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4:52:43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


2013-10-0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 波

  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此次演讲再次奏响了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新篇章,习主席的倡议若得以实现,必将推动亚洲大陆腹地(中国西部—中亚)的再次崛起。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新起飞的基础

  首先,经济一体化的政治障碍已被扫除。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向东西两个方向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开始经济转型。其中,波兰、东德等东欧国家已全面融入了欧洲经济圈;而中亚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转型阵痛之后,也纷纷走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加强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融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亚五国与中国逐渐建立了政治信任和安全互信,经济合作势头迅猛。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方贸易额只有4.6亿美元,而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60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其次,新的交通走廊初步形成。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它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所经线路很大一部分循古丝绸之路,因此又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规划中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一旦建成,将更凸显中亚的交通枢纽地位,并给中国“西进”带来巨大便利。

  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连接的主要干线公路均加入了亚洲公路网,由中国连云港经西安至霍尔果斯的国家高速公路与穿越中亚的欧洲E40号公路相连;中国已经开通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等地的直达航线。

  由铁路、公路、空中航线组成的现代交通网已全面取代古代的驼队、马队等交通工具,天堑已变通途。

  最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中东、中亚及南亚弧形地带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亚太及欧洲地区的安全,出于反恐与维持欧亚大陆总体稳定的需要,中美俄欧等世界重要政治力量均希望该地区能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增长。

  美国在遭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愈发觉得振兴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性,为此还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意图以阿富汗为中心,联合巴基斯坦和印度,整合该地区经济,在撤军后保持政治经济影响。俄罗斯通过政治、安全合作,借助传统影响,试图将中亚地区整合进“欧亚联盟”。欧盟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中亚的投入,2007年6月,欧盟出台对中亚发展新战略,正式将中亚纳入其周边战略之中。

  中国经济外交如何助力?

  目前,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是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塌陷最为严重的地带,该地带能否整合勃兴,并顺利联结东亚经济圈,不仅攸关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亦成为决定欧亚大陆地缘经济发展前途的重要一环。展望未来,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不宜定得过高。

  经济合作的深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收益,更决定于政治关系,中国在整个中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较美俄而言,依然有较大差距。而且,中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已成为美、俄、印度、日本和欧盟国家竞相角逐的地区,中国在此的任何重大动作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掣肘。此外,中亚各国发展较为不平衡,各国政府的决策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对这些劣势或潜在风险,中国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盲目铺大摊子。就目前及未来10年的情形而言,范围上,应避免搞得过大,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进行合作更为实际可行,中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2+1)的模式应为首选;形式上,标准不可定得过高。应在巩固能源合作、贸易合作的同时,加大产业合作,可效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自贸区。在相关国家获得前期收益之后,再图其他。






http://www.gmw.cn/sixiang/2013-10/02/content_9075026.htm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


2013-10-0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 波

  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此次演讲再次奏响了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新篇章,习主席的倡议若得以实现,必将推动亚洲大陆腹地(中国西部—中亚)的再次崛起。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新起飞的基础

  首先,经济一体化的政治障碍已被扫除。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向东西两个方向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开始经济转型。其中,波兰、东德等东欧国家已全面融入了欧洲经济圈;而中亚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转型阵痛之后,也纷纷走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加强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融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亚五国与中国逐渐建立了政治信任和安全互信,经济合作势头迅猛。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方贸易额只有4.6亿美元,而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60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其次,新的交通走廊初步形成。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它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所经线路很大一部分循古丝绸之路,因此又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规划中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一旦建成,将更凸显中亚的交通枢纽地位,并给中国“西进”带来巨大便利。

  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连接的主要干线公路均加入了亚洲公路网,由中国连云港经西安至霍尔果斯的国家高速公路与穿越中亚的欧洲E40号公路相连;中国已经开通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等地的直达航线。

  由铁路、公路、空中航线组成的现代交通网已全面取代古代的驼队、马队等交通工具,天堑已变通途。

  最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中东、中亚及南亚弧形地带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亚太及欧洲地区的安全,出于反恐与维持欧亚大陆总体稳定的需要,中美俄欧等世界重要政治力量均希望该地区能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增长。

  美国在遭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愈发觉得振兴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性,为此还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意图以阿富汗为中心,联合巴基斯坦和印度,整合该地区经济,在撤军后保持政治经济影响。俄罗斯通过政治、安全合作,借助传统影响,试图将中亚地区整合进“欧亚联盟”。欧盟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中亚的投入,2007年6月,欧盟出台对中亚发展新战略,正式将中亚纳入其周边战略之中。

  中国经济外交如何助力?

  目前,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是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塌陷最为严重的地带,该地带能否整合勃兴,并顺利联结东亚经济圈,不仅攸关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亦成为决定欧亚大陆地缘经济发展前途的重要一环。展望未来,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不宜定得过高。

  经济合作的深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收益,更决定于政治关系,中国在整个中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较美俄而言,依然有较大差距。而且,中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已成为美、俄、印度、日本和欧盟国家竞相角逐的地区,中国在此的任何重大动作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掣肘。此外,中亚各国发展较为不平衡,各国政府的决策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对这些劣势或潜在风险,中国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盲目铺大摊子。就目前及未来10年的情形而言,范围上,应避免搞得过大,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进行合作更为实际可行,中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2+1)的模式应为首选;形式上,标准不可定得过高。应在巩固能源合作、贸易合作的同时,加大产业合作,可效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自贸区。在相关国家获得前期收益之后,再图其他。






http://www.gmw.cn/sixiang/2013-10/02/content_9075026.htm
二是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

  中国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引擎,但在推动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到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各国的不同政治环境,切实理解相关国家的关切,照顾各国的舒适度。习主席在演讲中特意强调了循序渐进,他指出,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充分践行了这一原则。起初,中亚各国对同中国的能源合作顾虑重重,且首鼠两端。面对这种形势,中国自1997年始,与中亚国家在上游产业领域(包括勘探、开发、投资等领域)进行合作,合作成功并建立起信任后,扩展至中游产业领域即能源运输系统方面。

  时至今日,无论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还是炼油、油气相关设备生产及工程服务,或是管道运输,以及油气贸易等能源各领域的合作已全面开花,结出丰硕成果。

  其中,中哈石油管道、中土天然气管道尤其令人瞩目,它们将中亚的油气资源串联起来,并输送到中国广大地区。全长28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自2006年正式开通以来,已成为中国同里海相连的能源大动脉,设计年输油能力 2000 万吨,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5000多万吨。中土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自2009年底到2013年,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10年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

  三是要加强战略自觉和统筹规划。

  20余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成就与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和大力推动密不可分,政府决策的影响很大,正是因为如此,能源合作及口岸贸易这类需仰仗高政治协商的经济合作模式才得以成功。

  回顾历史,我们同样看到,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们对中亚各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尚跟不上经济合作的步伐,我们的战略规划设计滞后于经济实践,我们对中亚的政治、经济、安全及文化政策还缺乏统筹,各部门、机构及公司开展的经济外交或经济活动还缺乏互相协调。而中亚各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相关制度尚欠完善,社会各类思潮涌动,政治改革压力巨大。

  对此,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自觉加强对中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规划战略目标,并制订各类细致的工作计划,综合应用投资、贸易、货币、产业等各类经济手段,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快、更好地实现。

  当然,经济一体化合作绝不可能仅仅考虑“生意”。除了要强化与中亚各国间的政治沟通和政策协调之外,中国的战略和政策还需要增加对中亚各国的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波)

  古丝绸之路兴衰

  历史上,中国西部及中亚的广袤地区曾长期是世界政治的中心。

  中国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横贯东西的欧亚大通道。此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古已有之。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军事、政治及经济战略通道,当时的东欧、中亚以及中国西部是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重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17世纪开始,西方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海洋的机动性,依靠坚船利炮,在欧亚大陆靠海的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了大片殖民地,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东欧、中亚枢纽区。与此同时,沙俄崛起,控制了东欧及中亚的几乎全部草原区。

  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时候,丝绸之路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已大幅降低,世界重心已经从欧亚大陆的腹地转至沿海地区。而后苏联又给东欧及中亚地区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进一步使其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中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