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对北洋舰队的辩护 作者:萨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15:43
对北洋舰队的辩护 作者:萨苏
            对于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存在若干批评,有的很有道理,有的似乎还可以商榷,下面,对某理解中认为可以商榷的几种批评阐述一点儿愚见,与方家商榷。
            批评观点一。北洋舰队阵型愚蠢,试图采用骑兵作战分割对方的打法,而不懂得海军T字炮战抢占一横的原则。
            
            海战中切割对方然后歼灭的战例其实很多,比如崇武以东海战,大陆的护卫艇编队就是采用分割战术,插入永昌舰和永泰舰之间,分头缠住,集中炮火攻击永泰,先迫使它重伤退出战场,然后围住另一边的永昌将其击沉。假如和永字号打队列战,不管是不是T型阵,恐怕大陆的护卫艇队会被一一击沉,象梁天价海战那样。说到底海战和陆战一样,都是以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有效发挥,同时分散对手力量为重心的。任何战术都服务于此。
            
            T 字型炮战始终是海战经典,不过,反例也有,比如大西洋海战,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与俾斯麦号的作战,就是在抢占T
            字型阵位的时候被德舰第四次齐射击沉了"闪亮的胡德"。其原因就是T
            字型炮战有个最大的弱点,--自己的舰艇航线固定,对方容易瞄准,而且侧面暴露,中弹面积大。如果对方的炮火凶狠,射程远,摆这个阵势有挨打的味道。T
            字型炮战不是万能的。当然,它的确是海战中的宝贵经验。不幸的是它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次大海战奠定了它的地位:大东沟,对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突破作战,而甲午战争刚好是第一次检验它在装甲舰战斗中的效果。丁汝昌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结论的。
            
            所谓 T
            字型炮战战术,实际上源远流长,并非装甲舰时代的产物,如果追溯它的鼻祖,应该是英国海军名将阿尔比马尔,英国自从建造了54门炮的太子号战列舰后就精心设计这一战术。当时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太子号之前的英国海军没有大型舰,波涛之中很难保持队形,以后建造了多艘大型军舰,如皇家橡树,皇家巡游者,就能够在海上保持战列纵队了,这就是"战列舰"的由来。
            
            所以,这是一个比里萨海战和亚历山大海战还要古老的帆船时代的战术,它在对马海战中的表现,称之为复兴更为合适。
            
            装甲舰的出现,带来的其实是三项新的变化。第一,舷侧火力减弱,首尾火力加强。第二,开花弹的出现,使击沉敌舰的概率大大增加。第三,大型舰只装甲改进,而火炮的弹头风帽和延时引信还没有出现。针对这些变化,各国海军当时都在研究怎样应对。如果看看英国海军当时的主力舰阿迦门农号,日本的甲铁号,德国的萨克森号,各位就会感叹当时设计师的想象力了,真是连恐龙都设计的出来,原因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军舰应该是什么样的。具体到到大东沟海战,甲午战争前夕,原有的理论已经落后,并没有新的完整的海战理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双方采用什么阵型,都是合理的,谈不上纸上谈兵和食古不化。
            
            北洋舰队采取切割对方的战法,没有去追求T字那一横,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批评观点二,北洋舰队吨位多于日军,主炮口径大于日军,却战败,情理不容
            实际上战斗力还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个问题,相对于日本舰队,北洋舰队并不占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才有取胜的可能。注意,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考虑的是怎样打胜,后来清廷的文人只要考虑责任问题。
            
            回到以前讨论过的克里木战争,威风八面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锡诺普海战之后,和他的黑海舰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他带领水兵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多角堡高地壮烈战死。海军为什么成了陆军?军舰呢?
            
            全部自沉了。
            
            原因就是英法舰队加入土耳其方面作战。单看吨位和火炮口径数量,黑海舰队的确不亚于英法舰队,但是英法方面采用的是螺旋桨装甲舰,而黑海舰队还是明轮加帆的木制舰。技术的落后使黑海舰队成了一堆活靶子。
            
            北洋海军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正是存在着这样的技术差距。
            
            有这样严重吗?
            
            所谓快炮和慢炮,到底是什么差距?
            一句话,一个有炮弹壳,一个没有炮弹壳。北洋海军的重炮,是没有完整炮弹,只有弹头和药包的,射击完毕,需要先清理炮膛,然后放弹头,一包一包放火药,然后发射(因为火药量不同,射程也不一定)。日本军舰呐?只要把炮弹往炮膛里一填就打!
            不要讲风凉话,把自己想象成北洋水师的水兵,然后看看这个差距。在密雨般的弹雨下,一丝不苟的进行这样的操作,没有一门炮因为自己的原因炸膛,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当时的水兵,是非常英勇的。<甲午风云>里邓世昌一船的炮弹壳,天上掉下来的吧?有人要问了,当初为什么不买好的炮?——您可以问问当年大家为什么使286,北洋海军建成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快炮呢(广东海军北调的广字号倒是有快炮,但是吨位太小了,没有决定作用),十几年海军不添一船一炮,这就是后果。这只是炮,航速,损管什么的先不提。那可是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有了这个差距,不管您是不是唯武器论者,您也要承认,仗,谁都是靠武器打的。战列舰对巡洋舰怎样?
            二战时挪威的旧战列舰诺格就被小的多的德国驱逐舰击沉了。珍珠港呢,大战舰输给了小洋铁皮飞机。甲午海战,日本也有和超勇扬威同样型号的战舰——筑紫。它当时在干什么?已经是二线的练习舰了。超勇扬威还是中国海军的一线主力。
            
            如果一个笨重的汉子和一个灵巧的武术高手搏击,怎样能取胜呐?
            第一,扭住他,不要让他围着自己眼花缭乱的机动,限制他的灵活,第二,一拳致命,最好是近身撕搏,不让对方的招数发挥。我想,综合了锡诺普海战的切割,里萨的冲撞,北洋舰队设计的阵型就是这个目的。
            
            忽略技术含量,仅仅从吨位和火炮口径无法判断战斗力的强弱。
            
            批评观点三,北洋舰队不应该摆成横队迎战,应该摆成纵队
            如果北洋舰队也象日本舰队那样摆纵队怎样呐?
            
            那么只能横着摆了,如果纵着,就真成了T型的一竖了。中国舰队在浅水区,靠近港口一方,航速慢,如此摆队,不是绑住自己的手脚么,日舰是不会让北洋海军占据那一横的,如果我是伊东,就从中国舰队前或后方分两队夹进去,先打先导舰或者殿后舰,因为那样日舰就会形成沿着中国海军两侧追击,中国海军远端的舰艇只有转过来迎战才能打上对手,而机动,正是中国海军当时的弱点。再说,那样会形成一个怎样的队形呐?
            您可以自己摆摆,然后必然觉得很无理。
            
            此外,中国海军的舷炮并不出色,主力舰定远,镇远在反对侧都存在很大的射击死角。而日本军舰出色的就是舷炮,看看吉野的图纸就会有印象(当然三景舰上那三门废物大炮另说,但是实战中这三门炮无一命中,摆什么队形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中国军舰呢,比如扬威,首尾的炮塔是固定的炮廊,对侧面要转过火炮从固定的窗口伸出去打,操作很成问题。
            摆这个队形,正好发挥日舰快炮多,打的准,机动性强的特点,可以说是日本方面想怎样打就怎样打。
            
            当年和青岛潜艇学院的朋友摆了几次,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这样摆阵,就算是再给丁军门两条船,也一样的输,而且没有反本的机会。照实战打,还有希望些。如果实战中真的摆了这个队形,那才真叫食古不化,纸上谈兵也。
            
            批评观点四,北洋水师的战败是当时的军人作战不利
            
            实际上,某以为这次海战的失利,和阵型,军人个人的胆量都关系不大。甲午,是一个国家输给了一个国家。责怪参战的军人,是不公平的,从战斗过程看,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大东沟之战,所有沉船舰长都遵循英国海军的传统,以身殉舰。威海卫,海军除了年轻的萨镇冰,叶祖圭等留下来成为中国海军复兴的种子,高级将领全部自杀殉国。从军人精神角度,北洋的海军军人所为无愧任何一支古今劲旅。从专业技能角度,他们也无愧于当时的翘楚。听萨镇冰的原话:"别人给太太打金镯子,我的金镯子,是戴在我的船上的。"
            而且,现在的海军中,也没有达到每个舰长都精通英语呢。
            
            简单的说,如果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带足弹药(实际载弹只有半个基数,丁汝昌曾经百般催迫,无奈清朝官吏的效率大家都可以想象——比明朝稍好,明朝是如果不行贿,就不发给你武器。——虽然如此,护航的任务不可能延期,所以只好带半数弹药应敌,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如果击中的炮弹全部爆炸(不但是海军,陆军炮弹中了不炸,在清军几乎成了正常,参见龟井兹明的<日清战争亲历记>),结果就完全不同。
            
            军人可以打赢战争,但是有的战争,无论如何军人都是无法打赢的。
            
            在抗战的时候,因为日军炮火猛烈,记者们纷纷义愤填膺,指责政府无能,在<大公报>上联合给中国军事当局提出建议,他们的观点似乎很好。日本人虽然炮火猛烈,我们的武术厉害,和他们打近战就是了。
            
            问题是怎么能够穿过炮火去和对方打近战呢? 日本人有大炮为什么要打近战呢?
            记者先生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大刀队,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无论怎样的武术高手,大多数时候,他们的90%,都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一相情愿。
            
            为什么海军不更新装备? 颐和园? 看看陆军在旅顺丢掉的克虏伯203毫米后膛大炮。不,限制李鸿章才是真正的潜台词。
            
            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 卖国成性? 清朝的官员也是中国人,他们何尝不希望中国强大?
            当时的清朝是一个胡桃,壳已经敲开,里面只有好吃的胡桃肉了。看看北京的防务,当时全北京的守军是多少? 1。5万。 1。5万人,能守住北京?
            一个虚弱的王朝。
            
            为什么日军在中国势如破竹? 看看当时东北居民打着"大明遗民"的旗帜欢迎日军的照片,这是一个人民对国家没有概念的民族。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是一个整体的失利,而不是一个阵型的问题。对北洋舰队的辩护 作者:萨苏
            对于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存在若干批评,有的很有道理,有的似乎还可以商榷,下面,对某理解中认为可以商榷的几种批评阐述一点儿愚见,与方家商榷。
            批评观点一。北洋舰队阵型愚蠢,试图采用骑兵作战分割对方的打法,而不懂得海军T字炮战抢占一横的原则。
            
            海战中切割对方然后歼灭的战例其实很多,比如崇武以东海战,大陆的护卫艇编队就是采用分割战术,插入永昌舰和永泰舰之间,分头缠住,集中炮火攻击永泰,先迫使它重伤退出战场,然后围住另一边的永昌将其击沉。假如和永字号打队列战,不管是不是T型阵,恐怕大陆的护卫艇队会被一一击沉,象梁天价海战那样。说到底海战和陆战一样,都是以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有效发挥,同时分散对手力量为重心的。任何战术都服务于此。
            
            T 字型炮战始终是海战经典,不过,反例也有,比如大西洋海战,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与俾斯麦号的作战,就是在抢占T
            字型阵位的时候被德舰第四次齐射击沉了"闪亮的胡德"。其原因就是T
            字型炮战有个最大的弱点,--自己的舰艇航线固定,对方容易瞄准,而且侧面暴露,中弹面积大。如果对方的炮火凶狠,射程远,摆这个阵势有挨打的味道。T
            字型炮战不是万能的。当然,它的确是海战中的宝贵经验。不幸的是它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次大海战奠定了它的地位:大东沟,对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突破作战,而甲午战争刚好是第一次检验它在装甲舰战斗中的效果。丁汝昌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结论的。
            
            所谓 T
            字型炮战战术,实际上源远流长,并非装甲舰时代的产物,如果追溯它的鼻祖,应该是英国海军名将阿尔比马尔,英国自从建造了54门炮的太子号战列舰后就精心设计这一战术。当时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太子号之前的英国海军没有大型舰,波涛之中很难保持队形,以后建造了多艘大型军舰,如皇家橡树,皇家巡游者,就能够在海上保持战列纵队了,这就是"战列舰"的由来。
            
            所以,这是一个比里萨海战和亚历山大海战还要古老的帆船时代的战术,它在对马海战中的表现,称之为复兴更为合适。
            
            装甲舰的出现,带来的其实是三项新的变化。第一,舷侧火力减弱,首尾火力加强。第二,开花弹的出现,使击沉敌舰的概率大大增加。第三,大型舰只装甲改进,而火炮的弹头风帽和延时引信还没有出现。针对这些变化,各国海军当时都在研究怎样应对。如果看看英国海军当时的主力舰阿迦门农号,日本的甲铁号,德国的萨克森号,各位就会感叹当时设计师的想象力了,真是连恐龙都设计的出来,原因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军舰应该是什么样的。具体到到大东沟海战,甲午战争前夕,原有的理论已经落后,并没有新的完整的海战理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双方采用什么阵型,都是合理的,谈不上纸上谈兵和食古不化。
            
            北洋舰队采取切割对方的战法,没有去追求T字那一横,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批评观点二,北洋舰队吨位多于日军,主炮口径大于日军,却战败,情理不容
            实际上战斗力还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个问题,相对于日本舰队,北洋舰队并不占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才有取胜的可能。注意,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考虑的是怎样打胜,后来清廷的文人只要考虑责任问题。
            
            回到以前讨论过的克里木战争,威风八面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锡诺普海战之后,和他的黑海舰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他带领水兵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多角堡高地壮烈战死。海军为什么成了陆军?军舰呢?
            
            全部自沉了。
            
            原因就是英法舰队加入土耳其方面作战。单看吨位和火炮口径数量,黑海舰队的确不亚于英法舰队,但是英法方面采用的是螺旋桨装甲舰,而黑海舰队还是明轮加帆的木制舰。技术的落后使黑海舰队成了一堆活靶子。
            
            北洋海军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正是存在着这样的技术差距。
            
            有这样严重吗?
            
            所谓快炮和慢炮,到底是什么差距?
            一句话,一个有炮弹壳,一个没有炮弹壳。北洋海军的重炮,是没有完整炮弹,只有弹头和药包的,射击完毕,需要先清理炮膛,然后放弹头,一包一包放火药,然后发射(因为火药量不同,射程也不一定)。日本军舰呐?只要把炮弹往炮膛里一填就打!
            不要讲风凉话,把自己想象成北洋水师的水兵,然后看看这个差距。在密雨般的弹雨下,一丝不苟的进行这样的操作,没有一门炮因为自己的原因炸膛,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当时的水兵,是非常英勇的。<甲午风云>里邓世昌一船的炮弹壳,天上掉下来的吧?有人要问了,当初为什么不买好的炮?——您可以问问当年大家为什么使286,北洋海军建成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快炮呢(广东海军北调的广字号倒是有快炮,但是吨位太小了,没有决定作用),十几年海军不添一船一炮,这就是后果。这只是炮,航速,损管什么的先不提。那可是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有了这个差距,不管您是不是唯武器论者,您也要承认,仗,谁都是靠武器打的。战列舰对巡洋舰怎样?
            二战时挪威的旧战列舰诺格就被小的多的德国驱逐舰击沉了。珍珠港呢,大战舰输给了小洋铁皮飞机。甲午海战,日本也有和超勇扬威同样型号的战舰——筑紫。它当时在干什么?已经是二线的练习舰了。超勇扬威还是中国海军的一线主力。
            
            如果一个笨重的汉子和一个灵巧的武术高手搏击,怎样能取胜呐?
            第一,扭住他,不要让他围着自己眼花缭乱的机动,限制他的灵活,第二,一拳致命,最好是近身撕搏,不让对方的招数发挥。我想,综合了锡诺普海战的切割,里萨的冲撞,北洋舰队设计的阵型就是这个目的。
            
            忽略技术含量,仅仅从吨位和火炮口径无法判断战斗力的强弱。
            
            批评观点三,北洋舰队不应该摆成横队迎战,应该摆成纵队
            如果北洋舰队也象日本舰队那样摆纵队怎样呐?
            
            那么只能横着摆了,如果纵着,就真成了T型的一竖了。中国舰队在浅水区,靠近港口一方,航速慢,如此摆队,不是绑住自己的手脚么,日舰是不会让北洋海军占据那一横的,如果我是伊东,就从中国舰队前或后方分两队夹进去,先打先导舰或者殿后舰,因为那样日舰就会形成沿着中国海军两侧追击,中国海军远端的舰艇只有转过来迎战才能打上对手,而机动,正是中国海军当时的弱点。再说,那样会形成一个怎样的队形呐?
            您可以自己摆摆,然后必然觉得很无理。
            
            此外,中国海军的舷炮并不出色,主力舰定远,镇远在反对侧都存在很大的射击死角。而日本军舰出色的就是舷炮,看看吉野的图纸就会有印象(当然三景舰上那三门废物大炮另说,但是实战中这三门炮无一命中,摆什么队形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中国军舰呢,比如扬威,首尾的炮塔是固定的炮廊,对侧面要转过火炮从固定的窗口伸出去打,操作很成问题。
            摆这个队形,正好发挥日舰快炮多,打的准,机动性强的特点,可以说是日本方面想怎样打就怎样打。
            
            当年和青岛潜艇学院的朋友摆了几次,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这样摆阵,就算是再给丁军门两条船,也一样的输,而且没有反本的机会。照实战打,还有希望些。如果实战中真的摆了这个队形,那才真叫食古不化,纸上谈兵也。
            
            批评观点四,北洋水师的战败是当时的军人作战不利
            
            实际上,某以为这次海战的失利,和阵型,军人个人的胆量都关系不大。甲午,是一个国家输给了一个国家。责怪参战的军人,是不公平的,从战斗过程看,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大东沟之战,所有沉船舰长都遵循英国海军的传统,以身殉舰。威海卫,海军除了年轻的萨镇冰,叶祖圭等留下来成为中国海军复兴的种子,高级将领全部自杀殉国。从军人精神角度,北洋的海军军人所为无愧任何一支古今劲旅。从专业技能角度,他们也无愧于当时的翘楚。听萨镇冰的原话:"别人给太太打金镯子,我的金镯子,是戴在我的船上的。"
            而且,现在的海军中,也没有达到每个舰长都精通英语呢。
            
            简单的说,如果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带足弹药(实际载弹只有半个基数,丁汝昌曾经百般催迫,无奈清朝官吏的效率大家都可以想象——比明朝稍好,明朝是如果不行贿,就不发给你武器。——虽然如此,护航的任务不可能延期,所以只好带半数弹药应敌,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如果击中的炮弹全部爆炸(不但是海军,陆军炮弹中了不炸,在清军几乎成了正常,参见龟井兹明的<日清战争亲历记>),结果就完全不同。
            
            军人可以打赢战争,但是有的战争,无论如何军人都是无法打赢的。
            
            在抗战的时候,因为日军炮火猛烈,记者们纷纷义愤填膺,指责政府无能,在<大公报>上联合给中国军事当局提出建议,他们的观点似乎很好。日本人虽然炮火猛烈,我们的武术厉害,和他们打近战就是了。
            
            问题是怎么能够穿过炮火去和对方打近战呢? 日本人有大炮为什么要打近战呢?
            记者先生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大刀队,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无论怎样的武术高手,大多数时候,他们的90%,都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一相情愿。
            
            为什么海军不更新装备? 颐和园? 看看陆军在旅顺丢掉的克虏伯203毫米后膛大炮。不,限制李鸿章才是真正的潜台词。
            
            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 卖国成性? 清朝的官员也是中国人,他们何尝不希望中国强大?
            当时的清朝是一个胡桃,壳已经敲开,里面只有好吃的胡桃肉了。看看北京的防务,当时全北京的守军是多少? 1。5万。 1。5万人,能守住北京?
            一个虚弱的王朝。
            
            为什么日军在中国势如破竹? 看看当时东北居民打着"大明遗民"的旗帜欢迎日军的照片,这是一个人民对国家没有概念的民族。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是一个整体的失利,而不是一个阵型的问题。
路过!看看
支持!
关键还是腐败!
毛主席说的对,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是对的,就是用再舰队上也的被外国人夺取,修了公园,人民还可以利用!
[B]以下是引用[I]jerrygen[/I]在2005-5-19 12:43:00的发言:[/B][BR]关键还是腐败!
毛主席说的对,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是对的,就是用再舰队上也的被外国人夺取,修了公园,人民还可以利用!

那位主席讲的?
其实,其他人自杀我就不评论了,但是杨用霖要是能愿意忍辱负重活下来就好了……
[B]以下是引用[I]雪千寻[/I]在2005-5-19 17:17:00的发言:[/B][BR]其实,其他人自杀我就不评论了,但是杨用霖要是能愿意忍辱负重活下来就好了……

看不出杨用霖还有什么办法能活下来,北洋那帮杂碎叫杨用霖与日本人接洽投降的事。但凡中华的血性男儿都不会忍受这样的屈辱 ~!
日本全国从天皇到平民捐款造舰,慈禧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北洋舰队还没出海就注定要失败.
  现在中日海军对抗,呵呵也要小心非军事因素
楼主转帖的东西~`也不全对~~所谓速射炮的定义,主要在于快速瞄准,其诀窍是在炮架上有复进装置,在火炮射击后,能够让火线回到发射前的位置,而北洋海军的主炮多是刚性炮架,直接吸收火炮后坐力,每射击一次后,都需要重新瞄准~~~~~~~~~~~这就是速射炮的优势,并不是所谓,装填快,而是瞄准快~~~~
好帖!顶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21:43:56编辑过]
陶先生也来了啊....月影恭候先生大驾啊
不知道陶先生知道否,三景舰的320的命中率为0?并且射击速度为1小时一发.....
听说了,而且似乎还是日本人自己的记载。
这位萨苏先生好像是某个论坛的老大罢,我曾经看过他批注版的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背景的同人,看得我差点昏倒。。。。。。
北洋的命中率和日本差距不算大。不过日本射速更快,北洋要吃亏。
三景舰的主炮虽然废(全装药是受不了的,没有全装药不要指望击穿定镇的主装甲),但它们舷侧密布的速射炮对中国巡洋舰造成极大威胁。
三景舰算是防护巡洋舰。三景舰的设计思路和北洋那些小船架大炮的巡洋舰如出一辙,尤其是平远,都是法国血统。
那个时代穿甲弹的引信还不可靠,打到日本薄皮船上不炸是很正常的。
日军的速射炮口径不过是120毫米或150毫米,即使使用穿甲弹想要击穿定、镇厚达14"的主装甲,根本就是妄想。当时的穿甲弹还没有解决风帽、被帽等关键问题,采用的是无装药的实心弹,所以威力很有限。还有,速射炮不一定都是定装弹,也有采用了分装弹的。
其实萨苏有些混淆了主炮和速射炮的概念,双方军舰上都有装备120MM或者150MM的速射炮,作为巡洋舰的副炮,但巡洋舰的主炮都是8寸以上的大炮,铁甲舰就更不用说了。
非也。据北洋水师网的资料,当时北洋只有“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mm速射炮,而其他舰无论主炮还是副炮都是旧式后膛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3 19:50:5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 16:48:55编辑过]
其实速射炮对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镇根本没有伤害,定镇各自被弹上百,但是主装甲带并没有给打穿。唯一的问题是,北洋水师自己的快船常年失修。
[B]以下是引用[I]yueying[/I]在2005-6-3 14:29:00的发言:[/B][BR]其实速射炮对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镇根本没有伤害,定镇各自被弹上百,但是主装甲带并没有给打穿。唯一的问题是,北洋水师自己的快船常年失修。
从海军舰船发展史来说,像日本联合舰队三景舰和北洋水师撞击巡洋舰(超勇和扬威)这样舰型似乎可以看作16世纪英国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所大量采用一种舰型的近代版。当时,英国海军的实力远逊于无敌舰队,却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设计的船型,在低置的艏楼部位安装一门射程较远、口径较大的火炮。同时这种战舰航速比较快,机动灵活。回顾这段历史就可以知道,抢占T字横头的海战战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不具有绝对性。
大东沟海战,不是北洋舰队和丁军门能左右的.其实一开设就注定这一仗北洋舰队必输.关键在朝庭的对日政策.中日双方的军舰各有千秋,指挥者战前的决心才是制胜的关键,北洋舰队和丁军门战前并无消灭日舰队的计划和决心,当然,处于被动局面,而日本一开设就已有消灭北洋舰队的决心,所以才占上风.现在讨论战术上的得失意义不大.我到认为,国人从中的"落后就要挨打"才会贻害无穷.
弹药不足,国产炮弹里装填泥沙,大口径速射炮一共才6门,主机使用年久性能下降,航速不过十一、二节,水密门橡皮老化无法密闭等等,就算诸葛再世又能如何?!这些致命问题都不仅仅是战略失误的问题,何况清政府本来就没有战略。
日本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决战的决心,从今年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最新讨论结果认为,丁军门才是真正想决战的人,只是运气不在我中华呀~
日军当时严岛、桥立都是刚刚服役的新船,北洋舰队缺乏新鲜血液,当年的维护费又变成了现在的颐和园。丁军门觉得若不打以后将死的更难看.....我们且不论日本的三景舰战斗力如何,但是海军建设是不能走倒退路线的。可叹中国海军的建设没有远见性啊~
黄海海战,我军只是小有失利,并不打紧,问题是返港时宝贵的定远舰搁浅,全军又不在出海经济迎战,只要舰队再次出海,与日军再进行一次类似于黄海海战的还上军队决战,即便是我军战败,日军也必须付出伤敌1万,自损8000千的代价,整个战争,决不可能以中国陪这么多的白银和土地为结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2 21:18:48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0 12:53:00的发言:[/B][BR]弹药不足,国产炮弹里装填泥沙,大口径速射炮一共才6门,主机使用年久性能下降,航速不过十一、二节,水密门橡皮老化无法密闭等等,就算诸葛再世又能如何?!这些致命问题都不仅仅是战略失误的问题,何况清政府本来就没有战略。

两远带的炮弹还是足够的,只是国产的12寸炮弹质量实在。。。居然装不进炮膛。。。
至于弹内装泥沙,那时候的穿甲弹基本都是铁疙瘩一个,装什么差别不大
北洋用的煤也非常烂,由于政府采购价太低,供煤方就用低质煤炭代替了(煤差是肯定的,原因我记不清楚了)
仅大东沟一战,就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舰,怎么能说是小失利?!相比之下,日军可是无一舰沉没。
我的意思不是战略意图,而是说大东沟一战双方主将的心态。
但是主力的两艘“定远”还在,剩下的“济远”、“来远”“靖远”也都实力不俗,如果能妥善修复,还能折腾两下
[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5-6-12 23:09:00的发言:[/B][BR]但是主力的两艘“定远”还在,剩下的“济远”、“来远”“靖远”也都实力不俗,如果能妥善修复,还能折腾两下

按理说的确如此,但黄海一战后北洋舰队就再没有出海一战……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7 22:03:00的发言:[/B][BR]下
按理说的确如此,但黄海一战后北洋舰队就再没有出海一战……

这就不是北洋舰队上上下下说能决定的东西了。。。
萨老大地帖子,不看先顶!
萨苏的帖子里臆断之处甚多,比如说中国军舰的主炮要分装弹头和药包,而日本军舰不用,事实上十英寸以上的大口径舰炮都是分装式炮弹,即弹丸与药包分别装填,因为光弹丸就重达数百公斤甚至超过一吨,发射药量也大得惊人,如果制造整装弹,则既不便装填,也不便贮存,反倒影响战斗力,不但甲午战争时如此,即使最后一代战列舰衣阿华级的十六英寸炮,也仍然是分装式炮弹,80年代衣阿华号主炮塔的大爆炸也正是由于发射药包在装填时高温达到爆点,并引发其它药包殉爆所致。


呵呵,陶先生战术派,不管不顾当时的战略环境,您要早生100多年去指挥那场海战,依然一个道理,输!!!只怕就会黄泉路上叹国衰咯!
[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5-6-18 0:17:00的发言:[/B][BR]…
这就不是北洋舰队上上下下说能决定的东西了。。。

看中央台的记录片《北洋舰队》里有位海军史专家(军人)说正是丁汝昌在黄海大战后寻找种种理由极力避战,反倒是以前被认为是所谓投降派的李鸿章不断电催丁汝昌出海歼敌,但丁拒不执行。
听听讲座
还有就是在火炮时代的海战,士兵的作战素质往往是起很重要作用的。裨斯麦号一举击沉胡德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水兵近乎变态的射击精度,4次齐射就将胡德干掉。在黄海海战,定远镇远2舰主炮究竟多少次命中敌舰?以当时日本舰队的情况,只要被此2舰主炮命中,肯定非沉即伤,最少也会退出战斗啊。想想看,如果定远4门主炮齐射命中敌舰是什么结果,肯的完蛋的。可惜好像黄海海战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啊。
有必要提醒楼上朋友的是,定远、镇远两舰的主炮发射率仅为:5分钟1发;而日本人的速射炮是1分钟6发!且日本军舰普遍快于北洋舰队,如吉野航速高达24节,定、镇不过11、12节。特别是在海战大部分时间里定、镇两舰遭日舰围功,在敌方密集如雨的炮火下,以如此低的发射率还击,并且是在敌舰高速变化位置的情况下,定、镇两舰还要不断的瞄准、校正火炮的射击,这种窘迫的情形不是士兵的素质所能改变的,而装备技术的差距是残酷的事实所在,即使再优秀的士兵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也难以取得什么战果。同时定、镇两舰由于被日舰围攻无法集中火力射击而造成火力分散,这也是命中率低的原因之一。还有一大因素是舰队早就失去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又被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