金三角毒枭糯康于5月10日晚被押送至云南。金三角的毒品一直对云南等地产生影响。中国为禁毒于1982年成立第一支禁毒队,这支队伍至今,已抓获嫌疑犯32万余名。

30年来,他们所面对的毒贩,武器日渐精良,这支警队已有360多人因伤躺进医院,40多人牺牲。他们生活里,有着惊险片的所有要素:枪战、卧底、恐惧、终身残疾……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必须记得毒贩集团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缉毒警面对的形势依旧严峻。

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近来武装贩毒呈上升趋势,境外毒品种植呈反弹之势,在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由低点的十几万亩反弹至五十余万亩。

照片泛黄,李景华摘下眼镜,眯着眼。

“这几个牺牲了,这几个负伤了,还有这个因压力大自焚了……” 她的手指在照片上慢慢滑过。

她说:“照片是1982年拍的,禁毒班学员合影,当时70多人,现在仍干禁毒的,算上自己,只剩三个。”

李是一名云南缉毒警,也是1982年中国首个专业禁毒学习班的成员。

三十年来她和她的搭档们工作在云南的城市、乡村以及飘着浓雾的边境线。若走进他们的生活会发现,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人在工作中负伤,有些人伤势严重——子弹贯穿腹部、肢体被爆裂的手榴弹碎片割开。死亡会经常出现,至今已有40多人牺牲。

“破案2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缴获毒品200余吨。”尽管如今云南缉毒警的职业训练和安全保护正不断加强,但死伤率仍是其他警种的数倍。

图2/5
图注:中国第一支禁毒队成立于1982年。今年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称,缅北地区鸦片种植有反弹趋势,毒情严峻。(资料图片)

危险的职业

李忠华缉毒时被手榴弹炸飞,脸上至今留有小弹片;他们常说活着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警员李忠华的脸上有一道疤,他曾是一名缉毒警,多年前一名毒贩在他面前拉响了手榴弹,闷响过后,他和四名同事被气浪掀起。

十余块弹片刺穿李忠华的左半身,脸上留下一道无法消失的疤。至今无法取出的小弹片,还嵌在他的皮肤里。

李有些耳背,手榴弹的响声损害了他的听觉神经。

聊起这次爆炸,李对自己的伤情不以为然,他说“爆炸造成五人受伤,其中两位兄弟在他面前慢慢死去。”

如今,李不在禁毒一线工作,开始掌管警用防护用品,比如防弹背心和防弹头盔。对这项工作,老警官做的很投入。他说,当年要是有这些玩意,兄弟们就会少死很多。

事实是,近年来,为对抗呈上升趋势的武装贩毒,警方加大对缉毒警员的保护工作。每逢设卡时,防弹护具必不可少,在一些警队还配备了能够抵挡冲锋枪子弹的“芳纶(凯夫拉)防弹衣”。

尽管警局不断加强对警员的保护,但一些缉毒警仍身处危险边缘。

他们说,多数情况他们没法穿防弹背心,道理很简单,在秘密办案时,穿着防弹背心就等于告诉毒贩“嗨,警察来了”。

此外,他们经常要在热带雨林里爬上爬下,没有几个人能背着几十斤重的防弹背心走很远。

在热带雨林,追捕毒贩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工作,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受伤,甚至丢掉性命。

警员们说,一旦走进原始雨林就很危险,不但要提防持枪的毒贩,还要忍受铺天盖地的蚊子、蚂蟥、毒蛇以及树林里鞭子一样长满倒刺的藤蔓和腐叶下的溶洞。

据说近十年来,为此受伤(含轻伤)的人次已经接近六千多次,死亡20多人,而在一线的警力也就是两千多人。

“如果抓捕是在夜间,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一位曾在办案时掉进溶洞的老警员说,溶洞里很黑,布满了不知名的毒虫。当地人说,这名老警员很幸运,多数掉进溶洞的人不是摔死就是被毒虫咬死。

崔波(化名)是一名1982年出生的缉毒警,在不久前的一次缉捕行动中,他看见一个毒贩朝着另一位同事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我心里明白,工作时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他说:“早就习惯了。我从来不和家里人聊工作上的事情,只说开心的事。”

崔波长得又黑又壮,他的T恤上写着“张三疯,快乐每一天。”

几乎所有缉毒警都很乐观,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这些乐观的警员要面对的现实非常严酷。毒贩在漫长的边境线和灯光闪烁的城市里夺走他们的生命。

“有些人被枪打死、有些人和毒贩一起掉下了悬崖、还有些人被手榴弹炸死。”一位云南禁毒局的宣传干部说,自己很不愿意回忆这些同事牺牲时发生的事情。

“也没什么可怕的,”另一位缉毒警说,“危险让我们大家亲如兄弟。”

图3/5
图注:中国缉毒警在云南边境线处检查过往车辆。

兄弟

缉毒警们将毒贩逼至悬崖,毒贩掏出枪,警员刘念扑上去抱着毒贩滚下山崖

澜沧江上,秦华把巡航的警用快艇开得飞快。颠簸的快艇里,两块糊在舱顶的方形人造革微微抖动。人造革下,挡的是拇指粗的弹孔。四年前,湄公河上的毒贩用机枪把船射出26个洞。当时秦华也在,身中两枪。

遇袭时秦华所在的警船共有六人,让这位警官骄傲的是,毒贩用枪扫射了近8分钟,没枪的警员们始终像兄弟一样相互守护。

为了把船开走,他爬向驾驶台,连中两枪后,政委冲了过去,周围是嗖嗖的子弹。

为了给受伤的兄弟包扎,警员柯占军在船舱里蹭来蹭去,子弹击碎挂在身上的水壶和手机。

事后有人问柯占军怕不怕,他没多说,只是憨憨地笑。

柯占军1981年出生,是一位爱说爱笑的哈尼族小伙。警员们说,小柯笑起来脸上有酒窝,很阳光。前不久警局特意选了他的照片作为局里网站的形象照。

不过,如今再也见不到柯占军的笑容了。

2012年2月,在一次缉毒行动中,为保护同事,柯占军用身体挡在持枪的毒贩面前,后者向他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柯占军的死让前来慰问的西双版纳州州长落泪。遗体旁,州长感慨,没有在小柯生前和他握手。面对州长的感慨,柯妻哭了。她说,占军的手已经凉了。

秦华记得送别柯占军时,警队整整放了120枪,柯的办公室至今还保持着原样。

罗晓生(化名)是一位大眼睛的禁毒队长,他坚信没有什么能够破坏缉毒警之间的友谊。

几个月前,他所在的队伍进行了一次抓捕行动,一位叫刘念(化名)的警员,拼着命把大家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

当时的情况是,在边境线上,警察截住一辆载有毒品的皮卡。车被逼停在悬崖边,警员们围了过去。罗清晰地记得,毒贩的车门打开后,一支M4冲锋枪伸了出来。距离毒贩最近的是刘念,面对枪口,他像弹簧一样扑了上去,M4没有打响。刘念抱着毒贩滚下了山崖。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位老缉毒警说,有人为同事挡过刀子;还有人为同事挡过子弹,甚至手榴弹,总之当缉毒警面对危险时,人们想的总是,怎么能让大家安全,而不是自己。

图4/5
图注:警员秦华曾遭毒贩扫射,腹部中两枪。新京报记者崔木杨摄

这样一群人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要记得毒贩集团每个细节

面对摄影师的镜头,缉毒警们会下意识地挡住脸。他们习惯把自己在公众视线之外,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是对毒品的憎恨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或许你们认为毒品没什么大不了,但对我们来讲,它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少数民族的警员说,前些年毒品泛滥时,景颇族的寨子里人一个接一个地减少,为什么呢?人都因为吸毒死光了。

据云南媒体报道,在云南省边界,一个250多人的寨子,因为吸毒死亡的人数达到40多人,人口呈现负增长。另一位警员则说,有些人一旦吸毒成瘾,为了毒品就会丧失人性,男人抢劫、杀人;女人卖淫、盗窃,甚至不惜卖掉儿女。“就是为了换点钱,来上那么两口。”

“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感觉呢?你清楚,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知道这件事很多人不敢做”。一位曾被毒贩用枪击中腹部、又回到禁毒一线的警员,如此评价自己的生活。

他在禁毒一线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危险过后都会把自己喝的酩酊大醉,他的工资是每月3200块钱。

除去使命感,缉毒警还是一个对个人素质要求极为严格的群体。每一位进入这个群体的人都会接受考验。

50多岁的杨富是一位高级警员,他的同事管他叫“割马草”(曾经在境外卧底,为毒枭放马)。

杨富说,选拔缉毒警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有些新人会被要求制定一个抓捕毒贩的计划,并向领导汇报,借以考察其思维是否缜密。还有些人会被带到看守所参观,四五天后,他会被要求详细回忆关于毒贩的每一个细节,例如有什么面貌特征,有没有刮胡子或者脚上穿着什么鞋。

在危险的环境,铲除潜在的问题尤为重要。曾任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的杨富说,缉毒警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记忆力,卧底时为了防止说梦话、泄露身份,整夜不睡是常有的事情。更关键的是要记得毒贩集团里的每一个细节,否则回来以后就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与缉毒警聊天十分舒畅,这些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遮遮掩掩。

“你说怕不怕?当时一定不怕,因为只想着要活下来。”杨富说:“可每次枪战或危险过后,只要一个人在家,想起毒贩和枪战,心里都会哆嗦上一阵。”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不适应这样的环境申请离开。

一位警官记得,有一次毒贩引爆了手雷,被震晕的警员们苏醒过后发现,地面上残留着一条大腿。这次经历让一名警员失眠了数日,随后申请调转了部门。不过,更多的人选择留下。

和许多受过伤的警员 一样,张鹏(化名)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警察。“制服,手枪,样样都很威风”。

不过数年前,他体会到警察威风的另一面。为了缉毒,他和几个兄弟隔着澜沧江与毒贩对射。交火中,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大腿,医生说偏一厘米大动脉就断了。

“医院里,我发誓伤好了就特写:一线缉毒警的血色生活

2014-08-21 08:53         新京报         评论 815 T中
摘要中国禁毒队成立30年,破案25万起,缴获毒品200余吨 他们生活中有枪战、卧底、死亡,以及依旧严峻的毒情。
图1/5
文/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核心提示:

金三角毒枭糯康于5月10日晚被押送至云南。金三角的毒品一直对云南等地产生影响。中国为禁毒于1982年成立第一支禁毒队,这支队伍至今,已抓获嫌疑犯32万余名。

30年来,他们所面对的毒贩,武器日渐精良,这支警队已有360多人因伤躺进医院,40多人牺牲。他们生活里,有着惊险片的所有要素:枪战、卧底、恐惧、终身残疾……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必须记得毒贩集团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缉毒警面对的形势依旧严峻。

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近来武装贩毒呈上升趋势,境外毒品种植呈反弹之势,在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由低点的十几万亩反弹至五十余万亩。

照片泛黄,李景华摘下眼镜,眯着眼。

“这几个牺牲了,这几个负伤了,还有这个因压力大自焚了……” 她的手指在照片上慢慢滑过。

她说:“照片是1982年拍的,禁毒班学员合影,当时70多人,现在仍干禁毒的,算上自己,只剩三个。”

李是一名云南缉毒警,也是1982年中国首个专业禁毒学习班的成员。

三十年来她和她的搭档们工作在云南的城市、乡村以及飘着浓雾的边境线。若走进他们的生活会发现,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人在工作中负伤,有些人伤势严重——子弹贯穿腹部、肢体被爆裂的手榴弹碎片割开。死亡会经常出现,至今已有40多人牺牲。

“破案2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缴获毒品200余吨。”尽管如今云南缉毒警的职业训练和安全保护正不断加强,但死伤率仍是其他警种的数倍。

图2/5
图注:中国第一支禁毒队成立于1982年。今年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称,缅北地区鸦片种植有反弹趋势,毒情严峻。(资料图片)

危险的职业

李忠华缉毒时被手榴弹炸飞,脸上至今留有小弹片;他们常说活着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警员李忠华的脸上有一道疤,他曾是一名缉毒警,多年前一名毒贩在他面前拉响了手榴弹,闷响过后,他和四名同事被气浪掀起。

十余块弹片刺穿李忠华的左半身,脸上留下一道无法消失的疤。至今无法取出的小弹片,还嵌在他的皮肤里。

李有些耳背,手榴弹的响声损害了他的听觉神经。

聊起这次爆炸,李对自己的伤情不以为然,他说“爆炸造成五人受伤,其中两位兄弟在他面前慢慢死去。”

如今,李不在禁毒一线工作,开始掌管警用防护用品,比如防弹背心和防弹头盔。对这项工作,老警官做的很投入。他说,当年要是有这些玩意,兄弟们就会少死很多。

事实是,近年来,为对抗呈上升趋势的武装贩毒,警方加大对缉毒警员的保护工作。每逢设卡时,防弹护具必不可少,在一些警队还配备了能够抵挡冲锋枪子弹的“芳纶(凯夫拉)防弹衣”。

尽管警局不断加强对警员的保护,但一些缉毒警仍身处危险边缘。

他们说,多数情况他们没法穿防弹背心,道理很简单,在秘密办案时,穿着防弹背心就等于告诉毒贩“嗨,警察来了”。

此外,他们经常要在热带雨林里爬上爬下,没有几个人能背着几十斤重的防弹背心走很远。

在热带雨林,追捕毒贩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工作,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受伤,甚至丢掉性命。

警员们说,一旦走进原始雨林就很危险,不但要提防持枪的毒贩,还要忍受铺天盖地的蚊子、蚂蟥、毒蛇以及树林里鞭子一样长满倒刺的藤蔓和腐叶下的溶洞。

据说近十年来,为此受伤(含轻伤)的人次已经接近六千多次,死亡20多人,而在一线的警力也就是两千多人。

“如果抓捕是在夜间,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一位曾在办案时掉进溶洞的老警员说,溶洞里很黑,布满了不知名的毒虫。当地人说,这名老警员很幸运,多数掉进溶洞的人不是摔死就是被毒虫咬死。

崔波(化名)是一名1982年出生的缉毒警,在不久前的一次缉捕行动中,他看见一个毒贩朝着另一位同事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我心里明白,工作时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他说:“早就习惯了。我从来不和家里人聊工作上的事情,只说开心的事。”

崔波长得又黑又壮,他的T恤上写着“张三疯,快乐每一天。”

几乎所有缉毒警都很乐观,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这些乐观的警员要面对的现实非常严酷。毒贩在漫长的边境线和灯光闪烁的城市里夺走他们的生命。

“有些人被枪打死、有些人和毒贩一起掉下了悬崖、还有些人被手榴弹炸死。”一位云南禁毒局的宣传干部说,自己很不愿意回忆这些同事牺牲时发生的事情。

“也没什么可怕的,”另一位缉毒警说,“危险让我们大家亲如兄弟。”

图3/5
图注:中国缉毒警在云南边境线处检查过往车辆。

兄弟

缉毒警们将毒贩逼至悬崖,毒贩掏出枪,警员刘念扑上去抱着毒贩滚下山崖

澜沧江上,秦华把巡航的警用快艇开得飞快。颠簸的快艇里,两块糊在舱顶的方形人造革微微抖动。人造革下,挡的是拇指粗的弹孔。四年前,湄公河上的毒贩用机枪把船射出26个洞。当时秦华也在,身中两枪。

遇袭时秦华所在的警船共有六人,让这位警官骄傲的是,毒贩用枪扫射了近8分钟,没枪的警员们始终像兄弟一样相互守护。

为了把船开走,他爬向驾驶台,连中两枪后,政委冲了过去,周围是嗖嗖的子弹。

为了给受伤的兄弟包扎,警员柯占军在船舱里蹭来蹭去,子弹击碎挂在身上的水壶和手机。

事后有人问柯占军怕不怕,他没多说,只是憨憨地笑。

柯占军1981年出生,是一位爱说爱笑的哈尼族小伙。警员们说,小柯笑起来脸上有酒窝,很阳光。前不久警局特意选了他的照片作为局里网站的形象照。

不过,如今再也见不到柯占军的笑容了。

2012年2月,在一次缉毒行动中,为保护同事,柯占军用身体挡在持枪的毒贩面前,后者向他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柯占军的死让前来慰问的西双版纳州州长落泪。遗体旁,州长感慨,没有在小柯生前和他握手。面对州长的感慨,柯妻哭了。她说,占军的手已经凉了。

秦华记得送别柯占军时,警队整整放了120枪,柯的办公室至今还保持着原样。

罗晓生(化名)是一位大眼睛的禁毒队长,他坚信没有什么能够破坏缉毒警之间的友谊。

几个月前,他所在的队伍进行了一次抓捕行动,一位叫刘念(化名)的警员,拼着命把大家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

当时的情况是,在边境线上,警察截住一辆载有毒品的皮卡。车被逼停在悬崖边,警员们围了过去。罗清晰地记得,毒贩的车门打开后,一支M4冲锋枪伸了出来。距离毒贩最近的是刘念,面对枪口,他像弹簧一样扑了上去,M4没有打响。刘念抱着毒贩滚下了山崖。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位老缉毒警说,有人为同事挡过刀子;还有人为同事挡过子弹,甚至手榴弹,总之当缉毒警面对危险时,人们想的总是,怎么能让大家安全,而不是自己。

图4/5
图注:警员秦华曾遭毒贩扫射,腹部中两枪。新京报记者崔木杨摄

这样一群人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要记得毒贩集团每个细节

面对摄影师的镜头,缉毒警们会下意识地挡住脸。他们习惯把自己在公众视线之外,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是对毒品的憎恨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或许你们认为毒品没什么大不了,但对我们来讲,它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少数民族的警员说,前些年毒品泛滥时,景颇族的寨子里人一个接一个地减少,为什么呢?人都因为吸毒死光了。

据云南媒体报道,在云南省边界,一个250多人的寨子,因为吸毒死亡的人数达到40多人,人口呈现负增长。另一位警员则说,有些人一旦吸毒成瘾,为了毒品就会丧失人性,男人抢劫、杀人;女人卖淫、盗窃,甚至不惜卖掉儿女。“就是为了换点钱,来上那么两口。”

“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感觉呢?你清楚,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知道这件事很多人不敢做”。一位曾被毒贩用枪击中腹部、又回到禁毒一线的警员,如此评价自己的生活。

他在禁毒一线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危险过后都会把自己喝的酩酊大醉,他的工资是每月3200块钱。

除去使命感,缉毒警还是一个对个人素质要求极为严格的群体。每一位进入这个群体的人都会接受考验。

50多岁的杨富是一位高级警员,他的同事管他叫“割马草”(曾经在境外卧底,为毒枭放马)。

杨富说,选拔缉毒警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有些新人会被要求制定一个抓捕毒贩的计划,并向领导汇报,借以考察其思维是否缜密。还有些人会被带到看守所参观,四五天后,他会被要求详细回忆关于毒贩的每一个细节,例如有什么面貌特征,有没有刮胡子或者脚上穿着什么鞋。

在危险的环境,铲除潜在的问题尤为重要。曾任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的杨富说,缉毒警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记忆力,卧底时为了防止说梦话、泄露身份,整夜不睡是常有的事情。更关键的是要记得毒贩集团里的每一个细节,否则回来以后就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与缉毒警聊天十分舒畅,这些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遮遮掩掩。

“你说怕不怕?当时一定不怕,因为只想着要活下来。”杨富说:“可每次枪战或危险过后,只要一个人在家,想起毒贩和枪战,心里都会哆嗦上一阵。”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不适应这样的环境申请离开。

一位警官记得,有一次毒贩引爆了手雷,被震晕的警员们苏醒过后发现,地面上残留着一条大腿。这次经历让一名警员失眠了数日,随后申请调转了部门。不过,更多的人选择留下。

和许多受过伤的警员 一样,张鹏(化名)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警察。“制服,手枪,样样都很威风”。

不过数年前,他体会到警察威风的另一面。为了缉毒,他和几个兄弟隔着澜沧江与毒贩对射。交火中,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大腿,医生说偏一厘米大动脉就断了。

“医院里,我发誓伤好了就
再也不当缉毒警,可我还是回来了,一直干到现在。”

图5/5
图注:2012年5月,西双版纳警方缴获25公斤麻古。

这条路很长

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反弹,毒情依旧严峻

尽管缉毒警本身很乐观,但有些时候,他们的故事很悲壮。

2007年3月25日,云南省盈江县一个叫做月亮石的地方,发生一起惨烈的毒贩袭警事件,这次袭击中,三名警员牺牲,三名警员负伤。

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本来想设伏毒贩的警员,却遭到对方的伏击。当在原始森林里,呈品字形设伏的警员准备缉捕毒贩时,AK47的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这是一场呈一边倒的战斗,在密集的子弹和不断爆炸的手榴弹压制下,手持64式手枪的警员们被迫退到一块巨石后防守。毒贩的针对性很强,第一轮射击就打中了手持79式微冲的警员,他是警队里的唯一重火力。

冲锋枪哑火后,警员只好用手枪还击,不过换回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伤者。

“火力跟不上,打枪只是象征性的,隔一会打一两枪,尽量保留子弹,震慑对方。”一知情人士回忆,袭击持续10分钟后毒贩撤离。随后,缉毒警也开始组织抢救伤员撤退。

这次袭击共造成三名警员死亡,三名警员负伤。由于山高路远,急救措施不够,一位因失血过多牺牲的警员的临终遗言是“这路怎么这么长……”

对于牺牲的民警,云南省公安厅一负责人负疚良久。这位参加过越战的大嗓门的高级警官说,他至今仍记得去年一个教导员在抓捕行动时和毒贩一起坠崖,遗体找到时,手还紧紧抠着毒贩的胳膊。

他说,民警的牺牲换来的是,破案2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缴获毒品200余吨。

5月8日,西双版纳公安局,李景华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和记者拉起家常,她语速平缓,手指慢慢滑过相片。

她说,“这几个牺牲了,这几个负伤了,还有这个因压力大自焚了……照片是1982年拍的禁毒班学员合影,当时70多人,现在仍干禁毒的,算上自己,只剩三个。”

就在这一天下午,云南省公安厅向前来采访的媒体通报了近期的禁毒形势。通报会上公安厅的官员强调,近来武装贩毒呈上升趋势,仅2011年一年西双版纳就查获武装贩毒11起,此外境外毒品种植也呈现反弹之势,在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已由低点的十几万亩反弹至五十余万亩,总体来说“毒情严峻”。http://info.3g.qq.com/g/s?sid=ARexMwRoSWv313gEFL08I7R2&aid=media_ss&id=media_20140821015003&pos=media_xwts&icfa=home_touch&iarea=130
缉毒和反恐一线一样,都是最危险的,也是最光荣的
和平年代恐怕危险性最高的就算缉毒和消防了,消防的设备这几年好多了,缉毒也该好好改善改善了,上点好枪,来几架直升机咋样。
缉毒部门和反恐部门一样,经历的都是血与火啊···
唉。。。这样的文章会打消那些小朋友们的积极性的。。。以后还怎么选人进去呢
还有谁记得月亮石云南边防总队被毒贩伏击,三名官兵牺牲,我只记得当时云南边防总队长是个少将,在追悼会上说“我们一定要让敌人血债血还”
该配发点好装备了,缉毒拿六四有什么用?训练也要跟上,不明白车里伸出一只M4,开枪将其击毙不就完了。都没准备吗?
感觉应该加强缉毒特警的待遇以及装备,64应该成为副武器,主武器换装突击步枪,带好防弹盾牌和火箭筒。
感觉应该加强缉毒特警的待遇以及装备,64应该成为副武器,主武器换装突击步枪,带好防弹盾牌和火箭筒。
云南边防现在装备已经大幅度提升,装备95—1式步枪,92式手枪,12.7毫米口径机枪,枪挂式榴弹发射器,95式班用机枪
wusuowei123 发表于 2014-8-24 01:39
云南边防现在装备已经大幅度提升,装备95—1式步枪,92式手枪,12.7毫米口径机枪,枪挂式榴弹发射器,95 ...
不太了解云南丛林对空中侦查的影响,如果影响不大的话,长航时的无人机代替边防巡逻队是否更好?让边防官兵以逸待劳,有了情况再出动,不必置身于危险的丛林了。
干缉毒不容易
现在新型合成毒片多,是不是对传统毒品有冲击?
不太了解云南丛林对空中侦查的影响,如果影响不大的话,长航时的无人机代替边防巡逻队是否更好?让边防官 ...
长航时的好像没有,但是那种四旋翼无人机是有的,飞机再怎么也比不上人员步巡的,有些地方还必须人员步巡

syskey1 发表于 2014-8-24 02:08
不太了解云南丛林对空中侦查的影响,如果影响不大的话,长航时的无人机代替边防巡逻队是否更好?让边防官 ...


普通摄像头效果太差了。
这种山林见过的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不过如果要是有红外成像的摄像头的话,不知道效果如何。
另外苏军当年在阿富汗曾经大规模的在这种已经侦测到的走私小路上散布红外和震动传感器,一旦有反馈就用炮兵对标定区域进行覆盖,这点或许值得学习。不过那些区域不比阿富汗,动物比较多,容易误触。。
syskey1 发表于 2014-8-24 02:08
不太了解云南丛林对空中侦查的影响,如果影响不大的话,长航时的无人机代替边防巡逻队是否更好?让边防官 ...


普通摄像头效果太差了。
这种山林见过的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不过如果要是有红外成像的摄像头的话,不知道效果如何。
另外苏军当年在阿富汗曾经大规模的在这种已经侦测到的走私小路上散布红外和震动传感器,一旦有反馈就用炮兵对标定区域进行覆盖,这点或许值得学习。不过那些区域不比阿富汗,动物比较多,容易误触。。
边境的控制用无人机就是一个好办法, 目标识别是个大问题, 如果能识别目标应该不难打。  缉毒警的装备现在应该好多了吧。
反恐,缉毒都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强大的情报体系和精良的装备。让干警的血少流点,让干警流的汗换得的效果更好点。
无人机,直升机都是空的,那个地方一个人员往来太频繁,并不是说贩毒一定走的荒山野岭,走口岸过来都很多。云南缉毒的最关键还是解决毒源问题,90年代中期曾经有所好转,因为国家用经济作物替代鸦片种植,解决了当地人依赖毒品种植维生的传统。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国家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下去了,另一个是化学类毒品增加了。要想彻底解决,只有越境打击,这个牵涉就大了。
增加无人机巡逻以适当减少步巡,多点时间休息训练
向英雄致敬
看完,眼眶有些湿润!致敬!
实在是想不通。是没钱给装备吗?民警的命这么不值钱?
应该申请装备彩虹4,挂载激光制导炸弹,如有野外武装窝点,先炸为敬,炸完以后再清剿,毕竟官兵生命是缉毒力量里最贵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