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芬兰的作战-冬季战争中芬兰的反坦克作战单位及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24:08
[center][B]冬季战争期间芬兰反坦克作战单位和战术[/B][/center]
[center][B]战  前[/B][/center]
      在二十年代,芬军战斗序列中,反坦克的任务是由步兵炮和野炮来承担的,那时的苏联红军装甲力量还很弱小,还不足以视为威胁,结果使得芬军中对反坦克作战的训练和相关装备的准备不足。
       到1932年,芬兰已经感到了邻近的红色装甲铁流的威胁,当时的总参谋部认为20mm口径的反坦克武器足以应付潜在威胁,并开始生产20mm口径的穿甲弹。由于同时期军队还在寻求一种轻型高射炮,总参谋部认为采用同一口径是个好的选择,于是采用了20 K/L-34自动加农炮,尽管它本身不是为反坦克任务而设计的,但可以用来防空和平射地面目标,但是这种火炮基本上没有在陆军中使用,主要用在海军那里。
      1934年,两个陆军小组(一个由陆军上校T.Laatikainen带领,另一个由陆军少校Gen. A.Heikinheimo带领)开始评估反坦克作战的问题,供他们测试的是一些陈旧的雷洛FT-17,以及3辆刚从英国获得的维克斯坦克,测试地点在卡累利阿地峡附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进行,以检测反坦克障碍物和反坦克武器的效能。两个小组的综合报告最终在1935年秋天提交。
      1936年,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被选中,作为陆军主要反坦克火炮,13mm反坦克机枪作为辅助的短程武器。但是当时的芬兰缺乏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来生产这两种武器。
      1939年,13mm反坦克枪被20mm L-39反坦克枪所代替,但是后者直到冬季战争后期才发挥作用。战争期间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主要是炸药包、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和地雷。
       在1927-1932年间,是缺乏适当的反坦克作战的指示和战术,第一份官方的反坦克作战条例是在1933年10月18日颁布的。很多种的反坦克演练在陆军中开始展开,一些维克斯坦克和雷洛FT-17在各个基地间来回“巡展”,向士兵们展示坦克的性能以及如何来对付坦克,此外还包括障碍物设置、地雷埋设的训练等。反坦克地雷正式在陆军中作为防御武器开始使用是在1937年,一共有3种地雷(m/36,m/39和m/S-39),但是直到开战,他们的产量一直都是困扰陆军的一大问题。在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后,国防部在1939年2月21日颁布了新的反坦克作战手册。
      1939年3月,国防部负责武器开发部门的头,上校T.Raatikainen到德国和匈牙利访问,回国后,他的意见是芬军的反坦克武器过于轻型化,难以应对日益强大的坦克装甲,未来的反坦克炮口径必须大于37mm,譬如47mm、57mm和75mm,但是他没能使得高层领导们对此有足够认识,而且时间也不允许芬军来完善这个了。
[center][B]反坦克炮训练中心[/B][/center]
    1939年10月16日,国防部发布命令,在Hämeenlinna建立一个反坦克训练基地,以便训练新编成的反坦克炮炮手,上尉I.A.Lehtinen被任命为中心负责人。
他在战后被作为芬兰反坦克炮战术创立者而被提及,1938年在访问瑞典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瑞典的反坦克作战训练,熟悉了瑞军的37mm M/34反坦克炮及其弹药,可以说,他是芬军中拥有较高反坦克作战知识的人。在1939年他又前往瑞典和丹麦,考察反坦克武器
    Lehtinen上尉是芬军第一个反坦克训练条例的创建者,该条例在战争中总动员时发放到每一个连队中去了。
    训练中心的任务是训练反坦克炮排,由于当时芬苏两国间的政治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了,训练是很短促的,训练用的装备是2门37 K/36炮,这是以后反坦克炮排的标准装备。
    1939年圣诞节前后,训练中心的所有人员共计72人,Lehtinen上尉为反坦克枪排和反坦克炮排编写了训练大纲。
    新兵们到达中心后,先是5天的强化训练,熟悉反坦克枪的使用,统一所有人的训练水准。然后转换到反坦克炮排,在大强度的训练下,熟悉火炮的使用,接着是很严苛的野外训练,由民用车辆或军车扮演敌军的坦克,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训练场上,以便强化炮手们面对敌军时的反应能力和胆识。
    由于缺乏反坦克炮炮弹,就把步枪绑在炮筒或炮架上,供炮手们用来代替火炮发射,这不是很有效的训练手段,但在当时已经别无选择,当时军队里每个炮排的每发炮弹都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未经批准不得使用。每排可动用的炮弹最大数量为8到13发,通常每个炮组只有4到7发。炮排最开始的装备是37mm K/36炮,后来也增加了缴获的苏军45mm炮。只有在炮长、炮手、瞄准手、装填手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开火。
    训练中心只有Lehtinen上尉编写的训练大纲和外军的资料供参考,上尉要求每个炮排的排长在离开中心上前线后都尽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信反馈到训练中心区,就这样在实际使用经验的辅助下摸索正确的反坦克战术。
    11月30日,反坦克培训基地向驻扎在地峡的部队提供了15个反坦克炮排,其中部分是骡马牵引的,9个排被分配到第2军团,6个排被分配到第3军团,驻扎在拉多加湖的第4军团得到了一个反坦克炮连(4个排)。
    到战争结束时,Lehtinen上尉和训练中心人员们,战前和战争中,一共向前线训练了94个反坦克炮排,2个独立支队,170个候补人员和30个候补排长。
[center][B]地峡驻军反坦克作战大纲[/B][/center]
    在曼纳海姆元帅要求芬军注意提高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时候,总参谋部长少将L.Oesch注意到驻扎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也是芬军对苏防御的最主要防线)的芬军反坦克作战能力是不足的,L.Oesch认为以芬军现有的装备和经验是很难将来犯的苏军坦克阻拦在防线面前的,应该是消灭敌军于其进入阵地后,从其侧面和后方攻击。
    L.Oesch指出这种作战某是最主要的一点是设法阻断切入防线的敌军坦克和其尾随的步兵间的联系,一线的防御者们可以放过敌军坦克,让他们切入防线后方,然后由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和近距离反坦克小组们从其侧面和后方予以击毁,没有尾随步兵的掩护和支援,坦克是很难防御那些隐蔽的很好的反坦克炮位以及步兵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
    曼纳海姆元帅批准了这个反坦克作战大纲,在随后的作战中也证实了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总参谋部的大纲在其后的作战中,又陆续添加进了前线部队在实际作战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center][B]近距离反坦克防御[/B][/center]   
        在12月中,芬军的连、营和团级单位都组成了“近距离反坦克小组”,兵力组成约为一个班。他们不装备反坦克炮或枪,而主要是那些“特别反坦克武器”-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炸药包、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等,通常他们被称为“爆破组”或者“近距离防御组”。近距离防坦克组的部署数量取决于防线前苏军坦克部队的数量。
    连和营一级的近距离反坦克组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切入防线的苏军坦克,团级近距离反坦克组主要部署在公路两侧和防御要点上,提高反坦克作战纵深。师级的则主要是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到紧急的地点,同时他们也负责自己动手制作炸药包和燃烧瓶,以及部分反坦克地雷,以补充前线消耗。
    由于近距离反坦克组是由地方部队军事长官负责成立和使用的,其武器装备也就没有整体的官方要求和条例,通常的规则是,当一个士兵被指派到反坦克组时,带上他自己的步枪,然后就是当地所能搞到的反坦克武器,组内也会装备冲锋枪,或依据需要也会加强轻机枪,以作为火力支援。
    近距离反坦克组成员们所负担的任务通常是要面对极大的风险,接近敌军坦克或等待其接近到手掷武器所能达到的范围,是需要极大勇气和耐性的。你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然后将炸药包、燃烧瓶、手榴弹投掷到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最大威力,以确保摧毁敌军坦克。你也可以从后面接近敌军坦克,把爆破装置放置在坦克上,但这种做法的风险更大。有时候如果防御者不能及时转移到安全距离以外,就有可能被自己投掷的武器所伤。
    需要指出的是,在冬季战争早期(12月到来年的1月间),反坦克组摧毁苏军坦克是相对容易的,因为那时苏军步坦协作不好,坦克很少得到步兵的支援和掩护,随着战争的继续,苏军也在学习和吸取教训,步兵和坦克间的协同也在得到加强,反坦克组就不再那么容易接近敌军坦克了,伤亡也在陆续增加。
1939年12月19日,驻扎在苏玛村的地15团上校Ilmari Karhu.的作战报告:
    今天下午,苏军坦克部队再次得到加强,据不同的观测报告描述,约有近100辆坦克在苏玛村附近集结,我们的反坦克炮在早上敌军的进攻中被压制的不能再遂行任务,敌军坦克在防线前毫无顾忌的来回巡逻,轰击我们的战壕和碉堡。我军近距离反坦克组根本无法在开阔地带接近它们,只能在各自的散兵坑中埋伏着,等待他们接近。
    这种局面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步兵们只能坚守在战后中,等待敌军坦克切入防线后,再切断尾随步兵,以便反坦克组接近消灭敌军坦克。敌军突破到主防线前,一些坦克被反坦克地雷所击毁,终于等到了黄昏,子夜时分,步兵们把敌军步兵驱赶出了我们的防线,反坦克组们终于可以接近敌军坦克了,约20来辆坦克被击毁在第1和第2防线间,剩下的撤退回其阵地了。敌军的进攻再次被挫败。敌军坦克不再是无懈可击的了,胜利为步兵们和反坦克组们增长了作战信心。
来源:Talvisodan Historia 2,第58页。

      苏军是在39年12月6-7日间推进到曼纳海姆防线的苏玛地区的,12日,开始破坏障碍物的炮火准备,16日,加强了炮火准备,一直持续到17日,在坦克的支援下开始了第一次进攻,在被击毁23-34辆坦克后这次进攻被击退。18日,苏军继续加强炮火准备,并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进攻。19日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又被击退,其后几天就只是小规模进攻了。
       在这一周时间里面,芬军第5师抵挡住了两个师的进攻,138师和123rd,芬军击毁了52辆坦克,其中约20辆是重型坦克(估计指的是T-28坦克)
近距离反坦克组作战示意图:
    反坦克组部署在第1道和第2道防线间敌军最有可能进攻的路线上(图中带1标志的路线),蓝色细线为第1道防线,棕黄色为第2道防线,蓝色点为反坦克组的伪装散兵坑,每处两人,距离散兵坑2米处再挖一个用于储存炸药包和燃烧瓶的坑,这样可以避免弹药被击中爆炸而伤及反坦克手。
    策略很简单,第1道防线放过敌军坦克,让它突破,然后以火力阻拦其后跟随的步兵,当敌军领先的坦克前进到最后1个散兵坑(图中带2标志的蓝点)或进入预设的反坦克地雷区(带3标志的灰色带),最后一个散兵坑里面的反坦克手就一起用燃烧瓶和炸药包攻击领先的坦克,以此为信号,其他的反坦克手也开始各自攻击其附近的敌军坦克。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第1道防线的步兵要能压制住坦克后跟随的步兵,为反坦克组创造机会。
[center][B]远距离反坦克武器[/B][/center]
    早在冬季战争爆发前,芬军就已经认识到,反坦克作战要有一定的纵深度,反坦克炮部署在第2道防线处,配合前沿的近距离反坦克组一起打击敌军坦克。在苏军采用改进的步坦协作战术后,芬军不得不将反坦克炮更靠近前沿部署,同时导致反坦克炮手的伤亡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反坦克炮射程的偏近,也导致反坦克炮位被坦克发觉和攻击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是坦克和反坦克炮间的决斗,直到一方被击毁为止。
    在战后,芬军对战斗的总结中发现,那些掌握部署在其控制区域下的反坦克炮排的指挥官们,并不熟悉和了解如何部署和使用反坦克炮,不正确的部署和使用他们,导致不能有效地发挥反弹炮的威力和效能。
    在拉多加湖地区,漫长的防线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反坦克炮排,主要是作为预备队使用在最需要的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反坦克炮排们对自己的部署和任务感到迷惑,不知道到底是该服从那个指挥官的命令。由于炮排们经常变动战斗位置,有时候都以至于很难得到足够的给养供应,以为有些地区的后勤官员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区域有这么一支部队存在。
    尽管芬兰的反坦克炮排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但也还是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芬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37 K/36反坦克炮,被誉为“冬季战争坦克杀手”。
    每个反坦克炮排装备有两门反坦克炮,摩托化或骡马机动的反坦克炮都大体上一样的装备,区别就只是机动工具不同罢了。最初,炮手们都是装备步枪作为自卫武器,但是步枪对炮手们来说太长,过于笨重。2月5日,总参谋部颁布命令,每个反坦克炮排装备两支冲锋枪作为自卫武器。
[center][B]反坦克炮的部署[/B][/center]
     下面的示意图是一个反坦克炮排的指挥官绘制的,他把这份示意图传给了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指挥官Lehtinen上尉。
    这份邮件是来自于地峡前线,示意图上标示了一个两门制的反坦克排如何部署埋伏在一个森林区域的两个前线支撑点后。炮兵射界线上的树木被事先清除了,1号反坦克炮部署在1号支撑点后大约300米处。这个指挥官认为自己的部署方式很合适。
   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指挥官Lehtinen上尉收到这个邮件后,就立即向前线部队指挥官强调,反坦克炮位,尽量部署在反斜面的位置上,如果可能的话,部署在坦克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在冬季战争期间,有很多反坦克炮就因为部署位置不对而被苏军坦克所击毁。
    很多反坦克炮排指挥官们没有好好的研究芬兰的冬季气候和地形,在积雪地形上,如果没有马匹或者车辆的话,炮兵们是很难来远距离移动火炮,而在森林中,车辆是几乎无法使用的,主要依靠马匹。但在深深的积雪上,马匹很快就会困乏,尤其在北方战线上,在那些崎岖地形上,炮手们几乎很难从最初的炮位上移动到别处去。

[center][B]摩托化炮排(1939年10月16日的结构)[/B][/center]
炮排总兵力为30人,包括士兵、军士和军官。下图是炮排人员组成和各自的任务。
每个炮组的8名士兵,在1名军士的指挥下,各自职责分别是:
1炮手
1装填手
1辅助装填手
1候补人员
1弹着点观察员
3弹药运输员
    如果战斗中军士受伤或者阵亡,将由装填手替代其位置,接下来是辅助装填手,依次下去。
[center][B]骡马机动反坦克炮排[/B][/center]
    炮排总兵力为32人,包括士兵、军士和军官。
    军队中由于机动车辆的缺乏,很多炮排不得不用骡马来牵引火炮,这也是更能适应芬兰的森林和很多积雪的崎岖地形。
    不过,马匹相对于车辆而言,需要每天照顾,而且如果马匹受伤或阵亡的话,就会带来很大问题。
    每个炮组的组成和摩托化炮排的组成一样。
[center][B]野战炮[/B][/center]
    尽管曲射压制火炮一般不视为一种很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炮的缺乏,使得芬军也大量应用榴弹炮等在反坦克任务上。
    由于总是缺乏足够的炮弹,芬军的弹幕压制射击总是尽可能的要求精确,有时候也会对进攻的苏军坦克进行压制射击,即便是76mm的榴弹,只要落点合适,也是足够击毁一辆轻型坦克的,譬如T-26或者BT坦克。
    没有详细的报告来记录芬军研制炮兵在反坦克作战中所取得的战果,阵中日记总是很简单的记录着“一阵压制射击落在进攻中的敌军队形中,敌军坦克队形被打乱”。不过也有些数据被记录下来,譬如12月18日,在苏玛附近,有12辆坦克被榴弹炮击毁。到12月,在拉多加湖地区,有11辆坦克被榴弹炮击毁。
    由于苏军很难达成深度突破,芬军炮军也很少有机会直接面对苏军坦克。当然,也有些76mm步兵炮也被部署在前沿地域用于直射,以弥补反坦克炮数量的不足。
[center][B]第4师反坦克单位的组织(战争后期)[/B][/center]
    这是部署在卡累利阿地峡的第4师反坦克单位,指挥官是上尉E.Lauhiala,1月17日被任命的。这种将反坦克单位集中组织起来,由一个指挥官来控制的做法,是第4师参谋长少校S.Simelius和炮兵指挥官少校L.Klärich的设想。
   每个团装备2个反坦克炮排,或37mm反坦克炮,或缴获的苏军45mm反坦克炮,37mm炮手都在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基本训练,但45mm炮炮手就只能由师或者团的军官来培训了,因为没有熟悉45mm炮的教官。
    每个近距离反坦克排(Torj.J)是由3个组(Torj.R)组成的,每组有1个军士和9个士兵。
反坦克枪组(Pst.kiv.R)的组成
每个反坦克枪组有1个军士和9名士兵组成,分成两个火力组,其分工如下:
1组:
1组长
1反坦克枪射手
2副射手
2组:
冲锋枪手/轻机枪手
5士兵(装备炸药包)
[center][B]战斗结果[/B][/center]
    尽管芬军没有很强大的反坦克装备,但是苏军坦克还是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芬军反坦克炮组最高的战绩记录是发生在1940年3月13日的早晨,第163反坦克炮排的2门25mm反坦克炮击毁了超过10辆苏军坦克,具体的数据是无从得知了,可能数字是在13-17辆间。第二记录是第37反坦克炮排创造的,40年2月5日,在苏玛地区击毁了9辆.
非官方记录的最大战绩反坦克炮组,在整个战争期间,是击毁了57辆。这是第4独立反坦克炮连第2排的一个炮组,指挥官是少尉Toivo Kausto,1门37mm炮。当然以上的数字是很难100%的去确认了。
    苏军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有约2000辆坦克用于进攻芬兰,在战争结束的1940年3月13日,前线上苏军有2998辆坦克,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先后投入战争的的坦克总数在6000辆左右。
    1990年,俄罗斯教授M.Semirjaga的研究结果中,苏军在冬季战争期间总损失的坦克是3543辆,这个数字包括因各种原因而损失的坦克。
    记录同时显示,不仅是轻型坦克遭受了重大损失,连T-28这样的重型坦克也逃避不了被击毁的命运(邪恶的多炮塔啊,你注定是纸老虎)。譬如,第20坦克旅,下属第90/91/95坦克营和第301装甲车营,指挥官是S.V.Borzilov,1939年10月8日部署到卡累利阿地峡,开战前,装备有105辆T-28,在战斗期间又获得了67辆的补充,在战争结束时,还只剩下71辆坦克,105+67-71=101,损失了101辆坦克。
    下表是M.Semirjag教授的研究结果中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战斗期间中坦克损失的明细表(不包括其他战斗区域)。
(表格没法复制上来,回头截图贴上来)
还没完全完成,所有图片后一步贴上来
基本上,芬军和苏军的交战区域,无论是从地形还是地域跨度上,都是相对狭窄的,这样才有利于芬军相对数量不足的反坦克武器能集中使用,战果显著。[center][B]冬季战争期间芬兰反坦克作战单位和战术[/B][/center]
[center][B]战  前[/B][/center]
      在二十年代,芬军战斗序列中,反坦克的任务是由步兵炮和野炮来承担的,那时的苏联红军装甲力量还很弱小,还不足以视为威胁,结果使得芬军中对反坦克作战的训练和相关装备的准备不足。
       到1932年,芬兰已经感到了邻近的红色装甲铁流的威胁,当时的总参谋部认为20mm口径的反坦克武器足以应付潜在威胁,并开始生产20mm口径的穿甲弹。由于同时期军队还在寻求一种轻型高射炮,总参谋部认为采用同一口径是个好的选择,于是采用了20 K/L-34自动加农炮,尽管它本身不是为反坦克任务而设计的,但可以用来防空和平射地面目标,但是这种火炮基本上没有在陆军中使用,主要用在海军那里。
      1934年,两个陆军小组(一个由陆军上校T.Laatikainen带领,另一个由陆军少校Gen. A.Heikinheimo带领)开始评估反坦克作战的问题,供他们测试的是一些陈旧的雷洛FT-17,以及3辆刚从英国获得的维克斯坦克,测试地点在卡累利阿地峡附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进行,以检测反坦克障碍物和反坦克武器的效能。两个小组的综合报告最终在1935年秋天提交。
      1936年,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被选中,作为陆军主要反坦克火炮,13mm反坦克机枪作为辅助的短程武器。但是当时的芬兰缺乏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来生产这两种武器。
      1939年,13mm反坦克枪被20mm L-39反坦克枪所代替,但是后者直到冬季战争后期才发挥作用。战争期间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主要是炸药包、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和地雷。
       在1927-1932年间,是缺乏适当的反坦克作战的指示和战术,第一份官方的反坦克作战条例是在1933年10月18日颁布的。很多种的反坦克演练在陆军中开始展开,一些维克斯坦克和雷洛FT-17在各个基地间来回“巡展”,向士兵们展示坦克的性能以及如何来对付坦克,此外还包括障碍物设置、地雷埋设的训练等。反坦克地雷正式在陆军中作为防御武器开始使用是在1937年,一共有3种地雷(m/36,m/39和m/S-39),但是直到开战,他们的产量一直都是困扰陆军的一大问题。在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后,国防部在1939年2月21日颁布了新的反坦克作战手册。
      1939年3月,国防部负责武器开发部门的头,上校T.Raatikainen到德国和匈牙利访问,回国后,他的意见是芬军的反坦克武器过于轻型化,难以应对日益强大的坦克装甲,未来的反坦克炮口径必须大于37mm,譬如47mm、57mm和75mm,但是他没能使得高层领导们对此有足够认识,而且时间也不允许芬军来完善这个了。
[center][B]反坦克炮训练中心[/B][/center]
    1939年10月16日,国防部发布命令,在Hämeenlinna建立一个反坦克训练基地,以便训练新编成的反坦克炮炮手,上尉I.A.Lehtinen被任命为中心负责人。
他在战后被作为芬兰反坦克炮战术创立者而被提及,1938年在访问瑞典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瑞典的反坦克作战训练,熟悉了瑞军的37mm M/34反坦克炮及其弹药,可以说,他是芬军中拥有较高反坦克作战知识的人。在1939年他又前往瑞典和丹麦,考察反坦克武器
    Lehtinen上尉是芬军第一个反坦克训练条例的创建者,该条例在战争中总动员时发放到每一个连队中去了。
    训练中心的任务是训练反坦克炮排,由于当时芬苏两国间的政治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了,训练是很短促的,训练用的装备是2门37 K/36炮,这是以后反坦克炮排的标准装备。
    1939年圣诞节前后,训练中心的所有人员共计72人,Lehtinen上尉为反坦克枪排和反坦克炮排编写了训练大纲。
    新兵们到达中心后,先是5天的强化训练,熟悉反坦克枪的使用,统一所有人的训练水准。然后转换到反坦克炮排,在大强度的训练下,熟悉火炮的使用,接着是很严苛的野外训练,由民用车辆或军车扮演敌军的坦克,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训练场上,以便强化炮手们面对敌军时的反应能力和胆识。
    由于缺乏反坦克炮炮弹,就把步枪绑在炮筒或炮架上,供炮手们用来代替火炮发射,这不是很有效的训练手段,但在当时已经别无选择,当时军队里每个炮排的每发炮弹都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未经批准不得使用。每排可动用的炮弹最大数量为8到13发,通常每个炮组只有4到7发。炮排最开始的装备是37mm K/36炮,后来也增加了缴获的苏军45mm炮。只有在炮长、炮手、瞄准手、装填手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开火。
    训练中心只有Lehtinen上尉编写的训练大纲和外军的资料供参考,上尉要求每个炮排的排长在离开中心上前线后都尽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信反馈到训练中心区,就这样在实际使用经验的辅助下摸索正确的反坦克战术。
    11月30日,反坦克培训基地向驻扎在地峡的部队提供了15个反坦克炮排,其中部分是骡马牵引的,9个排被分配到第2军团,6个排被分配到第3军团,驻扎在拉多加湖的第4军团得到了一个反坦克炮连(4个排)。
    到战争结束时,Lehtinen上尉和训练中心人员们,战前和战争中,一共向前线训练了94个反坦克炮排,2个独立支队,170个候补人员和30个候补排长。
[center][B]地峡驻军反坦克作战大纲[/B][/center]
    在曼纳海姆元帅要求芬军注意提高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时候,总参谋部长少将L.Oesch注意到驻扎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也是芬军对苏防御的最主要防线)的芬军反坦克作战能力是不足的,L.Oesch认为以芬军现有的装备和经验是很难将来犯的苏军坦克阻拦在防线面前的,应该是消灭敌军于其进入阵地后,从其侧面和后方攻击。
    L.Oesch指出这种作战某是最主要的一点是设法阻断切入防线的敌军坦克和其尾随的步兵间的联系,一线的防御者们可以放过敌军坦克,让他们切入防线后方,然后由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和近距离反坦克小组们从其侧面和后方予以击毁,没有尾随步兵的掩护和支援,坦克是很难防御那些隐蔽的很好的反坦克炮位以及步兵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
    曼纳海姆元帅批准了这个反坦克作战大纲,在随后的作战中也证实了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总参谋部的大纲在其后的作战中,又陆续添加进了前线部队在实际作战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center][B]近距离反坦克防御[/B][/center]   
        在12月中,芬军的连、营和团级单位都组成了“近距离反坦克小组”,兵力组成约为一个班。他们不装备反坦克炮或枪,而主要是那些“特别反坦克武器”-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炸药包、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等,通常他们被称为“爆破组”或者“近距离防御组”。近距离防坦克组的部署数量取决于防线前苏军坦克部队的数量。
    连和营一级的近距离反坦克组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切入防线的苏军坦克,团级近距离反坦克组主要部署在公路两侧和防御要点上,提高反坦克作战纵深。师级的则主要是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到紧急的地点,同时他们也负责自己动手制作炸药包和燃烧瓶,以及部分反坦克地雷,以补充前线消耗。
    由于近距离反坦克组是由地方部队军事长官负责成立和使用的,其武器装备也就没有整体的官方要求和条例,通常的规则是,当一个士兵被指派到反坦克组时,带上他自己的步枪,然后就是当地所能搞到的反坦克武器,组内也会装备冲锋枪,或依据需要也会加强轻机枪,以作为火力支援。
    近距离反坦克组成员们所负担的任务通常是要面对极大的风险,接近敌军坦克或等待其接近到手掷武器所能达到的范围,是需要极大勇气和耐性的。你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然后将炸药包、燃烧瓶、手榴弹投掷到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最大威力,以确保摧毁敌军坦克。你也可以从后面接近敌军坦克,把爆破装置放置在坦克上,但这种做法的风险更大。有时候如果防御者不能及时转移到安全距离以外,就有可能被自己投掷的武器所伤。
    需要指出的是,在冬季战争早期(12月到来年的1月间),反坦克组摧毁苏军坦克是相对容易的,因为那时苏军步坦协作不好,坦克很少得到步兵的支援和掩护,随着战争的继续,苏军也在学习和吸取教训,步兵和坦克间的协同也在得到加强,反坦克组就不再那么容易接近敌军坦克了,伤亡也在陆续增加。
1939年12月19日,驻扎在苏玛村的地15团上校Ilmari Karhu.的作战报告:
    今天下午,苏军坦克部队再次得到加强,据不同的观测报告描述,约有近100辆坦克在苏玛村附近集结,我们的反坦克炮在早上敌军的进攻中被压制的不能再遂行任务,敌军坦克在防线前毫无顾忌的来回巡逻,轰击我们的战壕和碉堡。我军近距离反坦克组根本无法在开阔地带接近它们,只能在各自的散兵坑中埋伏着,等待他们接近。
    这种局面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步兵们只能坚守在战后中,等待敌军坦克切入防线后,再切断尾随步兵,以便反坦克组接近消灭敌军坦克。敌军突破到主防线前,一些坦克被反坦克地雷所击毁,终于等到了黄昏,子夜时分,步兵们把敌军步兵驱赶出了我们的防线,反坦克组们终于可以接近敌军坦克了,约20来辆坦克被击毁在第1和第2防线间,剩下的撤退回其阵地了。敌军的进攻再次被挫败。敌军坦克不再是无懈可击的了,胜利为步兵们和反坦克组们增长了作战信心。
来源:Talvisodan Historia 2,第58页。

      苏军是在39年12月6-7日间推进到曼纳海姆防线的苏玛地区的,12日,开始破坏障碍物的炮火准备,16日,加强了炮火准备,一直持续到17日,在坦克的支援下开始了第一次进攻,在被击毁23-34辆坦克后这次进攻被击退。18日,苏军继续加强炮火准备,并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进攻。19日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又被击退,其后几天就只是小规模进攻了。
       在这一周时间里面,芬军第5师抵挡住了两个师的进攻,138师和123rd,芬军击毁了52辆坦克,其中约20辆是重型坦克(估计指的是T-28坦克)
近距离反坦克组作战示意图:
    反坦克组部署在第1道和第2道防线间敌军最有可能进攻的路线上(图中带1标志的路线),蓝色细线为第1道防线,棕黄色为第2道防线,蓝色点为反坦克组的伪装散兵坑,每处两人,距离散兵坑2米处再挖一个用于储存炸药包和燃烧瓶的坑,这样可以避免弹药被击中爆炸而伤及反坦克手。
    策略很简单,第1道防线放过敌军坦克,让它突破,然后以火力阻拦其后跟随的步兵,当敌军领先的坦克前进到最后1个散兵坑(图中带2标志的蓝点)或进入预设的反坦克地雷区(带3标志的灰色带),最后一个散兵坑里面的反坦克手就一起用燃烧瓶和炸药包攻击领先的坦克,以此为信号,其他的反坦克手也开始各自攻击其附近的敌军坦克。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第1道防线的步兵要能压制住坦克后跟随的步兵,为反坦克组创造机会。
[center][B]远距离反坦克武器[/B][/center]
    早在冬季战争爆发前,芬军就已经认识到,反坦克作战要有一定的纵深度,反坦克炮部署在第2道防线处,配合前沿的近距离反坦克组一起打击敌军坦克。在苏军采用改进的步坦协作战术后,芬军不得不将反坦克炮更靠近前沿部署,同时导致反坦克炮手的伤亡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反坦克炮射程的偏近,也导致反坦克炮位被坦克发觉和攻击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是坦克和反坦克炮间的决斗,直到一方被击毁为止。
    在战后,芬军对战斗的总结中发现,那些掌握部署在其控制区域下的反坦克炮排的指挥官们,并不熟悉和了解如何部署和使用反坦克炮,不正确的部署和使用他们,导致不能有效地发挥反弹炮的威力和效能。
    在拉多加湖地区,漫长的防线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反坦克炮排,主要是作为预备队使用在最需要的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反坦克炮排们对自己的部署和任务感到迷惑,不知道到底是该服从那个指挥官的命令。由于炮排们经常变动战斗位置,有时候都以至于很难得到足够的给养供应,以为有些地区的后勤官员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区域有这么一支部队存在。
    尽管芬兰的反坦克炮排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但也还是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芬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37 K/36反坦克炮,被誉为“冬季战争坦克杀手”。
    每个反坦克炮排装备有两门反坦克炮,摩托化或骡马机动的反坦克炮都大体上一样的装备,区别就只是机动工具不同罢了。最初,炮手们都是装备步枪作为自卫武器,但是步枪对炮手们来说太长,过于笨重。2月5日,总参谋部颁布命令,每个反坦克炮排装备两支冲锋枪作为自卫武器。
[center][B]反坦克炮的部署[/B][/center]
     下面的示意图是一个反坦克炮排的指挥官绘制的,他把这份示意图传给了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指挥官Lehtinen上尉。
    这份邮件是来自于地峡前线,示意图上标示了一个两门制的反坦克排如何部署埋伏在一个森林区域的两个前线支撑点后。炮兵射界线上的树木被事先清除了,1号反坦克炮部署在1号支撑点后大约300米处。这个指挥官认为自己的部署方式很合适。
   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指挥官Lehtinen上尉收到这个邮件后,就立即向前线部队指挥官强调,反坦克炮位,尽量部署在反斜面的位置上,如果可能的话,部署在坦克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在冬季战争期间,有很多反坦克炮就因为部署位置不对而被苏军坦克所击毁。
    很多反坦克炮排指挥官们没有好好的研究芬兰的冬季气候和地形,在积雪地形上,如果没有马匹或者车辆的话,炮兵们是很难来远距离移动火炮,而在森林中,车辆是几乎无法使用的,主要依靠马匹。但在深深的积雪上,马匹很快就会困乏,尤其在北方战线上,在那些崎岖地形上,炮手们几乎很难从最初的炮位上移动到别处去。

[center][B]摩托化炮排(1939年10月16日的结构)[/B][/center]
炮排总兵力为30人,包括士兵、军士和军官。下图是炮排人员组成和各自的任务。
每个炮组的8名士兵,在1名军士的指挥下,各自职责分别是:
1炮手
1装填手
1辅助装填手
1候补人员
1弹着点观察员
3弹药运输员
    如果战斗中军士受伤或者阵亡,将由装填手替代其位置,接下来是辅助装填手,依次下去。
[center][B]骡马机动反坦克炮排[/B][/center]
    炮排总兵力为32人,包括士兵、军士和军官。
    军队中由于机动车辆的缺乏,很多炮排不得不用骡马来牵引火炮,这也是更能适应芬兰的森林和很多积雪的崎岖地形。
    不过,马匹相对于车辆而言,需要每天照顾,而且如果马匹受伤或阵亡的话,就会带来很大问题。
    每个炮组的组成和摩托化炮排的组成一样。
[center][B]野战炮[/B][/center]
    尽管曲射压制火炮一般不视为一种很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炮的缺乏,使得芬军也大量应用榴弹炮等在反坦克任务上。
    由于总是缺乏足够的炮弹,芬军的弹幕压制射击总是尽可能的要求精确,有时候也会对进攻的苏军坦克进行压制射击,即便是76mm的榴弹,只要落点合适,也是足够击毁一辆轻型坦克的,譬如T-26或者BT坦克。
    没有详细的报告来记录芬军研制炮兵在反坦克作战中所取得的战果,阵中日记总是很简单的记录着“一阵压制射击落在进攻中的敌军队形中,敌军坦克队形被打乱”。不过也有些数据被记录下来,譬如12月18日,在苏玛附近,有12辆坦克被榴弹炮击毁。到12月,在拉多加湖地区,有11辆坦克被榴弹炮击毁。
    由于苏军很难达成深度突破,芬军炮军也很少有机会直接面对苏军坦克。当然,也有些76mm步兵炮也被部署在前沿地域用于直射,以弥补反坦克炮数量的不足。
[center][B]第4师反坦克单位的组织(战争后期)[/B][/center]
    这是部署在卡累利阿地峡的第4师反坦克单位,指挥官是上尉E.Lauhiala,1月17日被任命的。这种将反坦克单位集中组织起来,由一个指挥官来控制的做法,是第4师参谋长少校S.Simelius和炮兵指挥官少校L.Klärich的设想。
   每个团装备2个反坦克炮排,或37mm反坦克炮,或缴获的苏军45mm反坦克炮,37mm炮手都在反坦克炮培训中心的基本训练,但45mm炮炮手就只能由师或者团的军官来培训了,因为没有熟悉45mm炮的教官。
    每个近距离反坦克排(Torj.J)是由3个组(Torj.R)组成的,每组有1个军士和9个士兵。
反坦克枪组(Pst.kiv.R)的组成
每个反坦克枪组有1个军士和9名士兵组成,分成两个火力组,其分工如下:
1组:
1组长
1反坦克枪射手
2副射手
2组:
冲锋枪手/轻机枪手
5士兵(装备炸药包)
[center][B]战斗结果[/B][/center]
    尽管芬军没有很强大的反坦克装备,但是苏军坦克还是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芬军反坦克炮组最高的战绩记录是发生在1940年3月13日的早晨,第163反坦克炮排的2门25mm反坦克炮击毁了超过10辆苏军坦克,具体的数据是无从得知了,可能数字是在13-17辆间。第二记录是第37反坦克炮排创造的,40年2月5日,在苏玛地区击毁了9辆.
非官方记录的最大战绩反坦克炮组,在整个战争期间,是击毁了57辆。这是第4独立反坦克炮连第2排的一个炮组,指挥官是少尉Toivo Kausto,1门37mm炮。当然以上的数字是很难100%的去确认了。
    苏军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有约2000辆坦克用于进攻芬兰,在战争结束的1940年3月13日,前线上苏军有2998辆坦克,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先后投入战争的的坦克总数在6000辆左右。
    1990年,俄罗斯教授M.Semirjaga的研究结果中,苏军在冬季战争期间总损失的坦克是3543辆,这个数字包括因各种原因而损失的坦克。
    记录同时显示,不仅是轻型坦克遭受了重大损失,连T-28这样的重型坦克也逃避不了被击毁的命运(邪恶的多炮塔啊,你注定是纸老虎)。譬如,第20坦克旅,下属第90/91/95坦克营和第301装甲车营,指挥官是S.V.Borzilov,1939年10月8日部署到卡累利阿地峡,开战前,装备有105辆T-28,在战斗期间又获得了67辆的补充,在战争结束时,还只剩下71辆坦克,105+67-71=101,损失了101辆坦克。
    下表是M.Semirjag教授的研究结果中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战斗期间中坦克损失的明细表(不包括其他战斗区域)。
(表格没法复制上来,回头截图贴上来)
还没完全完成,所有图片后一步贴上来
基本上,芬军和苏军的交战区域,无论是从地形还是地域跨度上,都是相对狭窄的,这样才有利于芬军相对数量不足的反坦克武器能集中使用,战果显著。
不知道楼主和SC上“打倒美帝野心狼”是啥关系
一个人来着,换了件衣服
[B]以下是引用[I]stably[/I]在2005-7-6 15:14:00的发言:[/B][BR]一个人来着,换了件衣服


打倒美帝野心狼!打倒马甲!
好文章  芬兰军队的出色表现简直难以置信  多贴
到底是苏联人杀死的芬兰人多,还是芬兰人杀死的苏联人多?[em03]
挖个坟~好帖
卡累利阿,被收录在WOT地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