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于新舟客机事故报道不可重蹈高铁复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6:32:04
http://mil.huanqiu.com/aerospace/2014-02/4808662.html

刘云

  春节期间,国内外消息面比较平静,缺乏有吸引力的热点新闻。2月4日,幸福航空公司新舟60/B-3455号飞机在郑州新郑机场的落地滑跑过程中发生机头触地事件。一时间,该事件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在报道时有意无意的强调是国产客机。这让我想起3年前媒体对“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炒作狂潮,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新舟60客机与高铁,一个天上飞,一个地下跑,看似不相关联,但其共同之处是都是快速交通工具,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就与中国高端制造的“名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

  新闻报道一个基本原则是客观报道即实事求是,报道事故本身与伤员抢救过程可以,但对事故原因的报道则应非常慎重,因为只有经过业内专家详尽、科学的调查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出事故原因。

  学习理工科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学理工科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非常重视可操作性,光吹牛是不行的,要把东西、把实验做出来;还要做得做漂亮,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理工科好学难混,数理逻辑是最严谨的,稀里糊涂混是混不出来的。这种严谨、求实、精细、踏实的作风和习惯,从校园带到社会,会影响人的一生。而记者绝大多数是学文科出身,虽不乏想象力,却缺少科学思维与科学训练。因此,记者在有关事故或质量问题的报道中不妨向理工科人士学习,少些主观想象与妄猜,多些严谨求实科学作风。

  但在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报道中,中国高铁成了国内媒体疯狂围攻与大肆炒作的对象。恶性炒作是严谨求实科学作风的死敌,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想象代替科学思维,其结果必然是误导读者与社会。当时某个中央媒体用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叫“死亡动车”,即然先主观定性为“死亡动车”,其报道就谈不上客观科学啦。

  “7•23”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表明,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是在短短7分钟出现罕见100多次雷击,导致信号(红绿灯)系统失灵,这种罕见天灾是以前没有过的,相关人员惊慌失措,应对失策,导致人为操作失误。应该说是超低概率的偶发天灾引发人祸,并不是中国高铁技术不行,更多是管理上原因。因为技术上原因与管理上原因性质完全不同,技术上原因意味着高铁技术不可靠、不安全、不能用,而管理上原因是人为因素,是可以改进和完善的。

  西方媒体对本国高铁中事故报道相对宽容和客观,一般把事故归结于管理上原因。1998年6月3日德国高铁也出现导致101位乘客丧生重大事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高铁事故。但没有一家德国媒体指责德国高铁技术不行,德国并没有因此停止发展高铁,而是重拾信心,继续发展,最终奠定了世界高铁大国的地位。

  可国内媒体在“7•23” 温州动车事故的恶性炒作中,事故调查报告尚未发布,却不懂装懂,以铁路专家自居,主观妄猜事故原因,且众多媒体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具有惊人一致性,即一边倒的认定中国高铁技术不行、不可靠、不安全,这种所谓“分析”不是科学分析、客观报道,而是恶意炒作与攻击。这时恰好是日欧对中国高铁知识产权横加指责的时候,事件背后充满了国际利益的竞争。

  日欧不愿意中国高铁后来居上超过他们,成为他们竟争对手,中国动车事故恰为他们攻击和贬低中国高铁技术提供了机会。国内媒体的炒作也正好为西方媒体恶意攻击提供了口实,起了助纣为虐恶劣作用。结果是弄得中国高铁在全世界信誉扫地,中国高铁在全世界成了不安全、不可靠的代名词,当时全国正在施工的所有高铁项目被迫全部停工了。

  既然你中国自我贬低自己的高铁技术,又怎么能指望国外敢采用中国高铁技术。事故发生前,国外有十几个国家本来有意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结果合同全部停止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对中国高铁技术出口设限,如巴西禁止中国参与其第一条高铁即里约热内卢至圣保罗高铁项目的竞标。

  2013年10月、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东南亚、中东欧访问期间,亲自“推销”中国高铁技术与装备,这不仅是为中国高铁开拓市场,也是在恢复中国高铁在国外的信誉。

  高铁被视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新“名片”,但高铁毕竟尚未走出国门,而新舟60客机早在本世纪初就走出国门,出口到津巴布韦、赞比亚、印尼、菲律宾等多个国家,且运行良好。在我国大量进口波音、空客飞机背景下,新舟60客机却逆流而上,大量出口,这是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且这个成就的取得也同高铁一样来之不易。

  细心的网友也许还记得2000年春天的一幕。3月12日,由西飞集团自主研制的国产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在北京南苑机场举行汇报表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许嘉璐、蒋正华,国务院各部委的代表以及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登上我们自己的新飞机,在祖国的蓝天翱翔并给予高度评价。

  但即便如此,没有一家国内航空公司愿意购进新舟60,他们所拒绝的理由均似是而非,有的理由简直十分荒唐可笑。眼看着新舟60因在国内卖不出去而可能重蹈当年“运-10”下马的复辙,西飞集团只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向国外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舟60。在国外推销中,外国用户都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即然你们把新舟60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公司却不率先采用?中方都不敢用,我们又怎么敢用?这令中方十分尴尬。

  中方只能费尽口舌,用最优惠价格来促销,终于打开了局面。外国用户发现新舟60好用省油,安全可靠,效益良好,于是来自国外订单源源不断,迄今己外销上百架。新舟60凭着在国外良好表现,才使国内航空公司转变了歧视态度,才能以“出口转内销”方式打入国内市场。中国的自主创新成果居然得靠外国人的赏识和订货才能取得成功,这对我们简直是莫大的嘲讽。

  中航工业专门投资与东航组建幸福航空,来推动国产支线飞机新舟60在国内的发展。2009年8月21日,在幸福航空首航后的第6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冒雨登上“幸福航班”,亲身体验新舟60的航班飞行,并在飞行过程中对幸福航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给予了充分肯定。2014年1月23日,幸福航空喜迎第100万位旅客。

  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妙改谚语,用“多栽花,不栽刺”阐释睦邻友好。希望国内媒体也能从总理这番言论中受到借鉴,吸取“7•23”温州动车事故恶意炒作的深刻教训,对 “中国制造”的发展,也要“多栽花,不栽刺”,客观报道;对中国制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有宽容之心,应当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而不是一味横加指责;在舆论上应予以中国制造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要为中国制造造势与鼓劲,要输入更多正能量。(本文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

http://mil.huanqiu.com/aerospace/2014-02/4808662.html

刘云

  春节期间,国内外消息面比较平静,缺乏有吸引力的热点新闻。2月4日,幸福航空公司新舟60/B-3455号飞机在郑州新郑机场的落地滑跑过程中发生机头触地事件。一时间,该事件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在报道时有意无意的强调是国产客机。这让我想起3年前媒体对“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炒作狂潮,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新舟60客机与高铁,一个天上飞,一个地下跑,看似不相关联,但其共同之处是都是快速交通工具,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就与中国高端制造的“名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

  新闻报道一个基本原则是客观报道即实事求是,报道事故本身与伤员抢救过程可以,但对事故原因的报道则应非常慎重,因为只有经过业内专家详尽、科学的调查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出事故原因。

  学习理工科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学理工科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非常重视可操作性,光吹牛是不行的,要把东西、把实验做出来;还要做得做漂亮,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理工科好学难混,数理逻辑是最严谨的,稀里糊涂混是混不出来的。这种严谨、求实、精细、踏实的作风和习惯,从校园带到社会,会影响人的一生。而记者绝大多数是学文科出身,虽不乏想象力,却缺少科学思维与科学训练。因此,记者在有关事故或质量问题的报道中不妨向理工科人士学习,少些主观想象与妄猜,多些严谨求实科学作风。

  但在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报道中,中国高铁成了国内媒体疯狂围攻与大肆炒作的对象。恶性炒作是严谨求实科学作风的死敌,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想象代替科学思维,其结果必然是误导读者与社会。当时某个中央媒体用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叫“死亡动车”,即然先主观定性为“死亡动车”,其报道就谈不上客观科学啦。

  “7•23”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表明,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是在短短7分钟出现罕见100多次雷击,导致信号(红绿灯)系统失灵,这种罕见天灾是以前没有过的,相关人员惊慌失措,应对失策,导致人为操作失误。应该说是超低概率的偶发天灾引发人祸,并不是中国高铁技术不行,更多是管理上原因。因为技术上原因与管理上原因性质完全不同,技术上原因意味着高铁技术不可靠、不安全、不能用,而管理上原因是人为因素,是可以改进和完善的。

  西方媒体对本国高铁中事故报道相对宽容和客观,一般把事故归结于管理上原因。1998年6月3日德国高铁也出现导致101位乘客丧生重大事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高铁事故。但没有一家德国媒体指责德国高铁技术不行,德国并没有因此停止发展高铁,而是重拾信心,继续发展,最终奠定了世界高铁大国的地位。

  可国内媒体在“7•23” 温州动车事故的恶性炒作中,事故调查报告尚未发布,却不懂装懂,以铁路专家自居,主观妄猜事故原因,且众多媒体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具有惊人一致性,即一边倒的认定中国高铁技术不行、不可靠、不安全,这种所谓“分析”不是科学分析、客观报道,而是恶意炒作与攻击。这时恰好是日欧对中国高铁知识产权横加指责的时候,事件背后充满了国际利益的竞争。

  日欧不愿意中国高铁后来居上超过他们,成为他们竟争对手,中国动车事故恰为他们攻击和贬低中国高铁技术提供了机会。国内媒体的炒作也正好为西方媒体恶意攻击提供了口实,起了助纣为虐恶劣作用。结果是弄得中国高铁在全世界信誉扫地,中国高铁在全世界成了不安全、不可靠的代名词,当时全国正在施工的所有高铁项目被迫全部停工了。

  既然你中国自我贬低自己的高铁技术,又怎么能指望国外敢采用中国高铁技术。事故发生前,国外有十几个国家本来有意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结果合同全部停止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对中国高铁技术出口设限,如巴西禁止中国参与其第一条高铁即里约热内卢至圣保罗高铁项目的竞标。

  2013年10月、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东南亚、中东欧访问期间,亲自“推销”中国高铁技术与装备,这不仅是为中国高铁开拓市场,也是在恢复中国高铁在国外的信誉。

  高铁被视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新“名片”,但高铁毕竟尚未走出国门,而新舟60客机早在本世纪初就走出国门,出口到津巴布韦、赞比亚、印尼、菲律宾等多个国家,且运行良好。在我国大量进口波音、空客飞机背景下,新舟60客机却逆流而上,大量出口,这是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且这个成就的取得也同高铁一样来之不易。

  细心的网友也许还记得2000年春天的一幕。3月12日,由西飞集团自主研制的国产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在北京南苑机场举行汇报表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许嘉璐、蒋正华,国务院各部委的代表以及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登上我们自己的新飞机,在祖国的蓝天翱翔并给予高度评价。

  但即便如此,没有一家国内航空公司愿意购进新舟60,他们所拒绝的理由均似是而非,有的理由简直十分荒唐可笑。眼看着新舟60因在国内卖不出去而可能重蹈当年“运-10”下马的复辙,西飞集团只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向国外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舟60。在国外推销中,外国用户都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即然你们把新舟60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公司却不率先采用?中方都不敢用,我们又怎么敢用?这令中方十分尴尬。

  中方只能费尽口舌,用最优惠价格来促销,终于打开了局面。外国用户发现新舟60好用省油,安全可靠,效益良好,于是来自国外订单源源不断,迄今己外销上百架。新舟60凭着在国外良好表现,才使国内航空公司转变了歧视态度,才能以“出口转内销”方式打入国内市场。中国的自主创新成果居然得靠外国人的赏识和订货才能取得成功,这对我们简直是莫大的嘲讽。

  中航工业专门投资与东航组建幸福航空,来推动国产支线飞机新舟60在国内的发展。2009年8月21日,在幸福航空首航后的第6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冒雨登上“幸福航班”,亲身体验新舟60的航班飞行,并在飞行过程中对幸福航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给予了充分肯定。2014年1月23日,幸福航空喜迎第100万位旅客。

  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妙改谚语,用“多栽花,不栽刺”阐释睦邻友好。希望国内媒体也能从总理这番言论中受到借鉴,吸取“7•23”温州动车事故恶意炒作的深刻教训,对 “中国制造”的发展,也要“多栽花,不栽刺”,客观报道;对中国制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有宽容之心,应当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而不是一味横加指责;在舆论上应予以中国制造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要为中国制造造势与鼓劲,要输入更多正能量。(本文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

政治正确性比赚钱什么的重要多了。。。那些媒体有的是奉命,有的却是乘机兴风作浪
出事的是动车,  又不是高铁
没必要对国内媒体希望过高, 要做到奉命行事可不 容易, 没有报道的自由, 何来客观公正.
媒体节操不如妓,主要还是金主发话了,中国的高端工业品挤占了洋人的市场份额呗。
如果你是大金主,你让这些媒体每天热炒说它们媒体自己是SB它们也会照做的。
这个飞机出事根本不会有多少人关注

重大特大才有新闻价值

跟学文科理科没关系

新闻题材的选取本身就有一套严紧的规距

你只能批媒体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屁股问题

不要扯文理分科

温州动车事故中

媒体的错在于不敢也不能去求真

中央地方媒体暗战內讧

媒体的错只占极小部分

大头是事故后处理方式和应对太掉形象了

看过官场现形记不

丑得掉中国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