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马平:65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1:13:39
6.  “扩招”65年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今天的演讲是从中国梦说起的。说我们过去65年更新了三次中国梦,对应地,我们搞了三次工业革命。所有中国人,或者说,所有受过教育,和现代社会有关联的中国人,都认为高速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中国梦这个“软”件,始终跑在中国工业发展的“硬件”前面,是一个明显的拉动因素。中国人穿上了鞋就想要自行车,有了自行车还要有公交,等到中巴车把公交开到每个村,中国人又希望要高铁,要私人汽车。有这样的需求,中国是没法停下来的。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这种需求哪国都有,为什么中国梦的拉动效应这么强?为什么印度梦,巴西梦,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靠某个梦想变成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解释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超前扩张,让中国梦比其他任何大国的梦想都更有力量。

什么叫超前扩张呢?就是说不惜代价地发展教育,哪怕工业经济不需要那么多受教育人口,也要不停地搞教育。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中国,大多数工作的教育要求就是中学教育水平。不需要你读大学,念好中学,甚至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工业硬件,所需的基本教育软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学教育体系。现在我们13.7亿人口,每年初中毕业生是1600万,正好覆盖我们的大多数人口。

不过,这个基本教育体系不是这几天才搭建起来的,不是等全部年轻人都进城才发展出来的。我现在请大家猜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达到1500万级别,第一次超过1600万是哪年?

我来之前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7年,1978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之前的1972年,中国不到9亿人口,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超过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六七亿劳动力,几乎90%在工业社会工作。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四五亿劳动力,只有一亿左右在工业社会工作。就算把公社自己办的工商业和民办教师也算上,最多也就是1.7亿劳动力搞工商业,搞管理,搞教育。这说明,那个时候培养的中学生相对整个工业经济的需求是远远过剩的。再往前说,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生数量也是1600万,中国1970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970年的时候,建国刚刚21年。1949年中国只有60万小学毕业生,到战乱完全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00万出头。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没有10倍,但是小学毕业生数量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中学毕业生增长到原来的六七十倍。

这叫什么呢?用我们现在习惯的一个词说,这就叫扩招。大家可能觉得扩招这个词用在中学,用在小学身上有点滑稽。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1949年的时候,每年毕业几十万小学生,20万初中生,五六万高中生。所以,中学生就能当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训练团里短训几个月,就派到全国各地当接管干部。小学毕业生,如果写字漂亮,文章通顺,到县政府谋个职位轻而易举,招工到最先进的国有企业里也是重点培养对象。这个待遇比90年代扩招前的大学生牛的多。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轮大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历贬值,对我们父辈的冲击,比大学扩招对我们的冲击要厉害十倍。从那时起,读书在中国再也不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了,而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基本待遇。对于原来垄断知识的少数人,少数家庭来说,那20年是非常难过的20年。

这个过程导致了什么效果呢?从工业经济的角度说,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一批潜在劳动力,有知识、有纪律、有基本的现代社会交往能力。比中国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劳动力也丰富的国家,劳动力素质比中国差得多。如果用各国劳动力数量做横轴,劳动力质量做纵轴,画一条曲线,中国在这个曲线上明显处于凸起来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大扩招对于社会心理的冲击更重要。虽然中国的工业增长并不慢,但扩招的速度还是远远超过工业经济的增长,这说明许多工业品在普及到全国之前,全国人民已经从课本、从教科书上知道了。



最初一代的黑白电视机让很多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还是举我身边例子,我父亲70年代到矿山工作之后才见过电视机,到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有彩色电视机。但是他自己回忆,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还在读初中,他就从我叔祖父留下的课本上知道了彩色电视机,甚至还知道这东西的原理是什么。那一代所有中学生,可能在成年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他们都知道中国有繁华的大城市,城市里有工程师有艺术家,有南京长江大桥和飞机制造厂。1970年,中国第一次航天发射,有几十万乡村教师带着学生,半夜坐在空地上等着看卫星。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历了这样的教育,虽然许多人还留在偏僻的山村,但世界再也不只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那么大了。陕西作家路遥,80年代有一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各位父辈被现代教育改变的精神生活。

这种效果到我这一代人依然有效。1992年,我在农村读书,教室里没有电,天黑就放学,上课下课靠老师敲一块破铁来提醒。但是老师要在这里讲自然课,讲电路原理,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外面有个繁荣的大世界。到了1998年,我到上海读书,学交通土建,就是专门负责修路架桥的专业。我同宿舍有个四川的同学,在大山里长大,连自行车都不会骑,来上海的经历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换句话说,他在第一次看到铁路,看到高速公路之后4年,就要出去当工程师,指挥别人给这个国家修高速公路了。这说明他在看到铁路之前很久,山区学校就给他教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知识,他不是靠这四年才了解现代社会的。

再往后,就是在座各位上学读书的时候了。你们读小学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互联网,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扩招,文凭贬值的年代。你们可能觉得这个时代很特别,但回顾一下父辈的生活,你们会发现,这个时代一点都不特别。过去65年,中国一次次地搞扩招,先是初小,然后是小学,接下来是初中高中,最后才是大学和博士硕士。每个人都是从扩招年代过来的,每个人都被灌输了超出当前工业水平的中国梦,所以这个国家不管怎么折腾,最终的发展方向都是努力建设工业,一切阻碍工业发展的因素都最终被踩到脚底下,同时被踩到脚底下的还有什么?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梦。

7.  双刃剑

现在回顾一下,我总结的中国发展经验可以简化为两个字:扩招。用扩招给全民普及中国梦,再用中国梦拉动工业建设。但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用两个字来总结胜利秘诀未免有点太简单了,进一步说,别的国家不会学吗?为啥其他国家没有通过这个方式来大搞工业呢?

这是因为扩招的结果不仅仅是好处。不是每个国家都享受的起扩招这份大礼包。扩招让每个人提前认识工业社会,了解到工业社会的好处,支持工业进步。但反过来说,受教育群体也对消费和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年代你读了小学,就想买牙膏牙刷;60年代初中生毕业,希望像干部一样有钢笔有制服;70年代的年轻人需要自行车和收音机;80年代各种外国货都进来了,小县城的人也希望买彩电买冰箱。到了今天,虽然我们没去过巴黎,但我们都读书认字,都能看报纸上网,所以我们度假也希望去阿尔卑斯山。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国梦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业消费品,比现在更多的工业消费品。

这对工业来说,既是促进也是挑战。因为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消费品,比如电视机和化妆品。这些东西消费起来很爽,但爽了就没了。另一种是投资品,比如造机器,造机床,开矿山,搞科研,搞培训。这些物资没法直接消费,但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以后的生产能力。

做为落后国家,要想迅速赶超,有限的工业产能,必然要多生产投资品,少生产消费品。中国在65年里搞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不是原创,但中间积累的物资是省不掉的。在大多数年份,中国们用1/3甚至超过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去造投资品,剩下的一半才是消费品。所以说,工业产能的增长和消费品的增长不一定同步。本来工业产能就跟不上受教育人口的消费欲望,现在还要把那么多的生产能力用在投资上。这显然是个矛盾。

从就业的角度说。工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率是不一样的。工业人口操纵更多的机器,控制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是农业人口的几十倍。为了对得起这个生产率,更为了吸引最优秀、最可靠的人去控制这些机器,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需要给工业人口更多的报酬。这个规律反映在中国,就是几十年来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就是当年人人都想进城想拿非农业户口。所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想当工人当干部,吃工资,不想回去当农民。

国家显然没法立刻做到这一点。中国从一年十几万吨的钢产量发展起来。不可能立刻给每个人配上机器,不可能给每个城市都修好高速公路。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只能继续在农村挖地插秧,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城工作。直到21世纪,中国的钢产量已经等于世界一半了,人人都可以用工业化的方式劳动,中国这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年轻人要求参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在这之前,城乡有巨大的差距,国家在供应消费品和提供就业机会两方面都没法满足所有人。但另一方面,国家还在拼命的搞教育,向所有人传授现代化的好处,告诉他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告诉他们工业化社会里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享受。教育越发达,这个矛盾就越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头几批过剩的学生被送到简易师范去培训,甚至不培训就直接送到小学里当老师,很快就在缺乏教育的地方制造了教育爆炸。学生毕业四五年就再去教学生,用不了几年,最偏僻的地方也普及了教育。这也是一种指数增长,而且是比工业经济本身更快的指数增长。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5.shtml
从全世界来看,受教育人口的指数化增长往往带来的不是高速发展,而是动荡和倒退。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吃饱和饿不死,向社会提出了就业和消费两大超前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脱离传统社会结构的一代年轻人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闹事,会支持任何许诺做出改变的政治力量,甚至会支持单纯搞破坏的力量。这种动荡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尤其是这几年,全世界起码有20个国家提供了典型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拉伯之春,十几个国家像传染病一样陷入内乱。

我们看这些内乱的阿拉伯国家,从大西洋一直到亚洲腹地,谁能告诉我,这些年轻人为什么目标闹?他们反对现在的政权,要造反,要上街,要内战,但他们要什么呢?要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谁也说不清。其实说不清就对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70年代以后,石油价格上涨,这些国家用石油收入养了许多人口,给他们上学的机会。现在这些人长大了,毕业了,国内却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可以去打工。等到油价不继续涨了,他们只能上街闹事,要消费品,要工作。但是,从哪里弄更多的钱买消费品,工作干什么能创造更多财富呢?他们也不知道,只是一味地向社会提要求。

他们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也合理也不合理。工业社会让所有人都受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就业和充足的商品。可以说他们的要求很合理。说不合理,是因为工业社会提供好工作和廉价商品是长期目标。短期内要满足这些目标只能减少投资,把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消费品,进口消费品,最后吃掉整个社会的未来。等到大家的要求再上一个台阶,那就完全没办法了。迎合街头这些人的全部要求,就是一个工业社会走向慢性死亡的过程。

不过呢,有些时候,慢性死亡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中国有成语叫饮鸩止渴。这些国家走向动荡的驱动力实在太强大,有的时候不把家底拿出来搞福利立刻就是内战。我们设想一个模型,比如一个国家,把一半的生产能力拿来投资,换取5%的经济增长率。这需要差不多15年才能让财富翻一番。但是如果不投资了,立刻就把用来投资的外汇、资源都分掉,用来换消费品,当年就能让大家的收入翻一番。这个诱惑实在太强大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来说很难拒绝。所以,许多国家发自己承担不起的高福利,甚至借债维持高福利也是迫不得已。

实际上,刚才那个模型大大夸大了这些国家的增长率。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少会听说哪个国家有5%的增长率,因为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中国了。

工业这东西,从来是从低到高一步步升级的。中国搞了几十年工业,在水平上爬到了工业国的中间偏下水平,在规模上有六七亿劳动力,生产全世界一半以上的 消费品,炼全世界一半的钢铁,制造1/3的机电产品。那些国家要从低到高升级产业,发展工业,首先就要过中国这一关。中国也不是说不和你分享机会,但是和中国这么一个完善的工业超级大国比,那些国家不勒紧腰带,不下点苦功夫完全没机会,倒是买中国商品很容易,很便宜。中国人早就把淘宝变成一个全世界的购物平台了。

所以,从这些国家的视角来看,与其辛辛苦苦投资搞建设,换取2%、3%的缓慢增长。还不如把这些资源卖了,换中国商品,给每个年轻人都弄一个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等到卖资源的钱停止增长,国民的欲望和人口一点点涨起来,他们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了。希腊、阿根廷、埃及、巴西这些国家一度还很繁荣,但十几年来就是这么一个手足无措的局面。积重难返,只等一个诱发因素就会闹起来。

这个诱发因素,在许多国家就是中国的山寨手机。最近几年,中国产业升级,在附加值高一点的消费电子领域也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把一般水平的智能机价格打下来,打到了第三世界年轻人也能承受的水平。这些年轻人好一点的话用华为中兴,差一点用杂牌山寨机,再配上中国造的基站,就能用手机上网了。本来这些失业宅男在家里一个人郁闷,上网才发现全国年轻人都郁闷,这郁闷一下子就升华了,从个人情绪变成多数人的正义,可以用来壮胆了。阿拉伯世界、希腊、巴西阿根廷、乃至今天的乌克兰越南,就是这么乱起来的。

对付这种混乱,强行镇压行不行呢?埃及军政府被逼了几次,最后毫不犹豫地搞政变,推翻阿拉伯之春推上来的总统,自己开枪屠杀,还要栽赃给被镇压的兄弟会。搞定街头之后,埃及军政府到处抓人,敢于一天判几百人死刑。他们就是要用机枪告诉年轻人,工作和享受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谁要不服,就拿人头来换权利。

这么干,政治后果我就不讨论了。从社会心理上来说,这实际上是用子弹来宣传读书无用论。摧毁整个社会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这同样是砸碎年轻人的梦想,让国家失去发展的活力。

所以我前面说,扩招这办法不是谁都能用好的。一不小心就是给自己上定时炸弹,把整个国家逼到进退两难的地步。我们能用中国梦来拉动工业社会发展,肯定还有点别的窍门。

8.  知识青年

刚才我说这些,都是看外国的笑话。但我们搞了65年扩招,其实类似的事情也不知道碰了多少回,从第一次扩招,就是我们父辈经历的那次中小学扩招开始,我们就遇到过麻烦。

前面我们说,中国教育玩扩招是从1949年开始。但是开始几年,扩招并没有带来太多我那天。因为中国太缺人才了,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要尽量用上。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为了尽快搭一个现代国家的架子,很多时候是国家招聘人数比识字的人多,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比下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多。经常要动员已经工作的干部和士兵去读大学,保证有足够的学生。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压力很小,都习惯于读书就有好前途。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扩张速度远远压倒了经济增长,问题来了。不是读书就有好前途,不是上中学就能读大学了。1957年,湖北孝感(事件发生地现已划归汉阳)一所初中的学生忽然知道,录取率忽然降低了,以后只有学习最好的一小部分人能上高中考大学,其他人都只能读书到此为止,而且也不一定有工作。

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大形势变化,初中生和小学生太多了,不可能都去走考大学这条路。另一个是城市里的就业压力更明显,所以把大多数升学机会都留给了城市,孝感这种地方分到的比例相对低了。于是学生们的预期受到了打击,上街游行,围攻县政府,说政府政策有问题。然后参政的民主党派也参与这个事,学生运动变成了政治事件。

这件事对政府的震动相当大。处理手段严厉的过分,当事人有被判死刑的。但是事后政府也反思,这件事一点也不偶然,教育的超前扩张迟早会给全国带来问题。所以,必须吸取教训。

从接下来几年国家的政策看。政府的经验教训有这么几个。

首先,不能因噎废食。发展教育出了问题,不等于方向错了,必须继续发展教育。1957年的时候,全国有9千所初中,到了70年代末,中国有十万所初中了。

其次,要公平。国家要发展工业,把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城市里,给他们相对较高的待遇。但这个待遇尽量不要传给子女,不能让城里人的下一代垄断升学和招工的权利。否则农村的学生读书就没动力了。不仅没动力,可能还会闹乱子。

第三,要做政治工作。就算公平了,能上大学当干部的都是一少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工当工人都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农村。必须用政治动员,让他们认同这一点,认同眼下的政策是为了长期所有人的发展。同时要把留在这些农村的青年动员起来,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让他们的知识白费。

这些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就是接下来连续2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简称知青下乡,一共送了几千万人下乡,从城市户口换成农村户口。

说是知青下乡,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忽视了大多数知识青年本来不在城里这个事实。从60年代开始,尽管城市里的中小学相对集中一些,但是农村也开始普及中小学教育,培养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比城里多的多。我粗略的估算一下,整个知青下乡期间,城市每培养一个中学生,农村中学就会有3个毕业生。城市的中学生毕业去农村,叫下乡知识青年。农村的中学生毕业留在农村,是回乡知识青年。现在说起知识青年,往往只关注城市下去那一部分,忽视了农村自己培养的,占多数的知识青年。

就在知青下乡的同时,中国的工业经济也在扩张,招的工人越来越多,吸收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总数也是几千万,比城市下乡知青的总数还要多一些。那么,如果不让知青下乡,直接把他们留在城里升学招工,不是就不用折腾这么一大圈了吗?免得下乡知青和家人生离死别,弄的城里人心惶惶,子女被送下乡的人都不满意。

必须承认,有人对知青政策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人的一般心态是默认已经拿到手的东西就是自己应得的东西。那些下乡知青生在城里,有非农业户口,有粮油补贴,享受城里优越的基础设施。现在你把他们赶下乡,显然是惹人了。

但反过来说,当时大多数人不在城里,不能吃商品粮。之所以要划分工农区别,是为了吸取最优秀的人来发展工业。但你把这批人的子女留在城里,等于世袭了这个权利,不允许农村的知识青年分享这个权利。农村人首先是不满,其次是认为读书没用,就不读书了。整个国家就会因此分裂。既要保证一定的工农差距,又不能让国家分裂,知青下乡就是这样一个妥协的政策。

所以,必须把城市知青送下乡,和三倍的农村知青混在一起劳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优秀可靠的人进城工作,招工或者是升学。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动力读书,让每个家庭都认为现代化社会和自己都有关系。这个过程操作中肯定会导致很多问题,但是大的方向站得住脚,能够服众。所以,中国一方面没有给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安排工作,一方面在70年代末,把中小学入学率都提高到95%左右,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这距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有20多年时间。

当然了,送知青下乡,不仅仅是送下去就算。国家还要管他们的政治教育,让他们在农村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每个县都有知青办,负责知青的生活和文化活动,鼓励他们改变农村的文化,在农村当民办教师,当赤脚医生,带着农民搞一点小型工业。其中干得好的要鼓励,要提拔,树立典型让大家都知道。愿意继续学习的,国家专门有配套的知识青年自学丛书,希望你用空闲时间继续提高知识水平。这套书和知青常备的赤脚医生手册,到现在我也推荐大家去看看,是非常好的科普书。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6.shtml

当然,现在有许多人会说,你对知青的这些描述都是抄袭当年的政治宣传。明明是把那么多人扔到农村浪费青春,哪有你说的这么好。这个问题只需要看看当前一代国家领导人就有答案,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刘云山、刘奇葆、赵乐际、张春贤、范长龙,都是下乡知青。基本都当过自己所在知青点的负责人。最高的两个领导,习近平和李克强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的村长职务。习近平当知青的时候,带着一箱子书天天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他所在的大队挖了沼气池,解决了做饭缺柴的问题。这样的知识青年,就算不是人人都能当主席,当总理,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这就是当年社会主义知青政策给后来几十年留下的人才储备。

知青下乡政策搞到80年代初,被新的领导人一刀切结束了。80年代的时候,国企最喜欢让工人的孩子接班顶岗,城里也积压了最多的待业青年,闹了不少乱子。以至于邓小平要发动严打,跳过已经制定的法律,胡乱杀人,杀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缓解问题。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入学率一度急剧下降。这就是随便结束知青下乡,搞不平等政策的结果。



知青下乡宣传画

不过呢,虽然知青政策的收尾不怎么样,但毕竟80年代的中国已经不是50年代的中国了。在几十年的知青政策中。中国普及了中学教育,为全面工业化准备好了人力储备。这世界上几乎成功的案例都不是机会等人,而是人等机会。如果你等到机会来了再培养人,那机会肯定被被人拿走了。80年代后,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开始从欧美国家接受工业转移,抢占世界市场。虽然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巴西这些国家已经领先一步去接受工业转移了,但中国一下子拿出来好几亿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力,很快就抵消了他们的领先优势,占领了世界市场,而且还很快突破了低端工业,向高端的工业升级。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开始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搞产业转移了。巴西这样的国家,当年经济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现在就是中国的一个采矿场。中国能有这个发展局面,靠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中国抢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归根结底,我们讨论历史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刚才我说知青问题,不是建议大家上山下乡。而是想举个例子,说明我们中国既能快速发展教育,也有能力解决教育超前发展带来的问题。用中国梦拉着工业社会前进的模式,我们还打算继续走。这个经验在今天依然很重要。因为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和三四十年前很相似。

当年是中学生过剩,现在是大学生过剩。当年是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今天的问题是一半适龄人口都读了大学,他们不愿意当工人。当年大家都想要非农业户口,今天大家都希望有北京上海的户口。这些相似性,说明历史的确是螺旋上升的,每隔几十年就会转到相似的位置,只不过是在更高的位置上转过去的。当年要进城,要读大学读中专,要当工人,这些中国梦现在都成了底限的个人选择,也就是前面说的新一代中国梦的踏脚石。

既然问题有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借鉴当年的经验。

当年的中学生过剩,中国并没有停止教育扩张。相反,越是过剩,越要把原来的中学生训练成教师,去教更多的学生,最终把所有人都变成中学生。因为从长远来看,问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只要发展的快,当年看来不可能的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当年你要是说现在想上大学的人基本都能上大学,恐怕谁也不信。但今天这就是现实。

又比如说,当年恐怕没有人敢想象到农民可以不是人口的大多数,甚至传统上的农民可以消失。但是现在,中国种庄稼已经高度机械化,土地正在重新集中成连片的农场。传统上最苦最累的那些工作,已经完全机械化、自动化了,就算还要人来种庄稼,也不是传统农民的种法了。还是两年前,夏天收麦子的时候,我开车从宝鸡出发,穿过陕西山西河北,开了1000多公里回家。这一路上穿过的是中国最主要的小麦区。一开上车我就看到浩浩荡荡的收割机在一线平推,从一个县收到另一个县。我看了1000多公里,发现一个非常震惊的事实,就是一把镰刀我都没看见。弯着腰割麦子过去是最苦最累的农活,现在这种工作如果不是在整个北方消失了,至少也在公路沿线消失了。这两年淘宝上的无人机已经只有几千块一架,有的可以带着十几公斤的负载飞好几十分钟,许多农场正在用无人机代替人力来打农药,用卫星导航来设定路线。以前背着药桶,带着口罩挥汗如雨的单调工作也要消失了。现在本来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农村,将来这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工作方式也工业化了。就算所有人都不愿意当传统上的农民,中国也有办法种足够的粮食吃。

所以说,今天的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尤其不愿意当单调的流水线工人也没有什么错。我们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父亲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推销一种上料机器人,许多企业就是拿着计算器算账的。一旦上料工的工资超过3000块,他们就很乐意考虑用机器人代替人。从具体案例来说,这些体力劳动工人失业了。但结合大学生不愿意去当简单劳动力的事实来看,这就是给中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你读了大学,学了知识,的确应该去研发机器人,当高级技工,指挥这些机械臂干活,而不是自己三班倒去卖力气。几年前我父亲刚开始推销这种机器人的时候,说是国内只有几家企业做类似的产品。上周碰到一个也做机床的朋友,他说类似的企业已经有300多家了。我看大学生不想当简单劳动力,这个问题解决也用不了太久。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教育或许需要改革,但高素质人才绝对不过剩。我们要像70年代拼命推行中学教育那样,把普及大学教育的发展模式走到底。

刚才知青问题还提供了另一个经验。就是公平才能让大家愿意上学。即便读书不等于上好大学,读了好大学不等于好工作,你至少要给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在升学、在找工作方面,拼爹的确是很重要的。同样读书,考大学的难易程度在各个省不一样,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省份尤其不一样。西部省份,西藏青海分低也就罢了,照顾教育水平差的落后地区是国家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京津沪本来就是发达地区,高考难度这么低,的确很难让大家觉得公平。这也是北京上海户口为什么让人眼红的重要原因。

最后,知青问题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政府要主动出手干预年轻人的读书和求职。就算暂时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要留在基层,不能进大城市,还要做一些相对单调的工作。政府也要有宏观规划,怎样让基层工作用上年轻人学的知识,怎么让大家在基层有自学的机会。当年有知识青年自学丛书,现在有网络了,政府应该主动去利用好这个远程教育工具。就像前面说的,从来是人等机会,没听说机会等人的。有朝一日中国再迎来一轮快速产业升级,这些政府干预工作一定有它的作用。

9 . 当代问题

不过呢,既然历史已经不是当年的历史了。照搬知青下乡的经验显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某些经验你根本就没法照搬过来。就拿上面的例子说,京津沪的高考容易我们觉得不公平。但反过来说,这些地方历史上大学就比其他地方集中。我是河北省的,河北最好的大学是河北工业大学,但是这个大学居然一直就留在天津。这些学校占用了直辖市很多的优质土地,在今天这个土地财政的时代是很大的一份负担。这些学校的运营经费和科研经费,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往往要出一半左右,地方性大学的开支甚至全由地方负担。在地方政府看来,我多出了钱,多占一些高考名额,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交易。

还有升学和找工作的拼爹问题。许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不公平,但你们问问自己,有朝一日你们发了财,在某个行业有了过硬的关系,你会不会出钱让你的孩子上名校?或者说你是否认同优质教育本身是一种可以花钱买的商品?会不会给你的自家人买优质教育?你的子女毕业找工作,你会不会打电话给自己的熟人,让他们优先提供一个实习机会?换句话说,眼下是一个承认私有制,承认资本主义规律的社会,你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谈公平,首先要看看这个社会在整体上是不是承认公平是好事。

再进一步说,今天阻碍工业发展、阻碍中国梦的问题并不限于教育和就业。比如说房地产商一动员,几万人就上街了,不许你发展核电;城市要发展,要给更多人提供干净的环境,但是杭州市政府连一个早就确定的垃圾处理工厂都修不下去;西安高新区的善男信女敢于公然去推倒变电站的围墙,说你有辐射,我就不让你建。

这些问题说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张白纸的中国了。我们已经实现了几代人的中国梦,这些梦给许多人,尤其是先富起来的人提供了很多个人资产。如果新的中国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资产,影响他们已经享受到的中国梦,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我相信,反对PX项目,反对发展核电的那些人,有不少未必真的就无知,未必不知道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影响。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认为这些东西有影响,如果这些项目上了,他们已经买的房子会跌价。所以,房产商一忽悠,他们比那些真相信有问题的人还积极。李克强总理不是说吗,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要难,现在新的中国梦就要触及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支持呢?简单的说,已经形成的几代中国梦要威胁最新的中国梦了?我们怎么办?

在这种问题上,最有资格出手,最有能力出手的,最有义务出手的就是政府。现代社会不进则退。年轻人的梦得不到满足,就会颓废,就会破坏,就会拒绝为社会出力。政府不用新的中国梦吃掉旧的中国梦,那就只能看着社会一点点腐烂下去。

可是,政府现在真的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吗?

从公信力来说,政府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搞什么投资,舆论上都是一片反对。都是嚷嚷说你不在乎民生,滥用民力。有这钱不如提高消费,稳定经济。看网上新闻回复,几乎都是说政府腐败,政府站在有钱人的一边,政府花钱就是搞腐败,还不如留给民间来干。

从执行力来说,政府现在没法去干预个人的事情,大家都希望去北京上海居住,同时抱怨北上广的房价高,地铁挤,车辆限牌,本身就是不能解决的矛盾。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创造工作机会,把产业链规划到内地,规划到中小城市去,不让大家都挤到北京上海找工作,这才是可行的设想。但是,现在主流经济学是要搞全面市场经济的,政府管一管国企,规划一些国企自己的项目都饱受批评。让政府主动去干预私有企业,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搞拆迁,搭建新产业链,大家觉得现在的政府有权威,有胆略干这种事情吗?

其实上面说的这几个问题,最终都和思想问题有关系。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现在最缺的是一个大家都信的意识形态。虽然新闻联播每天都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政府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学理论,学马克思主义。但是凭心而论,从各位的观察来说,谁见过真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干部?谁见过政府真凭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事?政府自己不信,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不信。当年说为了国家建设,为了长远目标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为了发展内地经济,国家动员北京上海的技术工人西迁。现在国家能用信仰发动这样的行动吗?显然做不到。

我上学的时候,政治书上有一句话: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跑过不少地方,各处看到的都是宗教泛滥,而且往往不是合法教会,是各种各样新型教派。像门徒会,像三赎基督这种明令取缔的宗教,地方政府往往已经是听之任之,随便你发展了。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当没看见。在我老家,邪教教会敢在最主要的大街上设立教堂,政府完全不管。走在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公开场合拉住人就传教的谁也管不了。我过去住在西安回坊,经常看到清真寺公开贴出布告,违反不许向未成年人传教的法律,办宗教幼儿园,宣称信教从娃娃抓起。西安是内地的省会尚且如此。从这个案例,大家就能想象新疆的基层失控到了什么程度,就能知道恐怖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不解决是没法推进中国梦的。不过,作为一个33岁的年轻人,我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解决方案摆出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些问题是提给全中国年轻人的,要由包括各位在内的新一代人来解决。在今天讲座的最后,我说说我在这些问题上的一点个人思考,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第一个看法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宪法里写着马克思主义,写着无产阶级专政,说我们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社会主义呢?允许个人用钱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是社会主义?大庆油田这几天正在争论子女该不该接班的问题,你们说接班是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大多数就业岗位已经是由私营企业提供了。国家该怎么让这些工作机会体会社会主义精神?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不说明白,中国梦就没法从宪法,从国家基本的法律体系里得到支持。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要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前面我提到了反PX的游行,反高铁、反变电站,反核电站的活动。中国肯定需要对付这些阻碍工业化进步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名义对付他们呢?我们这个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如果以人民的名义去对付他们,我们怎么体现人民的意志呢?

现在是这些反对者上街游行,自称代表人民。问题是多数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既没有通过选票也没有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少数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用自己的愚昧去反对多数人的利益。正因为我们没有处置这种事情的民主程序,所以政府在对付这种事情的时候手软,步步后退,总觉得正义在对方一边。长此以往,谁都能以人民的名义阻碍建设,真正的人民利益就没人关心。

当然了,我们的宪法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民主,不要搞西方那种金钱民主。这我也支持,我也不希望看到资本家把持舆论,花钱买选票。但我们总要拿出一个样子来,告诉别人,没有金钱的民主是什么样,这样才有说服力。现在的事实是,资本已经把持了舆论。我自己就是搞媒体的,我很清楚资本家怎么用投资和广告订单左右舆论,怎么用钱抹平不利于自己的新闻。资本已经把持了很多舆论阵地,社会主义民主却没见到。这等于把控制社会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有钱人。你如果希望政府能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去发展工业,你就该支持政府搞民主,让多数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伸张自己的权利。这些新型民主的具体操作方式,我想也应该是各位走上社会后思考的问题。

我的第三个看法是,应该主动考虑一种适应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住自己的平房,现在我们要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就必须和几千几万人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必须和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每个人生活都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影响,也必须考虑会不会影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有一种基准生活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原则,否则好多事情根本就没法讨论。

比如说,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家庭,有人怀孕了,老头老太太要抱孙子了,很高兴。老头就整个楼挨家挨户敲门,要求他们关了无线路由器,不要影响我家的孕妇。别人当然不答应,老头就不停的骚扰,甚至切断各家的电源。你说这里谁有道理?我猜各位肯定支持那些无线上网的,因为这是个人自由,我上网关你什么事?但是,如果简单的用个人自由的话,老头也可以说,你上网,凭什么要把无线电信号发到我家?你凭什么干涉别人家的无线电环境呢?就算这事儿闹到法律解决,要打官司,也牵扯到一个谁来判定无线电会不会影响孕妇的问题,谁来出钱做这个检测的问题。

这里显然就不能简单的用农业社会思考方式来界定。如果这个社会不规定个人自由的边界,不主动制定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将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日子就没法过了。这种价值观如何统一,也是你们将来走上社会立刻就会碰到的问题。

第四个看法是要在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还是回到刚才那几个话题。为什么有人害怕变电站?为什么有人害怕无线路由器?为什么他们回家不害怕电吹风呢?有的人还会坚定的相信什么电磁治疗仪,喝所谓的磁化水。这里实际上是个社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

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但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学科分化的问题。在自己的一小块领域内当专家,不等于对整个科学有全面认识。我原来在设计院工作,同事100%是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但只要女同事怀孕,100%会穿防辐射的衣服。我当时还想,这可能是学科问题,我们是学土木工程的,上学时学的那点物理知识和电工学知识都忘光了。但后来我到上海的张江,可能是中国搞电子,搞通信的工程师最集中的地方,我发现地铁站门口到处都是卖仙人掌的,号称用来反辐射,天天生意火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出了点问题。今天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你们是国内搞无线电最强的地方之一,你们的校友最清楚普通无线电对人体的影响。但不意外的话,你们的女同学将来怀孕的时候,肯定也有一大批人穿防辐射衣,还要上网煞有介事地比较质量好坏,你们信不信?

过去几十年,中国急着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希望每个学生都尽快掌握技能,尽快到工业体系里当一个好零件。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分项的知识,忽略了全面的科普,更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足够的科普。现在我们的本科教育已经和西方差距不大了,但是如果比较教材的科普性,比较社会上科普书的水平,我们和西方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这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欠账。你们这一代人必须把这个欠账补上。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宁和明白人打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如果不搞好科普的话,社会上大多数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自己领域之外都是糊涂人,都会被谎言轻易地动员起来反对建设。从这个角度说,科普和科研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我希望各位能多多地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能带动别人认识科学最好,没时间去科普别人的话,至少自己要多读一点科普书,多了解一点全面的知识。

我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今天从中国梦说起,谈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还有很多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谈不上水平多高,到现在还能坐着听讲座的人,我先向各位说声谢谢。如果你们想继续探讨相关问题,可以在这里提问,也可以和演讲的组织者联系,咱们慢慢交流,还可以关注我的微博。我的新浪微博名字是:-马前卒-,两边加一个短横线。或者直接输入网址,weibo.com/renchonghao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年轻人唯有梦想和好姑娘不能辜负。后来我想想呢,好姑娘也是梦想的一部分。于是我把我的QQ签名改了,改成【唯有梦想不可辜负】。这个道理相信在座各位也认同。但是呢,现代社会,任何人的梦想都得依托工业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而工业社会的发展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已经到了你不考虑别人的梦想,就无所谓什么梦想的时候。你不和别人一起去考虑梦想,自己的梦想永远是梦想。平时坐在教室读书,忙忙碌碌应付考试,你可能觉得整个国家的宏大规划和你很远,但是呢,如果你真看重自己的梦想,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来考虑一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事情。

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全部内容。最后,我祝贺各位都能梦想成真,祝各位女生都能尽快找到又帅又贴心的男朋友,祝各位男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好姑娘。

谢谢大家。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8.shtml6.  “扩招”65年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今天的演讲是从中国梦说起的。说我们过去65年更新了三次中国梦,对应地,我们搞了三次工业革命。所有中国人,或者说,所有受过教育,和现代社会有关联的中国人,都认为高速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中国梦这个“软”件,始终跑在中国工业发展的“硬件”前面,是一个明显的拉动因素。中国人穿上了鞋就想要自行车,有了自行车还要有公交,等到中巴车把公交开到每个村,中国人又希望要高铁,要私人汽车。有这样的需求,中国是没法停下来的。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这种需求哪国都有,为什么中国梦的拉动效应这么强?为什么印度梦,巴西梦,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靠某个梦想变成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解释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超前扩张,让中国梦比其他任何大国的梦想都更有力量。

什么叫超前扩张呢?就是说不惜代价地发展教育,哪怕工业经济不需要那么多受教育人口,也要不停地搞教育。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中国,大多数工作的教育要求就是中学教育水平。不需要你读大学,念好中学,甚至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工业硬件,所需的基本教育软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学教育体系。现在我们13.7亿人口,每年初中毕业生是1600万,正好覆盖我们的大多数人口。

不过,这个基本教育体系不是这几天才搭建起来的,不是等全部年轻人都进城才发展出来的。我现在请大家猜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达到1500万级别,第一次超过1600万是哪年?

我来之前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7年,1978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之前的1972年,中国不到9亿人口,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超过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六七亿劳动力,几乎90%在工业社会工作。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四五亿劳动力,只有一亿左右在工业社会工作。就算把公社自己办的工商业和民办教师也算上,最多也就是1.7亿劳动力搞工商业,搞管理,搞教育。这说明,那个时候培养的中学生相对整个工业经济的需求是远远过剩的。再往前说,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生数量也是1600万,中国1970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970年的时候,建国刚刚21年。1949年中国只有60万小学毕业生,到战乱完全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00万出头。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没有10倍,但是小学毕业生数量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中学毕业生增长到原来的六七十倍。

这叫什么呢?用我们现在习惯的一个词说,这就叫扩招。大家可能觉得扩招这个词用在中学,用在小学身上有点滑稽。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1949年的时候,每年毕业几十万小学生,20万初中生,五六万高中生。所以,中学生就能当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训练团里短训几个月,就派到全国各地当接管干部。小学毕业生,如果写字漂亮,文章通顺,到县政府谋个职位轻而易举,招工到最先进的国有企业里也是重点培养对象。这个待遇比90年代扩招前的大学生牛的多。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轮大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历贬值,对我们父辈的冲击,比大学扩招对我们的冲击要厉害十倍。从那时起,读书在中国再也不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了,而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基本待遇。对于原来垄断知识的少数人,少数家庭来说,那20年是非常难过的20年。

这个过程导致了什么效果呢?从工业经济的角度说,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一批潜在劳动力,有知识、有纪律、有基本的现代社会交往能力。比中国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劳动力也丰富的国家,劳动力素质比中国差得多。如果用各国劳动力数量做横轴,劳动力质量做纵轴,画一条曲线,中国在这个曲线上明显处于凸起来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大扩招对于社会心理的冲击更重要。虽然中国的工业增长并不慢,但扩招的速度还是远远超过工业经济的增长,这说明许多工业品在普及到全国之前,全国人民已经从课本、从教科书上知道了。



最初一代的黑白电视机让很多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还是举我身边例子,我父亲70年代到矿山工作之后才见过电视机,到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有彩色电视机。但是他自己回忆,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还在读初中,他就从我叔祖父留下的课本上知道了彩色电视机,甚至还知道这东西的原理是什么。那一代所有中学生,可能在成年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他们都知道中国有繁华的大城市,城市里有工程师有艺术家,有南京长江大桥和飞机制造厂。1970年,中国第一次航天发射,有几十万乡村教师带着学生,半夜坐在空地上等着看卫星。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历了这样的教育,虽然许多人还留在偏僻的山村,但世界再也不只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那么大了。陕西作家路遥,80年代有一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各位父辈被现代教育改变的精神生活。

这种效果到我这一代人依然有效。1992年,我在农村读书,教室里没有电,天黑就放学,上课下课靠老师敲一块破铁来提醒。但是老师要在这里讲自然课,讲电路原理,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外面有个繁荣的大世界。到了1998年,我到上海读书,学交通土建,就是专门负责修路架桥的专业。我同宿舍有个四川的同学,在大山里长大,连自行车都不会骑,来上海的经历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换句话说,他在第一次看到铁路,看到高速公路之后4年,就要出去当工程师,指挥别人给这个国家修高速公路了。这说明他在看到铁路之前很久,山区学校就给他教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知识,他不是靠这四年才了解现代社会的。

再往后,就是在座各位上学读书的时候了。你们读小学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互联网,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扩招,文凭贬值的年代。你们可能觉得这个时代很特别,但回顾一下父辈的生活,你们会发现,这个时代一点都不特别。过去65年,中国一次次地搞扩招,先是初小,然后是小学,接下来是初中高中,最后才是大学和博士硕士。每个人都是从扩招年代过来的,每个人都被灌输了超出当前工业水平的中国梦,所以这个国家不管怎么折腾,最终的发展方向都是努力建设工业,一切阻碍工业发展的因素都最终被踩到脚底下,同时被踩到脚底下的还有什么?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梦。

7.  双刃剑

现在回顾一下,我总结的中国发展经验可以简化为两个字:扩招。用扩招给全民普及中国梦,再用中国梦拉动工业建设。但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用两个字来总结胜利秘诀未免有点太简单了,进一步说,别的国家不会学吗?为啥其他国家没有通过这个方式来大搞工业呢?

这是因为扩招的结果不仅仅是好处。不是每个国家都享受的起扩招这份大礼包。扩招让每个人提前认识工业社会,了解到工业社会的好处,支持工业进步。但反过来说,受教育群体也对消费和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年代你读了小学,就想买牙膏牙刷;60年代初中生毕业,希望像干部一样有钢笔有制服;70年代的年轻人需要自行车和收音机;80年代各种外国货都进来了,小县城的人也希望买彩电买冰箱。到了今天,虽然我们没去过巴黎,但我们都读书认字,都能看报纸上网,所以我们度假也希望去阿尔卑斯山。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国梦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业消费品,比现在更多的工业消费品。

这对工业来说,既是促进也是挑战。因为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消费品,比如电视机和化妆品。这些东西消费起来很爽,但爽了就没了。另一种是投资品,比如造机器,造机床,开矿山,搞科研,搞培训。这些物资没法直接消费,但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以后的生产能力。

做为落后国家,要想迅速赶超,有限的工业产能,必然要多生产投资品,少生产消费品。中国在65年里搞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不是原创,但中间积累的物资是省不掉的。在大多数年份,中国们用1/3甚至超过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去造投资品,剩下的一半才是消费品。所以说,工业产能的增长和消费品的增长不一定同步。本来工业产能就跟不上受教育人口的消费欲望,现在还要把那么多的生产能力用在投资上。这显然是个矛盾。

从就业的角度说。工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率是不一样的。工业人口操纵更多的机器,控制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是农业人口的几十倍。为了对得起这个生产率,更为了吸引最优秀、最可靠的人去控制这些机器,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需要给工业人口更多的报酬。这个规律反映在中国,就是几十年来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就是当年人人都想进城想拿非农业户口。所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想当工人当干部,吃工资,不想回去当农民。

国家显然没法立刻做到这一点。中国从一年十几万吨的钢产量发展起来。不可能立刻给每个人配上机器,不可能给每个城市都修好高速公路。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只能继续在农村挖地插秧,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城工作。直到21世纪,中国的钢产量已经等于世界一半了,人人都可以用工业化的方式劳动,中国这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年轻人要求参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在这之前,城乡有巨大的差距,国家在供应消费品和提供就业机会两方面都没法满足所有人。但另一方面,国家还在拼命的搞教育,向所有人传授现代化的好处,告诉他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告诉他们工业化社会里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享受。教育越发达,这个矛盾就越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头几批过剩的学生被送到简易师范去培训,甚至不培训就直接送到小学里当老师,很快就在缺乏教育的地方制造了教育爆炸。学生毕业四五年就再去教学生,用不了几年,最偏僻的地方也普及了教育。这也是一种指数增长,而且是比工业经济本身更快的指数增长。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5.shtml
从全世界来看,受教育人口的指数化增长往往带来的不是高速发展,而是动荡和倒退。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吃饱和饿不死,向社会提出了就业和消费两大超前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脱离传统社会结构的一代年轻人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闹事,会支持任何许诺做出改变的政治力量,甚至会支持单纯搞破坏的力量。这种动荡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尤其是这几年,全世界起码有20个国家提供了典型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拉伯之春,十几个国家像传染病一样陷入内乱。

我们看这些内乱的阿拉伯国家,从大西洋一直到亚洲腹地,谁能告诉我,这些年轻人为什么目标闹?他们反对现在的政权,要造反,要上街,要内战,但他们要什么呢?要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谁也说不清。其实说不清就对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70年代以后,石油价格上涨,这些国家用石油收入养了许多人口,给他们上学的机会。现在这些人长大了,毕业了,国内却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可以去打工。等到油价不继续涨了,他们只能上街闹事,要消费品,要工作。但是,从哪里弄更多的钱买消费品,工作干什么能创造更多财富呢?他们也不知道,只是一味地向社会提要求。

他们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也合理也不合理。工业社会让所有人都受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就业和充足的商品。可以说他们的要求很合理。说不合理,是因为工业社会提供好工作和廉价商品是长期目标。短期内要满足这些目标只能减少投资,把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消费品,进口消费品,最后吃掉整个社会的未来。等到大家的要求再上一个台阶,那就完全没办法了。迎合街头这些人的全部要求,就是一个工业社会走向慢性死亡的过程。

不过呢,有些时候,慢性死亡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中国有成语叫饮鸩止渴。这些国家走向动荡的驱动力实在太强大,有的时候不把家底拿出来搞福利立刻就是内战。我们设想一个模型,比如一个国家,把一半的生产能力拿来投资,换取5%的经济增长率。这需要差不多15年才能让财富翻一番。但是如果不投资了,立刻就把用来投资的外汇、资源都分掉,用来换消费品,当年就能让大家的收入翻一番。这个诱惑实在太强大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来说很难拒绝。所以,许多国家发自己承担不起的高福利,甚至借债维持高福利也是迫不得已。

实际上,刚才那个模型大大夸大了这些国家的增长率。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少会听说哪个国家有5%的增长率,因为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中国了。

工业这东西,从来是从低到高一步步升级的。中国搞了几十年工业,在水平上爬到了工业国的中间偏下水平,在规模上有六七亿劳动力,生产全世界一半以上的 消费品,炼全世界一半的钢铁,制造1/3的机电产品。那些国家要从低到高升级产业,发展工业,首先就要过中国这一关。中国也不是说不和你分享机会,但是和中国这么一个完善的工业超级大国比,那些国家不勒紧腰带,不下点苦功夫完全没机会,倒是买中国商品很容易,很便宜。中国人早就把淘宝变成一个全世界的购物平台了。

所以,从这些国家的视角来看,与其辛辛苦苦投资搞建设,换取2%、3%的缓慢增长。还不如把这些资源卖了,换中国商品,给每个年轻人都弄一个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等到卖资源的钱停止增长,国民的欲望和人口一点点涨起来,他们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了。希腊、阿根廷、埃及、巴西这些国家一度还很繁荣,但十几年来就是这么一个手足无措的局面。积重难返,只等一个诱发因素就会闹起来。

这个诱发因素,在许多国家就是中国的山寨手机。最近几年,中国产业升级,在附加值高一点的消费电子领域也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把一般水平的智能机价格打下来,打到了第三世界年轻人也能承受的水平。这些年轻人好一点的话用华为中兴,差一点用杂牌山寨机,再配上中国造的基站,就能用手机上网了。本来这些失业宅男在家里一个人郁闷,上网才发现全国年轻人都郁闷,这郁闷一下子就升华了,从个人情绪变成多数人的正义,可以用来壮胆了。阿拉伯世界、希腊、巴西阿根廷、乃至今天的乌克兰越南,就是这么乱起来的。

对付这种混乱,强行镇压行不行呢?埃及军政府被逼了几次,最后毫不犹豫地搞政变,推翻阿拉伯之春推上来的总统,自己开枪屠杀,还要栽赃给被镇压的兄弟会。搞定街头之后,埃及军政府到处抓人,敢于一天判几百人死刑。他们就是要用机枪告诉年轻人,工作和享受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谁要不服,就拿人头来换权利。

这么干,政治后果我就不讨论了。从社会心理上来说,这实际上是用子弹来宣传读书无用论。摧毁整个社会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这同样是砸碎年轻人的梦想,让国家失去发展的活力。

所以我前面说,扩招这办法不是谁都能用好的。一不小心就是给自己上定时炸弹,把整个国家逼到进退两难的地步。我们能用中国梦来拉动工业社会发展,肯定还有点别的窍门。

8.  知识青年

刚才我说这些,都是看外国的笑话。但我们搞了65年扩招,其实类似的事情也不知道碰了多少回,从第一次扩招,就是我们父辈经历的那次中小学扩招开始,我们就遇到过麻烦。

前面我们说,中国教育玩扩招是从1949年开始。但是开始几年,扩招并没有带来太多我那天。因为中国太缺人才了,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要尽量用上。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为了尽快搭一个现代国家的架子,很多时候是国家招聘人数比识字的人多,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比下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多。经常要动员已经工作的干部和士兵去读大学,保证有足够的学生。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压力很小,都习惯于读书就有好前途。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扩张速度远远压倒了经济增长,问题来了。不是读书就有好前途,不是上中学就能读大学了。1957年,湖北孝感(事件发生地现已划归汉阳)一所初中的学生忽然知道,录取率忽然降低了,以后只有学习最好的一小部分人能上高中考大学,其他人都只能读书到此为止,而且也不一定有工作。

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大形势变化,初中生和小学生太多了,不可能都去走考大学这条路。另一个是城市里的就业压力更明显,所以把大多数升学机会都留给了城市,孝感这种地方分到的比例相对低了。于是学生们的预期受到了打击,上街游行,围攻县政府,说政府政策有问题。然后参政的民主党派也参与这个事,学生运动变成了政治事件。

这件事对政府的震动相当大。处理手段严厉的过分,当事人有被判死刑的。但是事后政府也反思,这件事一点也不偶然,教育的超前扩张迟早会给全国带来问题。所以,必须吸取教训。

从接下来几年国家的政策看。政府的经验教训有这么几个。

首先,不能因噎废食。发展教育出了问题,不等于方向错了,必须继续发展教育。1957年的时候,全国有9千所初中,到了70年代末,中国有十万所初中了。

其次,要公平。国家要发展工业,把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城市里,给他们相对较高的待遇。但这个待遇尽量不要传给子女,不能让城里人的下一代垄断升学和招工的权利。否则农村的学生读书就没动力了。不仅没动力,可能还会闹乱子。

第三,要做政治工作。就算公平了,能上大学当干部的都是一少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工当工人都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农村。必须用政治动员,让他们认同这一点,认同眼下的政策是为了长期所有人的发展。同时要把留在这些农村的青年动员起来,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让他们的知识白费。

这些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就是接下来连续2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简称知青下乡,一共送了几千万人下乡,从城市户口换成农村户口。

说是知青下乡,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忽视了大多数知识青年本来不在城里这个事实。从60年代开始,尽管城市里的中小学相对集中一些,但是农村也开始普及中小学教育,培养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比城里多的多。我粗略的估算一下,整个知青下乡期间,城市每培养一个中学生,农村中学就会有3个毕业生。城市的中学生毕业去农村,叫下乡知识青年。农村的中学生毕业留在农村,是回乡知识青年。现在说起知识青年,往往只关注城市下去那一部分,忽视了农村自己培养的,占多数的知识青年。

就在知青下乡的同时,中国的工业经济也在扩张,招的工人越来越多,吸收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总数也是几千万,比城市下乡知青的总数还要多一些。那么,如果不让知青下乡,直接把他们留在城里升学招工,不是就不用折腾这么一大圈了吗?免得下乡知青和家人生离死别,弄的城里人心惶惶,子女被送下乡的人都不满意。

必须承认,有人对知青政策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人的一般心态是默认已经拿到手的东西就是自己应得的东西。那些下乡知青生在城里,有非农业户口,有粮油补贴,享受城里优越的基础设施。现在你把他们赶下乡,显然是惹人了。

但反过来说,当时大多数人不在城里,不能吃商品粮。之所以要划分工农区别,是为了吸取最优秀的人来发展工业。但你把这批人的子女留在城里,等于世袭了这个权利,不允许农村的知识青年分享这个权利。农村人首先是不满,其次是认为读书没用,就不读书了。整个国家就会因此分裂。既要保证一定的工农差距,又不能让国家分裂,知青下乡就是这样一个妥协的政策。

所以,必须把城市知青送下乡,和三倍的农村知青混在一起劳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优秀可靠的人进城工作,招工或者是升学。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动力读书,让每个家庭都认为现代化社会和自己都有关系。这个过程操作中肯定会导致很多问题,但是大的方向站得住脚,能够服众。所以,中国一方面没有给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安排工作,一方面在70年代末,把中小学入学率都提高到95%左右,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这距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有20多年时间。

当然了,送知青下乡,不仅仅是送下去就算。国家还要管他们的政治教育,让他们在农村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每个县都有知青办,负责知青的生活和文化活动,鼓励他们改变农村的文化,在农村当民办教师,当赤脚医生,带着农民搞一点小型工业。其中干得好的要鼓励,要提拔,树立典型让大家都知道。愿意继续学习的,国家专门有配套的知识青年自学丛书,希望你用空闲时间继续提高知识水平。这套书和知青常备的赤脚医生手册,到现在我也推荐大家去看看,是非常好的科普书。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6.shtml

当然,现在有许多人会说,你对知青的这些描述都是抄袭当年的政治宣传。明明是把那么多人扔到农村浪费青春,哪有你说的这么好。这个问题只需要看看当前一代国家领导人就有答案,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刘云山、刘奇葆、赵乐际、张春贤、范长龙,都是下乡知青。基本都当过自己所在知青点的负责人。最高的两个领导,习近平和李克强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的村长职务。习近平当知青的时候,带着一箱子书天天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他所在的大队挖了沼气池,解决了做饭缺柴的问题。这样的知识青年,就算不是人人都能当主席,当总理,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这就是当年社会主义知青政策给后来几十年留下的人才储备。

知青下乡政策搞到80年代初,被新的领导人一刀切结束了。80年代的时候,国企最喜欢让工人的孩子接班顶岗,城里也积压了最多的待业青年,闹了不少乱子。以至于邓小平要发动严打,跳过已经制定的法律,胡乱杀人,杀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缓解问题。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入学率一度急剧下降。这就是随便结束知青下乡,搞不平等政策的结果。



知青下乡宣传画

不过呢,虽然知青政策的收尾不怎么样,但毕竟80年代的中国已经不是50年代的中国了。在几十年的知青政策中。中国普及了中学教育,为全面工业化准备好了人力储备。这世界上几乎成功的案例都不是机会等人,而是人等机会。如果你等到机会来了再培养人,那机会肯定被被人拿走了。80年代后,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开始从欧美国家接受工业转移,抢占世界市场。虽然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巴西这些国家已经领先一步去接受工业转移了,但中国一下子拿出来好几亿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力,很快就抵消了他们的领先优势,占领了世界市场,而且还很快突破了低端工业,向高端的工业升级。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开始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搞产业转移了。巴西这样的国家,当年经济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现在就是中国的一个采矿场。中国能有这个发展局面,靠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中国抢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归根结底,我们讨论历史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刚才我说知青问题,不是建议大家上山下乡。而是想举个例子,说明我们中国既能快速发展教育,也有能力解决教育超前发展带来的问题。用中国梦拉着工业社会前进的模式,我们还打算继续走。这个经验在今天依然很重要。因为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和三四十年前很相似。

当年是中学生过剩,现在是大学生过剩。当年是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今天的问题是一半适龄人口都读了大学,他们不愿意当工人。当年大家都想要非农业户口,今天大家都希望有北京上海的户口。这些相似性,说明历史的确是螺旋上升的,每隔几十年就会转到相似的位置,只不过是在更高的位置上转过去的。当年要进城,要读大学读中专,要当工人,这些中国梦现在都成了底限的个人选择,也就是前面说的新一代中国梦的踏脚石。

既然问题有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借鉴当年的经验。

当年的中学生过剩,中国并没有停止教育扩张。相反,越是过剩,越要把原来的中学生训练成教师,去教更多的学生,最终把所有人都变成中学生。因为从长远来看,问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只要发展的快,当年看来不可能的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当年你要是说现在想上大学的人基本都能上大学,恐怕谁也不信。但今天这就是现实。

又比如说,当年恐怕没有人敢想象到农民可以不是人口的大多数,甚至传统上的农民可以消失。但是现在,中国种庄稼已经高度机械化,土地正在重新集中成连片的农场。传统上最苦最累的那些工作,已经完全机械化、自动化了,就算还要人来种庄稼,也不是传统农民的种法了。还是两年前,夏天收麦子的时候,我开车从宝鸡出发,穿过陕西山西河北,开了1000多公里回家。这一路上穿过的是中国最主要的小麦区。一开上车我就看到浩浩荡荡的收割机在一线平推,从一个县收到另一个县。我看了1000多公里,发现一个非常震惊的事实,就是一把镰刀我都没看见。弯着腰割麦子过去是最苦最累的农活,现在这种工作如果不是在整个北方消失了,至少也在公路沿线消失了。这两年淘宝上的无人机已经只有几千块一架,有的可以带着十几公斤的负载飞好几十分钟,许多农场正在用无人机代替人力来打农药,用卫星导航来设定路线。以前背着药桶,带着口罩挥汗如雨的单调工作也要消失了。现在本来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农村,将来这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工作方式也工业化了。就算所有人都不愿意当传统上的农民,中国也有办法种足够的粮食吃。

所以说,今天的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尤其不愿意当单调的流水线工人也没有什么错。我们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父亲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推销一种上料机器人,许多企业就是拿着计算器算账的。一旦上料工的工资超过3000块,他们就很乐意考虑用机器人代替人。从具体案例来说,这些体力劳动工人失业了。但结合大学生不愿意去当简单劳动力的事实来看,这就是给中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你读了大学,学了知识,的确应该去研发机器人,当高级技工,指挥这些机械臂干活,而不是自己三班倒去卖力气。几年前我父亲刚开始推销这种机器人的时候,说是国内只有几家企业做类似的产品。上周碰到一个也做机床的朋友,他说类似的企业已经有300多家了。我看大学生不想当简单劳动力,这个问题解决也用不了太久。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教育或许需要改革,但高素质人才绝对不过剩。我们要像70年代拼命推行中学教育那样,把普及大学教育的发展模式走到底。

刚才知青问题还提供了另一个经验。就是公平才能让大家愿意上学。即便读书不等于上好大学,读了好大学不等于好工作,你至少要给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在升学、在找工作方面,拼爹的确是很重要的。同样读书,考大学的难易程度在各个省不一样,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省份尤其不一样。西部省份,西藏青海分低也就罢了,照顾教育水平差的落后地区是国家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京津沪本来就是发达地区,高考难度这么低,的确很难让大家觉得公平。这也是北京上海户口为什么让人眼红的重要原因。

最后,知青问题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政府要主动出手干预年轻人的读书和求职。就算暂时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要留在基层,不能进大城市,还要做一些相对单调的工作。政府也要有宏观规划,怎样让基层工作用上年轻人学的知识,怎么让大家在基层有自学的机会。当年有知识青年自学丛书,现在有网络了,政府应该主动去利用好这个远程教育工具。就像前面说的,从来是人等机会,没听说机会等人的。有朝一日中国再迎来一轮快速产业升级,这些政府干预工作一定有它的作用。

9 . 当代问题

不过呢,既然历史已经不是当年的历史了。照搬知青下乡的经验显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某些经验你根本就没法照搬过来。就拿上面的例子说,京津沪的高考容易我们觉得不公平。但反过来说,这些地方历史上大学就比其他地方集中。我是河北省的,河北最好的大学是河北工业大学,但是这个大学居然一直就留在天津。这些学校占用了直辖市很多的优质土地,在今天这个土地财政的时代是很大的一份负担。这些学校的运营经费和科研经费,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往往要出一半左右,地方性大学的开支甚至全由地方负担。在地方政府看来,我多出了钱,多占一些高考名额,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交易。

还有升学和找工作的拼爹问题。许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不公平,但你们问问自己,有朝一日你们发了财,在某个行业有了过硬的关系,你会不会出钱让你的孩子上名校?或者说你是否认同优质教育本身是一种可以花钱买的商品?会不会给你的自家人买优质教育?你的子女毕业找工作,你会不会打电话给自己的熟人,让他们优先提供一个实习机会?换句话说,眼下是一个承认私有制,承认资本主义规律的社会,你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谈公平,首先要看看这个社会在整体上是不是承认公平是好事。

再进一步说,今天阻碍工业发展、阻碍中国梦的问题并不限于教育和就业。比如说房地产商一动员,几万人就上街了,不许你发展核电;城市要发展,要给更多人提供干净的环境,但是杭州市政府连一个早就确定的垃圾处理工厂都修不下去;西安高新区的善男信女敢于公然去推倒变电站的围墙,说你有辐射,我就不让你建。

这些问题说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张白纸的中国了。我们已经实现了几代人的中国梦,这些梦给许多人,尤其是先富起来的人提供了很多个人资产。如果新的中国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资产,影响他们已经享受到的中国梦,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我相信,反对PX项目,反对发展核电的那些人,有不少未必真的就无知,未必不知道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影响。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认为这些东西有影响,如果这些项目上了,他们已经买的房子会跌价。所以,房产商一忽悠,他们比那些真相信有问题的人还积极。李克强总理不是说吗,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要难,现在新的中国梦就要触及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支持呢?简单的说,已经形成的几代中国梦要威胁最新的中国梦了?我们怎么办?

在这种问题上,最有资格出手,最有能力出手的,最有义务出手的就是政府。现代社会不进则退。年轻人的梦得不到满足,就会颓废,就会破坏,就会拒绝为社会出力。政府不用新的中国梦吃掉旧的中国梦,那就只能看着社会一点点腐烂下去。

可是,政府现在真的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吗?

从公信力来说,政府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搞什么投资,舆论上都是一片反对。都是嚷嚷说你不在乎民生,滥用民力。有这钱不如提高消费,稳定经济。看网上新闻回复,几乎都是说政府腐败,政府站在有钱人的一边,政府花钱就是搞腐败,还不如留给民间来干。

从执行力来说,政府现在没法去干预个人的事情,大家都希望去北京上海居住,同时抱怨北上广的房价高,地铁挤,车辆限牌,本身就是不能解决的矛盾。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创造工作机会,把产业链规划到内地,规划到中小城市去,不让大家都挤到北京上海找工作,这才是可行的设想。但是,现在主流经济学是要搞全面市场经济的,政府管一管国企,规划一些国企自己的项目都饱受批评。让政府主动去干预私有企业,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搞拆迁,搭建新产业链,大家觉得现在的政府有权威,有胆略干这种事情吗?

其实上面说的这几个问题,最终都和思想问题有关系。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现在最缺的是一个大家都信的意识形态。虽然新闻联播每天都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政府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学理论,学马克思主义。但是凭心而论,从各位的观察来说,谁见过真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干部?谁见过政府真凭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事?政府自己不信,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不信。当年说为了国家建设,为了长远目标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为了发展内地经济,国家动员北京上海的技术工人西迁。现在国家能用信仰发动这样的行动吗?显然做不到。

我上学的时候,政治书上有一句话: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跑过不少地方,各处看到的都是宗教泛滥,而且往往不是合法教会,是各种各样新型教派。像门徒会,像三赎基督这种明令取缔的宗教,地方政府往往已经是听之任之,随便你发展了。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当没看见。在我老家,邪教教会敢在最主要的大街上设立教堂,政府完全不管。走在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公开场合拉住人就传教的谁也管不了。我过去住在西安回坊,经常看到清真寺公开贴出布告,违反不许向未成年人传教的法律,办宗教幼儿园,宣称信教从娃娃抓起。西安是内地的省会尚且如此。从这个案例,大家就能想象新疆的基层失控到了什么程度,就能知道恐怖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不解决是没法推进中国梦的。不过,作为一个33岁的年轻人,我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解决方案摆出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些问题是提给全中国年轻人的,要由包括各位在内的新一代人来解决。在今天讲座的最后,我说说我在这些问题上的一点个人思考,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第一个看法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宪法里写着马克思主义,写着无产阶级专政,说我们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社会主义呢?允许个人用钱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是社会主义?大庆油田这几天正在争论子女该不该接班的问题,你们说接班是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大多数就业岗位已经是由私营企业提供了。国家该怎么让这些工作机会体会社会主义精神?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不说明白,中国梦就没法从宪法,从国家基本的法律体系里得到支持。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要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前面我提到了反PX的游行,反高铁、反变电站,反核电站的活动。中国肯定需要对付这些阻碍工业化进步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名义对付他们呢?我们这个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如果以人民的名义去对付他们,我们怎么体现人民的意志呢?

现在是这些反对者上街游行,自称代表人民。问题是多数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既没有通过选票也没有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少数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用自己的愚昧去反对多数人的利益。正因为我们没有处置这种事情的民主程序,所以政府在对付这种事情的时候手软,步步后退,总觉得正义在对方一边。长此以往,谁都能以人民的名义阻碍建设,真正的人民利益就没人关心。

当然了,我们的宪法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民主,不要搞西方那种金钱民主。这我也支持,我也不希望看到资本家把持舆论,花钱买选票。但我们总要拿出一个样子来,告诉别人,没有金钱的民主是什么样,这样才有说服力。现在的事实是,资本已经把持了舆论。我自己就是搞媒体的,我很清楚资本家怎么用投资和广告订单左右舆论,怎么用钱抹平不利于自己的新闻。资本已经把持了很多舆论阵地,社会主义民主却没见到。这等于把控制社会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有钱人。你如果希望政府能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去发展工业,你就该支持政府搞民主,让多数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伸张自己的权利。这些新型民主的具体操作方式,我想也应该是各位走上社会后思考的问题。

我的第三个看法是,应该主动考虑一种适应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住自己的平房,现在我们要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就必须和几千几万人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必须和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每个人生活都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影响,也必须考虑会不会影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有一种基准生活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原则,否则好多事情根本就没法讨论。

比如说,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家庭,有人怀孕了,老头老太太要抱孙子了,很高兴。老头就整个楼挨家挨户敲门,要求他们关了无线路由器,不要影响我家的孕妇。别人当然不答应,老头就不停的骚扰,甚至切断各家的电源。你说这里谁有道理?我猜各位肯定支持那些无线上网的,因为这是个人自由,我上网关你什么事?但是,如果简单的用个人自由的话,老头也可以说,你上网,凭什么要把无线电信号发到我家?你凭什么干涉别人家的无线电环境呢?就算这事儿闹到法律解决,要打官司,也牵扯到一个谁来判定无线电会不会影响孕妇的问题,谁来出钱做这个检测的问题。

这里显然就不能简单的用农业社会思考方式来界定。如果这个社会不规定个人自由的边界,不主动制定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将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日子就没法过了。这种价值观如何统一,也是你们将来走上社会立刻就会碰到的问题。

第四个看法是要在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还是回到刚才那几个话题。为什么有人害怕变电站?为什么有人害怕无线路由器?为什么他们回家不害怕电吹风呢?有的人还会坚定的相信什么电磁治疗仪,喝所谓的磁化水。这里实际上是个社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

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但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学科分化的问题。在自己的一小块领域内当专家,不等于对整个科学有全面认识。我原来在设计院工作,同事100%是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但只要女同事怀孕,100%会穿防辐射的衣服。我当时还想,这可能是学科问题,我们是学土木工程的,上学时学的那点物理知识和电工学知识都忘光了。但后来我到上海的张江,可能是中国搞电子,搞通信的工程师最集中的地方,我发现地铁站门口到处都是卖仙人掌的,号称用来反辐射,天天生意火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出了点问题。今天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你们是国内搞无线电最强的地方之一,你们的校友最清楚普通无线电对人体的影响。但不意外的话,你们的女同学将来怀孕的时候,肯定也有一大批人穿防辐射衣,还要上网煞有介事地比较质量好坏,你们信不信?

过去几十年,中国急着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希望每个学生都尽快掌握技能,尽快到工业体系里当一个好零件。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分项的知识,忽略了全面的科普,更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足够的科普。现在我们的本科教育已经和西方差距不大了,但是如果比较教材的科普性,比较社会上科普书的水平,我们和西方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这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欠账。你们这一代人必须把这个欠账补上。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宁和明白人打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如果不搞好科普的话,社会上大多数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自己领域之外都是糊涂人,都会被谎言轻易地动员起来反对建设。从这个角度说,科普和科研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我希望各位能多多地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能带动别人认识科学最好,没时间去科普别人的话,至少自己要多读一点科普书,多了解一点全面的知识。

我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今天从中国梦说起,谈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还有很多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谈不上水平多高,到现在还能坐着听讲座的人,我先向各位说声谢谢。如果你们想继续探讨相关问题,可以在这里提问,也可以和演讲的组织者联系,咱们慢慢交流,还可以关注我的微博。我的新浪微博名字是:-马前卒-,两边加一个短横线。或者直接输入网址,weibo.com/renchonghao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年轻人唯有梦想和好姑娘不能辜负。后来我想想呢,好姑娘也是梦想的一部分。于是我把我的QQ签名改了,改成【唯有梦想不可辜负】。这个道理相信在座各位也认同。但是呢,现代社会,任何人的梦想都得依托工业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而工业社会的发展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已经到了你不考虑别人的梦想,就无所谓什么梦想的时候。你不和别人一起去考虑梦想,自己的梦想永远是梦想。平时坐在教室读书,忙忙碌碌应付考试,你可能觉得整个国家的宏大规划和你很远,但是呢,如果你真看重自己的梦想,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来考虑一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事情。

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全部内容。最后,我祝贺各位都能梦想成真,祝各位女生都能尽快找到又帅又贴心的男朋友,祝各位男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好姑娘。

谢谢大家。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 www. guancha.cn/ma-ping/2014_05_28_233162_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