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倾转翼机发展史,请细读,预计蓝鲸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2:53:15
从复合直升机,到直升-旋翼机,到可锁定的旋翼-机翼,这是一条从直升机向固定翼飞机过渡的路径。与此对应,当然也有一条从固定翼飞机向直升机过渡的路径。如果能使固定翼飞机的推进装置改变方向,不就能实现垂直起落了吗?

  贝尔的 XV-3 是采用倾转动力的固定翼飞机的先驱之一。XV-3 的处在翼尖的发动机是固定的,但驱动旋翼的桨轴可以倾转,所以叫倾转轴(tile shaft)。平飞时,旋翼向螺旋桨飞机一样驱动飞机,垂直起落和悬停时,旋翼通过桨轴向上偏转 90 度。为了保持直升机状态的飞行控制,XV-3 的旋翼是和直升机一样的柔性旋翼,具有全套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XV-3 的动力不足,无法在超出地面效应的高度悬停,作为直升机的功效有限,但 XV-3 证明了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为贝尔日后争取到 XV-15 乃至 V-22 的合同至关重要

以固定翼状态飞行的贝尔的 XV-3,发动机不转动,旋翼的驱动轴转动,所以称 tilt shaft,日后成为 V-22 的重要先驱





XV-3 在悬停状态,由于功率不足,XV-3 不能在超出地面效应以上的高度悬停


与贝尔 XV-3 竞争落选的 Transcendental 1G,这是由从 Piasecki 分出来的一批人设计的


XV-3 从直升机状态向固定翼飞机状态转换的过程


和贝尔 XV-3 的技术相似,Transcendental 1G 也是采用倾转轴


Vertol(以 CH-46、CH-47 出名,后为波音收购)XV-21,同样是 Tilt Shaft



贝尔对柔性桨叶的局限清楚得很,在 70 年代,以 XV-3 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和 NASA 和美国军方合作,研制了采用半刚性桨叶的 XV-15。XV-15 的发动机舱和旋翼一起倾转,所以成倾转旋翼(tilt rotor)。半刚性桨叶可算是贝尔的看家本领了,当年红透直升机世界半边天的 UH-1,就是采用半刚性的双叶旋翼,桨叶和桨毂刚性连接,但桨毂和桨轴通过跷跷板轴承柔性连接,利用前行侧桨叶的自然升起和滞后,带动后行侧桨叶的自然降落和超前。很神妙的设计,可惜只能用于双叶旋翼。贝尔将跷跷板的原理推广到三叶(理论上也可以更多片桨叶),估计就是在万向接头外包覆一个刚性的整流罩,所有桨叶和整流罩刚性连接。

桨叶和桨毂的经典的分立铰链式连接,挥舞铰、摆振铰“五毒俱全” / 紧凑一点的重合式铰链连接


双叶桨叶特有的跷跷板式连接,省却了挥舞铰和摆振铰,贝尔的经典之作 UH-1 和 AH-1 就是用这种结构 / 从跷跷板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万向接头式连接,估计贝尔的半刚性旋翼就是在万向接头外包覆一个刚性的整流罩



贝尔的半刚性旋翼保留了直升机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用于在悬停或直升机飞行状态时的飞行控制。贝尔还采用了宽弦、大弯度的桨叶,是桨叶最大限度地在前飞时接近常规螺旋桨的特性。XV-15 引起了军方极大的兴趣,飞行试验远远超过简单的悬停、平飞和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之间的状态转换等概念证明型的试飞科目,而是进入了演习场、两栖登陆舰等接近实战的条件下的试验。美国军方对实验结果相当满意,这直接导致最终的四大军种联合研制的 V-22“鱼鹰”项目。V-22 是历史上第一架也是仅有的一架可以垂直/短距起落的量产型运输机,V-22 故事的细节请看


为了尽可能减小迎风阻力,倾转旋翼的旋翼直径应该在不影响直升机状态下的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但较小的旋翼不可能不影响直升机状态的性能,最突出的就是所谓“涡流环”现象。直升机在快速下降过程中,要使旋翼进入自己的下洗气流,或下洗气流造成的涡流,旋翼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相对气流方向和相对速度出现本质变化,可能出现“打滑”而失去升力,这时候越是增加旋翼功率,打滑越严重,这就是所谓的“涡流环”现象。常规直升机也会出现“涡流环”现象,但小直径的旋翼更容易进入这一状态。V-22 在试飞中几次引人注目的坠机,大多出自这个原因。在悬停或直升机状态时,倾转旋翼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左右发动机的推力来控制横滚,用旋翼的前后转动来控制俯仰,偏航比较难办,可以用旋翼下洗气流作用在机翼的襟翼上,辅以一定的横滚作用来实现。但事实上,增减发动机推力的灵敏度不够,反映不够快,控制量也不够精细。用机电控制倾转旋翼来实现俯仰控制,灵敏度问题更大,无法适应恶劣天气时的飞行要求。实用化的倾转旋翼的 V-22(及其前身 XV-15)都是采用直升机桨叶,即保留了全套直升机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而不是只可以调节桨距的螺旋桨,所以直升机状态的 V-22 的操控和直升机无异。在以螺旋桨-旋翼为基础的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中,倾转旋翼是最成熟的方案。美国的 V-22 在饱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开始量产。
贝尔在 V-22 的成功之后,向两条战线出击,一是将倾转旋翼技术用于无人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垂直起落和速度、航程上的优势,二是将倾转旋翼技术推向民航市场。早先雄心勃勃的中短程支线客机看来一时还难以实现,但小型公务机已经开始了,贝尔和意大利的 Agusta 合作,正在研制 BA-609,其垂直起落的能力和速度、航程将对大公司、政府机构的要员从城市中心到城市中心的空中旅行有很大的诱惑力。欧洲从 80-90 年代开始,也展开了倾转旋翼的研究。法、德合作的 Eurotilt 和英、意合作的 Eurofar 最后合并成一个计划,但在 V-22 和 BA-609 面临一系列技术困难后,速度放慢,估计现在处于观望状态,在等待倾转旋翼的技术进一步成熟、技术风险进一步降低后再行动。

BA-609 的 BA 代表 Bell Agusta,将成为倾转旋翼在民用领域里“吃螃蟹的人”


BA-609 在警方和海岸警卫队中也有望得到青睐 / BA-609 已经试飞,正在欧洲大力推销,力图抢在欧洲公司的前面霸占市场


法国的研制
法国主导的 Eurotilt 倾转旋翼飞机方案




贝尔当然不会把倾转旋翼的概念只用在载人飞机上,在如火如荼的无人机领域,贝尔也推出了采用倾转旋翼的“鹰眼”(Eagle Eye) / “鹰眼”预计要和海军或海岸警卫队的舰船配合行动,所以有很高的上舰要求
尽管 V-22 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问题,美国军方对用具有垂直/短距起落能力的运输机作为战术空运主力的概念依然不肯放弃,在 V-22 尚未大规模服役时,已经开始对更大型垂直/短距起落运输机的研制,贝尔的方案自然是 V-22 的延伸:采用四旋翼的倾转旋翼方案,即所谓 quad tilt rotor。值得注意的是,倾转旋翼的发动机通常都是成双布置的。除非在机顶重心处安装一根很高的桅杆,倾转旋翼基本不可能是单旋翼的。
贝尔提出的四旋翼倾转旋翼(Quad Tilt Rotor,简称 QTR)方案,用于担当美军战场空运的主力 / 媒体为新飞机的名字都想好了:V-44,尽管军方并没有这样的命名


四旋翼尽管顺理成章,但平飞时前后旋翼之间相互之间的气动干扰可能会很严重,尤其是机动飞行的时候,后发动机也要避开前发动机的尾流 / QTR 可以用于在城市中心机降“重型部队”(相对空降兵来说)

QTR 的结构想象图,传动轴不仅要左右同步,前后也要同步,复杂性和重量肯定要增加



QTR 是和 Groen Brothers 的 Gyrolifter 竞争,当然也不会忘了海军型 / 四旋翼倾转旋翼运输机的另一个方案


另外提一点,NASA 还在研究更大型的 QTR,用于民航。


螺旋桨可以看成小直径、宽弦、大弯度的刚性旋翼,除了桨距以外,没有挥舞铰、摆振铰之类的,只是螺旋桨一般比刚性旋翼的直径小一点就是了。不过直径小,对减小前飞阻力具有不可置疑的好处。只要能够满足垂直起落要求,用螺旋桨代替旋翼是倾转旋翼的一个自然的延伸,Curtis-Wright 就是这方面的先驱。Curtiss-Wright 是航空先驱 Glenn Curtiss 和 Wright 兄弟的公司合并的结果,50 年代时已经落后于喷气时代,但在螺旋桨领域还是一方好汉。倾转的螺旋桨称为 tilt prop。螺旋桨需要较高的转速才能产生足够的推力,这对小直径刚性的桨叶不成问题。不过 Curtiss-Wright 的研究机没有发展到 V-22 的阶段,估计快速下降时,会有更严重的“涡流环”问题。但是 Curtiss-Wright 的螺旋桨还有玄机在里面。普通螺旋桨是针对迎面气流的,如果把螺旋桨略微向上倾斜一点,下行的桨叶相对迎面气流的迎角增加,上行桨叶的迎角减小,这样下行桨叶产生向下的划动大于上行桨叶产生向上的划动,产生所谓“轴向升力”(radial lift),可以减小机翼面积,有螺旋桨产生部分升力。这里要注意的是,螺旋桨抬起来一点,倾泻的推理矢量本身就产生一点向下的升力分量,但轴向升力比这点升力分量要大很多。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轴向升力,螺旋桨的桨叶应该是宽弦、大弯度的。Curtiss-Wright 先研制 X-100 研究机,特意设计了出奇地小的机翼,以证明轴向升力的概念。不过要是现垂直起落,还是要老老实实把发动机竖起来,推力朝下。在向军方游说假如下面还要提到的三军联合直升机计划后,空军同意投资,这以后Curtiss-Wright 在已经部分完成的 M-200 试验机基础上,大规模展开四发动机的 X-19 的研制,采用四个角落的四台发动机的差动升力控制横滚和俯仰姿态,螺旋桨的差动扭力控制偏航。试飞中,控制反应不够灵敏,控制力矩不足,但机械可靠性是最大的问题,主齿轮箱的寿命只有 50 小时,发动机的倾转机构只有 15 小时的寿命。在 50 个起落的试飞中,留空时间一共只有 4 小时,计划在 4 个月后放弃了。

Curtiss Wright X-100 是 X-19 的先驱,只有两台发动机,采用导至机尾的发动机废气喷管提供姿态控制,效果不好



Curtiss Wright X-19,预计用作小型公务机或短程客机,但飞行控制问题没法很好地解决。

Curtiss Wright X-19 在悬停中,前后左右的四台发动机用于悬停中的姿态控制。为了避免陀螺力矩,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发动机交联。

由于螺旋桨比直升机旋翼简单、可靠,平飞速度高,美国军方对 X-19 寄予很大的希望,空军、海军、陆军三军联合研制,这是“三军攻击运输机计划”(Tri-Service Assault Transport)的一部分。


倾转旋翼是倾转动力方案中最容易想到的,倾转螺旋桨可以算倾转旋翼的一个分支,但倾转旋翼在直升机状态时,机翼对旋翼的下洗气流的遮挡较大,而直升机状态是最需要把所有的推力全部发挥出来的时候。另外,由于旋翼和机翼的相对位置和角度的变化,旋翼-机翼的气动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在至关重要的直升机-固定翼状态转换期间尤其如此。既然如此,何不换一个思路,将发动机固定安装在机翼上,而让机翼倾转呢?倾转机翼(tilt wing)的好处是较好地解决了下洗气流的遮挡问题和发动机-机翼的相互作用问题。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倾转机翼要倾转整个机翼,由于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所在,而机体是承重的所在,机翼和机体连接部是飞机上最吃重的部位,现在这个最吃重的部位把所有应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控制机翼倾转的铰链上,要保证最大的可靠性,机械设计上的难度可想而知。和倾转旋翼一样,理论上倾转机翼可以通过前后倾转机翼来实现俯仰控制,控制左右发动机的推力来实现横滚控制,用下洗气流作用在襟翼上来实现偏航控制,但倾转机翼太不灵敏,所以有时在机尾增加一个水平风扇,专门用于俯仰控制。这个水平风扇只在垂直起落和悬停状态时打开,在平飞状态时折起以减小阻力,在地面也折起,不妨碍使用尾门装卸人员和货物。由于在直升机状态下必须保证所有旋翼/螺旋桨的绝对同步,所有旋翼/螺旋桨之间必须用同步轴连接,但是机翼不是绝对刚性的,在气动力的作用下,总是有一定的挥舞,这样一来,机翼内的同步轴非常容易受到损坏,这是倾转机翼和倾转旋翼共有的一个问题。

Vertol 76(也称 VZ-2)是倾转机翼的早期尝试之一


由于整个机翼可以倾转,VZ-2 的平飞和普通固定翼飞机无异

但在机翼竖起来时,发动机推力向下,产生直接升力,而且机翼对发动机的下洗气流的遮挡很小

早期直升机界很活跃的 Hiller 也推出了 X-18 研究机,图中为地面演示机翼的倾转


除了倾转机翼的机构外,倾转机翼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发动机刚性固定在机翼上,发动机气流和机翼的设计也相对简单。


不知道是不是处于习惯的原因,直升机出身的公司大多走倾转旋翼的路子,固定翼出身的公司大多走倾转机翼的路子。50 年代初,美国军方资助了很多垂直起落的研究项目,但基本上都是概念研究,离实战使用相差很远。59 年军方根据一个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启动一项旨在实用化的垂直起落飞机计划,特别要检验新飞机在实战条件下的,而且要适合三军(海军陆战队在 50 年代没有独立的采购计划,由海军代办)的需要,所以产生了三军联合的 XC-142 计划,LTV 的 Vought 分 部得标,Hiller 和 Ryan 作为主要次级承包商,计划由空军主持。XC-142 可以装载 32 名士兵,比 30 年后的 V-22 还多 40%,四台发动机和 5 个螺旋桨(4 个推进螺旋桨加一个机尾的姿态控制螺旋桨)全部交联,所以只有还有一台发动机在工作,5 个螺旋桨都会转动,尽管可能动力不足。空军对 XC-142 作了大量的测试,包括空运、空投、沙漠、山地、航母、搜索救援、装载机动车辆等。XC-142 最后还是坏在机械复杂性上,可靠性不够,而且机翼在 35-80 度倾转范围里,机翼像门板一样,受横风影响太大,发动机差动推力的控制不够灵敏。最大的抱怨是机翼倾转过程中,差动的辅翼有横滚控制变为偏航控制,而差动的发动机推力由偏航控制变为横滚控制,这不光是一个操作习惯的改变,还在机翼倾转的过程中,横滚控制和偏航控制交联,要求飞行员作大量复杂的补偿动作,工作量太大,而且机舱内噪音和振动太大,估计和在接近垂直状态而低速前进时,刚性的螺旋桨对非对称升力不作补偿,振动全传到机舱里了。XC-142 在 67 年下马了。

早期倾转机翼发展得最远的还要数 Vought Hiller Ryan 三家合作的 XC-142,美国军方对 XC-142 也寄予深望,空军、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这是又一个 Tri-Service 项目.




倾转机翼在垂直起飞和悬停时,竖起的巨大机翼形成“门板”效应,容易受低空阵风影响 / 作短距起飞时,机翼并不倾转到垂直,有趣的是,平尾也同步倾转,充分利用发动机下洗气流在地面造成的反弹,增强地面效应



XC-142 在航母 Bennington 号上着舰试验 / 如果有合适的跑道,当然也可以正常滑跑起飞.


加拿大的一个项目。
加拿大Bombardier CL-84 在试飞中


看看德国的进展

60 年代德国航空工业专注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MBB 的 Bo-140 是其中一个夭折的方案,其倾转机翼可以清楚地看见,MBB 的全称为 Messerschmitt Bolkow Blohm,包括前 Messerschmitt 和 Bolkow 的人马,Ludwig Bolkow 是第一架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的总设计师。



Bo-140 还打算作为战术运输机,取代 C-160“协同”

同时期的还有 VFW VC-400,VFW 的全称为 Vereinigte Flugtechnische Werke,包括前 Heinkel 和 Focke-Wulf 的人马。


倾转机翼的机械相当复杂,可靠性成问题。早期的 X-18 和 XC-142 用螺杆千斤顶控制机翼的倾转,动作平稳但是迟缓。经过 30 年的冬眠,倾转机翼近来有复苏的迹象。美国空军在寻找 C-130 的替代的过程中,从 AMST 开始,已经放弃了垂直起落的要求,现在只要求短 距起落。波音将倾转机翼的概念用于“先进战区运输机”(Advanced Theater Transport)计划的招标,利用倾转机翼和地面效应相结合产生的增升效果,来达到短距起落。

  倾转机翼经过 30 年的冬眠,现在又重新得到重视,这是波音的 147 型倾转机翼公务飞机 / 波音的雄心当然不止于小型公务飞机,波音投标美军“先进战区运输机”(Advanced Theater Transport,简称ATT)的方案就是倾转机翼。ATT只要求短距起落,而不强调垂直起落,不过波音的 ATT 形状怪异,被戏称为“超级大青蛙”


要是没有心理准备,冷不防看见空中飞来这么一个怪东西,地面的敌人怕是惊得目瞪口呆,放枪也忘记了 / 洛克希德的 ATT 方案就要常规多了,虽然为隐身修形的机翼和 V 形尾比较新颖。


洛克希德的另一个 ATT 方案就简直是 F-22 的运输机版了。


意大利没有闲着
意大利 Agusta 推出的 ERICA 计划不仅仅是又一个倾转旋翼的方案 ,ERICA 的机翼外翼段倾转,使其介于倾转旋翼和倾转机翼之间,不过现在 ERICA 已经和 Eurotilt 合并了。



至此,倾转动力基本上都是在机翼和发动机上动脑筋,Freewing公司把思路颠一个倒,把机身、机翼固定,但把安装发动机的前机身倾转,或许这应该成为倾转机身?倾转机身,安装在机身上的发动机的推力产生向下的升力分量,产生直接升力。但这只是一部分,推力气流从地面的反射要是利用好的话,可以大大强化升力,Freewing 就是靠直接升力和地面效应极大地增加起飞过程中的升力的。升空后,前后机身拉直,像普通飞机一样飞行。不过 Freewing 很难做到垂直起落,只能短距起落。这在使用中不是那么了不起的一个限制,如果需要滑跑的距离足够短,比如只要十几米,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场地的。Freewing 也是公司的名字,Freewing 目前只用在无人机上,但 Freewing 的野心不止于无人机,提出的 Freewing 喷气战斗机方案很有点惊世骇俗,把通常 Freewing 的前后机身倒一个个儿,在短促的滑跑后,用气动力把机尾压下去,把机首抬起来,后面的事情就和一般的 Freewing 一样了。
Freewing 是推力转向的一个新思路,机身、机翼固定,但安装发动机的前机身可以抬起来,提供额外的升力分量,缩短起飞距离。不过 Freewing 不可能实现垂直起落,到目前为止,Freewing 只用于无人机,由于前机身在起落时要高高扬起,载人的机舱布置在前机身恐怕有问题,而飞行员坐在后机身又有违传统,看来 Freewing 概念要用到载人飞机还有一段日子。


不过人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如果倒一个个儿,前机身和地面水平,后机身翘起来,水平滑跑一小段距离后,水平尾翼用气动力量把尾巴压下去…… / 这样较重的前机身就抬了起来,可以利用向下的喷气推力分量,增加升力,尾撑之间的水平尾翼还可以“捕获”喷气发动机的下洗气流从地面的反弹,利用地效增升,实现短距起飞。事实上,这是利用机身的转动来实现推力转向,对发动机的要求最低。起飞后,后机身放下来,和前机身平行,像普通飞机一样飞行。


这个就想象力疯狂了。


旋翼也好,螺旋桨也好,产生推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把螺旋桨用涵道包覆起来,变成涵道螺旋桨(ducted fan),初看和普通螺旋桨没有太大两样,但是涵道内外的气流有速度差,在贝努力原理的作用下,涵道内的高度气流可以拖动涵道外的低速气流,可以产生比涵道内气流流动多至 50% 的额外推力。涵道本身在平飞状态也产生升力,这时圆形的涵道实际上就构成了环形机翼。平直翼、后掠翼、三角翼甚至前掠翼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环形翼也是产生升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环形翼可以想象成翼梢小翼的一个极端,由于制造和分析上不如平面翼简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涵道风扇上的应用可算是歪打正着。涵道风扇也可以倾转,除了涵道本身也产生升力外,倾转涵道风扇(tilt ducted fan)具有和倾转螺旋桨一样的优缺点,不过在涵道风扇在倾转过程中,唇部的迎角不断变化,倾转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失速,改变飞机的升力分布,带来一定的飞行控制上的困难,同时造成风扇进气的紊乱,和很大的嗡嗡声。Doak VZ-4 是倾转涵道风扇的先驱,但最重要的倾转涵道风扇飞机应该是贝尔 X-22。尽管美国海军这是三军联合的项目的一员,但海军更中意短小的倾转涵道风扇方案,以便由航母升降机容纳,也免除折叠机翼的必要。涵道风扇也对甲板人员比较安全。于是海军在参加 XC-142 的同时,推动贝尔 X-22 计划。贝尔 X-22 采用四台涡轴发动机,两两布置在垂尾两侧,通过交联的同步轴,驱动所有四副涵道风扇,每个涵道出口的一个气动控制面提供垂直起落和平飞中的飞行控制。巨大的垂尾实际上没有舵面,只是起方向稳定作用。X-22 的涵道风扇的有 35% 的剩余功率,只要三个涵道风扇就能够实现垂直起落,只剩两个了还能正常平飞,在跑道降落只需要一个涵道风扇就够了。海军对 X-22 的试飞成果相当满意,责成负责研制 X-22 飞行控制的 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后称 Calspan 公司)继续完善自动飞行增稳控制系统。到 80 年 Calspan 完成项目,军方已经对垂直起落飞机失去耐心,X-22 计划无疾而终。

Doak VZ-4 是采用倾转涵道风扇的先驱 / 水平的涵道本身可以产生升力,但倾转过程中,涵道唇部会出现失速.


下面是贝尔X-22的研制过程

贝尔 X-22 又是一个三军联合的项目 / 由于采用涵道风扇,没有不对称升力和后行桨叶失速的问题,可以放心采用刚性桨叶。



四个大水桶一样的涵道风扇在空中翻转,也是一景 / 法国的 Nord(后并入 Aerospatiale)也研制了 Nord 500 Cadet,发动机推力和涵道出口的菱形导流片提供悬停状态下的姿态控制。


  如果不倾转涵道风扇,而是把涵道风扇固定在机翼或机身内重心附近,用于在垂直起落时提供升力,在平飞的时候覆盖起来,减少阻力,这就是升力风扇的方案了。升力风扇方案并不新颖,二战后期纳粹德国热衷于一剑定乾坤的秘密武器,垂直起落战斗机是其中的一部分,升力风扇就是以研制号称二战中德国最优秀战斗机 FW 190 战斗机著名的 Focke-Wulf 的方案。但首先实现这个概念的,还是 Vanguard Omniplane。Vanguard 是由 Piasecki 分出来的一些人建立的,Omniplane 时运不佳,完成系留试验后,机械可靠性的问题就早早终止了 Omniplane 的生涯。不久,制造航空发动机出生的通用电气希望涉足垂直起落领域,和 Ryan 合作,研制了 XV-5 研究机。XV-5 比 Omniplane 要接近实用化多了,升力风扇依然埋在机翼里,但在平飞的时候,可以由盖板盖起来,减小阻力。上盖板是背对背打开的两个半圆形,下盖板是百叶窗形,打开时用作悬停状态下的偏航控制。机首有一个由百叶窗遮盖的小型升力风扇,用于俯仰控制。XV-5 的升力风扇有 31% 的剩余功率。XV-5 暴露了升力风扇的一些问题:升力风扇占用体积过大,载油和机载设备很受限制。另外飞行控制响应不灵敏,悬停到平飞的转换只有很小的操作窗口,越界的话,容易失事。由于机翼内的风扇使机翼很厚,XV-5 遇到很大的阻力问题,尽管是喷气式飞机,实际平飞速度不比二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快。XV-5 在 70 年代头上就下马了。不过升力风扇在 90 年代再现辉煌,入选的洛克希德 F-35 采用的就是升力风扇。


怪异的Focke-Wulf 的升力风扇方案,有科幻的感觉,2013天津直博会中国的飞鸿是不是相同的理念?


二战后期,德国秘密武器研制计划中,Focke-Wulf 就有用升力风扇实现垂直起落的想法,但真正实现这一概念的,还是 Vanguard Omniplane / 其机翼中巨大的胜利风扇提供垂直起落时的升力,机尾的推进涵道螺旋桨提供推力,涵道后的气动控制面提供飞行控制。

机翼实际上还是符合气动升力的要求的,就是特别肥厚了一点。

通用电气是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公司,但在 50-60 年代的垂直起落大潮中,也来赶了一回时髦,和 Ryan 联手,研制了 XV-5 垂直起落研究机,机翼上的盖板可以打开,暴露出机翼内的升力风扇 / XV-5 在悬停中,可以看到机翼上向上折起的风扇盖板,机翼下表面另有百叶窗式的盖板。


这张图可以看到一点机翼下表面百叶窗 /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打开盖板后机翼里的升力风扇,注意机首还有一个关闭的“百叶窗”,下面是另一个较小的升力风扇,用于控制俯仰.


平飞时,机翼上下表面的风扇盖板板关闭,减小机翼阻力.


XV-5 的风扇有点创意,是通过对翼尖吹气驱动的,即所谓 tip turbine

比升力风扇上更“优美”的是所谓引射增升(ejector)。引射是贝努力原理的一个应用,如果对文丘里管(背对背的喇叭口)吹入高速气流,在文丘里管的喉部会产生低压,这个低压会拉动文丘里管外上游的空气,和吹入气流混合,一起喷出文丘里管,最后文丘里管出口的气流流量大于吹入的气流。工业上常用这个原理,将大型容器内的气体抽吸出来。理论和实验证明,拉动气流和吹入气流之比可以达到 1.5-2:1,如果在机身或机翼上安装引射装置,就可以用较少的喷气发动机引出高压气流,产生较大的直接升力,这就是引射增升的基本道理。和直接采用旋翼/螺旋桨/风扇的方案相比,引射增升容易和机体气动外形实现保形,减小正常飞行时的气动阻力;引射装置的布置比较灵活;引射的排气和周围的冷空气混合,温度、速度大大降低,对跑道或甲板的烧蚀较小,发动机吸入废气的影响也小一些。70 年代时,由于越南战争的拖累,加上传统的大甲板航母的采购和运行实在太贵,在时任海军作战部长 Elmo Zumwalt 海军上将(最新的“21 世纪驱逐舰”DDG21 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的倡导下,美国开始研究“海上控制舰”(Sea Control Ship)概念,意图用较小的(一到两万吨)的直通甲板小型航母,运载较少但仍有足够战斗力的垂直/段距起落飞机,补充大甲板航母的作战,美国海军开始对垂直起落战斗机认真起来。美国海军和工业界研究了众多方案, 里的最后一幅变形金刚也是当时的一个方案,目的是结合当时在阿波罗飞船上获得成功的空中对接技术,用重型吊车把垂直起落飞机吊到舷侧,然后点燃发动机,炽热的喷气流直接射向海面,不损伤甲板,着陆时把顺序反过来。类似的还有在“鹞”式战斗机背上吊挂的方案,但最后选定的是采用引射增升的罗克韦尔 XFV-12 方案。

  XFV-12 采用美国战斗机中不常见的鸭式布局,鸭翼低置,主翼为上单翼,翼尖设垂尾,总体布局比较前卫,但最前卫的当然是在机翼内和鸭翼内的引射增升装置。发动机为 F401,这是本打算用于  的海军型的 F100 发动机,F-14A 的 TF-30 发动机发动机一直有动力不足和可靠性低下的问题,海军一直就是把 F-14A 作为过渡型战斗机,采用和 F-15 的 F100 发动机大量共享的 F401 发动机的 F-14B 才是海军心目中的理想战斗机,但 F100 和 F-15 的发动机进气道匹配问题及 F100 本身的可靠性问题,在 F-15 服役的前几年,差不多使任何时候至少有一半的 F-15“永久性”地趴窝,海军的 F-14A 也就变成“永久性”的,直到装 F110 的 F-14D 的出现,但那已经为时太晚,不过这扯远了。对于 XFV-12 来说,F401 的可靠性还没有成为问题,自身的基本设计已经问题多多。XFV-12 的前后左右的引射增升装置控制俯仰和横滚,引射增升装置下方下洗气流中的控制面控制偏航。考虑到实际气动损失和不完全混合,实验室规模的 XFV-12 引射系统可以达到 55% 的增升率,也就是说,1 份吹气可以拉动 0.55 份环境空气,但实际试飞时,主翼的引射装置只达到可怜的 19% 的增升率,鸭翼只达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6%,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在计划大大超时超支后,海军的战略也转为“向大甲板航母一边倒”,XFV-12 就此下马了。

美国此后致力于常规布局的倾转翼技术研究,从XV-3   X-22 XV-15一路走来,鱼鹰得以修成,展望兔子的倾转翼机,我们相信高起点的重型的蓝鲸未来一定能成功。

最后补充美国几个关键型号的图片,欣赏一下,以结束本帖。



XV-3



xv-15


x-22


最后贝尔609

从复合直升机,到直升-旋翼机,到可锁定的旋翼-机翼,这是一条从直升机向固定翼飞机过渡的路径。与此对应,当然也有一条从固定翼飞机向直升机过渡的路径。如果能使固定翼飞机的推进装置改变方向,不就能实现垂直起落了吗?

  贝尔的 XV-3 是采用倾转动力的固定翼飞机的先驱之一。XV-3 的处在翼尖的发动机是固定的,但驱动旋翼的桨轴可以倾转,所以叫倾转轴(tile shaft)。平飞时,旋翼向螺旋桨飞机一样驱动飞机,垂直起落和悬停时,旋翼通过桨轴向上偏转 90 度。为了保持直升机状态的飞行控制,XV-3 的旋翼是和直升机一样的柔性旋翼,具有全套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XV-3 的动力不足,无法在超出地面效应的高度悬停,作为直升机的功效有限,但 XV-3 证明了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为贝尔日后争取到 XV-15 乃至 V-22 的合同至关重要

以固定翼状态飞行的贝尔的 XV-3,发动机不转动,旋翼的驱动轴转动,所以称 tilt shaft,日后成为 V-22 的重要先驱

1 XV-22.jpg (86.83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4 上传



1 XV-22-1.jpg (47.3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5 上传




XV-3 在悬停状态,由于功率不足,XV-3 不能在超出地面效应以上的高度悬停

1 XV-22-2.jpg (53.62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6 上传



与贝尔 XV-3 竞争落选的 Transcendental 1G,这是由从 Piasecki 分出来的一批人设计的

与贝尔 XV-3 竞争落选的 Transcendental 1G.jpg (24.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7 上传



XV-3 从直升机状态向固定翼飞机状态转换的过程

XV-3 从直升机状态向固定翼飞机状态转换的过程.jpg (70.7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8 上传



和贝尔 XV-3 的技术相似,Transcendental 1G 也是采用倾转轴

和贝尔 XV-3 的技术相似,Transcendental 1G 也是采用倾转轴.jpg (125.63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19 上传



Vertol(以 CH-46、CH-47 出名,后为波音收购)XV-21,同样是 Tilt Shaft

Vertol(以 CH-46、CH-47 出名,后为波音收购)XV-21,同样是 Tilt Shaft.jpg (27.4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0 上传




贝尔对柔性桨叶的局限清楚得很,在 70 年代,以 XV-3 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和 NASA 和美国军方合作,研制了采用半刚性桨叶的 XV-15。XV-15 的发动机舱和旋翼一起倾转,所以成倾转旋翼(tilt rotor)。半刚性桨叶可算是贝尔的看家本领了,当年红透直升机世界半边天的 UH-1,就是采用半刚性的双叶旋翼,桨叶和桨毂刚性连接,但桨毂和桨轴通过跷跷板轴承柔性连接,利用前行侧桨叶的自然升起和滞后,带动后行侧桨叶的自然降落和超前。很神妙的设计,可惜只能用于双叶旋翼。贝尔将跷跷板的原理推广到三叶(理论上也可以更多片桨叶),估计就是在万向接头外包覆一个刚性的整流罩,所有桨叶和整流罩刚性连接。

桨叶和桨毂的经典的分立铰链式连接,挥舞铰、摆振铰“五毒俱全” / 紧凑一点的重合式铰链连接

XX.gif (4.8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1 上传



双叶桨叶特有的跷跷板式连接,省却了挥舞铰和摆振铰,贝尔的经典之作 UH-1 和 AH-1 就是用这种结构 / 从跷跷板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万向接头式连接,估计贝尔的半刚性旋翼就是在万向接头外包覆一个刚性的整流罩

XX-1.gif (4.36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2 上传




贝尔的半刚性旋翼保留了直升机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用于在悬停或直升机飞行状态时的飞行控制。贝尔还采用了宽弦、大弯度的桨叶,是桨叶最大限度地在前飞时接近常规螺旋桨的特性。XV-15 引起了军方极大的兴趣,飞行试验远远超过简单的悬停、平飞和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之间的状态转换等概念证明型的试飞科目,而是进入了演习场、两栖登陆舰等接近实战的条件下的试验。美国军方对实验结果相当满意,这直接导致最终的四大军种联合研制的 V-22“鱼鹰”项目。V-22 是历史上第一架也是仅有的一架可以垂直/短距起落的量产型运输机,V-22 故事的细节请看

vx-15悬停.jpg (25.6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5 上传

vx-15爬升.jpg (90.83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5 上传

vx-15平飞.jpg (36.66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5 上传



为了尽可能减小迎风阻力,倾转旋翼的旋翼直径应该在不影响直升机状态下的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但较小的旋翼不可能不影响直升机状态的性能,最突出的就是所谓“涡流环”现象。直升机在快速下降过程中,要使旋翼进入自己的下洗气流,或下洗气流造成的涡流,旋翼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相对气流方向和相对速度出现本质变化,可能出现“打滑”而失去升力,这时候越是增加旋翼功率,打滑越严重,这就是所谓的“涡流环”现象。常规直升机也会出现“涡流环”现象,但小直径的旋翼更容易进入这一状态。V-22 在试飞中几次引人注目的坠机,大多出自这个原因。在悬停或直升机状态时,倾转旋翼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左右发动机的推力来控制横滚,用旋翼的前后转动来控制俯仰,偏航比较难办,可以用旋翼下洗气流作用在机翼的襟翼上,辅以一定的横滚作用来实现。但事实上,增减发动机推力的灵敏度不够,反映不够快,控制量也不够精细。用机电控制倾转旋翼来实现俯仰控制,灵敏度问题更大,无法适应恶劣天气时的飞行要求。实用化的倾转旋翼的 V-22(及其前身 XV-15)都是采用直升机桨叶,即保留了全套直升机的总距和周期距控制,而不是只可以调节桨距的螺旋桨,所以直升机状态的 V-22 的操控和直升机无异。在以螺旋桨-旋翼为基础的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中,倾转旋翼是最成熟的方案。美国的 V-22 在饱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开始量产。
贝尔在 V-22 的成功之后,向两条战线出击,一是将倾转旋翼技术用于无人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垂直起落和速度、航程上的优势,二是将倾转旋翼技术推向民航市场。早先雄心勃勃的中短程支线客机看来一时还难以实现,但小型公务机已经开始了,贝尔和意大利的 Agusta 合作,正在研制 BA-609,其垂直起落的能力和速度、航程将对大公司、政府机构的要员从城市中心到城市中心的空中旅行有很大的诱惑力。欧洲从 80-90 年代开始,也展开了倾转旋翼的研究。法、德合作的 Eurotilt 和英、意合作的 Eurofar 最后合并成一个计划,但在 V-22 和 BA-609 面临一系列技术困难后,速度放慢,估计现在处于观望状态,在等待倾转旋翼的技术进一步成熟、技术风险进一步降低后再行动。

BA-609 的 BA 代表 Bell Agusta,将成为倾转旋翼在民用领域里“吃螃蟹的人”

BA-609 的 BA 代表 Bell Agusta,将成为倾转旋翼在民用领域里“吃螃蟹的人”.jpg (90.8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7 上传


BA-609-1.jpg (92.96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29 上传


BA-609 在警方和海岸警卫队中也有望得到青睐 / BA-609 已经试飞,正在欧洲大力推销,力图抢在欧洲公司的前面霸占市场

BA-609-2.jpg (25.15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0 上传

BA-609-3.jpg (25.5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0 上传



法国的研制
法国主导的 Eurotilt 倾转旋翼飞机方案

法国主导的 Eurotilt 倾转旋翼飞机.jpg (20.3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2 上传



法国主导的 Eurotilt 倾转旋翼飞机1.jpg (25.5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3 上传



贝尔当然不会把倾转旋翼的概念只用在载人飞机上,在如火如荼的无人机领域,贝尔也推出了采用倾转旋翼的“鹰眼”(Eagle Eye) / “鹰眼”预计要和海军或海岸警卫队的舰船配合行动,所以有很高的上舰要求
尽管 V-22 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问题,美国军方对用具有垂直/短距起落能力的运输机作为战术空运主力的概念依然不肯放弃,在 V-22 尚未大规模服役时,已经开始对更大型垂直/短距起落运输机的研制,贝尔的方案自然是 V-22 的延伸:采用四旋翼的倾转旋翼方案,即所谓 quad tilt rotor。值得注意的是,倾转旋翼的发动机通常都是成双布置的。除非在机顶重心处安装一根很高的桅杆,倾转旋翼基本不可能是单旋翼的。
贝尔提出的四旋翼倾转旋翼(Quad Tilt Rotor,简称 QTR)方案,用于担当美军战场空运的主力 / 媒体为新飞机的名字都想好了:V-44,尽管军方并没有这样的命名

贝尔四旋翼倾转旋翼V-44-1.jpg (26.3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6 上传

贝尔四旋翼倾转旋翼V-44-2.jpg (28.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6 上传


四旋翼尽管顺理成章,但平飞时前后旋翼之间相互之间的气动干扰可能会很严重,尤其是机动飞行的时候,后发动机也要避开前发动机的尾流 / QTR 可以用于在城市中心机降“重型部队”(相对空降兵来说)

QTR 的结构想象图,传动轴不仅要左右同步,前后也要同步,复杂性和重量肯定要增加

贝尔V-44的结构想象图.jpg (81.3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8 上传




QTR 是和 Groen Brothers 的 Gyrolifter 竞争,当然也不会忘了海军型 / 四旋翼倾转旋翼运输机的另一个方案

贝尔四旋翼倾转旋翼V-44-3.jpg (47.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9 上传

贝尔四旋翼倾转旋翼V-44-4.jpg (26.59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39 上传



另外提一点,NASA 还在研究更大型的 QTR,用于民航。

NASA 大型的 QTR,用于民航.jpg (17.4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43 上传



螺旋桨可以看成小直径、宽弦、大弯度的刚性旋翼,除了桨距以外,没有挥舞铰、摆振铰之类的,只是螺旋桨一般比刚性旋翼的直径小一点就是了。不过直径小,对减小前飞阻力具有不可置疑的好处。只要能够满足垂直起落要求,用螺旋桨代替旋翼是倾转旋翼的一个自然的延伸,Curtis-Wright 就是这方面的先驱。Curtiss-Wright 是航空先驱 Glenn Curtiss 和 Wright 兄弟的公司合并的结果,50 年代时已经落后于喷气时代,但在螺旋桨领域还是一方好汉。倾转的螺旋桨称为 tilt prop。螺旋桨需要较高的转速才能产生足够的推力,这对小直径刚性的桨叶不成问题。不过 Curtiss-Wright 的研究机没有发展到 V-22 的阶段,估计快速下降时,会有更严重的“涡流环”问题。但是 Curtiss-Wright 的螺旋桨还有玄机在里面。普通螺旋桨是针对迎面气流的,如果把螺旋桨略微向上倾斜一点,下行的桨叶相对迎面气流的迎角增加,上行桨叶的迎角减小,这样下行桨叶产生向下的划动大于上行桨叶产生向上的划动,产生所谓“轴向升力”(radial lift),可以减小机翼面积,有螺旋桨产生部分升力。这里要注意的是,螺旋桨抬起来一点,倾泻的推理矢量本身就产生一点向下的升力分量,但轴向升力比这点升力分量要大很多。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轴向升力,螺旋桨的桨叶应该是宽弦、大弯度的。Curtiss-Wright 先研制 X-100 研究机,特意设计了出奇地小的机翼,以证明轴向升力的概念。不过要是现垂直起落,还是要老老实实把发动机竖起来,推力朝下。在向军方游说假如下面还要提到的三军联合直升机计划后,空军同意投资,这以后Curtiss-Wright 在已经部分完成的 M-200 试验机基础上,大规模展开四发动机的 X-19 的研制,采用四个角落的四台发动机的差动升力控制横滚和俯仰姿态,螺旋桨的差动扭力控制偏航。试飞中,控制反应不够灵敏,控制力矩不足,但机械可靠性是最大的问题,主齿轮箱的寿命只有 50 小时,发动机的倾转机构只有 15 小时的寿命。在 50 个起落的试飞中,留空时间一共只有 4 小时,计划在 4 个月后放弃了。

Curtiss Wright X-100 是 X-19 的先驱,只有两台发动机,采用导至机尾的发动机废气喷管提供姿态控制,效果不好

Curtiss Wright X-100 是 X-19 的先驱.jpg (43.9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45 上传




Curtiss Wright X-19,预计用作小型公务机或短程客机,但飞行控制问题没法很好地解决。

Curtiss Wright X-19,预计用作小型公务机或短程客机。.jpg (47.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47 上传


Curtiss Wright X-19 在悬停中,前后左右的四台发动机用于悬停中的姿态控制。为了避免陀螺力矩,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发动机交联。

Curtiss Wright X-19.jpg (19.0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49 上传


由于螺旋桨比直升机旋翼简单、可靠,平飞速度高,美国军方对 X-19 寄予很大的希望,空军、海军、陆军三军联合研制,这是“三军攻击运输机计划”(Tri-Service Assault Transport)的一部分。


倾转旋翼是倾转动力方案中最容易想到的,倾转螺旋桨可以算倾转旋翼的一个分支,但倾转旋翼在直升机状态时,机翼对旋翼的下洗气流的遮挡较大,而直升机状态是最需要把所有的推力全部发挥出来的时候。另外,由于旋翼和机翼的相对位置和角度的变化,旋翼-机翼的气动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在至关重要的直升机-固定翼状态转换期间尤其如此。既然如此,何不换一个思路,将发动机固定安装在机翼上,而让机翼倾转呢?倾转机翼(tilt wing)的好处是较好地解决了下洗气流的遮挡问题和发动机-机翼的相互作用问题。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倾转机翼要倾转整个机翼,由于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所在,而机体是承重的所在,机翼和机体连接部是飞机上最吃重的部位,现在这个最吃重的部位把所有应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控制机翼倾转的铰链上,要保证最大的可靠性,机械设计上的难度可想而知。和倾转旋翼一样,理论上倾转机翼可以通过前后倾转机翼来实现俯仰控制,控制左右发动机的推力来实现横滚控制,用下洗气流作用在襟翼上来实现偏航控制,但倾转机翼太不灵敏,所以有时在机尾增加一个水平风扇,专门用于俯仰控制。这个水平风扇只在垂直起落和悬停状态时打开,在平飞状态时折起以减小阻力,在地面也折起,不妨碍使用尾门装卸人员和货物。由于在直升机状态下必须保证所有旋翼/螺旋桨的绝对同步,所有旋翼/螺旋桨之间必须用同步轴连接,但是机翼不是绝对刚性的,在气动力的作用下,总是有一定的挥舞,这样一来,机翼内的同步轴非常容易受到损坏,这是倾转机翼和倾转旋翼共有的一个问题。

Vertol 76(也称 VZ-2)是倾转机翼的早期尝试之一

VZ-2 倾转机翼的早期型号.jpg (79.9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1 上传



由于整个机翼可以倾转,VZ-2 的平飞和普通固定翼飞机无异

VZ-2 倾转机翼的早期型号1.jpg (32.4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2 上传


但在机翼竖起来时,发动机推力向下,产生直接升力,而且机翼对发动机的下洗气流的遮挡很小

VZ-2 倾转机翼的早期型号2.jpg (31.5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3 上传


早期直升机界很活跃的 Hiller 也推出了 X-18 研究机,图中为地面演示机翼的倾转

Hiller X-18 研究机.jpg (33.4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4 上传



除了倾转机翼的机构外,倾转机翼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发动机刚性固定在机翼上,发动机气流和机翼的设计也相对简单。

X-18.gif (96.14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5 上传



不知道是不是处于习惯的原因,直升机出身的公司大多走倾转旋翼的路子,固定翼出身的公司大多走倾转机翼的路子。50 年代初,美国军方资助了很多垂直起落的研究项目,但基本上都是概念研究,离实战使用相差很远。59 年军方根据一个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启动一项旨在实用化的垂直起落飞机计划,特别要检验新飞机在实战条件下的,而且要适合三军(海军陆战队在 50 年代没有独立的采购计划,由海军代办)的需要,所以产生了三军联合的 XC-142 计划,LTV 的 Vought 分 部得标,Hiller 和 Ryan 作为主要次级承包商,计划由空军主持。XC-142 可以装载 32 名士兵,比 30 年后的 V-22 还多 40%,四台发动机和 5 个螺旋桨(4 个推进螺旋桨加一个机尾的姿态控制螺旋桨)全部交联,所以只有还有一台发动机在工作,5 个螺旋桨都会转动,尽管可能动力不足。空军对 XC-142 作了大量的测试,包括空运、空投、沙漠、山地、航母、搜索救援、装载机动车辆等。XC-142 最后还是坏在机械复杂性上,可靠性不够,而且机翼在 35-80 度倾转范围里,机翼像门板一样,受横风影响太大,发动机差动推力的控制不够灵敏。最大的抱怨是机翼倾转过程中,差动的辅翼有横滚控制变为偏航控制,而差动的发动机推力由偏航控制变为横滚控制,这不光是一个操作习惯的改变,还在机翼倾转的过程中,横滚控制和偏航控制交联,要求飞行员作大量复杂的补偿动作,工作量太大,而且机舱内噪音和振动太大,估计和在接近垂直状态而低速前进时,刚性的螺旋桨对非对称升力不作补偿,振动全传到机舱里了。XC-142 在 67 年下马了。

早期倾转机翼发展得最远的还要数 Vought Hiller Ryan 三家合作的 XC-142,美国军方对 XC-142 也寄予深望,空军、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这是又一个 Tri-Service 项目.

Vought Hiller Ryan 三家合作的 XC-142.jpg (48.04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7 上传


Vought Hiller Ryan 三家合作的 XC-142-1.jpg (59.38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1:59 上传




倾转机翼在垂直起飞和悬停时,竖起的巨大机翼形成“门板”效应,容易受低空阵风影响 / 作短距起飞时,机翼并不倾转到垂直,有趣的是,平尾也同步倾转,充分利用发动机下洗气流在地面造成的反弹,增强地面效应

XC-142-2.jpg (20.49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0 上传

XC-142-3.jpg (26.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0 上传




XC-142 在航母 Bennington 号上着舰试验 / 如果有合适的跑道,当然也可以正常滑跑起飞.

XC-142-4.jpg (25.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1 上传

XC-142-5.jpg (65.3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1 上传



加拿大的一个项目。
加拿大Bombardier CL-84 在试飞中

加拿大CL-84.jpg (35.45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3 上传



看看德国的进展

60 年代德国航空工业专注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MBB 的 Bo-140 是其中一个夭折的方案,其倾转机翼可以清楚地看见,MBB 的全称为 Messerschmitt Bolkow Blohm,包括前 Messerschmitt 和 Bolkow 的人马,Ludwig Bolkow 是第一架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的总设计师。

60年代德国MBB 的 Bo-140.jpg (76.5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5 上传




Bo-140 还打算作为战术运输机,取代 C-160“协同”

60年代德国MBB 的 Bo-140-1.jpg (31.59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6 上传


同时期的还有 VFW VC-400,VFW 的全称为 Vereinigte Flugtechnische Werke,包括前 Heinkel 和 Focke-Wulf 的人马。

德国 VC-400.jpg (26.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07 上传



倾转机翼的机械相当复杂,可靠性成问题。早期的 X-18 和 XC-142 用螺杆千斤顶控制机翼的倾转,动作平稳但是迟缓。经过 30 年的冬眠,倾转机翼近来有复苏的迹象。美国空军在寻找 C-130 的替代的过程中,从 AMST 开始,已经放弃了垂直起落的要求,现在只要求短 距起落。波音将倾转机翼的概念用于“先进战区运输机”(Advanced Theater Transport)计划的招标,利用倾转机翼和地面效应相结合产生的增升效果,来达到短距起落。

  倾转机翼经过 30 年的冬眠,现在又重新得到重视,这是波音的 147 型倾转机翼公务飞机 / 波音的雄心当然不止于小型公务飞机,波音投标美军“先进战区运输机”(Advanced Theater Transport,简称ATT)的方案就是倾转机翼。ATT只要求短距起落,而不强调垂直起落,不过波音的 ATT 形状怪异,被戏称为“超级大青蛙”

波音147型-1.jpg (18.2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0 上传

波音147型.jpg (15.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1 上传



要是没有心理准备,冷不防看见空中飞来这么一个怪东西,地面的敌人怕是惊得目瞪口呆,放枪也忘记了 / 洛克希德的 ATT 方案就要常规多了,虽然为隐身修形的机翼和 V 形尾比较新颖。

波音147型3.jpg (2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4 上传


洛克希德ATT方案.jpg (20.6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6 上传


洛克希德的另一个 ATT 方案就简直是 F-22 的运输机版了。

洛克希德ATT方案1.jpg (21.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7 上传



意大利没有闲着
意大利 Agusta 推出的 ERICA 计划不仅仅是又一个倾转旋翼的方案 ,ERICA 的机翼外翼段倾转,使其介于倾转旋翼和倾转机翼之间,不过现在 ERICA 已经和 Eurotilt 合并了。

意大利 Agusta的 ERICA 计划.gif (24.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19 上传




至此,倾转动力基本上都是在机翼和发动机上动脑筋,Freewing公司把思路颠一个倒,把机身、机翼固定,但把安装发动机的前机身倾转,或许这应该成为倾转机身?倾转机身,安装在机身上的发动机的推力产生向下的升力分量,产生直接升力。但这只是一部分,推力气流从地面的反射要是利用好的话,可以大大强化升力,Freewing 就是靠直接升力和地面效应极大地增加起飞过程中的升力的。升空后,前后机身拉直,像普通飞机一样飞行。不过 Freewing 很难做到垂直起落,只能短距起落。这在使用中不是那么了不起的一个限制,如果需要滑跑的距离足够短,比如只要十几米,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场地的。Freewing 也是公司的名字,Freewing 目前只用在无人机上,但 Freewing 的野心不止于无人机,提出的 Freewing 喷气战斗机方案很有点惊世骇俗,把通常 Freewing 的前后机身倒一个个儿,在短促的滑跑后,用气动力把机尾压下去,把机首抬起来,后面的事情就和一般的 Freewing 一样了。
Freewing 是推力转向的一个新思路,机身、机翼固定,但安装发动机的前机身可以抬起来,提供额外的升力分量,缩短起飞距离。不过 Freewing 不可能实现垂直起落,到目前为止,Freewing 只用于无人机,由于前机身在起落时要高高扬起,载人的机舱布置在前机身恐怕有问题,而飞行员坐在后机身又有违传统,看来 Freewing 概念要用到载人飞机还有一段日子。

Freewing 概念1.jpg (32.6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3 上传

Freewing 概念2.jpg (28.1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3 上传



不过人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如果倒一个个儿,前机身和地面水平,后机身翘起来,水平滑跑一小段距离后,水平尾翼用气动力量把尾巴压下去…… / 这样较重的前机身就抬了起来,可以利用向下的喷气推力分量,增加升力,尾撑之间的水平尾翼还可以“捕获”喷气发动机的下洗气流从地面的反弹,利用地效增升,实现短距起飞。事实上,这是利用机身的转动来实现推力转向,对发动机的要求最低。起飞后,后机身放下来,和前机身平行,像普通飞机一样飞行。

XX-2.gif (10.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4 上传

XX-3.gif (17.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4 上传



这个就想象力疯狂了。

XX-5.jpg (52.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6 上传



旋翼也好,螺旋桨也好,产生推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把螺旋桨用涵道包覆起来,变成涵道螺旋桨(ducted fan),初看和普通螺旋桨没有太大两样,但是涵道内外的气流有速度差,在贝努力原理的作用下,涵道内的高度气流可以拖动涵道外的低速气流,可以产生比涵道内气流流动多至 50% 的额外推力。涵道本身在平飞状态也产生升力,这时圆形的涵道实际上就构成了环形机翼。平直翼、后掠翼、三角翼甚至前掠翼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环形翼也是产生升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环形翼可以想象成翼梢小翼的一个极端,由于制造和分析上不如平面翼简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涵道风扇上的应用可算是歪打正着。涵道风扇也可以倾转,除了涵道本身也产生升力外,倾转涵道风扇(tilt ducted fan)具有和倾转螺旋桨一样的优缺点,不过在涵道风扇在倾转过程中,唇部的迎角不断变化,倾转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失速,改变飞机的升力分布,带来一定的飞行控制上的困难,同时造成风扇进气的紊乱,和很大的嗡嗡声。Doak VZ-4 是倾转涵道风扇的先驱,但最重要的倾转涵道风扇飞机应该是贝尔 X-22。尽管美国海军这是三军联合的项目的一员,但海军更中意短小的倾转涵道风扇方案,以便由航母升降机容纳,也免除折叠机翼的必要。涵道风扇也对甲板人员比较安全。于是海军在参加 XC-142 的同时,推动贝尔 X-22 计划。贝尔 X-22 采用四台涡轴发动机,两两布置在垂尾两侧,通过交联的同步轴,驱动所有四副涵道风扇,每个涵道出口的一个气动控制面提供垂直起落和平飞中的飞行控制。巨大的垂尾实际上没有舵面,只是起方向稳定作用。X-22 的涵道风扇的有 35% 的剩余功率,只要三个涵道风扇就能够实现垂直起落,只剩两个了还能正常平飞,在跑道降落只需要一个涵道风扇就够了。海军对 X-22 的试飞成果相当满意,责成负责研制 X-22 飞行控制的 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后称 Calspan 公司)继续完善自动飞行增稳控制系统。到 80 年 Calspan 完成项目,军方已经对垂直起落飞机失去耐心,X-22 计划无疾而终。

Doak VZ-4 是采用倾转涵道风扇的先驱 / 水平的涵道本身可以产生升力,但倾转过程中,涵道唇部会出现失速.

Doak VZ-4-1.jpg (20.3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8 上传

Doak VZ-4.jpg (22.2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28 上传



下面是贝尔X-22的研制过程

贝尔 X-22 又是一个三军联合的项目 / 由于采用涵道风扇,没有不对称升力和后行桨叶失速的问题,可以放心采用刚性桨叶。

X-22A-1.jpg (76.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0 上传

X-22A-2.jpg (37.0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0 上传

X-22A.jpg (99.2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0 上传




四个大水桶一样的涵道风扇在空中翻转,也是一景 / 法国的 Nord(后并入 Aerospatiale)也研制了 Nord 500 Cadet,发动机推力和涵道出口的菱形导流片提供悬停状态下的姿态控制。

X-22-4.jpg (18.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2 上传

X-22旋翼试验.jpg (23.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2 上传



  如果不倾转涵道风扇,而是把涵道风扇固定在机翼或机身内重心附近,用于在垂直起落时提供升力,在平飞的时候覆盖起来,减少阻力,这就是升力风扇的方案了。升力风扇方案并不新颖,二战后期纳粹德国热衷于一剑定乾坤的秘密武器,垂直起落战斗机是其中的一部分,升力风扇就是以研制号称二战中德国最优秀战斗机 FW 190 战斗机著名的 Focke-Wulf 的方案。但首先实现这个概念的,还是 Vanguard Omniplane。Vanguard 是由 Piasecki 分出来的一些人建立的,Omniplane 时运不佳,完成系留试验后,机械可靠性的问题就早早终止了 Omniplane 的生涯。不久,制造航空发动机出生的通用电气希望涉足垂直起落领域,和 Ryan 合作,研制了 XV-5 研究机。XV-5 比 Omniplane 要接近实用化多了,升力风扇依然埋在机翼里,但在平飞的时候,可以由盖板盖起来,减小阻力。上盖板是背对背打开的两个半圆形,下盖板是百叶窗形,打开时用作悬停状态下的偏航控制。机首有一个由百叶窗遮盖的小型升力风扇,用于俯仰控制。XV-5 的升力风扇有 31% 的剩余功率。XV-5 暴露了升力风扇的一些问题:升力风扇占用体积过大,载油和机载设备很受限制。另外飞行控制响应不灵敏,悬停到平飞的转换只有很小的操作窗口,越界的话,容易失事。由于机翼内的风扇使机翼很厚,XV-5 遇到很大的阻力问题,尽管是喷气式飞机,实际平飞速度不比二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快。XV-5 在 70 年代头上就下马了。不过升力风扇在 90 年代再现辉煌,入选的洛克希德 F-35 采用的就是升力风扇。


怪异的Focke-Wulf 的升力风扇方案,有科幻的感觉,2013天津直博会中国的飞鸿是不是相同的理念?

Focke-Wulf 的升力风扇方案.jpg (54.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37 上传



二战后期,德国秘密武器研制计划中,Focke-Wulf 就有用升力风扇实现垂直起落的想法,但真正实现这一概念的,还是 Vanguard Omniplane / 其机翼中巨大的胜利风扇提供垂直起落时的升力,机尾的推进涵道螺旋桨提供推力,涵道后的气动控制面提供飞行控制。

Vanguard Omniplane(通用)方案.jpg (33.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0 上传

Vanguard Omniplane(通用)方案1.jpg (22.2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0 上传


机翼实际上还是符合气动升力的要求的,就是特别肥厚了一点。

Vanguard Omniplane(通用)方案2.jpg (55.1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1 上传


通用电气是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公司,但在 50-60 年代的垂直起落大潮中,也来赶了一回时髦,和 Ryan 联手,研制了 XV-5 垂直起落研究机,机翼上的盖板可以打开,暴露出机翼内的升力风扇 / XV-5 在悬停中,可以看到机翼上向上折起的风扇盖板,机翼下表面另有百叶窗式的盖板。

通用AV-5-1.jpg (30.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3 上传

通用AV-5.jpg (58.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3 上传



这张图可以看到一点机翼下表面百叶窗 /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打开盖板后机翼里的升力风扇,注意机首还有一个关闭的“百叶窗”,下面是另一个较小的升力风扇,用于控制俯仰.

通用AV-5-2.jpg (26.6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4 上传

通用AV-5-3.jpg (38.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4 上传



平飞时,机翼上下表面的风扇盖板板关闭,减小机翼阻力.

通用AV-5-4.jpg (32.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5 上传



XV-5 的风扇有点创意,是通过对翼尖吹气驱动的,即所谓 tip turbine

通用AV-5的风扇.jpg (43.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2:46 上传


比升力风扇上更“优美”的是所谓引射增升(ejector)。引射是贝努力原理的一个应用,如果对文丘里管(背对背的喇叭口)吹入高速气流,在文丘里管的喉部会产生低压,这个低压会拉动文丘里管外上游的空气,和吹入气流混合,一起喷出文丘里管,最后文丘里管出口的气流流量大于吹入的气流。工业上常用这个原理,将大型容器内的气体抽吸出来。理论和实验证明,拉动气流和吹入气流之比可以达到 1.5-2:1,如果在机身或机翼上安装引射装置,就可以用较少的喷气发动机引出高压气流,产生较大的直接升力,这就是引射增升的基本道理。和直接采用旋翼/螺旋桨/风扇的方案相比,引射增升容易和机体气动外形实现保形,减小正常飞行时的气动阻力;引射装置的布置比较灵活;引射的排气和周围的冷空气混合,温度、速度大大降低,对跑道或甲板的烧蚀较小,发动机吸入废气的影响也小一些。70 年代时,由于越南战争的拖累,加上传统的大甲板航母的采购和运行实在太贵,在时任海军作战部长 Elmo Zumwalt 海军上将(最新的“21 世纪驱逐舰”DDG21 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的倡导下,美国开始研究“海上控制舰”(Sea Control Ship)概念,意图用较小的(一到两万吨)的直通甲板小型航母,运载较少但仍有足够战斗力的垂直/段距起落飞机,补充大甲板航母的作战,美国海军开始对垂直起落战斗机认真起来。美国海军和工业界研究了众多方案, 里的最后一幅变形金刚也是当时的一个方案,目的是结合当时在阿波罗飞船上获得成功的空中对接技术,用重型吊车把垂直起落飞机吊到舷侧,然后点燃发动机,炽热的喷气流直接射向海面,不损伤甲板,着陆时把顺序反过来。类似的还有在“鹞”式战斗机背上吊挂的方案,但最后选定的是采用引射增升的罗克韦尔 XFV-12 方案。

  XFV-12 采用美国战斗机中不常见的鸭式布局,鸭翼低置,主翼为上单翼,翼尖设垂尾,总体布局比较前卫,但最前卫的当然是在机翼内和鸭翼内的引射增升装置。发动机为 F401,这是本打算用于  的海军型的 F100 发动机,F-14A 的 TF-30 发动机发动机一直有动力不足和可靠性低下的问题,海军一直就是把 F-14A 作为过渡型战斗机,采用和 F-15 的 F100 发动机大量共享的 F401 发动机的 F-14B 才是海军心目中的理想战斗机,但 F100 和 F-15 的发动机进气道匹配问题及 F100 本身的可靠性问题,在 F-15 服役的前几年,差不多使任何时候至少有一半的 F-15“永久性”地趴窝,海军的 F-14A 也就变成“永久性”的,直到装 F110 的 F-14D 的出现,但那已经为时太晚,不过这扯远了。对于 XFV-12 来说,F401 的可靠性还没有成为问题,自身的基本设计已经问题多多。XFV-12 的前后左右的引射增升装置控制俯仰和横滚,引射增升装置下方下洗气流中的控制面控制偏航。考虑到实际气动损失和不完全混合,实验室规模的 XFV-12 引射系统可以达到 55% 的增升率,也就是说,1 份吹气可以拉动 0.55 份环境空气,但实际试飞时,主翼的引射装置只达到可怜的 19% 的增升率,鸭翼只达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6%,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在计划大大超时超支后,海军的战略也转为“向大甲板航母一边倒”,XFV-12 就此下马了。

美国此后致力于常规布局的倾转翼技术研究,从XV-3   X-22 XV-15一路走来,鱼鹰得以修成,展望兔子的倾转翼机,我们相信高起点的重型的蓝鲸未来一定能成功。

最后补充美国几个关键型号的图片,欣赏一下,以结束本帖。



XV-3

XV-3-1.jpg (43.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7 上传

XV-3-2.jpg (35.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7 上传

XV-3-3.jpg (46.8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7 上传

XV-3-4.jpg (5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7 上传

XV-3-5.jpg (32.4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7 上传


XV-3-6.jpg (86.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8 上传



xv-15

XV-15-1.jpg (51.9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9 上传

XV-15-2.jpg (36.6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09 上传

XV-15-3.jpg (90.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0 上传

XV-15-4.jpg (42.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0 上传

XV-15-5.jpg (68.9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0 上传

XV-15-6.jpg (57.6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0 上传

XV-15-7.jpg (76.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0 上传



x-22

X-22A-1.jpg (76.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1 上传

X-22A-2.jpg (37.0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1 上传

X-22A.jpg (99.2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1 上传



最后贝尔609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jpg (75.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2.jpg (27.1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3.jpg (30.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4.jpg (25.7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5.jpg (23.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7.jpg (56.5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8.jpg (26.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0.jpg (37.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1.jpg (17.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2.jpg (76.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3.jpg (90.8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3 上传

贝尔609倾转翼直升机14.jpg (92.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3 23:14 上传


精彩,太详细了,倾转旋翼机发展历史啊! 看来现在要加上我国了!
后续慢慢等着军迷补充对未来的倾转翼的美好设想、讨论。
好文,顶之。那个德国搞的风扇既然已经淘汰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搞。
当时技术不成熟,升力风扇技术直到f35b才真正实用,兔子的飞鸿也是验证机,技术若得突破,意义不小

兄弟,晨枫老大的作品吧? 他的作品也有多个不准确的地方.不能照抄喔.
积极贮备技术  争取早日突破
我个人认为,针对我国的领海防御目的,应该大力发展地效飞行器一类的运输工具,地效飞行器相对于倾转旋翼机同样拥有航程远,载重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而且地效飞行器贴近于海面飞行隐身性能也相当突出,另外,​涡轴发动机现在还有瓶颈,目前还不太适合发展倾转旋翼机。
果然福利都在深夜


转载请注明链接,这篇文章来自于晨枫发表在西西河论坛上《像鸟儿一样腾飞》。

转载请注明链接,这篇文章来自于晨枫发表在西西河论坛上《像鸟儿一样腾飞》。
我觉得通读了之后,对那些模型更加不应该有太大的hkc。
Tschuess 发表于 2013-9-14 02:36
我觉得通读了之后,对那些模型更加不应该有太大的hkc。

兄台,請您以宽容的心态,原凉那 些丶送给愤愤当作"鸡血"用途的中航模型玩具吧! 那是修拖拉机的(林左鸣语),好不容易的作品啊!

中航直研拿"阿凡提"捉弄自已的老总.难怪林左鸣把中航直升机研究所从江西迁往天津了.
(林总,兄弟们不是有意的,他们就那么一点料嘛)
.
帖子很强大 才知道倾转翼老美都要玩烂了。。
玩是玩了不少,完成的可就一个鱼鹰。
老美技术是成熟了,兔子才刚开始推出模型。
cofg 发表于 2013-9-14 12:15
兄台,請您以宽容的心态,原凉那 些丶送给愤愤当作"鸡血"用途的中航模型玩具吧! 那是修拖拉机的(林左鸣语 ...
光打鸡血也可以理解,谁没个肾上腺激素上升的时候呢。
结果信誓旦旦地把淘宝的玩具都拿来做证据了,这不是肾上腺激素上升,而是智商下降。把自己和别人都当成白痴一样了。
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Focke-Wulf ,国内已经有民间版,可以买到工程产品。
标题名字--- 有钱真好
2013-9-14 14:03 上传



.
蓝鲸貌似不能像鱼鹰那样折叠呀。
北纬90度 发表于 2013-9-14 18:29
蓝鲸貌似不能像鱼鹰那样折叠呀。
恐怕只能向上折叠,叠到挨着机背。
不错不错,介绍的很详细
帖子很好,原来MD鱼鹰的成功后面有无数的失败者。
skycaptain 发表于 2013-9-14 19:25
帖子很好,原来MD鱼鹰的成功后面有无数的失败者。
看美帝,蓝鲸研制路途不会平坦。
幻影4000 发表于 2013-9-14 18:59
恐怕只能向上折叠,叠到挨着机背。
是啊,问题是那样就有点高了,不知道会不会够到小平顶儿的机库顶上。
2013-9-14 21:34 上传

还是升力风扇飞机比较厉害 拖拖的阿凡达既视感
好文,顶之。
楼主文章确实不错。。。学习了
大开眼界啊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这个帖子是转自晨枫的文章,作为学习了解是很不错的,发帖时忘记给出原贴出处、链接,被版主扣分,于是看的人少了,但从内容看其实是个好帖子。
长见识了...
长知识啊!
xc-142在今天如果使用电传操纵系统,就可以解决操纵上的问题了。在我看来这是种比较有效的方案。
前途很光明道路很艰辛
我就说这个帖子为什么不加精还扣分,原来是转载啊
唉,看完之后不得不感叹

美帝把该试的、不该试的方案都试验了
把该用的、不该用的技术都用了

兔子想不抄都不成呀!!!!!!!

原罪
pl18 发表于 2013-9-21 19:57
xc-142在今天如果使用电传操纵系统,就可以解决操纵上的问题了。在我看来这是种比较有效的方案。
xc-142没有操纵上的问题吧?!  xc-142比V-22快200公里,近700公里时速.航程几乎是鱼鹰的两倍.当初没有电传操纵系统还不是飞的很好?
.
摩托耗子 发表于 2013-9-22 13:52
唉,看完之后不得不感叹

美帝把该试的、不该试的方案都试验了

晨枫还有两个很主要的没写.其中一个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一种高速直升机模式.DARPA投下了四千万美元研究基金.
.
没想到旋翼机居然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