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出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21:35:12
原标题 [外媒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出访]

  外媒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出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上午圆满结束对印度的正式访问,并启程前往巴基斯坦继续访问。23日夜,李克强总理抵达瑞士,随后前往德国访问。对于李克强担任总理后的首次欧亚四国之行,外媒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

  外媒在报道李克强总理的印度之行时认为,此访就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达成共识,促进了中印战略互信,并将进一步强化两国经贸合作,改变贸易不平衡状况。有外媒认为,李克强总理访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战略共识,增强了战略互信”。

  印度当地媒体《印度时报》当地时间19日的报道援引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印度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就把印度作为第一站。

  印度主要杂志《今日印度》主编夏尔马表示,李克强总理5月21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概括了印中两国关系的重要方面,如加强政治互信、保持边界地区和平与安宁、两国共同的水资源保护,以及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传递了非常重要的友好信息。印度当地媒体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演讲内容重要而丰富,为发展中印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纽约时报》题为《中印总理就管控边界分歧达成共识》的报道谈到中国总理印度之行的意义和影响,报道援引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说,此访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质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访问”。他还特别强调,中印之间存在问题,但印方认为,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称,李克强总理是带着增强战略互信、增进两国深入了解和面向未来这三个目的访问印度的。这引起了辛格总理的共鸣。

  西班牙《国家报》的报道称,中印两国因为领土问题而产生摩擦,但现在两国政府希望翻过这一页,建立信任,推动共同利益和经济的发展。报道认为,中国总理访问印度的成果之一是“两国承诺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它们接触的边界争端问题”。

  外媒注意到,中印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紧密连结。中方承诺帮助印度减少对华贸易逆差,改变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得到印度政府和民间的积极回应。

  印度《印度教徒报》在当地时间19日和20日接连刊登有关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的报道,说此访将加强中印间的经济纽带。报道援引印度总理辛格的话说,印度将致力于实现双方设定的2015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中方的表态说,中印两国人口超过世界的1/3,是具有潜力的巨大市场,两大市场对接和互补,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题为《李克强总理承诺帮助印度降低贸易逆差》的报道说,中国总理承诺将帮助印度减少不断增加的双边贸易逆差,并推动全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向每年1000亿美元迈进。报道说,访印期间,中印签署了多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以推动印度的出口,其中包括水牛肉、渔业和制药方面的三项谅解备忘录。

  印度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表示,所有这些行业对印度的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的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巴主要报纸连续刊登文章,对李克强总理访巴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巴《民族报》说,李克强总理在巴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到访,是两国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推动巴中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访问除为两国领导层提供一个会晤的机会外,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特殊友谊。这将向巴中两国和世界人民发出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中国珍视巴中友谊并致力于继承这种友谊和扩大双边互利合作。通过巴中共同努力,两国战略合作关系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族报》说,中国已经对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两国关系中,巴基斯坦人民最为钦佩的就是,不同于外国传统的援助项目,中国所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造福巴基斯坦人民,中国总是向巴基斯坦提供无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两国的长期关系是为了双边、地区和国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巴《新闻报》刊登文章说,中国总理李克强总理此行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出访,也正值巴基斯坦刚刚结束国民议会选举,将为巴中两国的战略合作带来新的动力。巴中关系经历了时间考验,彼此是可以相互信赖、相互依靠的全天候朋友和伙伴。巴中将携手合作,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巴《黎明报》刊登文章说,中国总理李克强此访正值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选举刚刚结束、新政府尚未成立的特殊时刻,充分显示出不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巴中关系牢不可破。巴中友谊历久弥新,超越时代变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两国人民永恒的宝贵财富。□(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延棠整理)
http://news.sohu.com/20130527/n377154581.shtml原标题 [外媒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出访]

  外媒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出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上午圆满结束对印度的正式访问,并启程前往巴基斯坦继续访问。23日夜,李克强总理抵达瑞士,随后前往德国访问。对于李克强担任总理后的首次欧亚四国之行,外媒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

  外媒在报道李克强总理的印度之行时认为,此访就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达成共识,促进了中印战略互信,并将进一步强化两国经贸合作,改变贸易不平衡状况。有外媒认为,李克强总理访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战略共识,增强了战略互信”。

  印度当地媒体《印度时报》当地时间19日的报道援引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印度高度评价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就把印度作为第一站。

  印度主要杂志《今日印度》主编夏尔马表示,李克强总理5月21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概括了印中两国关系的重要方面,如加强政治互信、保持边界地区和平与安宁、两国共同的水资源保护,以及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传递了非常重要的友好信息。印度当地媒体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演讲内容重要而丰富,为发展中印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纽约时报》题为《中印总理就管控边界分歧达成共识》的报道谈到中国总理印度之行的意义和影响,报道援引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说,此访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质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访问”。他还特别强调,中印之间存在问题,但印方认为,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称,李克强总理是带着增强战略互信、增进两国深入了解和面向未来这三个目的访问印度的。这引起了辛格总理的共鸣。

  西班牙《国家报》的报道称,中印两国因为领土问题而产生摩擦,但现在两国政府希望翻过这一页,建立信任,推动共同利益和经济的发展。报道认为,中国总理访问印度的成果之一是“两国承诺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它们接触的边界争端问题”。

  外媒注意到,中印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紧密连结。中方承诺帮助印度减少对华贸易逆差,改变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得到印度政府和民间的积极回应。

  印度《印度教徒报》在当地时间19日和20日接连刊登有关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的报道,说此访将加强中印间的经济纽带。报道援引印度总理辛格的话说,印度将致力于实现双方设定的2015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中方的表态说,中印两国人口超过世界的1/3,是具有潜力的巨大市场,两大市场对接和互补,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题为《李克强总理承诺帮助印度降低贸易逆差》的报道说,中国总理承诺将帮助印度减少不断增加的双边贸易逆差,并推动全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向每年1000亿美元迈进。报道说,访印期间,中印签署了多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以推动印度的出口,其中包括水牛肉、渔业和制药方面的三项谅解备忘录。

  印度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表示,所有这些行业对印度的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的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巴主要报纸连续刊登文章,对李克强总理访巴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巴《民族报》说,李克强总理在巴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到访,是两国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推动巴中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访问除为两国领导层提供一个会晤的机会外,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特殊友谊。这将向巴中两国和世界人民发出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中国珍视巴中友谊并致力于继承这种友谊和扩大双边互利合作。通过巴中共同努力,两国战略合作关系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族报》说,中国已经对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两国关系中,巴基斯坦人民最为钦佩的就是,不同于外国传统的援助项目,中国所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造福巴基斯坦人民,中国总是向巴基斯坦提供无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两国的长期关系是为了双边、地区和国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巴《新闻报》刊登文章说,中国总理李克强总理此行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出访,也正值巴基斯坦刚刚结束国民议会选举,将为巴中两国的战略合作带来新的动力。巴中关系经历了时间考验,彼此是可以相互信赖、相互依靠的全天候朋友和伙伴。巴中将携手合作,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巴《黎明报》刊登文章说,中国总理李克强此访正值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选举刚刚结束、新政府尚未成立的特殊时刻,充分显示出不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巴中关系牢不可破。巴中友谊历久弥新,超越时代变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两国人民永恒的宝贵财富。□(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延棠整理)
http://news.sohu.com/20130527/n377154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