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越境打击巴基斯坦塔利班了,中国多名游客被枪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4:49:13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周日发生枪击事件,警方表示枪手袭击了一间酒店,有十名游客被打死,警方还没有公布这些游客的身分,但透露说有些人是中国人。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06/23/26706254_0.shtml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周日发生枪击事件,警方表示枪手袭击了一间酒店,有十名游客被打死,警方还没有公布这些游客的身分,但透露说有些人是中国人。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06/23/26706254_0.shtml
乌克兰、中国和俄罗斯。

此外,一名当地导游也在袭击中遇难。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使馆方面已经看到相关报道,正在同巴方有关部门联系,以获取更多信息。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和总理谢里夫均谴责此次袭击。

目前,尚无任何组织宣称实施此次袭击。(完)


病的不轻 中国人在全世界都有被杀 你倒不说出兵全球。打击东突中巴早有合作 塔利班是美国拉的仇自己还上赶着去惹一身骚,想给美国人当皇协军你自己去就行别带着中国

病的不轻 中国人在全世界都有被杀 你倒不说出兵全球。打击东突中巴早有合作 塔利班是美国拉的仇自己还上赶着去惹一身骚,想给美国人当皇协军你自己去就行别带着中国
直接出兵不大好,应该是我们出顾问指挥巴军剿匪。
还嫌仇敌不多?
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是巴基斯坦的藏区,号称“小西藏”。
如果是孤立偶发事件,而不是针对中国人的排华事件,那肯定没有出兵理由的,人政府自己有警察和反恐部门,最多派国际刑警出去联合破案


可以展开一些国际警方合作 。这个可以有 。

对了城管方面可以 先头介入。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扩大化 。

可以展开一些国际警方合作 。这个可以有 。

对了城管方面可以 先头介入。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扩大化 。
去巴基斯坦旅游,额,怎么说呢……
那个地方所谓的“华人”基本确定为W族或者塔吉克族,非汉人
这个是嫌敌人还不够多吗。。
事情没弄清楚前不发评论
何处觅倾城 发表于 2013-6-23 13:11
那个地方所谓的“华人”基本确定为W族或者塔吉克族,非汉人
华人是维族,原住民是藏族,很有意思。
巴铁光买装备了,没请点兔子指导员吗,非洲兄弟在兔子的指导下,战斗力不刚刚的吗
出什么兵啊,中国一天不知道死多少人,估计外交部谴责都不会谴责
这种事情如果还牵涉到毛子的话,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走上合框架,联合巴政府共同干预。
che 发表于 2013-6-23 13:16
华人是维族,原住民是藏族,很有意思。
这什么意思,求解读
信息量很大~~~~~~~~~~~~~
不单是指杀害中国人,越境打击完全是拉仇恨的表现。 在上合框架内才是正道,师出有名
lingn 发表于 2013-6-23 13:25
这什么意思,求解读
百度 小西藏。

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低海拔地区,自古以来是西藏到中亚的通道。后来被英国殖民者慢慢侵占。

http://www.tibetculture.net/2008 ... 20090325_464555.htm

[独家]四访小西藏(图文)



发布时间:2009-01-06   来源:西藏文化网    作者:陆水林


【字体:大 中 小】      



  小西藏(Tibet-i –Khord,波斯语词),又称巴尔蒂斯坦(Baltistan),今属巴基斯坦联邦直辖北部地区,地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的崇山峻岭和雪峰冰川之间,是一块美丽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国史籍记载,该地在唐代为大勃律,曾为吐蕃属国,唐朝军队亦曾深入该地。后来,唐朝衰落,吐蕃王朝崩溃,史籍再无记载,该地遂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之中。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笔者有幸四次访问该地,读到一些有关书籍文章,从而了解到一些从未与闻的情况。对那里的情况,笔者曾有所译介。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四次小西藏之行的经过和看到的一些情况。

  天   缘

  我和小西藏的结缘,完全是上天的恩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电视工作者,曾经合作拍摄了两部电视剧。由中方编导、拍摄的电视剧,以两国在曲棍球培训方面的合作为题材。由巴方编导、拍摄的电视剧,则以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为题材。正是后者,给笔者同小西藏的结识带来了机缘。

  喀喇昆仑公路是连接我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的一条重要公路。巴基斯坦境内部分长616公里,起自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贯穿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崇山峻岭,直达塔科特,距巴首都伊斯兰堡仅244公里,实际上沟通了巴基斯坦心脏地区同中国的陆地联系,其意义非同寻常。为修建这条公路,中国赴巴援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后有22000多人,有168人牺牲,201人伤残。对于巴方电视工作者未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首选的题材。另外,喀喇昆仑公路穿过的巴北部地区,还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剧作家塔杰·海德尔先生在剧本中展示了这一地区人民推翻查谟统治、争取自由的斗争。笔者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又鉴于这一地区在地域政治中的敏感性,因此在同巴方编导人员讨论剧本时,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和担心。这是1985年11月的事情。为向笔者介绍创作依据,塔杰·海德尔先生回国后便寄来了一本书——《巴尔蒂斯坦一瞥》。剧本的部分情节,就取材于该书。

  这本书揭开了小西藏的神秘面纱,给笔者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曾从《英美侵略克什米尔的阴谋》一书的注释中读到过巴尔蒂斯坦这个名称,80年代在巴基斯坦进修时,亦曾将报上刊载的介绍巴尔蒂民歌的短文剪下保存。但是,笔者在那时并不了解这是一块与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联系的地方,更想不到后半生会同这块地方结下不解之缘。现在,这本书开始了这一切。

  为了读明白这本书,笔者同书的作者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先生建立了联系,书信往来,至今不衰。

  1987年9月,笔者又有幸参加了以马学良先生为首的中国民间文艺家代表团,对巴基斯坦作了两周的访问。此行不仅获得了赛义德·穆罕默德·阿巴斯·卡兹米先生所著的《巴尔蒂民歌》一书,回国后还惊喜地发现,这次出访带回的一本巴基斯坦国家文学院出版的刊物中,竟然有一篇关于《格萨尔》的文章。文章作者也是阿巴斯先生。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流传于巴尔蒂斯坦的《格萨尔》传说,还用藏文刊出了一部分唱词。笔者当即将这些唱词的复印件寄给《格萨尔》专家降边嘉错先生,请他鉴定。降边嘉错先生复信说,这确是藏文,但与我们的藏文有点不一样,是不是出自什么手抄本。于是笔者又致函尤素夫先生,打听如何与文章作者联系。尤素夫先生回信说,阿巴斯先生的家就在斯卡杜,但他在吉尔吉特的林业部门供职。笔者于是又与阿巴斯联系,这才知道这并非什么手抄本,而是他用自学的藏文写的。巴尔蒂斯坦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藏语音素,同现代藏语颇有差别,再用自学的藏文来拚写,结果自然就不同了。1988年5月,笔者将阿巴斯的文章译完,后刊于《格萨尔研究集刊》第4集上。中国学者知道巴尔蒂斯坦有《格萨尔》传说,但缺乏资料。这篇文章算是第一次向国人详细介绍了巴尔蒂斯坦—《格萨尔》传说。这件事情,也给笔者对小西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也在这一年,还编译了5万多字的《巴尔蒂斯坦简介》。

  天赐良机

  如果说我与小西藏的结缘是由于一部半成功的电视剧的话(该电视剧在巴基斯坦播映,但未能在中国播映),那末,我的第一次小西藏之行则是由一次失败的采访带来的。

  我采访过许多巴基斯坦朋友,他们都能讲乌尔都语。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采访来的东西不能用的问题。但1988年对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主席达乌德·博塔先生的采访却失败了。达乌德·博塔先生是信德人,他精通英语和信德语,但不懂乌尔都语,勉勉强强讲的乌尔都语,很难做成节目,采访就算是失败了。但这次采访却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达乌德·博塔先生自己讲不好乌尔都语,于是对我这个中国人讲的乌尔都语格外赞赏。他对秘书说:“哎,我们可以邀请这个人去访问嘛!”作为巴航主席,赞助一张往返机票,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当时我并未当真,没有想到真的会有一次免费的旅行。不料,到了1989年7月,果然收到了由巴基斯坦驻华使馆转来的达乌德·博塔先生的邀请。

  天赐良机。

  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去小西藏看一看,尤其是会见阿巴斯先生,看看有没有办法帮助他到中国来一趟。

  因为《格萨尔》的关系,我结识了两位《格萨尔》专家降边嘉错先生和楊恩洪女士,得知他们将于1989年举办首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于是便推荐阿巴斯参加,并约他写了一篇论文。论文已经译好,但阿巴斯只是林业部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哪里有钱买机票和交会务费呢?中方可以免除他的会务费,但对国际旅费却爱莫能助。现在只有利用访巴的机会见见他,商量一个办法。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任务。

  1989年9月4日,我乘巴航的飞机抵达卡拉奇。主人给我安排了一个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的游览计划。古训说“客随主便”,我本当按照主人的安排,玩一趟便回国,但我有好几件事情要办,只好违背古训了。我从巴方安排的日程中取消了拉合尔,以挤出的时间去一趟斯卡杜。不去拉合尔好办,从卡拉奇直飞伊斯兰堡就行了,但去斯卡杜,却经历了一个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曲折过程。

  巴航有飞斯卡杜的航班,从拉瓦尔品第起飞,一小时便可抵达。我向巴航在伊斯兰堡负责接待的阿兹拉·苏尔坦女士提出去一趟斯卡杜的请求,她请示后表示不行。当晚,我又给巴航总部有关官员打电话,答复依然是不行。

  去小西藏是有危险的。斯卡杜机场就建在河谷中,河谷周围群峰耸峙。飞这条航线的还都是一些老式的小飞机,只要河谷上空有云,飞机便不能降落,只能返回。而且就在上一个月,一架从吉尔吉特起飞的福克飞机在飞往伊斯兰堡的途中,竟然失踪了,百般寻找,仍毫无踪影。另外,小西藏的公路大多依山而建,曲折盘旋,下临深谷,公路旅行也很危险。外国游客莫名其妙失踪的事件,也曾发生过。所以,巴航出于安全考虑,不让我去小西藏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天晚上,我真是感到山穷水尽了。

  第二天,我去拜访巴基斯坦著名历史学家艾哈黙德·哈桑·达尼教授。前些年,他访问中国时,我曾听过他的报告,也采访过他。我向他谈起我想去斯卡杜但巴航不同意的苦恼。达尼教授当即说,没有问题,你作为我的客人去好了。他立刻给阿兹拉·苏尔坦女士打电话,说我现在是他的客人了,请他们允许我去斯卡杜访问。达尼教授是巴基斯坦的著名学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话一言九鼎,阿兹拉·苏尔坦女士当时便表示同意。

  巴航很快提供了去斯卡杜的往返机票。

  达尼教授的帮助还不止于此,他派工作人员交给我5000卢比,作为食宿和交通费用,还给了我厚厚的一本《小西藏史》的复印件。《小西藏史》是《查谟史》的第四部分,是当时唯一一部有关小西藏历史的著作,而此前我对此一无所知。此后,《巴尔蒂斯坦一瞥》和《小西藏史》成为我研究小西藏的基础。

  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访斯卡杜

  1989年9月10日早晨6时半,我乘坐的PK452航班从拉瓦尔品第机场起飞。据乘务员告,飞机飞离伊斯兰堡75公里后便沿卡甘河谷飞行。由于逆光的关系,看不清下面的景色,只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影。飞机坐得很满,乘客大多是巴尔蒂斯坦本地人,其中一些,一望而知是藏人,他们互相之间谈话,也听得出来是藏语。候机时曾和其中数人闲谈,一提到尤素夫先生和阿巴斯先生,他们全都熟识,故而气氛十分融洽。

  7时15分,飞机就在斯卡杜机场着陆了。我终于踏上了小西藏的土地。

  一下飞机,我便找机场工作人员打听阿巴斯先生,巧得很,阿巴斯的外甥就在机场工作,他立即给阿巴斯家里打电话询问,结果是阿巴斯在吉尔吉特上班,不在斯卡杜。至于尤素夫先生,他们家在街上有店铺,一问就能找到。

  我从机场搭了一辆皮卡车,来到斯卡杜镇上。尤素夫先生很快就来了,把我接到了他的办公室。我们虽未曾谋面,但通过不少信,已经很熟悉了。我告诉他,这次能来斯卡杜,纯属意外,但我必须在15日赶回伊斯兰堡,以便按计划于17日回国,此外还要见到阿巴斯先生。尤素夫说,没有问题,一切由他来安排。在他的安排下,我住进了一家叫Karakoram Inn的饭店。饭店就在街上,有客房,也有歺厅。客房均有卫生间,有热水,单人间房租每天只要100卢比,实在便宜。尤素夫先生说,镇上也有香格里拉饭店,但很昂贵。

  安排好住宿,尤素夫先生便带我去政府学位学院,说那里有两间展室,陈列着一些旧时使用的物品,可以看看。果然,展室虽不大,但展品琳琅满目,有石锅等各种器皿,各种铜器,各种土枪、弓箭和匕首,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消失,在当地也很难找了。



展室中的旧时器皿

展室中的旧时器皿

  刚给展品拍完照,尤素夫先生说,听说来了中国客人,学校要请你去讲讲话。我想推辞,却被告知全校师生已经在礼堂里坐好了。如此热情,真出乎意料之外。没有办法,只好登台就中巴友谊和巴尔蒂斯坦同中国的古老联系讲一讲感想。

  巴尔蒂斯坦虽处大山之中,教育事业却有了很大发展。这所学院有500多名学生,有学生宿舍,有实验室。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生物标本都很不错。学生们在提问时不仅表现出对中国的热情,也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有不少的了解。

  回到饭店,已是中午,尤素夫先生的大哥请我吃饭。尤素夫先生他们不是藏人,而是欣人,且属于欣人中的加舒巴家族,他们还经营着斯卡杜—吉尔吉特—拉瓦尔品第之间的公路客运,是比较有地位的。饭后,尤素夫先生便开了一辆吉普车,带我去游览萨德巴拉湖。到萨德巴拉湖虽然只有8公里,但道路不佳,是用大块碎石铺设的便道,路窄而陡,且多弯道,小道的一边是大山,另一边便是深谷。吉普车摇摇晃晃地走在石渣路上,我担心边缘锋利的石块会划破轮胎,也担心车子会翻到深沟里去,平生第一次有了“害怕”的感觉。但尤素夫先生的驾车技术十分高超,我们顺利地到达了湖边。不过,有一个轮胎还是在我们抵达那里时爆了。尤素夫先生便忙着换上备胎。

  萨德巴拉湖已被开辟为旅游区有房子,有小船,也有管理人员。这是一个高山湖泊,长1公里,宽3/4公里,湖中有一小岛,周围大山耸峙,雪峰晶莹,映在碧波荡漾的湖中,令人心旷神怡。尤素夫说,从萨德巴拉有山口通往德沃萨依高原,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山上还有古代修建的防卫墙的遗迹。萨德巴拉湖也是斯卡杜的重要水源。古时王公在湖水出口处修建的石坝,至今犹存。湖水通过萨德巴拉河输送到斯卡杜,来时见到路边有小水电站,利用湖水发电。电力和公路使斯卡杜跨入了现代社会。

  在萨德巴拉湖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便驱车返回。在返回的路上,尤素夫先生指着河对岸说,刻有古藏文的那块岩石就在那里,可以过去看看。尤素夫先生的书里收有这一岩刻的照片,确是珍贵的历史古迹。可再看河上的“桥”,像是一架梯子架在河上,梯级之间的距离很宽,上面又没有铺设木板。我不敢走这样的桥,尤素夫先生说他可以扶着我过去,尽管这样,我还是放弃了过河的打算。



萨德巴拉湖

萨德巴拉湖

  回到斯卡杜,时间还不晚,尤素夫先生又约了两个朋友,陪我攀登克尔福久古堡。堡垒建在印度河边上一座独立而陡峭的山上,居山临河,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堡垒,小径没有台阶,只铺着累累碎石,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险要之处。在历史上,除了使用欺骗手段,这座堡垒还确实没有被攻破过。堡垒现仅存残破的墙垣和一座小清真寺,还有从岩石中凿出来的水他,其余的建筑于1842年被查谟军队焚毁。山下的几处王家花园,也仅有一处存有断垣残壁,其余已无踪迹。站在堡垒上眺望,斯卡杜河谷历历在目。这是群山环绕中的一大片谷地,泥沙堆积很厚。一边,印度河静静地从山下流过,河床到这里变宽,显得河里水很少,河对岸则是希格尔河谷;另一边,山脚下是大片的细沙地,与沙漠无异,稍远处则绿树层层,掩映着民居,再远处便是巍峨的群山了。印度河在这里叫僧格喀巴布,同西藏狮泉河的藏语名称一样。



克尔福久堡遗址一角

  斯卡杜约有1万至1.2万人口,街上大多是出售粮食、茶叶、布匹和百货的小店,街道颇显零乱,但汽车不少,有铃木皮卡车、面包车、大卡车、吉普车,还有大、中型拖拉机。人们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许多房屋都是新的。我还看到一座新的别墅式洋房,说是当地工程师的家。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上个月视察过这里,街头还贴着呼吁人们去机场迎接她的传单。

  晚上在学位学院校长的家里吃饭。他家是这里唯一的一家巴哈伊信徒。我出国时带了西藏唐卡的挂历,画中全是神魔,送给穆斯林朋友可能不合适,正好送给他了。校长送我几本关于巴哈伊教的书,我由此对巴哈伊教有了少许了解。这是后话。

  9月11日,尤素夫先生驱车带我去游览格久拉湖。格久拉湖在斯卡杜西北约30公里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山间湖泊。湖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湖边建有香格里拉饭店,周围还有很多果园。尤素夫先生叫了一条小船,携我泛舟湖上,在蓝天雪峰之下,湖水盈盈,绿树婆娑,鲜花浓艳,其情其景,令人毕生难忘。格久拉湖景区有旅游纪念品商店,但摆的几乎全是中国的工艺品,显然这是通过喀喇昆仑公路运来的。后来我研究小西藏,发现《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有那里的一个地名——库粗尔,这应该就是格久拉湖一带。因为当地人念这个地名对,发音便宛如汉语“库粗拉”。



斯卡杜的格久拉湖

  下午,尤素夫先生又带我去侯赛因阿巴迪村,那是他的出生地,至今仍有他的一个园子。园子不小,但未加经营。我们还去他大哥的家里喝茶,也是宽敞的新式砖房。在回来的路上,终于看到一处底层是半地下的老式房子。从前,一到寒冷的冬季,人们便躲入底层,到开春再搬回上层。现在,旧的东西正在迅速消失,这老房子实际上已经不住人了。在人们家里,已看不到旧时的器皿和用具,用的都是不锈钢器皿,比我北京的家里还要高级一些。



底层是半地下的老式房子

  从斯卡杜到吉尔吉特

  为了尽快见到阿巴斯先生,9月12日一早,我乘上了从斯卡杜开往吉尔吉特的汽车。票价很便宜,大巴48卢比,面包车60卢比。我当然是免票的,尤素夫先生的大哥拉扎先生和我同行。我们乘的是一辆中型面包车。

  从斯卡杜到吉尔吉特的公路是巴基斯坦自己修的,在吉尔吉特同喀喇昆仑公路相连。汽车先在印度河左岸行驶,出斯卡杜时过一大型吊桥,然后一直沿右岸行驶。公路右边是高山,左边是印度河深邃的河道。公路的弯道极多,且多急弯,但坡度不大。前一段时间下过雨,有些地方路面有塌陷。这条公路所经的一段印度河河谷称隆多河谷,当地人叫“隆域”,“隆”意为“狭窄的深谷”。这里绝大部分路段为高山悬崖,峡谷深邃,两岸极少台地和斜坡,没有河滩地,历史上一向以难行著称,公路沿线只有很少几个村庄。据说大多数村庄在印度河两边的群山里面,公路上看不到。但这是巴尔蒂斯坦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故各种车辆来来往往,交通颇为繁忙。巴尔蒂斯坦虽处在深山中,但已通了电话。电话线与公路相伴,一直通向外面。

  巴尔蒂斯坦的伊斯兰教是由伊朗传教士传入的,故居民多属十叶派,但也有别的教派。尤素夫先生他们也属于十叶派。他对我说过,他们十分崇拜霍梅尼,如果霍梅尼要他们跳河,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在旅途上,也能感觉到强烈的宗教气氛。先是一个乘客拿出一盘磁带要司机播放,于是车里便响起了“呀!安拉,呀!霍梅尼。”的歌声。歌曲没有伴奏,但低沉的男声却很好听。歌词内容并不多,翻来覆去都是“呀!安拉,呀!霍梅尼。”的颂词。歌曲翻来覆去播得久了,车里便开始发生争执。拉扎先生向我解释说,这首歌有强烈的教派色彩,放得久了,别的教派的乘客便不干了,刚才差点要打起来了。后来,司机停止了播放,车里又安静下来。

  下午3时,我们便到了吉尔吉特。拉扎先生先将我领到他家里,然后派人去找阿巴斯。不多会儿,阿巴斯先生便来把我接到他的住处。他征询我的意见,是住饭店还是住在他那里。他那里并无女眷,也有住的地方,我为了和他讨论问题,决定就住在他那里。

  放下行李,阿巴斯便领我参观吉尔吉特市容,我们看了市场和马球场。吉尔吉特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最大的一块盆地,在中亚、南亚和中国间的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又给它带来勃勃生机,故市面颇为繁荣。在街上,我们还碰到了新疆发电设备厂的人。我还专门去了一家书店,书店的老板是1981年在拉瓦尔品第的图市市场上相识的,他很热情,给我留了一张名片。我在斯卡杜拿着名片向尤素夫打听,却被告知他就在上个月失踪的那架福克飞机上。在书店里,我见到了他的儿子,失踪的飞机尚未找到,我们只能相对歔歔。

  到巴基斯坦此北部地区来一次实属不易,我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和阿巴斯商议的结果,是我们明天到罕萨看一看,然后一起去伊斯兰堡,找找能帮助他去中国的机会。

LZ,菲狒杀我们香港同胞也没见政府出兵,更何况这是有武装的专业恐怖组织。再说就是打也是巴铁上前线我们做后盾,省的落下干涉别国内政的口实。
现在就不要指望了
打你妹 先看看对方是不是有政治目的再喷
观音坐莲 发表于 2013-6-23 13:07
还嫌仇敌不多?...
塔利班非灭不可,不过MT还是要美国。舍他其谁来自: iPhone客户端
那个地方所谓的“华人”基本确定为W族或者塔吉克族,非汉人
非汉人不是中国人?
就是当年高仙芝打的"大小勃律"。
  罕萨行

  9月13日一早,我和阿巴斯便出发了。我们乘了一辆去罕萨的面包车,于下午1时抵达罕萨的卡里姆阿巴德。罕萨是一个古老的土邦王国,统治者称米尔。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一站,为汉代乌秅国所在地,清代曾为清朝属国。后来,在沙俄和英国为扩张而进行的争夺中,罕萨成了牺牲品。由于它控制着连接俄国、印度和中国的许多重要山口,对于沙俄和英属印度的扩张计划而言,便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英国人决定先下手为强。1891年12月,杜兰(Colonel Algeeernon Durand)上校率领一支军队入侵罕萨,打败了罕萨和纳格尔的联军。罕萨米尔逃到新疆。后来,英国人让米尔的弟弟穆罕默德·纳齐姆·汗(Muhammad Nazim Khan,死于1938年)当了新米尔。老米尔后来死于新疆。现在的罕萨王,便属于穆罕默德·纳齐姆·汗一系。

  我们在罕萨能用于参观的时间实际上只有半天。怱怱吃过午饭,阿巴斯便带我参观了阿尔迪特堡——山下的一座古老建筑。据说这是17世纪时巴尔蒂斯坦的统治者,把女儿嫁给罕萨王时派人修建的。然后,我们上山参观巴尔迪特堡。这是罕萨王的旧王宫,建在高高的山坡上。已有400多年历史。旧王宫在英国入侵时惨遭洗刼,王宫遗址现供游人参观。现在的罕萨王,早已在山下建了现代化的新宅了。




罕撒王的旧王宫阿尔蒂特堡(资料图片)




罕撒王的旧王宫巴尔蒂特堡(资料图片)


  站在旧王宫的顶上眺望,最引人注目的是拉卡波希雪峰,它海拔7800米,晶莹璀璨,巍然屹立。罕萨的梯田也令人难忘。罕萨人十分勤劳,他们在山坡上开辟出层层梯田,引来雪水灌溉,种植小麦、荞麦、黍类和玉米,在崇山峻岭间营造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罕萨还出产多种水果,杏尤为著名。

  阿巴斯在罕萨有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旅店,一切都是新的,但好像尚未开张。我们就住在那里,免费。

  从罕萨到伊斯兰堡

  9月14日一早,我们便乘车返回吉尔吉特。时间紧迫,我们决定乘当天的长途汽车,连夜赶往伊斯兰堡。拉扎先生提供了车票,还叮嘱司机在路上给予关照。我被安排坐在司机座的后面,可以凭窗览景,也便于同司机说话。

  走这条线的是大巴,下午3:40开车,次日早晨到达。在大山之中,天很快就黑了,司机实际上要开十几个小时的夜车。这是一条危险的山路,从车窗往下看,下面就是深谷。不过司机和乘客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尤其是司机,大概是艺高人胆大吧,他说,我们天天都在这条路上跑,没事的。

  天完全黑了,只能看到印度河对面黑黝黝的山影,给人十分诡异的感觉。有的地方,河对岸显现出点点灯火,阿巴斯说,那些是淘金者点的。印度河上游谷地有金砂,淘金是一种古老的职业。

  夜间行车,什么景色也看不到,自然也看不到路有多危险。多数乘客便在汽车的颠簸中早早地进入了梦想。不过,每到一个较大的站,车都要停下来,大家下车喝茶。我因为是老板的客人,所以司机每次都招呼我喝奶茶、吃点心。他告诉我,他已经有70多岁了,他妈还在,100多岁了。罕萨等处山地居民有长寿的传说,但我不太相信。大山里除了空气和水清净,果蔬不受污染之外,生存条件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大山里的居民多为文盲,许多人实际上也说不清自己的年龄。我觉得司机的话肯定有夸大,但是,他确确实实已经不年轻了。

  9月15日早晨,我们平安到达伊斯兰堡。

  我从巴航取到了17日回国的机票。在回国之前,我带阿巴斯先生拜访了巴基斯坦外交部的一位朋友哈比布·拉赫曼。哈比布先生曾在巴驻华使馆当过多年文化专员,后又在外交部当过中国科科长,我们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我向他介绍了情况,希望他能设法为阿巴斯解决去中国的机票问题。哈比布先生说,如果他现在是外交部中国科的科长,那这个问题百分之百没有问题。但现在他不在这个位置上,所以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但他一定帮忙。

  后来,哈比布先生以外交部的名义给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专员发了一封公函,于是,阿巴斯先生得到了资助,同年10月29日顺利到达北京,然后又到成都参加了首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参加十分成功。中、巴两国的《格萨尔》学者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我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小西藏之行,于9月17日返回。

  二访小西藏

  1990年11月,我应一家中国公司之邀,来到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德拉伊斯梅尔汗,参加一项承包工程的建设。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项目组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工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我完成任务回国之前,又获得了一次访问小西藏的机会。

  人在巴基斯坦,同小西藏的朋友们联系起来就方便了许多。尤素夫先生出了一本小册子《巴尔蒂语》,并且正忙于翻译《古兰经》,他还担任着巴基斯坦一所函授大学的斯卡杜工作站负责人的职务。阿巴斯先生办理了退休,在斯卡杜开了一家旅游饭店。他们热情欢迎我再去小西藏旅行,因为上次的访问太短促了。

  1992年4月,正逢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工地上的工人们要休假,项目组的同事们,在泥里水里辛苦了一年多,一直没有离开过工地,这一次也要组织一次旅游。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在营地留守,但我可以去一次小西藏。

  这一次访问,比上次自由多了,时间也多了一些。上一次,只在斯卡杜作了短暂停留,这一次一定要去希格尔河谷和哈伯罗河谷看一看。另外,现在我对那里的了解,也比上一次多了一些。1990年,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小西藏史》译了出来,还翻译了一部分小西藏民歌。有了基本的了解,再去访问,效果要好得多。

  5月10日中午12:05,飞机降落在斯卡杜机场。这次不用打听,我乘车直奔阿巴斯开的饭店。不巧,阿巴斯不在,去自由克什米尔参加一个会议去了。旅游季节还没有到,饭店里还没有别的客人。饭店的工作人员只有一名厨司。我就在这里安顿下来,食宿当然全免。下午,尤素夫先生来了,我这一次的活动,又得请他来安排了。

  尤素夫先生的《巴尔蒂语》,我已经译出草稿,但许多词汇的发音,要请他念一遍,录在磁带上带回来。第二天上午,就在他办公室做这件事情。尤素夫先生说他翻译《古兰经》的工作很紧张,下午由他的亲家菲达·穆罕默德·纳沙德陪我去希格尔,他就不去了。下午2时,纳沙德先生亲自开了一辆吉普车,还有两个人陪同,和我一起去希格尔。进入希格尔河谷,须在距斯卡杜8公里的图尔戈村过印度河上的一座吊桥。吊桥长500英尺,但系木制。如有两辆车,只能一辆一辆地过。过河后还要过很高的沙丘和一大片沙漠,不知道这么多沙子是怎么来的,也许就是古代那次大洪水留下的。希格尔河谷的头一个村庄——分上戈滕格和下戈滕格,是这片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吉普车驶过一段山路,转过一个叫拉姆萨的山嘴,希格尔河谷便展现在眼前。整个希格尔河谷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山麓,被认为是小西藏最美丽的河谷。从南坡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各国登山队,也要从这里进入。在小西藏,希格尔河谷开发的很早,其北边同中国边境相连,自古以来,同我国新疆就有着悠久的交往。希格尔旧名“霍尔域”,古时王公的王号称“艾玛贾”,都同新疆有关。希格尔河由巴拉尔杜河与巴夏河汇合而,成比较平缓。公路有时沿河,有时从村庄中穿过。公路旁绿树成荫,土地肥沃,田园秀丽,是一个花果之乡和比较富裕的地方。在希格尔,我主要看了两座古代的伊斯兰建筑——阿姆布里格QZS和恰卜隆吉QZS。恰卜隆吉QZS很大,可容1200人礼拜。这两座古QZS均为木结构,有许多的木雕纹饰,如窗棂的格栅、木雕天花板、木雕屏风、拱顶的镶木工艺,等等。这些建筑兼有巴尔蒂斯坦、克什米尔和伊朗的风格。木雕纹饰中的卍和卐纹尤其令人注目。这两种纹饰完全是本地的,巴尔蒂人将其视为自己的民族标志。巴基斯坦其他地方的QZS,是决无此种纹饰的。




巴尔蒂斯坦克尔门河谷一座古代伊斯兰修道处上的雍仲饰

蕶落 发表于 2013-6-23 13:10
去巴基斯坦旅游,额,怎么说呢……
"旅游"
等情况明朗了再说.
这种事情肯定还是靠巴铁来解决了,估计不了了之
应该不是专门真对中国人,塔利班不过是无差别袭击,不必小题大作。
这种地方怎么会有中国游客去?大胆猜测下,遇害的很可能是我情报人员。在该地和乌克兰、俄罗斯特工接头时遇害。
看报道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而是一起针对外国人的恐怖袭击,让巴铁自行处理为妥,当然,遇难的同胞该有的赔偿一分都不能少。
去巴基斯坦旅游,额,怎么说呢……
去登山的
借口有了。可以动手了。或者给巴铁大量的援助。
楼主要为美军分担火力?来自: iPhone客户端
风-来自秋 发表于 2013-6-23 13:06
病的不轻 中国人在全世界都有被杀 你倒不说出兵全球。打击东突中巴早有合作 塔利班是美国拉的仇自己还上赶着 ...
如果我说塔利班与美国有基情你信吗?
肯定会有人说是CIA下的黑手

如果是真的, 要越洋打老美本土吗?
南亚某国这次终于现身了,巴铁啊,懒得说了

BIU游戏党 发表于 2013-6-23 13:20
出什么兵啊,中国一天不知道死多少人,估计外交部谴责都不会谴责
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一名美国人在中国遇害,美国出兵中国了

美国在利比亚大使都被人杀了,也没见美国怎么着,用用脑子。
BIU游戏党 发表于 2013-6-23 13:20
出什么兵啊,中国一天不知道死多少人,估计外交部谴责都不会谴责
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一名美国人在中国遇害,美国出兵中国了

美国在利比亚大使都被人杀了,也没见美国怎么着,用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