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武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0:27:3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p4Xal4FqrYvn8PRj0AM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genetic weapon),也称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等。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目 录

1定义
2分类
3特点
4使用
5其他相关
5.1 影响未来战争
5.2 如何面对
5.3 威力
6未来
6.1 仿制病毒
6.2 攻击农业系统
6.3 生物调节剂

1定义

粒子基因武器的定义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类型生物战剂,又称作第三代生物战剂。
基因武器将是现代新概念武器的又一发展方向。

2分类

微生物基因武器生物武器库中的常见家族,包括:利用微生物基因修饰生产新的生

基因武器

物战剂、改造构建已知生物战剂、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新的病毒战剂;把自然界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新战剂;把耐药性基因转移,制造出耐药性更强的新战剂。

毒素基因武器天然毒素是自然生物产生的,通过生物技术可增强其毒性,还能制成自然界所没有的毒性更强的混种族基因武器是当前基因武器库中最具诱惑力的新成员,也是最具威力的一种。目前尚无成功报道,但其现实威胁已迫在眉睫。种族基因武器,也称“人种炸弹”,是针对某一特定民族或种族群体的基因武器。几只对某特定人种的特定基因、特定部位有效,故对其他人种完全无害,是新式的超级制导武器。

转基因食物利用基因技术对食物进行处理,制成强化或弱化基因的食品,诱发特定或多种疾病,降低对方的战斗力;研制转基因药物,通过药物诱导或其他控制手段既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也可增强己方士兵的作战能力,培育未来的“超级士兵”。

克隆武器利用基因技术产生极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杀人蜂”、“食人蚁”或“血蛙”、“巨蛙”类新物种,再利用克隆技术复制,未来战场上出现怪兽追杀人的残酷场面将非天方夜谭。

3特点

粒子基因武器的威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精确的敌我分辨能力,只攻击敌方特定人种。
2.难以防治,有抗药性,有传染性。秘密施放,难以察觉;若已察觉,也很难破译其遗传密码并进行有效治疗。只在所攻击的同类人种中有传染性。
3.杀伤力大,成本低廉,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生产。
4.对敌方有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

4使用

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简单多样,可以用人工、飞机、导弹或火炮把经过遗传工程发行过的细菌、细菌昆虫和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它国的主要河流、城市或交通要道,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使其在无形战场上静悄悄地丧失战斗力。由于这种武器不易发现且难防难治,一些科学家对它的忧虑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些核物理学家对原子弹的忧虑。

关注基因武器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
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

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细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

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以前还曾传说苏联将眼镜蛇毒与流感病毒结合,使患者同时出现流感和蛇毒症状,除了这个,苏联还研究出了一种毒素,20毫克可以杀死50亿人。

5其他相关

影响未来战争

粒子基因武器对未来战争可能造成的影响

基因武器与其他现代化武器比较,除不易防御和被害后难治疗等特点以外,还有成本低、易制造、使用方便、杀伤力大等优势。基因武器可以用人工、普通火炮、军舰、飞机、气球或导弹进行施放,可以投在对方的前线、后方、江河湖泊、城市和交通要冲使疾病迅速传播。将一种超级出血热菌的“基因武器”投入对方水系,会使水系流域的居民多数丧失生活能力,这要比核弹杀伤力大几十倍。一旦基因武器投入未来战争,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经济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军队的编制体制结构将发生变化。战斗部队将减少,而卫生勤务保障部队可能要增加。

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将融为一体。未来战场成为无形战场,使战场情况难以掌握和控制。

为军事防御和军事医学研究带来新课题。

如何面对

如何面对粒子基因武器的挑战

尽管有人在从事基因武器的研究,但也有人在积极研究对基因武器的防护。据报道,有的国家早在80年代就开始对生物战剂防护措施的研究工作,并研制出多种预防生物武器侵袭的疫苗。1997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下令,自当年起,所有美国现役军人和后备役军人必须按规定接种生物战剂防护疫苗,并于2003年前全部接种完毕。1998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会议讨论有关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与军事的关联。同年5月,克林顿下令加强防生化战疫苗和抗生素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战。2000年1月,美国防部对核化生防护战略进行调整,提出建立防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兵种联合计划,改进武器系统联合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样式的认识,调整防护装备的研制开发、采办、经费投入、计划和人员部署。1999~2003年美将投资46亿美元用于化学生物战。

据1997年7月外电报道,英国已组织由军事专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和律师组成的小组,研究种族基因武器的可能性及对策。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

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

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

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威力

[1]基因武器的杀伤威力极其巨大。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炸药,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g,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前苏军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前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O-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称基因武器为“世界末日武器”,丝毫不是夸张。

6未来

[1]

仿制病毒

指可能通过工程技术仿制的病毒,比如曾经造成4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

旨在消灭某个种族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与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的基因治疗方法大体相似,那就是通过受害者的基因组成识别他们的身份,然后释放出消灭他们的病毒。

攻击农业系统

英国医学会的研究认为,人类应更加小心恐怖分子对农业系统可能发起的生化攻击。因为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能比较容易地实施这种攻击,同时又可能对仪器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生物调节剂

有些科学家也称生物调节剂为“大脑炸弹”。生物调节剂是指能够攻击人类免疫和神经系统的药剂,比如俄罗斯当局用于结束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的芬太奴。
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炭疽热。研究人员现在已能够改变炭疽热基因,这种研究也带来新的疑问,那就是普遍使用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新细菌。
合成病毒

合成小儿麻痹病毒

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显示,用于制造合成小儿麻痹病毒的复制手段有可能被用于合成制造像埃博拉病毒一类的病毒。

参考资料
1.  更为可怕的基因武器  .
词条标签:
军事武器化学生物基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社会 生物武器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p4Xal4FqrYvn8PRj0AM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genetic weapon),也称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等。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目 录

1定义
2分类
3特点
4使用
5其他相关
5.1 影响未来战争
5.2 如何面对
5.3 威力
6未来
6.1 仿制病毒
6.2 攻击农业系统
6.3 生物调节剂

1定义

粒子基因武器的定义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类型生物战剂,又称作第三代生物战剂。
基因武器将是现代新概念武器的又一发展方向。

2分类

微生物基因武器生物武器库中的常见家族,包括:利用微生物基因修饰生产新的生

基因武器

物战剂、改造构建已知生物战剂、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新的病毒战剂;把自然界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新战剂;把耐药性基因转移,制造出耐药性更强的新战剂。

毒素基因武器天然毒素是自然生物产生的,通过生物技术可增强其毒性,还能制成自然界所没有的毒性更强的混种族基因武器是当前基因武器库中最具诱惑力的新成员,也是最具威力的一种。目前尚无成功报道,但其现实威胁已迫在眉睫。种族基因武器,也称“人种炸弹”,是针对某一特定民族或种族群体的基因武器。几只对某特定人种的特定基因、特定部位有效,故对其他人种完全无害,是新式的超级制导武器。

转基因食物利用基因技术对食物进行处理,制成强化或弱化基因的食品,诱发特定或多种疾病,降低对方的战斗力;研制转基因药物,通过药物诱导或其他控制手段既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也可增强己方士兵的作战能力,培育未来的“超级士兵”。

克隆武器利用基因技术产生极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杀人蜂”、“食人蚁”或“血蛙”、“巨蛙”类新物种,再利用克隆技术复制,未来战场上出现怪兽追杀人的残酷场面将非天方夜谭。

3特点

粒子基因武器的威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精确的敌我分辨能力,只攻击敌方特定人种。
2.难以防治,有抗药性,有传染性。秘密施放,难以察觉;若已察觉,也很难破译其遗传密码并进行有效治疗。只在所攻击的同类人种中有传染性。
3.杀伤力大,成本低廉,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生产。
4.对敌方有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

4使用

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简单多样,可以用人工、飞机、导弹或火炮把经过遗传工程发行过的细菌、细菌昆虫和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它国的主要河流、城市或交通要道,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使其在无形战场上静悄悄地丧失战斗力。由于这种武器不易发现且难防难治,一些科学家对它的忧虑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些核物理学家对原子弹的忧虑。

关注基因武器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
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

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细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

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以前还曾传说苏联将眼镜蛇毒与流感病毒结合,使患者同时出现流感和蛇毒症状,除了这个,苏联还研究出了一种毒素,20毫克可以杀死50亿人。

5其他相关

影响未来战争

粒子基因武器对未来战争可能造成的影响

基因武器与其他现代化武器比较,除不易防御和被害后难治疗等特点以外,还有成本低、易制造、使用方便、杀伤力大等优势。基因武器可以用人工、普通火炮、军舰、飞机、气球或导弹进行施放,可以投在对方的前线、后方、江河湖泊、城市和交通要冲使疾病迅速传播。将一种超级出血热菌的“基因武器”投入对方水系,会使水系流域的居民多数丧失生活能力,这要比核弹杀伤力大几十倍。一旦基因武器投入未来战争,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经济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军队的编制体制结构将发生变化。战斗部队将减少,而卫生勤务保障部队可能要增加。

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将融为一体。未来战场成为无形战场,使战场情况难以掌握和控制。

为军事防御和军事医学研究带来新课题。

如何面对

如何面对粒子基因武器的挑战

尽管有人在从事基因武器的研究,但也有人在积极研究对基因武器的防护。据报道,有的国家早在80年代就开始对生物战剂防护措施的研究工作,并研制出多种预防生物武器侵袭的疫苗。1997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下令,自当年起,所有美国现役军人和后备役军人必须按规定接种生物战剂防护疫苗,并于2003年前全部接种完毕。1998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会议讨论有关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与军事的关联。同年5月,克林顿下令加强防生化战疫苗和抗生素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战。2000年1月,美国防部对核化生防护战略进行调整,提出建立防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兵种联合计划,改进武器系统联合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样式的认识,调整防护装备的研制开发、采办、经费投入、计划和人员部署。1999~2003年美将投资46亿美元用于化学生物战。

据1997年7月外电报道,英国已组织由军事专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和律师组成的小组,研究种族基因武器的可能性及对策。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

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

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

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威力

[1]基因武器的杀伤威力极其巨大。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炸药,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g,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前苏军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前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O-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称基因武器为“世界末日武器”,丝毫不是夸张。

6未来

[1]

仿制病毒

指可能通过工程技术仿制的病毒,比如曾经造成4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

旨在消灭某个种族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与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的基因治疗方法大体相似,那就是通过受害者的基因组成识别他们的身份,然后释放出消灭他们的病毒。

攻击农业系统

英国医学会的研究认为,人类应更加小心恐怖分子对农业系统可能发起的生化攻击。因为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能比较容易地实施这种攻击,同时又可能对仪器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生物调节剂

有些科学家也称生物调节剂为“大脑炸弹”。生物调节剂是指能够攻击人类免疫和神经系统的药剂,比如俄罗斯当局用于结束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的芬太奴。
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炭疽热。研究人员现在已能够改变炭疽热基因,这种研究也带来新的疑问,那就是普遍使用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新细菌。
合成病毒

合成小儿麻痹病毒

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显示,用于制造合成小儿麻痹病毒的复制手段有可能被用于合成制造像埃博拉病毒一类的病毒。

参考资料
1.  更为可怕的基因武器  .
词条标签:
军事武器化学生物基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社会 生物武器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说白了,就是先进点的化学武器.......
《三体2-黑暗森林》里三体人刺杀罗辑,用的就是基因武器,可以针对某个人,某个族群,范围可控,诛杀于无形,好厉害的样子
好像美剧危机边缘有集讲某种毒药只杀专门的人群
转基因食品无害
呵呵,这是谁在百度编辑的哇,这些所谓基因武器一用,全球人类大家一起完蛋啊
现在人类基因组测是测完了,但是注意,测序模板是一对欧美健康男女;结果是测出来可能有3万条基因,其他的片段未知,测出来的基因功能也不完全清楚,有很多是猜测,搞个什么基因武器哇。再说了,人体有多少个细胞啊,每个细胞里的基因重复序列那是上百万千万的级别哇,想用有害基因片段换掉正常的,那得多大的工作量呢
http://money.163.com/11/1230/08/7MGR2C3O00253B0H_all.html

5位拉美左翼领导人接连患上癌症 查韦斯怀疑美国捣鬼

2011-12-30 08:40:43 来源: 新华网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在阿根廷总统府国务秘书宣布该国总统克里斯蒂娜被诊断患有甲状腺癌一天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12月28日称,他怀疑美国可能与包括自己在内的5位拉美左翼领导人患癌有关。

不过从某种方面看,这也不怪查韦斯多疑,毕竟美国中情局(CIA)曾被曝对多个站在反对美国阵营中的国家领导人实施过暗杀,而且手段十分高超。另外,与美国拉开距离的拉美左翼领导人的确是美国要遏制的力量。



“会不会是美国发明了诱发人患癌技术”

算上查韦斯自己和克里斯蒂娜,近年来拉美国家领导人中已有5人患上了癌症,另外三人分别是巴拉圭总统费尔南多·卢戈、巴西现任总统迪尔马·罗塞夫和巴西前总统卢拉。

查韦斯28日在对军方发表讲话时说,他不想“无缘无故地指控别人”,但是有些“非常奇怪的”事情让他不得不产生怀疑。“会不会是美国发明了一种能诱发人患癌症的技术,而别人不知道呢?”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研究对象不知情或者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故意使危地马拉数百名囚犯和精神病患者感染上淋病和梅毒。危地马拉总统称之为“违背人性的犯罪”。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0月就这一事件向危地马拉道歉。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发生在60多年前,不过查韦斯推测称,人们在数十年后会不会发现一个类似的阴谋:美国曾以癌症为政治武器来毒害其他国家领导人。“我不知道,只是突然想到了这点。”

查韦斯还就一些领导人的癌症确诊时间提出了疑问:罗塞夫是在竞选总统时被确诊的,而查韦斯自己也是在大选前一年诊断出癌症的。查韦斯此前曾指责美国政府密谋让他下台。

拉美左翼政党通常指拉美各国的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主义党和新兴左翼联盟。拉美地区左翼阵地的崛起有两大标志:一是左翼政党或政党联盟纷纷赢得大选登上拉美政治舞台;二是中左翼国家史无前例地主动与美国拉开距离。

CIA曾对卡斯特罗进行过638次暗杀

其实不怪查韦斯怀疑,因为媒体曝光的CIA的众多暗杀手段的确令人咂舌。如CIA在阴谋刺杀刚果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时,将一种慢性致命毒药放入他每天刷牙所用的牙刷中,若卢蒙巴每用一次,体内毒性就会增强一分,几周后就会死亡,但在计划实施前,卢蒙巴就被白人佣兵杀害。

多份解密的历史文件都证实,CIA曾想出种种方法试图暗杀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如雇黑手党成员在卡斯特罗的食物中下毒;或是尝试用足分支菌污染他的潜水衣;CIA还打算在其所抽的雪茄中藏匿炸药,或在他的钢笔中放进毒药。

卡斯特罗的保镖法比安·恩斯凯兰特估计,CIA曾对卡斯特罗进行过638次暗杀。卡斯特罗曾经说过:“如果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一个项目是躲避暗杀的话,那么金牌非我莫属。”据中国日报

拉美另4位患癌领导人

巴西总统罗塞夫



(淋巴癌)

2009年,巴西现任总统迪尔马·罗塞夫被盛传可能会成为时任总统卢拉的接班人。但罗塞夫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自己患有淋巴癌,正在接受治疗,不得不戴假发亮相。2010年2月,巴西执政党依然推选罗塞夫为总统候选人。在卢拉力挺之下,当年10月,罗塞夫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巴西首位女总统。那时她已痊愈,容光焕发。

巴拉圭总统卢戈



(淋巴癌)

2010年8月,巴拉圭总统费尔南多·卢戈在腹股沟的淋巴组织中发现了癌细胞。他随后在巴西的叙利亚-黎巴嫩医院接受治疗,当年底宣布身体中的癌细胞已经彻底消失。叙黎医院也是当年罗塞夫接受治疗的医院。

巴西前总统卢拉



(喉癌)

今年10月,巴西前总统卢拉刚过66岁生日,就被确诊患有喉癌。目前他已在叙黎医院接受了3个周期化疗,肿瘤减小了75%。他将在明年初接受放疗,整个治疗过程预计将在明年2月底前结束。卢拉的肿瘤处于早期,治愈的可能性很大。身为病友的查韦斯曾发表声明,对卢拉表示支持和理解。

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




(甲状腺癌)

阿根廷政府本月27日在一份声明中称,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被诊断患上了甲状腺癌,她将于2012年1月4日进行手术。

(本文来源:新华网 )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3/06/11/52/42/49.htm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疾病与性 > 艾滋病 > 艾滋病常识 > 正文编号:10524492

艾滋病毒,美国制造?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1日 《现代护理报》2003.06.11



     美国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律师日前透露说,美国政府在1964年到1978年间曾执行过一份绝密的病毒研制计划,该项耗资5.5亿美元的计划制造出令人不寒而栗的艾滋病病毒。

    计划旨在实施种族灭绝

    这位名叫博伊德·格雷维兹的律师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他花了10年时间对美国政府的病毒研制计划进行调查。他指责说,这项计划旨在实施种族灭绝,在于消灭世界各地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格雷维兹声称,他已经掌握了确凿证据,证明美国当局当年曾试图通过制造并散播绝密生物病毒的方式,最终达到减少世界少数族裔人口的目的。

    格雷维兹坚持认为,艾滋病病毒正是该项病毒研制计划的重要成果,美国政府在这份极度秘密的“特别病毒计划”中充当了主要角色。

    格雷维兹前不久参加了全美范围的“黑非洲种族灭绝研讨会”。他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认为艾滋病病毒是阴谋的产物,它是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格雷维兹公布两大证据

    格雷维兹认为,艾滋病其实是美国最为重要的生化武器之一。格雷维兹已经向加州圣迭戈地区法院提出上诉,要求法院对“特别病毒计划”展开深入调查。据称,格雷维兹向法庭披露了两个令人震惊的证据。

    其一,格雷维兹披露了一份“特别病毒生产过程图解”,详细地展示了这一能够完全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毒的生产流程。

    其二,格雷维兹公布了一张拍摄于1971年的人造病毒的照片。据分析,该病毒的内部结构与艾滋病病毒完全吻合。然而,艾滋病病毒被公开发现还是14年后的事情。

    此外,格雷维兹还展示了一些前美国政府高官和研究机构领袖级人物的证词。

    美卫生部曾实施梅毒计划

    格雷维兹还表示,早在1932年时,美国卫生部就曾开始实施惨绝人寰的“塔斯克基计划”。

    据报道,1932年至1972年间,美国卫生部为了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影响,以免费治病和提供食品为诱饵,指使塔斯克基医学研究所对阿拉巴马州的600名黑人患者进行一项秘密人体试验。在隐瞒真相和故意不给患者治疗的情况下,试验进行了长达40年时间,直到1972年丑闻败露后,政府才停止这项试验。而这时,已有至少28人死于梅毒,100多人死于梅毒并发症,还有40多名患者的妻子和19名婴儿感染了梅毒。直到1997年美国政府才向几名幸存者作出道歉,承认这是可耻的“种族歧视”。

    格雷维兹展示一份“特别病毒生产过程图解”,披露了能够完全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毒的生产流程。

    □李绮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3/06/11/52/42/49.htm
不就是上过生化课之后。去给路边摊写小说么
说句不中听的话,美国本身就是移民国家,东亚后裔人数不在少数,这种武器存在也会对自己国家的人口产生重大后果。而且西班牙裔人口都快超过白人了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NERjRcTIzn-BFsuzKEo

基因治疗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

目 录

1基本信息
2概念
2.1 狭义概念
2.2 广义概念
3主要分类
3.1 按基因操作
3.2 按靶细胞
3.3 给药途径
4策略
4.1 基因矫正
4.2 基因置换
4.3 基因增补

1基本信息


基因治疗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细胞内,以纠正致病基因的缺陷而根治遗传病。纠正的途径既可以是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也可以是用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基因组的某一部位,以替代缺陷基因来发挥作用。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 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最为常用的病毒载体之一。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高技术。基因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不同:一般意义上疾病的治疗针对的是因基因异常而导致的各种症状,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基因治疗有二种形式:一是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二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基因治疗的靶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目前开展的基因治疗只限于体细胞。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是将正常基因直接引入生殖细胞,以纠正缺陷基因。这样,不仅可使遗传疾病在当代得到治疗,而且还能将新基因传给患者后代,使遗传病得到根治。但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涉及问题较多,技术也较复杂,因此,目前更多地是采用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应该是在体内能保持相当长的寿命或者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这样才能使被转入的基因能有效地、长期地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干细胞、前体细胞都是理想的转基因治疗靶细胞。以目前的观点看,骨髓细胞是唯一满足以上标准的靶细胞,而骨髓的抽取,体外培养、再植入等所涉及的技术都已成熟;另一方面,骨髓细胞还构成了许多组织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的前体。因此,不仅一些涉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如ADA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CGD等以骨髓细胞作为靶细胞,而且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溶酶体储积病等也都以此作为靶细胞。除了骨髓以外,肝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也可作为靶细胞来研究或实施转基因治疗。

(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germ cell gene therapy)是将正常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中早期胚胎)使其发育成正常个体,显然,这是理想的方法。实际上,这种靶细胞的遗传修饰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基因的这种转移一般只能用显微注射,然而效率不高,并且只适用排卵周期短而次数多的动物,这难适用于人类。而在人类实行基因转移到生殖细胞,并世代遗传,又涉及伦理学问题。因此,就人类而言,多不考虑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途径。

(2)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对特定座位基因转移,还有很大困难。

体细胞基因治疗采用将基因转移到基因组上非特定座位,即随机整合。只要该基因能有效地表达出其产物,便可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不是修复基因结构异常而是补偿异常基因的功能缺陷,这种策略易于获得成功。基因治疗中作为受体细胞的体细胞,多采取离体的体细胞,先在体外接受导入的外源基因,在有效表达后,再输回到体内,这也就是间接基因治疗法。

体细胞基因治疗不必矫正所有的体细胞,因为每个体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有些基因只在一种类型的体细胞中表达,因此,治疗只需集中到这类细胞上。其次,某些疾病,只需少量基因产物即可改善症状,不需全部有关体细胞都充分表达。

2概念

狭义概念

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广义概念

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3主要分类

按基因操作

一类为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和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即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不涉及基因组的其他任何改变。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基因打靶

基因治疗

(gene targetting)技术将外源正常的基因在特定的部位进行重组,从而使缺陷基因在原位特异性修复。另一类为基因增强(gene augmentation)和基因失活(gene inactivation),是不去除异常基因,而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等的功能;或特异封闭某些基因的翻译或转录,以达到抑制某些异常基因表达。

按靶细胞

又可分为生殖细胞(germ-line cell)基因治疗和体细胞(somatic cell)基因治疗。广义的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以精子,卵子和早期胚胎细胞作为治疗对象。由于当前基因治疗技术还不成熟,以及涉及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仍属禁区。在现有的条件下,基因治疗仅限于体细胞。

给药途径

①ex vivo 途径:这是指将含外源基因的载体在体外导入人体自身或异体细胞(或异种细胞),经体外细胞扩增后,输回人体。ex vivo基因转移途径比较经典、安全,而且效果较易控制,但是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不容易推广;

②in vivo 途径:这是将外源基因装配于特定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直接导入体内。这种载体可以是病毒型或非病毒性,甚至是裸DNA。in vivo基因转移途径操作简便,容易推广,但目前尚未成熟,存在疗效持续时间短,免疫排斥及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

4策略

基因矫正

纠正致病基因中的异常碱基,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

基因置换

指用正常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原位替换致病基因,使细胞内的DNA 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基因增补

把正常基因导入体细胞,通过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以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基因的功能得到增强,但致病基因本身并未除去

基因失活

将特定的反义核酸(反义RNA、反义DNA)和核酶导入细胞,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自杀基因

在某些病毒或细菌中的某基因可产生一种酶,它可将原无细胞毒或低毒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物质,将细胞本身杀死,此种基因称为“自杀基因”。

免疫治疗

免疫基因治疗是把产生抗病毒或肿瘤免疫力的对应与抗原决定族基因导入机体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如细胞因子(cytokine)基因的导入和表达等。

耐药治疗

耐药基因治疗是在肿瘤治疗时,为提高机体耐受化疗药物的能力,把产生抗药物毒性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以使机体耐受更大剂量的化疗。如向骨髓干细胞导入多药抗性基因中的mdr-1。

5基因治疗

1.基因转移方法

(1)特异正常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应用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基因并将会有更多人类基因被分离和克隆,这是基因治疗的前提,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条件下,一般来说,只要有基因探针和准确的基因定位,任何基因都可被克隆。除此,现在既可人工合成DNA探针,还可用DNA合成仪在体外人工合成基因,这些都是在基因治疗前,分离克隆特异基因的有利条件。

(2)外源基因的转移: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其转移方法较多,常用的要有下列几类:

1)化学法:将正常基因DNA(及其拷贝)与带电荷物质和磷酸钙、DEAE-葡萄糖或与若干脂类混合,形成沉淀的DNA微细颗粒,直接倾入培养基中与细胞接触,由于钙离子有促进DNA透过细胞有作用,某些化合物可扰乱细胞膜,故可将DNA输入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在适当的条件下,整合基因得以表达,细胞亦可传代。这种方法简单,但效率极低,一般1000-100000个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可结合导入的外源基因。要达到治疗目的,就需要从病人获得大量所需的受体细胞。当然,可以通过选择培养的方法来提高转化率。

2)物理法:包括电穿孔法和直接显微注射法。

①电穿孔法:电穿孔法(electroporotion)是将细胞置于高压脉冲电场中,通过电击使细胞产生可逆性的穿孔,周围基质中的DNA可渗进细胞,但有时也会使细胞受到严重损伤。

②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microinjection)是在显微镜直视下,向细胞核内直接注射外源基因,这种方法应是有效的。但一次只能注射一个细胞,工作耗力费时。此法用于生殖细胞时,有效率可达10%。直接用于体细胞却很困难。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这种方法将目的基因注入生殖细胞,使之表达而传代,这样的动物就称为转基因动物,目前成功使用得较多的是转基因小鼠(transgenic mice),它可作为繁殖大量后代的疾病动物模型。

③脂质体法:脂质体(liposome)法是应用人工脂质体包装外源基因,再与靶细胞融合,或直接注入病灶组织,使之表达。

3)同源重组法: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在该座位因有同源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替换有缺陷的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如在新基因片段旁组装一Neo基因,则在同源重组后,因有Neo基因,可在含有新霉素(neomycin)的培养基中生长,从而使未插入新基因片段的细胞死亡。对于体细胞基因治疗,体外培养细胞的时间不能过长,筛选量大,故在临床上应用也受限制难以进行。今后如能改进技术,提高重组率,这种定点修正基因的方法仍是有前景的。

4)病毒介导基因转移:前述的化学和物理方法都是通过传染方式基因转移。病毒介导基因转移(viral mediatedgene transfer)是通过转换方式完成基因转移,即以病毒为载体(vector),将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其组装于病毒上,让这种重组病毒去感染受体宿主细胞,这种病毒称为病毒运载体(viral vector)。目前应用的有两种病毒介导基因转移方法。

①反转录病毒载体:反转录病毒虽是RNA病毒,但有反转录酶,可使RNA转录为DNA,再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反转录病毒载体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是具有穿透细胞的能力,可使近100%的受体细胞被感染,转化细胞效率高;其次,它能感染广谱动物物种和细胞类型而无严格的组织特异性;再者随机整俣的病毒可长期存留,一般无害于细胞,但也存在缺点:这种载体只能把其DNA整合到能旺盛分裂细胞的染色体,而不适合于那些不能正常分裂的细胞,如神经元。最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病毒自身含有病毒蛋白及癌基因,就有使宿主细胞感染病毒和致癌的危险性。因此,人们有目的地将病毒基因及其癌基因除去,仅留它们的外壳蛋白,以保留其穿透细胞的功能,试图避免上述缺点。这种改造后的病毒称为缺陷型病毒(defective virus)。这样的病毒中的反转录酶可将RNA转化为DNA,有助于该DNA顺利进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而该病毒则死亡。由于病毒整合基因组是随机的,所以还是可能激活细胞的原癌基因,以及因随机插入发生插入突变。

在反转录病毒载体中,最常用于人类的是莫洛尼(Mooney)鼠白血病病毒(murine leukemia virus;Mo-MLV),其人工构建的结构。

②DNA病毒介导载体(DNA viral mekiated vector):DNA病毒包括腺病毒、SV40、牛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等,一般认为这类病毒难于改造成缺陷型病毒。
牛乳头瘤病毒重组后,可不插入宿主染色体中引起插入突变,又可在宿主染色体外独立复制,并表达出基因产物。有人发现,因缺少E1区而致复制缺陷的腺病毒,可在表达E1基因的细胞中繁殖。后来证明,载有外源DNA的复制缺陷腺病毒呈现相同繁殖的特点。1993年美法等国成功采用腺病毒载体进行心、脑、肺、肝内胆管和肌肉组织的体内基因转移。它代表了基因治疗的新方向。

美国设计了一个新的腺病症载体,它是用一个化学连接器即赖氨酸链(lysine chain)将DNA栓在病毒外壳上,这样组成的运输器,通过一个表面抗体而进入细胞核,使宿主基因与治疗基因共同表达。这个新病毒载体称为腺病毒多赖氨酸DNA复合体(adeno virus-polylysine DNA-complex)。

采用复制缺陷的腺病毒进行基因治疗有以下优点:

①该病毒可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的细胞,并能得到大量基因产物,对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基因缺陷的纠正有特殊意义;
②病毒颗粒相对稳定,并易于纯化和浓缩,且感染力不降低;
③可有效转导多种靶细胞后而少游离于细胞基因组外,并持续表达;
④已用于基因治疗的Ad5属腺病毒C亚群,无致癌性。

前述的新腺病毒载体还有一大优点是可以成功地运载48000bp的基因,而其它病毒只能运输70 00bp的基因。这些优点显示了腺病毒介导载体的广阔应用前景。

2.选择靶细胞的原则

这里所指的靶细胞是指接受转移基因的体细胞。

选择靶细胞的原则是:

①必须较坚固,足以耐受处理,并易于由人体分离又便于输回体内;
②具有增殖优势,生命周期长,能存活几月至几年,最后可延续至病人的整个生命期;
③易于受外源遗传物质的转化;
④在选用反转录病毒载体时,目的基因表达最好具有组织特异性的细胞。目前使用得较多的是骨髓干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肌细胞等。许多遗传病与造血细胞有关,故可用于如β地贫、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病等的基因治疗。皮肤成纤维细胞易于移植和从体内分离,又可在培养中生长,并易存活,故有人用之于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有不少遗传病表现了肝细胞功能缺陷,因此,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中,有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转移至肝细胞的尝试。在动物实验中已证明: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A基因、小肌营养不良蛋白(minidystrophin)基因都已证明能在肌细胞中表达。

6基本程序


基因治疗

(一)治疗性基因的获得
(二)基因载体的选择
(三)靶细胞的选择
(四)基因转移方法
(五)转导细胞的选择鉴定
(六)回输体内

7基本步骤

转移


基因治疗

在基因治疗中迄今所应用的目的基因转移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病毒方法和非病毒方法。基因转移的病毒方法中,RNA和DNA病毒都可用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常用的有反转录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转移的基本过程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病毒基因组中,然后把重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使目的基因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非病毒方法有磷酸钙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等。

表达

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基因治疗的关键之一。为此,可运用连锁基因扩增等方法适当提高外源基因在细胞中的拷贝数。在重组病毒上连接启动子或增强子等基因表达的控制信号,使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新基因高效表达,产生所需的某种蛋白质。
安全措施

为避免基因治疗的风险,在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保证转移-表达系统绝对安全,使新基因在宿主细胞表达后不危害细胞和人体自身,不引起癌基因的激活和抗癌基因的失活等,尤其是在将反转录载体用于基因转移时,必须在应用到人体前预先在人骨髓细胞、小鼠体内和灵长类动物体内进行类似的研究,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8现状前景

肿瘤的基因治疗

艾滋病的基因治疗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研究一般要符合下列要求

①为已明确了的单基因缺陷疾病;
②仅限于体细胞;
③靶细胞的亲缘性和可操作性等;
④有明显疗效和无或低危害性等;
⑤表达水平稳定时程长;
⑥必须有动物实验基础。

人类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已经开始。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
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
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
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已对若干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和肿瘤开展了临床的基因治疗。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泳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

是人们早已期望的事,在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即能在肿瘤部位持续存在而无副作用的一种淋巴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于1992年实施了TNF/肿瘤细胞和IL-2/肿瘤细胞方案,即分别将IL-2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ractor,TNF)基因导入取自患者自身并经培养的肿瘤细胞,再将这些培养后的肿瘤细胞注射至病人臀部,3周后切除注射部位与其引流的淋巴结,在适合条件下培养T细胞,将扩增的T细胞与IL-2合并用于病人,结果5名黑色素瘤病人中1名肿瘤完全消退,2名90%的肿瘤消退,另2人在治疗后9个月死亡。由于携有TNF的TIL可积于肿瘤处,因而TIL的应用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3.其它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其它遗传病

诸如白种人中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的进展很快。对于DMD的基因治疗,由于有小鼠动物模型,也取得一定进展。例如1993年法国将Ad-RSVmDys(腺病毒-罗斯病毒小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重组体)注入小鼠肌内成功。即用腺病毒为载体,与小肌营养不良蛋白(minidystrophin)基因的cDNA重组,在RSV启动子启动下,作肌肉注射,证明可在mdy小鼠肌肉表达,此外,对一些遗传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高雪氏病等正在探索中。

浙江大学孔德华博士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4.反义技术

又称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技术,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反义RNA和反义DNA来阻断基因的转录或复制,控制细胞生长在中间阶段,使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转录为mRNA,因而不能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以达治疗某一疾病的目的、用反义DNA已对某些癌症进行临床试验。这类反义技术只能认为是一种从基因水平进行治疗的技术,它们以不同方式,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发挥作用。由于它们的分子量低,故而有潜力进入靶细胞,但其临床稳定性、毒性、细胞通透性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5.药物靶向治疗(drugstargeting)

此法机理可概括为病毒导向酶的药物前体治疗(virus directed enzyemeprodrug therapy,VDEPT),即用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外源基因转移到细胞内。该基因编码一种酶,此酶可将一种无害的药物前体转变为细胞毒素复合物。带有这一基因的病毒载体只在特殊组织或肿瘤细胞中而不在正常细胞中表达。例如,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可将无害的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转变为细胞毒素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此病毒可感染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但将该酶基因连接到一种“分子开关”后,则只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Sikora等设计一个“嵌合小基因(chimeric minigene)”,即将酶基因连接到erbB2基因启动子的下游,此启动子活性增强,使erbB2在乳腺癌细胞中过度表达。此时,药物5-FC注入细胞后即转变为5-FU而致癌细胞死亡。而当5-FC给予含有此嵌合基因却无erbB2表达的细胞时,亦无药物前体活性。这一基因治疗的新策略,可有可能使人对肿瘤等不同疾病进行基因治疗。

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苗头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9在中国

1991年,我国科学家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目前已有4名血友病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治疗后体内IX因子浓度上升,出血症状减轻,取得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随后,我国科学家利用胸腺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获准进入1期临床试验,初步的观察表明,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者占55%,其中 1例已超过三年半,至今仍未见肿瘤复发。此外,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外周梗塞性下肢血管病基因治疗方案也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目前,我国已有6个基因治疗方案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总的来看,我国基因治疗产业比美国落后了约4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仅有大约5个项目通过审批进入特批临床试验或I、Ⅱ期临床试验。

10伦理学

1.导入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转移入病人体内细胞表达,

首先与转移方法有关。化学和物理方法所导入的基因效率低,自然表达也差。选择适当的受体细胞,也是为了导入基因能稳定高效的表达。骨髓作为受体细胞使用最多。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基因,只能对分裂状态时的细胞进行传染,因此采取如5-FU处理,使细胞分裂增强,再用含有目的基因病毒颗粒传染可获较好效果。所以,对骨髓细胞培养、干细胞纯化、培养时使用造血因子等方法,可增加基因稳定高效表达。

2.导入基因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应确保不因导入外源目的基因而产生新的有害遗传变异,这是因为采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而引起的问题。因此,应构建相对安全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至于引起插入突变可能失活一个重要基因,或更严重的激活一个原癌基因,这个问题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仍不清楚,但至今的实践表明尚未见明显严重问题。

为安全有效地进行基因治疗,任一方案的实施,都要根据严格的技术规程与标准,由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实施。

与安全性相联系的就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虽然在人类尚未实施,但在动物实验已获成功,这就是转基因的动物出现。这一事实既给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使人们耽心这种遗传特征的变化世代相传,将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因此,许多科学家不仅对此持慎重态度,还有的持反对态度,也就是基因治疗可能具有的潜在危险性。

3.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但试图纠正生殖细胞遗传缺陷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来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则是引起争议的领域。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其深刻,故遗传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进行基因治疗,应该说是符合伦理道德的。重要的问题是取得社会的理解配合。首先是病人及其亲属的配合。因此,宣传基因治疗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建立并完善医疗法制与措施也是必要的。

为安全计,在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在动物研究中达到三项基本要求:①外源的基因能导入靶细胞并维持足够长期有效;②该基因要以足够的水平在细胞中表达;③该基因应对细胞无害。

基因治疗的历史沿革

(1)1962年Szybalski等人类DNA去转化人类细胞,发现Ca2﹢有刺激DNA转入细胞的作用,为人工转移遗传物质迈出第一步。
(2)1967年Nirenberg提出遗传工程空用于人类基因治疗。
(3)1968年Burnett等用DEAE协同转移的方法将病毒导入培养细胞。
(4)1972年Grahant等对磷酸钙介导的DNA转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这一技术得到普遍的接受和应用。
(5)70年代初Graessman和Dicumak奠定了用显微注射法转移基因。
(6)1973年美国科学家和几名医生在德国进行了首次基因治疗实验。病人是一对体内缺乏一种稀有酶的姐妹研究人员将一种携带有可使病人本身的酶分泌恢复正常的的病毒-肖普化乳头瘤病毒注入患者体内。实验无疗效也无副作用。
(7)1980年美国医生对两名严重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基因治疗,但也未能获得成功。
(8)1988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重组DNA咨询委员会首次批准将标记基因导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实施方案。其结果对病人无害作用。基因治疗逐渐解禁。
(9)1990年9月研究人员把线杆脱氢酶基因转入患者体内,其症状明显缓解,治疗获得成功。
(10)在1991年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成纤维残暴基因治疗血友病B”项目,此外还开展了针对肿瘤和血液病的基因治疗。
(11)2000年9月,一名18岁的男青年因基因治疗而死于美国费城。美国《科学》杂志曾连续刊登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暂时禁止某大学进行基因治疗试验的报导。
(12)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已获准的基因治疗临床实验方案达1076项,其中,66%是针对癌症的治疗。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目前都还处于初期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保证稳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尽管存在着许多障碍,但基因治疗的发展趋势仍是令人鼓舞的。或许正如基因治疗的奠基者所欲言的那样,基因治疗这一新技术将会推动21世纪的医学革命。[1]

11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基因治疗
图书编号:346859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定价:42.0
ISBN:703009076
作者:威廉
出版日期:2001-06-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
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基因治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其中重点介绍卓有成就的囊性纤维变性、严重型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的基因治疗,以及广泛危及人类健康的癌症和艾滋病的基因治疗探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对人类健康将有深远影响的未来疫苗———裸露 DNA;分子医学带来的种种伦理学问题。为了适应非专业读者,围绕上述各方面问题,对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原理作了比较详尽而通俗的阐述。对于不懂分子生物学但想了解分子医学新疗术尤其是基因治疗的读者,本书可以是一个入门。

目录

第一章 起点——基因的发现
孟德尔与基因的发现
配子细胞和染色体
遗传的化学基础

第二章 囊性纤维变性
囊性纤维变性基因

第三章 DNA和基因语言
基因的化学本质
破译遗传密码
遗传突变

第四章 严重型复合性免疫缺陷症
泡宝中的戴维:X连锁型SCID
ADA缺乏型SCID

第五章 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
切割DNA成为片段
克隆DNA
基因治疗:把基因转移至人细胞

第六章 旅程开始——ADA缺乏型SCID的临床试验
基因治疗:蹒跚行步
铺路:人临床度验
ADA的基因分离
X连锁型SCID的基因鉴定

第七章 囊性纤维变性的临床试验
囊性纤维变基因的鉴定
走向临床
更迭运载性载体

第八章 单基因病的基因治疗——我们已认知多少,我们正在走向何方?

第九章 癌症的基因治疗
癌症的相关基因
癌症的有关义和反义
从自身挽救癌:癌的基因取代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
在一切都以失败告终时
打最后一局
……

第十章 分子医学与艾滋病

第十一章 裸露DNA——未来的疫苗

第十二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十三章 分子医学的伦理学

查韦斯这个病是挺奇怪的。。。有没有人觉得他的死很可疑那
特定致癌物多的是,要让人得癌症简单的很^O^
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6应用实例

疾病基因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一个关键应用是通过位置克隆寻找未知生物化学功能的疾病基因。这个方法包括通过患病家族连锁分析来绘制包含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区域图,然后检查该区域来寻找基因。位置克隆是很有用的,但是也是非常乏味的。当在1980s早期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时,希望实现位置克隆的研究者们不得不产生遗传标记来跟踪遗传,进行染色体行走得到覆盖该区域的基因组DNA,通过直接测序或间接基因识别方法分析大约1Mb大小的区域。最早的两个障碍在1990s中期在人类基因组项目的支持下随着人类染色体的遗传和

疾病基因示意图

物理图谱的发展而清除。然而,剩余的障碍仍然是艰难的。

所有这些将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实用性而改变。在公共数据库中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使得候选基因的计算机快速识别成为可能,随之进行相关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需要在基因结构信息的帮助。现在,对于孟德尔遗传疾病,一个基因的搜索在一个适当大小的研究小组经常在几个月实现。至少30个疾病基因直接依赖公共提供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定位克隆到。因为大多数人类序列只是在过去的12个月内得到,可能许多类似的发现还没有出版。另外,有许多案例中,基因组序列发挥着支持作用,例如提供候选微卫星标识用于很好的遗传连锁分析。(2001年中国上海和北京科学家发现遗传性乳光牙本质Ⅱ型基因)
基因组序列对于揭示导致许多普通的染色体删除综合症的机制同样有帮助。在几个实例中,再发生的删除被发现,由同源体重组合在大的几乎同一的染色体内复制的不等交叉产生。例子包括在第22条染色体上的DiGeorge/ velocardiofacial综合症区和在第7条染色体上的Williams-Beuren综合症的重复删除。

基因组序列的可用性同样允许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性的快速识别,对于两个理由是有价值的。首先,旁系同源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相关遗传疾病。通过基因组序列使用发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色盲(完全色盲)。CNGA3基因,编码视锥体光感受器环GMP门控通道的a亚单位,显示在一些色盲家系中存在突变体。基因组序列的计算机检索揭示了旁系同源基因编码相应的b亚单位,CNGB3(在EST数据库中没有出现)。CNGB3基因被快速认定为是其他家系的色盲的原因。另一个例子是由早衰1和早衰2基因提供的,它们的突变可能导致Alzheimer疾病的的早期发生。第二个理由是旁系同源体可以提供治疗敢于的机会,例子是在镰刀状细胞疾病或β地中海贫血的个体中试图再次激活胚胎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它是由于β-球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

我们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SwissProt 或TrEMBL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了971个已知的人类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体的系统检索。我们识别了286个潜在的旁系同源体(要求是至少50个氨基酸的匹配,在相同的染色体上一致性大于70%但小于90%,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小于95%)。尽管这种分析也许识别一些假基因,89%的匹配显示在新靶序列一个外显子以上的同源性,意味着许多是有功能的。这种分析显示了在计算机中快速识别疾病基因的潜能。
药物靶

在过去的世纪里,制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限的药物靶来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最近的纲要列举了483个药物靶被看作是解决了市场上的所有药物。知道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和蛋白质将极大的扩展合适药物靶的寻找。虽然,仅仅人类的小部分基因可以作为药物靶,可以预测这个数目将在几千之上,这个前景将导致基因组研究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大规模开展。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神经递质(5-HT)通过化学门控通道介导快速兴奋响应。以前识别的5-HT3A受体基因产生功能受体,但是比在活体内有小得多的电导。交叉杂交实验和EST分析在揭示已知受体的其他同源体上都失败了。然而,最近,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低要求检索,一个推定的同源体被识别,在一个PAC克隆中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上。同源体显示在纹状体、尾状核、海马中表达,全长cDNA随后得到。这个编码胺受体地基因,被命名为5-HT3B。当与5-HT3A组合成异二聚体中,它显示负责大电导神经胺通道。假定胺途径在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中心作用,一个主要的新的治疗靶的发现是相当有兴趣的。

⑵半胱氨酰基白三烯的收缩和炎症作用,先前认为是过敏反应的慢反映物质(SRS-A),通过特定的受体介导。第二个类似的受体,CysLT2,使用老鼠EST和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得到识别。这导致了与先前识别的唯一的其它受体有38%氨基酸一致性的基因的克隆。这个新的受体,显示高的亲和力和几个白三烯的结合,映射在与过敏性哮喘有关的第13号染色体区域上。这个基因在气道平滑肌和心脏中表达。作为白三烯途径中抗哮喘药物开发中一个重要的靶,新受体的发现有明显的重要的作用。

⑶ Alzheimer疾病在老年斑中有丰富的β-淀粉样物沉积。β-淀粉样物由前体蛋白(APP)蛋白水解生成。有一个酶是β位 APP裂开酶,是跨膜天冬氨酸蛋白酶。公共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序列计算机搜索最近识别了BACE的一个新的同源序列,编码一个蛋白,命名为BACE2,它与BACE有5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包含两个激活蛋白酶位点和象APP一样,映射到第21条染色体的必须Down综合症区域。它提出了问题,BACE2和APP过多的拷贝是否有功于加速Down综合症病人的脑部β-淀粉样物沉积。

给出了这些例子,我们在基因组序列中进行系统的识别传统药靶蛋白质的旁系同源体。使用的靶列表在SwissPrott数据库中识别了603个入口,有唯一的访问码。

基础生物学

一个例子是:解决了困扰研究者几十年的一个神秘课题:苦味的分子学基础。人类和其他动物对于某一种苦味有不同的响应(响应的多态性)。最近,研究者将这个特征映射到人类和老鼠中,然后检索了G蛋白偶合受体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上的相关区域。这些研究很快导致了该类蛋白的新家族的发现,证明了它们几乎都在味蕾表达,实验证实了在培养细胞中的受体响应特定的苦基质。

人体基因组图谱是全人类的财产,这一研究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分享、造福全人类,这是参与人类基因组工程计划的各国科学家的共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私营公司争相为其成果申请专利的现象。美国塞莱拉基因公司曾表示,想把一部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有偿提供给制药公司。

找到了一批主宰人体疾病的重要基因

如:肥胖基因、支气管哮喘基因。这类基因的新发现每年都有新报道。这些基因的发现,增进了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理解,并且推动整个医学思想更快的从重治疗转向重预防。例如:湖南医科大学夏家辉教授组于1998.5.28发表克隆了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克隆的基因。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涌现了几门崭新的学科。如:基因组学(genom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一批世界级的大公司纷纷把它们的重心转向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品。这种趋势或潮流也不能不说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

7进展与未来

2000年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最终完成图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体的基因组结构,序列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95%常染色质区域被测序,每个Gap小于150kb。完成图将于2003年完成,比预计提前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完成图

⑴ 从当前物理图谱生成的克隆产生完成的序列,覆盖基因组的常染色质区域大于96%。大约1Gb的完成序列已经实现。剩下的也已经形成草图,所有的克隆期望达到8~10倍的覆盖率,大约2001年中期(99.99%的正确率),使用已经建立的和日益自动化的协议。

⑵ 检测另外的库来关闭gaps。使用FISH技术或其他方法来分析没有闭合的Gaps大小。22,21条染色体用这种方式。2003年已经完成。

⑶ 开发新的技术来关闭难度较大的gaps,大约几百个。

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Working draft):通过对染色体位置明确的BAC连续克隆系4-5倍覆盖率的测序(在BAC克隆水平的覆盖率不应低于3倍),获得基因组90%以上的序列,其错误率应低于1%。工作框架图可用于基因组结构的认识、基因的识别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SNP的发现等。

草图的作用

1、草图,许多疾病相关的基因被识别
2、SNP(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草图提供了一个理解遗传基础和人类特征进化的框架。
3、草图后,研究人员有了新的工具来研究调节区和基因网络。
4、比较其它基因组可以揭示共同的调控元件,和其他物种共享的基因的环境也许提供在个体水平之上的关于功能和调节的信息。
5、草图同样是研究基因组三维压缩到细胞核中的一个起点。这样的压缩可能影响到基因调控
6、在应用上,草图信息可以开发新的技术,如DNA芯片、蛋白质芯片,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目前,这样的芯片可以包含蛋白质家族中所有的成员,从而在特定的疾病组织中可以找到那些是活跃的。

2001年2月12日,美国Celera公司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谱及其初步分析结果。其中,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采取基因图策略,而Celera公司采取了“鸟枪策略”。至此,两个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方法都实现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完成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的工作;并且,两者的结果惊人的相似。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健康长寿等领域,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8众多的发现

1、分析得知:全部人类基因组约有2.91Gbp,约有39000多个基因;平均的基因大小有27kbp;其中G+C含量偏低,仅占38%,而2号染色体中G+C的含量最多;到目前仍有9%的碱基对序列未被确定,19号染色体是含基因最丰富的染色体,而13号染色体含基因量最少等等(具体信息可参见cmbi 特别报道: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

2、目前已经发现和定位了26000多个功能基因,其中尚有42%的基因尚不知道功能,在已知基因中酶占10.28%,核酸酶占7.5%,信号传导占12.2%,转录因子占6.0%,信号分子占1.2%,受体分子占5.3%,选择性调节分子占3.2%,等。发现并了解这些功能基因的作用对于基因功能和新药的筛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基因数量少得惊人:一些研究人员曾经预测人类约有14万个基因,但Celera公司将人类基因总数定在2.6383万到3.9114万个之间,不超过40,000,只是线虫或果蝇基因数量的两倍,人有而鼠没有的基因只有300个。如此少的基因数目,而能产生如此复杂的功能,说明基因组的大小和基因的数量在生命进化上可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说明人类的基因较其他生物体更'有效',人类某些基因的功能和控制蛋白质产生的能力与其他生物的不同。这将对我们目前的许多观念产生重大的挑战,它为后基因组时代中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非凡的机遇。但由于基因剪切,EST数据库的重复以及一些技术和方法上的误差,将来亦可能人类的基因数会多于4万。

4、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比例约为1/1250bp,不同人群仅有140万个核苷酸差异,人与人之间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并且发现,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在整个基因组序列中,人与人之间的变异仅为万分之一,从而说明人类不同“种属”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5、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热点”和大片"荒漠"。在染色体上有基因成簇密集分布的区域,也有大片的区域只有“无用DNA” ——不包含或含有极少基因的成分。基因组上大约有1/4的区域没有基因的片段。在所有的DNA中,只有1%-1.5%DNA能编码蛋白,在人类基因组中98%以上序列都是所谓的“无用DNA”,分布着300多万个长片断重复序列。这些重复的“无用”序列,决不是无用的,它一定蕴含着人类基因的新功能和奥秘,包含着人类演化和差异的信息。经典分子生物学认为一个基因只能表达一种蛋白质,而人体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繁多的蛋白质,提示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种蛋白质,蛋白质比基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6、男性的基因突变率是女性的两倍,而且大部分人类遗传疾病是在Y染色体上进行的。所以,可能男性在人类的遗传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7、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200多个基因是来自于插入人类祖先基因组的细菌基因。这种插入基因在无脊椎动物是很罕见的,说明是在人类进化晚期才插入我们基因组的。可能是在我们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建立起来前,寄生于机体中的细菌在共生过程中发生了与人类基因组的基因交换。

8、发现了大约一百四十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初步确定了30多种致病基因。随着进一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确定遗传病、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疾病的致病基因,寻找出个体化的防治药物和方法,同时对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进化产生重大的作用。

9、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全套蛋白质(蛋白质组)比无脊椎动物编码的蛋白质组更复杂。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重排了已有蛋白质的结构域,形成了新的结构。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和特征不仅靠产生全新的蛋白质,更重要的是要靠重排和扩展已有的蛋白质,以实现蛋白质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有人推测一个基因平均可以编码2-10种蛋白质,以适应人类复杂的功能。

模式生物:酵母(yeast)、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小鼠(Mus musculus)、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等其它一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也都相继完成或正在顺利进行。

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出现了几个重心的转移:一是将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二是从作图为基础的基因分离转向以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分离;三是从研究疾病的起因转向探索发病机理;四是从疾病诊断转向疾病易感性研究。

在后基因组时代,如果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之间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希望在整个基因组的规模上了解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功能意义,包括基因组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组的多样化和进化规律以及基因及其产物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分化、行为、老化和治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都必须发展新的算法以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的超级计算能力。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2006年5月1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9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概况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若干个模式生物体基因组计划,中国重点支持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亦可划入这一范畴。模式生物体一直就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模型,加之它们与人类相比基因组结构简单、单位DNA长度上基因密度高, 易于基因的识别,而且从低等至高等的各个模式生物是研究基因分子进化的绝佳材料。各模式生物体之间的比较性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阐明。对于在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功能,模式生物体更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中国的基因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而且是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少,与国际上这几年HGP的惊人速度相比,中们的差距很大,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中国生命科学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⒈ 尽快收集和利用中国宝贵的多民族基因组资源和遗传病家系材料, 并阻止这些资源盲目流向国外。

⒉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互相配套的、集分子遗传学、 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中心,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⒊ 根据中国国情和原有工作基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走“短平快”和出奇制胜的道路,直接楔入基因组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基因识别,如走“cDNA计划”道路,尽可能地克隆一大批新基因,在人类8万~10 万个基因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同时,由于基因组DNA测序是一项劳动和技能密集性工作,如能引进技术, 培训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完全有可能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一部分工作吸引到中国。

⒋ 充分利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已有信息,建立生物信息技术, 推进中国基因组研究工作,并在基因组转录顺序的认识及基因功能推测方面多做工作。

⒌ 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维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间合作。

历史已将中国当代科学家推上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大舞台,他们责无旁贷地要为供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为21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负责,唯有高瞻远瞩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和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地拼搏,才有可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交换和分享数据的资本,共同品尝人类基因组这一全人类的“圣餐”。

中国1994年启动HGP,现已完成南北方两个汉族人群和西南、东北地区12个少数民族共733个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基因保存了宝贵的资源,并在多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就,在致病基因研究中有所发现。定名为中华民族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HGP为“九五”国家最大的资助研究项目之一(700万元),为中国在下世纪国际HGP科学的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打好了基础。

10研究现状与展望

研究现状


人类基因组测序机器

1、人类基因组测序

1990年~1998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测序的共计约330Mb,占人基因组的11%左右;已识别出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200个左右。此外,细菌、古细菌、支原体和酵母等17种生物的全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携手,将大大地促进测序工作的完成。美国的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TIGR)与PE(Perkin-Elmar)公司合作建立新公司,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预计于2002年完成全序列的测定。这一进度将比美国政府资助的HGP的预定目标提前三年。美国加州的一家遗传学数据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两年内测定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中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和24种染色体区特异性DNA文库及其探针;构建了人X染色体YAC图谱,已完成了人X染色体Xp11.2-p21.3跨度的约35cM STS-YAC图谱的构建;建立了YAC-cDNA筛选技术。

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包括: 疾病和功能相关新基因的分离、测序和克隆的技术和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HLA分型研究及特种基因的分析; 人胎脑cDNA文库的构建和新基因的克隆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6 个民族和极为丰富的病种资源,并且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极为难得的族群和遗传隔离群,一些多世代、多个体的大家系具有典型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克隆相关基因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中国的HGP 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 中国的HGP 研究工作与国外近年来的惊人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如果我们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中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么在21 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又将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能自由地应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权力,我们不能自由地进行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开发,我们亦不能自由地推动其他基因相关产业的发展。

展望

1、生命科学工业的形成

由于基因组研究与制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化妆品、环境、能源和计算机等工业部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基因组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际上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大规模纷纷投巨资进军基因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

世界上一些大的制药集团纷纷投资建立基因组研究所。Ciba-Geigy 和Ssandoz合资组建了Novartis 公司,并斥资2.5亿美元建立研究所,开展基因组研究工作。Smith Kline 公司花1.25亿美元加快测序的进度,将药物开发项目的25%建立在基因组学之上。Glaxo-Wellcome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投入4,700万美元,将研究人员增加了一倍。

大型化学工业公司向生命科学工业转轨。孟山都公司早在1985年就开始转向生命科学工业。至1997年,该公司向生物技术和基因组研究的投入已高达66亿美元。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改组成三个实业单位,由生命科学领头。1998年5月,该公司又宣布放弃能源公司Conaco,将其改造成一家生命科学公司。Dow化学公司用9亿美元购入Eli Lilly公司40%的股票,从事谷物和食品研究,后又成立了生命科学公司。Hoechst公司则出售了它的基本化学品部门,转项投资生物技术和制药。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部门也出现了向生物技术和制药合并的趋势。Genzyme Transgenics 公司培养出的基因工程羊能以较高的产量生产抗凝血酶Ⅲ,一群羊的酶产量相当于投资1.15亿美元工厂的产量。据估计,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成本是大规模细胞培养法的十分之一。一些公司还在研究生产能抗骨质疏松的谷物,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因工程食品。

能源、采矿和环境工业也已在分子水平上向基因组研究汇合。例如,用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作为一种新能源。用抗辐射的细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并在转入tod基因后,在高辐射环境下清除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2、功能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方面,在顺利实现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制作后,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的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组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开始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化的过程。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等。

⑴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

1)基因转录表达谱及其调控的研究

一个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能够精确而特异地反映其类型、发育阶段以及反应状态,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全部基因的表达,需要建立全新的工具系统,其定量敏感性水平应达到小于1个拷贝/细胞,定性敏感性应能够区分剪接方式,还须达到检测单细胞的能力。近年来发展的DNA微阵列技术,如DNA芯片,已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研究基因转录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全基因组表达的数据,以作为数学聚类分析。关键问题是要解析控制整个发育过程或反应通路的基因表达网络的机制。网络概念对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调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大多数细胞中基因的产物都是与其它基因的产物互相作用的;另一方面,在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的基因产物都是在多个时间和空间表达并发挥其功能,形成基因表达的多效性。在一个意义上,每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只有放到它所在的调控网络的大背景下,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建立高通量的小鼠胚胎原位杂交技术。

2)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水平和修饰状态。目前正在发展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工作体系。首先用一个自动系统来提取人类细胞的蛋白质,继而用色谱仪进行部分分离,将每区段中的蛋白质裂解,再用质谱仪分析,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通过特征分析来认识产生的多肽。
蛋白质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基础。组装基因组各成分间的详尽作图已在T7噬菌体(55个基因)获得成功。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建立自动方法,认识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大量应用于基因的发现和预测。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发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更为重要。模式生物体中越来越多的蛋白质构建编码单位被识别,无疑为基因和蛋白质同源关系的搜寻和家族的分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同时,生物信息学的算法、程序也在不断改善,使得不仅能够从一级结构,也能从估计结构上发现同源关系。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理论数据,还需要经过实验经过的验证和修正。

⑵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

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与抗性上的差别,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论对于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还是对于生物医学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对人类DNA的再测序

可以预测,在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必然会出现对各人种、群体进行再测序和精细基因分型的热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特征。另外,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将成为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群体遗传学将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需要对各种常见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关基因及癌肿相关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再测序,以识别其变异序列。

2)对其它生物的测序

对进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生物进行系统的比较DNA测序,将揭开生命35亿年的进化史。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勾画出一张详尽的系统进化树,而且将显示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所发生的时间及特点,比如新基因的出现和全基因组的复制。

认识不同生物中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将能够使我们有效地认识约束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性的因素。对序列差异性的研究则有助于认识产生大自然多样性的基础。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建立序列变异与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揭示基因的网络结构。

⑶开展对模式生物体的研究

1)比较基因组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它们的核心细胞过程和生化通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这项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发展和检验新的相关技术,如大规模测序、大规模表达谱检验、大规模功能筛选等;2〕通过比较和鉴定,能够了解基因组的进化,从而加速对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3〕模式生物体间的比较研究,为阐明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基因组总体结构组成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通过对不同物种间基因调控序列的计算机分析,已发现了一定比例的保守性核心调控序列。根据这些序列建立的表达模式数据库对破译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功能缺失突变的研究

识别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观察基因表达被阻断后在细胞和整体所产生的表型变化。在这方面,基因剔除方法(knock-out)是一项特别有用的工具。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对酵母、线虫和果蝇的大规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中进展最快的是酵母。欧共体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称为EUROFAN(European Functional Analysis Network)的研究网络。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

随着线虫和果蝇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来也可能开展对这两种生物的类似性研究。一些突变株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后,不仅能够成为研究单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而且为研究基因冗余性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深层次问题奠定了基础。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代表性模式生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展有特殊的地位。同源重组技术可以破坏小鼠的任何一个基因,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用高。利用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造成的随机突变是另一中可能的途径。对于人体细胞而言,建立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瞬间阻断基因表达的体系可能更加合适。蛋白质水平的剔除术也许是说明基因功能最有力的手段。利用组合化学方法有望生产出化学剔除试剂,用于激活或失活各种蛋白质。

总之,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方向是将人类基因组8~10万个编码基因的大部分转化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机制。而要获得酶一种人类进化保守性核心机制的精细途径,以及它们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各种途径的知识,将只能来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人类最终将将能够了解哪些进化机制已经确实发生,并考虑进化过程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潜能。一种新的解答发育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将蛋白质功能域和调控顺序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立新的基因网络和形态发生通路。也就是说,未来的生物科学不仅能够认识生物体是如何构成和进化的,而且更为诱人的是产生构建新的生物体的可能潜力。该计划在人类科学史上又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这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生活的壮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伟大意义将愈显昭彰。

11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塞雷拉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下简称“国际计划”)启动八年后的1998年,美国科学家克莱格·凡特创办了一家名为塞雷拉基因组(Celera Genomics)的小私立公司,开展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公司希望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投资(3亿美元,仅为国际计划的十分之一)来完成。塞雷拉基因组的另起计划被认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件好事,因为塞雷拉基因组的竞争促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不得不改进其策略,进一步加速其工作进程,使得人类基因组计划得以提前完成。

特点

塞雷拉采用了更快速同时更具风险的技术全基因组霰弹枪测序法。霰弹枪测序法的思想是将基因组打断为数百万个DNA片断,然后用一定的算法将片断的序列信息重新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整个基因组序列。为了提高这一方法的效率,1980年代,测序和片断信息整合达到了自动化。这一方法虽然已被用于序列长达6百万个碱基对的细菌基因组测序,但对于人类基因组中3千万个碱基对的序列测定,这一技术能否成功在当时还未有定论。
基因的智慧财产权之争

塞雷拉基因组一开始宣称只寻求对200至300个基因的专利权保护,但随后又修改为寻求对“完全鉴定的重要结构”的总共100至300个靶基因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塞雷拉申请对6500个完整的或部分的人类基因进行初步专利保护;批评者认为这一举动将阻碍遗传学研究。此外,塞雷拉建立之初,同意与国际计划分享数据,但这一协定很快就因为塞雷拉拒绝将自己的测序数据存入可以自由访问的公共数据库而破裂。虽然塞雷拉承诺根据1996年百慕达协定每季度发表他们的最新进展(国际计划则为每天),但不同于国际计划的是,他们不允许他人自由发布或无偿使用他们的数据。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所有人类基因组数据不允许专利保护,且必须对所有研究者公开,塞雷拉不得不决定将数据公开。这一事件也导致塞雷拉的股票价格一路下挫,并使倚重生物技术股的纳斯达克受到重挫;两天内,生物技术板块的市值损失了约500亿美元。

12后人类基因组计划

后基因组计划就是人类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以后的若干领域,实际上是指完成顺序后的进一步计划,其实质内容就是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基因组多样性,遗传疾病产生的原因,基因表示调控的协调作用,以及蛋白质产物的功能。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读出全部的DNA序列,更重要的是读懂每个基因的功能,每个基因与某种疾病的种种关系,真正对生命进行系统地科学解码,从此达到从根本上了解认识生命的起源、种间、个体间的差异的原因,疾病产生的得机制以及长寿、衰老等困扰着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目的。
   有些只谈论飞机大炮坦克刺刀的军迷们,请跟上形势,提升自身素质,多整点高端大气有档次的高科技武器吧
所有的武器都上档次,在特定的环境中用特定的武器都有奇效。生化武器的研制结果可能是人类灭绝的开始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9557.htm

基因整合

基因整合,即是把两个非同源基因连接起来。一般情况下,都是病毒、细菌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中,随着宿主细胞的复制而复制。基因的整合给很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7083.htm

基因转位

目 录
1基因转运的特点
2基因转运的对象

1基因转运的特点

需要质粒或者病毒参与,是在细胞间进行遗传物质的转移的。区别于基因转位。

2基因转运的对象

基因转运是基因通过质粒或病毒,将基因从一个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遗传物质中。

相关文献
细胞核阵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石蜡包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的ALK基因转位及其意义-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 第4期 (4)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 第12期 (4)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石蜡包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中ALK基因转位及其意义-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 第5期 (4)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http://baike.baidu.com/view/2137397.htm

死亡基因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201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基因,该基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物钟,甚至能预测一个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死亡。该基因有AA型、GG型、AG型三种类型。AA型的人比GG型的人每天早醒约一小时,AG型几乎刚好介于前两者之间。那些具备AA型或AG型基因的人,死亡时间通常在上午11时左右,而那些具备GG型基因的人常常死于下午6时左右。

目 录

1研究结果
2基因类型
3预测结果
4研究意义

1研究结果

201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基因,该基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物钟,甚至能预测一个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死亡。

2基因类型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神经学年鉴上,科学家在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等病时,意外发现这一基因,该基因有AA型、GG型、AG型三种类型。一个人有36%的可能性是AA型,有16%的几率是GG型,有48%的几率是AG型。[1]

3预测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AA型的人比GG型的人每天早醒约一小时,AG型几乎刚好介于前两者之间。那些具备AA型或AG型基因的人,死亡时间通常在上午11时左右,而那些具备GG型基因的人常常死于下午6时左右。[2]

4研究意义

这一特别的基因会影响一个人会在一天的哪个时间段内死去。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都有一个昼夜节律,这意味着,它们的高峰值主要出现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内。甚至死亡(也是一种生理过程)也有它的昼夜节律,大多数人的死亡昼夜节律平均出现在早晨,所以大多数人通常死于早晨。有些人死亡节律时间段在上午11点左右。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个时间段内,核苷酸引起了一些变化。然而,对于AA或AG基因型的人,他们更可能死于上午11点之前。GG基因型的人,更可能死于下午6点之前。

这一发现可能会影响对药物的管理,所以他们建议根据一个人的昼夜节律给药。这项研究还有助于消除混乱的昼夜节律,特别是让人苦恼的时差问题。[3]
基因污染是不可逆转的。 [2]

3现状

动植物基因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该准则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 实验以外,还就实验安全防护等制订了若干具体规定。将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分为P1—P4 四个等级,生物防护分为EK1—EK3 三个等级。为了申请专利或争夺市场等原因,各生物工程公司、机构,不但未执行以上的准则,还在基因工程的技术安全性未被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加速基因工程的推广。到2006年,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55% 的大豆,45%的棉花,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而由于大面积推广基因工程作物而导致转基因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2年2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英国自然”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到2006年,加拿大的农田里,同时拥有抗3种以上除草剂的杂草化转基因油菜非常普遍。这是由对不同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油菜植株之间交叉授粉实现的。而这种超级杂草的出现,距离加拿大首次种植转基因油菜的时间间隔只有2年。此外,在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还通过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不含转基因农作物的农田和附近的野生植物当中。被污染的野生植物从转基因中获得了新的性状如耐寒、抗病、速长、抗除草剂等,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转基因动物也具有危险性,如转基因鱼类和转基因无脊椎动物,都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或能向外界释放大量的生殖配子,在模拟系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已证明,基因工程鱼的转基因成份能扩散到野生同类的种群中。除了直接后果外,因食物链引起的间接危险也不容忽视。基因工程Bt毒蛋白,能大规模地消灭害虫,但杀虫过程无法控制,这就可能造成以这些害虫的天敌(如昆虫和鸟类) 数量急剧下降。在苏格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蚜虫吸收基因工程作物含Bt毒素的液汁,然后又被一种有益昆虫——甲虫捕食,Bt毒蛋白转移到甲虫身上,影响甲虫的繁殖。来自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基因工程Bt作物还能毒杀另一种害虫大敌——膜翅类昆虫。在美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工程Bt 玉米花粉能毒杀一种非目标昆虫——洲大皇蝶。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并非是消灭害虫,而是将其控制在不构成灾害的水平,但像Bt蛋白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对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和实施传统的生物防治是一种严重的干扰,有可能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动植物基因工程对人类的潜在危险

基因工程Bt杀虫作物产生的Bt毒蛋白可以从作物根部渗漏到土壤或随作物的叶子进入土壤,其毒性至少可保留7个月。因此被污染的土壤和水很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21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工程油菜的转基因已经污染了蜜蜂体内肠道中的微生物;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工程食物中存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能转移到人体肠道中的细菌内;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证实,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 天后,其肾、脾、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到2006年,美国超过60%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中国之前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农作物和加工食品,但中国的消费者却不知道,他们选择这些加工食品可能对其本身甚至后代产生危害。

基因污染确实是基因工程的一大负面后果。但必须看到基因工程有巨大的美好前景。动植物基因工程很可能是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最佳选择,因此不能因噎废食。[3]

质疑

近年来,对证明转基因食品危害性实验的重复实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Quist和Chapela于2001年11月在《自然》发文称在墨西哥南部2000年种植的地方品种中检测到转基因(该地自1998年就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该文引起轰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批评。《自然》于2002年4月11日载文2篇,批评该文的结论是对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同期发表编辑部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2009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对人的肝肾有损伤,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来自欧盟食物安全机构的科学家做了重复实验,结果发现,经过90天的动物喂养实验,没有发现任何健康损害。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云波认为,Bt基因本身是安全的,只是对鳞翅目等昆虫有毒。“有毒、无毒只是相对的问题,比如我们每天咽下唾沫并无损健康,但有些虫子在唾液里就死了,很多中毒现象的发生是毒分子和相关受体结合的结果,我们有蛇毒受体,所以会中蛇毒;但是很多生物不怕蛇咬,因为没有相应受体。Bt蛋白作用于鳞翅目昆虫肠道,导致其死亡,而实验已经证明了人体的胃肠道中没有Bt蛋白受体。” 罗云波说。而且,含有Bt蛋白的大米,在入口之前,已经经过了高温处理,60℃以上大多数蛋白都已经变性,失去生物活性。[4]

4防控措施

应当坚持谨慎原则

不能再重蹈滴滴涕(DDT) 的覆辙。滴滴涕杀虫剂曾获诺贝尔奖,但50年后才发现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无法挽回的巨大伤害。因此要把基因工程的发展速度降下来,而着重提高其质量,将基础工作和研究做扎实,在确实弄清不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后再稳步推广。例如欧盟国家曾在卢森堡举行环境部长会议,会上达成一致意见是:在新法规制订出来前,暂停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流通。大豆生产大国巴西也宣布,在查清转基因农作物对环境产生影响之前,暂时停止生产转基因大豆。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例如中国1993年就由原国家科委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2年1月5日,农业部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四个配套文件。

应完善对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审批制度

要求技术在投入应用前必须经过微生物实验、动植物实验、人体试验和环境实验,并经过鉴定。应防止技术滥用及为牟利而轻率地将之产业化、商业化。到2006年止,已有一些国家政府明确规定,禁止制作和出售含任何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基因工程作物。

大力开展科普教育

生物安全意识的匮乏,是发生基因污染的最大隐患。因此应开展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对基因工程相关常识有充分的了解。2006年3月,绿色和平组织整理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出版了《如何避免基因改造食物指南》,囊括了238种日常加工食品。

实施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

联合国规定:出于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任何国家有权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转基因商品在装运中,应该贴有标签,注明其中“可能含有被修改过的基因体”。国际消费者协会认为,虽然还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一定不安全,但基于预防原则,应该设立标识制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标识,让消费者可以选择。欧盟从1998年就规定: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只有贯彻知情同意、知情选择的原则,由消费者自主决定并自愿承担后果,才能体现对人格和个人自主权的尊重。[5]

5中国大致状况

与此同时,转基因的生物及生物制品也在悄然走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富有丰富的基因资源,更是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故乡,各种各样的野生,人工选育的品种,构成了天然的庞大基因库。这些天然的基因资源一旦受到转基因的污染其损失将无可限量。

对于突如其来的基因污染问题中国已积极面对,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方案。继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与2001年3月20日开始实施之后,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也于2001年7月1日生效,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也渐渐受到重视。[6]

一些专家担心,类似墨西哥“玉米妈妈”的遭遇,可能正在中国大豆身上发生。中国的大豆与墨西哥的玉米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中国则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有6000多份野生大豆品种,占全球的90%以上;墨西哥的玉米约有1/4是从美国进口的,而中国2005年进口大豆近1400万吨,数量与国产大豆持平,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到2006年止,中国还没有批准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生产。但是,从运输到加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遗落到野外或者被农民私自种植。比如说,加工厂里面有很多农民工,他们如果喜欢进口大豆,偷偷拿一些回家去种,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首席科学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也指出,如果种植转基因大豆,野生大豆一旦受到污染,中国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丧失。[7]

分子生态学
‥后继适应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qb51kiYG5soDnVLCOVf

克隆[kè lóng]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另有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以此为题。

目 录

1历史上的克隆动物
2克隆的定义
3克隆种类
4基本过程
4.1 发展阶段
4.2 早期研究
4.3 近年来重要成果
4.4 应用前景
5相关类别
5.1 人体艺术克隆
5.2 植物与动物的克隆
6相关评论

1历史上的克隆动物

鲤鱼:1963年,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过将一只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注入雌性鲤鱼的卵中从而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

绵羊:1996年,多利(Dolly)

猕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猪:2000年3月,5只苏格兰PPL小猪;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猫: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别在法国和朝鲜独立地实现;

骡:2003年5月,爱达荷Gem,雄性;6月,犹他先锋,雄性

鹿:2003年,Dewey

马:2003年,Prometea,(普罗米修斯)雌性

狗: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实验队,史纳比

猪:2005年8月8日,中国第一头供体细胞克隆猪

2克隆的定义

克隆的定义(一)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 (Clone)”的术语。科

克隆羊技术流程示意图
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中国大陆的翻译),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和翻倍(港澳台的意译),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但大多行为 思想不同。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克隆是指人工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被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

克隆驴
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因此,高中一些练习题里将扦插排除在“克隆”之外。另外,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不受精的卵细胞孤雌发育成个体如雄蜂雄蚁,叫做单性繁殖,严格来说也不算克隆。而试管婴儿由于有受精过程所以也不属于克隆。科学要求严谨,定义非常关键,有时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化了,我们大部分人还使用旧有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混淆和混乱。

克隆羊多利是克隆的产物。关于克隆的设想,中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当然是神话,但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就是孙悟空能迅速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克隆成自己。从理论上讲,猴子毛含有的蛋白质是指导该部分毛发合成的DNA的部分表达(与其内含子和外显子有关),可以进行逆转录,也就是可以克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技术没有先进到这样的地步。

另外一种克隆方法是提取两个或多个人的基因细胞进行组合形成胚胎,出生后的克隆人将有提供基因的几个人的特征。

由于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所以它并不是根据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原理而发明的技术。

虽然克隆很神奇,但是它诱人的地方也就是它最危险的地方。

简单地说,克隆的定义就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克隆的定义(二)

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克隆在希腊语中是“小树枝叶”的意思,用以指无性增殖物。现在则指个体、细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无性增殖物。(1)个体水平:在植物的无性增殖中,植物的发芽、插条等由同一个体通过无性生殖而增长的个体群均被视为克隆。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使植物细胞培养发育成完全的个体(愈伤组织),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群,也被称为克隆;在动物的无性增殖中,典型的例子是采用核移植实验方法,把分化细胞的核移植到一个事先去核的蛙卵中,让其发育并得到克隆蛙。克隆动物具有均一遗传性质,在研究环境条件对发育、分化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检测方面都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在哺乳动物中,由于细胞分化,核异质化的程度加剧,因此核移植尚无成功的例子。(2)细胞水平:由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生成的细胞群叫克隆。但如果培养细胞发生转化,则很容易引起染色体变异。(3)基因水平:利用基因重组操作技术,使特定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细菌等宿主中进行增殖,有可能得到均匀的基因群。克隆基因在基因功能与精细结构的关系等基础研究及在有用物质的生产方面,均已得到应用。

在上述3种水平上,增殖并分离获得单一的克隆群称为克隆化。此时,克隆一词也可作为动词理解。克隆是重组DNA技术的核心部分。事实上,克隆技术现已被人们用来通过营养方式繁殖病毒等微生物和植物的纯种,从而保证了这些生物基因组的准确连续性。现在,克隆这个词还包括单个自主遗传因子的分离与保存。细胞生物的克隆只需要营养培养基,而基因的克隆则需要某种载体复制子、特定的寄主细胞和营养培养基。各种类型生物的克隆技术在生物工程中均有其重要作用。

3克隆种类

1.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每个基因彼此相同)。
2.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4基本过程

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英国英格兰科学家和美国俄勒冈科学家先后培养出了“克隆羊”多利和“克隆猴”

。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两次的飞跃 非哺乳类到哺乳类

胚胎细胞克隆到体细胞克隆

发展阶段

克隆的历史

年代

1952
1972
1978
1996
1998
2000
2001

成果

克隆蝌蚪
基因复制
试管婴儿
克隆羊
大批克隆
克隆猴
克隆牛和猫

克隆技术又称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时期,即用一个细菌可以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从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时期,比如用遗传基因一DNA进行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时期,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利”就是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

插枝繁殖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生来就具有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能够进行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

一些无脊椎动物(虫类、某些鱼类、蜥蜴和青蛙)未受精的卵也可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比如受到化学刺激的条件下,成长并发育成完整个体。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是产卵雌性的克隆。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为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这可以比做“狸猫换太子”。其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手段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用了约为6天的时间),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细胞里面。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促使卵细胞的融合。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这些克隆动物的诞生,均是利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从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克隆技术的难度要小一些,比较适合研究。

而克隆绵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

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多利完全继承了其亲生母亲一体细胞提供者一多塞特母绵羊的全部DNA的基因特征,是多塞特母绵羊百分之百的“复制品”。
早期研究

同一克隆的所有成员的遗传构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仅见于有突变发生时。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是一种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动物克隆的发生率极低,成员数目太少(一般为两个),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够被用来为人类

世界第一条克隆狗&amp
造福,因此,人们开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来生产高等动物克隆。这样,克隆一词就开始被用作动词,指人工培育克隆动物这一动作。

目前,生产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克隆羊“多利”,以及其后各国科学家培育的各种克隆动物,采用的都是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新组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与胚胎分割技术不同,细胞核移植技术,特别是细胞核连续移植技术可以产生无限个遗传相同的个体。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动物的有效方法,故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设想,最初由汉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称之为“奇异的实验”,即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

伊朗宣布克隆出一头母山羊
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细胞核,将其移植到一个卵子中。这一设想是现在克隆动物的基本途径。

从1952年起,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青蛙开展细胞核移植克隆实验,先后获得了蝌蚪和成体蛙。1963年,中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以金鱼等为材料,研究了鱼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成功。1964年,英国科学家格登(J.Gurdon)将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线照射,破坏其细胞核,然后从蝌蚪的体细胞——个上皮细胞中吸取细胞核,并将该核注入核被破坏的卵中,结果发现有1.5%这种移核卵分化发育成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面性。

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尔·伊尔门泽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发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维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其他人后来利用牛、猪、山羊、兔和猕猴等各种动物对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1989年,维拉德森获得连续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尔·菲尔斯特用发育到至少有120个细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胚胎细胞核移植都获得成功,包括冷冻和体外生产的胚胎;对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的核移植实验,也都做了尝试。但到1995年为止,成体动物已分化细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克隆羊“多莉”

克隆羊“多利”的意义和引起的反响

以上事实说明,在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维尔穆特博士科研组公布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多利”的克隆在核移植技术上沿袭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能减低“多利”的重大意义,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多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科学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各国政府有关人士、民间纷纷作出反应:克隆人类有悖于伦理道德。尽管如此,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从而使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

近年来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1997年3月,即公布“多莉”培育成功后近1个月的时间里,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分别发表了他们成功克隆猴子、猪和牛的消息。不过,他们都是采用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其意义不能与“多莉”相比。同年7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过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头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绵羊“波莉”(Polly)。这一成果显示了克隆技术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

1998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Wakayama等报道,由小鼠卵丘细胞克隆了27只成活小鼠,其中7只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后代,这是继“多利”以后的第二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代。此外,Wakayama等人采用了与“多利”不同的、新的、相 对简单的且成功率较高的克隆技术,这一技术以该大学所在地而命名为“檀香山技术”。

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和韩国等国科学家也相继报道了体细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尤为惊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东京农业大学、近畿大学、家畜改良事业团、地方(石川县、大分县和鹿儿岛县等)家畜试验场以及民间企业(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业等)纷纷报道了,他们采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细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细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种类型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乳腺细胞、卵丘细胞、输卵管/子宫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耳部皮肤细胞的体细胞克隆后代成功诞生。

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克隆羊”,但其中一只因呼吸系统发育不良而早夭。据介绍,所采用的克隆技术为该研究组自己研究所得,与克隆“多利”的技术完全不同,这表明中国科学家也掌握了体细胞克隆的尖端技术。

2012年3月18日凌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胚胎工程与繁殖技术室在昌平试验牛场通过剖腹产,获得体细胞克隆公牛1头,母牛妊娠期279天,牛犊出生重58.2千克,目前生理指标一切正常。经北京华大方瑞鉴定中心鉴定,该克隆后代与细胞来源的供体公牛DNA一致。这是我国首次采用无透明带克隆方法获得的荷斯坦种公牛体细胞克隆后代,也是第三例荷斯坦种公牛体细胞克隆公牛。

在不同种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实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们以牛的卵子为受体,成功克隆出猪、牛、羊、鼠和猕猴五种哺乳动物的胚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某个物种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种动物的成熟细胞核相结合。虽然这些胚胎都流产了,但它对异种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尝试。1999年,美国科学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动物盘羊的胚胎;中国科学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些成果说明克隆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应用前景

奇妙的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
(2)生产转基因动物;
(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
(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以下就生产转基因动物和胚胎干细胞作简要说明。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物生物工程领域中最诱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器官移植的供体、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家畜遗传改良、创建疾病实验模型等。但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实际应用并不多,除单一基因修饰的转基因小鼠医学模型较早得到应用外,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时间较长,已进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2例药品进入3期临床试验,5~6个药品进入2期临床试验;而其农艺性状发生改良、可资畜牧生产应用的转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没有诞生。转基因动物制作效率低、定点整合困难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和调控失灵,以及转基因动物有 性繁殖后代遗传性状出现分离、难以保持始祖的优良胜状,是制约当今转基因动物实用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为转基因动物生产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为迅速放大转基因动物所产生的种质创新效果提供了技术可能。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和性别预选。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霉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培养的体细胞中,再通过标记基因的表现来筛选转基因阳性细胞及其克隆,然后把此阳性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最后生产出的动物在理论上应是100%的阳性转基因动物。采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获得6只转基因绵羊,其中3只带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3只带有标记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达50%。Cibelli(Science,1997)同样利用核移植法获得3头转基因牛,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动物克隆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开发。

胚胎干细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分离到人ES细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体细胞克隆技术为生产患者自身的ES细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胚,把重组胚体外培养到囊胚,然后从囊胚内分离出ES细胞,获得的ES细胞使之定向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用于替代疗法。这种核移植法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干细胞治疗,而非得到克隆个体,科学家们称之为“治疗克隆”。

克隆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很有意义的,它为研究配子和胚胎发生,细胞和组织分化,基因表达调控,核质互作等机理提供了工具。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队 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利“的实验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莉”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时进行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克隆实验的成功率也分别只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术,以分化程度较低的卵丘细胞为核供体,其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此外,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以克隆牛为例,日本、法国等国培育的许多克隆牛在降生后两个月内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国已共有121头体细胞克隆牛诞生,但存活的只有64头。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犊牛胎盘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长因子的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有些牛犊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发育;克隆动物胎儿普遍存在比一般动物发育快的倾向,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发育的“多利”,也被发现有早衰迹象。染色体的末端被称为端粒,它决定着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每一次分裂端粒都会缩短,而当端粒耗尽后细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学家发现“多利”的细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细胞处于更衰老的状态。当时认为,这可能是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克隆“多利”造成的,使其细胞具有成年细胞的印记,但这一解释目前受到了挑战,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医生罗伯特·兰扎等用培养的衰老细胞克隆牛,得到6头小牛,出生5~10个月后发现这些克隆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龄小牛要长,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还长。现在还不清楚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为何与“多利“的情况有巨大差别。但这一实验说明,在一些情况下克隆过程能改变成熟细胞的分子钟,使其“恢复青春”,关于这种变化对克隆动物寿命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除了以上的理论和技术障碍外,克隆技术(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应用)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公众对此的强烈反应也限制了克隆技术的应用。但几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都不甘落后,谁也没有放弃克隆技术研究。这一点上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对“多莉”研究小组投资后不到1个月,英国科技委员会就对克隆技术发表专题报告,表明英国政府将重新考虑这一决定,认为盲目禁止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明智之举,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规范利用它为人类造福。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作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州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人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克隆鲫鱼成功的那个研究所,设法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这种人工克隆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人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人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996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前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绵羊。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人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莉”。“多莉”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千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中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克隆动物还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5相关类别

人体艺术克隆

人体艺术克隆与医学上的克隆人完全不同,这里只是借用了克隆一词的“复制”概念。这样做不只是让人听起来新颖易记,更重要的是只有“克隆”一词才能准确、真切地把该项技术的精细特征凸显出来。

人体艺术克隆是将美容专用材料与进口天然植物纤维合成物做成的克隆专用胶,在人体器官表面进行倒模工艺,十几分钟便可成型,然后将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注入基模,一个与原体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就出来了,接下来是着色,可处理成亮金、亮银、纯白、透明水晶,玛瑙、仿铜或柔软真人肌肤等效果。最后是装帧,或镶在镜框或按于基座。这样一幅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局部人体艺术克隆品就做好了。再赋予它一定内涵,比如"牵手"、“心恋”,“成长足迹”,“海枯石烂”,“心心相印”、“永恒的爱”,"“吻你”等,它既可以装饰新居,美化生活,又有丰富内涵,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珍藏曾经最爱的见证。

人体艺术克隆的制模过程同时也是一次美容过程,它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出头、脸、手、脚及半身塑像。复制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体艺术雕像,其纹路、线条、大小与真的一模一样。速度奇快,永不变形。可将复制器官点缀在镜框、花瓶、项链、钥匙链及其他物品上,或作为家庭装饰品、纪念品和礼品,独具时尚品味。

植物与动物的克隆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1965年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鲤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

1990年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一只山羊。

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一只兔子。2.中科院克隆了一只青蛙。(实验失败)

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携手合作,克隆一只山羊。

1995年1.华南师范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作,克隆一头奶牛和黄牛的杂种牛。2.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六头猪。

1996年1.湖南医科大学人类生殖工程研究所克隆六只老鼠。2.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一头公牛。
(以上为胚胎细胞克隆研究)

1999年1.中国科学家周琪在法国获得卵丘细胞克隆小鼠,在国际上首次验证了小鼠成年体细胞克隆工作的可重复性,于2000年5月用胚胎干细胞克隆出小鼠“哈尔滨”,并于2000年10月获得第一只不采用“多利羊”专利技术的克隆牛。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领导的小组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

1999年和2000年扬州大学与中科院发育所合作,用携带外源基因的体细胞克隆出转基因的山羊。

2000年中国生物胚胎专家张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接生了一只雌性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阳阳”经自然受孕产下一对混血儿女,“阳阳”的生产可以证明体细胞克隆山羊和胚胎克隆山羊具有与普通山羊一样的生育繁殖能力。2002年我国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群体诞生。

6相关评论

利益

1.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中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克隆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

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等。

4.生长周期短,遗传性状稳定

5 克隆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

6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

7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

8 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

9 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细胞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端

1.生态层面,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2.文化层面,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

3.哲学层面,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4.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几乎都反对克隆人,原因就是这是另一种生育模式,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倍受关注,就是关注一个情感培育问题,人的成长是在两性繁殖、双亲抚育的状态下完成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现,社会该如何应对,克隆人与被克隆人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呢?

5.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个儿子来分你的财产,他们的指纹、基因都一样,该咋办?是不是要像汽车挂牌照一样在他们额头上刻上克隆人川A0001、克隆人川A0002之类的标记才能识别。

6.可能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

7.你自认为优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纹、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证克隆人会和你一样优秀而不误入歧途吗?

8.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9. 根据信息克隆生物有早衰性,"多利"也是,因而已逝世.

10. 生命不再宝贵!!!

11.克隆的坏处:对伦理学界来说,克隆人行为关涉到一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因为它侵犯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比如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等等。

全球反对克隆人

2001年11月28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首次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体胚胎细胞,在世界各地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虽然该公司称他们的目的不是克隆人,而是利用克隆技术治疗疾病,但还是遭到众多批评。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百分之百反对任何形式的人类克隆。美国国会参议员则称,将会很快通过法案禁止所有克隆研究。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和欧盟的发言人也均对此发表反对意见,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超过伦理界限,有必要加强立法。

不过,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的态度比较中立,他建议国会应该把生殖性的克隆实验和治疗性的克隆区分开来。

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利”的创造者之一维尔穆特赞同这一建议。维尔穆特一直反对克隆人,他认为,先进技术细胞公司更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不是技术上的考虑,从科学成就上来说,他们取得的不过是个小突破。

在科学界内,不少生物学家对这一做法则嗤之以鼻,认为这一实验结果没有科学意义,而且是对生物伦理的严重挑衅。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动物克隆专家让·保罗·勒纳尔表示, 先进细胞技术公司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克隆多利羊的方法,而且美国科学家仅获得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远不能满足需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家麦吉博士甚至怀疑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的真实性,因为实验的很多细节还没有公开。

对中国而言,制定一套既符合国际准则又适合国情的生物伦理规范才是关键。2001年中国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已经在沪起草完毕。在20条的指导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为提高疾病治疗水平、攻克疑难杂症,积极支持我国科学家开展干细胞技术研究。但前提是遵循五大基本原则:行善和救人、尊重和自主、无伤和有利、知情和同意、谨慎和保密

7中国克隆技术

规范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研究 本报记者曾伟报道:克隆人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如何让克隆技术不是给人们出难题,而是在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凌松教授。

李教授说:“目前公认的国际规范有三点,一是坚决反对克隆人,二是不能将人的精原细胞与动物杂交,三是对用于实验的胚胎干细胞来源要进行限制并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国相关规定和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我们的研究将按照国际规范行事。”

“对于一些国际规范模糊不清的‘灰色区域’,不同国家做法也不一样,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规定,体外授精14天后的受精卵不得用于实验,而以色列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对于这些‘灰色区域’,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具体分析。”

据了解,目前,虽然国际上普遍对克隆人即生殖性克隆持反对态度,但对治疗性克隆,也就是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干细胞以用于对病变组织和器官进行替代治疗,则基本认同。但专家认为,目前能用于临床的治疗性克隆技术尚处于细胞替代性治疗阶段,真正克隆出可用于移植的人类组织和器官,现在还为时尚早。

“干细胞和克隆研究需要相当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道德基础,”李教授强调说,“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和资质,否则很容易造成失控。”

据悉,目前,一个由国家有关部门召集、有生物学家和伦理学家参与的专家小组正在对中国干细胞及克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评议,一个旨在规范中国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研究的“审查委员会”正在酝酿之中。

8理性发展方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吴伟农)每当出现重大克隆进展时,各种警告和反对声便不绝于耳。最近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通过克隆制造出了人类胚胎之后,批评言论又是不断。对于克隆技术研究,人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以促进克隆技术的安全使用和健康发展。

不妨先回顾一下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成果:这家公司研究人员将人类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与去除了遗传物质的人卵细胞空壳融合,然后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发育:研究人员得到3个早期胚胎,其中两个发育到4细胞阶段,另一个至少发育到6细胞阶段。由于这证明人体单个细胞的遗传物质能被诱导发育成为幼胚胎,克隆人在技术上离现实可谓一步之遥。

争论由此而生。批评者说,因为它用一个单亲制造了人类的开端,这一进展在伦理道德上是危险的。反对者说,即使不为克隆人,为获取干细胞而破坏克隆胚胎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但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称,他们的目标不是制造克隆人,而是为了开发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工作是“正义的”。

9相关文章

奇妙的克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 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克隆鲫鱼成功的那个研究所,设法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这种人工克隆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克隆绵羊多利

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0《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奇妙的克隆》选入人教2004版初中语文课本。《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原文请查看百度百科奇妙的克隆

11《神奇的克隆》

《神奇的克隆》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课(2012修订版)

12电视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克隆 第一季
英文名称: Clone Season 1
首播时间: 2008年11月
演员: Mark Gatiss ...... Colonel Black (6 episodes, 2008)
Fiona Glascott ......Rose Bourne (6 episodes, 2008)
Oliver Maltman ...... Ian (6 episodes, 2008)
Stuart McLoughlin ...... Clone (6 episodes, 2008)
Jonathan Pryce ...... Dr. Victor Blenkinsop (6 episodes, 2008)
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Victor Blenkinsop博士是政府的著名科学家,他克隆了第一个人类,并旨在让其成为战场上的超级战士原型,但实验产生了可怕的错误……
Dr Victor Blenkinsop (Jonathan Pryce), a brilliant government scientist, unveils the first human clone. Intended to be a prototype super soldier for use in battle, the experiment goes horribly wrong. He realizes to his chagrin that his creation is more touchy-feely than terror-inducing. In an attempt to redeem himself the doctor escapes with his creation, vowing to fix him before the government finds them and kills them.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0张)
1/1
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X73EiRiJNHi7GTLecpF

克隆人

本词条介绍的是克隆人(通过克隆技术繁育的人类),更多含义,请参阅“克隆人(多义词)”。

克隆人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目前,已有三个国外组织正式宣布他们将进行克隆人的实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扎沃斯教授正在与一位名叫安提诺利的意大利专家合作,计划在两年内克隆出一个人来。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目 录

1简介
2诞生
3意义
4不良后果
5是人是物
6人权
7法律地位
8法律主体
9研究违法
10进展
10.1 益处
10.2 克隆自己

1简介

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上世纪初,韦伯(H. J. Webber)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Clone)”的术语。197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罗维克(D.Rorvick)写了一本名叫《克隆人》(The Cloning of a man,该书中文译名为《复制人》)的书,内容是一位富商将自己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然后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经过足月的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

克隆人的降生
是那位提供体细胞核商人的克隆人。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更多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

2诞生

与一个相信外太空生命创造了人类的组织有关的公司周五宣布已经创造出了第一个克隆人。这家名为Clonaid的公司声称克隆了一名31岁的美国女子,克隆胚胎被移植到了这名女子的子宫内,但是还无法证实这一消息。

Clonaid公司负责人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在迈阿密以北好莱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很高兴地宣布第一个克隆婴儿已经诞生了。”她同时还是“Raelians”宗教组织的主教。她表示女孩是在周四上午11:55出生的,由独立专家进行的基因测试将在八九天内得出结果。绝大多数科学家对于Clonaid都表示怀疑,他们怀疑该公司是否具有克隆人的技术。

密苏里大学生育生物科技教授普拉瑟表示,Clonaid所说的这名没有宣布姓名的独立专家将进行重要的DNA测试和比较,决定婴儿是否是克隆人。他说:“克隆人可能吗?有可能。我们在克隆动物时遇到问题了吗?是的。我们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吗?不。因此,我们不应该克隆人。”

Clonaid一直在与意大利不育专家安蒂诺里比赛,安蒂诺里上月宣称,克隆婴儿将在2003年1月出生,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位于芝加哥的“生物伦理中心”负责人谴责了Clonaid的行为,他说:“不管他们所说的是否真实,这表明一些堕落的科学家正在努力克隆人,他们不顾在哺乳动物实验中已经证明的危险。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应该尽快全面禁止这种危险的、不道德的行为。”梵蒂冈首席道德神学家也谴责了克隆人行为。

布瓦瑟利耶在新闻发布会上佩戴了“Raelian”银色徽章,这代表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克隆人在“Raelian”的神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人是通过“科学创造”产生的,这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不同于主要宗教的造人理论。

“Raelians”的创始人克劳德-雷尔表示:“克隆是人类永生的关键。”他和一些投资者创建了位于巴哈马的Valiant风险投资公司,由该公司管理Clonaid研究项目,目标就是首先实现克隆人。

Clonaid在网站上表示,由于巴哈马政府的压力(担心在自己的岛上做试验),Valiant已经解散了。雷尔在2000年将Clonaid交给了布瓦瑟利耶。42岁的布瓦瑟利耶曾表示,自己24岁的女儿也将加入克隆胚胎携带者的行列。

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布瓦瑟利耶没有克隆动物和人类生育方面的经历,她的研究不可能成功,但是布瓦瑟利耶说:“别忘了我们谈的是孩子。”这个名叫“夏娃”的女婴体重为3.2公斤。雷尔说:“什么都阻止不了科学。”

3意义

克隆人的好处第一是可以让那些得不到孩子而非常痛苦的不育患者有自己的孩子。其二,这样的克隆是只用丈夫妻子自己的精子卵子,这就避免了伦理上和心理上的阴影。还有,克隆还可以挽救濒危动物,保持人群性别的合理平衡,保护少数民族遗传基因。更重要的是,克隆人可被用来研究,以比较和证明环境与遗传对人成长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你们所说的这些当然有一些科学事实,但是并没有完全从科学上得到证实,而且有些科学实验还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华裔科学家杨向中用一头13岁的老母牛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了10头牛犊,从DNA分析发现,克隆牛的端粒远远比其供体母牛的长,而且与自然生育的同龄小牛的端粒没有差别。这说明克隆牛的生物年龄与自然有性生育的牛的年龄完全一致,证明克隆后代没有早衰现象。

克隆人是人类繁衍的一种方式和权利。全世界共有7000万男子没有任何形式的生育能力,克隆人是人类最后的繁衍方式,要攻克男性不育症,克隆技术可能是最后一柄利剑。而且也有很多不育的人因不能产生成熟精子主动要求科学家用克隆技术帮助他们孕育孩子。他们也有养育孩子、获得天伦之乐的权利。

但克隆人也应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什么不可以让科学家试一试呢?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些科学家就是想当克隆领域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不允许他们尝试一下呢?

一类是无功利色彩或功利色彩不浓的人,他们只是想要试一试生命是否可以以克隆这样的方式产生,产生了又是什么样的结果;

克隆人还有一个好处的,那就是可以增加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因为药物和环境对人的生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今天,在人类Y染色体可能消失的未来,克隆人都将会是人类求生的一种手段。

克隆人可以帮助人类繁殖跨越新的进程据报道5千万年后地球男性将面临灭绝,如果有克隆的话地球上所有生物只要保留好基因不会灭绝了。

4不良后果

克林顿说:“通过这种技术来复制人类,是危险的,应该被杜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国藩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别开来。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样可怕吗?

实际上,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制造出来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抛弃了上帝,拆离了亚当与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许多宗教组织的反对。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现的伦理问题应该正视,但

模拟克隆人

没有理由因此而反对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科技带动人们的观念更新是历史的进步,而以陈旧的观念来束缚科技发展,则是僵化。历史上输血技术、器官移植等,都曾经带来极大的伦理争论,而当首位试管婴儿于1978年出生时,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如今人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一切了。这表明,在科技发展面前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相反地,它造福了人类。就克隆技术而言,“治疗性克隆”将会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突破,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当你的女儿需要骨髓移植而没有人能为她提供;当你不幸失去5岁的孩子而无法摆脱痛苦;当你想养育自己的孩子又无法生育……也许你就能够体会到克隆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实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现,如果加以正确的利用,它们都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

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某项科技进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而不能因为暂时不合情理就因噎废食。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但“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如今,世界各国对克隆人的态度多有“暧昧”,英国去年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也逐渐听到了要求放松对治疗性克隆限制的声音。可以说,哪一个国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术,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了优势和主动,而起步晚的国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现在还无法预测的损失。如同当年美国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术,虽然这项技术从一开始便展现着它罪恶的一面,但后来各国又不得不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单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克隆人实验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也是值得探讨的。

至于人们担忧克隆技术一旦成熟,会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则是对克隆的误解。克隆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体,而不能克隆人的灵魂,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所谓克隆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来。其实有学者指出,克隆人与被克隆人存在双胞胎效应,甚至两者可能共享同一思维与灵魂,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现。但是即使克隆人“希特勒”即使具有希特勒的灵魂,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在现今的环境下克隆人“希特勒”也不能有过去的作为,大众的争论其实更显示出其无知。而且克隆人“希特勒”也不会具有希特勒的灵魂,因为根据当今超心理学的研究[1-3],希特勒的灵魂早已投胎或者在地狱里,因此克隆人“希特勒”不会具有希特勒的灵魂。

如此说来,克隆人并不是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它的所谓“可怕”不过是人们基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偏见和误解。也许,现在人们迫切需要做的,是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理性地看待克隆人,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加快有关克隆人的立法,将其纳入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之中。

5是人是物

人们愿意乐观的看待克隆人研究,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有些人会把克隆人研究的基因提取对象,以及把制造产生的个体当成物的客体或是说无人权的实验体。当每一个从事克隆人研究的人对克隆人主体性质的认识轻松略过不加理会时,这种项目的研究就会显得如同在动物身上研究鼠疫疫苗一样积极。克隆人是不是人呢?我想克隆人当然是人。因为,克隆人研究只是突破了人类有性繁殖的传统,使用了无性繁殖的手段,这种研究本身是攻克无性繁殖这一手段,其目的就是创造出与人一样有智能的生命,即使其胚胎生成方式不同,但克隆人生理机能完全与人无本质差异。因此无论从一般视角还是法律视角,克隆人就是人。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没有知觉的植物人或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他们都是自然人主体。人的主体资格权利能力不因是否具有完整的行为能力而受到限制或剥夺,人的自然权利、社会权利、法律权利都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所以说克隆人都应具有象自然人同样的公民权利。即他们应当有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有性不受侵犯权,工作权,受教育权,甚至应有选举权和结婚权等等。

也许会有极端者要说,克隆人不是

人只是一个物种,就是幻想片中的机器人,就像美国片中的终结者一样。这种回答是极为残忍的,这会使人想起日本的七三一部队,他们不是把人称做是实验品吗。把人当作实验品,杀人不叫杀人而是叫做实验,这是魔鬼逻辑。如果这样,克隆人的命运与动物在人类手中的命运还会有什么区别?克隆人将因此没有生命权、健康权。克隆人会不经法律允许被擅夺生命。克隆人将成为一种基因产品被任意交易。试想,如果这样,人类社会岂不要倒退到比奴隶社会还要残忍的境界,全人类都会陷入残杀和掠夺,电影中的可怕世界也必然会成为现实。因为,没有人会区别出克隆人与自然人的不同。只要有一个你是克隆人的借口,其随之遭受的命运就可以和被宰杀的牲畜一样可怕。

克隆人与克隆其它动物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新的技术突破。但这一邪教组织至今没有公布他们克隆人的具体技术细节,使不少科学家对克隆人的真实性存有怀疑。

6人权

人都是社会性的,作为克隆人同样是。那些希望有一个克隆儿的父母毫无疑问也想有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孩子。可是,由于克隆人的特殊背景,他的健康无法保证。由于健康及免疫力的先天问题,克隆人容易患有传染病、精神病,这一切使他的健康自生来就受到侵害,而这种侵害完全也是人为的。由于有疾病,周围的普通人自然很难接受克隆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克隆人又怎能实现一个正常人的价值呢。研究出来的克隆人如果连普通人应该享有的幸福都没有,连普通人被社会认可的水平都达不到,这种研究又有什么价值呢?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更是让父母担忧和痛苦吗?一个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克隆人他的人格权、荣誉权又如何得到尊重呢?

克隆人也是经历了从一个到两个细胞,再按细胞几何级数增长而产生的生命,所以也可以认为克隆人与被克隆人是亲代与子代关系。再从生育过程看,由于经历了在母体子宫发育和最后分娩的程序与过程,也可以认为克隆人是被克隆人的孩子。

另一方面,从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来看,只要社会约定俗成去这样看待克隆人与被克隆人的关系,称他们是同胞兄弟姊妹也好,称他们是亲代与子代也好,并非是什么大的伦理问题。而且,伦理是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过去的三从四德是对妇女压抑的旧伦理,现在改过来了;过去人工授精,社会伦理不接受,现在也接受了,说明伦理并非两大问题。

你说的当然有理,否则也难以说明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克隆人,尤其在发生过灭绝人种大屠杀的德国对研究人胚胎和克隆人是坚决反对的。但是,话说回来,靠克隆人来创造一个天才或魔鬼,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谁都知道,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为什么样的才,即使一半取决于基因,也还有一半取决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把保留的爱因斯坦的细胞拿来克隆一个爱因斯坦,谁也没办法保证这个克隆的爱因斯坦就等于原来的爱因斯坦,除非你给克隆爱因斯坦创造一个过去爱因斯坦的环境,甚至必须是经受过二次大战,受过纳粹的残酷迫害,有过没有祖国的悲哀……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会不会有第二个爱因斯坦,会不会有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很难说的。所以,中国的先哲更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法律地位

克隆人具有自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克隆人给社会带来法律主体上的混乱,克隆人研究行为是违法行为克隆人研究者涉嫌故意杀人及伤害罪。克隆人的受监护权被抚养权得不到保护,克隆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权结婚权得不到保护,克隆人研究是对于进一步犯罪的引诱,克隆人的研究违背人类不变的伦理道德并且也是人类的陷阱。

世界上一邪教组织头目甩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消息,公开宣称他们已经制造出了克隆人。此外2001年5月30日《南方周末》报科学版登载了一篇关于克隆人的文章,文中表达了我国的某些科学界人士支持克隆人的言论,近一年来,克隆人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在众说纷纭的时候,我想由于知识所限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他们并不了解克隆人的产生在法律方面存在着什么顽疾。时到今日,长期沉积在我思索之中关于克隆人的看法,一刻也不能沉默。我想如果不以法律的名义向克隆人说不,也许好多人还会对克隆人报有迷茫、幼稚甚至无知的幻想,成为别有用心的科学狂人的被欺骗对象。就像《指环王》中魔鬼就要复活一样,当恐怖即将袭来时,村民们却在忘怀地喧闹和狂欢。这使我感到不安,因为从法律角度看,支持克隆人研究就是一个走向危险的方向,法律反对克隆人!

本文所述是从法律角度剖析克隆人研究行为的违法性、犯罪性,以及克隆人如果出现的话,其主体性质、民事法律地位是如何的状态。由于学识浅薄,未免有疏漏不足之处,但我希望以此来唤醒那些为克隆人研究摇旗呐喊的“无知”知识分子的灵魂,望广大法律界同行为此深思,为此与我共同做出抵制克隆人研究的有益努力。

8法律主体

法律所调整的主体有真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之分,虚拟主体有若干个如国家、国际组织、企业法人、政党等都是,而真实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然人或者说公民。在只有一个真实主体类型的世界中,错综复杂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已经是层出不穷,试想如果出现了克隆人,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出现了另一个真实主体,两个真实主体类型的世界,世界必将导致更为混乱。

克隆人的研究不会带来人类价值上的进步。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身体条件、肤色、身材,培养人的价值在于如何教育。一个自然人如果在后天的社会教育上不成功那么他必然不会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既然决定人类命运的是道德和社会的教育,那么的克隆人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克隆人不能因其胚胎方式的不同而降低或否定他不具有人的法律地位。但这样就陷入一个矛盾,不把克隆人视为人是错误的,如果把克隆人视为人,那么在克隆人的研究中,在作为一个技术手段的进步过程中,研究者必然就要残害克隆人的生命,毫无疑问这就不是研究而是犯罪。

9研究违法

克隆人的过程对于克隆人的生命健康存在着情节严重的伤害行为,这是违背宪法、刑法精神的行为。就我国而言,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类自然生产都在限制之列,为什么还要进行另一种人口生产的实验。何况,我国人口的自然繁衍生育能力很强,绝对没有必要通过克隆方式创造人口。因此,在我国克隆人的研究是违背《计划生育法》的做法。

从动物克隆的实验来看,克隆物种的成活率很低。在多莉羊

多利羊
的克隆实验中,277个胚胎融合仅仅成活了多利一个,成功率只有0.36%。许多有幸降生的克隆小羊,有很多很快死于心脏异常、尿毒症或呼吸困难。出生后的克隆动物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血液的含氧量和生长因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胸腺、脾、淋巴腺发育不正常等。

现在可以看出来,同正常生殖相比,通过克隆方式产生的生命大多存在着残疾、夭折。可以想象,在制造克隆人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残疾的人类,或是残疾的胚胎或是残疾的婴儿。

科学家创造克隆人的行为具有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行为的犯罪特征。故意犯罪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行为结果的必然并积极追求。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上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克隆人的研究存在着致人死亡或残疾的可能性后果,并且几乎是一种必然性。行为人在主观明知的情况下从事这种研究,由于其行为必然或极可能导致克隆人生命致死甚至致残,因此,这就是一种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罪,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类型。从主观心态和对后果的预见性上看,进行克隆人研究的科学家至少是具有犯罪间接故意的。杀人犯罪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有即时持刀毙人死命的犯罪,也有通过长期的药物毒害达到杀人目的的犯罪。对于一个正常生育下来的残疾儿来讲,这种人体上的残疾不可能被归咎于某个人的犯罪行为,因为,正常的生育出现残疾儿是无法预见的。但对于研究克隆人的科学家来讲,正是因为其明知并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了新生儿的死亡或伤残夭折,因此其应当承担相同于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我国禁止克隆人,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条明确法规规定克隆人的研究属于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罪。

克隆人没有监护人

自然人正常降生后,一般有父母作为合法的监护人。当其父母逃避监护和抚养责任时,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应受到民事责任的追究。作为克隆人,谁是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初的克隆技术基本是有性繁殖的继续,有精子供体和卵子供体,理论上是存在父母的。但现在提供体细胞核的克隆技术已经出现,无性生殖基本成熟。克隆人基本是体细胞核提供者的基因翻版,但提供体细胞核者有可能与其年龄相当的人,因此从伦理上应当做父亲的体细胞提供者在年龄和行为能力上也许并不可以。

实质上无论是那一种技术,克隆人几乎都是找不到他们的父母。也许他们的父母根本不认识,他们只是研究者的一个“研究成果”。

克隆人还有另一种可能会是被某个母体代孕后降生的。克隆人的代孕母亲是否有义务成为其监护人,这也很难。因为代孕母亲所生的孩子也许与自己并无一点血缘关系,既然没有血缘关系,也不能要求代孕者承担监护抚养义务。由于克隆技术已经到了单性繁殖的水平,因此,克隆人甚至享受不了非婚生子的待遇,降生之后就是一个彻底的孤儿。

让我们想象,一个从身体机能上存在缺陷的人,同时在社会地位上同样存在缺陷,这不是一种残忍吗。谁来看护他,谁来教育他,他又能如何被塑造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呢。也许,克隆人的生命还不如真正的动物幸运。动物和小鸟出生都有母亲来哺育,喂养,而克隆人从来到世界上就是一个牺牲品,实验品。相信,克隆人的感知力与人类是一致的,他们同样惧怕疼痛,惧怕孤独,惧怕流血,惧怕死亡;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友情,需要爱情,但这一切他们又怎能得到呢。

由于没有监护人,代孕人与研究人之间完全可以是一种商业合同关系。生完了孩子,养育到一定时间,即可交“货”。这时研究者如何利用这些生命,他们可能是为委托人生产下一代,或者是复制品;但他们也完全可以为他们自身的犯罪目的或委托人的犯罪目的而自由地处置这些人类。这所有的一切将因克隆人没有父母监护显得更为随便。

10进展

一是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几乎都反对克隆人,原因就是这是另一种生育模式,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就是关注一个情感培育问题,人的成长是在两性繁殖、双亲抚育的状态下完成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现,社会该如何应对,克隆人与被克隆人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呢?二是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个儿子来分你的财产,他们的基因都一样,该咋办?是不是要像汽车挂牌照一样在他们额头上刻上克隆人A0001、克隆人A0002之类的标记才能识别。第三,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你自认为优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证克隆人会和你一样优秀而不误入歧途吗?[一般父母能保证自己的小孩不误入歧途么?不能吧,难道他们就没有生育的权利了?小孩是否误入歧途不在于是不是克隆出来的,在于后天环境。]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

益处

器官贩子可以绝迹了

用克隆的方法制造出所需要的组织细胞,用来救助人体某个濒临绝境的器官,这在我看来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在医疗上,器官移植直到今天还是大问题,每年有那么多人因为等不到供体而失去了生的希望,而另一方面罪恶的器官交易又不断在暗中活动,一些国际性的犯罪团伙利用人体器官的这种悬殊供需关系大发肮脏之财,贩人、杀人、窃婴、走私等等无所不为。前一阵还报道过某国一个“狼外婆”把亲外孙给器官贩子的事,令人毛骨悚然。

克隆人类胚胎的确可以获得跟病人完全吻合的细胞、组织甚至是器官。这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白血病、帕金森氏病、心脏病以及癌症病人来说,绝对是天降福音,可是一旦放开克隆人类胚胎,谁能保证它一定只供治病救人之用?想想看,我们现在恨之入骨的某些毒品,不也曾经被作为医疗上的麻醉剂,可一旦滥用、被不法之徒利用,不也就会害得人家破人亡吗?

益处自然显而易见。

其次,维持人的生命。当一个人生命垂危时,取出一个体细胞保存起来,复制一个他,则等于维持了他的生命,如此周而复始,甚至可以使他得到永生。
一般克隆体的寿命是低于常人的,能活到50多岁的就算长寿了。而且智商和体力也有缺陷。

我认为只有动物在能接受克隆,人是不可以的。

克隆自己

一位美国专家说过,无论你相信还是怀疑,无论你支持还是反对,明年,“克隆人的潘多拉盒子将被打开”,从那个盒子里跑出来的是惊喜也好,是噩耗也好,人类都只能接受而无法阻止。从这个意义上看,2002年真的是一个“国际克隆人年”。

2002年,有一个话题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感到紧张和激动,那就是:人类能不能克隆自己?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优胜劣汰,人类才有了今天。试想一下:只要在实验室里动动手,无须再千年万年地苦苦等待,你制造的那个也叫做“人”的产品就能立等可取地问世,你是不是也有了做一回上帝的感觉?

于是,难怪所有的科学家一听到这个消息,无不在手心里捏出了一把汗———有人为此震惊,也有人为此兴奋。

最兴奋的是三个人。 国际科学界把他们称为“克隆人三剑客”,这是较为客气的说法;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干脆就把他们叫做“道德的三疯子”。 “三疯子”是谁?

“三疯子”是指意大利科学家塞韦里诺.安蒂诺里、美国邪教团体“雷利安运动”的法国籍首席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和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顿大学再生生理学退休教授帕诺斯?扎沃斯。

57岁的安蒂诺里可谓声名远扬。他被英国人称为“克隆先生”,被西班牙人称为“克隆大夫”,被德国人称为“巫医”,被意大利人称为“克隆疯子”。他倒不是很在意别人叫他什么,他把自己称为“不可能出生的孩子”之父。

4月23日,安蒂诺里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宣布,他已使3名妇女克隆受孕。5月8日,他在罗马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这3名妇女目前胚胎发育正常,预计一个克隆婴儿将于2003年1月问世。安蒂诺里一直就是医学界的叛逆者,他似乎打定主意,要用毕生精力与正常的医学研究为敌。1988年他就制造了一起轰动世界的“丑闻”,用人工受孕的方法把一个母亲的受精卵植入其女儿的子宫中,让这个只有20岁的女儿代替母亲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婴儿第一次让世人清楚地意识到,人工受精技术固然能够造福人类,但是也能把人类拖到极为尴尬的道德伦理的边缘上。

1994年,安蒂诺里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使一个63岁的妇女成功地生下一个男孩。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打破他所创造的妇女生育年龄的最高记录。
现在,安蒂诺里要玩一个更为疯狂的游戏了,那就是克隆人类。“三疯子”之二的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是美国一个邪教团体“雷利安运动”的法国籍首席科学家。今年6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现了布瓦瑟利耶所领导的一个秘密克隆人实验室,该局当即勒令实验室停止一切克隆人的实验。但是,这个“疯子”则肆无忌惮地表示,就算要挨一颗子弹,她也要在明年克隆出第一个小孩。

第三个“疯子”是帕诺斯.扎沃斯,这个出生于希腊的科学家曾是安蒂诺里的同事。他发表过的医学评论文章大约有400篇,曾在全球作过至少300场医学演讲,作品被译成1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扎沃斯目前有两个实验室,9名研究人员,扎沃斯说,他们能完成克隆人的全部工作。据说,他手上有12对正等待接受克隆婴儿的夫妻。克隆人真的会问世吗11月26日,安蒂诺里再次在罗马引爆一颗舆论炸弹。他透露说,目前,一个怀有克隆胚胎的妇女已怀孕33周,B超显示胎儿为男性,重约2.7公斤,发育状态良好。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就将于明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诞生。

这名孕妇是否确有其人?她是否就是安蒂诺里在5月提到的那几名已怀孕数周的妇女之一?她究竟是哪国人?她将会在哪里分娩?是谁在从事这一试验?安蒂诺里是否参与其中?他们采用了哪一种克隆技术?是否能保证婴儿的健康而避免动物克隆出现的缺陷? 对这些问题,安蒂诺里一概避而不答。 安蒂诺里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争论,是否要接受克隆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许多专家指出,动物胚胎的克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而克隆人类胚胎的难度更大。按照现有技术水平,将生殖性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各种条件均不具备,也就是说,安蒂诺里根本不具备克隆人的能力。

安蒂诺里的前合作伙伴、美国科学家扎沃斯也对安蒂诺里的话表示怀疑,他说,目前有关克隆人的一切消息都只是安蒂诺里向媒体发布的,既没有提供论文、数据,也没有同行验证,甚至无法证明参与实验妇女的婴儿是不是克隆产物。

因此,有分析人士说,安蒂诺里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然而,鉴于安蒂诺里的一贯作为,大多数人认为,对于这个已完全置道德、伦理和法律于不顾的“疯子”来说,还是宁可信其有更明智一些。

弊端

克隆人孰弊孰利克隆人弊端无穷。首先是技术上的不完善。许多国家目前已成功掌握了动物克隆技术,但是,成功率仅为2%左右,而且一旦操作失误,克隆出的动物很可能出现先天性残疾甚至早夭。例如,世界首例克隆羊多莉,就被发现存在未老先衰现象。因此,将这种极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人类,是“非常不人道的”,如果被克隆的人出现生理缺陷,克隆者则难逃罪责。

其次,克隆人的出现给人类自身存在带来了巨大冲击。 克隆人会给自然进化了若干年代的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它是否会干扰或阻断人类以后的进化过程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存在?被克隆出来的人,究竟是人还是一个由人类制造的产品?它是否应当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另外,人类该怎样对待那些被克隆出来的“残次品”? 最为可怕的是,一旦人口可以在实验室里被成批地复制出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办法去约束它们和控制它们?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和制度会不会被完全颠覆?

仅仅想一想,也会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依旧要铤而走险跃跃欲试呢? 归根结底,还是看到了克隆技术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没有人敢估计,也没有人能估计出来。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克隆技术应当广泛用于人类医疗领域,因为在攻克遗传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没有任何其它技术可以比拟,它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人的宝贵生命。目前,许多国家已明确表态,支持“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希望这一技术最终能造福人类。

但是,“生殖性克隆”被大多数国家所反对。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明令禁止生殖性克隆。英国去年年底通过了禁止克隆人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上禁止克隆人的国家。美国也通过一项法案,确定克隆人研究为非法。在安蒂诺里的祖国意大利,反对克隆人研究的呼声也一直不断。目前,有关制定禁止克隆人研究的国际法讨论正在进行之中。 【注释:联合国第六(法律)委员会早在2005之年前就提出了建立一个国际法的想法,不过因为尽管各国对生殖性克隆基本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对于治疗性克隆方面却大相径庭。所以最后他们放弃了制定国际法并退而求其次而让各位成员国对政治宣言进行表决。[4]】
结果会怎样,人们都在拭目以待。但愿安蒂诺里这一次是和全世界开了一个大玩笑。 可是他如果没有开玩笑,那么,他就是在向全世界做了一个大挑战。 怎样面对这个挑战? 世界准备好了吗?[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张)
1/1
参考资料
1.  Jim B Tucker .Life Before Lif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 :St. Martin's Press ,2005 .
2.   Dean Radin .The Conscious Universe:The Scientific Truth of Psychic Phenomena : HarperOne ,1997 .
3.  何宏 .意识宇宙 :科技文献出版社 ,未出版,因为过于前沿未能出版。 .
4.  这点在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课后只是链接中提到过
5.  2002年世界科学话题:人类能不能克隆自己?  .
词条标签:
技术 , 科学 , FLASH小游戏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如果大家到这里还看不明白,我给大家设计一个狗血的电影或者惊奇小说里的桥段好了。

    采集某个特定族群/特定个人的基因/细胞,克隆增殖,大量获取样本研究分析,针对该特定基因按目的设计药物/病毒/食物,选择某种途径投放,观察是否达到效果,达到-结束。未达到-继续下一轮设计投放......

    三体里的经典桥段,现实世界已能完美再现......
真无聊,文盲一个
种族灭绝的最好武器,所以绝对应该禁止。能不能禁止,看造化了
像贫道这样修炼到元神出窍的,针对肉体的武器已经不管用了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n6aQkFCCnGhIcOtGhXg

基因药物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基因治疗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目 录

1选择性
2诞生
3发展
4动物药厂
4.1 概念
4.2 经济意义
5成就
6风险
7相关制剂

1选择性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药物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

基因工程药物模式图
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

2诞生

基因药物的出现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主体。基因工程是通过对核酸分子的插入、拼接和重组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组,再借助病毒、细菌、质粒或其他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新的宿主细胞,并使目的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内复制和表达的技术。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的片断,因此基因工程又称DNA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海'>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

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其主要任务是有关基因的分离、合成、切断、重组、转移和表达等。近20年来,DNA重组技术与基因治疗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DNA重组技术的进展,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包括对疾病遗传基础的了解。今后对癌症的发生机制,疾病的遗传特性,免疫系统的功能,代谢衰竭性疾病的病因和大脑功能的物化机理获得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诞生对遗传性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治疗的新途径。基因药物就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将使现有的医疗实践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使一切疾病变得可为人们征服。人们渴望的远离疾病,而拥有健康体魄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3发展

基因药物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细菌基因工程

它是通过原核细胞(常用大肠杆菌)来表达目的基因的,这个工程相当复杂,成本和工艺上也有许多问题。

细胞基因工程

细胞基因工程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人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相当苛刻,成本太高,这样就限制了细胞基因工程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

即把人或哺乳动物的某种基因导入到哺乳动物的受精卵里,每个细胞里都带有导入的基因,而且能稳定地遗传到下一代。这样一种新的个体,称为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的问世,为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手段获得低成本高活性的基因药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合成生物学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次生代谢反应链,人工合成基因调控网络,从而实现在工程菌或酵母细胞内表达外源药用生物分子的代谢工程,尤其是天然药物次生代谢药物分子,比如,2003年美国贝克利大学成功在酵母细胞内表达植物药物分子青篙素等。

4动物药厂

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生物制药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5成就

基因重组技术取得了一个个丰硕成果。1978年合成了人工胰岛素,1979年实现了生长激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1982年研制成功了人工干扰素,基因制药从此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但是,目前的基因药物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大肠杆菌和动物细胞来制造的,而大肠杆菌这类低等生物是不可能生产出结构复杂的药物,动物细胞培养的成本又太高。所以,利用基因重组与移植技术来培育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便应运而生了在利用转基因动物提取药物方面,英国科学家首开先河。1997年年底,英国PPL治疗学公司率先利用克隆"多利"所采用的"细胞核转变"法,培育出200头携带人体基因的绵羊,并成功地从奶汁中提取了α-1抗胰蛋白酶。这是科学家首次从遗传工程培育的绵羊的奶中,提取可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成分,为建立"动物药厂" 打下了基础。随后,芬兰科学家将人体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基因,植入乳牛的受精卵中,创造了一种能生产出促红细胞生长素的乳牛。从理论上说,这种乳牛一年可提取60-80千克促红生长素,比目前全世界的使用量还多。

6风险

基因组药物的运用,将在医学上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药物将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治疗效率变得更高,并且更省钱。”科学家这样告诉我们理解DNA。但我们距离那一天还很遥远。

《科学》杂志最近报道,科学家们乐观估计,要到20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00周年时),或者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才可能有基因组药物出现。
科学家一致认为,我们现在还没到达利用基因信息直接生产响应药物的地步。换言之,我们还没有跨入真正的基因时代。测试完成仅仅是开始“我们经常会碰到人们提问,当人类基因组序列测试完成的时候会怎样?以前通常的回答是:这将极大地促进药物的开发;预防性药物的时代即将来临;针对个人的疗法将得到推广;人类寿命将拉长。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基因组序列测试的完成,其实仅仅是一个开始。”美国科学家新德里·波瑞纳说。

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认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谈学海说:“基因组药物的普遍应用当然是更为遥远的事。对人类整个基因组的认识、分析基因和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都是巨大的工程,而让整个医学界跟上‘基因医学’的步伐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

“当人类和一些病原体基因工程部分完成的时候,有人认为在20年后,人类医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顽强的人类健康杀手将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当我们庆祝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发现50周年的时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认识很不成熟。”牛津大学分子药学学院的戴维德教授说。

如果我们人体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那DNA序列的测试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生病的时候,人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要怎样去干预、治疗以及预防。对于未来的药物,我们需要扎实的知识和信息来分析基因和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至少对于一些常见病需要能够弄清楚这些关系;此外,我们还需了解一些外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科学家认为,在未来,更多情况下障碍还是来自生物的多样性,即不同的人种带来的差异问题。

大概在30年前,医生开始使用一种强力杀死细胞的药物来治疗患白血病的儿童。这种叫做6-巯基嘌呤(6MP)的药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然而,这种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研究发现,它的毒素能够滞留病人体内,并且会遗传。这种药物能够迅速积累,然后渗入骨髓,进而产生感染。
不同的人种,这种酶缺陷的人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例如,在高加索人中,每300个人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接受6MP治疗的,否则会带来致命的危险。

这种困惑将是未来的基因组药物普遍遇到的问题,基因药物的风险是肯定的。

7相关制剂

由于基因药物的高效性,可以用它将人们改造得身强体健,所以有些为了创造成绩不顾一切的运动员和教练就开始铤而走险,打起了基因药物的主意。利用基因技术改造人体风险很大,所以体育协会将基因兴奋剂列入禁止名单,严格禁止使用。

相关文献

适配子修饰靶向PLGA纳米基因载体的构建-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 第1期 (6)
CX43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胃癌BGC-823细胞系的表达-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 第11期 (6)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修饰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急性放射性损伤大鼠的创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 第49期 (6)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转基因 基因药物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按干燥品计算,每1mg含重组人胰岛素不得少于27.5单位。重组人胰岛素中残余宿主DNA和宿主细胞蛋白质为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潜在的特异性杂质,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其限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目 录

1重组人胰岛素
2性状
3鉴别
4检查
5效价测定
6类别
7贮藏
8制剂

1重组人胰岛素

拼音名:Chongzu Ren Yidaosu
英文名: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书页号:2000年版二部-497
C257H338N65O77S6 5807.69

2性状

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该品在水、乙醇和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3鉴别

(1)在效价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重组人胰岛素对照品峰的保
留时间一致。

(2)取该品适量,用0.1%三氟醋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取20μl,加0.2mol/L三羟甲基氨基
甲烷-盐酸缓冲液(pH7.3)20μl、0.1%V8酶溶液20μl与水140μl,混匀,置37℃水浴中2小时后,加磷酸3μ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重组人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制备,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效价测定项下的方法,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2.3)-乙腈(90:10)为流动相A,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

时间 流动相A 流动相B
0分 90% 10%
5分 80% 20%
45分 40% 60%
50分 40% 60%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5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的肽图谱应与对照品的肽图谱一致。

4检查

有关物质 取该品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3.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
溶液。照效价测定项下的方法,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2.3)-乙腈(82:18)为流动相A,乙腈-水
(50:5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

时间 流动相A 流功相B
0分 78% 22%
36分 78% 22%
61分 33% 67%
67分 33% 67%

调节流动相比例使重组人胰岛素主峰的保留时间约为25分钟,系统适用性试验应符合效价测定项下的
规定。取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总有关物质不得过3.0%。
高分子蛋白质 取该品适量,用溶解液(取乙二胺四醋酸四钠300mg,加水250ml溶解后,加0.1mol/L
盐酸溶液3ml,加水至500ml)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用稀释液(取乙
二胺四醋酸四钠600mg,加水900ml溶解后,用1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8.5,加水至1000ml)稀释成
每1ml中含0.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 D)测定,以适合分离分子量为5000
~60000球状蛋白的色谱用亲水硅胶为填充剂;0.4mol/L碳酸氢铵溶液-乙腈(69:31)为流动相;流速为每
分钟0.5ml;检测波长为214nm。取人胰岛素单体-二聚体对照品,用乙二胺四醋酸溶解制成每1ml中含1mg
的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人胰岛素单体和二聚体之间的峰谷高与二聚体峰高之比作为分离度,分
离度应不大于0.6。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
中显示的所有分子量大于重组人胰岛素单体的各峰面积之和,应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的峰面积(1.0%)。
锌 精密称取该品适量(约相当于锌0.1mg),置10ml量瓶中,用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
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标准锌溶液(精密称取硫酸锌44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
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每lml相当于10μg的Zn)各
1.6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各加硼酸-氯化钠缓冲液(pH9.0)2ml与新制的锌试剂溶液(取锌试剂0.13g,加
氢氧化钠试液2ml溶解后,加水使成100ml)1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30分钟,照分光光度法(附录
Ⅳ A),在62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锌量不得过1.0%。
氯 取该品约10mg,精密称定,照氮测定法(附录Ⅶ D 第二法)测定,按干燥品计算,含氮量应为
14.5%~16.5%。

干燥失重 取该品0.2g,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0%(附录Ⅷ L)。
炽灼残渣 取该品约0.4g,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2.0%。

无菌 取该品,加适量的灭菌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2mg的溶液,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附录Ⅺ H),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 取该品,依法检查(附录Ⅺ E),每1mg重组人胰岛素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10EU。

5效价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5~10μm);0.2mol/L硫酸盐缓冲液  (取无水硫酸钠28.4g,加水溶解后,加磷酸2.7ml、水800ml,用乙醇胺调节pH值至2.3,加水至1000ml)-乙 腈(74:26,或适宜比例)为流动相;流速为每分钟1.0ml;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14nm。取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取重组人胰岛素对照品,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室温放置至少24小时)注入液相色谱仪,胰岛素主峰和A21脱氨胰岛素峰之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8,拖尾因子应不大于1.8。

测定法 取该品适量,精密称定,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0.0单位的溶液(临用新配)。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重组人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6类别

降血糖药。

7贮藏

遮光,密闭,在-15℃以下保存。

8制剂

(1)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2)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词条标签:
药品应用科学科学药物中文名称列表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最早临床注射使用的胰岛素好似是牛胰腺里提取出来的。但是和人的胰岛素有差别,一些病人会产生抗体导致疗效越来越差。

    后来使用的是猪的胰岛素,这个和人的差别就很小了,效果比牛的好很多。不过有些信仰某些宗教的病人听到是从猪身上提取出来的时候表情很是无语......

    现在使用的好似早就全都是基因重组的了......和人的胰岛素没有差别,效果很好不产生抗药性。
hyj808 发表于 2013-10-7 19:32
说白了,就是先进点的化学武器.......
生物武器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7986.htm

基因相亲

“基因相亲”是欧美有基因测试公司推出DNA服务,助男女速配。

瑞士基因测试公司GenePartner表示:如果基因配对得好,伴侣之间会有更好的沟通交流,减少吵架和不忠的机会,双方可白头到老,甚至诞下更健康的宝宝。而在国内,上海金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复旦大学联手,建立起国内最顶尖的基因实验室,对国外的技术进行引进改良,符合中国人特殊基因的金婚配,如今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专业的认可。

目 录

1基因相亲-概述
2基因相亲-理论原理
3基因相亲-价格
4基因相亲-专家说法

1基因相亲-概述

基因相亲虽新颖,却引起学界争论

2009年11月19日,据据香港《文汇报》援引外电报道:以瑞士基因测试公司GenePartner为首的许多基因公司推出的“基因相亲”服务,能够帮痴男怨女们找到最速配的另一半。不仅如此,他们声称:经过这样的基因配对,甚至可以杜绝许多遗传病,产生更健康更聪明的下一代。目前已经有数千人参加这项测试,其中部分人也已步入婚姻殿堂。实际上,在2007年就曾有基因公司声称,可以帮客户找到“臭味相投”的对象。他们依据的理论是:人类在自然情况下,会透过鼻子寻找和自己基因相配的人,因为人类喜欢免疫系统和自己不同的人身上所散发的味道。不过茫茫人海,用鼻子闻显然太慢,现在这些欧美基因测试公司可以帮人们采集DNA,进行更有效率的“基因相亲”。

而在我国,复旦大学与上海金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在2004年诺贝尔奖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特殊基因,对这种方式做了改良,以适应中国的基因相亲,叫做金婚配。目前,在国内一线城市,金婚配的“基因相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著名的交友网站,都采用金婚配作为会员配对的一种选择。

2基因相亲-理论原理

而现行的基因配对理论,则源于免疫系统中一种名为人类白血球抗原(HLA)的基因,它负责识别外来细胞,同时也决定身体发出的独特气味。科学家只需从已建立的HLA基因库中进行搜索,便能帮助情侣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瑞士一项研究发现,没有服用荷尔蒙避孕药的女性喜欢免疫系统与自己最不相同的男性天然体味。

3基因相亲-价格

据悉,目前(指2009年11月)这种测试的市价为999美元(约合6760元人民币)。而在国内,金婚配的基因配对,价格差不多。具体的价格,需要咨询该公司。

4基因相亲-专家说法

有基因专家认为想法“荒谬”,因为异性相吸这门学问相当复杂,并非单靠几条基因。但是,也有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现代科学的配对方法。不像国内的星座和八卦,那些都毫无根据。而基因婚配,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因婚配和基因相亲,已经成了年轻男女择偶的一种流行选择。

相关文献
基因相亲你敢不敢-科海故事博览-2012年 第11期 (2)
以上文献来自于
词条标签:
科学基因组学婚姻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
pretty 发表于 2013-10-7 20:47
http://money.163.com/11/1230/08/7MGR2C3O00253B0H_all.html

5位拉美左翼领导人接连患上癌症 查韦斯怀 ...
卡斯特罗嫌疑最大。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3-10-8 14:20
种族灭绝的最好武器,所以绝对应该禁止。能不能禁止,看造化了
多可笑呀,什么东西都可以做武器。要不要禁止化工产业?
断腕 发表于 2013-10-8 16:06
卡斯特罗嫌疑最大。
神奇的想法,卡斯特罗一个个把自己的盟友干掉......,到底是卡斯特罗傻还是你?
屁股决定脑袋 发表于 2013-10-8 16:11
神奇的想法,卡斯特罗一个个把自己的盟友干掉......,到底是卡斯特罗傻还是你?
争盟主的,都是盟友。
断腕 发表于 2013-10-8 16:23
争盟主的,都是盟友。
看来是后者。卡斯特罗都快挂了,还争啥盟主。
断腕 发表于 2013-10-8 16:06
卡斯特罗嫌疑最大。
因为他还没死?
这贴让我想起“非典”,基因武器如果真的存在,那的确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