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忍酷暑坚持一线执勤:“胳膊快被烤焦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20: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01/c_125099496.htm

     进入7月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在这种高温天气下,广大公安交警、巡警、社区民警等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战斗在执勤执法第一线,维护社会安宁,服务人民群众。
  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分别在北京、重庆、杭州、武汉、南昌、南京6个城市,采访直面高温考验的一线执勤交警,感受他们保安全保畅通的为民情怀。本版今天推出“体验高温灼烤下的交警”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长安街交警在蒸笼中呼吸汽车尾气 顶毒日泡汗海是交警的职责
  35℃,这是7月30日北京最高温。
  14时,几无遮挡的天安门广场东侧长安街,肉眼可见的蒸腾的汽车尾气、排着长队的车辆、四处寻找遮阳逃避直射的行人……高温带来的窒息感,比简单的度数具体得多。
  此时,北京市东城区交警支队帅府园大队民警冀海军,正站在马路正中央的车流中疏导交通。
  墨镜、手套和警帽,是他应对太阳曝晒的全部装备,被汗水浸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汽车经过时带来的热浪,同在骄阳下的《法制日报》记者都会不自觉地扭头回避,而他却始终保持挺直的站姿和规范的手势。
  “每辆汽车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小火炉。”冀海军告诉记者,长安街交通流量很大,路面上的车几乎一直都是密密麻麻的,加之柏油路面本身反热,滚滚热气从裤管中直往上蹿,“整个人就像是在一个蒸笼里。”
  冀海军和另外两名同事要从早上8时开始执勤到18时,每3个小时进行轮换。他今天白天的执勤时间是11时30分到14时30分,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
  “一般如果气温在三十五六摄氏度的话,地面温度怎么也得有50℃了。此后温度每上升一度,人体就会感觉上升好几度。”冀海军说,站在车流中间,滚烫的空气中混杂着刺鼻的尾气味,经常感觉呼吸困难。
  半个小时后,冀海军的同事张鹏星来替换执勤。“我已经黑得不能再黑了。”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笑着对记者说,由于长期受到阳光暴晒,整个人就像是刚从海边度假回来一样,但不是泡海水而是泡汗水。
  说话这番功夫,张鹏星已经开始冒汗。他取下警帽和墨镜擦汗时,记者发现,有墨镜遮挡的地方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白许多,“这是反过来的熊猫眼。”张鹏星打趣道。
  与冀海军湿透的警服相比,张鹏星尚未被汗水浸湿的警服显得好看了很多。“为了吸汗,我里面还穿了一件背心。”张鹏星解释说,他宁愿热一些,也不愿意被湿衣服“包”起来。
  刚说了没两句,张鹏星就“撇下”记者,往路中间走去,记者刚想喊他,却发现一个小伙正欲穿行马路。“同志,你好,这里不能直接过马路,请您再向前走从地下通道过路。”张鹏星为小伙指明方向后,又左右看了一圈,以确保没有其他行人穿越马路。
  张鹏星告诉记者,天安门广场游客很多,除了指挥疏导交通,最“繁重”的工作就是为游客指路。“节假日,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同志,请问长安街上哪里可以打到出租车?”在耐心为这名游客讲解后,张鹏星对记者表示了一下歉意,拿起一直放在路边,已经晒得温热的矿泉水猛灌了两口。
  “这水基本没有解渴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持体内的水分。”张鹏星告诉记者,一次执勤要喝3瓶到4瓶矿泉水,但是基本只用去一次厕所,因为“出汗全给蒸发了”。
  在被问及是否有高温补贴时,张鹏星想了一下说,“有是有,不过我没有关注过,不知道具体有多少。”
  “不只是指挥交通保证交通顺畅,晒太阳也是我们交警的工作职责之一。”被问及在高温下执勤,有没有什么特殊需求时,冀海军说,希望市民在夏天出行时,能够多加注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减少矛盾发生。  本报记者蒋皓
  重庆临江门民警一天在岗亭指挥12小时 熊猫色见证交警坚守岗位
  本报记者徐伟本报通讯员印心
  连日来,山城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炉”。室外气温连续超过42℃,地表温度已逼近60℃。
  7月28日15时,《法制日报》记者赶到被誉为“山城第一岗”的临江门岗亭。临江门路口是车辆进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咽喉要道,共计11个方向的车流在此处汇合分流。
  当记者到达临江门路口时,重庆市渝中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民警徐碧正在岗亭指挥交通,另一位民警邹昌杰则在岗亭周边协助指挥疏导。记者注意到,过往车辆川流不息,但在民警的指挥下井然有序。
  解放碑大队大队长唐辉告诉记者,临江门路口平峰时平均每小时车流量3000多辆,早晚高峰时可以达到6000多辆。整个临江门岗组有4名民警,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两名民警早上7时30分就开始工作,一直到19时30分结束,民警每天在岗亭指挥12个小时。
  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为44℃。记者走进岗亭,清楚地看到两位民警满脸的汗珠,身上的警服早已湿透,手中的温度计则升到46℃。
  26岁的邹昌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告诉记者:“执勤完晚高峰回到家,我们一个个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白天警服湿了干,干了湿,回家都成了一片一片白色的盐渍。”
  “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我们个个都晒成了熊猫色!”徐碧边说边挽起衣袖脱下白手套。记者发现,徐碧的胳膊上阳光能晒到的皮肤和没晒到的皮肤黑白分明。
  “每个民警都是这样,家人都开玩笑地叫我们熊猫。”徐碧自豪地说,但是每天看到最繁忙的路口车辆通行有序,再苦再累也值得。熊猫色是重庆交巡警坚守岗位的见证,更是我们亲民爱民的标志。
  临江门路口旁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每天前往就医的市民络绎不绝。16时30分,一辆小轿车停在医院对面,很快便造成交通拥堵。
  徐碧见状,立即跑了过去。此时,驾驶员搀扶着一位老人坐上轮椅,准备送往医院。徐碧迅速接过老人的轮椅,“我把老人家送到挂号处等你,你赶紧将车开到医院的车库,这里停车已经严重影响了交通……”他一边口头警告驾驶员,一边将老人搀扶进医院。
  回到岗亭徐碧又继续疏导交通。17时,附近小区的几名居民送来亲手熬制的绿豆汤。“交巡警真是好样的,每天在岗亭指挥交通,真是太辛苦了,太感谢你们了,喝碗绿豆汤吧!”67岁的陈萍老人告诉记者,看着太阳这么毒,她们自发凑钱买来绿豆给交巡警们熬汤喝。
  17时30分,一阵乌云飘过,突然下起了暴雨。时间持续不长,大约十几分钟。两位执勤民警被淋得全身湿透。然而,气温却没有一丝降低,反而因路面温度的蒸腾,感到更加闷热。短暂暴雨过后,毒辣的烈日又回来了,民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晚高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01/c_125099496.htm

     进入7月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在这种高温天气下,广大公安交警、巡警、社区民警等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战斗在执勤执法第一线,维护社会安宁,服务人民群众。
  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分别在北京、重庆、杭州、武汉、南昌、南京6个城市,采访直面高温考验的一线执勤交警,感受他们保安全保畅通的为民情怀。本版今天推出“体验高温灼烤下的交警”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长安街交警在蒸笼中呼吸汽车尾气 顶毒日泡汗海是交警的职责
  35℃,这是7月30日北京最高温。
  14时,几无遮挡的天安门广场东侧长安街,肉眼可见的蒸腾的汽车尾气、排着长队的车辆、四处寻找遮阳逃避直射的行人……高温带来的窒息感,比简单的度数具体得多。
  此时,北京市东城区交警支队帅府园大队民警冀海军,正站在马路正中央的车流中疏导交通。
  墨镜、手套和警帽,是他应对太阳曝晒的全部装备,被汗水浸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汽车经过时带来的热浪,同在骄阳下的《法制日报》记者都会不自觉地扭头回避,而他却始终保持挺直的站姿和规范的手势。
  “每辆汽车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小火炉。”冀海军告诉记者,长安街交通流量很大,路面上的车几乎一直都是密密麻麻的,加之柏油路面本身反热,滚滚热气从裤管中直往上蹿,“整个人就像是在一个蒸笼里。”
  冀海军和另外两名同事要从早上8时开始执勤到18时,每3个小时进行轮换。他今天白天的执勤时间是11时30分到14时30分,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
  “一般如果气温在三十五六摄氏度的话,地面温度怎么也得有50℃了。此后温度每上升一度,人体就会感觉上升好几度。”冀海军说,站在车流中间,滚烫的空气中混杂着刺鼻的尾气味,经常感觉呼吸困难。
  半个小时后,冀海军的同事张鹏星来替换执勤。“我已经黑得不能再黑了。”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笑着对记者说,由于长期受到阳光暴晒,整个人就像是刚从海边度假回来一样,但不是泡海水而是泡汗水。
  说话这番功夫,张鹏星已经开始冒汗。他取下警帽和墨镜擦汗时,记者发现,有墨镜遮挡的地方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白许多,“这是反过来的熊猫眼。”张鹏星打趣道。
  与冀海军湿透的警服相比,张鹏星尚未被汗水浸湿的警服显得好看了很多。“为了吸汗,我里面还穿了一件背心。”张鹏星解释说,他宁愿热一些,也不愿意被湿衣服“包”起来。
  刚说了没两句,张鹏星就“撇下”记者,往路中间走去,记者刚想喊他,却发现一个小伙正欲穿行马路。“同志,你好,这里不能直接过马路,请您再向前走从地下通道过路。”张鹏星为小伙指明方向后,又左右看了一圈,以确保没有其他行人穿越马路。
  张鹏星告诉记者,天安门广场游客很多,除了指挥疏导交通,最“繁重”的工作就是为游客指路。“节假日,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同志,请问长安街上哪里可以打到出租车?”在耐心为这名游客讲解后,张鹏星对记者表示了一下歉意,拿起一直放在路边,已经晒得温热的矿泉水猛灌了两口。
  “这水基本没有解渴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持体内的水分。”张鹏星告诉记者,一次执勤要喝3瓶到4瓶矿泉水,但是基本只用去一次厕所,因为“出汗全给蒸发了”。
  在被问及是否有高温补贴时,张鹏星想了一下说,“有是有,不过我没有关注过,不知道具体有多少。”
  “不只是指挥交通保证交通顺畅,晒太阳也是我们交警的工作职责之一。”被问及在高温下执勤,有没有什么特殊需求时,冀海军说,希望市民在夏天出行时,能够多加注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减少矛盾发生。  本报记者蒋皓
  重庆临江门民警一天在岗亭指挥12小时 熊猫色见证交警坚守岗位
  本报记者徐伟本报通讯员印心
  连日来,山城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炉”。室外气温连续超过42℃,地表温度已逼近60℃。
  7月28日15时,《法制日报》记者赶到被誉为“山城第一岗”的临江门岗亭。临江门路口是车辆进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咽喉要道,共计11个方向的车流在此处汇合分流。
  当记者到达临江门路口时,重庆市渝中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民警徐碧正在岗亭指挥交通,另一位民警邹昌杰则在岗亭周边协助指挥疏导。记者注意到,过往车辆川流不息,但在民警的指挥下井然有序。
  解放碑大队大队长唐辉告诉记者,临江门路口平峰时平均每小时车流量3000多辆,早晚高峰时可以达到6000多辆。整个临江门岗组有4名民警,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两名民警早上7时30分就开始工作,一直到19时30分结束,民警每天在岗亭指挥12个小时。
  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为44℃。记者走进岗亭,清楚地看到两位民警满脸的汗珠,身上的警服早已湿透,手中的温度计则升到46℃。
  26岁的邹昌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告诉记者:“执勤完晚高峰回到家,我们一个个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白天警服湿了干,干了湿,回家都成了一片一片白色的盐渍。”
  “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我们个个都晒成了熊猫色!”徐碧边说边挽起衣袖脱下白手套。记者发现,徐碧的胳膊上阳光能晒到的皮肤和没晒到的皮肤黑白分明。
  “每个民警都是这样,家人都开玩笑地叫我们熊猫。”徐碧自豪地说,但是每天看到最繁忙的路口车辆通行有序,再苦再累也值得。熊猫色是重庆交巡警坚守岗位的见证,更是我们亲民爱民的标志。
  临江门路口旁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每天前往就医的市民络绎不绝。16时30分,一辆小轿车停在医院对面,很快便造成交通拥堵。
  徐碧见状,立即跑了过去。此时,驾驶员搀扶着一位老人坐上轮椅,准备送往医院。徐碧迅速接过老人的轮椅,“我把老人家送到挂号处等你,你赶紧将车开到医院的车库,这里停车已经严重影响了交通……”他一边口头警告驾驶员,一边将老人搀扶进医院。
  回到岗亭徐碧又继续疏导交通。17时,附近小区的几名居民送来亲手熬制的绿豆汤。“交巡警真是好样的,每天在岗亭指挥交通,真是太辛苦了,太感谢你们了,喝碗绿豆汤吧!”67岁的陈萍老人告诉记者,看着太阳这么毒,她们自发凑钱买来绿豆给交巡警们熬汤喝。
  17时30分,一阵乌云飘过,突然下起了暴雨。时间持续不长,大约十几分钟。两位执勤民警被淋得全身湿透。然而,气温却没有一丝降低,反而因路面温度的蒸腾,感到更加闷热。短暂暴雨过后,毒辣的烈日又回来了,民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晚高峰。
       杭州62年来最热半小时脚底如烧旺火 天再热交警五件套也不能少
  本报见习记者王春本报记者陈东升
  浙江省杭州市最近已持续5天超过40℃,刷新了62年来最热纪录,露天作业极其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
  7月30日早8时,当《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西湖大道定安路口时,上城区交警大队三中队的徐冰已在路口执勤了一个小时。
  穿蓝色制服,戴黑色墨镜,腰间两侧分别挂着执行包和对讲机,背后还挂上警棍、辣椒水、手电筒,这是每个交警必备的“五件套”。
  西湖大道是杭州今年确立的十条重点治
  堵道路之一,一头连着高架,一头直通西湖,人流量车流量大。正值早高峰,徐冰以规范标准的指挥手势,引导着车辆通行。
  就在这时,一辆小轿车从东向西方向迎面开过来,徐冰走上前指引车子靠边停下。
  当记者还摸不着状况时,徐冰朝车主敬了个礼说:“同志,您好,您的车牌尾号是8,违反了错峰限行规定,要对你处以100元的罚款,请您配合!”车主这才回过神来,“哦,今天是周二哦,不好意思,我忘掉了。”
  徐冰从执行包里拿出罚款单,填好后给车主,还不忘叮嘱“记得及时去银行交罚款!”
  刚松了一口气,从南向北方向又骑来一辆电瓶车,遇到红绿灯停下了,徐冰赶忙拦住。骑车的小伙子有些不情愿地挪了挪,后座上的小伙子跳了下来。
  “你知不知道不能骑车带人?”徐冰问。小伙子直点头,“知道的,昨天玩得太晚,早上起迟了,怕上班迟到,平时都不带人的。”一番耐心劝说,小伙子缴纳了20元罚款。
  徐冰告诉记者,“罚款并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督促他们文明行车,注意交通安全。”早高峰的一个半小时,徐冰共开了6张罚单,劝导教育10多人。
  徐冰下意识地取下头上的帽子,透了下气,又戴回去,他的衬衫已经湿透。而记者站只站了半小时,就觉得脚底板“烧着旺火”了。
  这只是徐冰从事交警工作以来一个很普通的早晨。
  今年30岁的徐冰是杭州市第三届“优秀公安交通民警”,从警察学院毕业后,在西湖大道一守就是8年,见证着道路的变化:单向通行车道变成了双向通行,附近修建了地铁站,交通标志焕然一新。他指着路旁一排树木说,“西湖大道变得靓丽了,执勤累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很养眼。”
  8年的磨练,每天和道路、车辆、行人打交道,无论炎炎酷暑,还是冰冷寒冬,每天至少要在路面上工作7个半小时,徐冰早已习以为常,“最欣慰的就是交通秩序变好了,市民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了,社会守法氛围更加浓厚。”
  西湖边外地游客很多,有时遇上不愿意走地下通道的游客,交警劝导的时候,周边小区的大妈大爷也会前来帮忙,并说:“我们杭州的交警很辛苦的,你们也要多配合支持工作啊!”
  “大热天,听了这些话,感觉凉丝丝的,就像西湖清晨的徐徐微风一样。”徐冰说,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武汉长江大桥交警没有交通高低峰之分 降温秘笈就是一天喝十几瓶水
  本报见习记者刘志月
  7月30日14时,湖北武汉长江大桥。
  《法制日报》记者开车从汉阳驶上万里长江第一桥时,车载温度计显示外部气温41℃。
  “41℃还算不上高。你若在桥面呆上5分钟,怎么说也会有个五六十度了。”正在武昌桥桥头执勤的武汉市公安交管局大桥大队一中队民警胡兵权风趣地说。
  今年51岁的胡兵权,在此执勤已有32年。他说,这个时段车流比较平稳,主要是对摩托车、电动车等禁止通行的车辆进行劝阻。
  正说着,一名男子骑着摩托车欲从引桥上大桥。胡兵权赶紧走上前拦下男子,并向其解释,摩托车不能走大桥过江,可以到桥下边去坐汽渡。听了胡兵权的解释,骑摩托车的男子掉头下了引桥。
  尽管站在阴凉处,15分钟后,记者后背已经被汗浸湿。看了看胡兵权,记者有些惊讶:他脸上竟没有汗水。“我在这儿执勤几十年啦,一般高温已‘入侵’不了我了。”胡兵权看到记者汗流得有点“狠”,忙说:“你可别中暑了,去岗亭里休息会儿吧。”
  记者这才注意到,不远处有座交警岗亭,岗亭的门窗都紧闭着,顶上放着一个空调外挂机。胡兵权打开岗亭的门,里面传出的凉气让记者着实感觉舒服了许多。
  这种“福利”,是胡兵权他们今年开始享受的。今年4月,武汉市公安交管局在长江大桥两个桥头分别设了交警岗亭,并在今年6月中旬装上两台空调,让冒着高温执勤的交警们可以享受片刻清凉。
  随后,记者前往汉阳至武昌龟山的大桥交警岗亭。记者远远地看到,经过太阳长时间“烧烤”的路面,冒着热气,一名交警正站在路中央指挥交通。
  这位交警是武汉市公安交管局大桥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建勇。“小心点,注意看着车。”见记者要到马路中央,张建勇一边喊,一边打手势示意车辆减速慢行。
  “现在又不是车流高峰,为啥站到大太阳下疏导?”记者问。
  “汉阳这边桥头有很大不同,从引桥下来要变道,四股道汇合成两股,稍不注意就会出个小事故。大桥车流量大,一辆车停5分钟,路就会堵。”张建勇说,这里基本没有交通高低峰之分。
  与张建勇一起站了会,记者明显感觉脚底板发热。“我们上班一般都备两双鞋、两双袜子,还有内衣外衣。执完勤回去都要换,不然皮肤会发炎。”张建勇说。
  为保证高温执勤安全,武汉公安交管局大桥大队实行“夏令时”,增加民警换班频率,换班由3小时一次变成两小时一次。
  说起自己的“降温”秘笈,张建勇说就是多喝水,“一天喝十几瓶水很正常”,不喝扛不住。
  “省市领导都很重视,为我们5.7公里的辖区配备了30多个监控摄像头、40多台警用摩托车,借助科技力量,执勤现在变得相对容易,能实现快速反应,保障大桥时时畅通。”张建勇说。
       南昌交警每天工作五六小时每小时做1140个手势 额下小弯月胸前倒三角成标志
  本报记者郭宏鹏黄辉
  36℃、37℃,局部最高气温可达38℃……连日来,“火炉”江西南昌“高烧”不退,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正当人们或躲进室内吹空调,或跳进游泳池一搏清凉时,南昌交警每天却顶着烈日,坚守一线,全力维护高温下的交通秩序。
  7月30日15时,《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南昌市八一广场电信大楼岗亭。只见挂在岗亭外侧的温度计显示温度已达48℃,“半个小时前还一度爆表达到50℃以上。”该岗亭岗长杨建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岗亭有1名岗长和3名民警,还有23名协警。从早上7时一直到22时,分成三班倒,每人每天连续工作达五六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休假。
  “站岗时,交警嘴不停、手不停、身体转不停,每小时大约要做1140个手势。”屈勇告诉记者,由于指挥时手臂必须绷紧、笔直,所以每天晚上回家睡觉时只能侧卧,通过身体弯曲来缓解白天的疲劳。
  15时50分左右,一辆无牌照三轮摩托车从机动车车道驶过,杨建立刻上前将其拦下。经询问,这是一辆送快递的三轮车,但车主拿不出任何手续,口里却一再辩解“很多快递用的都是这种车”。
  “首先,这辆车属于机动车,你无牌无证驾驶,就违法了;其次,车速开到40码以上,属于超速;另外你连头盔都没戴……”声音沙哑的杨建一遍又一遍地跟车主解释。
  几分钟后,马路对面的一名中年妇女跨越栏杆,直接穿越机动车车道。眼疾手快的杨建马上迎上前去,将其安全带离马路中央。由于这名妇女不愿接受10元的罚款,杨建将其“请进”岗亭附近的交通安全宣教室,让她观看半小时交通安全宣传片。
  据了解,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该中队自创“七个一”做法,即一块牌子、一个喇叭、一个袖章、一根绳子、一张卡片、一面黄旗、一张碟片,真正实现情理法结合,惩教结合,防患于未然。
  户外现场体验采访了两个小时,记者明显感受到太阳的灼热。再看看马路中央的交通岗亭,四周没有遮挡物,一直在太阳下“烤”着。
  杨建腰挎近10斤的单警装备一直在忙碌着。中间休息的时候,他随手摘下帽子,记者在他的额头上看到一个明显的“小弯月”。“戴着警帽长年站在太阳底下,自然就晒成这种形状了。”杨建笑着说。
  “除了‘小弯月’,还有胸前晒黑的‘倒三角’,以及手臂上的‘黑白配’,这些都是交警的特有标志。”屈勇补充说,岗亭交警每次吃饭都只能吃六七成饱,“因为一吃完饭就得上岗,又是吹哨,又是喊话,怕胃受不了。”
  记者获悉,在炎热的天气下执勤,南昌交警每月的高温补贴为120元,每年7月至9月3个月发放。
  不少南京交警轻微中暑衣服一天不洗会结盐 胳膊露在外面像是被烤焦了
  本报记者丁国锋马超
  本报通讯员王卓君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让许多市民对出门望而却步。然而,在江苏省南京市各条主干道上执勤的交警们,仍坚守在一线岗位上,无论是大桥的拥堵、街口的繁忙还是车辆检测线上的焦躁,他们耐心地用汗水换来交通的顺畅和服务的保障。
  《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早上10时,南京长江大桥桥头车辆络绎不绝。车流中,南京交警九大队副大队长朱黎明正左右穿梭指挥交通。“我们出来执勤,不到十分钟,衣服就全湿透啦。站在路面上,都觉得烫脚。”朱黎明说,他们每天早晨从6时30分执勤到11时30分,最近因为天气太热,不少交警都发生轻微中暑现象。
  11时,记者来到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圈新街口。在香港城路口看到,一名身穿长袖制服的女交警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心执勤,她的鼻尖和两鬓都有白白的汗渍。她是南京交警二大队女子中队执勤民警徐希。
  “我们都不怕晒黑啦,能不晒伤就不错了。”徐希笑着说,即便天气热还是得穿长袖,“不然胳膊在外面露半天就晒脱皮了,大太阳底下就像在烤肉,感觉肉都烤焦了,针刺一样痛”。
  时近中午,记者来到又闷又热的南京市车管所检查车辆的大顶棚下。新车上牌、改变车身颜色、更换车架或发动机、改变使用性质等,都由机动车查验组的警察负责审核。“我们每人每天最少检查五六十辆车,最多的时候,一天总共要检700多辆车。”机动车查验组组长吕俊说。
  “从每天早上8时30分工作到17时30分,车流量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一阵阵热浪滚滚而来。衣服一整天就没干过,裤子得天天洗,不然会结盐的。”吕俊笑着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查验民警基本上一个人负责一条车道,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来。“车盖一打开‘呼’地一股热气扑来,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是90℃到100℃,相当于煮得滚开的开水,手一旦碰到就会烫起泡。”吕俊说。
  本报南京7月31日电  
  天气燥热坚守岗位影响情绪和执法效率公安专家称 极端恶劣天气更应依法用警
  本报记者周斌
  7月30日上午11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高温应急响应。即便在这样的高温下,仍有一群人必须头顶烈日走上街头执勤办案,他们就是人民警察。
  “如此恶劣天气,给民警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民警的防护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两位专家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邢捷这两天正在外地调研。在接触基层民警的过程中,他发现高温对民警,特别是经常外出执勤的交警、巡警等警种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民警长时间在烈日下执勤办案,往往热得满头大汗,警服湿透,一些民警被暴晒脱皮,还有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同时,燥热的天气影响了民警的情绪和执法效率。
  “地方公安机关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缩短执勤时间、改变执勤时段;反复强调要求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邢捷建议应进一步提高警务保障力度。
  比如,执勤时多使用车辆,执勤点多准备饮用水、降温用品和防暑药物;缩短外出执勤时间,在没有紧急任务的情况下调整执勤的时段,可以室内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在室内完成。
  “但警务不等人,有紧急任务时,民警必须立即出发,在烈日下执勤办案。为了群众的权益和社会稳定,民警必须做出牺牲。”邢捷感叹道。
  “造成民警职业危害的因素很多,气温变化是主要危害之一,高温酷暑和严寒冰冻对户外执勤时间长的警种比如交警而言,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詹伟表示。
  据詹伟介绍,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列出了100多种职业病,中暑就其中之一。在当前极端高温下,户外执勤民警非常容易中暑,危害很大,必须进行有效防治。
  詹伟建议,要进一步改善用警方式,科学用警。调整警务模式,减少户外执勤时间,更多运用科技手段执勤办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加班和超时工作,严格落实休假制度;对于体弱多病的民警和女民警,调整岗位。
  可适当调整单警配备标准。单警配备俗称八大件,调研中很多民警提出,夏天穿上“八大件”,不出警已经热得一身汗了。针对暑期气温情况,一些地区应对此适当调整。
  “公安部对民警职业病防治非常重视,提出‘既爱民也爱警’,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按照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用警。”詹伟说,各地公安机关应按照公安部要求,在极端恶劣天气时,给予民警更多保障和关爱。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