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扇动蝴蝶翅膀,中国未来或血流成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1:18:50

    以下推导,都是按照最糟的可能来做的。只是展示现行金融改革下的一种可能的结果,不是一种预测。
    一、余额宝扇动蝴蝶翅膀
    2013年3月11日,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在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在2013年中放开贷款利率后,最重的一棒终于要来了。
    之前几个月,余额宝的高收益让大家津津乐道,引发了银行存款的搬家,管制利率之外的高利率对银行的冲击露出苗头。而其他金融机构侵占银行存款,恰恰是70年代-8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诱因。
    余额宝虽然只是把存在了几年的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电商化,但是蝴蝶翅膀确实是余额宝扇动的。
    二、2010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道路
    往前追溯,2010年世界银行做了一个报告《2030年的中国》。在报告里面,通过一个个章节给中国经济开了药方。利率自由化就是重要的一环(还有国企改制等等)。
    报告很有意思,开篇是拿拉美化的危机引以为戒,但是往后面看,给出的药方缺恰恰是拉美70年代吃完了以后半身不遂的。
    报告的依据也很有意思,因为国企缺乏竞争,所以公共产品价格高、私有化或者证券化以后,开放以后,会下降云云。
    当然,报告里面是有没有对比的,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无视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服务质量远远高于美国的几个运营商,也无视中国铁路运送人数的世界记录和英国铁路私有化之后的问题。一句话就说明了私有化的优越性带过。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了几个弊端,提出要防止什么什么,列了几条百十个字。但是没有具体措施,而药方则长篇大论,有具体实施步骤。
    事实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是渐进的,但是2013年后的步子明显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对经济的影响会非常重大,甚至可以引发灾难。尤其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之后(这个可能也只是问题,而且即使现在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很多资本项目也可以借道)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几年内银行倒闭数超过之前历史总和,失业率达到历史高峰,直到有了苏联解体红利后才经济趋好,这还是比较好的。
    比较糟糕的是智利、阿根廷,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陷入拉美化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则是泡沫经济加上长期的经济停滞。
    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一旦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比上述几个国家更为严重。血流成河也不无可能。
    利率自由化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推导
     (一)从世界其他国家利率自由化后的经验来看,放开利率限制,第一个结果是金融机构互相竞争提高存款利率。
    当然,利率提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美国是其他金融机构没有利率管制,提高利率。银行存款搬家,金融脱媒,倒逼银行利率市场化。
    中国虽然有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各种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但是规模还不能和银行比,而且这些东西也是近年来放松管制,才出现的。
    就是说银行的竞争对手本身就是金融管制放松制造出来的,非法化的使其合法化。(当年孙大午进去就是找的这方面的罪名)。银行为了竞争通过理财产品绕开利率限制,但是并非主流。
    而央行放开利率限制,让市场化利率成为主流。因为规模不同,银行利率放开限制的影响远不是一些其他金融机构能相比的。
    存款利率放开的结果,是各家银行竞相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因为如果你不提高,就会存款搬家,大规模的存款搬家等于挤兑。
    对于小银行来说,出现挤兑是生死问题,即使饮鸩止渴给出50%的利率,也比挤兑而死要好。在阿根廷的利率自由化过程中,出现过比这个更高的利率。
    中国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力要高一些,不会出现阿根廷那种极端情况,但是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在竞争中大幅度提高是必然的,出现一些无序现象也是必然的。
    (二)银行存款利率提升后,贷款利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常大幅度提升。社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上升,超过任何实业的正常收益,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多。
    还有一种是银行为了竞争,存贷款倒挂,贷款利率没有大幅上升,反而比存款利率更低。这是日本出现过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实体经济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做实业的正常利润不足以偿还贷款,企业只能通过涨价来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干脆关门,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大幅上升,通货膨胀还厉害(涨价,而其生产产品的企业的还少了,供给少了)
    美国在利率自由化后达到失业率的历史最高点,阿根廷智利更是严重。引发社会动荡。
    在中国,如果出现大面积失业,加上剧烈通货膨胀,后果就难以想象了,这个后面细说。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实体经济还可以比较低的成本融资,但是银行是无法忍受的。结果就是银行争相配置高风险高收益资产。来弥补存贷款之间的倒挂问题。
    结果就是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大量资金用于资产或者虚拟资产的吹泡泡。而泡泡吹到一定程度,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也会抽出来去一起吹。企业低息从银行取得贷款也不会用于生产,而是去炒作各种资产,房地产、股票、期货、大宗商品等等。泡沫刺破后损失惨重。
    按照第一种情况,实体经济的破产,会引发小银行的破产,这个美国和阿根廷都经历过。大面积失业、剧烈通货膨胀、银行存款消失(存款保险公司能力有限,如果政府真的不兜底的话)。
      这种情况下,必然引发社会动荡,任何政治动荡都是有经济基础的,老百姓日子过的不好才会上街,这种上街,不是喊口号的问题,而是要面包的问题。远不是乌克兰、泰国的能比的,乌克兰是外来资金雇佣加性派对。泰国两派斗争。
    大面积失业、剧烈通货膨胀、银行存款消失这是生死问题,这种情况下的贫富差距会引发狂热的仇恨,而政府和执政党会成为当然的攻击对象。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动荡起来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一旦动荡起来,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暴力镇压,镇压的不是暴徒,而是生存受到威胁的百姓,镇压一次还会有第二次,因为经济问题没解决。不镇压局势就会失控,最终引发全国性的动乱,代价更大。
    这个时候,如果颠覆组织稍微搞点小动作(乌克兰反对派雇佣狙击手向警察和示威者一起开枪,造成死亡,激化矛盾,争取舆论),局势就会失控。
    动荡会进一步破坏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物价会失控(动乱造成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度上升)。动乱会造成更糟的经济情况,更糟的经济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人民币本身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美元和其他货币的作用更大。政府被迫要求经济援助,世界银行也好,货币基金组织也好,可以提出苛刻的条件从中获利。(当年韩国全国动员献金就是无法接收救助条件)
    动乱越严重,人民币贬值越厉害,条件可以越苛刻。中间的利益也就越大,颠覆活动其实和索罗斯的金融攻击一样,是一门风险投资的生意,和意识形态无关。
    如果政府没有控制住局势,变成彻底的颠覆和分裂,类似苏联的情况,那就麻烦大了。局部的内战和分裂造成血流成河,大面积的生灵涂炭并非不可能。
    不过,以中国政府的控制力,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按照第二种情况,会出现类似日本的结果,资产价格不断炒高,外资进入,推波助澜。到了一定程度,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现在已经有了股指期货,人民币远期等工具)刺破泡沫。做空盈利。一次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攻击。
    中国也会损失惨重,经济增长停滞。被减一次羊毛,但是远比第一种情况要好。
    最后,转一段阿根廷金融危机启示的文章吧。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政策启示  
  阿根廷曾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资本自由流动和私有化理论实践者的典范。阿根廷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20世纪初阿根廷人均GDP名列世界十强之列,超过西班牙、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然而,由于不切实际地全盘接受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阿根廷频繁地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其教训发人深省。  
  阿根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面解除金融管制。除危机期间,阿根廷对资本流动、债务融资和利率水平未加任何限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开始实施世界上最彻底的私有化、市场化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对外开放政策的策略性失误、私有化政策的失败,加大了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而党派纷争、政局不稳使民众丧失对政府和本币的信任,是阿根廷市场信心危机的起点。政策失效导致市场丧失投资信心、政府收益锐减、债务负担恶化、资金抽逃等恶果,这些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不断加强的正反馈循环。正是这种循环使阿根廷危机不断加深。  
  从经济的角度看,阿根廷危机至少留给我们两点教训。首先,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彻底对外开放和放弃资本流动控制,虽然短期内的确可望吸引大量外资,但极易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这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利用美元化和本币的可兑换安排,可能具有极大的投机性,一有风吹草动便随时准备抽逃。一旦资本流入不能持续以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国际收支必然恶化。其次,私有化政策应以持续地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目标,否则失败的私有化比低效率的国有化更糟。  
  从阿根廷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全面实施金融自由化,仓促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开放,特别是非对称地彻底开放本国市场并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角逐,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玩不起的游戏”。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的效率优先理论,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它忽视社会公平,掩饰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垄断、投机性资本流动和金融危机。短期和纯粹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获得发展。目前的全球化所推行的仍然是强者恒强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居于劣势,因此还必须依赖国家主权力量的保护和协助,实施循序渐进的开放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培育起可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全面参与国际角逐。  
  第二,尽快消除市场信心危机的隐患,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至关重要。为避免银行危机,要在政府财政状况良好时果断解决好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包括银行不良资产庞大)问题,既要避免财政向银行透支,也要避免将历史上的财政包袱转嫁给银行体系。金融开放后应尤其注重维护本币的市场信心。通常,那些外债占GDP比重大而并未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或者是由于政府税收占GDP的比重大,或者是由于有较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支付债务。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在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就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政局,来树立和维护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避免资金的突然断流和逆转。  
  第三,在全球化浪潮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使用市场竞争规则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金融体系和关键性公司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之前,彻底的市场化、完全的放松管制和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极大风险。我们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各项承诺的同时,更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将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用作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把双刃剑。



    

    





    以下推导,都是按照最糟的可能来做的。只是展示现行金融改革下的一种可能的结果,不是一种预测。
    一、余额宝扇动蝴蝶翅膀
    2013年3月11日,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在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在2013年中放开贷款利率后,最重的一棒终于要来了。
    之前几个月,余额宝的高收益让大家津津乐道,引发了银行存款的搬家,管制利率之外的高利率对银行的冲击露出苗头。而其他金融机构侵占银行存款,恰恰是70年代-8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诱因。
    余额宝虽然只是把存在了几年的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电商化,但是蝴蝶翅膀确实是余额宝扇动的。
    二、2010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道路
    往前追溯,2010年世界银行做了一个报告《2030年的中国》。在报告里面,通过一个个章节给中国经济开了药方。利率自由化就是重要的一环(还有国企改制等等)。
    报告很有意思,开篇是拿拉美化的危机引以为戒,但是往后面看,给出的药方缺恰恰是拉美70年代吃完了以后半身不遂的。
    报告的依据也很有意思,因为国企缺乏竞争,所以公共产品价格高、私有化或者证券化以后,开放以后,会下降云云。
    当然,报告里面是有没有对比的,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无视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服务质量远远高于美国的几个运营商,也无视中国铁路运送人数的世界记录和英国铁路私有化之后的问题。一句话就说明了私有化的优越性带过。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了几个弊端,提出要防止什么什么,列了几条百十个字。但是没有具体措施,而药方则长篇大论,有具体实施步骤。
    事实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是渐进的,但是2013年后的步子明显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对经济的影响会非常重大,甚至可以引发灾难。尤其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之后(这个可能也只是问题,而且即使现在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很多资本项目也可以借道)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几年内银行倒闭数超过之前历史总和,失业率达到历史高峰,直到有了苏联解体红利后才经济趋好,这还是比较好的。
    比较糟糕的是智利、阿根廷,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陷入拉美化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则是泡沫经济加上长期的经济停滞。
    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一旦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比上述几个国家更为严重。血流成河也不无可能。
    利率自由化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推导
     (一)从世界其他国家利率自由化后的经验来看,放开利率限制,第一个结果是金融机构互相竞争提高存款利率。
    当然,利率提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美国是其他金融机构没有利率管制,提高利率。银行存款搬家,金融脱媒,倒逼银行利率市场化。
    中国虽然有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各种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但是规模还不能和银行比,而且这些东西也是近年来放松管制,才出现的。
    就是说银行的竞争对手本身就是金融管制放松制造出来的,非法化的使其合法化。(当年孙大午进去就是找的这方面的罪名)。银行为了竞争通过理财产品绕开利率限制,但是并非主流。
    而央行放开利率限制,让市场化利率成为主流。因为规模不同,银行利率放开限制的影响远不是一些其他金融机构能相比的。
    存款利率放开的结果,是各家银行竞相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因为如果你不提高,就会存款搬家,大规模的存款搬家等于挤兑。
    对于小银行来说,出现挤兑是生死问题,即使饮鸩止渴给出50%的利率,也比挤兑而死要好。在阿根廷的利率自由化过程中,出现过比这个更高的利率。
    中国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力要高一些,不会出现阿根廷那种极端情况,但是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在竞争中大幅度提高是必然的,出现一些无序现象也是必然的。
    (二)银行存款利率提升后,贷款利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常大幅度提升。社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上升,超过任何实业的正常收益,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多。
    还有一种是银行为了竞争,存贷款倒挂,贷款利率没有大幅上升,反而比存款利率更低。这是日本出现过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实体经济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做实业的正常利润不足以偿还贷款,企业只能通过涨价来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干脆关门,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大幅上升,通货膨胀还厉害(涨价,而其生产产品的企业的还少了,供给少了)
    美国在利率自由化后达到失业率的历史最高点,阿根廷智利更是严重。引发社会动荡。
    在中国,如果出现大面积失业,加上剧烈通货膨胀,后果就难以想象了,这个后面细说。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实体经济还可以比较低的成本融资,但是银行是无法忍受的。结果就是银行争相配置高风险高收益资产。来弥补存贷款之间的倒挂问题。
    结果就是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大量资金用于资产或者虚拟资产的吹泡泡。而泡泡吹到一定程度,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也会抽出来去一起吹。企业低息从银行取得贷款也不会用于生产,而是去炒作各种资产,房地产、股票、期货、大宗商品等等。泡沫刺破后损失惨重。
    按照第一种情况,实体经济的破产,会引发小银行的破产,这个美国和阿根廷都经历过。大面积失业、剧烈通货膨胀、银行存款消失(存款保险公司能力有限,如果政府真的不兜底的话)。
      这种情况下,必然引发社会动荡,任何政治动荡都是有经济基础的,老百姓日子过的不好才会上街,这种上街,不是喊口号的问题,而是要面包的问题。远不是乌克兰、泰国的能比的,乌克兰是外来资金雇佣加性派对。泰国两派斗争。
    大面积失业、剧烈通货膨胀、银行存款消失这是生死问题,这种情况下的贫富差距会引发狂热的仇恨,而政府和执政党会成为当然的攻击对象。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动荡起来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一旦动荡起来,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暴力镇压,镇压的不是暴徒,而是生存受到威胁的百姓,镇压一次还会有第二次,因为经济问题没解决。不镇压局势就会失控,最终引发全国性的动乱,代价更大。
    这个时候,如果颠覆组织稍微搞点小动作(乌克兰反对派雇佣狙击手向警察和示威者一起开枪,造成死亡,激化矛盾,争取舆论),局势就会失控。
    动荡会进一步破坏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物价会失控(动乱造成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度上升)。动乱会造成更糟的经济情况,更糟的经济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人民币本身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美元和其他货币的作用更大。政府被迫要求经济援助,世界银行也好,货币基金组织也好,可以提出苛刻的条件从中获利。(当年韩国全国动员献金就是无法接收救助条件)
    动乱越严重,人民币贬值越厉害,条件可以越苛刻。中间的利益也就越大,颠覆活动其实和索罗斯的金融攻击一样,是一门风险投资的生意,和意识形态无关。
    如果政府没有控制住局势,变成彻底的颠覆和分裂,类似苏联的情况,那就麻烦大了。局部的内战和分裂造成血流成河,大面积的生灵涂炭并非不可能。
    不过,以中国政府的控制力,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按照第二种情况,会出现类似日本的结果,资产价格不断炒高,外资进入,推波助澜。到了一定程度,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现在已经有了股指期货,人民币远期等工具)刺破泡沫。做空盈利。一次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攻击。
    中国也会损失惨重,经济增长停滞。被减一次羊毛,但是远比第一种情况要好。
    最后,转一段阿根廷金融危机启示的文章吧。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政策启示  
  阿根廷曾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资本自由流动和私有化理论实践者的典范。阿根廷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20世纪初阿根廷人均GDP名列世界十强之列,超过西班牙、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然而,由于不切实际地全盘接受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阿根廷频繁地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其教训发人深省。  
  阿根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面解除金融管制。除危机期间,阿根廷对资本流动、债务融资和利率水平未加任何限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开始实施世界上最彻底的私有化、市场化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对外开放政策的策略性失误、私有化政策的失败,加大了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而党派纷争、政局不稳使民众丧失对政府和本币的信任,是阿根廷市场信心危机的起点。政策失效导致市场丧失投资信心、政府收益锐减、债务负担恶化、资金抽逃等恶果,这些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不断加强的正反馈循环。正是这种循环使阿根廷危机不断加深。  
  从经济的角度看,阿根廷危机至少留给我们两点教训。首先,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彻底对外开放和放弃资本流动控制,虽然短期内的确可望吸引大量外资,但极易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这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利用美元化和本币的可兑换安排,可能具有极大的投机性,一有风吹草动便随时准备抽逃。一旦资本流入不能持续以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国际收支必然恶化。其次,私有化政策应以持续地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目标,否则失败的私有化比低效率的国有化更糟。  
  从阿根廷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全面实施金融自由化,仓促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开放,特别是非对称地彻底开放本国市场并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角逐,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玩不起的游戏”。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的效率优先理论,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它忽视社会公平,掩饰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垄断、投机性资本流动和金融危机。短期和纯粹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获得发展。目前的全球化所推行的仍然是强者恒强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居于劣势,因此还必须依赖国家主权力量的保护和协助,实施循序渐进的开放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培育起可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全面参与国际角逐。  
  第二,尽快消除市场信心危机的隐患,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至关重要。为避免银行危机,要在政府财政状况良好时果断解决好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包括银行不良资产庞大)问题,既要避免财政向银行透支,也要避免将历史上的财政包袱转嫁给银行体系。金融开放后应尤其注重维护本币的市场信心。通常,那些外债占GDP比重大而并未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或者是由于政府税收占GDP的比重大,或者是由于有较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支付债务。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在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就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政局,来树立和维护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避免资金的突然断流和逆转。  
  第三,在全球化浪潮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使用市场竞争规则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金融体系和关键性公司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之前,彻底的市场化、完全的放松管制和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极大风险。我们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各项承诺的同时,更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将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用作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把双刃剑。



    

    




美国的利率自由化是一步步逼出来的,日本的利率自由化是美国逼出来的

中国理论上还不需要,而且市场形势本身,也是金融管制放松的结果。你不放开其他金融机构就不会影响到银行的存款

你不开放货币基金的T+0,就不会影响到活期存款

如果按照楼顶的路线,是个很危险的游戏
这篇东西是站在底层和中层的立场上写的,真出现严重后果,上层拍拍屁股走人,中层生活品质下降,最惨的就是底层。

改乱了是有受益者的,已经移民的上层。

混乱后,资产价格会有一个很大的低估,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崩盘以后。以及移民,手里有美元的上层,可以低价购买优质资产。
余额宝 会不会让你的钱 消失 的无影无踪啊
这帖子居然不是某四个字的广告贴!!!
哎呀,又存了1W,好让这只蝴蝶扇翅膀风大点啊~
哎呀,又存了1W,好让这只蝴蝶扇翅膀风大点啊~
没多存点,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