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飞机俯仰力矩和静稳定性公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0:31:23


静稳和控制问题简直是月经,而且充满了误区
所以翻了下以前的东西,把几个公式贴出来,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
注意: 这几个公式的变量名称可能和某些文献/教材的惯用名称不太一样
但是这几个公式推导的路子在实际应用中要比某些教科书中的好用的多

另外,基础知识我记得TSQ兄还是草根兄写过科普,我就不多说了




*首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忽略推力和阻力线与重心的高度差
为了计算方便升力线的位置不能画在升力中心,而必须画在气动中心
这样翼身体会有个初始力矩,但是不会有随着升力变化而变化的力矩
Cm0就是这个在翼身气动中心点上的零升力矩
Cmcg就是绕重心的俯仰力矩了,配平状态为零

根据这个图很容易就能写个表达俯仰力矩M的公式
把俯仰力矩公式写出来之后除以1/2*Rho*V^2*S*c来去掉单位得到俯仰力矩系数公式(公式3),具体推导很简单而且特别有意思,不过估计没人喜欢看就省了
(图中的WBN是指wing body nacelle,空客版本喜欢用WFP wing fuselage pylon还是什么来着,一个意思,就是除去平尾的翼、身、发动机这一整坨)

注意,这个公式推导很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如果把l定为平尾升力中心到重心的距离,推出来CL就是无尾翼身升力系数,即CL(WBN),有些教科书这么写的
而在这个推导里我们用了平尾到翼身气动中心(aerodynamic Centre)的距离当作l,这样公式里的CL就是全机升力系数
这个很有意思,在初期设计飞机的时候你很难知道特定状态下翼身升力系数,尤其还不知道平尾尺寸和平尾升力系数的时候
但是图中这个公式可以直接用全机升力系数来算就简单多了,知道设计的飞行条件算全机升力系数太简单了


公式3的物理解释:
全机绕cg俯仰力矩=零升俯仰力矩+重心距离翼身气动中心的距离*升力系数造成的俯仰力矩+机尾升力*力臂造成的俯仰力矩


公式3 拿dCl微分,得到dCM/dCL,即俯仰力矩系数随着升力系数(实际上就是迎角,因为CL = a*α)变化的变化量
随着升力系数变高,低头力矩(即负的CM)变高为静稳定性
所以我们定义如下:

静稳余度:kn = -dCM/dCL
hn即全机中立点,即静稳余度为0的点



从hn的公式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全机中立点等于翼身(WPN)气动中心的位置+平尾对稳定性的贡献
尾容系数即公式2,两翼面面积比乘以距离和弦长只比,基本上就是尾翼相对主翼有多大和杠杆有多大
a1/a是升力线斜率的比,即同样增加一定的迎角,两者升力系数增加的比例,dε/dα则是主翼对尾翼下洗造成的修正量

公式4是平尾升力系数的公式,包含了下洗影响,平尾,升降舵和配平片




截图来源于讲义,版权属于UOB和M.J.C.

15楼聊了一下简单的飞控以及松杆稳定性,不能保证全部正确

简单来说,比如你可以用一个微分闭环控制回路来控制一个这样系统
通过探测迎角变化,来反馈控制平尾或者升降舵偏角
速率陀螺可以给你每一个姿态角扰动(约等于迎角扰动dCL),都有一个dCLt来补偿
dCLt*Vbar给你的就是俯仰力矩变量,实际上就是人工改变了dCm/dCL的值,即静稳系数
航模就可以这么玩静不稳,但是这个系统不能定姿态或者迎角,系统还是会发散的
想要定姿态就需要锁尾陀螺,即带积分的PID回路,这样把姿态角变化率积分后就得到了姿态角
系统就可以试图将飞机保持在一个姿态,虽然并不是真正的保持迎角
但实际上保持姿态要比保持迎角方便和有用

当然有重量分布/惯性截矩以及俯仰速率带来的阻力问题统统加进来之后
这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而只不是气动问题了
要设计个好的飞控就需要所有的常数和导数,复杂度就不是我这种半吊子能玩得了的了
一个玩系统控制和自动化的工程师解决起来会更顺手

飞机的松杆稳定性就是让升降舵随气流自由偏转,实际上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会造成全机的中立点变化的
一般来说常规布局的自由偏转的升降舵会造成hn靠前,即中立点前移,即降低稳定性
所以配平片出现了,他的功能除了卸除杆力之外,配平片随流飘动会给升降舵铰链力矩修正,从而提高松杆稳定性
所以一个良好的有配平片的系统松杆后静稳定性会提升,但是没有配平片松杆静稳定性会下降
当然通过配重和弹簧都可以调节这些,所以不绝对,有电传飞控后就更不一样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鸭式布局,鸭式布局的升降舵(假设有固定前翼+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貌似会增加静稳定性,不过具体我也没推导过



静稳和控制问题简直是月经,而且充满了误区
所以翻了下以前的东西,把几个公式贴出来,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
注意: 这几个公式的变量名称可能和某些文献/教材的惯用名称不太一样
但是这几个公式推导的路子在实际应用中要比某些教科书中的好用的多

另外,基础知识我记得TSQ兄还是草根兄写过科普,我就不多说了




*首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忽略推力和阻力线与重心的高度差
为了计算方便升力线的位置不能画在升力中心,而必须画在气动中心
这样翼身体会有个初始力矩,但是不会有随着升力变化而变化的力矩
Cm0就是这个在翼身气动中心点上的零升力矩
Cmcg就是绕重心的俯仰力矩了,配平状态为零

124927di6obaibwvwvmm6q.png (60.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13 04:30 上传


根据这个图很容易就能写个表达俯仰力矩M的公式
把俯仰力矩公式写出来之后除以1/2*Rho*V^2*S*c来去掉单位得到俯仰力矩系数公式(公式3),具体推导很简单而且特别有意思,不过估计没人喜欢看就省了
(图中的WBN是指wing body nacelle,空客版本喜欢用WFP wing fuselage pylon还是什么来着,一个意思,就是除去平尾的翼、身、发动机这一整坨)

注意,这个公式推导很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如果把l定为平尾升力中心到重心的距离,推出来CL就是无尾翼身升力系数,即CL(WBN),有些教科书这么写的
而在这个推导里我们用了平尾到翼身气动中心(aerodynamic Centre)的距离当作l,这样公式里的CL就是全机升力系数
这个很有意思,在初期设计飞机的时候你很难知道特定状态下翼身升力系数,尤其还不知道平尾尺寸和平尾升力系数的时候
但是图中这个公式可以直接用全机升力系数来算就简单多了,知道设计的飞行条件算全机升力系数太简单了

124928vi0d0v858d5d558u.png (84.56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13 04:30 上传


公式3的物理解释:
全机绕cg俯仰力矩=零升俯仰力矩+重心距离翼身气动中心的距离*升力系数造成的俯仰力矩+机尾升力*力臂造成的俯仰力矩


公式3 拿dCl微分,得到dCM/dCL,即俯仰力矩系数随着升力系数(实际上就是迎角,因为CL = a*α)变化的变化量
随着升力系数变高,低头力矩(即负的CM)变高为静稳定性
所以我们定义如下:

静稳余度:kn = -dCM/dCL
hn即全机中立点,即静稳余度为0的点


12492823t1kq29k1vz9vl2.png (50.25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13 04:30 上传


从hn的公式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全机中立点等于翼身(WPN)气动中心的位置+平尾对稳定性的贡献
尾容系数即公式2,两翼面面积比乘以距离和弦长只比,基本上就是尾翼相对主翼有多大和杠杆有多大
a1/a是升力线斜率的比,即同样增加一定的迎角,两者升力系数增加的比例,dε/dα则是主翼对尾翼下洗造成的修正量

公式4是平尾升力系数的公式,包含了下洗影响,平尾,升降舵和配平片

124928qjznxjshg78unnz8.png (19.87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13 04:30 上传





截图来源于讲义,版权属于UOB和M.J.C.

15楼聊了一下简单的飞控以及松杆稳定性,不能保证全部正确

简单来说,比如你可以用一个微分闭环控制回路来控制一个这样系统
通过探测迎角变化,来反馈控制平尾或者升降舵偏角
速率陀螺可以给你每一个姿态角扰动(约等于迎角扰动dCL),都有一个dCLt来补偿
dCLt*Vbar给你的就是俯仰力矩变量,实际上就是人工改变了dCm/dCL的值,即静稳系数
航模就可以这么玩静不稳,但是这个系统不能定姿态或者迎角,系统还是会发散的
想要定姿态就需要锁尾陀螺,即带积分的PID回路,这样把姿态角变化率积分后就得到了姿态角
系统就可以试图将飞机保持在一个姿态,虽然并不是真正的保持迎角
但实际上保持姿态要比保持迎角方便和有用

当然有重量分布/惯性截矩以及俯仰速率带来的阻力问题统统加进来之后
这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而只不是气动问题了
要设计个好的飞控就需要所有的常数和导数,复杂度就不是我这种半吊子能玩得了的了
一个玩系统控制和自动化的工程师解决起来会更顺手

飞机的松杆稳定性就是让升降舵随气流自由偏转,实际上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会造成全机的中立点变化的
一般来说常规布局的自由偏转的升降舵会造成hn靠前,即中立点前移,即降低稳定性
所以配平片出现了,他的功能除了卸除杆力之外,配平片随流飘动会给升降舵铰链力矩修正,从而提高松杆稳定性
所以一个良好的有配平片的系统松杆后静稳定性会提升,但是没有配平片松杆静稳定性会下降
当然通过配重和弹簧都可以调节这些,所以不绝对,有电传飞控后就更不一样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鸭式布局,鸭式布局的升降舵(假设有固定前翼+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貌似会增加静稳定性,不过具体我也没推导过

MJC。。。。。
兄弟你这个太专业了,很多人微积分基础都没有,所以估计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还是把一些常犯的错误指出就行,或者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把事情说明白就行。
太专业,看不懂,还请楼主解释。
TSQ 发表于 2014-4-13 09:04
兄弟你这个太专业了,很多人微积分基础都没有,所以估计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还是把一些常犯的错误指出就行 ...
从公式的解析式看并不复杂,还不如一般的偏微分方程,但各自代表什么就不是太明白了
rianter321 发表于 2014-4-13 10:50
从公式的解析式看并不复杂,还不如一般的偏微分方程,但各自代表什么就不是太明白了
其实就是物理意义要解释清楚。
TSQ 发表于 2014-4-13 10:52
其实就是物理意义要解释清楚。
阁下的表达比我更清晰
高中生表示完全看不懂。@_@


首先给楼主和TSQ的理性科普,赞一个!




首先给楼主和TSQ的理性科普,赞一个!


不要伤人心了。楼主是否听过机霸的故事?
0是哪个力矩?
首先给楼主和TSQ的理性科普,赞一个!

草根是用的“野路子“,交流下个人画战机的心得,不一定全对,也 ...
草根,就飞机设计本身来说有个概念设计阶段,以前看的书中提到的所谓餐巾纸背后的设计,就是说根据大概的使用要求画这个非常粗略的图,不过虽然粗略但仍然把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考虑进去,譬如气动布局、机长、翼展、发动机数量、起飞重量等等,然后就开始不断的迭代,不断的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的细化,最后有个收敛的结果。
当然现实中的飞机设计可不是前面的所谓餐巾纸背后画图那么简单,实际上很多气动研究要早于飞机设计,在飞机设计真正开始时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了,然后在设计开始就要有经验的飞机设计师根据研究成果来做概要设计,否则真的会有太多技术风险,反复迭代次数也太多,还不见得能够收敛。另外在概要设计后还有详细设计,详细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实际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仍然还需要和总体设计再去核对考虑,也会碰到概要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关键细节,而这些关键细节有时候却是致命性的,甚至决定了项目的成败,譬如在A12设计中碰到的复合材料问题,最后超重,费用不断上升且无人能够说清楚还需要多少费用,加上冷战结束,最后就下马。
你的画图其实严格来说可以算在概要设计阶段,一些气动研究成果等东西实际上是咱们军迷都没掌握的,所以很多时候是根据我们自身针对那个飞机看上去更美观来选择其设计特点来画的,中间关于相互之间的比例你选择的方法在概要设计阶段来说基本是可以的,概要本身就是不是很准确,准确了就不是概要了。你画的图如果进一步深入就是需要迭代和收敛,而这个则需要懂整体计算才行,多半网友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估计楼主现在能做一些,所以后面的东西也就无法进一步深入了。而我认为军迷能够做到你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错,再深入不是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日常工作并不是飞机设计,我们搞的东西,对实际飞机设计帮助也不是很大,能供他们参考就很不错了。
LZ你这些公式里好多不认识的符号啊。请教一下LZ,CM0是什么?CMcg又是什么?
好像CM0是个常数,一 ...
为了计算方便升力线的位置不能画在升力中心,而必须画在气动中心
这样翼身体会有个初始力矩,但是不会有随着升力变化而变化的力矩
Cm0就是这个在翼身气动中心点上的零升力矩
Cmcg就是绕重心的俯仰力矩了,配平状态为零

starikki 发表于 2014-4-13 17:59
为了计算方便升力线的位置不能画在升力中心,而必须画在气动中心
这样翼身体会有个初始力矩,但是不会有 ...


明白了,谢谢。

另外问一下,采用电传放宽静稳定度的时候是不是通过改变dCLt/dα,比如减小甚至降为负值,来把等效中立点重新移回重心后?还是说需要别的方法来分析?随动面是不是升力基本不随迎角变化因此不影响气动中心?
starikki 发表于 2014-4-13 17:59
为了计算方便升力线的位置不能画在升力中心,而必须画在气动中心
这样翼身体会有个初始力矩,但是不会有 ...


明白了,谢谢。

另外问一下,采用电传放宽静稳定度的时候是不是通过改变dCLt/dα,比如减小甚至降为负值,来把等效中立点重新移回重心后?还是说需要别的方法来分析?随动面是不是升力基本不随迎角变化因此不影响气动中心?
wannaknow 发表于 2014-4-13 10:34
明白了,谢谢。

另外问一下,采用电传放宽静稳定度的时候是不是通过改变dCLt/dα,比如减小甚至降为 ...
肯定不是改dCLt/dα啦,这不是变成改升力线了吗?

这个要从系统控制的角度来看
简单来说,比如你可以用一个微分闭环控制回路来控制一个这样系统
通过探测迎角变化,来反馈控制平尾或者升降舵偏角
速率陀螺可以给你每一个姿态角扰动(约等于迎角扰动dCL),都有一个dCLt来补偿
dCLt*Vbar给你的就是俯仰力矩变量,实际上就是人工改变了dCm/dCL的值,即静稳系数
航模就可以这么玩静不稳,但是这个系统不能定姿态或者迎角,系统还是会发散的
想要定姿态就需要锁尾陀螺,即带积分的PID回路,这样把姿态角变化率积分后就得到了姿态角
系统就可以试图将飞机保持在一个姿态,虽然并不是真正的保持迎角
但实际上保持姿态要比保持迎角方便和有用

当然有重量分布/惯性截矩以及俯仰速率带来的阻力问题统统加进来之后
这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而只不是气动问题了
要设计个好的飞控就需要所有的常数和导数,复杂度就不是我这种半吊子能玩得了的了
一个玩系统控制和自动化的工程师解决起来会更顺手

飞机的松杆稳定性就是让升降舵随气流自由偏转,实际上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会造成全机的中立点变化的
一般来说常规布局的自由偏转的升降舵会造成hn靠前,即中立点前移,即降低稳定性
所以配平片出现了,他的功能除了卸除杆力之外,配平片随流飘动会给升降舵铰链力矩修正,从而提高松杆稳定性
所以一个良好的有配平片的系统松杆后静稳定性会提升,但是没有配平片松杆静稳定性会下降
当然通过配重和弹簧都可以调节这些,所以不绝对,有电传飞控后就更不一样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鸭式布局,鸭式布局的升降舵(假设有固定前翼+升降舵)自由随流偏转貌似会增加静稳定性,不过具体我也没推导过
记得前一段洛马提出了一种飞翼+T尾构型的运输机,机翼后上方双发。
LZ在那个帖子里也提出了自己恰好做过飞翼构型,翼吊双发设计。
现在那个帖子找不到了,只好在这里问LZ,
这个结构的设计比起目前的常规设计好在哪里?
为什么现在几大飞机公司设计的下一代大型低速运输飞机都倾向于这个设计?
能否就经济性,机内空间,货物运输便利性,气动风险等等稍微具体的谈一谈?

玉溪黄鹤楼 发表于 2014-4-13 11:48
记得前一段洛马提出了一种飞翼+T尾构型的运输机,机翼后上方双发。
LZ在那个帖子里也提出了自己恰好做过飞 ...


迎风截面小,湿面积小,干涉阻力小,机身升力大,厚翼跟可以减轻结构重量,载油空间大
算湿面积展弦比的话应该比常规布局高很多,所以巡航效率会高
机内空间会接近矩形截面,利用率高
长进气道会降低发动机效率,但是气动效率会提高
还能提升一定隐身性能,一般不是主要目的,算是翼身融合的福利
发动机维护会有一定问题
就看谁家第一个吃螃蟹了
玉溪黄鹤楼 发表于 2014-4-13 11:48
记得前一段洛马提出了一种飞翼+T尾构型的运输机,机翼后上方双发。
LZ在那个帖子里也提出了自己恰好做过飞 ...


迎风截面小,湿面积小,干涉阻力小,机身升力大,厚翼跟可以减轻结构重量,载油空间大
算湿面积展弦比的话应该比常规布局高很多,所以巡航效率会高
机内空间会接近矩形截面,利用率高
长进气道会降低发动机效率,但是气动效率会提高
还能提升一定隐身性能,一般不是主要目的,算是翼身融合的福利
发动机维护会有一定问题
就看谁家第一个吃螃蟹了
TSQ 发表于 2014-4-13 09:04
兄弟你这个太专业了,很多人微积分基础都没有,所以估计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还是把一些常犯的错误指出就行 ...
公式到真没啥难度。。。
就是设定的物理量太多,一个一个对照麻烦。。。

starikki 发表于 2014-4-13 19:56
迎风截面小,湿面积小,干涉阻力小,机身升力大,厚翼跟可以减轻结构重量,载油空间大
算湿面积展弦比 ...


多谢LZ,回答相当快呀!看了下存的图片,还有一些问题想继续请教~
高平尾的深失速问题一般怎么解决?
一般大型飞机的平尾和主翼在高低方向上是错开的,洛马这个也是,
为什么不设计成F22的平尾插入主翼的方式?
或者类似F35或31那种与主翼同一平面的方式?
这样垂尾的结构重量和复杂性比高平尾就可以降低了,也有利于隐身。
starikki 发表于 2014-4-13 19:56
迎风截面小,湿面积小,干涉阻力小,机身升力大,厚翼跟可以减轻结构重量,载油空间大
算湿面积展弦比 ...


多谢LZ,回答相当快呀!看了下存的图片,还有一些问题想继续请教~
高平尾的深失速问题一般怎么解决?
一般大型飞机的平尾和主翼在高低方向上是错开的,洛马这个也是,
为什么不设计成F22的平尾插入主翼的方式?
或者类似F35或31那种与主翼同一平面的方式?
这样垂尾的结构重量和复杂性比高平尾就可以降低了,也有利于隐身。
草根设计师 发表于 2014-4-13 05:47
首先给楼主和TSQ的理性科普,赞一个!

草根是用的“野路子“,交流下个人画战机的心得,不一定全对,也 ...
路子是对的,我画概念草图也差不多
几个地方我认为可以换一下次序

首先主翼面积比较重要,一般要看稳盘,起降和巡航几个点来确定,不过大致可以根据着陆重量以及着陆速度,大致着陆构型升力系数估算主翼面积,有了面积再定别的比较好办

推荐主起最后画,因为重心后限与稳定控制有关,确定尾翼/鸭翼之前没法确定全机中立点
我认为首先确定翼身体的气动中心,然后确定尾翼/鸭翼位置,根据剪刀图(起降构型所需的俯仰力矩限制已及最小稳定性限制)估算尾翼/鸭翼面积
这样也就有了全机中立点以及重心后限
通过移动机身相对主翼位置来将结构重心放到通过稳定控制算出来的重心限制里边
好文 解惑不少 谢谢了
路子是对的,我画概念草图也差不多
几个地方我认为可以换一下次序


嗯,基本要素具备,有些步骤先后,只是作图的习惯性问题!其实草根用自己的“数据模型“,出一个“大型“只需要几分钟就成了,很多数据是有规律联动的!
路子是对的,我画概念草图也差不多
几个地方我认为可以换一下次序


你的图给几张分享下心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