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解读,太行13年上半年没组装1台,下半年用三个多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8:27:19


2013年初,当年的装配任务迟迟没有下来。李志强预感到下半年一定会有一场硬仗。他未雨绸缪,为提高装配效率,从上半年就开始试行把4人一组两班倒,变成3人一组3班倒的装配模式,6月份开始紧张试行磨合,这一招果然见效。下半年任务下来了,在集中大干期间,“李志强班”果断采取3人3班的倒班操作法,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年发动机装配任务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lnzgb/2014_04/28/GR0102.htm


通过对60个台次发动机漏油情况进行监控,零漏油台次已经达到了48个台次,较之前降低了120PPM
http://www.wenming.cn/ddmf_296/dx/201404/t20140430_1909939.shtml

2013年初,当年的装配任务迟迟没有下来。李志强预感到下半年一定会有一场硬仗。他未雨绸缪,为提高装配效率,从上半年就开始试行把4人一组两班倒,变成3人一组3班倒的装配模式,6月份开始紧张试行磨合,这一招果然见效。下半年任务下来了,在集中大干期间,“李志强班”果断采取3人3班的倒班操作法,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年发动机装配任务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lnzgb/2014_04/28/GR0102.htm


通过对60个台次发动机漏油情况进行监控,零漏油台次已经达到了48个台次,较之前降低了120PPM
http://www.wenming.cn/ddmf_296/dx/201404/t20140430_1909939.shtml
产能没问题了么?


 李志强班现有员工52人,承担着“昆仑”系列、“太行”系列等航空发动机的总装配工作。作为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近年来,班组经常面临任务周期短、节点要求急的难题,李志强大胆提出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实现接力作业?这样的做法在8年前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过程就像做一台心脑外科手术,几万个零件十分精密复杂,中途换人就相当于手术中更换主刀医生,没有人敢保证中途易手之后的工作质量。“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李志强带着兄弟们成了大胆吃螃蟹的第一人。他们将每步操作都细化成60~90个工序,把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都控制在5~15分钟内,将生产计划落实到每一步,使装配时间细化到每一分钟,同时对于每个小工序所涉及的所有小零件都依照零件目录一一记录清楚。这样一来,原本完全靠装配者主观控制的过程变成了标准化作业模式。工人们不仅摆脱了长时间的加班加点,装配时间也缩短了20%。此后,这种模式开始在中航工业黎明其他装配线上得到了广泛推广。  

2013年,航空发动机装配任务集中。李志强未雨绸缪,将原本4人一组两班倒的装配模式大胆地改成3人一组三班倒,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提高装配效率的磨合训练。当相当于以往全年工作量的任务要求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时,李志强班组仅用了99天,就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再一次创造了发动机装配的行业奇迹。
http://dyxc.nen.com.cn/system/2014/04/30/012201380.shtml





 李志强班现有员工52人,承担着“昆仑”系列、“太行”系列等航空发动机的总装配工作。作为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近年来,班组经常面临任务周期短、节点要求急的难题,李志强大胆提出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实现接力作业?这样的做法在8年前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过程就像做一台心脑外科手术,几万个零件十分精密复杂,中途换人就相当于手术中更换主刀医生,没有人敢保证中途易手之后的工作质量。“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李志强带着兄弟们成了大胆吃螃蟹的第一人。他们将每步操作都细化成60~90个工序,把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都控制在5~15分钟内,将生产计划落实到每一步,使装配时间细化到每一分钟,同时对于每个小工序所涉及的所有小零件都依照零件目录一一记录清楚。这样一来,原本完全靠装配者主观控制的过程变成了标准化作业模式。工人们不仅摆脱了长时间的加班加点,装配时间也缩短了20%。此后,这种模式开始在中航工业黎明其他装配线上得到了广泛推广。  

2013年,航空发动机装配任务集中。李志强未雨绸缪,将原本4人一组两班倒的装配模式大胆地改成3人一组三班倒,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提高装配效率的磨合训练。当相当于以往全年工作量的任务要求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时,李志强班组仅用了99天,就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再一次创造了发动机装配的行业奇迹。
http://dyxc.nen.com.cn/system/2014/04/30/012201380.shtml



4月24日,“李志强班”荣获中宣部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最美职工”殊荣,成为全国唯一的班组获奖代表。李志强前往北京参加授奖活动。4月25日,沈阳市委做出关于向“李志强班”学习的决定。“李志强班”以航空报国为使命,以装配一流设备为己任,凭着一股敢攀高峰的闯劲、迎难而上的钻劲和永不服输的韧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本报今日刊发长篇通讯,报道“李志强班”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
  在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一个被誉为“装配铁军”的“李志强班”,52名员工中有行业内首席和一、二级技能专家7人,高级技师9人,技师16人,平均年龄35岁。他们肩负着中国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总成装配任务,是我国航空动力战线上的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打硬仗的优秀团队。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航工业黎明视察时,来到“李志强班”生产现场,总书记握着李志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光荣,也很重要!”并欣然与“李志强班”合影留念。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成为对“李志强班”的巨大鞭策和鼓舞。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誉为“新中国航空喷气式发动机的摇篮”,是我国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2007年中航工业命名“李志强班”以来,他们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相继攻克了“太行”、“昆仑”等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装配六大关键技术,首创航空发动机装配“倒班操作法”,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创造了99天完成全年装配发动机任务的全行业最高纪录。“李志强班”在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道路上的时代先锋。
  刻苦钻研,从警卫战士成长为首席专家
  说“李志强班”,首先要说班长李志强。今年50岁的李志强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并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和全国“五一”奖章。李志强成为企业离不开的“宝贝疙瘩”,源于他30年刻苦钻研技术和无怨无悔的执著坚守。
  1983年底,李志强从部队警卫连转业被分配到沈阳市大东区公安局工作。正当他准备报到上班时,父亲李品良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李志强能够来黎明厂工作。李品良从部队转业后在黎明工作了几十年,他由衷地热爱这个能圆中国人航空梦的军工企业。李品良动情地向儿子讲述了我国飞机发动机研发的艰难历程和制空权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李志强说,一个人,能一辈子干航空发动机,是神圣而光荣的。李志强是孝子,顺从了父亲的心愿。当得知李志强入厂考试成绩优异,被分配到黎明总装厂时,李品良高兴得手舞足蹈。
  从部队转业时,李志强只是一名具有高中文化的警卫战士。他自知底子薄,就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高自己。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在身边带着一支钢笔、一个小本子,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一一记下来,不但请教自己的师傅,也请教其他有经验的师傅。那几年,装配车间的老师傅几乎都被李志强追着问这问那。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李志强不但自学了机械装配的大部分课程,还参加了电大管理专业全部课程的学习,并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国资委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班组长综合能力认证培训班。多年来,李志强养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习惯,使他逐渐熟练掌握了多机种发动机的装配技能,成为一名航空发动机装配的行家里手。他总结技术要领撰写的论文《航空发动机管路装配工艺研究》成为新入厂工人培训的教材。
  2000年,已经当了班长的李志强,带领装配班接到装配第一台修理机的任务。当时有外籍专家现场指导,由于翻译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准确,李志强和工友们听不懂。于是,专家就亲自动手装配了一遍,李志强认真地看,仔细琢磨,把点点滴滴都记在心上。
  半年后,第二台修理机进厂了。为了能独立完成任务,李志强想出了一个“笨”法,就是把复杂的图纸拆成8份,班里8个人每人拿一份进行研究攻关,等搞清了再互相交流,然后组合成整机。图纸拆分还算容易,可要区分几千个零件就难了。很多螺丝“长相”几乎相同,李志强就带领大家把几千个螺丝一个个精确量好尺寸,把每一个零件都编写了目录,使复杂的装配变成每个人按零件配套目录完成的小图纸拼装。这个过程极其艰辛,李志强带领员工把图纸翻烂了十几套。正是靠着集体的智慧,他们一举掌握了发动机整体装配技术。
  过了半年,那位专家又来了。他到发动机装配现场看了一会就走了,并对同行的专家说:“这里已经不用指导了,他们的活干得比我们还漂亮。”就这样,仅用两年时间,李志强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把各种机型的发动机都研究得清清楚楚。
  上世纪90年代,黎明公司面临着“军转民”的调整,企业连续5年亏损,在时常发不出工资、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许多人选择离开了黎明。有人也劝李志强跳槽,但他总是想起父亲的嘱咐,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毅然选择了在岗位上坚守。正是当年的执着坚守,成就了李志强从一个普通警卫战士到航空发动机行业首席专家的蜕变。
  攻坚克难,一支能打硬仗的先锋团队
  随着新军事浪潮的风起云涌和中国周边局势的复杂多变,国防事业迫切需要强劲的中国动力支持,航空发动机需求数量激增。
  作为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李志强班”经常面临任务周期短、生产要求急的难题。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共需装配数万个零件。如何提高效率、缩短装配周期、切实保证航空发动机的质量,成为摆在“李志强班”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志强脑中萦绕:如果试行倒班装配法,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但世界上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几个国家里,实行发动机装配倒班作业还没有先例。李志强清楚,这个“禁区”无人敢碰的关键,是航空发动机几万个零部件装配过程极其精密,如果交接班界面稍有不清,就会严重影响发动机装配质量。
  围绕如何解决交接界面问题,李志强开始了攻关。他带领全班把发动机装配的大序分成了280多道小序,每个小序的节点为3~5分钟,将每一个界面分割清晰。对每个小序的几个卡、几个胶圈、几个铜垫等所有零件一一记录清楚,然后编成了一部“倒班操作法”。按照这个办法反复试验,倒班操作成功了。应用倒班操作法,发动机装配实现了连续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装配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
  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是“李志强班”的一贯作风。2011年初,用户数十台发动机急需解决问题,虽经航服人员多次调试,故障没有排除。“李志强班”接到赶赴现场调试的任务,他带领9名职工经过20天的奋战,顺利完成了排故任务,避免了发动机返厂造成的千万元损失。
  在2012年装配周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李志强每天工作12小时,最长36小时连续作业。在他的带领下,22天完成了发动机多次分解、装配的奇迹,创造了新的装配纪录。
  2013年初,当年的装配任务迟迟没有下来。李志强预感到下半年一定会有一场硬仗。他未雨绸缪,为提高装配效率,从上半年就开始试行把4人一组两班倒,变成3人一组3班倒的装配模式,6月份开始紧张试行磨合,这一招果然见效。下半年任务下来了,在集中大干期间,“李志强班”果断采取3人3班的倒班操作法,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年发动机装配任务。
  突破创新,一支具有首创精神的智慧团队
  我国航空发动机无论研发还是制造,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面临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李志强班”结合工作实践,创造出许多“金点子”,用于解决发动机装配中的实际问题。
  从飞机诞生之日开始,航空发动机漏油问题就一直被视为行业瓶颈。世界各大航空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加大研制解决的力度。“李志强班”勇于向传统顽疾开刀,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减少问题出现。他们组织分析漏油关键点,对频发部分重点剖析,总结出现问题的三大原因,并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降低了发动机漏油台次,减少了发动机重复试车的次数。2013年,仅此就避免了重复试车发生费用2300多万元。
  “李志强班”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精益活动,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他们发明了装配高低压叶片传感器反馈系统调整法,比常规调整法提高效率70%;总结出应力、缺陷、配合三维分析法,在产品排故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故障的基本分析模式;创造了喷调更换法,彻底解决了外场经常“脱发”的难题;他们还对锁片钳、车架保护装置、接油盘连接器等工具和装置进行改进,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李志强班”还将他们的创新创造、精益改善、QC成果汇编成册,供全厂职工阅读学习交流。在他们的带动下,黎明装配厂精益改善活动蔚然成风,仅2013年就有485人参加精益改善活动,完成精益项目351项,为企业节约价值790万元。
  为了提高发动机装配质量,有时候李志强也管“三尺门外”的事。在产品科研设计中,经常出现图纸与实际装配有出入,李志强只要发现了,就想方设法研究解决问题,然后不厌其烦地多次找到设计单位,指出设计缺陷,希望得到改进解决。
  一次,李志强发现发动机某个部位打锁片,这关系到发动机试车时的震动,容易发生螺钉震掉脱落等情况。经过反复琢磨,李志强提出把锁片改用锁丝,锁紧程度会更高,操作起来也方便。李志强把自己的想法反映给设计人员,反馈结果是锁片锁紧程度比锁丝好。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改进?李志强有些犹豫了。他经过多次试验,证明还是锁丝效果好。于是他又找到设计人员说明道理,最终对工艺进行了改进。
  李志强知道,每改动一个零部件的图纸,要经过10道以上的审批手续,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是李志强坚信,困难再大,也没有提高发动机装配质量这个事大,他一如既往地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大胆对工艺提出改进建议。在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中,李志强先后提出了管路装配等改进建议50余项,其中30多项被采纳。
团结奋战,一支凝心聚力的和谐团队
  适应航空发动机需求的激增,装配战线需要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极强的优秀团队。为了带好一支80后为主体的年轻团队,李志强不辞辛苦、尽心竭力、费尽脑筋。
  黄海涛,目前已成为一级技能专家。他讲了一件令自己终生难忘的事。1998年,黄海涛从黎明技校毕业来到装配班,拜李志强为师。一天上午,他在机台干活,一个金属垫掉了,声音不大,却被机台对面的师傅听到了,李志强嘱咐黄海涛好好找一找。中午休息时李志强问:“找到了吗?”黄海涛答非所问:“好像没掉到发动机上。”午休后,黄海涛看到师傅手里拿着那颗豆粒大的金属垫。“如果掉到发动机上,就是天大的事。”李志强一脸严肃。
  事情过去几个月后,一次去沈飞调试发动机,李志强特意让黄海涛一起去。当发动机隆隆响起飞机即将起飞时,李志强问黄海涛:“如果那个金属垫找不到,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滋味?”一时间,黄海涛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原来师傅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事。“师傅,我错了!”长这么大,黄海涛还是第一次向别人认错。
  十几年来,李志强对所带的20多个徒弟,都是技术上手把手地教,作风上言传身教地带,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开展“代理班长”活动,让每个人肩上有担子、心中有指标;开桥式吊车装配落机匣手要准,他让徒弟在吊车钩上挂个绳子绑支笔,缓缓地将笔送进啤酒瓶子。用心呵护,精心栽培,李志强的徒弟们迅速成长起来。
  “李志强班”以打造航空企业金牌班组为目标,着力创建学习型班组。成立了班组读书会,扩大员工的知识视野,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他们还采取专家讲学、现场辅导、打擂比武、案例剖析等形式,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建立员工操作能力星级评价制度,开展“传帮带”活动,实现以老带新,以多技能带单一技能,以党员带群众,使班组成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李志强注重培养团队的奉献精神。发动机试车时要在机台上检查,大转速加力时,人的感觉就是心脏随着发动机一起剧烈跳动,虽然采取了耳塞、耳麦、消音器3层防护,但还是经常出现头晕目眩、心率过速;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层皮;夏天室内温度高,加上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烤得人难以忍受。尽管这样,“李志强班”没有一个叫苦退缩的,在艰苦的磨炼中打造了一支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铁军团队。“李志强班”先后获得沈阳市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今年“五一”前夕,又荣获中宣部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最美职工”殊荣。
  以航空报国为使命,以装配一流为己任,是“李志强班”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李志强班”阔步走在这条光荣而神圣的追梦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展示最美风采!
八股看的很振奋,TH问题解决了
好文章 慢慢看
TG特色的八股文是要把外国的情报员烦死累死的节奏吗?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层皮;夏天室内温度高,加上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烤得人难以忍受。
这装配没有恒温环境?这么精密的东西是怎么解决热胀冷缩引起的误差的?不会是因为这个故障率高吧?
装配奇迹要同时创造质量奇迹才好,鼓励一下,加油。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我也感觉挺奇怪的 咱们生产发动机的环境不可能这么挫吧?难不成还是那种爷爷级的作坊?而不是封闭车间?
产能还是觉得不够啊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这个不像是在装配。什么发动机在装配时就散发热量?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记得有一道工艺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把一个零件冷冻后插入另一零件中间,待常温后两个零件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啦。这个不知道是不是。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记得有一道工艺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把一个零件冷冻后插入另一零件中间,待常温后两个零件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啦。这个不知道是不是。
八股看着累啊!谁来直接解毒啊?
fuzhanyong 发表于 2014-5-3 23:52
TG特色的八股文是要把外国的情报员烦死累死的节奏吗?
烦着烦着就不烦了
这个应该是再说太行装备速度上比以前有提高了吧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也许,字数补丁
八股文看着太累。
昆仑还在造?
上半年0台,下半年1台?
这意思是产能木有问题吗?怎么觉得有点当年土法炼钢的赶脚
要么是不同生产批次,要么是改进型号。
z893338865 发表于 2014-5-4 00:08
我也感觉挺奇怪的 咱们生产发动机的环境不可能这么挫吧?难不成还是那种爷爷级的作坊?而不是封闭车间?
相信记者的节操你就输了,全文领会个意思就行了....
这全年的产量99天就干完了......要么就是文中主人牛逼大发了,要么就是本来就没多少装配任务......
太行的总装车间还不是封闭恒温型的?
个位数。。。。
那要是全年都排满任务的话。产量不是直接三倍了?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4-5-4 00:23
记得有一道工艺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把一个零件冷冻后插入另一零件中间,待常温后两个零件就紧密结合在一 ...
写着冬天,夏天啊,居然不是恒温恒湿厂房装配发动机,简直不可思议。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文章中说的是在试车台内,发动机试车台的进排气塔是和室外联通的,的确是冬冷夏热 。不过八股总是要夸张一些,现在试车台内也有暖气和移动式风扇,环境要好一些。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八股要体现坚苦奋斗的精神,零下30度装配~~看看就行了。
记得有一道工艺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把一个零件冷冻后插入另一零件中间,待常温后两个零件就紧密结合在一 ...
高铁列车轮对轴承
北极星 发表于 2014-5-4 00:01
冬天装配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工作,手套戴厚了干活不方便,戴薄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冰冷的金属粘掉一 ...
这个是说的试车,试车不会是室内的吧
王牌猪头 发表于 2014-5-4 01:38
这全年的产量99天就干完了......要么就是文中主人牛逼大发了,要么就是本来就没多少装配任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让你认为这一年只干了99天……
这个才是最阴险的……
难道,这个太行是全手工装配的?
打破太行无产的谣言。
结果,神吹的八股又暴露无数糟点。
说的是昆仑吧
难道,这个太行是全手工装配的?
这个不明,但是很多军工企业内,最容易出劳模、出技师的岗位,无疑是装配。
难道,这个太行是全手工装配的?
见过不是手工装配的航空发动机吗?
就知道喷……前一阵说一年一台都没有,现在八股出来了你们又开始说只装了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