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寻找土地和天堂的人们-十字军起因的几个方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04:24
1095年11月27日,这一天是星期二,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蒙城东的旷野上云集了来自欧洲各个阶层的教众。人群中包括有14位大主教,200多名主教,400多个修道院的院长。除了这些地位尊贵的神职人员,还有数以千记的骑士和普通的修士,至于贫民和随从主人前来的奴仆就更难以计数了。他们抱着同样激动的心情,前来聆听耶稣在人间的代言人,教皇乌尔班二世对他们的教诲。已经持续半个月的宗教会议,随着教皇的公开演讲而达到高潮。由于前来的信徒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期,所以会场不得不从教堂迁移到城东临时搭建的讲坛。(注释1 在圣经中记载,耶稣对第一任彼得这样说过:“你在地上禁止的,我在天上也禁止。你在地上施行的,我在天上也会施行。”由此教皇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
    在听众虔诚的目光注视下,教皇,缓缓地登上了讲坛。教皇乌尔班二世,本名奥托•德•拉尼(Eud de Lagny),很多书籍中都提到过,他是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极深的人。实际上从11月12日会议开始,他一直为这一刻在做准备。不过在这之前,他不得不处理一些教务,以致拖延了半个月的时间。
     面对讲坛下的人群,乌尔班二世神情肃穆,声音略带颤抖的说道:“上帝的子民们啊。你们既然应诺天主,要比以前更热忱的保持彼此间的和平,更忠实的遵守教会的法律,那么你们在得到上帝的矫正后,有一项任务交给你们,这是一件你们与天主同样关心的事情你们应当坚定有力的完成救援那些住在东方的兄弟们。。。。。”随着他声音的起伏,台下的人群逐渐沸腾起来,欢呼声不时打断教皇的演讲。“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的踏上征途吧”随着教皇演讲的结束“这是上帝意愿”的呼声响彻云霄。布莱伊主教在教皇的声音,还没有在空气中消散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座位上一跃而起,拜伏在教皇的脚下,请求获准参加圣战。马上数几百名模仿者和他一样匍匐在地。红衣主教格利哥里,也紧跟着跪倒在地,而且大声地背诵忏悔经,信徒们也跟者背诵起来,祈祷之声震动天地。
    这次演讲是非常的成功,是少数在历史上享有地位的演讲之一,其影响力甚至远远超出教皇本人的预期。但历史记住这次演讲不是单纯的因为讲演者娴熟的讲演技巧,富有煽动性的蛊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它宣示了中世纪高潮的到来,拉开了一场持续了200年的对东方扩张战争的序幕。由于参加这次战争的战士都必须佩戴十字的标记,以象征对上帝的的忠诚。从13世纪开始,人们称这支为上帝作战,履行基督责任的军队为十字军。
    十字军运动,显然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许多的人的一生。比如那位布莱伊主教,就最终病死在安条克的军营,而不是位于他教区的舒适卧室里。对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如此重大的运动,那些参与的人中的大多数,显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在他们的身后,出现了许多人去解释十字军为什么会诞生。有些原因是根本性的,有些则是偶然性。一些原因产生的效果是直接的,一些原因产生的效果则是间接的。
    有一些说法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有这样一种观点:十字军产生的原因在于欧洲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欧洲进入了新的扩张期。宗教上则是为了收复圣地。反对穆斯林入侵欧洲的威胁。因为东方的教徒受到土耳其的侵犯,拜占庭皇帝打开窗户就可以望见属于苏丹的群山。皇帝还写了一封信给教皇求援。当然这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是的,在教皇的演讲中起到这个任务,拯救东方教徒的任务,还提到了土耳其人在东方的七次胜利,屠杀和俘虏基督教徒。教皇显然是艺术的夸大了出现在东方的土耳其入侵威胁,而且我们注意到,这里并没有提到一个关键性的证据,来自东方教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
   现在我们看到,或者熟悉的这份演讲,非常遗憾在历史上并没有原件流传下来。而是四位不同的信徒,各自单独的作了记录。这四个人的记录都不是全部的记载,而是时隔几年后写书的时候根据回忆的所写,各个版本的记录之间颇有些出入。一位叫做罗伯特的修士,宣称他到会在场并作了记录,吉伯特可能是间接得到的资料,另外巴德里和福尔舍也作了记录,但是他们两个是否到会议一致无法判断。本文引用的教皇演讲就出自富尔舍所写的《耶路撒冷史》,这本书也是现在是了解十字军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教皇的演讲中,我们没有发现这封信的蛛丝马迹。那么这封信到底存不存在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若皇帝没有求援,那么教皇又是怎么凭空就想到救援东方的教区呢。
而且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就已经彻底的决裂,至今双方也没有恢复原有的关系。
    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无疑是关键性的证据。但是今天历史学家中还没有哪一位,能有这样荣幸能在教会的文件中,发现这封信。考虑到教廷不只一次的伪造来自东方教区的信件,怀疑这封信件的真实性也是情有可原。现在就有一种盛行观点认为这封信根本就不曾存在过。拜占庭皇帝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来写这封信呢?或者这样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找到答案,拜占庭帝国在导致十字军运动产生的诸多起因中,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从地图上,我们看到,君士坦丁堡,在拉丁语中,这座城市也被称为拜占庭(即现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公元330年开始君士坦丁一世迁都由于此开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一直都是这座城市 。于是大家逐渐习惯用这座城市的名称来代指东罗马帝国,称其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曾经是一个的疆域旷阔横跨欧亚非大陆,连接东西方交通与贸易重要国家,也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在帝国漫长的历史中,东罗马帝国一直和那些从东方或是西方企图进入帝国的劫掠财富的野蛮民族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有的时候帝国的军队甚至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和不同的入侵者同时作战。拜占庭的第一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选择双头鹰作为帝国的徽章,就像是对帝国命运的预言,它注定要为保卫自己与一批又一批的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敌人不断战斗。
   战乱不断,拜占庭帝国也时常面临被围攻的危险,虽然每一次都幸运的有像查士丁尼,希拉克略,利奥三世,这样的名将出现解救帝国的危难。但是帝国领土还是在战争中缩水了,丢失了全部非洲的领地,被迫放弃了东方的部分省份,后退到托洛斯山脉,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而巴尔干北部被斯拉夫人还有保加利亚人占领。不过拜占庭依然像是一个坚固的屏障,在把伊斯兰和欧洲的分割开来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双方的猛烈攻击。
   公元9世纪初,拜占庭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与拜占庭实行军区制是密不可分得。军区制,也称塞姆制。七世纪初,皇帝希拉克略(610—639年)及其继任者由于战事吃紧,便在小亚西亚地区实行这一政策、随后在整个帝国推行这一“赋予拜占廷崭新活力的、意义深远的、大胆改革”并进一步完善了军区制。当时的史家和许多现代史家都高度赞扬希拉克略的成就,认为他创造了世界,其胜利堪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辉武功相媲美。
   军区制是按照军区、军分区这样的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军区最高指挥官为军区司令,统称“将军”,行使所辖区域的最高军政大权。各级官兵均领受与其服役的军种和级别相应的土地,并将经营土地的收入作为维持生计和从事战事的经济来源。军区制突出的特征是行省官员中军事权力的增强和军事权力最终凌驾于行政权之上。按照军区制度,原行省中的军、政权力由“将军”控制。最初,拜占廷中央政府便将拉文纳总督的行政及司法职权转交给军事总督,行政官员须听命于军事总督。军事总督由皇帝委派,完全忠实于皇帝,是皇帝在该地的最高代表,因此对当地的一切事务拥有最高决策权。这种集行政、司法、财政和宗教大权集于军事总督一身的制度使拜占廷的地方统治军事化。
  七世纪后半期,拜占廷军队将处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人阻止在小亚西亚也说明其军队亮量的强盛。军区制对恢复拜占廷军事实力产生两方面直接影响。第一,拜占廷军队由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兵源。早期拜占廷的军队和西帝国一样主要是由条顿人等外国雇佣兵构成的,不仅其来源极不可靠,而且其费用支出巨大是国家难以承受的。而军区制将本地居民作为依赖的对象和主要兵源,使军队建立在广泛的本国人力资源基础上。此外,拜占廷政府推行了几百年的移民政策,如七世纪末年,仅向奥普斯金一个军区就移居了70,000斯拉夫人。史料记载,仅762年迁往小亚细亚军区的斯拉夫人就达2l0,000之众。军区的农兵多屯田于边疆地区,由于其参战的目的带有保家卫国的性质,因而战斗力相对提高。而且,负有军投义务的军役田产可以世袭,所以拜占廷军区的兵源世代维系,父死于继,军队人数不断增加。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述,九世纪时拜占廷军队总数已在120,000人以上,约占当时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点四左右。第二,拜占廷军队由此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军区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在边疆地区,或因战乱荒芜的地区建立军事田产。中下级官兵平时均垦荒种地,遇有外敌犯边则应召出征。军区中除“将军”等最高级军官从国库中领取一定数量的薪俸外,其他入均靠经营土地维持生计,供给军需。各兵种士兵所需的武器,装备和粮草由农兵自备(或由几个农兵联合提供)。这就改变了早期拜占廷军队单纯依靠国库供给的局面,使军队给养有所靠,费用有所取,而这一经济来源在军队自身,取之不尽,源源不断。拜占廷的许多明智君主治醒地认识到农兵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意义。罗曼努斯一世(919—944年)在其法令中申明“此种小土地占有者予国利甚巨,因其缴纳国家税收,提供军队服役义务之故。倘若此类农民数量减少,其利必失。”军区制对拜占廷军队发展的积极影响且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制度在促进军力增强的同时,也使以大地产为基础的地方军事贵族势力兴起。因为军区的军事首脑被委以过多和太重的权力,他们可以乘机扩大个人地产,发展效忠于自己的军队。这就为晚期拜占廷(十一世纪以后)军区制瓦解、地方军事贵族拥兵割据,伏下了祸根。就此而言,可以认为这是军区制在军事方面的消极作用。军区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培植了与中央集权对立的地方分裂势力,这一趋势是大地产经济兴起在政治上的反映。在最先推行军区制的小亚细亚地区首先出现了拥兵自立,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大贵族,到十一世纪,地方分裂势力已成祸患、尾大不掉。
       拜占廷军区制是军事行政改革的成果,同时也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它在拜占廷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用,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军区制的推行,拜占廷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国库充盈,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发达。尤其在君士坦丁堡,百业俱兴,商贾云集,帝国经济生活可谓盛极一时。由于东方的军区的赋税和兵员都要多于西部军区,拜占庭东部军区的司令的薪水也要多于西部军区,这样是拜占庭的特色之一。
   1025年,“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巴西耳去世时,拜占廷帝国的显赫地位显得无可争辨的稳固,北部边境以多淄河为固定界线。这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已经分乳不再构成威胁凡是西方出现的东西,与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第二罗马帝国相比,都显得十分原始,无足轻重。但在巴西耳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帝国便陷入困境大约不到两个世纪后,即1204年首都落入受人鄙视的西方蛮族手中。急剧倒退的一个原因是,主管各省的军事将领的反抗不断增长,破坏了帝园的军事体制。巴西尔二世十分精明强悍,足以控制帝国军队。但他的继承者却软弱无能,无力控制军队尤其是在军事将领同各省大地主联合起来以后。军事将领常利用为保卫边疆为名而征其的农民军来反对君士坦丁堡的行政当局。作为回击,官僚们遣散了农民军,让农民由服兵役改为交付现金。再用征集来的资金雇佣外国雇佣兵其中包括诺曼人、日耳曼人、佩契涅格人和亚美尼亚人。但与前农民军相比这些外国雇佣兵显然不可靠,在支付给他们的薪饷尚未筹得时,他们经常转而反对表面上由他们保卫的帝国。
尤其是马其顿王朝结束后,均是贵族和官僚的之间的明争暗斗加速了帝国的衰落。君士坦丁十世,是一个出身于文职官僚的皇帝。他对军队非常的不信任,尤其是不信任本国的军队,反倒是外国的用兵让他觉得更加安心。更糟糕的是,作为拜占庭皇帝他眼见自己的国家逐渐被蚕食而不采取反击的措施,而他限制军队的措施,却彻底的摧毁了拜占庭军队。他在位期间强大拜占庭舰队就被摆在沙滩上,逐渐的腐烂掉。为了谋生舰队司令甚至把战舰的舵当作木材出售。就如同那些战舰的命运整个军队被蛀蚀一空,尽管还有一个漂亮的外壳,但是从内部开始,这支军队跨掉了。出色的军事体制依然存在,但再也没有罗马军团昔日的雄风。
   君士坦丁十世去世后,皇位继任者是一个军事贵族。1068年,罗梅纳斯由于娶了君士坦丁十世的皇后欧多西亚得以登上皇位。这在帝国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即位后皇帝率领帝国展开反击,疲于奔命的往返于西线和东线,取得了一些胜利,也受到了一些挫折。最终罗梅纳斯成为皇帝后,指挥的第四次战役成为了他和帝国命运转折点,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曼奇科特战役,并不是因为拜占庭军队没有对手强大,尽管它已经外强中干,但还是可以使用。更不是罗梅纳斯无能,皇帝曾经两次战胜土耳其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英勇雄狮”),而得到来自对手的尊敬。这一次把的拜占庭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的,正是因为帝国内部军事派和文官派因为争权夺利。派别的利益被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的阴谋,使拜占庭接近覆灭的边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为了反击土耳其的进犯,1071年初春,暴怒的罗梅纳斯像疾风一样率领一支约40000人到50000人的军队从塞瓦斯蒂亚出发越过锡奥多西奥波利斯(埃泽隆)向东进发。各个军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就和从前那样,庞大的军队的集结和出征令人难忘。钢盔以及盾、矛,弯曲的战斧铿亮的表面闪着令人生畏的寒光,每个的分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和识别色。军官们穿着与本队旗帜颜色相同的衬衣,战士们在战斗中跟着旗走。而弓箭手分队携带着形状似龙的丝质风向袋,在战斗中他们要放飞这些风筝,监测风速与风向,并按此调整弓箭射程。来自拜占庭的首都御林军,也就是威名赫赫拜占庭重骑兵随护在皇帝的周围。除了许多战士不是拜占庭人之外,这支军队的组织和巴西尔二世时期的军队几乎是一样的。
   在路上行军的路上他派遣—部分军队,由巴其拉谢斯将军指挥前往凡湖附近,以掩护主力部队,包围并占领了曼齐克特。尔后他又包围了亚克兰特,同时他的前沿部队已经近考伊(米提亚),在这里阿尔普正在集结军队。在7月某或8月初,阿尔普带50000或更多的人匆匆赶来与皇帝交战。巴齐拉谢斯的掩护部队(大约合10000到15000人),显然没经罗梅纳斯同意就向西南部撤退了。由于巴齐拉谢斯的任务是掩护拜占庭的主人部队.他显然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叛国阴谋。阴谋策划者的主谋是皇帝的主要军事助手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而皇后欧多西亚很能是幕后黑手。 8月中旬,阿尔普军队的突然出现使罗梅纳斯大吃一惊,因为他掌握的情报并不准确,当阿尔普军队在亚克兰特附近伏击并围歼了一支拜占庭军队。罗梅纳斯才意识到,土耳其主力的存在急忙调头返回曼奇克特,并且要求巴其拉谢斯率领军队前来汇合。但是他不知道巴其拉谢斯接到命令后,不是来和他汇合,而是向西开始退却。皇帝准备在此要塞与亚克兰特之间的区域上进行一场战斗。由于巴齐拉谢斯的离开再加上撤退中,雇佣的基波彻克和佩彻涅格轻骑兵几于丧失殆尽,使他的军队总数降为不足35000人。
   1071年8月9日,曼奇克特战役开始 。罗梅纳斯在空旷而遍地瓦砾的乡野上,以典型的拜占庭方式把军队排成两队。拜占庭人曾经长期对付熟练的草原轻型骑兵。土耳其骑兵没有护身盔甲,仪携带一把短剑,有时是携带标枪。他们主要依靠弓箭。每人携带一个装有30—50枝箭的箭袋,乘马机动。在战役中,每名骑兵至少配备一匹备用马。据一位欧洲观察家描述,他们战斗中运用的战术是,骑兵弓箭手“从不与敌人僵持在一起,但始终在其四周盘旋,一会儿从这里一会儿从那里施放弓箭;有时假装逃跑但适中在逃跑过程中向后发射弓箭射击退击者.杀死其人员和马匹,就像他们进行面对面战斗似的”  为了对付这种与安息人极其相象的战术,拜占庭条令中规定,始终是在骑兵附近配有徒步弓箭手。绝不在翼侧或后方没有掩护的情况作战,绝不允许分散部队。
   他亲自指挥第一列,安德罗尼渴•迪尤克斯指挥第二列。全副盔甲的拜占庭骑兵队列排列成一条宽大的战线,后方有着强力的保护.土耳其军队的主力正到来时,阿尔普捎来口信提出和解。尽管罗梅纳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他对即将赢得地胜利毫不怀疑。提出除非土尔其人立刻撤出拜占庭领土,并保证不再入侵之前,决不妥协。战斗开始了,土耳其弓骑兵利用速度的优势,而拜占庭人则依靠弓箭手的火力同重骑兵的冲锋结合起来的战术像向过去一样发挥作用。这次会战显示了拜占庭人早巳熟知的东西,重型骑兵无力对付轻型骑兵。这一认识是其条令规定必须使轻型步兵与骑兵在一起的基础。轻型骑兵的机功能力上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种适当的优势就使其能够避免战斗而又同时使用弓箭持续的杀伤敌人。
   战斗呈现胶着的状态,拜占庭人努力的阵线保持完整,而土耳其人则尽量的在远处放箭,避免近战,企图引诱拜占庭部队脱离战线各个击破。皇帝开始命令步兵部队向前进击,在弓箭手和骑兵的协同下,天黑的时候,拜占庭军队漂亮的把土耳其人撵出战场,还占领了的土耳其人的军营。但这是算只能是一个小胜利。出于对于土耳其人的了解,罗梅纳斯知道会战才刚刚开始,因为土耳其主力和他的军队一样,没有受到实质上的损失,土耳其人肯定会在四周徘徊继续骚扰,寻找决战时机。因此罗梅纳斯决定撤退,在自己的营地过夜,准备第二天的战斗。在他撤退的时候,土耳其人果然立即回头袭扰想要休整的拜占庭人,引起了雇佣军的一些混乱。第二线和两翼的部队向是没有理解皇帝的命令,罗梅纳斯不得不带领中央的军队停下来并转用他的第—队进攻土再其人。就在军队停止后退接敌应战的时候,安德罗尼柯• 迪尤克斯却继续率领他的第二队和侧翼的警戒部队向后退却。于是拜占庭第一线的中央和两翼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的缝隙。精明的土耳其苏丹抓住战机,包围了罗梅纳斯直属队。这时他皇帝经来不及重新组织现有的部队展开防御,军队很快的出于崩溃的边缘,德罗尼柯• 迪尤克斯则坐视皇帝被土而其人将罗梅纳斯团团围住不加救援。“人叫马嘶、汗如雨下、惊恐不服、烟尘遮天.就像是—场地震。不少土耳其人成群地在我们四周驰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速度、决心和力量,在逃跑中寻找安全。敌人追逐他们,一些人被杀死,一些人被俘虏,而其他人则被践踏在马蹄之下。共景象悲惨可怕,超过丁任何哀痛和悲伤。”除了后卫,其余部队实际被全部被土耳其人杀死或俘虏。拜占庭军队之花就这样凋谢了。所有的人或被杀或被俘,皇帝本人也被阿尔普•阿尔斯兰投进了监狱。
   就这样拜占庭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力量,作为向帝国军队提供主要军队兵员和赋税的小亚细亚省份,被土耳其人蹂躏成了一片废墟,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土耳其人可以说向蝗虫一样,把片土地上所有俱有生命的东西的生命力吸的精光。 此后拜占庭只能依靠雇佣兵作战了,西帝国的悲剧似乎正在重演。当若没有这次战役,拜占庭还是有机会,有实力来保护自己,并且和东方或者西方那些对帝国心怀不轨的人作战,可以轻易的征集10万人以上的军队。但在曼奇科特战役之后,天平失去了平衡。拜占庭的衰落给了伊斯兰势力和西欧的蛮族们一个以前没有有机会,越过拜占庭的障碍直接在耶路撒冷一较高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4 15:31:21编辑过]
1095年11月27日,这一天是星期二,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蒙城东的旷野上云集了来自欧洲各个阶层的教众。人群中包括有14位大主教,200多名主教,400多个修道院的院长。除了这些地位尊贵的神职人员,还有数以千记的骑士和普通的修士,至于贫民和随从主人前来的奴仆就更难以计数了。他们抱着同样激动的心情,前来聆听耶稣在人间的代言人,教皇乌尔班二世对他们的教诲。已经持续半个月的宗教会议,随着教皇的公开演讲而达到高潮。由于前来的信徒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期,所以会场不得不从教堂迁移到城东临时搭建的讲坛。(注释1 在圣经中记载,耶稣对第一任彼得这样说过:“你在地上禁止的,我在天上也禁止。你在地上施行的,我在天上也会施行。”由此教皇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
    在听众虔诚的目光注视下,教皇,缓缓地登上了讲坛。教皇乌尔班二世,本名奥托•德•拉尼(Eud de Lagny),很多书籍中都提到过,他是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极深的人。实际上从11月12日会议开始,他一直为这一刻在做准备。不过在这之前,他不得不处理一些教务,以致拖延了半个月的时间。
     面对讲坛下的人群,乌尔班二世神情肃穆,声音略带颤抖的说道:“上帝的子民们啊。你们既然应诺天主,要比以前更热忱的保持彼此间的和平,更忠实的遵守教会的法律,那么你们在得到上帝的矫正后,有一项任务交给你们,这是一件你们与天主同样关心的事情你们应当坚定有力的完成救援那些住在东方的兄弟们。。。。。”随着他声音的起伏,台下的人群逐渐沸腾起来,欢呼声不时打断教皇的演讲。“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的踏上征途吧”随着教皇演讲的结束“这是上帝意愿”的呼声响彻云霄。布莱伊主教在教皇的声音,还没有在空气中消散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座位上一跃而起,拜伏在教皇的脚下,请求获准参加圣战。马上数几百名模仿者和他一样匍匐在地。红衣主教格利哥里,也紧跟着跪倒在地,而且大声地背诵忏悔经,信徒们也跟者背诵起来,祈祷之声震动天地。
    这次演讲是非常的成功,是少数在历史上享有地位的演讲之一,其影响力甚至远远超出教皇本人的预期。但历史记住这次演讲不是单纯的因为讲演者娴熟的讲演技巧,富有煽动性的蛊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它宣示了中世纪高潮的到来,拉开了一场持续了200年的对东方扩张战争的序幕。由于参加这次战争的战士都必须佩戴十字的标记,以象征对上帝的的忠诚。从13世纪开始,人们称这支为上帝作战,履行基督责任的军队为十字军。
    十字军运动,显然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许多的人的一生。比如那位布莱伊主教,就最终病死在安条克的军营,而不是位于他教区的舒适卧室里。对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如此重大的运动,那些参与的人中的大多数,显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在他们的身后,出现了许多人去解释十字军为什么会诞生。有些原因是根本性的,有些则是偶然性。一些原因产生的效果是直接的,一些原因产生的效果则是间接的。
    有一些说法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有这样一种观点:十字军产生的原因在于欧洲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欧洲进入了新的扩张期。宗教上则是为了收复圣地。反对穆斯林入侵欧洲的威胁。因为东方的教徒受到土耳其的侵犯,拜占庭皇帝打开窗户就可以望见属于苏丹的群山。皇帝还写了一封信给教皇求援。当然这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是的,在教皇的演讲中起到这个任务,拯救东方教徒的任务,还提到了土耳其人在东方的七次胜利,屠杀和俘虏基督教徒。教皇显然是艺术的夸大了出现在东方的土耳其入侵威胁,而且我们注意到,这里并没有提到一个关键性的证据,来自东方教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
   现在我们看到,或者熟悉的这份演讲,非常遗憾在历史上并没有原件流传下来。而是四位不同的信徒,各自单独的作了记录。这四个人的记录都不是全部的记载,而是时隔几年后写书的时候根据回忆的所写,各个版本的记录之间颇有些出入。一位叫做罗伯特的修士,宣称他到会在场并作了记录,吉伯特可能是间接得到的资料,另外巴德里和福尔舍也作了记录,但是他们两个是否到会议一致无法判断。本文引用的教皇演讲就出自富尔舍所写的《耶路撒冷史》,这本书也是现在是了解十字军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教皇的演讲中,我们没有发现这封信的蛛丝马迹。那么这封信到底存不存在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若皇帝没有求援,那么教皇又是怎么凭空就想到救援东方的教区呢。
而且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就已经彻底的决裂,至今双方也没有恢复原有的关系。
    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无疑是关键性的证据。但是今天历史学家中还没有哪一位,能有这样荣幸能在教会的文件中,发现这封信。考虑到教廷不只一次的伪造来自东方教区的信件,怀疑这封信件的真实性也是情有可原。现在就有一种盛行观点认为这封信根本就不曾存在过。拜占庭皇帝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来写这封信呢?或者这样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找到答案,拜占庭帝国在导致十字军运动产生的诸多起因中,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从地图上,我们看到,君士坦丁堡,在拉丁语中,这座城市也被称为拜占庭(即现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公元330年开始君士坦丁一世迁都由于此开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一直都是这座城市 。于是大家逐渐习惯用这座城市的名称来代指东罗马帝国,称其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曾经是一个的疆域旷阔横跨欧亚非大陆,连接东西方交通与贸易重要国家,也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在帝国漫长的历史中,东罗马帝国一直和那些从东方或是西方企图进入帝国的劫掠财富的野蛮民族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有的时候帝国的军队甚至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和不同的入侵者同时作战。拜占庭的第一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选择双头鹰作为帝国的徽章,就像是对帝国命运的预言,它注定要为保卫自己与一批又一批的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敌人不断战斗。
   战乱不断,拜占庭帝国也时常面临被围攻的危险,虽然每一次都幸运的有像查士丁尼,希拉克略,利奥三世,这样的名将出现解救帝国的危难。但是帝国领土还是在战争中缩水了,丢失了全部非洲的领地,被迫放弃了东方的部分省份,后退到托洛斯山脉,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而巴尔干北部被斯拉夫人还有保加利亚人占领。不过拜占庭依然像是一个坚固的屏障,在把伊斯兰和欧洲的分割开来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双方的猛烈攻击。
   公元9世纪初,拜占庭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与拜占庭实行军区制是密不可分得。军区制,也称塞姆制。七世纪初,皇帝希拉克略(610—639年)及其继任者由于战事吃紧,便在小亚西亚地区实行这一政策、随后在整个帝国推行这一“赋予拜占廷崭新活力的、意义深远的、大胆改革”并进一步完善了军区制。当时的史家和许多现代史家都高度赞扬希拉克略的成就,认为他创造了世界,其胜利堪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辉武功相媲美。
   军区制是按照军区、军分区这样的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军区最高指挥官为军区司令,统称“将军”,行使所辖区域的最高军政大权。各级官兵均领受与其服役的军种和级别相应的土地,并将经营土地的收入作为维持生计和从事战事的经济来源。军区制突出的特征是行省官员中军事权力的增强和军事权力最终凌驾于行政权之上。按照军区制度,原行省中的军、政权力由“将军”控制。最初,拜占廷中央政府便将拉文纳总督的行政及司法职权转交给军事总督,行政官员须听命于军事总督。军事总督由皇帝委派,完全忠实于皇帝,是皇帝在该地的最高代表,因此对当地的一切事务拥有最高决策权。这种集行政、司法、财政和宗教大权集于军事总督一身的制度使拜占廷的地方统治军事化。
  七世纪后半期,拜占廷军队将处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人阻止在小亚西亚也说明其军队亮量的强盛。军区制对恢复拜占廷军事实力产生两方面直接影响。第一,拜占廷军队由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兵源。早期拜占廷的军队和西帝国一样主要是由条顿人等外国雇佣兵构成的,不仅其来源极不可靠,而且其费用支出巨大是国家难以承受的。而军区制将本地居民作为依赖的对象和主要兵源,使军队建立在广泛的本国人力资源基础上。此外,拜占廷政府推行了几百年的移民政策,如七世纪末年,仅向奥普斯金一个军区就移居了70,000斯拉夫人。史料记载,仅762年迁往小亚细亚军区的斯拉夫人就达2l0,000之众。军区的农兵多屯田于边疆地区,由于其参战的目的带有保家卫国的性质,因而战斗力相对提高。而且,负有军投义务的军役田产可以世袭,所以拜占廷军区的兵源世代维系,父死于继,军队人数不断增加。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述,九世纪时拜占廷军队总数已在120,000人以上,约占当时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点四左右。第二,拜占廷军队由此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军区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在边疆地区,或因战乱荒芜的地区建立军事田产。中下级官兵平时均垦荒种地,遇有外敌犯边则应召出征。军区中除“将军”等最高级军官从国库中领取一定数量的薪俸外,其他入均靠经营土地维持生计,供给军需。各兵种士兵所需的武器,装备和粮草由农兵自备(或由几个农兵联合提供)。这就改变了早期拜占廷军队单纯依靠国库供给的局面,使军队给养有所靠,费用有所取,而这一经济来源在军队自身,取之不尽,源源不断。拜占廷的许多明智君主治醒地认识到农兵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意义。罗曼努斯一世(919—944年)在其法令中申明“此种小土地占有者予国利甚巨,因其缴纳国家税收,提供军队服役义务之故。倘若此类农民数量减少,其利必失。”军区制对拜占廷军队发展的积极影响且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制度在促进军力增强的同时,也使以大地产为基础的地方军事贵族势力兴起。因为军区的军事首脑被委以过多和太重的权力,他们可以乘机扩大个人地产,发展效忠于自己的军队。这就为晚期拜占廷(十一世纪以后)军区制瓦解、地方军事贵族拥兵割据,伏下了祸根。就此而言,可以认为这是军区制在军事方面的消极作用。军区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培植了与中央集权对立的地方分裂势力,这一趋势是大地产经济兴起在政治上的反映。在最先推行军区制的小亚细亚地区首先出现了拥兵自立,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大贵族,到十一世纪,地方分裂势力已成祸患、尾大不掉。
       拜占廷军区制是军事行政改革的成果,同时也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它在拜占廷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用,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军区制的推行,拜占廷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国库充盈,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发达。尤其在君士坦丁堡,百业俱兴,商贾云集,帝国经济生活可谓盛极一时。由于东方的军区的赋税和兵员都要多于西部军区,拜占庭东部军区的司令的薪水也要多于西部军区,这样是拜占庭的特色之一。
   1025年,“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巴西耳去世时,拜占廷帝国的显赫地位显得无可争辨的稳固,北部边境以多淄河为固定界线。这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已经分乳不再构成威胁凡是西方出现的东西,与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第二罗马帝国相比,都显得十分原始,无足轻重。但在巴西耳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帝国便陷入困境大约不到两个世纪后,即1204年首都落入受人鄙视的西方蛮族手中。急剧倒退的一个原因是,主管各省的军事将领的反抗不断增长,破坏了帝园的军事体制。巴西尔二世十分精明强悍,足以控制帝国军队。但他的继承者却软弱无能,无力控制军队尤其是在军事将领同各省大地主联合起来以后。军事将领常利用为保卫边疆为名而征其的农民军来反对君士坦丁堡的行政当局。作为回击,官僚们遣散了农民军,让农民由服兵役改为交付现金。再用征集来的资金雇佣外国雇佣兵其中包括诺曼人、日耳曼人、佩契涅格人和亚美尼亚人。但与前农民军相比这些外国雇佣兵显然不可靠,在支付给他们的薪饷尚未筹得时,他们经常转而反对表面上由他们保卫的帝国。
尤其是马其顿王朝结束后,均是贵族和官僚的之间的明争暗斗加速了帝国的衰落。君士坦丁十世,是一个出身于文职官僚的皇帝。他对军队非常的不信任,尤其是不信任本国的军队,反倒是外国的用兵让他觉得更加安心。更糟糕的是,作为拜占庭皇帝他眼见自己的国家逐渐被蚕食而不采取反击的措施,而他限制军队的措施,却彻底的摧毁了拜占庭军队。他在位期间强大拜占庭舰队就被摆在沙滩上,逐渐的腐烂掉。为了谋生舰队司令甚至把战舰的舵当作木材出售。就如同那些战舰的命运整个军队被蛀蚀一空,尽管还有一个漂亮的外壳,但是从内部开始,这支军队跨掉了。出色的军事体制依然存在,但再也没有罗马军团昔日的雄风。
   君士坦丁十世去世后,皇位继任者是一个军事贵族。1068年,罗梅纳斯由于娶了君士坦丁十世的皇后欧多西亚得以登上皇位。这在帝国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即位后皇帝率领帝国展开反击,疲于奔命的往返于西线和东线,取得了一些胜利,也受到了一些挫折。最终罗梅纳斯成为皇帝后,指挥的第四次战役成为了他和帝国命运转折点,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曼奇科特战役,并不是因为拜占庭军队没有对手强大,尽管它已经外强中干,但还是可以使用。更不是罗梅纳斯无能,皇帝曾经两次战胜土耳其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英勇雄狮”),而得到来自对手的尊敬。这一次把的拜占庭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的,正是因为帝国内部军事派和文官派因为争权夺利。派别的利益被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的阴谋,使拜占庭接近覆灭的边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为了反击土耳其的进犯,1071年初春,暴怒的罗梅纳斯像疾风一样率领一支约40000人到50000人的军队从塞瓦斯蒂亚出发越过锡奥多西奥波利斯(埃泽隆)向东进发。各个军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就和从前那样,庞大的军队的集结和出征令人难忘。钢盔以及盾、矛,弯曲的战斧铿亮的表面闪着令人生畏的寒光,每个的分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和识别色。军官们穿着与本队旗帜颜色相同的衬衣,战士们在战斗中跟着旗走。而弓箭手分队携带着形状似龙的丝质风向袋,在战斗中他们要放飞这些风筝,监测风速与风向,并按此调整弓箭射程。来自拜占庭的首都御林军,也就是威名赫赫拜占庭重骑兵随护在皇帝的周围。除了许多战士不是拜占庭人之外,这支军队的组织和巴西尔二世时期的军队几乎是一样的。
   在路上行军的路上他派遣—部分军队,由巴其拉谢斯将军指挥前往凡湖附近,以掩护主力部队,包围并占领了曼齐克特。尔后他又包围了亚克兰特,同时他的前沿部队已经近考伊(米提亚),在这里阿尔普正在集结军队。在7月某或8月初,阿尔普带50000或更多的人匆匆赶来与皇帝交战。巴齐拉谢斯的掩护部队(大约合10000到15000人),显然没经罗梅纳斯同意就向西南部撤退了。由于巴齐拉谢斯的任务是掩护拜占庭的主人部队.他显然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叛国阴谋。阴谋策划者的主谋是皇帝的主要军事助手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而皇后欧多西亚很能是幕后黑手。 8月中旬,阿尔普军队的突然出现使罗梅纳斯大吃一惊,因为他掌握的情报并不准确,当阿尔普军队在亚克兰特附近伏击并围歼了一支拜占庭军队。罗梅纳斯才意识到,土耳其主力的存在急忙调头返回曼奇克特,并且要求巴其拉谢斯率领军队前来汇合。但是他不知道巴其拉谢斯接到命令后,不是来和他汇合,而是向西开始退却。皇帝准备在此要塞与亚克兰特之间的区域上进行一场战斗。由于巴齐拉谢斯的离开再加上撤退中,雇佣的基波彻克和佩彻涅格轻骑兵几于丧失殆尽,使他的军队总数降为不足35000人。
   1071年8月9日,曼奇克特战役开始 。罗梅纳斯在空旷而遍地瓦砾的乡野上,以典型的拜占庭方式把军队排成两队。拜占庭人曾经长期对付熟练的草原轻型骑兵。土耳其骑兵没有护身盔甲,仪携带一把短剑,有时是携带标枪。他们主要依靠弓箭。每人携带一个装有30—50枝箭的箭袋,乘马机动。在战役中,每名骑兵至少配备一匹备用马。据一位欧洲观察家描述,他们战斗中运用的战术是,骑兵弓箭手“从不与敌人僵持在一起,但始终在其四周盘旋,一会儿从这里一会儿从那里施放弓箭;有时假装逃跑但适中在逃跑过程中向后发射弓箭射击退击者.杀死其人员和马匹,就像他们进行面对面战斗似的”  为了对付这种与安息人极其相象的战术,拜占庭条令中规定,始终是在骑兵附近配有徒步弓箭手。绝不在翼侧或后方没有掩护的情况作战,绝不允许分散部队。
   他亲自指挥第一列,安德罗尼渴•迪尤克斯指挥第二列。全副盔甲的拜占庭骑兵队列排列成一条宽大的战线,后方有着强力的保护.土耳其军队的主力正到来时,阿尔普捎来口信提出和解。尽管罗梅纳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他对即将赢得地胜利毫不怀疑。提出除非土尔其人立刻撤出拜占庭领土,并保证不再入侵之前,决不妥协。战斗开始了,土耳其弓骑兵利用速度的优势,而拜占庭人则依靠弓箭手的火力同重骑兵的冲锋结合起来的战术像向过去一样发挥作用。这次会战显示了拜占庭人早巳熟知的东西,重型骑兵无力对付轻型骑兵。这一认识是其条令规定必须使轻型步兵与骑兵在一起的基础。轻型骑兵的机功能力上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种适当的优势就使其能够避免战斗而又同时使用弓箭持续的杀伤敌人。
   战斗呈现胶着的状态,拜占庭人努力的阵线保持完整,而土耳其人则尽量的在远处放箭,避免近战,企图引诱拜占庭部队脱离战线各个击破。皇帝开始命令步兵部队向前进击,在弓箭手和骑兵的协同下,天黑的时候,拜占庭军队漂亮的把土耳其人撵出战场,还占领了的土耳其人的军营。但这是算只能是一个小胜利。出于对于土耳其人的了解,罗梅纳斯知道会战才刚刚开始,因为土耳其主力和他的军队一样,没有受到实质上的损失,土耳其人肯定会在四周徘徊继续骚扰,寻找决战时机。因此罗梅纳斯决定撤退,在自己的营地过夜,准备第二天的战斗。在他撤退的时候,土耳其人果然立即回头袭扰想要休整的拜占庭人,引起了雇佣军的一些混乱。第二线和两翼的部队向是没有理解皇帝的命令,罗梅纳斯不得不带领中央的军队停下来并转用他的第—队进攻土再其人。就在军队停止后退接敌应战的时候,安德罗尼柯• 迪尤克斯却继续率领他的第二队和侧翼的警戒部队向后退却。于是拜占庭第一线的中央和两翼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的缝隙。精明的土耳其苏丹抓住战机,包围了罗梅纳斯直属队。这时他皇帝经来不及重新组织现有的部队展开防御,军队很快的出于崩溃的边缘,德罗尼柯• 迪尤克斯则坐视皇帝被土而其人将罗梅纳斯团团围住不加救援。“人叫马嘶、汗如雨下、惊恐不服、烟尘遮天.就像是—场地震。不少土耳其人成群地在我们四周驰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速度、决心和力量,在逃跑中寻找安全。敌人追逐他们,一些人被杀死,一些人被俘虏,而其他人则被践踏在马蹄之下。共景象悲惨可怕,超过丁任何哀痛和悲伤。”除了后卫,其余部队实际被全部被土耳其人杀死或俘虏。拜占庭军队之花就这样凋谢了。所有的人或被杀或被俘,皇帝本人也被阿尔普•阿尔斯兰投进了监狱。
   就这样拜占庭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力量,作为向帝国军队提供主要军队兵员和赋税的小亚细亚省份,被土耳其人蹂躏成了一片废墟,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土耳其人可以说向蝗虫一样,把片土地上所有俱有生命的东西的生命力吸的精光。 此后拜占庭只能依靠雇佣兵作战了,西帝国的悲剧似乎正在重演。当若没有这次战役,拜占庭还是有机会,有实力来保护自己,并且和东方或者西方那些对帝国心怀不轨的人作战,可以轻易的征集10万人以上的军队。但在曼奇科特战役之后,天平失去了平衡。拜占庭的衰落给了伊斯兰势力和西欧的蛮族们一个以前没有有机会,越过拜占庭的障碍直接在耶路撒冷一较高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4 15:31:21编辑过]
不过拜占庭的危机,最终被一位阿列克塞一世奇迹般的制止了。对于阿列克赛一世皇帝,后世许多人他评价无不饱含敬仰。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能干的,精力充沛的人。他胜利来自于外交与军事力量的巧妙结合。依靠着他的天才力量,拜占庭帝国得以起死回生。尽管他的胜利为帝国日后的灭亡种下祸根,但是他叫拜占庭的敌人吃尽了苦头,使他们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对帝国轻举妄为。
     在公元1088年,也就是教皇发出呼吁的7年前,拜占庭受到并不是东方土耳其塞耳柱苏丹的威胁,而是经过保加利亚涌进地过境的另外一支土耳其人----游牧民族帕契涅格人的侵袭。就像当时拜占庭历史学家公主记载的那样,帝国的处境异常艰难。1086年保加利亚发生动乱,保罗派教徒雇用佩契涅格人反抗帝国军的镇压,使保加利亚脱离了帝国的领土。1087年拜占庭军队勉强抵御住了来自保加利亚方向的进攻,在1088年皇帝阿列克塞一世决定亲自结束这场叛乱,于是拜占庭军队风尘仆仆的越过巴尔干山脉,但却在得里斯特战役中被保加利亚和佩契涅格人的联军打的溃不成军。
     这次失败使拜占庭从勉强支撑的困境中,一下子跌到灭国的危机之中。在保加利亚的失利,招引了许多野心家对拜占庭特殊的关心。其中就有同样是土耳其人的查哈。查哈是尼西亚苏丹的女婿,一位才能非常出众的军事将领。他杰出的才能甚至让他的岳父都感到担心。他们之间之所以会缔结姻亲关系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岳父想要笼络他留为己用。另一方面也是查哈想为自己找到一个强力支援。至少在他进攻拜占庭的时候,背后不会有人干扰他。
1090年,查哈向帕涅切各人派去了使者,双方约定从欧洲和亚洲同时围攻东罗马帝国,事成之后共同分享拜占庭的领土。这个计划非常的周密,可以说在查哈看来拜占庭已经被放在他的口袋里了。查哈在小亚细亚西岸以及斯颇拉德群岛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以斯密尔纳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建立海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攻占了沿海城市福克亚,克拉左麦涅,列斯堡岛以及开俄斯岛。他要求佩契涅格人在1091年春天攻占加力玻利半岛,在这里他们可以方便的建立联系,共同行动。这位勇敢的人计划切断了君士坦丁堡和帝国各个省份的联系的同时,出动舰队对拜占庭的首都进行彻底的封锁。按照拜占庭公主当时的回忆,当时许多道路已经不再通畅,拜占庭处境岌岌可危。这才正是拜占庭最需要得救援的时候,但是来自西方的雪中送炭的援助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出现,
   罗马人的首都的命运看来已经注定了。不过查哈太低估了拜占庭的力量,这使他最终死在拜占庭的阴谋之中。他梦想进入这座繁华的城市,夺取它的财富,但是他却忘记了拜占庭的财富同时是拜占庭最有力的武器,有的时黄金威力要远远强于它的军队。住在君士坦丁的皇帝曾经这样威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需要知道,只要我愿意,我可以用金子收买世界上万国,然后带领他们像踏碎瓦罐一样她凭你的国家”倘如不是知道拜占庭惊人的财富,.这样的威胁肯定会被人看成是一个开玩笑。依靠拜占庭帝国独占的垄断东西方贸易的优势,帝国的国库远远不是土耳其或者生活在西欧的信徒们能够想象的。人们只是羡慕的称这座城市为黄金铸造的城市,金顶的索非亚大教堂,就有如地上的太阳。依仗充盈的国库。拜占庭人游刃有余的使用自己的外交艺术,就是在拜占庭的历史走进1090年的时候,它留给西方人的印象依然是,拜占庭皇帝的钱永远用不完,尽管这个时期,帝国的国力经过长期的衰退,版图日渐缩小。但也次被同时期的欧洲人讥讽为阴险,不可信。以至于bazanting这个词现在也含有狡猾的负面词义。
    这一次拜占庭的黄金再一次在关键的时刻展现了它的威力。阿列克赛一世首先使用金币贿赂和佩契涅格人同时行动的另外一个游牧民族波罗人,成功的离间了两个民族的关系。大部分波罗人的部落和拜占庭结成同盟关系。于是在佩契涅格人按照计划拜占庭的时候,在1091年的春天,拜占庭军队和波罗人的联军,在战场上击溃了佩契涅格人,并且一直把他们赶到多瑙河的另一侧。在海上拜占庭,邀请威尼斯出兵相助,打垮了查哈的舰队,还夺取了他的部分领土。而在查哈的后方,拜占庭间谍卓有成效的挑拨了他和岳父原本脆弱的关系,并且重金收买了土耳其苏丹,后者在1093年将他的由于足智多谋而遭到极度的女婿性命出卖给了拜占庭。这一年土耳其塞尔柱苏丹国彻底崩溃,分裂成两个相互敌视的苏丹王国,何一个埃米尔国。这个时候,如果阿列克塞一世不想趁机收复在亚洲的失地,那么他也可能利用外交手段继续分化瓦解土耳其人,坐收渔翁之力。这样推测这位被敌人当成一只狡猾的狐狸的君主,似乎并不过分。因为阿列克赛一世的一生的中,他拿手的事情就是让他的敌人自相残杀。就算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想做,我们也能肯定土耳其人这时候没有任何能力威胁他的帝国。
    1094年就在十字军前一年,东罗马的皇帝亲自镇压了国内的一次军事叛乱,战胜了君士坦丁•戴奥吉尼兹这个皇位挑战者。漂浮在帝国上空的阴霾已经消散,短暂的和平让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1095年11月27日这一天,对于生活君士坦丁堡或者耶路撒冷来说是一个平静的日子,他们对于在欧洲那些即将到来的圣战者毫无准备。拜占庭人在这些圣战者到来的时候,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拜占庭似乎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向教皇求援。那么世教皇主动地要为拜占庭火中取栗么?实际上,让皇帝忍受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属于苏丹高山这样的郁闷,乌尔班二世的前任,教皇格里戈利七世也是负有一定的责任。正是他在最为恰当的时候帮助了土耳其人,在拜占庭帝国背后捅了一刀。
这件事情要追述到公元1081年,也就是阿列克塞一世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一年。在他征集军队准备进攻土耳其人的时候,教皇颁布了针对他的处罚令,虽然1054年东西方教会就已经正式的分裂,教皇的文件在拜占庭仅仅就是一张纸,但是教皇的处罚令却成为南意大利诺曼人首领,罗伯特•吉斯卡特进攻拜占庭的绝佳借口。而罗伯特正是教皇最为重要的盟友。教会和罗伯特的关系近似于中古教会和法兰克王室的关系。而教皇和罗伯特之间的友谊也是很有戏剧性的。
   诺曼即为北方的意思,诺曼人的祖先就是维京海盗。接受法国国王的诏安,受封在诺曼底,帮助法国抵御其他维京人对法国的骚扰。 诺曼人最初是以朝圣者的身份进入意大利的,其巡礼活动包括参拜阿普利亚地区加尔加诺山的大天使圣迈克尔圣迹。据说,1016年,一批40名诺曼人从圣地返回途中,曾帮助击退了一支进攻萨莱诺城的阿拉伯舰队。萨莱诺的伦巴第王公对他们予以挽留,留为己用,并许诺付给薪俸。他还要求多派一些诺曼骑士赴其宫廷服役。自此,诺曼人开始同意大利发生联系。
  诺曼人雇佣兵队伍,逐渐成为南意一股不可小视的特殊势力。他们表面上仰人鼻息,受制于人,替雇主效命征战,实际上却拥有相当的自由。优良的军事素质和昂扬的土气,往往助其克敌制胜。南意的各种原有势力,出于自身利害,往往也在其相互争斗中竞相召请和利用诺曼人雇佣兵。这块政治砝码价值骤升,愈发显得举足轻重了。
   他们像其祖辈当年在法国一样,很快便不满足以金钱和战利品之得作为服役打仗的报酬,而憧憬于获取永久性的居留地。建立一个新诺曼第。不久,那不勒斯公爵塞尔吉弓斯因政争中被逐,受到诺曼人相助而复政.遂在1029年回赠一块土地以表谢意。诺曼人在此建起阿韦尔萨城。这座小城位于那个勒斯和卡普亚之间.起初仅作防御敌对的卡普亚公爵潘杜尔夫四世的一座堡垒,结果却成为诺曼人在南意土地上设置的第一块稳固的定居地。这块以雷努尔夫伯爵为首脑的领地.在法与神圣罗马帝同国维系着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家乡那些受到诺曼底大公敌视的人,或者落泊的诺曼人,纷纷赶赴意大利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诺曼人依旧延续自己的祖先扩张方式,杀伐掳掠,肆意横行南意各地、他们与日俱增的影响,引起了各方的忧虑和戒备。尤其是他们抢劫南意大利的教会财产使罗马教皇利奥九世,欲图联合德皇亨利三世和拜占廷皇帝君土坦丁九世,协力将诺曼人逐出南意。但是利奥九世没有成功组织这个同盟,只好单枪匹马自领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去迎敌。1053年教皇兵败奇维塔泰,反到成为诺曼人的俘虏。当诺曼人看见已经成为俘虏的教皇时候,奇迹的一幕出现了,就像是受到神的感召,诺曼人突然全体跪倒在地,祈求教皇的宽恕。教皇虽然颇感意外,但是身为阶下囚,也只好乘势答应。
   此后在双方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形成厂一种近乎结盟的特殊关系。这显然为利害所系.较之中古初期法兰克王室与教廷的关系,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诺曼人虽虔信基督教.怀有浓烈的宗教热情.但更探悉,要在诸强林立的意大利立稳脚跟,一展宏图.赢取教会的好感和允准,倚恃教皇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是极为必要的。而另—方面,教皇也同样看重世俗武力的强大作用.欲借诺曼人的刀创左剪除冶敌,以遂称霸之愿。
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初,是诺曼人在整个南意及周邻地区大举扩展的重要时期。其间,诺曼人首领罗伯持•吉斯卡尔及其弟罗杰一世起了十分显著的历史作用。罗伯特•吉斯卡尔是奥特维尔的坦克雷德的第六子。他不仅是勇武俊逸的一介骑士,而且是个精于欺诈蒙骗谋赂的政治老手。“吉斯卡尔”为其绰号,意即“狡猾者”。他们以惊人的勇气在1054到1059年间夺取了拜占庭控制下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在1059梅尔菲主教会议上年罗伯特很有远见的胁迫教皇承认地位,卡拉布里亚和阿普利亚公爵.作为交换的条件,从此以后由他征服的拜占庭和阿拉伯领土将交由教皇管辖.教皇出于打击抗拜占庭皇帝的目的,遂答应了罗伯特的要求.从此用教皇的名义,公爵强迫活动在南部意大利各支诺曼人服从他的统治.最终他建立了强大的阿普利亚公国.1071年,在长达四年的围城战之后,诺曼人攻克了君士坦丁在意大利最后的城池-----巴里城.顺便提一下的是罗伯特的小兄弟罗杰伯爵在1060年率领60人进入西西里攻占墨西拿再经过了30年的战争到1090年罗杰成为了西西里的统治者.罗伯特同南意各种势力的交往,无不以维护和扩展自身的利益为转移.极具功利性。双方既互为依存,相互利用.当然和教廷之间也不乏被此的冲撞和摩擦。从总体来说,罗伯特时代诺曼人同教廷的关系.可以说是恩怨叠加、悲喜交集。
   格里戈利七世初始也曾个不满于诺曼人骚扰南意教会领地的行径,数度以开除教籍相惩戒,但后来为集中力量对付德皇亨利四世同罗伯特言和。诺曼人对土地的渴望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他们在南意大利站稳脚跟之后,马上就象更遥远的东方前进了.1081年从帝国内部传来新的内乱消息的时候,罗伯特•吉斯卡尔认为他的机会到了.他将进攻的主要目标选在了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庭海港城市第拉奇姆(现今都拉索).格里戈利七世则迎合其舆论的需要,宣布对拜占廷皇帝进行处罚。
   对于罗马人而言这座城市是扼守希腊半岛门户。早在马其顿王朝瓦西里二世时期(963--1025)罗马人就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建立了第拉奇姆军区,防御野蛮人对希腊世界的攻击。对于诺曼人而言,这里是一个理想的向拜占庭进攻前线基地,此地距离意大利东端港口布林迪西只有100英里,同时古罗马军道埃格南迪亚由此地出发直达君士坦丁城下。
   一开始诺曼人进展是很顺利的,他们的先头部队轻易的攻占了海上枢纽科孚岛,为进攻第姆拉奇扫清了障碍,罗伯特率领的主力舰队于1081年5月抵达希腊海域。当他们即将看到巴尔干半岛的海岸时,在亚得里亚海上,在五月里,诺曼人居然遇到了暴风雪的袭击。在狂风和巨浪的袭击下,诺曼人损失惨重,包括罗伯特旗舰在内的许多船在风暴中沉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罗伯特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罗伯特艰难的在海滩上收拢部队,救援幸存者,搜集上能使用的物资。很多食物因为被海水浸泡而无法食用。溺毙者的尸体则是堆满了海滩。全靠者他过人的毅力,诺曼人才勉强聚集在一起,在军旗下哭泣声不绝于耳。但是厄运还没有结束。
   在罗伯特积极准备的时候,阿列克赛一世皇帝也没有闲着。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他被迫同塞尔柱土耳其人签订了一份和约.按照这份和约,拜占庭以承认了土耳其已经占领的土地的合法性来换取和平,也就是说自条约生效之日起,皇帝从皇宫窗口一眼就可以看到属于苏丹的高山.这份和约不能说不是一个耻辱,但是另一方面,帝国的军队中立即就出现了土耳其人组成辅助队,这支辅助队比起无力夺回的国土或许更为珍贵.决战之前皇帝所作的准备还不只是这些,皇帝的军队也许没有诺曼人强大,但是就像大家知道的皇帝钱袋却是很出名,他慷慨的把钱付给罗伯特的敌人.站在罗伯特身后的是教皇,亨利四世恰好是教皇的敌人.尽管亨利四世自己的麻烦不断,但是他还是可以牵制教皇的势力,令他们不能直接到战场帮助诺曼人.此外罗伯特在南意大利的地位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同样皇帝也花钱收买了诺曼人竞争者的威尼斯人,并和威尼斯人结成同盟.前者是为了保卫自己,而后者则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由于帝国的舰队已经形同虚设,对付诺曼人的海军不得不依赖威尼斯人的帮助.对于这一点威尼斯人是十分了解的,因此除了金子之外,他们还向皇帝要求贸易的特权.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皇帝同意了这条对帝国十分不利的条约,就象他答应土耳其人得一样.是皇帝低估给与威尼斯人的特权对拜占庭危害,还是皇帝打算以后再摆脱威尼斯人,在这一点上不得而知,但是此后拜占庭就再也没有摆脱威尼斯的阴影直至他灭亡.以阿列克赛的天才也无法预知后来的世界,拜占庭不得不在生死的关头饮鸩止渴.总的来说在1081年8月18日他到战场开战之前,皇帝是已经成功的孤立了他的敌人.
    诺曼人的第二个厄运就是威尼斯人驰援拜占庭人舰队的到来。尽管只是晚诺曼人一天,但是却意外地夺过暴风雪的打击。所以在进攻拜占庭人之前,诺曼人不得不先应付威尼斯人的60艘军舰。残存的诺曼舰队硬着头皮和威尼斯人在水面上打了一架,结果威尼斯人轻易取胜。这样诺曼人在陆地上围困都拉索,但是在海上他们的补给线却被威尼斯人掐断。雪上加霜的是,缺少食物的诺曼还受到了瘟疫的打击,很多人在营地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当阿列克赛一世带领五万大军来到战场时,人们几乎相信上帝已经把胜利交给拜占庭人了。诺曼人营中的同盟者们,开始私下和罗马人联系。提供诺曼人的军情,诺曼人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光了,拜占庭的将领纷纷建议,先让饥饿击垮诺曼人。但是阿列克赛没有同意,或者是优势太明显,皇帝坚持决定第二天开战,在战场上教训诺曼人。
   诺曼营地中弥漫着不安,但是罗伯特还是没有放弃希望,他已经知道有些人准备被判他。清晨的时候,他命令部队把剩下不多的食物全部吃掉。他的妻子西萨尔盖塔和丈夫一起四处鼓励诺曼士兵,让他们充满斗志。最终,加上那些已经准备反叛的人在内,大概15000名士兵虽罗伯特来到战场上。军队的主力依然是诺曼骑兵。拜占庭方面除了都拉索的守卫部队之外,皇帝的军队主要是近卫队,这支近卫队的主要成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斧头兵。这些人中有些人曾经参加过黑森庭斯战役,在诺曼征服英格兰之后,来到拜占庭充当雇佣兵。部队中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雇佣兵,其中也包括有土耳其轻骑兵。罗伯特首先发起了攻击,面对诺曼骑兵的冲击和这些强悍的而勇敢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方阵岿然不动。这些士兵视死如归,对于冲过来的骑兵并不比让,前面的人奋不顾身,承受骑兵的攻击和战马的践踏,等到用斧子砍到战马后,落马的骑士瞬时就会被剁成肉酱。诺曼骑兵见的冲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始后撤。士气高昂的英国人,犯了和上次一样的错误。他们竟然冒失的从阵线中脱离,去追逐后退的骑兵。就在这一瞬间,拜占庭军队的阵线出现了一个漏洞,罗伯特是不会让这个唯一的机会溜走的,800名诺曼骑士,从英国人离开后产生的缝隙迅速穿过,在其它部队反映过来准备支援皇帝之前,他们就已经向身穿金凯的皇帝的冲击过去。诺曼人的突击太过突然。就是皇帝也不得不亲自拿起武器和这支敢死队拼命。皇帝虽然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是身上的铠甲未免太过笨重,其实那开价本就是一件装饰品。就算是涉及者也不会想到皇帝会有亲自上阵肉搏的机会。结果一名诺曼骑士的战斧结实砍在了皇帝身上,幸亏盔甲还算结实承受了大部分威力,阿列克赛一世仅仅是受了伤。慌乱中策马便逃。
   这个奇袭非常成功,5万拜占庭军队在失去指挥后全军溃散,诺曼人转败为胜。诺曼骑士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但是最终要感谢的还是那些莽撞的英国人。从战场上侥幸逃生的阿列克塞一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等待诺曼人打到君士坦丁的家门口,教皇既然可以为了和日耳曼皇帝作战尔笼络诺曼人,在那个时代拜占庭皇帝在这个方面可是一向被人认为是老师的。就在罗伯特踌躇满志准备继续进军的时候,亨利四世和教皇的战争非常巧合的爆发了。听到这个消息,罗伯特匆忙的返回意大利率军支援盟友,留下了他的儿子博希蒙德指挥留在杜拉索的军队。虽然罗伯特击溃了亨利四世的军队,但是博雷蒙德却被皇帝赶下了海。吸取了上一次失利的教训,皇帝在战场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弓箭手先招呼诺曼骑兵的马匹,按照中国古代总结的经验就是射人先射马,果然克制了诺曼骑兵的突击。1085年罗伯特在征讨拜占庭时病死军中,阿列克塞长出一口气。诺曼人选举出新公爵,罗伯特的另一个弟弟罗杰•布萨尔无心扩展领土,(并非是西西里的罗杰一世)而拜占庭皇帝则顺势夺回被诺曼人强占的领土。
   一切安稳之后,皇帝记起当初作战时,一群来自保加利亚的保罗派骑兵竟然临阵逃跑,便计上心来诱骗这群骑兵来到君士坦丁,加以逮捕。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酿成惨剧,保加利亚人揭竿而起,还雇用了佩契涅格人。 因此可以说教廷,诺曼人,给拜占庭举国上下留下的记忆不是十分友好的。就算是阿列克塞救援,也不会贸然邀请诺曼人,这一点从其后从皇帝对诺曼人的百般提防就可窥知一二。在十字军结束后。阿列克赛皇帝终于借机在博雷蒙德身上找回了当年的一斧之仇。这自然是后话。
那么教皇怎么会贸然的就宣布要去帮助东方不太友好的教友呢?如果没有拜占庭的求援,这岂不成了教皇乃至教会的弥天大谎。教皇的威信何在?原来在实际上早在1073年格里高利七世就曾经主动给拜占庭皇帝迈克尔七世写信,以东西方教会再次统一在教皇的管理下为条件,出兵帮助拜占庭。但是被拜占庭皇帝一口回绝,虽然吃了闭门羹,但是教皇还是照样发出了拯救拜占庭的呼吁,尽管限于和亨利四世的战争使格里高利七世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到了1088年,拜占庭内郊外困之际,乌尔班二世再次提出东西方教会统一的问题。阿列克赛一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树立强敌,于是口头答应举行宗教会议。不过危机一解除,皇帝立即就忘记了曾经答应过教皇的事情。现在得到公认的看法是皇帝可能是写信给教皇,是要要雇佣一批骑士作为雇佣军。
这封信为什么要直接写给教皇而不是直接写给那些欧洲蛮族的国王和公爵门呢?这就要说欧洲的形势,已经今非昔比,教皇的权力可以算得上如日中升。虽然不是欧洲的共主,但是那些世俗的君主们却也不敢公开的违抗他的旨意。教皇,或者说是教会权利的膨胀,就要从十字军之前将近200左右的克吕尼运动说起。
在克吕尼运动之前,教会的情况可以说是一团糟的。格里戈利七世即位的时候虽然信誓旦旦的说每一个教皇都是品行端的圣徒。但实际上从公元872到1012年之间,有1/3的教皇结局是很悲惨,他们中有一些人是被继任的教皇杀掉的,而其他的则因为犯下了罪行不得不退位之后为了保住性命而逃离了罗马。例如约翰十二世本身就是前任教皇艾伯里克二世的私生子,父死子继。他的荒淫程度几乎直追古代罗马暴君尼禄,令罗马的居民胆战心惊。当时年轻的女教徒甚至不得不必开教皇的宫廷,以避免被偶尔出来劫色的教皇侮辱。教皇尚且如此,那些助教和教士们荒淫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一些修女甚至在修道院中公开的卖淫,举止行为如同妓女一般。
   克吕尼运动出现于那一时代决非偶然。这一运动就是针对教会存在的腐化堕落而进行的改革。与存在教会生活腐化德的风气截然相反,主张加强教会的纪律,主张提高教会的声望。禁止教士娶妻和偷养情妇。公元910年法国南部的建立克吕尼修道院被视为克吕尼运动的开端。克吕尼运动最初目的只是想改革修道院的生活和制度,如10世纪对本尼狄克修道院的改革。后来运动才扩展起来,进而推翻了西门主义和尼古拉主义。消除这两种腐败之风后声威大震,教廷的权利得到了巩固,从而使组织圣战成为可能。也使教会在于世俗政权的交力中处于优势的地位。格里戈里七世在使教权凌驾于世俗权利的斗争中也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卡诺莎事件,空前提高提高了教会的声望和威势。克吕尼运动的直接后果出了教会权利的膨胀,另外一点就是使教会有了充足的经历,向东方扩展自己的势力。没有欧洲教会的权力膨胀,和对世俗事务的干涉。十字军也没有可能发动。
西方教会长期把持知识传播也无形中增加了教会的权利。当年查理曼大帝就对自己是一个半文盲的事情耿耿于怀。他要求教会传播包括数学在内的知识。为了构建官僚系统,依靠目不识丁的骑士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会人员同时也担任了许多宫廷的政务官的交色,由此教会的世俗权利得以扩张。一些教士也同时是国王的参谋和军队的高级指挥官,那些修道院院长和主教们,他们和拥有采邑的世俗贵族的权利查差不多,自己也是教会武装的指挥官,时常担任军事的义务。他们也成为东征中的军事骨干。不过也应该看到欧洲普通民众的宗教热忱,和朝圣的强烈愿望。在这个充满信仰的年代,摆脱宗教的影响,单纯的从经济的角度的去分析十字军是足取的。但也不能离开了经济的因素单单强调宗教的理想,毕竟在永恒的晚餐之前,人终归是要吃饭的。而且宗教理想和世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西欧,11世纪正是经济上发生大变革的开端。除了农业、畜牧业上的成就以外,羊毛、金属加工、建筑等也有所进步,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同是在这个时期,西欧的城市获得了新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有了相当定期的商业关系,商品交换成为经常性的商业活动。国际间的商业往来逐步扩大,越出了西欧这片狭小的土地。与拜占庭以及东方国家的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以前无足轻重的东方贸易,吸引了众多城市的参加。这一时期欧洲的成就显而易见。不过一方面,国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领主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又满足不了其难填的欲垫。农民已经无力贡献更多的金钱和实物,他们忍受不了领主们的暴虐,不断出现“骚乱”行为。
    11世纪时,西欧的农民几乎完全沦为农奴。只有少数地方的农民还保全着人身自由,其人数极为有限,其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佃农相差无几。农奴们既卖身于领主,就要服从领主的支配。他们必须负担沉重的待役,一般来说,每周有三天以上为领主卖命。此外,苛损杂税多如牛毛。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护他们安全从保留下来的修道院文书中可以得知,封建主间的冲突让常常造成田园荒芜,十室九空。1050年的一件文书记了图朗地区的情形,由于时常发生战争,该地变成荒野,差不多有八年之久人烟绝迹。”1062年的文书又记载,安茹地区“土地荒废,无人耕种”。有其11世纪频发的饥荒和瘟疫也加重了人们的灾难。11世纪末,饥荒更加成为西欧农村的常客。从1087年至1095年,西欧各国都难逃厄运,大量农民空腹待哺,此即所谓的“七年荒年”。饥荒可怕,由饥荒带来的瘟疫更加残酷,它可以使得一个地区人烟灭绝。城乡中饥饿而身体虚弱的人根本抵抗不住传染病的侵袭,纷纷倒毙。1094年,法国发生鼠疫,“许多村落中不见一个种田人”。另有记载,在仅仅三个月当中,累根斯堡居民死于鼠疫的达到8500人。一些地方甚至发生食人的现象拉杜尔夫•格拉伯在其编年史中写道:“强有力者谋害过路人,把他们切成块,用火烧烤后狼吞虎咽。在许多地方,地里掘出来的尸体也用来充饥。吃人肉已经像家常便饭,甚至有人拿人肉煮熟了在图尔纽斯的市场上当牛肉卖。这个人被逮捕后,他并不抵赖自己的罪行;于是把他绑起来用柴堆烧死。把死尸埋在地下,但夜里又有人把它掘出来吃了。”在灾难的面前,人们产生了由衷的绝望。在十字军之前,一些村庄发生集体性的自杀。绝望除了迫使人们产生迁徙的强烈意愿之外,也使人更迫切的需要精神上抚慰。人们寄托于宗教来逃避世俗的苦难,宗教的人生观又使他们把遭受的苦难看作是上帝的愤怒,和自己罪孽的报偿。人们普遍的希望被拯救赎罪,加剧了信徒们宗教的功德倾向,要为信仰受难的情绪。掀起了朝圣的热潮。当时在欧洲,就算是在偏僻的地方有人又朝圣的欲望也是不足为奇的。而当时的妇女只要说是去朝圣就可以把所有阻拦的她离开家的人说的岩口无词。可以说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加上自然灾害的印象,最终把教权推上了顶峰。七年灾荒就象是催化剂,最终在1095催生了十字军。
    此外虽然教会一直提倡诸子均分财产,但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建领地继承制度的依然是核心是长子继承权。封建主死后,其领地并不分与诸子,而全部由长子继承。除长子而外,其余的儿子便成“无产阶级”。他们空有骑士头衔,而无实际家业。人们给予他们的绰号是“无地、无产的光蛋”。除非他们放弃结婚的权利回到成为所说的“居家子弟”成为兄长家的人,否则不要说维持奢华的生活。他们连生计也很难维持。除了作战他们也没有其他的技能,如果不能当佣兵为领主服务,在饿肚子与打家劫舍两者之间,他们就只好暂时放弃对主的虔诚据说这帮被称为灾星的人,不仅仅打劫财物和粮食,甚至他们连农民的农具都不放过。当然教会中手无寸铁的修女和神父也是他们最喜欢打劫的对象之一。罗马教皇利奥九世曾写道:“我知道这种蛮横的人,凶悍达于极点,背信弃教甚于异教徒,到处破坏上帝的教会,追击基督徒,有时候以酷刑置他们于死地,他们对儿童、老人、妇女都不知怜惜。”因此他们也是十字军运动的积极的拥护者。此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处于商业贸易的利益,非常希望在中东能有自己的贸易中转站,所以对十字军的东征也使非常期盼的。
     就如同熟透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当所有的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十字军运动的产生就如同树上落下的苹果,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这些促十字军运动产生的原因,还或多或少的决定了十字军运动的结局,以后的历次十字军,也多是在这些相互矛盾的的因素的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