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中国几乎没有多少资源分配是市场行为 尤其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8:58:26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04/12061156_0.shtml

任志强:地产市场梦两难

本报记者董映颉

见习记者李洁北京报道

“中国地产的市场梦是一个两难的角色。”在今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华远地产[6.39% 资金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具体阐述了中国地产市场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我认为市场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私有制。”任志强进一步阐述道,他认为在中国,私有制的实现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是在今年政府提出了混合制,也就是向私有制前进一步,而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了一步,就是把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放在了一起同等对待。

“如果混合制不能形成充分的竞争,解决不了国有占主导地位的问题,那要想现在实行地产市场化是不太可能的。”任志强强调。

任志强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角,但是,到目前看来,基本上所有的资源仍然都在政府的手中进行分配,几乎没有多少资源的分配是市场行为,尤其是土地。

事实上,时至今日,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撑。据任志强分析,1999年土地出让金只有514亿,但是到了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4.1万亿。他表示,以前土地出让金只占地方财政的9%,现在已经接近75%。而中国一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现在已经有68个城市土地资源枯竭了,所以政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市场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任志强在论坛上表示,其实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也表明了态度,表示要不断地退出市场,要把市场还给经营主体。其中,“两会”开完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就是城镇化规划。

不过,任志强也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希望政府退出最好,让市场有自由权。可是政府真退出了会怎么样呢?就目前而言,我们将会看到的,就是经济出现快速的下滑。

其实从1、2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到,整体投资在迅速下降。17.9%这个数字曾经在2002年的12月份出现过,自2003年这十几年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低的投资增长速度。当然房地产投资也出现了下降,而任志强认为未来还会继续下降。

“所以政府不能轻易退出。”任志强进一步指出,目前更应该看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是逐步释放的。这一届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条件下,在努力地把相当一部分权力释放给市场,同时资源控制也在逐步退出。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步伐的进程,法制环境会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保护问题会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任志强最后表示,“不要以为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一天解决,所以市场化这个‘梦’还得请大家继续做。”

周政:谋求品牌战略制高点

本报记者董映颉见习记者李洁北京报道

2013年,商业地产热度持续升温,在这一趋势之下,众多大型房企步调一致地加大了商业地产布局。根据CRIC研究中心监测数据,2013年,以华润置地、万达为代表的企业在二线城市纯商业用地的扩容较为明显,分别达到293.46万平方米和295.21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75.7%和87.5%。

不难看出,房企正在加速分食商业地产的蛋糕。中粮集团副总裁、中粮置地董事长周政指出,一般传统的住宅地产企业也大举进军商业地产,比较典型的像万科、保利、远洋、富力、龙湖等,都不同程度地从住宅型转成住宅和商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商业地产如火如荼的势态之下,周政认为,今后两年二三线城市会迎来白热化的竞争,面临的风险加大,但是,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思考的话,商业地产还是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周政表示,2013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形势,政策面非常稳定,土地供应、成交量明显上升,在销售金额方面,行业的发展千亿俱乐部有了7家,前十大房地产销售额和面积分别增长了32%和26%。大型品牌的房企逐渐回归一二线城市,拿地占比明显提高,拿地金额占比由去年的22%上升到29%。

周政阐述道,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三个1亿,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到城镇,改造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政策下的消费、投资,对商业地产来说会有巨大的商机。

对此,周政进一步提出了建议,目前,商业地产参与比较早的企业要稳扎稳打积极求变,主要还是谋求品牌战略的制高点,不断在品牌集聚效应方面进行投入。

商业地产本身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非常巨大。所以,随着商业地产持续的发展,资金也大幅转移到商业地产行业。周政指出,2013年房地产基金数量有132只,2013年房地产行业共完成的并购达到148起,也有不少房地产企业逐步涉足到商业银行领域。

同时他还表示,银行的资金从信贷规模、银根紧缩整体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从住宅和商业方面来说,稳定的双轮驱动模式要借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多样化。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已缓解了资金的压力。

根据周政所言,目前城市化进程是50%左右,到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会达到60%,所以从商业地产发展来说,虽然有很多城市会有比较白热化的竞争,如果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思考的话,商业地产还是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从商业地产发展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充分地释放了改革的红利。”最后,周政分析道,商业地产既有投资属性,也有消费属性,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里,城镇化规模和城镇数目不断地增加,使得未来商业地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万达商业地产“教科书”引热议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举办

本报记者胡钰北京报道

中国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却一直鲜有企业以著书立说的形式来分享经验。直到近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的出炉,商业地产“教科书”的空白被弥补。

3月29日,在今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4(第十一届)年会活动期间,由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与《华夏时报》联合主办的“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集合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解读了这套丛书对于行业的重要意义。

陈平(万达集团副总裁):早在2005年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出书的动机。当时中国的购物中心发展还不成型,当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时,遇到了规范滞后的问题。但那时我们没有什么话语权,更多是用专家讨论的方式。后来,汽车引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商业格局的新变化,人们希望停一次车就把所有事情解决,而不是逛完一家商场再开车去另一家。市场也逐步对于经营大体量的商业积累了规范经验。

总会有人问,商业地产怎么应对电商的冲击。我认为,电商给消费者的是物质,有一个东西送给你,这是商业。你出门了,花了几百块钱回家了,两手空空,这是文化消费。这种行为或许才是我们要的,这是电商无法解决的。如果自己的体验做得很好,在电子商务冲击下依然可以做到转型或改善。万达的智能广场做得很成功,到时候也可能会出书的。

笔夫(《华夏时报》副总编辑):盛事出盛典。过去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产业的黄金十年,包括我们的商业地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万达集团是商业地产的领头羊,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万达集团的经验,更是整个商业地产领域十年发展的一个结晶。小企业卖产品,大企业卖标准。过去这些年里,中国无论从生活方式还是在享用产品方面,用的大多是国外的标准和国外的知识,现在的地产教科书也都是国外的。因此这套丛书在知识方面也具备了开拓性的意义。

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每个成功的企业总是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正因为最合适,所以也不怕别人偷取自己的“真经”,真正的成功永远不可能被简单复制。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商业运营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是万达的核心竞争所在,这些也不是能够被轻易复制的。

时国珍(《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周刊》主编):万达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向社会贡献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贡献了精神财富。提一点希望就是,万达2013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到80个,其中运行标识17个。绿色建筑与国家大的战略方针是紧密吻合的,最大的收益应该是后期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如果万达下一部书能把绿色建筑,特别是运行案例解读做出来,对行业的贡献会更大。

陈国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我把这套书称作是万达兵法,它有一个很直接的副产品,它创造了一个契机,引发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行业,关注万达模式。万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传奇,一是起步很早,二是吃过很多苦,因此它的经验对于善于学习的企业来说是一笔财富。

姜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在国外商业综合体比较成熟,它都有专门的运营公司,我们还没有,我们有一些公司做运营,但是不专业。这套书出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综合体的工具书。国内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城市综合体这一类的专业,人才也很缺乏,以后很多人士都可以以此作为工具书。今后我们可以和院校结合起来,作为案例教学。

刘洪玉(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在校搞研究的人,我们以往研究商业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基本上都是看国外的教科书,因为国内这类书很少,学校老师基本没经验写不出来,产业界的人都喜欢写自传和回忆录,因此专业的内容非常稀缺。此书对行业的贡献不光是对学者和开发商,实际上对于业主、投资者、专业顾问、规划师、建筑师,包括作为土地供应者的政府,都有益处。

辜胜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觉得万达的核心竞争力是全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有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还有比较强的商业运营管理能力。所以这套书总结了万达为城市带来综合的效应,包括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区域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巨额的财政。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这套书的实操性更强一些,直接做投资和管理的人看上去更解渴。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国情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特定的路子。这也是万达能够抓住机遇走出自己路子的一个非常好的原因和因素。商场的竞争如战场。为什么万达把秘籍拿出来,让竞争对手知道,也在于它的自信。


赵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是小企业的责任,更多应该是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这本书的出版也渗透了商业地产发展的新的理念,这是龙头企业尽到社会责任很重要的方面。作为龙头企业很重要的就是,要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的示范。一些大的龙头企业,它的特点是一直被人模仿,但从未被人超越。

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万达确实把很多自己的规范化的东西都贡献了出来。对于初学者,很多东西可以套来就用,少犯常识性错误,还可以把公司做得规范些。但万达很多东西也是学不会的,比如万达的持续创新能力,还有万达的反思能力。万达的自我反思这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它的很多“毛病”是自己挑出来的。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04/12061156_0.shtml

任志强:地产市场梦两难

本报记者董映颉

见习记者李洁北京报道

“中国地产的市场梦是一个两难的角色。”在今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华远地产[6.39% 资金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具体阐述了中国地产市场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我认为市场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私有制。”任志强进一步阐述道,他认为在中国,私有制的实现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是在今年政府提出了混合制,也就是向私有制前进一步,而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了一步,就是把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放在了一起同等对待。

“如果混合制不能形成充分的竞争,解决不了国有占主导地位的问题,那要想现在实行地产市场化是不太可能的。”任志强强调。

任志强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角,但是,到目前看来,基本上所有的资源仍然都在政府的手中进行分配,几乎没有多少资源的分配是市场行为,尤其是土地。

事实上,时至今日,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撑。据任志强分析,1999年土地出让金只有514亿,但是到了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4.1万亿。他表示,以前土地出让金只占地方财政的9%,现在已经接近75%。而中国一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现在已经有68个城市土地资源枯竭了,所以政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市场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任志强在论坛上表示,其实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也表明了态度,表示要不断地退出市场,要把市场还给经营主体。其中,“两会”开完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就是城镇化规划。

不过,任志强也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希望政府退出最好,让市场有自由权。可是政府真退出了会怎么样呢?就目前而言,我们将会看到的,就是经济出现快速的下滑。

其实从1、2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到,整体投资在迅速下降。17.9%这个数字曾经在2002年的12月份出现过,自2003年这十几年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低的投资增长速度。当然房地产投资也出现了下降,而任志强认为未来还会继续下降。

“所以政府不能轻易退出。”任志强进一步指出,目前更应该看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是逐步释放的。这一届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条件下,在努力地把相当一部分权力释放给市场,同时资源控制也在逐步退出。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步伐的进程,法制环境会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保护问题会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任志强最后表示,“不要以为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一天解决,所以市场化这个‘梦’还得请大家继续做。”

周政:谋求品牌战略制高点

本报记者董映颉见习记者李洁北京报道

2013年,商业地产热度持续升温,在这一趋势之下,众多大型房企步调一致地加大了商业地产布局。根据CRIC研究中心监测数据,2013年,以华润置地、万达为代表的企业在二线城市纯商业用地的扩容较为明显,分别达到293.46万平方米和295.21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75.7%和87.5%。

不难看出,房企正在加速分食商业地产的蛋糕。中粮集团副总裁、中粮置地董事长周政指出,一般传统的住宅地产企业也大举进军商业地产,比较典型的像万科、保利、远洋、富力、龙湖等,都不同程度地从住宅型转成住宅和商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商业地产如火如荼的势态之下,周政认为,今后两年二三线城市会迎来白热化的竞争,面临的风险加大,但是,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思考的话,商业地产还是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周政表示,2013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形势,政策面非常稳定,土地供应、成交量明显上升,在销售金额方面,行业的发展千亿俱乐部有了7家,前十大房地产销售额和面积分别增长了32%和26%。大型品牌的房企逐渐回归一二线城市,拿地占比明显提高,拿地金额占比由去年的22%上升到29%。

周政阐述道,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三个1亿,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到城镇,改造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政策下的消费、投资,对商业地产来说会有巨大的商机。

对此,周政进一步提出了建议,目前,商业地产参与比较早的企业要稳扎稳打积极求变,主要还是谋求品牌战略的制高点,不断在品牌集聚效应方面进行投入。

商业地产本身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非常巨大。所以,随着商业地产持续的发展,资金也大幅转移到商业地产行业。周政指出,2013年房地产基金数量有132只,2013年房地产行业共完成的并购达到148起,也有不少房地产企业逐步涉足到商业银行领域。

同时他还表示,银行的资金从信贷规模、银根紧缩整体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从住宅和商业方面来说,稳定的双轮驱动模式要借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多样化。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已缓解了资金的压力。

根据周政所言,目前城市化进程是50%左右,到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会达到60%,所以从商业地产发展来说,虽然有很多城市会有比较白热化的竞争,如果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思考的话,商业地产还是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从商业地产发展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充分地释放了改革的红利。”最后,周政分析道,商业地产既有投资属性,也有消费属性,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里,城镇化规模和城镇数目不断地增加,使得未来商业地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万达商业地产“教科书”引热议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举办

本报记者胡钰北京报道

中国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却一直鲜有企业以著书立说的形式来分享经验。直到近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的出炉,商业地产“教科书”的空白被弥补。

3月29日,在今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4(第十一届)年会活动期间,由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与《华夏时报》联合主办的“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集合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解读了这套丛书对于行业的重要意义。

陈平(万达集团副总裁):早在2005年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出书的动机。当时中国的购物中心发展还不成型,当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时,遇到了规范滞后的问题。但那时我们没有什么话语权,更多是用专家讨论的方式。后来,汽车引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商业格局的新变化,人们希望停一次车就把所有事情解决,而不是逛完一家商场再开车去另一家。市场也逐步对于经营大体量的商业积累了规范经验。

总会有人问,商业地产怎么应对电商的冲击。我认为,电商给消费者的是物质,有一个东西送给你,这是商业。你出门了,花了几百块钱回家了,两手空空,这是文化消费。这种行为或许才是我们要的,这是电商无法解决的。如果自己的体验做得很好,在电子商务冲击下依然可以做到转型或改善。万达的智能广场做得很成功,到时候也可能会出书的。

笔夫(《华夏时报》副总编辑):盛事出盛典。过去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产业的黄金十年,包括我们的商业地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万达集团是商业地产的领头羊,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万达集团的经验,更是整个商业地产领域十年发展的一个结晶。小企业卖产品,大企业卖标准。过去这些年里,中国无论从生活方式还是在享用产品方面,用的大多是国外的标准和国外的知识,现在的地产教科书也都是国外的。因此这套丛书在知识方面也具备了开拓性的意义。

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每个成功的企业总是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正因为最合适,所以也不怕别人偷取自己的“真经”,真正的成功永远不可能被简单复制。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商业运营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是万达的核心竞争所在,这些也不是能够被轻易复制的。

时国珍(《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周刊》主编):万达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向社会贡献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贡献了精神财富。提一点希望就是,万达2013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到80个,其中运行标识17个。绿色建筑与国家大的战略方针是紧密吻合的,最大的收益应该是后期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如果万达下一部书能把绿色建筑,特别是运行案例解读做出来,对行业的贡献会更大。

陈国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我把这套书称作是万达兵法,它有一个很直接的副产品,它创造了一个契机,引发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行业,关注万达模式。万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传奇,一是起步很早,二是吃过很多苦,因此它的经验对于善于学习的企业来说是一笔财富。

姜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在国外商业综合体比较成熟,它都有专门的运营公司,我们还没有,我们有一些公司做运营,但是不专业。这套书出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综合体的工具书。国内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城市综合体这一类的专业,人才也很缺乏,以后很多人士都可以以此作为工具书。今后我们可以和院校结合起来,作为案例教学。

刘洪玉(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在校搞研究的人,我们以往研究商业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基本上都是看国外的教科书,因为国内这类书很少,学校老师基本没经验写不出来,产业界的人都喜欢写自传和回忆录,因此专业的内容非常稀缺。此书对行业的贡献不光是对学者和开发商,实际上对于业主、投资者、专业顾问、规划师、建筑师,包括作为土地供应者的政府,都有益处。

辜胜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觉得万达的核心竞争力是全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有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商业资源,还有比较强的商业运营管理能力。所以这套书总结了万达为城市带来综合的效应,包括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区域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巨额的财政。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这套书的实操性更强一些,直接做投资和管理的人看上去更解渴。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国情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特定的路子。这也是万达能够抓住机遇走出自己路子的一个非常好的原因和因素。商场的竞争如战场。为什么万达把秘籍拿出来,让竞争对手知道,也在于它的自信。


赵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是小企业的责任,更多应该是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这本书的出版也渗透了商业地产发展的新的理念,这是龙头企业尽到社会责任很重要的方面。作为龙头企业很重要的就是,要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的示范。一些大的龙头企业,它的特点是一直被人模仿,但从未被人超越。

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万达确实把很多自己的规范化的东西都贡献了出来。对于初学者,很多东西可以套来就用,少犯常识性错误,还可以把公司做得规范些。但万达很多东西也是学不会的,比如万达的持续创新能力,还有万达的反思能力。万达的自我反思这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它的很多“毛病”是自己挑出来的。
据任志强分析,1999年土地出让金只有514亿,但是到了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4.1万亿。他表示,以前土地出让金只占地方财政的9%,现在已经接近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