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媒体对话:和而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23:23:55
伦敦塔桥上一间会议室的长桌两侧,不同肤色的中英面孔迎面而坐,首届中英媒体论坛开幕。

桌的一边,是来自中国主流报纸、电视和广播机构的高管和代表人物,对面,坐着他们的英国同行。并不宽敞的空间里,他们彼此的距离格外接近,这种角色集中的近距离对视,在中英媒体间不算多见。

而中国媒体人似乎也正急于拉近和世界同行的沟通距离。近年来,中西国家之间类似级别的媒体对话,已经在中德、中日、中美之间展开。“大家有相同的看法很好,看法不同也没关系,但最可怕的是彼此自说自话,不理睬对方的声音。”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表示。

但真正的沟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中英代表间的轮替发言,两国媒体人频繁摘带着同声传译器的耳机,而语言问题,显然不是他们彼此最大的隔阂。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说,“尽管中英交流的渠道正大大增多,但彼此间的了解仍然不够,而且存在很多片面和误解。”

很快,长桌两边就迎来了一次“交锋”。

起因,是中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一席发言。这位在中国舆论界颇具争议的报人认为,西方媒体,尤其是美、英媒体存在价值观先行、立场先行、意识形态先行的报道倾向。“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非常快的变化。在政治等很多层面,我们仍然在很努力地搞改革。但尽管如此,你们(西方媒体)还是挑出我们一些毛病,来证明中国是没有希望的、是可恶的。”

“这让我很不舒服,因为你们在给自己的国民一个不正确的图景,引导国民对中国感到反感,让他们在投票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让你们的国家领导人夸张的批评中国人权。引起中国政府反对,最后两国经济搞的很紧张。”

胡锡进继续表示:“是你们的报道导致了两国舆论的紧张,这不是中国的不幸,是你们的不幸。中国报道西方也会有情绪化的东西,但据我观察,要比英国媒体对中国批评少得多。”

长桌对面立刻出现了反对意见。英国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总编辑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al.Hilton)说:“对于英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我认为胡先生的观点是对西方媒体报道方式的不理解。批判主义是英国的特色,并非针对中国。今天英国的报摊上,媒体对英国政府的批评之声也是非常常见。”

《泰晤士报》外交事务主笔罗杰.博耶斯(Roger Boyes)表示:“中英媒体之间需要更多地彼此尊重,而且这要建立在彼此互不干涉的基础上。不能把英国媒体对人权的批评,放到个人化的观点中去。中国的变化很快,怎么应对,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英国媒体自己也在思考,对此可以就此展开战略对话,用更成熟、更开放、更有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则认为:“西方媒体谈论中国媒体时带有色眼镜,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如果问中国人提起英国,他们会想到什么?对英国人提起中国时,又会想到什么?我的一些西方朋友对中国政府的印象都不好,认为中国言论不自由。其实中国媒体对政府的批评还是很常见的。中国社交媒体也很活跃。中国三大互联网企业规模在世界上排进了前十。这种生态下,不能说这是政府控制发展的结果。”

而英国邮报集团总经理盖泽特(GayZitter)认为:“不能把西方媒体、英国媒体当成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在英国,不同媒体之间时常有不同意见,彼此也时常相互攻击。我的竞争对手们总希望把我们击垮,迫使我们裁员,因此媒体之间是完全竞争的关系。同时,也不要把英国和美国媒体混为一谈。”

有关中英媒体间某些观念上差异的讨论,持续出现在随后的对话中。

在讨论如何报道国际事务的议题上,中国央视的白岩松表示,“多元”是报道全球议题的基本因素之一,“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由文化和发展阶段等很多因素构成。同样一个事件,我们会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解读,我们要因此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强调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要学会聆听彼此的声音。”

而BBC中国事务编辑凯莉.格雷西(Carrie Gracie)则表示:“批评和挑战权威,是BBC的媒体风格,质疑是我们报道的一种文化。当然在报道中国事务上,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有能力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来到我们的平台,评论中国事务。”

同样来自BBC的东亚区主编阮青江则认为:“英国媒体不代表政府领导人的意志,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利,我们不是批评中国,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尊重媒体原则。”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对此回应,“英国同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中国媒体并不完全代表政府声音。同时双方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不同,你们更愿意指着鼻子骂,而中国的表述方式则更委婉一点。”

而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表示:“很多英国同行认为我们替政府说话,但你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每天在多么深刻尖锐地批判着中国政府。不同的是,你们的批判是觉得这个制度根本就不成,而我的批判,是应该通过批评,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你不要让我相信,你们比我更关心自己家菜园子种的菜是好还是坏。”

刘北宪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太急于融入这个世界,太急于让世界认可它的存在。我们还应向世界学习很多东西,向英国媒体学习很多东西,但这是个过程,需要时间。”

财讯传媒总裁戴小京表示:“中国有句古话:和而不同,正因为观点不同,‘和’才有必要。”

这句话,似乎也正是对这轮讨论的总结。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349?full=y伦敦塔桥上一间会议室的长桌两侧,不同肤色的中英面孔迎面而坐,首届中英媒体论坛开幕。

桌的一边,是来自中国主流报纸、电视和广播机构的高管和代表人物,对面,坐着他们的英国同行。并不宽敞的空间里,他们彼此的距离格外接近,这种角色集中的近距离对视,在中英媒体间不算多见。

而中国媒体人似乎也正急于拉近和世界同行的沟通距离。近年来,中西国家之间类似级别的媒体对话,已经在中德、中日、中美之间展开。“大家有相同的看法很好,看法不同也没关系,但最可怕的是彼此自说自话,不理睬对方的声音。”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表示。

但真正的沟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中英代表间的轮替发言,两国媒体人频繁摘带着同声传译器的耳机,而语言问题,显然不是他们彼此最大的隔阂。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说,“尽管中英交流的渠道正大大增多,但彼此间的了解仍然不够,而且存在很多片面和误解。”

很快,长桌两边就迎来了一次“交锋”。

起因,是中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一席发言。这位在中国舆论界颇具争议的报人认为,西方媒体,尤其是美、英媒体存在价值观先行、立场先行、意识形态先行的报道倾向。“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非常快的变化。在政治等很多层面,我们仍然在很努力地搞改革。但尽管如此,你们(西方媒体)还是挑出我们一些毛病,来证明中国是没有希望的、是可恶的。”

“这让我很不舒服,因为你们在给自己的国民一个不正确的图景,引导国民对中国感到反感,让他们在投票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让你们的国家领导人夸张的批评中国人权。引起中国政府反对,最后两国经济搞的很紧张。”

胡锡进继续表示:“是你们的报道导致了两国舆论的紧张,这不是中国的不幸,是你们的不幸。中国报道西方也会有情绪化的东西,但据我观察,要比英国媒体对中国批评少得多。”

长桌对面立刻出现了反对意见。英国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总编辑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al.Hilton)说:“对于英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我认为胡先生的观点是对西方媒体报道方式的不理解。批判主义是英国的特色,并非针对中国。今天英国的报摊上,媒体对英国政府的批评之声也是非常常见。”

《泰晤士报》外交事务主笔罗杰.博耶斯(Roger Boyes)表示:“中英媒体之间需要更多地彼此尊重,而且这要建立在彼此互不干涉的基础上。不能把英国媒体对人权的批评,放到个人化的观点中去。中国的变化很快,怎么应对,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英国媒体自己也在思考,对此可以就此展开战略对话,用更成熟、更开放、更有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则认为:“西方媒体谈论中国媒体时带有色眼镜,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如果问中国人提起英国,他们会想到什么?对英国人提起中国时,又会想到什么?我的一些西方朋友对中国政府的印象都不好,认为中国言论不自由。其实中国媒体对政府的批评还是很常见的。中国社交媒体也很活跃。中国三大互联网企业规模在世界上排进了前十。这种生态下,不能说这是政府控制发展的结果。”

而英国邮报集团总经理盖泽特(GayZitter)认为:“不能把西方媒体、英国媒体当成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在英国,不同媒体之间时常有不同意见,彼此也时常相互攻击。我的竞争对手们总希望把我们击垮,迫使我们裁员,因此媒体之间是完全竞争的关系。同时,也不要把英国和美国媒体混为一谈。”

有关中英媒体间某些观念上差异的讨论,持续出现在随后的对话中。

在讨论如何报道国际事务的议题上,中国央视的白岩松表示,“多元”是报道全球议题的基本因素之一,“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由文化和发展阶段等很多因素构成。同样一个事件,我们会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解读,我们要因此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强调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要学会聆听彼此的声音。”

而BBC中国事务编辑凯莉.格雷西(Carrie Gracie)则表示:“批评和挑战权威,是BBC的媒体风格,质疑是我们报道的一种文化。当然在报道中国事务上,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有能力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来到我们的平台,评论中国事务。”

同样来自BBC的东亚区主编阮青江则认为:“英国媒体不代表政府领导人的意志,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利,我们不是批评中国,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尊重媒体原则。”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对此回应,“英国同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中国媒体并不完全代表政府声音。同时双方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不同,你们更愿意指着鼻子骂,而中国的表述方式则更委婉一点。”

而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表示:“很多英国同行认为我们替政府说话,但你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每天在多么深刻尖锐地批判着中国政府。不同的是,你们的批判是觉得这个制度根本就不成,而我的批判,是应该通过批评,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你不要让我相信,你们比我更关心自己家菜园子种的菜是好还是坏。”

刘北宪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太急于融入这个世界,太急于让世界认可它的存在。我们还应向世界学习很多东西,向英国媒体学习很多东西,但这是个过程,需要时间。”

财讯传媒总裁戴小京表示:“中国有句古话:和而不同,正因为观点不同,‘和’才有必要。”

这句话,似乎也正是对这轮讨论的总结。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349?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