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逝去的王师!浅谈宋朝军队的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27:46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始终面临着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宋与北方邻国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基本是败多胜少。在很多人印象中,宋朝军队给人的印象和感想非常复杂。一方面,宋军是善战的。在多次战争中都有不错表现。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北宋中、后期的军队,是非常烂的,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与其相对的,是宋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保障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宋军的规模和数量空前庞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宋军如此状况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只要涉及到两宋战争,宋军方面几乎全被战败、溃逃等贬义词所覆盖。两宋300年历史,宋军留给后人的,几乎就是一幅让人追打了300多年,净吃败仗、软弱无能的窝囊废印象。

      北宋是赵氏皇族在篡夺后周后建立的。建国初期,就面临着结束自唐灭亡后五代十国60年混战,统一全国的历史重任。就是这支已经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在王朝早期,尤其是在北宋开国初期荡平诸侯、定鼎中原的统一战争中。在北宋众多杰出的开国元勋率领下,表现出与他们的后辈们截然相反的、强大的战斗力。为北宋的统一立下赫赫功勋。而且其当时卓越的表现丝毫不亚于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朝和汉朝军队。

      例如,在灭亡南唐、南汉、北汉等格局政权的战斗中,当时的宋军表现出异常凶猛的战斗力。在对南唐等国的水师时游刃有余,以浮桥渡江迅速灭亡南唐。在灭亡南汉的战争中,宋军面对的是几代中原士兵都从未见过的,南汉政权空前强大的象阵。面对上千头卷起遮天尘土,迎面吼叫而来、用钢铁和兵器包裹起来的重装钢巨象,宋军士兵丝毫没有表现出畏惧和退缩,更没有逃跑。而是在统帅潘美指挥下有序抵抗。先是步兵依托战壕、寨墙用重型三弓床弩炮射杀战象。在击溃象阵后,骑兵则不顾危险,冒死跟在溃象屁股后头直接杀进敌阵,迅速歼灭了南汉主力l0余万人马。为最终灭亡南汉、收复岭南奠定了基础(灵云注:关于平南汉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箭镇巨兽,岭南归一!:记北宋、南汉韶州之战 》)。

      即便在统一全国后,在与契丹和后来西夏的战争中,依然有不少宋军表现得相当优秀。塞北宋军在名将杨业的指挥下,以步兵为绝对主体的区区3000兵力,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帝国十万铁甲精骑!宋军斩首辽军万余,杨业亲手射杀辽军统帅萧咄李并生俘其副帅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灵云注:关于雁门关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塞北望,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此外,还有遂城之战、满城之战等一系列著名战役。一直到西夏崛起时,宋军不少部队的战斗力依然非常强。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宋军的不堪一击。例如,遂城之战之所以让杨延昭一战成名,就是因为他是用3000步兵击败了辽国十万铁骑。这看上去辉煌无比,但事实上根本不是他的本意,杨延昭当时实在是迫不得已——河北宋军步骑25万大军龟缩不出拒不增援,边境宋朝数万守军一触即溃。随后的澶渊之战中,面对契丹大军。最前沿白沟界河的5000宋军一枪没放当场投降。河北大部分宋军要么当场投降,要么还没见到敌人就望风而逃,致使辽军一直追到黄河北岸。至于后来的靖康之变一直到南宋灭亡,宋军的丑态几乎不胜枚举——区区万把金军一枪没放,只隔着黄河用羊敲了一宿战鼓。结果黄河南岸整整十五万宋军就自行溃散。蒙古进军四川,除钓鱼山坚守外,西部宋军全部自行崩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局面呢?灵云认为,首先应该从宋朝军制说起。

      由于经历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一样的武将篡权,尤其是自家的政权就是靠篡位取得的。因此,如何确保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如何预防武将干政、篡权一直是宋朝皇帝绝对的头号大事,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任何代价,甚至不惜疆土沦丧乃至国破家亡。这个帝国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绝对围绕这点来制定,都必须为此让路,直接关系军队的北宋军制自然首当其冲。

      宋朝军制与其他历朝历代都不同。皇帝直接控制着一切与军队建设有关的事物,独掌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但皇帝一个人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设立了专门机构作为助手。而为确保不大臣出现专权集中,宋朝的军事机构是三套并行的。包括枢密院、三衙和兵部。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统帅机关。他实际上就是皇帝在军事方面一个大型御用秘书处。所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当传话筒和橡皮图章。直接接受皇帝旨意,然后按皇帝的旨意调动军队。枢密院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每天,枢密使都要组织一帮根本不通军事,甚至连武器都不认识的文官“大儒”们开会。按照皇帝的旨意,参考地方汇报上来的敌情、地图,结合都城图书馆藏书尤其是各种兵书,甚至结合儒家经典。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出一份份集地图、布阵、行军信息、后勤保障等在内的军事图谱。

      此物由皇帝御览钦定后发给将领的。此物包罗万象。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都有明文规定。皇帝用它来“遥控指挥”大军,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阵图”。“阵图”说穿了就是皇帝的“圣旨”,是绝对不允许违抗的。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

      枢密院最高长官是枢密使,是名义上的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掌管着名义上的全国军队调动—指挥权。由于从来不信任武将,因此宋朝确立了文官领兵制度。枢密使必须由文官担任,武将只能担任象征性的、没有任何实权的枢密副使。不仅是中央如此,宋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也清一色全是文人。宋朝下级武将只有卖命的份,打出的功劳永远是文职长官的。问题是,这些文官绝大多数有的只是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和对武将的敌视与提防。都是军盲,对打仗一窍不通却拥有实际指挥权,结果经常导致军队惨败。

      三衙包括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名义上的全国最统兵机构,掌握着名义上的全国军队统领权。三司的最高长官,就是《水浒传》中那个“太尉”。而宋朝的统兵官职始终只是象征性的,说白了就是平时管杂事的。因此三司长官是这个国家最高级的摆设,不仅在行政级别,在权威上也不如枢密院。三司代表皇帝行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枢密院代表皇帝行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而对一国军队来说最核心、最重要,同时更是维系军人生存最基本的后勤粮草、军饷、被服兵器、战马等,则由皇帝通过兵部统一管辖调拨。同时兵部还负责军队的征兵、武官的选拔和武科举考试等工作。

      宋朝这三大军事机构也被统称军事“三司”。兵部无权过问军队的指挥和调动,而另两大机构则不仅不能相互干预,更绝不允许参与甚至过问兵部职责。三司尽管行政级别和经济待遇有差距,却是各自平行行政的。各自从中央一直到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构。相互独立各管一摊,互不隶属相互掣肘。不仅都不惯着对方谁都不服谁,而且为维护自身私利还经常相互敌视扯皮甚至“狗咬狗窝里斗”。而宋朝皇帝对此则乐观其成求之不得。而且皇帝还不放心不满意。为了最后尽最大可能稀释、瓦解三司本来就已经可怜的军权,又对本来就已经非常庞杂的机构和人员编制近一步细化、分化。而各级官吏则趁机扩大编制多拉人。如此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于事物繁重加上贪污腐化。三司各自、各级相互扩大人员编制于尽可能护权。结果自上而下的,形成了一个庞大臃肿,却更极端低效的官僚机构。于是乎,宋朝皇帝通过这种所谓的“三权分立”,成功的架空了各级机构将军事大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和军队种下祸根!

      北宋军队大致分成禁军、边军和乡兵等。与以往朝代不同,北宋的禁军并不是皇家近卫军,因为北宋有另外专门的皇室御林军。“禁军”是一种专门的称呼,就是由北宋皇帝直接掌握的国家正规常备军。是除皇家御林军外,唯一被允许驻扎在首都开封的武装力量。理论上,禁军只驻扎在大城市或重镇。他的职责就是平时拱卫以帝都开封为手的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等北宋四京,战时出征御敌。禁军主体是陆军,还包括水师战船。例如直接关乎南北统一和运输最重要的长江舰队,就由驻扎在金陵的禁军管辖。

      顾名思义,边军就是驻扎在边境的边防军。边军也属于正规军,但级别和待遇远不如禁军。宋朝与周边尤其是北方、西北邻国战乱不断。因此,必须在边境地区维持驻军。边军有的是就地招募,有的则是从禁军中划拨或淘汰下来的。边军任务异常繁重。除必须的戍边外,还担负着异常繁重的边防工事或城防修筑、屯垦收粮、养马放羊、修桥铺路、后勤运输等劳役。还要每年固定向禁军提供战马和经过选拔的士兵。边军无论是给养待遇还是装备都不如禁军。但宋朝边军也有个独特优势——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招募了大量骁勇善战的苗、羌、回鹘、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士兵,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边军主力也是陆军,但由于临海要保卫海疆,所以还拥有海军。例如,著名的宋朝海军广南舰队和蓬莱舰队就属于边军建制。分别负责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防御。其中广南舰队是最早受中央政府直接命令,以舰队形式巡阅南海诸岛尤其是南沙群岛的中国舰队。

      乡兵也叫“土兵”,就是由宋朝地方机构组织的民兵。乡兵其实就是临时招募的普通农民或猎户,以户为单位,抽选壮丁参加。是没有固定军饷的,一般也不参战,甚至连武器等经费都是地方官府自己筹措的。大部分时间务农生产,农闲时则集结训练,无论是编制还是训练都无法保证。而且宋朝皇帝以及官僚向来极端不信任民众怕其造反,因此乡兵的装备和给养差到无法想像的地步——普通的生铁刀枪和狩猎用的弓箭都是好货,官军用精钢刀矛、强弩硬弓和大炮则是不敢想像的奢侈品。因此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问题在于,乡兵都是在本乡本土作战,对当地地形、气候环境非常熟悉。加上战场就在家乡,亲人家产就在身边。自己是在抗击外贼守土保家,因此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因此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宋朝朝廷也会用乡兵出战。一旦如此,乡兵就开始接收朝廷发放的武器和军饷、粮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在澶渊之战中,寇准力排众议将武器粮饷发给河北民兵放手让其作战。河北乡兵在当地官吏豪绅的带领下,配合官兵依托本土优势进行广泛的游击战。给辽军后勤造成严重打击,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后来抗金战争中,乡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军队大体上就是由以上三种组成的。其中,宋朝禁军是直属皇帝本人的正规军,因此其待遇最高。而且禁军还有个特点,因为他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必须保证兵员是最优秀的。而民间招上来的显然参差不齐。因此理论上,禁军是不直接从民间招兵的。宋朝禁军的兵员,都是从各地边军中选拔的。每年,政府都派专人到各边军中,遴选体格高大强壮、能争善战的优秀士兵充入禁军。其中精锐者直接补充到开封拱卫军。最后,再从其中甄选最精锐的,经过最严格考核训练后将加入皇家御林军。这样,就确保了皇帝对这个国家最精锐、最强大军队和士兵的绝对控制权。

      另外,从唐玄宗起,中国军事正式进入职业化雇佣军时代。士兵由国家供养发放军饷。宋朝禁军直属皇帝,吃的是皇粮拿的是皇饷,是最典型的“皇军”。所以,其待遇是其他军队如边军绝对无法比拟的。宋朝的经济实力异常强大举世无双,有雄厚的财力来养兵。而且皇帝为安抚、笼络军心,给禁军以异常丰厚的军饷。按法律规定,禁兵的给养、被服、武器、军饷全由国家供给。一个禁军士兵的月饷相当于一个壮年农民月收入的一倍,军官更是无法形容。理论上,军饷都是按月发给不许拖延。而且每逢年节必有嘉奖。如果有大喜事如太子册封等,还另有赏赐。这都和平时期的。一旦出征,除上述收入以及粮草不变外,按行军历程长短、艰苦程度和路况,士兵还是有专门的行装钱、粮米钱和马料钱等补助。如果禁军士兵能活到退伍,或者因伤退伍,退伍后还必有一比安家钱和归路钱。虽然不多,但年老的足够安度余生,年轻的则足够你找老婆成家。对于军队,如此全面、优厚的经济待遇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绝后的。

      同时,禁军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科技最发达时期,因此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为军队提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最先进的武器,必然会装备给手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军。所以,当时宋朝禁军武器之先进举世无双!士兵装备有精钢甲胄和刀枪,其中尤以北宋骑兵大量装备的精钢环锁铠和精钢重刀闻名于世。加上宋军缺马,为了对抗游牧骑兵必须大力发展远射武器,因此远射武器更加先进。步兵拥有射程达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兵武器神臂弩;骑兵拥有射程近200米的大型复合弓;炮兵则拥有冷兵器时代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重型三弓床/车弩炮,其射程达惊人的1600米!最重要的,是禁军掌握着当时世界上绝对最先进的秘密武器——火药武器。配合单兵弓弩或重炮的各种大、小火药箭、火蒺藜(灵云注:最早的爆炸类火药武器)等此时已经大量服役。这种当时绝对的高科技武器只能由禁军控制,用来拱卫都城。只有西北边军为对付西夏可以破例。

      表面上看,宋朝禁军兵员是从各地精选的,训练是严格的,经济待遇和武器装备也是最好的。因此理论上讲,他的战斗力应该是最强的。早期也确实如此。北宋开国时,禁军不超过40万人。从塞北高原一直打到南海之滨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利统一全国。对契丹的几次战争虽然失败,但也给对手造成沉重打击,打出了国威军威。一直到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前期,禁军尚能对西夏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责任是指挥者的无能而不在士兵。

      可从仁宗中期开始,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北宋禁军发生两大极其明显的变化。一是人数、规模空前急剧膨胀,超过以往历朝历代;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其战斗力急剧下滑,最后居然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灵云认为,这是宋朝统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

      首先是规模。北宋前期,禁军人数始终徘徊在40万左右。北宋最大的敌人是契丹。经过与契丹的几次惨败,北宋损失了至少30万开国精锐部队,因此必须大力补充兵员。此时,大量战损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在数量上达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加上战争不断,因此军队总是有实战锻炼,战斗力还是有保证的。但随着与辽国《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最强大的对手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西夏是小国,而且西北有镇西军这一精锐对付,无法对禁军造成重大打击。北宋禁军主要用来防御河北、河南,他的几次大伤亡都是在河北、河南由契丹人造成的。现在两者和平了。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在数量上削弱禁军数量的势力了。

      没有了战争,和平时期就没了丧命的风险。而由于禁军待遇又如此高,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都想靠混进禁军获取经济利益或混个官职。灵云认为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就是这看起来似乎是胡说,却真的是史实——宋代很多通过武科举靠上武官的都是书生。因为宋朝武举是以兵法作文而不是耍大刀为主。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弱化军官的武力。而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夫,“耍笔杆子”能耐上显然玩不过纸上谈兵的书生。加上武举的文科试题难度远低于文科科举。结果武举成了众多下等书生混上官职的捷径。而大头兵进禁军,则更多的是图生计。而禁军有没有严格的退休年龄。长期和平下,一些老兵居然可以混到60多岁还不退伍。结果,禁军兵力从此变成最典型的“只进不出”。

      同时,灵云认为北宋都城开封在地理上是最不适合、不应该建都的。他北面是万里华北大平原,自己也处于河南平原上。周边上千里清一色一马平川,除一条黄河外无任何天险可收,而黄河冬季还会封冻。丧失燕云十六州后,只要北方骑兵南下,可以朝发夕至直捣北宋心脏,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显然明白这一点,已经准备迁都洛阳,结果没等实施就被他弟弟毒死。从此,北宋在没有迁都的打算。而这个开封,只能靠两种办法防御。一是修建城墙。结果开封就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周密的城防,而城防还要人来防御。于是就只好大量屯兵来弥补地理不足。而如此庞大的城市,兵少了显然不够用。

      同时灵云认为,北宋皇帝之所以把重兵都驻扎在开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实现对这个国家最精锐主力军队的绝对、有效控制!只要把尽可能多的精锐部队放在眼前,自己就能随时随地“看得见,摸得着,管得到”。因为在宋朝历代皇帝心里,军队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自家统治而不是抵抗侵略。

      禁军的兵员理论上是从各地选拔的,而边军数量毕竟有限还要戍边。而即便禁军只进不出,理论上也不可能达到如此数量。那如此数量是哪里的呢?——招来的!

      理论上,禁军是不从民间招兵的。但从宋代中期开始,这法令成了废纸。不仅开始大量招兵,而且兵员来源,以及招兵的目的,让后人看后简直不可思议。

      北宋时,各地尤其是山东等时有灾荒发生。一灾荒必然会产生大量灾民、流民,这些人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处理不善必定会爆发农民起义。以往和其后的朝代,对饥民大多是赈济或给于土地等安置,或者放任不管激起民变,宋朝则完全不同。一旦某地发生灾荒,皇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放粮赈灾,而是派官员插旗招兵,把灾民中的青、壮年男子都趁机招入禁军。结果,每次灾荒后,宋朝禁军的数量都会大副增加。那宋朝皇帝为何如此做呢?

      灵云认为,这正好证明了军队在宋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两宋300年历史,对军队干政的提防贯穿所有皇帝的思想。宋朝皇帝建军养兵,目的不是为对外而是对内。一是要预防武将干政,二就是预防农民起义。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在皇帝看来,大量灾民尤其是青壮年,如果象以往一样单纯赈济肯定有疏漏。如官吏贪污等,如果救助不利肯定会激发民变。既然如此,还不如趁机将其招入军队。因为军队的组织性是最强的,而且有专门的营房、经费保证。如此一来,即安抚了灾民避免了民变,又趁机将吸收大量青壮年扩充了军力为我所用等于两全其美。在这种思想下,军队不再是维护国家安危的力量,而是成了宋朝皇室维护自家统治、安置灾民的工具。

      于是乎,多种原因下,从仁宗开始,北宋禁军的数量急剧膨胀。到北宋末期,全国禁军数量达到空前的超过100万!加上边军,整个北宋全部军队数量达到空前的超过200万!!而其中,仅区区一座开封城,驻扎的禁军在130年时间里就以令人恐怖的速度,从最初的30万,爆发到最后的——80万!!而这,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谓“东京80万禁军”的由来。这还仅仅是军人数量。因为招募了大量灾民,而灾民中的青壮年大多拖家带口有家属要安置。加上开封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发达经济、文化的滋养。结果,除了军官,士兵也带了大量随军家属。

      于是乎,令后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堂堂大宋都城开封,本应金戈铁马戒备森严的禁军军营,居然整天跟家属区一样鸡飞狗跳,充斥着大量老弱妇孺甚至妓女!士兵每天除了演武外,还在军营中跟老婆孩子过日子。甚至居然还有的家属,干脆在军营中或城里开起小买卖如饭铺、茶肆等!而这居然是合法的——带家属是允许的。但要消耗大量军费,庞大的军费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加上军官对军饷的大肆贪污,很多人活不下去当了逃兵。为此,除了来硬镇压如士兵脸上刺字外。宋朝政府允许军队做买卖或务农来自己养活自己。于是乎,一个崭新的名词被宋朝人发明出来——军队经商。

      由于130年没有战争,加上经济高度发达。导致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禁军根本没心思练兵习武。而军官整天忙着搂钱,更没心思整顿军队。士兵开杂货铺,军官就开大买卖;士兵种小菜园,军官就强占土地开大农场;士兵经营靠自己和家属,军官则直接让士兵干活......整个100多万大宋禁军从小兵到军官,全军上下不习武,而是比着开买卖种地挣钱!“军营企业”遍及全国,覆盖了从粮食销售到妓院的各个方面,每年都给当官的创造巨大资产......

      由于士兵地位低下,禁军军官们又懒得自己费劲,开始大量克扣军饷、侵吞士兵财产乃至强占士兵妻女。甚至发展到最后,自己将士兵妻女奸淫后再卖到自己开设的妓院!结果引发大量逃兵。一开始,宋朝还追捕逃兵或征兵来补充兵员。可随着发展军官们发现,可以通过报空额来贪墨军饷!于是开始隐瞒逃兵报虚名。这造成禁军尤其是开封驻军严重缺员,但账面上却一个都不少。结果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靖康之变金军入侵时,开封账面拥有禁军80万,可实际能用的居然只有区区3万!差额居然达到惊人整整77万!

      宋朝皇帝不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宋朝六帝神宗赵顼,是北宋中期难得的有为君主。他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顽疾,于是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募役法”。企图从根本上改变禁军的颓势。“募役法”的效能是极为明显的,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但由于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官员甚至太皇皇太后等皇族的全力反对最终流产。最终,包括“募役法”在内的整个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说穿了,这就是宋朝皇家“重文抑武”思想的“结晶”。这一思想在宋朝迅速发展强化。以至于皇室和文官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去发展军事:北宋七帝宋哲宗赵煦继位时年幼,主政的高太后勾结宰相司马光,将陕西米脂等四城割让给西夏,并追加“岁币”企图换取苟安。结果换来的是被西夏打的鼻青脸肿。而这一举动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司马光一生最大的耻辱!

      到北宋中、后期,100多万禁军已经彻底丧失战斗力。宋朝中、后期,对外、对内只能依靠边军出战。例如:仁宗中期,广西爆发少数民族侬智高叛乱。侬智高叛军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后正式称帝并开始联系西夏,前往平叛的20万南京禁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宋朝政府不得不乞援于交趾(灵云注:即今天的越南)借兵平叛。结果交趾王暗通侬智高,双方联手欲霸岭南,宋朝举国震动!最后,不得不派遣西北名将狄青,紧急抽调对付西夏的,最精锐的边军——镇西军南下才平息动乱;方腊大起义,前往镇压的开封禁军一败涂地,被迫再次动用刚刚战胜土蕃的镇西军,并抽调当年经过狄青整顿后的岭南边军才平息;联合女真伐辽,30万禁军被辽国万把残兵打的全军覆没;金军南侵最初进攻时,2万多人轻易击溃河北30万大宋禁军!第二次进攻,只用山羊敲鼓,一夜之间黄河南线15万禁军一哄而散......

      与禁军相比,宋朝边军如镇西军常年作战经验丰富,而且由于生活清苦,边军的腐化程度远不如禁军。结果成了北宋中、后期的支柱力量。同时,原本备受歧视的乡兵此时也异军突起,成为一支生力军。因为乡兵是在守土保家,自然会拼命抵抗侵略者。在抵抗金军南侵过程中,北宋禁军基本溃散。担负主要抵抗的就是平时备受歧视的边军和乡兵。镇西军和各地边军、乡勇,参加了开封保卫战,成功击溃了第一次南下金军。

      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韩世忠等部队没有一支是原北宋禁军的后裔:岳家军主力是收编杨幺起义军和各地民兵;韩世忠本身就出身镇西军。他的部队主力也是镇西军余部和收编的民兵。而黄天荡之战中,韩世忠指挥的主力,则是紧急从海南抽调的,属岭南边军建制的宋朝海军广南舰队;其他几支军队也大多如此。后来挽救南宋政权的采石之战中,当涂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唐岛海战,则是完全由江浙民兵完成的。可以说,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宋王朝禁军到南宋已经灭亡。南宋军制已经彻底改变,禁军已经消失。北宋的军事行政架构虽有保存,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早期为抗击金军南下,宋高宗被迫给岳飞等将领以实权。后来与金苟合收回岳飞等大将兵权后,将几支大军改为御前诸军,由皇帝直接掌握。

      客观讲,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保持的时间要强于北宋,但到南宋后期也步北宋后尘。幸亏有末代名将孟珙等人的整顿才有起色。这才能有后来的伐金和抗蒙战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军队尤其是禁军的没落,是宋朝统治集团自己一手造成的!是“重文抑武”恶劣风气的直接结果!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正是宋朝统治集团自己亲手,将一支原本能争善战的军队,成功“改造”成腐朽不敢的破烂的“伟大壮举”!!!靖康之耻是惨烈的。北宋拥有举世无双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200万军队和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落得如此下场。灵云认为,与其说是女真人强加给宋朝,还不如说是宋朝皇帝自找的更合适。华北大地的瑟瑟寒风,将永远向世人哭诉着那段,大宋王朝自毁长城的千古悲歌!!!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始终面临着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宋与北方邻国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基本是败多胜少。在很多人印象中,宋朝军队给人的印象和感想非常复杂。一方面,宋军是善战的。在多次战争中都有不错表现。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北宋中、后期的军队,是非常烂的,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与其相对的,是宋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保障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宋军的规模和数量空前庞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宋军如此状况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只要涉及到两宋战争,宋军方面几乎全被战败、溃逃等贬义词所覆盖。两宋300年历史,宋军留给后人的,几乎就是一幅让人追打了300多年,净吃败仗、软弱无能的窝囊废印象。

      北宋是赵氏皇族在篡夺后周后建立的。建国初期,就面临着结束自唐灭亡后五代十国60年混战,统一全国的历史重任。就是这支已经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在王朝早期,尤其是在北宋开国初期荡平诸侯、定鼎中原的统一战争中。在北宋众多杰出的开国元勋率领下,表现出与他们的后辈们截然相反的、强大的战斗力。为北宋的统一立下赫赫功勋。而且其当时卓越的表现丝毫不亚于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朝和汉朝军队。

      例如,在灭亡南唐、南汉、北汉等格局政权的战斗中,当时的宋军表现出异常凶猛的战斗力。在对南唐等国的水师时游刃有余,以浮桥渡江迅速灭亡南唐。在灭亡南汉的战争中,宋军面对的是几代中原士兵都从未见过的,南汉政权空前强大的象阵。面对上千头卷起遮天尘土,迎面吼叫而来、用钢铁和兵器包裹起来的重装钢巨象,宋军士兵丝毫没有表现出畏惧和退缩,更没有逃跑。而是在统帅潘美指挥下有序抵抗。先是步兵依托战壕、寨墙用重型三弓床弩炮射杀战象。在击溃象阵后,骑兵则不顾危险,冒死跟在溃象屁股后头直接杀进敌阵,迅速歼灭了南汉主力l0余万人马。为最终灭亡南汉、收复岭南奠定了基础(灵云注:关于平南汉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箭镇巨兽,岭南归一!:记北宋、南汉韶州之战 》)。

      即便在统一全国后,在与契丹和后来西夏的战争中,依然有不少宋军表现得相当优秀。塞北宋军在名将杨业的指挥下,以步兵为绝对主体的区区3000兵力,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帝国十万铁甲精骑!宋军斩首辽军万余,杨业亲手射杀辽军统帅萧咄李并生俘其副帅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灵云注:关于雁门关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塞北望,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此外,还有遂城之战、满城之战等一系列著名战役。一直到西夏崛起时,宋军不少部队的战斗力依然非常强。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宋军的不堪一击。例如,遂城之战之所以让杨延昭一战成名,就是因为他是用3000步兵击败了辽国十万铁骑。这看上去辉煌无比,但事实上根本不是他的本意,杨延昭当时实在是迫不得已——河北宋军步骑25万大军龟缩不出拒不增援,边境宋朝数万守军一触即溃。随后的澶渊之战中,面对契丹大军。最前沿白沟界河的5000宋军一枪没放当场投降。河北大部分宋军要么当场投降,要么还没见到敌人就望风而逃,致使辽军一直追到黄河北岸。至于后来的靖康之变一直到南宋灭亡,宋军的丑态几乎不胜枚举——区区万把金军一枪没放,只隔着黄河用羊敲了一宿战鼓。结果黄河南岸整整十五万宋军就自行溃散。蒙古进军四川,除钓鱼山坚守外,西部宋军全部自行崩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局面呢?灵云认为,首先应该从宋朝军制说起。

      由于经历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一样的武将篡权,尤其是自家的政权就是靠篡位取得的。因此,如何确保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如何预防武将干政、篡权一直是宋朝皇帝绝对的头号大事,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任何代价,甚至不惜疆土沦丧乃至国破家亡。这个帝国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绝对围绕这点来制定,都必须为此让路,直接关系军队的北宋军制自然首当其冲。

      宋朝军制与其他历朝历代都不同。皇帝直接控制着一切与军队建设有关的事物,独掌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但皇帝一个人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设立了专门机构作为助手。而为确保不大臣出现专权集中,宋朝的军事机构是三套并行的。包括枢密院、三衙和兵部。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统帅机关。他实际上就是皇帝在军事方面一个大型御用秘书处。所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当传话筒和橡皮图章。直接接受皇帝旨意,然后按皇帝的旨意调动军队。枢密院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每天,枢密使都要组织一帮根本不通军事,甚至连武器都不认识的文官“大儒”们开会。按照皇帝的旨意,参考地方汇报上来的敌情、地图,结合都城图书馆藏书尤其是各种兵书,甚至结合儒家经典。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出一份份集地图、布阵、行军信息、后勤保障等在内的军事图谱。

      此物由皇帝御览钦定后发给将领的。此物包罗万象。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都有明文规定。皇帝用它来“遥控指挥”大军,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阵图”。“阵图”说穿了就是皇帝的“圣旨”,是绝对不允许违抗的。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

      枢密院最高长官是枢密使,是名义上的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掌管着名义上的全国军队调动—指挥权。由于从来不信任武将,因此宋朝确立了文官领兵制度。枢密使必须由文官担任,武将只能担任象征性的、没有任何实权的枢密副使。不仅是中央如此,宋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也清一色全是文人。宋朝下级武将只有卖命的份,打出的功劳永远是文职长官的。问题是,这些文官绝大多数有的只是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和对武将的敌视与提防。都是军盲,对打仗一窍不通却拥有实际指挥权,结果经常导致军队惨败。

      三衙包括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名义上的全国最统兵机构,掌握着名义上的全国军队统领权。三司的最高长官,就是《水浒传》中那个“太尉”。而宋朝的统兵官职始终只是象征性的,说白了就是平时管杂事的。因此三司长官是这个国家最高级的摆设,不仅在行政级别,在权威上也不如枢密院。三司代表皇帝行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枢密院代表皇帝行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而对一国军队来说最核心、最重要,同时更是维系军人生存最基本的后勤粮草、军饷、被服兵器、战马等,则由皇帝通过兵部统一管辖调拨。同时兵部还负责军队的征兵、武官的选拔和武科举考试等工作。

      宋朝这三大军事机构也被统称军事“三司”。兵部无权过问军队的指挥和调动,而另两大机构则不仅不能相互干预,更绝不允许参与甚至过问兵部职责。三司尽管行政级别和经济待遇有差距,却是各自平行行政的。各自从中央一直到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构。相互独立各管一摊,互不隶属相互掣肘。不仅都不惯着对方谁都不服谁,而且为维护自身私利还经常相互敌视扯皮甚至“狗咬狗窝里斗”。而宋朝皇帝对此则乐观其成求之不得。而且皇帝还不放心不满意。为了最后尽最大可能稀释、瓦解三司本来就已经可怜的军权,又对本来就已经非常庞杂的机构和人员编制近一步细化、分化。而各级官吏则趁机扩大编制多拉人。如此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于事物繁重加上贪污腐化。三司各自、各级相互扩大人员编制于尽可能护权。结果自上而下的,形成了一个庞大臃肿,却更极端低效的官僚机构。于是乎,宋朝皇帝通过这种所谓的“三权分立”,成功的架空了各级机构将军事大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和军队种下祸根!

      北宋军队大致分成禁军、边军和乡兵等。与以往朝代不同,北宋的禁军并不是皇家近卫军,因为北宋有另外专门的皇室御林军。“禁军”是一种专门的称呼,就是由北宋皇帝直接掌握的国家正规常备军。是除皇家御林军外,唯一被允许驻扎在首都开封的武装力量。理论上,禁军只驻扎在大城市或重镇。他的职责就是平时拱卫以帝都开封为手的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等北宋四京,战时出征御敌。禁军主体是陆军,还包括水师战船。例如直接关乎南北统一和运输最重要的长江舰队,就由驻扎在金陵的禁军管辖。

      顾名思义,边军就是驻扎在边境的边防军。边军也属于正规军,但级别和待遇远不如禁军。宋朝与周边尤其是北方、西北邻国战乱不断。因此,必须在边境地区维持驻军。边军有的是就地招募,有的则是从禁军中划拨或淘汰下来的。边军任务异常繁重。除必须的戍边外,还担负着异常繁重的边防工事或城防修筑、屯垦收粮、养马放羊、修桥铺路、后勤运输等劳役。还要每年固定向禁军提供战马和经过选拔的士兵。边军无论是给养待遇还是装备都不如禁军。但宋朝边军也有个独特优势——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招募了大量骁勇善战的苗、羌、回鹘、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士兵,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边军主力也是陆军,但由于临海要保卫海疆,所以还拥有海军。例如,著名的宋朝海军广南舰队和蓬莱舰队就属于边军建制。分别负责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防御。其中广南舰队是最早受中央政府直接命令,以舰队形式巡阅南海诸岛尤其是南沙群岛的中国舰队。

      乡兵也叫“土兵”,就是由宋朝地方机构组织的民兵。乡兵其实就是临时招募的普通农民或猎户,以户为单位,抽选壮丁参加。是没有固定军饷的,一般也不参战,甚至连武器等经费都是地方官府自己筹措的。大部分时间务农生产,农闲时则集结训练,无论是编制还是训练都无法保证。而且宋朝皇帝以及官僚向来极端不信任民众怕其造反,因此乡兵的装备和给养差到无法想像的地步——普通的生铁刀枪和狩猎用的弓箭都是好货,官军用精钢刀矛、强弩硬弓和大炮则是不敢想像的奢侈品。因此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问题在于,乡兵都是在本乡本土作战,对当地地形、气候环境非常熟悉。加上战场就在家乡,亲人家产就在身边。自己是在抗击外贼守土保家,因此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因此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宋朝朝廷也会用乡兵出战。一旦如此,乡兵就开始接收朝廷发放的武器和军饷、粮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在澶渊之战中,寇准力排众议将武器粮饷发给河北民兵放手让其作战。河北乡兵在当地官吏豪绅的带领下,配合官兵依托本土优势进行广泛的游击战。给辽军后勤造成严重打击,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后来抗金战争中,乡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军队大体上就是由以上三种组成的。其中,宋朝禁军是直属皇帝本人的正规军,因此其待遇最高。而且禁军还有个特点,因为他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必须保证兵员是最优秀的。而民间招上来的显然参差不齐。因此理论上,禁军是不直接从民间招兵的。宋朝禁军的兵员,都是从各地边军中选拔的。每年,政府都派专人到各边军中,遴选体格高大强壮、能争善战的优秀士兵充入禁军。其中精锐者直接补充到开封拱卫军。最后,再从其中甄选最精锐的,经过最严格考核训练后将加入皇家御林军。这样,就确保了皇帝对这个国家最精锐、最强大军队和士兵的绝对控制权。

      另外,从唐玄宗起,中国军事正式进入职业化雇佣军时代。士兵由国家供养发放军饷。宋朝禁军直属皇帝,吃的是皇粮拿的是皇饷,是最典型的“皇军”。所以,其待遇是其他军队如边军绝对无法比拟的。宋朝的经济实力异常强大举世无双,有雄厚的财力来养兵。而且皇帝为安抚、笼络军心,给禁军以异常丰厚的军饷。按法律规定,禁兵的给养、被服、武器、军饷全由国家供给。一个禁军士兵的月饷相当于一个壮年农民月收入的一倍,军官更是无法形容。理论上,军饷都是按月发给不许拖延。而且每逢年节必有嘉奖。如果有大喜事如太子册封等,还另有赏赐。这都和平时期的。一旦出征,除上述收入以及粮草不变外,按行军历程长短、艰苦程度和路况,士兵还是有专门的行装钱、粮米钱和马料钱等补助。如果禁军士兵能活到退伍,或者因伤退伍,退伍后还必有一比安家钱和归路钱。虽然不多,但年老的足够安度余生,年轻的则足够你找老婆成家。对于军队,如此全面、优厚的经济待遇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绝后的。

      同时,禁军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科技最发达时期,因此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为军队提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最先进的武器,必然会装备给手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军。所以,当时宋朝禁军武器之先进举世无双!士兵装备有精钢甲胄和刀枪,其中尤以北宋骑兵大量装备的精钢环锁铠和精钢重刀闻名于世。加上宋军缺马,为了对抗游牧骑兵必须大力发展远射武器,因此远射武器更加先进。步兵拥有射程达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兵武器神臂弩;骑兵拥有射程近200米的大型复合弓;炮兵则拥有冷兵器时代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重型三弓床/车弩炮,其射程达惊人的1600米!最重要的,是禁军掌握着当时世界上绝对最先进的秘密武器——火药武器。配合单兵弓弩或重炮的各种大、小火药箭、火蒺藜(灵云注:最早的爆炸类火药武器)等此时已经大量服役。这种当时绝对的高科技武器只能由禁军控制,用来拱卫都城。只有西北边军为对付西夏可以破例。

      表面上看,宋朝禁军兵员是从各地精选的,训练是严格的,经济待遇和武器装备也是最好的。因此理论上讲,他的战斗力应该是最强的。早期也确实如此。北宋开国时,禁军不超过40万人。从塞北高原一直打到南海之滨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利统一全国。对契丹的几次战争虽然失败,但也给对手造成沉重打击,打出了国威军威。一直到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前期,禁军尚能对西夏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责任是指挥者的无能而不在士兵。

      可从仁宗中期开始,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北宋禁军发生两大极其明显的变化。一是人数、规模空前急剧膨胀,超过以往历朝历代;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其战斗力急剧下滑,最后居然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灵云认为,这是宋朝统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

      首先是规模。北宋前期,禁军人数始终徘徊在40万左右。北宋最大的敌人是契丹。经过与契丹的几次惨败,北宋损失了至少30万开国精锐部队,因此必须大力补充兵员。此时,大量战损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在数量上达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加上战争不断,因此军队总是有实战锻炼,战斗力还是有保证的。但随着与辽国《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最强大的对手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西夏是小国,而且西北有镇西军这一精锐对付,无法对禁军造成重大打击。北宋禁军主要用来防御河北、河南,他的几次大伤亡都是在河北、河南由契丹人造成的。现在两者和平了。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在数量上削弱禁军数量的势力了。

      没有了战争,和平时期就没了丧命的风险。而由于禁军待遇又如此高,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都想靠混进禁军获取经济利益或混个官职。灵云认为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就是这看起来似乎是胡说,却真的是史实——宋代很多通过武科举靠上武官的都是书生。因为宋朝武举是以兵法作文而不是耍大刀为主。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弱化军官的武力。而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夫,“耍笔杆子”能耐上显然玩不过纸上谈兵的书生。加上武举的文科试题难度远低于文科科举。结果武举成了众多下等书生混上官职的捷径。而大头兵进禁军,则更多的是图生计。而禁军有没有严格的退休年龄。长期和平下,一些老兵居然可以混到60多岁还不退伍。结果,禁军兵力从此变成最典型的“只进不出”。

      同时,灵云认为北宋都城开封在地理上是最不适合、不应该建都的。他北面是万里华北大平原,自己也处于河南平原上。周边上千里清一色一马平川,除一条黄河外无任何天险可收,而黄河冬季还会封冻。丧失燕云十六州后,只要北方骑兵南下,可以朝发夕至直捣北宋心脏,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显然明白这一点,已经准备迁都洛阳,结果没等实施就被他弟弟毒死。从此,北宋在没有迁都的打算。而这个开封,只能靠两种办法防御。一是修建城墙。结果开封就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周密的城防,而城防还要人来防御。于是就只好大量屯兵来弥补地理不足。而如此庞大的城市,兵少了显然不够用。

      同时灵云认为,北宋皇帝之所以把重兵都驻扎在开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实现对这个国家最精锐主力军队的绝对、有效控制!只要把尽可能多的精锐部队放在眼前,自己就能随时随地“看得见,摸得着,管得到”。因为在宋朝历代皇帝心里,军队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自家统治而不是抵抗侵略。

      禁军的兵员理论上是从各地选拔的,而边军数量毕竟有限还要戍边。而即便禁军只进不出,理论上也不可能达到如此数量。那如此数量是哪里的呢?——招来的!

      理论上,禁军是不从民间招兵的。但从宋代中期开始,这法令成了废纸。不仅开始大量招兵,而且兵员来源,以及招兵的目的,让后人看后简直不可思议。

      北宋时,各地尤其是山东等时有灾荒发生。一灾荒必然会产生大量灾民、流民,这些人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处理不善必定会爆发农民起义。以往和其后的朝代,对饥民大多是赈济或给于土地等安置,或者放任不管激起民变,宋朝则完全不同。一旦某地发生灾荒,皇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放粮赈灾,而是派官员插旗招兵,把灾民中的青、壮年男子都趁机招入禁军。结果,每次灾荒后,宋朝禁军的数量都会大副增加。那宋朝皇帝为何如此做呢?

      灵云认为,这正好证明了军队在宋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两宋300年历史,对军队干政的提防贯穿所有皇帝的思想。宋朝皇帝建军养兵,目的不是为对外而是对内。一是要预防武将干政,二就是预防农民起义。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在皇帝看来,大量灾民尤其是青壮年,如果象以往一样单纯赈济肯定有疏漏。如官吏贪污等,如果救助不利肯定会激发民变。既然如此,还不如趁机将其招入军队。因为军队的组织性是最强的,而且有专门的营房、经费保证。如此一来,即安抚了灾民避免了民变,又趁机将吸收大量青壮年扩充了军力为我所用等于两全其美。在这种思想下,军队不再是维护国家安危的力量,而是成了宋朝皇室维护自家统治、安置灾民的工具。

      于是乎,多种原因下,从仁宗开始,北宋禁军的数量急剧膨胀。到北宋末期,全国禁军数量达到空前的超过100万!加上边军,整个北宋全部军队数量达到空前的超过200万!!而其中,仅区区一座开封城,驻扎的禁军在130年时间里就以令人恐怖的速度,从最初的30万,爆发到最后的——80万!!而这,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谓“东京80万禁军”的由来。这还仅仅是军人数量。因为招募了大量灾民,而灾民中的青壮年大多拖家带口有家属要安置。加上开封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发达经济、文化的滋养。结果,除了军官,士兵也带了大量随军家属。

      于是乎,令后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堂堂大宋都城开封,本应金戈铁马戒备森严的禁军军营,居然整天跟家属区一样鸡飞狗跳,充斥着大量老弱妇孺甚至妓女!士兵每天除了演武外,还在军营中跟老婆孩子过日子。甚至居然还有的家属,干脆在军营中或城里开起小买卖如饭铺、茶肆等!而这居然是合法的——带家属是允许的。但要消耗大量军费,庞大的军费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加上军官对军饷的大肆贪污,很多人活不下去当了逃兵。为此,除了来硬镇压如士兵脸上刺字外。宋朝政府允许军队做买卖或务农来自己养活自己。于是乎,一个崭新的名词被宋朝人发明出来——军队经商。

      由于130年没有战争,加上经济高度发达。导致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禁军根本没心思练兵习武。而军官整天忙着搂钱,更没心思整顿军队。士兵开杂货铺,军官就开大买卖;士兵种小菜园,军官就强占土地开大农场;士兵经营靠自己和家属,军官则直接让士兵干活......整个100多万大宋禁军从小兵到军官,全军上下不习武,而是比着开买卖种地挣钱!“军营企业”遍及全国,覆盖了从粮食销售到妓院的各个方面,每年都给当官的创造巨大资产......

      由于士兵地位低下,禁军军官们又懒得自己费劲,开始大量克扣军饷、侵吞士兵财产乃至强占士兵妻女。甚至发展到最后,自己将士兵妻女奸淫后再卖到自己开设的妓院!结果引发大量逃兵。一开始,宋朝还追捕逃兵或征兵来补充兵员。可随着发展军官们发现,可以通过报空额来贪墨军饷!于是开始隐瞒逃兵报虚名。这造成禁军尤其是开封驻军严重缺员,但账面上却一个都不少。结果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靖康之变金军入侵时,开封账面拥有禁军80万,可实际能用的居然只有区区3万!差额居然达到惊人整整77万!

      宋朝皇帝不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宋朝六帝神宗赵顼,是北宋中期难得的有为君主。他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顽疾,于是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募役法”。企图从根本上改变禁军的颓势。“募役法”的效能是极为明显的,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但由于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官员甚至太皇皇太后等皇族的全力反对最终流产。最终,包括“募役法”在内的整个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说穿了,这就是宋朝皇家“重文抑武”思想的“结晶”。这一思想在宋朝迅速发展强化。以至于皇室和文官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去发展军事:北宋七帝宋哲宗赵煦继位时年幼,主政的高太后勾结宰相司马光,将陕西米脂等四城割让给西夏,并追加“岁币”企图换取苟安。结果换来的是被西夏打的鼻青脸肿。而这一举动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司马光一生最大的耻辱!

      到北宋中、后期,100多万禁军已经彻底丧失战斗力。宋朝中、后期,对外、对内只能依靠边军出战。例如:仁宗中期,广西爆发少数民族侬智高叛乱。侬智高叛军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后正式称帝并开始联系西夏,前往平叛的20万南京禁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宋朝政府不得不乞援于交趾(灵云注:即今天的越南)借兵平叛。结果交趾王暗通侬智高,双方联手欲霸岭南,宋朝举国震动!最后,不得不派遣西北名将狄青,紧急抽调对付西夏的,最精锐的边军——镇西军南下才平息动乱;方腊大起义,前往镇压的开封禁军一败涂地,被迫再次动用刚刚战胜土蕃的镇西军,并抽调当年经过狄青整顿后的岭南边军才平息;联合女真伐辽,30万禁军被辽国万把残兵打的全军覆没;金军南侵最初进攻时,2万多人轻易击溃河北30万大宋禁军!第二次进攻,只用山羊敲鼓,一夜之间黄河南线15万禁军一哄而散......

      与禁军相比,宋朝边军如镇西军常年作战经验丰富,而且由于生活清苦,边军的腐化程度远不如禁军。结果成了北宋中、后期的支柱力量。同时,原本备受歧视的乡兵此时也异军突起,成为一支生力军。因为乡兵是在守土保家,自然会拼命抵抗侵略者。在抵抗金军南侵过程中,北宋禁军基本溃散。担负主要抵抗的就是平时备受歧视的边军和乡兵。镇西军和各地边军、乡勇,参加了开封保卫战,成功击溃了第一次南下金军。

      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韩世忠等部队没有一支是原北宋禁军的后裔:岳家军主力是收编杨幺起义军和各地民兵;韩世忠本身就出身镇西军。他的部队主力也是镇西军余部和收编的民兵。而黄天荡之战中,韩世忠指挥的主力,则是紧急从海南抽调的,属岭南边军建制的宋朝海军广南舰队;其他几支军队也大多如此。后来挽救南宋政权的采石之战中,当涂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唐岛海战,则是完全由江浙民兵完成的。可以说,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宋王朝禁军到南宋已经灭亡。南宋军制已经彻底改变,禁军已经消失。北宋的军事行政架构虽有保存,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早期为抗击金军南下,宋高宗被迫给岳飞等将领以实权。后来与金苟合收回岳飞等大将兵权后,将几支大军改为御前诸军,由皇帝直接掌握。

      客观讲,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保持的时间要强于北宋,但到南宋后期也步北宋后尘。幸亏有末代名将孟珙等人的整顿才有起色。这才能有后来的伐金和抗蒙战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军队尤其是禁军的没落,是宋朝统治集团自己一手造成的!是“重文抑武”恶劣风气的直接结果!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正是宋朝统治集团自己亲手,将一支原本能争善战的军队,成功“改造”成腐朽不敢的破烂的“伟大壮举”!!!靖康之耻是惨烈的。北宋拥有举世无双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200万军队和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落得如此下场。灵云认为,与其说是女真人强加给宋朝,还不如说是宋朝皇帝自找的更合适。华北大地的瑟瑟寒风,将永远向世人哭诉着那段,大宋王朝自毁长城的千古悲歌!!!
大宋,大送,都是名字害的
这是哪个位面的宋军制史?


结果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靖康之变金军入侵时,开封账面拥有禁军80万,可实际能用的居然只有区区3万!差额居然达到惊人整整77万!

看来小说<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所言不虚了,我一直以为是小说的夸张写法.不过80万和3万,差的也太大了,如果真是这样,北宋被灭一点不冤

结果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靖康之变金军入侵时,开封账面拥有禁军80万,可实际能用的居然只有区区3万!差额居然达到惊人整整77万!

看来小说<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所言不虚了,我一直以为是小说的夸张写法.不过80万和3万,差的也太大了,如果真是这样,北宋被灭一点不冤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北宋军队在兵额上的最高点是治平年间的一百四十余万,哪条史料告诉你是两百万了?不要打个仗就说是禁军如何如何。对西夏一连串的胜利让楼主有选择的忽略了
这文章就不是正儿八经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写出来的。


步兵拥有射程达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兵武器神臂弩
================================
胡扯。吹牛前自己动动脑子。能射到360米,弩箭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古代单人弩50米内能杀伤人马就已经很不错了。

说什么古代科技发达那更是胡扯,装备了步枪的土八路都被马家军骑兵杀的人仰马翻,更何况古代只有弓弩大刀的宋朝步兵。

步兵拥有射程达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兵武器神臂弩
================================
胡扯。吹牛前自己动动脑子。能射到360米,弩箭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古代单人弩50米内能杀伤人马就已经很不错了。

说什么古代科技发达那更是胡扯,装备了步枪的土八路都被马家军骑兵杀的人仰马翻,更何况古代只有弓弩大刀的宋朝步兵。
说说这篇文章的槽点:1一个禁军士兵的月饷相当于一个壮年农民月收入的一倍,    一倍的意思是一样的好不好,数学学得不好。
                                2禁军尚能对西夏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责任是指挥者的无能而不在士兵。    谁告诉你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是禁军打的了?再说,每次都是万余人的伤亡,就是损失惨重了?没看史料不要瞎说。
                                3由于130年没有战争,加上经济高度发达。导致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禁军根本没心思练兵习武    你这130年是怎么冒出来的?你这历史发明家发明出来的吧?
                                4 由于士兵地位低下,禁军军官们又懒得自己费劲,开始大量克扣军饷、侵吞士兵财产乃至强占士兵妻女。甚至发展到最后,自己将士兵妻女奸淫后再卖到自己开设的妓院!结果引发大量逃兵。一开始,宋朝还追捕逃兵或征兵来补充兵员。可随着发展军官们发现,可以通过报空额来贪墨军饷!于是开始隐瞒逃兵报虚名。这造成禁军尤其是开封驻军严重缺员,但账面上却一个都不少。结果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靖康之变金军入侵时,开封账面拥有禁军80万,可实际能用的居然只有区区3万!差额居然达到惊人整整77万!                   史料呢?贴出来,两嘴唇一碰就变出来了?
                                5北宋七帝宋哲宗赵煦继位时年幼,主政的高太后勾结宰相司马光,将陕西米脂等四城割让给西夏,并追加“岁币”企图换取苟安。结果换来的是被西夏打的鼻青脸肿。   又是你发明出来的吧?神宗时期的平夏城让你给忽略了,哲宗后期对西夏的大规模的反攻也让你给变没了。
                                6到北宋中、后期,100多万禁军已经彻底丧失战斗力。     这个说过了,英宗治平年间全国军队总人数是一百四十余万,不是你想当然认为禁军就一百多万。
                                7拥有200万军队和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落得如此下场。    农耕社会能有两百万职业军人?你继续发明去吧。
       暂时就发现这些。如果楼主是严肃的,那就应该有理有据,而不是想象和发明。   
                                   
扯的那么多
不如论证下渣宋的肉搏能力为啥丧失的那么快
论宋的帖子太多了,这个属于没什么营养的
看看就好。
禾樵客 发表于 2014-8-19 13:59
步兵拥有射程达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兵武器神臂弩
=================== ...
土八路啥时候和马家军骑兵打过?那是西路军和西北野战军好吧?
中国历史都是这样的,哪个皇帝是靠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就特别提防,导致变态式的匪夷所思的机构设置,直至发展到最后清朝的文字狱。
其实宋朝的军制还是很合理的,皇帝直属精锐的禁军,作为机动部队,各地厢军负责守卫,乡兵作为补充,只是承平久了,任何部队都不可能保持战斗力,至少宋朝的军制到末期还能发挥作用,作为对比,看看明清的军制,末期完全已经作废了,纯粹换了一套。
前冲后援 发表于 2014-10-13 15:22
中国历史都是这样的,哪个皇帝是靠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就特别提防,导致变态式的匪夷所思的机构设置,直至发 ...
属于对唐史的矫枉过正
又一个历史发明家
就表现来看,宋军也算有输有赢,60%以上的胜率也超过唐朝的40%,问题是胜不能克敌,败却都后果惨重。开封的所谓禁军后期根本就没半点军队的样子,干什么的都有,耍杂技的,卖假药的,开熟食铺子的。
关键是宋朝没有强大的骑兵,在古代都是骑兵为王。
政府需要证明封建政权的腐败,少民需要yy汉人的柔弱和自己的英武,宋朝,就是你了!
宋是统治者出于自身的心理病态对军事过分打压到了荒谬的地步,然后一大政治势力文人士大夫阶层与之一拍即合,从舆论学术意识形态到组织路线,全盘对军事在政治等方面的资源获得进行丧心病狂的打压,要不是中下层还有汉唐的尚武尚朴民风,北宋就亡了。
招饥民当兵,基本都是去当厢军,怎么可能是当禁军。

这一点搞错了,其他推论就全都满拧了。

现在美国不也是这样吗?
宋是典型现代国家--城填化, 福利社会, 军队国家化, 科技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
与宋为敌的国家, 全是军国主义国家. 置平民生死不顾, 穷兵黩武。

宋败在外交政策上 , 没能彻底放弃北方.
宋当学买现在的美国, 永远支持亚洲第二, 永远支持欧洲第二.
防止北方出现统一的强权.
宋当时没能将北方碎片化. 心理上还想收回北方.
美国就做得比较好, 把亚洲,欧洲碎片化.
历史板块,就该引用历史典籍,怎能用网络写手写的小说当依据?
秋风原 发表于 2015-10-29 09:12
宋是统治者出于自身的心理病态对军事过分打压到了荒谬的地步,然后一大政治势力文人士大夫阶层与之一拍即合 ...
被唐末的藩镇吓怕了
vstrush 发表于 2015-10-31 08:52
宋是典型现代国家--城填化, 福利社会, 军队国家化, 科技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
与宋为敌的国家, 全是军国主 ...
军人是二等公民的霉国,没见过。只动嘴不动手成为时尚的霉国,也没见过。
SSN19 发表于 2015-11-3 07:13
被唐末的藩镇吓怕了
不完全是。唐末藩镇把文人挤压的留下了心理阴影是真的,但宋代皇室对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话还是当真理看的,不过他们采取的政策不是让自己兵强马壮,是让所有的兵马都强壮不起来,所以就一直一个小受的样子三百年。
贴主把厢军忘了,大宋的武警部队
秋风原 发表于 2015-11-3 09:19
不完全是。唐末藩镇把文人挤压的留下了心理阴影是真的,但宋代皇室对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话还是当真 ...
他赵匡胤自己就是这么得来的,所以千方百计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得
SSN19 发表于 2015-11-3 18:08
他赵匡胤自己就是这么得来的,所以千方百计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得
赵匡胤还算分寸拿捏的比较到位的,该收的权不客气的收,该给前线军将的权也大胆的放。他执政期间并没有重文轻武的倾向,不过是文武平衡。赵光义比起他哥,就是个精神病人了。后世宋代的弊病,都是从他这开始的。

如果说赵匡胤的错误,可能就是没有先北后南而是执行了先南后北的战略,错失了夺回燕云的机会。因为他当政期间,辽国昏君当位,宋的军力那时也是巅峰,临阵猛将如林,战略指挥上太祖也强出他弟几条街去,成功的概率很大。
秋风原 发表于 2015-11-3 19:25
赵匡胤还算分寸拿捏的比较到位的,该收的权不客气的收,该给前线军将的权也大胆的放。他执政期间并没有重 ...
  当时南弱北强。如果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垮辽国,南方诸国可能传檄而定。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5-11-3 21:32
  当时南弱北强。如果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垮辽国,南方诸国可能传檄而定。
木错。可惜柴荣死的早了。
秋风原 发表于 2015-11-3 19:25
赵匡胤还算分寸拿捏的比较到位的,该收的权不客气的收,该给前线军将的权也大胆的放。他执政期间并没有重 ...
赵光义更加得位不正,所以更加像个精神病一样玩
秋风原 发表于 2015-11-3 19:25
赵匡胤还算分寸拿捏的比较到位的,该收的权不客气的收,该给前线军将的权也大胆的放。他执政期间并没有重 ...
赵匡胤先南后北也说明他的信心不足,不敢先跟辽国拼一下,先捡南方无足轻重的软柿子捏,而且相比于燕云十六州还算在他的统一规划里,秦灵等州及以西根本连提都不提,一点开疆的野心都没有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5-11-3 21:32
  当时南弱北强。如果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垮辽国,南方诸国可能传檄而定。
就算输了,南方那些垃圾国家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照样可以武力统一
赵匡胤还算分寸拿捏的比较到位的,该收的权不客气的收,该给前线军将的权也大胆的放。他执政期间并没有重 ...
先南后北没问题,江南税负重地,没江南的钱拿啥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