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模发烧友制炮车模型 标价10万凑留学学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9:30:53
军模发烧友制炮车模型 标价10万凑留学学费

2013-12-09 [color=rgb(24, 24, 24) !important]武汉晚
  军模发烧友制炮车模型
  不要以为去国外留学是高富帅的专利,如今,选择去“性价比”更高的东欧国家留学,是普通人逆袭高富帅一条更优的途径。最近,家住汉阳动物园路、32岁的李伟就打算出售他的一件军事模型,以筹措去乌克兰留学的学费。
  学历低成了事业发展
  最大的瓶颈
  李伟的家境条件很普通,2000年从高职毕业后卖过水果、在工厂打过杂、当过公交司机,因为受学历的限制,李伟的工资一直提高不起来。
  一晃10多年过去,步入而立之年的李伟成了家,在3年前他有了一个女儿。家庭的负担陡然重了起来,李伟更加觉得自己的低学历让他失去了许多的发展机会。就在这时,乌克兰名校哈尔科夫大学(乌克兰境内最早的大学之一)的生化专业进入了李伟的视野,他想到了出国留学。


  这所学校除了第一年预科的费用较贵,需要2500美元外,真正入学后的学费,每年仅为1500美元左右。2010年李伟还专门攒钱去乌克兰考察了一趟,他发现如果在那里节省地生活,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也只要150美元。也就是说,学完全部5年的课程(1年预科加4年本科),再加上生活费,总共的花费只在10万元上下。
  然而,就是这10万元钱,对李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怎么去筹集成了他的心头病。
  精通军事模型
  变为他的最大资本
  李伟虽然学历不高,却有一个持续了14年之久的爱好——收藏和制作军事模型。这项技能,让他看到了完成自己留学梦想的可能。
  在模型界,有一个“神级”的收藏和制作门槛,就是收藏或精准地制作一款大比例的“古斯塔夫列车炮”(俗称列车炮)。“古斯塔夫列车炮”是二战时期德国临近战败时为挽回战局,研发的一款超大规模的神秘武器。
  为了给自己攒足学费,也为了提升自己的收藏和制作级别,李伟开始参考二战时期的资料,搜集“古斯塔夫列车炮”模型的各种制作材料。在搜集了香港金属部队公司出品的3000多件散装拼件后,李伟这才正式开始他的制作。
  做成300斤重“炮模”
  价值可翻高10倍
  经过15个月的努力,最近,李伟终于精准地按1比35的比例还原了“古斯塔夫列车炮”。昨天,记者见到这款模型,确实给人震撼之感。
  “我的这件模型绝对可以算作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豪华有内涵。”李伟说,他的这件模型整体长2米,总重约300斤,其中炮管和诸多零件都是金属的,光零件搜集就用去了万余元,而后期涂色又花了数千元,模型界行家评估其市场价值在3万美金左右。
  汉口深深模型店的胡老板一听说有人用金属部队的散装件做出了1比35比例的“古斯塔夫列车炮”,立即说:“这可不得了啊,即使卖不到3万美金,卖个十几万人民币也是可以的。”目前模型界愿意生产“古斯塔夫列车炮”零部件的公司为数不多,金属部队生产的属于最高档的货,曾在纽伦堡国际模型展得过大奖,但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总共只生产了2300套散装件,而因其制作复杂,能够制出的成品就更少了,国内可能不会超过10件。
  美丽梦想可这样
  一步步地完成
  谈起自己未来的梦想,李伟是这样规划的,他计划用卖模型的10万元在乌克兰学习生活5年,期间通过打零工和申请奖学金来解决家人的生计。
  因为乌克兰离欧盟近,欧盟国家对毕业于这里名校的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他希望毕业后能去欧盟国家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记者随后又提出了一个让李伟敏感的问题,5年后你就37岁了,那时候在欧洲就业有机会吗?李伟说,欧洲国家人力资源、特别是知识性人力资源其实是不足的,这样的年纪在那里将不会成为太大的阻碍。另外,李伟还说,即使在欧洲找不到工作,出门见过世面学到真本事后,回国就业的机会也会多很多(有意了解者,可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2333333) 。
  见习记者黄金 记者戴维




军模发烧友制炮车模型 标价10万凑留学学费

2013-12-09 [color=rgb(24, 24, 24) !important]武汉晚
  军模发烧友制炮车模型  不要以为去国外留学是高富帅的专利,如今,选择去“性价比”更高的东欧国家留学,是普通人逆袭高富帅一条更优的途径。最近,家住汉阳动物园路、32岁的李伟就打算出售他的一件军事模型,以筹措去乌克兰留学的学费。  学历低成了事业发展  最大的瓶颈  李伟的家境条件很普通,2000年从高职毕业后卖过水果、在工厂打过杂、当过公交司机,因为受学历的限制,李伟的工资一直提高不起来。  一晃10多年过去,步入而立之年的李伟成了家,在3年前他有了一个女儿。家庭的负担陡然重了起来,李伟更加觉得自己的低学历让他失去了许多的发展机会。就在这时,乌克兰名校哈尔科夫大学(乌克兰境内最早的大学之一)的生化专业进入了李伟的视野,他想到了出国留学。

  这所学校除了第一年预科的费用较贵,需要2500美元外,真正入学后的学费,每年仅为1500美元左右。2010年李伟还专门攒钱去乌克兰考察了一趟,他发现如果在那里节省地生活,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也只要150美元。也就是说,学完全部5年的课程(1年预科加4年本科),再加上生活费,总共的花费只在10万元上下。  然而,就是这10万元钱,对李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怎么去筹集成了他的心头病。  精通军事模型  变为他的最大资本  李伟虽然学历不高,却有一个持续了14年之久的爱好——收藏和制作军事模型。这项技能,让他看到了完成自己留学梦想的可能。  在模型界,有一个“神级”的收藏和制作门槛,就是收藏或精准地制作一款大比例的“古斯塔夫列车炮”(俗称列车炮)。“古斯塔夫列车炮”是二战时期德国临近战败时为挽回战局,研发的一款超大规模的神秘武器。  为了给自己攒足学费,也为了提升自己的收藏和制作级别,李伟开始参考二战时期的资料,搜集“古斯塔夫列车炮”模型的各种制作材料。在搜集了香港金属部队公司出品的3000多件散装拼件后,李伟这才正式开始他的制作。  做成300斤重“炮模”  价值可翻高10倍  经过15个月的努力,最近,李伟终于精准地按1比35的比例还原了“古斯塔夫列车炮”。昨天,记者见到这款模型,确实给人震撼之感。  “我的这件模型绝对可以算作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豪华有内涵。”李伟说,他的这件模型整体长2米,总重约300斤,其中炮管和诸多零件都是金属的,光零件搜集就用去了万余元,而后期涂色又花了数千元,模型界行家评估其市场价值在3万美金左右。  汉口深深模型店的胡老板一听说有人用金属部队的散装件做出了1比35比例的“古斯塔夫列车炮”,立即说:“这可不得了啊,即使卖不到3万美金,卖个十几万人民币也是可以的。”目前模型界愿意生产“古斯塔夫列车炮”零部件的公司为数不多,金属部队生产的属于最高档的货,曾在纽伦堡国际模型展得过大奖,但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总共只生产了2300套散装件,而因其制作复杂,能够制出的成品就更少了,国内可能不会超过10件。  美丽梦想可这样  一步步地完成  谈起自己未来的梦想,李伟是这样规划的,他计划用卖模型的10万元在乌克兰学习生活5年,期间通过打零工和申请奖学金来解决家人的生计。  因为乌克兰离欧盟近,欧盟国家对毕业于这里名校的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他希望毕业后能去欧盟国家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记者随后又提出了一个让李伟敏感的问题,5年后你就37岁了,那时候在欧洲就业有机会吗?李伟说,欧洲国家人力资源、特别是知识性人力资源其实是不足的,这样的年纪在那里将不会成为太大的阻碍。另外,李伟还说,即使在欧洲找不到工作,出门见过世面学到真本事后,回国就业的机会也会多很多(有意了解者,可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2333333) 。  见习记者黄金 记者戴维

http://look.huanqiu.com/article/2013-12/4642962.html


这个真心不容易
组装个套材,吹的就和花似得。一个多拉套材也就5K不到嘛,记者就是能吹
斯大林 发表于 2013-12-10 12:27
组装个套材,吹的就和花似得。一个多拉套材也就5K不到嘛,记者就是能吹
正常人见了蚊子叫蚊子 记者见了蚊子叫怪兽 始祖鸟 xxxx 总之不叫蚊子
祝早日圆梦。
国家说了印五块以下的不犯法
3万美元不就是十几万人民币吗?
就是一个做模型的,有什么好吹的!
dada2001225 发表于 2013-12-14 11:13
就是一个做模型的,有什么好吹的!
感觉应该和各大模型论坛那些专做商作的那些人差不多吧~
不过他们很多人反应做多拉容易烂尾……
    看着确实比较牛的一个东西
有这么贵吗?价值这么高的啊?哪里的记者
光是制作人的毅力就让人觉得钦佩,祝早日圆梦成功
这事以前sm讨论过,一致认为这个报价只有三种可能:卖家疯了,买家疯了,记者疯了……模型圈的问题在于,都太把自己那点东西当回事了。
李伟可以把制作过程和大概技术写个文章,发给《兵器》杂志,他们常有这样的文章,也容易找到买主
祝你圆梦,不过还是觉得,您的想法不是很靠谱
jiefeng1 发表于 2013-12-10 14:26
正常人见了蚊子叫蚊子 记者见了蚊子叫怪兽 始祖鸟 xxxx 总之不叫蚊子
我第一眼看去,还以为是纯手版的,吓了一大跳,心想他有这手艺,还愁不能脱贫致富,仔细一看原来是金属部队出的套材
是不是有大量的自己手工制作的零件,但是记者不懂,反而没有在报道中着重体现啊?
牛人用这种方法攥钱留学佩服
得了吧,一比三十五的多拉根本算不上太稀有的
斯大林惊讶的发现自己80块买的豹1居然是限量2500个的限量版
真敢开。不服不行。
朋友,卖不出去也不必伤心了.




反正现在二毛子那里乱的一塌糊涂,还是不去为好.
记者少见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