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毛军舰上的“左轮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7:02:15
“里夫”舰对空导弹系统(Riff-6,西方编号SA-N-6“雷声”)是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并于70年代末装舰的全天候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与大名鼎鼎的陆用型S-300P(SA-10)系统相同的导弹。该系统在苏联和俄罗斯有几种名称,起初称为”Fort”系统,采用5V55K导弹;改进后称为”Fort-M”系统,采用5V55L导弹。后又改名为“暗礁”系统,其俄文音译为“里夫”。近年,“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上的“里夫”系统再次更新,装备了和S-300PMU1相同的48N6E导弹及照射雷达。舰载“里夫”系统主要用于打击各种来袭的飞机和亚音速导弹,可同时对付多个目标。

苏联防空导弹武器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有陆上型,再通过改造移植到舰上。陆上型S-300于
1972年完成最初的飞行试验后,立即着手发展海军型,即“里夫”,作为当时即将发展的“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的标准配置。由于“里夫”导弹系统的尺寸较大,且装弹数量较多,苏联海军主要将它装备7 000吨级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该导弹于1977年首先装备在“喀拉”级“亚佐夫”号导弹巡洋舰上进行了水上试验,1979年装备2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983年又装备了1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至苏联解体前夕,总共装备了4艘“基洛夫”级和3艘“光荣”级,但前1艘“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现已拆解,因此俄罗斯现在只剩下6艘装备了“里夫”及其改进系统的导弹巡洋舰。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上安装有12个“里夫”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分3列布置,每列4个,垂直安装在前甲板下面,甲板上只能看到12个长2.5米、宽1.5米的巨型发射舱口盖,每个发射舱口盖下面有8个垂直放置在可旋转弹鼓上的导弹贮运发射筒,共96枚导弹。“光荣”级舰上安装的发射装置位于烟囱后面,在后甲板下,分2列布置,每列4个,共备弹64枚。

据俄海军北方舰队介绍,“里夫”导弹系统于1991年、1992年均在海上打过靶,一般每年发射6~7枚。所选用的靶机为超音速PB-1飞机,靶弹为亚音速超低空飞行的P-15导弹。



“顶盖”雷达,怪异的造型令人难以琢磨


“彼得大帝”号上面用以取代“顶盖”的新型平板状相控阵天线




5V55K导弹模型

    5B55型导弹弹体为单级、固体、无翼式,尾部有4个全动式空气舵,在尾喷管扩张段安装了4个燃气舵。该型号主要结构如下:

——天线罩舱内有雷达测角仪的抛物面天线及天线背面的陀螺稳定装置,在抛物面天线上有2个引信小天线。

——电子仪器舱内装有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引信、雷达测角仪、无线电控制仪、电源。在舱表面两侧各有一对无线电控制仪的收发天线。

——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和保险机构。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133千克,装药58.5千克,总的破片数20 500片,单枚破片重量为2.5克,破片初速为1 900米/秒,静态飞散角为60°。

——发动机舱和尾舱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喷气处有燃气舵,尾舱外面有可折叠的4个空气舵。
48N6E型导弹主要是为了提高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而装备的。该型导弹装舰后,可有效提高最大射程。和5B55型导弹相比较,采用改进后的发动机,加长了250毫米装药量,估计该弹长度达7.6米左右,贮运发射筒也长达8.0米左右。另外,该导弹采用了液压舵机系统,取消了原来用于5B55型导弹的燃气舵机系统,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
导弹的贮存、运输和发射都由贮运发射筒完成。贮运发射筒头部有较厚的易碎盖,背面刻有预制沟槽,在3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导弹机构、导弹弹射器、2个燃气发生器,沿发射筒水平方向的两侧有活塞筒及推杆,下部有电缆及导轨。贮运发射筒在导弹发射后,经过一定修复如更换顶盖等,可重复使用3~4次。



“光荣”级巡洋舰上的“里夫”发射系统,世人曾经为其赋名“左轮枪”


舰内拍摄的“左轮枪”发射筒

在每个发射井内都设有一个大的转柱,是圆筒形。转柱上挂有带贮运发射筒的导弹8枚,弹筒围绕着转柱分布,挂弹后转柱直径为3.8米,转柱下面还有转动机构。弹库是一个大通舱,由4个、6个或8个发射井组成,高约9米,四周有抑爆系统以及装甲保护。
发射系统包括导弹贮运发射筒、发射井及弹库。导弹采用“冷发射”技术,自动发射装置控制控制弹库中的转柱转动、导弹发射准备、射前检查、参数装定,并将导弹射前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舱。1台自动发射装置可控制4个发射井。发射时,转柱将导弹转到导弹发射口下,待发射导弹转至发射井口后,这枚待发导弹被加电并装定参数,其它导弹可进行射前检测。高压气体分两次动作:第一次以较小的压力冲破导弹容器上方的易碎盖并清除其它障碍物;第二次以较大的压力将导弹冲出发射口,导弹依靠惯性飞至离舰面25米高度之后弹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导弹加速飞向目标。




“基洛夫”级巡洋舰发射的“里夫”导弹,可见其变轨路径。
作战使用
“里夫”系统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接收舰上指控的目标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在某一位置制导雷达自主搜索、跟踪目标工作方式。通常,“里夫”系统工作在前一种方式下。
舰上三坐标雷达给出目标信息,经舰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再分配到“里夫”系统,由中央控制舱内的目标指示设备接收,并送到导弹控制台,控制制导雷达天线调转到目标指示方向,雷达截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状态,计算机根据导弹控制台送来的目标参数计算目标射击诸元。与此同时,自动发射装置进行导弹选取、加电,并对待发导弹进行射前参数装定。

当导弹穿过制导雷达的小雷达(截获雷达)截获屏时,小雷达将导弹的坐标参数送至制导雷
达的主雷达。当主雷达截获导弹后,制导雷达对导弹、目标进行跟踪,并对目标照射。舰上计算机根据目标、导弹的信息计算导弹偏离弹道数据,以此形成指令,并发送给空中的导弹,指令周期为0.1秒。制导雷达对目标的照射是脉冲式的。当导弹的导引头搜索、捕获到舰面照射经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就由中段指令制导转换到TVM(track-via-missile,经由导弹制导)末段制导。在TVM制导体制中,目标反射的雷达信号被导弹接收,导弹把信号数据下传到军舰上的制导站上,通过其大型计算机来处理,形成制导指令再发送回导弹。

系统特点
“里夫”150千米的有效射程和25米的低界使该系统能拦截各种携带中程空舰导弹的飞机和大、中型如“冥河”类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系统在90°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该系统采用了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雷达制导技术,抗干扰措施多,因而抗干扰能力较强。此外,该系统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5V55系列和48N6系列的导弹都能够达到5马赫以上的高速,能够迅速拦截高速目标,这一点该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系统设备重、体积大,只能装备于类似“基洛夫”、“光荣级”级巡洋舰等7000吨级以上的舰只,适装性较差。还有导弹发射速度慢,采用弹鼓式的旋转发射装置,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每发射一枚导弹必须旋转一次,因此增加了导弹发射时间,影响了发射速度,这对于防空作战极为不利。


与其它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对比
目前世界上与俄罗斯“里夫”系统类似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还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和美国的“宙斯盾”系统。PAAMS系统使用“紫菀”30导弹用于中程防空。三国采用不同的雷达制导:法国和意大利的“地平线”级护卫舰采用EMPAR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英国的45型驱逐舰采用“桑普森”双面旋转相控阵雷达。美国的“宙斯盾”系统使用“标准”2导弹和SPY-1D固定四面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导弹发射装置“紫菀”30导弹采用法国研制的“席尔瓦”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标准”2增程型导弹采用MK41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这两种发射装置每个单元内放置1枚导弹,固定结构,打开舱口盖导弹即能发射,与“里夫”系统的旋转发射装置相比,没有机械运动,导弹发射速率高,可达到1枚/秒,这是“里夫”系统无法比拟的。

导弹发射方式“里夫”系统的48N6E型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先由发射筒内的燃气发生器产生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到离甲板20~30米的高度,然后导弹发动机才点火。“紫菀”30和“标准”2增程型导弹都采用热发射技术,导弹发动机直接在发射装置内点火发射。采用冷发射技术对发射装置能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其维护、保养也相对简便。而采用热发射技术,由于导弹点火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流,发射装置必须配备燃气排导系统和冷却系统,结构变得复杂,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成本,同时对维护、保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里夫”系统的冷发射方式相对来说更先进一些。

导弹的战技性能:48N6E型导弹射程为5~150千米,射高25~25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5.1~5.7马赫,单发杀伤概率0.7,能对付超音速飞机和亚音速大、中型反舰导弹。

“紫菀”30导弹最大射程为70千米,射高10~20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不仅能有效对付高度在10米、距离15~17千米的一般亚音速飞机和反舰导弹,还能有效抗击高度在10米、距离8~1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2.5马赫、过载15g的超音速大型反舰导弹,且能在30~70千米距离内拦截侦察机和预警飞机。

“标准”2增程型导弹最大射程120千米,射高15~24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能拦截超音速飞机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

制导雷达的性能:这3种防空导弹系统都采用相控阵雷达。“里夫”的“顶罩”雷达能同时制导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PAAMS的EMPAR雷达能同时引导24枚导弹,攻击12个目标。“桑普森”雷达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SPY-1D雷达能同时对付分批来袭的12~16个目标。从中可以看出,“里夫”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最少,而其它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在12个以上。另外,“顶罩”雷达的综合性能也是最弱的,这可能是由于俄罗斯在电子技术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造成的。



9M96E导弹与48N6E导弹体积对比,据俄方称,一个48N6E导弹的发射筒能够容下4枚9M96E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备弹数量与防空能力。

俄罗斯已经推出了使用9M96E2导弹的S-400路基防空系统,作战效能相比于S-300大大提高,并且超越了美国最新型的“爱国者3”,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可以相信,未来装备9M96E2的“里夫”改进型,其战斗力还将再上一台阶,甚至完全有能力超越美国的“标准”系列。




“里夫”舰对空导弹系统(Riff-6,西方编号SA-N-6“雷声”)是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并于70年代末装舰的全天候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与大名鼎鼎的陆用型S-300P(SA-10)系统相同的导弹。该系统在苏联和俄罗斯有几种名称,起初称为”Fort”系统,采用5V55K导弹;改进后称为”Fort-M”系统,采用5V55L导弹。后又改名为“暗礁”系统,其俄文音译为“里夫”。近年,“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上的“里夫”系统再次更新,装备了和S-300PMU1相同的48N6E导弹及照射雷达。舰载“里夫”系统主要用于打击各种来袭的飞机和亚音速导弹,可同时对付多个目标。

苏联防空导弹武器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有陆上型,再通过改造移植到舰上。陆上型S-300于
1972年完成最初的飞行试验后,立即着手发展海军型,即“里夫”,作为当时即将发展的“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的标准配置。由于“里夫”导弹系统的尺寸较大,且装弹数量较多,苏联海军主要将它装备7 000吨级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该导弹于1977年首先装备在“喀拉”级“亚佐夫”号导弹巡洋舰上进行了水上试验,1979年装备2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983年又装备了1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至苏联解体前夕,总共装备了4艘“基洛夫”级和3艘“光荣”级,但前1艘“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现已拆解,因此俄罗斯现在只剩下6艘装备了“里夫”及其改进系统的导弹巡洋舰。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上安装有12个“里夫”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分3列布置,每列4个,垂直安装在前甲板下面,甲板上只能看到12个长2.5米、宽1.5米的巨型发射舱口盖,每个发射舱口盖下面有8个垂直放置在可旋转弹鼓上的导弹贮运发射筒,共96枚导弹。“光荣”级舰上安装的发射装置位于烟囱后面,在后甲板下,分2列布置,每列4个,共备弹64枚。

据俄海军北方舰队介绍,“里夫”导弹系统于1991年、1992年均在海上打过靶,一般每年发射6~7枚。所选用的靶机为超音速PB-1飞机,靶弹为亚音速超低空飞行的P-15导弹。

1.jpg (43.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2.jpg (51.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顶盖”雷达,怪异的造型令人难以琢磨

3.jpg (2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彼得大帝”号上面用以取代“顶盖”的新型平板状相控阵天线

4.jpg (94.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5.jpg (32.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5V55K导弹模型

    5B55型导弹弹体为单级、固体、无翼式,尾部有4个全动式空气舵,在尾喷管扩张段安装了4个燃气舵。该型号主要结构如下:

——天线罩舱内有雷达测角仪的抛物面天线及天线背面的陀螺稳定装置,在抛物面天线上有2个引信小天线。

——电子仪器舱内装有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引信、雷达测角仪、无线电控制仪、电源。在舱表面两侧各有一对无线电控制仪的收发天线。

——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和保险机构。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133千克,装药58.5千克,总的破片数20 500片,单枚破片重量为2.5克,破片初速为1 900米/秒,静态飞散角为60°。

——发动机舱和尾舱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喷气处有燃气舵,尾舱外面有可折叠的4个空气舵。
48N6E型导弹主要是为了提高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而装备的。该型导弹装舰后,可有效提高最大射程。和5B55型导弹相比较,采用改进后的发动机,加长了250毫米装药量,估计该弹长度达7.6米左右,贮运发射筒也长达8.0米左右。另外,该导弹采用了液压舵机系统,取消了原来用于5B55型导弹的燃气舵机系统,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
导弹的贮存、运输和发射都由贮运发射筒完成。贮运发射筒头部有较厚的易碎盖,背面刻有预制沟槽,在3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导弹机构、导弹弹射器、2个燃气发生器,沿发射筒水平方向的两侧有活塞筒及推杆,下部有电缆及导轨。贮运发射筒在导弹发射后,经过一定修复如更换顶盖等,可重复使用3~4次。

6.jpg (103.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光荣”级巡洋舰上的“里夫”发射系统,世人曾经为其赋名“左轮枪”

7.jpg (11.7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舰内拍摄的“左轮枪”发射筒

在每个发射井内都设有一个大的转柱,是圆筒形。转柱上挂有带贮运发射筒的导弹8枚,弹筒围绕着转柱分布,挂弹后转柱直径为3.8米,转柱下面还有转动机构。弹库是一个大通舱,由4个、6个或8个发射井组成,高约9米,四周有抑爆系统以及装甲保护。
发射系统包括导弹贮运发射筒、发射井及弹库。导弹采用“冷发射”技术,自动发射装置控制控制弹库中的转柱转动、导弹发射准备、射前检查、参数装定,并将导弹射前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舱。1台自动发射装置可控制4个发射井。发射时,转柱将导弹转到导弹发射口下,待发射导弹转至发射井口后,这枚待发导弹被加电并装定参数,其它导弹可进行射前检测。高压气体分两次动作:第一次以较小的压力冲破导弹容器上方的易碎盖并清除其它障碍物;第二次以较大的压力将导弹冲出发射口,导弹依靠惯性飞至离舰面25米高度之后弹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导弹加速飞向目标。


8.jpg (49.6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基洛夫”级巡洋舰发射的“里夫”导弹,可见其变轨路径。
作战使用
“里夫”系统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接收舰上指控的目标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在某一位置制导雷达自主搜索、跟踪目标工作方式。通常,“里夫”系统工作在前一种方式下。
舰上三坐标雷达给出目标信息,经舰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再分配到“里夫”系统,由中央控制舱内的目标指示设备接收,并送到导弹控制台,控制制导雷达天线调转到目标指示方向,雷达截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状态,计算机根据导弹控制台送来的目标参数计算目标射击诸元。与此同时,自动发射装置进行导弹选取、加电,并对待发导弹进行射前参数装定。

当导弹穿过制导雷达的小雷达(截获雷达)截获屏时,小雷达将导弹的坐标参数送至制导雷
达的主雷达。当主雷达截获导弹后,制导雷达对导弹、目标进行跟踪,并对目标照射。舰上计算机根据目标、导弹的信息计算导弹偏离弹道数据,以此形成指令,并发送给空中的导弹,指令周期为0.1秒。制导雷达对目标的照射是脉冲式的。当导弹的导引头搜索、捕获到舰面照射经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就由中段指令制导转换到TVM(track-via-missile,经由导弹制导)末段制导。在TVM制导体制中,目标反射的雷达信号被导弹接收,导弹把信号数据下传到军舰上的制导站上,通过其大型计算机来处理,形成制导指令再发送回导弹。

系统特点
“里夫”150千米的有效射程和25米的低界使该系统能拦截各种携带中程空舰导弹的飞机和大、中型如“冥河”类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系统在90°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该系统采用了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雷达制导技术,抗干扰措施多,因而抗干扰能力较强。此外,该系统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5V55系列和48N6系列的导弹都能够达到5马赫以上的高速,能够迅速拦截高速目标,这一点该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系统设备重、体积大,只能装备于类似“基洛夫”、“光荣级”级巡洋舰等7000吨级以上的舰只,适装性较差。还有导弹发射速度慢,采用弹鼓式的旋转发射装置,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每发射一枚导弹必须旋转一次,因此增加了导弹发射时间,影响了发射速度,这对于防空作战极为不利。


与其它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对比
目前世界上与俄罗斯“里夫”系统类似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还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和美国的“宙斯盾”系统。PAAMS系统使用“紫菀”30导弹用于中程防空。三国采用不同的雷达制导:法国和意大利的“地平线”级护卫舰采用EMPAR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英国的45型驱逐舰采用“桑普森”双面旋转相控阵雷达。美国的“宙斯盾”系统使用“标准”2导弹和SPY-1D固定四面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导弹发射装置“紫菀”30导弹采用法国研制的“席尔瓦”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标准”2增程型导弹采用MK41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这两种发射装置每个单元内放置1枚导弹,固定结构,打开舱口盖导弹即能发射,与“里夫”系统的旋转发射装置相比,没有机械运动,导弹发射速率高,可达到1枚/秒,这是“里夫”系统无法比拟的。

导弹发射方式“里夫”系统的48N6E型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先由发射筒内的燃气发生器产生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到离甲板20~30米的高度,然后导弹发动机才点火。“紫菀”30和“标准”2增程型导弹都采用热发射技术,导弹发动机直接在发射装置内点火发射。采用冷发射技术对发射装置能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其维护、保养也相对简便。而采用热发射技术,由于导弹点火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流,发射装置必须配备燃气排导系统和冷却系统,结构变得复杂,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成本,同时对维护、保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里夫”系统的冷发射方式相对来说更先进一些。

导弹的战技性能:48N6E型导弹射程为5~150千米,射高25~25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5.1~5.7马赫,单发杀伤概率0.7,能对付超音速飞机和亚音速大、中型反舰导弹。

“紫菀”30导弹最大射程为70千米,射高10~20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不仅能有效对付高度在10米、距离15~17千米的一般亚音速飞机和反舰导弹,还能有效抗击高度在10米、距离8~1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2.5马赫、过载15g的超音速大型反舰导弹,且能在30~70千米距离内拦截侦察机和预警飞机。

“标准”2增程型导弹最大射程120千米,射高15~24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能拦截超音速飞机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

制导雷达的性能:这3种防空导弹系统都采用相控阵雷达。“里夫”的“顶罩”雷达能同时制导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PAAMS的EMPAR雷达能同时引导24枚导弹,攻击12个目标。“桑普森”雷达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SPY-1D雷达能同时对付分批来袭的12~16个目标。从中可以看出,“里夫”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最少,而其它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在12个以上。另外,“顶罩”雷达的综合性能也是最弱的,这可能是由于俄罗斯在电子技术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造成的。


9.jpg (52.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27 20:44 上传


9M96E导弹与48N6E导弹体积对比,据俄方称,一个48N6E导弹的发射筒能够容下4枚9M96E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备弹数量与防空能力。

俄罗斯已经推出了使用9M96E2导弹的S-400路基防空系统,作战效能相比于S-300大大提高,并且超越了美国最新型的“爱国者3”,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可以相信,未来装备9M96E2的“里夫”改进型,其战斗力还将再上一台阶,甚至完全有能力超越美国的“标准”系列。




左轮还不如170上的垂直发射装置
zq49 发表于 2014-5-27 21:40
左轮还不如170上的垂直发射装置
对的,国产HHQ-9。
国家就是说数据制胜一样看射程看雷达
感觉就是靠数据制日一样看射程看雷达
zq49 发表于 2014-5-27 21:40
左轮还不如170上的垂直发射装置
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么,也好意思比
2014-5-27 22:20 上传

“顶盖”这名字很贴切,不就是上面加了个盖子么,里面还是锅
毛子老矣,老家伙凑合用吧…
那条基洛夫发射的不是礼服吧。。。
poxic 发表于 2014-5-27 22:20
"顶盖"用的还是中心馈电(天线罩中心的突起),而不是后来的平板天线。所以才弄出个类似咪咪的外形。{:158: ...
你这图和你的头像很搭啊
现在看就是个超大号的垃圾而已
HHQ-9就是 参照此研发的吧
2014-5-29 15:31 上传




这图没问题吗?
基洛夫的里夫不是布置在舰尾的
jin4jin5jin8 发表于 2014-5-29 13:58
那条基洛夫发射的不是礼服吧。。。
出口版才叫礼服,当然这是译音,意译是暗礁,楼主的拉丁拼写也错了,是Rif,毛子本国自用的叫做堡垒-M(M是海军型的意思)
454408610@qq.co 发表于 2014-5-27 22:36
“顶盖”这名字很贴切,不就是上面加了个盖子么,里面还是锅
北约给毛子雷达的绰号都很贴切,都是按照外形相似的东西来的,但是飞机就扯淡了,什么鱼窝、铁匠之类的就毫无逻辑了,用现在的话,就是低级黑。
Zumwalt 发表于 2014-5-29 15:31
这图没问题吗?
这是道尔发射!
Zumwalt 发表于 2014-5-29 15:31
这图没问题吗?
当然错了,后甲板没有远程导弹,只有刀刃系统。
poxic 发表于 2014-5-27 22:20
"顶盖"用的还是中心馈电(天线罩中心的突起),而不是后来的平板天线。所以才弄出个类似咪咪的外形。{:158: ...
顶盖确实是相控阵里的奇葩
游人甲乙丙 发表于 2014-5-29 16:39
北约给毛子雷达的绰号都很贴切,都是按照外形相似的东西来的,但是飞机就扯淡了,什么鱼窝、铁匠之类的就 ...
更贴切的  是“墓碑”雷达。  还有 ,陆基的 猫舍 鸡舍 狗舍
响马 发表于 2014-5-29 17:28
更贴切的  是“墓碑”雷达。  还有 ,陆基的 猫舍 鸡舍 狗舍
而且奇怪的是,都是词组,不是单词。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4-5-29 17:08
顶盖确实是相控阵里的奇葩
毛子类似体制的雷达还不少,估计结构和成本比较低。
poxic 发表于 2014-5-29 20:07
毛子类似体制的雷达还不少,估计结构和成本比较低。
主要是技术水平造成的结构问题
zq49 发表于 2014-5-27 21:40
左轮还不如170上的垂直发射装置
可恶的是还共享一个点火器。   
游人甲乙丙 发表于 2014-5-29 17:05
当然错了,后甲板没有远程导弹,只有刀刃系统。
这图少见哈。    后面装备的是什么。
左轮的优点是可能在冰雪天气下可靠性高,缺点是空间利用率低。
Royals 发表于 2014-5-30 06:23
这图少见哈。    后面装备的是什么。
我和前面的网友都说过了,刀刃系统。
就导弹本身来说,不知道红旗九系统的蛋蛋有木有48N6E好用。
以前看见有人拿这个来黑052C的垂发射速不行
“顶盖”这名字很贴切,不就是上面加了个盖子么,里面还是锅
顶盖,顶板,墓碑,都很形象易记。谁让毛子起名字那么乱呢。
神圣的战争 发表于 2014-5-30 11:17
顶盖,顶板,墓碑,都很形象易记。谁让毛子起名字那么乱呢。
毛子的名字确实不好记,这一点还是要谢谢那些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