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恒天然事件:食品安全切不可迷信洋品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3:35:20


婴幼儿奶粉投诉六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问题一箩筐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8-05/5120741.shtml  2013年08月05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在中国市场趁火打劫价格涨涨不休,质量问题频曝不歇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洋奶粉被推向风口浪尖,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部分流入中国,事涉多家奶企,市面一片“风声鹤唳”;而就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已结束,将于本周公布结果,企业一旦被确认违反了《反垄断法》,将面临年销售额1%到10%的巨额罚款。

  业界不少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国进入了高增长狂涨价的“快车道”,在年年涨价的“趁火打劫”之下,洋奶粉却出现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在政府连环重拳整治下,部分小品牌洋奶粉或退出中国市场,洋奶粉将迎来洗牌。

  文/记者涂端玉、杨杉(除署名外)

  问题越来越多

  婴幼儿奶粉投诉

  六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的问题越来越多。去年广东口岸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0批,占全部进口乳制品批次的0.5%。2013年1~5月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1批,其中3批美国牛奶中检出我国不允许使用于牛奶的着色剂柠檬黄。

  2012年11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检中,有超过23吨的洋奶粉因查出各种问题被禁止入境。其中,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9.8吨金装婴儿配方奶粉,泛酸不符合国内标准。泛酸未达标准可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

  据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13年婴幼儿奶粉投诉744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投诉量翻了一番。婴幼儿奶粉投诉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其中6成是外资品牌。

  (记者杜萌、李大林)

  洋奶粉问题一箩筐

  2003年 美国亨氏奶粉疑与婴儿死亡有关在以色列被召回;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4年 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5年 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6年 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被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2007年 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柜。

  2008年 澳优奶粉中,被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美赞臣、雀巢、雅培均被验出三聚氰胺。

  2009年 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法国达能旗下的多美滋奶粉被疑遭三聚氰胺污染。

  2010年 惠氏奶粉最新事件,婴儿喝惠氏奶粉后腹泻不止,“毒翻”母婴。

  2011年 1岁女婴吃合生元严重腹泻;韩国每日乳业的牛奶中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洋奶粉澳优被曝光是国内品牌;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现活虫。

  2012年 雅培、美赞臣“异物门”事件被曝光。

  价格越来越高

  一年一涨变半年一涨

  每次涨幅一成左右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于洋奶粉更加青睐,洋奶粉则进入肆无忌惮地“涨价期”,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则从一年一涨到“半年一涨”。

  百元洋奶粉毛利润15%~20%

  200元以上洋奶粉毛利润60%

  之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洋奶粉价高的原因:一罐洋奶粉进入中国,除了需要缴纳10%的关税、10%的质检等海关费用、17%的增值税外,还有10%的总代理费用,10%~20%的渠道费用,20%~30%的经营成本费用。

  “对比欧洲、澳洲、甚至亚洲很多国家,洋奶粉之所以进入中国就价格畸高,不能一味怪在关税头上。”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受打击,洋奶粉开始轮番涨价,在中国这个盲目相信进口奶粉的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

  他认为,无论是配方升级,还是成本上涨,都是经久不衰的调价“托词”。“就拿配方升级来说,DHA等辅料增加一点,这些成本变化是企业可以自身消化不少的。”

  婴幼儿奶粉价格年年涨,其毛利润到底是多少?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一罐婴幼儿奶粉,低端产品的价格为80至100多元,毛利润为15%至20%,而中高端产品一般在200元以上,毛利润最高可以超过60%。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外资奶粉和进口配方奶粉成本相差无几,每罐900克奶粉到岸价在85元左右,已包含出口国关税等,上岸后加上各种成本或达到100~110元/罐。他表示,95%的国家配方奶粉市场价格都在每罐125元/900克。

  洋奶粉降价幅度打折还玩“假摔”

  7月初,在发改委启动婴幼儿奶粉反垄断之后,惠氏、明治、多美滋、美赞臣、合生元等洋品牌奶粉纷纷宣布下调价格。

  惠氏表示奶粉降幅为11%。美素佳儿所在公司表示,将从7月8日起把中国市场全线产品的售价下调5%。多美滋表示,降价幅度为5%~20%。雅培表示对主力产品系列降价4%~12%。

  这些洋奶粉宣布降价后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昨日,广州市内某超市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有部分品牌并没有在零售终端降价。”对于哪个品牌没有调价,对方表示目前无法回应。

  7月9日,惠氏金装系列奶粉率先被媒体曝出在零售终端首家降价,但时隔仅10多天,记者前往家乐福、华润万家等超市,却发现惠氏金装系列新配方产品占据了超市主推位置。超市销售人员表示新配方产品售价和旧配方产品降价前的售价“是一样的”,多名消费者质疑惠氏降价是“假摔”。

  近日,某超市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该超市零售终端,雅培的平均降价幅度仅7%左右,多美滋仅6.7%。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选购奶粉的消费者,大多数人表示没有感到洋品牌奶粉降价。

  “好日子”越来越少

  小品牌洋奶粉

  或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奶粉品牌多达上百家。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王丁棉表示,消费者不要盲目迷信洋奶粉,其同样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王丁棉表示,在监管洋奶粉价格是否垄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质量的监管,避免不少品牌打着洋奶粉旗号,“挂羊头卖狗肉”。

  一位乳品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洋奶粉还不仅仅只是价高质量存疑的问题,还涉嫌信息欺瞒。”

  他表示,洋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进口分装,前者是完全在原产地包装完成,后者则是在国内完成成分添加和产品包装。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不少标注“进口奶源”的洋奶粉都没有明确其进口原料的含量和配比,也没有标明具体奶源地,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使得监管部门对其是否采用进口原料等具体情况的监管难度增大。

  德国某奶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目前已经有了史上最严的进口奶粉检验监督管理法,在这么严格的制度下面,估计不少小品牌的进口奶粉或是其经销商、代理商会因为负担不起过关时的较高检测费用、时间等成本,从而自然淘汰,退出中国市场。”他认为,市场格局将迎来新的洗牌。

  “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最主要还是产品质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洋奶粉接下来在中国的日子会没那么好过了,将面临竞争激烈、监管变严等情况,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会短时间内转投国产奶粉怀抱。“无论中外奶企,关键还在于严把质量关,培养稳固的品牌消费人群。”

  国家“重拳”打击

  洋奶粉价格垄断

  查价格垄断、抓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国连出重拳,不断加强对洋奶粉的价格调查,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乳制品质量的监管。


婴幼儿奶粉投诉六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问题一箩筐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8-05/5120741.shtml  2013年08月05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360截图20130805112240812.jpg (41.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5 11:23 上传


360截图20130805112250703.jpg (32.7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5 11:23 上传



       在中国市场趁火打劫价格涨涨不休,质量问题频曝不歇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洋奶粉被推向风口浪尖,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部分流入中国,事涉多家奶企,市面一片“风声鹤唳”;而就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已结束,将于本周公布结果,企业一旦被确认违反了《反垄断法》,将面临年销售额1%到10%的巨额罚款。

  业界不少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国进入了高增长狂涨价的“快车道”,在年年涨价的“趁火打劫”之下,洋奶粉却出现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在政府连环重拳整治下,部分小品牌洋奶粉或退出中国市场,洋奶粉将迎来洗牌。

  文/记者涂端玉、杨杉(除署名外)

  问题越来越多

  婴幼儿奶粉投诉

  六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的问题越来越多。去年广东口岸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0批,占全部进口乳制品批次的0.5%。2013年1~5月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1批,其中3批美国牛奶中检出我国不允许使用于牛奶的着色剂柠檬黄。

  2012年11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检中,有超过23吨的洋奶粉因查出各种问题被禁止入境。其中,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9.8吨金装婴儿配方奶粉,泛酸不符合国内标准。泛酸未达标准可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

  据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13年婴幼儿奶粉投诉744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投诉量翻了一番。婴幼儿奶粉投诉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其中6成是外资品牌。

  (记者杜萌、李大林)

  洋奶粉问题一箩筐

  2003年 美国亨氏奶粉疑与婴儿死亡有关在以色列被召回;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4年 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5年 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6年 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被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2007年 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柜。

  2008年 澳优奶粉中,被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美赞臣、雀巢、雅培均被验出三聚氰胺。

  2009年 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法国达能旗下的多美滋奶粉被疑遭三聚氰胺污染。

  2010年 惠氏奶粉最新事件,婴儿喝惠氏奶粉后腹泻不止,“毒翻”母婴。

  2011年 1岁女婴吃合生元严重腹泻;韩国每日乳业的牛奶中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洋奶粉澳优被曝光是国内品牌;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现活虫。

  2012年 雅培、美赞臣“异物门”事件被曝光。

  价格越来越高

  一年一涨变半年一涨

  每次涨幅一成左右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于洋奶粉更加青睐,洋奶粉则进入肆无忌惮地“涨价期”,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则从一年一涨到“半年一涨”。

  百元洋奶粉毛利润15%~20%

  200元以上洋奶粉毛利润60%

  之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洋奶粉价高的原因:一罐洋奶粉进入中国,除了需要缴纳10%的关税、10%的质检等海关费用、17%的增值税外,还有10%的总代理费用,10%~20%的渠道费用,20%~30%的经营成本费用。

  “对比欧洲、澳洲、甚至亚洲很多国家,洋奶粉之所以进入中国就价格畸高,不能一味怪在关税头上。”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受打击,洋奶粉开始轮番涨价,在中国这个盲目相信进口奶粉的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

  他认为,无论是配方升级,还是成本上涨,都是经久不衰的调价“托词”。“就拿配方升级来说,DHA等辅料增加一点,这些成本变化是企业可以自身消化不少的。”

  婴幼儿奶粉价格年年涨,其毛利润到底是多少?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一罐婴幼儿奶粉,低端产品的价格为80至100多元,毛利润为15%至20%,而中高端产品一般在200元以上,毛利润最高可以超过60%。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外资奶粉和进口配方奶粉成本相差无几,每罐900克奶粉到岸价在85元左右,已包含出口国关税等,上岸后加上各种成本或达到100~110元/罐。他表示,95%的国家配方奶粉市场价格都在每罐125元/900克。

  洋奶粉降价幅度打折还玩“假摔”

  7月初,在发改委启动婴幼儿奶粉反垄断之后,惠氏、明治、多美滋、美赞臣、合生元等洋品牌奶粉纷纷宣布下调价格。

  惠氏表示奶粉降幅为11%。美素佳儿所在公司表示,将从7月8日起把中国市场全线产品的售价下调5%。多美滋表示,降价幅度为5%~20%。雅培表示对主力产品系列降价4%~12%。

  这些洋奶粉宣布降价后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昨日,广州市内某超市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有部分品牌并没有在零售终端降价。”对于哪个品牌没有调价,对方表示目前无法回应。

  7月9日,惠氏金装系列奶粉率先被媒体曝出在零售终端首家降价,但时隔仅10多天,记者前往家乐福、华润万家等超市,却发现惠氏金装系列新配方产品占据了超市主推位置。超市销售人员表示新配方产品售价和旧配方产品降价前的售价“是一样的”,多名消费者质疑惠氏降价是“假摔”。

  近日,某超市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该超市零售终端,雅培的平均降价幅度仅7%左右,多美滋仅6.7%。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选购奶粉的消费者,大多数人表示没有感到洋品牌奶粉降价。

  “好日子”越来越少

  小品牌洋奶粉

  或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奶粉品牌多达上百家。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王丁棉表示,消费者不要盲目迷信洋奶粉,其同样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王丁棉表示,在监管洋奶粉价格是否垄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质量的监管,避免不少品牌打着洋奶粉旗号,“挂羊头卖狗肉”。

  一位乳品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洋奶粉还不仅仅只是价高质量存疑的问题,还涉嫌信息欺瞒。”

  他表示,洋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进口分装,前者是完全在原产地包装完成,后者则是在国内完成成分添加和产品包装。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不少标注“进口奶源”的洋奶粉都没有明确其进口原料的含量和配比,也没有标明具体奶源地,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使得监管部门对其是否采用进口原料等具体情况的监管难度增大。

  德国某奶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目前已经有了史上最严的进口奶粉检验监督管理法,在这么严格的制度下面,估计不少小品牌的进口奶粉或是其经销商、代理商会因为负担不起过关时的较高检测费用、时间等成本,从而自然淘汰,退出中国市场。”他认为,市场格局将迎来新的洗牌。

  “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最主要还是产品质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洋奶粉接下来在中国的日子会没那么好过了,将面临竞争激烈、监管变严等情况,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会短时间内转投国产奶粉怀抱。“无论中外奶企,关键还在于严把质量关,培养稳固的品牌消费人群。”

  国家“重拳”打击

  洋奶粉价格垄断

  查价格垄断、抓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国连出重拳,不断加强对洋奶粉的价格调查,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乳制品质量的监管。
     抓质量

  进口乳品应

  按照国家标准检验

  2008年10月,正式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乳制品进出口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规范进行了规定,要求进口的乳品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检验。

  今年5月1日,国家质检部门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品方可入境。同时,进口乳品商要向公众公布乳品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记录进口乳品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编号、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等。

  今年6月1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对进口婴幼儿乳粉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在进口环节,对标签标识、包装和进口单证等方面会加大检测力度。明确规定进口婴幼儿乳粉的中文标签不得在境内加贴,必须在入境前就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一旦发现标签不符合要求,将直接导致其婴幼儿配方食品退货或者销毁。

  降价格

  反垄断案件

  调查结果本周公布

  据记者了解,因怀疑涨价过快,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曾“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澳优等,不过其后未见有处罚。

  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证实,正对几家乳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从已经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看,被调查的乳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国家发改委指出“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奶粉价格偏高。”据悉,国家发改委对奶粉企业就这一问题展开单独约见,有关负责人需亲自到北京汇报。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日前表示,针对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已结束,将于本周公布结果。许昆林称,被调查的奶粉企业限定最低的转售价格是典型的纵向垄断,成为市场上部分奶粉价高的原因之一。这些企业一旦被确认违反了《反垄断法》,将面临年销售额1%到10%的巨额罚款。

  编辑

  点评

  本土奶别偷着乐

  抓紧时间争口气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重创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形象。陷入集体焦虑的中国的父母们将视野投向高价的洋奶粉,他们找海外代购,甚至远赴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抢购奶粉。于是,世界奶业迎来春天。

  在乳业大国荷兰,因为中国人“抢”奶粉,竟令当地婴儿无奶可吃。许多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为中国内地的亲友整箱购买奶粉,一些大卖场不得不推出限购令。而在香港,由于大量内地游客的扫货,以及水货客大量抢购,一度出现了“奶粉荒”,今年3月,香港执行离境最多带两罐奶粉的限奶令。

  面对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质量崇拜,洋奶粉攻城略地,高歌前进,不几年就占据中国市场的大半江山。

  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30%跃升至60%以上,高端奶粉领域,洋奶粉的份额甚至高达七成。

  一边是抢购,一边是涨价。2012年,洋奶粉连涨四轮,最高上浮达20%。洋奶粉动辄两三百元一罐,“赚奶粉钱”成为不少为人父母者的口头语。即便进口关税被调低的情况下,洋奶粉的价格依旧在高位运行。

  令人迷恋的洋奶粉真的是完美的吗?近几年,洋奶粉频曝“质量门”,2008年美赞臣被检出三聚氰胺,2009年多美滋被疑遭受三聚氰胺污染,2011年美素、雅培、多美滋现活虫事件等等。

  价格频频涨,问题时时出,销量却不降。由此可见,洋奶粉的质量个案并不能撼动其市场地位,也没有足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被进口奶粉挤占大部分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国产奶粉,似乎除了价格优势外,缺乏有效的还击之力,阵地频频失守。

  信任可以一夜之间失去,却难以一时挽回。消费者宁可买高价的进口奶粉,即使进口奶粉时不时地出点质量问题,他们也不愿意买便宜的国产奶粉,这真是一种悲哀,哀的是国产奶粉的不争气。

  国产奶粉当自强。正视存在的问题,不捂不盖,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接受消费者的质疑和追问。

  广告吹不出好的奶源地,口碑也不代表质量,地方品牌也并非一定“不杀熟”。千万别以为洋奶粉出了事,国产奶粉就能“敌退我进”了。要知道,洋奶粉出问题,并不必然代表国产奶粉没问题。

  奶粉行业,特别是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做的是份良心活,要是在质量上马马虎虎甚至做手脚,危害的是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消费者,才有在这个市场立足的前提。

  若想生存发展,须刮骨疗伤,踏踏实实做好质量管理。只有这样,国产奶粉才能用其质量和诚意慢慢重获消费者的信任,以及得到失去许久的市场。 (魏丽娜)
当初三鹿出事儿,可也没得到"本版置顶"这个待遇阿~~ 还是洋大人力量大{:soso_e113:}
舶来品也不都是好东西!
当初三鹿出事儿,可也没得到"本版置顶"这个待遇阿~~ 还是洋大人力量大
其实正常啊,三鹿出事至少还能吃国外的,现在国外也出事了,那到底吃什么?
国产奶粉没人买所以突现洋奶粉投诉。。。。。
恒天然震荡波:中国奶业求解海外依赖症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805/10344907_0.shtml

     新西兰的奶牛打个喷嚏,中国的奶粉市场也会震荡不已。

     刚刚过去的周末,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发布消息称,在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

     由于中国八成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目前来看,至少已有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多家在中国的乳制品、饮料企业受到波及,相关公司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追查及召回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中最为严重的多美滋奶粉有420多吨已流入市场。

     一家大型外资奶粉生产商的运营总监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国内的奶源现在已经达标,但是出于民众对国内奶源的不信任,以及对国外奶源好感的“马太效应”,企业还是从新西兰等地进口奶粉以及原料。

     对于如何解决中国奶业的海外依赖症难题,艺康(中国)食品安全经理陆有开博士对本报表示,关键还是要发展自主奶源。“这方面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做,奶源不是自己控制,食品安全就很被动。”
     
     波及多美滋、可瑞康、娃哈哈、可口可乐产品

      上周六,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可能受污染的产品被用于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的生产,或造成服食者中毒,涉嫌受污染产品的总量约40吨。污染源是该公司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

     乳清蛋白粉是以乳清为原料,经分离、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的蛋白含量不低于25%的粉末状产品,它常被用作奶粉生产的原料。

     恒天然已向全球8家客户通报以上情况,其中包括4个中国客户。昨日,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公布了4家可能进口了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恒天然集团产品的进口商,分别是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旗下的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娃哈哈进出口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进口涉事原料乳粉208.55吨、浓缩乳清蛋白14.475吨、浓缩乳清蛋白4.8吨。

     其中,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问题产品流入了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方面对本报表示,涉事4.8吨乳清蛋白中25公斤用于2013年3月5日生产的一个批次的果粒奶优菠萝口味产品,追查及召回工作正在进行,其余已经被安全隔离。

     达能集团旗下的多美滋昨日向本报发来声明称,根据恒天然提供的信息,多美滋已查明部分优阶贝护和多领加二阶段产品有可能受到影响,共涉及12个批次。

     与此同时,上海市质监部门的消息显示,由恒天然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制成的多美滋奶粉流入市场达420.188吨。目前,上海质监部门已经全部封存多美滋公司现场涉及问题乳粉的原料及成品,并要求公司立即启动召回程序。

     而娃哈哈方面则向本报表示,相关问题产品已经被制成钙好喝等酸性产品并全部销售完毕,娃哈哈将排查市场是否还有涉事产品,一旦发现将召回。娃哈哈方面强调,已对去年至今年2月使用该乳清蛋白的产品的出厂检测记录进行复查,并未发现肉毒梭状杆菌及肉毒毒素。

     以上并不是“毒粉”事件波及的全部。达能旗下另一个颇受国内消费者喜爱的奶粉品牌可瑞康也被卷入,可瑞康牌婴儿奶粉的生产商新西兰纽迪希亚营养制品有限公司4日宣布,将在新西兰市场上召回可瑞康1段和可瑞康金装版2段婴儿配方奶粉。

     虽然达能方面对本报表示,目前所有中国官方渠道在售的可瑞康金装全系列产品均未使用受到污染的原料,但大量代购渠道进入的新西兰可瑞康奶粉却游离在监管之外。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已发出紧急警示,要求消费者勿食用可瑞康3个批号新西兰婴幼儿配方乳粉,这些奶粉保质期至2014年12月、2016年6月等。

     事实上,这已经是恒天然这家跨国乳业巨头今年第二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了。

     就在今年1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奶粉中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氨。同时,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1月25日证实,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每年使用2至3次,因此部分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

     新华社报道称,乳制品是新西兰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年出口额约为84亿美元,占新西兰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一。乳业巨头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而我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

     迟到4个月才公布,

     目前尚无肉毒杆菌标准

     目前距离涉事乳清蛋白粉生产日期已经过去一年多,但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恒天然已经发现了潜在的质量问题。

     据恒天然方面介绍,今年3月的检测中发现梭菌属微生物指标呈阳性,但属于无害。直至7月31日的检测结果显示,某样本中可能存在会导致肉毒杆菌中毒的污染。

     为何耗时这么久才发现问题?公司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的解释是:“得出这一结果所作的科学检测使用了现代技术标准。我们总想做事情快一点,但现实是,根据现有技术,要耗时那么长。”

     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乳业专家纷纷表示不认可,表示检测用时长可以理解,但至少可以及时预警。

     乳业专家宋亮告诉记者,恒天然应该在3月份发现问题苗头的时候就启动预警机制,封存相关问题产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则表示,恒天然在发现问题的苗头时就应该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叫停产品的生产销售,然后再去查,等待检测结果最终确认没有问题后再重新出售,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陆有开认为,这次新西兰用4个月的时间发现肉毒杆菌在奶粉上,可能是其发现某一批次的产品受微生物污染后,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别,由于分离出很多种细菌,鉴别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他的菌种可能都是腐败菌,当检出肉毒杆菌时,才引起其高度重视。

     对于乳清蛋白粉这一常用奶粉生产原料,一家大型奶粉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乳清粉食品安全标准中没有要求企业检测肉毒杆菌这一项。


     记者查阅到的《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显示,在微生物限量项目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两项需检测,并无肉毒杆菌检测项目。

     一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也对记者表示,当前肉毒杆菌没有标准,其他国家也没有,此次是因为企业自己内部检测出来的。同时它也不是食品抽检的项目之一。

     一位食品从业者表示,乳清蛋白粉在一些乳制品中是配制环节,经过高温能够杀死肉毒杆菌,但是肉毒杆菌所产生的毒素无法消除。

     肉毒杆菌(也叫肉毒梭菌)是一种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水和水底沉积物及动物粪便等。肉毒杆菌需要在PH值在4.6以上的非酸性食品和无氧气或很少氧气的环境下才能生长。
新京报:洋乳企质量丑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805/10345799_0.shtml
     

     本土乳企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

     仅一个月之内,洋乳企就两次遭受“重创”——继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对包括合生元[9.75%]、多美滋、惠氏等多家洋奶粉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后,8月2日,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企业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这次恒天然集团因此管理不善,导致大量受污染乳制品流入市场,这无疑是一次质量丑闻。此外,恒天然是否隐瞒问题,也是一个疑点。新西兰贸易部长格罗泽说,恒天然的问题乳清蛋白粉于去年5月生产,但恒天然集团却在今年7月31日才最终检测出肉毒杆菌,并于8月2日向政府通报。新西兰政府将对这一事件全面调查。

     恒天然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包括恒天然在内的众多洋乳企“接连受挫”,无疑再次打破了进口奶粉百分百安全的神话。不过尽管这些洋乳企的质量问题屡屡使其品牌形象受损,但这些企业在发现问题后多选择主动披露,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自身的形象,避免了危机的扩大。

     需要说的是,此番爆出的“肉毒杆菌”这一名词,在全球各国的乳品检测标准中,其实均未被列入,而恒天然公司能够通过自我检查,揪出“肉毒杆菌”这一乳品安全隐患,也说明其质量控制水平,远远高于国家部门(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质检水平,其质量控制要求,更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

     其次,此番恒天然公司发生的肉毒杆菌事件,其最终大白于天下,并非是由质检部门查出、亦非是由媒体爆出、更非是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曝光,而是其自曝家丑,并且事发后主动请求召回——这份自曝家丑的担当,尤其值得本土乳企借鉴。


     纵观此番恒天然公司对肉毒杆菌事件的处理,可以说,正是因为其积极主动的质量自查和主动的信息披露,才没有酿成波及范围更广、对消费者伤害更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当下全球尚未因此发生明显的肉毒杆菌事故,我国涉事的4家进口企业得以迅速被锁定。

     面对近期洋乳企的“接连受挫”,本土乳企请先别急着乐,而是要虚心学习其质量控制水平,尤其应诚心学习其主动披露机制。偶发性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自我质量控制水平,如此才能将乳品安全事故扼杀于萌芽,我们更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杨国英 学者)
宁可被洋奶粉毒死,也不被土奶粉毒死,这样起码死得有档次,是吧?
洋奶粉多了,自然问题也就显露出来了
国产奶粉声望已经负了


人民日报评恒天然事件:食品安全切不可迷信洋品牌

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3-08/06/c_125120795.htm

     破解当今世界的食品安全困境,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炸响一记“惊雷”。该集团自认从其一家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消息发布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公布了可能受此事影响的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目前,有关部门正开展检测、封存工作,相关企业也在对问题产品采取追查、召回等措施。
  尽管恒天然集团迅速展开危机公关,重申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但是此事对该公司乃至整个新西兰乳品行业的冲击显而易见。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指出,“即便中方没出台全面禁令,新西兰乳制品在中国的形象也面临风险”。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和安全。经济全球化时代,超长链条的生产、运输、交易环节,必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取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实施更专业、更常态的卫生监管。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有权表现“零容忍”,企业和监管部门理当做到“零放任”。
  应当警钟长鸣。食品安全问题上,切不可迷信,更不能失去理性。部分中国消费者把“绝对安全”的期望寄托在洋品牌身上。然而,一再发生的安全事件却表明,知名洋品牌也未必总是信得过。早在2000年,日本雪印乳业公司就发生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食物中毒案,受感染人数过万。美赞臣、多美滋、惠氏等多国大牌乳制品厂商也都曾出现质量问题。
  恒天然一案再次说明,中国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国外乳企巨头进口环节的监管。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检测,这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的事情,必得施以专业的方法来操作。乳制品行业关键环节多,原料生产与后续的加工环节很多时候跨国界进行。此次恒天然集团检出的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就作为原材料被用于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等诸多领域。由此足见,食品生产行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松口气”的资本。破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困境,仅靠末端治理远远不够。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这是当今世界的迫切需要。
  食品安全领域并不存在旁观者。一国一地的食品安全出了漏洞,自然而然会引发各国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警惕。面对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无论中外,各方都需要引以为戒。重要的是,每一个沉痛教训发生之后,都能让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改进接踵而至,进而重塑消费者信心。市场信心,既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产业良动之本。

人民日报评恒天然事件:食品安全切不可迷信洋品牌

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3-08/06/c_125120795.htm

     破解当今世界的食品安全困境,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炸响一记“惊雷”。该集团自认从其一家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消息发布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公布了可能受此事影响的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目前,有关部门正开展检测、封存工作,相关企业也在对问题产品采取追查、召回等措施。
  尽管恒天然集团迅速展开危机公关,重申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但是此事对该公司乃至整个新西兰乳品行业的冲击显而易见。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指出,“即便中方没出台全面禁令,新西兰乳制品在中国的形象也面临风险”。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和安全。经济全球化时代,超长链条的生产、运输、交易环节,必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取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实施更专业、更常态的卫生监管。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有权表现“零容忍”,企业和监管部门理当做到“零放任”。
  应当警钟长鸣。食品安全问题上,切不可迷信,更不能失去理性。部分中国消费者把“绝对安全”的期望寄托在洋品牌身上。然而,一再发生的安全事件却表明,知名洋品牌也未必总是信得过。早在2000年,日本雪印乳业公司就发生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食物中毒案,受感染人数过万。美赞臣、多美滋、惠氏等多国大牌乳制品厂商也都曾出现质量问题。
  恒天然一案再次说明,中国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国外乳企巨头进口环节的监管。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检测,这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的事情,必得施以专业的方法来操作。乳制品行业关键环节多,原料生产与后续的加工环节很多时候跨国界进行。此次恒天然集团检出的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就作为原材料被用于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等诸多领域。由此足见,食品生产行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松口气”的资本。破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困境,仅靠末端治理远远不够。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这是当今世界的迫切需要。
  食品安全领域并不存在旁观者。一国一地的食品安全出了漏洞,自然而然会引发各国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警惕。面对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无论中外,各方都需要引以为戒。重要的是,每一个沉痛教训发生之后,都能让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改进接踵而至,进而重塑消费者信心。市场信心,既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产业良动之本。
新闻背景:这些年我们知道的问题“洋奶粉”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8/05/c_116820138.htm

     新华网上海8月5日电(记者周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3日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受污染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流入了娃哈哈、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可口可乐中国以及多美滋公司。然而,这并非洋奶粉首次陷入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问题“洋奶粉”可谓不少。
  
     2013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就涉及8400多吨奶粉,不合格奶粉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韩国,不合格的项目包括铜含量、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B6等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013年1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证实,在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主要涉及恒天然的产品)检测出双氰胺(DCD)化学残留物。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2年9月,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就已经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但恒天然当时并未向公众公布此事。
  
     2012年8月,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先后发现多款日本产的初生婴儿奶粉碘含量不足,涉及品牌包括明治、和光堂和森永。奶粉碘含量不足可能影响婴儿的甲状腺功能,若甲状腺功能显著受影响,可能影响脑部发育。
  
     2012年2月至11月,瑞士玺乐集团经销商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除合法销售玺乐集团生产、经报关报检后获得许可销售进口天赋美素婴幼儿奶粉外,还先后非法从南方购入未获得进口食品卫生证书的玺乐集团针对欧洲市场生产的欧标婴幼儿奶粉,并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欧标婴幼儿奶粉的批号篡改为已获得进口食品卫生证书的天赋美素婴幼儿奶粉批号后进行销售。
  
     2011年5月,韩国每日乳业部分产品被检测出福尔马林,原因是其使用了受污染的进口饲料。
  
     2007年6月,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因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架。
  
     2006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召回美赞臣生产的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召回原因是该批产品中含有金属颗粒。
食品安全“零风险”:全球难题如何“破解”
    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美国品牌亚硝酸盐超标,到日本品牌锌含量不达标,国产到洋奶粉均出现质量问题提醒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监管已经成为全球同等的“头号难题”。即使是在公认监管最严格的欧盟,2011年也曾爆发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
    “食品安全首先是一个责任问题,任何一个环节把控不严都有可能产生隐患。”东方艾格奶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如果恒天然严格遵守良好操作规范和关键点控制,类似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作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应时刻将质控放在第一位,容不得半点马虎。
    宋亮则认为,管道污染出现的偶发性质量事故提醒行业,即使从科学角度上看,食品安全难以实现“零风险”,监管部门和企业所做的也应是确保风险降至最低,保障危害在可控的范围内。
    “统一标准,层层检测。”陈连芳说,进口奶粉不应享有“豁免”权,对进口的乳制品应有更严格、更完善、更全面的检测标准。
    同时还应鼓励大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以高于国标的要求来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