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9182任务到底试射了几枚巨浪-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33:35
祝贺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邢球痕老学长当选中科院院士

作者:滕叙兖

《哈军工传》第96章

航天功臣 邢球痕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1930年,邢球痕出生在浙江省嵊县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艰难的生活磨砺出邢球痕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奋发向前的精神。1949年夏家乡解放,他参加第三野战军,先在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习,本准备入朝参战,可组织上派他去当了文化教员。1952年秋全军文化摸底,他奉命登记,领导说,你去参加考试吧,他复习了三天进了考场。1953年2月,领导通知他“考取了,上火车吧!”他奉命北上,到了哈尔滨才知道是进军工上大学,人还没下火车,哈军工的团级干部就抱着皮大衣,皮鞋、皮帽上来了。

邢球痕进入炮兵工程系七科,学固体火箭专业,老师是任新民副主任,还有周曼殊等年轻教员。毕业前夕的“红专大辩论”,使邢球痕很伤心,一直是在部队,怎么就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和同学们去找即将调走的刘有光副政委,刘有光叹道:“没办法,我也想不通,上边布置的。”

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大队,他的室主任又是任新民,能在老师的手下搞研究,邢球痕喜出望外,任新民让他先学习两本书:《导弹概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苏联的1059一到,他跟着任新民翻译资料,审核、描绘图纸,每天忙得不知日月星辰。钱学森院长常到南苑的大机库看他们,1958年8月,钱院长让他们成立个固体发动机组,邢球痕是三个最早的成员这一,不久又让他们搞个50公里射程的固体火箭,叫“上游二号”,大跃进时代的年轻人,干劲冲天,邢球痕和同伴们苦干了三个月,硬是干出个样弹来,可一试验,爆炸了,大家伤心得想哭,钱院长来主持讨论会,让大家找失败的原因。问题终于找到了,药柱里有气孔,引起爆炸,把壳体爆裂。年轻人又重头来,这回取得了成功。邢球痕和同伴们带着导弹来到甘肃省永登县的大山里,借炮兵的靶场搞试验,导弹只打了40公里。回到北京,邢球痕去请教屠守锷老先生,屠老拉了一会计算尺说:“没问题,这颗弹可以打100公里。”邢球痕来了信心,又继续搞研制,年底上边来了指示,“这种导弹不搞了,太小,像个山药蛋!”邢球痕感到挺可惜,不过想想刚毕业就参加型号研制,对自己的锻炼可真不小。

1959年,五院开始仿制苏制543导弹,邢球痕被任命为一分院三部固体火箭设计组组长,承担仿制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代表,他同时担任太原743厂工作组组长,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在堆积如山的图纸堆中,邢球痕和同事吴一正像两个侦察员,仔细搜索,凭借在哈军工养成的严谨作风,他竟发现图纸中有200多处错误。邢球痕与驻厂苏联专家交涉,专家核对后认了错。邢球痕又带领大家修改图纸中的错误,保证了工厂的正常加工。事后,苏联驻北京的543导弹总代表十分佩服邢球痕,称赞这位艺高心细的中国青年是“很有才华的人!”

苏联专家撤走后,邢球痕参加“红旗一号”(FG-01)防空导弹的研制。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固体研究院即四院成立,1962年7月,四院迁往四川沪州地区的山沟里,研究工作极其困难,人们吃不饱饭、黑馍不够吃野菜,邢球痕因此长期便秘。但是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邢球痕默默地承受一切艰难困苦。没有试车平台,他带领大家用手推车推上样机,在山里找个平坦的大石头作试验。1965年,第一台固体发动机研制成功,在东风试验基地打了6发弹,弹弹成功。此时年过而立之年的邢球痕担任研究室主任,他已是个成熟的固体发动机专家了。

1965年7月,四院搬离因气候潮湿而不利于产品的四川大山沟,迁到气候干燥的内蒙古大草原。在荒原上安家谈何容易,首先是没有房子,住“干打垒”也不够,没办法,已婚职工也要夫妇分居,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夜里,人们常常听到草原上的狼群在附近嚎叫。一到冬天,大家都住在“水晶宫”里:墙上挂满了厚厚的冰霜。生活苦些还好说,受不了的是“文革”的冲击,邢球痕被罢官,下到基层车间干活。

1967年,09工程的任务下达到四院,搞发动机少不了邢球痕,他奉命研制FG—02发动机,1972年,邢球痕被任命为41所所长,他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的心脏——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上。03机、04机、05机,一个型号接着一个型号,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个中甘苦,一言难尽。

邢球痕对试验工作极其严格,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就是靠试验。04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了知道发动机的可靠性有多高,能否经受意外的考验,邢球痕让部下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部下吓得往后缩,邢球痕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所长承担责任!”部下只好听所长的命令,把材料打裂了。邢球痕又指示技术人员用非金属材料对裂缝进行修补,产品试车成功,这次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在后来的潜艇水下发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2年10月7日,大连海军试验基地烈日当空,海水湛蓝,彩旗下,几百名着装整齐,精神抖擞的参试人员各守其位,等待那关键时刻的到来。指挥舰上,张爱萍一身戎装,神采奕奕,身旁站着黄纬禄总设计师和基地的领导同志。

代表四院参加试验的邢球痕心情紧张,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两级发动机是四院人十多年的心血结晶啊。倒计时开始,邢球痕紧盯着海面,只见一枚潜地导弹破水而出,随着一团火光直飞起来,但意外发生了,第一次发射失利。所有的人都心情沉重,总师黄纬禄流下了眼泪。专家们迅速查找失利的原因,原来是控制系统出错,一直被怀疑的四院人松了一口气,但在整改时发现还存在尾罩上脱落插头打击发动机喷管的隐患,第二次能不能按时试验,专家们要听邢球痕的意见,邢球痕根据试验时的经验,建议按时发射。

10月12日,第二枚潜地导弹像一只黑色的鲸鱼钻出海面,一声脆响,骤然冲出一团火焰,裹着水雾,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巨浪一号”试射成功!

张爱萍代表中央向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表示祝贺。

然而,第三次发射因为第一级发动机保险柱插拔不灵,又导致试飞失利,邢球痕为此懊恼不已,思想压力很大,他主动去找张爱萍,想作检查,没想到张爱萍又是鼓励又是表扬:“你们四院多年在内蒙草原上艰苦创业,流血流汗,现在又搬到蓝田的大山沟。你们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发动机,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张爱萍单独和邢球痕谈了很长时间,谈到导弹的发展方向时,张爱萍说:“固体是方向,要用固体发动机代替液体发动机。”

邢球痕心情激动起来,他向张爱萍汇报四院的科研大好形势,满怀信心地说:“张老,我们四院已经有能力搞直径2米的大型固体发动机,我们是否可以搞?”

张爱萍笑道:“搞出新的大型固体发动机,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有了这个东西,我们的远程机动就好办了,要抓紧搞!”

1983年1月,邢球痕被任命为四院院长。在陕西蓝田的山沟里,他领导全院人员向2米大型固体发动机的高峰冲击,经过一年的奋战,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12月底完成了FG—06,FG—07两台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并获得圆满成功。

张爱萍获悉四院的喜讯,1984年元旦刚过就在宋健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蓝田,向邢球痕和四院人表示祝贺。

张爱萍对四院人说:“这次来四院看望同志们,实在非常高兴。1982年10月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你们就把一级,二级都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邢球痕请张爱萍为四院题词,张爱萍欣然挥毫,写下八个大字: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张爱萍临走时指示邢球痕:“还有第三级也要抓紧搞。”他又问道:“邢院长啊,你们四院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邢球痕稍有迟疑,鼓起勇气说:“张老,我们四院分散在蓝田的山沟里,不利于发展,可不可以让我们搬出山沟?”

张爱萍马上转过身,对陪同他的陕西省副省长说:“四院要迁到西安市,希望多支持。”

张爱萍一行人走后,四院一些干部直摇头:“咱们的邢院长呀,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这么大的四院,西安市不可能接受。”

没想到两个月后,国务院派人来蓝田考察,很快,国家计委发文,批准四院搬迁。走出山沟的四院人在西安南郊重新安营,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大大加快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邢球痕又带领四院科技大军斩关夺隘,开始新的征程,1984年6月30日FG—08发动机成功实现地面热试车,至此,四院人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一大步,登上航天动力的新高峰。

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此后中国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东风一31”型号上马后,FG—06,FG—07两台大型机成为其第一,第二级发动机,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邢球痕为第一获奖者。改任四院科技委主任后的邢球痕继续主持和参加各个阶段的技术评审,“东风一31”交付使用后,连续三次飞行试验,弹无虚发。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压轴节目就是大型远程战略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国人欢呼,西方国家注目的时候,为祖国立下历史性功勋的邢球痕平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虽然他只是微笑着,可心中早已涌起万丈波澜。

邢球痕的老战友们对他的评价是:“那个老哈军工啊,倔得个要死,典型一个布尔什维克!”

邢球痕长期超负荷工作,四十余年如一日的紧张拼博,必定积劳成疾,他身患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仍置之度外,马力不减。有一次他到43所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在半路上犯病了,大汗淋漓,头晕呕吐,43所所长是哈军工三期生刘志学,闻讯赶来,一定要送老学长邢球痕去医院,邢球痕执意不肯,坚持看完生产全过程,才摇摇晃晃地离开。1987年冬天的一次体检,医生查出邢球痕患上肾癌,嘱他立即住院治疗,邢球痕淡然一笑:“年底正忙呢,等些日子吧。”他不顾老伴和孩子们的催促,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以后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手术,术后接受了45天化疗,回到西安本应休养观察,可他脱下了病号服就换上了工作服。

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了,闲不住的他,在西安航天集团科技转化研究中心“下海”,当起了董事长兼总经理,虽然是“老总”,可三年中没在该中心拿过一分津贴,相反还经常自己掏腰包办公事。

邢球痕相濡以沫的老伴身体不好,她一辈子跟着“球痕”,命中注定要在地球的草原,山沟中留下痕迹,吃尽生活的苦头。邢球痕怀着深深的歉疚,抢着做饭、洗衣,照顾老伴,人们经常看到老俩口相搀相扶,在生活区散步,青年人都羡慕地看着生活区这道“夕阳红”的风景。

邢球痕的心中也有一点遗憾,他两次申报工程院院士都以落榜告终,推荐他的院士中有任新民、丁衡高、谢光选、顾诵芬、朱森元、徐建中等人,但就是通不过。一个为中国铸造“杀手锏”的杰出科学家,被关在工程院的大门外。

邢球痕性子太直、太急、实话实说,在“关系学”上是个蹩脚的书生,相当多的哈军工学子都存在这个缺欠。

尽管邢球痕没有院士的桂冠,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的含义深刻的名字“球痕”,已在中国的航天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登上几座“固体事业”的高峰,他放眼眺望,四处风光绮丽,彩霞满天,他的人生无怨无悔。令他倍感快乐的是四院的年轻人纷纷成长起来,中国的固体事业后继有人。

2002年春节,现任四院院长的周为民正在东风航天城为“神舟三号”工程忙碌着,年轻的院长仍不忘从大漠深处给老院长邢球痕挂个电话拜个年。

周为民,国防科大硕士生,邢球痕的小学弟也。

(2003年11月25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

滕叙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63级校友,“哈军工”深港澳校友会副理事长。
http://bbs.news.163.com/bbs/mil/966226.html
有关报道均称9182任务分别于1982年10月7日、12日试射了巨浪-1潜地导弹,而本文透露当时还进行过第三次试射,结果失利。祝贺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邢球痕老学长当选中科院院士

作者:滕叙兖

《哈军工传》第96章

航天功臣 邢球痕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1930年,邢球痕出生在浙江省嵊县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艰难的生活磨砺出邢球痕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奋发向前的精神。1949年夏家乡解放,他参加第三野战军,先在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习,本准备入朝参战,可组织上派他去当了文化教员。1952年秋全军文化摸底,他奉命登记,领导说,你去参加考试吧,他复习了三天进了考场。1953年2月,领导通知他“考取了,上火车吧!”他奉命北上,到了哈尔滨才知道是进军工上大学,人还没下火车,哈军工的团级干部就抱着皮大衣,皮鞋、皮帽上来了。

邢球痕进入炮兵工程系七科,学固体火箭专业,老师是任新民副主任,还有周曼殊等年轻教员。毕业前夕的“红专大辩论”,使邢球痕很伤心,一直是在部队,怎么就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和同学们去找即将调走的刘有光副政委,刘有光叹道:“没办法,我也想不通,上边布置的。”

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大队,他的室主任又是任新民,能在老师的手下搞研究,邢球痕喜出望外,任新民让他先学习两本书:《导弹概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苏联的1059一到,他跟着任新民翻译资料,审核、描绘图纸,每天忙得不知日月星辰。钱学森院长常到南苑的大机库看他们,1958年8月,钱院长让他们成立个固体发动机组,邢球痕是三个最早的成员这一,不久又让他们搞个50公里射程的固体火箭,叫“上游二号”,大跃进时代的年轻人,干劲冲天,邢球痕和同伴们苦干了三个月,硬是干出个样弹来,可一试验,爆炸了,大家伤心得想哭,钱院长来主持讨论会,让大家找失败的原因。问题终于找到了,药柱里有气孔,引起爆炸,把壳体爆裂。年轻人又重头来,这回取得了成功。邢球痕和同伴们带着导弹来到甘肃省永登县的大山里,借炮兵的靶场搞试验,导弹只打了40公里。回到北京,邢球痕去请教屠守锷老先生,屠老拉了一会计算尺说:“没问题,这颗弹可以打100公里。”邢球痕来了信心,又继续搞研制,年底上边来了指示,“这种导弹不搞了,太小,像个山药蛋!”邢球痕感到挺可惜,不过想想刚毕业就参加型号研制,对自己的锻炼可真不小。

1959年,五院开始仿制苏制543导弹,邢球痕被任命为一分院三部固体火箭设计组组长,承担仿制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代表,他同时担任太原743厂工作组组长,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在堆积如山的图纸堆中,邢球痕和同事吴一正像两个侦察员,仔细搜索,凭借在哈军工养成的严谨作风,他竟发现图纸中有200多处错误。邢球痕与驻厂苏联专家交涉,专家核对后认了错。邢球痕又带领大家修改图纸中的错误,保证了工厂的正常加工。事后,苏联驻北京的543导弹总代表十分佩服邢球痕,称赞这位艺高心细的中国青年是“很有才华的人!”

苏联专家撤走后,邢球痕参加“红旗一号”(FG-01)防空导弹的研制。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固体研究院即四院成立,1962年7月,四院迁往四川沪州地区的山沟里,研究工作极其困难,人们吃不饱饭、黑馍不够吃野菜,邢球痕因此长期便秘。但是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邢球痕默默地承受一切艰难困苦。没有试车平台,他带领大家用手推车推上样机,在山里找个平坦的大石头作试验。1965年,第一台固体发动机研制成功,在东风试验基地打了6发弹,弹弹成功。此时年过而立之年的邢球痕担任研究室主任,他已是个成熟的固体发动机专家了。

1965年7月,四院搬离因气候潮湿而不利于产品的四川大山沟,迁到气候干燥的内蒙古大草原。在荒原上安家谈何容易,首先是没有房子,住“干打垒”也不够,没办法,已婚职工也要夫妇分居,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夜里,人们常常听到草原上的狼群在附近嚎叫。一到冬天,大家都住在“水晶宫”里:墙上挂满了厚厚的冰霜。生活苦些还好说,受不了的是“文革”的冲击,邢球痕被罢官,下到基层车间干活。

1967年,09工程的任务下达到四院,搞发动机少不了邢球痕,他奉命研制FG—02发动机,1972年,邢球痕被任命为41所所长,他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的心脏——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上。03机、04机、05机,一个型号接着一个型号,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个中甘苦,一言难尽。

邢球痕对试验工作极其严格,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就是靠试验。04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了知道发动机的可靠性有多高,能否经受意外的考验,邢球痕让部下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部下吓得往后缩,邢球痕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所长承担责任!”部下只好听所长的命令,把材料打裂了。邢球痕又指示技术人员用非金属材料对裂缝进行修补,产品试车成功,这次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在后来的潜艇水下发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2年10月7日,大连海军试验基地烈日当空,海水湛蓝,彩旗下,几百名着装整齐,精神抖擞的参试人员各守其位,等待那关键时刻的到来。指挥舰上,张爱萍一身戎装,神采奕奕,身旁站着黄纬禄总设计师和基地的领导同志。

代表四院参加试验的邢球痕心情紧张,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两级发动机是四院人十多年的心血结晶啊。倒计时开始,邢球痕紧盯着海面,只见一枚潜地导弹破水而出,随着一团火光直飞起来,但意外发生了,第一次发射失利。所有的人都心情沉重,总师黄纬禄流下了眼泪。专家们迅速查找失利的原因,原来是控制系统出错,一直被怀疑的四院人松了一口气,但在整改时发现还存在尾罩上脱落插头打击发动机喷管的隐患,第二次能不能按时试验,专家们要听邢球痕的意见,邢球痕根据试验时的经验,建议按时发射。

10月12日,第二枚潜地导弹像一只黑色的鲸鱼钻出海面,一声脆响,骤然冲出一团火焰,裹着水雾,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巨浪一号”试射成功!

张爱萍代表中央向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表示祝贺。

然而,第三次发射因为第一级发动机保险柱插拔不灵,又导致试飞失利,邢球痕为此懊恼不已,思想压力很大,他主动去找张爱萍,想作检查,没想到张爱萍又是鼓励又是表扬:“你们四院多年在内蒙草原上艰苦创业,流血流汗,现在又搬到蓝田的大山沟。你们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发动机,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张爱萍单独和邢球痕谈了很长时间,谈到导弹的发展方向时,张爱萍说:“固体是方向,要用固体发动机代替液体发动机。”

邢球痕心情激动起来,他向张爱萍汇报四院的科研大好形势,满怀信心地说:“张老,我们四院已经有能力搞直径2米的大型固体发动机,我们是否可以搞?”

张爱萍笑道:“搞出新的大型固体发动机,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有了这个东西,我们的远程机动就好办了,要抓紧搞!”

1983年1月,邢球痕被任命为四院院长。在陕西蓝田的山沟里,他领导全院人员向2米大型固体发动机的高峰冲击,经过一年的奋战,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12月底完成了FG—06,FG—07两台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并获得圆满成功。

张爱萍获悉四院的喜讯,1984年元旦刚过就在宋健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蓝田,向邢球痕和四院人表示祝贺。

张爱萍对四院人说:“这次来四院看望同志们,实在非常高兴。1982年10月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你们就把一级,二级都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邢球痕请张爱萍为四院题词,张爱萍欣然挥毫,写下八个大字: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张爱萍临走时指示邢球痕:“还有第三级也要抓紧搞。”他又问道:“邢院长啊,你们四院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邢球痕稍有迟疑,鼓起勇气说:“张老,我们四院分散在蓝田的山沟里,不利于发展,可不可以让我们搬出山沟?”

张爱萍马上转过身,对陪同他的陕西省副省长说:“四院要迁到西安市,希望多支持。”

张爱萍一行人走后,四院一些干部直摇头:“咱们的邢院长呀,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这么大的四院,西安市不可能接受。”

没想到两个月后,国务院派人来蓝田考察,很快,国家计委发文,批准四院搬迁。走出山沟的四院人在西安南郊重新安营,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大大加快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邢球痕又带领四院科技大军斩关夺隘,开始新的征程,1984年6月30日FG—08发动机成功实现地面热试车,至此,四院人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一大步,登上航天动力的新高峰。

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此后中国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东风一31”型号上马后,FG—06,FG—07两台大型机成为其第一,第二级发动机,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邢球痕为第一获奖者。改任四院科技委主任后的邢球痕继续主持和参加各个阶段的技术评审,“东风一31”交付使用后,连续三次飞行试验,弹无虚发。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压轴节目就是大型远程战略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国人欢呼,西方国家注目的时候,为祖国立下历史性功勋的邢球痕平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虽然他只是微笑着,可心中早已涌起万丈波澜。

邢球痕的老战友们对他的评价是:“那个老哈军工啊,倔得个要死,典型一个布尔什维克!”

邢球痕长期超负荷工作,四十余年如一日的紧张拼博,必定积劳成疾,他身患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仍置之度外,马力不减。有一次他到43所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在半路上犯病了,大汗淋漓,头晕呕吐,43所所长是哈军工三期生刘志学,闻讯赶来,一定要送老学长邢球痕去医院,邢球痕执意不肯,坚持看完生产全过程,才摇摇晃晃地离开。1987年冬天的一次体检,医生查出邢球痕患上肾癌,嘱他立即住院治疗,邢球痕淡然一笑:“年底正忙呢,等些日子吧。”他不顾老伴和孩子们的催促,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以后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手术,术后接受了45天化疗,回到西安本应休养观察,可他脱下了病号服就换上了工作服。

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了,闲不住的他,在西安航天集团科技转化研究中心“下海”,当起了董事长兼总经理,虽然是“老总”,可三年中没在该中心拿过一分津贴,相反还经常自己掏腰包办公事。

邢球痕相濡以沫的老伴身体不好,她一辈子跟着“球痕”,命中注定要在地球的草原,山沟中留下痕迹,吃尽生活的苦头。邢球痕怀着深深的歉疚,抢着做饭、洗衣,照顾老伴,人们经常看到老俩口相搀相扶,在生活区散步,青年人都羡慕地看着生活区这道“夕阳红”的风景。

邢球痕的心中也有一点遗憾,他两次申报工程院院士都以落榜告终,推荐他的院士中有任新民、丁衡高、谢光选、顾诵芬、朱森元、徐建中等人,但就是通不过。一个为中国铸造“杀手锏”的杰出科学家,被关在工程院的大门外。

邢球痕性子太直、太急、实话实说,在“关系学”上是个蹩脚的书生,相当多的哈军工学子都存在这个缺欠。

尽管邢球痕没有院士的桂冠,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的含义深刻的名字“球痕”,已在中国的航天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登上几座“固体事业”的高峰,他放眼眺望,四处风光绮丽,彩霞满天,他的人生无怨无悔。令他倍感快乐的是四院的年轻人纷纷成长起来,中国的固体事业后继有人。

2002年春节,现任四院院长的周为民正在东风航天城为“神舟三号”工程忙碌着,年轻的院长仍不忘从大漠深处给老院长邢球痕挂个电话拜个年。

周为民,国防科大硕士生,邢球痕的小学弟也。

(2003年11月25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

滕叙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63级校友,“哈军工”深港澳校友会副理事长。
http://bbs.news.163.com/bbs/mil/966226.html
有关报道均称9182任务分别于1982年10月7日、12日试射了巨浪-1潜地导弹,而本文透露当时还进行过第三次试射,结果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