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作战战术发展与现状----------------超大首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6:16:06


    发表本文得到版主同意
    本文是网络上第一种关于航母作战的论文,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维护本文原作者权利
    没有设备,安装语音输入系统总是出毛病,所以本文是手打出来的
     航空母舰作战战术发展与现状
                            文/周晨鸣   唐恩江
                                                本文摘自<舰载武器>增刊<军事评论〉2010版     ISSN  1671-3273

          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自1930年开始航空母舰作战战术的摸索,由于美国海军在航空方面拥有大量开拓性的重要任务,对航空母舰战术应用做出大量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创举,到1939年,美国海军实际已经对航空母舰舰队编成,防御体系的建立,航空兵的出动和回收,战术兵力投入方式,舰队机动模式等都有较为成熟稳定的规范和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航空母舰舰队作战战术较为成熟的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迅速验证了战前各种战术思想家的设想,并有出色的海军将领们创造性地发挥了航空母舰战术,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次由空中力量决定海面胜负的“海战”,日本海军山本五十六大将,英国海军坎宁安海军上将发展的诡秘的袭击理论,珍珠港和卡兰托战斗的结果将航空母舰舰队作战从战术影响提高到战役战略高度,太平洋海战的宏伟战役对美国和日本双方的战术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斯普鲁恩斯,佩里等名将都留下了对战术革新应用的范例。二战期间航空母舰的应用即是海军作战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也是航空母舰战术完善的时代,二战以后,航空母舰的基本交战于原则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这是因为二战以后不存在航空母舰舰队间的海战对决的势态,仅有美国拥有可大规模应用的航空母舰舰队,这些舰队在战后的作战中主要用于近岸攻击 ,并且由护航航母演化今天的两栖攻击作战舰队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的 发展和航空母发展了中型或小型航母作战模式,用于有限规模战争或有路基支援的低强度战争,苏伊士运之战和马岛战争都是这类作战的典范


                                                                                       【第一部分】舰队编成

           航空母舰舰队编成是基于1930年以来海军各大战役的经验总结而成,航空母舰舰队编成是实现战术目的的重要的一环,在火炮战舰时代,单一舰中串列队形是海军作战的主要编队方式,这种编队主要是为了便于集中发挥舰队内口径射程相似的火炮的火力,有利于观察炮弹落点,统一计算弹道,串行队列可以让舰队进入到火线战列中时每一艘军舰的前后火炮都发挥出最大射击角度,并且舰队旗舰可以位于首舰,只要简单的跟随就能完成舰队作战时的指挥,这一时期,战列舰舰队,巡洋舰分舰队,驱逐舰分舰队等泾渭分明,这种编队方法影响非常深远,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海军的编制方式任然沿袭单一舰中的编成方法,比如中国海军编队中的护卫舰支队和驱逐舰支队等等。航空母舰舰队不能按照传统的单一舰舰艇体制编成法,首先,航空母舰的战斗力投放主要是靠飞机来实现的,不需要形成传统作战模式下的火线战列,相反航空母舰投放飞机时,因为飞机的飞行轨迹的问题,需要较为疏开的并列队形,因此航母编队中航空母舰通常采用多艘航母并列航行的编队方法,两艘航母的距离从10到15链至2到3海里不等;航空母舰是一个防护能力较为薄弱的舰艇,尤其是对空防御,航空母舰主要依靠搭载的战斗机形成的防御圈实现对空防御,而舰艇本身的高炮和导弹仅能满足紧急时少量目标的近距离防空拦截,考虑到航空母舰损伤对舰队战斗力的伤害,必须利用其它舰只围绕航空母舰进行防护,提供多重的防空拦截体系,减少敌空中穿透的概率。二战前,美国和日本就知道航空母舰舰队最佳防空阵型是圆形编队,用防空火力较强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围绕航母密集编队,每艘军舰相距10-15链,位置交错,最佳的防御阵型至少需要三层防御,内层需要3-4艘军舰,距离航母15链,中层需要军舰6艘以上,距离航母30-50链,外层需要军舰8-11艘,距离航母4-8海里,防空的主力是127毫米高射跑和140毫米博福斯高速炮,航母编队中需要使用轻型巡洋舰,驱逐舰,有时候会把火力的战列舰也编入,混合了多种舰艇的编队方式又被称为特混编队,有别于传统的按舰种编队的方式。近似圆形的防空舰队编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当雷达瞄准火炮技术和无线电进炸引信开始应用后,穿透航母舰队的防空火网变得非常危险,1944年的菲律宾海战就充分表现了舰队防空的重要性,日本很少有飞机能穿过美国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毫无例外的被击落,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无法实现增加攻击架次来提高航空兵的突防成功率,只能提高单次攻击的成功率,自杀式的神风飞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二战末期,尽管日本使用了不少于2000架的神风飞机,但他们对于航空母舰的战果却乏善可陈。舰队的防空需要较多的辅助舰艇,众多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舰艇集中在一起,指挥和航行都较以前单一舰种编队复杂了很多,海军航行条令和战术条令都较火炮战舰时代增加了4倍以上,需要成倍增加的训练时间,以及更多的专业化的海军士兵。

          新时代的导弹武器和雷达技术的革命并未对舰队编成方法有太大影响,航母舰队依然按照多舰种混合编制,防御体系同样必须按照圆形围绕航空母舰展开多层次防御体系,导弹武器的出现时高射炮的延伸,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护航舰只的作战模式,不过由于导弹武器的高命中率和较远的射程,现代航母舰队中需要的护卫舰艇数量比二战时期大大减少,和二战时期不同的是,现代舰队编成中,防空圈既要基于军舰本身也要基于防空导弹的类型,航空母舰本身有近程防空火炮和点防御导弹,为了避免火炮射击的误伤,现代编队中内层防护军舰距离航母18-25链,避开密集阵类小口径高射炮的杀伤区域,内层防卫的舰艇必须能携带点防御防空导弹,这类导弹对付空中目标射程通常是6-15千米,护卫舰艇至少3艘,互相间距不大于3-4海里,确保每艘军舰的导弹有效防御区域能将内层防御的每一艘都覆盖,理论上对单一方向进入的空中目标在抵达航母前可以由4艘军舰组织至少4次拦截,即便在某些很小的重叠角度,也可以由2艘军舰组织2次以上的拦截。内层防御组织可以组成一个以航母为核心,覆盖半径约10海里的一个防空区域,有时候会增加一些军舰充实内层防御,这些军舰会把部署在比最内层军舰稍远的两侧,距离航母不大于5海里,用于增强局部的防御能力;内层防空体系之外是区域防空圈,由舰队中具有区域防空的专门驱逐舰担任,这类军舰一般准备远程的三坐标警戒雷达,装备最大射程30 公里以上防空导弹,他们负责为航空母舰舰队提供一个覆盖半径约90-100海里的防空范围,根据防空驱逐舰的性能,这类军舰在一个舰队中至少需要2艘以上,分散部署在距离航母10-15海里的位置。理论上目前海军的弹道防御能力,舰队能从距离航母100公里以外对来敌组织不少于30次的拦截攻击<以高空目标为主,如果目标均为掠海目标则效果会有衰减》,能应付不大于24个目标同时出现的在内层防御圈<距离航母150千米以内》。美国海军有条件开放多功能的大型海军舰艇,因而每一艘舰艇都有两种以上的能力,比如作为专业反潜的斯普恩斯级驱逐舰除了具有超强的反潜能力之外,还具有较强的点防御防空能力,提康德路加级巡洋舰则集区域防空和点防御两者之大成,美国海军80年代以后的编队中,通常由3艘替康罗德加级配合2艘斯普鲁恩斯级《换为博客级>就组成一个特混编队的防空体系,其中一艘防空见同时兼任内层点防御的角色,而一艘以上的防空舰则游离在外,用于拓宽防空圈,同样斯普鲁恩斯也是通常伴随在航母左右担任内层防御,但是一到两艘军舰编在外围提供反潜服务。

                    上面谈到的舰队编成基本按照防空作战模式来实现,对于航母舰队而言,空中威胁是第一位,水下威胁是第二位,二战中航母损失在潜艇手中的数量仅次于损失在飞机攻击方面的,二战期间潜艇航速很难跟上舰队的活动,尤其是在水下状态时,当时舰队编队只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编队航速<13节以上》,采取Z型反潜机动航线,且不驶入走过的海域,被潜艇攻击的概率非常低,但核潜艇的出现让潜艇的速度跟的上舰队航行的速度,并且能够全程水下活动,更加隐蔽。按照最佳防空阵型构成的近似圆形的密集编队对于潜艇的扇形发射鱼雷或者声自导鱼雷来说,无疑是个灾难。二战末期研制出来的鱼雷拥有10公里以上的射程和50节以上的航速,一艘高速航行的潜艇在8公里以上进行一次扇形攻击足以上编队中一艘以上的军舰被击沉或者重伤,声自导鱼雷可以在更远更隐蔽的距离发起攻击,8枚鱼雷可以取得很可怕的战绩,二战后,美国海军意识到这个问题,曾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航母,并且
每一艘主力航母上都搭载了数量不少的反潜飞机。在舰队编成上,基于反潜的要求,舰队中的军舰数量尽量少,队形以不规则并行疏开为佳,需要舰艇在舰队前进方向的前方对水下进行扫描和探测,清除出一个较宽的安全海域。20世纪80 年代初,美国航母特混编队中有两艘攻击核潜艇,通常航行在潜望镜深度,采用交叉航线法对航母前进水域进行水下探测,他们常常需要高速前进道航母舰队即将驶入的区域,用声呐反复探测,此外舰队中担任反潜任务的斯普鲁恩斯级军舰会有两艘在舰队外侧用声呐和直升机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航空反潜在80年代以后获得很大突破,通过高精度雷达,热成像仪,地磁仪,声呐浮标等构建的反潜手段对深海潜艇有很高的截获率,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中苏联的那些高速攻击核潜艇残留不到原来的百分之30,并且受经费影响很少出航,美国航母舰队的水下威胁基本消失,因此,美军减少了针对反潜任务的舰艇的数量,甚至让航母上的反潜机S-3退役,转而使用直升机反潜,把大洋的反潜任务交给路基的反潜飞机。21世纪,常规潜艇比二战期间基本并没有本质的提高,AIP技术仅仅是德国XXI潜艇的复辟而已,常规潜艇航速低,水下持续作战时间短,占位能力差,只能依靠伏击和区域潜伏的战术对航母形成威胁,二战时航母编队采取的高速航行的方式对今天的常规潜艇依然效果很好,高速航行可以很快的从潜艇的有效区域离开,并且给潜艇有效的射击窗口时间非常短,常规潜艇的有效作战区域在于潜海区域,特别是大陆架和河流出海口位置附近,航母舰队会尽量避开这些区域航行。幸运的是,今天的航空母舰,哪怕是那些搭载轻型垂直起降飞机的航母,都拥有超过200海里的攻击能力,很少会主动前往前海区域作战,所以,目前编队发展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重视防空,对反潜需求进一步缩减。

                                                                          【舰队的分散和集中】
                        在二战中,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通常采用单航母编队,每一艘航母及一个独立的分舰队,这种舰队的优点在于出动和回收的时间短,暴露在危险区域的时间短,有利于发挥攻击的突然性,同时遭受攻击时,防御指挥也较简单,分散的舰队不容易被潜艇攻击产生重创,单航母舰队的最大缺点在于对防御舰艇的数量需求大,一艘航母要出现比较严密的防御,至少需要15艘以上驱逐舰,但实际上二战时,日本仅仅为一艘航母配搭了8艘左右的驱逐舰,防空能力严重不足,在二战初期,日本面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防空能力不足,。潜艇威胁时主要威胁时,这样的编队较为合理的;美国海军在珍珠港以后,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舰只都严重匮乏,没有足够的驱逐舰分配,只能使用集中制,将两艘航母集中在舰队核心,用几乎所有能使用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围绕护航,集中体制可以集中防空火力,形成多层有序的防空火力,具有较好的防空能力,但是集中体制下空域面积小,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必须交替进行,航母编队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长。此外,如果当一艘被命中战损时,是整个舰队都有放慢速度已保护受损的舰艇,还是放弃受损的舰艇保持高速航行,这个选择题对于战略层面有很大影响,一旦放弃受损舰艇,势必会导致攻击迅速集中,最后沉没,而如果舰队放慢航速,则可能招来更大的损失,太平洋海战中美国和日本双方都为这个问题烦恼不已,大多数沉没的航母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取舍时被放弃才最终导致沉没。总体来说,集中体制比分散体制更合理一些,它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舰队中其它舰艇的资源,同时集中地兵力便于整体指挥,但是集中体制有自身的物理限制,由于高密度的舰队编队对航空运作有一定的影响,航母的1+1并等于战斗力2,越多的航母加入对这个影响越大,三艘以上的航母很难再2小时内投放或回收所有的打击力量,再多的军舰也只能把飞机停在机库,并不能直接产生战斗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超过三艘以上的航母编制在一个舰队中,这就是航母舰队要发挥高效作战的指挥能力和运作能力的极限。

                        现代化多用途军舰  对舰队的编成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电子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水面舰艇的多功能多用途化的发展越来越普及,很多军舰借助电子设备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等可以很好的执行区域防空,点防御,区域反潜 等任务。新的作战概念中,防空系统发展的扩展点防御对小型军舰影响非常大,通常海军舰艇的点防御大约是指射程在12-18千米距离上的防空导弹,这类导弹可以对小的重点防空区域比如2*2千米提供防空火力覆盖,海上将这类导弹作为军舰防空的的基本火力单元,三艘军舰以上组成的舰队可以利用这类导弹提供大约12*12千米的防御区域,点防御导弹系统通常对反舰导弹有较好的防御能力,有连续快速射击能力,最新的现代化导弹防御系统能同时打击多个空中目标,点防御系统作为舰队的最后一道舰队防空火线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这类系统的发展,进入21世纪,导弹和雷达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扩展点防御导弹武器系统,他们是基于原有对点防御的要求,利用科技进步,将导弹射程从原有的12-18千米的级别提高到30千米以上,这种提升符合军舰视距和地平线的关系,基本是对海掠海飞行目标雷达探测的极限距离,30千米以上的射程可以使导弹完成原来防空任务,因此被称为扩展点防御,对于点防御任务而言,射程的最大意味着拦截次数和机会的增加,极大的提升了系统效能,以前美国的ESSM导弹为例,与换代以前的海麻雀相比,在对付一波次来袭空中目标中,在同样的照射雷达条件下,能拦截打击的次数提高500%,三艘部署ESSM系统的军舰可以提供25*25千米的防御区域,如果以原海麻雀射击火力为标准,原来三艘军舰的任务,现在一艘军舰即可完成。直升机航空反潜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军舰搭载直升机大型化的趋势,使专用的反潜军舰变得过时。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军舰搭载直升机大多是5吨级,有少量9吨级,很多军舰只能携带一艘直升机,或者干脆不携带,或至少有个降落平台,这说明反潜压力降低后,对直升机的需求也在降低。新一代海军军舰已将开始使用更先进的13吨直升机,10-11吨直升机大量普及,每一艘军舰至少可以携带直升机,有些军舰机库甚至能携带两架直升机,舰队中执行任务的直升机总数和任务总飞行小时都有很大的提高,反潜圈的半径从50海里提高到100海里,基本能满足航母舰队的作战需求,以美国海军为例,早起航母编队3艘替康罗德加级军舰和三艘斯普鲁恩斯级军舰多6艘反潜直升机,而现在的编队中博客2级取代替康罗德加级,反潜直升机的数量提高到12架,反潜能力提升颇多。由现代化的多功能军舰组成的新时代的航母编队,可以大大消减编队中的防空反潜舰艇数量,美国海军最小规模的特混舰队编制仅由博客级驱逐舰兼有防空和反潜的强大作战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舰队编队舰艇数量的30%-50%
                                                                                         【第二部分】机动

                              航母舰队的机动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问题,首先,机动本身并不存在战术能力,它不能直接产生战斗力,,舰队的机动实际上是数个航行段的组合,马汉说过,舰队机动是战术的能量积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机动等同与航行,航母舰队的机动分为航渡,警戒,出动和回收,防御,反潜,损管等,合理应用航行速度和航行路线,可以大大减小舰队被发现的几率,减少舰队遭受攻击的可能,同时可以为舰队提供若干 可供选择的攻击时间窗口,隐匿和突然袭击也可以作为机动战术效力的一部分。日本联合舰队在珍珠港突袭时将机动的攻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战前,美国海军已经有遇见战争的可能性,在太平洋日本可能发动攻击的路线上已经部署了一些潜艇巡逻线,在一些高度危险的区域海部署了侦察机。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了从未用过的贴近北冰洋的航线,夜间推进,在其6000海里的行程中有效的避开了美国的侦查,尽管情报已经显示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但美国海军在被袭击前一个周多的时间里始终无法找到联合舰队的影子,甚至与在被攻击以后仍然无法确定舰队的位置。航母的机动也能提高防御能力,特鲁克海战中,美国和日本双方都开始应用将航母驶入到积雨云下躲避侦查或者攻击的技巧,在海上,积雨云可以从高度500米一直堆积到8000米的高度,常常伴有雷暴,即便是以21世纪的技术条件也难以在这种条件下有效侦查和攻击目标,交战双方都利用赤道区常见的积雨云进行复杂的变相变速机动,至少有3艘航母因此避免被击沉的命运。
  舰队的机动是舰队的航向和航速所决定的,一个航母特混编队的舰队的航行能力并不是航母决定的,而是 有编队中航速最慢的军舰速度决定,军舰的航速又由其本身的航速极限,以及加速性能等确定。通常,航母舰队中,辅助军舰的最大航速以及加速性必须比航母高,美国的航空母舰通常都具有33节的最大航速,可以长期保持30节的高速航行,因此舰队编队中的其他军舰,如提康罗德加级,斯普鲁恩斯级,阿利 博客级等军舰最大航速 都超过30节,使用燃气轮机驱动,加速性好,能满足航母舰队日常放飞操作经常从16节加速到25-30节的需要。欧洲航母则是另一种情况,英国从二战起主力航母的航速仅有28节,最新的CVF设计的航速只有26节,因此欧洲的航母舰队的护航舰艇就不需要美国航母舰队那么高的航速要求,欧洲新一代的地平线,45级驱逐舰最大航速只有27节,他们是符合本国航母舰队的。

                      军舰执行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航速,比如当军舰使用拖曳声呐执行反潜任务时,航速仅6-12节,而航母如果执行放飞任务时,航速最高30-33节,执行收回任务时,航速约25节。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最大的烦恼就是集合做不同工作的 按照一个整体运作,其中的航行规划,指挥调度的复杂,远非普通舰队可比。比如一个简单的转向动作,对于串列航行的舰队,第一艘转向,后面的跟随转向就可以了,简单明确,而航母一般采用圆形编队,要采用内侧依次转向,转弯内侧的军舰先转,转弯的时间间隔,舰艇转弯的半径和响应速度个不相同,非常考验舰队指挥官和个舰指挥官的指挥操舵技巧,特别是防潜艇和鱼雷的连续S型机动,如果指挥和训练不得法,两三次拐弯以后舰队就散形了,还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1964年2月10日,澳大利亚海军航母墨尔本号的特混编队在执行战术巡航演练时,舰队要执行一个360度回旋转弯,因舰队指挥协调失误,护航的驱逐舰海者号在内侧转弯,因速度和转弯半径控制不佳,末段时就切入到航母航道,从航母右侧驶入航母的左侧,当驱逐舰发现位置不对时,《《《《《《《《《《《《《《《《我是海员,是驾驶员,在海上发生这种情况时,商船的做法是:有错不能改,让他继续错下去,一直到安全时,再改过来,如果此时就该,会造成对方错误判断,事故就这样发生了。海上大船之间的事故基本都是这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船的个头大,而速度低,另一方面是他在水里,不是陆地。另外有船吸效应,就是两只船并排航行,而且距离比较近时,两只船之间存在吸力,那一只小船会被吸过去,一般我们看见十几万吨的船,都远远躲开。一般我们会和其他船保持0.4海里,如果是十几万吨的船,避让一海里以上,这是保持的安全距离,不仅仅防止船吸,还有防止对方有别的动作,比如:失控,避让渔网。》》》》》》》》》》》》》》》》》》》》》再次穿越航母航迹回到航母左侧,但是距离航母过近,不知为何该舰指挥官选择再度转弯,这次成T字驶入航母航道与航母相遇,瞬间被墨尔本号拦腰切成两段,当即沉没,死亡82人。1969年6月3日,墨尔本号参与越南战争,在南中国海与美军协同训练时,同样因为舰队指挥协调失误,伊文思号很奇怪的做一个转弯,与直线航行的航母航行交叉,瞬间形成碰撞,墨尔本拦腰装上美国护卫舰伊文思号,同样将其切成两半,当即沉没,死亡73人,造成西方海军最大非战争原因的损失。并不是只有墨尔本号才如此不幸,美国,日本,英国在航母编队形成初期都出现过多次类似事故,以后航母国家对特混编队的航行和指挥 都做了特别详细的规则,并且要求特混编队航行操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大部分蓝水海军每年都会组织若干次特混舰队级别的远航训练,以确保舰队操作水平。

                                                                                   【机动战术的航路规划】

                         航母舰队的航路规划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航母舰队的指挥官而言,不能像火炮军舰时代那样必须将舰队驶入到目标的视距范围才爆发接触性战斗,二战时航母舰队需要在200海里以外就决定是攻击还是防御,现代航空技术使这个距离增加到600海里以上,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1000海里以外的目标进行小规模的突袭,如果需要超低空隐秘突袭,航母又需要接近目标不足350海里的距离,太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对于指挥者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困难,航母指挥室的海图操作中,会将航母上舰载机的几个典型作战半径用阴影园标示出来,给指挥官提高决策参考,通常需要显示的有:侦察机覆盖范围,反潜机覆盖范围,战斗机对空护航区域,战斗机对地攻击区域《高-低-低-高》,战斗机对海攻击区域《高-低-低-高》和负责航空系统的作战参谋需要迅速判断战场态势,并提供发动航母攻击的飞机出动架次和方案,并将这些方案中所需要的飞机实际作战覆盖区域叠合和显示出来,航海参谋则负责在海图上提供这些任务的航线图,按照作战条令需找最佳区域,提供航行需要时间航空操作的可能区域;战斗情报参谋则负责将侦查信息和敌威胁区域和可能威慑区域和威胁种类分别叠影在海图上,经过综合处理,最后这些信息会被投射到指挥室的大战术投影屏上,当决策者决定采纳一套或数套方案时,下级作战参谋则必须展开进一步更详细的指挥操作:航空作战指挥必须开始对作战任务进行规划,包括战术情报收集,情报收集反馈时间,机库准备操作需要时间,飞机使用主要武器种类,飞机挂弹加油,升降至甲板,做航前检查时间,飞机作战航线,各批次飞机出动所需时间,打击任务发生时刻,飞机往返时间,飞机降落时间,甲板回收清空时间等等;航行作战室则需要根据收集的反潜信息,气象信息,从海图上规划出具体出动飞机海图区域,以及回收飞机海图区域,然后根据海军航行条例,将军舰航行航线详细的绘制在海图上,包括舰队反潜Z字形路线的每一个拐点。航行舰队通常会策划多个预备案,以方便出现一些情况时应变,航海规划的航线区域会被下发到战术情报和航空任务部门,他们需要根据这些方案制定侦察机和反潜机的任务方案,并将这些任务反馈到战术任务的先期情报任务中。具体的作战方案的各个细节落实以后,作战参谋部会将作战计划提交舰队司令,根据海军授权的当前作战级别,舰队司令会对方案进行审批,有时候需要将作战方案发送给基地的大舰队司令或者国防部进行审批,和平时期的战术任务这类情况特别多,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区域时。当审批完成后,舰队各舰艇指挥官都将收到一份具体的作战任务简报和具体的任务指令,各舰艇根据指令制定航海计划和操舵指令《《《《《《《《《《《《译者注:航海计划和操舵指令,其实航海计划应该包括操舵指令,而且操舵指令只是航海计划的一小部分,不知道本文作者是怎么想的,可能对这个接触不多,或者海军另有规定》》》》》》》》
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是目前海军出现过的舰队编队中平均速度最快的,渡航状态通常为16-18节,执行战术任务时航速通常为22-25节之间,只有在大批次放飞飞机时航速加速到30节以上,美国海军统计表明在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全任务航程范围内,低于20节的占总任务的37.33%,20-25节航速的里程占51.04%,25节以上航速占约10.27%,其余则是10节一下的航速。美国的航空母舰已经实现了全核动力航空母舰,对后勤方面主要集中在航空燃油等方面,舰队中其它军舰都是燃油的,高航速任务为主的舰队任务要求导致舰队燃油消耗巨大,博客级军舰在20节时续航能力为4400海里,按照航母特混编队的航行方式,许多加速减速操作,实际航程3500海里都很难达到,因此海上补给非常重要,为了确保舰队机动性和冗余度,通常不会再军舰燃料消耗完之后才补给,对舰队的补给大约发生在军舰燃油存量低于30%时,补给舰不会一次性给舰队中每一艘军舰都进行补给,因为这种操作耗时太长,给6艘军舰补给一次燃油,水,食物耗时8小时,这个时候军舰航速低于10节,且基本不能进行变向机动,应对危险的能力较差。因此补给需要远离作战区域,补给舰大多最大航速不超过20节,很难跟随航母舰队行动,补给舰大多通过海军总指挥的调度和计划部署到预定区域,航母舰队作战任务全过程实际都需要事先规划,提前派遣和部署补给舰队,补给时间,次数以及补给区域,舰队开赴任务地点时间都是计划范围之内的事。编队航行中实际上各个军舰燃油消耗总是不等的,存量也是不等的,通常一次会给舰队中不大于60%和不小于30%的军舰补给,航母舰队渡航时补给间隔7-14天,作战任务时,补给间隔7天左右,在高强度作战时,补给间隔会缩短到5天左右。大多说补给操作仅仅针对燃油和淡水,食物类干货补给间隔时间较长,通常超过15天,弹药的海上补给有一定限制,在海上弹药补给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升机吊放,另一种是靠泊以后吊车转运,前者只适合小规模补给,运载重量不超过50吨,或是较为贵重切需求很紧迫的。靠泊要求条件较高,一方面要求海面风力等级小,海面浪较小,一方面要求其他船舶全部停下来。吊车转运速度快,效率高,平均1小时可以转运100吨以上货物,海湾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双航母舰队峰值一周补给干货数量约1000吨,战争后期下降到每周400吨,结束前一周的补给量不足100吨。而和平时期每个月干货补给量不到60吨
<<<<<<<<<<<<<<<<<<<<<此处可以看到美国建立海外基地的重要性,可是我们还没有海外基地,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很不好,航母无敌论应该在此处消停了》》》》》》》》》》》》》》》》》》》》》》》》》》


    发表本文得到版主同意
    本文是网络上第一种关于航母作战的论文,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维护本文原作者权利
    没有设备,安装语音输入系统总是出毛病,所以本文是手打出来的
     航空母舰作战战术发展与现状
                            文/周晨鸣   唐恩江
                                                本文摘自<舰载武器>增刊<军事评论〉2010版     ISSN  1671-3273

          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自1930年开始航空母舰作战战术的摸索,由于美国海军在航空方面拥有大量开拓性的重要任务,对航空母舰战术应用做出大量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创举,到1939年,美国海军实际已经对航空母舰舰队编成,防御体系的建立,航空兵的出动和回收,战术兵力投入方式,舰队机动模式等都有较为成熟稳定的规范和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航空母舰舰队作战战术较为成熟的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迅速验证了战前各种战术思想家的设想,并有出色的海军将领们创造性地发挥了航空母舰战术,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次由空中力量决定海面胜负的“海战”,日本海军山本五十六大将,英国海军坎宁安海军上将发展的诡秘的袭击理论,珍珠港和卡兰托战斗的结果将航空母舰舰队作战从战术影响提高到战役战略高度,太平洋海战的宏伟战役对美国和日本双方的战术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斯普鲁恩斯,佩里等名将都留下了对战术革新应用的范例。二战期间航空母舰的应用即是海军作战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也是航空母舰战术完善的时代,二战以后,航空母舰的基本交战于原则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这是因为二战以后不存在航空母舰舰队间的海战对决的势态,仅有美国拥有可大规模应用的航空母舰舰队,这些舰队在战后的作战中主要用于近岸攻击 ,并且由护航航母演化今天的两栖攻击作战舰队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的 发展和航空母发展了中型或小型航母作战模式,用于有限规模战争或有路基支援的低强度战争,苏伊士运之战和马岛战争都是这类作战的典范


                                                                                       【第一部分】舰队编成

           航空母舰舰队编成是基于1930年以来海军各大战役的经验总结而成,航空母舰舰队编成是实现战术目的的重要的一环,在火炮战舰时代,单一舰中串列队形是海军作战的主要编队方式,这种编队主要是为了便于集中发挥舰队内口径射程相似的火炮的火力,有利于观察炮弹落点,统一计算弹道,串行队列可以让舰队进入到火线战列中时每一艘军舰的前后火炮都发挥出最大射击角度,并且舰队旗舰可以位于首舰,只要简单的跟随就能完成舰队作战时的指挥,这一时期,战列舰舰队,巡洋舰分舰队,驱逐舰分舰队等泾渭分明,这种编队方法影响非常深远,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海军的编制方式任然沿袭单一舰中的编成方法,比如中国海军编队中的护卫舰支队和驱逐舰支队等等。航空母舰舰队不能按照传统的单一舰舰艇体制编成法,首先,航空母舰的战斗力投放主要是靠飞机来实现的,不需要形成传统作战模式下的火线战列,相反航空母舰投放飞机时,因为飞机的飞行轨迹的问题,需要较为疏开的并列队形,因此航母编队中航空母舰通常采用多艘航母并列航行的编队方法,两艘航母的距离从10到15链至2到3海里不等;航空母舰是一个防护能力较为薄弱的舰艇,尤其是对空防御,航空母舰主要依靠搭载的战斗机形成的防御圈实现对空防御,而舰艇本身的高炮和导弹仅能满足紧急时少量目标的近距离防空拦截,考虑到航空母舰损伤对舰队战斗力的伤害,必须利用其它舰只围绕航空母舰进行防护,提供多重的防空拦截体系,减少敌空中穿透的概率。二战前,美国和日本就知道航空母舰舰队最佳防空阵型是圆形编队,用防空火力较强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围绕航母密集编队,每艘军舰相距10-15链,位置交错,最佳的防御阵型至少需要三层防御,内层需要3-4艘军舰,距离航母15链,中层需要军舰6艘以上,距离航母30-50链,外层需要军舰8-11艘,距离航母4-8海里,防空的主力是127毫米高射跑和140毫米博福斯高速炮,航母编队中需要使用轻型巡洋舰,驱逐舰,有时候会把火力的战列舰也编入,混合了多种舰艇的编队方式又被称为特混编队,有别于传统的按舰种编队的方式。近似圆形的防空舰队编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当雷达瞄准火炮技术和无线电进炸引信开始应用后,穿透航母舰队的防空火网变得非常危险,1944年的菲律宾海战就充分表现了舰队防空的重要性,日本很少有飞机能穿过美国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毫无例外的被击落,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无法实现增加攻击架次来提高航空兵的突防成功率,只能提高单次攻击的成功率,自杀式的神风飞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二战末期,尽管日本使用了不少于2000架的神风飞机,但他们对于航空母舰的战果却乏善可陈。舰队的防空需要较多的辅助舰艇,众多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舰艇集中在一起,指挥和航行都较以前单一舰种编队复杂了很多,海军航行条令和战术条令都较火炮战舰时代增加了4倍以上,需要成倍增加的训练时间,以及更多的专业化的海军士兵。

          新时代的导弹武器和雷达技术的革命并未对舰队编成方法有太大影响,航母舰队依然按照多舰种混合编制,防御体系同样必须按照圆形围绕航空母舰展开多层次防御体系,导弹武器的出现时高射炮的延伸,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护航舰只的作战模式,不过由于导弹武器的高命中率和较远的射程,现代航母舰队中需要的护卫舰艇数量比二战时期大大减少,和二战时期不同的是,现代舰队编成中,防空圈既要基于军舰本身也要基于防空导弹的类型,航空母舰本身有近程防空火炮和点防御导弹,为了避免火炮射击的误伤,现代编队中内层防护军舰距离航母18-25链,避开密集阵类小口径高射炮的杀伤区域,内层防卫的舰艇必须能携带点防御防空导弹,这类导弹对付空中目标射程通常是6-15千米,护卫舰艇至少3艘,互相间距不大于3-4海里,确保每艘军舰的导弹有效防御区域能将内层防御的每一艘都覆盖,理论上对单一方向进入的空中目标在抵达航母前可以由4艘军舰组织至少4次拦截,即便在某些很小的重叠角度,也可以由2艘军舰组织2次以上的拦截。内层防御组织可以组成一个以航母为核心,覆盖半径约10海里的一个防空区域,有时候会增加一些军舰充实内层防御,这些军舰会把部署在比最内层军舰稍远的两侧,距离航母不大于5海里,用于增强局部的防御能力;内层防空体系之外是区域防空圈,由舰队中具有区域防空的专门驱逐舰担任,这类军舰一般准备远程的三坐标警戒雷达,装备最大射程30 公里以上防空导弹,他们负责为航空母舰舰队提供一个覆盖半径约90-100海里的防空范围,根据防空驱逐舰的性能,这类军舰在一个舰队中至少需要2艘以上,分散部署在距离航母10-15海里的位置。理论上目前海军的弹道防御能力,舰队能从距离航母100公里以外对来敌组织不少于30次的拦截攻击<以高空目标为主,如果目标均为掠海目标则效果会有衰减》,能应付不大于24个目标同时出现的在内层防御圈<距离航母150千米以内》。美国海军有条件开放多功能的大型海军舰艇,因而每一艘舰艇都有两种以上的能力,比如作为专业反潜的斯普恩斯级驱逐舰除了具有超强的反潜能力之外,还具有较强的点防御防空能力,提康德路加级巡洋舰则集区域防空和点防御两者之大成,美国海军80年代以后的编队中,通常由3艘替康罗德加级配合2艘斯普鲁恩斯级《换为博客级>就组成一个特混编队的防空体系,其中一艘防空见同时兼任内层点防御的角色,而一艘以上的防空舰则游离在外,用于拓宽防空圈,同样斯普鲁恩斯也是通常伴随在航母左右担任内层防御,但是一到两艘军舰编在外围提供反潜服务。

                    上面谈到的舰队编成基本按照防空作战模式来实现,对于航母舰队而言,空中威胁是第一位,水下威胁是第二位,二战中航母损失在潜艇手中的数量仅次于损失在飞机攻击方面的,二战期间潜艇航速很难跟上舰队的活动,尤其是在水下状态时,当时舰队编队只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编队航速<13节以上》,采取Z型反潜机动航线,且不驶入走过的海域,被潜艇攻击的概率非常低,但核潜艇的出现让潜艇的速度跟的上舰队航行的速度,并且能够全程水下活动,更加隐蔽。按照最佳防空阵型构成的近似圆形的密集编队对于潜艇的扇形发射鱼雷或者声自导鱼雷来说,无疑是个灾难。二战末期研制出来的鱼雷拥有10公里以上的射程和50节以上的航速,一艘高速航行的潜艇在8公里以上进行一次扇形攻击足以上编队中一艘以上的军舰被击沉或者重伤,声自导鱼雷可以在更远更隐蔽的距离发起攻击,8枚鱼雷可以取得很可怕的战绩,二战后,美国海军意识到这个问题,曾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航母,并且
每一艘主力航母上都搭载了数量不少的反潜飞机。在舰队编成上,基于反潜的要求,舰队中的军舰数量尽量少,队形以不规则并行疏开为佳,需要舰艇在舰队前进方向的前方对水下进行扫描和探测,清除出一个较宽的安全海域。20世纪80 年代初,美国航母特混编队中有两艘攻击核潜艇,通常航行在潜望镜深度,采用交叉航线法对航母前进水域进行水下探测,他们常常需要高速前进道航母舰队即将驶入的区域,用声呐反复探测,此外舰队中担任反潜任务的斯普鲁恩斯级军舰会有两艘在舰队外侧用声呐和直升机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航空反潜在80年代以后获得很大突破,通过高精度雷达,热成像仪,地磁仪,声呐浮标等构建的反潜手段对深海潜艇有很高的截获率,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中苏联的那些高速攻击核潜艇残留不到原来的百分之30,并且受经费影响很少出航,美国航母舰队的水下威胁基本消失,因此,美军减少了针对反潜任务的舰艇的数量,甚至让航母上的反潜机S-3退役,转而使用直升机反潜,把大洋的反潜任务交给路基的反潜飞机。21世纪,常规潜艇比二战期间基本并没有本质的提高,AIP技术仅仅是德国XXI潜艇的复辟而已,常规潜艇航速低,水下持续作战时间短,占位能力差,只能依靠伏击和区域潜伏的战术对航母形成威胁,二战时航母编队采取的高速航行的方式对今天的常规潜艇依然效果很好,高速航行可以很快的从潜艇的有效区域离开,并且给潜艇有效的射击窗口时间非常短,常规潜艇的有效作战区域在于潜海区域,特别是大陆架和河流出海口位置附近,航母舰队会尽量避开这些区域航行。幸运的是,今天的航空母舰,哪怕是那些搭载轻型垂直起降飞机的航母,都拥有超过200海里的攻击能力,很少会主动前往前海区域作战,所以,目前编队发展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重视防空,对反潜需求进一步缩减。

                                                                          【舰队的分散和集中】
                        在二战中,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通常采用单航母编队,每一艘航母及一个独立的分舰队,这种舰队的优点在于出动和回收的时间短,暴露在危险区域的时间短,有利于发挥攻击的突然性,同时遭受攻击时,防御指挥也较简单,分散的舰队不容易被潜艇攻击产生重创,单航母舰队的最大缺点在于对防御舰艇的数量需求大,一艘航母要出现比较严密的防御,至少需要15艘以上驱逐舰,但实际上二战时,日本仅仅为一艘航母配搭了8艘左右的驱逐舰,防空能力严重不足,在二战初期,日本面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防空能力不足,。潜艇威胁时主要威胁时,这样的编队较为合理的;美国海军在珍珠港以后,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舰只都严重匮乏,没有足够的驱逐舰分配,只能使用集中制,将两艘航母集中在舰队核心,用几乎所有能使用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围绕护航,集中体制可以集中防空火力,形成多层有序的防空火力,具有较好的防空能力,但是集中体制下空域面积小,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必须交替进行,航母编队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长。此外,如果当一艘被命中战损时,是整个舰队都有放慢速度已保护受损的舰艇,还是放弃受损的舰艇保持高速航行,这个选择题对于战略层面有很大影响,一旦放弃受损舰艇,势必会导致攻击迅速集中,最后沉没,而如果舰队放慢航速,则可能招来更大的损失,太平洋海战中美国和日本双方都为这个问题烦恼不已,大多数沉没的航母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取舍时被放弃才最终导致沉没。总体来说,集中体制比分散体制更合理一些,它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舰队中其它舰艇的资源,同时集中地兵力便于整体指挥,但是集中体制有自身的物理限制,由于高密度的舰队编队对航空运作有一定的影响,航母的1+1并等于战斗力2,越多的航母加入对这个影响越大,三艘以上的航母很难再2小时内投放或回收所有的打击力量,再多的军舰也只能把飞机停在机库,并不能直接产生战斗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超过三艘以上的航母编制在一个舰队中,这就是航母舰队要发挥高效作战的指挥能力和运作能力的极限。

                        现代化多用途军舰  对舰队的编成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电子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水面舰艇的多功能多用途化的发展越来越普及,很多军舰借助电子设备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等可以很好的执行区域防空,点防御,区域反潜 等任务。新的作战概念中,防空系统发展的扩展点防御对小型军舰影响非常大,通常海军舰艇的点防御大约是指射程在12-18千米距离上的防空导弹,这类导弹可以对小的重点防空区域比如2*2千米提供防空火力覆盖,海上将这类导弹作为军舰防空的的基本火力单元,三艘军舰以上组成的舰队可以利用这类导弹提供大约12*12千米的防御区域,点防御导弹系统通常对反舰导弹有较好的防御能力,有连续快速射击能力,最新的现代化导弹防御系统能同时打击多个空中目标,点防御系统作为舰队的最后一道舰队防空火线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这类系统的发展,进入21世纪,导弹和雷达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扩展点防御导弹武器系统,他们是基于原有对点防御的要求,利用科技进步,将导弹射程从原有的12-18千米的级别提高到30千米以上,这种提升符合军舰视距和地平线的关系,基本是对海掠海飞行目标雷达探测的极限距离,30千米以上的射程可以使导弹完成原来防空任务,因此被称为扩展点防御,对于点防御任务而言,射程的最大意味着拦截次数和机会的增加,极大的提升了系统效能,以前美国的ESSM导弹为例,与换代以前的海麻雀相比,在对付一波次来袭空中目标中,在同样的照射雷达条件下,能拦截打击的次数提高500%,三艘部署ESSM系统的军舰可以提供25*25千米的防御区域,如果以原海麻雀射击火力为标准,原来三艘军舰的任务,现在一艘军舰即可完成。直升机航空反潜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军舰搭载直升机大型化的趋势,使专用的反潜军舰变得过时。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军舰搭载直升机大多是5吨级,有少量9吨级,很多军舰只能携带一艘直升机,或者干脆不携带,或至少有个降落平台,这说明反潜压力降低后,对直升机的需求也在降低。新一代海军军舰已将开始使用更先进的13吨直升机,10-11吨直升机大量普及,每一艘军舰至少可以携带直升机,有些军舰机库甚至能携带两架直升机,舰队中执行任务的直升机总数和任务总飞行小时都有很大的提高,反潜圈的半径从50海里提高到100海里,基本能满足航母舰队的作战需求,以美国海军为例,早起航母编队3艘替康罗德加级军舰和三艘斯普鲁恩斯级军舰多6艘反潜直升机,而现在的编队中博客2级取代替康罗德加级,反潜直升机的数量提高到12架,反潜能力提升颇多。由现代化的多功能军舰组成的新时代的航母编队,可以大大消减编队中的防空反潜舰艇数量,美国海军最小规模的特混舰队编制仅由博客级驱逐舰兼有防空和反潜的强大作战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舰队编队舰艇数量的30%-50%
                                                                                         【第二部分】机动

                              航母舰队的机动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问题,首先,机动本身并不存在战术能力,它不能直接产生战斗力,,舰队的机动实际上是数个航行段的组合,马汉说过,舰队机动是战术的能量积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机动等同与航行,航母舰队的机动分为航渡,警戒,出动和回收,防御,反潜,损管等,合理应用航行速度和航行路线,可以大大减小舰队被发现的几率,减少舰队遭受攻击的可能,同时可以为舰队提供若干 可供选择的攻击时间窗口,隐匿和突然袭击也可以作为机动战术效力的一部分。日本联合舰队在珍珠港突袭时将机动的攻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战前,美国海军已经有遇见战争的可能性,在太平洋日本可能发动攻击的路线上已经部署了一些潜艇巡逻线,在一些高度危险的区域海部署了侦察机。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了从未用过的贴近北冰洋的航线,夜间推进,在其6000海里的行程中有效的避开了美国的侦查,尽管情报已经显示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但美国海军在被袭击前一个周多的时间里始终无法找到联合舰队的影子,甚至与在被攻击以后仍然无法确定舰队的位置。航母的机动也能提高防御能力,特鲁克海战中,美国和日本双方都开始应用将航母驶入到积雨云下躲避侦查或者攻击的技巧,在海上,积雨云可以从高度500米一直堆积到8000米的高度,常常伴有雷暴,即便是以21世纪的技术条件也难以在这种条件下有效侦查和攻击目标,交战双方都利用赤道区常见的积雨云进行复杂的变相变速机动,至少有3艘航母因此避免被击沉的命运。
  舰队的机动是舰队的航向和航速所决定的,一个航母特混编队的舰队的航行能力并不是航母决定的,而是 有编队中航速最慢的军舰速度决定,军舰的航速又由其本身的航速极限,以及加速性能等确定。通常,航母舰队中,辅助军舰的最大航速以及加速性必须比航母高,美国的航空母舰通常都具有33节的最大航速,可以长期保持30节的高速航行,因此舰队编队中的其他军舰,如提康罗德加级,斯普鲁恩斯级,阿利 博客级等军舰最大航速 都超过30节,使用燃气轮机驱动,加速性好,能满足航母舰队日常放飞操作经常从16节加速到25-30节的需要。欧洲航母则是另一种情况,英国从二战起主力航母的航速仅有28节,最新的CVF设计的航速只有26节,因此欧洲的航母舰队的护航舰艇就不需要美国航母舰队那么高的航速要求,欧洲新一代的地平线,45级驱逐舰最大航速只有27节,他们是符合本国航母舰队的。

                      军舰执行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航速,比如当军舰使用拖曳声呐执行反潜任务时,航速仅6-12节,而航母如果执行放飞任务时,航速最高30-33节,执行收回任务时,航速约25节。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最大的烦恼就是集合做不同工作的 按照一个整体运作,其中的航行规划,指挥调度的复杂,远非普通舰队可比。比如一个简单的转向动作,对于串列航行的舰队,第一艘转向,后面的跟随转向就可以了,简单明确,而航母一般采用圆形编队,要采用内侧依次转向,转弯内侧的军舰先转,转弯的时间间隔,舰艇转弯的半径和响应速度个不相同,非常考验舰队指挥官和个舰指挥官的指挥操舵技巧,特别是防潜艇和鱼雷的连续S型机动,如果指挥和训练不得法,两三次拐弯以后舰队就散形了,还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1964年2月10日,澳大利亚海军航母墨尔本号的特混编队在执行战术巡航演练时,舰队要执行一个360度回旋转弯,因舰队指挥协调失误,护航的驱逐舰海者号在内侧转弯,因速度和转弯半径控制不佳,末段时就切入到航母航道,从航母右侧驶入航母的左侧,当驱逐舰发现位置不对时,《《《《《《《《《《《《《《《《我是海员,是驾驶员,在海上发生这种情况时,商船的做法是:有错不能改,让他继续错下去,一直到安全时,再改过来,如果此时就该,会造成对方错误判断,事故就这样发生了。海上大船之间的事故基本都是这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船的个头大,而速度低,另一方面是他在水里,不是陆地。另外有船吸效应,就是两只船并排航行,而且距离比较近时,两只船之间存在吸力,那一只小船会被吸过去,一般我们看见十几万吨的船,都远远躲开。一般我们会和其他船保持0.4海里,如果是十几万吨的船,避让一海里以上,这是保持的安全距离,不仅仅防止船吸,还有防止对方有别的动作,比如:失控,避让渔网。》》》》》》》》》》》》》》》》》》》》》再次穿越航母航迹回到航母左侧,但是距离航母过近,不知为何该舰指挥官选择再度转弯,这次成T字驶入航母航道与航母相遇,瞬间被墨尔本号拦腰切成两段,当即沉没,死亡82人。1969年6月3日,墨尔本号参与越南战争,在南中国海与美军协同训练时,同样因为舰队指挥协调失误,伊文思号很奇怪的做一个转弯,与直线航行的航母航行交叉,瞬间形成碰撞,墨尔本拦腰装上美国护卫舰伊文思号,同样将其切成两半,当即沉没,死亡73人,造成西方海军最大非战争原因的损失。并不是只有墨尔本号才如此不幸,美国,日本,英国在航母编队形成初期都出现过多次类似事故,以后航母国家对特混编队的航行和指挥 都做了特别详细的规则,并且要求特混编队航行操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大部分蓝水海军每年都会组织若干次特混舰队级别的远航训练,以确保舰队操作水平。

                                                                                   【机动战术的航路规划】

                         航母舰队的航路规划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航母舰队的指挥官而言,不能像火炮军舰时代那样必须将舰队驶入到目标的视距范围才爆发接触性战斗,二战时航母舰队需要在200海里以外就决定是攻击还是防御,现代航空技术使这个距离增加到600海里以上,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1000海里以外的目标进行小规模的突袭,如果需要超低空隐秘突袭,航母又需要接近目标不足350海里的距离,太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对于指挥者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困难,航母指挥室的海图操作中,会将航母上舰载机的几个典型作战半径用阴影园标示出来,给指挥官提高决策参考,通常需要显示的有:侦察机覆盖范围,反潜机覆盖范围,战斗机对空护航区域,战斗机对地攻击区域《高-低-低-高》,战斗机对海攻击区域《高-低-低-高》和负责航空系统的作战参谋需要迅速判断战场态势,并提供发动航母攻击的飞机出动架次和方案,并将这些方案中所需要的飞机实际作战覆盖区域叠合和显示出来,航海参谋则负责在海图上提供这些任务的航线图,按照作战条令需找最佳区域,提供航行需要时间航空操作的可能区域;战斗情报参谋则负责将侦查信息和敌威胁区域和可能威慑区域和威胁种类分别叠影在海图上,经过综合处理,最后这些信息会被投射到指挥室的大战术投影屏上,当决策者决定采纳一套或数套方案时,下级作战参谋则必须展开进一步更详细的指挥操作:航空作战指挥必须开始对作战任务进行规划,包括战术情报收集,情报收集反馈时间,机库准备操作需要时间,飞机使用主要武器种类,飞机挂弹加油,升降至甲板,做航前检查时间,飞机作战航线,各批次飞机出动所需时间,打击任务发生时刻,飞机往返时间,飞机降落时间,甲板回收清空时间等等;航行作战室则需要根据收集的反潜信息,气象信息,从海图上规划出具体出动飞机海图区域,以及回收飞机海图区域,然后根据海军航行条例,将军舰航行航线详细的绘制在海图上,包括舰队反潜Z字形路线的每一个拐点。航行舰队通常会策划多个预备案,以方便出现一些情况时应变,航海规划的航线区域会被下发到战术情报和航空任务部门,他们需要根据这些方案制定侦察机和反潜机的任务方案,并将这些任务反馈到战术任务的先期情报任务中。具体的作战方案的各个细节落实以后,作战参谋部会将作战计划提交舰队司令,根据海军授权的当前作战级别,舰队司令会对方案进行审批,有时候需要将作战方案发送给基地的大舰队司令或者国防部进行审批,和平时期的战术任务这类情况特别多,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区域时。当审批完成后,舰队各舰艇指挥官都将收到一份具体的作战任务简报和具体的任务指令,各舰艇根据指令制定航海计划和操舵指令《《《《《《《《《《《《译者注:航海计划和操舵指令,其实航海计划应该包括操舵指令,而且操舵指令只是航海计划的一小部分,不知道本文作者是怎么想的,可能对这个接触不多,或者海军另有规定》》》》》》》》
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是目前海军出现过的舰队编队中平均速度最快的,渡航状态通常为16-18节,执行战术任务时航速通常为22-25节之间,只有在大批次放飞飞机时航速加速到30节以上,美国海军统计表明在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全任务航程范围内,低于20节的占总任务的37.33%,20-25节航速的里程占51.04%,25节以上航速占约10.27%,其余则是10节一下的航速。美国的航空母舰已经实现了全核动力航空母舰,对后勤方面主要集中在航空燃油等方面,舰队中其它军舰都是燃油的,高航速任务为主的舰队任务要求导致舰队燃油消耗巨大,博客级军舰在20节时续航能力为4400海里,按照航母特混编队的航行方式,许多加速减速操作,实际航程3500海里都很难达到,因此海上补给非常重要,为了确保舰队机动性和冗余度,通常不会再军舰燃料消耗完之后才补给,对舰队的补给大约发生在军舰燃油存量低于30%时,补给舰不会一次性给舰队中每一艘军舰都进行补给,因为这种操作耗时太长,给6艘军舰补给一次燃油,水,食物耗时8小时,这个时候军舰航速低于10节,且基本不能进行变向机动,应对危险的能力较差。因此补给需要远离作战区域,补给舰大多最大航速不超过20节,很难跟随航母舰队行动,补给舰大多通过海军总指挥的调度和计划部署到预定区域,航母舰队作战任务全过程实际都需要事先规划,提前派遣和部署补给舰队,补给时间,次数以及补给区域,舰队开赴任务地点时间都是计划范围之内的事。编队航行中实际上各个军舰燃油消耗总是不等的,存量也是不等的,通常一次会给舰队中不大于60%和不小于30%的军舰补给,航母舰队渡航时补给间隔7-14天,作战任务时,补给间隔7天左右,在高强度作战时,补给间隔会缩短到5天左右。大多说补给操作仅仅针对燃油和淡水,食物类干货补给间隔时间较长,通常超过15天,弹药的海上补给有一定限制,在海上弹药补给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升机吊放,另一种是靠泊以后吊车转运,前者只适合小规模补给,运载重量不超过50吨,或是较为贵重切需求很紧迫的。靠泊要求条件较高,一方面要求海面风力等级小,海面浪较小,一方面要求其他船舶全部停下来。吊车转运速度快,效率高,平均1小时可以转运100吨以上货物,海湾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双航母舰队峰值一周补给干货数量约1000吨,战争后期下降到每周400吨,结束前一周的补给量不足100吨。而和平时期每个月干货补给量不到60吨
<<<<<<<<<<<<<<<<<<<<<此处可以看到美国建立海外基地的重要性,可是我们还没有海外基地,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很不好,航母无敌论应该在此处消停了》》》》》》》》》》》》》》》》》》》》》》》》》》


                                                  【第三部分】航空舰队的出动和回收

                         航空队的出动和回收及设计单舰的战术指挥,又涉及舰队的战术指挥问题,这里我们到航空母舰舰艇本身以及航空部队的战术细节,只讨论与舰队战术相关的一些内容。航空母舰的飞机出动是航母舰队执行作战任务的唯一手段,是航母舰队中最重要,优先等级最高的舰艇操作。航空母舰舰队的航空部队是一个微缩的完整的空军,它需要在数十架的飞机编 制中,实现一个完整空军所赋予的侦查,轰炸,制空,反潜,电子干扰,武力展示等等一系列的作战任务,每一艘航母都是一个完整的微缩作战系统,每一艘航母都有能力单独组成一个舰队执行战术任务。指挥由一艘航母组成的特混编队是海军特混编队中指挥难度最小的工作,指挥官 可以坐镇在航母上面,旗舰的指挥系统和航母的作战指挥系统合一,舰队指挥官可以了解航母上的战术信息,侦查资料,可以直接派遣和调度航空单位,指派任务。如果舰队面对的敌我力量悬殊时,往往会有多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多航母编队,在多航母编队中,舰队司令只能坐镇其中一艘军舰上,不能再军舰内部进行信息交换和指令下达,需要舰与舰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就产生了相当大的难度,在二战期间,多航母间的信息传递基本通过灯语和旗语进行,采纳这种落后方式必须付出无线电静默的巨大代价,旗语和灯语都只能传递非常简单的词字短句,并且各舰必须处于无遮拦的视线范围内,编队舰艇较多时,仅仅在开始阶段的指令下达表明舰名的抬头字段都需要十几分钟才能识别,由于旗语和灯语的低效率,太平洋海战中的美国海军经常利用信使飞机来传递复杂指令和战术情报,这个习惯保持至今。鉴于信息和指令传达的限制,太平洋海战中的航母特混编队的航母编制很少超过3艘航母的规模,通常都是双航母,即使航母特混编队中有多过2艘的航母,那一定是采用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的混合编制,护航航母因为任务单一,指挥的信息交换量较少,可视为普通护卫舰艇。多航母时,舰队司令需要一个庞大的参谋部,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跟踪和管理每艘航母上的专业战术部门如航空部,情报部,航海部等等,还需要高级别的参谋对多艘航母信息进行汇总,一边舰队司令实时掌握舰队情况,现代化的今天,短距离微波定向通信部分解决了军舰与军舰之间的通讯的问题,舰队编队受指挥限制较小,舰队指挥官也可以不坐镇某一艘航母指挥,,美国海军专门从其大型登陆舰中发展一种大型指挥舰作为大舰队旗舰,具有非常强大和复杂的通信系统

                                                                                            【侦查与情报】

                               航空母舰和传统军舰最大的不同是飞机的作战航程和续航时间极大地扩展了航母舰队的作战范围,威力越大,责任越大,航母舰队的侦查和情报工作比传统舰队繁重数十倍以上。太平洋战争时代,美国和日本最多的时候将航母上搭载的一半的远程飞机作为侦察机投放出去,那个时期飞机的作战半径极限是300海里左右,海战发起的距离大多在150-250海里之间,侦察机只能进行白昼可视侦查,飞行员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能看到30海里的舰队舰艇,太平洋多云的气候时,采用1000左右的云下飞行,能看到15-20海里的区域,指挥官通常喜欢采用扇形投放侦察机的方式,每一架侦察机做三角航线侦查,多家飞机能形成相互重叠的区域。根据侦查的距离和飞机性能的不同,每一架飞机覆盖的角度区域不同,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指挥官大多喜欢采用俯冲轰炸机SBD来执行侦查任务,这种飞机重量较轻,机动性好,执行战术侦查时摆脱敌战斗机的拦截,航程比战斗机远,最关键是它可以在甲板满载准备出动的作战飞机前做滑跑起飞。SBD在战争初期航程大约约有900海里,能执行300海里半径的侦查任务,它能在距离航母300海里外采用S形搜素航线飞行2小时。以航母为轴心,以飞机半径为园,一架侦察机可以覆盖威胁方向17度左右。航母指挥官需要考虑和判断威胁来源的主要方向,决定一次投入侦察机的数量,在太平洋战争中,大多数侦查活动一次性投入都超过6架次,可以覆盖航母编队1/3威胁园方向。侦察机一次出动飞行耗时6-8小时,航母需要对航母前进飞行30度进行反复不断的侦查,因此需要2架次的飞机随时保持在空中,另外两架次准备交接班。太平洋战争时期侦查只能在白昼进行,大多数的侦查飞机出动都在凌晨5点左右,这样确保飞机放行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以后进入侦查区域天就亮了,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侦察机在侦查区域活动2-4小时,开始返航,航母出动交接班飞机,这样一个白昼需要出动三个波次。实际作战中,侦察机的出动更为复杂,必须考虑舰队的移动能力,航母舰队一个昼夜移动300-500海里以上,特别是夜间的航行,可以移动150-200海里以上,往往会脱离前一日的侦查区域, 如果敌人舰队也是同样移动能力的话,有可能双方擦肩而过都未可知,航母舰队在清晨被敌人发现的概率最大,太平洋上美国和日本舰队爆发的激烈海战充分说明这一概率,中途岛,莱特湾,特鲁克,珊瑚海等战役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保守的航母指挥官会在夜间转向到与威胁方向相反的航向航行,航速也会降低到12-16节,但这样容易受到战役战术任务的限制,如果航母在一个区域遂行类似给登陆舰队护航任务时,移动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航母舰队实际上完全放弃了对登陆舰队的制空任务,全力进行对日本舰队的搜索和打击,将登陆部队的数万人和上百艘各类舰艇当做诱饵,假如当时不是侥幸发现和定位日本联合舰队的位置,而日本也一直未能发觉,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巨大的战果,如果当时日本侦察机电台不出故障,提前8小时发回美国舰队的位置,则美国海军有可能即被大规模攻击毁灭登陆舰队,有无法在攻击中毁灭联合舰队的主力航母,从而大大拖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事后美国官方对中途岛战役的历史地位大加鼓吹,就是由此而来。太平洋海战时期,航母上所有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都要承担侦查任务,早期鱼雷攻击显得有效时,俯冲轰炸机作为主力侦察机,确保航母主要打击能力完整,到战争后期,鱼雷攻击有效性下降,所有鱼雷轰炸机作为侦察机较多,对于美国航母舰队指挥官来说,侦察机最少应该准备12架以上,航母每一次巡航作战任务98%的航空操作都和侦查有关。

                                                                                         【单机战术】

                              单机侦查战术对于航母舰队来说是较为少见的,大多数应用与舰载机较少的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或者是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上搭载的专用侦察机。单侦察机通常选择飞行航程长,滞空时间长,载员多的型号执行,二战时期用于执行侦查任务的飞机大多航程在1000海里以上,战争后期有部分飞机航程超过1600海里,因此,大战初期侦察机主要活动半径大约距离航母300海里,而战争末期根据战术环境的变化而扩展到400海里,大多数侦查工作都只能依靠飞机驾驶员的视力,在1941年太平洋,天气晴好无云的白天,飞行员可以轻松发现30海里以外的冒出水天线的舰艇烟柱,为了便于目视观察和识别,这一时期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在1500英尺{450-500米},这个高度 可以让远处海天线的军舰的舰体被明亮的天空衬托出来,并且可以避开高度在1000-9000米的云的屏蔽和干扰。尽管大多飞行员都宣称他们可以看到30海里以外的舰艇,但是海军的指挥官们对侦查员那双极富好莱坞演技的眼睛的可靠性认定仅有10海里,于是他们要求执行单机侦查任务时执行S形航行的距离需要小于10海里,避免漏过目标。舰队中航空作战参谋在制定侦查任务时,需要在海图上刻画在最近几小时内航母即将航行的航迹,然后明确侦查飞机的方向,根据飞机的巡航速度画出飞机抵达任务区域的航线,并标记抵达时刻,然后明确侦查任务的飞行航向,飞行拐点的距离和时刻,并根据侦查员的视野在海图上标出侦查区域,按照时间刻度进行网格化。飞行员接受航空任务简报和任务地图后,起飞前需要对准时间,起飞后按照约定的速度和航向飞行,到达任务地区后,需要使用无线电播报{早期数据链的出现就是这种需求下,侦察机需要进行简单的信息传递,而这却给未来带来另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得海军的作战能力得以巨大的提升}抵达时刻和速度,航空作战参谋将这些时刻标记在规划的海图上, 成网格状的海图可以显示出航母舰队对周边情况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区域侦查覆盖时间的引入,对指挥官判断周边动态有很关键的作用。单机侦查常用的巡逻航线规划视舰队指挥的侦查目的而定,飞机侦查能力受飞机上侦查设备的视距限制,二战时期的飞行员肉眼加简单的手持望远镜可以观察10-18海里的驱逐舰以上目标,飞机航迹两侧15海里的宽度的区域则可视为已知区域,侦查飞机可以带来30海里宽度的条带形区域,警戒时,飞机通常做直线飞行,飞行航向与航母舰队航向相切,一架SBD执行300海里半径侦查时,可以飞过约900平方海里,为舰队提供一个覆盖约60度的带状警戒区,这个警戒带失效时间大约为2小时。警戒飞行对于老式飞机效率低下,在威胁程度不高时可以采纳。直线飞行还较常用于照相侦察,照相侦察用于对陆地区域进行侦察,有两种类型设备,一种是广角相机,镜头视角约90-100度,安装在飞机腹部,飞机需要采用掠飞通过目标的方式拍照,战略侦察飞机飞行高度9000米,可以获得1:100000的地形底片,可以识别建筑物和车辆,一次通过可以拍摄20000米宽度区域;战术侦查飞行高度约为1800米,可以获得1:20000的底片,能识别人员,车辆类型,火器类型等等,一次通过可以拍摄4000米宽度。另一种是侧视照相机,非高空专用的侧视战术侦查相机通常视角为40-46度,定轴斜向飞机下方偏一侧60度,高度10000米,可以拍摄距离飞机航线一侧8-56千米距离的地面情况,对30千米左右目标有较好的分辨率,可识别固定设施,建筑物,公路,桥梁等,战术侦查飞行高度为3000米,可以对航线一侧2.5-17千米距离的目标进行近距离拍摄,能识别距离10千米左右的人员,武器类型,车辆型号等。
单机侦查中,较为常见的任务规划视区域性的S形航线,这种航线飞机基本重复“几”字轨迹,每一次转向都只转90度,每一次转向飞行时间都相等,飞行轨迹间的间距通常采用两个视线距离之和的2/3,这样可以确保航线间搜素区域有部分重叠,避免漏过目标,视线距在二战通常被定义到10-15海里,战后雷达出现 让视距突飞猛进,美国70年代使用的战术对海搜所的战术侦察机雷达探测距离可达80千米以上,视线距提高到40千米以上。S形侦查航线可以为航母提供一个近似矩形的已知区域,或者一个纵深较大的条带区域,对于舰船来说,该区域有效性约4小时。

                                                                                                【双机战术】

                                  双机侦查是航空母舰侦查任务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战术,也是侦查效率较为好的一种战术,到目前为止,双机侦查战术发展非常成熟,有十几种不同的任务规划,还有十几种不同目的的应用变形。目前最为常用的大体有相交航线和同向航线两种

                               相交航线法较多应用在对空警戒上,这种战术侦查扫描海域大,时间重叠紧密,对高速机动目标有较好的发现概率,它比较适合以战斗机为侦查任务的设定,两架任务飞机可以自行联系,并依靠约定的交汇点进行自我保护。相交航线要求双机出动间隔时间较小,最好是在5分钟之内出动。飞机出动后各自按照自己的航线前往目标,两架飞机航向有一定的散开角,通常这个散开角是由飞机的航程和飞行速度确定的,二战时期飞机应用这种战术夹角约为10度,而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则为15-20度,飞机出动后按照各自的航向飞往任务区域,抵达任务区域后两架飞机相距35-100海里,飞行一段时间到达拐点以后,飞机转向为相向飞行,飞行约数十分钟后,两飞机位置交错,成背向飞行,飞机继续保持直线飞行到任务最后一个拐点,最后一个拐点相距随飞机航程不同可达400-600海里不等,两个拐点间的距离加上雷达视距则是侦查任务的扫描区域,以美国海军70年代主力战斗机F-4J为例,相交航线法能实现距离航母400海里外宽度为480海里,纵深可达100海里的探知区域,如果跟换8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F-14A,则同样距离上的侦查宽度可达900海里,纵深可达200海里。相交航线法中飞机任务起始段的相向交叉飞行,可以比较好的解决飞机尾后盲区的问题,对于高空中威胁区域非常合适,飞机可以互相探测到对方尾后盲区是否有敌机跟踪,并始终有一架飞机对正面形成保护,而尾后则交于扫描过的安全区域。

                                 通向航线法是一种较传统的侦查模式,有时候也叫扇形搜索法,它的飞行员操作较为简单,容易执行,适应各种类型的飞机和侦查搜索任务类型,是多机组合任务的较为理想的方式,飞机越多,侦查效率越高。侦查任务中,一架飞机先出动,按巡航速度前往任务区域,后续飞机等待一个时间间隔起飞,保持与前机同样的航向,飞往任务区时,后机可以与前机航向保持一个小的角度差,可以 增加抵达任务区后两机的间隔,前机飞行到距离航母舰队的距离顶点,转向任务搜索航线,搜索航线于航母航向有5-30度不等的夹角,希望搜索距离离本舰远,则可以采用较大的夹角,如果希望较近距离较大宽度的区域,则可以采用较小夹角。航母指挥官用控制后机起飞时间来控制后机与前机的距离,通常在任务区,后机最佳的时机是当前机完成转向,并飞过后机即将通过的航迹好后,10-15分钟,后机通过交会点。后机的任务顶点应该比前机远,距离不小于飞机雷达视距的1/2,不大于雷达视距2/3。这样,双机同相搜索实际上会形成两架飞机对某一区域的线形大宽度连续搜索,可以充分发挥飞机航程的优势,也能形成纵深较大的搜索区域。以美国海军F-14A为例,两架携带2个副油箱和4枚不死鸟空空导弹,两机出动间隔15分钟,可以搜索600海里以外纵深200海里的800海里宽度的区域,如果任务宽度小一些,搜索距离可以提高到800海里以上,这个距离任然可以确保400海里以上的搜索宽度。有时间为了增加短时间内的搜索宽度,出动飞机时两架飞机拐点的间距拉的比较远,比如同样是F-14A,如果把拐点间距拉开到400海里,则两架飞机可以搜索600海里外宽度为1400海里,纵深约90海里

                                同相双机可以很容易扩展到同相多机的任务方式,它随飞机数量的增加,探测区域宽度增加,二战期间一次性基本派遣4-8架飞机进行搜索,最多的时候,甚至出动16架飞机用于搜索,多机侦查现在受现代化的影响,已经不大可能出现了。

                               电子技术的现代化,为侦查任务带来了许多变化,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航程越来越远,需要控制越来越大的区域,这导致了预警飞机的出现,用于远程雷达的预警飞机是航母中最重要的早期预警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战术空中海面情报搜素飞机,较先进的预警机还兼有部分的指挥任务。预警机的特点和任务都比较特殊,首先它要求不间断的实时监控某一区域,因此它和以往的间断式扫描侦查有很大区别,预警机需要不停的使用雷达向四面发射电磁波,它能看见超过300千米的飞机目标和400千米的船只目标,以目前最先进的E-2D为例,飞机巡航速度仅有400千米每小时,飞行一小时才抵达自己雷达前一个小时扫描区域边缘,飞机在任务区顶多只能飞行4小时而已,预警机不依靠航程来实现对任务区域的扫描,它的远程雷达可以覆盖直径760-1000千米的圆形区域,并提供不间断的实时监控信息,以现代高速攻击机的速度,穿透预警机提供的监控区域至少要一个小时,这是现代海军最顶级的侦查手段,它的效果相当于具有远程探测雷达的4架F-14A执行四角矩形航线时提供的侦查区域,以上美国超级航母昼夜出动4架次的预警机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对空对海监控,如果没有E-2C这样的飞机,需要出动24架次的F-14才能实现同样的监控区域和同样监查效果。预警机的特性导致它的任务类型和传统侦查任务出动都有巨大的区别,预警机的任务有两种,一种是常规巡逻,以E-2C为例,它要求飞机在航母前进方向150海里外执行四角矩形航线,任务留空4小时{E-2C转弯时雷达不能探测,要求航线直,转向少},一般飞到150海里处,爬升至9000米高度,每飞行一小时转弯一次,飞机在航母前方飞行一个完整的闭合矩形航线,可以提供距离航母航行方向最远1000千米的空域和海域情报,可以提供航母航向两侧最远600千米的空域海域情报,整个任务时间内,航母上空150海里范围内都在飞机雷达视野内。预警机的飞行时不断发送电磁波的过程,如果任务要求航母潜行,那么无线电静默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预警机活动距离航母不远,是比较明显的目标,考虑到既要发挥预警机的超远探测能力,又要避开航母舰队的位置暴露,预警机还有一种前出任务用于侦察,飞机会被派遣到预定需要监视的区域, 这个区域通常距离航母不小于400海里,飞机由于飞行距离远,在任务区域的任务时间变为3小时,按照三角形闭合航线飞行,任然是一小时转向一次。前置远程监视适合航母潜行至某个战斗区域前的预先侦查任务,预警机雷达开启点距离航母的距离在敌远程搜索雷达视力之外,三角航线 与航母的航行轨迹没有直接联系,不易推断出航母的位置,此外这种任务类型可以提供距离航母1200千米以外空域海域情况,适合航母执行远程攻击时的预警指挥工作。

                         【防空作战】《《《译者注:即为大家平时说的空战,说防空作战很容易使人误解为“防空”》》》

                        防空作战是航空母舰舰队的一个基本作战能力,航母舰队防空能力是结合军舰防空火力和航空母舰上战斗机防空能力的综合体,由于涉及本方飞机和各军舰上的各种火器的应用,航母舰队的防空体系是非常复杂的。以现代化的航母特混编队为例,航空舰队的防空体系从航空母舰开始,航空母舰自身有末端的速射火炮,负责最后100-1500米的防御,点防御防空导弹,负责防御1000-12000米的范围,它是防空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护航舰队中防空驱逐舰提供的防空导弹负责防御以舰队为核心的6-100千米的范围,多艘军舰和先进的远程防空导弹甚至可以防御区域的半径扩大至100海里《185.2千米》,舰队中军舰上的导弹武器组成的防空圈是具有排他性的,它可以兼容本方同类导弹武器的部署,但拒绝本方飞机进入。舰队的第三层防空圈是由航空母舰的舰载战斗机提供的,这些预警机都是接收到预警机的信息从航空母舰的甲板紧急出动的,他们主要负责100-250海里的防空作战,这个区域时航空母舰战斗机的主要作战区域,飞机几乎空载,挂满空空导弹,开着后燃器,以最快的速度《不小于1.2马赫,一般为1.4-1.6马赫>冲刺进入防空区域,拦截敌方来袭目标。最外层的防空能力无法形成完整的圈,航母上没有足够力量投递维持这种规模的空域,但航母空域根据威胁来源方向进行局部控制,外层防空拦截区可以远达400海里,即700千米,这个距离超过了大多数国家战斗的作战半径,在20世纪80年达除了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几乎不能再这个距离上建立对航母舰队的探测和跟踪,外层防空需要预先部署空中力量,即便是航母上最远程的战斗机,执行这样的任务也必须携带所有外挂油箱,外层防空圈的能力受预置远程战斗机数量限制,它是航母舰队指挥官手中的奇兵,如果应用的好,航母舰队的制空权将延生到航母舰队外1000公里的区域,如果应用不好也没有太大副作用,但航母基本防御体系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远程防空】

                           远程防空任务分为警戒和战斗部署两种规模,警戒任务时日常出动的飞行任务,它必须在具有远程雷达预警信息的支持执行,雷达信息可以源于预警机,也可以源于雷达前哨军舰,远程任务的远程是相对于150-250海里的舰队防空圈论,它的距离即取决于航母舰载机的能力,也取决于敌人威胁的类型。在冷战时期,为了防御苏联具有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且携带射程500公里的超音速导弹的逆火轰炸机,美国海军必须在逆火进入发射程序之前拦截目标,因此,拦截区域划定为400海里,这个距离上,战斗机多全力加速冲刺的苏联轰炸机有5分钟的作战拦截时间,这个时间还不足以让逆火飞到可以瞄准航母发射导弹的距离。美国海军发展主力战斗机F-14雄猫有能力在400海里外执行战术巡逻长达两小时以上,冷战以后,苏联威胁消失,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逆火机队,但是俄罗斯失去了远程航空作战能力的基础,不能组织起前苏联时代的大机群高密度超饱和攻击,因此,远程威胁降低,美国将F-14退役,F/A-18E/F超级大黄蜂继任为主力战斗机。超级大黄蜂的远程能力比熊猫略微弱一些,,但威胁降低后,超级大黄蜂也需要在那个距离上长时间停留,美国海军的远程防空作战从770千米降低到660千米以适应装备的变化。警戒任务时,战斗机必须先于预警机15分钟出动,一般是双机编队,战斗机预先起飞可以为预警机扫清前进路线,为空中威胁预置战斗机,预警机出动15分钟后,需要出动第二组双机编队,两组双机编队按照相交航线法进行任务飞行。警戒任务出动周期较长,大约需要30分钟,飞机飞往预定部署区域也需要40-50分钟,因此它要在至少40分钟后才能建立有效任务时刻。90年代以后,70年代建造的雄猫战斗机的寿命接近极限,为了提高飞机任务能力,延长飞机服役时间,美国海军采用空中加油的方式为雄猫战斗机延长任务飞行时间,通常雄猫战斗机起飞一次可以在任务区停留2小时,而90年代以后,在第二组起飞两小时后出动KA-6E《A-6E的加油型号》,这架经过改装的空中加油机可以轮番相任务区的4架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它可以给每架飞机加注超过6000磅的油,让飞机在任务区停留时间延长1-2小时,有空中加油机参与的空中警戒航线从西安相交航线的末端变为封闭四边形航线,在两机队相遇地点附近进行空中加油,两机队通过相遇点时差为30分钟。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警戒任务飞行有时简化为两个单机的任务,一方面雄猫战斗机航程远,设备齐全,另一方面,雄猫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远程探测能力和远距交战能力。警戒任务并不太需要僚机的保护,在有较好预警机雷达支援的战术背景下,单机任务效率较高,比较适合威胁程度较轻微的时期。正常状态下,        远程警戒的四架F-14雄猫战斗机能够对最多14架战斗机发起拦截{好莱坞电影《TOP GUN>中描写的雄猫双机战斗机拦截8架来袭飞机略有艺术加工成分,但任属交战规则允许的范围内》,24架次以下的目标可以实现拦截和驱逐的目的,可以确保成功率达91%,二战后喷气战斗机时代美国的敌人还从未有过在一个单一方向组织24架次飞机攻击的记录,由于从航母到远程任务区需要飞机飞行40-60分钟,距离较远,也不可能进行超音速飞行,在交战发起时,从航母召集飞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旦预计有较大的威胁存在时,必须预先对威胁方向预置战斗机,应对威胁。以80年代初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为例,舰上搭载20架雄猫战斗机,按照90%的完好出动率计算,有18架飞机可以直接调动,其中一个扇面的远程警戒任务就需要4架战斗机,大多数实现防御必须建立两个相互间可以支援的扇面以扩大防御宽度,也就是说预置8架飞机在威胁方向,当发现有敌机企图进行穿透飞行时,至少2架飞机可以立即进行拦截,而有4架飞机可以在15分钟内赶到并展开攻击,考虑到任务轮替,远程的雄猫战斗机不能将18架战斗机一次性投放出去,但是可以一次最多出动其中的12架,利用起飞时间差,当后6架开始出动时,第一批次出动的飞机返航,也就是说,一艘航母可以在远程预置的战斗力最多有12架,可以直接应对苏联两个团级规模约40架次的飞机攻击,如果遭遇一个团战斗机掩护的一团攻击机《指典型的SU-27战斗机掩护一个团TU-22M发起突袭的战术》,拦截成功率约为86%。当然以上这些是较为理想的状况,实际上不死鸟导弹的单发命中率一直低于60%,拦截的效率更多的期望敌人承受不了那么的损失返航的基础上,一旦当苏联机队有较好的电子战机干扰支援时,一个战斗机团掩护的轰炸机团其实能够轻松突破这条防线,虽然后面还有航母上20架战斗机组成的更严密的防御圈,但是一旦超过两个团级以上目标威胁时,需要组成双航母舰队,利用两艘航母的舰载机实现飞机数量的优势,双航母舰队可以确保有厚度较大的任务区,最多可以预置作战飞机数量达24架以上,可以抵御苏联师级以上规模的航空攻击。冷战时期苏联从未调集和组织过师级以上的远程飞行任务和模拟攻击,因此美国海军判断双航母以上的防空能力可以正面面对苏联红海军航空兵的威胁。

                                                                                    【舰队航空防空】

                       从50年代到2000年初,美国海军编制中遵循使用轻重两型舰载战斗机的防空思想,这种思想诞生有其历史原因和技术基础,从历史上来说,太平洋战争中,重型战斗机的燃油多,航程远,即便机动性能较弱,飞抵目标上空时也减重到可以格斗作战的分量,而在航母上空的担任防御的战斗机因为距离航母近,不需要考虑太多航程问题,但飞机必须具有最大的爬升率,最强的机动性和速度特征。当时航母上常常针对这两种特性装备两种飞机,到了喷气时代,在飞机的重量上和发动机功率的问题上,发动机永远显得不足,因此派生了轻巧和短程的单发战斗机,和大而重型,安装有全面设备且较多燃油的重型战斗机两种,这两者自然而然的承担了远程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美国在50年代发展了F-8十字军战士轻型战斗机和F-4鬼怪2型重型战斗机,80年代发展了F-14雄猫重型战斗机和F/A-18大黄蜂轻型战斗机。这一时期,重型战斗机同时担任远程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而轻型战斗机只担任舰队防空的任务。通常,预警机发现敌人踪迹时,会调集担任远程防空的战斗机就近进行接触性识别,识别飞机类型,型号,规模,并对其敌意和航向进行近距离确认,一旦明确了敌人的具体信息,最重要的是明确敌我和实现交战守则以后,航母必须开始组织机库和甲板上 的飞机,组织飞机数量不少于来袭数量的原则,参与防空作战的飞机,都只加注内部燃油,轻型飞机加注到100%,重型飞机加注到70-80%,飞机全部挂载空空导弹,一旦前方开始交战,航母则出动甲板上准备好的战斗机,飞机起飞后都已最快速度飞行到距离航母250海里的航母舰队防御线待机,少量甲板上的远程任务的待机战斗机可以出动后开加力,以超音速前往交战区,他们会是第一批出现在通过远程拦截防御线的敌机前的防御力量,这些飞机通常会在最短时间内把飞机上携带的不死鸟导弹向敌机倾泻,当中距导弹发射后,双反飞机接近到快视距接触距离时,飞机会侧向飞行,希望能够吸引开护航的战斗机,减轻后面付款飞机的压力,如果敌护航战斗机不来追击,则迂回到敌机编队后侧发起近距离空战,扰乱敌人队形,拖延敌人的前进时间。从甲板上出动的轻型战斗机大多是双机编队,它们不会一出来就扑向敌目标,而是在250海里线处等待尽可能多的本方战斗机集中,凭借整体实力对敌形成拦截,力求在局部形成优势。在麻雀导弹时代,F-18大黄蜂战斗机会挂载2枚麻雀导弹,4枚响尾蛇导弹升空,它的燃油较少,对于类似逆火这类超音速目标只有一次拦截开火的机会,然后只有尽可能冲向敌机,与之展开赤裸裸的近距离斗狗《水平面机动为主的空战》。航母上搭载轻型战斗机一般只有20架,不过这些飞机有能力在30内全部升空,他们可以迎击超过自己数量一倍的目标,他们的目的不在于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而是第一时间打掉敌人的攻击机,很多时候进入到舰队防空区时,空战变得很惨烈,己方飞机会面临较大的损失,这种状况在80年代末有所好转,F/A-18取代了原来的A-4,A-7,F-8等战斗机和攻击机,它让航母搭载的轻型战斗机的数量从20架提高到40架,这些飞机大多数都可以直接出动参与到防空作战中。90年代末,先进空空导弹的出现让舰队防空这一级防御出现巨大变化,先进空空导弹不同于之前出现的麻雀导弹,它不仅可以同时对付多个目标,最大优势在于它把交战距离从麻雀时代的10海里提高30海里<<麻雀在实战中从未超过10海里的距离上发射》,在这个距离超级大黄蜂可以从容的发起四次拦截射击,而不是只有原来的一次射击机会,这将同样数量的战斗机拦截敌机的次数大大提高,因此后期的大黄蜂挂载不少于4枚的中距导弹参与作战。而芯片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战斗机雷达的性能大幅提高,先进的机载雷达可以在40海里外开始跟踪目标,而早期的第三代战斗机的雷达很少能在50海里外截获目标建立航迹头<译者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印刷错误,没有见过航迹头,这个概念,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的记录《尤其是性能繁杂且可靠性低下的APG-63早期型号>.得益于AWG-9雷达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海军的F-14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但角速度和距离的精度并不足以获得射击窗口,再加上不死鸟导弹的命中率问题,这使得F-14在执行拦截任务时的拦截效能并没有预料的高。随着雷达性能的提高和导弹性能得到根本改变的F/A-18E/F进入美国海军现役后,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事实上美国海军的F-14退役后损失的仅仅是最大拦截距离

                           2000年以后,超级大黄蜂作为海军航空兵战术思想成熟的代表加入到航母舰载机的队列中,它成为第一种统一航空母舰上作战飞机的全能飞机,它将传统的重型战斗机,轻型战斗机,重型全天候攻击机,轻型攻击机的职责全部集于一体,具有实用可靠的电子设备,超级大黄蜂成为华美甲板上唯一的战斗机了。这个变化带来了航空母舰上作战能力的巨大飞跃,对于防空作战来说,在它之前,远程改雄猫上,近程该大黄蜂上,而超级大黄蜂则把这个复杂操作变成仅仅数量上的调动,指挥官只需要考虑几架飞机出动做远程任务,几架飞机去做舰队防空任务,如果他愿意,甚至可以让航母上搭载的全部飞机去做同一个任务。80年代的尼米兹航母上轻型重型战斗机总数大约是40架,需要分别执行任务,比如远程任务最多只能派遣12架飞机,而2000年以后的尼米兹上搭载的50架战斗机至少40 飞机可以轻松的出任这个任务,作战能力提高三倍以上,正因为综合战斗力的成倍提升,超级大黄蜂的性能相比之前雄猫逊色的部分完全可以忽略。超级大黄蜂在防空中凭借先进的有源相控阵的火控系统,利用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可以真正实现同时打击4个以上目标,同时导弹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将交战距离推移到100千米以上,超级大黄蜂可以在于敌战斗机迎头对冲到目视的过程中组织至少8次以上的攻击,因此对于它而言,高过载高机动的斗狗重要性大幅下降,携带更多的空空导弹成为更重要的事情,美国海军专门为超级大黄蜂开发了多联挂架,以图让飞机一个架次携带更多的导弹,飞机拦截能力的大幅度上升极大地提高了飞机对抗来袭目标的数量,80年代出动20架飞机只能打击乐48目标,而2000年以后,出动20架飞机超级大黄蜂则至少可以打击200个目标。

                       航母舰队的多层防御体系是一个数学概率问题,它并不要求每一层防御的有效性都达到100%,假设每一层的防空实际拦截效率达到60%,那么整个系统的防空拦截成功概率高达97.44%。而实际上每一层效率高低不等,比如宙斯盾服役以前,区域防空的效率远远低于60%,而宙斯盾服役以后区域防空的效率上升到80%以上,根据美国海军作战评估,美国海军单航母舰队对付48架飞机规模的攻击《24架逆火,美甲挂载3枚射程380千米超音速反舰导弹,24架护航米格-23战斗机,后更换为苏-27》在70年代末期为62.31%,在80年代末为91.17%,到90年代末为99.73%


                                                  【第三部分】航空舰队的出动和回收

                         航空队的出动和回收及设计单舰的战术指挥,又涉及舰队的战术指挥问题,这里我们到航空母舰舰艇本身以及航空部队的战术细节,只讨论与舰队战术相关的一些内容。航空母舰的飞机出动是航母舰队执行作战任务的唯一手段,是航母舰队中最重要,优先等级最高的舰艇操作。航空母舰舰队的航空部队是一个微缩的完整的空军,它需要在数十架的飞机编 制中,实现一个完整空军所赋予的侦查,轰炸,制空,反潜,电子干扰,武力展示等等一系列的作战任务,每一艘航母都是一个完整的微缩作战系统,每一艘航母都有能力单独组成一个舰队执行战术任务。指挥由一艘航母组成的特混编队是海军特混编队中指挥难度最小的工作,指挥官 可以坐镇在航母上面,旗舰的指挥系统和航母的作战指挥系统合一,舰队指挥官可以了解航母上的战术信息,侦查资料,可以直接派遣和调度航空单位,指派任务。如果舰队面对的敌我力量悬殊时,往往会有多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多航母编队,在多航母编队中,舰队司令只能坐镇其中一艘军舰上,不能再军舰内部进行信息交换和指令下达,需要舰与舰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就产生了相当大的难度,在二战期间,多航母间的信息传递基本通过灯语和旗语进行,采纳这种落后方式必须付出无线电静默的巨大代价,旗语和灯语都只能传递非常简单的词字短句,并且各舰必须处于无遮拦的视线范围内,编队舰艇较多时,仅仅在开始阶段的指令下达表明舰名的抬头字段都需要十几分钟才能识别,由于旗语和灯语的低效率,太平洋海战中的美国海军经常利用信使飞机来传递复杂指令和战术情报,这个习惯保持至今。鉴于信息和指令传达的限制,太平洋海战中的航母特混编队的航母编制很少超过3艘航母的规模,通常都是双航母,即使航母特混编队中有多过2艘的航母,那一定是采用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的混合编制,护航航母因为任务单一,指挥的信息交换量较少,可视为普通护卫舰艇。多航母时,舰队司令需要一个庞大的参谋部,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跟踪和管理每艘航母上的专业战术部门如航空部,情报部,航海部等等,还需要高级别的参谋对多艘航母信息进行汇总,一边舰队司令实时掌握舰队情况,现代化的今天,短距离微波定向通信部分解决了军舰与军舰之间的通讯的问题,舰队编队受指挥限制较小,舰队指挥官也可以不坐镇某一艘航母指挥,,美国海军专门从其大型登陆舰中发展一种大型指挥舰作为大舰队旗舰,具有非常强大和复杂的通信系统

                                                                                            【侦查与情报】

                               航空母舰和传统军舰最大的不同是飞机的作战航程和续航时间极大地扩展了航母舰队的作战范围,威力越大,责任越大,航母舰队的侦查和情报工作比传统舰队繁重数十倍以上。太平洋战争时代,美国和日本最多的时候将航母上搭载的一半的远程飞机作为侦察机投放出去,那个时期飞机的作战半径极限是300海里左右,海战发起的距离大多在150-250海里之间,侦察机只能进行白昼可视侦查,飞行员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能看到30海里的舰队舰艇,太平洋多云的气候时,采用1000左右的云下飞行,能看到15-20海里的区域,指挥官通常喜欢采用扇形投放侦察机的方式,每一架侦察机做三角航线侦查,多家飞机能形成相互重叠的区域。根据侦查的距离和飞机性能的不同,每一架飞机覆盖的角度区域不同,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指挥官大多喜欢采用俯冲轰炸机SBD来执行侦查任务,这种飞机重量较轻,机动性好,执行战术侦查时摆脱敌战斗机的拦截,航程比战斗机远,最关键是它可以在甲板满载准备出动的作战飞机前做滑跑起飞。SBD在战争初期航程大约约有900海里,能执行300海里半径的侦查任务,它能在距离航母300海里外采用S形搜素航线飞行2小时。以航母为轴心,以飞机半径为园,一架侦察机可以覆盖威胁方向17度左右。航母指挥官需要考虑和判断威胁来源的主要方向,决定一次投入侦察机的数量,在太平洋战争中,大多数侦查活动一次性投入都超过6架次,可以覆盖航母编队1/3威胁园方向。侦察机一次出动飞行耗时6-8小时,航母需要对航母前进飞行30度进行反复不断的侦查,因此需要2架次的飞机随时保持在空中,另外两架次准备交接班。太平洋战争时期侦查只能在白昼进行,大多数的侦查飞机出动都在凌晨5点左右,这样确保飞机放行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以后进入侦查区域天就亮了,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侦察机在侦查区域活动2-4小时,开始返航,航母出动交接班飞机,这样一个白昼需要出动三个波次。实际作战中,侦察机的出动更为复杂,必须考虑舰队的移动能力,航母舰队一个昼夜移动300-500海里以上,特别是夜间的航行,可以移动150-200海里以上,往往会脱离前一日的侦查区域, 如果敌人舰队也是同样移动能力的话,有可能双方擦肩而过都未可知,航母舰队在清晨被敌人发现的概率最大,太平洋上美国和日本舰队爆发的激烈海战充分说明这一概率,中途岛,莱特湾,特鲁克,珊瑚海等战役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保守的航母指挥官会在夜间转向到与威胁方向相反的航向航行,航速也会降低到12-16节,但这样容易受到战役战术任务的限制,如果航母在一个区域遂行类似给登陆舰队护航任务时,移动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航母舰队实际上完全放弃了对登陆舰队的制空任务,全力进行对日本舰队的搜索和打击,将登陆部队的数万人和上百艘各类舰艇当做诱饵,假如当时不是侥幸发现和定位日本联合舰队的位置,而日本也一直未能发觉,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巨大的战果,如果当时日本侦察机电台不出故障,提前8小时发回美国舰队的位置,则美国海军有可能即被大规模攻击毁灭登陆舰队,有无法在攻击中毁灭联合舰队的主力航母,从而大大拖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事后美国官方对中途岛战役的历史地位大加鼓吹,就是由此而来。太平洋海战时期,航母上所有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都要承担侦查任务,早期鱼雷攻击显得有效时,俯冲轰炸机作为主力侦察机,确保航母主要打击能力完整,到战争后期,鱼雷攻击有效性下降,所有鱼雷轰炸机作为侦察机较多,对于美国航母舰队指挥官来说,侦察机最少应该准备12架以上,航母每一次巡航作战任务98%的航空操作都和侦查有关。

                                                                                         【单机战术】

                              单机侦查战术对于航母舰队来说是较为少见的,大多数应用与舰载机较少的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或者是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上搭载的专用侦察机。单侦察机通常选择飞行航程长,滞空时间长,载员多的型号执行,二战时期用于执行侦查任务的飞机大多航程在1000海里以上,战争后期有部分飞机航程超过1600海里,因此,大战初期侦察机主要活动半径大约距离航母300海里,而战争末期根据战术环境的变化而扩展到400海里,大多数侦查工作都只能依靠飞机驾驶员的视力,在1941年太平洋,天气晴好无云的白天,飞行员可以轻松发现30海里以外的冒出水天线的舰艇烟柱,为了便于目视观察和识别,这一时期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在1500英尺{450-500米},这个高度 可以让远处海天线的军舰的舰体被明亮的天空衬托出来,并且可以避开高度在1000-9000米的云的屏蔽和干扰。尽管大多飞行员都宣称他们可以看到30海里以外的舰艇,但是海军的指挥官们对侦查员那双极富好莱坞演技的眼睛的可靠性认定仅有10海里,于是他们要求执行单机侦查任务时执行S形航行的距离需要小于10海里,避免漏过目标。舰队中航空作战参谋在制定侦查任务时,需要在海图上刻画在最近几小时内航母即将航行的航迹,然后明确侦查飞机的方向,根据飞机的巡航速度画出飞机抵达任务区域的航线,并标记抵达时刻,然后明确侦查任务的飞行航向,飞行拐点的距离和时刻,并根据侦查员的视野在海图上标出侦查区域,按照时间刻度进行网格化。飞行员接受航空任务简报和任务地图后,起飞前需要对准时间,起飞后按照约定的速度和航向飞行,到达任务地区后,需要使用无线电播报{早期数据链的出现就是这种需求下,侦察机需要进行简单的信息传递,而这却给未来带来另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得海军的作战能力得以巨大的提升}抵达时刻和速度,航空作战参谋将这些时刻标记在规划的海图上, 成网格状的海图可以显示出航母舰队对周边情况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区域侦查覆盖时间的引入,对指挥官判断周边动态有很关键的作用。单机侦查常用的巡逻航线规划视舰队指挥的侦查目的而定,飞机侦查能力受飞机上侦查设备的视距限制,二战时期的飞行员肉眼加简单的手持望远镜可以观察10-18海里的驱逐舰以上目标,飞机航迹两侧15海里的宽度的区域则可视为已知区域,侦查飞机可以带来30海里宽度的条带形区域,警戒时,飞机通常做直线飞行,飞行航向与航母舰队航向相切,一架SBD执行300海里半径侦查时,可以飞过约900平方海里,为舰队提供一个覆盖约60度的带状警戒区,这个警戒带失效时间大约为2小时。警戒飞行对于老式飞机效率低下,在威胁程度不高时可以采纳。直线飞行还较常用于照相侦察,照相侦察用于对陆地区域进行侦察,有两种类型设备,一种是广角相机,镜头视角约90-100度,安装在飞机腹部,飞机需要采用掠飞通过目标的方式拍照,战略侦察飞机飞行高度9000米,可以获得1:100000的地形底片,可以识别建筑物和车辆,一次通过可以拍摄20000米宽度区域;战术侦查飞行高度约为1800米,可以获得1:20000的底片,能识别人员,车辆类型,火器类型等等,一次通过可以拍摄4000米宽度。另一种是侧视照相机,非高空专用的侧视战术侦查相机通常视角为40-46度,定轴斜向飞机下方偏一侧60度,高度10000米,可以拍摄距离飞机航线一侧8-56千米距离的地面情况,对30千米左右目标有较好的分辨率,可识别固定设施,建筑物,公路,桥梁等,战术侦查飞行高度为3000米,可以对航线一侧2.5-17千米距离的目标进行近距离拍摄,能识别距离10千米左右的人员,武器类型,车辆型号等。
单机侦查中,较为常见的任务规划视区域性的S形航线,这种航线飞机基本重复“几”字轨迹,每一次转向都只转90度,每一次转向飞行时间都相等,飞行轨迹间的间距通常采用两个视线距离之和的2/3,这样可以确保航线间搜素区域有部分重叠,避免漏过目标,视线距在二战通常被定义到10-15海里,战后雷达出现 让视距突飞猛进,美国70年代使用的战术对海搜所的战术侦察机雷达探测距离可达80千米以上,视线距提高到40千米以上。S形侦查航线可以为航母提供一个近似矩形的已知区域,或者一个纵深较大的条带区域,对于舰船来说,该区域有效性约4小时。

                                                                                                【双机战术】

                                  双机侦查是航空母舰侦查任务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战术,也是侦查效率较为好的一种战术,到目前为止,双机侦查战术发展非常成熟,有十几种不同的任务规划,还有十几种不同目的的应用变形。目前最为常用的大体有相交航线和同向航线两种

                               相交航线法较多应用在对空警戒上,这种战术侦查扫描海域大,时间重叠紧密,对高速机动目标有较好的发现概率,它比较适合以战斗机为侦查任务的设定,两架任务飞机可以自行联系,并依靠约定的交汇点进行自我保护。相交航线要求双机出动间隔时间较小,最好是在5分钟之内出动。飞机出动后各自按照自己的航线前往目标,两架飞机航向有一定的散开角,通常这个散开角是由飞机的航程和飞行速度确定的,二战时期飞机应用这种战术夹角约为10度,而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则为15-20度,飞机出动后按照各自的航向飞往任务区域,抵达任务区域后两架飞机相距35-100海里,飞行一段时间到达拐点以后,飞机转向为相向飞行,飞行约数十分钟后,两飞机位置交错,成背向飞行,飞机继续保持直线飞行到任务最后一个拐点,最后一个拐点相距随飞机航程不同可达400-600海里不等,两个拐点间的距离加上雷达视距则是侦查任务的扫描区域,以美国海军70年代主力战斗机F-4J为例,相交航线法能实现距离航母400海里外宽度为480海里,纵深可达100海里的探知区域,如果跟换8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F-14A,则同样距离上的侦查宽度可达900海里,纵深可达200海里。相交航线法中飞机任务起始段的相向交叉飞行,可以比较好的解决飞机尾后盲区的问题,对于高空中威胁区域非常合适,飞机可以互相探测到对方尾后盲区是否有敌机跟踪,并始终有一架飞机对正面形成保护,而尾后则交于扫描过的安全区域。

                                 通向航线法是一种较传统的侦查模式,有时候也叫扇形搜索法,它的飞行员操作较为简单,容易执行,适应各种类型的飞机和侦查搜索任务类型,是多机组合任务的较为理想的方式,飞机越多,侦查效率越高。侦查任务中,一架飞机先出动,按巡航速度前往任务区域,后续飞机等待一个时间间隔起飞,保持与前机同样的航向,飞往任务区时,后机可以与前机航向保持一个小的角度差,可以 增加抵达任务区后两机的间隔,前机飞行到距离航母舰队的距离顶点,转向任务搜索航线,搜索航线于航母航向有5-30度不等的夹角,希望搜索距离离本舰远,则可以采用较大的夹角,如果希望较近距离较大宽度的区域,则可以采用较小夹角。航母指挥官用控制后机起飞时间来控制后机与前机的距离,通常在任务区,后机最佳的时机是当前机完成转向,并飞过后机即将通过的航迹好后,10-15分钟,后机通过交会点。后机的任务顶点应该比前机远,距离不小于飞机雷达视距的1/2,不大于雷达视距2/3。这样,双机同相搜索实际上会形成两架飞机对某一区域的线形大宽度连续搜索,可以充分发挥飞机航程的优势,也能形成纵深较大的搜索区域。以美国海军F-14A为例,两架携带2个副油箱和4枚不死鸟空空导弹,两机出动间隔15分钟,可以搜索600海里以外纵深200海里的800海里宽度的区域,如果任务宽度小一些,搜索距离可以提高到800海里以上,这个距离任然可以确保400海里以上的搜索宽度。有时间为了增加短时间内的搜索宽度,出动飞机时两架飞机拐点的间距拉的比较远,比如同样是F-14A,如果把拐点间距拉开到400海里,则两架飞机可以搜索600海里外宽度为1400海里,纵深约90海里

                                同相双机可以很容易扩展到同相多机的任务方式,它随飞机数量的增加,探测区域宽度增加,二战期间一次性基本派遣4-8架飞机进行搜索,最多的时候,甚至出动16架飞机用于搜索,多机侦查现在受现代化的影响,已经不大可能出现了。

                               电子技术的现代化,为侦查任务带来了许多变化,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航程越来越远,需要控制越来越大的区域,这导致了预警飞机的出现,用于远程雷达的预警飞机是航母中最重要的早期预警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战术空中海面情报搜素飞机,较先进的预警机还兼有部分的指挥任务。预警机的特点和任务都比较特殊,首先它要求不间断的实时监控某一区域,因此它和以往的间断式扫描侦查有很大区别,预警机需要不停的使用雷达向四面发射电磁波,它能看见超过300千米的飞机目标和400千米的船只目标,以目前最先进的E-2D为例,飞机巡航速度仅有400千米每小时,飞行一小时才抵达自己雷达前一个小时扫描区域边缘,飞机在任务区顶多只能飞行4小时而已,预警机不依靠航程来实现对任务区域的扫描,它的远程雷达可以覆盖直径760-1000千米的圆形区域,并提供不间断的实时监控信息,以现代高速攻击机的速度,穿透预警机提供的监控区域至少要一个小时,这是现代海军最顶级的侦查手段,它的效果相当于具有远程探测雷达的4架F-14A执行四角矩形航线时提供的侦查区域,以上美国超级航母昼夜出动4架次的预警机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对空对海监控,如果没有E-2C这样的飞机,需要出动24架次的F-14才能实现同样的监控区域和同样监查效果。预警机的特性导致它的任务类型和传统侦查任务出动都有巨大的区别,预警机的任务有两种,一种是常规巡逻,以E-2C为例,它要求飞机在航母前进方向150海里外执行四角矩形航线,任务留空4小时{E-2C转弯时雷达不能探测,要求航线直,转向少},一般飞到150海里处,爬升至9000米高度,每飞行一小时转弯一次,飞机在航母前方飞行一个完整的闭合矩形航线,可以提供距离航母航行方向最远1000千米的空域和海域情报,可以提供航母航向两侧最远600千米的空域海域情报,整个任务时间内,航母上空150海里范围内都在飞机雷达视野内。预警机的飞行时不断发送电磁波的过程,如果任务要求航母潜行,那么无线电静默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预警机活动距离航母不远,是比较明显的目标,考虑到既要发挥预警机的超远探测能力,又要避开航母舰队的位置暴露,预警机还有一种前出任务用于侦察,飞机会被派遣到预定需要监视的区域, 这个区域通常距离航母不小于400海里,飞机由于飞行距离远,在任务区域的任务时间变为3小时,按照三角形闭合航线飞行,任然是一小时转向一次。前置远程监视适合航母潜行至某个战斗区域前的预先侦查任务,预警机雷达开启点距离航母的距离在敌远程搜索雷达视力之外,三角航线 与航母的航行轨迹没有直接联系,不易推断出航母的位置,此外这种任务类型可以提供距离航母1200千米以外空域海域情况,适合航母执行远程攻击时的预警指挥工作。

                         【防空作战】《《《译者注:即为大家平时说的空战,说防空作战很容易使人误解为“防空”》》》

                        防空作战是航空母舰舰队的一个基本作战能力,航母舰队防空能力是结合军舰防空火力和航空母舰上战斗机防空能力的综合体,由于涉及本方飞机和各军舰上的各种火器的应用,航母舰队的防空体系是非常复杂的。以现代化的航母特混编队为例,航空舰队的防空体系从航空母舰开始,航空母舰自身有末端的速射火炮,负责最后100-1500米的防御,点防御防空导弹,负责防御1000-12000米的范围,它是防空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护航舰队中防空驱逐舰提供的防空导弹负责防御以舰队为核心的6-100千米的范围,多艘军舰和先进的远程防空导弹甚至可以防御区域的半径扩大至100海里《185.2千米》,舰队中军舰上的导弹武器组成的防空圈是具有排他性的,它可以兼容本方同类导弹武器的部署,但拒绝本方飞机进入。舰队的第三层防空圈是由航空母舰的舰载战斗机提供的,这些预警机都是接收到预警机的信息从航空母舰的甲板紧急出动的,他们主要负责100-250海里的防空作战,这个区域时航空母舰战斗机的主要作战区域,飞机几乎空载,挂满空空导弹,开着后燃器,以最快的速度《不小于1.2马赫,一般为1.4-1.6马赫>冲刺进入防空区域,拦截敌方来袭目标。最外层的防空能力无法形成完整的圈,航母上没有足够力量投递维持这种规模的空域,但航母空域根据威胁来源方向进行局部控制,外层防空拦截区可以远达400海里,即700千米,这个距离超过了大多数国家战斗的作战半径,在20世纪80年达除了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几乎不能再这个距离上建立对航母舰队的探测和跟踪,外层防空需要预先部署空中力量,即便是航母上最远程的战斗机,执行这样的任务也必须携带所有外挂油箱,外层防空圈的能力受预置远程战斗机数量限制,它是航母舰队指挥官手中的奇兵,如果应用的好,航母舰队的制空权将延生到航母舰队外1000公里的区域,如果应用不好也没有太大副作用,但航母基本防御体系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远程防空】

                           远程防空任务分为警戒和战斗部署两种规模,警戒任务时日常出动的飞行任务,它必须在具有远程雷达预警信息的支持执行,雷达信息可以源于预警机,也可以源于雷达前哨军舰,远程任务的远程是相对于150-250海里的舰队防空圈论,它的距离即取决于航母舰载机的能力,也取决于敌人威胁的类型。在冷战时期,为了防御苏联具有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且携带射程500公里的超音速导弹的逆火轰炸机,美国海军必须在逆火进入发射程序之前拦截目标,因此,拦截区域划定为400海里,这个距离上,战斗机多全力加速冲刺的苏联轰炸机有5分钟的作战拦截时间,这个时间还不足以让逆火飞到可以瞄准航母发射导弹的距离。美国海军发展主力战斗机F-14雄猫有能力在400海里外执行战术巡逻长达两小时以上,冷战以后,苏联威胁消失,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逆火机队,但是俄罗斯失去了远程航空作战能力的基础,不能组织起前苏联时代的大机群高密度超饱和攻击,因此,远程威胁降低,美国将F-14退役,F/A-18E/F超级大黄蜂继任为主力战斗机。超级大黄蜂的远程能力比熊猫略微弱一些,,但威胁降低后,超级大黄蜂也需要在那个距离上长时间停留,美国海军的远程防空作战从770千米降低到660千米以适应装备的变化。警戒任务时,战斗机必须先于预警机15分钟出动,一般是双机编队,战斗机预先起飞可以为预警机扫清前进路线,为空中威胁预置战斗机,预警机出动15分钟后,需要出动第二组双机编队,两组双机编队按照相交航线法进行任务飞行。警戒任务出动周期较长,大约需要30分钟,飞机飞往预定部署区域也需要40-50分钟,因此它要在至少40分钟后才能建立有效任务时刻。90年代以后,70年代建造的雄猫战斗机的寿命接近极限,为了提高飞机任务能力,延长飞机服役时间,美国海军采用空中加油的方式为雄猫战斗机延长任务飞行时间,通常雄猫战斗机起飞一次可以在任务区停留2小时,而90年代以后,在第二组起飞两小时后出动KA-6E《A-6E的加油型号》,这架经过改装的空中加油机可以轮番相任务区的4架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它可以给每架飞机加注超过6000磅的油,让飞机在任务区停留时间延长1-2小时,有空中加油机参与的空中警戒航线从西安相交航线的末端变为封闭四边形航线,在两机队相遇地点附近进行空中加油,两机队通过相遇点时差为30分钟。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警戒任务飞行有时简化为两个单机的任务,一方面雄猫战斗机航程远,设备齐全,另一方面,雄猫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远程探测能力和远距交战能力。警戒任务并不太需要僚机的保护,在有较好预警机雷达支援的战术背景下,单机任务效率较高,比较适合威胁程度较轻微的时期。正常状态下,        远程警戒的四架F-14雄猫战斗机能够对最多14架战斗机发起拦截{好莱坞电影《TOP GUN>中描写的雄猫双机战斗机拦截8架来袭飞机略有艺术加工成分,但任属交战规则允许的范围内》,24架次以下的目标可以实现拦截和驱逐的目的,可以确保成功率达91%,二战后喷气战斗机时代美国的敌人还从未有过在一个单一方向组织24架次飞机攻击的记录,由于从航母到远程任务区需要飞机飞行40-60分钟,距离较远,也不可能进行超音速飞行,在交战发起时,从航母召集飞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旦预计有较大的威胁存在时,必须预先对威胁方向预置战斗机,应对威胁。以80年代初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为例,舰上搭载20架雄猫战斗机,按照90%的完好出动率计算,有18架飞机可以直接调动,其中一个扇面的远程警戒任务就需要4架战斗机,大多数实现防御必须建立两个相互间可以支援的扇面以扩大防御宽度,也就是说预置8架飞机在威胁方向,当发现有敌机企图进行穿透飞行时,至少2架飞机可以立即进行拦截,而有4架飞机可以在15分钟内赶到并展开攻击,考虑到任务轮替,远程的雄猫战斗机不能将18架战斗机一次性投放出去,但是可以一次最多出动其中的12架,利用起飞时间差,当后6架开始出动时,第一批次出动的飞机返航,也就是说,一艘航母可以在远程预置的战斗力最多有12架,可以直接应对苏联两个团级规模约40架次的飞机攻击,如果遭遇一个团战斗机掩护的一团攻击机《指典型的SU-27战斗机掩护一个团TU-22M发起突袭的战术》,拦截成功率约为86%。当然以上这些是较为理想的状况,实际上不死鸟导弹的单发命中率一直低于60%,拦截的效率更多的期望敌人承受不了那么的损失返航的基础上,一旦当苏联机队有较好的电子战机干扰支援时,一个战斗机团掩护的轰炸机团其实能够轻松突破这条防线,虽然后面还有航母上20架战斗机组成的更严密的防御圈,但是一旦超过两个团级以上目标威胁时,需要组成双航母舰队,利用两艘航母的舰载机实现飞机数量的优势,双航母舰队可以确保有厚度较大的任务区,最多可以预置作战飞机数量达24架以上,可以抵御苏联师级以上规模的航空攻击。冷战时期苏联从未调集和组织过师级以上的远程飞行任务和模拟攻击,因此美国海军判断双航母以上的防空能力可以正面面对苏联红海军航空兵的威胁。

                                                                                    【舰队航空防空】

                       从50年代到2000年初,美国海军编制中遵循使用轻重两型舰载战斗机的防空思想,这种思想诞生有其历史原因和技术基础,从历史上来说,太平洋战争中,重型战斗机的燃油多,航程远,即便机动性能较弱,飞抵目标上空时也减重到可以格斗作战的分量,而在航母上空的担任防御的战斗机因为距离航母近,不需要考虑太多航程问题,但飞机必须具有最大的爬升率,最强的机动性和速度特征。当时航母上常常针对这两种特性装备两种飞机,到了喷气时代,在飞机的重量上和发动机功率的问题上,发动机永远显得不足,因此派生了轻巧和短程的单发战斗机,和大而重型,安装有全面设备且较多燃油的重型战斗机两种,这两者自然而然的承担了远程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美国在50年代发展了F-8十字军战士轻型战斗机和F-4鬼怪2型重型战斗机,80年代发展了F-14雄猫重型战斗机和F/A-18大黄蜂轻型战斗机。这一时期,重型战斗机同时担任远程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而轻型战斗机只担任舰队防空的任务。通常,预警机发现敌人踪迹时,会调集担任远程防空的战斗机就近进行接触性识别,识别飞机类型,型号,规模,并对其敌意和航向进行近距离确认,一旦明确了敌人的具体信息,最重要的是明确敌我和实现交战守则以后,航母必须开始组织机库和甲板上 的飞机,组织飞机数量不少于来袭数量的原则,参与防空作战的飞机,都只加注内部燃油,轻型飞机加注到100%,重型飞机加注到70-80%,飞机全部挂载空空导弹,一旦前方开始交战,航母则出动甲板上准备好的战斗机,飞机起飞后都已最快速度飞行到距离航母250海里的航母舰队防御线待机,少量甲板上的远程任务的待机战斗机可以出动后开加力,以超音速前往交战区,他们会是第一批出现在通过远程拦截防御线的敌机前的防御力量,这些飞机通常会在最短时间内把飞机上携带的不死鸟导弹向敌机倾泻,当中距导弹发射后,双反飞机接近到快视距接触距离时,飞机会侧向飞行,希望能够吸引开护航的战斗机,减轻后面付款飞机的压力,如果敌护航战斗机不来追击,则迂回到敌机编队后侧发起近距离空战,扰乱敌人队形,拖延敌人的前进时间。从甲板上出动的轻型战斗机大多是双机编队,它们不会一出来就扑向敌目标,而是在250海里线处等待尽可能多的本方战斗机集中,凭借整体实力对敌形成拦截,力求在局部形成优势。在麻雀导弹时代,F-18大黄蜂战斗机会挂载2枚麻雀导弹,4枚响尾蛇导弹升空,它的燃油较少,对于类似逆火这类超音速目标只有一次拦截开火的机会,然后只有尽可能冲向敌机,与之展开赤裸裸的近距离斗狗《水平面机动为主的空战》。航母上搭载轻型战斗机一般只有20架,不过这些飞机有能力在30内全部升空,他们可以迎击超过自己数量一倍的目标,他们的目的不在于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而是第一时间打掉敌人的攻击机,很多时候进入到舰队防空区时,空战变得很惨烈,己方飞机会面临较大的损失,这种状况在80年代末有所好转,F/A-18取代了原来的A-4,A-7,F-8等战斗机和攻击机,它让航母搭载的轻型战斗机的数量从20架提高到40架,这些飞机大多数都可以直接出动参与到防空作战中。90年代末,先进空空导弹的出现让舰队防空这一级防御出现巨大变化,先进空空导弹不同于之前出现的麻雀导弹,它不仅可以同时对付多个目标,最大优势在于它把交战距离从麻雀时代的10海里提高30海里<<麻雀在实战中从未超过10海里的距离上发射》,在这个距离超级大黄蜂可以从容的发起四次拦截射击,而不是只有原来的一次射击机会,这将同样数量的战斗机拦截敌机的次数大大提高,因此后期的大黄蜂挂载不少于4枚的中距导弹参与作战。而芯片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战斗机雷达的性能大幅提高,先进的机载雷达可以在40海里外开始跟踪目标,而早期的第三代战斗机的雷达很少能在50海里外截获目标建立航迹头<译者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印刷错误,没有见过航迹头,这个概念,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的记录《尤其是性能繁杂且可靠性低下的APG-63早期型号>.得益于AWG-9雷达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海军的F-14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但角速度和距离的精度并不足以获得射击窗口,再加上不死鸟导弹的命中率问题,这使得F-14在执行拦截任务时的拦截效能并没有预料的高。随着雷达性能的提高和导弹性能得到根本改变的F/A-18E/F进入美国海军现役后,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事实上美国海军的F-14退役后损失的仅仅是最大拦截距离

                           2000年以后,超级大黄蜂作为海军航空兵战术思想成熟的代表加入到航母舰载机的队列中,它成为第一种统一航空母舰上作战飞机的全能飞机,它将传统的重型战斗机,轻型战斗机,重型全天候攻击机,轻型攻击机的职责全部集于一体,具有实用可靠的电子设备,超级大黄蜂成为华美甲板上唯一的战斗机了。这个变化带来了航空母舰上作战能力的巨大飞跃,对于防空作战来说,在它之前,远程改雄猫上,近程该大黄蜂上,而超级大黄蜂则把这个复杂操作变成仅仅数量上的调动,指挥官只需要考虑几架飞机出动做远程任务,几架飞机去做舰队防空任务,如果他愿意,甚至可以让航母上搭载的全部飞机去做同一个任务。80年代的尼米兹航母上轻型重型战斗机总数大约是40架,需要分别执行任务,比如远程任务最多只能派遣12架飞机,而2000年以后的尼米兹上搭载的50架战斗机至少40 飞机可以轻松的出任这个任务,作战能力提高三倍以上,正因为综合战斗力的成倍提升,超级大黄蜂的性能相比之前雄猫逊色的部分完全可以忽略。超级大黄蜂在防空中凭借先进的有源相控阵的火控系统,利用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可以真正实现同时打击4个以上目标,同时导弹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将交战距离推移到100千米以上,超级大黄蜂可以在于敌战斗机迎头对冲到目视的过程中组织至少8次以上的攻击,因此对于它而言,高过载高机动的斗狗重要性大幅下降,携带更多的空空导弹成为更重要的事情,美国海军专门为超级大黄蜂开发了多联挂架,以图让飞机一个架次携带更多的导弹,飞机拦截能力的大幅度上升极大地提高了飞机对抗来袭目标的数量,80年代出动20架飞机只能打击乐48目标,而2000年以后,出动20架飞机超级大黄蜂则至少可以打击200个目标。

                       航母舰队的多层防御体系是一个数学概率问题,它并不要求每一层防御的有效性都达到100%,假设每一层的防空实际拦截效率达到60%,那么整个系统的防空拦截成功概率高达97.44%。而实际上每一层效率高低不等,比如宙斯盾服役以前,区域防空的效率远远低于60%,而宙斯盾服役以后区域防空的效率上升到80%以上,根据美国海军作战评估,美国海军单航母舰队对付48架飞机规模的攻击《24架逆火,美甲挂载3枚射程380千米超音速反舰导弹,24架护航米格-23战斗机,后更换为苏-27》在70年代末期为62.31%,在80年代末为91.17%,到90年代末为99.73%


                                                          【攻击作战】《《《译者注:是对地或者对海作战》》》

                        《译者注:此处省略一小段吹嘘航母攻击的历史,说的大和号和萨拉托加号,他们之间投掷弹药的对比》

                         航母舰队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非凡的攻击能力,它的攻击能力远远超过海军中任何一种主力战舰,在太平洋海战中的主力战舰有70%都是被航空母舰舰载机攻击击沉的,因此航母被人们称为海战之王

                         航母攻击战术比较传统,和陆基攻击机一样主要分为高-低-低-高,高-高-高,低-低-低等几种,高-低-低-高是最常利用的一种攻击模式,飞机起飞后爬升到巡航高度,按照飞机最佳巡航速度前进,抵达目标前50海里下降到超低空,视任务要求,高度从30米到300米不等,超低空进入攻击目标以后,从超低空退出,同样飞行50海里,再爬升至巡航高度返航。高-低-低-高模式是现代飞机最常用的攻击战术,它既能利用攻击机最佳的巡航高度速度带来低阻力,航程远,又能从防空火力区外进入不易被发现和被攻击的超低空进行攻击,这个攻击模式在攻击海上目标时是最有效的手段。高-高-高也是常用的一种战术,二战时期,这种攻击战术主要用于水平轰炸机,在现代化的今天,高空轰炸机主要用于一些制导武器的投放,高-高-高的作战航线是起飞后爬升至最佳巡航高度,以最佳巡航速度前往任务区,进入目标区后,下降高度到6000-3000米,投放弹药爬升至最佳巡航高度返航。高-高-高战术比较适合己方对地压制取得较好的控制权,由于它的飞行航线都处于飞行阻力较低的区域,所以具有很好的攻击航程,也能让飞机在目标区域在附近停留较长的待机时间,现代很多制导炸弹,导弹武器的发射都是这种任务状态,同时这种战术特别有利于多目标攻击任务。同时需要注意,飞行高度高的确有利于提升制导武器的射程,但是过高的高度反而会减少载机的发射窗口时间,因此在高-高-高模式下最佳的窗口时间出现在3000-6000米,低-低-低是比较隐秘的任务方式,飞机从起飞开始就需要保持高度不超过300-500米超低空,一直飞抵任务区完成攻击,作战半径比正常状态下锐减,通常应用与航程要求不高的时候,最常见的是近距支援,飞机距离投掷武器的区域不远,没有必要爬升,直接超低空飞过去比较隐蔽。

                        航母舰队攻击战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工作,它的难点在组织和协调众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飞机相互支援相互保护,共同完成一个突入高度危险的区域攻击并完成作战任务。航母攻击战术首先需要充分透彻且及时优先的情报支持,情报需要传递最要的几个因素:目标方位,坐标及运动方向,规模数量,编制构成。这几个条件是按照优先顺序的情报内容,每缺乏一个,情报价值等级就下降一个台阶,当只知道目标方位时,不能发起攻击,只能派遣侦察机去复查核实情报;如果知道目标方位,坐标和运动方向,则可以派遣侦察机核查,也派遣一个小规模具有一定打击能力的飞机编队前往。一个完整的情报可以让指挥官明确目标的距离,数量,重要性的优先等级,从而决定派遣飞机的数量,携带武器的种类,飞机加注燃油的数量,护航战斗机的数量等等。明确了攻击需求的飞机数量后,需要与航空母舰的出动能力进行协调,航母发动一个波次的最大数量是有较大限制的,通常这个数量是航母以出动甲板布局所陈列的所有飞机,如果攻击任务所规划的飞机数量无法一次全部陈列到甲板上那么攻击任务就需要多个波次才能实现,多波次攻击需要建立持续的制空权,与单次袭击的突发制空权控制等级要求不同,需要更多的投入远程战斗机参与护航任务,同时还必须考虑本方战斗机,攻击机在前波次损失的状况,太平洋战争时期,准备和发动一个波次的攻击任务需要需要甲板和机库努力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飞机的调度,加油,机械检查,挂弹,起飞序列排列这一串的工作《《《《《《《《《《《这种巨大而复杂协调和指挥任务,估计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演练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的任务还是很重》》》》》》》》》》》》》》》》,当时飞机执行完一个任务波次的飞行间隔是3-4小时,因此,航母发动一个波次的起飞出动后,到该波次的飞机执行完成任务返航回收间的时间内,航母还有能力准备出动一个波次的飞机,二战时期航母携带的飞机数量往往是两个波次出动所需飞机数量的总和再加上海军认定为替换飞机故障停飞损耗的备用飞机数量,比如约克郡号,载机90多架,机库最大容量可达110架,有些小尺寸的航母机库容量有限,如英国海军的胜利号,载机仅有40多架,它仅包含了一次能出动的最大数量的飞机和一个战队的防空战斗机。基于航母的飞机出动能力限制,舰队指挥官需要对空隙目标的重要性和优先性进行排序,有限的攻击机需要确保优先攻击那些对战争和战役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目标,1940年,日本联合舰队最希望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都统统葬送,而德国海军则希望主要打击英国和苏联的海上运输线,不期望击沉多少英国主力战舰,这是战术和战略的使命导致的差异。以珍珠港为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策划时,希望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军舰在泊位,主力目标是舰队中8艘战列舰和2艘航空母舰,此外还有一些列的港口设施,如吊装设备,油水补给站,总计各类待打击的船只94艘,岸上点状目标107个,机场和仓库类面状目标7处。日本联合舰队当时能出动的航母一共有6艘,一个波次能出动180-190架,考虑到美国海军在胡瓦岛上有两个军用机场,每个机场有一个战斗机中队值班,最多可以出动24-48架飞机拦截,因此出动飞机中需要40-50架战斗机护航,则可派遣攻击机数量约为140架,也就是说,待攻击的目标至少需要发动2到3个攻击波次才有可能被统统打击一遍,因此在计划攻击目标中,最优先的是击沉所有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舰,8艘战列舰和2艘航母的排水量都在3万吨以上,防御坚固,这类军舰在1938年到1940年时,航空武器中只有航空鱼雷有足够的杀伤力,一枚700千克级的航空鱼雷往往拥有250-340千克高爆炸药,能在水线下将战列舰撕裂一个20多米长的巨大创口,位置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炸断龙骨,让其断裂。日本在之前的攻击测试中发现,每艘战列舰至少要在一侧打中2-3枚鱼雷才有可能失去战斗力长时间难以修复或者向一侧倾覆,考虑到投射鱼雷有一定的脱靶数量,攻击主力舰的鱼雷轰炸机配置4架鱼雷轰炸机,以确保杀伤率,因此10主力战舰至少需要配置40架鱼雷轰炸机,然后是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目标,比如岸基的防空阵地,防空能力强的战列舰,这些军舰上的高射炮会阻碍空些战果,因此也是高度优先的攻击目标,这些点状目标需要较高的轰炸精度,俯冲轰炸机应对这种任务,99式舰爆俯冲轰炸机上两枚25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炸弹有很高的投掷精度,日本飞行员在训练中常常将炸弹投入10米直径的靶园中,俯冲轰炸机的炸弹威力较小,不易取得击沉战舰的效果,但它们攻击精度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钢板和混凝土防御,几艘大型巡洋舰和港口的油库,弹药库,泵站,大型的固定高射炮阵地等一共有67个目标,因此俯冲轰炸机数量不得少于45架,此外由于任务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发起第二波次攻击和第三波次攻击,必须第一时间瓦解驻夏威夷的战斗机群,因此对机场,停机坪,机库等设施的轰炸也是非常主要的,这些目标面积大,一般密集成有规律的顺序排列,适合高密度编队的水平轰炸机以较多数量的小型高爆炸弹和燃烧弹进行密集地毯式覆盖轰炸,根据轰炸区域的面积,每个机场不得少于20架左右的水平轰炸机,可以获得1300*8000米的一个高度破坏的覆盖区域,足够摧毁一个机场,第二攻击波次的任务和第一攻击波次的任务有些重复,正常的攻击是需要根据第一波次攻击的效果确认后有针对性的分配各类飞机,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基于偷袭的目的,不能将空隙时间拖得过长,在第一波次还没有投掷炸弹时,第二波次就必须起飞,因此日本联合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处,为第二波次袭击安排的攻击任务主要是以轰炸岸上设施,兵营,医院,港口附近的物资仓库,发电厂等等,这些目标成面状,无防护,适合小型高爆炸弹地毯式轰炸,因此水平轰炸机将会是第二次轰炸的主要力量,至少需要50架,假设第一波次中队军舰攻击不足,有部分主要目标未能被击沉,这些目标被攻击后有接近一个小时进行损管和救护,估计会从新布置防雷网,鱼雷攻击不再有效,那么需要一定数量的轰炸机对其进行深度破坏,俯冲轰炸机更适合这类任务,它们的半穿甲高爆炸弹能穿透30MM以上的钢板,俯冲轰炸机的数量越多越好,考虑到军舰上的携带能力,它们也不应少于50架。第二波次因为安排的时间比较短,第一波次的战斗机还有部分燃油富余,还在目标区域上空飞行,并且预期而美国机场已经遭遇大规模破坏,很难组织成规模的战斗机进行拦截,因此第二波次的战斗机数量可以减少。

                             最后日本联合舰队经过仔细地研究和分配,以及军舰上的飞机实际准备情况,为每一架都准备了3-4架任务后背,由于简陋补遗。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联合舰队实际出动了183架飞机组成了第一打击波次,其中,30架鱼雷轰炸机针对主力舰,51架俯冲轰炸机针对港口和军舰,水平轰炸机59架轰炸机场,并增加了轰炸兵营和指挥部的任务,43架零式战斗机提供护航。第一波次起飞总共花了不到20分钟,然后准备第二波次,日本人竭尽全力,在一个半小时内准备了167架飞机,其中水平轰炸机54架,俯冲轰炸机78架,战斗机35架,两个波次共计381架飞机,结果众所周知,日本联合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处其实非常担心空袭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准备了第三波次的打击,由于第二波次起飞完成后已经是第一波次抵达目标区域展开攻击的时刻了,距离飞机返航时间不足90分钟,第三波次开始准备时,日本航母上剩余的飞机不足60架,能够起飞作战的仅51架,其中37架都是战斗机,仅有14架还都不是同一类型,有3架鱼雷机,4架水平轰炸机和7架俯冲轰炸机,这些飞机很难组织一次像样的攻击,基于这样的前提,山本五十六放弃了第三波次的攻击,并非其不想发起第三次攻击

                          现代化的航母舰队和二战时期的攻击能力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飞机航程和弹药携带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一架A-6入侵者一次可以挂载28枚250千克级的炸弹,而日本空袭珍珠港时中岛97式轰炸机只能携带3枚,A-6攻击机八机编队一次攻击投弹量比日本空袭珍珠港时日本第一波次59架水平轰炸机的投弹总量多了13%,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出动一个波次24架a-6攻击机,总投弹量比日本空袭珍珠港时6艘航母出动两个波次一个242架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总和还多了8.3%,威力巨大,现代化的飞机在先进的雷达,惯性导航,精确制导武器的帮助下,一次任务可以打击多个坚固目标,规划时需要考虑额问题和因素更多更加复杂。不过,不管技术如何变化,航母指挥官的策划手段都基本一致,即根据目标数量和威胁程度,安排相应数量的攻击。进入80年代以后,电子化作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完整的攻击必须包括护航战斗机,电子干扰和支援飞机,预警机及指挥机,攻击机等复杂组合,现代喷气式飞机速度快,留空时间短,加上航母的起飞速度低于二战时期,飞机不能长时间盘旋的航母上空等待后起飞的飞机集合,因此不大可能出现二战时数百架飞机密集在一起的攻击场景,现代航母的攻击都已小规模,多批次,多方向的方式进行,拜喷气技术所赐,现代飞机的速度和载弹量与二战时期有4-5倍的提高,小规模的飞机编队同样有巨大的摧毁和杀伤能力。以美国海军为例,出动打击机群时,先起飞一个F-14双机CAP编队前往目标区外围不可接触的区域游弋,提供警戒和消灭不确定的空中威胁,然后起飞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飞赴任务区域的预警机,预警机起飞后,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出动电子干扰和支援的EA-6B,EA-6B抵达任务区域的时间和E-2C预警机抵达任务区域雷达开机的时间基本相同。攻击机群的起飞较为紧密,基本一架接着一架,他们通常采用双机和四机编队飞行,采用编队飞行时基于小机群间战术指挥和护航飞机集中保护的原则进行的,只在较危险的飞往任务区的路线上,攻击机群起飞完毕后,起飞执行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因战斗机速度略快于攻击机,后起飞的飞机能很快追上需要他们保护的目标,尼米兹级航母甲板上最多同时准备32架飞机,如果考虑到机库和升降机上的飞机,尼米兹级航母一个波次最大可投放约40架飞机。一艘尼米兹航母的出动能力大约相当于两个陆地机场的同时出动情况。

                                                                                      【反潜作战】
                          航空母舰舰队的反潜在70年代非常重要,苏联建造了上百艘性能各异的潜艇,还专门发展了攻击航母舰队的导弹攻击核潜艇,这些拥有20枚以上射程500千米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潜水艇能在美国航母250海里的防御体系外发起突然袭击,令人防不胜防,因此这一时期的反潜作战要求是航空母舰舰队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美国海军还专门发展了远程专用反潜巡逻机S-3,并让每艘航母携带10架以上,这种飞机能在距离航母400海里的区域巡逻6小时以上,两架S-3反潜机可以在一次巡逻任务中扫描探测12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一艘航母上10架反潜机可以昼夜不停的监视3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这么大的区域,航母舰队一周都无法行使穿越。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航母上的专用反潜机都让位于陆基的大型反潜巡逻机,扫描的区域更加扩大,只需要2-3架陆基反潜巡逻机就能确保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航母航行安全,航母舰队可以随时通过卫星下载这些飞机的侦查数据,美国海军在S-3反潜机退役后,航母仅仅依靠直升机提供有限的自卫反潜。

                           ①        固定翼飞机的反潜巡逻;

                           固定翼飞机执行反潜任务的飞行主要受其反潜设备的限制,目前反潜飞机对付潜艇,主要还是通过雷达对海平面进行扫描,探测雷达潜望镜,天线,以及通气口等露出水面部分的雷达反射波,某些先进的雷达在适当的波长下可以对深入海底数米的金属体有反应,蓝绿激光雷达甚至可以深入到海水下30米的深度,另一些高精度的反潜雷达可以通过合成孔径的模式探测到核潜艇在水下高速前进引起的水面涟漪<核潜艇在浅水水域的水下高速前进时,在背景色较深的海面上会留下一些非常容易辨认的白色涟漪,而且有时会绵延数千米以上,这对于携带合成孔径雷达持续监视某个关键海域海面的侦察机来说很容易辨认,基于快速傅里叶变化的现代快速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很容易将这些异常信号检测出》。有些反潜机有热成像仪,对海面温度敏感,潜艇内机械的高温可以把局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提高一点,这可以显示在反潜飞机的显示屏上。反潜飞机的最有效的探测手段还是声呐浮标,声呐浮标往往是一次性用品,飞机通过一定的间隔将浮标头投放到海中,它们会顺着航迹形成一道水下的声探测警戒线,一般的浮标寿命寿命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反潜飞机接受浮标探测信号,对其中有异常反应的进行盘旋和仔细探测,反潜飞机内通常有磁异探测器,可以探测几千米内的金属物体移动引起的大地磁场变化。
反潜飞机的巡逻通常采用单机侦查的出动模式,,反潜机对海面和水下的探测宽度都不算大,通常在15-30千米,飞机需要做S形飞行逐行扫描固定的海域,声呐浮标因为是一次性用品,不能经常采用,仅仅在有较高威胁等级时采用,美国海军据传在海洋中布置了许多半永久的线装声呐带,他们相当于可固定的长效性的声呐浮标,其信号也能被反潜飞机接收和处理。

                        ②        直升机的反潜任务

                          直升机反潜和固定翼飞机反潜不同,直升机有天生可以悬停的优势,可以将声呐吊放到海面下进行探测,探测完毕后将声呐提出水面吊放到下一个点,直升机的探测方式比固定翼飞机漏过目标几率小很多,但直升机往往飞行速度慢,航程短,只能用于军舰自卫,航空母舰上携带的反潜直升机也只能对距离航母50海里左右的海域进行睡眠和水下探测。一个航母舰队至少携带不少于15架具有这样能力的直升机,他们能实现在潜艇进入到鱼雷攻击位置前发现目标的基本使命。结合固定翼飞机反潜的直升机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反潜手段。

                                                                                                                   【结语】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航空母舰已经出现了很多变化,小型航母,无人机航母都有可能出现兴旺,网络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普及化和细致化,航母指挥官的职权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被大舰队司令甚至更高级别的指挥官收取,网络中心化的作战方式也会对未来作战战术形成巨大影响,无人机的出现是战场机器人化的征兆,大量低价值的目标会对目前的导弹防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以激光为主的定向能武器的出现也会让航空作战出现较大的变化。影身技术的出现进一步的信息不对称破坏,防御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艰难,航空母舰舰队战术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有巨大的革命性变化


                                                          【攻击作战】《《《译者注:是对地或者对海作战》》》

                        《译者注:此处省略一小段吹嘘航母攻击的历史,说的大和号和萨拉托加号,他们之间投掷弹药的对比》

                         航母舰队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非凡的攻击能力,它的攻击能力远远超过海军中任何一种主力战舰,在太平洋海战中的主力战舰有70%都是被航空母舰舰载机攻击击沉的,因此航母被人们称为海战之王

                         航母攻击战术比较传统,和陆基攻击机一样主要分为高-低-低-高,高-高-高,低-低-低等几种,高-低-低-高是最常利用的一种攻击模式,飞机起飞后爬升到巡航高度,按照飞机最佳巡航速度前进,抵达目标前50海里下降到超低空,视任务要求,高度从30米到300米不等,超低空进入攻击目标以后,从超低空退出,同样飞行50海里,再爬升至巡航高度返航。高-低-低-高模式是现代飞机最常用的攻击战术,它既能利用攻击机最佳的巡航高度速度带来低阻力,航程远,又能从防空火力区外进入不易被发现和被攻击的超低空进行攻击,这个攻击模式在攻击海上目标时是最有效的手段。高-高-高也是常用的一种战术,二战时期,这种攻击战术主要用于水平轰炸机,在现代化的今天,高空轰炸机主要用于一些制导武器的投放,高-高-高的作战航线是起飞后爬升至最佳巡航高度,以最佳巡航速度前往任务区,进入目标区后,下降高度到6000-3000米,投放弹药爬升至最佳巡航高度返航。高-高-高战术比较适合己方对地压制取得较好的控制权,由于它的飞行航线都处于飞行阻力较低的区域,所以具有很好的攻击航程,也能让飞机在目标区域在附近停留较长的待机时间,现代很多制导炸弹,导弹武器的发射都是这种任务状态,同时这种战术特别有利于多目标攻击任务。同时需要注意,飞行高度高的确有利于提升制导武器的射程,但是过高的高度反而会减少载机的发射窗口时间,因此在高-高-高模式下最佳的窗口时间出现在3000-6000米,低-低-低是比较隐秘的任务方式,飞机从起飞开始就需要保持高度不超过300-500米超低空,一直飞抵任务区完成攻击,作战半径比正常状态下锐减,通常应用与航程要求不高的时候,最常见的是近距支援,飞机距离投掷武器的区域不远,没有必要爬升,直接超低空飞过去比较隐蔽。

                        航母舰队攻击战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工作,它的难点在组织和协调众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飞机相互支援相互保护,共同完成一个突入高度危险的区域攻击并完成作战任务。航母攻击战术首先需要充分透彻且及时优先的情报支持,情报需要传递最要的几个因素:目标方位,坐标及运动方向,规模数量,编制构成。这几个条件是按照优先顺序的情报内容,每缺乏一个,情报价值等级就下降一个台阶,当只知道目标方位时,不能发起攻击,只能派遣侦察机去复查核实情报;如果知道目标方位,坐标和运动方向,则可以派遣侦察机核查,也派遣一个小规模具有一定打击能力的飞机编队前往。一个完整的情报可以让指挥官明确目标的距离,数量,重要性的优先等级,从而决定派遣飞机的数量,携带武器的种类,飞机加注燃油的数量,护航战斗机的数量等等。明确了攻击需求的飞机数量后,需要与航空母舰的出动能力进行协调,航母发动一个波次的最大数量是有较大限制的,通常这个数量是航母以出动甲板布局所陈列的所有飞机,如果攻击任务所规划的飞机数量无法一次全部陈列到甲板上那么攻击任务就需要多个波次才能实现,多波次攻击需要建立持续的制空权,与单次袭击的突发制空权控制等级要求不同,需要更多的投入远程战斗机参与护航任务,同时还必须考虑本方战斗机,攻击机在前波次损失的状况,太平洋战争时期,准备和发动一个波次的攻击任务需要需要甲板和机库努力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飞机的调度,加油,机械检查,挂弹,起飞序列排列这一串的工作《《《《《《《《《《《这种巨大而复杂协调和指挥任务,估计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演练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的任务还是很重》》》》》》》》》》》》》》》》,当时飞机执行完一个任务波次的飞行间隔是3-4小时,因此,航母发动一个波次的起飞出动后,到该波次的飞机执行完成任务返航回收间的时间内,航母还有能力准备出动一个波次的飞机,二战时期航母携带的飞机数量往往是两个波次出动所需飞机数量的总和再加上海军认定为替换飞机故障停飞损耗的备用飞机数量,比如约克郡号,载机90多架,机库最大容量可达110架,有些小尺寸的航母机库容量有限,如英国海军的胜利号,载机仅有40多架,它仅包含了一次能出动的最大数量的飞机和一个战队的防空战斗机。基于航母的飞机出动能力限制,舰队指挥官需要对空隙目标的重要性和优先性进行排序,有限的攻击机需要确保优先攻击那些对战争和战役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目标,1940年,日本联合舰队最希望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都统统葬送,而德国海军则希望主要打击英国和苏联的海上运输线,不期望击沉多少英国主力战舰,这是战术和战略的使命导致的差异。以珍珠港为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策划时,希望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军舰在泊位,主力目标是舰队中8艘战列舰和2艘航空母舰,此外还有一些列的港口设施,如吊装设备,油水补给站,总计各类待打击的船只94艘,岸上点状目标107个,机场和仓库类面状目标7处。日本联合舰队当时能出动的航母一共有6艘,一个波次能出动180-190架,考虑到美国海军在胡瓦岛上有两个军用机场,每个机场有一个战斗机中队值班,最多可以出动24-48架飞机拦截,因此出动飞机中需要40-50架战斗机护航,则可派遣攻击机数量约为140架,也就是说,待攻击的目标至少需要发动2到3个攻击波次才有可能被统统打击一遍,因此在计划攻击目标中,最优先的是击沉所有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舰,8艘战列舰和2艘航母的排水量都在3万吨以上,防御坚固,这类军舰在1938年到1940年时,航空武器中只有航空鱼雷有足够的杀伤力,一枚700千克级的航空鱼雷往往拥有250-340千克高爆炸药,能在水线下将战列舰撕裂一个20多米长的巨大创口,位置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炸断龙骨,让其断裂。日本在之前的攻击测试中发现,每艘战列舰至少要在一侧打中2-3枚鱼雷才有可能失去战斗力长时间难以修复或者向一侧倾覆,考虑到投射鱼雷有一定的脱靶数量,攻击主力舰的鱼雷轰炸机配置4架鱼雷轰炸机,以确保杀伤率,因此10主力战舰至少需要配置40架鱼雷轰炸机,然后是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目标,比如岸基的防空阵地,防空能力强的战列舰,这些军舰上的高射炮会阻碍空些战果,因此也是高度优先的攻击目标,这些点状目标需要较高的轰炸精度,俯冲轰炸机应对这种任务,99式舰爆俯冲轰炸机上两枚25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炸弹有很高的投掷精度,日本飞行员在训练中常常将炸弹投入10米直径的靶园中,俯冲轰炸机的炸弹威力较小,不易取得击沉战舰的效果,但它们攻击精度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钢板和混凝土防御,几艘大型巡洋舰和港口的油库,弹药库,泵站,大型的固定高射炮阵地等一共有67个目标,因此俯冲轰炸机数量不得少于45架,此外由于任务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发起第二波次攻击和第三波次攻击,必须第一时间瓦解驻夏威夷的战斗机群,因此对机场,停机坪,机库等设施的轰炸也是非常主要的,这些目标面积大,一般密集成有规律的顺序排列,适合高密度编队的水平轰炸机以较多数量的小型高爆炸弹和燃烧弹进行密集地毯式覆盖轰炸,根据轰炸区域的面积,每个机场不得少于20架左右的水平轰炸机,可以获得1300*8000米的一个高度破坏的覆盖区域,足够摧毁一个机场,第二攻击波次的任务和第一攻击波次的任务有些重复,正常的攻击是需要根据第一波次攻击的效果确认后有针对性的分配各类飞机,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基于偷袭的目的,不能将空隙时间拖得过长,在第一波次还没有投掷炸弹时,第二波次就必须起飞,因此日本联合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处,为第二波次袭击安排的攻击任务主要是以轰炸岸上设施,兵营,医院,港口附近的物资仓库,发电厂等等,这些目标成面状,无防护,适合小型高爆炸弹地毯式轰炸,因此水平轰炸机将会是第二次轰炸的主要力量,至少需要50架,假设第一波次中队军舰攻击不足,有部分主要目标未能被击沉,这些目标被攻击后有接近一个小时进行损管和救护,估计会从新布置防雷网,鱼雷攻击不再有效,那么需要一定数量的轰炸机对其进行深度破坏,俯冲轰炸机更适合这类任务,它们的半穿甲高爆炸弹能穿透30MM以上的钢板,俯冲轰炸机的数量越多越好,考虑到军舰上的携带能力,它们也不应少于50架。第二波次因为安排的时间比较短,第一波次的战斗机还有部分燃油富余,还在目标区域上空飞行,并且预期而美国机场已经遭遇大规模破坏,很难组织成规模的战斗机进行拦截,因此第二波次的战斗机数量可以减少。

                             最后日本联合舰队经过仔细地研究和分配,以及军舰上的飞机实际准备情况,为每一架都准备了3-4架任务后背,由于简陋补遗。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联合舰队实际出动了183架飞机组成了第一打击波次,其中,30架鱼雷轰炸机针对主力舰,51架俯冲轰炸机针对港口和军舰,水平轰炸机59架轰炸机场,并增加了轰炸兵营和指挥部的任务,43架零式战斗机提供护航。第一波次起飞总共花了不到20分钟,然后准备第二波次,日本人竭尽全力,在一个半小时内准备了167架飞机,其中水平轰炸机54架,俯冲轰炸机78架,战斗机35架,两个波次共计381架飞机,结果众所周知,日本联合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处其实非常担心空袭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准备了第三波次的打击,由于第二波次起飞完成后已经是第一波次抵达目标区域展开攻击的时刻了,距离飞机返航时间不足90分钟,第三波次开始准备时,日本航母上剩余的飞机不足60架,能够起飞作战的仅51架,其中37架都是战斗机,仅有14架还都不是同一类型,有3架鱼雷机,4架水平轰炸机和7架俯冲轰炸机,这些飞机很难组织一次像样的攻击,基于这样的前提,山本五十六放弃了第三波次的攻击,并非其不想发起第三次攻击

                          现代化的航母舰队和二战时期的攻击能力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飞机航程和弹药携带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一架A-6入侵者一次可以挂载28枚250千克级的炸弹,而日本空袭珍珠港时中岛97式轰炸机只能携带3枚,A-6攻击机八机编队一次攻击投弹量比日本空袭珍珠港时日本第一波次59架水平轰炸机的投弹总量多了13%,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出动一个波次24架a-6攻击机,总投弹量比日本空袭珍珠港时6艘航母出动两个波次一个242架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总和还多了8.3%,威力巨大,现代化的飞机在先进的雷达,惯性导航,精确制导武器的帮助下,一次任务可以打击多个坚固目标,规划时需要考虑额问题和因素更多更加复杂。不过,不管技术如何变化,航母指挥官的策划手段都基本一致,即根据目标数量和威胁程度,安排相应数量的攻击。进入80年代以后,电子化作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完整的攻击必须包括护航战斗机,电子干扰和支援飞机,预警机及指挥机,攻击机等复杂组合,现代喷气式飞机速度快,留空时间短,加上航母的起飞速度低于二战时期,飞机不能长时间盘旋的航母上空等待后起飞的飞机集合,因此不大可能出现二战时数百架飞机密集在一起的攻击场景,现代航母的攻击都已小规模,多批次,多方向的方式进行,拜喷气技术所赐,现代飞机的速度和载弹量与二战时期有4-5倍的提高,小规模的飞机编队同样有巨大的摧毁和杀伤能力。以美国海军为例,出动打击机群时,先起飞一个F-14双机CAP编队前往目标区外围不可接触的区域游弋,提供警戒和消灭不确定的空中威胁,然后起飞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飞赴任务区域的预警机,预警机起飞后,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出动电子干扰和支援的EA-6B,EA-6B抵达任务区域的时间和E-2C预警机抵达任务区域雷达开机的时间基本相同。攻击机群的起飞较为紧密,基本一架接着一架,他们通常采用双机和四机编队飞行,采用编队飞行时基于小机群间战术指挥和护航飞机集中保护的原则进行的,只在较危险的飞往任务区的路线上,攻击机群起飞完毕后,起飞执行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因战斗机速度略快于攻击机,后起飞的飞机能很快追上需要他们保护的目标,尼米兹级航母甲板上最多同时准备32架飞机,如果考虑到机库和升降机上的飞机,尼米兹级航母一个波次最大可投放约40架飞机。一艘尼米兹航母的出动能力大约相当于两个陆地机场的同时出动情况。

                                                                                      【反潜作战】
                          航空母舰舰队的反潜在70年代非常重要,苏联建造了上百艘性能各异的潜艇,还专门发展了攻击航母舰队的导弹攻击核潜艇,这些拥有20枚以上射程500千米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潜水艇能在美国航母250海里的防御体系外发起突然袭击,令人防不胜防,因此这一时期的反潜作战要求是航空母舰舰队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美国海军还专门发展了远程专用反潜巡逻机S-3,并让每艘航母携带10架以上,这种飞机能在距离航母400海里的区域巡逻6小时以上,两架S-3反潜机可以在一次巡逻任务中扫描探测12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一艘航母上10架反潜机可以昼夜不停的监视3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这么大的区域,航母舰队一周都无法行使穿越。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航母上的专用反潜机都让位于陆基的大型反潜巡逻机,扫描的区域更加扩大,只需要2-3架陆基反潜巡逻机就能确保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航母航行安全,航母舰队可以随时通过卫星下载这些飞机的侦查数据,美国海军在S-3反潜机退役后,航母仅仅依靠直升机提供有限的自卫反潜。

                           ①        固定翼飞机的反潜巡逻;

                           固定翼飞机执行反潜任务的飞行主要受其反潜设备的限制,目前反潜飞机对付潜艇,主要还是通过雷达对海平面进行扫描,探测雷达潜望镜,天线,以及通气口等露出水面部分的雷达反射波,某些先进的雷达在适当的波长下可以对深入海底数米的金属体有反应,蓝绿激光雷达甚至可以深入到海水下30米的深度,另一些高精度的反潜雷达可以通过合成孔径的模式探测到核潜艇在水下高速前进引起的水面涟漪<核潜艇在浅水水域的水下高速前进时,在背景色较深的海面上会留下一些非常容易辨认的白色涟漪,而且有时会绵延数千米以上,这对于携带合成孔径雷达持续监视某个关键海域海面的侦察机来说很容易辨认,基于快速傅里叶变化的现代快速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很容易将这些异常信号检测出》。有些反潜机有热成像仪,对海面温度敏感,潜艇内机械的高温可以把局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提高一点,这可以显示在反潜飞机的显示屏上。反潜飞机的最有效的探测手段还是声呐浮标,声呐浮标往往是一次性用品,飞机通过一定的间隔将浮标头投放到海中,它们会顺着航迹形成一道水下的声探测警戒线,一般的浮标寿命寿命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反潜飞机接受浮标探测信号,对其中有异常反应的进行盘旋和仔细探测,反潜飞机内通常有磁异探测器,可以探测几千米内的金属物体移动引起的大地磁场变化。
反潜飞机的巡逻通常采用单机侦查的出动模式,,反潜机对海面和水下的探测宽度都不算大,通常在15-30千米,飞机需要做S形飞行逐行扫描固定的海域,声呐浮标因为是一次性用品,不能经常采用,仅仅在有较高威胁等级时采用,美国海军据传在海洋中布置了许多半永久的线装声呐带,他们相当于可固定的长效性的声呐浮标,其信号也能被反潜飞机接收和处理。

                        ②        直升机的反潜任务

                          直升机反潜和固定翼飞机反潜不同,直升机有天生可以悬停的优势,可以将声呐吊放到海面下进行探测,探测完毕后将声呐提出水面吊放到下一个点,直升机的探测方式比固定翼飞机漏过目标几率小很多,但直升机往往飞行速度慢,航程短,只能用于军舰自卫,航空母舰上携带的反潜直升机也只能对距离航母50海里左右的海域进行睡眠和水下探测。一个航母舰队至少携带不少于15架具有这样能力的直升机,他们能实现在潜艇进入到鱼雷攻击位置前发现目标的基本使命。结合固定翼飞机反潜的直升机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反潜手段。

                                                                                                                   【结语】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航空母舰已经出现了很多变化,小型航母,无人机航母都有可能出现兴旺,网络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普及化和细致化,航母指挥官的职权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被大舰队司令甚至更高级别的指挥官收取,网络中心化的作战方式也会对未来作战战术形成巨大影响,无人机的出现是战场机器人化的征兆,大量低价值的目标会对目前的导弹防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以激光为主的定向能武器的出现也会让航空作战出现较大的变化。影身技术的出现进一步的信息不对称破坏,防御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艰难,航空母舰舰队战术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有巨大的革命性变化
好文章,一点点细细的看
好文,不过楼主能不能稍微排排版,分分段呢?这样密麻麻的文字看得眼痛啊。
riselai 发表于 2013-4-28 17:54
好文,不过楼主能不能稍微排排版,分分段呢?这样密麻麻的文字看得眼痛啊。
因为是舰载武器排的版,乱动的话,会改变原文意思,不敢乱动
文章好长啊,看着都挺费神的····还是标注一下 回头慢慢研究研究·····
先顶再看
黑眼睛@ 发表于 2013-4-28 17:57
因为是舰载武器排的版,乱动的话,会改变原文意思,不敢乱动
建议比如每两自然段之间空一行之类的~~这样看上去更清爽一些
感谢分享
看得好累人啊,很好的科普帖。

看了这个的人应该会觉得大辽的起点已经不错了,上面的战术基本能够完成,预警、反潜、战斗规模打折扣。

有人还苛求我们没有一下子上几条核糖,殊不知天下除了美帝,谁家有弹射,谁家有10万吨核动力,谁家有两条大辽级别的航母。。。。
眼睛太累
StFrancesc 发表于 2013-4-28 19:26
建议比如每两自然段之间空一行之类的~~这样看上去更清爽一些
以从新排版,在WORD上面其实已经排好了,一转上来就全乱了
噱头 发表于 2013-4-28 20:22
眼睛太累
以从新排版,太专业了没有人看
好长啊。。
kimi颜泽 发表于 2013-4-28 21:39
好长啊。。
各种基本战术加上一些战史关于这些战术的应用,没有办法
个人感觉,好多东西都过时了,对未来展望不足。
sll 发表于 2013-4-28 22:03
个人感觉,好多东西都过时了,对未来展望不足。
这些是基本功吧,未来展望也逃不掉这些战术,当然有新的变化,至于无人机,太超前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激光,电磁炮,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做好眼前的工作,其实技术发展到今天,航空母舰被击沉的概率是被提高了,因为军事技术扩散,但是它还是无可替代的,现阶段
"以美国海军为例,早起航母编队3艘替康罗德加级军舰和三艘斯普鲁恩斯级军舰多6艘反潜直升机,而现在的编队中博客2级取代替康罗德加级,反潜直升机的数量提高到12架,反潜能力提升颇多。"
这段什么意思?

“内层防卫的舰艇必须能携带点防御防空导弹,这类导弹对付空中目标射程通常是6-15千米,护卫舰艇至少3艘,互相间距不大于3-4海里,确保每艘军舰的导弹有效防御区域能将内层防御的每一艘都覆盖,理论上对单一方向进入的空中目标在抵达航母前可以由4艘军舰组织至少4次拦截”
这段的意思是一个方向的来袭,会同时受到4艘军舰的同时拦截?
黑眼睛@ 发表于 2013-4-28 22:17
这些是基本功吧,未来展望也逃不掉这些战术,当然有新的变化,至于无人机,太超前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现时的编队主要由提康和伯克组成,文章对这种编队的机动、防御部署等战术展述很少,反而比较多提及已经退役的斯普鲁恩斯。
不同时代的东西展现的战术很不同,至少伯克和斯普鲁恩斯就很不同。

sll 发表于 2013-4-28 22:44
"以美国海军为例,早起航母编队3艘替康罗德加级军舰和三艘斯普鲁恩斯级军舰多6艘反潜直升机,而现在的编队中 ...


早期。。。伯克2替代伯克。。。
估计算上了航母本身。。。
PS:月影你丫出来看看噻!
sll 发表于 2013-4-28 22:44
"以美国海军为例,早起航母编队3艘替康罗德加级军舰和三艘斯普鲁恩斯级军舰多6艘反潜直升机,而现在的编队中 ...


早期。。。伯克2替代伯克。。。
估计算上了航母本身。。。
PS:月影你丫出来看看噻!
这个增刊我得去买来啃一啃
响马 发表于 2013-4-28 23:36
这个增刊我得去买来啃一啃
2010年的,还是试刊,估计没得卖了
sll 发表于 2013-4-28 22:50
现时的编队主要由提康和伯克组成,文章对这种编队的机动、防御部署等战术展述很少,反而比较多提及已经退 ...
这些只是大致提到,文章中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东西没有提到,军事评论的编辑评论:此文是献给军事工程师和国际问题专家的,在他们之间搭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到这里此文的目的应该很清楚了
1,好文;2,好长的文。
楼主请你向版主申请允许放大字体吧,
这么小的字密密麻麻的,即使分了段看起来也是很累的,放大了看着就舒服了
标题错了两个字。
周晨鸣   唐恩江
这不就是月影摸?也是性世界的责编。
知识贴,学习了!
好文,学习了。
365赌王 发表于 2013-4-28 22:52
早期。。。伯克2替代伯克。。。
估计算上了航母本身。。。
PS:月影你丫出来看看噻!
这个月影,这里面复合句很多,而且比较长,武器名称变换频繁,文章分段大致清晰,但是具体我就不说了,总体感觉是,大致说明白了,不够简洁清晰