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能够打败太平军的原因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35:12
湘军与太平军的战役,湘军败少胜多,即使在三河镇大败,也损失不过5000人。湘军的优势在哪里湘军与太平军的战役,湘军败少胜多,即使在三河镇大败,也损失不过5000人。湘军的优势在哪里
薪水高,装备足,即使是冷兵器。



湘军上前线的人不多,但负责后勤的人多。太平军是打仗的人多,后勤的人少。
另外湘军有外国的火器支援,后期外国人基本不卖武器给太平军了。

湘军挖战壕,死死困住几个重要城池,安庆和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这样不需要很多军队,但是担负后勤的人多,同时需要的时间也就长了,打安庆和天京,都花了2-3年时间。

如果太平军重视后勤,将战役充分准备,曾国荃很有可能在南京就被太平军干掉了。

湘军上前线的人不多,但负责后勤的人多。太平军是打仗的人多,后勤的人少。
另外湘军有外国的火器支援,后期外国人基本不卖武器给太平军了。

湘军挖战壕,死死困住几个重要城池,安庆和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这样不需要很多军队,但是担负后勤的人多,同时需要的时间也就长了,打安庆和天京,都花了2-3年时间。

如果太平军重视后勤,将战役充分准备,曾国荃很有可能在南京就被太平军干掉了。
太平军从来就没有真正获得一个稳定的根据地
定都南京后,也曾想四面出击。但清廷也不是傻子,一旦太平军分兵出击,就全力围堵或围魏救赵。
客观来讲,清廷在甲午战争失败前,对地方有比较强的掌控力。这一点对太平军极为不利。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3-11-5 09:43
薪水高,装备足,即使是冷兵器。
拉倒吧,


湘军的欠薪状况之严重是出了名的,都是靠直接抢劫和屠城生存的。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湘军过如剃。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湘军过如剃

这个真心厉害,连渣都不剩了。
湘军看似人少,但是得到清政府举全国之力的帮助,不要以为清军都是不能打仗的,多隆阿和李续宜的清军打仗是非常厉害的,没有他们,曾国荃不可能独自打下安庆。
ljie2014 发表于 2013-11-5 10:47
湘军看似人少,但是得到清政府举全国之力的帮助,不要以为清军都是不能打仗的,多隆阿和李续宜的清军打仗是 ...
自己去查曾国藩连篇累牍地抱怨各省欠饷的资料。


当时的清中央ZF已经快要自身难保了,还“举全国之力”保证湘军这个没有正式编制的?

corvalan 发表于 2013-11-5 11:31
自己去查曾国藩连篇累牍地抱怨各省欠饷的资料。


不管当时朝廷有钱没钱,全力支持曾国蕃是肯定的,给他两江总督,节制江南各省军政大权,曾国蕃自己就有办法筹人筹钱。官文,胡林翼,多隆阿,李续宜,成大吉,这些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又不是湘军。

再怎么自身难保,清朝廷认为太平军是最大的敌人是早已确定的。外国人只是要钱,太平军可是要他的命。

而且后来清政府与外国人勾结共同消灭太平军是历史事实。
corvalan 发表于 2013-11-5 11:31
自己去查曾国藩连篇累牍地抱怨各省欠饷的资料。


不管当时朝廷有钱没钱,全力支持曾国蕃是肯定的,给他两江总督,节制江南各省军政大权,曾国蕃自己就有办法筹人筹钱。官文,胡林翼,多隆阿,李续宜,成大吉,这些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又不是湘军。

再怎么自身难保,清朝廷认为太平军是最大的敌人是早已确定的。外国人只是要钱,太平军可是要他的命。

而且后来清政府与外国人勾结共同消灭太平军是历史事实。
机务高手 发表于 2013-11-5 10:23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湘军过如剃

这个真心厉害,连渣都不剩了。
两湖人民喊他是“曾剃头”,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

就他和他的军队杀人最多。
corvalan 发表于 2013-11-5 11:31
自己去查曾国藩连篇累牍地抱怨各省欠饷的资料。
和所有军阀一样,曾国藩对军饷的索求从来就没有上限。
军费越多,他麾下的枪杆子就越多,清帝和政敌们就越不敢小看他
并不代表各省真的就欠他二五八万,清朝并没有现代军队那样严格的审计条例
另外,湘军同样也有长官克扣军饷的情况
ljie2014 发表于 2013-11-5 12:09
不管当时朝廷有钱没钱,全力支持曾国蕃是肯定的,给他两江总督,节制江南各省军政大权,曾国蕃自己就有 ...
所谓的“筹钱”,恰好不是清王朝的正式财政,而是厘金以及抢劫等等。这个就谈不上清王朝的“全力支持”了,比如,战区之外的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显然就没有支持湘军的义务和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举国之力”。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5 12:37
和所有军阀一样,曾国藩对军饷的索求从来就没有上限。
军费越多,他麾下的枪杆子就越多,清帝和政敌们就 ...
1、首先,众所周知,湘军不是清王朝的正式军队,古代的财政审计制度再不严格,这样一支军队也不会获得正式的财政拨款。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湘军依靠的是厘金以及抢劫等手段获得收入。


2、其次,湘军内部的欠饷问题在你回复的这个帖子里并未涉及。曾国藩显然不可能把这个问题作为向各个有关省份讨饷的理由。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5 12:54
所谓的“筹钱”,恰好不是清王朝的正式财政,而是厘金以及抢劫等等。这个就谈不上清王朝的“全力支持”了 ...


清政府是尽全力支持,它不可能不支持。支持不一定是就是用钱。
当然清政府对湘军有所防范也是存在的。


当时清政府是穷,外国的赔款还没完呢。除了直接去抢老百姓的,靠正常收入肯定是没多少的。

老百姓再穷,反复去抢去剥皮,还是有的。湘军靠的就是抢。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5 12:54
所谓的“筹钱”,恰好不是清王朝的正式财政,而是厘金以及抢劫等等。这个就谈不上清王朝的“全力支持”了 ...


清政府是尽全力支持,它不可能不支持。支持不一定是就是用钱。
当然清政府对湘军有所防范也是存在的。


当时清政府是穷,外国的赔款还没完呢。除了直接去抢老百姓的,靠正常收入肯定是没多少的。

老百姓再穷,反复去抢去剥皮,还是有的。湘军靠的就是抢。
ljie2014 发表于 2013-11-5 13:00
清政府是尽力支持,它不可能不支持。支持不一定是就是用钱。
当然清政府对湘军有所防范也是存在的。
...
“当时清政府是穷,外国的赔款还没完呢。除了直接去抢老百姓的,靠正常收入肯定是没多少的。”——这个不就是我的观点了吗?谢谢重复。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5 13:03
“当时清政府是穷,外国的赔款还没完呢。除了直接去抢老百姓的,靠正常收入肯定是没多少的。”——这个不 ...
我没有反对你的观点吧?
可能这里有人咬文嚼字,说清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曾国蕃。
我的意思就是不管清朝是穷还是富,对付造反都是全力镇压的。它能出多大力就会出多大力。
我觉得有一点是常公要反思,为啥英法对清廷能够出兵帮助,美帝却一兵不派,而且搞过军火禁运,抱大腿功力不行啊
ljie2014 发表于 2013-11-5 13:07
我没有反对你的观点吧?
可能这里有人咬文嚼字,说清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曾国蕃。
我的意思就是不管清 ...
不好意思,你重复的不就是我在8楼的观点么?


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全力支持湘军,尤其在江南江北大营还没有挂的情况下,还不是一回事……


后期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
ljie2014 发表于 2013-11-5 12:09
不管当时朝廷有钱没钱,全力支持曾国蕃是肯定的,给他两江总督,节制江南各省军政大权,曾国蕃自己就有 ...
其他清军是协同湘军作战吧?
a2free 发表于 2013-11-5 13:10
其他清军是协同湘军作战吧?
呃,

江南和江北大营是清朝的正规军,正规军协同地方武装作战?何况江南江北大营就在南京城外……


李鸿章左宗棠的武装和湘军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湘军稳定的后方和相对有效的地方政权,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消耗;其次是骨干力量相对稳定,即使失败,也可以很快恢复战斗力。
    而太平天国,虽然在农民政权中,算得上出类拔萃,但底盘一直不稳定,粮饷、人员的补充,一直靠“点火烧营”这种半劫掠模式,很难持久维持政权。而“天京事变”后,中央机构就失去了对整个局面的控制,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很可能支持不了那么长时间。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5 10:17
太平军从来就没有真正获得一个稳定的根据地
定都南京后,也曾想四面出击。但清廷也不是傻子,一旦太平军分 ...
对地方的掌控力强表现在哪里,请详细说说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1-5 16:09
对地方的掌控力强表现在哪里,请详细说说
对地方掌控力强不需赘述。如果不能控制地方,皇帝就和城主没两样,参照15世纪初的东罗马皇帝,4世纪中叶的西罗马皇帝。在中国对君主的要求更高,民意难以容忍城主皇帝。如果做不到大一统君主,那么其政权的合法性多少会受到质疑……
对地方掌控力不强,参见辛丑之变萌生东南互保,接下来各种民运,很快就武昌起义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5 20:07
对地方掌控力强不需赘述。如果不能控制地方,皇帝就和城主没两样,参照15世纪初的东罗马皇帝,4世纪中叶 ...
中国古代不是天子不到乡这一说吗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1-5 20:26
中国古代不是天子不到乡这一说吗


王全安电影《白鹿原》可以做解释:
庄有庄头,乡有乡约,缴纳皇粮,天经地义
若人民不服,县令代表皇帝出兵平乱
如果真闹大了,道台巡抚总督一层层升级呗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1-5 20:26
中国古代不是天子不到乡这一说吗


王全安电影《白鹿原》可以做解释:
庄有庄头,乡有乡约,缴纳皇粮,天经地义
若人民不服,县令代表皇帝出兵平乱
如果真闹大了,道台巡抚总督一层层升级呗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1-5 20:26
中国古代不是天子不到乡这一说吗
“亭长”、“里正”……纷纷发来贺电


这个是文化保守派的胡说。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5 21:41
王全安电影《白鹿原》可以做解释:
庄有庄头,乡有乡约,缴纳皇粮,天经地义
若人民不服,县令代表皇 ...


电影不能做证据。


当然,所谓的“乡约”维护的也是皇权。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皇权建基于其上的等级制伦理与权力关系。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5 21:41
王全安电影《白鹿原》可以做解释:
庄有庄头,乡有乡约,缴纳皇粮,天经地义
若人民不服,县令代表皇 ...


电影不能做证据。


当然,所谓的“乡约”维护的也是皇权。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皇权建基于其上的等级制伦理与权力关系。
近代军阀的产生,自发逆始。咸丰元年赛尚阿以大学士出征平乱,赐遏必隆刀,是清廷最后一次发国帑兴师。嗣后旗兵绿营既不可恃,有诏在籍大臣督办团练,乃有湘军、淮军。练勇自乡间募得,饷糈由统帅自筹,官佐由统帅任命,军法由统帅制订,军队几成私人武装。有斯土而有斯财,有斯军而有斯位,于是发逆平而军阀出,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6 09:35
电影不能做证据。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秘史
                                   ——巴尔扎克
正史里都为帝王将相列传,哪有乡村民俗人情的地位?否则《红楼梦》《金瓶梅》的价值也不值一提
皇权到县级已经很强大了,西欧国王的权力只在自家封地上有实际效力
打仗说白了就是在打钱,湘军欠饷没有太影响战斗力,江南华南几省的鼎力支持,湘军为了钱都是不要命的。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6 10:48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秘史
                                   ——巴尔扎克
正史里都为帝王将相列 ...
1、《白鹿原》是当代的小说,不是说的“当代”状况,而是有意识进行的叙事和话语。


这种叙事和话语说明的也是当代人的,因此和《红楼梦》、《金瓶梅》不可同日而语。


2、更强大……
天地君亲师
好好理解这段话~!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6 09:34
“亭长”、“里正”……纷纷发来贺电
亭长只有秦汉建立过,以后就没有了。里正是自治组织首领,不是流官。
huelsberg 发表于 2013-11-6 11:38
1、《白鹿原》是当代的小说,不是说的“当代”状况,而是有意识进行的叙事和话语。
呵呵,照此说法,文学就是一堆废纸,后世创作的历史小说叙述的都是天顶星帝国史
那你能否列举白鹿原中,哪些桥段严重脱离了“当代”史实?
红楼梦,金瓶梅中,哪些桥段与康乾时代,明宋两代末期格格不入?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6 12:29
呵呵,照此说法,文学就是一堆废纸,后世创作的历史小说叙述的都是天顶星帝国史
那你能否列举白鹿原中, ...
1、《三国演义》不能用来研究三国史,只能用来研究其成书时代亦即明文学史和明代的社会史;

《水浒传》不能用来研究宋史,也只能用来研究明代的历史。



这个是ABC吧?

何况,《红楼梦》不是历史小说,《金瓶梅》不能,不是用来研究宋代的社会。

何况《白鹿原》甚至不能用来研究当前中国的社会史——陈忠实的那些中篇还差不多。


更遑论历史上的中国社会即《白鹿原》涉及的清末民初?电影更加是在小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创作加工和历史事实差距更大,你不会准备用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作为研究三国史的依据吧?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6 12:29
呵呵,照此说法,文学就是一堆废纸,后世创作的历史小说叙述的都是天顶星帝国史
那你能否列举白鹿原中, ...
2、何况,你没有听说过“文学创作技法”这个东西么?


古代没有现当代那么多文学创作技法,基本上就是“现实主义”一条路(即使是神魔小说比如《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也是按照现实的观念创作的),作家只能无意识地使用现实观念,比如忠君等等去叙事。在这个意义上 ,他们的作品可以成为研究文学作品成书年代社会状况的辅助。


现当代文学作品,众所周知,早已远远超出了“现实主义”的范围,尤其《白鹿原》,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文学界流行的是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技法,有意识地将“现实”做夸大、变形处理,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文学作品怎么可能成为研究现实社会的依据?

与之相似的还有莫言的系列小说(蒜薹那本除外)等等。



有个回复在审核。
abel0903 发表于 2013-11-6 12:23
亭长只有秦汉建立过,以后就没有了。里正是自治组织首领,不是流官。
“吏”发来贺电。

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80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称里长。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注、《宋史·食货志上五》、《文献通考·职役一》。
字数:147
知识来源:贺旭志,贺世庆 编著.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第219页.


关于里正在唐代的设置,《通典》卷3《食货三》
载“, 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
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里正的主要职责乃“按比户
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对于唐代里正
问题,除了孔祥星、赵吕甫之外,李浩也有专文论述,
大致认为,里正的任用、考核和諦Y作都由县级政
权直接管理[7] 。其选派标准是“勋官六品以下、白丁
清平强干者”。

梁建国《唐宋之际里正的变迁》



明代还有“粮长”等……
苍狼之舞 发表于 2013-11-6 11:19
打仗说白了就是在打钱,湘军欠饷没有太影响战斗力,江南华南几省的鼎力支持,湘军为了钱都是不要命的。
江南华南几省鼎力支持的方式是湘军抢劫时不予抵抗。
太平军有个稳定的领导层改朝换代不是问题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1-7 14:34
太平军有个稳定的领导层改朝换代不是问题
杨秀清不这么嚣张的话,应该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