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解放军唯一一名75岁现役军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11:45
揭秘解放军唯一一名75岁现役军人
2014-06-03 10:47:27 来源:解放军报


标题书法:谭 健 题图照片:张 雷 图片合成:方 汉

  75岁还是现役军人,入伍60年57年扎根偏僻山沟,这在广州军区是头一份,全军也没有第二例。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要想拉直心中的问号,看材料不行,道听途说不行,那就近距离去认识一下这位“老兵”吧!

  部队提供给我们的简历上写着:顾永顺,某军械仓库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共获得箱装物资、野战条件下快速搬运、重型火炮移动三大系列81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1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在全军200多个单位推广使用,6项被列装部队……

  噢,原来是个非科研单位的基层科技干部。

  既然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顾老,那咱也入乡随俗吧。

  见面,顾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白”字:头发是白的,脸色是白的,嘴唇是白的,指甲盖是白的。一问,才知道他得过脑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天都要吃好几种药。

  事业上的成就与体格上的孱弱形成鲜明对照。

  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我们让顾老就谈谈近几年的情况,谁知他脖子一梗,说:“不行,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的全部,否则你不会理解我为何抛家舍业在山沟里待这么多年,为何锲而不舍地在一条道上走了这么多年。”

  有性格。那就从头开始他的故事吧!

  (一)

  不满15岁,他参军了。为啥?打心眼里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

  顾永顺是1939年9月生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五六岁时他也记些事了,印象最深的是警报一响,日本人的飞机就飞过来了,大人就拉着他们往防空洞里跑。防空洞里人多,吵,小孩一哭,老太太赶紧用毛巾手绢之类捂嘴,害怕飞机上的人听到后扔炸弹炸。其实飞机飞得再低,也不可能听到防空洞里的哭声啊,吓的。蒋介石到湖北恩施一带视察,被日本特务知道了,派飞机来轰炸,防空洞被炸塌了,小永顺亲眼看见死了好多人。

  后来,他家的那条街道住着好多解放军,特别守纪律,特别有礼貌。不像国民党的军队,走到哪里一窝蜂,乱哄哄的。解放军的文工团员教群众唱《谁养活谁》,“谁养活谁呀,大家来看一看,没有咱穷人开荒山,财主哪来千倾田?没有穷人把屋盖,财主家哪有楼堂瓦舍一片片……”顾老当场给我们唱了起来。

  正是因为经历了战乱,经过了比较,他幼小的心灵里才长出了向往解放军的种子。

  1954年初夏,机会来了。当兵要考量政治条件,解放军问他什么出身?小永顺说我父亲会理发,会剃光头。当时兵役法没出台,但对识文抓字的应征对象网开一面。顾永顺是堂堂正正的初中毕业生,算高学历了,招兵的也不嫌他年龄小,要了。

  当时他很矮,才158厘米,后来长到172厘米。他记得很清楚,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在长江边看到轮船和火车。从巴东出发两天两夜到了武汉,接着,坐闷罐车上北京通州。他感觉很好啊,闷罐车里面可以躺着睡觉,就是想方便时不方便。

  他们这批兵被带到第一炮兵技术学校,也就是石家庄军械学院的前身。到了部队,学员们对着军旗宣誓,他心里的那种兴奋感和幸福感,别提有多强烈。那时,苏联是老大哥,学校招了2000多个学员,让8个苏联顾问当教员。教育模式当然是苏联模式,学制3年,学校两年,实习1年,培养军械技术员、军械检修所所长。

  顾永顺编在2营4连2排。开始学了一些文化课,后来学机械制图,再后来学高炮,再后来就学枪械。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地,相当于吃“压缩干粮”。考试5分制,6门主课顾永顺3门得了5分,3门得了4分,算是个中等生。学校经常检查学员的枪擦得好不好,如果哪个苏联顾问说枪上有锈那就糟糕了,营长连长肯定要挨批评了。

  记得有一次防空演习,顾永顺太累,一趴在地上就睡着了,演习结束才醒过来,走回去的;第一次实弹射击,步枪的后坐力很大,震得他头皮发麻,耳朵不好使了。

  总之,3年紧张的军校生活,让他这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军人。

  (二)

  顾永顺被分配到广州军区军械部检查处当见习助理员。他们一个排的学员就他一个分到军区机关,而且所在地广州是个大城市,大家都说他分得最好。

  十七八岁,谁见了都喊他小顾。小顾经常在军区司令部进进出出,经常跟着处领导下部队。出席一些外事活动时,他总是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觉得中国军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

  参加完广州军区在惠阳举行的一次重大演习后,处里有个助理员找他谈心,说小顾啊,你有什么理想?你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考虑?顾永顺说我也没什么大的理想,今后能当个军械检修所所长就行。大尉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啊?顾永顺说,那样的话我所学的东西都能用上了。

  不久,那个大尉被任命为粤北某军械仓库副主任,他通过组织渠道把顾永顺也调来了。他说你不是想当检修所所长么,先到这个仓库当技术员,一步一步来。顾永顺觉得很突然,也只是随便说说啊,怎么他真当回事了?!算算,在军区机关工作才刚刚1年时间啊!那时候的人单纯,不怎么计较个人得失,小顾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大尉来报到了。这是1957年11月的事,正是满山枫叶红了的时候。

  顾永顺说,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决定了他一生的归宿。

  军械仓库刚组建不久。授衔的时候给顾永顺授了个准尉,肩上一条杠。顾永顺也没在基层待过,也不知道基层是什么情况,反正叫他怎么干就怎么干。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只要你肯干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顾永顺来这里两年就入了党。

  仓库领导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不搞论资排辈,顾永顺不到20岁,如愿以偿当上了军械所所长,管30多个人。副所长、两个技术员年龄比他大好多,修理工都是技工学校毕业的。这时顾永顺就找到感觉了,原来在军区机关总觉得自己无所事事,好像白拿工资似的,现在每天早晨从床上爬起来就忙个不停,晚上还要开会,周末也不能休息。

  军械仓库对防火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经常清理防火道的杂草,官兵们都是用手拔、用锹铲,工作量大、效率低。顾永顺看不下去了,就想修理所有一定的条件,能不能搞一台割草机代替人工打草?这事琢磨了好久,也没找到个头绪。有一次,他去理发,突然有了灵感:割草机的原理应该跟剃头推剪的原理是一样的。按照这个思路,经过反复试验,他3个月后研究出了割草机,上上下下一片欢腾。这是顾永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对他本人的影响超大。也就是说,从此他的奋斗目标改变了方向:从军械检修转到军械制造。

  1958年是个热火朝天的年份。军区号召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仓库的主要业务是收发军械物资,任务一来,大家加班加点昼夜装卸,连卫生所的医生都要参加。一个箱子重108公斤,两个人抬,很多同志手磨破了,手套上沾着血。顾永顺又动开脑筋了:能不能做个码垛机代替手抬肩扛?

  有想法就有办法。他不分昼夜地忙碌开了,一心想通过发明创造,证明自己的能力。到1959年底,顾永顺做成了一个简易但很实用的扣手钩,仓库领导特别高兴,给他书面嘉奖。之后几年,他一鼓作气,搞出了码垛机等多项成果,一下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

  (三)

  男大当婚。到1968年, 顾永顺奔30岁了。仓库政委通过广州157医院政治处主任,给他介绍了个学医的对象,就是他后来的妻子黄玉文。

  认识不久,顾永顺调到广东佛冈支左,当军训团的政委。红卫兵揪斗县委书记,要将其定性为反革命分子。顾永顺翻看了一大堆材料,没发现这个县委书记有什么政治问题,感觉也不是什么坏人,而且历史上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就在一次会议上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下捅了马蜂窝,造反派说顾永顺丧失阶级立场,充当了牛鬼蛇神的保护伞,犯了右倾错误。情况反映到部队,顾永顺被撤销职务,在全直工部通报批评,差点开除党籍。

  那个年代的政治问题不得了。通报发到157医院,亲朋好友都劝黄玉文和顾永顺吹灯,反正身处两地,只见一两次面、通了几封信而已,谁也没把谁裁坏剪坏。黄玉文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姑娘,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她感觉顾永顺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便不为所动。倒是顾永顺很快退回了黄玉文送给他的照片,明确表示不想连累她,让她再找别人。

  黄玉文不说谈也不说不谈,一如既往地和他联系,寻找机会和他见面。就这么交往了1年多,1969年8月,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也不好过。顾永顺去广州出差才能见上妻子一面,黄玉文住的是集体宿舍,不可能老把同事赶走他们在屋里团聚吧。一次,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逛,逛来逛去准备去住旅馆,找到一家便宜的,人家说他俩没带结婚证,不让住。到底不甘心,就继续找,又找到个旅馆好说歹说总算让他们住下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公安民警打电话来了,说你俩没有手续不能在这儿住。顾永顺谈起此事对当时的“管控”钦佩不已,谁告的密呀?不知道。那晚,他们在大街上溜达了一夜。

  1970年以后“解放”一些干部,顾永顺又被叫回到科里。这时候不用天天写检查了,他就利用一切时间继续研制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码垛机,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嘛!图纸在办公室画,零件在检修所加工。白天如果有其他工作,他就用晚上攻关,节假日也搭进去了。

  后来新的码垛机研制成功了,用上了,减少了人工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再后来,军区军械部的马部长来检查工作,看到官兵正在装卸,就问:你们这个码垛机这么好用是在哪里买的?战士们说这是我们仓库自己研制的。马部长很惊讶,看了一整天,说你们这个码垛机确实好,简单实用。马部长不仅自己看,还带一帮人来开现场会,结果“顾氏码垛机”批量生产,配发到军区所属的很多单位。

  一个中专学历的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又能蹦跶出多大的动静来?!多少年来顾永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学,而且他学习的目的性很强,用什么学什么。一段时间人人热衷于搞文凭,他却无动于衷。别看他每次填表一直填的是中专,搞科研要用到深奥的微积分、高等物理、机械制造等专业知识,他全都熟练掌握。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生、硕士生不懂的知识他懂,难解决的问题他能解决。

  因为忙,也因为分居两地又没有住房,顾永顺两口子好几年没敢要孩子。一直到1974年2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顾宏屹才出生。儿子50天的时候,黄玉文的产假满了,得上班了。顾永顺在山沟里忙着他那一摊事,也没法管孩子。狠狠心,夫妻俩买了火车票,硬是把小宏屹送到北京的姑姑家抚养。一送就是8年,儿子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回来。

  (四)

  1978年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一大批曾经挨整的人迎来了政治上的第二次生命。第二年9月份,部队党委作出决定给顾永顺彻底平反:顾永顺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犯任何错误,塞进档案里的“黑材料”全部销毁。

  没有了“障碍”,组织上准备提拔使用顾永顺。若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高兴还来不及,可他盘算来盘算去却不想当这个官,担心干行政工作,老要学习、开会、检查、汇报,太牵扯自己的精力。几经权衡,他郑重向上级领导递交了报告,恳请不要任命自己当副主任。报告送上去了,顾永顺又怕他的要求难以实现,于是专程去广州敲开时任某分部部长周金喜的办公室,表达意愿:

  “当官少我一个不算少,搞技术革新多我一个就能多出很大的分量,恳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请求。”

  周部长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笑着说:“老顾,你可让我开眼了,走后门辞官我是头一回碰到。”

  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为他们仓库多配一位副主任,这才把顾永顺的思想工作做通。既然有利于推动仓库建设向前发展,那就当这个不大不小、专管科研的官吧。

  过去思想“包袱”很重,而今后顾无忧。正值壮年的顾永顺领着一帮人一鼓作气研制出了液压传动移炮机、三动力码垛机。

  新东西就地使用没有问题,可要让其他单位推广使用就比较麻烦,因为体积太大,行动不便。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一花独放,成了顾永顺的一块心病,他要的是百花盛开。

  唯一的出路是缩小移炮机的体积,缩小体积只能在缩小油箱体积上下功夫。他跑了很多地方考察了解情况,没有经验可循;他翻阅了所有介绍相关机械的图书,根本无路可循。在大孤山送走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又迎来一个又一个忙碌的黎明,经过上万次反复的运算,绘制几百份复杂的草图,顾永顺终于设计出一种利用油缸中活塞上部空间作油箱,把油缸和油箱融为一体的“套叠油箱”,解决了液压移炮机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

  1983年,液压移炮机在全军仓库工作现场会上演示,当人们看到只有小板凳那么大的东西,却能把10多吨重的高射炮轻松托起并能行走时,无不感到惊异和钦佩。这项成果后来一举获得国家发明奖,列装全军部队使用。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获得比别人多的成功。

  那年,分部党委考虑到顾永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困难,准备把他调回广州市内的一个单位工作,先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不能是个地方就去呀!顾永顺是个有想法的人,先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侦察”了一番。到现场一看,他发现这个单位是零件库,要搞他的那一套根本施展不开手脚。他犹豫了,不想来了。那会儿,8岁的儿子刚从北京接回广州,妻子劝他说:“我们分居两地这么多年,我也没什么怨言。可你总得为孩子考虑考虑吧,宏屹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一天一天往下掉,老师说咱们做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顾永顺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对老婆说:“我也爱儿子,我也爱家。可是搬运机械化,我已经搞了这么多年,离开山沟,全家倒是团聚了,我的事业很可能半途而废了,这个损失对部队、对我自己太大了。就像一个人丢了魂,到哪里都没意思了。”

  听了丈夫的话,黄玉文没再说什么,含着眼泪把他送出了家门,送到了粤北山区。

  以后又有多次离开山沟的机会,顾永顺都放弃了。

  (五)

  1999年,即将面临退休的顾永顺赶上军队战略方针调整,科技强军,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部队要向机械化发展,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这个目标要靠一大批有技术专长的人来实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科研、技术革新遍地开花,相对而言,顾永顺开了一朵大花,所以就格外引人注目。

  这年的11月15日,总装备部弹药局一个电话直接打到军械仓库:由于全军集团化训练过程中暴露出传统搬运机械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样式的需求,引起了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一套“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他们希望顾永顺能担此重任。

  毕竟年届花甲,在常人看来,他的精力、身体以及现有知识结构,都不适宜承担这样一项具有很大挑战的科研任务。不少人劝他,这个项目总部下属的专门科研机构已研制了两年没有完成,万一你搞砸了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激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顾永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思考过“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这个难题,着手野战条件下快速装卸工具的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环节已成竹在胸。

  顾永顺以前的设想与总部现在的意图不谋而合,他最终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了。

  经仓库申报,广州军区批准,顾永顺的退休时间延长到65岁。

  在科技攻关的日子里,顾永顺几近忘我。他几乎每天10多个小时都在技术室,平均每个月要设计修改500多遍草图,做几十次试验。

  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样机出来后遇到了难题,铲板升降速度达不到技术要求。顾永顺领着官兵连续一个星期猫在车间里,饿了把饭带到车间里吃,困了铺上凉席就地睡一会儿。

  有一天,顾永顺带着大家从傍晚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钟,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都劝他早点休息,明天再接着干。

  顾老说:“时间这么紧,我哪有心思睡觉!你们很辛苦,先回去睡觉吧。”

  一直熬到凌晨4点多,顾永顺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单向阀的内油孔光洁度不够,钢珠与油孔不弥合,造成油路不畅,铲板难以升降。

  任何问题都是解决容易发现难。2001年6月,“野战条件下武器弹药快速保障装备”顺利通过总部鉴定,列装部队使用,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为部队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作出了贡献。

  2004年,顾永顺65岁之际,广州军区根据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上报总部批准顾永顺再次缓退,退休年龄延长至75岁。

  (六)

  了解情况的人说,这10年来,顾老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今年4月下旬我们走进他家,笔者看到客厅的茶几和卧室的床头,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堆一堆药盒。

  “是为了方便服药吗?”

  “你打开药盒看看就知道了。”

  呵,在药盒内面的空白处,设备电路、液压方式、机械零配件等等各种各样的草图,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连环画。

  原来,在家的时候,顾永顺眼睛盯着电视,思绪却在四处飘舞。设计灵感来了,他会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案。即使躺在床上,顾永顺也会把白天的工作过一遍电,过着过着,电路图不对了,液压图有问题了,他翻身起来,打开台灯,在药盒上把要点先记下来画下来。顾永顺说:“我身体不好,身边药盒多,想到什么必须随时记,这样才不会忘记。药盒硬硬的,既好写好画又节约纸张,蛮好。”

  我们促膝交谈。

  顾老说,他从一个基层的检修所所长,到军区命名的“模范科技干部”,完全是“逼上梁山”。他们也有竞争对手,都是搞专职研究的大单位。仓库这么个小单位为什么能站得住脚?是因为他们搞发明突出的是“用”,而不是为了看。别的单位物质条件、设备、人员素质各方面比他们强很多,如果你的东西只比人家好一点没人搭理你,只有好很多很多才有吸引力。同样的移炮机,别的单位也做了,但部队一用就出故障,修理都来不及,宁肯用8台换他们做的一台。

  顾老说,搞科研仅在研究所是不行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搞不好就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车还出不了门……

  越听顾老说,越想亲眼看看他的那些“宝贝”,百闻不如一见嘛!

  先看的是远程火箭弹码垛机,2008年完成,扁平万向轮、双门架结构和双吊臂同步提升系统,无配重的前支腿式双门架结构,是他们创新设计的产物。这种大型码垛机用于远程火箭弹在后方仓库的码卸垛作业及检测搬运,实现了多点同时作业,也就是目前军队最先进的码垛机了。

  只有一个兵在灵活自如地操作这台机器,大家赞叹不已。

  2009年完成的远程火箭弹多功能搬运车,是采用跨套式机身、无差速器液压驱动轮和液压同步提升机构,按照远火防爆要求而研制成功的搬运车,可以在后方仓库快捷迅速完成远程火箭弹搬运。

  相比较而言,管线布管收管机是个庞然大物,是顾老他们2012年拿出来的成果。管线布管收管是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距离远,要适应各种野外道路环境。他们设计出全新的插管方式,并通过自己研制的液压排插、同步门架等机构,代替人工完成从运输车上直接取管—铺管—收管—堆码管等多个环节,从而实现对野战输油管的快速铺设和撤收。

  2013年问世的野战多功能保障车看上去就是一台迷彩车。它的用途是在沙滩、淤泥、弹坑、沟渠等地形快速铺设道路,满足轮式车辆通过要求,便于部队抢滩登陆使用。据说,外国的同类产品只能铺几十米,而这台车能铺上百米……

  这么重要的几项成果用这么短的文字描述,似乎分量不足,其实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顾老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

  研究某型火箭弹搬运车时,顾永顺希望实地观察一下它的收发作业。可最近的存放点离他所在单位也得七八个小时车程。这种弹体体积大,收发作业环节多,很难为了一次单纯的观察而搞一次收发演示。于是顾永顺经常打电话给另一单位领导,恳请他们有任务时通知他到现场察看。半年后的一天,正在广州总医院住院治病的顾永顺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说是第二天早上紧急发运某型火箭弹。挂断电话,顾永顺让护士拔掉针头,立即办了出院手续,买了几个菜包子,直奔火车站。爱人黄玉文劝他不要那么急着走,身体要紧。他说:“这个机会我等了好久了,如果错过,不知道又要等到猴年马月。”就这样,顾永顺连夜出发,不失时机地现场观看了某型火箭弹的发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该型火箭弹搬运车研制成功了,为顾老军旅生涯不老的征途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http://m.chinanews.com/s/mil/2014/06-03/1229810.htm揭秘解放军唯一一名75岁现役军人
2014-06-03 10:47:27 来源:解放军报


标题书法:谭 健 题图照片:张 雷 图片合成:方 汉

  75岁还是现役军人,入伍60年57年扎根偏僻山沟,这在广州军区是头一份,全军也没有第二例。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要想拉直心中的问号,看材料不行,道听途说不行,那就近距离去认识一下这位“老兵”吧!

  部队提供给我们的简历上写着:顾永顺,某军械仓库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共获得箱装物资、野战条件下快速搬运、重型火炮移动三大系列81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1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在全军200多个单位推广使用,6项被列装部队……

  噢,原来是个非科研单位的基层科技干部。

  既然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顾老,那咱也入乡随俗吧。

  见面,顾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白”字:头发是白的,脸色是白的,嘴唇是白的,指甲盖是白的。一问,才知道他得过脑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天都要吃好几种药。

  事业上的成就与体格上的孱弱形成鲜明对照。

  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我们让顾老就谈谈近几年的情况,谁知他脖子一梗,说:“不行,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的全部,否则你不会理解我为何抛家舍业在山沟里待这么多年,为何锲而不舍地在一条道上走了这么多年。”

  有性格。那就从头开始他的故事吧!

  (一)

  不满15岁,他参军了。为啥?打心眼里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

  顾永顺是1939年9月生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五六岁时他也记些事了,印象最深的是警报一响,日本人的飞机就飞过来了,大人就拉着他们往防空洞里跑。防空洞里人多,吵,小孩一哭,老太太赶紧用毛巾手绢之类捂嘴,害怕飞机上的人听到后扔炸弹炸。其实飞机飞得再低,也不可能听到防空洞里的哭声啊,吓的。蒋介石到湖北恩施一带视察,被日本特务知道了,派飞机来轰炸,防空洞被炸塌了,小永顺亲眼看见死了好多人。

  后来,他家的那条街道住着好多解放军,特别守纪律,特别有礼貌。不像国民党的军队,走到哪里一窝蜂,乱哄哄的。解放军的文工团员教群众唱《谁养活谁》,“谁养活谁呀,大家来看一看,没有咱穷人开荒山,财主哪来千倾田?没有穷人把屋盖,财主家哪有楼堂瓦舍一片片……”顾老当场给我们唱了起来。

  正是因为经历了战乱,经过了比较,他幼小的心灵里才长出了向往解放军的种子。

  1954年初夏,机会来了。当兵要考量政治条件,解放军问他什么出身?小永顺说我父亲会理发,会剃光头。当时兵役法没出台,但对识文抓字的应征对象网开一面。顾永顺是堂堂正正的初中毕业生,算高学历了,招兵的也不嫌他年龄小,要了。

  当时他很矮,才158厘米,后来长到172厘米。他记得很清楚,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在长江边看到轮船和火车。从巴东出发两天两夜到了武汉,接着,坐闷罐车上北京通州。他感觉很好啊,闷罐车里面可以躺着睡觉,就是想方便时不方便。

  他们这批兵被带到第一炮兵技术学校,也就是石家庄军械学院的前身。到了部队,学员们对着军旗宣誓,他心里的那种兴奋感和幸福感,别提有多强烈。那时,苏联是老大哥,学校招了2000多个学员,让8个苏联顾问当教员。教育模式当然是苏联模式,学制3年,学校两年,实习1年,培养军械技术员、军械检修所所长。

  顾永顺编在2营4连2排。开始学了一些文化课,后来学机械制图,再后来学高炮,再后来就学枪械。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地,相当于吃“压缩干粮”。考试5分制,6门主课顾永顺3门得了5分,3门得了4分,算是个中等生。学校经常检查学员的枪擦得好不好,如果哪个苏联顾问说枪上有锈那就糟糕了,营长连长肯定要挨批评了。

  记得有一次防空演习,顾永顺太累,一趴在地上就睡着了,演习结束才醒过来,走回去的;第一次实弹射击,步枪的后坐力很大,震得他头皮发麻,耳朵不好使了。

  总之,3年紧张的军校生活,让他这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军人。

  (二)

  顾永顺被分配到广州军区军械部检查处当见习助理员。他们一个排的学员就他一个分到军区机关,而且所在地广州是个大城市,大家都说他分得最好。

  十七八岁,谁见了都喊他小顾。小顾经常在军区司令部进进出出,经常跟着处领导下部队。出席一些外事活动时,他总是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觉得中国军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

  参加完广州军区在惠阳举行的一次重大演习后,处里有个助理员找他谈心,说小顾啊,你有什么理想?你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考虑?顾永顺说我也没什么大的理想,今后能当个军械检修所所长就行。大尉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啊?顾永顺说,那样的话我所学的东西都能用上了。

  不久,那个大尉被任命为粤北某军械仓库副主任,他通过组织渠道把顾永顺也调来了。他说你不是想当检修所所长么,先到这个仓库当技术员,一步一步来。顾永顺觉得很突然,也只是随便说说啊,怎么他真当回事了?!算算,在军区机关工作才刚刚1年时间啊!那时候的人单纯,不怎么计较个人得失,小顾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大尉来报到了。这是1957年11月的事,正是满山枫叶红了的时候。

  顾永顺说,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决定了他一生的归宿。

  军械仓库刚组建不久。授衔的时候给顾永顺授了个准尉,肩上一条杠。顾永顺也没在基层待过,也不知道基层是什么情况,反正叫他怎么干就怎么干。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只要你肯干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顾永顺来这里两年就入了党。

  仓库领导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不搞论资排辈,顾永顺不到20岁,如愿以偿当上了军械所所长,管30多个人。副所长、两个技术员年龄比他大好多,修理工都是技工学校毕业的。这时顾永顺就找到感觉了,原来在军区机关总觉得自己无所事事,好像白拿工资似的,现在每天早晨从床上爬起来就忙个不停,晚上还要开会,周末也不能休息。

  军械仓库对防火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经常清理防火道的杂草,官兵们都是用手拔、用锹铲,工作量大、效率低。顾永顺看不下去了,就想修理所有一定的条件,能不能搞一台割草机代替人工打草?这事琢磨了好久,也没找到个头绪。有一次,他去理发,突然有了灵感:割草机的原理应该跟剃头推剪的原理是一样的。按照这个思路,经过反复试验,他3个月后研究出了割草机,上上下下一片欢腾。这是顾永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对他本人的影响超大。也就是说,从此他的奋斗目标改变了方向:从军械检修转到军械制造。

  1958年是个热火朝天的年份。军区号召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仓库的主要业务是收发军械物资,任务一来,大家加班加点昼夜装卸,连卫生所的医生都要参加。一个箱子重108公斤,两个人抬,很多同志手磨破了,手套上沾着血。顾永顺又动开脑筋了:能不能做个码垛机代替手抬肩扛?

  有想法就有办法。他不分昼夜地忙碌开了,一心想通过发明创造,证明自己的能力。到1959年底,顾永顺做成了一个简易但很实用的扣手钩,仓库领导特别高兴,给他书面嘉奖。之后几年,他一鼓作气,搞出了码垛机等多项成果,一下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

  (三)

  男大当婚。到1968年, 顾永顺奔30岁了。仓库政委通过广州157医院政治处主任,给他介绍了个学医的对象,就是他后来的妻子黄玉文。

  认识不久,顾永顺调到广东佛冈支左,当军训团的政委。红卫兵揪斗县委书记,要将其定性为反革命分子。顾永顺翻看了一大堆材料,没发现这个县委书记有什么政治问题,感觉也不是什么坏人,而且历史上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就在一次会议上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下捅了马蜂窝,造反派说顾永顺丧失阶级立场,充当了牛鬼蛇神的保护伞,犯了右倾错误。情况反映到部队,顾永顺被撤销职务,在全直工部通报批评,差点开除党籍。

  那个年代的政治问题不得了。通报发到157医院,亲朋好友都劝黄玉文和顾永顺吹灯,反正身处两地,只见一两次面、通了几封信而已,谁也没把谁裁坏剪坏。黄玉文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姑娘,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她感觉顾永顺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便不为所动。倒是顾永顺很快退回了黄玉文送给他的照片,明确表示不想连累她,让她再找别人。

  黄玉文不说谈也不说不谈,一如既往地和他联系,寻找机会和他见面。就这么交往了1年多,1969年8月,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也不好过。顾永顺去广州出差才能见上妻子一面,黄玉文住的是集体宿舍,不可能老把同事赶走他们在屋里团聚吧。一次,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逛,逛来逛去准备去住旅馆,找到一家便宜的,人家说他俩没带结婚证,不让住。到底不甘心,就继续找,又找到个旅馆好说歹说总算让他们住下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公安民警打电话来了,说你俩没有手续不能在这儿住。顾永顺谈起此事对当时的“管控”钦佩不已,谁告的密呀?不知道。那晚,他们在大街上溜达了一夜。

  1970年以后“解放”一些干部,顾永顺又被叫回到科里。这时候不用天天写检查了,他就利用一切时间继续研制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码垛机,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嘛!图纸在办公室画,零件在检修所加工。白天如果有其他工作,他就用晚上攻关,节假日也搭进去了。

  后来新的码垛机研制成功了,用上了,减少了人工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再后来,军区军械部的马部长来检查工作,看到官兵正在装卸,就问:你们这个码垛机这么好用是在哪里买的?战士们说这是我们仓库自己研制的。马部长很惊讶,看了一整天,说你们这个码垛机确实好,简单实用。马部长不仅自己看,还带一帮人来开现场会,结果“顾氏码垛机”批量生产,配发到军区所属的很多单位。

  一个中专学历的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又能蹦跶出多大的动静来?!多少年来顾永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学,而且他学习的目的性很强,用什么学什么。一段时间人人热衷于搞文凭,他却无动于衷。别看他每次填表一直填的是中专,搞科研要用到深奥的微积分、高等物理、机械制造等专业知识,他全都熟练掌握。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生、硕士生不懂的知识他懂,难解决的问题他能解决。

  因为忙,也因为分居两地又没有住房,顾永顺两口子好几年没敢要孩子。一直到1974年2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顾宏屹才出生。儿子50天的时候,黄玉文的产假满了,得上班了。顾永顺在山沟里忙着他那一摊事,也没法管孩子。狠狠心,夫妻俩买了火车票,硬是把小宏屹送到北京的姑姑家抚养。一送就是8年,儿子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回来。

  (四)

  1978年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一大批曾经挨整的人迎来了政治上的第二次生命。第二年9月份,部队党委作出决定给顾永顺彻底平反:顾永顺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犯任何错误,塞进档案里的“黑材料”全部销毁。

  没有了“障碍”,组织上准备提拔使用顾永顺。若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高兴还来不及,可他盘算来盘算去却不想当这个官,担心干行政工作,老要学习、开会、检查、汇报,太牵扯自己的精力。几经权衡,他郑重向上级领导递交了报告,恳请不要任命自己当副主任。报告送上去了,顾永顺又怕他的要求难以实现,于是专程去广州敲开时任某分部部长周金喜的办公室,表达意愿:

  “当官少我一个不算少,搞技术革新多我一个就能多出很大的分量,恳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请求。”

  周部长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笑着说:“老顾,你可让我开眼了,走后门辞官我是头一回碰到。”

  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为他们仓库多配一位副主任,这才把顾永顺的思想工作做通。既然有利于推动仓库建设向前发展,那就当这个不大不小、专管科研的官吧。

  过去思想“包袱”很重,而今后顾无忧。正值壮年的顾永顺领着一帮人一鼓作气研制出了液压传动移炮机、三动力码垛机。

  新东西就地使用没有问题,可要让其他单位推广使用就比较麻烦,因为体积太大,行动不便。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一花独放,成了顾永顺的一块心病,他要的是百花盛开。

  唯一的出路是缩小移炮机的体积,缩小体积只能在缩小油箱体积上下功夫。他跑了很多地方考察了解情况,没有经验可循;他翻阅了所有介绍相关机械的图书,根本无路可循。在大孤山送走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又迎来一个又一个忙碌的黎明,经过上万次反复的运算,绘制几百份复杂的草图,顾永顺终于设计出一种利用油缸中活塞上部空间作油箱,把油缸和油箱融为一体的“套叠油箱”,解决了液压移炮机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

  1983年,液压移炮机在全军仓库工作现场会上演示,当人们看到只有小板凳那么大的东西,却能把10多吨重的高射炮轻松托起并能行走时,无不感到惊异和钦佩。这项成果后来一举获得国家发明奖,列装全军部队使用。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获得比别人多的成功。

  那年,分部党委考虑到顾永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困难,准备把他调回广州市内的一个单位工作,先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不能是个地方就去呀!顾永顺是个有想法的人,先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侦察”了一番。到现场一看,他发现这个单位是零件库,要搞他的那一套根本施展不开手脚。他犹豫了,不想来了。那会儿,8岁的儿子刚从北京接回广州,妻子劝他说:“我们分居两地这么多年,我也没什么怨言。可你总得为孩子考虑考虑吧,宏屹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一天一天往下掉,老师说咱们做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顾永顺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对老婆说:“我也爱儿子,我也爱家。可是搬运机械化,我已经搞了这么多年,离开山沟,全家倒是团聚了,我的事业很可能半途而废了,这个损失对部队、对我自己太大了。就像一个人丢了魂,到哪里都没意思了。”

  听了丈夫的话,黄玉文没再说什么,含着眼泪把他送出了家门,送到了粤北山区。

  以后又有多次离开山沟的机会,顾永顺都放弃了。

  (五)

  1999年,即将面临退休的顾永顺赶上军队战略方针调整,科技强军,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部队要向机械化发展,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这个目标要靠一大批有技术专长的人来实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科研、技术革新遍地开花,相对而言,顾永顺开了一朵大花,所以就格外引人注目。

  这年的11月15日,总装备部弹药局一个电话直接打到军械仓库:由于全军集团化训练过程中暴露出传统搬运机械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样式的需求,引起了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一套“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他们希望顾永顺能担此重任。

  毕竟年届花甲,在常人看来,他的精力、身体以及现有知识结构,都不适宜承担这样一项具有很大挑战的科研任务。不少人劝他,这个项目总部下属的专门科研机构已研制了两年没有完成,万一你搞砸了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激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顾永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思考过“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这个难题,着手野战条件下快速装卸工具的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环节已成竹在胸。

  顾永顺以前的设想与总部现在的意图不谋而合,他最终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了。

  经仓库申报,广州军区批准,顾永顺的退休时间延长到65岁。

  在科技攻关的日子里,顾永顺几近忘我。他几乎每天10多个小时都在技术室,平均每个月要设计修改500多遍草图,做几十次试验。

  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样机出来后遇到了难题,铲板升降速度达不到技术要求。顾永顺领着官兵连续一个星期猫在车间里,饿了把饭带到车间里吃,困了铺上凉席就地睡一会儿。

  有一天,顾永顺带着大家从傍晚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钟,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都劝他早点休息,明天再接着干。

  顾老说:“时间这么紧,我哪有心思睡觉!你们很辛苦,先回去睡觉吧。”

  一直熬到凌晨4点多,顾永顺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单向阀的内油孔光洁度不够,钢珠与油孔不弥合,造成油路不畅,铲板难以升降。

  任何问题都是解决容易发现难。2001年6月,“野战条件下武器弹药快速保障装备”顺利通过总部鉴定,列装部队使用,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为部队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作出了贡献。

  2004年,顾永顺65岁之际,广州军区根据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上报总部批准顾永顺再次缓退,退休年龄延长至75岁。

  (六)

  了解情况的人说,这10年来,顾老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今年4月下旬我们走进他家,笔者看到客厅的茶几和卧室的床头,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堆一堆药盒。

  “是为了方便服药吗?”

  “你打开药盒看看就知道了。”

  呵,在药盒内面的空白处,设备电路、液压方式、机械零配件等等各种各样的草图,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连环画。

  原来,在家的时候,顾永顺眼睛盯着电视,思绪却在四处飘舞。设计灵感来了,他会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案。即使躺在床上,顾永顺也会把白天的工作过一遍电,过着过着,电路图不对了,液压图有问题了,他翻身起来,打开台灯,在药盒上把要点先记下来画下来。顾永顺说:“我身体不好,身边药盒多,想到什么必须随时记,这样才不会忘记。药盒硬硬的,既好写好画又节约纸张,蛮好。”

  我们促膝交谈。

  顾老说,他从一个基层的检修所所长,到军区命名的“模范科技干部”,完全是“逼上梁山”。他们也有竞争对手,都是搞专职研究的大单位。仓库这么个小单位为什么能站得住脚?是因为他们搞发明突出的是“用”,而不是为了看。别的单位物质条件、设备、人员素质各方面比他们强很多,如果你的东西只比人家好一点没人搭理你,只有好很多很多才有吸引力。同样的移炮机,别的单位也做了,但部队一用就出故障,修理都来不及,宁肯用8台换他们做的一台。

  顾老说,搞科研仅在研究所是不行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搞不好就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车还出不了门……

  越听顾老说,越想亲眼看看他的那些“宝贝”,百闻不如一见嘛!

  先看的是远程火箭弹码垛机,2008年完成,扁平万向轮、双门架结构和双吊臂同步提升系统,无配重的前支腿式双门架结构,是他们创新设计的产物。这种大型码垛机用于远程火箭弹在后方仓库的码卸垛作业及检测搬运,实现了多点同时作业,也就是目前军队最先进的码垛机了。

  只有一个兵在灵活自如地操作这台机器,大家赞叹不已。

  2009年完成的远程火箭弹多功能搬运车,是采用跨套式机身、无差速器液压驱动轮和液压同步提升机构,按照远火防爆要求而研制成功的搬运车,可以在后方仓库快捷迅速完成远程火箭弹搬运。

  相比较而言,管线布管收管机是个庞然大物,是顾老他们2012年拿出来的成果。管线布管收管是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距离远,要适应各种野外道路环境。他们设计出全新的插管方式,并通过自己研制的液压排插、同步门架等机构,代替人工完成从运输车上直接取管—铺管—收管—堆码管等多个环节,从而实现对野战输油管的快速铺设和撤收。

  2013年问世的野战多功能保障车看上去就是一台迷彩车。它的用途是在沙滩、淤泥、弹坑、沟渠等地形快速铺设道路,满足轮式车辆通过要求,便于部队抢滩登陆使用。据说,外国的同类产品只能铺几十米,而这台车能铺上百米……

  这么重要的几项成果用这么短的文字描述,似乎分量不足,其实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顾老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

  研究某型火箭弹搬运车时,顾永顺希望实地观察一下它的收发作业。可最近的存放点离他所在单位也得七八个小时车程。这种弹体体积大,收发作业环节多,很难为了一次单纯的观察而搞一次收发演示。于是顾永顺经常打电话给另一单位领导,恳请他们有任务时通知他到现场察看。半年后的一天,正在广州总医院住院治病的顾永顺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说是第二天早上紧急发运某型火箭弹。挂断电话,顾永顺让护士拔掉针头,立即办了出院手续,买了几个菜包子,直奔火车站。爱人黄玉文劝他不要那么急着走,身体要紧。他说:“这个机会我等了好久了,如果错过,不知道又要等到猴年马月。”就这样,顾永顺连夜出发,不失时机地现场观看了某型火箭弹的发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该型火箭弹搬运车研制成功了,为顾老军旅生涯不老的征途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http://m.chinanews.com/s/mil/2014/06-03/1229810.htm
军中鲁班,军士楷模!!!!!
老骥伏役,志在千里
致敬!话说阎肃还是现役吧?比他大。
老兵不死,也从未凋零!
致敬!话说阎肃还是现役吧?比他大。
阎肃就是唱歌那个?跟双江关系甚好那个?
sgfj12345 发表于 2014-6-4 11:48
阎肃就是唱歌那个?跟双江关系甚好那个?
作词家,不知道他们关系咋样。阎肃好像是我军军龄最长的

专业技术二级——是不是还有一级的?哪位大神介绍一下?
那些戏子怎么能和这些真正滴栋梁做比较
能做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专业技术二级啊,相当少将了。
奉献了一生,致敬
佩服,这才是英雄!
强帖,支持一下,拿分闪人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才是国之脊梁
那一代人中的代表,敬礼!
75岁 这要耐得住寂寞的
工资肯定不少,不要说我八卦,嘻嘻
有理想,有坚持,心中的老英雄!祝你健康长寿,祖国需要你!
向老前辈致敬!
向老英雄致敬。我们要向他学习,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螺丝钉
工资肯定不少,不要说我八卦,嘻嘻
月薪上6位数都是应得的。
真正的栋梁啊。致敬!
这些真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人
老革命啊…
拜灯,你别光吃包子,赶紧过来瞧一瞧。

登陆来顶礼老军人、老英雄。
打心眼里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


编辑掉,爪机重复

编辑掉,爪机重复
专业技术二级,大神啊,膜拜
国之栋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敬礼
时代见证者
真真正正为国为军奉献一生啊!致敬!
这是完完全全基层锻炼出来的骨干啊
向老兵致敬!
不过,军队养了那么多专业的研究机构,那么多专家教授,咋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敬礼
向军工兔致敬啊
专业技术二级,那是正军级的待遇啊
技术帝!如果当年去干航发,现在空军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