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诞辰120周年 专家:他一生追问的问题未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3:27:18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 专家:他一生追问的问题未解决


2013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刘欢)2013年是梁漱溟诞辰120周年。梁漱溟生于1893年,是一位传奇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始终在追问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此,国内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认为,这两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腾讯书院联合外研社举办“梁漱溟诞辰120周年”纪念讲座20日在北京举行。著名汉学家艾恺、国内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梁漱溟的孙子梁钦东、梁钦宁同台展开对谈,追忆梁漱溟先生的性情人格与学术智慧。
  艾恺:梁漱溟更重要的历史角色是活动家
  艾恺于197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坦言,近几十年在国外介绍梁漱溟的时候,经常说他是个哲学家,但现在更想强调他最主要的历史角色——一个活动家,像印度的甘地。
  艾恺提到,第一次访问梁漱溟的时候,先生就说,“我不是一个学者。”梁漱溟承认自己有思想,但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学者,不是坐在书房里看东西写东西的人,是在外面干实事的人。
  在艾恺看来,梁漱溟很接近他的父亲梁济。早在1880年,梁济就已经开始关心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而那时有这种爱国观念的人很少。梁济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践行自己的爱国之心,一是创办北京最早的报纸,二是改编京戏来宣传爱国,三是成立了一些帮助孤儿,帮助事业者的一些机构。
  而梁漱溟的社会活动开始得更早。1905年,梁漱溟参加了抵制美货的活动,清朝末期旁听过讨论宪法的大会,后来参加了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担任《民国报》记者,之后还当过国民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书记。1917年出任北大讲师时,他完成了巨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号召中国知识分子出来救国、救老百姓。让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避免当时的内战
  1924年离开北大后,他一直在寻求中国的出路。1931年到1937年,他在山东省邹平县办了一个实验县政府,也是一个乡村实验研究院。他从精神训练入手,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培养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关切公共事务的能力,让农民能在之后自动组织起来从事乡村建设运动,致力于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抗战爆发后,他曾参加当时的政治参议会议,提供出一些解决面临问题的办法。他也曾去延安十几天,每天都和毛泽东一起讨论问题。
  40年代他发起了民盟的前身组织,并且创办了《光明报》。抗战结束后,为避免中国的内战,他曾在国共两党之间调停。
  “从幼到老,他一直是在活动,不是在搞学术。”艾恺总结道。
  许章润:梁漱溟是读书人的典范
  在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看来,梁漱溟一生为之奔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是中国问题,二是人生问题。
  许章润说,自1840年中国受到西方的打压,中华文明在制度、理念各个方面暴露出缺陷。174年以来,中国从农耕社会走向工商立国、法治民主的社会进程一直没能完成。因此,今天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仍是梁漱溟120年前已然思考的问题。重温梁漱溟的精神遗产是今天解决中国问题一座绕不过去的桥梁。
  梁漱溟一生不仅以学问见长,更以认真思考人生,以一己之行动见于其思考结果而见长。梁漱溟曾感叹,满尽西学东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义理一派独悌,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往何处安放?故有的儒家义理还有没有用?如果没用的话,中国人靠什么活着?难道仅仅靠坚船利炮?靠钞票和粮票?他感到民国以后出现的社会动乱,社会解体,人心不古,不仅在于社会转型,更在于传统的儒家义理、中国的精神价值崩溃了,而新的义理和精神价值尚未建立起来。
  许章润谈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应该具有独立人格、批评精神和自由思想。“从这一点上,梁先生是时代的典范,是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儒绅历史上最辉煌的典范之一。梁漱溟这一辈人所体现的那种君子人格,圣人情怀和儒绅的风骨,百年来已经被摧残殆尽。人生问题的追求,不能不有这样的读书人的担当和追求,不能不返身回顾体现、重温君子人格、圣人情怀和儒绅风骨。”
  梁漱溟还说过,未来的世界会好,我不对人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在“文革”时,梁漱溟每天早上被罚扫马路、扫厕所。他把这当成锻炼身体,天天扫得很高兴,扫完后去泡个澡,然后到北海公园打套拳头,回家该干嘛干嘛。此外,梁漱溟还讲到“要相信人,信任人”,对这个世界和人性抱有一种正大光明心态。
  梁钦宁:祖父教育孩子不说教 对人对事包容
  梁钦宁、梁钦东均为梁漱溟的孙子,名字为祖父所取,寓意分别是崇敬列宁、崇敬毛泽东。他们回忆了一些祖父在生活方面的细节。
  梁钦宁介绍,祖父教育孩子从来不用说教的方式。梁钦宁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跟祖父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加酱油。祖父没有因此批评他,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那个题目的内容是“吃盐多等于慢性自杀”。从此梁钦宁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梁漱溟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比较包容和宽容。梁钦宁回忆称,80年代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曾学了一些西方的舞蹈,表演给爷爷看。当时父辈们对这个比较反感,认为有资产阶级性质。表演完后他问,爷爷你喜欢吗?梁钦宁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爷爷扶扶了眼睛,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他不干涉别人,而是包容,尊重每一个人个体的选择。”梁钦宁说。
  从父辈、亲戚朋友口中,梁钦宁也了解到一些自己家“文革”时被抄家的情形。“当时曾有人问爷爷,‘文革’抄咱家您生气吗?爷爷回答‘不生气’。他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在梁钦宁看来,爷爷已经把孔子的思想融汇到自己的生命中。
  梁钦东也回忆了一些与爷爷在一起的小事。梁钦东小时候看书会看到很晚,第二天爷爷会告诉自己,人不能贪,即使是看书也不能贪,这不是生命可持续的方式。该休息就休息,该看书就看书。“不贪”,给过梁钦东很大的启迪。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 专家:他一生追问的问题未解决


2013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刘欢)2013年是梁漱溟诞辰120周年。梁漱溟生于1893年,是一位传奇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始终在追问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此,国内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认为,这两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腾讯书院联合外研社举办“梁漱溟诞辰120周年”纪念讲座20日在北京举行。著名汉学家艾恺、国内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梁漱溟的孙子梁钦东、梁钦宁同台展开对谈,追忆梁漱溟先生的性情人格与学术智慧。  艾恺:梁漱溟更重要的历史角色是活动家  艾恺于197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坦言,近几十年在国外介绍梁漱溟的时候,经常说他是个哲学家,但现在更想强调他最主要的历史角色——一个活动家,像印度的甘地。  艾恺提到,第一次访问梁漱溟的时候,先生就说,“我不是一个学者。”梁漱溟承认自己有思想,但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学者,不是坐在书房里看东西写东西的人,是在外面干实事的人。  在艾恺看来,梁漱溟很接近他的父亲梁济。早在1880年,梁济就已经开始关心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而那时有这种爱国观念的人很少。梁济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践行自己的爱国之心,一是创办北京最早的报纸,二是改编京戏来宣传爱国,三是成立了一些帮助孤儿,帮助事业者的一些机构。  而梁漱溟的社会活动开始得更早。1905年,梁漱溟参加了抵制美货的活动,清朝末期旁听过讨论宪法的大会,后来参加了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担任《民国报》记者,之后还当过国民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书记。1917年出任北大讲师时,他完成了巨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号召中国知识分子出来救国、救老百姓。让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避免当时的内战  1924年离开北大后,他一直在寻求中国的出路。1931年到1937年,他在山东省邹平县办了一个实验县政府,也是一个乡村实验研究院。他从精神训练入手,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培养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关切公共事务的能力,让农民能在之后自动组织起来从事乡村建设运动,致力于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抗战爆发后,他曾参加当时的政治参议会议,提供出一些解决面临问题的办法。他也曾去延安十几天,每天都和毛泽东一起讨论问题。  40年代他发起了民盟的前身组织,并且创办了《光明报》。抗战结束后,为避免中国的内战,他曾在国共两党之间调停。  “从幼到老,他一直是在活动,不是在搞学术。”艾恺总结道。  许章润:梁漱溟是读书人的典范  在梁漱溟研究专家许章润看来,梁漱溟一生为之奔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是中国问题,二是人生问题。  许章润说,自1840年中国受到西方的打压,中华文明在制度、理念各个方面暴露出缺陷。174年以来,中国从农耕社会走向工商立国、法治民主的社会进程一直没能完成。因此,今天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仍是梁漱溟120年前已然思考的问题。重温梁漱溟的精神遗产是今天解决中国问题一座绕不过去的桥梁。  梁漱溟一生不仅以学问见长,更以认真思考人生,以一己之行动见于其思考结果而见长。梁漱溟曾感叹,满尽西学东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义理一派独悌,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往何处安放?故有的儒家义理还有没有用?如果没用的话,中国人靠什么活着?难道仅仅靠坚船利炮?靠钞票和粮票?他感到民国以后出现的社会动乱,社会解体,人心不古,不仅在于社会转型,更在于传统的儒家义理、中国的精神价值崩溃了,而新的义理和精神价值尚未建立起来。  许章润谈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应该具有独立人格、批评精神和自由思想。“从这一点上,梁先生是时代的典范,是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儒绅历史上最辉煌的典范之一。梁漱溟这一辈人所体现的那种君子人格,圣人情怀和儒绅的风骨,百年来已经被摧残殆尽。人生问题的追求,不能不有这样的读书人的担当和追求,不能不返身回顾体现、重温君子人格、圣人情怀和儒绅风骨。”  梁漱溟还说过,未来的世界会好,我不对人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在“文革”时,梁漱溟每天早上被罚扫马路、扫厕所。他把这当成锻炼身体,天天扫得很高兴,扫完后去泡个澡,然后到北海公园打套拳头,回家该干嘛干嘛。此外,梁漱溟还讲到“要相信人,信任人”,对这个世界和人性抱有一种正大光明心态。  梁钦宁:祖父教育孩子不说教 对人对事包容  梁钦宁、梁钦东均为梁漱溟的孙子,名字为祖父所取,寓意分别是崇敬列宁、崇敬毛泽东。他们回忆了一些祖父在生活方面的细节。  梁钦宁介绍,祖父教育孩子从来不用说教的方式。梁钦宁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跟祖父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加酱油。祖父没有因此批评他,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那个题目的内容是“吃盐多等于慢性自杀”。从此梁钦宁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梁漱溟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比较包容和宽容。梁钦宁回忆称,80年代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曾学了一些西方的舞蹈,表演给爷爷看。当时父辈们对这个比较反感,认为有资产阶级性质。表演完后他问,爷爷你喜欢吗?梁钦宁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爷爷扶扶了眼睛,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他不干涉别人,而是包容,尊重每一个人个体的选择。”梁钦宁说。  从父辈、亲戚朋友口中,梁钦宁也了解到一些自己家“文革”时被抄家的情形。“当时曾有人问爷爷,‘文革’抄咱家您生气吗?爷爷回答‘不生气’。他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在梁钦宁看来,爷爷已经把孔子的思想融汇到自己的生命中。  梁钦东也回忆了一些与爷爷在一起的小事。梁钦东小时候看书会看到很晚,第二天爷爷会告诉自己,人不能贪,即使是看书也不能贪,这不是生命可持续的方式。该休息就休息,该看书就看书。“不贪”,给过梁钦东很大的启迪。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0-21/5401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