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及其群体心理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8:18:29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21/17202244.html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南京大学

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及其群体心理分析

——以“李刚门”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为例

黄笑迪

2012年02月23日15: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倪萍办画展胆颤心惊
中央电视台开拓纽约新市场
姚明“三宝体”网络走红
河南省红会违法车被曝光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1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1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月22日揭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1所学校的78篇论文和10件作品获奖。

  南京大学黄笑迪的论文《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及其群体心理分析——以“李刚门”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为例》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谣言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今天,是个由来已久的概念,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互联网的普及,解放了人们过去封闭多年的思想和眼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社会公共事件,而网络谣言成为了主要角色。

  “李刚门”事件的谣言传播可以称为2010年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则谣言中网民态度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借助文献资料,对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试作浅析。研究发现,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因传播者的观念,接收者的态度,群体特征等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反之,群体心理从一致、分歧到质疑的过程,也对网络谣言的信息解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网络谣言,内容分析,变异,群体心理

  



  一、引言:谣言与网络谣言

  (一)谣言的概念解读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唯有通过口传媒介进行交流,在口口相传中已出现了谣言传播,可以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方式。当大众媒介出现后,谣言更以惊人的速度播撒种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人们对谣言的认知始终处在一种模糊和彷徨的状态,因此,在对网络谣言作讨论之前,笔者先对谣言的定义作简单解读。

  在中国,“谣言”一词正式出现在东汉时期。当时的“谣言”指的是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童谣、谣谚,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古代民间歌谣直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谣”承载了一定的信息,是民心的反应,统治者能够从中看到关乎自己统治的内容,故而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民间搜集民谣、童谣、谣谚,并利用民间歌谣褒奖贤良、贬斥奸邪。

  今天,谣言不仅仅是童谣、民谣的意思,而更接近流言蜚语。从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看到:太湖蓝藻污染期间,无锡市民丁某向130余人散布“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倍”的手机短信,造成众多市民的恐慌,以至于不敢使用家中的自来水,最终被无锡市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另一则,济南强降暴雨之后,网友“红钻帝国”在其BBS跟贴称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淹死多人,经济损失惨重,被济南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当今中国社会中大部分谣言给政府形象、社会稳定、个人或集体的声誉带来了偏激和负面的影响,因此人们从思想上为谣言染上了贬义的色彩。

  谣言的英文名为rumor或gossip,《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解释为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从英文翻译来看,学者视谣言为一种中性色彩的信息。我们普遍认为谣言必定是虚假的,不过,不少谣言尽管在传播过程中被理智的人视为谣言,但后来发生的相关事实却证实谣言并非假的。 因此,如果单纯用“虚假”来概括谣言,显然有失偏颇。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谣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产物,今意谣言是一种难辨真假的流言蜚语,包括部分由某些人恶意散布的、内容虚假、影响恶劣的诽谤之词。综合来看,笔者倾向卡普费雷对谣言的中性定义:“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二)互联网:谣言生发的新域

  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中国网民的规模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达到4.2亿。如此大规模的普及,解放了人们过去封闭多年的思想和眼界,一个开放、透明、快捷的世界正向我们洞开。互联网具备整合各种媒体特质并提供双向乃至多维沟通环境的手段,试图催生一个没有中心的、全新的、平等的信息空间。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许多的重大事件,中国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而网络谣言首当其冲成为了制约网络秩序的重要影响之一。从汶川地震,到前段时间日本地震引发的“盐”等一系列谣言,可见灾难性谣言在网络上跨界的迅速传播,导致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网络谣言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向新媒体传播发展,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上,与网络新闻、舆论之间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学科角度,网络谣言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概念。因此,笔者希望在深入体会网络谣言影响力的同时,对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具体现象加以分析,寻找发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赵光霞)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


震惊
                
愤怒
                
悲伤
                
感动
                
喜悦
                
幸福
                
无聊
                
可笑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关于   人民网优秀论文   的新闻去聊吧讨论
“谣盐”是如何产生的?——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谣言个案研究
国家、市场、社会与网络化社会中的公共场域建构
聚宝盆还是镜中花——SNS能否带来更多的线上社会资本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21/17202244.html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南京大学

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及其群体心理分析

——以“李刚门”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为例

黄笑迪

2012年02月23日15: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倪萍办画展胆颤心惊
中央电视台开拓纽约新市场
姚明“三宝体”网络走红
河南省红会违法车被曝光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1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1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月22日揭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1所学校的78篇论文和10件作品获奖。

  南京大学黄笑迪的论文《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及其群体心理分析——以“李刚门”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为例》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谣言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今天,是个由来已久的概念,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互联网的普及,解放了人们过去封闭多年的思想和眼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社会公共事件,而网络谣言成为了主要角色。

  “李刚门”事件的谣言传播可以称为2010年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则谣言中网民态度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借助文献资料,对网络谣言的变异性传播试作浅析。研究发现,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因传播者的观念,接收者的态度,群体特征等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反之,群体心理从一致、分歧到质疑的过程,也对网络谣言的信息解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网络谣言,内容分析,变异,群体心理

  



  一、引言:谣言与网络谣言

  (一)谣言的概念解读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唯有通过口传媒介进行交流,在口口相传中已出现了谣言传播,可以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方式。当大众媒介出现后,谣言更以惊人的速度播撒种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人们对谣言的认知始终处在一种模糊和彷徨的状态,因此,在对网络谣言作讨论之前,笔者先对谣言的定义作简单解读。

  在中国,“谣言”一词正式出现在东汉时期。当时的“谣言”指的是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童谣、谣谚,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古代民间歌谣直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谣”承载了一定的信息,是民心的反应,统治者能够从中看到关乎自己统治的内容,故而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民间搜集民谣、童谣、谣谚,并利用民间歌谣褒奖贤良、贬斥奸邪。

  今天,谣言不仅仅是童谣、民谣的意思,而更接近流言蜚语。从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看到:太湖蓝藻污染期间,无锡市民丁某向130余人散布“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倍”的手机短信,造成众多市民的恐慌,以至于不敢使用家中的自来水,最终被无锡市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另一则,济南强降暴雨之后,网友“红钻帝国”在其BBS跟贴称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淹死多人,经济损失惨重,被济南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当今中国社会中大部分谣言给政府形象、社会稳定、个人或集体的声誉带来了偏激和负面的影响,因此人们从思想上为谣言染上了贬义的色彩。

  谣言的英文名为rumor或gossip,《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解释为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从英文翻译来看,学者视谣言为一种中性色彩的信息。我们普遍认为谣言必定是虚假的,不过,不少谣言尽管在传播过程中被理智的人视为谣言,但后来发生的相关事实却证实谣言并非假的。 因此,如果单纯用“虚假”来概括谣言,显然有失偏颇。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谣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产物,今意谣言是一种难辨真假的流言蜚语,包括部分由某些人恶意散布的、内容虚假、影响恶劣的诽谤之词。综合来看,笔者倾向卡普费雷对谣言的中性定义:“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二)互联网:谣言生发的新域

  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中国网民的规模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达到4.2亿。如此大规模的普及,解放了人们过去封闭多年的思想和眼界,一个开放、透明、快捷的世界正向我们洞开。互联网具备整合各种媒体特质并提供双向乃至多维沟通环境的手段,试图催生一个没有中心的、全新的、平等的信息空间。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许多的重大事件,中国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而网络谣言首当其冲成为了制约网络秩序的重要影响之一。从汶川地震,到前段时间日本地震引发的“盐”等一系列谣言,可见灾难性谣言在网络上跨界的迅速传播,导致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网络谣言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向新媒体传播发展,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上,与网络新闻、舆论之间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学科角度,网络谣言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概念。因此,笔者希望在深入体会网络谣言影响力的同时,对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具体现象加以分析,寻找发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赵光霞)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


震惊
                
愤怒
                
悲伤
                
感动
                
喜悦
                
幸福
                
无聊
                
可笑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关于   人民网优秀论文   的新闻去聊吧讨论
“谣盐”是如何产生的?——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谣言个案研究
国家、市场、社会与网络化社会中的公共场域建构
聚宝盆还是镜中花——SNS能否带来更多的线上社会资本
  二、文献综述:透视网络谣言的心理机制

  (一)谣言心理学研究

  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谣言都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息的类型,也是一种心理的映射。网络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它为谣言创造了一片传播新地,但真正左右网络谣言发展的核心不在于其载体,而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传播者——人。人是具有复杂心理的情感动物,无论是传统谣言还是网络谣言,人类心理主导了谣言传播的规模、谣言信息的变异以及谣言的影响力。可以说,社会心理促成了谣言,同时,谣言推动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因此,谣言也是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谣言研究是Prasad(1935)对印度一次重大地震灾害之后出现的30条谣言进行的多水平研究,在比较了这些谣言和来自报纸及历史事件的谣言档案后,他发现谣言主题和内容具有跨情景一致性(Prasad,1935)。谣言心理的实验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Allport和Postman(1947)所做的关于战争谣言的研究。他们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特定的(或具有局限性的)对某一信念的陈述,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通常通过口头语言,但没有确凿证据证实它的真伪”(Allport&Postman,1947)。 Allport和Postman对谣言的研究倾向于个体,他们提出的经典谣言理论中认为,谣言传播的强度等于“其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与“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乘积,即“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事件越重要、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越大。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Allport等认为,谣言是人内心活动投射产生的,即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时,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没有使用完全公正而客观的证据,“在睡梦中,每个人都在投射,只有在睡醒之后我们才认识到,梦中的幻想反映了我们私下的愿望、恐怖或报复欲。……白日梦也具有投射性。在沙发中放松自己,我们会在脑中勾画一幅我们的希望、愿望、恐惧等成为现实的画面。……谣言类似于二手的白日梦。如果我们听到的谣言给事实作出了一个符合我们私生活的解释,我们便愿意相信并传播它。”

  奥尔波特等人的研究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揭示了个体接受和传播谣言的动机和方式,强调了投射是使个体相信并传播谣言的重要的心理机制。另有一种以普拉萨徳等人为代表的谣言研究,是倾向将谣言放之于社会,从宏观的角度将谣言分为四个维度:情绪、认知、文化和社会范式。

  虽然两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灾难谣言,但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启示:谣言不是用来增加恐惧,而是用来为恐惧辩护的。当灾难外的人无法解释自己没有受灾却也恐惧,为了给自己的恐惧找个理由,所以产生了谣言。

  (二)认知失调理论

  近年来,谣言研究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得更加密切。1957年,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汀格创立这一理论的灵感来源于1934年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地震后,调查者发现灾区之外谣言盛行,说还会有更大的灾难。另一位心理学家达甘南纳?辛哈则对灾区内的谣言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谣言都是报喜不报忧,这大概成为认知失调理论早期的假设。“当人们在接收信息(刺激)时,心灵将它纳入之前其他的刺激模式中,如果新的刺激符合之前的模式,或者说保持一致,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舒服。当人们发现他们所做的事情与他们所知道的不符,或者是听到的观点与他们已有的观点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核心。”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谣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及谣言作为一种心理平机制的属性,在发生公众事件时,大众的信息获取往往受到限制,自然会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此时,心理上的不适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失调,并且会积极地避开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这就是谣言产生的心理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大众心理研究:群体无意识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双向,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于一体的态势。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是虚拟化的,虽然没有面对面交流那样直接,但网络传播以图文为主要方式,而图文有增强传播效果的功能,再加上近年来,各种视频、flash动画流行于网站之间,更增添了网络传播的冲击性。互联网是无疆界的领域,看似无规律、无组织的平台,却存在着由成千上万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组成的群体。

  群体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单位,在社会心理学中,定义为由某些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心理或目标的人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群体中各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影响,群体心理会使个体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相对于现实生活,网络将身份和个体识别消除,使得人们游离在虚拟的空间中,这时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意识的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这就是勒庞提出的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到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在网络群体中,人人都是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了。另外,群体中的个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像是受到催眠的人,面对谣言,失去判断的意识,而另一些与自己性格习惯矛盾的能力得到极大强化,这种群体特点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可以充分体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的人在网络中也许会随波逐流、跟风造谣,正如勒庞所描述的那样:“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

  (四)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与变异

  大多数学者将网络谣言归纳为谣言中的一种,从本质上看,它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从口头传播变为网络文字或者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一文中,作者给网络谣言的定义为: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者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在《网络谣言的危害、成因及防堵的有效机制》中,作者为网络谣言下的定义为:“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或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

  在《谣言心理学》中,Allport&Postman的经典实验表明谣言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随着信息衰减而歪曲的过程,在一对链式传播模式中会出现削平、磨尖和同化3种变化。一是“磨尖”(sharpen),在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其余的就会被舍弃,这些信息被再传播时,也同样如此;二是“削平”(leveling),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裁减掉许多具体细节,使之变得越来越简略与扼要,更方便记忆、更易于传播;三是“同化”(assimilation),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谣言的内容,将符合自己认知的内容保留,不符合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发挥。

  Allport等人提出的谣言传播机制着重从群体心理的角度进行实验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该机制解释了谣言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其机理。

  勒莫在《黑寡妇》一书中指出,“谣言”(rumor)这一词处在Remen(反刍)和Rumex(酸模,有欺骗别人,让人相信的意思)之间是十分合适的。 他认为,当谣言尚未被人们听到时,它要先进入胃袋中,即经历一段思索、酝酿的阶段,然后进入大众的嘴巴里。这也就是幼虫——蛹——成虫三段式的演变过程。在幼虫阶段很难找到谣言的影子,这时的谣言是一个既存在又缺席、既知晓又忘记的社会机制。社会机制中的对外宣传往往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既定印象,成为整个社会的期待,形成了“蛹”的外壳,在蛹的阶段,当任何一个不符合既定印象的蛛丝马迹曝露时,谣言便一触即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赵光霞)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中,众多研究者根据前人提出的谣言传播机制,加之互联网的特性,对网络谣言传播模式进行探讨。在《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一文中,作者用下图来描述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

  



  此示意图重点在于信源、载体、信宿三要素以及它们分别受网络特点影响的体现。然而,网民本身的特性与谣言变异的关联没有体现。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角色担当———以“艾滋女”事件为例》一文中,作者借助盖博的环形传播模式图,总结了网络谣言传播的一般扩散模式:

  



  该谣言的扩散模式体现了网络谣言扩散形式的两点特征:1、网络谣言扩散的渠道更为多元和复杂,使得其呈现一种“弥漫”的状态;2、网络络谣言扩散的中心点难以确认,这也决定了网络谣言的扩散表现为不断变异的过程。在这里,作者提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弥散的形态,并且,因渠道的多样、环境的复杂,以及网民接近性、判断力等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异。

  更多文献对网络谣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总体上,笔者认为,目前对网络谣言特点的研究都将互联网,尤其是中国互联网的环境特点作为出发点,提出了网络谣言区别于传统谣言的时代特征。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网络谣言主要依靠文字传播,而文字语言的组织需要经过传播者的思考和斟酌,因此较传统谣言更具理性。另外,网络群体的多元化使得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声音”,因此意见趋同和极端化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根据作者的观点,网络谣言的同化变异应比传统谣言程度小,也更强调证据。

  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文献在网络谣言的变异轨迹,群体心理机制与网络谣言传播方面的讨论较少,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谣言心理机制的分析上,或者仅在网络谣言的特点、产生原因上进行分析。对于变异性传播的深入分析及其背后群体心理影响因素的深刻讨论还不是很成功,因此,笔者产生了此次研究的想法。

  三、“李刚门”事件网络谣言案例展现

  当代社会层次的分化,使得不公平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对政府、富人等群体的偏见一次次强化,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催化剂,在承载信息的同时,本身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鼓动着受众的情绪,因此,谣言在网络上极具煽动性,从而扩散迅速。

  在“富二代”在杭州制造“七十码事件”之后,2010年10月16日,22岁男子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撞倒了正在路边联系轮滑的大一新生陈晓凤,一天后陈晓凤去世,而事件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轰动了整个网络,成为中国“官二代”的突出典型。李启铭以远比“七十码事件”当事人高调、无所谓和张狂的行为及言辞,准确呈现了“官二代”更甚于“富二代”、权力更甚于资本的现实,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表达愤怒的出口。这一个泄愤的导火索被点燃后,中国大陆的互联网波澜不断,千千万万的网民卷入这场“李刚门”风波,或者说是一场与腐败官场的反抗斗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不断加剧,从杭州富二代飙车撞人事件开始,人们从观念上对“富二代”有了根深蒂固的仇视。“李刚门”事件恰巧成为更令人感到不公的“官二代”的标本,因此事件一触即发,引爆了群众的愤怒。在轩然大波中,网络谣言成为了整个事件的重点角色。人们在情绪上和心理上站在与自己利益接近的弱势一方,共同抵抗上层,对一切披露“李刚”家产、学校、父亲等信息都持同意观点,这导致了舆论导向的偏移,网络谣言自然顺势一发不可收拾。

【1】 【2】 【3】 【4】 【5】 【6】 【7】 【8】 【9】 【10】
  谣言一:“李刚家有五套房产”

  关于第一则“李刚家有五套房产”的谣言信息,能够搜索到的帖子中最早来自豆瓣网站,题为“李刚家在保定拥有五套房产”,发布者名为少荃,发布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22:24:27,跟贴数仅为51条,并未引起热议。在这51名网友的跟帖中,只有10位网民表达了较为愤怒的情绪,另有17位网友虽然表示相信,但认为拥有五套房产很正常,或者自己家还有几套房子,总体上抱有无所谓的心态。另外,有4位网友完全不相信,1位表示怀疑,剩余16条没有明确态度。10月23日上午,在如淘股网,乐清上班族论坛等网站,这则消息被转载,然而,被关注度仍旧很低,跟帖数目依然很少。到了当天14点06分,在天涯社区论坛上,该则消息被名为zeiss_20的网友转载,题目为“[案例分析]李刚在保定市拥有5套房产!(转载)”,内容如下:

  李刚保定市拥有5套房产,其中李刚为保定市北市区**分局副局长,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其中位于 1、南市区地中海别墅 3栋D01是一套4室2厅豪宅;2、南市区的钻石嘉园;3、阳光北大街的格林漫都;4、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有一个80平方的商铺;5、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有一商住楼(3房2厅)!!李刚何以为官,工资到底是多少,如何能有如此之多的房产,值得彻底查清楚,给广大人民以交代!!------------------这个楼应该盖到最高,而且广为复制。

  不能让此人一哭就逃过罪责。

  此贴发布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天内,点击量达到12679,回复数很快达到310条,在该贴引起轰动后,天涯对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封贴,并对部分发言的ID号进行了封号,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传播范围和回帖数量。

  其实网友所谓的“五处房产”的说法全系谣言:保定市南市区地中海别墅3栋D01房主梁淑琴于1999年购买此房;钻石嘉园小区1区5号楼2单元502室房主名为李钢,但各方面与李刚不符。保定市阳光北大街2188号格林漫都小区物业公司“广厦物业”证实,该小区没有李刚、李启铭(又名李一帆)、刘红梅(李刚之妻——记者注)名下的房产;所谓 “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有一个80平方米的商铺”根本不存在。所谓 “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有一商住楼(3房2厅)”,保定中银大厦有限公司证实,该楼8层系中国银行保定市分行办公用房,从未向外出租、出售。

  谣言二:“李刚的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

  10月24日晚,其它网站的讨论版中已开始少量转载“李刚的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的谣言,但回复数和关注程度并不高。10月25日18点25分,网名为vagrant12012a的网友于“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李刚的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的帖子,立刻引起轰动,帖子内容如下:

  网络真厉害,已爆料李刚儿子工作单位是电视台!李刚的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

  李刚儿子四流学校的两年专科学历,工作单位竟然是电视台!

  在这次官二代撞人事件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媒体在报道李一帆的背景时非常全面,将他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调查了一清二楚,并毫不打马赛克的把这些学校的名字列入纸上。但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在交代他的现工作单位时,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某单位”这个词。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我在想,为什么学校可以列出名字,单位就一定要“某”了呢? 好在保定是个小地方——藏不住许多事情,网络是个大地方——有很多了解情况的人。于是有网友爆料,他的工作单位实际上就是保定电视台。于是,我忽然恍然大悟,为什么全国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次事件,而我们当地最高话语权的媒体机构居然默不作声(最近两天没看电视,不知道说没说),原来不是我们的记者同志们业务素质低,只会去拉男科不孕不育医院的广告而发现不了身边的新闻,而是他们“不忍”或者是“不能”说话。

  为什么媒体不能说话,又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我爸是李刚”;不得不联想到他可怜的学历(四流学校的两年制专科生),年轻的资历;不得不联想到招聘会的人山人海和被丢弃到角落里的写着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简历;不得不联想到电视台高高的大楼光鲜的职业;不得不联想到这一切背后可能发生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欢迎有其他信息的朋友继续添砖加瓦,也许我们能盖起一栋正义的大楼,那样我们就离真相更进一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还有:

  最新人肉成果;李刚的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

  呵呵,看来“我爸是李刚”要改为“我姥爷是副省长”才对。

  看来,原本李刚还要升的???

  人肉搜索还在加大力度清查。 四亿网友不停深挖。向敢死报料的网友致敬。

  难怪央视给李刚哭五分钟,让撞死的女生发臭无人问。

  1.央视为何只采访肇事者李启铭及其父李刚?为何不采访受害者家属?官方有偏袒之嫌!!!!!

  2.从现场照片看,受害者穿的不是滑轮鞋,为何报道中说的是滑轮鞋?有猫腻有玄机?!!

  3.肇事者李启铭及其父李刚在保定市拥有5套房产是怎么来的,一个副局长的月薪是多少?何来那么多钱购买5套房产?李刚是否有贪污受贿??!!

  4.河北大学为何全校禁声?????这样的大学的校领导有何德何颜教育学生?天涯对第二则关于也采取了相同的临时封锁,因此跟帖及转载的数目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帖子的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如李刚的儿子在电视台工作,且岳父为河北省副省长等。文章末尾连续提出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带有强烈的质疑和反问,。该帖在天涯讨论版上共获得96926的点击量,458篇回复。同样,谣言二在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天涯网站对该帖进行了暂时的封闭,控制了传播的范围。

  最终记者调查后发现,李刚今年已86岁的岳父刘振恒,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保定地市合并前原保定地区土产公司离休干部。当时爆料者将“李刚的岳父是姓张的副省长”的帖子贴出后,又根据李刚之妻姓刘,改以“李刚岳父是姓刘的副省长”帖子贴出。

  四、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了此事件中较为突出的“李刚家有五套房产”以及“李刚岳父是副省长”两则网络谣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来自天涯论坛房产观澜和天涯杂谈版的两则谣言帖作为数据来源,将两条帖的回复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及少量的交叉分析进行研究。虽然都是网友转载自其它网络,但是在天涯上出现谣言信息后,影响力明显增强,得到的反响也较显著,因此,笔者认为天涯网站是“李刚门”谣言传播的转折点,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笔者对两个帖子及跟帖做了分类统计,并运用内容分析及交叉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谣言传播过程的变化加以讨论。

  (一)两则谣言的内容分析

  在谣言一帖子的310条回复中,去除广告性质、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有效样本数为295。笔者将样本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类:发帖后5小时之内,5——10小时内及10小时之外;按内容性质分为四类:相信、不信、怀疑和其它,其它类包含态度不明、描述其它事件或从其它方面评论该事件,以及与主题内容关联较少的回复。其中,相信类中又按照网民态度分为了三类:强烈愤怒、反对网民攻击和中立。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

  



  可以看到,该帖发布5小时之内,得到73条回复,78%的网民相信了谣言,其中47条帖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仅一位网友认为大家的谴责是无中生有:拥有五套房产其实很正常。前5小时内,也仅一位表示完全不相信,认定是谣言,另外9条回复表达了较大的质疑,其它类回复占8.2%。在谣言一刚开始流传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在叙述的情况本身,即李刚拥有五套房产,网友对此展开的评述,并没有偏向事件的细节或其它方面。当日17:40分,名为voile的网友发布了一条留言,对帖子的内容作了补充,将李刚五套房产的详细情况作了介绍,包括每套价值、地段介绍,最后还提出了疑问:“注:以上为李刚在保定当地的房产,李刚是否在北京上海等地买房置业目前尚不清楚。”自这条回复之后,人们对谣言的内容基本相信,责骂帖数直线上升。

  在该帖发布5至10小时之内,共66条回复,大部分网民已默认谣言为事实,相信谣言的比例上升到80.3%,并形成了群体愤怒。相比而言,怀疑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从第二阶段网民留言的趋势看,大部分网民逐渐相信李刚拥有五套房产,并纷纷加入对政府、官二代、房地产及整个社会的声讨,泄愤的帖子增多,内容以呼吁网民顶贴,人肉搜索为主,也有对政府、媒体、学校等机构表示强烈不满的帖子,指责媒体包庇,官场勾结为主,也有情绪极端的网民提出应严处李刚全家等。仅少数网民保持清醒的思维,质疑事情的真假,然而,质疑声基本淹没信者的讨伐声中。

  20点41分时,一网名为wts1219的网友发表留言,提到李刚岳父为副省长的信息,虽然没有立即引起关注,但跟帖者已注意到这条信息,并给予评价,可见在第一则谣言爆发期的同时,少数人已开始传播有关李刚岳父是副省长的谣言(下称谣言二),谣言二已处于潜伏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三阶段,也就是帖子发布10小时之后,相信谣言的比例又有提高,但并不明显,然而,怀疑和否定谣言的人数有了明显下降,愤怒和责骂成了留言中的绝对主调。另外,其它类的回复增加,其中包括由李刚门事件关联到不被众多人所知的类似事件,或者事件中其它细节,例如,网名转载南方周末的报道“上海官场的权力囤房者”,与李刚事件进行比照,认为“其他的也不少哦!”;之后又有网友在回复中提出上海房管局副局长陶校兴被双规的消息,并评论“可是,我们看得到的腐败份子有这些,看不到的呢?就让他们逍遥法外吗?”紧接着,该网友揭露了2005年,宝山某领导秦某,在任职期间多次帮助宝房集团总经理严某消除员工举报的内幕,并在最后加上“作为一位真正的公民,我觉得我有义务说出这些真相”的评论。类似这样的举报和揭发在第三阶段中越来越多,在次日12点17分,有网友发布了李刚儿子在保定电视台工作的消息,至此,网友对谣言本身的内容趋向默认,并开始转向事件的其它方面。

  谣言二的统计样本总数为458,实际有效样本为412条。由于谣言二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大量回复,因此,分析时,笔者按时间顺序分为帖子发布后3小时之内和3小时之外两部分。另外,在相信谣言的帖子中几乎没有提出反驳意见的,因此,笔者在相信谣言的分类中去除了“反对网友攻击”这一项。以下是对第二则谣言帖的数据统计:

  



  从上表分析看,在帖子发布3小时之内,共有168条回复,较为集中。其中,66%的网友表示相信该谣言,并且大部分人用谩骂、嘲讽、呼吁等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不平心态,矛头主要指向政府、央视乃至整个社会体制。中立态度者多数表达了无奈、感慨等情感,也有冷眼旁观,坐等结果的。不相信谣言的占5.4%,比谣言一的比例高出许多,不信者指出根本人肉不出真实人名,或有网友提供了反面证据驳斥谣言,如一名网友留言如下:

  如果有证据就拿出来,没有就别胡说,误导网友……发现李刚的岳父是副省长的说法和老李家的枪队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又说不出副省长的名字,如果是真的,说下名字又不会死……可能过几天电视台就挖出了李刚的岳父其实是个农民,然后座实了“网友是暴民”的说法,最后顺““民意”轻判罪犯,李刚是个清官。

  怀疑者中大部分都在追问为何不提供副省长的姓名,可以看到,谣言二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漏洞,网友更追求理性解答。其它类的回复比例增多,主要来自于两类:一是态度不明确,静观其变的,二是并未针对此事发表看法,三是描述其它地区曾经所发生的类似事件,如一名网友留言如下:

  2007年12月24日,一辆津F9556的别克轿车在南开大学校内将一名学生刮倒,车主张延华(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中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之妻)十分猖狂地说:“拿出证件来吓死你们!她揪住学生大骂,还打电话叫来几个流氓殴打学生。数百名南开学生组成人墙挡住警察、老师,车被砸,车牌被卸,最后车主认错了了。张静校长赶到后做承诺:1、不追究学生责任;2、改善校园交通;3、依法严惩肇事者。

  文章末尾作者用了强烈的语气,责骂猖狂的官员及家属。虽然作者没有对谣言本身表明态度,但作者对李刚事件本身表达了与众多信谣言者相同的愤怒。

  在帖子发布3小时之后,相信谣言的帖子比例又有增加,同时怀疑及不信的帖子比例逐渐减少。另外,揭露相关黑幕的帖子越来越多,例如河北大学学术腐败现象,以及前几年其它大学撞车事件真相等。在各种信息交杂之下,网名的情绪被带动,同时,不信谣言者之中有人列出了河北省委的名单作为证据来一一否定李刚岳父为副省长的说法,但是名单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质疑,总体趋势仍然偏向相信谣言。

  从对谣言二的回复统计中,可以看到当民意趋向愤慨及不满时,人们对待谣言的态度也趋向一致,而那些不符合主流民意的意见和看法虽然也不断出现,但基本不被重视,并且有些情绪激动的网民还会将反对者一同纳入指责的对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两则谣言的关系讨论

  以上是笔者针对两则网络谣言在讨论版中的回复分别作的分析。在李刚事件中,虽然谣言一爆发的时间早于谣言二,但这两则谣言的传播并没有明确地分开进行,而是有着紧密的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时间可以看出,在第一则谣言刚刚得到关注之后,很快出现了谣言二的消息,随着谣言一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向谣言二,两则谣言伴随李刚事件的一步步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传播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将两则谣言在天涯版上的传播结合起来分析,笔者发现,虽然总体趋势上,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谣言的人越来越多,但从比例上可以明显看到,在谣言二传播过程中,质疑和反驳明显增多,相信者总体比例较谣言一降低很多。在谣言一的第三阶段,怀疑者比例有了明显下降,同时,谣言二的信息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播。而当谣言二广受关注后,对谣言持怀疑态度的人数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随着人肉搜索的继续,其它的报道、爆料、揭露纷纷涌现,人们不断向“李刚门”事件补充其它的信息和意见,将撞人事件烧成一锅大杂烩,夹杂着群众与官府的矛盾,夹杂着百姓对不公待遇的反抗,也夹杂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质疑,因此,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浑。在群体态度倾向一边的同时,提出反对意见,指出谣言漏洞,提供其它证据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最终,谣言的实际内容已不再重要,人们讨论的重点及主要矛头转向了更深层的社会组织和现象。

  (三)网络谣言变异性传播

  按照Allport提出的传播机制,可以分析出“李刚门”事件在网络上逐级传播和变异的规律:微观来看,谣言的传播是一个帖子在另一个帖子基础上或转载或再加工的链式模式,尽管李刚家有五套房产及岳父为副省长的谣言沸沸扬扬,但其中真正来自网民所谓原创的“技术贴”少之又少,甚至很难追溯和分辨原始贴的内容,更多的是转载和拷贝,在复制粘贴、建立超链接的动作之余,网民会进行省略,只留下图片和几句文字,甚至总结成一句话、一个标题、一个链接,从而放大了事件中某一个细节,忽略了其它部分。经过无数人的选择性理解和提炼,最终突出了“李刚家有五套房产”和“李刚的岳父是副省长”两句言简意赅的话,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总结。另外,在标题上,很多“标题党”用情绪化的词语和标点符号使之更加简短有力,比如:“我爸是李刚就这么屌!”,这就是削平和磨尖的过程,而网民的选择性接收、理解和记忆,也是使谣言同化于他们认知框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三种变化可分别称为对信息的简化、强化和同化。

  除以上三种变化外,笔者认为,网络谣言传播经过高峰期后还会产生态度的摩擦。通过内容分析可以看到,谣言传播达到高峰期时,已经出现相反及理智意见的表达,只是提出后,随之便遭到群攻。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在观念及态度上,网民对事件本身的讨论逐渐减弱,对不同见解的争论逐渐显现,并随着时间推移,观点的多面性更加明显,由于互联网拥有反馈及时的特点,因此,网络谣言传播的轨迹很快会发生偏移甚至变向。

  (四)网络谣言与群体心理

  通过心理学的理解及案例分析,笔者发现了网络谣言与网民行为间的一些特别关系:

  (1)跟帖:加速观念膨胀。互联网中,信息与观念的相辅相成是导致谣言变异的直接动力。Shibutani认为,谣言既包含信息又包含解释与评论,因此谣言的传播,不仅仅是Allport&Postman所定义的信息失真的过程,更是观点演变的过程。 在“李刚门”谣言传播过程中,主帖往往以细节信息为主,回复则以观点表达为主,即使主帖的内容仅仅为事件的描述,或者态度较为温和,但众多充斥着愤慨的跟帖会使人热血沸腾,从而忽视了对细节的考虑,由此下去,网络谣言会因群体高亢的情绪而愈发具有说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2)愤世心理。网络谣言中的意见领袖往往来自具有愤世心理的群体——“愤青”。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热衷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务,是网民中不可低估的重要部分。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形成了视觉、听觉、触觉的最佳结合,在追求刺激与新鲜心理的驱使下,网络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80后”。他们普遍怀有满腔热情,内心又充满矛盾,他们对社会不公造成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思想。近两年来,仇富仇官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仇视情绪常常一触即发。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使“愤青”们也以此为新的宣传阵地,传播他们的言论与理念,并且试图做谣言中的意见领袖,引导网民沿着上述的轨迹转变观念。另外,网络中“愤青”的身份并不能代表其真正的个性,有些在网络上释放本能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却保持沉默,互联网的虚拟性致使“愤青”的数量尤其之多。

  (3)相信之外的情感。从分析结果看,网民对信息的相信程度较传统渠道来得更为理性,很多人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然而,尽管网民态度较为理性,因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其置信度低,谣言传播者在意识到这点后,会主动增加值得相信的“合理”信息,有意识地强化受众对谣言的理解和信任,使得网络谣言在传播的变异上与传统谣言有着一些差异。其实,对“李刚门”事件的某些证据进行核实很容易,但有些谣言传播者并不在乎内容真实与否,除了选择相信谣言外,还可能出于情绪发泄、引人注意等心理。因此,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已不仅限于内容,更多的是群体心理的作用导致其一发不可收拾。

  总结以上分析结果,网络谣言虽然仍来自民间,但较之过去有了突破性地发展。因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谣言在横向范围内弥散性传播,我们很难追溯“李刚门”谣言的起源,而更重要的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因传播者的观念,接收者的态度,群体特征等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从起初一致性的态度,到高潮期的多方意见涌入,再到后期连带事件引发的摩擦与质疑。这种变异性传播反之在每一个阶段都作用于网络群体,使得群体心理在谣言的大磁场中互动、摩擦,吸引,而最终被磁化。

  五、结语:降低负面网络谣言影响的建议

  当“李刚门”平息了一个多月后,网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辟谣之‘李刚门’系列,数数你一共相信了几个谣言”,引发了众人的思考。此贴将事件中五大谣言前因后果一一道来,可以说,每一则谣言都是漏洞百出。当这些谣言被轻易地一举点破,并系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众人一边倒的不理解,当人们看完帖子后又纷纷化身为智者批判愚者时,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在谣言倾城而来的时候,我们都变成了愚者,而我们如何在将来发生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成为愚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此,笔者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技术手段,健全网络监控系统。在互联网上,一则谣言可能只因为网站管理员的一时疏忽就大规模散播,可能就只是几分钟的事。网络传播的信息瞬息万变,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有害信息,单靠人工手段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建立网络信息和内容监控系统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在美国,有一种名为Net Nanny,也称“网络保姆”的软件,来协助家长进行“自助管理”。通过“网络保姆”提供的“文字通讯监控”功能,网络用户只要事先自行设定好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是不良信息的关键词句,在计算机联网时,凡是网络用户(尤其是未成年用户)接收到的或是试图传送出的相关的任何资料,“网络保姆”都会进行防堵,必要时甚至会中断联机,从而保障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可以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舆情检测系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进行有效跟踪和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发了如谷尼这样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包含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等服务功能,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然而,网络谣言扩散极其迅速了,大量的转载导致同样的信息散布于各个网站,很难分辨其源头,目前谷尼软件还无法追溯网络谣言的起点和扩散的路径,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会对网络谣言传播的途径研究很有帮助。

  (二)培养专业的论坛管理员。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电子邮件、博客、BBS讨论版等,其中,多数来自于网友在讨论版上的发帖,内容一般为网友了解的“内部”消息。由于讨论版是一个群体参与的公开平台,因此是谣言最易引起反响的渠道之一。若想构建防治网络谣言传播的控制体系,就要从源头防治混淆视听的信息流入网络。目前,中国各大网站的讨论版都设有管理员,管理员的权限也大致相同,主要体现为审核版内成员及帖子,组织话题讨论,日常管理工作等。然而,管理员大多数是普通网民,并未受过专门培训。笔者建议管理员应是在技术管理、舆论引导、价值判断等方面接受专门培训。管理问题中首当其冲是身份认证与言论自由尺度。由于网络具有某种程度的匿名性:匿名性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民意表达空间,但造成了网络道德责任真空的现象,易纵容、助长不文明、不负责的言论。作为管理者如何要对公众发言进行过滤,就需具备明确的是非与价值判断。在网络谣言中,意见领袖的态度指向往往带动着一个群体甚至几个群体的思想判断,因此,若想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论坛中的意见领袖不应当是那些造谣者,或者“愤青”,而应是具有舆情分析能力、并对网络信息传播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各大论坛网站均有管理员分级制度,如果在明确不同级别管理员权限的同时,能够按照不同层级分配舆情监测、意见引导的工作,那么论坛内谣言信息引发的轰动就会降低到最低。一直以来,意见领袖往往能给出画龙点睛的评论,从而使谣言的社会意义越来越深刻,而这种意义往往来得更沉重更激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转变意见领袖对谣言起到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谣言的良好效果。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上传播的历史舞台,它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种强大的群体力量。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一种降低他们判断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也许那些本着良知和同情的人会在网络谣言里失去方向,他们的善心常常和他们的残忍一样极端,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现象给互联网甚至社会稳定带来了危机。

  网络虽然具有一定虚拟性,但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李刚门”谣言之所以如此轰动,也是社会中仇官仇富心态的真实体现,是一种伸张正义的夸张表现。正如现实社会一样,在万千网络世界里,更多的人是期望通过网络平台,合理表达意见。更全面的意见表达和反馈机制,可以冲淡、中和那些极端言论,使我们社会的民意表达更接近于真实,也使人们由于得到更广泛的信息而在判断上趋于理性。

  参考文献

  [1]宫秀军:《论谣言的传播机制及理性应对》,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胡钰:《谣言:概念与诞生》,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http://www.cjr.com.cn。

  [3][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17,No.3。

  [5]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第26 卷。

  [7][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论: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11]官建文:《网络谣言的危害、成因及防堵的有效机制》,2007年4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4/12/content_5963389.htm.

  [12][法]弗朗索瓦丝?勒莫著,唐家龙 译:《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陈孝柱:《网络谣言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角色担当———以“艾滋女”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10年第1期。

  [14]陈红梅:《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传播前沿》,2009年第6期。

  [15]王静静:《从美国政府的互联网管理看其对中国的借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Shibutani,T.Improvised new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Indianapolis,IN:Bobbs-Merrill,1966,引自周裕琼:《网络新谣言研究——以胡斌“替身”说为例》,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27卷第4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赵光霞)
根源就是造谣传谣成本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