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向政策拓展外交空间 成亚太不可忽视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21:53:03
印度东向政策拓展外交空间 成亚太不可忽视因素



2014年03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届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峰会3月初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出席峰会的印度总理辛格称,环孟加拉湾国家的自然交汇为这一倡议提供了动力,贸易、投资、能源等多领域的通连与合作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印度报业托拉斯评论说,这一合作倡议是印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东向政策”的体现。

  自1991年推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东南亚、东亚等地区国家的合作得到加强,印度获得了经济等方面的实惠。辛格称,该政策是印度世界观的战略性转变以及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定位的战略性调整。但有关专家也指出,该政策覆盖的范围仍有限,深度也不够,印度与相关国家的民间交流仍显不足。

  与东南亚、东亚地区国家关系得到加强

  东南亚地区是印度“东向政策”的首要着力点。印度1995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1996年7月,时任印度外长古吉拉尔称,全面对话伙伴关系是印度“东向政策”的宣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东向政策”也在逐渐调整。2003年,时任印度外长辛哈称,该政策进入了第二阶段。他解释说,第一阶段以东盟为中心,主要关注投资和贸易,新阶段的范围则扩大到了东亚乃至澳大利亚,议题也扩大到安全领域,包括保护海上交通线和协调反恐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关系制度化是这一阶段经济方面的特征。

  “东向政策”首先让印度获得了经济方面的实惠。根据印度官方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6财年至2010—2011财年,印度与东盟地区的贸易额由212.9亿美元增长到了578.9亿美元,这一数额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756亿美元。同时,自2011—2012财年至今,新加坡一直是印度外国直接投资第二大来源国,其投资约占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11%。此外,印度还积极建议将连接印度、缅甸、泰国的高速公路扩展至柬埔寨和越南,着力发展沿线经济特区。

  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因“东向政策”得到加强。中印关系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两国2005年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频繁,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印度还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印度与日本于2006年宣布建立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

  印度还积极参与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印度、泰国等环孟加拉湾国家1997年发起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技术与经济合作倡议;2000年,印度、缅甸等6国发起成立了湄公河—恒河合作机制;印度与东盟2002年举行了首届印度—东盟峰会,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印度还于2005年加入了东亚峰会,并参加东盟10+8防长会议;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2009年双方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从纯粹的外交政策发展到内外兼顾

  “人们把印度1991年提出的对东南亚政策贴上了‘东向政策’的标签,其实印度的‘东向’历史要悠久得多。印度在独立之前就曾召开亚洲会议,这也可算作是印度‘东向政策’的体现。”印度新德里贾米亚大学国际关系中心主任兰加查里告诉本报记者。他指出,印度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都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印度教或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即体现了这一点;印度一直同该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人员交流也很频繁,东南亚地区约有200万印度移民,因此可以说印度历史上始终在“东向”。

  当前具体“东向政策”的出台则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1991年印度发生了经济危机,外汇储备只够支持3周的进口,当时印度政府期望能尽一切可能增加出口,增加贸易额。东盟1992年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由于历史上的经贸文化联系,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优势比在西方要明显得多,因此认为应当利用这一优势。

  “印度与东盟在早期的合作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政治、安全领域,印度的‘东向政策’也随之跟进,内容逐渐丰富。”兰加查里说。印度新德里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雅各布认为,1991年时的“东向政策”只是一项纯粹的外交政策,现在则变成了一项“内政—外交”政策,开发印度东北部地区也是这一政策的内在动力之一。

  兰加查里认为,印度的“东向政策”首先要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为印度经济发展服务,只有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保持稳定,这一目标才能实现,“周边是印度外交领域第一位的国家利益。”他也承认,有人希望印度能在这一地区平衡其他国家,但印度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拓展深度受限于民间交流不足

  雅各布认为,自推行“东向政策”以来,印度确实获得了很多经济收益,但政策覆盖的范围有限,深度也不够,印度与相关国家的民间交流仍显不足。

  雅各布告诉本报记者,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居住着泰国的移民,他们每年都会与泰国相关组织举办文化会议,泰国人来印也常去这一地区访问,但印度民众大多不知道这一情况,媒体也不关注。此外,尽管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关系密切,但除旅游外,印度民众对东南亚地区其他方面不甚了解,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学者间交流也不多,印度国内学习越南语、泰语、缅甸语的人都很少。“印度政府在向东看,但是人民向东看得还不够。现在的交流大多局限于官员层面,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普通人、媒体间的交流。”

  即便是政府间交流,雅各布仍觉得领域过于狭窄,“现在‘东向政策’中外交、地缘政治领域的互动挺多,其他领域较少。印度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双方在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政策领域应当有更多交流。目前总体来看,‘东向政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与东南亚国家地理上很近,但心理上很远,与西方国家则是地理上很远,心理上很近。”谈及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雅各布如是说。他表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仍在印度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印度是英语国家,与西方打交道比较容易;其次,现行国际规则都由西方主导,有利于西方,印度不得不对西方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

  >> 点评 <<

  马加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近年来,随着“东向政策”不断推进,印度的身影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舞台上。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大国,印度已经成为亚太战略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印度政府提出“东向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分享东南亚经济繁荣的红利,改善当时面临的经济困境,使东南亚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为印度的经济改革提供必需的支持,并使东南亚成为其进入全球市场的跳板。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最初设定的“东向”目标基本实现,它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近年来,印度的战略视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在进一步深化同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联系的同时,大力加强同后者的政治乃至安全关系。其次是关注的地域更为广泛,将东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等纳入其中。特别是近年来,其视野明显更为开阔,其行动也更加引人注目。也就是说,印度“东向政策”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本质上看,“东向政策”是印度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参加的国际博弈,也是其实现大国抱负的重要举措。(驻印度记者 吕鹏飞)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15/5954327.shtml印度东向政策拓展外交空间 成亚太不可忽视因素



2014年03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届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峰会3月初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出席峰会的印度总理辛格称,环孟加拉湾国家的自然交汇为这一倡议提供了动力,贸易、投资、能源等多领域的通连与合作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印度报业托拉斯评论说,这一合作倡议是印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东向政策”的体现。

  自1991年推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东南亚、东亚等地区国家的合作得到加强,印度获得了经济等方面的实惠。辛格称,该政策是印度世界观的战略性转变以及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定位的战略性调整。但有关专家也指出,该政策覆盖的范围仍有限,深度也不够,印度与相关国家的民间交流仍显不足。

  与东南亚、东亚地区国家关系得到加强

  东南亚地区是印度“东向政策”的首要着力点。印度1995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1996年7月,时任印度外长古吉拉尔称,全面对话伙伴关系是印度“东向政策”的宣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东向政策”也在逐渐调整。2003年,时任印度外长辛哈称,该政策进入了第二阶段。他解释说,第一阶段以东盟为中心,主要关注投资和贸易,新阶段的范围则扩大到了东亚乃至澳大利亚,议题也扩大到安全领域,包括保护海上交通线和协调反恐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关系制度化是这一阶段经济方面的特征。

  “东向政策”首先让印度获得了经济方面的实惠。根据印度官方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6财年至2010—2011财年,印度与东盟地区的贸易额由212.9亿美元增长到了578.9亿美元,这一数额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756亿美元。同时,自2011—2012财年至今,新加坡一直是印度外国直接投资第二大来源国,其投资约占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11%。此外,印度还积极建议将连接印度、缅甸、泰国的高速公路扩展至柬埔寨和越南,着力发展沿线经济特区。

  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因“东向政策”得到加强。中印关系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两国2005年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频繁,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印度还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印度与日本于2006年宣布建立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

  印度还积极参与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印度、泰国等环孟加拉湾国家1997年发起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技术与经济合作倡议;2000年,印度、缅甸等6国发起成立了湄公河—恒河合作机制;印度与东盟2002年举行了首届印度—东盟峰会,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印度还于2005年加入了东亚峰会,并参加东盟10+8防长会议;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2009年双方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从纯粹的外交政策发展到内外兼顾

  “人们把印度1991年提出的对东南亚政策贴上了‘东向政策’的标签,其实印度的‘东向’历史要悠久得多。印度在独立之前就曾召开亚洲会议,这也可算作是印度‘东向政策’的体现。”印度新德里贾米亚大学国际关系中心主任兰加查里告诉本报记者。他指出,印度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都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印度教或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即体现了这一点;印度一直同该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人员交流也很频繁,东南亚地区约有200万印度移民,因此可以说印度历史上始终在“东向”。

  当前具体“东向政策”的出台则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1991年印度发生了经济危机,外汇储备只够支持3周的进口,当时印度政府期望能尽一切可能增加出口,增加贸易额。东盟1992年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由于历史上的经贸文化联系,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优势比在西方要明显得多,因此认为应当利用这一优势。

  “印度与东盟在早期的合作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政治、安全领域,印度的‘东向政策’也随之跟进,内容逐渐丰富。”兰加查里说。印度新德里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雅各布认为,1991年时的“东向政策”只是一项纯粹的外交政策,现在则变成了一项“内政—外交”政策,开发印度东北部地区也是这一政策的内在动力之一。

  兰加查里认为,印度的“东向政策”首先要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为印度经济发展服务,只有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保持稳定,这一目标才能实现,“周边是印度外交领域第一位的国家利益。”他也承认,有人希望印度能在这一地区平衡其他国家,但印度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拓展深度受限于民间交流不足

  雅各布认为,自推行“东向政策”以来,印度确实获得了很多经济收益,但政策覆盖的范围有限,深度也不够,印度与相关国家的民间交流仍显不足。

  雅各布告诉本报记者,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居住着泰国的移民,他们每年都会与泰国相关组织举办文化会议,泰国人来印也常去这一地区访问,但印度民众大多不知道这一情况,媒体也不关注。此外,尽管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关系密切,但除旅游外,印度民众对东南亚地区其他方面不甚了解,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学者间交流也不多,印度国内学习越南语、泰语、缅甸语的人都很少。“印度政府在向东看,但是人民向东看得还不够。现在的交流大多局限于官员层面,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普通人、媒体间的交流。”

  即便是政府间交流,雅各布仍觉得领域过于狭窄,“现在‘东向政策’中外交、地缘政治领域的互动挺多,其他领域较少。印度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双方在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政策领域应当有更多交流。目前总体来看,‘东向政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与东南亚国家地理上很近,但心理上很远,与西方国家则是地理上很远,心理上很近。”谈及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雅各布如是说。他表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仍在印度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印度是英语国家,与西方打交道比较容易;其次,现行国际规则都由西方主导,有利于西方,印度不得不对西方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

  >> 点评 <<

  马加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近年来,随着“东向政策”不断推进,印度的身影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舞台上。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大国,印度已经成为亚太战略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印度政府提出“东向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分享东南亚经济繁荣的红利,改善当时面临的经济困境,使东南亚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为印度的经济改革提供必需的支持,并使东南亚成为其进入全球市场的跳板。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最初设定的“东向”目标基本实现,它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近年来,印度的战略视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在进一步深化同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联系的同时,大力加强同后者的政治乃至安全关系。其次是关注的地域更为广泛,将东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等纳入其中。特别是近年来,其视野明显更为开阔,其行动也更加引人注目。也就是说,印度“东向政策”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本质上看,“东向政策”是印度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参加的国际博弈,也是其实现大国抱负的重要举措。(驻印度记者 吕鹏飞)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15/5954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