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书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2:05:2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BR><FONT color=#330099>谁来书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陆” 李慧玲</FONT></TD>
<TR>
<TD>
<P>--------------------------------------------------------------------------<BR>●   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中国青年报》题目,《中国时报》题目为《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把生活过台湾历史的老百姓的心理结构,以及民主正如何生活在台湾老百姓的日子里,叙述得十分清楚。台湾人习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民主体制当中,说的是台湾,却处处对照着海峡另一端老百姓经已习惯不满的生活方式,让许多大陆民众向往。 <BR><BR>  尽管在《中国时报》一些“敏感”和直接刺激大陆的段落与字句消失于共产团青年团系统的中青报,但文章本身能为中青报所接纳,使得许多中国大陆读者为之喝采。事实上,一些人至今仍对中青报竟然刊登这篇文章,感到怀疑,等待着中青报是否会被宣判犯规过界。如果会,那正好印证了龙应台的话;而如果不会,则可见大陆领导层思维更放得开,两岸的差距依然很大,但一些细微的改变又继续在大陆发生。 <BR><BR>  从台湾我又想到香港。台湾和香港与大陆的关系不同,对大陆态度不同。但是这几年来,因为中国逐渐占据了这个区域的经济和政治舞台,所谓的“中国崛起”,且毋论本区域的其他国家,就是与大陆既亲又疏的港台,也对应如何与大陆相处,存在极大的不适应。香港和台湾面对巨大的母体,其实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争取从自己角度进行阐述。大陆要不动武不粗暴地对待它们,要用“软”不用“硬”。而要“软”,就必得先有了解。龙应台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我完全可以想像香港的某作者撰写一篇《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 <BR><BR>  那么,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有时候我会想,是否倒过来会有中国人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陆》/《你不能不知道的大陆》,这会是怎样的一篇文章?而这样的一篇文章,是否又可能同步刊登在两岸主要的报纸上?如果了解是双向互动的一次过程,了解台湾,了解香港之外,是否大陆也需要得到了解? <BR><BR>  从香港我又想到两岸三地以外的我们。现在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大陆吗?还是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中国大陆?李资政常常谈大陆,又比如最近美国《新闻周刊》也以中国为专题大作文章,方方面面谈中国。但是我们谁最能把握中国? <BR><BR>  我们是从什么角度切入来看中国?我们或许都看到中国的现在,甚至很多时候厌恶许多现象,但是理解又有多少?当世界仿佛都在合力撑起一个巨人,一方面担心巨人站立对自己有所威胁,一方面又担心巨人万一摔下会把很多扶起他的人都压伤,“中国”到底是怎样的概念?“中国大陆”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状貌,能够书写概括吗?那个埋在官方论述底下的多元和喧哗,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文化,蓄存着多少张力,我们理解吗?“国富民强”的期望和“山河锦绣”的背后,那个在设法挣脱近代史中受到压迫凌辱的中国,一面记忆自己的辉煌,一面舔着自己过去的黯淡,又一面憧憬自己的巍然,它要怎样去以平常心面对世界的欣羡和觊觎、担忧和恐惧,我们理解吗? <BR><BR>  因为它的大,改变也是个巨大的动作,“举足轻重”的含义,我在这里住的时间越长,体会越不一样。巨大带来的痛苦超乎一般的想像。然而,也因为它的大,一些点点滴滴的改变,容易受到忽略。而在它受到忽略时,却又正是点滴汇聚成片的最好时机。 <BR><BR>  待的时间长了,渐渐发现在这里耐性是一种必要的品质。在自己快要失去耐性时,我得经常提醒自己,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有怎样的分量。时间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往往如何微不足道,时间在一个认为自己错过的民族当中又常常如何显得迫切;“大”给予它怎样的力量,又同时如何制约它?恰恰是岛国面积之小、历史之浅,让我未必理解中国,也不赞同,但却理解自然地理和历史怎么让人难以对别人感同身受,怎么影响思维和观念。 <BR></P></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BR><FONT color=#330099>谁来书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陆” 李慧玲</FONT></TD>
<TR>
<TD>
<P>--------------------------------------------------------------------------<BR>●   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中国青年报》题目,《中国时报》题目为《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把生活过台湾历史的老百姓的心理结构,以及民主正如何生活在台湾老百姓的日子里,叙述得十分清楚。台湾人习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民主体制当中,说的是台湾,却处处对照着海峡另一端老百姓经已习惯不满的生活方式,让许多大陆民众向往。 <BR><BR>  尽管在《中国时报》一些“敏感”和直接刺激大陆的段落与字句消失于共产团青年团系统的中青报,但文章本身能为中青报所接纳,使得许多中国大陆读者为之喝采。事实上,一些人至今仍对中青报竟然刊登这篇文章,感到怀疑,等待着中青报是否会被宣判犯规过界。如果会,那正好印证了龙应台的话;而如果不会,则可见大陆领导层思维更放得开,两岸的差距依然很大,但一些细微的改变又继续在大陆发生。 <BR><BR>  从台湾我又想到香港。台湾和香港与大陆的关系不同,对大陆态度不同。但是这几年来,因为中国逐渐占据了这个区域的经济和政治舞台,所谓的“中国崛起”,且毋论本区域的其他国家,就是与大陆既亲又疏的港台,也对应如何与大陆相处,存在极大的不适应。香港和台湾面对巨大的母体,其实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争取从自己角度进行阐述。大陆要不动武不粗暴地对待它们,要用“软”不用“硬”。而要“软”,就必得先有了解。龙应台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我完全可以想像香港的某作者撰写一篇《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 <BR><BR>  那么,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有时候我会想,是否倒过来会有中国人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陆》/《你不能不知道的大陆》,这会是怎样的一篇文章?而这样的一篇文章,是否又可能同步刊登在两岸主要的报纸上?如果了解是双向互动的一次过程,了解台湾,了解香港之外,是否大陆也需要得到了解? <BR><BR>  从香港我又想到两岸三地以外的我们。现在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大陆吗?还是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中国大陆?李资政常常谈大陆,又比如最近美国《新闻周刊》也以中国为专题大作文章,方方面面谈中国。但是我们谁最能把握中国? <BR><BR>  我们是从什么角度切入来看中国?我们或许都看到中国的现在,甚至很多时候厌恶许多现象,但是理解又有多少?当世界仿佛都在合力撑起一个巨人,一方面担心巨人站立对自己有所威胁,一方面又担心巨人万一摔下会把很多扶起他的人都压伤,“中国”到底是怎样的概念?“中国大陆”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状貌,能够书写概括吗?那个埋在官方论述底下的多元和喧哗,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文化,蓄存着多少张力,我们理解吗?“国富民强”的期望和“山河锦绣”的背后,那个在设法挣脱近代史中受到压迫凌辱的中国,一面记忆自己的辉煌,一面舔着自己过去的黯淡,又一面憧憬自己的巍然,它要怎样去以平常心面对世界的欣羡和觊觎、担忧和恐惧,我们理解吗? <BR><BR>  因为它的大,改变也是个巨大的动作,“举足轻重”的含义,我在这里住的时间越长,体会越不一样。巨大带来的痛苦超乎一般的想像。然而,也因为它的大,一些点点滴滴的改变,容易受到忽略。而在它受到忽略时,却又正是点滴汇聚成片的最好时机。 <BR><BR>  待的时间长了,渐渐发现在这里耐性是一种必要的品质。在自己快要失去耐性时,我得经常提醒自己,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有怎样的分量。时间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往往如何微不足道,时间在一个认为自己错过的民族当中又常常如何显得迫切;“大”给予它怎样的力量,又同时如何制约它?恰恰是岛国面积之小、历史之浅,让我未必理解中国,也不赞同,但却理解自然地理和历史怎么让人难以对别人感同身受,怎么影响思维和观念。 <BR></P></TD></TR></TABLE>
台湾人以为我们不知道台湾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大陆的情况,所以认为大陆也不了解他们
楼上说说你对台湾是怎么了解法?在台湾生活过?还是单单看些台湾的政治新闻,就自称了解台湾?
跟这些台独分子玩什么文字游戏啊?降低人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