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之父萨镇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01:35
横跨三界、四朝元老——萨镇冰




萨镇冰(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近代海军著名将领,曾任北洋海军统领,民国海军上将,代理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搞过慈善,赈过灾,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横跨政治、军事、经济三界,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新中国,堪称四朝元老。

萨氏族源揭秘

萨镇冰开脸:只见来的这个人是个小老头,个头不高,满身戎装,长的是高鼻梁,深眼窝,宽额头,俩眼角往下耷拉着,大耳朝怀,四字阔口,满头黄焦焦的头发还带点卷,冷眼一看,和外国人有几分相似。论岁数,在六十上下,但是腰不弯,背不驼,浑身上下一团干巴巴的精气神!

——节选自《海魂国殇》

萨镇冰的长相与众不同,高鼻梁、深眼窝、黄焦焦的头发带着卷,颇似西方人的长相。其实这不奇怪,萨镇冰源于色目人的萨氏家族,有人考证,萨氏家族应该源于波斯,在汉唐期间的丝绸之路上颇为活跃。而且,这一支色目人走的路线和一般的丝绸之路的路线稍有不同,不是从新疆奔长安,而从雁门关、娘子关一线进入山西,成为晋商的源起之一。

而且这一支色目人,颇有经验,知道如果走驿站会加大旅途的资金消耗,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在商路沿途的村镇,把自己人留下建立落脚点,减少住店、吃喝的费用(这也挺符合山西人节俭的特色)。由此一代代累积,这一支色目人就成为了当地巨富。

在元世祖征讨中原的进程中,这一支色目人用其丰厚的财力,有力地支援了元代统治者的统一进程。所以在元代中期,统治者便将这支色目人赐姓“萨”,并同化为蒙古族,萨氏一家历经元明清,都是当朝所依托的经济力量,长盛不衰(某种程度上,和《盗墓笔记》中闷油瓶的家族背景有些类似),也正是由于萨氏家族的这种特殊背景,萨镇冰成了历经晚清、民国、共和国的不倒翁。元代末年,萨氏家族的一支迁居福建,这也就是萨镇冰的祖先。

萨氏一门,除了萨镇冰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名人,也许他们在历史上不如同时代的当政者那么耀眼,但他们仍然在自己的范畴内,纵横捭阖,闪耀着自己的星光。比如:


萨都剌(1272年─1355年),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有《雁门集》14卷和多幅画作传世。

萨琦,明朝礼部侍郎,以文德著称,他引导了福州萨氏接受儒家礼教。

萨玉衡(1758年—1822年),清代闽派诗人,有《白华楼诗钞》4卷、《白华楼焚余稿》1卷,曾参与校注萨都剌《雁门集》。

萨本栋(1902年—1949年),电机工程专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校长。

萨本铁,20世纪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生理学家、药物学家,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因1945年8月在日本占领区的北京大学任教而落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后赴美国继续学术研究。

萨师俊(1896年—1938年),中华民国海军上校,中山舰舰长,在抗日战争中指挥中山舰参加武汉会战,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殉国。


萨孟武(1900年—1984年),法学家,曾担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

萨支唐,微电子学家,萨本栋之子、美国国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另外,萨氏家族还有民国空军烈士萨本道(1943年10月28日,在驼峰航线上飞机失事遇难);汪伪政权海军部长萨福畴等等(萨福畴虽然是民国海军史上四大汉奸之一,但相对其余三位凌霄、姜西园、尹祚乾,他算是比较默默无名了。这从侧面也证明了,伪政权仍然不敢得罪萨氏家族,只要是投过来的萨氏家人,绝对高官厚禄)。

甲午恶战

清政府最早的海军学校是福州船政学堂,里面诞生了甲午时期的一大批将领,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生、方伯谦等等,而萨镇冰也名列其中,并成为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的一员,论起辈分,应该和日军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同辈。

留学归国后,萨镇冰又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练习舰管带、甲午战前晋级副将。甲午战争中,萨镇冰率部坚守在日岛炮台,期间萨镇冰夫人病逝,萨镇冰并未因此而离开炮台,却因此终身未再娶。


顺带一提,最先挑起甲午战争日军将领的也不是外人,他就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祖辈——大岛义昌!(安倍晋三祖母之父,时任日军混成旅团的旅团长,由他率先攻击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开启了甲午战争和海军甲午之耻的序幕。甲午战后,大岛义昌还成为了设在旅顺的关东都督府都督,估计旅顺大屠杀,他也难脱干系),可见安倍一家的大日本倾向,从那时就开始传承了。

甲午一战,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殉国,萨镇冰也带队战到了最后一刻,炮台尽毁。据传,在最后一刻,北洋舰队残存的中高级军官,如萨镇冰、林祖珪、程璧光、刘冠雄、李鼎新、蓝建枢等人都曾想找鸦片,以求自尽殉国,却都活了下来(除了林祖珪1905年病逝外,剩下五位由于资历较老,且都在民国初期海军部叱咤风云,所以在《海魂国殇》中称他们作“甲午五老”)。也许在那个时刻,自尽代表着一种不屈,而忍辱的活,是为了把这种不屈传承下来。

在这其中,可以想象到,萨镇冰家族之所以能够在元明清三代不倒,除了他们拥有雄厚的财力之外,肯定有一个内部信条,大致内容应该是:不参与政权更迭,为国为己,都要留的有用之身。

也正是由于这种似乎软弱的信条,萨镇冰活了下来,剩下的人是否受到了他的感染,不得而知。但也正是因此,他们的软弱为清末重振海军以及民国时期的海军,保留了血脉。而也正是他们,将甲午之耻以及雪甲午耻的念头,传到了民国海军的灵魂里。(也正是因为甲午之耻,《海魂国殇》一书封面特选用甲午战争时的致远号,以纪念陪伴民国海军始末的念头——雪甲午耻。)

重振海军及清末军费之谜

甲午战后,萨镇冰被革职回乡。当时,虽然清政府对甲午之败颇为忌惮,但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为了能保卫疆土,决定再次重建海军,买下了五艘海字号巡洋舰(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其中海天号在1905年触礁沉没,后四艘在《海魂国殇》中称为“民国四海”),并且把叶祖珪、萨镇冰等硕果仅存的北洋舰队高级军官们召回,重掌舰队。1905年,叶祖珪去世,萨镇冰就成了清末海军的核心人物。


其实萨镇冰掌权,也正是清政府所希望的。因为纵观整个清朝,统治者都对汉人不放心,在海军上自然也是同理。最让清政府放心的满人,此时已无任何的战斗力,所以清政府就把眼光放在了蒙古人、色目人的身上。而萨镇冰本为色目人,入了蒙古族,又是第一批留学海外的海军人才,可谓是内行人。而萨氏家族自元明清三代,都是统治者可以信任的对象,所以萨镇冰走到幕前,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萨镇冰掌管海军期间,鉴于海军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所以萨镇冰特别将原来的北洋、南洋、福建等外洋水师名号,整顿为海防、长江(后来叫江防)两支舰队,这种配置更为实际,以至于直接影响了民国时期中央海军设置的第一、二舰队(包括沈鸿烈的第三舰队,也有海防、江防舰队)。而且萨镇冰特别主意将一部分同学的后人安排进海军,继承前辈的遗志,这里最典型的就是方伯谦的侄子方莹。

而且,鉴于海军是技术兵种,不可能像陆军一样拉枪杆子进山造反,没了中央的财政支持,就彻底玩完。所以萨镇冰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

其实这应该也正是萨镇冰家族自元代至清代始终繁盛的秘诀。也正是由于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这种近似软弱的态度经常为后人所诟病,但这种大智慧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民国四海直至抗战,才沉没在江阴封锁线上,为国防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

恰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各国海军争相发展的时期,各国都围绕着“大舰巨炮”的理念,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所以刚刚置办的海字号军舰又趋于落伍。八国联军攻打大沽口,五艘海字号军舰由于各种原因,都参加了东南互保,并未参战。但萨镇冰仍然看到了中国海防和世界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当时有些议和者认为,应该显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出售五艘海字号军舰。经过叶祖珪、萨镇冰力保,五艘战舰才得以保全。但可惜清政府财力已然虚空,已经无法继续投资海军。这种情况直至慈禧太后死后,才有转机。

宣统皇帝即位后,摄政王载沣掌权。载沣着令贝勒载涛为军咨府大臣,掌管陆海军,而甲午时期硕果仅存的萨镇冰,也就成了载涛在海军方面最信任的人。但此时,却出现了两个插曲:


载涛、萨镇冰“招妓”事件:据晚清史专家贾英华老师所讲,此事的起源在于,载涛、萨镇冰为了海军建设,特别视察了新开的象山军港。时任浙江巡抚的增耘本该前来迎接两位大人,结果这家伙不知想什么,却转道奔了妓院。等到开心之后,一摸兜,坏了!没带钱!结果让老鸨和大茶壶把人扣了,追债的一直追到了巡抚衙门。由此,事情越传越变味,传到了京城,变成了“载涛、萨镇冰逛妓院,被人扣了”。以至于京师震动!

放弃“飞鸿号”:1909年,萨镇冰跟随时任筹办海军大臣的载询出国考察,用特批的军费订购了一批战舰。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三艘巡洋舰——肇和、应瑞、飞鸿。而这三艘军舰却由于经费一拖再拖,以至于“肇和”、“应瑞”本来是清朝定的军舰,回来就成了民国的了。而在这三艘当中,最悲惨的莫过于飞鸿号,由于经费不足,这艘军舰被迫出售给了希腊,成了人家的“赫拉”号。

由此,很多人诟病萨镇冰跟清政府官员沆瀣一气,侵吞海军经费。

其实清政府上层侵吞海军经费确有其事,不过萨镇冰虽为统带,却无掌管建设海军经费的权力。而且从家教来讲,萨镇冰出身于巨富家族,且一生建设海军,没必要为了侵吞经费,弄得晚节不保。

辛亥革命及民国初期

课本上常会有这句话,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这句话没错,殊不知海军在其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昌起义发生后,五艘海字号军舰全在外洋,清政府只能调集了长江舰队的所有军舰云集武汉附近的江面上,由萨镇冰指挥,准备炮轰革命军。


而在这个关头,萨镇冰突然出走,海军向革命军投诚,并帮助革命军击退了前来镇压的北洋军,使得革命军士气大振。

海军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清政府一手创建的海军会一夜间投降革命党?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大致有三种:

由于海军属于技术兵种,所以再和外界的技术交流当中,革命思想深入海军官兵内部,所以在舰队云集时,革命党的力量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和武昌的革命军里应外合,向革命军投诚。

长江舰队属于张之洞遗产,舰队中多为湖北人,他们顾念香火之情,不肯镇压革命军,即使开炮,也多不着边际。而舰队中的高级军官有不少满人,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最终在革命党的游说之下,向革命军投诚。

清政府所建立的海军,实际上是奴化教育的典型,之所以会投降革命军,是由于清政府内部腐败。当时舰队军官多为满人,肥吃肥喝,普通水兵和非满人的军官欠饷严重,且受到满族军官的欺压,双方矛盾激化。而革命军方面,游说仅仅是助推,劝降的决定因素就是革命军的钱,这完全解决了暴动官兵的后顾之忧。

不管是何原因,海军内部的大部分人倾向于革命已成事实。而且武昌革命所推举的都督黎元洪,曾经在甲午战争中,是广甲巡洋舰上的二管轮。黎元洪给萨镇冰去过劝降信,作用有多少不得而知,但萨镇冰肯定也会多少念及点香火之情。

当时萨镇冰的想法肯定是这样的:清政府待我不薄,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身为海军总司令,理应为清朝尽忠报效。可是如今弟兄们绝大部分都赞成革命,我又怎能为了我一己私利,而让我自己重整的这支海军跟着我一条道跑到黑呢?(出自《海魂国殇》)

所以萨镇冰干脆来了个不辞而别,海军舰队由此归顺了革命军。

辛亥革命后,也许是出于海军人才极少,也许是萨氏家族的威势,民国政府建立后,萨镇冰再次受邀出山,并在1917年护法运动之前,升任海军总司令。

晚年

自护法舰队出走后,萨镇冰因此受到北京政府(当时掌权的是段祺瑞)的责难,被迫下野。


1920年5月至7月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但并无实权。

1922年——1926年任福建省省长,在背后支持闽系海军(以陈绍宽、陈季良为首的中央海军的前身),经营闽厦。隐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

1933年,支持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的福建事变,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抗战期间,曾支持后辈将领李世甲防守福建海岸,后来,辗转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

1946年重归故里。

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的要求,留在大陆。


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51年,闻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打进汉城,萨老回忆起甲午,特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病逝于福州,享年九十四岁,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横跨三界、四朝元老——萨镇冰




萨镇冰(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近代海军著名将领,曾任北洋海军统领,民国海军上将,代理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搞过慈善,赈过灾,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横跨政治、军事、经济三界,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新中国,堪称四朝元老。

萨氏族源揭秘

萨镇冰开脸:只见来的这个人是个小老头,个头不高,满身戎装,长的是高鼻梁,深眼窝,宽额头,俩眼角往下耷拉着,大耳朝怀,四字阔口,满头黄焦焦的头发还带点卷,冷眼一看,和外国人有几分相似。论岁数,在六十上下,但是腰不弯,背不驼,浑身上下一团干巴巴的精气神!

——节选自《海魂国殇》

萨镇冰的长相与众不同,高鼻梁、深眼窝、黄焦焦的头发带着卷,颇似西方人的长相。其实这不奇怪,萨镇冰源于色目人的萨氏家族,有人考证,萨氏家族应该源于波斯,在汉唐期间的丝绸之路上颇为活跃。而且,这一支色目人走的路线和一般的丝绸之路的路线稍有不同,不是从新疆奔长安,而从雁门关、娘子关一线进入山西,成为晋商的源起之一。

而且这一支色目人,颇有经验,知道如果走驿站会加大旅途的资金消耗,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在商路沿途的村镇,把自己人留下建立落脚点,减少住店、吃喝的费用(这也挺符合山西人节俭的特色)。由此一代代累积,这一支色目人就成为了当地巨富。

在元世祖征讨中原的进程中,这一支色目人用其丰厚的财力,有力地支援了元代统治者的统一进程。所以在元代中期,统治者便将这支色目人赐姓“萨”,并同化为蒙古族,萨氏一家历经元明清,都是当朝所依托的经济力量,长盛不衰(某种程度上,和《盗墓笔记》中闷油瓶的家族背景有些类似),也正是由于萨氏家族的这种特殊背景,萨镇冰成了历经晚清、民国、共和国的不倒翁。元代末年,萨氏家族的一支迁居福建,这也就是萨镇冰的祖先。

萨氏一门,除了萨镇冰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名人,也许他们在历史上不如同时代的当政者那么耀眼,但他们仍然在自己的范畴内,纵横捭阖,闪耀着自己的星光。比如:


萨都剌(1272年─1355年),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有《雁门集》14卷和多幅画作传世。

萨琦,明朝礼部侍郎,以文德著称,他引导了福州萨氏接受儒家礼教。

萨玉衡(1758年—1822年),清代闽派诗人,有《白华楼诗钞》4卷、《白华楼焚余稿》1卷,曾参与校注萨都剌《雁门集》。

萨本栋(1902年—1949年),电机工程专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校长。

萨本铁,20世纪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生理学家、药物学家,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因1945年8月在日本占领区的北京大学任教而落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后赴美国继续学术研究。

萨师俊(1896年—1938年),中华民国海军上校,中山舰舰长,在抗日战争中指挥中山舰参加武汉会战,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殉国。


萨孟武(1900年—1984年),法学家,曾担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

萨支唐,微电子学家,萨本栋之子、美国国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另外,萨氏家族还有民国空军烈士萨本道(1943年10月28日,在驼峰航线上飞机失事遇难);汪伪政权海军部长萨福畴等等(萨福畴虽然是民国海军史上四大汉奸之一,但相对其余三位凌霄、姜西园、尹祚乾,他算是比较默默无名了。这从侧面也证明了,伪政权仍然不敢得罪萨氏家族,只要是投过来的萨氏家人,绝对高官厚禄)。

甲午恶战

清政府最早的海军学校是福州船政学堂,里面诞生了甲午时期的一大批将领,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生、方伯谦等等,而萨镇冰也名列其中,并成为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的一员,论起辈分,应该和日军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同辈。

留学归国后,萨镇冰又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练习舰管带、甲午战前晋级副将。甲午战争中,萨镇冰率部坚守在日岛炮台,期间萨镇冰夫人病逝,萨镇冰并未因此而离开炮台,却因此终身未再娶。


顺带一提,最先挑起甲午战争日军将领的也不是外人,他就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祖辈——大岛义昌!(安倍晋三祖母之父,时任日军混成旅团的旅团长,由他率先攻击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开启了甲午战争和海军甲午之耻的序幕。甲午战后,大岛义昌还成为了设在旅顺的关东都督府都督,估计旅顺大屠杀,他也难脱干系),可见安倍一家的大日本倾向,从那时就开始传承了。

甲午一战,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殉国,萨镇冰也带队战到了最后一刻,炮台尽毁。据传,在最后一刻,北洋舰队残存的中高级军官,如萨镇冰、林祖珪、程璧光、刘冠雄、李鼎新、蓝建枢等人都曾想找鸦片,以求自尽殉国,却都活了下来(除了林祖珪1905年病逝外,剩下五位由于资历较老,且都在民国初期海军部叱咤风云,所以在《海魂国殇》中称他们作“甲午五老”)。也许在那个时刻,自尽代表着一种不屈,而忍辱的活,是为了把这种不屈传承下来。

在这其中,可以想象到,萨镇冰家族之所以能够在元明清三代不倒,除了他们拥有雄厚的财力之外,肯定有一个内部信条,大致内容应该是:不参与政权更迭,为国为己,都要留的有用之身。

也正是由于这种似乎软弱的信条,萨镇冰活了下来,剩下的人是否受到了他的感染,不得而知。但也正是因此,他们的软弱为清末重振海军以及民国时期的海军,保留了血脉。而也正是他们,将甲午之耻以及雪甲午耻的念头,传到了民国海军的灵魂里。(也正是因为甲午之耻,《海魂国殇》一书封面特选用甲午战争时的致远号,以纪念陪伴民国海军始末的念头——雪甲午耻。)

重振海军及清末军费之谜

甲午战后,萨镇冰被革职回乡。当时,虽然清政府对甲午之败颇为忌惮,但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为了能保卫疆土,决定再次重建海军,买下了五艘海字号巡洋舰(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其中海天号在1905年触礁沉没,后四艘在《海魂国殇》中称为“民国四海”),并且把叶祖珪、萨镇冰等硕果仅存的北洋舰队高级军官们召回,重掌舰队。1905年,叶祖珪去世,萨镇冰就成了清末海军的核心人物。


其实萨镇冰掌权,也正是清政府所希望的。因为纵观整个清朝,统治者都对汉人不放心,在海军上自然也是同理。最让清政府放心的满人,此时已无任何的战斗力,所以清政府就把眼光放在了蒙古人、色目人的身上。而萨镇冰本为色目人,入了蒙古族,又是第一批留学海外的海军人才,可谓是内行人。而萨氏家族自元明清三代,都是统治者可以信任的对象,所以萨镇冰走到幕前,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萨镇冰掌管海军期间,鉴于海军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所以萨镇冰特别将原来的北洋、南洋、福建等外洋水师名号,整顿为海防、长江(后来叫江防)两支舰队,这种配置更为实际,以至于直接影响了民国时期中央海军设置的第一、二舰队(包括沈鸿烈的第三舰队,也有海防、江防舰队)。而且萨镇冰特别主意将一部分同学的后人安排进海军,继承前辈的遗志,这里最典型的就是方伯谦的侄子方莹。

而且,鉴于海军是技术兵种,不可能像陆军一样拉枪杆子进山造反,没了中央的财政支持,就彻底玩完。所以萨镇冰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

其实这应该也正是萨镇冰家族自元代至清代始终繁盛的秘诀。也正是由于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这种近似软弱的态度经常为后人所诟病,但这种大智慧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民国四海直至抗战,才沉没在江阴封锁线上,为国防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

恰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各国海军争相发展的时期,各国都围绕着“大舰巨炮”的理念,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所以刚刚置办的海字号军舰又趋于落伍。八国联军攻打大沽口,五艘海字号军舰由于各种原因,都参加了东南互保,并未参战。但萨镇冰仍然看到了中国海防和世界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当时有些议和者认为,应该显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出售五艘海字号军舰。经过叶祖珪、萨镇冰力保,五艘战舰才得以保全。但可惜清政府财力已然虚空,已经无法继续投资海军。这种情况直至慈禧太后死后,才有转机。

宣统皇帝即位后,摄政王载沣掌权。载沣着令贝勒载涛为军咨府大臣,掌管陆海军,而甲午时期硕果仅存的萨镇冰,也就成了载涛在海军方面最信任的人。但此时,却出现了两个插曲:


载涛、萨镇冰“招妓”事件:据晚清史专家贾英华老师所讲,此事的起源在于,载涛、萨镇冰为了海军建设,特别视察了新开的象山军港。时任浙江巡抚的增耘本该前来迎接两位大人,结果这家伙不知想什么,却转道奔了妓院。等到开心之后,一摸兜,坏了!没带钱!结果让老鸨和大茶壶把人扣了,追债的一直追到了巡抚衙门。由此,事情越传越变味,传到了京城,变成了“载涛、萨镇冰逛妓院,被人扣了”。以至于京师震动!

放弃“飞鸿号”:1909年,萨镇冰跟随时任筹办海军大臣的载询出国考察,用特批的军费订购了一批战舰。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三艘巡洋舰——肇和、应瑞、飞鸿。而这三艘军舰却由于经费一拖再拖,以至于“肇和”、“应瑞”本来是清朝定的军舰,回来就成了民国的了。而在这三艘当中,最悲惨的莫过于飞鸿号,由于经费不足,这艘军舰被迫出售给了希腊,成了人家的“赫拉”号。

由此,很多人诟病萨镇冰跟清政府官员沆瀣一气,侵吞海军经费。

其实清政府上层侵吞海军经费确有其事,不过萨镇冰虽为统带,却无掌管建设海军经费的权力。而且从家教来讲,萨镇冰出身于巨富家族,且一生建设海军,没必要为了侵吞经费,弄得晚节不保。

辛亥革命及民国初期

课本上常会有这句话,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这句话没错,殊不知海军在其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昌起义发生后,五艘海字号军舰全在外洋,清政府只能调集了长江舰队的所有军舰云集武汉附近的江面上,由萨镇冰指挥,准备炮轰革命军。


而在这个关头,萨镇冰突然出走,海军向革命军投诚,并帮助革命军击退了前来镇压的北洋军,使得革命军士气大振。

海军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清政府一手创建的海军会一夜间投降革命党?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大致有三种:

由于海军属于技术兵种,所以再和外界的技术交流当中,革命思想深入海军官兵内部,所以在舰队云集时,革命党的力量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和武昌的革命军里应外合,向革命军投诚。

长江舰队属于张之洞遗产,舰队中多为湖北人,他们顾念香火之情,不肯镇压革命军,即使开炮,也多不着边际。而舰队中的高级军官有不少满人,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最终在革命党的游说之下,向革命军投诚。

清政府所建立的海军,实际上是奴化教育的典型,之所以会投降革命军,是由于清政府内部腐败。当时舰队军官多为满人,肥吃肥喝,普通水兵和非满人的军官欠饷严重,且受到满族军官的欺压,双方矛盾激化。而革命军方面,游说仅仅是助推,劝降的决定因素就是革命军的钱,这完全解决了暴动官兵的后顾之忧。

不管是何原因,海军内部的大部分人倾向于革命已成事实。而且武昌革命所推举的都督黎元洪,曾经在甲午战争中,是广甲巡洋舰上的二管轮。黎元洪给萨镇冰去过劝降信,作用有多少不得而知,但萨镇冰肯定也会多少念及点香火之情。

当时萨镇冰的想法肯定是这样的:清政府待我不薄,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身为海军总司令,理应为清朝尽忠报效。可是如今弟兄们绝大部分都赞成革命,我又怎能为了我一己私利,而让我自己重整的这支海军跟着我一条道跑到黑呢?(出自《海魂国殇》)

所以萨镇冰干脆来了个不辞而别,海军舰队由此归顺了革命军。

辛亥革命后,也许是出于海军人才极少,也许是萨氏家族的威势,民国政府建立后,萨镇冰再次受邀出山,并在1917年护法运动之前,升任海军总司令。

晚年

自护法舰队出走后,萨镇冰因此受到北京政府(当时掌权的是段祺瑞)的责难,被迫下野。


1920年5月至7月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但并无实权。

1922年——1926年任福建省省长,在背后支持闽系海军(以陈绍宽、陈季良为首的中央海军的前身),经营闽厦。隐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

1933年,支持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的福建事变,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抗战期间,曾支持后辈将领李世甲防守福建海岸,后来,辗转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

1946年重归故里。

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的要求,留在大陆。


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51年,闻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打进汉城,萨老回忆起甲午,特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病逝于福州,享年九十四岁,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作者简介:
    肖璞韬,198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07级毕业生,曾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班干部并年年荣获奖学金,现任北京桢楠轩家具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2007年起曾为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改编红色经典评书《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等作品。《贺龙传奇》荣获2008-2009年度国家广播电视(小说评书节目类)金奖。2013年3月,最新作品——评话本《海魂国殇》面世。其本人也是单田芳先生颇为赏识的学生之一,为近期已出版的单田芳评书话本特约编辑。
后排学习了
当年北洋海军将领中资质比较平庸的一位,事实证明聪明人和笨的人都活不长久啊
当年北洋海军将领中资质比较平庸的一位,事实证明聪明人和笨的人都活不长久啊
想起古龙小说里的一段了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当年冯捣作品中能喝下一脸盆洋酒把洋鬼子水兵惊得一愣一愣的主。
牛人一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甲午战败后,在晚清民国千疮百孔的年代,海军只是一只存在舰队而已。
但能这么存在下去,不得不说也是举步为艰


话说萨镇冰有资格称为「之父」吗?虽说是那年头能请出来镇住场面屈指可数的元老,但说穿了不过就是在乱世中顺势而为。

那个年头中国自己都分裂著,海军只是军阀的附庸,建设海军就甭想了,条件比清末还差。

话说萨镇冰有资格称为「之父」吗?虽说是那年头能请出来镇住场面屈指可数的元老,但说穿了不过就是在乱世中顺势而为。

那个年头中国自己都分裂著,海军只是军阀的附庸,建设海军就甭想了,条件比清末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