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靠什么又跑到了经济复苏前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1:29:55
美国靠什么又跑到了经济复苏前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6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既给经济学的许多经典理论带来了伤筋动骨的挑战,也催生出许多源于危机治理的新理论。作为危机后最吸引媒体关注的经济试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刚刚因为一季度日本经济出人意料、却又恰逢其时的超预期增长而频频被市场人士夸赞,转眼之间又因昨天日本股市的突然暴跌而广受市场的批评和质疑。相比之下,伯南克前天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的“鸽派”表现中规中矩,尽管他提到了在未来几次会议中将讨论放缓购买债券,但其主旨依旧是强调宽松货币政策唯复苏进程马首是瞻的基本取向。伯南克的言辞并未引起美国股市的大波动,表明市场对美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复苏依旧抱有信心。

  以笔者几年来的紧密跟踪观察,伯南克经济学堪称危机治理过程中效果最好的政策经济学。作为本轮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经济在短暂的衰退之后很快恢复了增长,并从去年开始呈现出周期性领跑之势。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国经济复苏的高质量体现在复苏内生性更强、风险出清程度更高、宏、微观复苏同步性更高三方面。即便美国经济复苏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伯南克也并未受货币超发论或通胀逆袭论所影响,坚持将宽松货币进行到底。笔者由此判断,就算美联储自年内开始降低QE的资产购买幅度,美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系,在所谓“退出”路径上,美联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2015年中前,美国货币政策的基调可能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全球货币政策调控者都像是“放风筝的人”,一部分人拽着风筝线跑了一段时间,看到风筝飞得挺高,就停下来休息,结果风筝很快又掉了下来,于是休息没一会,放风筝的人又要再跑起来。伯南克一直在奔跑,他似乎知道,危机后的天空,风力很小,而放风筝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奔跑下去,风筝能否高飞,关键在于放风筝的人能否在风力缺失的时候帮它飞到一个可以自主飞翔的高度。在确认风筝不再需要放飞人的奔跑就能飞翔前,放风筝的人停下奔跑的脚步可能得不偿失。坚持,是放风筝的人的宝贵品质;除了坚持,既尊重经典理论、又不拘泥于传统思维的创新,则显示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素养。

  伯南克经济学,就蕴藏了许多不一样的政策哲学。首先,不对称的货币政策是危险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央行的重要职责是在经济繁荣的盛宴之时偷偷拿走酒杯,这实际上暗示,对于繁荣带来的通胀风险,央行需要竭尽全力,哪怕再出格的表现都是值得的。但在衰退之时,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出格努力却不会得到同样的支持。受此影响,在经济周期上半段和下半段,货币政策的施力往往不对称,这导致风险更多地集中于下半段,一旦衰退风险达到百年难遇的水平,不对称的货币政策就带来了政策施力不足、不持续,进而引致二次或三次衰退的危险。这实际上正是我们看到的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波三折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先松再紧又松的演进历史。伯南克的货币政策在宽松方向的努力算是比较出位的,但却让美国经济避免了过多波折。

  其次,不求名的货币政策是务实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央行行长若被称作“通胀杀手”往往是受用的,而“增长守夜人”却不是个受业内人士尊敬的称谓。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或者说绝大多数时间里的主要目标,应是维持物价稳定。也就是说,不妥协于渴求增长的政客,专注于控制通胀往往能为央行行长赢得良好的业内口碑。一度声名卓著的格林斯潘,就因在执掌美联储末期力推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房市泡沫,而被很多人视为次贷危机的罪魁之一。但伯南克作为有声望的经济学家,却表现出对学术声名和社会声名的超脱,其务实的政策选择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截至目前最稳定的复苏,却给他留下了有朝一日声名受损的可能。

  第三,不妄动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就像减肥,不可能立竿见影。此外,货币政策产生的两种效应,即通胀效应和增长效应,一般而言,通胀效应持续时间要长于增长效应。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货币政策变化频率越快,特别是方向性变化越为频繁,政策效果可能就会出现对冲,而且政策制定者很难区分宏观经济的某种表现是内生趋势还是短期现象。因此,危机后的复苏阶段,货币政策稳定性非常重要。

  第四,不自闭的货币政策是高效的。经济学家往往喜欢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学术研究也较为有力地表明,大多数时间里,独立性越高的货币政策往往能带来相对越低的长期通胀水平。但这个大多数时间可能并不包括危机及危机后的弱复苏阶段。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如果货币政策不注重政策搭配,不注意对财政政策的补位,很可能会出现经济下滑无枝可依的极端情形。相比盲目追求独立性的清高,伯南克在危机中的政策开放性或许更加务实、有效。

  第五,不单薄的货币政策是温婉的。有层次的货币政策在进退取舍之间更为从容,而单薄的货币政策往往只能有非此即彼、非进即退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会变成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的导火索。货币政策的层次性取决于政策工具的创新,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的工具创新市场有目共睹,常规工具和非常规工具的组合,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保持着循序渐进的态势,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市场不确定性。

  总之,从美国货币政策与众不同的政策风格和相对有效的政策结果看,伯南克用一种可能有些“难以被理解、更容易被曲解”的方式,为货币政策理论增添了更具时代感的新内容,也为美国经济稳定复苏奠定了基础。国内不少媒体将前天伯南克的讲话视作昨天日股暴跌及其引发的全球共振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一种误解。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市场没有发现日股暴跌的真正原因,即前期涨幅过大+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黑田东彦在讲话中表现出的乏力。紧盯住伯南克一句“讨论放缓QE步伐”,未免以偏概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程实 美国靠什么又跑到了经济复苏前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6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既给经济学的许多经典理论带来了伤筋动骨的挑战,也催生出许多源于危机治理的新理论。作为危机后最吸引媒体关注的经济试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刚刚因为一季度日本经济出人意料、却又恰逢其时的超预期增长而频频被市场人士夸赞,转眼之间又因昨天日本股市的突然暴跌而广受市场的批评和质疑。相比之下,伯南克前天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的“鸽派”表现中规中矩,尽管他提到了在未来几次会议中将讨论放缓购买债券,但其主旨依旧是强调宽松货币政策唯复苏进程马首是瞻的基本取向。伯南克的言辞并未引起美国股市的大波动,表明市场对美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复苏依旧抱有信心。

  以笔者几年来的紧密跟踪观察,伯南克经济学堪称危机治理过程中效果最好的政策经济学。作为本轮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经济在短暂的衰退之后很快恢复了增长,并从去年开始呈现出周期性领跑之势。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国经济复苏的高质量体现在复苏内生性更强、风险出清程度更高、宏、微观复苏同步性更高三方面。即便美国经济复苏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伯南克也并未受货币超发论或通胀逆袭论所影响,坚持将宽松货币进行到底。笔者由此判断,就算美联储自年内开始降低QE的资产购买幅度,美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系,在所谓“退出”路径上,美联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2015年中前,美国货币政策的基调可能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全球货币政策调控者都像是“放风筝的人”,一部分人拽着风筝线跑了一段时间,看到风筝飞得挺高,就停下来休息,结果风筝很快又掉了下来,于是休息没一会,放风筝的人又要再跑起来。伯南克一直在奔跑,他似乎知道,危机后的天空,风力很小,而放风筝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奔跑下去,风筝能否高飞,关键在于放风筝的人能否在风力缺失的时候帮它飞到一个可以自主飞翔的高度。在确认风筝不再需要放飞人的奔跑就能飞翔前,放风筝的人停下奔跑的脚步可能得不偿失。坚持,是放风筝的人的宝贵品质;除了坚持,既尊重经典理论、又不拘泥于传统思维的创新,则显示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素养。

  伯南克经济学,就蕴藏了许多不一样的政策哲学。首先,不对称的货币政策是危险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央行的重要职责是在经济繁荣的盛宴之时偷偷拿走酒杯,这实际上暗示,对于繁荣带来的通胀风险,央行需要竭尽全力,哪怕再出格的表现都是值得的。但在衰退之时,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出格努力却不会得到同样的支持。受此影响,在经济周期上半段和下半段,货币政策的施力往往不对称,这导致风险更多地集中于下半段,一旦衰退风险达到百年难遇的水平,不对称的货币政策就带来了政策施力不足、不持续,进而引致二次或三次衰退的危险。这实际上正是我们看到的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波三折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先松再紧又松的演进历史。伯南克的货币政策在宽松方向的努力算是比较出位的,但却让美国经济避免了过多波折。

  其次,不求名的货币政策是务实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央行行长若被称作“通胀杀手”往往是受用的,而“增长守夜人”却不是个受业内人士尊敬的称谓。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或者说绝大多数时间里的主要目标,应是维持物价稳定。也就是说,不妥协于渴求增长的政客,专注于控制通胀往往能为央行行长赢得良好的业内口碑。一度声名卓著的格林斯潘,就因在执掌美联储末期力推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房市泡沫,而被很多人视为次贷危机的罪魁之一。但伯南克作为有声望的经济学家,却表现出对学术声名和社会声名的超脱,其务实的政策选择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截至目前最稳定的复苏,却给他留下了有朝一日声名受损的可能。

  第三,不妄动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就像减肥,不可能立竿见影。此外,货币政策产生的两种效应,即通胀效应和增长效应,一般而言,通胀效应持续时间要长于增长效应。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货币政策变化频率越快,特别是方向性变化越为频繁,政策效果可能就会出现对冲,而且政策制定者很难区分宏观经济的某种表现是内生趋势还是短期现象。因此,危机后的复苏阶段,货币政策稳定性非常重要。

  第四,不自闭的货币政策是高效的。经济学家往往喜欢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学术研究也较为有力地表明,大多数时间里,独立性越高的货币政策往往能带来相对越低的长期通胀水平。但这个大多数时间可能并不包括危机及危机后的弱复苏阶段。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如果货币政策不注重政策搭配,不注意对财政政策的补位,很可能会出现经济下滑无枝可依的极端情形。相比盲目追求独立性的清高,伯南克在危机中的政策开放性或许更加务实、有效。

  第五,不单薄的货币政策是温婉的。有层次的货币政策在进退取舍之间更为从容,而单薄的货币政策往往只能有非此即彼、非进即退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会变成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的导火索。货币政策的层次性取决于政策工具的创新,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的工具创新市场有目共睹,常规工具和非常规工具的组合,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保持着循序渐进的态势,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市场不确定性。

  总之,从美国货币政策与众不同的政策风格和相对有效的政策结果看,伯南克用一种可能有些“难以被理解、更容易被曲解”的方式,为货币政策理论增添了更具时代感的新内容,也为美国经济稳定复苏奠定了基础。国内不少媒体将前天伯南克的讲话视作昨天日股暴跌及其引发的全球共振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一种误解。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市场没有发现日股暴跌的真正原因,即前期涨幅过大+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黑田东彦在讲话中表现出的乏力。紧盯住伯南克一句“讨论放缓QE步伐”,未免以偏概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程实
不知所谓!作者替远在万里之外,美弟金融寡头们的打工仔歌功颂德,不知收了多少好处?
美国政府要缩减开支,经济下滑不可避免
看样子美国这次能缓过来。如果能缓过来,事后找原因无非就是:
1)金融技术先进,剪羊毛带来的额外收入。
2)工程上储备的新技术。页岩气技术的应用,导致油气进口的减少。
3)国际上收缩,减少开支。如军费压缩等。
4)归结起来就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实际上,上世纪美国转嫁危机也是这个套路,计算机革命南美剪羊毛,互联网革命东南亚剪羊毛。这一次危机,美国依然如法炮制,效果有,但能不能最终顶过去,难说。
页岩气一项技术救不了美国。剪羊毛的对象是欧洲,日本韩国是最后的春药。
米蒂还是有自己的良性循环体系
不管是自己搞还是转嫁危机
相比土鳖就惨多了
啥问题都是留给自己屁民享受
工作机会增多只有一个原因:美国大规模增产页岩气,这个工业及其相关配套服务业提供了不少新的工作岗位。
至于能顶多久,不知道。如果美国大规模生产能源,那么会导致进口能源减少,会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下跌。
美国为了保证能源价格不下跌,那么只有让别国不生产,典型的就是中东乱象,如果中东乱了,那么能源价格不会下跌。美国又能挺过一次经济危机。
这招在二战后已经屡试不爽了。
至于中国的问题,现在是美国人购买的外国货减少,美国人在紧缩。因而导致中国的出路:
1 不转变工业结构,寻求新的市场,比如卖给亚非拉或者本国人
2 转变产业机构,实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目前来看,中国只能做的就是 1
美国比欧洲好的根本原因就是
美国并没有完全空心化
而是保留了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的高附加值的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