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戟究竟是一种什么兵器?是怎么投掷杀伤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1:41:12


  在东汉末年到晋初,手戟曾一种相当流行的短兵器。在《三国志》中曾多次提到。
  其中在三次提到使用手戟。一是曹操年轻时“手舞手戟”,一次是董卓生气时用手戟投向吕布,再一个是孙策以手戟投向对手,对手立死。
  以上三例对于手戟的使用说的很清楚,一例手持以护身,二投掷。三次中有两次是投掷,可见把手戟当作投掷型武器肯定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有人说赵云坏话时,刘备以手戟“挝之”;孙策大战太史慈时曾从太史慈的项后抢夺来了手戟。这二例虽不能说明对敌时手戟是怎样使用,但也可证明在一些军官们手边常有手戟。手戟相当流行。
  此外,在曹操和吕布交战时,典韦曾“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这里说的很不清楚。如果使用的是四十斤重的长戟,手持十余,如何使用?这次典韦可能用的就是手戟。这句话也没说典韦如何用这些戟。若把这些戟投掷出去,敌应声而倒,是能说得通的。这里‘抵’可作到达讲,说抵达这里的敌人在典韦投掷手戟时皆倒地也是说得通的。不过陈寿没这么说,也不能说一定就没有别的说法能说通。
                             
  曾见过有文讲手戟又称双戟,这可能是误会。
  在东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兵器架图(见后面附图),最下面一个有可能就是手戟。如是,则手戟不是把长戟的柄弄短一些的短戟,而像是整体铸在一起的兵器。右侧的胡上似有丝麻缠绕供手握。按此图,手戟的长度约有半个环首刀,舞起防身也是可能的。
  手戟也不是双戟。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应是长戟。手戟是可以投掷的,实际上,双手皆能准确投掷的人是很少的,手戟和双戟应是两回事。
                                      
  前面也说了投掷是其重要功能,但是,如果手戟形状就如画像石那样,和我们一般想象的投射武器有相当大差别。
  只有少数投掷武器不在乎飞行姿态,如手榴弹等。大多数向稍远处投射的武器需要杀伤部对准敌方。为此,箭尾部有羽,镖的尾部系绸带等等。都是靠空气动力来迫使飞行武器调整自身姿态。另一种方法则是靠角动量守恒,子弹是靠来复线而自转,古罗马军人投标枪时必需使标枪自转,否则投的稍远点,标枪的飞行姿态就会随机变化,标枪头就不知朝哪边了。
  看来手戟并没有采取这两种办法之一。如果只对很近目标投掷,飞行姿态还来不及有大变化,似乎任何兵器都可能有杀伤力。但是,《释名·释兵》说:“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这里擿通掷,即手戟的功能中有投掷。这就必须对稍远点的目标也有投掷杀伤力,随便扔出是不行的。
  手戟究竟怎么投出,怎么飞行,说实话,真不敢肯定。下面只能做点猜测。
                             
  看着手戟的形状,不由得想起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飞旋器(也称飞回器、归去来器)。可以肯定,手戟不会在打不到目标时飞回来,如那样,一定会有记载。只是猜想其投掷手法有些类似。
  也是在东汉画像石中有一个神话人物蚩尤像(见后面附图),其左手持一物,应是手戟。有趣的是,这个手戟的尖部没有对外,却好像对着蚩尤自己的头部。有点像投掷前的动作,这样投出,手戟是回旋着飞出去的,和飞旋器回旋飞出类似。
  如果把普通的短刀剑回旋掷出,杀伤部触向对手的机会不会多于一半;而手戟有刺和枝,皆可杀伤,如果旋转角动量垂直于刺和枝所在平面,则刺和枝都有可能杀伤对手,伤敌的机会肯定比较高一些。飞旋着的手戟打击敌人的效能比投掷出的普通短刀剑强。
  这只是猜测而已。
  
  可以肯定,手戟到南北朝时就绝迹了。在十八般兵器中虽然也有戟,但不含手戟。罗贯中已经完全搞不清手戟是怎么回事。在董卓和吕布故事中把手戟写成画戟,在孙策和太史慈事中写成短戟,即短柄的戟。
  手戟曾经那么流行,说明它真有用,但又这么快就消失,为什么?它的流行可能是飞刀之类尚未出现,而又不知道如何才能使投枪(短矛之类)在飞行中保持姿态?至于它的消失则可能是回旋式投出杀伤,其效能应不及飞镖或飞刀之类,或远不如弓箭,作护身武器那个枝未必有大用。
  但这只是猜测,真正原因倒是可以研讨一番的。
  ***
  《三国志》提到手戟的章节:
  董卓拔手戟掷吕布见卷六。孙策以手戟投杀对手见卷四十六注。曹操年轻时受人围攻舞手戟踰垣而出见卷一注。刘备以手戟打人见卷三十六注。孙策夺得太史慈手戟见卷四十九。典韦手持十余戟作战见卷十八。

  在东汉末年到晋初,手戟曾一种相当流行的短兵器。在《三国志》中曾多次提到。
  其中在三次提到使用手戟。一是曹操年轻时“手舞手戟”,一次是董卓生气时用手戟投向吕布,再一个是孙策以手戟投向对手,对手立死。
  以上三例对于手戟的使用说的很清楚,一例手持以护身,二投掷。三次中有两次是投掷,可见把手戟当作投掷型武器肯定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有人说赵云坏话时,刘备以手戟“挝之”;孙策大战太史慈时曾从太史慈的项后抢夺来了手戟。这二例虽不能说明对敌时手戟是怎样使用,但也可证明在一些军官们手边常有手戟。手戟相当流行。
  此外,在曹操和吕布交战时,典韦曾“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这里说的很不清楚。如果使用的是四十斤重的长戟,手持十余,如何使用?这次典韦可能用的就是手戟。这句话也没说典韦如何用这些戟。若把这些戟投掷出去,敌应声而倒,是能说得通的。这里‘抵’可作到达讲,说抵达这里的敌人在典韦投掷手戟时皆倒地也是说得通的。不过陈寿没这么说,也不能说一定就没有别的说法能说通。
                             
  曾见过有文讲手戟又称双戟,这可能是误会。
  在东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兵器架图(见后面附图),最下面一个有可能就是手戟。如是,则手戟不是把长戟的柄弄短一些的短戟,而像是整体铸在一起的兵器。右侧的胡上似有丝麻缠绕供手握。按此图,手戟的长度约有半个环首刀,舞起防身也是可能的。
  手戟也不是双戟。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应是长戟。手戟是可以投掷的,实际上,双手皆能准确投掷的人是很少的,手戟和双戟应是两回事。
                                      
  前面也说了投掷是其重要功能,但是,如果手戟形状就如画像石那样,和我们一般想象的投射武器有相当大差别。
  只有少数投掷武器不在乎飞行姿态,如手榴弹等。大多数向稍远处投射的武器需要杀伤部对准敌方。为此,箭尾部有羽,镖的尾部系绸带等等。都是靠空气动力来迫使飞行武器调整自身姿态。另一种方法则是靠角动量守恒,子弹是靠来复线而自转,古罗马军人投标枪时必需使标枪自转,否则投的稍远点,标枪的飞行姿态就会随机变化,标枪头就不知朝哪边了。
  看来手戟并没有采取这两种办法之一。如果只对很近目标投掷,飞行姿态还来不及有大变化,似乎任何兵器都可能有杀伤力。但是,《释名·释兵》说:“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这里擿通掷,即手戟的功能中有投掷。这就必须对稍远点的目标也有投掷杀伤力,随便扔出是不行的。
  手戟究竟怎么投出,怎么飞行,说实话,真不敢肯定。下面只能做点猜测。
                             
  看着手戟的形状,不由得想起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飞旋器(也称飞回器、归去来器)。可以肯定,手戟不会在打不到目标时飞回来,如那样,一定会有记载。只是猜想其投掷手法有些类似。
  也是在东汉画像石中有一个神话人物蚩尤像(见后面附图),其左手持一物,应是手戟。有趣的是,这个手戟的尖部没有对外,却好像对着蚩尤自己的头部。有点像投掷前的动作,这样投出,手戟是回旋着飞出去的,和飞旋器回旋飞出类似。
  如果把普通的短刀剑回旋掷出,杀伤部触向对手的机会不会多于一半;而手戟有刺和枝,皆可杀伤,如果旋转角动量垂直于刺和枝所在平面,则刺和枝都有可能杀伤对手,伤敌的机会肯定比较高一些。飞旋着的手戟打击敌人的效能比投掷出的普通短刀剑强。
  这只是猜测而已。
  
  可以肯定,手戟到南北朝时就绝迹了。在十八般兵器中虽然也有戟,但不含手戟。罗贯中已经完全搞不清手戟是怎么回事。在董卓和吕布故事中把手戟写成画戟,在孙策和太史慈事中写成短戟,即短柄的戟。
  手戟曾经那么流行,说明它真有用,但又这么快就消失,为什么?它的流行可能是飞刀之类尚未出现,而又不知道如何才能使投枪(短矛之类)在飞行中保持姿态?至于它的消失则可能是回旋式投出杀伤,其效能应不及飞镖或飞刀之类,或远不如弓箭,作护身武器那个枝未必有大用。
  但这只是猜测,真正原因倒是可以研讨一番的。
  ***
  《三国志》提到手戟的章节:
  董卓拔手戟掷吕布见卷六。孙策以手戟投杀对手见卷四十六注。曹操年轻时受人围攻舞手戟踰垣而出见卷一注。刘备以手戟打人见卷三十六注。孙策夺得太史慈手戟见卷四十九。典韦手持十余戟作战见卷十八。
现在还是有点儿搞不清楚手戟的手持部分和前面的直刃的比例到底那个更长?从上面几个图来看的话手戟其实有点儿像横格带刃的短刀。
一般旋转投掷的飞斧等,都是重心远离手的,手戟则反其道而行之,看上去不管以哪种方法投都不顺手的样子……
楼主大牛。学习了。
戟,在两汉三国时期非常流行,所谓戟就是戈加了矛头。由于戈型戟过于笨重并且爱折断,所以到汉朝时候就简化成为卜字戟了,将横枝和矛身融为一体。当时军队的主流装备就是卜字戟。
手戟说白了就是短卜字戟,至于手戟怎么抛出去很简单,就像抛镰刀一样,
2013-11-5 20:17 上传

2013-11-5 20:41 上传

可能是像印第安戰斧一樣是近戰兵器, 也能投擲作遠程攻擊, 投擲方法同樣向前旋轉送出, 不過要相當訓練才可以命中.
说到印第安战斧的时候,我想到了法兰克战斧。那东西和飞镖一样也是旋转飞行,但是不是横投而是纵投,目的是要插在罗马式木制大盾的盾面上,然后可以可以在近战的时候拉住斧柄把盾牌扯翻。
St_Satan 发表于 2013-11-5 17:21
现在还是有点儿搞不清楚手戟的手持部分和前面的直刃的比例到底那个更长?从上面几个图来看的话手戟其实有点 ...
是这样。
看来手戟似非专为投掷而设计的。但是,除曹操那一例(还不是三国志的,而是注中的),再找不到手持手戟格斗的说法。很令人困惑。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3-11-5 18:15
楼主大牛。学习了。
不敢当。对手戟还是觉得不清楚、不敢肯定的地方很多。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5 20:19
戟,在两汉三国时期非常流行,所谓戟就是戈加了矛头。由于戈型戟过于笨重并且爱折断,所以到汉朝时候就简化 ...
镰刀是用来收割庄稼、草的,抛它作什?
次级炮灰 发表于 2013-11-5 20:46
沂南的。话说你不是应该以这是想象图来否定这些证据吗,双重标准没关系吗
似乎你对在铍的问题上没镇住老朽,还耿耿于怀。呵呵,没必要,老夫只是仍不明白铍是什么兵器而已。是代表一种还是多种?是长兵还是短兵?不知为不知,不敢冒充。
不论在古文献中,还是考古学者们对出土文物的解释上,还没有发现对于手戟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容易相信。
戟,在两汉三国时期非常流行,所谓戟就是戈加了矛头。由于戈型戟过于笨重并且爱折断,所以到汉朝时候就简化 ...
还是矛多。。。。
2013-11-7 13:07 上传

就觉的很贵,扔出去就是钱阿
咦··俺的金瓜霹雳锤呢?哪个小贼抱走呢···
镰刀是用来收割庄稼、草的,抛它作什?
我小时候老家那边,牲口跑到庄稼地里被镰刀扔出去卸掉一条腿的不在少数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7 07:21
似乎你对在铍的问题上没镇住老朽,还耿耿于怀。呵呵,没必要,老夫只是仍不明白铍是什么兵器而已。是代表 ...
镇没镇住不知道,只知道你早就弃了那贴,其中意味足够我乐上一段时间了,何须耿耿于怀
另外你弄错了,我上面说的是马具那边的事,这才前几天的事啊。想硬扯一些矛盾的地方自然是非常容易的,只不过我不干这等无聊的事罢了。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7 20:12
我小时候老家那边,牲口跑到庄稼地里被镰刀扔出去卸掉一条腿的不在少数
过分了吧。牲口也是生命啊。争执也不在少数了。
次级炮灰 发表于 2013-11-7 23:21
镇没镇住不知道,只知道你早就弃了那贴,其中意味足够我乐上一段时间了,何须耿耿于怀。
另外你 ...
放弃?又不是攻城掠地。
对于铍,知之不透;又没有帖子能说清楚,我还陷在里面干什?
有空时也许应再整理一下关于铍的认识。
eellii 发表于 2013-11-7 13:08
http://big5.jb.mil.cn/SuniT/www.jb.mil.cn/jszt/gbbtg/201306/t20130619_15679_2.html

這篇文章認為手 ...
看了这图,俺对手戟有直观印象了。这玩意可以手持砍刺也可以斜抛出去远距离杀伤,大概就跟飞去来器差不多吧。
说到这想起戏剧里的武将扮相,背后插着八根短旗子,现实中就是插着手戟吧,随时拔出抛出去。
放弃?又不是攻城掠地。
对于铍,知之不透;又没有帖子能说清楚,我还陷在里面干什?
有空时也许应再整 ...
服了你俩,探讨而已,却似针锋相对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8 10:52
服了你俩,探讨而已,却似针锋相对
你说的对,探讨而已。
只是对于‘放弃’有点不解。
我已经多次承认自己对有些问题不懂,不懂不等于放弃。不懂装懂人云亦云才是真正的放弃。
搞不明白古代有些东西,是很正常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8 07:19
放弃?又不是攻城掠地。
对于铍,知之不透;又没有帖子能说清楚,我还陷在里面干什?
有空时也许应再整 ...
本来说的是马具,不过现在看来你还是对这话题耿耿于怀
次级炮灰 发表于 2013-11-9 14:01
本来说的是马具,不过现在看来你还是对这话题耿耿于怀
只是想自己整理一下,看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谈不上耿耿于怀。
拙文中提到古罗马军投枪时必须使标枪自转,这只是原理上推测,并不真清楚是怎样进行的。
原以为必有大侠会评论、补充说明或反驳。
五十年代大学上体育课时,老师教掷标枪。练习让手臂发力方向顺着标枪,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绝对不像掷手榴弹、推铅球那么容易,比掷铁饼也要难的多)。老师并未教关于标枪自转的内容。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9 14:29
只是想自己整理一下,看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谈不上耿耿于怀。
那我换个词吧:看来你还是无法释怀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8 10:52
服了你俩,探讨而已,却似针锋相对
本来就是上几张图,顺便拿他的双重标准开个玩笑。没想到他又把旧事翻出来了,还真是惊喜,我哪预料得到
本来就是上几张图,顺便拿他的双重标准开个玩笑。没想到他又把旧事翻出来了,还真是惊喜,我哪预料得到{: ...
你俩这几个帖子都这样。
不过居士有时候确实挺顽固的,书上没写的就肯定没有。。。。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9 20:18
你俩这几个帖子都这样。
不过居士有时候确实挺顽固的,书上没写的就肯定没有。。。。
不明白。
有史以来古代的东西,古书没写,就敢说有?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11-9 20:18
你俩这几个帖子都这样。
不过居士有时候确实挺顽固的,书上没写的就肯定没有。。。。
你不能这么说,古书上没写卫青霍去病有高桥马鞍和马镫或者类似的东西,这次书上没写人家不也认为有了嘛。
所以说标准这东西是随机的而且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还要看市场需求的,两手都要抓两嘴都要硬才是合格的双重标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9 14:38
拙文中提到古罗马军投枪时必须使标枪自转,这只是原理上推测,并不真清楚是怎样进行的。
原以为必有大侠会 ...
这个我碰巧“似乎”知道:手腕上绑个绳子,一圈圈缠绕在投枪杆上,掷出时绳子松脱的同时给投枪加了旋转力,这个绳子叫投矛索。
还有一种投矛器,钩住投枪尾部掷出,这样可以飞行更远。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3-11-28 10:44
这个我碰巧“似乎”知道:手腕上绑个绳子,一圈圈缠绕在投枪杆上,掷出时绳子松脱的同时给投枪加了旋转力 ...
这样复杂?会不会影响标枪投掷的距离?
有经验的标枪运动员似乎用某手法就可使之自转。不过,这样训练一个好投手,太费劲。
中国古代没有用投枪,会不会是这类原因?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28 11:19
这样复杂?会不会影响标枪投掷的距离?
有经验的标枪运动员似乎用某手法就可使之自转。不过,这样训练一 ...
绳子不必缠得很紧,两三圈即可,玩熟练了应该影响不大。
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投枪兵,我想还是弓弩都很发达吧。
另外楼主前文说“双戟”不是手戟,而是长戟,我觉得恐怕不对。甘宁在吕蒙宴会上做“双戟舞”,长戟是耍不开的,肯定是短戟。至于典韦的双戟八十斤,我想可能是铁戟(当时的八十斤,大概也就是现在的二三十斤),两根短家伙如果是全铁的,差不多正是这分量。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3-11-28 11:55
绳子不必缠得很紧,两三圈即可,玩熟练了应该影响不大。
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投枪兵,我想还是弓弩都很发 ...
认为双戟不是手戟,主要是出于记载中手戟的用途多为投掷,那么就不应太重。
一般认为汉时一斤为250克左右,那么八十斤也不是很轻的,未必适于投掷。双戟,按名思议,应是双手使用的戟,不类投掷武器。
我说双戟应为长戟可能不确切。也可能是柄短一些的戟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28 11:19
这样复杂?会不会影响标枪投掷的距离?
有经验的标枪运动员似乎用某手法就可使之自转。不过,这样训练一 ...
要是我说中国古代有投枪,肯定又要争上一段时间
次级炮灰 发表于 2013-11-28 22:03
要是我说中国古代有投枪,肯定又要争上一段时间
不知道会不会争论。如果争论可以增长见识,是好事。
我并不认为中国古代根本没的投枪,但却似乎没有成为普遍的制式武器,比弓弩箭的普及差太多。
据说弓弩在大雨天是不能用的(不过可以找寻耐水的材料吧),这时投枪可能会有效吧。如果这样说是对的,在南方那种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投枪似应有用武之地。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29 09:40 不知道会不会争论。如果争论可以增长见识,是好事。 我并不认为中国古代根本没的投枪,但却似乎没有成为 ...
和弓弩比当然比不过,不过投枪在宋元明都算是制式武器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29 09:40 不知道会不会争论。如果争论可以增长见识,是好事。 我并不认为中国古代根本没的投枪,但却似乎没有成为 ...
和弓弩比当然比不过,不过投枪在宋元明都算是制式武器了
次级炮灰 发表于 2013-11-29 10:45
和弓弩比当然比不过,不过投枪在宋元明都算是制式武器了
有空时详细介绍一下啊
2013-12-1 13:5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