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的教宗,可怜的王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1:21:16
<P>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410/533274.shtml</P>


<P>● 关愚谦</P>
<P>21世纪的世界几乎与过去的历史没有什么不同。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照样有人当喜剧的主角,也有人当悲剧的小丑,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世界通过电子科学越变越小,小得连每个角落发生的什么琐事,也会闹得世人皆知。</P>
<P>一个天主教教宗的逝世在西方最近渲染得铺天盖地,世上五千年, 还没有一个人能像死去的教宗那样,享受到这样的荣誉。连不讨教宗喜欢的好战分子布什也去了罗马。听说,还发生了争执。美国大总统要来,起码方圆十几公里要求净场。</P>
<P>为什么教宗之死会炒作得那么厉害?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P>
<P>一是教宗生前广结善缘,周游世界三圈,访问了120个国家,鸟飞都留影,何况这么一个大教宗由空降临。</P>
<P>二是目前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太不得人心,教宗是反对的。利用此机会,大力宣传和平。教宗生前的代表作是呼吁和平,他的晚年实际上是针对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而发。欧洲媒体不遗余力大力宣传,与此有关。</P>
<P>三是西方的媒体总要在世界时局冷落时,找个题目来大做文章。目前,人们对伊战和巴以互斗的报道已经麻木不仁,不感兴趣了,起到轰动效应的,本应是英国查尔斯王子的再婚大典。孰知,教宗此时逝世,正逢其时。</P>
<P>丧钟响过喜乐</P>
<P>按理说,英国王储结婚典礼早在半年前就订在4月8日星期五,这是英国皇家和议会通过批准的。英国王储再次结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不知要通过多少关口,首先是戴妃的儿子关,然后是英女皇和父亲关,最后是英国议院关,再加上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的批准手续,总算,万事俱备,只要教堂喜乐一奏,卡米拉就可正式成为皇室成员、新威尔斯公主了。</P>
<P>笔者这个人越来越讲究迷信,你说怎么会那么巧,偏偏天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升天,丧钟敲响,梵蒂冈也不和英国打声招呼,就选在4月8日星期五举行葬礼。</P>
<P>这怎么行?喜钟丧钟同时敲,一方是教宗,另一方是王子,看样子,胳膊拧不过大腿,逼得英国王室不得不低头,临时把婚期推到星期六。这是堂堂大英帝国从未发生过的。不要说是王储结婚这么大的大事,就是像我们这种小人物,把发出去的邀请纷纷收回改期,也会扫尽脸面。不吉利啊!</P>
<P>本来,查尔斯王储和卡米拉的恋爱史,按理说是可歌可泣、值得同情的。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偏偏给王室不得与平民结亲的陋习破坏了。整整等待了34年,不知经过多少惊涛骇浪,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上帝应该为他们高兴才是。不!改期!婚日由4月8日改到4月9日。</P>
<P>在中国,选定的黄道吉日是改不得的。要动刀子的。不!不但要改,他还得去参加教宗葬礼。此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改不要紧,王室铸制的新婚硬币,邮局印出的新婚纪念邮票,商家订制的新婚纪念餐具、茶杯、运动衫,都著上了日期4月8日,怎么办?一切都得重来?</P>
<P>还有Scotland Yard也早做了警察全面调动计划,700个客人的餐宴都配备完毕……结果,临时改为星期六,加班加点,损失几百万,谁付?</P>
<P>更糟糕的是,4月9日是英皇太后的下葬日,是哀日,英女王为此很不高兴。</P>
<P>还有呢!被邀请的客人现在怎么办?不少被邀请参加婚礼的各国王室都纷纷表示,难以成行。例如,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表示,她已经答应要去日本参加瑞典IKEA公司的开张典礼。西班牙王储要给智利总统颁发名誉博士证书,也不能来——虽然2004年查尔斯王储参加了他的结婚典礼。还有的表示,自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能今日哭丧,明日欢乐。</P>
<P>戴妃阴魂不散</P>
<P>最痛苦和尴尬的实际上还不是这些,最受不了的是媒体的冷嘲热讽。不要说英国的报刊了,连一般不愿涉及私生活的德国媒体也不放过,极尽讽刺的能事。</P>
<P>从英国的报刊里,笔者知道,英国老百姓以至王室人员对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婚事意见纷纷。笔者认为,实际上是令人难忘的戴妃的阴魂未散,还在起作用,人们还在为戴安娜打抱不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你德国媒体,也管得太多了。看看你们的总理都结了四次婚,外交部长和第四位夫人刚离了婚,现在又在风流,为什么偏偏抓住可怜的查尔斯王子不放?</P>
<P>不过,我说是这么说,心里也在为戴安娜打抱不平。没有卡米拉插上这么一脚,戴安娜可能现在还活在人间。</P>
<P>这二百年来,在全世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包藏祸心,挑拨离间,属英国殖民主义者最拿手。德国人公开承认,侦探小说,德国人写不过英国人。因为英国人思想复杂,手腕多多,没这方面体会,写不出这么可怕曲折的故事来,德国人在玩手腕上是绝对玩不过英国人的。</P>
<P>·文发自德国汉堡 来源:联合早报</P><P>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410/533274.shtml</P>


<P>● 关愚谦</P>
<P>21世纪的世界几乎与过去的历史没有什么不同。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照样有人当喜剧的主角,也有人当悲剧的小丑,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世界通过电子科学越变越小,小得连每个角落发生的什么琐事,也会闹得世人皆知。</P>
<P>一个天主教教宗的逝世在西方最近渲染得铺天盖地,世上五千年, 还没有一个人能像死去的教宗那样,享受到这样的荣誉。连不讨教宗喜欢的好战分子布什也去了罗马。听说,还发生了争执。美国大总统要来,起码方圆十几公里要求净场。</P>
<P>为什么教宗之死会炒作得那么厉害?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P>
<P>一是教宗生前广结善缘,周游世界三圈,访问了120个国家,鸟飞都留影,何况这么一个大教宗由空降临。</P>
<P>二是目前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太不得人心,教宗是反对的。利用此机会,大力宣传和平。教宗生前的代表作是呼吁和平,他的晚年实际上是针对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而发。欧洲媒体不遗余力大力宣传,与此有关。</P>
<P>三是西方的媒体总要在世界时局冷落时,找个题目来大做文章。目前,人们对伊战和巴以互斗的报道已经麻木不仁,不感兴趣了,起到轰动效应的,本应是英国查尔斯王子的再婚大典。孰知,教宗此时逝世,正逢其时。</P>
<P>丧钟响过喜乐</P>
<P>按理说,英国王储结婚典礼早在半年前就订在4月8日星期五,这是英国皇家和议会通过批准的。英国王储再次结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不知要通过多少关口,首先是戴妃的儿子关,然后是英女皇和父亲关,最后是英国议院关,再加上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的批准手续,总算,万事俱备,只要教堂喜乐一奏,卡米拉就可正式成为皇室成员、新威尔斯公主了。</P>
<P>笔者这个人越来越讲究迷信,你说怎么会那么巧,偏偏天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升天,丧钟敲响,梵蒂冈也不和英国打声招呼,就选在4月8日星期五举行葬礼。</P>
<P>这怎么行?喜钟丧钟同时敲,一方是教宗,另一方是王子,看样子,胳膊拧不过大腿,逼得英国王室不得不低头,临时把婚期推到星期六。这是堂堂大英帝国从未发生过的。不要说是王储结婚这么大的大事,就是像我们这种小人物,把发出去的邀请纷纷收回改期,也会扫尽脸面。不吉利啊!</P>
<P>本来,查尔斯王储和卡米拉的恋爱史,按理说是可歌可泣、值得同情的。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偏偏给王室不得与平民结亲的陋习破坏了。整整等待了34年,不知经过多少惊涛骇浪,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上帝应该为他们高兴才是。不!改期!婚日由4月8日改到4月9日。</P>
<P>在中国,选定的黄道吉日是改不得的。要动刀子的。不!不但要改,他还得去参加教宗葬礼。此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改不要紧,王室铸制的新婚硬币,邮局印出的新婚纪念邮票,商家订制的新婚纪念餐具、茶杯、运动衫,都著上了日期4月8日,怎么办?一切都得重来?</P>
<P>还有Scotland Yard也早做了警察全面调动计划,700个客人的餐宴都配备完毕……结果,临时改为星期六,加班加点,损失几百万,谁付?</P>
<P>更糟糕的是,4月9日是英皇太后的下葬日,是哀日,英女王为此很不高兴。</P>
<P>还有呢!被邀请的客人现在怎么办?不少被邀请参加婚礼的各国王室都纷纷表示,难以成行。例如,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表示,她已经答应要去日本参加瑞典IKEA公司的开张典礼。西班牙王储要给智利总统颁发名誉博士证书,也不能来——虽然2004年查尔斯王储参加了他的结婚典礼。还有的表示,自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能今日哭丧,明日欢乐。</P>
<P>戴妃阴魂不散</P>
<P>最痛苦和尴尬的实际上还不是这些,最受不了的是媒体的冷嘲热讽。不要说英国的报刊了,连一般不愿涉及私生活的德国媒体也不放过,极尽讽刺的能事。</P>
<P>从英国的报刊里,笔者知道,英国老百姓以至王室人员对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婚事意见纷纷。笔者认为,实际上是令人难忘的戴妃的阴魂未散,还在起作用,人们还在为戴安娜打抱不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你德国媒体,也管得太多了。看看你们的总理都结了四次婚,外交部长和第四位夫人刚离了婚,现在又在风流,为什么偏偏抓住可怜的查尔斯王子不放?</P>
<P>不过,我说是这么说,心里也在为戴安娜打抱不平。没有卡米拉插上这么一脚,戴安娜可能现在还活在人间。</P>
<P>这二百年来,在全世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包藏祸心,挑拨离间,属英国殖民主义者最拿手。德国人公开承认,侦探小说,德国人写不过英国人。因为英国人思想复杂,手腕多多,没这方面体会,写不出这么可怕曲折的故事来,德国人在玩手腕上是绝对玩不过英国人的。</P>
<P>·文发自德国汉堡 来源:联合早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