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扫盲贴) 建立后金政权的女真人其实是农耕民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5:41:39


感谢版主们加分鼓励,我会继续完善这篇文章的资料整理。

目录:
第一章:晚明是被一个“农耕民族”征服,而非”游牧民族“
第二章:农耕民族就不等于绵羊民族
第三章: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一是定居
第四章: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二是耕种
第五章:  后金与明朝:两个农耕民族之间的土地冲突
第六章:后金政权的官方屯田耕战政策



一,晚明是被一个“农耕民族”征服,而非”游牧民族“。

满族建立的后金-清朝政权,由其兴起到席卷中原,在征服的战争中,杀戮不少,比如导致百万辽东汉人十不存一,
以及入关后南方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杀"等等。在政权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很多压迫华夏文明的政策,
比如“剃发易服”,“文字狱”,修明史和四库全书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进行篡改等等。在后期,又由于腐败无能的统治,荒废了科技和工业的
进步,导致中国处于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百年屈辱历史。

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汉民族主义者提到清朝,对其深恶痛绝,又由于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数次提出“满蒙一家”,八旗要重视“国语骑射”为本,
所以,被人误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游牧民族"征服政权。

实际上,女真族的清政权从开始到发迹,对汉族文明来说,虽是一个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异类征服政权。但这个民族却非游牧民族,而实是一个农耕民族。
实际上中原被游牧民族征服,仅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个而已,再别无其他。秦汉时的匈奴人未曾征服中原,只是在边境骚扰掠夺,尚未触及中原王朝统治的根本。
后五胡十六国,北方出现诸多胡人政权,如匈奴、鲜卑、羯胡、氐人、羌族、柔然等建立过的国家,且不论很多都是内迁的农耕化胡人,也都是局部割据,尚未征服南朝汉族政权。
后隋灭南陈,统一中国。虽然隋朝上层贵族很多鲜卑人,包括后来的唐朝甚至皇族都有鲜卑血统,但其父系血统来源于汉族,且以华夏文明为根本,所以把隋唐比作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只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自五代十国以后,契丹人、女真人都建立过更强大的辽帝国和金帝国,但对南方的宋朝并未征服统治。而唯独蒙古人征服了全中国和东亚地区,彻底统治了全部汉族人和南方其他民族。
而第二次统一中国的异族政权,不论对华夏文明是否如何构成何种破坏,也不可否认的它是一个农耕民族,采用耕战的手段征服了北方蒙古部落和中原的明帝国,以及东方的朝鲜王国。


二,农耕民族就不等于绵羊民族

有人单纯认为依靠种植、采集、收获农作物生产的民族,统统都是“良善”的民族。只有游牧民族才是崇尚暴力的“尚武”民族。

还有人把农民形容为羊圈里的羊群,城市就是羊圈,而散落在野外的狼群是游牧民族,狼群是自由嗜血的搏杀,而羊群是待宰惊恐的等死。农耕民族都毫无任何扩张性、侵略性。

我说一句话:“之所以你的部落没有被农耕民族攻击,只是因为你脚下的土地他们种不了地而已。否则,你被征服是早晚的事。”

单纯从扩张性来讲,农耕民族毫无征服性?
从事农业的古埃及、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大秦帝国毫无扩张性?

又从全民尚武性来讲,农耕民族还需要游牧民族来输血?
五胡乱华时,屠杀华北汉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人烟的羯胡人就是农耕民族,算“良善”否?

日本人筑山城种稻米为生,按理说应该是“良善”的绵羊,但却不断的侵略阿依努特人,这就样算=游牧民族不?不算?那蒙元真去试着给人家输点血了,结果都被砍脑袋了。战国时代,各大名为了争夺地盘,不惜血流成河,那你说是蒙元败兵给人家输的血性我也无话可说。

美洲阿兹特克人,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修建了辉煌的大金字塔,编写了属于自己的历法,在城市中挖渠灌溉,添湖造田,也是农耕民族,可是对周边部落血腥征伐,每天以活人祭祀为乐,这种仇恨导致周边部落后来加入西班牙人,一起反攻阿兹特克帝国,这也算“良善”否?

即便是华夏文明,农耕民族若垂涎异族治下可耕土地,与人口飞涨的战争渴望,所谓“剑为犁开道”与“羊圈里的羊群”的对比,“尽占东亚可耕土地”与“毫无扩张性的”的之间,是不是很讽刺
民族的属性由其生产改变方式决定,属性并非是一曾不变的。早在上古时期,炎帝率领着古羌人游牧部落,从西北高原进入中原,与轩辕氏黄帝部落结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祖先。

古华夏族是善战的部落,打败了蚩尤氏部落后,不断蚕食东夷的土地。在农业人口对土地的旺盛刺激下,从河南那一带的小国家,拓殖万里,灭国无数。由历朝历代不断杀伐征服,东夷、百越人和西戎人的土地尽落于华夏人手中。在宋朝,由于北方的军事压力,和自身的经济增长需求,开发湖广与南方夷人多有冲突,军事的碰撞结果就是南方夷人逃深山里,被迫将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让"给汉人来开发。在明朝,开发云贵,与同样彪悍的西南农耕民族发生冲突,其结果军事上双方互有胜负,但也丝毫阻止不了汉族人不断迁入,改变当地结构。

由此可见,从事农耕的埃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羯胡人、阿兹特克人、汉人、日本人、满洲人却是对外扩张欲望极强。历史上杀戮性征服性极强的,中外其他农耕民族多不胜数,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一是定居

嘉靖六年(1527年),明监察御使卢琼见“诸夷环徼而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最”。
——《辽东志》卷七《艺文•经略》

农耕民族是恋乡,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因为田地就是农民的天,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们组成家庭,家庭们组成城市,城市们组成国家,国家里有君王,君王就是农耕封建文明的中心。
城市就是代表了农耕文明的一切。在异族入侵的时候,农民有义务服从国家的号召,拿起武器保卫帝国的城市,来维持君王的政权和本文明的延续。


A.村落篇

摘自《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早期村落的分布情况

(一)会宁镇附近有20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斡朵里的有4个,兀良哈的有12个,斡朵里和兀良哈混合的有4个。从血缘的氏姓来分,每个村落都是多姓,没有一个村落是血缘的同姓。从所属的家即户来看,10家以下的村落有10个,11家到20家的有4个,21家到30家的4个,31家到40家的1个,41家到50家的3个,50家以上的1个。

(二)锺城附近有8个村落,从族属上分,都属于兀良哈,从血缘的氏姓上分,单一姓的血缘村落有1个,其余7个是多姓。从所属的家来看,伊应巨地方的血缘村落,没有记载家数,只记“右人族类三十余名”,可能仍保持氏族组织,所以只记“族类”。其余7个村落中,10家以下的有3个,11家到20家的有2个,另外2个村落都是20家以上。

(三)稳城镇附近有5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兀良哈的有4个,属于女真的有1个。从血缘上分,没有单一姓的血缘村落,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3个,11家到20家的2个。

(四)庆源镇附近有10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兀良哈的4个村落,属于女真的6个。下训春1处同住3个村落。2个是女真人的,1个是兀良哈的。从血缘上看,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5个,21家到30家的3个,40多家的1个,还有1个村落达61家之多。

(五)庆兴镇附近有7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骨看兀狄哈的有5个,其中2个是同一姓的血缘村落。属于女真的有2个。另外,庆兴45里江内阿乙阿毛丹地方有1户女真人单独居住,没有记载所属村落。除了骨看兀狄哈2个血缘村落外,其余5个,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5个,11家到20家的2个。

上述女真村落共50个。其中斡朵里部4个,胡里改部即兀良哈的28个,两者混合的4个,共计36个,属于建州女真,其余14个村落不属于建州女真。女真和骨看兀狄哈是建州左卫迁走后,乘虚迁入图们江左,即《李朝实录》上的“江外”,和斡朵里、兀良哈的村落交错在一起的。

从上述女真村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建州女真社会组织状况:

1、建州女真的部落,是地缘集团,已经形成为村落。基本上是一个部落在一个村庄,上述50个部落中,有45个部落是各自居住在一个村庄里。只有2个兀良哈部落同住一个村庄。2个女真部落和一个兀良哈部落同住一个村庄。没有一个部落分住两地的。

这50个部落中只有3个是单姓的血缘部落,其余全是多姓即非血缘团体。不仅大部落是多姓,就是10家以下的村落,也多为三、四姓。如上甫乙下村落,7家竟是两族4姓。多家舍仅住2家,还不同姓。凡察一姓,竟分散在5个不同的村落中。父子、兄弟分居于不同的村落,可见已失去了氏族的血缘纽带,早已不是血缘氏姓部落,而是地缘的部落,即村落。

由此可知,就姓而论其血缘关系,是已经从“氏族组织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地区组织”,“亲属性质的联系就愈让位于地区性质的联系”①。——但是“其成员间原先的亲属关系的痕迹还往往是很显著的”②。部落在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地缘性已经居于主要的地位。血缘性的组织仍跨村落的长期保留着。

2、建州女真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即户。

那么建州女真的“家”是怎样分法?有何特点?下面仅举三条材料加以剖析。

被掳逃出的汉人奴隶阿家化说:“建州贼松古老家是“妻一人,子二人,女一人”③。

建州卫首领李达罕(即光者秃,李满住之孙)的第三子沙乙豆(即撒鲁都)向朝鲜国王李娎请赐鞍马说:“父达罕关我云:前者,子包“罗大(即弗喇达,长子),李多乙之介(即多之哈,次子)受大国鞍马而来,不胜感戴。然皆别居,无益于我。汝则同居一家,幸蒙上恩,又受鞍马而来,则我得而资之矣”④。

建州一酋长金主成可的女婿童尚时说:“主成可率二子同居,长子、次子及我则各居”⑤。

这三家都是建州女真的酋长,而且李达罕是建州卫的首领,可是他们的家庭成员都不多。首先,建州女真的家是小家庭。是一家一户,小家小户。其次,建州女真的分家是先长后幼,结婚则分居。再次,家和“个体经济”是同一个意思。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经济单位。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建州女真的小家小户的个体经济家庭,已经超越了氏族制度末期野蛮阶段的家长制的家庭公社,超越了“包括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他们住在一起”⑥的家庭公社。但是这种小家庭和现代意义的小家庭根本不同。其本质性的差别,一是它是村落组成的单位,对部落和部落联盟承担参加狩猎和战争的义务,有分得狩猎和战争所获的权力。从这一点来说,建州女真的家庭个体经济,受着部落的制约,它还没有超出“野蛮阶段”的家庭。

3、部落或部落联盟,基本上是族缘性的,但是已经出现了破坏和超出族缘关系的因素,部落联盟酋长也超出了部落联盟的界限。《李朝实录》中有下列一段记载:

永乐二十二年(1124年)“婆猪江住野人李都巨等5名,指挥童凡察等41名,……各月到闾延郡小甫里口子……皆欲乞粮为生”⑦。凡察是建州左卫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的异母弟,建州左卫指挥使,也是部落的首领之一。前年,随其兄自辉发河上流迁到图们江下游会宁一带,迁徙时第三批的领队。此时,却到婆猪江(佟家江)建州卫胡里改部李满住管下任指挥。其后,正统初年(1436年),凡察又回到建州左卫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死后,又代替其成为斡朵里部首领,职掌建州左卫事。凡察出入于斡朵里部落联盟和胡里改部落联盟,更说明两个部落联盟的界限处于被突破的过程。这对建州女真族的形成上,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标志着建州女真的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说过:

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的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

不久,各亲属部落的溶合,从而各个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了”⑧。

十五世纪中叶的建州女真正处于这种状态。关于建州女真的村落密集情况,《李朝实录》记载颇多。密集的村落,排除了“彼此由广大边境地带隔离开来”⑨的状态。建州女真社会氏族制度的三级组织,更处于悄悄地但又是激烈的变革之中,一方面保存着氏族制度的外壳,另一方面,血缘关系的姓和族的联系在瓦解、消失着。建州女真的这一变革过程,也正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

满族民俗村2009083007060294077.jpg230Z25952-1.jpg


B.筑城篇

“闰二月十一日,筑撒儿湖城毕,帝曰:“筑城之夫最苦,可赐牛劳之。”群臣曰:“与其用国中之牛,盍俟掠大明牛驴而给食之。”帝乃升殿聚诸王臣日:“人君无野处露宿之理,故筑城也。君明乃成国,国治乃成君,至于君之下有王,王安即民安,民安即王安,故天作之君,君恩臣,臣敬君,礼也。至于王宜爱民,民宜尊王,为主者宜怜仆,仆宜为其主,仆所事之农业,与主共食,而主所获之财及所畋之物,亦当与仆共之。如是互相关切。天欣人爱,岂不各成欢庆哉!如筑城之木石,岂出于筑城之地耶?凿石于山,采木于林,搬运之远,既已劳矣,而筑垒之工,不更苦乎?今尔等之意,实不欲出己之财故耳。不知征大明当以大义举之,如为犒筑城之夫而掠之,最不可也。”正言间,副将布儿津后至,帝问曰:“自何来,如是喘息,想徒步来耶?”布儿津对曰:“自筑城处来。”帝曰:“尔空身行走,尚且劳倦,运木石而筑城者,宁不劳欤!”遂赏牛散盐,犒劳夫役。”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明朝中叶以后,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几十个卫所.经过重新迁徙分解、兼并组合,形成了五个新的部族:苏克索护河部、浑河部、栋鄂部、哲陈部和完颜部。此外,还有长白山三部:鸭绿江部、讷殷(内阴)部和朱舍里都等等。各部都建起了设防的城和一小部分具有防御能力的寨。

满洲系(建州女真):
苏苏河部     秃隆城、古勒城、夏吉城、佛阿拉三层城、瑚济寨、加木河寨、沾河寨、兔瓜儿简寨
浑河部        播一混山城、兆佳城(招加城)、界凡寨、夯家寨、甲孔木寨、东加寨(东家城)、把里答寨(八儿答城)
完颜部        完颜城(王家城)
栋鄂部        齐吉答城(奇吉答城)、翁鄂袼城等;
哲陈部        托漠河城(托木河城)、洞河城、阿儿太山城、巴里代城
努尔哈赤部:  老寨(赫图阿拉城)、尼马兰城、嘉木湖寨、洞寨、夹河平山三层城、黑机革城、胡吉寨、户布恰寨(护卜插寨)、拖素寨、加  哈关、妈虎山木城、新东郭寨
尼堪外兰部:  图伦城(秃隆城)、嘉班城(甲板城)、鄂勒珲城(鹅尔浑城)
诺密纳部:     萨尔浒城(撒儿湖城)
阿  台部:      古埒城(古勒城)等;
宁谷钦部:     赵家城

扈伦系(海西女真):
乌拉部       乌拉城、孙扎塔城、郭多城、俄漠城、 弗儿哈城、裴优城、异憨山城
哈达部       哈达城、富儿家奇寨、钗哈寨
叶赫部       叶赫城、张城、阿气郎城、金州城、吉当刚城、兀苏城、押哈城、黑儿苏城、何敦城、胯布七拉城、俄及塔城、布羊古城、金台石城、纳林卜禄城、掯特城、粘罕寨、杜哈寨、尼牙罕寨
辉发部       辉发城、多壁城、胡里气山城

长白山系(野人女真):
内阴部       内阴卫、佛多古山寨
鸭绿江部     沿江村寨多处
朱舍里部     朱舍里卫

东海系(野人女真):
兀吉部         呼夜卫、瑞粉卫、那木都鲁卫、宁古塔卫、尼妈义卫、押揽卫、兀儿孤沉卫、木冷卫、石临卫、东厄黑枯棱木城、黑十黑寨、
                   敖莫和寨、所罗佛内黑寨
斡儿哈部    蜚敖城、褚拉库其屯寨二十处、内河寨
虎儿哈部    虎儿哈卫,扎占塔城(扎古塔寨)
查哈量部    包括佛多落坤寨在内的沿河南北寨三十有六、查哈量内寨十二处


“在这些设防的城寨中,城有城主,寨有寨主。汗或部长、贝勒盘踞于城中,他们依靠家族或宗族势力的支持,储存着聚敛来的财富和掠夺来的物资。并掌握着再分配的权力。城寨 中还住着他们的宗族或家族,即“亲近族类”,有亲信和随从侍卫保护着。“与人民大众分离 的公共权力”由这些大大小小城寨发出,广大农村的噶栅诸申为其提供兵役、徭役、课赋,其农庄由管家和农奴经营着,还有奴婢供其随便使用。”
——《满族的宗族部族及其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有史记载的有名城寨就包括以上这些,至少仍有上百个山寨未在史册中记载。各部互相攻伐,形同春秋战国时代,尔虞我诈,但最后都被努尔哈赤统兵攻陷。


初九日,廓儿沁奥巴闻查哈拉国灵丹汗兴兵来侵,乃遣使驰书于帝.
帝览毕,遂修书答之曰:“奥巴哄台吉,汝用兵或多或寡,吾皆应之,不必过虑也。盖兵不在众寡,惟在乎天,凡国皆天所立者也。以众害寡,天岂容之?但当坚备城郭,守御于城上,彼不能拔必退,若折兵败走,彼国自坏,即不败而回,彼知难取,亦不敢复侵汝,自无虞矣。昔土们扎散兔汗灵丹之祖也曾征辉发,时辉发兵五百,带甲仅五十人。与之战不胜而回,以后无复敢侵。凡两军交战,胜负难必,有兵寡而欲出战者,此人必是怯敌,欲其便于走也,慎勿从之。若据城待战,伺其攻城不拔,回时乘机一战而致胜者,诚为英勇者也。汝设欲与之和而图无事,昔汝廓儿沁王等,曾与土们扎撒兔和好,至今屡屡来侵,汝等何罪之言?即与和以图无事,彼果有侵汝,即日无罪,彼遂干休耶?大明、朝鲜、兀喇、辉发、夜黑、哈达、满洲,苟无城廓,蒙古岂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之弱,所以恃城池也。”于初十日,发炮手八人,遣四使赍书往送之。

其灵丹汗围奥巴城已数日,攻之不下,闻满洲援兵至,急夜遁,遗驼马无算,围遂解,诸王乃还。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这里努尔哈赤对科尔沁人说:“昔土们扎散兔汗灵丹之祖也曾征辉发,时辉发兵五百,带甲仅五十人。与之战不胜而回,以后无复敢侵。”
察哈尔蒙古人曾经进攻过海西女真的辉发城,结果被仅带甲五十人的辉发部凭坚城所败,以后无复敢侵。

“大明、朝鲜、兀喇、辉发、夜黑、哈达、满洲,苟无城廓,蒙古岂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之弱,所以恃城池也。”
指的就是大明、朝鲜、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都是定居民族,农耕民族正是凭借着城郭,才抵御了“你们蒙古人”的掠夺和骚扰。
努尔哈赤劝科尔沁贝勒筑城,以后修筑奥巴城,果然在察哈尔部林丹汗打来之时,攻城不下。




海西女真辉发古城遗迹,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境内
20120606121358431.jpga11df606a67f5e0c.jpg20130628195511.jpg1267403391.jpg0344241R6-0.jpg


海西女真叶赫古部遗迹,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境内
01300000255756122518026933424_s.jpg201109221101428681.jpgda1a727dfb7364f0.jpg201204241123398852501.jpg


建州女真赫图阿拉古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ff8080811ccc36f6011cdb514b5101b5_648x297.jpg200632715274507.jpg230Z2A32-5.jpgu=1709312337,1768589840&fm=21&gp=0.jpg07d02430129ec40394166c352d88a9e78c886932.jpg




不仅女真族自己建寨尚如此多,辽阳之战后明朝的河东汉地,包括五十寨、七十城,连同人民田舍又尽为后金所有

三河、东胜、长静、长宁、长定、长安、长胜、长勇、长营、静远、上榆林、十方寺、丁家泊、宋家泊、曾迟镇、西殷家庄、平定、定远、庆云、古城、永宁、镇夷、清阳、镇北、威远、静安、孤山、洒马吉、叆阳、新安、新奠、宽奠、大奠、永奠、长奠、镇江、汤站、凤凰、镇东、镇夷、甜水站、草河、威宁营、奉集、穆家、武靖营,平虏、虎皮、蒲河、懿路、汛河、中固、鞍山、海州、东昌、耀州、盖州、熊岳五十寨

复州、永宁监、栾古、石河、金州、盐场、望海埚、红嘴、归服、黄骨岛、蚰岩、青台峪等大小七十余城

广宁惨败之后,明朝又失去了

平洋桥堡、西兴堡、锦州、铁场堡、大凌河、锦安堡、右屯卫、团山堡、镇宁堡、镇远堡、镇安堡、镇静堡、镇边堡、大清堡、大康堡、镇武堡、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夷、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共四十余城



四,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二是耕种


A.野人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因为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经济比较发达,所以从事农耕,而黑龙江的野人女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从事的就是游牧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半渔猎半农耕民族。野人女真即有完全不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比如骨看兀狄哈部、吉列迷部、乞列迷部。也有半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和农耕发达的野人女真,比如都骨部落、尼麻车兀狄哈部落。


记载: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喜欢饮酒,爱吃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  

游牧重点在于“游”字,而不在“牧”字;游就是逐水草而居,牧就是放马牛羊。关于黑龙江野人女真,上面你已经看到了“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房屋与火炕是搬不走的。发达的女真族多修筑城池,而低级的多修筑定居山寨,但没有任何女真族去建王庭和牧帐。

“顾乔,镶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原名农达理。其先世族人殷繁,分居东西两寨。西寨人移居虎儿哈地方,改姓蒙鄂络氏;东寨人移居原籍,改姓巴雅喇氏;惟农达理之始祖,移居近城,束改原姓。至其祖科球,认明族觉,仍复为一姓。”
——《八旗满洲氏旅通谱》卷十四


B.海西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海西女真由于接近蒙古人,所以从事的就不是农耕,而是游牧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他们是农耕民族。

首先海西女真族不全是靠近蒙古人,比如辉发部,哈达部,其次上章的资料显示,乌拉部和叶赫部修的城堡比远离蒙古的辉发部还多,海西女真族们也都是定居民族,而且都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注意是畜牧,不是放牧。《辽东志》卷九描述海西女真族从事农耕:“事耕种,言语处去,与建州类”

“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俗尚耕稼,妇女以金珠为饰,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
居黑龙江者,曰生女直,其俗略同山寨,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自乞里迷去奴儿干,三千余里,一种曰女直野人;又一种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魏焕《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

注意分析
形容建州女真的“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
形容海西女真的“俗尚耕稼,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
形容野人女真的“其俗略同山寨”


“按今女真。即金余孽也。金以前勿论国初定开原。改开原道。控带诸夷。女真各部。在混同江以东。东滨海。西接元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略有三种。自汤踮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邻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此叙女真有异处各地总之一种而分考核根据)它种甚夥。开原北近松花江。曰山夷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扒兀刺等族。建州毛邻。裔出渤海。事耕纟任。居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倚山作寨。即属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并有室庐。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俗善射驰猎。耐饥渴。忍洵好盗。其战斗多步少骑。上下岩壁如飞。而建州阻万山。独居中。据要害。五岭喜昌石门尤扼险。人骑不得成列。于女真称最纱。永乐元年遣行人邢枢招谕奴儿干诸部。野人酋长来朝。因悉境附。”
——《韬略世法边》 图夷考篇,女真条   明 徐光启汇选 王在晋评释


“临近汉族地区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因为便于同汉族进行马市贸易,输入铁制农具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代汉族与女真族的马市贸易》 萧国亮 著

“建州和海西两部从南迁定居以后,已以农业为主。”——《满族简史》2009年2月版本,民族出版社,第17页

明朝政府曾下令严禁铁器,输入女真地区,结果使得女真各部:
“男无铧铲,女无针剪”——《明宪宗实录》卷172,成化十三年十一月乙丑

铧铲是农具,不用多说了吧

同样为什么大西北的陕西汉族有大批放羊的,而不算游牧民族呢?因为不论放多少只羊,陕西汉族的房子都是固定的,而不是像蒙古包那样不固定迁移。海西女真也是如此。



C.建州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建州女真的祖先猛在迁到苏子河之前,从事的就不是农耕,而主要是渔猎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那时他们祖先虽然不比野人女真发达多少,但仍是农耕为主民族。只有在“节晚失农”的情况下,才会每户一二人欲往旧居处“捕鱼资生”,粮食是主要,渔猎只起到对农业饥荒的补充。

形容建州女真与其他女真族区别:“匡居耕食,不长射猎”
——严从简:《殊城周咨录》卷二十四 《女真》

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明初,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永乐八年(1410),阿哈出死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今浑江)一带。正统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鲜的侵扰,又迁到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新宾县呼兰哈达)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长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乐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扰而南迁,几经转迁,于正统初重新集结于浑河流域。

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斡朵里人为报族仇杀死朝鲜通事(即翻译),怕朝鲜“兴师问罪”,“皆登山”,“不胜惶恐,不得安心农业”,请求朝鲜原谅;当朝鲜方面告之“安心勿疑”之时,“皆下山治农业”。这说明斡朵里部的部民是农业的主要劳动者。与斡朵里部相邻的火儿阿部,“皆耕农以生”,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族。除了部民以家为单位、分散耕种的小农生产方式外,还有“农幕”或“农所”,为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凡察所经营,属于后来所常见满语的托克索(即农庄)雏形。

住居在朝鲜境内的翰朵里“彼久居翰木河,自在耕牧,安心土着,一着弃已熟之田,挚家远徒,依附草木之间,亦人情之所不忍也”
——《农耕文化在女真地区的辐射》摘自《浅析明代女真地区文化特征 章一》

“吉州叠入音失管下千户者安等十四户男女并一百余人,节晚失农每户一二人欲往旧居处捕鱼资生。”
——《李朝实录》

“蒙太祖招安,支给农牛、农器、衣服、粮料,许于阿木河居住”
——《李朝实录》

“我指挥蒙圣旨,许令复还阿木河地面以居。指挥先令我曹率男女二百余名,牛一百余头,送还旧居耕农,仍使朝京,请谷种、口粮。”
——《李朝实录》

“野人惟知射猎,本不事耕稼。闻近年以来,颇业耕农,其农器皆出于我国。”
——李朝《成宗实录》卷二六九

惊异于建州女真从事耕稼的朝鲜人,在明朝正统二年,朝鲜官员李藏派人偷渡浑河,潜入建州女真地区窥探。

记载“见水两岸大野,率皆耕垦,农人与牛散布田野,而马则不见。”
——《朝鲜实录,世宗》卷七七


D.女真族的农业生产

有人问:“那建州女真住在山上,怎么能开垦土地,又种的都是什么,产量如何?”
答:南方住在山寨的少数民族一样祖祖辈辈开垦,山上并不是就开垦不了,而是艰难一些而已,活人不会被尿憋死的。根据文献记载,女真地区的作物品种主要有山稻、稗子、蜀、黍、粟、高粱、秫以及蔬菜、水果、棉花和烟草等。水稻就很少见了,原因是满洲灌溉水平相对汉族落后,一般只能种旱稻,皇太极后来赐几个人水稻都是用金斗盛的,可见其稀有。


“且此地或在山麓,或在山腰,或在山顶,崇林大树,山民不能以斧斤制,先将树皮剥去,听起枯死,聚材焚倒,使生木耳,本性已尽,木耳不生,然后做地耕种,其开垦之难有如此,非如人言可置屯而种者”
——《筹辽硕画》中描绘女真人早期开垦山地的过程


天命四年、五年努尔哈赤先后两次致书喀尔喀部蒙古贝勒时,讲述了后金生产力状况:
“尔蒙古国以饲养牲畜,食肉着皮维生,我国乃耕田食谷而生也”
“皇天赋与我地,盛产财物”
——《满文老档》


“家家皆畜鸡、猪、鹅、鸭、羔、羊、犬猫之属”
“无墅不垦,至于山上,亦多开垦”。
“田地品高,则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则仅收一石。”
“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绝无水田,只种山稻。”
——《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


“争取汉人,利用汉人的农耕知识和技术,是当时新兴满洲政权的既定政策。”
——《清入关前的农业生活-太祖时代》

在手工业方面,除织布纺线外,后金还擅长冶铁,甚至还出现了风炉这种设备。

“又有棉、丝棉、布、葛布、 盐。复有金、银、铁,皆产于地。凡此皆有,衣食之资,皆可得之。”
——《满文老档 太祖》卷十三

“银、铁、革、木,皆有其工,而惟铁匠极巧”
——《建州闻见录》

“是年,始行养蚕,推广植棉于国中。”
——《满文老档》


“申年(天命五年)曾下令曰:勤种棉花织布,以衣包衣阿哈,见其着劣衣时,则取之而给与善养之人。兹已过矣。今兹酉年(天命六年),播种棉谷收获之前,勿论,若收新棉新谷后, 复以衣食为劣而上诉,则从虐养之主取之,转而给与善养之主。”
——《满文老档 太祖》 卷十八


进入到辽沈地区之后,后金政权的果树栽植数据:

20130628195710.jpg


——《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中前期女真族生产粮食产量统计数据:





——《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抚顺马市,是建州女真与汉民交易货物的重要阵地,据《清册》所记,女真入市,一般是由部落酋长为领头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叫场(觉昌安)就是入市的领头人之一。《清册》载从万历六年四月十六到七月初六的八十天里,建州女真入市的酋长有十七人,共二十四人次。《清册》还载述,在这八十天里,叫场(觉昌安)至少三次带领部众,进入抚顺马市,买卖货物。其中一次,曾以“麻布粮食等货物换过牛猪等物。”
抚顺《马市抽分册》中记载,万历六年四月七日至七月八日的三个月中,建州女真部落与汉人有二十四次互市交易。当时女真人在二十四次交易中,汉族商人出售给建州女真的物品,多为牛羊等物,建州女真出售的货物中,十六次有麻布,占二十四次交易的三分之二;七次有粮食,占四分之一。这说明,建州女真人的农业、家庭手工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重要地位。



五,后金与明朝:两个农耕民族之间的土地冲突

前面说了,农耕民族绝非善类,随着后金女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两个相邻的农耕民族垂涎对方手中的土地,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将获得在这片土地的耕种权利。

建州女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不断蚕食汉族地区的土地以发展农业“益垦南关旷土”
——《东夷考略•建州女直考》 茅瑞澄 著

建州女真在征服汉地进行掠夺性的农作:“农胡等作农于中原地方,任意收获”
——《光海君日记》,卷一五二

是时,万历皇帝命广宁总兵张承胤巡边,承胤奉命巡边回,遣通使董国胤曰:“今欲更立石碑,以汝居处为吾地,其钗哈、法纳哈、三七拉三处所种之田勿获,可收汝人民退居。”太祖曰:“吾世世祖居耕种之地,今令弃之,想尔心变,故出此言也。吾闻古人云:海水不溢,王心不变,帝今反常,护助夜黑,吾国所种之田,又不容收获而令退居,吾岂敢违王命?然不愿治平,而顿起恶念,吾小国若受小害,汝大国自受大害矣。吾非大国,欲退即退,试看汝大国何以收拾?若成仇敌,非吾一身之患,汝以兵众国大欺凌我也。然大国成小,小国成大,皆出于天,汝若一城屯兵一万,城自烦扰,若止屯兵一千,城中军民皆为吾俘物矣。”通使董国胤曰:“ 此言太过矣”,遂去.自此,大明遂侵占疆土,立石碑于边外甚多。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时秋成,帝命纳邻、因德二人率四百众,往夹木和收获夹木和在浑河界凡河之间,戒之曰:“昼则督农收刈,夜则避于山险处,当今宿南山,明宿北山,今宿东山,明宿西山,于受敌之处而能谨慎者,斯为贵矣。”纳邻、因德违帝命,被大明侦探潜窥数次,至九月初四日,总兵李如柏遣兵乘夜直抵收获处,杀七十人,未晓而回,其余三百三十人得脱。帝定二人违命之罪,籍纳邻之家,因德家产半没入官。又以拽古得侦探不明,籍其家三分之一。

九月二十五日,遣兵掠会安堡,屠戮甚众,得人畜一千,其中有屯民三百斩于抚顺关,留一人,割双耳,令执书回。其书曰:“若以我为逆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城搦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金帛,以了此事。尔大国乃行窃盗,袭杀吾农夫一百,吾杀汝农夫一千,且汝国能于城内业农乎?”遂回兵。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汗谕曰:“海州地方拨田十万垧,辽东地方拨田二十万垧,共征田三十万垧,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至于我众百姓之田,仍在我地方耕种。尔辽东地方诸贝勒大臣及富家之田,荒芜者甚多也!该荒芜之田亦列入我所征之三十万垧田数内。如不敷用,可取自松山堡以内至铁岭、懿路、蒲河、范河、珲托河、沈阳、抚顺、东州、玛根丹、清河、孤山等地之田耕种。若仍不足,可至边外耕种。……本年所种之粮,准其各自收获。我今计田每丁给种粮田五垧,种棉地一垧矣。尔等不得隐匿男丁,隐则不得其田矣!……每三丁合种官田一垧,每二十丁以一人充兵,一人应役。”
—— 《满文老档》

汉人告曰:“我之牛为诸申人耕种,我之身为诸申人差使,我妻亦为其煮饭。我喂养自猪,大猪只掷给一二钱,遂即强行杀之。”
——《满文老档》

汗谕曰:“曾命诸申、汉人合居同住、同食、同耕。今闻诸申人命同居之汉人赶其牛车输运粮草,并苛取诸物等语,该汉人岂给尔为奴耶?……嗣后诸申、汉人除房舍同居、粮米计口同食外,诸申汉人各所得之田,以各自之牛耕种。”
“与诸申合居之汉人,其住房、耕田、粮食被征之苦,俟筑城工竣,如同我诸申人免征徭役数年,以资修养。”
——《满文老档》


六,后金政权的官方屯田耕战政策

随着对明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数以十万计的汉族俘虏补充到女真奴隶队伍中,释放了满洲本族男性人口投入战争,所谓“汉人内耕,夷人外卫”,绝大多数男性成员主要从事战争而非生产,这是后金能屡次出动大军征伐的根源。而空前规模的持续战争或者灾荒疾病必然造成的是本族男丁的减员超过增长,带来硬性的不断下降,这也是满族人口一直不多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在后期,也并非是所有的旗人都有阿哈出力干活,不在战争的时期,许多女真旗丁仍然要承担自己的农务。

由于以屯田为国政制度的确立,后金政权对农业的重视,不容士卒践踏青苗
“凡军士之马匹有人田者,一经发现即捕之。”“凡有牲畜人田,知者执之…一.马、牛、骡、驴等畜,各罚银一两。”
——《满文老档》

建造粮食仓库,设置专管积蓄粮食的官吏,是后金政权的耕战政策的重要标志。
随着耕战的确立,国力的增强对打败明朝起到关键作用。

“但我国素无积储,虽得人畜,何以为生,无论不足以养所得人畜,即本国之民且待毙矣。及是时先治其国,固疆圉,修边关,务农事,裕积贮。”遂不动兵。乃谕各牛禄,每十人出牛四只,于旷野处屯田,造仓积粮。于是设仓官十六员,吏八员,执掌出入。”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令各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始于荒地耕种之。自是免征国人粮赋,国人遂无忧苦,粮储转为丰足,于是建造粮库。此前从无粮库“又念国人苦于粮赋,特令一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以充公役,垦荒屯田。自是,粮谷丰登,修建粮库”
——《满文老档》

天聪年间,在汉官的建议下,皇太极进一步完善了屯田的国政,改善兵多粮少的局面。

总兵佟养性上疏“目今地少人多,无力者,固计数授田;有力者,又若无地耕种”
书房相公孙应上疏“今国家带甲数十万众...民众地薄,生养不足”
儒学生沈佩瑞主张屯田解决困难,“今新编马步兵丁五六万余,皆各屯拔选精壮农,晓力耕者,趁此春时,酌议屯田之法”
——《天聪朝臣工奏议》

“著所有妇孺皆出,耘锄田禾,作速培土,患病者,令该牛录之众人助之”天聪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又谕曰:“详查各旗属之人,孰能耕种,孰不能耕种,孰有粮,孰无粮。其未耕种而无粮者,有兄弟则令与其兄弟相依,无兄弟孤独之人,则令与牛录中有粮殷富之人养之。”
——《满文老档》

济尔哈朗奏言:“今岁按兵不动,为耕种故耳。臣意待耕耘完毕,可即兴师。至收获之事,妇人稚子亦可委也。”
——清《太宗实录》卷七

“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清《太宗实录》卷七

“田畴庐舍,民生攸赖;劝农讲武,国之大经。”
—— 清《太宗实录》卷一三

感谢版主们加分鼓励,我会继续完善这篇文章的资料整理。

目录:
第一章:晚明是被一个“农耕民族”征服,而非”游牧民族“
第二章:农耕民族就不等于绵羊民族
第三章: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一是定居
第四章: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二是耕种
第五章:  后金与明朝:两个农耕民族之间的土地冲突
第六章:后金政权的官方屯田耕战政策



一,晚明是被一个“农耕民族”征服,而非”游牧民族“。

满族建立的后金-清朝政权,由其兴起到席卷中原,在征服的战争中,杀戮不少,比如导致百万辽东汉人十不存一,
以及入关后南方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杀"等等。在政权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很多压迫华夏文明的政策,
比如“剃发易服”,“文字狱”,修明史和四库全书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进行篡改等等。在后期,又由于腐败无能的统治,荒废了科技和工业的
进步,导致中国处于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百年屈辱历史。

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汉民族主义者提到清朝,对其深恶痛绝,又由于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数次提出“满蒙一家”,八旗要重视“国语骑射”为本,
所以,被人误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游牧民族"征服政权。

实际上,女真族的清政权从开始到发迹,对汉族文明来说,虽是一个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异类征服政权。但这个民族却非游牧民族,而实是一个农耕民族。
实际上中原被游牧民族征服,仅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个而已,再别无其他。秦汉时的匈奴人未曾征服中原,只是在边境骚扰掠夺,尚未触及中原王朝统治的根本。
后五胡十六国,北方出现诸多胡人政权,如匈奴、鲜卑、羯胡、氐人、羌族、柔然等建立过的国家,且不论很多都是内迁的农耕化胡人,也都是局部割据,尚未征服南朝汉族政权。
后隋灭南陈,统一中国。虽然隋朝上层贵族很多鲜卑人,包括后来的唐朝甚至皇族都有鲜卑血统,但其父系血统来源于汉族,且以华夏文明为根本,所以把隋唐比作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只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自五代十国以后,契丹人、女真人都建立过更强大的辽帝国和金帝国,但对南方的宋朝并未征服统治。而唯独蒙古人征服了全中国和东亚地区,彻底统治了全部汉族人和南方其他民族。
而第二次统一中国的异族政权,不论对华夏文明是否如何构成何种破坏,也不可否认的它是一个农耕民族,采用耕战的手段征服了北方蒙古部落和中原的明帝国,以及东方的朝鲜王国。


二,农耕民族就不等于绵羊民族

有人单纯认为依靠种植、采集、收获农作物生产的民族,统统都是“良善”的民族。只有游牧民族才是崇尚暴力的“尚武”民族。

还有人把农民形容为羊圈里的羊群,城市就是羊圈,而散落在野外的狼群是游牧民族,狼群是自由嗜血的搏杀,而羊群是待宰惊恐的等死。农耕民族都毫无任何扩张性、侵略性。

我说一句话:“之所以你的部落没有被农耕民族攻击,只是因为你脚下的土地他们种不了地而已。否则,你被征服是早晚的事。”

单纯从扩张性来讲,农耕民族毫无征服性?
从事农业的古埃及、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大秦帝国毫无扩张性?

又从全民尚武性来讲,农耕民族还需要游牧民族来输血?
五胡乱华时,屠杀华北汉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人烟的羯胡人就是农耕民族,算“良善”否?

日本人筑山城种稻米为生,按理说应该是“良善”的绵羊,但却不断的侵略阿依努特人,这就样算=游牧民族不?不算?那蒙元真去试着给人家输点血了,结果都被砍脑袋了。战国时代,各大名为了争夺地盘,不惜血流成河,那你说是蒙元败兵给人家输的血性我也无话可说。

美洲阿兹特克人,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修建了辉煌的大金字塔,编写了属于自己的历法,在城市中挖渠灌溉,添湖造田,也是农耕民族,可是对周边部落血腥征伐,每天以活人祭祀为乐,这种仇恨导致周边部落后来加入西班牙人,一起反攻阿兹特克帝国,这也算“良善”否?

即便是华夏文明,农耕民族若垂涎异族治下可耕土地,与人口飞涨的战争渴望,所谓“剑为犁开道”与“羊圈里的羊群”的对比,“尽占东亚可耕土地”与“毫无扩张性的”的之间,是不是很讽刺
民族的属性由其生产改变方式决定,属性并非是一曾不变的。早在上古时期,炎帝率领着古羌人游牧部落,从西北高原进入中原,与轩辕氏黄帝部落结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祖先。

古华夏族是善战的部落,打败了蚩尤氏部落后,不断蚕食东夷的土地。在农业人口对土地的旺盛刺激下,从河南那一带的小国家,拓殖万里,灭国无数。由历朝历代不断杀伐征服,东夷、百越人和西戎人的土地尽落于华夏人手中。在宋朝,由于北方的军事压力,和自身的经济增长需求,开发湖广与南方夷人多有冲突,军事的碰撞结果就是南方夷人逃深山里,被迫将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让"给汉人来开发。在明朝,开发云贵,与同样彪悍的西南农耕民族发生冲突,其结果军事上双方互有胜负,但也丝毫阻止不了汉族人不断迁入,改变当地结构。

由此可见,从事农耕的埃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羯胡人、阿兹特克人、汉人、日本人、满洲人却是对外扩张欲望极强。历史上杀戮性征服性极强的,中外其他农耕民族多不胜数,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一是定居

嘉靖六年(1527年),明监察御使卢琼见“诸夷环徼而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最”。
——《辽东志》卷七《艺文•经略》

农耕民族是恋乡,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因为田地就是农民的天,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们组成家庭,家庭们组成城市,城市们组成国家,国家里有君王,君王就是农耕封建文明的中心。
城市就是代表了农耕文明的一切。在异族入侵的时候,农民有义务服从国家的号召,拿起武器保卫帝国的城市,来维持君王的政权和本文明的延续。


A.村落篇

摘自《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早期村落的分布情况

(一)会宁镇附近有20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斡朵里的有4个,兀良哈的有12个,斡朵里和兀良哈混合的有4个。从血缘的氏姓来分,每个村落都是多姓,没有一个村落是血缘的同姓。从所属的家即户来看,10家以下的村落有10个,11家到20家的有4个,21家到30家的4个,31家到40家的1个,41家到50家的3个,50家以上的1个。

(二)锺城附近有8个村落,从族属上分,都属于兀良哈,从血缘的氏姓上分,单一姓的血缘村落有1个,其余7个是多姓。从所属的家来看,伊应巨地方的血缘村落,没有记载家数,只记“右人族类三十余名”,可能仍保持氏族组织,所以只记“族类”。其余7个村落中,10家以下的有3个,11家到20家的有2个,另外2个村落都是20家以上。

(三)稳城镇附近有5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兀良哈的有4个,属于女真的有1个。从血缘上分,没有单一姓的血缘村落,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3个,11家到20家的2个。

(四)庆源镇附近有10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兀良哈的4个村落,属于女真的6个。下训春1处同住3个村落。2个是女真人的,1个是兀良哈的。从血缘上看,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5个,21家到30家的3个,40多家的1个,还有1个村落达61家之多。

(五)庆兴镇附近有7个村落。从族属上分,属于骨看兀狄哈的有5个,其中2个是同一姓的血缘村落。属于女真的有2个。另外,庆兴45里江内阿乙阿毛丹地方有1户女真人单独居住,没有记载所属村落。除了骨看兀狄哈2个血缘村落外,其余5个,都是多姓。10家以下的5个,11家到20家的2个。

上述女真村落共50个。其中斡朵里部4个,胡里改部即兀良哈的28个,两者混合的4个,共计36个,属于建州女真,其余14个村落不属于建州女真。女真和骨看兀狄哈是建州左卫迁走后,乘虚迁入图们江左,即《李朝实录》上的“江外”,和斡朵里、兀良哈的村落交错在一起的。

从上述女真村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建州女真社会组织状况:

1、建州女真的部落,是地缘集团,已经形成为村落。基本上是一个部落在一个村庄,上述50个部落中,有45个部落是各自居住在一个村庄里。只有2个兀良哈部落同住一个村庄。2个女真部落和一个兀良哈部落同住一个村庄。没有一个部落分住两地的。

这50个部落中只有3个是单姓的血缘部落,其余全是多姓即非血缘团体。不仅大部落是多姓,就是10家以下的村落,也多为三、四姓。如上甫乙下村落,7家竟是两族4姓。多家舍仅住2家,还不同姓。凡察一姓,竟分散在5个不同的村落中。父子、兄弟分居于不同的村落,可见已失去了氏族的血缘纽带,早已不是血缘氏姓部落,而是地缘的部落,即村落。

由此可知,就姓而论其血缘关系,是已经从“氏族组织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地区组织”,“亲属性质的联系就愈让位于地区性质的联系”①。——但是“其成员间原先的亲属关系的痕迹还往往是很显著的”②。部落在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地缘性已经居于主要的地位。血缘性的组织仍跨村落的长期保留着。

2、建州女真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即户。

那么建州女真的“家”是怎样分法?有何特点?下面仅举三条材料加以剖析。

被掳逃出的汉人奴隶阿家化说:“建州贼松古老家是“妻一人,子二人,女一人”③。

建州卫首领李达罕(即光者秃,李满住之孙)的第三子沙乙豆(即撒鲁都)向朝鲜国王李娎请赐鞍马说:“父达罕关我云:前者,子包“罗大(即弗喇达,长子),李多乙之介(即多之哈,次子)受大国鞍马而来,不胜感戴。然皆别居,无益于我。汝则同居一家,幸蒙上恩,又受鞍马而来,则我得而资之矣”④。

建州一酋长金主成可的女婿童尚时说:“主成可率二子同居,长子、次子及我则各居”⑤。

这三家都是建州女真的酋长,而且李达罕是建州卫的首领,可是他们的家庭成员都不多。首先,建州女真的家是小家庭。是一家一户,小家小户。其次,建州女真的分家是先长后幼,结婚则分居。再次,家和“个体经济”是同一个意思。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经济单位。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建州女真的小家小户的个体经济家庭,已经超越了氏族制度末期野蛮阶段的家长制的家庭公社,超越了“包括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他们住在一起”⑥的家庭公社。但是这种小家庭和现代意义的小家庭根本不同。其本质性的差别,一是它是村落组成的单位,对部落和部落联盟承担参加狩猎和战争的义务,有分得狩猎和战争所获的权力。从这一点来说,建州女真的家庭个体经济,受着部落的制约,它还没有超出“野蛮阶段”的家庭。

3、部落或部落联盟,基本上是族缘性的,但是已经出现了破坏和超出族缘关系的因素,部落联盟酋长也超出了部落联盟的界限。《李朝实录》中有下列一段记载:

永乐二十二年(1124年)“婆猪江住野人李都巨等5名,指挥童凡察等41名,……各月到闾延郡小甫里口子……皆欲乞粮为生”⑦。凡察是建州左卫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的异母弟,建州左卫指挥使,也是部落的首领之一。前年,随其兄自辉发河上流迁到图们江下游会宁一带,迁徙时第三批的领队。此时,却到婆猪江(佟家江)建州卫胡里改部李满住管下任指挥。其后,正统初年(1436年),凡察又回到建州左卫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死后,又代替其成为斡朵里部首领,职掌建州左卫事。凡察出入于斡朵里部落联盟和胡里改部落联盟,更说明两个部落联盟的界限处于被突破的过程。这对建州女真族的形成上,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标志着建州女真的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说过:

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的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

不久,各亲属部落的溶合,从而各个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了”⑧。

十五世纪中叶的建州女真正处于这种状态。关于建州女真的村落密集情况,《李朝实录》记载颇多。密集的村落,排除了“彼此由广大边境地带隔离开来”⑨的状态。建州女真社会氏族制度的三级组织,更处于悄悄地但又是激烈的变革之中,一方面保存着氏族制度的外壳,另一方面,血缘关系的姓和族的联系在瓦解、消失着。建州女真的这一变革过程,也正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

满族民俗村2009083007060294077.jpg230Z25952-1.jpg


B.筑城篇

“闰二月十一日,筑撒儿湖城毕,帝曰:“筑城之夫最苦,可赐牛劳之。”群臣曰:“与其用国中之牛,盍俟掠大明牛驴而给食之。”帝乃升殿聚诸王臣日:“人君无野处露宿之理,故筑城也。君明乃成国,国治乃成君,至于君之下有王,王安即民安,民安即王安,故天作之君,君恩臣,臣敬君,礼也。至于王宜爱民,民宜尊王,为主者宜怜仆,仆宜为其主,仆所事之农业,与主共食,而主所获之财及所畋之物,亦当与仆共之。如是互相关切。天欣人爱,岂不各成欢庆哉!如筑城之木石,岂出于筑城之地耶?凿石于山,采木于林,搬运之远,既已劳矣,而筑垒之工,不更苦乎?今尔等之意,实不欲出己之财故耳。不知征大明当以大义举之,如为犒筑城之夫而掠之,最不可也。”正言间,副将布儿津后至,帝问曰:“自何来,如是喘息,想徒步来耶?”布儿津对曰:“自筑城处来。”帝曰:“尔空身行走,尚且劳倦,运木石而筑城者,宁不劳欤!”遂赏牛散盐,犒劳夫役。”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明朝中叶以后,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几十个卫所.经过重新迁徙分解、兼并组合,形成了五个新的部族:苏克索护河部、浑河部、栋鄂部、哲陈部和完颜部。此外,还有长白山三部:鸭绿江部、讷殷(内阴)部和朱舍里都等等。各部都建起了设防的城和一小部分具有防御能力的寨。

满洲系(建州女真):
苏苏河部     秃隆城、古勒城、夏吉城、佛阿拉三层城、瑚济寨、加木河寨、沾河寨、兔瓜儿简寨
浑河部        播一混山城、兆佳城(招加城)、界凡寨、夯家寨、甲孔木寨、东加寨(东家城)、把里答寨(八儿答城)
完颜部        完颜城(王家城)
栋鄂部        齐吉答城(奇吉答城)、翁鄂袼城等;
哲陈部        托漠河城(托木河城)、洞河城、阿儿太山城、巴里代城
努尔哈赤部:  老寨(赫图阿拉城)、尼马兰城、嘉木湖寨、洞寨、夹河平山三层城、黑机革城、胡吉寨、户布恰寨(护卜插寨)、拖素寨、加  哈关、妈虎山木城、新东郭寨
尼堪外兰部:  图伦城(秃隆城)、嘉班城(甲板城)、鄂勒珲城(鹅尔浑城)
诺密纳部:     萨尔浒城(撒儿湖城)
阿  台部:      古埒城(古勒城)等;
宁谷钦部:     赵家城

扈伦系(海西女真):
乌拉部       乌拉城、孙扎塔城、郭多城、俄漠城、 弗儿哈城、裴优城、异憨山城
哈达部       哈达城、富儿家奇寨、钗哈寨
叶赫部       叶赫城、张城、阿气郎城、金州城、吉当刚城、兀苏城、押哈城、黑儿苏城、何敦城、胯布七拉城、俄及塔城、布羊古城、金台石城、纳林卜禄城、掯特城、粘罕寨、杜哈寨、尼牙罕寨
辉发部       辉发城、多壁城、胡里气山城

长白山系(野人女真):
内阴部       内阴卫、佛多古山寨
鸭绿江部     沿江村寨多处
朱舍里部     朱舍里卫

东海系(野人女真):
兀吉部         呼夜卫、瑞粉卫、那木都鲁卫、宁古塔卫、尼妈义卫、押揽卫、兀儿孤沉卫、木冷卫、石临卫、东厄黑枯棱木城、黑十黑寨、
                   敖莫和寨、所罗佛内黑寨
斡儿哈部    蜚敖城、褚拉库其屯寨二十处、内河寨
虎儿哈部    虎儿哈卫,扎占塔城(扎古塔寨)
查哈量部    包括佛多落坤寨在内的沿河南北寨三十有六、查哈量内寨十二处


“在这些设防的城寨中,城有城主,寨有寨主。汗或部长、贝勒盘踞于城中,他们依靠家族或宗族势力的支持,储存着聚敛来的财富和掠夺来的物资。并掌握着再分配的权力。城寨 中还住着他们的宗族或家族,即“亲近族类”,有亲信和随从侍卫保护着。“与人民大众分离 的公共权力”由这些大大小小城寨发出,广大农村的噶栅诸申为其提供兵役、徭役、课赋,其农庄由管家和农奴经营着,还有奴婢供其随便使用。”
——《满族的宗族部族及其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有史记载的有名城寨就包括以上这些,至少仍有上百个山寨未在史册中记载。各部互相攻伐,形同春秋战国时代,尔虞我诈,但最后都被努尔哈赤统兵攻陷。


初九日,廓儿沁奥巴闻查哈拉国灵丹汗兴兵来侵,乃遣使驰书于帝.
帝览毕,遂修书答之曰:“奥巴哄台吉,汝用兵或多或寡,吾皆应之,不必过虑也。盖兵不在众寡,惟在乎天,凡国皆天所立者也。以众害寡,天岂容之?但当坚备城郭,守御于城上,彼不能拔必退,若折兵败走,彼国自坏,即不败而回,彼知难取,亦不敢复侵汝,自无虞矣。昔土们扎散兔汗灵丹之祖也曾征辉发,时辉发兵五百,带甲仅五十人。与之战不胜而回,以后无复敢侵。凡两军交战,胜负难必,有兵寡而欲出战者,此人必是怯敌,欲其便于走也,慎勿从之。若据城待战,伺其攻城不拔,回时乘机一战而致胜者,诚为英勇者也。汝设欲与之和而图无事,昔汝廓儿沁王等,曾与土们扎撒兔和好,至今屡屡来侵,汝等何罪之言?即与和以图无事,彼果有侵汝,即日无罪,彼遂干休耶?大明、朝鲜、兀喇、辉发、夜黑、哈达、满洲,苟无城廓,蒙古岂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之弱,所以恃城池也。”于初十日,发炮手八人,遣四使赍书往送之。

其灵丹汗围奥巴城已数日,攻之不下,闻满洲援兵至,急夜遁,遗驼马无算,围遂解,诸王乃还。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这里努尔哈赤对科尔沁人说:“昔土们扎散兔汗灵丹之祖也曾征辉发,时辉发兵五百,带甲仅五十人。与之战不胜而回,以后无复敢侵。”
察哈尔蒙古人曾经进攻过海西女真的辉发城,结果被仅带甲五十人的辉发部凭坚城所败,以后无复敢侵。

“大明、朝鲜、兀喇、辉发、夜黑、哈达、满洲,苟无城廓,蒙古岂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之弱,所以恃城池也。”
指的就是大明、朝鲜、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都是定居民族,农耕民族正是凭借着城郭,才抵御了“你们蒙古人”的掠夺和骚扰。
努尔哈赤劝科尔沁贝勒筑城,以后修筑奥巴城,果然在察哈尔部林丹汗打来之时,攻城不下。




海西女真辉发古城遗迹,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境内
20120606121358431.jpga11df606a67f5e0c.jpg20130628195511.jpg1267403391.jpg0344241R6-0.jpg


海西女真叶赫古部遗迹,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境内
01300000255756122518026933424_s.jpg201109221101428681.jpgda1a727dfb7364f0.jpg201204241123398852501.jpg


建州女真赫图阿拉古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ff8080811ccc36f6011cdb514b5101b5_648x297.jpg200632715274507.jpg230Z2A32-5.jpgu=1709312337,1768589840&fm=21&gp=0.jpg07d02430129ec40394166c352d88a9e78c886932.jpg




不仅女真族自己建寨尚如此多,辽阳之战后明朝的河东汉地,包括五十寨、七十城,连同人民田舍又尽为后金所有

三河、东胜、长静、长宁、长定、长安、长胜、长勇、长营、静远、上榆林、十方寺、丁家泊、宋家泊、曾迟镇、西殷家庄、平定、定远、庆云、古城、永宁、镇夷、清阳、镇北、威远、静安、孤山、洒马吉、叆阳、新安、新奠、宽奠、大奠、永奠、长奠、镇江、汤站、凤凰、镇东、镇夷、甜水站、草河、威宁营、奉集、穆家、武靖营,平虏、虎皮、蒲河、懿路、汛河、中固、鞍山、海州、东昌、耀州、盖州、熊岳五十寨

复州、永宁监、栾古、石河、金州、盐场、望海埚、红嘴、归服、黄骨岛、蚰岩、青台峪等大小七十余城

广宁惨败之后,明朝又失去了

平洋桥堡、西兴堡、锦州、铁场堡、大凌河、锦安堡、右屯卫、团山堡、镇宁堡、镇远堡、镇安堡、镇静堡、镇边堡、大清堡、大康堡、镇武堡、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夷、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共四十余城



四,区别民族关键特征之二是耕种


A.野人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因为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经济比较发达,所以从事农耕,而黑龙江的野人女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从事的就是游牧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半渔猎半农耕民族。野人女真即有完全不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比如骨看兀狄哈部、吉列迷部、乞列迷部。也有半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和农耕发达的野人女真,比如都骨部落、尼麻车兀狄哈部落。


记载: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喜欢饮酒,爱吃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  

游牧重点在于“游”字,而不在“牧”字;游就是逐水草而居,牧就是放马牛羊。关于黑龙江野人女真,上面你已经看到了“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房屋与火炕是搬不走的。发达的女真族多修筑城池,而低级的多修筑定居山寨,但没有任何女真族去建王庭和牧帐。

“顾乔,镶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原名农达理。其先世族人殷繁,分居东西两寨。西寨人移居虎儿哈地方,改姓蒙鄂络氏;东寨人移居原籍,改姓巴雅喇氏;惟农达理之始祖,移居近城,束改原姓。至其祖科球,认明族觉,仍复为一姓。”
——《八旗满洲氏旅通谱》卷十四


B.海西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海西女真由于接近蒙古人,所以从事的就不是农耕,而是游牧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他们是农耕民族。

首先海西女真族不全是靠近蒙古人,比如辉发部,哈达部,其次上章的资料显示,乌拉部和叶赫部修的城堡比远离蒙古的辉发部还多,海西女真族们也都是定居民族,而且都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注意是畜牧,不是放牧。《辽东志》卷九描述海西女真族从事农耕:“事耕种,言语处去,与建州类”

“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俗尚耕稼,妇女以金珠为饰,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
居黑龙江者,曰生女直,其俗略同山寨,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自乞里迷去奴儿干,三千余里,一种曰女直野人;又一种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魏焕《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

注意分析
形容建州女真的“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
形容海西女真的“俗尚耕稼,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
形容野人女真的“其俗略同山寨”


“按今女真。即金余孽也。金以前勿论国初定开原。改开原道。控带诸夷。女真各部。在混同江以东。东滨海。西接元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略有三种。自汤踮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邻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此叙女真有异处各地总之一种而分考核根据)它种甚夥。开原北近松花江。曰山夷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扒兀刺等族。建州毛邻。裔出渤海。事耕纟任。居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倚山作寨。即属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并有室庐。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俗善射驰猎。耐饥渴。忍洵好盗。其战斗多步少骑。上下岩壁如飞。而建州阻万山。独居中。据要害。五岭喜昌石门尤扼险。人骑不得成列。于女真称最纱。永乐元年遣行人邢枢招谕奴儿干诸部。野人酋长来朝。因悉境附。”
——《韬略世法边》 图夷考篇,女真条   明 徐光启汇选 王在晋评释


“临近汉族地区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因为便于同汉族进行马市贸易,输入铁制农具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代汉族与女真族的马市贸易》 萧国亮 著

“建州和海西两部从南迁定居以后,已以农业为主。”——《满族简史》2009年2月版本,民族出版社,第17页

明朝政府曾下令严禁铁器,输入女真地区,结果使得女真各部:
“男无铧铲,女无针剪”——《明宪宗实录》卷172,成化十三年十一月乙丑

铧铲是农具,不用多说了吧

同样为什么大西北的陕西汉族有大批放羊的,而不算游牧民族呢?因为不论放多少只羊,陕西汉族的房子都是固定的,而不是像蒙古包那样不固定迁移。海西女真也是如此。



C.建州女真篇

有人问:“那是不是建州女真的祖先猛在迁到苏子河之前,从事的就不是农耕,而主要是渔猎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那时他们祖先虽然不比野人女真发达多少,但仍是农耕为主民族。只有在“节晚失农”的情况下,才会每户一二人欲往旧居处“捕鱼资生”,粮食是主要,渔猎只起到对农业饥荒的补充。

形容建州女真与其他女真族区别:“匡居耕食,不长射猎”
——严从简:《殊城周咨录》卷二十四 《女真》

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明初,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永乐八年(1410),阿哈出死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今浑江)一带。正统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鲜的侵扰,又迁到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新宾县呼兰哈达)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长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乐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扰而南迁,几经转迁,于正统初重新集结于浑河流域。

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斡朵里人为报族仇杀死朝鲜通事(即翻译),怕朝鲜“兴师问罪”,“皆登山”,“不胜惶恐,不得安心农业”,请求朝鲜原谅;当朝鲜方面告之“安心勿疑”之时,“皆下山治农业”。这说明斡朵里部的部民是农业的主要劳动者。与斡朵里部相邻的火儿阿部,“皆耕农以生”,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族。除了部民以家为单位、分散耕种的小农生产方式外,还有“农幕”或“农所”,为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凡察所经营,属于后来所常见满语的托克索(即农庄)雏形。

住居在朝鲜境内的翰朵里“彼久居翰木河,自在耕牧,安心土着,一着弃已熟之田,挚家远徒,依附草木之间,亦人情之所不忍也”
——《农耕文化在女真地区的辐射》摘自《浅析明代女真地区文化特征 章一》

“吉州叠入音失管下千户者安等十四户男女并一百余人,节晚失农每户一二人欲往旧居处捕鱼资生。”
——《李朝实录》

“蒙太祖招安,支给农牛、农器、衣服、粮料,许于阿木河居住”
——《李朝实录》

“我指挥蒙圣旨,许令复还阿木河地面以居。指挥先令我曹率男女二百余名,牛一百余头,送还旧居耕农,仍使朝京,请谷种、口粮。”
——《李朝实录》

“野人惟知射猎,本不事耕稼。闻近年以来,颇业耕农,其农器皆出于我国。”
——李朝《成宗实录》卷二六九

惊异于建州女真从事耕稼的朝鲜人,在明朝正统二年,朝鲜官员李藏派人偷渡浑河,潜入建州女真地区窥探。

记载“见水两岸大野,率皆耕垦,农人与牛散布田野,而马则不见。”
——《朝鲜实录,世宗》卷七七


D.女真族的农业生产

有人问:“那建州女真住在山上,怎么能开垦土地,又种的都是什么,产量如何?”
答:南方住在山寨的少数民族一样祖祖辈辈开垦,山上并不是就开垦不了,而是艰难一些而已,活人不会被尿憋死的。根据文献记载,女真地区的作物品种主要有山稻、稗子、蜀、黍、粟、高粱、秫以及蔬菜、水果、棉花和烟草等。水稻就很少见了,原因是满洲灌溉水平相对汉族落后,一般只能种旱稻,皇太极后来赐几个人水稻都是用金斗盛的,可见其稀有。


“且此地或在山麓,或在山腰,或在山顶,崇林大树,山民不能以斧斤制,先将树皮剥去,听起枯死,聚材焚倒,使生木耳,本性已尽,木耳不生,然后做地耕种,其开垦之难有如此,非如人言可置屯而种者”
——《筹辽硕画》中描绘女真人早期开垦山地的过程


天命四年、五年努尔哈赤先后两次致书喀尔喀部蒙古贝勒时,讲述了后金生产力状况:
“尔蒙古国以饲养牲畜,食肉着皮维生,我国乃耕田食谷而生也”
“皇天赋与我地,盛产财物”
——《满文老档》


“家家皆畜鸡、猪、鹅、鸭、羔、羊、犬猫之属”
“无墅不垦,至于山上,亦多开垦”。
“田地品高,则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则仅收一石。”
“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绝无水田,只种山稻。”
——《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


“争取汉人,利用汉人的农耕知识和技术,是当时新兴满洲政权的既定政策。”
——《清入关前的农业生活-太祖时代》

在手工业方面,除织布纺线外,后金还擅长冶铁,甚至还出现了风炉这种设备。

“又有棉、丝棉、布、葛布、 盐。复有金、银、铁,皆产于地。凡此皆有,衣食之资,皆可得之。”
——《满文老档 太祖》卷十三

“银、铁、革、木,皆有其工,而惟铁匠极巧”
——《建州闻见录》

“是年,始行养蚕,推广植棉于国中。”
——《满文老档》


“申年(天命五年)曾下令曰:勤种棉花织布,以衣包衣阿哈,见其着劣衣时,则取之而给与善养之人。兹已过矣。今兹酉年(天命六年),播种棉谷收获之前,勿论,若收新棉新谷后, 复以衣食为劣而上诉,则从虐养之主取之,转而给与善养之主。”
——《满文老档 太祖》 卷十八


进入到辽沈地区之后,后金政权的果树栽植数据:

20130628195710.jpg


——《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中前期女真族生产粮食产量统计数据:





——《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抚顺马市,是建州女真与汉民交易货物的重要阵地,据《清册》所记,女真入市,一般是由部落酋长为领头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叫场(觉昌安)就是入市的领头人之一。《清册》载从万历六年四月十六到七月初六的八十天里,建州女真入市的酋长有十七人,共二十四人次。《清册》还载述,在这八十天里,叫场(觉昌安)至少三次带领部众,进入抚顺马市,买卖货物。其中一次,曾以“麻布粮食等货物换过牛猪等物。”
抚顺《马市抽分册》中记载,万历六年四月七日至七月八日的三个月中,建州女真部落与汉人有二十四次互市交易。当时女真人在二十四次交易中,汉族商人出售给建州女真的物品,多为牛羊等物,建州女真出售的货物中,十六次有麻布,占二十四次交易的三分之二;七次有粮食,占四分之一。这说明,建州女真人的农业、家庭手工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重要地位。



五,后金与明朝:两个农耕民族之间的土地冲突

前面说了,农耕民族绝非善类,随着后金女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两个相邻的农耕民族垂涎对方手中的土地,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将获得在这片土地的耕种权利。

建州女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不断蚕食汉族地区的土地以发展农业“益垦南关旷土”
——《东夷考略•建州女直考》 茅瑞澄 著

建州女真在征服汉地进行掠夺性的农作:“农胡等作农于中原地方,任意收获”
——《光海君日记》,卷一五二

是时,万历皇帝命广宁总兵张承胤巡边,承胤奉命巡边回,遣通使董国胤曰:“今欲更立石碑,以汝居处为吾地,其钗哈、法纳哈、三七拉三处所种之田勿获,可收汝人民退居。”太祖曰:“吾世世祖居耕种之地,今令弃之,想尔心变,故出此言也。吾闻古人云:海水不溢,王心不变,帝今反常,护助夜黑,吾国所种之田,又不容收获而令退居,吾岂敢违王命?然不愿治平,而顿起恶念,吾小国若受小害,汝大国自受大害矣。吾非大国,欲退即退,试看汝大国何以收拾?若成仇敌,非吾一身之患,汝以兵众国大欺凌我也。然大国成小,小国成大,皆出于天,汝若一城屯兵一万,城自烦扰,若止屯兵一千,城中军民皆为吾俘物矣。”通使董国胤曰:“ 此言太过矣”,遂去.自此,大明遂侵占疆土,立石碑于边外甚多。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时秋成,帝命纳邻、因德二人率四百众,往夹木和收获夹木和在浑河界凡河之间,戒之曰:“昼则督农收刈,夜则避于山险处,当今宿南山,明宿北山,今宿东山,明宿西山,于受敌之处而能谨慎者,斯为贵矣。”纳邻、因德违帝命,被大明侦探潜窥数次,至九月初四日,总兵李如柏遣兵乘夜直抵收获处,杀七十人,未晓而回,其余三百三十人得脱。帝定二人违命之罪,籍纳邻之家,因德家产半没入官。又以拽古得侦探不明,籍其家三分之一。

九月二十五日,遣兵掠会安堡,屠戮甚众,得人畜一千,其中有屯民三百斩于抚顺关,留一人,割双耳,令执书回。其书曰:“若以我为逆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城搦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金帛,以了此事。尔大国乃行窃盗,袭杀吾农夫一百,吾杀汝农夫一千,且汝国能于城内业农乎?”遂回兵。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汗谕曰:“海州地方拨田十万垧,辽东地方拨田二十万垧,共征田三十万垧,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至于我众百姓之田,仍在我地方耕种。尔辽东地方诸贝勒大臣及富家之田,荒芜者甚多也!该荒芜之田亦列入我所征之三十万垧田数内。如不敷用,可取自松山堡以内至铁岭、懿路、蒲河、范河、珲托河、沈阳、抚顺、东州、玛根丹、清河、孤山等地之田耕种。若仍不足,可至边外耕种。……本年所种之粮,准其各自收获。我今计田每丁给种粮田五垧,种棉地一垧矣。尔等不得隐匿男丁,隐则不得其田矣!……每三丁合种官田一垧,每二十丁以一人充兵,一人应役。”
—— 《满文老档》

汉人告曰:“我之牛为诸申人耕种,我之身为诸申人差使,我妻亦为其煮饭。我喂养自猪,大猪只掷给一二钱,遂即强行杀之。”
——《满文老档》

汗谕曰:“曾命诸申、汉人合居同住、同食、同耕。今闻诸申人命同居之汉人赶其牛车输运粮草,并苛取诸物等语,该汉人岂给尔为奴耶?……嗣后诸申、汉人除房舍同居、粮米计口同食外,诸申汉人各所得之田,以各自之牛耕种。”
“与诸申合居之汉人,其住房、耕田、粮食被征之苦,俟筑城工竣,如同我诸申人免征徭役数年,以资修养。”
——《满文老档》


六,后金政权的官方屯田耕战政策

随着对明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数以十万计的汉族俘虏补充到女真奴隶队伍中,释放了满洲本族男性人口投入战争,所谓“汉人内耕,夷人外卫”,绝大多数男性成员主要从事战争而非生产,这是后金能屡次出动大军征伐的根源。而空前规模的持续战争或者灾荒疾病必然造成的是本族男丁的减员超过增长,带来硬性的不断下降,这也是满族人口一直不多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在后期,也并非是所有的旗人都有阿哈出力干活,不在战争的时期,许多女真旗丁仍然要承担自己的农务。

由于以屯田为国政制度的确立,后金政权对农业的重视,不容士卒践踏青苗
“凡军士之马匹有人田者,一经发现即捕之。”“凡有牲畜人田,知者执之…一.马、牛、骡、驴等畜,各罚银一两。”
——《满文老档》

建造粮食仓库,设置专管积蓄粮食的官吏,是后金政权的耕战政策的重要标志。
随着耕战的确立,国力的增强对打败明朝起到关键作用。

“但我国素无积储,虽得人畜,何以为生,无论不足以养所得人畜,即本国之民且待毙矣。及是时先治其国,固疆圉,修边关,务农事,裕积贮。”遂不动兵。乃谕各牛禄,每十人出牛四只,于旷野处屯田,造仓积粮。于是设仓官十六员,吏八员,执掌出入。”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令各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始于荒地耕种之。自是免征国人粮赋,国人遂无忧苦,粮储转为丰足,于是建造粮库。此前从无粮库“又念国人苦于粮赋,特令一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以充公役,垦荒屯田。自是,粮谷丰登,修建粮库”
——《满文老档》

天聪年间,在汉官的建议下,皇太极进一步完善了屯田的国政,改善兵多粮少的局面。

总兵佟养性上疏“目今地少人多,无力者,固计数授田;有力者,又若无地耕种”
书房相公孙应上疏“今国家带甲数十万众...民众地薄,生养不足”
儒学生沈佩瑞主张屯田解决困难,“今新编马步兵丁五六万余,皆各屯拔选精壮农,晓力耕者,趁此春时,酌议屯田之法”
——《天聪朝臣工奏议》

“著所有妇孺皆出,耘锄田禾,作速培土,患病者,令该牛录之众人助之”天聪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又谕曰:“详查各旗属之人,孰能耕种,孰不能耕种,孰有粮,孰无粮。其未耕种而无粮者,有兄弟则令与其兄弟相依,无兄弟孤独之人,则令与牛录中有粮殷富之人养之。”
——《满文老档》

济尔哈朗奏言:“今岁按兵不动,为耕种故耳。臣意待耕耘完毕,可即兴师。至收获之事,妇人稚子亦可委也。”
——清《太宗实录》卷七

“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清《太宗实录》卷七

“田畴庐舍,民生攸赖;劝农讲武,国之大经。”
—— 清《太宗实录》卷一三
楼主的观点并非第一次提出,之前早就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据董万仑先生的考证:“建州女真并不是单纯的渔猎部族,而是一个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猎的农业部族。”
但是,楼主还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tongyili 发表于 2013-6-28 21:54
楼主的观点并非第一次提出,之前早就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据董万仑先生的考证:“建州女真并不是单 ...


你看看建州那个地方,天气寒冷,种地也就一年一季,所以有的是时间来干别的。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人口有少,只能兵民结合,自由转换。那么有繁重的田间劳动,哪里抽得出那么多人手呢?是否跟季节有关啊。
tongyili 发表于 2013-6-28 21:54
楼主的观点并非第一次提出,之前早就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据董万仑先生的考证:“建州女真并不是单 ...


你看看建州那个地方,天气寒冷,种地也就一年一季,所以有的是时间来干别的。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人口有少,只能兵民结合,自由转换。那么有繁重的田间劳动,哪里抽得出那么多人手呢?是否跟季节有关啊。
你看看建州那个地方,天气寒冷,种地也就一年一季,所以有的是时间来干别的。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人口 ...
在农村待过就知道,农忙时节又不长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确实是农耕为主,建州女真中有大量汉人,东海女真渔猎为主,但问题是在佛满洲中有大量蒙古人,以上都是所谓佛满洲的组成部分。所以应当是混合民族,如果单就建州女真,农耕为主,如果就整个八旗来说,有一定的游牧成分。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6-28 23:57
你看看建州那个地方,天气寒冷,种地也就一年一季,所以有的是时间来干别的。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人口 ...
大部分时间里庄稼自己会长,不需要频繁照顾,改开前要求农民天天下地挣工分基本上是在做无用功。东北地区作物生长期短,寒冷季节只能休息。

我家在广西,降水非常丰富,但是种菜农民家家都有桶和瓢,有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挑水浇菜,不浇会蔫。但是在东北,蒸发量低,种菜基本不需要浇水,没有浇菜的瓢。

——回到古代,明朝内地的农民傍晚得去菜地浇一次水,而边地的女真人傍晚可以集合出去打仗了。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3-6-29 10:24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确实是农耕为主,建州女真中有大量汉人,东海女真渔猎为主,但问题是在佛满洲中有大量蒙 ...
东海女真虽然是以渔猎为主,但除了是少部分是主动投靠后金外,其余野人女真均是为了掳掠人口强行迁移的,甚至有部分居住在岛上的江夷,都被后金讨伐军乘小舟抢去,尽焚村舍,人口子女随军归辽阳城去
然后编籍入旗,后金授予这些东海女真田地、耕牛、房屋、种粮,后来这些渔猎部落就也都变成了农业部民

关于改编女真渔猎人为后金农民的,史册上记载次数很多

所以说到后来 建州、海西、野人、汉人等,后金主体部分都是从事农耕的

当然,蒙古人也是占一部分,所以如果就整个八旗来说,有一定的游牧成分也不为过。


因为太长了影响大家看帖,暂时先编辑掉~

因为太长了影响大家看帖,暂时先编辑掉~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他们其实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骑射当然是建州根本
我说是农耕民族其实是胡说八道
我那上面的资料都是用了一下午瞎编出来的,图是PS的,就是为了出名,你懂否?
天真的孩子,你别信以为真啊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他们其实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骑射当然是建州根本
我说是农耕民族其实是胡说八道
我那上面的资料都是用了一下午瞎编出来的,图是PS的,就是为了出名,你懂否?
天真的孩子,你别信以为真啊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这年头,“不好为惊人之语”根本出不了名
我也是没办法呀,人家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就在网络上出名了
我一个穷酸人,想出名逼没招了,也学着献拙一把,忽悠大家了
不想被你识破,惭愧

女真族精于骑射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网上资料一抓一大把

我主要是想把女真族定义成农耕民族,好博眼球,来否定骑射这个总所周知的史实


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与农耕有关,实际上真正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最多从事点渔猎而已

所谓的农耕史料,那都是我改编的,不信你搜搜肯定没有。
明朝女真真的是渔耕民族,野人女真是老林子里的基本属于游猎民族。

tongyili 发表于 2013-6-28 21:54
楼主的观点并非第一次提出,之前早就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据董万仑先生的考证:“建州女真并不是单 ...


看过了董万伦先生的《东北史纲要》和《明代建州女真农耕状况的探讨》
但董老仍然认为只有建州和海西女真是从事农耕的,而野人女真是只从事渔猎的


我参考了一些栾凡和项福库的《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而该文论述了,实际上是包括三种,即有完全不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有半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有农耕为主的野人女真

文中对生女真有些部族,比如都骨部落、尼麻车兀迪哈部落;从事农业,是给予肯定的
附图QQ图片20130630123901.jpg


不过,董老在《东北史纲要》中第十一章中,对努尔哈赤部族的崛起,和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



tongyili 发表于 2013-6-28 21:54
楼主的观点并非第一次提出,之前早就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据董万仑先生的考证:“建州女真并不是单 ...


看过了董万伦先生的《东北史纲要》和《明代建州女真农耕状况的探讨》
但董老仍然认为只有建州和海西女真是从事农耕的,而野人女真是只从事渔猎的


我参考了一些栾凡和项福库的《明代女真族的农耕经济状况刍议》

而该文论述了,实际上是包括三种,即有完全不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有半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有农耕为主的野人女真

文中对生女真有些部族,比如都骨部落、尼麻车兀迪哈部落;从事农业,是给予肯定的
附图QQ图片20130630123901.jpg


不过,董老在《东北史纲要》中第十一章中,对努尔哈赤部族的崛起,和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


关隐达 发表于 2013-6-30 01:50
明朝女真真的是渔耕民族,野人女真是老林子里的基本属于游猎民族。
野人女真即有完全不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
比如骨看兀狄哈部、吉列迷部、乞列迷失部

也有半从事农耕的野人女真和农耕发达的野人女真
比如都骨部落、尼麻车兀狄哈部落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去了下沈阳故宫,看了下当时满洲的武器。我感觉满洲恐怕是以骑马机动的重装步兵为主要战力的。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而且我个人觉得,古典战争时期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还是肉搏白刃战。其实就算到了近代,普鲁士人甚至能做到用燧发枪一分钟齐射5次,但在首相之前依然被法国人当狗一样打。那个时代的英国龙虾兵更是独步天下,但龙虾兵的战法依然是以刺刀为主。所以我觉得满洲恐怕真不是以骑射夺得天下的。
其实蒙古人也是农耕民族,有那么多汉人替他种地呢,当然是农耕民族
女真是渔猎民族。

青茶 发表于 2013-7-2 14:25
其实蒙古人也是农耕民族,有那么多汉人替他种地呢,当然是农耕民族


蒙古人,如果没有汉人替他种地,算什么民族呢?

女真人,如果没有汉人替他种地,又算什么民族呢?





农耕民族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奴隶阶段、农奴阶段、佃农阶段

农耕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就没有规定,不使用奴隶才可以

比如在夏商时期,华夏部落就是奴隶制社会,但其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农耕,不然,怎么算,也不能算游牧民族啊
青茶 发表于 2013-7-2 14:25
其实蒙古人也是农耕民族,有那么多汉人替他种地呢,当然是农耕民族


蒙古人,如果没有汉人替他种地,算什么民族呢?

女真人,如果没有汉人替他种地,又算什么民族呢?





农耕民族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奴隶阶段、农奴阶段、佃农阶段

农耕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就没有规定,不使用奴隶才可以

比如在夏商时期,华夏部落就是奴隶制社会,但其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农耕,不然,怎么算,也不能算游牧民族啊
veritas 发表于 2013-7-2 15:54
女真是渔猎民族。
女真是笼统的说法

实际上女真各部,论起来无论是祖先、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差异极大

现在史学界,把所有各部落泛指为女真

而当时各部落可不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民族的

不能只用渔猎民族,这个说法来概括


渔猎有,但只是一少部分,边缘化

农耕的成分占绝大部分,主体化


所以渔猎民族的说法并不准确

同发铁血,让我验证下用户名
fxk 发表于 2013-6-29 21:13
但是女真人如此精于骑射,这是为何?
貌似后金的骑马机动重步兵和步弓手才是真正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