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的谬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11:54
最近有个帖子(”我来说说所了解的日本,关于A版的帖子“)很火,原帖观点暂且不论,其中引用了如下的数据:

“70%多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于日本汉语。”

并且提出或者引用了这样的论点:

“如果,我们不用这些外来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说不成整句”

其实这算是早已经被批烂了的月经贴了,为了不让谣言继续惑众,我转载一下之前看过的几个帖子,希望某些学语言的,好好看看,什么是理性的言论,摆事实讲道理,这才是理性,而不是随便编个数据胡说八道

先发链接,后面再转帖内容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http://bbs.tianya.cn/post-free-1805795-1.shtml

汉语里科学专有词汇中的日式汉语几乎没有 整理版(1)
http://www.tietie001.com/tie/page_id_291170.html


[独家]现代汉语70%词汇来自日本不实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09/02/17/1620480.html最近有个帖子(”我来说说所了解的日本,关于A版的帖子“)很火,原帖观点暂且不论,其中引用了如下的数据:

“70%多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于日本汉语。”

并且提出或者引用了这样的论点:

“如果,我们不用这些外来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说不成整句”

其实这算是早已经被批烂了的月经贴了,为了不让谣言继续惑众,我转载一下之前看过的几个帖子,希望某些学语言的,好好看看,什么是理性的言论,摆事实讲道理,这才是理性,而不是随便编个数据胡说八道

先发链接,后面再转帖内容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http://bbs.tianya.cn/post-free-1805795-1.shtml

汉语里科学专有词汇中的日式汉语几乎没有 整理版(1)
http://www.tietie001.com/tie/page_id_291170.html


[独家]现代汉语70%词汇来自日本不实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09/02/17/1620480.html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系版面上,就不断有人提出这个话题,我并没有理睬。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就有着十分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换,本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不顾中国自汉唐以来和西域(或西方)接触,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曾经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为我们今天所使用,并传入日本,成为今天日本现代日语词汇绝大多数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夸大其词,挖空心思地收集整理所谓的“日本外来词”,广为张贴传播,大造声势。妄言之下,似乎中国人离开了日本就无法生活了。不少中国人也妄言妄听,包括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到处传言,甚至执意挑衅,万般诋毁5000年的中华文明,以证明他们的所谓“只有西方才能救中国”论点的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迫使我不得不撰文予以驳斥。原打算将这帖子的题目拟订为“谈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问题”,现在索性将帖子的题目改成“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一
  
  现在在网络上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扯淡!我根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撰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确认的472个属于日本人利用汉字自行创造的新词排查,只有下面几个词了:
  
  服务、政策、方针、哲学、原则、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学、美术、抽象、证券、刺激、法人、概念、会谈、细胞、系统、目的、综合、克服、
  
  去掉了一半多。另外,最近暨南大学的曾昭聪教授等发表的《〈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一文中认为,“服务”、“方针”这两个词是中国古汉语中词义的引申或有关,不应属于外来词。
  
  是不是日本人的创作汉字新词“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呢?错!这只不过是部分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变态心理在作怪。根据《汉语外来语词典》(刘正谈、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1],而决不是什么“数不胜数”。而且,其中的7个写的是日语假名,如:キニーネ(奎宁)、カタル(粘膜炎)、カナリア(金丝雀)、おばさん(伯母、姨妈)、コーヒー(咖啡)、コカ(古柯)、コカィン(可卡因),应该予以剔除,还有一个“銭”字,意思为日本货币单位,也应该是固有汉字。因此,《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64个。
  
  但是,就这个764个词中,有一些是现代汉语中不使用的词(可能过去曾经使用过),比如:亜铅(锌)、味之素(味精)、意匠(构思)、运転手(司机)、覚书(备忘录)、可决(通过)、看护妇(护士)、教科书(教材)、训育(道德教育)、论理学(逻辑学)、粁(公里)、公営(国营)、広报(报道)、虎列刺(霍乱)、窒扶斯(伤寒)、水素(氢)、曹达(纯碱)、炭酸瓦斯(二氧化碳)、窒素(氮)、能率(功率)、物语(故事)、劳働组合(工会)、时计(钟表)等等,共48个。这样,《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16个。
  
  还有一些词,是日本固有的名词,中国自己是不使用的,如浮世絵、弓道、仮名、歌舞伎、株式会社、茶道、大正琴、たたみ(搨搨米)、能楽、俳句、仮名、平仮名、美浓纸、和服、和文、浪人、柔道、軍部这18个词是日本的专用名称,就像日本的地名、人名一样,只针对日本使用的。如果一定要算在通用的常用词汇当中,未免有些牵强。
  
  那么,《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这716个词是不是全都是日本人创制的外来新词呢?不!有许多是由中国人和西方人士共同创制的新词,后来传到日本并为日本人所采用的。比如“基督”,首见于卫三畏1844年在中国出版的《英华韵府历阶》;再比如“天主”一词,早在1599年由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学士共同译著的西方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已经采用了[2];还有,“物理”一词始见于明末学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3],1872年出版的由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主持编纂的汉英字典《华英萃林韵府》已经将“物理”与英语的“physics”对译[4](日本是1875年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首先使用“物理”一词的)等等。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明摆在那里,怎么能算是日本人创制的日本外来新词呢?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朱伟京统计,《汉语外来语词典》中74个词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及中国学者著译书籍中出现过的,有11个词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英华字典》中已有的,还有93个词的古今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的,不应视为日本借词(外来词)[5]。
  
  事实上,网络上流传的所谓“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绝大部分源自于《汉语外来语词典》,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存在的疏误和缪诈是显然已见的。其实,早在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对高名凯、刘正谈先生所著的《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下称《研究》)一书提出质疑,指出《研究》中所称的“日语外来词”,“事实上有好多都是汉语本来就有的”,并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等,而《研究》中认为“先由日本人以汉字的配合去意译欧美语言的词,再由汉族人民搬进现代汉语里面来,加改造而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很多意义基本没有改变,如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6]。《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和《汉语外来语词典》只注视了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从日本返回的词汇,而忽略了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并流入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这个事实,其中的疏误,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指出的:“迄今为止好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中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内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高名凯等所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收录的800余条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上有很多出现在我们上述英华字典词例中,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语料中使用,以此足以修订许多来源于日语词的看法。”[7]
  
  
  二
  
  其实只要稍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那些吹嘘所谓“日本外来语”的帖子,都是只谈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人从日本引入西方思想,翻译西方著作的例子,只谈留日派和留欧派在音译和意译上的争论,大肆渲染留日派意译的胜利。却刻意回避了中国自古以来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明末清初和西方的交流,徐光启、李之藻等饱学之士和西方利玛窦、邓玉函[8]等西方俊杰合作,翻译大量的东西方学术著作,传播东西方文化,创制汉字学术新词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完全是在故意回避,是在刻意掩盖!在他们戏法毯子的遮掩下,似乎中国离开了日本,就不知道西方究竟是在何处了!事实上,日本是在中国的带领下才认识了西方,才看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是中国人创制的新词汇,为日本译著西方文献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9],这样的事实是不容回避也无法否定的!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并不比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早,只不过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失败了。这里的种种原因并不是那些连脑子都没有、闭着眼睛胡诌一气的能够看清楚的。因此,在掩人耳目下的那些所谓“震撼”或“启迪”,只能是梦呓痴语下的自欺欺人;信口雌黄下的那些所谓“醒悟”或“反思”,只能是竹篮打水、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汉语外来语发展的过程,还历史的本来。
  
  远在东汉、南北朝至唐代,中国人就和西域僧人合作,翻译了许多佛典,创制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汉语词库。之后许多汉译佛语,融入了大众俗语,至今仍被使用。比如“眼光”、“缘起”、“手续”、“刹那”、“现在”、“翻译”、“翻案”、“方便”、“天堂”、“地狱”、“宿命”、“平等”、“悲观”、“觉悟”、“境界”、“唯心”、“实体”、“实际”、“真实”、“真理”、“真谛”、“信仰”、“因果”、“相对”、“绝对”、“信手拈来”等等[10]。汉唐时代的汉译佛典不仅创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也树立了汉语借词(外来词)基本范式。这些词汇都东渡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直至今日。以上的词汇,有些竟然也被收录在所谓的“日语外来语”中了。
  
  当历史将进入17世纪之际,中国再次与西方接触,以利玛窦、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图书文献和仪器物品,仅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就携带7000余册西书至澳门。同时,也向西方传递了中国文化及《四书》、《五经》、《孙子》、《老子》等典籍。其间,中西人士合作,修编历法,译著了许多东西方文献,创制了大量的汉语科学新词汇。如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这样的事迹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事实上,那些所谓“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的说法,都是骗人的鬼话!这样的谎言也只有某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才会胡乱编造得出来,也只能骗骗那些毫无脑髓的弱智们。可这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竟然还整天在那里大言不惭的自称什么“有志气”,高谈阔论什么“科学”、“改革”、“反思”、“启迪”,仿佛只有他们才能“救国救世”,实在是令人笑掉大牙啰!
  
  再则,利玛窦于1595年译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出现了“上帝”、“人类”等语,1599年编译的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出现了“上帝”、“天主”、“生物”等语,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译述的《天主圣教实录》,意译了“天主”、“宠爱”、“复活”等,音译了“耶稣”等词,将angel译成“天神”,后改译为“天使”,将soul译成“魂灵”,后改译为“灵魂”,并自创了象形表意词“十字架”。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艾儒略在《欧逻巴总说》一文中具体介绍了欧洲的学制:“欧逻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已经向中国引入了“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概念。还有众多例子,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罗列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授钱存训论及当时的情景曾说过:“至少有八十名不同国籍的耶稣会士参与翻译西书为中文的工作,先后译书四百多种,所涉及的范围,对中国人而言,都是新的知识领域。”[11]据他统计,从利玛窦入华,至耶稣会解散(1773年)的一百九十年间,耶稣会士在华著译书437种,其中宗教书251种,占57%;人文学书(地理地图、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55种,占13%;自然科学书131种,占30%。如此多的译著新书,对于中国又都是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新创造的汉语词汇、概念,必定是十分巨大的。
  
  有人向我这样提出:“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白话文多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而且现代许多从西方来的概念,靠文言文本身的单音节词很难对应。”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是种谬误。我就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名曰赤县神州。”[12]这里的“中国”、“赤县”、“神州”都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词,如果将它们看作单音节词,司马迁的那句话就无法理解了。该篇中还有:“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13]这里的“名山”、“大川”、“物类”、“海外人”等等都应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否则也将无法理解的。这就说明了早在汉代中国的文言文已经不仅是单音节词了。因此,以文言文单音节词为由,来否定明末清初中西方人士对汉语新词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三
  
  1717年康熙下令禁教,至1844年道光解除禁教令,在这“百年禁教”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陷入了低潮。而明末清初中西方人士译著的西方文献,非但传播不广,而且已经被人忘得差不多了,西学在中国几成绝学。但解除禁教令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力东侵愈演愈烈,西学东渐及新语创译又达到了新的高潮。到19世纪末为止,近60年里中国译著的西学新书远远超过明末清初的190年间,内容更为广泛。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也创造了许许多多汉语新词汇,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14]之后日本于1866年出版的《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万国公法》相同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15]《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因此,汉文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利用不仅是通过中国渠道吸收西洋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且给日语语汇里灌输了近代概念的新鲜血液。”[16]
  
  外国传教士还在中国开设了出版机构,如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非但如此,中西人士还编纂中西词典供来华传教士研习汉语。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有读者曾留言说:“我们现在的普遍看法是,很多科技专有名词都是日本从西文中翻译,然后传入。其实最早日本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买了很大一批科学书籍回去,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库,之后这些名词又‘出口转内销’回来了。”[18]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从上述可知,其实在近代,日本从中国输入并被采用的新词汇,是中国从日本引进新词汇的数十倍之多!所谓“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或与西方人士合作创制的!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包括某些学者,闭口不谈这一情况呢?造成好像只有中国向日本输入新词汇的假象呢?是何目的?!!是何居心?!!
  
  
  四
  
  现在有些人认为,像“革命”、“经济”、“共和”等日本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与西方概念对译,产生新词义的词,都属于日语外来词。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实则谬误,关键忽略了汉语的词汇是可以多义的(注意:是“一词多义”)这一点,引起了定义上的混乱。从“一词多义”的定义来看,如果某词的意思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属于“旧词新义”的范畴,而并非创造了个新词。事实上,一些被认为是日本利用汉字自创的词汇,输入到中国后,词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词义,但却被认为还是日语外来词,这在道理上也就很难说通了。
  
  我随手翻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简单”条目,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显然这三个词义都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你能说它是三个词吗?而且,“简单”这词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了。日语“简单”(かんたん)在《日汉辞典》中只有:“简单的工作”、“简而言之”、“简单扼要的”三个例句(日语我就不打了),都属于中文第一个词义。难道说“简单”这个词是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一个,又自创了二个吗?那么到底算是外来词还是自创词呢?!!如果你认为既是外来词又是自创词,那你怎么能够把中国自创的词(而且是两个,比引进的还多)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呢?
  
  从上述来看,汉语中许多中日共有的汉字词汇,包括中国引进日本人用汉字自创的词,也有着和日语完全不同的词义,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观点,都属于日本词汇,也就说不通了,是无法成立的。更没有必要夸张成中国有百分之多少的词是从日本输入的,没有这些词中国人就没法说话写字了。
  
  我在AC(Anti-CNN四月青年社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中国人发明了一把刀是用来切菜的,可日本人拿这把刀去杀人了,扩展了它的用途,你能说这把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不能!有网友反驳我:“你例子不对啊,事实是中国传给日本的是把菜刀,而日本拿回来的却是把武士刀,样式、锻造工艺已经完全不同了。”当然,如果我们从日本拿回来的确实是把武士刀,样式、制造工艺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就无话可说了,那确实是日本人发明的了。但是,事实上日本人利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对译西方概念,词的形状、笔画、组合、发音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拿回来的并不是“武士刀”,还是那把“菜刀”,样式、制造工艺并没有丝毫的变化呀!变化的只是用途,你能说这把“菜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
  
  该网友还用古代“枪”和现代“枪”一词的不同词义反驳我:“拥有同样名称但核心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能是同一个东西吗?古人说的‘枪’和我们现在说的‘枪’字是一样的,但是是一回事吗?”其实这个例子恰恰反驳了他自己的观点。古代“枪”是指冷兵器,和现代火器的“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完全两样的东西,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尽管“枪”这个词的词义扩展了,火器“枪”的词义是新创造的,但“枪”这个词并不是新创造的,决不会认为“枪”这个词又重新创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词。
  
  当然,我还有例子证明。比如“劳动者”一词,公认是日本创造的新词。可在日语中“劳动者”(ろぅどぅしゃ)的意思为“工人”[20],而汉语的意思为:“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21]显然,汉语中的“劳动者”和日语中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词义同样也变化了,那么,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怎么还认为汉语中的“劳动者”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呢?
  
  有学者也持我同样的观点。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的曾昭聪教授等认为:诸如“选举”、“交通”等词,“是从古汉语中的用法引申而来的,最多只能算是‘外来词义’。”“所谓‘其词义与古代汉语原有词义不尽相同’的那些词义,实际上就是从古代汉语用法引申而来的词义。引申是词在已有词义的基础上,以人类的联想为线索而产生新的词义的一种运动方式。日语从汉语中借用古代汉语已经存在的词而在此基础上引申产生新的词义,也完全符合汉语词义的运动规律。所以这一类词的新词义,对于古汉语中已有的词义来说,只能算是引申义,也可称为‘外来词义’。”[22]
  
  有观点认为,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新词,如:~主义、~论、~化、~式、~力、泛~等等,全应该属于日语外来词。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观点有着自身无法解释的矛盾。比如,持这样观点的公认“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新词典范,属日本外来词。但是,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而且,这样的构词法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因此,所谓“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新词,均属于日本外来词”的观点,也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还有人认为,诸如“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的”等等,是日本词汇融入到汉语词汇中的用法,也应该属于“日本外来词”。我也不能同意这种说法,其实中国早就有这样的用法了,比如,作于元末明初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章回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开赌坊的闲柳大郎”、“志诚老实的人”、“他却是个帮闲破落户,没信的人”等等(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又如成书于隆庆年间(1567年)的《封神演义》中就有:“娘娘猛头,看见粉壁上诗句,大怒骂曰:‘……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把左哨疾病衰老懦弱不堪的,点三千与他。”(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等等,像《西游记》等中肯定还有,我就不再举例了。这里的“志诚老实的”、“没信(用)的”、“疾病(的)衰老(的)懦弱不堪的”和“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是同种用法。这可能是中国清末民国初期时文言文还是作为书面文体,正规文献还是采用“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可白话文在元末明初时就已经有“××的”用法,怎么能说“××的”是从日本学来的呢?更不能说“××的”词都是引进日本的外来词。而且,中国的“白话文”可以追溯到唐代,说不定日本“××の”等的用法,还是从中国学去的呢!
  
  其实,像“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连学术界也争论不清,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有必要把这样不清楚的事情毫无根据的到处渲染,故意夸大吗?!!况且,很多问题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这样毫无根据的的到处渲染,而且越说越玄乎,只能是某些人的病态,是某些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心理变态!甚至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居心不良。
  
  有人批评我这样的说法是“扣帽子”,是民族主义情绪。那我倒要反问一句:不是这样的极端心理变态,有必要把自己无法自圆其说、根本没弄不清楚的事情,去故意渲染、无限夸大吗?!!况且,民族主义的情绪各国都有,你就保证日本没有?欧洲没有?美国没有?为什么独责中国呢?我看实藤惠秀先生《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比我的要浓得多!尽管从书中看出他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而且,我并不认为这种情绪就一定是错的。
  
  
  五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23]我不清楚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是怎么个范围,这个“70%”又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而且,文章中王彬彬教授也承认自己“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并认为“对这类译语进行全面的列举是一件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乱下定论,显然王彬彬教授的学术作风确实不够严谨;如此草率的结论,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可该文章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被无限放大了。王彬彬教授原文中的“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24]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见网络流传帖子,我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来源,就不给出注释了)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这样的胡言乱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将王彬彬教授在文章中已经明确说明,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是“属日本近代学人对中国已有译法的袭用”的可怜的那么几个词汇,如“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等,也归在“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字词汇”之中,并耸人听闻的扬言:“惠及其语言文字‘宗主国’中国,其重要性以至到了抽去这些词汇中国现代语言工具将立即崩溃的地步”,那就未免是居心叵测了。
  
  其实,即使按照《汉语外来语词典》收集的词汇,共15000条左右的外来语词目,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词目仅占6%不到,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更没有必要惊恐万状的大呼小叫:“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只能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罢了。
  
  可能有人会这样反驳我,认为:“那些来自日语的外来语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所以离开了它们,我们就无法说话了。”是这样吗?我们不说《辞海》、《汉语大词典》这样大型的工具书,就说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仅1978年版的就收集了汉语常用的词汇条目共56000余条,而且还有一词多义。区区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仅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集的常用词汇总数的1%多一点,就令你们语无伦次?呵呵!那你们的词汇量也未免太贫乏了,词汇使用面也未免太狭窄了点了吧!况且,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统计,1978年~2002年间中国就产生了汉语新词语两万余条,仅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语词,不足中国一年产生的新词语,就令你们捉襟见肘、瞠目结舌,你们未免也太无能点了吧!
  
  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完全应该知道,2000多年前荀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5]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也完全应该明白,有着5000年灿烂传统文化的中国,曾经创造出无数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诗句、词汇,即使没有那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创造出其它的词汇取代?中国人就无法说话了吗?本来就是“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嘛,这个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的道理,难道今天的大学中文系教授还不懂吗?!!如此草率的得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样的结论,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我觉得,王彬彬教授大可不必这么一惊一咋的,头皮发麻,毛骨悚然,既吓唬了自己,又去吓唬别人。
  
  反观日本,一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汉辞典》,后面汉字索引就共达317页,有汉字词汇约50000多个。就算除去日本人自行创制的词汇,日本还有数万个从中国输入的汉字词汇。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个中国的汉字词汇,他们并不会觉得离开了汉字就无法说话写字?而中国人面对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汇,反而倒无法说话写字了呢?!!令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人却在口口声声主张学习日本。日本人采用了那么多的中国汉语词汇,从来就是无动于衷,并没有感觉到过毛骨悚然;可我们的这些中国人,既然主张学习日本,又何必为了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汇,不寒而栗呢?如果某些人仍然坚持左一声“冷汗”右一声“冷汗”,咱也只能出于对同胞的关心和爱护,由衷地提醒一声:“当心感冒”!!!
  
  我总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就是不能挺起胸膛,站直腰板,堂堂正正的做人呢?!!整天的弯腰屈膝,累不累呀?!!
  
  在此,我要向冯天瑜教授表示感谢!为本文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有网友提出,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疏于考证。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沈国威和冯天瑜两位的论辩,也特意查阅了《文汇报》的电子版。原来打算再查阅沈国威先生的《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可发现没有中文版,而且手头也没有沈国威先生编著的《六合丛谈》。况且,如果说疏于考证,那么我看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更疏于考证,没有考虑中国白话文的发展史和近代中西人士对汉语新词创造的问题,不少观点都采用特例来说明,或将毫不相干的观点凑合在一起推断,沈国威先生等也以此作为引用依据,那我引用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吧。陈希亮先生对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的评价是“实证研究中的白璧微瑕”,肯定了“极具学术价值”,现在许多学术论文也以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为依据,何况我这样的帖子呢?而且,我并不完全采用冯天瑜教授的观点,也参考了日本实藤惠秀先生和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的观点。今后还可以参考沈国威先生的观点进行修改。当然,我的帖子如有错误,欢迎据理驳斥。
  
  顺便说一下,本文虽然基本采用了论文格式,但决非学术论文,只是为了帖子中的引证可以被网友们自行进一步查证,以消除某些流言的迷惑。帖子中的一些言词,也并非论文所采用的,千万不要苛求。如果有人被俺踩痛了,或夹着了尾巴什么的,只能说声抱歉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是我所说的那样的,请不要多心,更没有必要心虚。
  
  最后,我也要提醒某些旧传统的卫道士们,鉴于清末民初以不符合中国文体习惯等,否认中国人自己创作新词,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情况,请千万不要无视和抛弃今天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比如中山装、旗袍等,也是我们汉族自己的服饰,也是我们汉族5000年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否则,也将被他人所霸占了,就像某些国家的人妄图霸占我们过去所创造的的词汇、文化和文明一样。当代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东西,更能适应我们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如同中国近代不断涌现的新词汇并为人们所广泛采用的那样,新事物的诞生,取代旧事物,是无法抗拒的必然规律,决不是某些人的意志能够阻挡得了的。
  
  
 
  注释:
  
  [1]这个数字是根据曹聪孙先生在2001年10月18日《今晚报》上《中日间外来词的双向交流》一文中的数据。我觉得这个数据更合理,而且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日语的外来词”都是采用这772个;
  [2]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
  [3]同上;
  [4]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2007年5月29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
  [6](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
  [7]同[4];
  [8]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为16世纪欧洲卓越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的入室弟子,学识广博;邓玉函(1576年—1630年),瑞士传教士,曾是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挚友,同为罗马灵采研究院院士,精于医学、博物学、哲学、数学,并通晓德、英、法、葡、拉丁、希腊、希伯来、迦勒底等多种文字。
  [9]同[4];
  [10]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
  [11]钱存训:《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香港《明报月刊》第九卷,第八期,1974年;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2月;
  [13]同上;
  [14]同[2];
  [15]同[2];
  [16]同[4];
  [17]同[2],也参考了[4]的内容;
  [18]凤凰网·凤凰文化,国学版面:《西学如何渐进?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钩沉》,2008年11月12日,来源:世界博览;
  [19]同[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
  [21]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
  [22]曾昭聪、张敬稳、杨雨濛、韩叶:《〈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兼谈〈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疏漏》,《语文建设通讯》第92期,2009年8月;
  [23]王彬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
  [24]中国侨网·华文教育,教学园地版面:《借鉴“和制汉语”的文化活态思维》,2008年4月22日,摘自:《日本新华侨报》;
  [25]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正名》,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2月;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
  2. 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
  3.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
  4.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2007年5月29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
  6. 刘正谈、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4年12月;
  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
  8.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
  10.徐复等编纂:《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1版;
  11. 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
汉语里科学专有词汇中的日式汉语几乎没有 整理版(1)


本来没有精力去和无知的汉奸辩论。
一个叫东北佬j的人突然研究起日语。认为汉语里的几乎所有现代词汇都是日本人创造。
  上海的学者白珉写过一个帖子《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这个帖子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非常有利的反驳了汉语里大量词汇来自日语的说法,经过学者们鉴别,许多我们误以为是日本汉语词汇的原来是唐朝跟随佛经传入日本后我们近代一些白话文学者学回来,还有一些科技词汇是明末和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和传教士们共同翻译的汉语词汇传入了日本又传了回来,也被误认是日制汉语词汇,经过统计,汉语里的日制汉语词汇只有那么区区小几百个,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夸大成70%,要知道一个大学文化的中国人的词汇量最少也有10万,而78年-02年中国新增汉语词汇2万个,都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比如“电脑”,“手机”什么的都翻译的让日本人钦佩不已。
  非常有意思的是,日本在战后(也许是明治维新后),性格大变,从一个热衷将西方词语翻译成汉字词的民族变成了一个极端厌恶汉字词的民族,直接就将西方科技词汇直接用假名拼写,再也不学他们的祖先那样绞尽脑汁的翻译成汉语词汇了,这种感受只有去日本留学的留学生有所感触。不信,我将一些日本化学词汇发给大家看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日语 英语 汉语
  水酸 hydroxy 羟
  チオール thiol 硫醇
  アミノ ammonia 氨
  カルボキシ carboxyl 羧基
  アミド amide 酰胺
  スルホンアミド sulfolipid 磺胺
  スルホ sulfo 磺基
  アルキル alkyl 烷基
  二トリル nitrile group 腈基
  カルボン酸エステル carboxylate 羧酸酯基
  アルコキシ alkoxy 烷氧基
  フルオロ fluoro 氟
  メトキシ methoxy 甲氧基
  フェニル phenyl 苯基
  アクリル acrylic 丙烯
  エチル ethyl 乙基
  ベンズアルデヒド benzaldehyde 苯甲醛
  プロピオン propione 二乙基甲酮
  ヒドロキシ hydroxy 羟基
  オクタン octane 辛烷
  チオール thiol 硫醇
  クロロ chloro 氯基
  メチル methyl 甲基
  ブロモ bromo 溴基
  フェノール phenol 苯酚
  プロピル propyl 丙基
  チアゾール thiazole 噻唑
  アミン amine 胺
  アセトフェノン acetophenone 苯乙酮
  エタノール ethanol 乙醇
  ジェチルエーラル diethylether 二乙醚
  ヘキサン hexane 己烷
  ジメチル dimethyl 二甲基
  プロパン propane 丙烷
  オン ketone 酮
  安息香酸 ethyl benzoate 苯甲酸乙酯
  酢酸 acetic acid 乙酸
  ベンゼン benzene 苯
  ナフタレン naphthalene 萘
  シリカゲル silica gel 硅胶
  カラム column 柱
  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 chromatography 色谱
  メタノール methanol 甲醇
  ジイソブチル di-isobutyl 二异丁基
  アルミニウム aluminum 铝
  チオ sulfur 硫
  ナフト naphtho 萘并
  プロパンアミド propanamid 丙酰胺
  ピリジン pyridine 吡啶
  塩化プロピオニル 丙酰氯
  テトラヒドロフラン tetrahydrofurar 四氢呋喃
  ジメチルビフェニル dimethylbiphenyl 联甲苯
  ボロン boron 硼
  トルエン toluene 甲苯
  アルゴン argon 氩
  ホスフィン phosphine 膦
  パラジウム palladium 钯
  フェノキシ 苯氧
  ベンジル benzyl 苄基
  オキシ 羟基、氧
  アルコル alcohol 乙醇
  トリエチルアミン triethylamine 三乙胺
  マグネシウム magnesuim 镁
  ジメチルスルホキシド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亚砜
  ブトキシ butoxy 丁氧基
  カルボニル carbonyl 羰基
  インドール indole 吲哚
  カルボン酸 carboxylic 羧酸
  ジイソブチル diisobutyrin 二异丁基
  クエン酸 citric acid 柠檬酸
  ベンゾチオフェン benzothiophere 苯并噻吩
  メチルベンジル methylbenzyl 甲苄基
  ベンジルオキシ benzyloxy 苄氧基
  ビフェニル biphenyl 联(二)苯
  ジメトキシフェニル dimethoxy biphenyl 二甲氧基联苯
  プロペン酸 crylic acid 丙烯酸
  ジメトキシ dimethoxy 二甲氧基
  ベンズアルデヒド benzal dehyde 苯甲醛
  ベンジルアルコール benzyl alcohol 苄醇
  トリブチルホスフィン tributyl phsphine 三正丁基膦
  メタン methane 甲烷
  ジオキソラン 二氧杂戊环
  ヨウ素 idine 碘
  シラン silane 硅烷
  アセトニトリル acetonitrile 乙腈
  グラジエント gradient 递减
  アンモニウム ammonium 铵
  トリフェニルホスフィン 三苯基膦
  イソブチル isobutyl 异丁基
  チオ尿素 硫脲
  ジメチルホルムアミド dimethylformyluracil 二甲基甲酰胺
  フェニルエタノン phenylethanone 苯基乙基酮
  イソプロピル isopropyl 异丙基
  ヘキシル hexyl 己基
  ブチル butyl 丁基
  臭化水素酸 氢溴酸
  エーデル ether 醚
  フェニルアセトアルデヒド phenylacetaldehyde 苯乙醛
  m-クレゾール m-cresol m-间甲酚
  キノリン quinoline 喹啉
  塩酸 muriatic acid 盐酸
  ジメトキシエタン 乙二醇二甲醚
  ホウ素 boron 硼
  ベンゼン benzene 苯
  ブロモベンゾイルクロリド benzoyl chloride 苯甲酰氯
  ホルムアミド formamide 甲酰胺
  ナフチル naphthyl 萘基
  ナフタレン napthalene 萘
  ホルミルフェニル 甲酰苯
  
  テトラキス 四
  セライト celite 硅藻土
  ベンジルブロミド benzyl bromide 苄基溴
  アニリノ anilino 苯胺基
  アニリン anilin 苯胺
  セシウム cesium 铯
  トリス 三
  ベンジリデンアセトン 苄叉丙酮
  ビス 双
  フェニルホスフィノ 苯膦
  ビナフチル binaphthalene 联二萘
  リチウム lithium 锂
  テトラゾール tetrazole 四唑
  プロパンニトリル propionitrile 丙腈
  アジ 迭氮
  オキサジアゾールー oxadiazole 恶二唑
  イミド imino 亚氨基
  アミド amide 酰胺
  ジイミダゾール imidazole 咪唑
  ジオキサン dioxan 二恶烷
  プリズム 棱晶
  オキサ oxa 恶
  チアジアゾール 噻二唑
  オキシド oxide 氧化物
  チオニル thionyl 亚硫酰
  ジメチルアセトアミド dimethyl acetamide 二甲替乙酰胺
  ブタノン butanone 丁酮
  ジシクロヘキシル 双环己基
  ホルミル formacyl 甲酰基
  ホスホニウム 鏻
  
  
  重曹 sodium bicarbonate 碳酸氢钠
  アセトキシ acetoxy 乙酸基
  ピぺリジン piperidine 哌啶
  アゾジカルボン酸 azoformic acid 偶氮甲酸
  へキサン hexane 己烷
  ヘキシル hexyl 己基
  ビニル ethylene 乙烯基
  エトキシ ethoxy 乙氧基
  シアノ cyan 氰基
  ブデン butylene 丁烯
  ブタノール butanol 丁醇
  ベンゾトリアゾール benzotriazole 苯并三唑
  カルボジイシド 碳化二亚氨
  ベージュ 浅驼色
  トルイジン toluidine 甲苯胺
  スルホニル sulfonyl 硫酰
  ピロリジニル pyrrolidyl 吡咯烷基
  ペンチル amyl 戊基
  イミダゾ imidazole 咪唑并
  マンガン mangan 锰
  塩酸塩 hydrated oxide 氢氯化物
  ホスホノ phosphono 膦酰基
  ョージド iodide 碘化物
  シクロヘキシル cyclohexyl 环己基
  接触還元 催化还原
  プロホキシ 丙氧基
  ブトキシ 丁氧基
  ニトロ 硝基
  アルカン 链烷烃
  オキシイミノ 肟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科技词汇全部来自日本简直是笑死人的谣言,汉语自己有一套给科技词汇翻译的东西,而日本显然没有这种文化就比较弱,他们就把西方的科学词汇就按照音译写成假名就完了,
  
  这就是苦了去日本学习科技的留学生,不但要记忆这些科技名词的英文原文,而对于日本人胡乱用假名拼写的日语也要记忆,回到中国又要和汉语对应的专有单词进行比照。因此为什么近年去日本留学的学生一般文科成功的人比理科远远要多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奉劝诸位朋友如果想学科技不要去日本留学,还是直接去欧美的要好的多。
[独家]现代汉语70%词汇来自日本不实


【新民网·独家报道】近日,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日货”无处不在:当代中国汉语七成是“日本话”?》的报道被国内的一些网站广为转载,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新民网记者浏览了一些网友的跟帖,发现其中多为一些网友的无谓谩骂和攻击,真正理性分析和客观分析的寥寥无几。

       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独特现象,“外来语”课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些学者关注的对象,早在二战之后就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不时有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出现;2000年前后,一些学者逐渐将自己的论文和观点上传至网上,但多停留在学术研讨领域,也未曾引起太大的反应。

  关于现代汉语是否有多达70%的词汇来自日本,已无从考证。经新民网记者调查,《上海文学》(2008年随笔精品·第二辑·守望灵魂)发布了王彬彬的一篇文章——《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这有可能是这一说法的一个来源。

  不过,这篇文章也只是表示,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苏智良教授表示,现代汉语中绝对不可能有多达70%的词汇来自日本,但是中国在学习西方的文化的进程中,日本的确是起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作用。

  据了解,明治维新后,中国当时有大量的留学生到日本求学,他们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的同时,也将一些新名词传至国内;同时,他们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也介绍了一些新现象和新事物。当时的日本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上都较中国先进,中国也是通过到日本学习才了解、学习到西方的先进思想,而这些新的事物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到一些传统中文语法和词汇中所没有的。

  苏智良教授认为,现代汉语“外来语”现象是中国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并不断创新的一个表现,而这正反应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一个良好体现。他也表示,这种文化的交流也是相互的,日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在不断汲取着中华文明的先进成果和养分。据他回忆,他访问日本期间,日本某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就曾向他表示非常感谢中华文明对于日本的滋养。

  历史一再证明,日本这个岛屿国家在汲取先进文化上长期奉行着“拿来主义”精神,大量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据了解,明治维新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因为日本国内懂英语的人不是很多,其了解、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大量转译由江南制造局和上海的一些基督教出版社、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翻译的书籍。

  对于一些网友的一些过激言论和简单回应,918爱国网站长吴祖康先生认为,虽然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中国网友在理性化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活跃网民的构成绝大部分还是年轻人,限于其经历和知识储备的原因及年轻人易冲动的特点,在面对如民族荣誉和国家权益等一些敏感话题时,总是习惯于用冲动来代替理智,缺乏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吴祖康表示,希望国内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快速融进互联网,来提高国内网民的素质并引导、营造一个注重理性和研究的互联网环境。(新民网 董小恒)

新民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晕,还要审核,算了大家直接点链接看更方便
现在还有人信这个谣言啊?美分也就罢了,日元现在已经是非主流了吧。
可笑,日语文字本来就源出古汉字,又何来外来一说?
好长,,,,,
楼长辛苦了
内容~太长了,没看完。~谢谢分享!
上帝、天使、天堂、地狱显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上帝是天上的皇帝既玉帝的意思,天使则是钦差的意思、综合一词我以为是中国的呢,日本不是叫“统合”吗?
77133740 发表于 2013-6-14 00:31
现在还有人信这个谣言啊?美分也就罢了,日元现在已经是非主流了吧。
并非都是谣言,只是夸大了事实而已。
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有句话说的好,明智维新之前日语偷汉语的字,明智维新以后汉语偷日语的词。虽然我比较赞同这种笼统的精辟的概括,但是事实是现代汉语中属于我们借鉴日语的词的比重远没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多。
一般来讲,科技词汇、抽象词汇和少量的合成词是来自于日语或者由日语发展而来,而后者是中国人根据需要和习惯从已有日语外来词中衍生创造出来的,应该不能算日语外来词。相信有学识的人不会否认这一点。
真笑桃花醉 发表于 2013-6-14 00:34
可笑,日语文字本来就源出古汉字,又何来外来一说?
日语的汉字确实是偷中国的。但是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也确实是日语外来词。

支持LZ,这样的帖子应该加精。
又来了。

心胸放宽一些,在社会科学方面,现代汉语借用了日语意译西方社会科学的词汇,而且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其他科学领域则没有那么大,不过不管比重如何,请大家放宽心态,自信一些。让你们看看你们看不起的“白皮猪”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看看人家的胸怀。http://www.economist.com/blogs/johnson/2013/06/language-borrowing   

ON TWITTER, a friend asked "Twenty years from now, how many Chinese words will be common parlance in English?" I replied that we've already had 35 years since Deng Xiaoping began opening China's economy, resulting in its stratospheric rise—but almost no recent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推特上,一个朋友问我“二十年后,多少汉语词汇会成为英语的普通用语?”我说,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五年了,这导致了中国的逐渐崛起。但在英语中几乎没有最近的汉语借词。

Many purported experts are willing to explain China to curious (and anxious) westerners. And yet I can't think of even one Chinese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become "commonparlance in English" recently. The only word that comes close might be guanxi, the personal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critical to getting things done in China. Plenty of articles can be found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guanxi, but the word isn't "common in English" by any stretch.

很多所谓的专家希望给好奇且焦虑的西方人解释中国。但即使到现在,我也想不出一个词或短语成为英语惯语。唯一一个词就是“关系”,达成某事的必要的个人社会联系。很多文章都在讨论关系的重要性,但无论任何一个方面在英语中都不常见。

Most Chinese words now part of English show, in their spelling and meaning, to have been borrowed a long time ago, often from non-Mandarin Chinese varieties like Cantonese. Kowtow, gung ho and to shanghai are now impeccably English words we use with no reference to China itself. Kung fu, tai chi, feng shui and the like are Chines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esterners are aware of. And of course bok choy, chow mein and others are merely Chinese foods that westerners eat; I would say we borrowed the foods, and their Chinese names merely hitched a ride into English.

现在许多汉语词汇都成为了英语的一部份,拼写和意义上都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来自非普通话而是粤语,像叩头,齐心合作,去上海都是完美的英文词汇,经常使用并不特指中国。功夫,太极,风水和类似概念,活动都为西方人所知。当然,白菜,炒面和其他的仅仅是西方人吃的中国食物;我敢说,我们只引进了他们的食物,他们的汉语名字只是搭了顺风车。

Given China's rocket-ride to prominence, why so little borrowing? We import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s that are hard for English-speakers to pronounce. We borrow from languages with other writing systems (Yiddish, Russian, Arabic). We borrow from culturally distant places (India, Japan). We borrow verbs (kowtow) and nouns (tsunami) and exclamations (banzai!, oy!). We borrow concrete things (sushi) and abstract ones (Schadenfreude, ennui). We borrow not only from friends, but from rivals and enemies (flak from Germa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samizdat from Russian during the cold war, too many words to count from French during the long Anglo-French rivalry).

鉴于中国崛起的火箭速度,为什么词汇借用如此少?我们引进了其他的语言,其发音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是如此之难。我们从其他书写系统借词(犹太,俄罗斯,阿拉伯)。我们从文明较远的地方借词(印度,日本)。我们借用动词(叩头)名次(海啸)和感叹词(万岁!啊!)。我们借词于实际物(寿司)和虚拟物(幸灾乐祸,厌倦)。我们借词于朋友,亦借词于敌人。(二战中,高射炮于德国;冷战中,地下出版物于俄国;英法战争中,大量词汇于法国。)

So perhaps China's rise is simply too new, and we just need another 20 years or so. We've seen a similar film before. Japan's sudden opening to the world, a world war, and then forty years of an economic boom put quite a few Japanese words and concepts into the Anglophone mind: kamikaze, futon, haiku, kabuki, origami, karaoke, tycoon, tsunami, jiu-jitsu, zen and honcho are all common English words that nowadays can be used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Japan. Add to that the more specifically Japanese phenomena well known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karate, judo, sumo, bonsai,manga, pachinko, samurai, shogun, noh and kimono, say, not to mention foods from the bland (tofu) to the potentially fatal (fugu).Of course, Japanese borrowed some of these words from Chinese, like zen (modern Mandarin chán) and tofu (dòufu). But English borrowed them from Japanese, not Chinese.

所以说,或许是中国崛起时间过短,我们仅仅需要另外或多或少二十年时间。我们曾见过类似景象。日本突然开放于世界,然后四十年的蓬勃发展将大量日语词汇和概念置于英语语系者思维中。神风特攻队,蒲团,诽句,歌舞伎,折纸,卡拉ok,大亨,海啸,柔道,禅道,老板都是我们常用的词汇,并不专指日本。还有更多对于英语世界大众皆知特指日本人文的词汇空手道、柔道、相扑、盆景、漫画、弹球盘,武士,将军,能剧和和服,更不用说从清淡如豆腐到致命到河豚这样的食物了。当然,日语借用了一些中国词汇,如禅,豆腐。但英语从日语中借用他们,而非汉语。

It seems likely English will borrow from Chinese, too, as trade, cultural and pers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grow. And perhaps there's an elusive "cool" element, a cultural cachet in the West that China has yet to attain. If China gets there one day, this would certainly boost China's linguistic exports. Whether future Chinese borrowings will be new edibles, cultural items or even philosophical terms will depend o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how the West responds. In other words, we should hope Chinese terms we will adopt will be more of the guanxi than of the flak variety.

随着中西贸易,文化,个人交往的发展,似乎英语也将要从汉语中借词。。或许这里有一个独特的“酷”元素,一个中国在西方还未达到的人文威望。一旦中国某日取得,必将蓬勃中国的语言输出。中国输出的是食物文化还是哲学词汇,将取决于中国此方面的发展和西方的反应,我们希望我们借用的词汇更多是“关系”(友谊)而不是“高射炮”(战争)。
对了,楼主,你的签名图,这种画风的漫画也来源于日本。

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是中华民族长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小日本江河日下,拼命作死,若干年后有没有这个种族都是个问题
有人要气急败坏了。。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1:20
并非都是谣言,只是夸大了事实而已。
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有句话说的好,明智维新 ...
楼主这个论点的重点在后面,就是:我们几乎张不开口
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讨论,假设没有日本这个国家,也会有其他的翻译替代,所谓的谣言也就是指这个。
说白了,有没有日本人,对我们翻译西方新产生的词汇影响不大。而很多人抱着日本人大腿不放,把日本说的多伟大,对中国有多大贡献,不知道什么心态
这不还是汉语吗,无妨无妨,汉语离不开世界人民的活学活用
lz有理有据,强烈支持
支持LZ的精神,我为LZ、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兼容并蓄、开拓创新,有继承、有汲取。汉字的书写是由繁到简发展的,汉字的表义是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难不成我们回去使用篆体、文言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文字描述越来越精确、简单、直接,由此汉字发展到白话文、简体字阶段。我们使用简体字、白话文,并不是要抛弃繁体字、文言文,繁体字、文言文也是我们的文化,可以当艺术来欣赏。现代社会必须使用简体字、白话文,她让我们从繁重的文字脑力劳动里解放出来,不然中国的科技永远追赶不上西方。所以简体字下的中国什么都没有丢弃,反而社会得到了解放、劳动由此简单、生产力得到了提高。汉字的发展是内生式的,主流还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内生创新,舶来字借来一用又何妨。还是那句话——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对于文字,作为一个理工科生,本人见识没有文科生见识的多,现丑了,欢迎大家指证。
马克一下吧……
这个有什么用?难道我也可以这么理解,日本离了中文那什么都不是了?小日本会这么说会这么想?小日本才是小偷,无赖小偷,你们谁听过小偷偷了别人东西会承认?它就一痞子,别上心了!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何需听别人说三道四,自信些吧!
表明还是又很多人没在精神上站起来!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1:20
并非都是谣言,只是夸大了事实而已。
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有句话说的好,明智维新 ...


那不是日语,是日本人使用中文的理解方法对西洋的翻译方式,早期日本人的翻译方式本身还是中国化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日语对现代汉语的贡献,只存在早期日本翻译人员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贡献。

就如同日本人看了论语写了心得,你只能说对于论语的理解有贡献,而不能说对论语的出现有贡献,孔子可不干。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1:20
并非都是谣言,只是夸大了事实而已。
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有句话说的好,明智维新 ...


那不是日语,是日本人使用中文的理解方法对西洋的翻译方式,早期日本人的翻译方式本身还是中国化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日语对现代汉语的贡献,只存在早期日本翻译人员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贡献。

就如同日本人看了论语写了心得,你只能说对于论语的理解有贡献,而不能说对论语的出现有贡献,孔子可不干。

零zero 发表于 2013-6-14 03:10
那不是日语,是日本人使用中文的理解方法对西洋的翻译方式,早期日本人的翻译方式本身还是中国化的,根 ...


我觉得你的道理确实能说的通,我非常尊重这种带有逻辑思维的论述,可以作为我自己知识体系的补充或者作为我已有偏见的警示。不过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仍然认为日语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是有贡献的,我相信一定有人说我捧日本人臭脚。
我想,这里面存在着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正如主楼所述,日本人早期对于汉字是痴迷的,不但偷走了汉字,还一定要把英文的意义用汉字表达,这其实不仅仅是对汉字的理解,而是对汉字功能的再创新,很遗憾这个创新是日本人完成的。但是不知道你能否认同这样一句话,汉语中的汉字是汉语,日语中的汉字是日语。主动的是日本人创造性的运用汉字,这些汉字所形成的新词汇是古汉语中没有的,这些新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古汉语无法表达的。被动的是,我国早期留东洋的学者借鉴了已形成的日语词汇并为我所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者不仅借鉴日语词汇,自己也创造性的运用汉字造新词。

所以无论如何,这份功劳不能全记在日语头上,我国学者也在创新,但是理性上不该否定日语的贡献。
零zero 发表于 2013-6-14 03:10
那不是日语,是日本人使用中文的理解方法对西洋的翻译方式,早期日本人的翻译方式本身还是中国化的,根 ...


我觉得你的道理确实能说的通,我非常尊重这种带有逻辑思维的论述,可以作为我自己知识体系的补充或者作为我已有偏见的警示。不过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仍然认为日语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是有贡献的,我相信一定有人说我捧日本人臭脚。
我想,这里面存在着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正如主楼所述,日本人早期对于汉字是痴迷的,不但偷走了汉字,还一定要把英文的意义用汉字表达,这其实不仅仅是对汉字的理解,而是对汉字功能的再创新,很遗憾这个创新是日本人完成的。但是不知道你能否认同这样一句话,汉语中的汉字是汉语,日语中的汉字是日语。主动的是日本人创造性的运用汉字,这些汉字所形成的新词汇是古汉语中没有的,这些新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古汉语无法表达的。被动的是,我国早期留东洋的学者借鉴了已形成的日语词汇并为我所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者不仅借鉴日语词汇,自己也创造性的运用汉字造新词。

所以无论如何,这份功劳不能全记在日语头上,我国学者也在创新,但是理性上不该否定日语的贡献。
离了小日本这个混蛋,大概地球就不转了吧.
楼主不用枉费心机了。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蚀”一直在进行从没停过,现在比清末民初时也不遑多让,80、90乃至00后的小孩使用的网络词汇及思维方式就是日系,例如:攻 受 控 萌…… 你看得懂就代表你中毒已深
薛袭舍 发表于 2013-6-14 04:43
楼主不用枉费心机了。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蚀”一直在进行从没停过,现在比清末民初时也不遑多让,80、90乃 ...
语言不是一层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渗透别人和被别人渗透。

按你的思维我觉得该不爽的是小日本,你看日语中汉字的比重有多大。说明汉语被渗透的程度远不如日语被渗透的程度。而且被渗透也不是什么坏事。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包容性越好,这个民族的学习能力也越强,这是互为因果的。小日本善于学习是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共识,日语中不但混杂汉字,还混杂大量英语发音。
打倒帝国主义 发表于 2013-6-14 02:34
表明还是又很多人没在精神上站起来!
t不但要在精神上站起来,还要远离棒子式的自大

要自信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更要理性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不然就会成为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比如棒子。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4:55
语言不是一层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渗透别人和被别人渗透。

按你的思维我觉得该不爽的是小日本,你看日语 ...
你不知道日语的来源?日语汉字读古音你的明白?而且你也误读了我的意思,清末民初的日本汉字词汇比现在这些乱七八糟御宅派生词汇好多了。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1:20
并非都是谣言,只是夸大了事实而已。
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有句话说的好,明智维新 ...
什么叫偷啊,我只见过倭寇国官方文件上有汉字,可从没见过中国官方文件上出现过倭寇文,可以说,倭寇文只不过是把中国的笔画拿了去造了字,对于无法描述的字只能用中国汉字来表述,这样无耻的倭寇国度,还有人舔屁股,中国汉奸媚外者何其多
小虎鲸 发表于 2013-6-14 06:02
什么叫偷啊,我只见过倭寇国官方文件上有汉字,可从没见过中国官方文件上出现过倭寇 ...
你太偏激了,请你多一些冷静\客观\包容\大度\自信……

日本为什么比韩国强,我看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来:日本借用了汉字却不避讳,而且学习、接纳、尊敬汉字和汉文化,也学习、接纳、尊敬世界上其他先进文化,而韩国原本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可是却因为【自卑】舍弃了汉字并且污蔑汉字抹杀自己的历史。这反映了两个民族不一样的胸怀、不一样的尊严。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1:24
日语的汉字确实是偷中国的。但是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也确实是日语外来词。
究竟有多少?
某些人说多到离不开呢
NINJABLADE 发表于 2013-6-14 05:10
t不但要在精神上站起来,还要远离棒子式的自大

要自信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更要理性对待自己 ...
你是倒打一耙,分明是某些没有骨头的汉奸利用大多数人知识的忙点来打压中国人的自信心。

什么时候哪来的棒子一样的自大,像汉奸精英一样的造谣污蔑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太偏激了,请你多一些冷静\客观\包容\大度\自信……

日本为什么比韩国强,我看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来 ...
嗯,所以就要造个中国的大多词汇来自日本之类云云,果真逆向。。。棒子们,离开了汉字,连天顶星的历史都无法阅读了,当初来地球的时候,没有带天顶文下来是一个败笔
词是谁发明的不重要,关键是组成词的那些字,有一个是外来的么?有时间俺也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