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俄军贸的文章两则,读后感一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04:24


近日关于su35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豁达的、不解的、愤慨的、困惑的,凡此种种不可一一列举。我以为如此小事,大可不必挂怀。敬献文章两篇,读后感一段,愿大家释然,努力向前看。

第一篇:一样的对俄军购 不一样的未来


近期,俄罗斯军贸部门挺高兴,中国,印度和俄国先后签订了多个项目的“框架性协议”,未来的几年里俄罗斯军工厂有活干了。

但这消息让一部分中国人不高兴,“我们都开始造四代机了,为什么还要问俄国买飞机?我们的航母都服役了,为什么还要向俄国买潜艇?”“现在我们怎么还要向俄国买武器?我们不是世界工厂吗?”甚至于有人因此半夜里突然惊醒,上网发个这样的微博:“我们该不会是又在经历一个‘洋务运动’吧?”

然而在笔者看来,中俄和中印军贸,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把近期中印,中俄军贸的消息连缀起来细细体味其中的味道,不难看出些门道。

首先让我们看看印度向俄国买装备买来了什么结果。

印俄新近签署的军贸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印度购买42架新苏-30MKI战斗机、全面维修改造现役苏-30MKI和据说多达970台各型航空发动机,购买飞机的价格为29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75亿美元。

曾几何时,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消息:俄罗斯对中国军事出口“留一手”,卖给印度的苏-30要比卖给中国的更先进。

这个传言大概是1996年前后开始流传的,到了现在,情况如何呢?

中国当年引进的苏-30MKK在空军高强度训练使用之下已经即将寿终。中国将用国产三代半重型歼击机替换。而印度,放弃了自行生产苏-30MKI的尝试,宣布再向俄进口数十架苏-30MKI,并称最总将装备多达350架俄罗斯生产的苏-30。

印度这只“孙猴子”在俄罗斯这个“如来佛”的手掌里折腾了半天,最终还是被一座名为“苏-30MKI”的大山给压了个结实。

印度自研新飞机问题上的进展依然保持“印度速度”。

印度自行研制的LCA战斗机经过20多年的研制,至今仍然毫无开始生产和装备的迹象。

此后,印度积极向俄国要求参与苏-47研制,结果在被忽悠了大量的美元后才发现,这架飞机不过是俄国的一个验证机项目。备受打击的印度人随后又开始追随俄国的T-50项目,尽管该飞机并不符合五代机的4S标准,但毫不影响2011年印度人载歌载舞庆祝一架俄罗斯飞机试飞成功。

印度什么时候能实现国防自主呢?据说某位俄印军贸的俄方重要人物曾在对莫斯科的报告中说:“别担心,印度人相信轮回。”

那么,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贸易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俄两国目前已经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何以见得?看看最近传闻中的“俄向中国出售‘拉达’级潜艇”消息的情况吧。

“拉达”级潜艇的交易目前已有俄高官证实,笔者认为这一交易成交的可能性不小。只是中俄两国签署的新潜艇协议严格来说并非“俄向中国出口潜艇”,而是“中俄联合研制”新一代潜艇。

俄方研制“拉达”级潜艇实际上已经有多年了,难产的原因是苏联解体后俄一直未能研制成功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没有它,“拉达”造出来了也不会比其前辈“基洛”级有本质性的提高。

而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在最新的“元”级潜艇上已经正式使用了AIP动力,该艇可在水下活动数个星期不必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中国的“元”级潜艇沿用苏联和我国潜艇传统的“双壳体”技术,也就是外壳分为耐压和非耐压艇体两层。这一技术建造的艇体相对西方潜艇现在常用的“单壳体”笨重不少。俄“拉达”采用“单双壳体混合”技术,引进后可大大节约我国吃透潜艇壳体技术的时间和投入。

同时,“拉达”的艇艏声呐系统也是苏联时代水声技术的“集大成者”,水声技术需要大量的试验和实践经验,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是不行的。而引进“拉达”级可以为我吸收苏联在这一领域的遗产打开大门。

那么一方面,中国希望俄罗斯向我们敞开苏联时代积累的庞大数据库和资料的大门,俄罗斯则需要中国的技术经济援助完成搁浅多年的潜艇项目。双方一拍即合,互利共赢。

但还是有读者觉得不放心,说你合作研制潜艇倒是没什么,但为什么在我们自己的四代机都满天飞了之后还要去买个俄罗斯的苏-35呢?据说这个飞机也不比我们自己的歼-11B强多少啊。

这就要涉及到中俄军贸的两个重要背景了:

首先,中国军工技术长足进步和短板并存。

军事工业技术从来就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脱胎换骨的,它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全部重工业部门的皇冠上的宝石。中国目前在工业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短板,一些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技术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一些关键性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仍有困难。这就导致中国的尖端技术领域可以走的非常远,但同时军队仍然有很多部队装备着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装备。这一矛盾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得到解决。

在战斗机领域,我国目前生产先进的三代战斗机的基地就是南北两家。由于三代机生产的复杂性,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这两家的产能不现实。同时,这两家都各自研制了四代机。此外,未来的几年内他们还都要从现役主力三代机生产转为改进型三代半战机生产,这个过程中,新飞机生产速度降低是很难避免的。

同时,部队面临早期购买和制造的三代机开始退役的问题,由于我军早期的三代机使用强度很高,它们甚至可能比歼-8战斗机更早退役。

上述因素相加,我军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出现一个新战斗机生产低谷和老战斗机退役高峰叠加的现象。如果不寻求一个解决方案,可能会导致我军短期内主力装备数量下降的现象,也会影响部队替换老式飞机的预定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分俄罗斯先进飞机弥补产能下降,替换部分早期三代机是很合理的选择。

其次,中国是精明的商人。

俄方军贸部门不止一次表示,与印度“小男孩进了玩具店”一样花大价钱购买俄国自身都尚未完成研制的武器装备的行为不同,中国的军购代表团是非常精明的商人。在与俄罗斯的军事贸易中,我国不仅收获了能够满足我军急迫需要的先进的武器,更全面考察了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实力,吸收了许多前苏联的遗产,大大加快了我国自己的技术进步速度。

从历史来看,中国只有确信俄最终能够按期交付装备的时候才会正式签署协议。俄方如果不能按时交付装备,按合同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在去年的运输机交易中,俄方不得不将本国装备的伊尔-76运输机直接交付中国以免违约。在俄自身目前已经部分装备苏-35的情况下,似乎也不必担心俄方无法按时完成合同的问题。

而同时我国选择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多年来将通过中俄军贸获得的资金投入再生产,维持了较高的生产组织水平。何况,目前它生产的苏-35是俄罗斯本国也要大量装备的新飞机,俄军选择该机,说明其生产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保证的。签这个合同,中方对于俄按时交付一事心中还是有底的。

更何况,“框架性协议”并非最终成交。整个交易最后能否完成,实际上还是要看我国内自己的战斗机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究竟如何。如果我国两家战机企业转产后生产速度可以满足我军换装的要求和填补老三代机退役的空缺,那么购买苏-35确实显得有些多余。那时已经预先向俄支付的经费,肯定就当做我方考察苏-35生产线和相关技术的“学费”了。这对于俄国来说也并非没有好处,至少他们也获得了经费。俄方在这次的谈判中特别谈到了知识产权的问题可以作为上述说法的佐证。

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施洋先生在中俄苏-35交易新闻传出的时候发表了《中国采购苏-35?俄罗斯的自我安慰》一文,分析中俄军工现状后认为中国采购苏-35的消息可能有假。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继续采购俄制武器并非没有根据。尽管我国近年来在军工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代表俄罗斯武器在我军的未来装备体系中就没有一席之地。毕竟,即使是天下第一的美国,也向英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进口主力装备或仿制他国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苏联留下的科技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积极争取。

军购涉及到政治,军事,工业,资本各方面的博弈。每一个重大项目背后都不简单。本文的观点是作者通过已有的资料做出的判断,肯定也有不准确的地方。但中国高速发展和俄罗斯看不到尽头的缓慢衰落的趋势却是难以扭转的。在民用贸易领域已经出现了俄罗斯成为资源出口国,中国成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转变。

今日,俄军民用载重卡车等大型机电设备大多为中国制造,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在军事技术领域,中国拥有了完整4S特性的四代机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是俄无法企及的,而苏联的遗产也终有卖完的一天。俄罗斯今天碍于“面子”,在本国已经难以恢复军工生产元气的情况下开始寻求向西方国家购买武器。但真正理性和合理的选择却是转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国战斗机产能暂时还未大幅度超越俄罗斯,并在某些领域受制于人。但中国的军用舰艇,精确制导弹药,地面车辆等装备的产能凭借庞大的民用工业却远超过俄罗斯,性价比远比西方武器更适合俄罗斯。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俄罗斯就要认真的考虑停止对西方国家采购的“西北风”,改为面向中国的“东南风”了。至于南亚的神牛……我们真诚的祝愿印度人民早日实现自立自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2_12_26_116699.shtml


——————————————————————————

第二篇: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前几天,笔者曾为观察者网的读者们献上《一样的对俄军购,不一样的未来》一文,简评了俄中军事贸易能够存在的前提,并大胆的展望了中俄军贸的未来。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俄间的军事技术贸易,希望能对读者读懂中俄两国军事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合作的信息有所助益。

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1991年,苏联红旗落地,俄联邦诞生了,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

在高科技领域,苏联为俄罗斯留下的遗产究竟有多丰厚,我们来盘点一下: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称为“超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进行大量看似“闲棋冷子”的前沿项目投资,从而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苏联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投资从来就没有吝啬过,至苏联解体前,在核技术、航天、理论物理、数学等前沿和基础性领域,许多成果至今具有先进性。此外,苏联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独一无二的成果和技术数据。再有,苏联在冷战结束前有大量已经完成前期预研,甚至有原型机的高技术项目和方案,同样是待发掘的宝藏。

对于需要追赶西方国家发展步伐的中国来说,苏联的这份遗产无异于一剂滋补良药。近年来我国在基础项目上的投资也很惊人,但这类项目没有二、三十年的持续大投入根本见不到成果。

接触苏联遗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类似的战略机遇苏联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遇上过两次,一次是2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向苏联敞开大门,把握这次机会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为打赢二战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瓜分纳粹的技术遗产,这帮助苏联成功的突破了尖端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全面冷战做了铺垫。

中国通过90年代苏联解体后初期引进的苏联专家和技术帮助大大提升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实力。但那时中国家底还不够厚,错过了“深挖”苏联遗产的机会。而今,中俄高技术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买卖双方需要重新议价的时候到了。

抱着祖宗的金饭碗讨饭的尴尬

前面我们说了苏联遗产的巨大价值,那么作为苏联联合国席位的继承者,俄罗斯它为何要出手这笔祖产呢?这就要从俄罗斯的现状做一分析了。

我们前面说过,苏联的遗产中价值较高的一部分就是那些解体前已经达到半成品状态的技术。这些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中间仍需巨大的投入。然而俄工业产品严重滞销,大多数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技术水平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俄产业与苏联时代相比,许多方面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已经无力完成苏联留下的“遗作”。

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是俄航空工业衰落的典型,苏联解体前,米格已经造出第五代战斗机的原型机米格1.44,苏联解体后至今,这架飞机除了2000年2月29日惊鸿一瞥的首飞,就再无音讯。该公司在苏联解体后20年最重大成果是完成了80年代设计完成的米格-29M战斗机,随后给它改了个名字叫米格-33,以它为基础造出了米格-29K舰载机,卖给了印度。有人将俄罗斯对外推销高技术装备的手段总结为“科技以改名为本”。

21世纪以来,普京一再许诺要给俄罗斯人民一个“强盛的大国”,然而面对现实,俄罗斯不得不悄悄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

苏联海军曾以“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空母舰——就是现在卖给印度的这艘。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俄罗斯为自己的海军新建的第一艘战舰名字也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但只是一艘排水量4500吨的护卫舰。就是这种战略调整的直接写照。对于已经退缩到彼得大帝前边境的俄罗斯来说,维持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已无必要,苏联时代留下的那些巨大战舰的设计图,资料和经验对于今天的俄国已经变成了鸡肋。

对俄国来说,苏联遗产已经成了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还是出手吧。

然而麻烦的是:这份遗产,全世界范围内,合适的买主还真不多。俄不愿把事关国家安全的“独门”技术卖给在战略上咄咄逼人的西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本国技术实力太弱,不可能有效利用这份遗产,宁可向俄国直接购买“以改名为本”的技术装备应一时之急。算下来,能让俄国卖出不错价钱,又在国防安全领域对它没有威胁的买家,就只剩下一个东方大国了。

中俄军贸,分分合合的20年

虽然中俄两国是“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的两厢情愿,但历史上交往颇深的买卖双方都不是印度、日本式的“冤大头”,生意上的斗争和合作从来没有中断。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俄两国20年来的军事技术贸易中的那些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军火之王》中谈到苏联解体后的时候,有一段台词:“冷战结束后,AK-47步枪是俄国出口最多的产品,其次坦克、飞机……还有酗酒有自杀倾向的诗人……可以肯定的是,没人对他们的汽车感兴趣。”

这段讽刺性的文字不幸说中了苏联解体后的真实状况,那时的俄罗斯,只要能拿到钱,什么都愿意卖。

苏联解体前,中苏签订了苏-27引进协议,俄罗斯则继续执行了这一协议。交易中中国最大的收获除了资料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整套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规范,系统工程方法等。尝到甜头的中国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取得苏联遗产提升本国技术实力,中国的军事高技术行业这一时期受益于此,成功的自我升级了两代技术,并建立了自我升级的能力。至21世纪,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领域追上俄,部分还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时的俄已从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稳住了阵脚,发现中国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于是在俄国内保守势力极力游说下,俄政府开始对中俄军贸“划线”。拒绝向中国提供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巡航导弹、卫星导航等项目上都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转向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同样继承了部分苏联遗产的国家寻求合作。俄罗斯本来对中国航母舰载机项目存在想法,希望用中国的资金翻新其多年未开工的舰载机生产线,要价很高。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苏联时代的早期原型机后迅速自行研制成功舰载机,俄罗斯这才痛感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不是印度江湖救急,奉上美元让俄翻新米格-29K舰载机生产线的话,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就要面临无机可用的状况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高,甚至在四代机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超过了俄的水平。同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中国开始蚕食俄传统市场,最近几年中国的外销型坦克把标榜“零成本,只收改装费”的俄美二手坦克都给挤到了市场边缘。甚至原来一直只有俄罗斯一家独占的苏-27/30系列战斗机维保升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来自东方的新卖家。俄罗斯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政策似乎过于不切实际了。

今年中俄之间的新一轮军贸协定,让我们看到中俄军贸关系的新变化,在这次的苏-35战斗机贸易和“拉达”级潜艇合作协议中,双方都商定了关于知识产权转移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看到俄罗斯展示的一些中国多年来希望获得但俄国坚决不给的东西,比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等。近期更是出现了中俄联合研制新直升机等的消息。虽然有些晚,但是如果越过现象看实质,这背后是俄国终于想通了中俄贸易的未来前景问题。俄已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眼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水平,不开放苏联遗产中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中国根本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了。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军贸将进入以合作研制,互补贸易为主的阶段。

俄罗斯现在到了必须考虑在苏联的遗产吃完之后如何维持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问题的时候。俄已经无力全面追赶世界最先进技术。瑞典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却能在国际高技术市场上维持一席之地这个经验值得俄借鉴。“瑞典”道路的核心是保持部分独特先进装备生产研发能力。积极为国外合作伙伴做配套,本国的主力装备通过购买或仿制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国防实力的新道路。如果俄走上这条道路,对中国军工产业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3_01_05_118174.shtml

——————————————————————————

再赠送一篇:未来十年,中国正赢得全球工业竞赛

作者:罗思义,前伦敦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

在过去5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超过75%,但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产值却停滞不前或者收缩了。中国正在新的全球工业竟赛中赢得主动权。
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国际工业竞争的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中国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处领先地位,这是金融危机爆发五年来,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扩张和收缩的发展模式中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
由于仅比较一年度的数据容易掩盖基本趋势,下面第一张图则从过去五年的跨度,展示了四个主要工业中心——即中国,美国,欧盟与日本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它清晰和明确地表明了:

PS:图片看连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2008年2月-2013年2月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1、依照直至2013年2月的最新美国工业生产数据,其总值与五年前相比降低约1.3%——以过去五年为总体评价实质处于停滞状态。
2、欧盟的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显著降低约12.2%。自2011年2月开始欧盟工业生产已持续两年下降。
3、日本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大幅降低19.2%,同样自2011年2月起持续下降。
4、中国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大幅上升76.1%。
当美国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欧盟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大幅萎缩时,中国却能保持工业生产连续三个季度的强劲增长。这昭示着中国正在这一激烈竞争的领域取得决定性胜利。
接下来将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它们无一能与四大工业中心相当。第二幅图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地区的加总数据。由于所有发展中国家2013年2月的工业生产数据尚未公布,比较区间设定为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由于春节的影响,中国也未公布1月份数据,其1月份数据取12月和1至2月数据的中间值。

PS:图片看连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发展中国家2008年1月-2013年1月工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过去五年的数据展示了清晰的趋势:

1、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约77.9%。
2、整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约53.9%——中国贡献了其中最大一部分。
3、拉丁美洲工业生产增长约3.0%。
4、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工业生产增长约2.0%。
5、非洲及中东工业生产下跌约0.2%
在这一轮的工业生产竞争中,中国不仅遥遥领先发达国家,同样令其他发展中国家望其项背。中国总体工业生产增长已超过75%,且其已是全球主要工业中心,这说明世界工业生产重心仍然朝着中国倾斜。

这样的发展揭示了哪些结论?

首先,某些中国评论员所宣称的,美国工业强劲复苏而中国正在落后的结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不仅是中国工业增长依然遥遥领先于美国,甚至美国工业生产本身也未能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仅仅依据某些孤立的事实,比如苹果正准备在美国生产一些Mac电脑,是用最典型的反面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但这是在得出统计结论时应竭力避免的基本错误——用单个案例去否定总体趋势。

其次,该发展趋势也将对工业部门之外的发展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一般远高于非工业部门。因而中国在工业竞争上的强势领先,必然引致其他竞争力低的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全面上升。

但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避免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中国已经成功将工业生产的重心从低端制造业(纺织,玩具等)转型至中端制造业(建筑设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船舶等)。但中国仍要在高端制造业转型路上继续前进——在非市场化领域之外如军工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占据优势。

然而,中端制造业而非高技术制造业主导当前中国工业的生产地位,并不奇怪。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仅和1966年的日本或1988年的韩国相当。当时的日本与韩国均刚刚实现了自农业和低附加值工业经济转型至中端制造业——船舶制造,钢铁等。今天,中国在这些行业中也同样主导着全球市场。但是,当时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前沿产品——索尼游戏机和随身听、三星高端电视和手机——就发生在其后的10到15年之间。

正如林毅夫先生所言,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发展离不开其经济发展程度。中国工业全面进入高技术转型期应当是在10年之后。关键在于,目前的各个主要工业体的发展趋势已清楚的揭示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这段时期,中国正在从这一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胜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

读后感:向前看,道路依然遥远,向后看,已走过千山万水。向前看,唯一人项背而已;向后看,无数众生皆黯然。差距要认清,成就也要有数,埋头努力,不要懈怠!大势上看,时间在我们这边!速度在我们这边!我们已步步逼近,努力!敌人或许有工业积淀,或许有高科技,或许有地缘优势,但是——只有我们有未来!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近日关于su35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豁达的、不解的、愤慨的、困惑的,凡此种种不可一一列举。我以为如此小事,大可不必挂怀。敬献文章两篇,读后感一段,愿大家释然,努力向前看。

第一篇:一样的对俄军购 不一样的未来


近期,俄罗斯军贸部门挺高兴,中国,印度和俄国先后签订了多个项目的“框架性协议”,未来的几年里俄罗斯军工厂有活干了。

但这消息让一部分中国人不高兴,“我们都开始造四代机了,为什么还要问俄国买飞机?我们的航母都服役了,为什么还要向俄国买潜艇?”“现在我们怎么还要向俄国买武器?我们不是世界工厂吗?”甚至于有人因此半夜里突然惊醒,上网发个这样的微博:“我们该不会是又在经历一个‘洋务运动’吧?”

然而在笔者看来,中俄和中印军贸,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把近期中印,中俄军贸的消息连缀起来细细体味其中的味道,不难看出些门道。

首先让我们看看印度向俄国买装备买来了什么结果。

印俄新近签署的军贸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印度购买42架新苏-30MKI战斗机、全面维修改造现役苏-30MKI和据说多达970台各型航空发动机,购买飞机的价格为29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75亿美元。

曾几何时,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消息:俄罗斯对中国军事出口“留一手”,卖给印度的苏-30要比卖给中国的更先进。

这个传言大概是1996年前后开始流传的,到了现在,情况如何呢?

中国当年引进的苏-30MKK在空军高强度训练使用之下已经即将寿终。中国将用国产三代半重型歼击机替换。而印度,放弃了自行生产苏-30MKI的尝试,宣布再向俄进口数十架苏-30MKI,并称最总将装备多达350架俄罗斯生产的苏-30。

印度这只“孙猴子”在俄罗斯这个“如来佛”的手掌里折腾了半天,最终还是被一座名为“苏-30MKI”的大山给压了个结实。

印度自研新飞机问题上的进展依然保持“印度速度”。

印度自行研制的LCA战斗机经过20多年的研制,至今仍然毫无开始生产和装备的迹象。

此后,印度积极向俄国要求参与苏-47研制,结果在被忽悠了大量的美元后才发现,这架飞机不过是俄国的一个验证机项目。备受打击的印度人随后又开始追随俄国的T-50项目,尽管该飞机并不符合五代机的4S标准,但毫不影响2011年印度人载歌载舞庆祝一架俄罗斯飞机试飞成功。

印度什么时候能实现国防自主呢?据说某位俄印军贸的俄方重要人物曾在对莫斯科的报告中说:“别担心,印度人相信轮回。”

那么,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贸易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俄两国目前已经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何以见得?看看最近传闻中的“俄向中国出售‘拉达’级潜艇”消息的情况吧。

“拉达”级潜艇的交易目前已有俄高官证实,笔者认为这一交易成交的可能性不小。只是中俄两国签署的新潜艇协议严格来说并非“俄向中国出口潜艇”,而是“中俄联合研制”新一代潜艇。

俄方研制“拉达”级潜艇实际上已经有多年了,难产的原因是苏联解体后俄一直未能研制成功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没有它,“拉达”造出来了也不会比其前辈“基洛”级有本质性的提高。

而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在最新的“元”级潜艇上已经正式使用了AIP动力,该艇可在水下活动数个星期不必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中国的“元”级潜艇沿用苏联和我国潜艇传统的“双壳体”技术,也就是外壳分为耐压和非耐压艇体两层。这一技术建造的艇体相对西方潜艇现在常用的“单壳体”笨重不少。俄“拉达”采用“单双壳体混合”技术,引进后可大大节约我国吃透潜艇壳体技术的时间和投入。

同时,“拉达”的艇艏声呐系统也是苏联时代水声技术的“集大成者”,水声技术需要大量的试验和实践经验,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是不行的。而引进“拉达”级可以为我吸收苏联在这一领域的遗产打开大门。

那么一方面,中国希望俄罗斯向我们敞开苏联时代积累的庞大数据库和资料的大门,俄罗斯则需要中国的技术经济援助完成搁浅多年的潜艇项目。双方一拍即合,互利共赢。

但还是有读者觉得不放心,说你合作研制潜艇倒是没什么,但为什么在我们自己的四代机都满天飞了之后还要去买个俄罗斯的苏-35呢?据说这个飞机也不比我们自己的歼-11B强多少啊。

这就要涉及到中俄军贸的两个重要背景了:

首先,中国军工技术长足进步和短板并存。

军事工业技术从来就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脱胎换骨的,它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全部重工业部门的皇冠上的宝石。中国目前在工业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短板,一些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技术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一些关键性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仍有困难。这就导致中国的尖端技术领域可以走的非常远,但同时军队仍然有很多部队装备着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装备。这一矛盾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得到解决。

在战斗机领域,我国目前生产先进的三代战斗机的基地就是南北两家。由于三代机生产的复杂性,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这两家的产能不现实。同时,这两家都各自研制了四代机。此外,未来的几年内他们还都要从现役主力三代机生产转为改进型三代半战机生产,这个过程中,新飞机生产速度降低是很难避免的。

同时,部队面临早期购买和制造的三代机开始退役的问题,由于我军早期的三代机使用强度很高,它们甚至可能比歼-8战斗机更早退役。

上述因素相加,我军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出现一个新战斗机生产低谷和老战斗机退役高峰叠加的现象。如果不寻求一个解决方案,可能会导致我军短期内主力装备数量下降的现象,也会影响部队替换老式飞机的预定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分俄罗斯先进飞机弥补产能下降,替换部分早期三代机是很合理的选择。

其次,中国是精明的商人。

俄方军贸部门不止一次表示,与印度“小男孩进了玩具店”一样花大价钱购买俄国自身都尚未完成研制的武器装备的行为不同,中国的军购代表团是非常精明的商人。在与俄罗斯的军事贸易中,我国不仅收获了能够满足我军急迫需要的先进的武器,更全面考察了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实力,吸收了许多前苏联的遗产,大大加快了我国自己的技术进步速度。

从历史来看,中国只有确信俄最终能够按期交付装备的时候才会正式签署协议。俄方如果不能按时交付装备,按合同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在去年的运输机交易中,俄方不得不将本国装备的伊尔-76运输机直接交付中国以免违约。在俄自身目前已经部分装备苏-35的情况下,似乎也不必担心俄方无法按时完成合同的问题。

而同时我国选择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多年来将通过中俄军贸获得的资金投入再生产,维持了较高的生产组织水平。何况,目前它生产的苏-35是俄罗斯本国也要大量装备的新飞机,俄军选择该机,说明其生产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保证的。签这个合同,中方对于俄按时交付一事心中还是有底的。

更何况,“框架性协议”并非最终成交。整个交易最后能否完成,实际上还是要看我国内自己的战斗机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究竟如何。如果我国两家战机企业转产后生产速度可以满足我军换装的要求和填补老三代机退役的空缺,那么购买苏-35确实显得有些多余。那时已经预先向俄支付的经费,肯定就当做我方考察苏-35生产线和相关技术的“学费”了。这对于俄国来说也并非没有好处,至少他们也获得了经费。俄方在这次的谈判中特别谈到了知识产权的问题可以作为上述说法的佐证。

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施洋先生在中俄苏-35交易新闻传出的时候发表了《中国采购苏-35?俄罗斯的自我安慰》一文,分析中俄军工现状后认为中国采购苏-35的消息可能有假。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继续采购俄制武器并非没有根据。尽管我国近年来在军工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代表俄罗斯武器在我军的未来装备体系中就没有一席之地。毕竟,即使是天下第一的美国,也向英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进口主力装备或仿制他国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苏联留下的科技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积极争取。

军购涉及到政治,军事,工业,资本各方面的博弈。每一个重大项目背后都不简单。本文的观点是作者通过已有的资料做出的判断,肯定也有不准确的地方。但中国高速发展和俄罗斯看不到尽头的缓慢衰落的趋势却是难以扭转的。在民用贸易领域已经出现了俄罗斯成为资源出口国,中国成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的转变。

今日,俄军民用载重卡车等大型机电设备大多为中国制造,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在军事技术领域,中国拥有了完整4S特性的四代机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是俄无法企及的,而苏联的遗产也终有卖完的一天。俄罗斯今天碍于“面子”,在本国已经难以恢复军工生产元气的情况下开始寻求向西方国家购买武器。但真正理性和合理的选择却是转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国战斗机产能暂时还未大幅度超越俄罗斯,并在某些领域受制于人。但中国的军用舰艇,精确制导弹药,地面车辆等装备的产能凭借庞大的民用工业却远超过俄罗斯,性价比远比西方武器更适合俄罗斯。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俄罗斯就要认真的考虑停止对西方国家采购的“西北风”,改为面向中国的“东南风”了。至于南亚的神牛……我们真诚的祝愿印度人民早日实现自立自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2_12_26_116699.shtml


——————————————————————————

第二篇: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前几天,笔者曾为观察者网的读者们献上《一样的对俄军购,不一样的未来》一文,简评了俄中军事贸易能够存在的前提,并大胆的展望了中俄军贸的未来。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俄间的军事技术贸易,希望能对读者读懂中俄两国军事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合作的信息有所助益。

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1991年,苏联红旗落地,俄联邦诞生了,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

在高科技领域,苏联为俄罗斯留下的遗产究竟有多丰厚,我们来盘点一下: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称为“超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进行大量看似“闲棋冷子”的前沿项目投资,从而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苏联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投资从来就没有吝啬过,至苏联解体前,在核技术、航天、理论物理、数学等前沿和基础性领域,许多成果至今具有先进性。此外,苏联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独一无二的成果和技术数据。再有,苏联在冷战结束前有大量已经完成前期预研,甚至有原型机的高技术项目和方案,同样是待发掘的宝藏。

对于需要追赶西方国家发展步伐的中国来说,苏联的这份遗产无异于一剂滋补良药。近年来我国在基础项目上的投资也很惊人,但这类项目没有二、三十年的持续大投入根本见不到成果。

接触苏联遗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类似的战略机遇苏联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遇上过两次,一次是2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向苏联敞开大门,把握这次机会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为打赢二战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瓜分纳粹的技术遗产,这帮助苏联成功的突破了尖端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全面冷战做了铺垫。

中国通过90年代苏联解体后初期引进的苏联专家和技术帮助大大提升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实力。但那时中国家底还不够厚,错过了“深挖”苏联遗产的机会。而今,中俄高技术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买卖双方需要重新议价的时候到了。

抱着祖宗的金饭碗讨饭的尴尬

前面我们说了苏联遗产的巨大价值,那么作为苏联联合国席位的继承者,俄罗斯它为何要出手这笔祖产呢?这就要从俄罗斯的现状做一分析了。

我们前面说过,苏联的遗产中价值较高的一部分就是那些解体前已经达到半成品状态的技术。这些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中间仍需巨大的投入。然而俄工业产品严重滞销,大多数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技术水平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俄产业与苏联时代相比,许多方面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已经无力完成苏联留下的“遗作”。

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是俄航空工业衰落的典型,苏联解体前,米格已经造出第五代战斗机的原型机米格1.44,苏联解体后至今,这架飞机除了2000年2月29日惊鸿一瞥的首飞,就再无音讯。该公司在苏联解体后20年最重大成果是完成了80年代设计完成的米格-29M战斗机,随后给它改了个名字叫米格-33,以它为基础造出了米格-29K舰载机,卖给了印度。有人将俄罗斯对外推销高技术装备的手段总结为“科技以改名为本”。

21世纪以来,普京一再许诺要给俄罗斯人民一个“强盛的大国”,然而面对现实,俄罗斯不得不悄悄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

苏联海军曾以“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空母舰——就是现在卖给印度的这艘。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俄罗斯为自己的海军新建的第一艘战舰名字也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但只是一艘排水量4500吨的护卫舰。就是这种战略调整的直接写照。对于已经退缩到彼得大帝前边境的俄罗斯来说,维持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已无必要,苏联时代留下的那些巨大战舰的设计图,资料和经验对于今天的俄国已经变成了鸡肋。

对俄国来说,苏联遗产已经成了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还是出手吧。

然而麻烦的是:这份遗产,全世界范围内,合适的买主还真不多。俄不愿把事关国家安全的“独门”技术卖给在战略上咄咄逼人的西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本国技术实力太弱,不可能有效利用这份遗产,宁可向俄国直接购买“以改名为本”的技术装备应一时之急。算下来,能让俄国卖出不错价钱,又在国防安全领域对它没有威胁的买家,就只剩下一个东方大国了。

中俄军贸,分分合合的20年

虽然中俄两国是“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的两厢情愿,但历史上交往颇深的买卖双方都不是印度、日本式的“冤大头”,生意上的斗争和合作从来没有中断。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俄两国20年来的军事技术贸易中的那些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军火之王》中谈到苏联解体后的时候,有一段台词:“冷战结束后,AK-47步枪是俄国出口最多的产品,其次坦克、飞机……还有酗酒有自杀倾向的诗人……可以肯定的是,没人对他们的汽车感兴趣。”

这段讽刺性的文字不幸说中了苏联解体后的真实状况,那时的俄罗斯,只要能拿到钱,什么都愿意卖。

苏联解体前,中苏签订了苏-27引进协议,俄罗斯则继续执行了这一协议。交易中中国最大的收获除了资料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整套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规范,系统工程方法等。尝到甜头的中国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取得苏联遗产提升本国技术实力,中国的军事高技术行业这一时期受益于此,成功的自我升级了两代技术,并建立了自我升级的能力。至21世纪,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领域追上俄,部分还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时的俄已从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稳住了阵脚,发现中国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于是在俄国内保守势力极力游说下,俄政府开始对中俄军贸“划线”。拒绝向中国提供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巡航导弹、卫星导航等项目上都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转向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同样继承了部分苏联遗产的国家寻求合作。俄罗斯本来对中国航母舰载机项目存在想法,希望用中国的资金翻新其多年未开工的舰载机生产线,要价很高。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苏联时代的早期原型机后迅速自行研制成功舰载机,俄罗斯这才痛感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不是印度江湖救急,奉上美元让俄翻新米格-29K舰载机生产线的话,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就要面临无机可用的状况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高,甚至在四代机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超过了俄的水平。同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中国开始蚕食俄传统市场,最近几年中国的外销型坦克把标榜“零成本,只收改装费”的俄美二手坦克都给挤到了市场边缘。甚至原来一直只有俄罗斯一家独占的苏-27/30系列战斗机维保升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来自东方的新卖家。俄罗斯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政策似乎过于不切实际了。

今年中俄之间的新一轮军贸协定,让我们看到中俄军贸关系的新变化,在这次的苏-35战斗机贸易和“拉达”级潜艇合作协议中,双方都商定了关于知识产权转移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看到俄罗斯展示的一些中国多年来希望获得但俄国坚决不给的东西,比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等。近期更是出现了中俄联合研制新直升机等的消息。虽然有些晚,但是如果越过现象看实质,这背后是俄国终于想通了中俄贸易的未来前景问题。俄已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眼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水平,不开放苏联遗产中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中国根本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了。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军贸将进入以合作研制,互补贸易为主的阶段。

俄罗斯现在到了必须考虑在苏联的遗产吃完之后如何维持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问题的时候。俄已经无力全面追赶世界最先进技术。瑞典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却能在国际高技术市场上维持一席之地这个经验值得俄借鉴。“瑞典”道路的核心是保持部分独特先进装备生产研发能力。积极为国外合作伙伴做配套,本国的主力装备通过购买或仿制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国防实力的新道路。如果俄走上这条道路,对中国军工产业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3_01_05_118174.shtml

——————————————————————————

再赠送一篇:未来十年,中国正赢得全球工业竞赛

作者:罗思义,前伦敦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

在过去5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超过75%,但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产值却停滞不前或者收缩了。中国正在新的全球工业竟赛中赢得主动权。
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国际工业竞争的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中国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处领先地位,这是金融危机爆发五年来,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扩张和收缩的发展模式中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
由于仅比较一年度的数据容易掩盖基本趋势,下面第一张图则从过去五年的跨度,展示了四个主要工业中心——即中国,美国,欧盟与日本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它清晰和明确地表明了:

PS:图片看连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2008年2月-2013年2月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1、依照直至2013年2月的最新美国工业生产数据,其总值与五年前相比降低约1.3%——以过去五年为总体评价实质处于停滞状态。
2、欧盟的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显著降低约12.2%。自2011年2月开始欧盟工业生产已持续两年下降。
3、日本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大幅降低19.2%,同样自2011年2月起持续下降。
4、中国工业生产总值与五年前相比大幅上升76.1%。
当美国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欧盟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大幅萎缩时,中国却能保持工业生产连续三个季度的强劲增长。这昭示着中国正在这一激烈竞争的领域取得决定性胜利。
接下来将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它们无一能与四大工业中心相当。第二幅图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地区的加总数据。由于所有发展中国家2013年2月的工业生产数据尚未公布,比较区间设定为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由于春节的影响,中国也未公布1月份数据,其1月份数据取12月和1至2月数据的中间值。

PS:图片看连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发展中国家2008年1月-2013年1月工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过去五年的数据展示了清晰的趋势:

1、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约77.9%。
2、整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约53.9%——中国贡献了其中最大一部分。
3、拉丁美洲工业生产增长约3.0%。
4、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工业生产增长约2.0%。
5、非洲及中东工业生产下跌约0.2%
在这一轮的工业生产竞争中,中国不仅遥遥领先发达国家,同样令其他发展中国家望其项背。中国总体工业生产增长已超过75%,且其已是全球主要工业中心,这说明世界工业生产重心仍然朝着中国倾斜。

这样的发展揭示了哪些结论?

首先,某些中国评论员所宣称的,美国工业强劲复苏而中国正在落后的结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不仅是中国工业增长依然遥遥领先于美国,甚至美国工业生产本身也未能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仅仅依据某些孤立的事实,比如苹果正准备在美国生产一些Mac电脑,是用最典型的反面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结论,但这是在得出统计结论时应竭力避免的基本错误——用单个案例去否定总体趋势。

其次,该发展趋势也将对工业部门之外的发展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一般远高于非工业部门。因而中国在工业竞争上的强势领先,必然引致其他竞争力低的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全面上升。

但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避免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中国已经成功将工业生产的重心从低端制造业(纺织,玩具等)转型至中端制造业(建筑设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船舶等)。但中国仍要在高端制造业转型路上继续前进——在非市场化领域之外如军工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占据优势。

然而,中端制造业而非高技术制造业主导当前中国工业的生产地位,并不奇怪。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仅和1966年的日本或1988年的韩国相当。当时的日本与韩国均刚刚实现了自农业和低附加值工业经济转型至中端制造业——船舶制造,钢铁等。今天,中国在这些行业中也同样主导着全球市场。但是,当时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前沿产品——索尼游戏机和随身听、三星高端电视和手机——就发生在其后的10到15年之间。

正如林毅夫先生所言,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发展离不开其经济发展程度。中国工业全面进入高技术转型期应当是在10年之后。关键在于,目前的各个主要工业体的发展趋势已清楚的揭示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这段时期,中国正在从这一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胜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3_04_11_137032.shtml

——————————————————————————

读后感:向前看,道路依然遥远,向后看,已走过千山万水。向前看,唯一人项背而已;向后看,无数众生皆黯然。差距要认清,成就也要有数,埋头努力,不要懈怠!大势上看,时间在我们这边!速度在我们这边!我们已步步逼近,努力!敌人或许有工业积淀,或许有高科技,或许有地缘优势,但是——只有我们有未来!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写得真不错,认真看了,比较客观。
再努力创造一个黄金十年!
读后感总结的不错!
相当的客观
虽然比较长还是从头到尾看完了,文章不错。。。。。。
写的很好,肯定成绩,正视差距!
不明觉厉
好文章,不错
这几句读后感深得兔子精髓
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实现新的黄金十年。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地域空间,完全可以做到高、中、低端产业上下游通吃。
楼主不即兴赋湿一首?
印度什么时候能实现国防自主呢?据说某位俄印军贸的俄方重要人物曾在对莫斯科的报告中说:“别担心,印度人相信轮回。”

肚子笑疼了
好文,收藏了!
真心好文

普京也算很识时务。

合作共赢才是中俄发展道路
daneimitan008 发表于 2013-6-14 09:34
楼主不即兴赋湿一首?
鹅毛买来苏三五,
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朝一日翻过身,
你是奴来我是主。

友情赞助撸主
该用户只能删除 发表于 2013-6-14 10:39
鹅毛买来苏三五,
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朝一日翻过身,
飚血一地啊
最后这段很煽情嘛!
产业升级,这是TG现在最大的一关。
努力啊童子们!
但是——只有我们有未来!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写的干净!
如何再赢取十年的发展时间,估计是习大大最头疼的事情了吧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写得很中肯
购买俄罗斯su-35和达拉

是在对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和造船工业进行投资

而且是没有股份的投资
文章不错
非常的中肯与客观,值得一读。

daneimitan008 发表于 2013-6-14 09:34 楼主不即兴赋湿一首?
有啊: “向前看,道路依然遥远,向后看,已过万水千山;向前看,唯一人项背,向后看,无数众生皆黯然。” 好湿啊,好湿!
daneimitan008 发表于 2013-6-14 09:34 楼主不即兴赋湿一首?
有啊: “向前看,道路依然遥远,向后看,已过万水千山;向前看,唯一人项背,向后看,无数众生皆黯然。” 好湿啊,好湿!

hugh8504 2013-6-14 16:50 su-35
看完原帖没?
作者都写得很清楚了,我方在合作中也获得了毛子拿手的技术或者成熟先进产品应急,前提是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技术,亏了吗?要毛子的股份干啥,去主动背包袱,傻啊?
hugh8504 2013-6-14 16:50 su-35
看完原帖没?
作者都写得很清楚了,我方在合作中也获得了毛子拿手的技术或者成熟先进产品应急,前提是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技术,亏了吗?要毛子的股份干啥,去主动背包袱,傻啊?
敌人或许有工业积淀,或许有高科技,或许有地缘优势,但是——只有我们有未来!
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说得好啊!
楼主,回国了?
文章不错,六个几号
    写得真不错,相当客观,值得一读。收藏了。
关于苏35,文章说了两点:
1、中国军工技术长足进步和短板并存。这个很认同。
2、弥补国内产能不足,这个不敢苟同。
不管国内战机产能如何,在中国早已建立自主现代化信息化作战体系的情况下,绝对容不下苏35这样的异端,哪怕它再先进。
否则打起仗来,预警机无法引导,数据链无法互通,武器无法匹配,这种垃圾要它干啥?还不如拆掉发动机送到各大航空博物馆。
读后感很棒!
苏联真是个怪兽
很好,有营养
再等十年!!!!
无怪乎,毛子的遗产真是太丰厚了。
遭受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再次站上世界之巅!
各位兄弟姐妹兴努力 啊!
十分认同,支持LZ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