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突围的一些细节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1:48:44


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雪龙”号于2013年12月25日在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过程中,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被困的紧急求救信号,日夜兼程、千里驰援,第一个赶到这片密集浮冰区。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被困船只上的52名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3日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雪龙”号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昨天17:50成功突围,而指挥和带领“雪龙”号突围的两位关键人物——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与“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则都是苏州人。“雪龙”号胜利突围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为读者还原“雪龙”号脱困前后两位苏州人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24小时。

  一条喜悦的短信——“雪龙”号成功脱困

  时间:7日18:35

  地点:“雪龙”号成功脱困。

  昨晚6:35,记者手机上传来这样一条短信。此时离国家海洋局网站上正式宣布脱困时间仅仅过了5分钟。电话拨过去通了,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疲惫的声音里仍然掩饰不住喜悦——“虽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十分艰难。”

  北京时间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雪龙”号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从5日开始,预判到6日或者7日将有一次天气和海冰变化过程,有望为“雪龙”号脱困带来有利条件,6日晚8时起中国极地中心便由杨惠根亲自带队在国内坐镇,进入最高级别的迎战状态;而“雪龙”号上,同样是苏州人的船长王建忠则随时观察着风向与风力,现场组织指挥准备突围。

  专家“会诊”脱困各种疑难杂症

  时间:6日晚18时至7日下午17:50

  地点: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6日晚18时开始,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中心办公室内,就进入了紧张的“迎战”状态——这里成为“雪龙”号脱困指挥的核心。每隔15分钟,“雪龙”号所在区域的风速、船速、方向等监测数据就会自动刷新,每隔半小时“雪龙”号上就会打回来一次电话,汇报目前“雪龙”号的状况,而极地中心再将所收集的信息与状况进行分析,绘成海冰图,综合风力、气压和船只的状况进行研判。7日整整一天,按照1号方案,“雪龙”号都是在密集浮冰区狭小的航道里极其艰难地“转身”。从早上5时左右开始,一直向右前调转船头。由于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很多,行进十分艰难。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船头刚刚调转到100度左右,在一记有力的破冰力量冲击下,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让出一条水道。“雪龙”号迅速穿过这条水道,成功破冰突围。“前方报告冰冻层有明显松动,船头进入清水区,能见度达到1公里时,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说起“雪龙”号从前往救援到被困再脱困的这14天,杨惠根坦言,1月2日接到被困的消息,确实有些担忧,当时考虑最多的就是船上101个人的安危和考察任务是否会被耽误。“不过,极地人有个特点,碰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它,所以对‘雪龙’号被困的担忧并没有乱了我们的阵脚。”杨惠根根据情况分析,南极地区正值夏季,属于融冰期,虽然不知道“雪龙”号什么时候能脱困,但是季节、气候等方面的条件还算可以,所以他自己给“雪龙”号脱困定了一个月的期限。

  几天几夜没合眼,谁也不忍心打扰他

  时间:7日20:30

  地点:“雪龙”号

  宣布“雪龙”号正式“脱困”后,“雪龙”号沿着清水区继续前行回归正常任务航道。此时比苏州时差早了2个多小时的“雪龙”号上时间已接近23时,忙碌了多日的“雪龙”号船长王建忠终于能够放松下来,睡个安心觉。王建忠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船上没有人忍心打扰他。

  记者连线采访时,此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刘顺林介绍,这几天来,船长王建忠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月2日,正常行驶中的“雪龙”号接到了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后便前往实施救援。而救援成功后,“雪龙”号在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这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船长王建忠了。刘顺林说,昨天一天,他的工作节奏更是异常高度紧张,一会儿在左舷窗向后观察冰面情况,一会儿又跑到右舷。一边观察,一边指挥值班船员操舵。“别说睡觉了,就连吃饭都没有心思。”作为船长,他一直坚守驾驶台,连日来精神还算饱满,但是消瘦与疲倦却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所以看到他能睡一个好觉,谁也不忍心打扰他。

  记者连线时,“雪龙”号正航行在南纬66度45分、东经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区,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龙”号以9节的航速轻松地航行在海面,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

  ■新闻背景

  雪龙号

  南极救援、脱困大事记

  2013年11月7日,“雪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驶离上海码头,踏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

  12月19日,“雪龙”号驶离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地带,向东开始实施中国极地科考史上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

  12月25日,“雪龙”号通过报警电话和求救信号获悉,载有74人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600多海里以外的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雪龙”号立即向东南方调整航线,以最大航速赶往俄船遇险地点。

  12月28日凌晨,在冒着极大危险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克服大雾弥漫、风雪交加、白浪滔天、能见度极差等一系列困难后,“雪龙”号终于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仅6.1海里处。但由于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已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雪龙”号停止前进。

  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往返飞行6架次,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安全转运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附近冰面,再由小艇把他们送至“南极光”号。

  1月2日至3日间,“雪龙”号所在海域冰情突变,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裹挟下将“雪龙”号团团围困。此后,3座大小不等的冰山从“雪龙”号前后巍然漂过,所幸有惊无险。

  1月6日晚,“雪龙”号所在海域受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风向改为西风,风力逐渐加大,吹动“雪龙”号四周浮冰整体快速东移,浮冰区开始向外围扩散,其边缘浮冰已呈融化之态。

  1月7日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在一记有力的冲击下,将前方一块大浮冰轰然撞裂,突入一条水道,进而成功突破浮冰的重围。此前受困的俄罗斯客船也同时突围成功。 据新华社



http://sz.sohu.com/20140108/n393144931.shtml

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雪龙”号于2013年12月25日在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过程中,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被困的紧急求救信号,日夜兼程、千里驰援,第一个赶到这片密集浮冰区。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被困船只上的52名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3日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雪龙”号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昨天17:50成功突围,而指挥和带领“雪龙”号突围的两位关键人物——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与“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则都是苏州人。“雪龙”号胜利突围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为读者还原“雪龙”号脱困前后两位苏州人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24小时。

  一条喜悦的短信——“雪龙”号成功脱困

  时间:7日18:35

  地点:“雪龙”号成功脱困。

  昨晚6:35,记者手机上传来这样一条短信。此时离国家海洋局网站上正式宣布脱困时间仅仅过了5分钟。电话拨过去通了,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疲惫的声音里仍然掩饰不住喜悦——“虽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十分艰难。”

  北京时间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雪龙”号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从5日开始,预判到6日或者7日将有一次天气和海冰变化过程,有望为“雪龙”号脱困带来有利条件,6日晚8时起中国极地中心便由杨惠根亲自带队在国内坐镇,进入最高级别的迎战状态;而“雪龙”号上,同样是苏州人的船长王建忠则随时观察着风向与风力,现场组织指挥准备突围。

  专家“会诊”脱困各种疑难杂症

  时间:6日晚18时至7日下午17:50

  地点: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6日晚18时开始,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中心办公室内,就进入了紧张的“迎战”状态——这里成为“雪龙”号脱困指挥的核心。每隔15分钟,“雪龙”号所在区域的风速、船速、方向等监测数据就会自动刷新,每隔半小时“雪龙”号上就会打回来一次电话,汇报目前“雪龙”号的状况,而极地中心再将所收集的信息与状况进行分析,绘成海冰图,综合风力、气压和船只的状况进行研判。7日整整一天,按照1号方案,“雪龙”号都是在密集浮冰区狭小的航道里极其艰难地“转身”。从早上5时左右开始,一直向右前调转船头。由于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很多,行进十分艰难。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船头刚刚调转到100度左右,在一记有力的破冰力量冲击下,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让出一条水道。“雪龙”号迅速穿过这条水道,成功破冰突围。“前方报告冰冻层有明显松动,船头进入清水区,能见度达到1公里时,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说起“雪龙”号从前往救援到被困再脱困的这14天,杨惠根坦言,1月2日接到被困的消息,确实有些担忧,当时考虑最多的就是船上101个人的安危和考察任务是否会被耽误。“不过,极地人有个特点,碰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它,所以对‘雪龙’号被困的担忧并没有乱了我们的阵脚。”杨惠根根据情况分析,南极地区正值夏季,属于融冰期,虽然不知道“雪龙”号什么时候能脱困,但是季节、气候等方面的条件还算可以,所以他自己给“雪龙”号脱困定了一个月的期限。

  几天几夜没合眼,谁也不忍心打扰他

  时间:7日20:30

  地点:“雪龙”号

  宣布“雪龙”号正式“脱困”后,“雪龙”号沿着清水区继续前行回归正常任务航道。此时比苏州时差早了2个多小时的“雪龙”号上时间已接近23时,忙碌了多日的“雪龙”号船长王建忠终于能够放松下来,睡个安心觉。王建忠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船上没有人忍心打扰他。

  记者连线采访时,此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刘顺林介绍,这几天来,船长王建忠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月2日,正常行驶中的“雪龙”号接到了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后便前往实施救援。而救援成功后,“雪龙”号在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这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船长王建忠了。刘顺林说,昨天一天,他的工作节奏更是异常高度紧张,一会儿在左舷窗向后观察冰面情况,一会儿又跑到右舷。一边观察,一边指挥值班船员操舵。“别说睡觉了,就连吃饭都没有心思。”作为船长,他一直坚守驾驶台,连日来精神还算饱满,但是消瘦与疲倦却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所以看到他能睡一个好觉,谁也不忍心打扰他。

  记者连线时,“雪龙”号正航行在南纬66度45分、东经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区,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龙”号以9节的航速轻松地航行在海面,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

  ■新闻背景

  雪龙号

  南极救援、脱困大事记

  2013年11月7日,“雪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驶离上海码头,踏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

  12月19日,“雪龙”号驶离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地带,向东开始实施中国极地科考史上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

  12月25日,“雪龙”号通过报警电话和求救信号获悉,载有74人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600多海里以外的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雪龙”号立即向东南方调整航线,以最大航速赶往俄船遇险地点。

  12月28日凌晨,在冒着极大危险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克服大雾弥漫、风雪交加、白浪滔天、能见度极差等一系列困难后,“雪龙”号终于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仅6.1海里处。但由于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已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雪龙”号停止前进。

  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往返飞行6架次,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安全转运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附近冰面,再由小艇把他们送至“南极光”号。

  1月2日至3日间,“雪龙”号所在海域冰情突变,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裹挟下将“雪龙”号团团围困。此后,3座大小不等的冰山从“雪龙”号前后巍然漂过,所幸有惊无险。

  1月6日晚,“雪龙”号所在海域受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风向改为西风,风力逐渐加大,吹动“雪龙”号四周浮冰整体快速东移,浮冰区开始向外围扩散,其边缘浮冰已呈融化之态。

  1月7日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在一记有力的冲击下,将前方一块大浮冰轰然撞裂,突入一条水道,进而成功突破浮冰的重围。此前受困的俄罗斯客船也同时突围成功。 据新华社



http://sz.sohu.com/20140108/n393144931.shtml
混两极要硬件
大型破冰船  妥妥的    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