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 与六个相邻国家全部交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1:32:38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410/18440721_2.html




    波兰在中东欧历史上曾经作为大国而存在,然而近代以来它的国家地位每况愈下,18世纪后期遭受了强邻的三次瓜分。这三次分别是在1773年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在1792年被俄、普瓜分,在1795年被俄、普、奥肢解而亡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此消彼长和重新整合,加之本国人民大众的浴血奋战,波兰重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出现在中东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将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版图的变更,力量的重新整合,为波兰重温中东欧地区大国之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一,西面强邻威廉时代的第二帝国不复存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被《凡尔赛和约》这个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成为一战战胜国家制约的主要对象。德国因受到战争失败的影响和经济危机的打击,国家主权受到很大破坏,领土遭到分割,经济凋敝不堪,军事力量因受到《凡尔赛和约》严格的限制短期内难称强大。国内民众在挣扎与反抗中随波逐流,国家综合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来自西端威胁的减小,为波兰寻求大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东面强邻沙皇俄国不复存在,新生的社会主义俄国政权因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围攻和仇视而处境艰难。积重难返的罗曼诺夫王朝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遭到了本国人民的反对,并最终在二月革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其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在一战后遭到了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敌视和围攻,社会主义政权虽然在俄国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已经民生凋敝、经济残破、百废待举;国外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外交处境举步维艰。俄国自身困难无暇他顾,为波兰谋求大国地位减小了来自东方的威胁。

    第三,奥匈帝国随着哈布斯堡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分崩离析。按照协约国对战后格局的安排,奥匈帝国被分割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这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波兰强邻环伺的局面。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失衡的形势只留下法国在欧洲大陆有效地组织霸权”。法国为维持凡尔赛体系的稳定而拉拢波兰,波兰实行“一边倒”亲法外交政策,作为法国在东方最重要的盟友,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1925年《洛加诺公约》签订后,法国与波兰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波兰抵抗德国侵略。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波兰在1921年2月19日签订的条约。波兰的大国心态也在签订后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第五,波兰自身的战略重要性。波兰国土面积388000平方公里,是中东欧除苏德外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是欧洲第六大国。波兰地处中东欧腹地,位于苏联和德国的夹缝之中,既是防止赤色苏俄的前哨,又是压制德国重新崛起的东方柱石。1921年2月19日法波签订条约,波兰作为法国同盟体系柱石,并经洛加诺公约重新肯定法波同盟,使得波兰“取代了1914年以前俄国作为法国在德国东翼的同盟国所处的地位”。

    极好的历史机遇使得波兰非常怀念自己昔日的强国地位,大国心态逐步膨胀。她积极推进“大波兰战略”。试图利用千载难逢的时机,重新恢复1772年前的疆界,建立一个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波兰。囊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波兰,领土面积超过法国,成为仅次于苏联而位列欧洲第二大国家。波兰力求充当区域霸主圆大国梦,对各邻国推行积极的进取战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随法国,为维护凡尔赛体系不遗余力地压制德国。凡尔赛和约以及后来的洛加诺公约并没有对德国的边界做出明确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波德两国之间在经济、少数民族问题上矛盾重重,领土纠纷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但泽的归属问题就成为后来德国入侵波兰的借口,并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波兰为维护一战后的既得利益,连同法国等战胜国对德国实行积极的进攻战略。这种政策一直维持到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建立后不久才有重大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随之寿终正寝。

    第二,极端仇视苏俄。由于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波兰东部边界划分的主观随意性,为日后波、俄两国矛盾的集聚埋下了祸根。1920年4月25日俄波战争爆发,双方鏖战近一年,最终达成妥协。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俄默许波兰吞并中立国立陶宛(1922年)。战争虽结束,但为立波两国交恶播下了种子。另外,波兰建立起来的第二共和国,标榜民主,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极端仇视,紧追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苏俄进行封锁。

第三,企图向捷克斯洛伐克复仇。波兰在1919年1月23日到2月5日期间和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切欣地区归属问题发生了边境冲突,史称捷波战争。两国虽然最后妥协,由波兰获得切欣东部,捷克斯洛伐克获得切欣西部,但是妥协的结果并未能满足波兰大国的心理需求。虽同意结束捷波战争,但波兰对整个切欣的野心始终未变,伺机报复捷克。

    第四,向波罗的海地区扩张。尽管波兰在凡尔赛和会上获得了波兰走廊作为出海口,从一个内陆国家变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但是波兰并没有满足于狭窄的波兰走廊,而企图控制波罗的海地区。把推行大波兰战略的矛头指向了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从而在1920年7月到10月发动立波战争,波兰军队攻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迫使立陶宛不得不宣布停火并作出妥协。立波战争为以后的双边关系增添了仇恨。波兰大国心态未灭,也从未放弃对波罗的海国家的野心,并在30年代把维尔纽斯据为己有。

    显而易见,波兰在与其相邻的六个国家中,在20年代交恶的不仅有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相对弱小的国家,更有处于暂时衰落的德国和苏俄。波兰表现强势,曾被认为“没有波兰,欧洲秩序的重建是不可想象的”。波兰之所以在二十年代推行进攻战略,正如艾伦?帕尔默所说:“波兰的外交政策立足于三项基本设想:一是各大国都愿意维持凡尔赛和会的解决办法;二是与法国的联盟继续有效;三是作为国际联盟成员而得到的一般安全保证。”这些设想与其大国情结不无关系。大国心态促使波兰推行进攻战略,一系列的外交成功又助长了她的大国心态。

    波兰在20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早期依靠强大的盟国法国对周边国家采取进攻战略,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果,然而其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只有自己把自己视为大国看待,大国心态显露在设想的基础之上,而这种设想最不可靠,不过是波兰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即使在东西两大强邻在经历战败和革命而最为虚弱的年代,波兰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休养。”

    20世纪30年代,随着苏德重新崛起,英法继续沉沦,美国置身事外,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微妙,国际力量经历着新的分化组合。波兰重新陷入典型的安全困境之中,大国心态遭受重创而心态失衡,外交政策也由当权者着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小国意识又重新成为了波兰统治上层的主流心态。

    二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纳粹政权主导下的德国咄咄逼人,苏联的力量越来越强。而波兰所倚重的盟国法国则在马奇诺防线的另一侧无所作为。波兰深切感受到自身已是危机四伏,“因为波兰的国力决不足以吃得消同她的两大强邻俄国和德国发生不和”。历史上被瓜分的噩梦重又袭来。

    伴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要求打破凡尔赛和约束缚的叫喊甚嚣尘上。1933年1月希特勒的上台,在已经体验过纳粹煽动活动的波兰引起了恐惧。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Pilsudski)先后于1933年3月、4月、12月连续敦促它的盟友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的扩军进程,加固凡尔赛体系,但是法国却不愿冒险,而是热衷于拉拢苏联,取得在欧洲的力量对比优势。陷入困境的波兰被迫重新审视其一边倒的亲法外交政策,并作出变更。

    波兰作为法国的重要盟友,并由此成为维持凡尔赛体系的东方柱石,大国心态爆棚。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心态逐渐失衡。首先,它对所倚重的法国失望。法苏两国倡导构建东方洛加诺的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在被波兰继德国之后否决而化为泡影。波兰认为在这个体系中,它并没有被法苏等国视为大国,同时担心苏联地位的加强会削弱波兰的重要性。“统治波兰的毕苏斯基和他的助手们渴望扮演大国的角色”,但是1933年的四强公约并没有把波兰视为大国。这一举动深深地刺激了波兰的民族自尊心。正如泰勒所说,“波兰人曾被奉承为法国的主要盟友而趾高气扬,仅仅充当一个法苏同盟的前卫角色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波兰面对30年代苏德的重新崛起明显地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历史上的惨痛经历让其不堪回首。波兰的民族心态非常矛盾。正如波兰元帅斯米格莱?雷诺曾经所说:“同德国人在一起,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而同苏联人在一起,我们就有丧失灵魂的危险。”而丧失自由或丧失灵魂显然都不是大国的本色,大国心态决定了它不会坐以待毙,而应当调整它的外交政策。其一,调整与德国的关系。既然联合法国对德进行预防性战争的建议被拒绝,波兰与其继续与德国敌对不如改善与德国关系,德波两国最终于1934年1月26日缔结了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确立了两国的和平政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与德缔约只是作为一种机谋,凭借这个机谋波兰将能更加安全地平衡这两个国家(苏联与德国)”。

其二,巩固与苏联的关系。(1)波兰同意将波苏双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2)1934年2月波兰外长贝克访问莫斯科,并于同年5月5日达成协议,同意将1932年7月25日与苏联缔结的为期3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再延长10年。这样一来,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最后期限大致相同。波兰夹在苏德两个大国中间,为求生存与独立而奉行等距离外交政策。其三,企图置身事外,否决“东方洛加诺集体安全公约”。波兰拒绝加入东方洛加诺集体安全体系,致使东方洛加诺集体公约胎死腹中,贻患无穷。

    在这一历史时期,波兰与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值得注意。波兰趁西边的英法两国疲于应付希特勒所制造的种种危机之际,趁火打劫,勒索弱小国家。1938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借口一名波兰士兵阵亡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希特勒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曾在1919年结下仇怨,但是这两个国家都因与西边的英法等国缔结的条约而具有同盟关系。在苏台德危机期间,波兰不是协助捷克斯洛伐克抵抗德国,反而借机报1919年的一箭之仇,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借助危机趁火打劫胁迫捷克斯洛伐克交回切欣地区。但是德国很快就使波兰明白,波兰不是坐收余利的渔翁,而是为德国火中取栗之猫。

    波兰出于对苏德等强邻的恐惧,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主动改变追随法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对两个强邻奉行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企图在苏德的夹缝里寻求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从而确保自身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面临安全困境的波兰被迫在外交策略上做出如此大的变更,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国心态、弱国心态的反映,这应该是最正常的反映。追求自身独立自主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波兰对待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的心态就与对待苏德大相径庭了。对于捷立两国波兰极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能事,妄图继续追逐“大波兰”。然而,对波兰来说,国际局势与国际力量的整合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国心态虽未泯灭,但是面临日益严重的现实安全困境,不得不收敛锋芒。面对苏联或者法西斯德国,波兰根本没有自称大国的信心和实力,但是面对同样面临安全困境的立、捷则大国心态不死。全面考察这一时期波兰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不难发现,大国心态在小国的困境现实中已经发生退化,所反映出来的是典型的小国的大国心态。自身没有作为区域大国的实力和大国应该有的风范,只能在两大强邻之间左右徘徊,同时又对追逐大国的迷梦痴心不改,这就只能在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国家面前逞威和寻求自欺欺人式的安慰。

    三

     人们对于波兰外交政策失误的研究已经相当详尽,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波兰的外交失误也是其成为二战中第一个被占领的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大国心态是造成波兰外交失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实行一边倒亲法政策,地位得到加强,大国心态彰显,“波兰醉心于盟国提供的民主新酒,自以为是中欧的主人”,推行“大波兰战略”,企图充当区域霸主,对周边采取积极进攻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德再度崛起,法国的衰落,使波兰深感力不从心,主动改变外交策略,对苏德实行等距离外交。在苏德夹缝中的波兰企图以不偏不倚的外交政策稳住左右两个强邻。同时又对弱小邻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大国心态不死,继续做着大国迷梦。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外交政策,无疑都受到了大国心态的影响。在苏德暂时衰落时,波兰的大国心态在没有得到遏制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在苏德再度崛起时,处在夹缝中的波兰依然存有大国心态则显得不合时宜。而苏德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最终奉行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波兰却得罪了双方,1939年9月,再一次被已取代了普鲁士的德国和取代了沙俄的苏联分割。
这种小国的大国心态,并非仅仅存在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在世界历史长河的其他地区也不乏其例,但波兰的悲剧命运却是典型的,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其一,小国需要有正确的心态, 特定历史时期的强大也需要有正确的大国风范;其二,追逐大国地位应坚持睦邻政策,避免以邻为壑,四面树敌;其三,小国的大国心态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制约,容易走向自以为是、夜郎自大抑或在强邻面前极度自卑两个极端,这无论对民族还是对国家都危害甚巨。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410/18440721_2.html




    波兰在中东欧历史上曾经作为大国而存在,然而近代以来它的国家地位每况愈下,18世纪后期遭受了强邻的三次瓜分。这三次分别是在1773年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在1792年被俄、普瓜分,在1795年被俄、普、奥肢解而亡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此消彼长和重新整合,加之本国人民大众的浴血奋战,波兰重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出现在中东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将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版图的变更,力量的重新整合,为波兰重温中东欧地区大国之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一,西面强邻威廉时代的第二帝国不复存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被《凡尔赛和约》这个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成为一战战胜国家制约的主要对象。德国因受到战争失败的影响和经济危机的打击,国家主权受到很大破坏,领土遭到分割,经济凋敝不堪,军事力量因受到《凡尔赛和约》严格的限制短期内难称强大。国内民众在挣扎与反抗中随波逐流,国家综合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来自西端威胁的减小,为波兰寻求大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东面强邻沙皇俄国不复存在,新生的社会主义俄国政权因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围攻和仇视而处境艰难。积重难返的罗曼诺夫王朝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遭到了本国人民的反对,并最终在二月革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其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在一战后遭到了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敌视和围攻,社会主义政权虽然在俄国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已经民生凋敝、经济残破、百废待举;国外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外交处境举步维艰。俄国自身困难无暇他顾,为波兰谋求大国地位减小了来自东方的威胁。

    第三,奥匈帝国随着哈布斯堡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分崩离析。按照协约国对战后格局的安排,奥匈帝国被分割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这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波兰强邻环伺的局面。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失衡的形势只留下法国在欧洲大陆有效地组织霸权”。法国为维持凡尔赛体系的稳定而拉拢波兰,波兰实行“一边倒”亲法外交政策,作为法国在东方最重要的盟友,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1925年《洛加诺公约》签订后,法国与波兰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波兰抵抗德国侵略。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波兰在1921年2月19日签订的条约。波兰的大国心态也在签订后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第五,波兰自身的战略重要性。波兰国土面积388000平方公里,是中东欧除苏德外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是欧洲第六大国。波兰地处中东欧腹地,位于苏联和德国的夹缝之中,既是防止赤色苏俄的前哨,又是压制德国重新崛起的东方柱石。1921年2月19日法波签订条约,波兰作为法国同盟体系柱石,并经洛加诺公约重新肯定法波同盟,使得波兰“取代了1914年以前俄国作为法国在德国东翼的同盟国所处的地位”。

    极好的历史机遇使得波兰非常怀念自己昔日的强国地位,大国心态逐步膨胀。她积极推进“大波兰战略”。试图利用千载难逢的时机,重新恢复1772年前的疆界,建立一个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波兰。囊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波兰,领土面积超过法国,成为仅次于苏联而位列欧洲第二大国家。波兰力求充当区域霸主圆大国梦,对各邻国推行积极的进取战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随法国,为维护凡尔赛体系不遗余力地压制德国。凡尔赛和约以及后来的洛加诺公约并没有对德国的边界做出明确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波德两国之间在经济、少数民族问题上矛盾重重,领土纠纷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但泽的归属问题就成为后来德国入侵波兰的借口,并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波兰为维护一战后的既得利益,连同法国等战胜国对德国实行积极的进攻战略。这种政策一直维持到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建立后不久才有重大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随之寿终正寝。

    第二,极端仇视苏俄。由于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波兰东部边界划分的主观随意性,为日后波、俄两国矛盾的集聚埋下了祸根。1920年4月25日俄波战争爆发,双方鏖战近一年,最终达成妥协。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俄默许波兰吞并中立国立陶宛(1922年)。战争虽结束,但为立波两国交恶播下了种子。另外,波兰建立起来的第二共和国,标榜民主,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极端仇视,紧追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苏俄进行封锁。

第三,企图向捷克斯洛伐克复仇。波兰在1919年1月23日到2月5日期间和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切欣地区归属问题发生了边境冲突,史称捷波战争。两国虽然最后妥协,由波兰获得切欣东部,捷克斯洛伐克获得切欣西部,但是妥协的结果并未能满足波兰大国的心理需求。虽同意结束捷波战争,但波兰对整个切欣的野心始终未变,伺机报复捷克。

    第四,向波罗的海地区扩张。尽管波兰在凡尔赛和会上获得了波兰走廊作为出海口,从一个内陆国家变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但是波兰并没有满足于狭窄的波兰走廊,而企图控制波罗的海地区。把推行大波兰战略的矛头指向了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从而在1920年7月到10月发动立波战争,波兰军队攻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迫使立陶宛不得不宣布停火并作出妥协。立波战争为以后的双边关系增添了仇恨。波兰大国心态未灭,也从未放弃对波罗的海国家的野心,并在30年代把维尔纽斯据为己有。

    显而易见,波兰在与其相邻的六个国家中,在20年代交恶的不仅有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相对弱小的国家,更有处于暂时衰落的德国和苏俄。波兰表现强势,曾被认为“没有波兰,欧洲秩序的重建是不可想象的”。波兰之所以在二十年代推行进攻战略,正如艾伦?帕尔默所说:“波兰的外交政策立足于三项基本设想:一是各大国都愿意维持凡尔赛和会的解决办法;二是与法国的联盟继续有效;三是作为国际联盟成员而得到的一般安全保证。”这些设想与其大国情结不无关系。大国心态促使波兰推行进攻战略,一系列的外交成功又助长了她的大国心态。

    波兰在20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早期依靠强大的盟国法国对周边国家采取进攻战略,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果,然而其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只有自己把自己视为大国看待,大国心态显露在设想的基础之上,而这种设想最不可靠,不过是波兰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即使在东西两大强邻在经历战败和革命而最为虚弱的年代,波兰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休养。”

    20世纪30年代,随着苏德重新崛起,英法继续沉沦,美国置身事外,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微妙,国际力量经历着新的分化组合。波兰重新陷入典型的安全困境之中,大国心态遭受重创而心态失衡,外交政策也由当权者着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小国意识又重新成为了波兰统治上层的主流心态。

    二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纳粹政权主导下的德国咄咄逼人,苏联的力量越来越强。而波兰所倚重的盟国法国则在马奇诺防线的另一侧无所作为。波兰深切感受到自身已是危机四伏,“因为波兰的国力决不足以吃得消同她的两大强邻俄国和德国发生不和”。历史上被瓜分的噩梦重又袭来。

    伴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要求打破凡尔赛和约束缚的叫喊甚嚣尘上。1933年1月希特勒的上台,在已经体验过纳粹煽动活动的波兰引起了恐惧。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Pilsudski)先后于1933年3月、4月、12月连续敦促它的盟友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的扩军进程,加固凡尔赛体系,但是法国却不愿冒险,而是热衷于拉拢苏联,取得在欧洲的力量对比优势。陷入困境的波兰被迫重新审视其一边倒的亲法外交政策,并作出变更。

    波兰作为法国的重要盟友,并由此成为维持凡尔赛体系的东方柱石,大国心态爆棚。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心态逐渐失衡。首先,它对所倚重的法国失望。法苏两国倡导构建东方洛加诺的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在被波兰继德国之后否决而化为泡影。波兰认为在这个体系中,它并没有被法苏等国视为大国,同时担心苏联地位的加强会削弱波兰的重要性。“统治波兰的毕苏斯基和他的助手们渴望扮演大国的角色”,但是1933年的四强公约并没有把波兰视为大国。这一举动深深地刺激了波兰的民族自尊心。正如泰勒所说,“波兰人曾被奉承为法国的主要盟友而趾高气扬,仅仅充当一个法苏同盟的前卫角色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波兰面对30年代苏德的重新崛起明显地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历史上的惨痛经历让其不堪回首。波兰的民族心态非常矛盾。正如波兰元帅斯米格莱?雷诺曾经所说:“同德国人在一起,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而同苏联人在一起,我们就有丧失灵魂的危险。”而丧失自由或丧失灵魂显然都不是大国的本色,大国心态决定了它不会坐以待毙,而应当调整它的外交政策。其一,调整与德国的关系。既然联合法国对德进行预防性战争的建议被拒绝,波兰与其继续与德国敌对不如改善与德国关系,德波两国最终于1934年1月26日缔结了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确立了两国的和平政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与德缔约只是作为一种机谋,凭借这个机谋波兰将能更加安全地平衡这两个国家(苏联与德国)”。

其二,巩固与苏联的关系。(1)波兰同意将波苏双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2)1934年2月波兰外长贝克访问莫斯科,并于同年5月5日达成协议,同意将1932年7月25日与苏联缔结的为期3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再延长10年。这样一来,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最后期限大致相同。波兰夹在苏德两个大国中间,为求生存与独立而奉行等距离外交政策。其三,企图置身事外,否决“东方洛加诺集体安全公约”。波兰拒绝加入东方洛加诺集体安全体系,致使东方洛加诺集体公约胎死腹中,贻患无穷。

    在这一历史时期,波兰与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值得注意。波兰趁西边的英法两国疲于应付希特勒所制造的种种危机之际,趁火打劫,勒索弱小国家。1938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借口一名波兰士兵阵亡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希特勒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曾在1919年结下仇怨,但是这两个国家都因与西边的英法等国缔结的条约而具有同盟关系。在苏台德危机期间,波兰不是协助捷克斯洛伐克抵抗德国,反而借机报1919年的一箭之仇,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借助危机趁火打劫胁迫捷克斯洛伐克交回切欣地区。但是德国很快就使波兰明白,波兰不是坐收余利的渔翁,而是为德国火中取栗之猫。

    波兰出于对苏德等强邻的恐惧,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主动改变追随法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对两个强邻奉行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企图在苏德的夹缝里寻求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从而确保自身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面临安全困境的波兰被迫在外交策略上做出如此大的变更,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国心态、弱国心态的反映,这应该是最正常的反映。追求自身独立自主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波兰对待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的心态就与对待苏德大相径庭了。对于捷立两国波兰极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能事,妄图继续追逐“大波兰”。然而,对波兰来说,国际局势与国际力量的整合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国心态虽未泯灭,但是面临日益严重的现实安全困境,不得不收敛锋芒。面对苏联或者法西斯德国,波兰根本没有自称大国的信心和实力,但是面对同样面临安全困境的立、捷则大国心态不死。全面考察这一时期波兰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不难发现,大国心态在小国的困境现实中已经发生退化,所反映出来的是典型的小国的大国心态。自身没有作为区域大国的实力和大国应该有的风范,只能在两大强邻之间左右徘徊,同时又对追逐大国的迷梦痴心不改,这就只能在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国家面前逞威和寻求自欺欺人式的安慰。

    三

     人们对于波兰外交政策失误的研究已经相当详尽,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波兰的外交失误也是其成为二战中第一个被占领的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大国心态是造成波兰外交失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实行一边倒亲法政策,地位得到加强,大国心态彰显,“波兰醉心于盟国提供的民主新酒,自以为是中欧的主人”,推行“大波兰战略”,企图充当区域霸主,对周边采取积极进攻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德再度崛起,法国的衰落,使波兰深感力不从心,主动改变外交策略,对苏德实行等距离外交。在苏德夹缝中的波兰企图以不偏不倚的外交政策稳住左右两个强邻。同时又对弱小邻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大国心态不死,继续做着大国迷梦。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外交政策,无疑都受到了大国心态的影响。在苏德暂时衰落时,波兰的大国心态在没有得到遏制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在苏德再度崛起时,处在夹缝中的波兰依然存有大国心态则显得不合时宜。而苏德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最终奉行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波兰却得罪了双方,1939年9月,再一次被已取代了普鲁士的德国和取代了沙俄的苏联分割。
这种小国的大国心态,并非仅仅存在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在世界历史长河的其他地区也不乏其例,但波兰的悲剧命运却是典型的,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其一,小国需要有正确的心态, 特定历史时期的强大也需要有正确的大国风范;其二,追逐大国地位应坚持睦邻政策,避免以邻为壑,四面树敌;其三,小国的大国心态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制约,容易走向自以为是、夜郎自大抑或在强邻面前极度自卑两个极端,这无论对民族还是对国家都危害甚巨。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呵呵,波兰,no do no die,东亚某些国家还是好自为之吧,波兰当年觉得大哥会罩着他,事实呢?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大波波就是个大逗比,让人真为他们的智商着急。
波兰就是东西方强权间的缓冲地带。
欧洲的擦脚片的名头不是白来的。
爱小狼 发表于 2014-4-10 13:09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你厉害和邻居交恶那叫牛13,明明弱还和邻居交恶那叫傻13
H7N9 发表于 2014-4-10 13:44
你厉害和邻居交恶那叫牛13,明明弱还和邻居交恶那叫傻13
精辟啊
贵族共和制 旁边又是沙俄普鲁士
爱小狼 发表于 2014-4-10 13:09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中国是什么力量,波兰是什么力量,力小而不处卑,取祸之道
爱小狼 发表于 2014-4-10 13:09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中国比周边国家加一起都强大,就是交恶又如何?
何况中国和俄罗斯已经签订边界条约,与邻国中最强大的已经达成谅解。中国和巴基斯坦还是准盟国关系。
你说中国和周边国家交恶有何根据?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晚的事情。强大才是根本。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晚的事情。强大才是根本。
波兰与匈牙利的关系还算不错。
交恶的都是将来要吞并的!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4-4-10 14:02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 ...
这个和大国心态 小国心态有半毛钱关系么

完全是作死作成这样的

夹缝中求生存的成功例子多了去了

在这一点上说 波兰人的生存技巧比棒子都差远了

棒子再怎么闹腾 也没有沦落到被中日一起艹吧。。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4-4-10 14:02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 ...
中国与大波波八竿子打不着,他为什么交恶中国啊???无缘无故得罪一个安理会有一票否决权的大国好玩吗?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4-4-10 14:02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 ...
精辟,到位!
有这种国家的存在,往往就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例如亚洲的脚盆和菲菲。
H7N9 发表于 2014-4-10 13:44
你厉害和邻居交恶那叫牛13,明明弱还和邻居交恶那叫傻13
此处有掌声~~拍爪ing
爱小狼 发表于 2014-4-10 13:09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前提不同,兔子独立自主,大波波狐假虎威~~~
我爱95-X 发表于 2014-4-10 14:52
中国与大波波八竿子打不着,他为什么交恶中国啊???无缘无故得罪一个安理会有一票否决权的大国好玩吗?
能想明白这个理,她就不是大波波了。
波兰最好的下场是被德俄再3P一次瓜分,彻底灭国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目前只有日本算交恶吧
德国失去东普鲁士,俄国失去乌克兰
爱小狼 发表于 2014-4-10 13:09
中国不也是和周边国家交恶
日本目前就类似波兰当年的处境:

实力一般,却与中国、俄国、韩国、朝鲜4个重要邻国各种争执冲突不断,整体国家安全却盲目依赖大洋对岸的宗主国....
欧洲有3逗比,有3婊子,还有一个集婊子和逗比于一身的国家。
一群上校当权
日本目前就类似波兰当年的处境:

实力一般,却与中国、俄国、韩国、朝鲜4个重要邻国各种争执冲突不断 ...
鬼子干脆爷们点连MD一起得罪算了做水球之王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4-4-10 14:02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 ...
李家波虽然我们不喜欢,但是人家活得很好
GSTSQZLXF 发表于 2014-4-10 16:12
目前只有日本算交恶吧
日本那也不算,中日在打嘴炮,生意照做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4-4-10 14:02
难道波澜是小国心态就可以避免被苏德瓜分的命运?真是他妈的胡扯!!一块肉摆在北极熊和猎豹之间,被吃是早 ...
你这还是改不了的大国心态啊。
大国用仁,小国用智。
自新大陆 发表于 2014-4-10 16:30
欧洲有3逗比,有3婊子,还有一个集婊子和逗比于一身的国家。
波澜,捷克还有么


大波波的心态和棒子十分类似 小国偏做大国梦 下场都讨不到好

正所谓

东欧地毯大波波 德俄两国来回踩

东亚抹布大棒棒 中日两国交替抹



大波波的心态和棒子十分类似 小国偏做大国梦 下场都讨不到好

正所谓

东欧地毯大波波 德俄两国来回踩

东亚抹布大棒棒 中日两国交替抹

自新大陆 发表于 2014-4-10 16:30
欧洲有3逗比,有3婊子,还有一个集婊子和逗比于一身的国家。
猜谜么?
那我猜JS和DB一身是面条国~~
小国不谦卑,仗着不可靠的外援挑衅大国,这是取死之道。
烟波钓叟1993 发表于 2014-4-10 13:11
呵呵,波兰,no do no die,东亚某些国家还是好自为之吧,波兰当年觉得大哥会罩着他,事实呢?
无非是英法为了压制德俄,自己又不想玩命,就拼命给波兰看A片灌伟哥,让波兰去折腾德俄。结果波兰就给玩成药渣了。
自新大陆 发表于 2014-4-10 16:30
欧洲有3逗比,有3婊子,还有一个集婊子和逗比于一身的国家。
这个还请详细解说看看
连国歌都叫“波兰不会灭亡“。。。
ddeeell72 发表于 2014-4-10 16:09
波兰最好的下场是被德俄再3P一次瓜分,彻底灭国
欧洲的波兰如同亚洲的棒子一样,都是令人厌恶而自我感觉良好的垃圾!这样的破烂在地球上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