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战话题专家访谈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1:59:04
冬日对话:城市作战
字数:3071
来源:兵器知识      2008年3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历史上,铁甲战车向来是应对新威胁和正面战略的重器,无论是常规条件下的贝鲁特巷战,还是准高技术条件下的车臣格罗兹尼巷战,抑或高技术条件下的贝尔格莱德的“非接触作战”,都是如此。然而,新型的城市作战绝非仅仅是强化、运用1日有的战法那么简单。军事专家杜文龙研究员、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方慰先总设计师、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王金梅研究员会客本刊“坊谈间”。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在讨论城市作战之前,请先讲讲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有哪些样式吧?
  杜文龙(以下简称杜):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的样式主要有两大类型。即城市进攻作战和城市防御作战。
  城市进攻作战是指对据守城市及城市化地形之敌实施的,具有攻坚性质的进攻作战。这种作战可由一支装甲机械化部队单独实施,用于夺取较小城镇,也可在其它部队的支援配合下夺取大中城市的部分市区。城市进攻作战中,在攻击城市外围守敌时,装甲机械化部队通常集中使用。进入城区作战时,通常以连、排为单位分散使用,与步兵分队、炮兵分队、反坦克导弹分队、防空分队等混合编组成具有较强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击群,采取以坦克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的方式作战。城市进攻作战不仅能直接歼灭守敌,还能使地区内的其它敌人失去重要依托,对于加速全部敌人防御体系的瓦解有重要作用。
   城市防御作战是指依托城区及其外围有利地形,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通常情况下,装甲机械化部队在其它部队的支援配合下防守大中城市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防御一个小型城镇。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装甲机械化部队保卫和坚守重要战略方向的沿海、沿边地区重要城市,对稳定战局,大量消耗进攻之敌力量,保障其它部队机动和创造有利歼敌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进攻战斗中可以说是有一定“顺序”的,在攻占敌人外围要点时,应注意什么?
  杜:在攻击城市外围要点时,应做好足够的攻坚准备,合理使用兵力和火力,力求一举夺占。对单个地堡群式的外围要点,通常以猛烈、短促的高强度火力突击为先导,装甲部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出击,对守敌进行四面包围,并采取穿插分割战术,各个歼敌。对依托制高点的外围要点,既可采取袭击的方法,也可采取正面牵制、两翼攻击或侧后迂回攻击等方法夺取。对进攻中一时难以夺取的坚固要点,不可恋战,可以留少量部分兵力进行监视,主力超越要点继续向纵深攻击前进。在外围战斗中,要充分发挥具有强大火力和突击力的优势,迅速打开缺口,快速合围要点守敌,并截断其退路,尽最大可能不使其退入市区,力求歼敌于外围。
  主持人:前沿阵地是敌人城市坚守防御的重要屏障,也是防御方集中大量兵力扼守的重要地区。装甲机械化部队在突破市区前沿阵地时有什么方法呢?
  杜:在突破市区前沿阵地时,应选择守敌数量相对较少,建筑物相对稀疏、低矮且坚固程度有限,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坦克等装甲战斗车辆通行的部位,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进行重点多波次连续突击。
  首先,要对敌防守的前沿阵地进行长时间的火力突击,通常为1-2个小时,必要时,还要在夺取外围要点之前或者同时进行预先火力突击。火力突击时,要充分发挥强击机、歼击轰炸机、武装直升机和炮兵火力的杀伤作用,最大限度地摧毁敌防御工事,杀伤战斗人员,毁伤敌武器装备。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突击的同时,要利用火力突击效果,指挥参加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分队和反坦克导弹分队迅速、隐蔽向前沿阵地接近,以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等对敌前沿阵地上的火力点、坚固工事进行精确射击,摧毁预定突破口及两侧建筑的敌火力点和坦克、步兵战车及坚固工事,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一线防御力量。
  其次,在火力突击结束前,充分利用火力突击效果,以坦克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成多路向敌发起冲击,消灭前沿阵地之敌,坚决打开通向市区的主要通道,并不停顿地向两翼和纵深快速突进,对敌实施连续攻击。
  第三,攻击中要及时协调各分队的战斗行动。组织有效的火力掩护和保障,使火力、运动和突击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主持人:装甲机械化部队在市区战斗中,通常要将大部或部分兵力编入以步兵(装甲步兵)为主的强击群,对市区内敌人坚固支撑点实施强行攻击。具体将要面对什么威胁,又将如何解决呢?
   杜:当攻击低矮小型建筑物支撑点时,坦克分队应在步兵、炮兵、工兵的掩护和支援下,从多方向快速接近,以车体撞击摧毁建筑物,引导步兵突入敌阵地,歼灭敌方战斗人员。当攻击敌地堡和利用建筑物改造的支撑点时,要快速指挥坦克分队占领有利地形,以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地堡及配置在附近的敌坦克、步兵战车等目标,以车体撞开围墙,扩大缺口,以火力掩护和支援步兵向目标推进。当攻击高大建筑物支撑点时,应指挥坦克分队以火力压制据守低层建筑之敌,掩护步兵突入建筑物内,与敌人展开逐层、逐屋争夺。如步兵难以接近,坦克分队可在有效压制敌反坦克火器的情况下,引导步兵接近建筑物底层,以车载机枪压制上层敌火力点,掩护步兵行动。
  主持人:当敌人向我阵地要点实施重点攻击时如何处理?
  杜:当敌人向我阵地内要点实施重点攻击时,要点内的防守分队应当依托各种工事和建筑物坚决与敌展开近战争夺,要点附近的防守分队应当集中力量控制敌攻击路线上的主要通道,阻滞敌后续力量。必要时以配置在要点附近的合成预备队或其它分队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沿多条街巷,从不同方向对敌实施机动攻击,从而对敌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粉碎敌人对要点的围攻。
  主持人:对攻防双方来讲,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应把握哪些问题?
  王金梅(以下简称王):一是要准确掌握战场情报信息。必须组织周密细致的侦察活动,查明行动地域内的敌情、地形等情况,为采取最适宜的打法提供依据。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用于作战准备的时间不到两周,情报资料严重缺乏,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敌情信息。当需要1:25000或更大的地图时,他们仅有1:100000的地图。进攻行动中,没能发现车臣分裂武装的据点,攻击分队常常遭敌伏击或与友邻误伤。这些直接导致了作战行动迟延,为作战失利埋下了祸根。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很大程度得益于从1990年开始,对伊拉克长达近12年的空天一体的情报侦察和作战准备。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现代城市作战面临的是稠密、集中、高大的建筑物以及复杂的地下工程设施。防守时可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及高大建筑物和街区构成立体、坚固的防御体系。进攻时,也可组织精干小分队,袭击敌指挥机构,摧毁敌高技术兵器,切断敌后方补给和内外联系。
  三是要充分发扬火力,避免短兵相接。装甲机械化部队火力猛烈,冲击速度快,破袭能力强。战时还可得到上级航空兵、武装直升机、压制炮兵、防空兵、工程兵等的加强,具备对重要目标实施独立夺控的能力。在城市作战中,必须将其用在地势
开阔之处,用在情况危急之时,沿主要街道实施重点突破,连续强击,大胆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切忌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贸然深入到高大建筑群或狭窄街道之中。
  四是要择要精确打击,减少附带损失。在城市攻防战斗中实施猛烈的空地火力准备,虽可削弱对方有生力量,但由于建筑物倒塌、道路的破坏,反而会限制进攻部队的机动。因此,战斗中需要精心选择攻击目标,恰当使用打击手段和方法,对敌要害目标实施准确高效的打击,瘫痪、动摇敌防御体系。如对市政中心、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枢纽等民用目标,应强封弱打、打而不毁、以控为主;对机场、港口,应以火力控制、封打结合、边打边封;对文物古迹、金融机构和危险的化工、石油等易燃、易爆工厂等重要设施要尽力保护,防敌破坏。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坦克装甲车辆受街道路面宽度的限制,机动与展开十分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有两个办法:一是在选择攻击方向时尽可能选择较为宽大的道路作为主要攻击方向,避免在空间狭小的地区作战。二是如果在作战区域内没有较宽大的道路可以选择时,可以采取步兵与装甲战斗车辆混合编组的形式,力求使装甲战斗车辆得到步兵的掩护。步兵如果能够及时消灭敌方的反坦克手,对于提高装甲战斗车辆的生存系数会很有帮助。在步兵与坦克的战斗队形上也可做些考虑,比如,采取坦克或者步兵战车支援步兵的方法,也就是步兵在前,装甲战斗车辆在后,目标小、行动迅速的步兵先于坦克进入陌生地区,避免体型庞大的装甲车辆遭敌方“暗算”,当步兵遇到敌方火力压制时,坦克和步兵战斗车又能够使用车载武器有效支援步兵作战,这样的配合方法一举两得。三是采取特殊的攻击方法,步兵可以先于坦克发起攻击行动,攻击路线是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这样一上一下,形成立体攻击的态势,对于减小伤亡很有帮助。
  主持人:美军在伊拉克的城市作战中,遇到的低矮建筑比较多,如果对付高楼大厦里的敌人,将怎么办呢?
  王:受到坦克视界和武器射角的限制,对付高层建筑上的敌人是一个难题,因为对于观察而言是盲区,对于火力而言是死区,乘员置身车外观察和操纵武器又会遭到敌火力杀伤。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办法。 是配备全景观察设备,解决发现和测距问题,在进入敌火力射程范围前,先把敌人的位置和武器搞清楚,不能再当“睁眼瞎”,即使遭到突然攻击,依靠这种设备,也能够提高反应速度。二是增加高射角遥控武器站,以20-30毫米口径速射武器为主,因为调整坦克主炮的射角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主要是强化车载辅助武器的高仰角火力打击能力,最好能够实现遥控武器与观察的同步,发现目标后在车内就能及时消灭。三是对于情况不明的高层建筑,而且又必须通过时,可以使用烟幕迷盲的办法减小损失,不仅可以使用车载烟幕发射器还可召唤支援作战的炮兵发射烟幕弹掩护坦克的行动。
  主持人:那么如何增加这种高射角遥控武器站?增加了遥控武器站,对车辆的动力、供弹等有什么影响呢?
  王:顶置武器站可以安装在主战坦克指挥塔的位置,代替原高射机枪。从城市作战考虑,武器站的主要武器可以选用高射机枪,相同条件下可以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大的弹药基数。供弹仍采用其弹链供弹,增加导引与弹箱连接。
   方慰先(以下简称方):坦克车内空间有限,加装遥控武器站,需要考虑武器站的弹药和观瞄火控电子设备的安置,这样又会影响原本狭窄的乘员活动空间,尤其俄系坦克这个问题更突出。俄系坦克的高机弹药有相当一部分存放在炮塔外。武器选择方面,高射机枪固然是一个传统的方法,但榴弹发射器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对人员的面杀伤效果要优于高机,弹药的类型也比高机丰富得多。
  主持人:使用烟幕发射器时,假如敌人在楼上,我们将怎么打击他,而不迷到自己呢?
  方:可以增加烟幕发射筒的数量,布置成不同的发射角度,使其可以针对城市作战时不同高度建筑物形成作战烟幕。此外,还可以考虑用车载自动榴弹发射器发射发烟榴弹。这样的自动榴弹发射器必须是双向进弹,以便迅速切换弹药的类型,目前德国“城市豹”就是采用类似的配置。
  主持人:坦克主炮在城市作战中将如何发挥作用?
  杜:高层建筑和地下室等是坦克火炮的射击死角。主要原因就是它原始的用途不是攻击这类位置的目标的。但对于坦克而言,主炮又是威力最大的武器,所以要想发挥坦克主炮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大火炮的开火距离。因为能不能打到高处目标主要取决于距离和射角的关系,在视界与射界允许的条件,要利用坦克炮弹道低伸的特性,根据目标引导员或者步兵的观察结果,在远距离上开火,在能开火的距离上多开火,最大限度地消灭高层建筑上的目标,这样至少可以减轻遭敌方打击的力度,不要等到距离已经近得够不上高层目标时再着急。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如果坦克装甲车辆发生了战损事故,那么其乘员的生存问题将如何解决?
  杜:城市作战装甲车辆战损事故不可避免,一旦出事乘员生命将面临极大威胁。出现这种情况后,有三个办法。一是增强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能力,让这两者始终保持相互支援和相互掩护的态势。一旦坦克被命中后,步兵能够给予保护和帮助,这样能够保证坦克不遭到二次攻击。因为敌步兵攻击坦克的第一步是把坦克打瘫,第二步是把坦克摧毁。步兵保护受损坦克,能够减轻破坏,至少能不使情况恶化,还能够帮助乘员灭火、协助受伤乘员离车。二是对乘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被命中后,在车辆停止运动前,把车辆撞向道路一侧,别停在中间当靶子,之后乘员迅速离开,进入安全区域等待救援。另外车内要配备充足的灭火设备和医疗抢救用品,提高乘员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三是给装甲车辆加装辅助的动力单元,防止发动机熄火后成为其它反坦克武器的目标,让坦克能够退出危险区域,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力。
  主持人:请讲讲城市战中的坦克装甲车辆乘员如何逃生,其他人员如何救援。
  方:城市作战装甲车战损事故后,战车失去机动能力、不能行驶,武器失去攻击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击中油箱或弹药,战车内可能遭到二次爆炸和车外的再一次攻击,车内乘载员有必要立即逃出车外。因此。战车内逃生的通道设计要考虑周全,如逃生门尺寸应尽量大,乘载员座椅尽量靠近逃生门,逃生门应设计快速开关机构等。另一方面,人员逃出车外后,必须及时转移到安全区,这其中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伴随主战作战装备的车辆需配备高机动救援车,能迅速赶到事发地。第二,配备步兵电话。城市作战中电台的使用并不理想,使用步兵电话比较可靠,方便主战装备与救援车辆联络。第三,配备临时防护设备,像烟幕弹和防毒面具等,前者可以使乘员免遭二次攻击,后者可以在乘员逃生时使用。
  主持人:像驻伊美军M1,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都曾被炸弹彻底摧毁,那么主战坦克将如何面对这些威胁呢?
  王:城市作战中,面对路边或者路下炸弹,特别是大威力炸
弹,M1A2、“梅卡瓦”都出过洋相,被炸得肚皮朝天或者车、塔分家。我军的主战坦克在未来的城市作战中也可能遇到炸药包或者反坦克地雷,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探清楚。在进入这些地区前,组织工兵对道路及两侧进行爆炸物探测,组织步兵对两则建筑物进行搜索,及时发现爆炸物。另外,坦克装甲车辆在进行城市化改装时,还要增加探爆能力,及时发现车体四周的爆炸物品。当然,我们的对手和美军、以色列的对手不一样。M1A2、“梅卡瓦”多是在非作战行动中被毁的,我们城市作战的遇到的爆炸物主要是军用制式爆炸品,探测的难度会小一些。二是排干净,对于发现的爆炸品,要使用爆破、枪击、人工排除等手段销毁,不遗、不漏,防止造成损害。可以看见的爆炸物可以通过机枪扫射的方式清除,还可以在坦克装甲车辆前加装扫雷装置。
  主持人:美军和以色列人遇到的土炸弹比较多,应如何对付?
  王:土炸弹是不对称作战的典型方式,不能采用刀对刀、枪对枪的方式去思维,也就是说,用坦克这样的高价值武器去打击土炸弹的思路绝对是有问题的。美军的做法是以各种防雷车、探测和干扰设备配合工兵部队来扫除现场的土炸弹,以特种作战分队和步兵分队来剔除土炸弹的生产、运输、布置环节,从源头卡死土炸弹的应用,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对付土墙、砖墙和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大厦,所需的弹种也应不一样吗?
  杜: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敌方的主要掩护与遮蔽,但目前攻击这些目标的专用弹药不多,坦克配备的传统反装甲弹药对这类目标的效力不够明显。因此在弹药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多使用榴弹和破甲弹,因为相对于穿甲弹,这两个弹种对钢筋混凝土效果要好一些,而且使用时多发射击或者连续射击,获取最好效果,提高杀伤率。二是研制新弹种,如温压弹和延时榴弹,前者从窗口或者其它部位进入后,能够彻底杀伤内部人员,破坏建筑,后者能够穿入建筑后再起爆,把威力散布在室内,而不是宣泄在墙外,杀伤效果会明显提高。
  如“豹”2A5坦克的主炮克专门研制了新型120K可编程空爆榴弹,通过设定起爆方式,能够在穿透三层砖墙后触爆和空爆,对于室内目标杀伤效果不错,我们也可以搞。
  主持人:这种新弹种可能比较复杂,可否研制一些性能单一的弹药呢?
  王:可以研制带延时引信的弹种。坦克炮的弹药是针对反坦克作战而设计的,因此有必要考虑专用的巷战弹药类型,如可编程引信的榴弹或者榴霰弹,以及空爆弹等。
  主持人:如果敌人在城市中,用公共汽车、电线杆、路墩当作障碍物,我们将怎么办?
  王:一般来说城市作战的主战坦克或装甲车,排除障碍最好的办法是在坦克的前部加装排障铲,但如果是难以移动或铲除的障碍物,如公共汽车、水泥墙路墩等,可先用车装武器摧毁,然后再用排障铲扫除路障,对于那些低于500-700毫米以下的路障可不于考虑,可直接跨越。
  
  方:以军的做法是用装甲推土机或者装甲工程车来配合作战,其效果比使用坦克车载武器要好得多。但这种理念在我军似乎还不能接受,因为工程车在我军是不参加作战任务的。还有一种办法是在时间不紧迫的前提下,请空军定点清除一些难以扫清的障碍和大型建筑物,航空炸弹的装药和威力要远远胜于地面作战武器系统。现在已经是网络中心战时代了,不能把思维局限在单一军兵种,会吃大亏的。
  主持人:像俄罗斯装100毫米炮的BMP步兵战车。是否适合在城市作战中使用呢?
  方:BMP-3原本的设计思想也不完全是只对城市作战的,它是一种火力很强、动力性能不错的步兵机动作战突击武器,正面直射火力有相当强的反坦克反工事能力,类似二战的德国突击炮,适合野战进攻。
  但BMP-3的防护在城市近距离作战中偏弱一些,正面装甲只能防高射机枪,侧面装甲只能防突击步枪,顶装甲更薄弱。火力方面主要武器的仰角也有很大限制,低膛压短身管的主炮弹药对建筑物的毁伤效果一般。因此直接将其投入城市作战,交换比会非常高。这也是当前很多步兵战车的通病。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摸索出来的栅栏装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采用反应装甲也未尝不是办法。不过,如果做这些改装,车辆的机动性和操控特性会受很大影响。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步兵战车的乘员上下车时,何时应在车上作战,何时下战车呢?
  方:我个人认为,部队机动阶段步兵应该在车上搭载,保持体力,并借助车辆的防护能力躲过敌方压制火力和土炸弹的袭击。一旦投入作战之后,步兵应该全部留在车外,打击敌方步兵和固定火力点,用步兵的耳目弥补作战车辆的观察死角。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为广大读者朋友讲解城市作战的问题。
冬日对话:城市作战
字数:3071
来源:兵器知识      2008年3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历史上,铁甲战车向来是应对新威胁和正面战略的重器,无论是常规条件下的贝鲁特巷战,还是准高技术条件下的车臣格罗兹尼巷战,抑或高技术条件下的贝尔格莱德的“非接触作战”,都是如此。然而,新型的城市作战绝非仅仅是强化、运用1日有的战法那么简单。军事专家杜文龙研究员、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方慰先总设计师、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王金梅研究员会客本刊“坊谈间”。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在讨论城市作战之前,请先讲讲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有哪些样式吧?
  杜文龙(以下简称杜):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的样式主要有两大类型。即城市进攻作战和城市防御作战。
  城市进攻作战是指对据守城市及城市化地形之敌实施的,具有攻坚性质的进攻作战。这种作战可由一支装甲机械化部队单独实施,用于夺取较小城镇,也可在其它部队的支援配合下夺取大中城市的部分市区。城市进攻作战中,在攻击城市外围守敌时,装甲机械化部队通常集中使用。进入城区作战时,通常以连、排为单位分散使用,与步兵分队、炮兵分队、反坦克导弹分队、防空分队等混合编组成具有较强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击群,采取以坦克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的方式作战。城市进攻作战不仅能直接歼灭守敌,还能使地区内的其它敌人失去重要依托,对于加速全部敌人防御体系的瓦解有重要作用。
   城市防御作战是指依托城区及其外围有利地形,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通常情况下,装甲机械化部队在其它部队的支援配合下防守大中城市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防御一个小型城镇。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装甲机械化部队保卫和坚守重要战略方向的沿海、沿边地区重要城市,对稳定战局,大量消耗进攻之敌力量,保障其它部队机动和创造有利歼敌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进攻战斗中可以说是有一定“顺序”的,在攻占敌人外围要点时,应注意什么?
  杜:在攻击城市外围要点时,应做好足够的攻坚准备,合理使用兵力和火力,力求一举夺占。对单个地堡群式的外围要点,通常以猛烈、短促的高强度火力突击为先导,装甲部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出击,对守敌进行四面包围,并采取穿插分割战术,各个歼敌。对依托制高点的外围要点,既可采取袭击的方法,也可采取正面牵制、两翼攻击或侧后迂回攻击等方法夺取。对进攻中一时难以夺取的坚固要点,不可恋战,可以留少量部分兵力进行监视,主力超越要点继续向纵深攻击前进。在外围战斗中,要充分发挥具有强大火力和突击力的优势,迅速打开缺口,快速合围要点守敌,并截断其退路,尽最大可能不使其退入市区,力求歼敌于外围。
  主持人:前沿阵地是敌人城市坚守防御的重要屏障,也是防御方集中大量兵力扼守的重要地区。装甲机械化部队在突破市区前沿阵地时有什么方法呢?
  杜:在突破市区前沿阵地时,应选择守敌数量相对较少,建筑物相对稀疏、低矮且坚固程度有限,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坦克等装甲战斗车辆通行的部位,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进行重点多波次连续突击。
  首先,要对敌防守的前沿阵地进行长时间的火力突击,通常为1-2个小时,必要时,还要在夺取外围要点之前或者同时进行预先火力突击。火力突击时,要充分发挥强击机、歼击轰炸机、武装直升机和炮兵火力的杀伤作用,最大限度地摧毁敌防御工事,杀伤战斗人员,毁伤敌武器装备。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突击的同时,要利用火力突击效果,指挥参加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分队和反坦克导弹分队迅速、隐蔽向前沿阵地接近,以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等对敌前沿阵地上的火力点、坚固工事进行精确射击,摧毁预定突破口及两侧建筑的敌火力点和坦克、步兵战车及坚固工事,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一线防御力量。
  其次,在火力突击结束前,充分利用火力突击效果,以坦克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成多路向敌发起冲击,消灭前沿阵地之敌,坚决打开通向市区的主要通道,并不停顿地向两翼和纵深快速突进,对敌实施连续攻击。
  第三,攻击中要及时协调各分队的战斗行动。组织有效的火力掩护和保障,使火力、运动和突击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主持人:装甲机械化部队在市区战斗中,通常要将大部或部分兵力编入以步兵(装甲步兵)为主的强击群,对市区内敌人坚固支撑点实施强行攻击。具体将要面对什么威胁,又将如何解决呢?
   杜:当攻击低矮小型建筑物支撑点时,坦克分队应在步兵、炮兵、工兵的掩护和支援下,从多方向快速接近,以车体撞击摧毁建筑物,引导步兵突入敌阵地,歼灭敌方战斗人员。当攻击敌地堡和利用建筑物改造的支撑点时,要快速指挥坦克分队占领有利地形,以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地堡及配置在附近的敌坦克、步兵战车等目标,以车体撞开围墙,扩大缺口,以火力掩护和支援步兵向目标推进。当攻击高大建筑物支撑点时,应指挥坦克分队以火力压制据守低层建筑之敌,掩护步兵突入建筑物内,与敌人展开逐层、逐屋争夺。如步兵难以接近,坦克分队可在有效压制敌反坦克火器的情况下,引导步兵接近建筑物底层,以车载机枪压制上层敌火力点,掩护步兵行动。
  主持人:当敌人向我阵地要点实施重点攻击时如何处理?
  杜:当敌人向我阵地内要点实施重点攻击时,要点内的防守分队应当依托各种工事和建筑物坚决与敌展开近战争夺,要点附近的防守分队应当集中力量控制敌攻击路线上的主要通道,阻滞敌后续力量。必要时以配置在要点附近的合成预备队或其它分队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沿多条街巷,从不同方向对敌实施机动攻击,从而对敌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粉碎敌人对要点的围攻。
  主持人:对攻防双方来讲,装甲机械化部队城市作战应把握哪些问题?
  王金梅(以下简称王):一是要准确掌握战场情报信息。必须组织周密细致的侦察活动,查明行动地域内的敌情、地形等情况,为采取最适宜的打法提供依据。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用于作战准备的时间不到两周,情报资料严重缺乏,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敌情信息。当需要1:25000或更大的地图时,他们仅有1:100000的地图。进攻行动中,没能发现车臣分裂武装的据点,攻击分队常常遭敌伏击或与友邻误伤。这些直接导致了作战行动迟延,为作战失利埋下了祸根。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很大程度得益于从1990年开始,对伊拉克长达近12年的空天一体的情报侦察和作战准备。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现代城市作战面临的是稠密、集中、高大的建筑物以及复杂的地下工程设施。防守时可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及高大建筑物和街区构成立体、坚固的防御体系。进攻时,也可组织精干小分队,袭击敌指挥机构,摧毁敌高技术兵器,切断敌后方补给和内外联系。
  三是要充分发扬火力,避免短兵相接。装甲机械化部队火力猛烈,冲击速度快,破袭能力强。战时还可得到上级航空兵、武装直升机、压制炮兵、防空兵、工程兵等的加强,具备对重要目标实施独立夺控的能力。在城市作战中,必须将其用在地势
开阔之处,用在情况危急之时,沿主要街道实施重点突破,连续强击,大胆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切忌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贸然深入到高大建筑群或狭窄街道之中。
  四是要择要精确打击,减少附带损失。在城市攻防战斗中实施猛烈的空地火力准备,虽可削弱对方有生力量,但由于建筑物倒塌、道路的破坏,反而会限制进攻部队的机动。因此,战斗中需要精心选择攻击目标,恰当使用打击手段和方法,对敌要害目标实施准确高效的打击,瘫痪、动摇敌防御体系。如对市政中心、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枢纽等民用目标,应强封弱打、打而不毁、以控为主;对机场、港口,应以火力控制、封打结合、边打边封;对文物古迹、金融机构和危险的化工、石油等易燃、易爆工厂等重要设施要尽力保护,防敌破坏。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坦克装甲车辆受街道路面宽度的限制,机动与展开十分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有两个办法:一是在选择攻击方向时尽可能选择较为宽大的道路作为主要攻击方向,避免在空间狭小的地区作战。二是如果在作战区域内没有较宽大的道路可以选择时,可以采取步兵与装甲战斗车辆混合编组的形式,力求使装甲战斗车辆得到步兵的掩护。步兵如果能够及时消灭敌方的反坦克手,对于提高装甲战斗车辆的生存系数会很有帮助。在步兵与坦克的战斗队形上也可做些考虑,比如,采取坦克或者步兵战车支援步兵的方法,也就是步兵在前,装甲战斗车辆在后,目标小、行动迅速的步兵先于坦克进入陌生地区,避免体型庞大的装甲车辆遭敌方“暗算”,当步兵遇到敌方火力压制时,坦克和步兵战斗车又能够使用车载武器有效支援步兵作战,这样的配合方法一举两得。三是采取特殊的攻击方法,步兵可以先于坦克发起攻击行动,攻击路线是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这样一上一下,形成立体攻击的态势,对于减小伤亡很有帮助。
  主持人:美军在伊拉克的城市作战中,遇到的低矮建筑比较多,如果对付高楼大厦里的敌人,将怎么办呢?
  王:受到坦克视界和武器射角的限制,对付高层建筑上的敌人是一个难题,因为对于观察而言是盲区,对于火力而言是死区,乘员置身车外观察和操纵武器又会遭到敌火力杀伤。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办法。 是配备全景观察设备,解决发现和测距问题,在进入敌火力射程范围前,先把敌人的位置和武器搞清楚,不能再当“睁眼瞎”,即使遭到突然攻击,依靠这种设备,也能够提高反应速度。二是增加高射角遥控武器站,以20-30毫米口径速射武器为主,因为调整坦克主炮的射角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主要是强化车载辅助武器的高仰角火力打击能力,最好能够实现遥控武器与观察的同步,发现目标后在车内就能及时消灭。三是对于情况不明的高层建筑,而且又必须通过时,可以使用烟幕迷盲的办法减小损失,不仅可以使用车载烟幕发射器还可召唤支援作战的炮兵发射烟幕弹掩护坦克的行动。
  主持人:那么如何增加这种高射角遥控武器站?增加了遥控武器站,对车辆的动力、供弹等有什么影响呢?
  王:顶置武器站可以安装在主战坦克指挥塔的位置,代替原高射机枪。从城市作战考虑,武器站的主要武器可以选用高射机枪,相同条件下可以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大的弹药基数。供弹仍采用其弹链供弹,增加导引与弹箱连接。
   方慰先(以下简称方):坦克车内空间有限,加装遥控武器站,需要考虑武器站的弹药和观瞄火控电子设备的安置,这样又会影响原本狭窄的乘员活动空间,尤其俄系坦克这个问题更突出。俄系坦克的高机弹药有相当一部分存放在炮塔外。武器选择方面,高射机枪固然是一个传统的方法,但榴弹发射器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对人员的面杀伤效果要优于高机,弹药的类型也比高机丰富得多。
  主持人:使用烟幕发射器时,假如敌人在楼上,我们将怎么打击他,而不迷到自己呢?
  方:可以增加烟幕发射筒的数量,布置成不同的发射角度,使其可以针对城市作战时不同高度建筑物形成作战烟幕。此外,还可以考虑用车载自动榴弹发射器发射发烟榴弹。这样的自动榴弹发射器必须是双向进弹,以便迅速切换弹药的类型,目前德国“城市豹”就是采用类似的配置。
  主持人:坦克主炮在城市作战中将如何发挥作用?
  杜:高层建筑和地下室等是坦克火炮的射击死角。主要原因就是它原始的用途不是攻击这类位置的目标的。但对于坦克而言,主炮又是威力最大的武器,所以要想发挥坦克主炮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大火炮的开火距离。因为能不能打到高处目标主要取决于距离和射角的关系,在视界与射界允许的条件,要利用坦克炮弹道低伸的特性,根据目标引导员或者步兵的观察结果,在远距离上开火,在能开火的距离上多开火,最大限度地消灭高层建筑上的目标,这样至少可以减轻遭敌方打击的力度,不要等到距离已经近得够不上高层目标时再着急。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如果坦克装甲车辆发生了战损事故,那么其乘员的生存问题将如何解决?
  杜:城市作战装甲车辆战损事故不可避免,一旦出事乘员生命将面临极大威胁。出现这种情况后,有三个办法。一是增强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能力,让这两者始终保持相互支援和相互掩护的态势。一旦坦克被命中后,步兵能够给予保护和帮助,这样能够保证坦克不遭到二次攻击。因为敌步兵攻击坦克的第一步是把坦克打瘫,第二步是把坦克摧毁。步兵保护受损坦克,能够减轻破坏,至少能不使情况恶化,还能够帮助乘员灭火、协助受伤乘员离车。二是对乘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被命中后,在车辆停止运动前,把车辆撞向道路一侧,别停在中间当靶子,之后乘员迅速离开,进入安全区域等待救援。另外车内要配备充足的灭火设备和医疗抢救用品,提高乘员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三是给装甲车辆加装辅助的动力单元,防止发动机熄火后成为其它反坦克武器的目标,让坦克能够退出危险区域,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力。
  主持人:请讲讲城市战中的坦克装甲车辆乘员如何逃生,其他人员如何救援。
  方:城市作战装甲车战损事故后,战车失去机动能力、不能行驶,武器失去攻击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击中油箱或弹药,战车内可能遭到二次爆炸和车外的再一次攻击,车内乘载员有必要立即逃出车外。因此。战车内逃生的通道设计要考虑周全,如逃生门尺寸应尽量大,乘载员座椅尽量靠近逃生门,逃生门应设计快速开关机构等。另一方面,人员逃出车外后,必须及时转移到安全区,这其中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伴随主战作战装备的车辆需配备高机动救援车,能迅速赶到事发地。第二,配备步兵电话。城市作战中电台的使用并不理想,使用步兵电话比较可靠,方便主战装备与救援车辆联络。第三,配备临时防护设备,像烟幕弹和防毒面具等,前者可以使乘员免遭二次攻击,后者可以在乘员逃生时使用。
  主持人:像驻伊美军M1,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都曾被炸弹彻底摧毁,那么主战坦克将如何面对这些威胁呢?
  王:城市作战中,面对路边或者路下炸弹,特别是大威力炸
弹,M1A2、“梅卡瓦”都出过洋相,被炸得肚皮朝天或者车、塔分家。我军的主战坦克在未来的城市作战中也可能遇到炸药包或者反坦克地雷,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探清楚。在进入这些地区前,组织工兵对道路及两侧进行爆炸物探测,组织步兵对两则建筑物进行搜索,及时发现爆炸物。另外,坦克装甲车辆在进行城市化改装时,还要增加探爆能力,及时发现车体四周的爆炸物品。当然,我们的对手和美军、以色列的对手不一样。M1A2、“梅卡瓦”多是在非作战行动中被毁的,我们城市作战的遇到的爆炸物主要是军用制式爆炸品,探测的难度会小一些。二是排干净,对于发现的爆炸品,要使用爆破、枪击、人工排除等手段销毁,不遗、不漏,防止造成损害。可以看见的爆炸物可以通过机枪扫射的方式清除,还可以在坦克装甲车辆前加装扫雷装置。
  主持人:美军和以色列人遇到的土炸弹比较多,应如何对付?
  王:土炸弹是不对称作战的典型方式,不能采用刀对刀、枪对枪的方式去思维,也就是说,用坦克这样的高价值武器去打击土炸弹的思路绝对是有问题的。美军的做法是以各种防雷车、探测和干扰设备配合工兵部队来扫除现场的土炸弹,以特种作战分队和步兵分队来剔除土炸弹的生产、运输、布置环节,从源头卡死土炸弹的应用,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对付土墙、砖墙和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大厦,所需的弹种也应不一样吗?
  杜: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敌方的主要掩护与遮蔽,但目前攻击这些目标的专用弹药不多,坦克配备的传统反装甲弹药对这类目标的效力不够明显。因此在弹药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多使用榴弹和破甲弹,因为相对于穿甲弹,这两个弹种对钢筋混凝土效果要好一些,而且使用时多发射击或者连续射击,获取最好效果,提高杀伤率。二是研制新弹种,如温压弹和延时榴弹,前者从窗口或者其它部位进入后,能够彻底杀伤内部人员,破坏建筑,后者能够穿入建筑后再起爆,把威力散布在室内,而不是宣泄在墙外,杀伤效果会明显提高。
  如“豹”2A5坦克的主炮克专门研制了新型120K可编程空爆榴弹,通过设定起爆方式,能够在穿透三层砖墙后触爆和空爆,对于室内目标杀伤效果不错,我们也可以搞。
  主持人:这种新弹种可能比较复杂,可否研制一些性能单一的弹药呢?
  王:可以研制带延时引信的弹种。坦克炮的弹药是针对反坦克作战而设计的,因此有必要考虑专用的巷战弹药类型,如可编程引信的榴弹或者榴霰弹,以及空爆弹等。
  主持人:如果敌人在城市中,用公共汽车、电线杆、路墩当作障碍物,我们将怎么办?
  王:一般来说城市作战的主战坦克或装甲车,排除障碍最好的办法是在坦克的前部加装排障铲,但如果是难以移动或铲除的障碍物,如公共汽车、水泥墙路墩等,可先用车装武器摧毁,然后再用排障铲扫除路障,对于那些低于500-700毫米以下的路障可不于考虑,可直接跨越。
  
  方:以军的做法是用装甲推土机或者装甲工程车来配合作战,其效果比使用坦克车载武器要好得多。但这种理念在我军似乎还不能接受,因为工程车在我军是不参加作战任务的。还有一种办法是在时间不紧迫的前提下,请空军定点清除一些难以扫清的障碍和大型建筑物,航空炸弹的装药和威力要远远胜于地面作战武器系统。现在已经是网络中心战时代了,不能把思维局限在单一军兵种,会吃大亏的。
  主持人:像俄罗斯装100毫米炮的BMP步兵战车。是否适合在城市作战中使用呢?
  方:BMP-3原本的设计思想也不完全是只对城市作战的,它是一种火力很强、动力性能不错的步兵机动作战突击武器,正面直射火力有相当强的反坦克反工事能力,类似二战的德国突击炮,适合野战进攻。
  但BMP-3的防护在城市近距离作战中偏弱一些,正面装甲只能防高射机枪,侧面装甲只能防突击步枪,顶装甲更薄弱。火力方面主要武器的仰角也有很大限制,低膛压短身管的主炮弹药对建筑物的毁伤效果一般。因此直接将其投入城市作战,交换比会非常高。这也是当前很多步兵战车的通病。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摸索出来的栅栏装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采用反应装甲也未尝不是办法。不过,如果做这些改装,车辆的机动性和操控特性会受很大影响。
  主持人:在城市作战中,步兵战车的乘员上下车时,何时应在车上作战,何时下战车呢?
  方:我个人认为,部队机动阶段步兵应该在车上搭载,保持体力,并借助车辆的防护能力躲过敌方压制火力和土炸弹的袭击。一旦投入作战之后,步兵应该全部留在车外,打击敌方步兵和固定火力点,用步兵的耳目弥补作战车辆的观察死角。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为广大读者朋友讲解城市作战的问题。
城市作战
字数:2690
来源:兵器知识      2010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         
  作客专家\韩 军 亚 威 主持人\蓝 白
  
  记:城市战会使双方的技术差距失去施展空间,因此技术优势一方以后最好避免城市作战。
  韩:确实,历史与现代无数次战争一致表明:尽可能要避免城市作战。因为其弊端明显:伤亡人数巨大;弹药与补给消耗远远超过其它作战环境;指挥员对城市战场的控制能力有限等等。但是,世界越来越变得城市化,城市战无法回避。
  记:这是事实。比如看卫星夜景图的中国部分,亮度最大的区域不是上海,更非北京,而是广州。其原因是珠三角这些卫星城镇已连成一体,事实上这片地区已经没有农村了。美军退役中校里恩哈德在一篇文章中驳斥了孙子“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观点,他认为“明天的作战目标不在山头上,在城市中间,”这也是基于各国城市化进程
  韩:里恩哈德的观点不能代表美国军方,他的论文有炒作成分,因为什么行业都一样,没有噱头没人去关注你,美军的总体认识还是尽量避免城市战,其各军种问关于城市作战的争论一直有两派:一种强调步兵的作用,另一种倾向于使用有限的地面部队,依赖空中力量提供情报和打击支援。
  记:里恩哈德认为城市战不像美式足球,更像英式足球——在力量混杂的情况下不断运动,城市战确实不适合空中力量介入。
  韩:是这样。城市环境实际上压缩了时间、空间和战争的级别,降低了空中力量的效率,也降低了地面部队的火力和机动力。本质上讲,城市作战与其它环境下作战只有两个明显区别:一是城市峡谷等复杂地形,二是存在大量非战斗人员、这造成城市作战样式,武器选取与运用等与其它环境下作战有较大差别、如地面火炮由于受周围建筑的影响对目标的攻击能力有限,还要避免可能造成建筑碎石对街道的堵塞,避免可能引起的加油站、棚户区火灾等。反过来看。由于城市中机动困难也使得火炮阵地极易成为攻击目标。这就使得火炮的效能大大降低,因此仅靠地面部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空中支援。
  记:先谈谈地面部队攻入一个城市时面临的问题,
  亚:地面部队车队在开进一个城市时要保持队形,间隔30~50米,各车辆分配不同的观察区域,如左、右侧建筑、街道前方、建筑上方等。由于车辆的速度较快,可以不强调对后方的观察。车辆之间除无线电通信外,为防止城市建筑干扰,还应有可视的联络方式,如光信号、旗语等。要详细规划巡逻路线和撤离路线。
  车辆行驶的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影响观察和发现目标。但一般情况下行驶速度也不能过慢或停车,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停车观察,车辆的司机必须在驾驶位上,不能熄火。遇路障时应变行驶路线,而不应下车清除路障,否则易遭伏击。如需清除,则应由工程部队完成。当遇见紧急情况,如前方出现狙击手或反装甲武器时,车辆首先要避开火力线,确定目标位置,规划好攻击路线,快速对目标形成包围。
  当单兵分队沿城市街道运动时,要分两路在街道两侧形成360。观察区域,以便相互火力支援。要利用街道两边的建筑构成保护,但必须与建筑保持2米间距。两路的尖兵保持并肩前进,负责前方的观察,特别是建筑门、窗等。尖兵后面一般是3~4名负责掩护的士兵,主要负责观察45°侧翼方向。第一名负责对前方尖兵掩护。第2~3名负责侧翼街对面的建筑,其中一个负责观察上方,一个负责观察下方包括门窗、楼梯。第4名负责对45°方向后的观察。分队后面的两名士兵一般负责断后。
  地面部队对城市大型多层建筑的攻击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和孤立目标区域:打开进入建筑的入口;在建筑内交战;控制建筑后肃清残余敌军部队。其中,第2和第3阶段通常需要战前演习以调整攻击力量分配和各分队的协调。
  记:部队进入建筑有各种方式,如从楼顶、窗户或隧道,如何评价其优缺点?
  亚:全副武装的士兵携带装备和工具通过狭长隧道很受限制。如果隧道是进入建筑的唯一通道,则必须是双向的,能同时供士兵进入和人员撤离。另外,隧道可能遭到化学武器攻击,环境监测尤为重要。
  从直升机上由绳索下滑至楼顶进入建筑的方法可以达到突然的效果,但实施复杂,且保持住通道很困难。在夜间和复杂天气下更是如此。
  对进攻建筑物来讲,大型购物中心、机场、工厂和其它大型建筑是最头疼的,尤其是那种坚固、多层、结构复杂的建筑。对这类目标通常要包围,直到确定最佳攻击时机。
  记:攻击时是否依据城市地图与航空照片匹配就行?
  亚:这不足以为指挥员提供足够数据、传统的军用地图并不适合城市作战。它们通常过时,比例错误,缺少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使用的通常是横向麦克托方格坐标系统。而城市原始信息数据一般采用街道地址参考坐标系,突出街道交叉路口、商店、办公室等。
  城市作战地图另一个重要数据是包括医疗机构的位置、食品仓库和加工厂、停车场、废弃的建筑等,比例在1:2000以上的城市地图通常还包括建筑的拥有者信息、联系的方式等。这些信息有时也是有用的。最关键的数据还包括建筑使用的材料和不同建筑的标准以及修建的时间;墙的厚度、墙支撑的建筑的重量;门牌号码、地下管道以及管道在建筑下的连接情况:地下室的深度与面积,地下土质成分、地下水位情况:单个建筑平面图,街道运输能力、道路通行情况分析等。
  记:下面谈谈空中支援。
  韩:目前美军在城市战中,士兵召唤空中支援很方便。在目标信息传递方面,传统的无线电台体积大、笨重,地面步兵使用很不方便。现在的单兵电台很轻,能标定友军位置、指示目标方向、也可用于火力控制指示终点弹道误差,从空中打击来讲,城市作战的显著特点是建筑形成的复杂地形,这又导致了城市温度、风向风速等变化。
  城市楼群产生了类似峡谷的地貌。飞机如果寻找街上的目标,只能沿着街道方向才能及早发现目标,但这样就限制了攻击进入方向,使得攻击通道狭窄,一次只能一架飞机实施攻击、同时,目标周边的建筑挡住了飞机从其它方面观察目标的视线。楼顶上的目标相对而言可以从更宽的方向观察。如果从上方观察街道上的目标,则需要俯视。建筑越高,距街边横向距离越小,俯视角就越大。
  进入到攻击过程中,会遇到“墩座效应”。当攻击机本机照射激光制导炸弹攻击目标时,攻击机的速度大约为750千米/小时,投弹后飞机通过目标上方或侧翼掠过目标。由于飞机比炸弹速度快,通常掠过目标时炸弹还未击中目标。当攻击水平目标如建筑房顶时,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因为激光指示器可以始终指示着目标。但当攻击垂直目标如建筑墙
体或建筑基脚时,激光就会被建筑自身挡住而无法指示到目标点,这就是“墩座效应”。如果飞机偏离的距离更大些,激光还会被别的建筑挡住。
  解决这个问题是靠地面目标指示,或其它攻击机、无人机照射,但这会涉及到协调等问题,增加攻击难度。
  城市里飞机受限还有一方面是在使用航炮对地支援时。因为目标与友军可能已到非常危险的距离。对AC-130来讲,105毫米口径炮的危险距离为200米,40和25毫米口径航炮的危险距离是125米。作战时如果友军与目标小于这个距离,地面指挥员将对潜在的危险和可能造成的损伤负责。而在实际城市作战中,有时会大大小于这个距离,甚至小于50米。
  城市作战时,武器的作用距离也会明显变化。从上面俯视目标时,俯视角的增大,最小攻击距离也会增加。飞机越高,偏离距离就越远,就导致攻击越困难。
  核心问题就是使瞄准线锁定目标并保持一定时间,使武器有足够的时间解算弹道参数。城市环境中指示目标的限制实际上是几何上的限制。由于城市建筑相互之间都非常近,表面反射面较多,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激光反射回来有多个虚假目标信号。这就使得城市火力支援更复杂,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通信联系,
  在对目标的照射方面,采用地面照射时,沿着街道峡谷指示目标,根据几何关系攻击机接收器只能在小于20。的安全区域内接收到反射光。在这么小的区域内,武器很难正常投放。飞行员投放武器时需考虑目标、威胁、武器和天气等因素,还必须考虑当制导信号干扰或中断时武器可能的误差,
  飞机对城市目标攻击前,情报人员要先在地图上标注各类风险信息和图示。在执行任务前,这是飞行员唯一的风险信息来源。城市中这种风险有很多。物理风险如市区内很多人造物体像烟囱、天线、高压线、线控导弹(如“陶”式)发射后留下的导线等。环境风险如气象学上的影响、城市内不可预知的风、极亮的人工照明灯等。自然风险包括高大的树、鸟群等。还有市区上空高密度的空中交通风险及高密度的无线电发射源对飞行系统的风险等。
  空中力量介入后,空地协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指挥通信方面比纯地面部队之间更复杂。比如美军在摩加迪沙的行动,地面部队上方是通信指挥直升机,再上方上千米的地方是海军的“猎户”座侦察机,侦察机可清楚地看见地面车队的处境。但“猎户”座的局限性是不能直接同车队通信,它发出的指令需中转给地面的联合指挥中心,再由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传给在直升机上的指挥员。这种指挥机制造成的延时是致命的。当时,“猎户”座侦察机发现车队前方有一条路线,下达“向左转”命令。当美军车队领头的“悍马”车驾驶员听到命令时,已经驶过了左转的路口。结果按照一系列延时到达的指令,车队被引领到一条错误的街道。
  而且,空中指挥员是通过屏幕或飞机窗户从高空看,车队似乎按步骤正常前进,但空中指挥员听不见地面上的枪声、伤员的尖叫声,不可能了解车队面临的真实处境。
  记:在目标特性上,现代城市战和二战期间有何区别?
  亚:现代建筑设计的标准和几十年前的建筑有较大区别。现代建筑大量采用钢材和玻璃,而不是使用传统的石材和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更轻、单薄,房顶采用单层薄膜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斜坡、尖顶房顶。现代城市建筑从目标坚固度讲降低了。
  韩:城市环境还有其它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当任务规划中确定要使用夜视仪时,飞行员要对颜色、位置、城市光的亮度、飞行路线上月亮的位置和月亮的照度等仔细研究。每个城市的特征值分析对什么时候什么位置使用夜视仪、夜视图像增强器、红外探测器很重要飞行员在城市作战中要频繁快速在各种模式下转换。
  夜视仪和红外前视仪受城区表面的情况变化影响很大乡村大地表面总的来说结构成分是均匀的、各项同性的,城区则人造物体对比变化很强烈,温度图像也不连续,高亮度等级也会造成一些特殊问题城市地面光不规则的变化也影响夜视仪。红外前视仪与红外目标识别器同夜视仪一样,当光线强度过高时也会导致不能正常工作。
  当拂晓或黄昏作战时,这一阶段光线的迅速变化使人眼很难快速调节以适应其变化,飞行员很难观察到地面特征,也很难看见其它飞机。
  一些过热的区域,如工厂的烟囱和火炉等,造成很大的温度差,使得关注的目标区域温度变化梯度减小而不易发现。敌人为降低系统温度变化梯度,会在目标附近燃烧篝火、汽车、轮胎等。如果这时攻击机对地支援,飞行员使用激光指示时就无法有效利用红外前视仪发现目标。
  总之,空中力量的介入带来很多新问题。美军的趋势是发展低当量武器,可攻击距友军150米内的目标,无人机在城市楼宇间低速投放武器也已开始成为现实、
  记:美军对众多城市布局作了分类,这有何指导作用?
  韩:城市的布局反映城市地貌的特性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对城市布局的认识和分类,有助于从空中发现目标、航路规划和攻击进入方向、以及选取着陆地点。上图是几种典型的城市布局,中心型是建筑集中在一个中心区域:卫星型是一些小型、独立的建筑区域围绕着一个中心建筑区。网络型较卫星型布局更为复杂,线型是建筑分布一条道路或河流两侧,扇型是主要的道路或铁路、河流将城市建筑分割成扇形区域,
  除了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群也有分类,如左图。
  A是密集一随意型建筑。这类建筑主要在一些缺少规划、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新的建筑围绕着旧建筑自然发展,道路狭窄弯曲,建筑通常相互连接,特征不明显,这对目标识别造成了困难。
  B是封闭型街区建筑。这类是中大型城市的典型建筑,居住和商业建筑面向街道,各街区建筑背面形成封闭的内部院子。街道的宽度一般在三十米左右,可以通行重型车辆,对目标识别相对密集一随意型建筑容易,但敌我识别仍然很困难。
  c是居住型建筑,这类建筑通常在城市边缘,一般为1~2层的建筑,建筑周围有院落、树木、栅栏。街道宽度为15米左右,建筑前的空地约6-8米,这种街道的有效可视空间宽度可达30米。
  D是高层建筑区,这类建筑一般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大中型城市所有,高层办公楼和公寓楼分散在宽敞的街区、停车场、公园中。高层建筑为飞行员提供了理想的地标,但使得低空飞行非常危险
  E是工业一交通街区这类建筑属于新型的工业和交通中心,建筑通常为高度较低的厂房、仓库、铁路设施,工业建筑一般较大,配有大型停车场,适合于机降着陆作战,宽敞的空间也提高了对地作战效能但不利的方面是工厂、仓库通常储备有油料、危险化学品、爆炸品等。
  记:对城市环境下的误伤问题如何解决?
  韩:减少误伤需要准确、实时的地面部队的信息,包括友军、敌军的位置,最大的挑战是不能无条件限制地面部队作战行动。这需要通过训练、作战条令、战术指挥和装备的有效性来保证。、城市环境造成误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敌我识别困难,交战双方距离太近,武器造成建筑内物品二次爆炸以及建筑坍塌等。美军在巴拿马战斗中,地面部队限制在一可视的区域内以配合攻击机对地攻击。攻击造成的烟雾使这一区域能见度降低,AC-130的火力控制员将目标系统从低照度电视模式转换到红外线模式。这虽然改善了AC-130的目标获取能力,但红外模式无法观察到地面部队的激光指示信号。AC-130在围绕目标盘旋时,武器操作手对方向产生困惑没有地面激光指示的确认,他将一辆在自己位置范围内的地面部队车辆当成该范围以外的敌军车辆。根据火力支援位置协调标定方法,AC-130将友军炮火认成敌军迫击炮火力,美军地面部队在发出紧急信号前已造成人员伤亡所以城市战中误伤仍难避免。
城市作战的难点
字数:2955
来源:兵器知识      2010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二战中,欧洲战场有40%的战事发生在城市和大的居民区;二战后美海军进行的250多次对外军事干涉中,有90%涉及到了城市;车臣战争中,俄军90%的伤亡发生在攻打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市区的战斗中。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趋势加快,目前世界61亿总人口中,有29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9亿。城市的安危得失成为战争胜败的重要标志,城市地区将成为21世纪的主战场。
  韩:2004年11月美军对伊拉克费卢杰发动了代号“幻影愤怒”的军事行动,这是美军自越战顺华战役后最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美军为这场攻坚战进行了精心准备,极大地改变了在联合作战训练中心进行的城市战训练。美军在此战中使用的训练方法、战术战法反映了未来城市作战的特点。
  费卢杰位于巴格达西60千米处,东西宽3千米,南北长3.5千米,有25万~30万居民以及5万栋建筑。其城市特征与美军以前作战过的城市都不一样,也从没有对这类城市地形的训练。美军在进攻前对费卢杰的每个街道、街区都绘制了详细分布图,而且每天都对城市内武装分子活动的位置、分布进行情报汇总。这些情报和照片使得美军可以实时进行兵力部署和进行作战规划。美军按费卢杰Jolan区的地形建造了供训练和战法研究的实景模型,模型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65米,内有91栋建筑。
  胡:美军在费卢杰一战中,选用海军陆战队作为地面主攻力量,其重要原因就是利用海军陆战队在地空协同方面的能力,强调空中和地面的协同。这也说明了城市作战的趋势:地面接触作战和空中非接触、非线式攻击联合,不给地面藏在暗处的抵抗力量进行攻击的机会。这种联合没出现以往城市战中常见的巷战、拉锯战,街道建筑也没像以往巷战那样面目全非。
  韩:费卢杰作战在样式上较以往城市战有较大变化。第一,封锁、分割、围歼同期进行,取代了过去的先重兵包围、孤立,再大规模进攻的方式。分割不仅针对对方据点,也根据其它关键节点,如城市通信系统、水电供应系统、交通系统等。第二,精确点攻击代替了对敌人潜伏的建筑进行大规模摧毁。第三,非接触、非线式攻击联合代替了逐个街道、逐个建筑线式推进的巷战。
  
  城市作战的难点
  
  韩:费卢杰作战反映出很多难点,在实施城市作战火力支援时,是使用攻击机还是地面精确火炮?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两种方式的优势和局限。
    
  攻击机在城市环境中用制导武器进行支援,除了具有快速反应、攻击范围大、攻击角度灵活、武器挂载及引信装定选择多等能力外,攻击机还可以自己照射目标、提供实时的轰炸效果评估,可以根据需要显示己方力量,给对方心理造成威胁。但是,攻击机提供支援成本高、防区外打击能力有限、防护能力差,特别是来自地面防空的威胁很大。
  地面精确火炮,包括采用GPS制导的迫击炮、制导火箭炮、制导火炮,主要优点是在提供精确火力时冒的风险小。主要缺点是在支援距离(射程)和灵活性上差。此外,地面火炮没有自我照射目标能力和毁伤效果评估能力,这些必须依赖于前线观察员或者空中观察员,而且弹道低平,受城市高层建筑影响较大,不能攻击移动目标,攻击方向受限。
  对这两种方式,不应该认为哪一种最优或最差,应该在联合火力支援中使这两类武器互补。
  攻击机受到地面防空威胁无法避免。当降低飞行高度时,飞行员更容易获取目标信息,也减小了被地面雷达捕获的机会,但这样就使自己处于简单防空火力的打击范围内,如小型防空火炮,肩扛防空导弹等。同时由于处置目标的窗口时间非常短,用激光制导武器攻击目标时通过自照指示目标也不切实际。
  上升飞行高度,可以减小地面防空的这类威胁,也提供了发现地面防空武器以及被防空武器击中前的反应时间。然而,高度过高就失去了局部空中优势,处于敌雷达覆盖的区域内,地空导弹的威胁会使飞机经常不得不中断任务。
  城市作战的另一难点是一旦获取目标,首先考虑使用武器的飞行弹道是否受到建筑影响,确认没有问题才考虑对目标毁伤效果。武器的弹道选择是矛盾的,接近于垂直的攻击角可使大多数武器的弹道不受影响,但武器的限制、规避地面威胁及目标本身又要求弹道低平一些。一个例子就是攻击埋在十层楼房下的一个地下工事。一种方案是采用钻地弹贯穿十层楼房,这会导致过多的附带损伤。另一种方案是将武器弹道规划为呈一个倾斜角,命中点选在建筑根部,使其靠侵彻能力进入工事。适当的选取小型弹药可在摧毁地下工事的同时使楼房不受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攻击武器的弹道较低平,飞行员必须保证其它建筑不会挡住武器的飞行弹道。实战中这是非常难的任务。
  胡:美军在城市战中选用什么武器靠的是决策矩阵。考虑参数为四大类:一是攻击范围与精度,如武器的射程、最小攻击距离、GPS信号干扰、城市峡谷对攻击轴线及弹道的限制、目标区气候条件等等;二是风险,如地面防空火力评估,武器是否具有防区外投放能力,是否需要压制地面防空,在攻击航路中是否会有威胁等等;三是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如武器和引信的需求,是否考虑空中、地面值班、重新部署或飞临目标区域的时间,能否进行战损评估,武器能否在目标区域逗留足够长到再次攻击等等;四是灵活性,如武器是否可以自己照射目标,武器能否提供目标现场情报或损伤评估,前方观察员能否提供评估和情报报告,武器是否具有再次攻击能力,目标是否移动,协调是否出问题,武器能否减少杀伤或具有非致命能力等等。实际上美军的武器决策矩阵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韩: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在作战时用计算机现场输入数据计算这些矩阵是否便捷?因为别的国家没有这种城市战经验,无从检验这种作业方式。再谈谈城市环境下实施近距空中支援的一个必然问题——附带损伤。在过去几十年中,破坏能力不足可通过加大武器数量或战斗部装药量来实现。直到2002年时,美空军最小的卫星制导炸弹还有2000磅之巨,这足以摧毁一栋四层楼建筑。但如果使用相对小的500磅炸弹而没有足够精度,摧毁一个小型建筑的一角而不明显影响建筑的其它部分仍非常困难。因此美空军一直在发展更小的、专门用于城市作战的武器技术,其中一个关键是引信。
  在对巴格达的作战中,美军空中支援作战中心指挥员和武器规划人员发现JDAM使用延时引信更有效。延时引信在起爆前钻入地下,可有效控制爆炸和弹片,并容易引起燃烧。另外延时引信设置可以使爆炸形成弹坑,可用来阻止敌人逃离。
  触发引信可以使爆炸波聚焦在建筑的结构上,提高破坏力。近炸引信可以控制弹片聚焦在建筑表面上,在城市战中可以有效地杀伤狙击手和城市建筑表面的观察人员。
  目前,JDAM配有所有这三种引信,而激光制导武器只配有触发引信和延时引信,GBU-38小直径弹药提供了飞行中在线延时设置、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
  美空军的激光制导炸弹和JDAM的引信都必须在起飞前设
置好,在飞行中不能调整。因此攻击机可混合挂载武器,引信设置也各异,以保证对不同目标的攻击能力。
  当目标被指示后,攻击机能否改变武器的能力是关键。攻击机迅速改变攻击进入方向的能力,使其在城市作战中具有较强的生存力。除此之外是其选取攻击弹药的能力。攻击机可使用的武器受限于挂载能力,因此飞行中能否实时改变引信的装定是关键。
  基于这点,攻击机经常同时挂载能力互补的弹药,以便攻击不同类型的目标,或用于同一目标的不同环境。这种混合挂载优越性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6月7日对扎卡维的打击。攻击机投掷了两枚500磅的炸弹,即激光制导炸弹GBU-12和卫星制导炸弹GBU-38,摧毁了扎卡维藏身的房屋。如果攻击过程中扎卡维冲出房屋乘车出逃,可用GBU-12实施对运动目标的攻击。如果攻击时天气变化或目标周围有烟雾,则可使用GBU-38进行攻击。F-15E就同时挂载了JDAM、激光制导武器、小直径弹药,具有更宽的打击能力谱。
  城市战对地攻击在目标指示上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激光目标指示器的“抖动”会使指示光斑从一个高层建筑某层楼移动到前面或后面的某个建筑上,这样会使照射误差接近几百米。野外作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都是低矮目标,照射光斑移动导致的水平误差至多为十几米。
  胡:城市战中还存在一个交战规则问题。由于高附带损伤,作战时会采用一些特定规则,包括武器使用限制,如重磅炸弹、集束炸弹、凝固汽油弹等。这些限制会严重影响作战效果。
  在1945年马尼拉战斗之前,麦克阿瑟禁止空中轰炸,他说“这类不准确的轰炸,毫无疑问,会导致数以千计的无辜平民死亡”。他还限制火炮支援使用,只能用在前沿观察哨可以确认的目标。然而,在战斗前几天随着美军伤亡增加,火炮的限制随之取消。而且在以后阶段的战斗中也没人理会交战规则,开始使用空中轰炸和航炮扫射。在战斗期间,许多城市遭到破坏或被摧毁,平民死亡人数估计达十万人。
  1968年当美国海军陆战队进入越南顺化城时,为减少对历史古城的破坏,促成了限制使用某些武器的法令,如禁止使用重型火炮、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然而,随着战斗的缓慢进行以及美军陆战队的伤亡增加,这一政策被抛弃。大炮和坦克成为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战斗的结果是:数万栋建筑遭到破坏或被摧毁,大约占城市建筑的40%。
  
  城市作战救援
  
  胡:下面谈谈城市作战中如何从危险中救出被俘、失踪和被孤立的人员。这包括战斗搜救、战场搜救、求生、规避、抵抗和逃脱等,也包括救援谈判。美军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军事行动,就是从开始的抓捕变为城市救援。营救行动的失败使美军战后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所有的军队人员,包括飞行员,都存在被孤立的可能。作战规划人员的任务就是使被孤立的单兵回到友军区域。城市环境中,对被孤立的单兵实施救援,特别是逃避和救援部分困难非常大。当地居民越多,被俘的可能性就越大。逃避者容易引起注意,飞行员受过的逃生训练通常不针对城市环境,但作战中他们要随时面对不熟悉的城市。
  城市逃避者必须熟悉在城市中运动和隐藏的技巧,能够借助城市建筑、武器造成的碎石、植物树叶、烟雾、阴影等,能通过地下通道运动和隐藏。在黑夜或低亮度情况下运动也可减少被发现的概率。城市环境也提供了众多藏身区域。地下室、地铁隧道、下水道、地下建筑等也是适合藏身的地方。逃生时使用一些专业装备,如夜视镜,可以提高安全性。在试图运动到安全区域或求援地点前,观察周边环境时,这些装置非常有用。
  如果附近缺少合适的救援地点如直升机着陆点,或附近有敌人的部队,就需要逃避者运动一段距离以和友军会合。因而,逃避者必须能准确规划运动路线,并准确报告其位置。在城市环境中,传统的运动和规划路线的技能是不够的。城市建筑会影响逃避者的能力,使其不能采用直线作为逃生路线,不能看见突出的地标,甚至不能看见天空采用星座规划路线。
  商业手持GPS能提供位置信息,但准确性较差,误差可能超过150米,这几乎是一些城市街道甚至街区两倍的宽度。由于卫星信号差,在城市环境下GPS的位置信息无法达到足够的精度。城市逃避者必须主要依赖城市地标,包括建筑特征、街道名、主要十字路口等,为救援分队提供特定的位置信息。
  在规划任务前研究城市环境时,任务规划者应确认明显的地标或地貌作为导航参考点和确定地点。这些点必须容易辨认。例如可以采用桥梁、高层建筑、大教堂、大型运动场、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或自然的高地如小山顶等,确定一个特征点或地理位置作为搜救会合点。搜救会合点要参考逃避者和搜救分队的当前位置事前确定,发布的逃避者的位置采用相对搜救会合点的距离或半径。美军的空中任务指令包括搜救会合点位置和怎样使用指令的各种细节。
  通信是逃避者面临的另一挑战。现在的野外生存无线电如PRC-90和PRC-112是非保密的,且只能在开阔地带使用。城市地貌可能阻挡无线电信号,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可能被敌方拦截和破译。敌人可能通过测向仪找到逃避者的位置。美军新的野外生存无线电装备PRC-112B是在常规PRC-112基础上加装了GPS接收器,也升级了加密数据能力,采用了隐蔽和半保密的通信方式。实际上,PRC-112B的五个语音传输频率都是不保密的,只有数据传输采用了编码加密,属于半保密通信。预先编程和临时短消息可以采用数据传输方式。
  可打紧急电话的国际电话卡是飞行员逃避救生包里的基本装备。通过商业电话可能是最简单的通信方式。另一个选择是使用手机,一些手机具备保密功能,且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当所有的语音通信方式都失效时,逃避者需要使用可视电子信号,或建立地对空通信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在救生设备上通过手工编程,提供与城市背景对比容易辨认的信息。最后可以用战斗生存及逃避位置锁定仪,它能提供双向保密信息和语音通信,能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能识别使用者的身份。
  城市环境呈现的是混乱、从空中观察光污染严重的环境。这种环境下飞机目视确定己方逃跑人员很困难。传统的一些信号装置仍有一定作用。如小镜子,在可视距离内很容易发现,方向性很强,能够只对特定的方向发信号而不被其它人发现,但草率使用这些装置仍会暴露逃跑人员的位置。还有一种选择是可视信号,如美军VS-17信号布板。它是一种明亮的彩色板,能与不起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但在城市楼群中它的有效度要打折扣。
城市作战:从斯大林格勒到费卢杰
字数:2726
来源:现代军事      2006年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进攻费卢杰之战,是两个不同时代城市作战的典型战例。无论是战争性质、战斗规模、参战军力还是作战强度,二者都不具有可比性;而且费卢杰之战中处于攻势的美军在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一些作战规律不一定带有普适性。但笔者还是试图分析上述两个战例,从中找出准信息化战争时代较之机械化战争时代,在城市作战上的差异。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城市作战的典范。1942年夏,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德战场南线全面突破苏军防线后,以其第6集团军迅速向位于伏尔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市推进,企图攻占这座城市,进而跨过伏尔加河,向北构成对莫斯科的战略包围。9月13日~11月18日,德军共投入13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1个机械化师),约17万人、1700门火炮和500辆坦克,对斯大林格勒市区发起猛烈攻击。守卫城区的苏军有16个步兵师、8个步兵旅、2个坦克军,约9万人、1000门火炮和120辆坦克。他们利用市内楼房密集、道路狭窄、地道纵横等地利优势,在数万人预备队源源不断的增援下,顽强固守了两个多月,有力地遏止住德军的进攻势头,使其被迫转入防御,为苏军发动战略反攻、最终全歼德军33万人赢得了宝贵时间。但苏军在市区防御阶段也付出了伤亡10余万人的惨痛代价,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费卢杰之战是信息化战争初具形态阶段的城市作战中较有代表性的战例。2004年11月8日,驻伊美军为扑灭反美武装的袭击浪潮,调集1万2千余兵力,加上伊拉克特种部队2千人,对反美武装猬集、号称“抵抗之都”的费卢杰市进行围攻。美军依仗先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对城中的反美武装广泛地实施了非接触战、非线性战和非对称战等全新作战理念指导下的作战方式,仅用7天时间就攻占了费卢杰全城,并以死54人、伤425人的代价,取得歼敌1000多人、俘敌200多人的战果,而且城中建筑物90%以上未被损坏。
  同为城市作战,费卢杰之战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比有哪些不同?
  
  信息优势限制了地利优势
  
  机械化战争时代,由于城市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场环境,守方可以凭借地利优势限制攻方机械化优势的发挥,获得战场的主动权。而准信息化战争时代,攻方往往可以借助信息情报优势有效限制守方的地利优势,获得战场的主动权。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利用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构筑了大量防坦克堑壕、雷场和街垒,一向驰骋于野战的德军坦克部队无法施展快速突击能力;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德军最初拥有的火力优势也不便发挥,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称、以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双方在作战态势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德军在明处、苏军在暗处;德军少屏障、苏军有掩蔽;德军地形生疏、苏军地形谙熟,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处于劣势的苏军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苏军以攻防拉锯战给德军造成重大杀伤,使一度居于强势的德军因兵力消耗太大,不得不在攻城67天后中止了进攻,从此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此战为后来的城市防御作战,在扬地利之长、避实力之短,开展不对称作战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62年后的费卢杰之战中,美军利用单方面拥有的高科技侦察监视手段,有效地获得了近乎单向透明的战场情报优势,在城市作战中占据了主动地位。首先,美军以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以及“捕食者”、“龙眼”和“微星”等无人机大量拍照,详细掌握了城中的地形地物以及反美武装的兵力和火力部署。其次,使用遥控操纵的“追龙”四轮微型侦察车,越过复杂地形把“墙角那边”的情况及时传送回来,减少了巷战中遇袭的概率。其三,利用超低频电磁波、生命特征信号监测雷达等高技术装备,探测出隔墙隐蔽的人员,使潜伏者难以遁形。其四,配备了反狙击探测仪,通过声测、红外和激光等手段,迅速测出敌狙击手的准确位置,并在发现目标几秒后即可反击,从而在狙击手对阵中“技高一筹”。
  事实表明,先进的信息侦察系统大大削弱了防御一方所拥有的地利优势,使战场主动权的天平向拥有信息情报优势的攻方倾斜。凭借这一优势,美军在费卢杰战役中成功实施了多方面的非对称战,例如:以摧毁敌方指挥所、兵力集结地为标志的斩首战、瘫痪战;通过快速反应实现反客为主的反伏击、反狙击、反游击和反渗透战;靠抢夺先机和空地一体而大打自己一向惧怕的巷战;因夜视能力的空前提高而积极展开以往被视为“软肋”的夜战。
  
  逐步推进让位于全纵深展开
  
  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城市作战以歼灭敌有生力量、攻占城市为主要目的,往往采取正面推进、先前沿后纵深、层层剥壳的线性推进方式。准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城市进攻战不是以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剥夺敌军作战能力、减少攻方伤亡为目的。因此,攻方往往避免硬碰硬、步步推进式的战法,而是采取对敌全纵深目标同时或依次实施打击、重点摧毁敌指挥部等重要节点的非线性作战方式。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集中优势兵力,由西向东对伏尔加河西岸的苏军城防体系发起攻击。其中,仅9月14日,德军就在火车站到马马耶夫岗之间近4千米的正面集中了4个师的兵力发起猛烈攻击,苏军部队也频繁发起反冲击。经过13天逐巷逐楼的反复争夺,德军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后才攻占火车站和马马耶夫岗等军事要点,随即推进到伏尔加河西岸,切断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之间的联系。又经过20天的激烈巷战和缓慢推进,德军一步步将第64集团军压缩在城北工业区3块孤立的街区内,但却始终未能将顽强固守的苏军歼灭或赶过伏尔加河,反而将自己轮番上阵的精锐部队消耗殆尽。
  在费卢杰战役中,美军大胆尝试了非线性进攻方式。首先,美军根据空中侦察获得的情报,对反美武装的指挥部、兵力集结地、军械弹药库等节点实施精确打击,瘫痪削弱其指挥和作战功能。其次,美军没有像反美武装估计的那样从外往内逐步推进,而是派出精锐部队突然越过幼发拉底河、控制了2座重要桥梁,很快攻占了反美武装防御纵深的重要目标,动摇了其城防体系和固守城区的信心。再者,当反美武装得知腹部遭受攻击而前往增援之际,美军于11月8日夜兵分10余路从多个方向向城内发起猛攻。城中的反美武装力量一时内外受敌、难以调整兵力;多处防线很快被突破,火车站和拉希德清真寺被攻占;兵力相继被分割孤立,无法相互协调支援。第四天,美军就攻占了号称“抵抗之都的抵抗区”的约兰区,此后3天又攻占了全城。
  非线性进攻方式使美军的攻击力成倍增长,不仅打得备战多日的反美武装无力招架,就连美国自己也对战役进展
之顺利感到惊异。美国《洛衫矶时报》的军事评论家认为,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新军事变革和作战理论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在非线式攻击面前,层层设障布兵、节节固守御敌的线式防御体系已失去以往的作用。与美军编制小型化的趋势相适应,多点、多方向、灵活多变的兵力流动以及战场结构的不规则变化,正成为美军在城市进攻战中加速敌防御体系崩溃的一个追求点。
  
  预备队的作用大为弱化
  
  机械化战争时代,双方预备队的多寡及其能否及时补充、投入战斗,决定着在惨烈的城市消耗战中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在关键时刻给对方致命的一击。而在准信息化战争时代、在信息情报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预备队的作用大为弱化。以往那种靠不断投入预备队来维持持久防御的成功经验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防御企图也往往难以实现。
  斯大林格勒战役前,苏军为遏制德军对其南线腹地长驱直入的战略突击,决定据城死守,最大限度地迟滞和消耗德军。苏军预见到此战对预备队的大量需求,做了精心的筹划和调度: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和其他战线上相继抽调大量兵力,在后方迅速组建或扩建部队,驰援斯大林格勒。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统帅部先后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入了约20个师的兵力。为防止预备队在狭小的城区被德军火力过度杀伤,相继赶到的苏军预备队不是立即进入城区,而是先配置到较安全的伏尔加河东岸,再根据战斗进展和实际需要分批投入。这种不断“添油”式的预备队使用方法,大大增强了苏军在城市防御作战中的弹性和拉锯战中的反冲击能力,有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企图。相反,德军未能充分认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艰巨性、未能准备充足的预备队,在人员伤亡巨大、战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担任斯大林格勒地区翼侧防御任务的机械化部队与攻城部队对调,以保持攻击的势头。但在苏军坚强有力的防御下,不但进攻最终被遏制,那些被调去担任翼侧防御的部队也因损失过大而无力阻止苏军的战略反攻。因此,苏军许多高级将领在回顾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都把建立强大的预备队、逐次投入反击,作为取得战役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
  而这种靠预备队增强防御和反击能力的经验,在费卢杰战场上并未生效。首先,美军的侦察监视和信息传输能力,使反美武装集结和运用预备队的行动难以匿形。当美军在城中心火车站、拉希德清真寺、城西北约兰区和城南阿米立纳区等地与反美武装激战时,曾有一些反美武装人员赶赴增援,但他们的行动很快被美军发现,尚未投入战斗就悉数被歼。其次,非线性进攻方式使得梯次配备兵力、不断投入预备队的防御方式不再适用。美军攻击部队在战场上采取了不规则的运动方式,主攻方向迅速变换、战场兵力无序流动、前后方界限趋于模糊,使反美武装梯次配备的规则防御结构难以抵御,预备队也无法确定投入时机和作战方向。再者,战役进程大为缩短,使预备队的作用难以发挥。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反美武装在费卢杰的阵地防御很难持久,不待增援部队赶到即已结束。
  
  战争的惨烈程度明显下降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城市进攻战中,多采用短兵相接的巷战和“地毯”式火力摧毁,人员大量伤亡、建筑物摧毁殆尽。近年来,美军顾及国内民众的压力,对己方采取了“零伤亡”的指导思想,又顾及国际舆论的压力,并不追求敌方的大量伤亡。因此,美军以发展防区外精确制导武器为契机,推出了精确打击和非接触战等新的作战理念,并在费卢杰战役中进行了检验。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的密集炮火曾摧毁城区并造成苏军大量伤亡。而苏军在战役第三阶段所调集的数千门火炮以及每千米100~200门的配置密度,把德军在所占城区所建立的防御体系炸得七零八落,为随即发起的战役反攻、分割围歼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配置高密度火炮、“玉石俱焚”式的火力打击方式,在柏林战役等二战其他战役中也被广为运用,并在粉碎对方防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建筑的严重损毁和平民的大量伤亡。
  费卢杰战役较之以往,惨烈的巷战场面大为减少、战斗伤亡明显下降,美军极力倡导的非接触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首先,美军在充分掌握战场情报的基础上,对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布在城中的军事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有时甚至达到了“发现即摧毁”的程度。8月13日,当一批反美武装分子企图乘天未亮沿小路向美军占据的城南地区渗透时,被空中巡逻的一架无人侦察机发现。几分钟后,当他们刚进入一栋二层楼房休整时,即遭到美军战机的导弹攻击,全部死于坍塌的楼房中。其次,美军实施以防区外打击为主的空地一体战,力图通过非接触战,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美军士兵在进攻中遭遇反美武装的激烈抵抗时,一般不进行强攻,而是迅速撤至敌火力有效射程外,随即召唤空中火力对火力点进行定点清除。再者,美军还利用其狙击步枪有效射程达1000米以上、而反美武装人员狙击步枪有效射程还不到它一半的优长,制订出在敌射距外以狙击大量杀伤敌人的计划。在每个连排规模的突击分队中都配备若干名狙击手,在反美武装狙击步枪射距外的高楼上设置狙击点,一发现敌狙击手或火力点,即以精准的远距离射击将其消灭。对此,伊拉克反美武装人员只能望而兴叹。
  
  心理威慑作用受到重视
  
  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城市作战,主要通过摧毁城市和大量杀伤城中军民的残酷现实来达到心理威慑的作用。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城阶段的67天里,出动战机对市区空袭达7万多架次,连同不间断的炮击,使市区平均每千米2竟承受了76000枚炸弹和炮弹,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军民死于轰炸炮击者数以万计。这种威慑注重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及其产生的迫使对方就范的强制力,但是它在造成对方心理上极大恐惧的同时,往往也激励对方拼死抵抗。苏联军民英勇保卫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列宁格勒等战役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为减少战争对城市的损毁和交战双方人员的伤亡,心理战、舆论战的威慑作用更受到重视。在费卢杰之战中,美军在对反美武装分子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反美武装的心理威慑和分化瓦解,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利用其所垄断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反复强调美军的围剿作战是“除暴安良”,力图通过大造舆论在伊拉克民众心中树立起“正义之师”的形象。在动武之前,又由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正式授权美、伊部队清剿费卢杰城中的“恐怖分子”,企图为其大动兵戈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是对全城进行封锁、断绝生活来源,以宣传攻势迫使城中大批居民弃城逃生,大力分化反美武装阵营。针对费卢杰逊尼派聚居、普遍支持反美武装的状况,美军制订出软硬兼施的攻心计划。在总攻发起前一天,美军炸毁了幼发拉底河上的发电站,切断了城中的电源、水源,使居民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同时,美军通过飞机投撒传单和高音喇叭广播等方式,大肆渲染即将开始的攻城战的残酷性,劝居民们尽快沿安全通道出城逃生。这种连哄带吓的蛊惑,对城中居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震撼。仅战事开始前,费卢杰30多万居民中出城逃生的就达70%以上,从而使反美武装失去了赖以资助和藏身的群众基础。
  三是在阻断反美武装宣传渠道的同时大力开展心理攻势,形成了几乎只有一种声音的垄断性宣传。美军用阿拉伯语大肆鼓吹其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神奇功效和巨大威力,以及连连破关拔点、大量歼敌俘敌、分割包围残敌、已经胜券在握的战场态势。这种充满恫吓又看似“客观”的宣传手段,沉重打击了反美武装人员的士气,使其对守城御敌失去信心、甚至不战而降。美军还采用激将法,设法打破对手的心理平衡,使其做出违反常规甚至铤而走险的举动。
  尽管在新的作战理念指导下,美军的费卢杰攻城作战从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这是在双方作战实力特别是信息作战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其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美军的非线式作战和非接触作战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不少令对手可击之懈,美军所达成的“战场透明”也是有限的,其对手只要伪装巧妙、战术机动,仍有潜行和伏击的施展空间,如扎卡维等反美武装头目从城中溜走、美军士兵在攻占的楼房中遭炸弹袭击等,都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