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gun×Guard_Dragoon】指文出品:钢铁、鲜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37:01



钢铁战场!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
重现经典! 追溯70年前刃血战事始末
打破神话! 探寻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               
        Blood,steel and myth:The II. SS-Panzer-Korps in The South of Kursk Sailent       

作者:陈星波(raingun)、赵玮(Guard_Dragoon)


预售链接

官方淘宝: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p;qq-pf-to=pcqq.c2c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E9%92%A2%E ... +%E9%B2%9C%E8%A1%80
京东:http://item.jd.com/11372462.html

内容简介:
    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历史学界对这场战役南线的战况争议最大,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书籍能够清晰的利用苏德双方公开的资料、报告以及战史文档进行清晰的记述。本书利用各种资料以及当事人回忆,以德国SS第2装甲军为主角对主要地段上的进攻/防御部队的具体作战情况进行了详尽描写以及总结,并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有关交战双方将领和战场的珍贵实照。


★        党卫军研究专家raingun倾力之作

★        国内唯一决定版,库尔斯克会战70周年纪念典藏

★        详尽描写二战库尔斯克南线战役,残酷重现普罗霍罗夫卡之战

★        精美铜版印刷,绝无仅有的珍贵历史图片

★        丰富赠品:相关战役地图4开双面大海报1幅,坦克世界“二战雄狮礼包”1张




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第一章  燃烧的东线
第二章  苏军的准备
第三章  7月4日,进攻准备
第四章  7月5日,主攻开始!
第五章  7月6日,突破
第六章  7月7日,继续向东北突击
第七章  7月8日,党卫军装甲军转向西面
第八章  7月9日,东翼危机
第九章  7月10日,突破普肖尔河
第十章  7月11日,风暴前夜
第十一章  7月12日,激战普罗霍罗夫卡
附录  库尔斯克南线之战数据集


前言一

很高兴能够同好友赵玮合作,都没想到最终会完成这部近400页的作品。就如同此前只想写一篇德军在“南风”行动中的作战历程,但最终写成了26万字的《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攻防战》。当初也是因为关注武装党卫军几支精锐装甲师的战史,因此对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南线、诺曼底以及阿登森林、巴拉顿湖和维也纳战役颇多兴趣。
2012年初,George Nipe先生的最新著作《Blood, Steel, and Myth: The II.SS-Panzer-Korps and the Road to Prochorowka》出版,有幸第一时间入手此书后发现,作者仍然通过纯德军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战斗,苏军方面仅少量引用了David M. Glantz的资料。在稍许有些失望的同时,一个想法诞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收集资料编写一本我自己心目中的《钢铁、鲜血、神话》呢?
我无意撰写整个库尔斯克会战,因为不具备相应能力,我只想清晰地写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髑髅师”组成的SS第2装甲军的作战历程以及普罗霍罗夫卡在7月12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想法随后得到了好友赵玮的支持,他之前刚刚完成David M. Glantz与Jonathan M. House合著的《巨人的碰撞》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并且对苏军方面的资料也非常熟悉,而我在这方面几乎算一个空白。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分工形成了:我负责整理、考证及补充德军资料部分,也配合出版单位完成全文的配图、排版工作;他负责全书整体成稿,尤其是汇编苏军资料和战略部分。过程的艰辛实不必再提。
在撰写本书时,相对于我之前的《黑天鹅之死》,我又对一些翻译名进行了部分尝试。例如,德军的集团军群、集团军以及军一级领导机构/人员,一律译为“指挥部/指挥官”。其中军一级也包含在内,因为德国部分“军”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指挥机构,其下辖的师可以任意变动、搭配,与之前一些中文资料对“军”的理解意义稍有不同。相对的,苏军的军级以上指挥官都写为“司令员”,意思完全相同,只是避免重复词汇过多,在视觉上有所区分。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也就是“Panzer division” 通常翻译为装甲师,其下属装甲团也遵循统一原则,但在具体描述某个单位的时候,却有所灵活。比如参战的4个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直属的虎式坦克连,文中就有两种称谓——“重装甲连”或者“虎式重坦克连”,视语境而定,但不会出现“虎式装甲连”这种说法。此外,“Panzerjagerabteilung”我们则译为“坦克歼击营”。在苏军方面,得益于我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关系,中文资料中早已对苏军部队、番号等有过系统的译名,本书一律遵从这一规则,不做任何改变或创新。关于部队译名,最显著的改变是我们把“骷髅”师这一称谓按照1995年出版的《武装党卫军——希特勒的铁血师团》一书,译为“髑髅”师,因为根据该师的德文“Totenkopf”,原意为头骨、颅骨,并非骷髅。对于骷髅头,我们中文早有一个专有词汇来表达,那就是“髑髅”。因此,早已被大家叫惯的“骷髅”师,我们译成了“髑髅”师。
说到本书的配图,我向来认为一图胜千言,但为本书配图不得不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比我以往任何一个作品的配图,甚至写作都难了许多,因此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此前国内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与库尔斯克相关,甚至与二次大战东线战场相关的书籍中,都极少有苏军将领的照片,最多是几位著名的元帅或者大将,而德国人的照片也存在错配、错注释的问题。即使是Nipe的 《Blood, Steel, and Myth》一书,其312幅配图中,除了德军拍摄的苏军战俘照片,其他关于苏军的照片几乎一张没有。
其实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真正产生故事的都是那些普通的下级军官。当随着文字的不断扩展,双方的这些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粉墨登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都长什么样?他们在库尔斯克之前都做了什么,之后的命运呢?经过不完全统计,我们撰写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大概300个人物,因为能力有限,我仅仅找到了其中274个人的照片,其中有元帅,有上将,也有连长、排长甚至普通士兵。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照片中的人都有战友,有同志,有亲人,有上级,有部下。可惜篇幅、资料有限,无法详细地介绍每一个人的生平。
在配图过程中,我必须特别感谢法国的Charles Trang先生。Trang是目前整个欧洲研究武装党卫军的顶尖专业人士之一,而我个人认为其实应该把“之一”两字去掉。他在我的配图和写作过程中,帮我解答了许多考证上的难题,用一手档案资料帮我解决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此外,他还特地私人授权了我几张从未出版过的人物照片用于书中,部分照片连他自己的作品都暂未收录,实在让我感动。书中除特别标注的三张外,其余还有许多警卫旗队、帝国、髑髅师的照片均获得同意后引用自他的著作,但与直接得到照片稍有区别,因此不做标明。
最后,还得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那些提供热情帮助的朋友。好友许栋生告知我的“kriegsberichter-archive”网站,里面几乎收录并共享了所有党卫军战地记者拍摄的战场写真,这当然就包括了库尔斯克南线之战中6个最重要的随军记者Johan King、Max Buschel、Hugo Lindekens、Willi Merz、Hermann Groenert以及Hans Cantzler拍摄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照片。好友“Das”帮我在各大国外论坛搜索了不少普通德军军官的照片;好友阿蒙帮不熟悉空军的我们翻译了德军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空军参战部队编制;好友“安”给我提供了加拿大JJF出版社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资料以及Mark大叔的金质德意志获得者丛书的部分资料;好友张宇翔帮我审稿等等(恕不能一一列举)。
最后,除了再次感谢在写作过程中那些热情提供给我帮助的朋友外,我还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够撰写出更全、更完美的库尔斯克之战。


                                                陈星波
                                               2013.10.12

前言二

对于苏德战争中的库尔斯克会战,尤其是南线红军的防御作战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苏方传统观点认为1943年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的1200~1500辆坦克参加的大战中,德军被苏军击败,彻底丧失了夺回苏德战场主动权的机会,从此一蹶不振,纳粹德国的丧钟已经敲响。但是,近年来很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利用德军档案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德军在7月12日乃至整个堡垒攻势期间以极小的代价杀伤了大量苏军,只是因为盟军在西西里登陆才被迫撤军驰援意大利。有一种最夸张的说法居然宣称德军以损失5辆坦克的代价击毁苏军400辆坦克!那么既然库尔斯克南线的德军损失如此之小,为何却在7月5日-12日仅仅突入苏军纵深约35公里,此后没能继续前进一步呢?为什么苏军反而能收复哈尔科夫,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并最终攻克柏林,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同时重新定位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的意义,必须详细研究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去探寻那些活生生的人的行动和感受,而不是仅仅去研究枯燥单调的数字。所幸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根据最新解密材料撰写的战史著作和回忆录等,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战场上的每个细节。尽管历史已经远去,档案和当事人回忆也存在着一些有意无意的错误,无法完全完美再现历史,但对比双方资料却可以更接近历史真相。
对于书中的几个问题,笔者想先说明一下:
1.对于二战德军的最高级诸军兵种合成战略战役军团“Heeresgruppe”,其直译为“陆军集群”。国内根据英文或俄文将其译为“集团军群”。这是因为没有搞清楚“Army”和“Армий”兼有“陆军”和“集团军”之意并根据词源“Heeresgruppe”来区分的缘故。德语的“Heer”指且仅指陆军,集团军为“Armee”。而德军也确实有可以直译为“集团军群”的“Armeegruppe”(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张元林同志将其直译为“集团军级集群”)。但文中仍按约定俗成将其译为“集团军群”。
2.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肯普夫指挥的“Armeeabteilung”,张元林同志等人将其直译为“集团军级支队”。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其与“Armeegruppe”(集团军级集群)区分开来。但考虑到德军各种类似的临时编制名目众多、花样翻新,为简便起见,我们选择英国和苏联的译法——“战役集群”。
3.对于德军的将军的最高一级——Generaloberst,这里将其译为“上将”而非“大将”。对于苏联和中国来说,“大将”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军衔。1940年苏联设立五星的大将军衔(Генералармии,1943年起改用四星肩章),其级别高于沙俄时代的上将,另外只授予最重要的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和方面军司令员。1974年后,苏军的大将甚至也可以佩戴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配发的小元帅星,可以说是半个元帅。至于日本以及比照日本的韩国虽然设立大将军衔,但不设上将,因此本质上仍是上将。此外,战后的民主德国比照苏军设立了四星的大将军衔,而“Generaloberst”作为低于大将的三星军衔,与苏军的“上将”对应。综上,本书不把“Generaloberst”定义为“大将”;“大将”只是苏联和参考苏联建立军衔体系的国家独有的军衔。
4.对于苏俄陆军的“Капитан”。该词与英文的“Captain”同源,因此应该译为“陆军上尉”。但此处按照约定俗成译为“大尉”。而“高级中尉”(СтаршийЛейтенант)按约定俗成译为“上尉”。实际上东西方几乎所有国家的所谓大尉军衔本质上都是上尉,其来源无非是对苏俄“Капитан”的误译和模仿不存在“上尉”字眼的日军。
5.在二战时期,苏联陆军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КраснаяАрмия),1946年改为苏联陆军和苏联海军。1935年至1945年的德国武装力量称为“国防军”(Wehrmacht)。为行文方便,将其分别简称为“苏军”和“德军”。
6.如无特别说明,本书均采用库尔斯克当地时间,即俄罗斯欧洲部分采用的莫斯科时间。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莫斯科使用东4区时间。而二战期间的夏天,实行夏令时的德国应该使用东2区时间。比对双方战报,苏军时间比德军早2小时是非常合理的,因此以此为准。例如格林尼治时间0时,莫斯科时间为凌晨4时,柏林时间为凌晨2时。
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万望读者见谅。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父母的关怀和支持,没有他们的鼓励,我是无法完成此书的。
合作者陈星波也给了我特别多的帮助。他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精美稀有的当事人和战场照片,也向笔者提供和介绍了大量已出版的德军材料。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和鞭策,本书才得以完成。本书还大量引用了杰出的俄罗斯历史学家瓦列里·尼古拉耶维奇·扎穆林老师的资料,也得到了《打碎神话——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1943年7月,库尔斯克:作战记述》英译者斯图亚特·布雷顿的帮助和慷慨提供的资料。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吴畋、顾剑、赵国星、蒙创波、何莎、舒伦堡MM、Filatov、解放军-ZSC、元首卫队、邪恶的笔杆子等朋友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此外特别感谢常欢同学帮忙处理地图。
还要感谢指文图书的各位编辑,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赵玮
                                                                   2013年10月12日


[fly]新年上市,敬请期待![/fly]

钢铁献血神话效果图.jpg (229.24 KB, 下载次数: 4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3 09:51 上传


钢铁战场!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
重现经典! 追溯70年前刃血战事始末
打破神话! 探寻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               
        Blood,steel and myth:The II. SS-Panzer-Korps in The South of Kursk Sailent       

作者:陈星波(raingun)、赵玮(Guard_Dragoon)


预售链接

官方淘宝: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p;qq-pf-to=pcqq.c2c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E9%92%A2%E ... +%E9%B2%9C%E8%A1%80
京东:http://item.jd.com/11372462.html

内容简介:
    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历史学界对这场战役南线的战况争议最大,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书籍能够清晰的利用苏德双方公开的资料、报告以及战史文档进行清晰的记述。本书利用各种资料以及当事人回忆,以德国SS第2装甲军为主角对主要地段上的进攻/防御部队的具体作战情况进行了详尽描写以及总结,并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有关交战双方将领和战场的珍贵实照。


★        党卫军研究专家raingun倾力之作

★        国内唯一决定版,库尔斯克会战70周年纪念典藏

★        详尽描写二战库尔斯克南线战役,残酷重现普罗霍罗夫卡之战

★        精美铜版印刷,绝无仅有的珍贵历史图片

★        丰富赠品:相关战役地图4开双面大海报1幅,坦克世界“二战雄狮礼包”1张


钢血神话-网络广告.jpg (120.05 KB, 下载次数: 3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3 11:08 上传



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第一章  燃烧的东线
第二章  苏军的准备
第三章  7月4日,进攻准备
第四章  7月5日,主攻开始!
第五章  7月6日,突破
第六章  7月7日,继续向东北突击
第七章  7月8日,党卫军装甲军转向西面
第八章  7月9日,东翼危机
第九章  7月10日,突破普肖尔河
第十章  7月11日,风暴前夜
第十一章  7月12日,激战普罗霍罗夫卡
附录  库尔斯克南线之战数据集


前言一

很高兴能够同好友赵玮合作,都没想到最终会完成这部近400页的作品。就如同此前只想写一篇德军在“南风”行动中的作战历程,但最终写成了26万字的《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攻防战》。当初也是因为关注武装党卫军几支精锐装甲师的战史,因此对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南线、诺曼底以及阿登森林、巴拉顿湖和维也纳战役颇多兴趣。
2012年初,George Nipe先生的最新著作《Blood, Steel, and Myth: The II.SS-Panzer-Korps and the Road to Prochorowka》出版,有幸第一时间入手此书后发现,作者仍然通过纯德军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战斗,苏军方面仅少量引用了David M. Glantz的资料。在稍许有些失望的同时,一个想法诞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收集资料编写一本我自己心目中的《钢铁、鲜血、神话》呢?
我无意撰写整个库尔斯克会战,因为不具备相应能力,我只想清晰地写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髑髅师”组成的SS第2装甲军的作战历程以及普罗霍罗夫卡在7月12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想法随后得到了好友赵玮的支持,他之前刚刚完成David M. Glantz与Jonathan M. House合著的《巨人的碰撞》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并且对苏军方面的资料也非常熟悉,而我在这方面几乎算一个空白。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分工形成了:我负责整理、考证及补充德军资料部分,也配合出版单位完成全文的配图、排版工作;他负责全书整体成稿,尤其是汇编苏军资料和战略部分。过程的艰辛实不必再提。
在撰写本书时,相对于我之前的《黑天鹅之死》,我又对一些翻译名进行了部分尝试。例如,德军的集团军群、集团军以及军一级领导机构/人员,一律译为“指挥部/指挥官”。其中军一级也包含在内,因为德国部分“军”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指挥机构,其下辖的师可以任意变动、搭配,与之前一些中文资料对“军”的理解意义稍有不同。相对的,苏军的军级以上指挥官都写为“司令员”,意思完全相同,只是避免重复词汇过多,在视觉上有所区分。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也就是“Panzer division” 通常翻译为装甲师,其下属装甲团也遵循统一原则,但在具体描述某个单位的时候,却有所灵活。比如参战的4个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直属的虎式坦克连,文中就有两种称谓——“重装甲连”或者“虎式重坦克连”,视语境而定,但不会出现“虎式装甲连”这种说法。此外,“Panzerjagerabteilung”我们则译为“坦克歼击营”。在苏军方面,得益于我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关系,中文资料中早已对苏军部队、番号等有过系统的译名,本书一律遵从这一规则,不做任何改变或创新。关于部队译名,最显著的改变是我们把“骷髅”师这一称谓按照1995年出版的《武装党卫军——希特勒的铁血师团》一书,译为“髑髅”师,因为根据该师的德文“Totenkopf”,原意为头骨、颅骨,并非骷髅。对于骷髅头,我们中文早有一个专有词汇来表达,那就是“髑髅”。因此,早已被大家叫惯的“骷髅”师,我们译成了“髑髅”师。
说到本书的配图,我向来认为一图胜千言,但为本书配图不得不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比我以往任何一个作品的配图,甚至写作都难了许多,因此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此前国内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与库尔斯克相关,甚至与二次大战东线战场相关的书籍中,都极少有苏军将领的照片,最多是几位著名的元帅或者大将,而德国人的照片也存在错配、错注释的问题。即使是Nipe的 《Blood, Steel, and Myth》一书,其312幅配图中,除了德军拍摄的苏军战俘照片,其他关于苏军的照片几乎一张没有。
其实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真正产生故事的都是那些普通的下级军官。当随着文字的不断扩展,双方的这些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粉墨登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都长什么样?他们在库尔斯克之前都做了什么,之后的命运呢?经过不完全统计,我们撰写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大概300个人物,因为能力有限,我仅仅找到了其中274个人的照片,其中有元帅,有上将,也有连长、排长甚至普通士兵。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照片中的人都有战友,有同志,有亲人,有上级,有部下。可惜篇幅、资料有限,无法详细地介绍每一个人的生平。
在配图过程中,我必须特别感谢法国的Charles Trang先生。Trang是目前整个欧洲研究武装党卫军的顶尖专业人士之一,而我个人认为其实应该把“之一”两字去掉。他在我的配图和写作过程中,帮我解答了许多考证上的难题,用一手档案资料帮我解决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此外,他还特地私人授权了我几张从未出版过的人物照片用于书中,部分照片连他自己的作品都暂未收录,实在让我感动。书中除特别标注的三张外,其余还有许多警卫旗队、帝国、髑髅师的照片均获得同意后引用自他的著作,但与直接得到照片稍有区别,因此不做标明。
最后,还得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那些提供热情帮助的朋友。好友许栋生告知我的“kriegsberichter-archive”网站,里面几乎收录并共享了所有党卫军战地记者拍摄的战场写真,这当然就包括了库尔斯克南线之战中6个最重要的随军记者Johan King、Max Buschel、Hugo Lindekens、Willi Merz、Hermann Groenert以及Hans Cantzler拍摄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照片。好友“Das”帮我在各大国外论坛搜索了不少普通德军军官的照片;好友阿蒙帮不熟悉空军的我们翻译了德军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空军参战部队编制;好友“安”给我提供了加拿大JJF出版社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资料以及Mark大叔的金质德意志获得者丛书的部分资料;好友张宇翔帮我审稿等等(恕不能一一列举)。
最后,除了再次感谢在写作过程中那些热情提供给我帮助的朋友外,我还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够撰写出更全、更完美的库尔斯克之战。


                                                陈星波
                                               2013.10.12

前言二

对于苏德战争中的库尔斯克会战,尤其是南线红军的防御作战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苏方传统观点认为1943年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的1200~1500辆坦克参加的大战中,德军被苏军击败,彻底丧失了夺回苏德战场主动权的机会,从此一蹶不振,纳粹德国的丧钟已经敲响。但是,近年来很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利用德军档案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德军在7月12日乃至整个堡垒攻势期间以极小的代价杀伤了大量苏军,只是因为盟军在西西里登陆才被迫撤军驰援意大利。有一种最夸张的说法居然宣称德军以损失5辆坦克的代价击毁苏军400辆坦克!那么既然库尔斯克南线的德军损失如此之小,为何却在7月5日-12日仅仅突入苏军纵深约35公里,此后没能继续前进一步呢?为什么苏军反而能收复哈尔科夫,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并最终攻克柏林,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同时重新定位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的意义,必须详细研究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去探寻那些活生生的人的行动和感受,而不是仅仅去研究枯燥单调的数字。所幸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根据最新解密材料撰写的战史著作和回忆录等,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战场上的每个细节。尽管历史已经远去,档案和当事人回忆也存在着一些有意无意的错误,无法完全完美再现历史,但对比双方资料却可以更接近历史真相。
对于书中的几个问题,笔者想先说明一下:
1.对于二战德军的最高级诸军兵种合成战略战役军团“Heeresgruppe”,其直译为“陆军集群”。国内根据英文或俄文将其译为“集团军群”。这是因为没有搞清楚“Army”和“Армий”兼有“陆军”和“集团军”之意并根据词源“Heeresgruppe”来区分的缘故。德语的“Heer”指且仅指陆军,集团军为“Armee”。而德军也确实有可以直译为“集团军群”的“Armeegruppe”(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张元林同志将其直译为“集团军级集群”)。但文中仍按约定俗成将其译为“集团军群”。
2.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肯普夫指挥的“Armeeabteilung”,张元林同志等人将其直译为“集团军级支队”。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其与“Armeegruppe”(集团军级集群)区分开来。但考虑到德军各种类似的临时编制名目众多、花样翻新,为简便起见,我们选择英国和苏联的译法——“战役集群”。
3.对于德军的将军的最高一级——Generaloberst,这里将其译为“上将”而非“大将”。对于苏联和中国来说,“大将”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军衔。1940年苏联设立五星的大将军衔(Генералармии,1943年起改用四星肩章),其级别高于沙俄时代的上将,另外只授予最重要的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和方面军司令员。1974年后,苏军的大将甚至也可以佩戴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配发的小元帅星,可以说是半个元帅。至于日本以及比照日本的韩国虽然设立大将军衔,但不设上将,因此本质上仍是上将。此外,战后的民主德国比照苏军设立了四星的大将军衔,而“Generaloberst”作为低于大将的三星军衔,与苏军的“上将”对应。综上,本书不把“Generaloberst”定义为“大将”;“大将”只是苏联和参考苏联建立军衔体系的国家独有的军衔。
4.对于苏俄陆军的“Капитан”。该词与英文的“Captain”同源,因此应该译为“陆军上尉”。但此处按照约定俗成译为“大尉”。而“高级中尉”(СтаршийЛейтенант)按约定俗成译为“上尉”。实际上东西方几乎所有国家的所谓大尉军衔本质上都是上尉,其来源无非是对苏俄“Капитан”的误译和模仿不存在“上尉”字眼的日军。
5.在二战时期,苏联陆军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КраснаяАрмия),1946年改为苏联陆军和苏联海军。1935年至1945年的德国武装力量称为“国防军”(Wehrmacht)。为行文方便,将其分别简称为“苏军”和“德军”。
6.如无特别说明,本书均采用库尔斯克当地时间,即俄罗斯欧洲部分采用的莫斯科时间。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莫斯科使用东4区时间。而二战期间的夏天,实行夏令时的德国应该使用东2区时间。比对双方战报,苏军时间比德军早2小时是非常合理的,因此以此为准。例如格林尼治时间0时,莫斯科时间为凌晨4时,柏林时间为凌晨2时。
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万望读者见谅。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父母的关怀和支持,没有他们的鼓励,我是无法完成此书的。
合作者陈星波也给了我特别多的帮助。他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精美稀有的当事人和战场照片,也向笔者提供和介绍了大量已出版的德军材料。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和鞭策,本书才得以完成。本书还大量引用了杰出的俄罗斯历史学家瓦列里·尼古拉耶维奇·扎穆林老师的资料,也得到了《打碎神话——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1943年7月,库尔斯克:作战记述》英译者斯图亚特·布雷顿的帮助和慷慨提供的资料。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吴畋、顾剑、赵国星、蒙创波、何莎、舒伦堡MM、Filatov、解放军-ZSC、元首卫队、邪恶的笔杆子等朋友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此外特别感谢常欢同学帮忙处理地图。
还要感谢指文图书的各位编辑,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赵玮
                                                                   2013年10月12日


[fly]新年上市,敬请期待![/fly]
密切关注之中。。。。。。。。明年初上市?????
标题有错字。。。。。。。。。。
年前看不到吗
总算来超大正式预告啦!
指文出版的书籍封面能不能把长安出版社和指文的标识去掉,这些东西放在书脊处就可以了,这样封面较美观
继续等不怕拖
多少钱啊?忘?
多久出,无限期待
这书,多久能在卓越上预销?
话说二战德军陆军将军最高一级,一般是不是翻译成一级上将。
订价是多少啊
地图最好是中文的,我等外文不识
一级上将建议还是译成大将好一些,听的舒服,而且一级上将在外文里怎么也应该是二个单词。
中国装甲军 发表于 2013-12-8 10:09
一级上将建议还是译成大将好一些,听的舒服,而且一级上将在外文里怎么也应该是二个单词。
参加苏德战争的是纳粹德国国防军,不是民主德国的国家人民军。纳粹德国没有Armeegeneral军衔。
这书没有什么最新消息了么????

装甲师 发表于 2013-12-12 08:14
这书没有什么最新消息了么????


不要心急嘛,中间有些流程是不得不走的。现在已经开始预售了。请一定多提宝贵意见啊,哈哈!

顺便补上被删去的前言最后一句: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鲜血、生命和汗水的中苏军民,献给那些将世界从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魔爪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们。他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还有一段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老兵回忆,他的文字无可置辩地证明了高贵的雅利安人是如何在东线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俄国战俘的:

    真是一段糟糕的回忆:我们驱车前往铁路路堤;整个原野都在冒烟。我们在前方坐稳,取下由空弹药箱改装而成的餐盒。我们取出一些外馅三明治(一般由无线电员负责领食物)。我们开始吃了起来,还唱了几首歌。我们的车长在某个地方开会。我们正唱着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枪响。我们站了起来,环顾四周,然后看到一个俄军伤员躺在我们坦克后面的车辙下。他躺在向日葵或是小麦下面,所以我们没有注意到,所以从他腰部和骨盆上碾了过去。我们三个站在他边上打量着。他试图抬起垂死的眼睛看我们。我们商量不能给他水喝,否则会要了她的命。我们都知道腹部受伤的人不能喝水。但他没撑多久,三四分钟后他的头倒了下去,死了。然后一个收集死伤者的特别小组过来把他运走了。
    我们在铁路路堤处站了一会。旁边时一条狭窄的田间小路。一队属于某个近卫集团军或近卫部队(我也不知道是哪一支)的俄国俘虏出现在路上。他们身着不错的制服,上面有很多苏联星星和锃亮的纽扣。一个装备冲锋枪的小个子党卫队分队长在他们后面走着。他恰好从我们的坦克旁边走过。所以我们问他:“你难道不怕吗?”不管怎么说,他可是押着四五十号俄国人呢。“怕?”他反问回来,“瞧瞧。”然后他用俄语说了些什么。旁边似乎是个旧棚子,还着着火。看起来他命令纵队后面的几个俘虏到那里给他取木板还是什么东西,我不清楚。两个俘虏真的走到棚子那里拖出一块木板,一个在这头,另一个在那头。我们这个人却用冲锋枪朝他们独自上来了个点射。他喊着:“现在来看看我有多害怕!”当然,他不是真的害怕。
    说到战俘……俄国士兵打起仗来相当勇敢。但当他们沦为俘虏以后……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听说过被俘后会被枪毙或别的。总体来说,他们会像老鼠一样打颤。我个人所见如此。我们不留俘虏,因为禁止装甲兵留战俘。我们会把他们交给步兵。
在一群被俘的坦克手中,有三个女无线电员。我从未见过她们这样骄傲、甚至有些傲慢的妇女。她们瞟着我们,仿佛在说:“看看你们在俄罗斯都失去了什么?”这深深印入了我的记忆。

装甲师 发表于 2013-12-12 08:14
这书没有什么最新消息了么????


不要心急嘛,中间有些流程是不得不走的。现在已经开始预售了。请一定多提宝贵意见啊,哈哈!

顺便补上被删去的前言最后一句: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鲜血、生命和汗水的中苏军民,献给那些将世界从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魔爪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们。他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还有一段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老兵回忆,他的文字无可置辩地证明了高贵的雅利安人是如何在东线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俄国战俘的:

    真是一段糟糕的回忆:我们驱车前往铁路路堤;整个原野都在冒烟。我们在前方坐稳,取下由空弹药箱改装而成的餐盒。我们取出一些外馅三明治(一般由无线电员负责领食物)。我们开始吃了起来,还唱了几首歌。我们的车长在某个地方开会。我们正唱着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枪响。我们站了起来,环顾四周,然后看到一个俄军伤员躺在我们坦克后面的车辙下。他躺在向日葵或是小麦下面,所以我们没有注意到,所以从他腰部和骨盆上碾了过去。我们三个站在他边上打量着。他试图抬起垂死的眼睛看我们。我们商量不能给他水喝,否则会要了她的命。我们都知道腹部受伤的人不能喝水。但他没撑多久,三四分钟后他的头倒了下去,死了。然后一个收集死伤者的特别小组过来把他运走了。
    我们在铁路路堤处站了一会。旁边时一条狭窄的田间小路。一队属于某个近卫集团军或近卫部队(我也不知道是哪一支)的俄国俘虏出现在路上。他们身着不错的制服,上面有很多苏联星星和锃亮的纽扣。一个装备冲锋枪的小个子党卫队分队长在他们后面走着。他恰好从我们的坦克旁边走过。所以我们问他:“你难道不怕吗?”不管怎么说,他可是押着四五十号俄国人呢。“怕?”他反问回来,“瞧瞧。”然后他用俄语说了些什么。旁边似乎是个旧棚子,还着着火。看起来他命令纵队后面的几个俘虏到那里给他取木板还是什么东西,我不清楚。两个俘虏真的走到棚子那里拖出一块木板,一个在这头,另一个在那头。我们这个人却用冲锋枪朝他们独自上来了个点射。他喊着:“现在来看看我有多害怕!”当然,他不是真的害怕。
    说到战俘……俄国士兵打起仗来相当勇敢。但当他们沦为俘虏以后……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听说过被俘后会被枪毙或别的。总体来说,他们会像老鼠一样打颤。我个人所见如此。我们不留俘虏,因为禁止装甲兵留战俘。我们会把他们交给步兵。
在一群被俘的坦克手中,有三个女无线电员。我从未见过她们这样骄傲、甚至有些傲慢的妇女。她们瞟着我们,仿佛在说:“看看你们在俄罗斯都失去了什么?”这深深印入了我的记忆。
近卫龙骑兵 发表于 2013-12-12 23:11
不要心急嘛,中间有些流程是不得不走的。现在已经开始预售了。请一定多提宝贵意见啊,哈哈!

顺便补 ...
老兄的作品,有质量保证的,呵呵,一定会仔细拜读!
今天这本书下厂印刷了!
对于德军的将军的最高一级——Generaloberst翻译的个人看法:个人还是倾向于翻译成大将,
首先:不会产生歧义,因为不同军刊对Generaloberst有不同的翻译,若统一翻译成大将则所有人都知道这是3颗星的将军,不会让人产生误解,而翻译成上将则会跟其它军刊将2颗星的将军翻译成的上将混淆,我觉得翻译军衔的目的是让读者能清晰明了的知道其在所在军队中的级别,二战德军将军分4级,分别用少,中,上,大来表明它们之间的级别高低,让读者一目了然是最重要的,具体叫什么并不需要那么深究
大将这个词的由来:解放前我国并不存在大将这个军衔,而日本军衔中大将是早已出现的(虽然二战后已经取消了)所以臆断一下中文中大将这个词是从日文汉字中借鉴过来的,所以说“Генералармии”所对应的军衔只是苏联和参考苏联建立军衔体系的国家独有的军衔是说得通的,但将"Генералармии'翻译成大将后,将大将也说成“只是苏联和参考苏联建立军衔体系的国家独有的军衔”就说不通了,毕竟大将不是为了翻译"Генералармии“而特造出来的 这个词早在“Генералармии”创立前就存在了,结论:就大将这个词来说,可以代表"Генералармии”,也可以代表日军中的上将,代表“Generaloberst”也是没有问题的,此大将非彼大将。
民德中“Generaloberst”跟二战中“Generaloberst”虽然叫法一样,但代表的意义并不见得相同,就像我军第一次授衔时的上将和现在的上将,都叫上将但代表的意义并不一样,现在的上将是我军最高等级的将军,而第一次授衔时的上将明显没有现在的级别高,所以以民德时的“Generaloberst”作为二战德军“Generaloberst”的翻译标准并不恰当
以上为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敬请指出
zyklon_b 发表于 2013-12-17 11:13
对于德军的将军的最高一级——Generaloberst翻译的个人看法:个人还是倾向于翻译成大将,
首先:不会产生 ...
1. 对于不明白军衔级别的入门读者,请看附录。对于高端读者,请看附录给出的德文。至于更高级的读者,他们不看中文书。
2. 在中国,只有PLA才有大将“军衔”。
3. 日语翻译成中文不是将汉字简体化这么简单。就如同“大丈夫”不是真的“大丈夫”。
4. 现在PLA只授上将的原因在于军人资历不够且非战时,所以不授予一级上将、大将和元帅,不能证明现在的上将高于55年的上将。而且用PLA体系去说明国家人民军的体系是没说服力的。
5. 大将是个崇高的军衔,苏联只授予总参谋长,大军区司令员和方面军的统帅,中国只授予了10人,国家人民军指将这个军衔授予国防部长。日本没有大将军衔。
近卫龙骑兵 发表于 2013-12-17 15:29
1. 对于不明白军衔级别的入门读者,请看附录。对于高端读者,请看附录给出的德文。至于更高级的读者,他 ...
中文里大将是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没有问题吧,Generaloberst是二战德军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也没有问题吧,所以将Generaloberst翻译成大将在原则上是没有大问题的。如果将大将狭义的特指为Генералармии及其所对应的军衔我觉得并不妥,这其实也是就是出现不同翻译的根源所在。
翻译出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给自己看,翻译成什么都没关系,Generaloberst翻译成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让读者根据翻译能一下认出其所指的是Generaloberst才最重要,Generaloberst翻译成大将,不会产生歧义,而Generaloberst翻译成上将,会产生歧义,不让读者产生混淆,这比什么都重要,
zyklon_b 发表于 2013-12-18 17:59
中文里大将是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没有问题吧,Generaloberst是二战德军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也没有 ...
谢谢提醒,希望阁下能买一本支持我们
逆光 发表于 2013-12-4 14:00
话说二战德军陆军将军最高一级,一般是不是翻译成一级上将。
国内对此的争论很多,但是就我个人意见来说,比较支持闪电战的翻译思路,Generaloberst确实是仅低于元帅的最高级将军军衔,也就是所有军衔的第二高位置。
一级上将这样的称呼其实是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军衔,民国时期用于除国家领袖(特级上将,具有唯一性,大约等同于大元帅)之外的最高军衔,解放军用于1988年设立的最高军衔,后取消,这样再用一级上将这个词来称呼德国的第二高军衔就不太妥当了。
而如果干脆翻译为上将,就会造成德国海军军衔中同等地位的军衔顺次下降,则海军不得不同时出现“准将”和“大校”,这样很不合理。要翻译成上将的话,除非无视陆军和海军军衔的相互对应。
旅顺口 发表于 2013-12-19 18:05
国内对此的争论很多,但是就我个人意见来说,比较支持闪电战的翻译思路,Generaloberst确实是仅低于元帅 ...
感谢提的建议,希望能够买一本支持我们
旅顺口 发表于 2013-12-19 18:05
国内对此的争论很多,但是就我个人意见来说,比较支持闪电战的翻译思路,Generaloberst确实是仅低于元帅 ...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本书对于德国军衔的翻译可能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请您务必买一本多多批评指摘。我们一定虚心改正。
raingun 发表于 2013-12-19 21:26
感谢提的建议,希望能够买一本支持我们
雨炮你还跟我玩这样的客气,你的书大家有谁不捧场么?
旅顺口 发表于 2013-12-20 09:20
雨炮你还跟我玩这样的客气,你的书大家有谁不捧场么?
客气客气,我书里用的是上将和兵种上将,没有大将和一级上将这两个词,反正不涉及到海空军。
raingun 发表于 2013-12-20 16:54
客气客气,我书里用的是上将和兵种上将,没有大将和一级上将这两个词,反正不涉及到海空军。
兵种上将也是上将,是平级。
1. 对于不明白军衔级别的入门读者,请看附录。对于高端读者,请看附录给出的德文。至于更高级的读者,他 ...
苏联也有大将一说吧。。?比如巴甫洛夫?
请教下各位作者各自在翻译外国军队的军衔中文翻译的基准是什么?
是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进行翻译还是依照该国军衔原意进行翻译?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为基准的话 Generaloberst翻译无法统一主要原因是现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将级军衔只有3级。大将、一级上将均为之前采用过的军衔
以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为基准,Generaloberst对应的应该是上将,理由这个版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级最高军衔为上将。
同理以1988年版本为基准可以翻译成一级上将,1955年版可以翻译成大将
因此Generaloberst之争其实是翻译基准之争。
军官军衔差异不是很大,士兵士官的军衔翻译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现行翻译德军的军衔也没有依照德语原意进行翻译的因此这种译法也无需讨论。

赵玮先生前沿中所说的Generaloberst因为授予标准不等同以及授衔意义与Генералармии所以无法翻译成大将的说法我表示无法赞同,Generaloberst和Генералармии本来就无互相参考的价值。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的特殊含义,也只是以之后版本的基准来推翻大将之词


另外黑天鹅之死中采用的党卫军X级突击队X队长 这种体系也不知是以何种基准进行翻译。即不参照德语原意也不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据作者说是约定俗成,也不知道何时开始约定俗成的。
c73t 发表于 2013-12-25 21:03
请教下各位作者各自在翻译外国军队的军衔中文翻译的基准是什么?
是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进行翻译还是依 ...
你根本就没理解。

实际上按照美英习惯的译法,将德军的将军分别译为上将、中将、少将和准将也很清晰,而且德国人的少将确实就是指挥一个旅或师,中将指挥师,兵种上将指挥军,上将指挥集团军。德国人的上将级别根本就攀不上美国的五星上将和苏联的大将,只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大将。

将generaloberst翻译成大将的要么是硬要去凑少中上大这个体系,要么是学日本人将上将变成大将。

对于那些对德国军衔体系有独到研究或见解的读者,请参照附录汉德文对照表,自行修改原文。谢谢!
前排支持,有空去买一本。

有点小要求,两位作者应该懂的,哈哈。
c73t 发表于 2013-12-25 21:03
请教下各位作者各自在翻译外国军队的军衔中文翻译的基准是什么?
是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进行翻译还是依 ...

好,希望海军列兵朋友能够买上一本,细致的指出我们错误,我们再版时修正。谢谢
这本书是线装的吗
本书快上市了吗

smzg 发表于 2014-1-5 10:34
本书快上市了吗


已经出了,感谢兄弟支持。我周一拿到书,电商估计要慢个3-4天左右,非常非常重,希望哥们喜欢。

smzg 发表于 2014-1-5 10:34
本书快上市了吗


已经出了,感谢兄弟支持。我周一拿到书,电商估计要慢个3-4天左右,非常非常重,希望哥们喜欢。

QQ图片20140105170346.jpg (56.6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5 17:04 上传

raingun 发表于 2014-1-5 17:00
已经出了,感谢兄弟支持。我周一拿到书,电商估计要慢个3-4天左右,非常非常重,希望哥们喜欢。
好的,我就喜欢重的,拿在手里有分量,放在书柜里有感觉,期待兄弟再接再厉
smzg 发表于 2014-1-5 21:21
好的,我就喜欢重的,拿在手里有分量,放在书柜里有感觉,期待兄弟再接再厉
关键还是看内容如何,期待哥们书评,内容不好,他不过是块砖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